科学科普知识竞赛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科普知识竞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

篇1

1.神舟十号飞船的运载火箭是( )。

A.一号乙运载火箭

B.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

C.二号乙运载火箭

D.三号F运载火箭

2.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 )。

A.神州十号 B.嫦娥三号

C.天宫一号 D.月宫一号

3.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的名字是( )。

A.玉兔号 B.天兔号 C.嫦娥号 D.中华号

4.中国是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一 B. 二 C.三 D.四

5.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 )。

A.前苏联的加加林 B.美国的莱德

C.中国的杨利伟 D.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6.中国的火箭之父是( )。

A.邓稼先 B.钱三强 C.钱学森 D.袁隆平

7.人类最早的载人航空器是( )。

A.飞机 B.热气球 C.飞艇 D.飞船

8.( )是实现人类首次超音速飞行的飞行员。

A.耶格尔 B.布莱里奥特 C.林白 D.莱特

9.中国的第一架超音速无人机试飞成功是在( )年。

A.1966 B.1972 C.1980 D.1995

10.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展览是( )。

A.范堡罗航展 B.珠海航展

C.新加坡航展 D.巴黎航展

11.下面四种颜色,( )不是飞机航行灯的颜色。

A.蓝色 B.红色 C.白色 D.绿色

12.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是( )。

A.咆哮者 B.枭龙 C.飞豹 D.幻影2000

【答题须知】

1.答题者请按照题目序号,选择出正确答案(单选题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填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在本刊2014年6期登出)。

2.请参赛者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所在学校、通讯地址等,待全部填好后,把答题卡沿边框剪下放入信封,于2014年6月30日前(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寄至: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学与玩》杂志社(邮编100035),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知识竞赛”(答题卡复印无效)。

3.参加活动的同学可以自己邮寄,也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邮寄。

篇2

领导重视创新 治学氛围宽松民主

百年薪传,福州一中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了很多在近现代有影响力的科学、政治、经济精英。学校以校友林觉民的名言“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办学宗旨,以“植基立本,成德达材”为校训,历久形成“勤奋、严谨、竞取、活跃”的优良校风,教风以“严、实、细、活”著称。

学校多年来坚持把科学教育工作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制订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学校科技活动有专用时间、日程。科技活动在整个学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校在课程设置、兴趣活动、社会实践上进行了系列安排。在建设新校区时,学校与原住村民协商,增加经费,保留了新校区内的小山包以及山上的各种植物,作为学生的科学实践基地,体现了校领导在科学教育上的前瞻性意识。

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科技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计划、安排和协调工作。科技领导小组统管学校的各项科技教育工作和活动,并做到了“三到位”:领导到位、议事到位、经费到位。

提供创新环境 处处体现人性化服务

福州一中积极引进各种活动教材,特别是各省科技教育协会和课题组提供的教材,学校还购进了大量教学实验设备,重新装修了理化生实验室,开设了探究实验室,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学校为地理学科引进地理信息操作系统ARCGIS,配备了天象馆、天文台、地理专用教室2间。这对保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面向学生开放的孝煌图书馆是一个集实体与虚拟空间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它提供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一种共享交流的平台,一种个性化信息服务。设备的使用率相当高,学生积极利用电子阅览室电脑上网收集资料,收集到资料可利用网络打印机打印出来。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联系得更密切。图书馆还主动对读者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科普文献获取方面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制订图书的采购计划。收集科普作品信息,到各大书店选购适合师生的自然科学类书籍;聘请专家、教研组长、各学科骨干教师指导采购,并请他们利用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开会之机,到特色书店购回最新科普文献资料。图书馆的科普书籍超过30%,借阅率超过50%。这对开阔师生的视野,提高师生科学素 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结合实际 积极开拓课程资源

福州一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全校学生全部参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从选题、制作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到最后形成论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

福州一中在全面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课程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拓宽和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建立课程资源分享机制。如近年来,学校独出机杼,充分发挥身处大学城的地缘优势,与福州大学机电工程实践中心开展合作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合作教学的最大效应。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有专职教师,精心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施方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同学们赴福清天生林艺园、连城县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水口发电厂、可门火力发电厂、东南汽车厂、福耀玻璃厂、洪良染织厂、超大集团寿山茶厂等进行社会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带着科技课题进行研究考察,从中渗透科学教育。

发掘师资潜力 注意教师长远发展

学校每年都会对科技教师的校本培训做出年度计划,通过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等方式,使老师吸收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对促进学校的科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老师群体的水平也在教学相长中得到了提升。学校注重科技教师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科技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为此,学校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著名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协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出了几十位教师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还分两批派遣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到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培训。

科技活动丰富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学校团委每学期组建几十个社团,其中科技社团的比例逐年增大。如科技制作、数学建模、湿地考察等小组吸引了不少学生参加。学校注意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对重点项目还外请高水平专家进行辅导,成果显著。

每年5月的科技节活动,校内外专家、科技老师在全校范围做科普报告,开展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挂图展、科普征文、科技小制作比赛、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等活动。

学生会学习部举办的以科普知识为题材的大型娱乐知识竞赛――“破格而出”,在增加科普知识的同时,也为紧张的学习生活平添了几分色彩。学生会社团部还举办了“关爱候鸟,保护湿地――环保校园行活动”、垃圾分类调查等系列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科学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通过各项科技活动,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对创新的追求得到了激发和鼓励,这些热情和追求都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福州一中的学生在全国性、国际性的各项科学竞赛中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各项竞赛成绩居于国内中学领先地位,成为福建青少年科技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福州一中将倾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为尽早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引领中国基础教育”的目标而策马扬鞭!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是一所悠久历史、环境优美、科技教育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学。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始终注重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生科技竞赛成绩突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篇3

一、加强实验指导,交给学习方法,培养探讨技能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教给学生科学探讨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喜欢科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的分组实验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探讨,从而把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等活动,生动形象的概括出来,使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探讨技能。学生通过实验,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讨技能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成立兴趣小组,激发科学志,提高动手能力

志趣爱好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是调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动力。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科学志趣,才能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表现与课内,也表现在课外,因此,我校也因地制宜地成立了多种兴趣小组。

(1)成立了标本制作兴趣小组。我们厉庄镇地处山区,生物资源丰富,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各册教材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采集、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也是科学课课外拓展的内容之一,我们制作的标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标本;有昆虫、鸟类、两栖类标本;还有各种岩石标本等。学生通过制作各种标本,不仅了解到家乡丰厚的物产资源,也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们学校制作的昆虫标本,荣获县小学生标本制作集体一等奖,刘吉跃同学写的文章《走进昆虫世界》在市、县级报刊上发表。

(2)成立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兴趣小组。我们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兴趣小组,主要以科学教材为基础,以《小学生科技》为主要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制作、发明活动。学生根据学到的科学知识、原理制作了航模、潜水艇模型、火箭发射模型、气垫船模型等,在一年一度的“六一”节游行时展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开辟校内生物角,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科学教学渗透美育。开辟校内生物角,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结合校园环境,让学生动手栽培、饲养、观察、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教育。我校占地面积大,随着季节的变化,在花园里栽培了不同的花草,在学农基地里种上各种蔬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管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是生物园地的维护者,广大同学是生物角的小主人,他们千方百计地为生物角增添新的内容,学校的花园里经常有新的花卉增添;池塘里经常有同学们放生的小鱼、小蝌蚪等小生命。他们在课余时间一边看着鱼儿戏水,一边学习养鱼知识,了解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校内生物角的管理和学习,既丰富了学习知识,促进科学课的教学,又美化了校园环境,陶冶了情操。

四、指导课外阅读,拓宽教学内容,丰富科学知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只靠教科书是不够的,我校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要活动有:

(1)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并推荐科普读物如《科学家的故事》、《植物王国》、《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并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2)指导学生订阅《未来科学家》、《青少年科技》、《少儿科技》、《少年科学画报》等科技报刊杂志。

(3)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视节目、科普展览等活动。

(4)每周举办一次科普知识讲座,每周出一期科普知识专栏。

(5)每月举办一次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

五、举办科技成果展评,进行经验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篇4

1.准确认识科教工作,科学定位学校发展,形成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明确提出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确立了“转变观念,学习提高;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科研引路,以点带面;打造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实现科技教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以科技活动、学科渗透、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发四大板块为主阵地,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形成了统一领导、责任到人的科学有效管理体制,延着“总结梳理——探索提高——彰显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发展。

2.加大科教工作投入,营造科技教育氛围,构建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学校在科教工作的管理上,狠抓 “以人为本,加强科教队伍的建设及管理。优化条件,营造科技教育氛围。”的投入和管理,优化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条件,营造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氛围。

3.设置科技教育载体,探究科技教育策略,铺设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科技教育工作需要载体,也需要平台。学校以科普教育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科技教育中,依托学校传统特色,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力争在多学科、全方位渗透科普教育,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注重“四个结合”即1.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科普意识。2.科普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3.科普教育与艺术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4.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发挥科技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4.重视常规,落实科普教育工作。

(1)学校经常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广播台等多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科技教育,从而使科技意识深入人心,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普及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创意主题活动、科普宣讲活动,通过活动大家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也在活动中提高了科技意识。

(3)与此同时,我们还认真组织训练,积极参加小哥白尼科普知识竞赛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5.因地制宜,抓好各项目建设。

(1)在科普活动方面,每年都要举办学校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学生喜欢,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今年,学校组织了科技创新设计及科技小制作展评活动,科技小报比赛,科技黑板报评比等科技系列竞赛活动,学生的参赛率达到 100%。

(2)学校举行的各类科技比赛中,我们始终做到有布置、有发动、有评比、有表彰,从而使每次活动开展得富有成效,并力争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提高。

(3)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浓厚,兴趣小组队伍不断壮大。我校科技项目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篇5

一、明确课程宗旨――着眼科学素质的培养

《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综合课程。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这一特性决定了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e: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培养的核心,不是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而是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来认识事物、解释现象、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

因此,我们明确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是以讲清、讲透知识点为重点,而是在具体实验情境中,在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的实践、观察中获得知识和方法,进而用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学校科学教学中,全部在专用实验室上课,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实施率达100%。

二、紧扣学科特性――着力课程实施的开放

小学科学是具有活动性质的综合课程,这就决定了其实施过程中的开放性,只有课程开放,才能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采用更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取得更好地教育效果。

(一)开放整合教育内容资源

1.结合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决定了各类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整合,对提高教学效益产生巨大的促进。例如: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感受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与数学相结合,掌握基础工具,提高学生的测量、计算效率,养成严谨、细致、精确的思维品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演示实验的精确、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难点;与品德与生活(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生用科学知识和态度分析、认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生活中的辨析能力。

2.开发生活实践中教育资源

《标准》提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与科学相关的现象,让学生对其进行科学的认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生活中科学常识的普及。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科学知识,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常识。学校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食堂中的灭火器与教室中的不同?理解根据不同的场所采取不同方式灭火的原因;了解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科学预防疾病;通过实验观察放电时电流易击中的物体的特点,在夏季预防雷击;观察在同一枝绣球花中剪下扦插的新植株为什么花的颜色有红有蓝?了解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的影响,引起他们对土壤环境的关注等。

其次,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专项科学教育。学校的工作都体现着教育的特性,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健康促进校、节水型学校,开展秸秆禁烧活动等,拓展了科学教育资源,为学生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思想观念的熏陶、科学生活方式的养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了解烟尘对人体的伤害,直观感受秸秆禁烧的意义,做好秸秆禁烧宣传工作;通对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了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垃圾分类、拒用一次性用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学校水电支出的对比研究,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等。

(二)开放教育组织活动资源

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是基于社会大背景下的教育,教育的组织形式、活动资源不仅限于学校。这就要求学校在科学教育的组织形式、活动项目上更加开放,把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收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1.校内外联动组织教育活动。学校与环保、科协、卫生、水利、青少年实践基地等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协作机制。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基地活动,参观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站,参观各种专题科普教育展;另一方面,定期邀请协作单位到校开展各种展示活动,举办专家讲座。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活动。学校科学教育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面向全体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提高活动。在学校科学教学、团体活动实现整体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一些有兴趣进行深入探索实践的小科学爱好者在学校组织下成立科学社团。科学社团按照学生的年龄段编组,平时开展科普知识推广、科幻作品(绘画、文学作品)、科学实践制作(小发明、小制作、小调查)等活动。学校每学期科技节上,开展科普知识竞赛、科幻作品展评和科技制作大赛。特别是面向校内外的科普宣传周活动,在学校和社区形成较大的反响。学校科技社团参加省、市教育和科技部门组织的科技大赛,均取得较好成绩。近两年来,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个人一等奖的8人次,金钥匙・“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第一赛区)团体一等奖、(总决赛)团体二等奖,镇江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35人次,科学社团连续两年被评为镇江市优秀学生社团。

篇6

整合资源 打造社区科普立体组织网络

科普工作重点在基层,昆明市科协积极打造社区科普的立体网络,由大到小,纵向层层递推,从市到区,从区到街道,从街道到社区,从社区到辖区公共单位,科协组织正在一级级地往下渗透,以期更靠近基层民众,更好地为百姓开展科普服务。

五华区华山街道翠湖社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地理环境特殊,社区公共户单位资源丰富。社区因地制宜,由科协牵头,在辖区的公共户单位成立科协组织,充分利用公共单位资源,每月定期轮流“坐庄”开展科普活动,形成社区+公共单位+翠湖周边,“1+2+3”的模式,打造了“翠湖周边科普文化圈”,提升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品质。

官渡区吴井街道为健全科普组织网络,实现科普工作的长效推进,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书记负责对全街道科普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并组织驻区医院、学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及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在社区成立科普协会,为社区百姓提供科普服务。目前,该街道已成立十一个社区科普协会,共有600余名科普志愿者,逐渐形成了以街道科协为龙头、以社区为主体、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科普网络组织体系。8月,吴井街道与昆明市动物研究所合作,在11个社区中开展“濒临灭绝动物的大型图片展”,图片吸引了大量群众观看,收到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建设阵地 共建共享社区大科普环境

社区科普工作有序、长效开展,重要的是有载体、有阵地。科普宣传站、科普宣传栏是社区科普宣传的主要阵地。目前,昆明市已基本实现“站、栏、员”的全覆盖,为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五华区篆塘居委会新北小区是1985年为解决旧城改造居民户的搬迁问题而建盖的老小区,然而走进这个社区,破旧的房屋并没有冲淡这里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篆塘科普社区”几个鲜红的大字,醒目地向人们昭示了这个社区建设的特色;15块不锈钢架的科普橱窗沿伸道路尽头,给居民提供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阵地;科普活动站门口,“篆塘社区科普茶苑”和“篆塘社区科普公民学校”两块牌子告诉我们,这里的居民休闲、娱乐也不离科学。

五华区科协还与华山街道翠湖社区合作,整合社区科普资源,投资10万元构建社区科普工作硬件体系,如电脑、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等。聘请社区内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普宣传员,建立科普宣传员、科普家庭、科普志愿者等多位一体的科普宣传队伍,开展了一系列设计合理、富有趣味的科普活动。

盘龙区桃园广场休闲走廊建设的长150米、拥有73个宣传展板的科普宣传长廊美观大方,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科普知识,深受中老年朋友的欢迎。石井社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社区办公室外墙变为科普宣传栏,按时更新,为居民提供节能减排、养生健康的科普小知识。

除常规的科普宣传站、科普宣传栏,许多社区创新思路,开辟了拥有社区特色的科普宣传阵地。桃源社区的袖珍科普馆就是结合社区青少年众多的人群特点而特地建设的,该馆全天免费开放,馆内拥有23件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的科普展品,每天都有专门的科普志愿者讲解,让孩子们不出社区就能边学边玩,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

石井社区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科普服务,积极与辖区内的公共单位联系,利用公共单位现有的科普资源,组织居民前往参观,辖区供电局的“节能减排展览室”就成了社区的科普新阵地,丰富了社区科普资源。

翠湖社区在社区广场开设了一个科普谜语角,谜语角每月更换一期,内容丰富多样,每天都有许多居民聚在谜语角猜谜学知识。铁路新村社区道路两旁新种植了大量树种,但树名却鲜为人知,街道积极与区科协协商,为树“亮牌署名”,树的“身份证”上标注了树名、科属、生态习性、产地分布等信息,科普从细节着手,从居民的身边做起,虽是科普小事,却饱受群众

好评。

强化意识 完善社区科普工作机制

对于社区而言,仅在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以及“三下乡”活动期间开展科普宣传,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科普文化需求,但社区资源有限,怎样才能实现科普工作的常态化呢?一项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唯有制度先行,在昆明五华、官渡、盘龙、西山四个主城区内,大部分社区都逐步完善了多项与科普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如社区科普岗位目标责任制、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社区科普板报、橱窗管理制度、科普协会工作职责等,以制度管事、管人,使社区的科普工作有章可循,迈入制度化建设进程。

有了硬性制度为基础,还需进一步强化社区工作人员的科普意识。社区工作分口不分家,社区的科普专干,并非专干科普,只有让科普渗透到社区工作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来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在盘龙金实社区、五华翠湖社区、官渡石井社区、西山永昌社区等地,科学普及的想法就时时挂在社区工作人员心头。在社区办公室大厅,长期摆放科普小册子,随时随地为居民宣传科普知识。利用春节、敬老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活动的同时,将科普知识融入文艺表演,并在活动期间穿插知识问答,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记住更多的小知识。

贴近民意 增强社区科普活动吸引力

社区科普与居民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社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决定着社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水平,社区科普活动的内容必须找准切入点,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随着昆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大面积改造,原来的乡村转型成为社区,失地的农民转型成了城市新居民,在这些新建的“村转居”社区中,失地农民身无所长,难以适应城市生活。为了让这部分“新市民”尽快适应角色转换,融入城市社区,社区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盘龙宝云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村转居”社区,社区积极组织科学技能培训,今年内已开展了五期共350人的培训,第六期也正在积极的筹备中。培训内容经过市场调研和群众考察,结合民意开设“水电、物管、育婴、园艺”等课程,同时穿插政策法规、面试礼仪等知识,培训纪律严格,并进行专业的结业考试,以期真正提高农民素质,解决“新市民”的再就业难题。

在吴井街道,针对因旧城改造获得大量补偿款而闲居在家的妇女较多的现实情况,街道积极与昆明锦蝶文化传播公司洽谈合作办科普、文化系列讲坛。2011年3月,组织了吴井街道第一届“妇女手工作品大赛”,广大妇女群众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在颁奖会和展览期间,穿插生活小科普知识交流,利用时机再次点燃她们热爱生活、科学生活的热情。

科普家庭演讲赛、科普摄影比赛、科普电教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兴趣小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积极推动着社区居民参与到学科学、爱科学的行列中,营造了浓厚的社区科普氛围。

示范先行 试点带动 完善社区科普架构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而昆明仅为2.95 %,新昆明的建设需要科普来提升公民素质,社区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2011年末,昆明市科协由主席带队,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了认真地调研,形成了《昆明市社区科普工作调研报告》以及《昆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目前《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随后将上报昆明市委、市政府。

篇7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工作部署。年初,市林业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20*年*市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行动方案》和《20*年*市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由常务副局长召开工作会议,在总结并推广各区、县(市)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对*年提高全系统职工科学素质工作做出了认真部署;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广泛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林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使其养成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知识宣传,号召林业人员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节约一滴水、少烧一根柴”活动,增强了林业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和对保护资源、节约能源的认识;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在林业职工中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开展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并建立了培训制度,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对基层单位科技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了林业职工的技术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并通过科普日、林业科技活动周、林业科普展览、科普大篷车、组织林业科技知识报告会等活动,向林业职工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四是加强指导,普及推广新技术。组织编写了《林业实用技术》、《林业科技知识》等技术资料,印发给各基层单位,并在一些地区建立实验基地和生态示范区,推广新技术在林业建设与养殖方面的应用。在各区、县(市)组织技术人员对林业养殖农户进行讲座和集中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农户养殖技术与科技水平;五是组织学习培训,提高科学素质。通过开展向先进地区派遣考察团等方式,开阔了林业干部的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使他们了解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对开展林业建设与科技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妇联启动“绿色家庭.节能减排”行动为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树立节能环保新理念,实现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新方式,8月6日,由市妇联与中国人寿*分公司联合开展的“绿色家庭.节能减排行动”在欧洲新城社区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将深入全市百个社区,全面普及节能减排知识,组织节能减排专家、家庭环保志愿者等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以及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和节能减排模范家庭、示范社区评选表彰活动。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妇联已通过开展“参与节能减排,共建美好家园”主题宣传活动、“拒塑行动”等专题活动,以及向社区家庭发放《致全市家庭的一封公开信》、环保布袋及宣传品等形式,为我市社区居民树立节能环保理念、养成环保节约的生活新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市环保局环保“大篷车”驶入一面坡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使“节能减排、共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能够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近日,市环保局宣教中心组织党员干部,来到尚志市一面坡镇开展了环保“大篷车”巡展活动,并组织表演了“节能减排、共建生态文明”文艺晚会,同时向观看演出的群众发放了600余本环保知识手册。他们还到一面坡镇中心小学校,为学生送去了500余册科普图书,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向一面坡镇5个村的20多位种植、养殖专业户代表宣传了生态文明知识。

我市“20*航天科普巡展”活动圆满结束“20*中国航天科普巡展”自8月5日起在我市首次展出以来,吸引了3000余人次的青少年前往参观。本次活动是团市委、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学联等单位联合在我市青少年中组织开展的暑期科普教育主题活动之一。“20*中国航天科普巡展”荟萃了载人航天、人造卫星、月球探测等40余件实物与模型,以现代手段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及科技实力,普及了航天科技知识,并培养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情和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巡展期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朴逸也亲自到现场参观,并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8月15日,“20*中国航天科普巡展”活动落下了帷幕。

篇8

关键词: 科普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 科学发展 创新精神

美国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国家,也是获得诺贝尔奖人类最多的国家,这与美国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密切相关。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基础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人们的科学素养总体较低。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应当从儿童抓起。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一文中如是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1]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美术自然也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美术新课程中也有许多同科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加之年幼的孩子大多喜欢美术,所以,如果能借助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进行科普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美术教师“能否正确把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2]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普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将科普因素从小学美术教材中发掘出来

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并不是要求美术教师无中生有或生搬硬凑一些科普内容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而是要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和发掘可以进行科普教育的因素,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与科普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将科普知识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细心的美术教师很快就能发现现行的小学美术课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科普内容。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例,每一册中都能找到跟科普有关的课题,如:《想象中的飞机》(苏少版第6册第6课)、《来画虫》、《我做的虫》(苏少版第4册第12、13课昆虫单元)、《机器人伙伴》(苏少版第3册第2课)、《向动物朋友学习》(苏少版第11册第9课)、《奇思妙想》(苏少版第9册第4课)《飞机》(苏少版第8册第14课)、《吹气投篮》(苏少版第7册第14课)、《海洋生物》(苏少版第10册第11课),等等。

另外,有的课虽然看似与科普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从中发掘出部分科普因素,例如在《雪》(苏少版第2册第1课)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增加有关雪的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雪是如何形成的,观察雪的外形,掌握雪的特点。课前,美术教师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显微镜下呈现出的千姿百态的雪花的形象,让学生从新的视角领略到雪花的美妙,美丽的雪花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雪的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与雪有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科学知识

欣赏是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和自然美景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不露痕迹地进行科普教育。

例如:在教学《我爱树木》(苏少版第4册第7课)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树木,需要带领学生观察欣赏校园里的树木,增加学生对树木的感性认识。在观察欣赏各种树木的造型之美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树木的年龄,树木的生长规律和树木的种类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树木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引起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关注。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树木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科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如何才能知道大树的年龄?为什么“树怕剥皮”?果树在生长过程中为什么要剪枝?等等。知之深则爱之切,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树木的了解,增进对树木的喜爱,也会更乐意、更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欣赏周围的树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视觉上的刺激,促使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知识,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既能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又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在科普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中进行科普教育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世界日新月异。现代美术的种类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科普美术就是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美术领域。作为科学与美术的结合体,科普美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引导学生进行科普美术创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训练儿童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科学技术。作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外兴趣组活动中引导学生创作科普美术,让少年儿童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儿童想象力丰富和表现大胆的特点,小学阶段的科普美术创作活动主要是科学幻想绘画的创作。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科学与艺术发生与发展的源泉。小学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美术创作时,要鼓励儿童大胆设想,大胆创造,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方法,描绘新内容。评价作品时,对于那些构思大胆、富有新意的作品,即使表现手法拙劣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儿童绘画的技能技巧是可以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步提高的,而创新精神的抹杀却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2.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

“科学美术创作者应当了解当代科学的基本思想,探索新的主题思想和崭新的表现手法,必须从现代科技成果及其所带来的思想、生活诸方面,即从科学本身去发掘,寻找线索,甚至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材料进行创新农现。”[3]因此,辅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美术教师首先就要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例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崇尚绿色、注重环保”成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理念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科技研究领域,也使低碳、节能、环保成为了科幻绘画的主旋律。如果美术教师能让学生关注如何摆脱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问题,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幻想绘画的创作,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充分理解儿童的科幻作品

科学幻想绘画作为科普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参加的一种科普活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儿童艺术创作的灵感,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倡导科学和艺术的融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师辅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理解儿童的科幻绘画作品,对儿童科幻美术中的每一点创意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要学会蹲下身子,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例如:曾经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旁边的孩子都嘲笑他画错了。见此情景,我走过去,俯下身子问他:“你为什么要画绿色的太阳?”孩子轻声地说:“我希望夏天的太阳不要那么热,给它穿一件绿衣服就好了。”于是我立刻表扬了这个孩子的创意,其他学生也因此受到启发和鼓舞,能够放开思路,大胆想象了。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处于儿童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想象力最为丰富。教师要注意保护童心,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们那些大胆出格的作品,这样才能唤起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和创新意识,使儿童科幻美术作品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综上所述,美术教师要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发掘科普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在欣赏过程中巧妙地将欣赏内容与科学知识讲解相结合,在科普美术创作表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做到这些,就达到了科普与美术教学有机渗透的境界,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科学素养都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提升,美术教学内容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天津科技,2004,(06):38.

篇9

【关键词】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学生现状

作为农村中小学生,我们的条件有限,学生们对科普读物读得少,见得少,家长缺乏引导帮助,再加之网络还未普及(一个班学生家里能上网的一般只有两三个),所以学生们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谈到一些科普知识如“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学生们虽感兴趣,却知之甚少,长期依赖于老师的灌输。中小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不全面,科技含量不高。

科学素养是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2010年最新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在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比较时发现,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创新的思考和表达,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显得任重而道远。

二、情况分析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如何科学有效的、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仅靠《科学》这门学科,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因为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语文教师,如果在语文和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热爱科学,运用科学,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因为学生们对科学知识是感兴趣的,尤其是目前一些高科技产品,更是兴趣浓厚。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堂和班队活动时间,调动学生们主动学习,乐于动手,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语文学科方面,课文中就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有科学家的故事,如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小时候就敢于质疑的居里夫人;有能工巧匠的杰作。

在我们的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很好的渗透科学知识,在这多元化的时代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要有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告诉学生千万不能做死书呆子,要学以致用。

三、解决措施

从面向21世纪的现代课程理论来看,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真实的乡村生活同样是最好的课程,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的因素,从朴素中去感悟科学神奇的奥秘,他们的课程就应当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学习,明确适合自己的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从以往单纯知识性的传授到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上来。

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科学,并不是告诉他们“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解释,对他们而言显得空洞又难于理解。而是在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时,告诉他们,这就是科学。因为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如我们学习科学就包括了学习方法等,从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入手,认识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1.坚守课堂主阵地,自觉渗透科学教育

现代语文课程也应减少“灌输”,而鼓励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并将概念运用于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好教材,挖掘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并尽量多地拓展。课前让学生们去收集相关资料,课上让学生们资源共享。老师也通过制作课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引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促进学生们积极地多角度地思考,并让学习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农村学校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在教育实践中, 语文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应有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自觉意识 ,在教育评价上应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地创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课中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就太多了,老师让学生们在教室里养金鱼,种花,学生再写观察日记就得心应手。还有收集热爱科学的名言,写科学幻想作文再配画科学幻想画,我与动物交朋友,“科技小报”评比,我能变废为宝等等。活动与作文分不开,作文也因活动而精彩,把每次活动经过写下来的过程,学生既对知识进行了梳理,不知不觉中科学素养也得以提高。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全班人人都要参与,人人也当评委,用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集体评议,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2.发挥网络班级的作用

对学生有机会上网的,就充分发挥班级网站的作用。因为经过知行中国的培训,班主任都建有网络班级。学生在网络班级里上传活动图片和收集到的资料,学会了这些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让家长们参与进来,形成教育合力。

3.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班会课,主角永远是孩子。他们可以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展示科普知识手抄报,开展少先队科技主题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地球小博士”等演讲比赛。很多活动是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全员均要参与。

我们始终坚持认为科技制作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有趣的科技节就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中老师也要加强指导,如学生们去调查了清流河污染的情况时,给他们科学分组,确保合作竞争的安全性、有效性、公平性和激励性。活动中老师要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这些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4.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对于市县和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比赛,均要学生积极参与,经过老师精心辅导和层层选拔,让优胜者参加竞赛,并让他们上学校的光荣榜。如学校举办的环保征文、演讲比赛、科技节活动。小发明,小制作,都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比老师的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效果好得多。

5.发挥榜样作用――如何利用科学

学生们的小制作或小发明都要办作品展,并让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小制作或小发明的经过,有时也介绍在生活中的实用的科学小窍门。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实践、创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下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6.充分利用资源,老师也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生们接触信息机会的增多,一方面要多引导他们去学习,运用。而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相当的语文教学水平,还必须具有相当的科学知识和教育能力。所以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讲座、培训班、论文研讨等各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师资培训中获得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较为领先的科学意识,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作为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学生们获取科技信息渠道增多了,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充电,才有能力去引领学生,去启迪学生去帮助学生!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引领,一定会激发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经过我们长期努力,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多管齐下,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一定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

篇10

在此,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下我国的教育体系和制度,此时也会想起一个以创新人才而闻名的国度――美国。

美国的中小学生几乎是生活在没有压力的幸福天堂里的,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孩子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益智性的游戏,就是进行一些手工劳动,其余时间全部由自己支配。然而这种方式在现在我国看起来是行不通的,在广大的家长眼中,也变成了浪费时间的典型,完全的忽略了挖掘学生的潜力。另外,美国的小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他们将科学教研室以及训练当做考试的科目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都会被安排有实验任务,实验内容也相当的广泛,其中它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市场商品的质量等等。题目自拟,例如,物理热、光、熔点;生物观察种子发芽的温度过程等。在试验中,孩子不可以请家长代劳,最后会用文字和多媒体的方式报告,最终让自己的论文与自然科学的论文几乎如出一辙。但是同龄的中国孩子,可能正被父母压着上补习班。这也就是造成了同龄的学生中,为什么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拿的奥林匹克的竞赛的奖杯高出国外那么多倍。

进入中学的学习后,两国学生所受的教育的差异就能清楚的体现出来了。

在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学科科目难,内容经典,高中通常都是苦学两年,然后用尽全力的用最后一年准备高考复习,其目的进入好的大学。一切都是为了高考,并且所考的内容单一,让学生缺少自由发掘的空间,为了应对机械的考试,又何谈创新呢?

在美国,却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且他们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潜力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证明。

从两国教育和考试体制的不同来看,中国注重的是学生对数理化等科学基础的培养,因为像重工业防线的人才必须有坚实的数理化基本功,在这一点上,中国教育胜过美国的教育。而且从一些华人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来看,他们都在中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在国外深造,所以他们可以得到成功,这与国内对基础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是为什么国内的大学生,没有出现过诺贝尔奖项得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学校的设备和资金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比赛―ISEF,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学生科技竞赛者,曾经诞生过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菲尔兹堂吉奖获得者。每年全球有一千多名中学生角逐400万美金奖金,即便最终没有获得奖金,而对以后申请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名校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刚刚结束的TSEF中,最终获奖者有两个华裔学生,而在制造这个荣耀的人选上,似乎只能是华裔,而不是本土的中国人。

其实中国也会创办自己的ISEF――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但是好像开始的初衷没有带来好的结果,一场科普竞赛可以说是一场抄袭大赛,换句话说,由于在比赛中可以得到好的名次就可以在高考证加分,一场科普知识大赛就成了“捷径”。试问,这样的竞赛,怎么选的出人才呢?

据报道:清华大学举办的创新教育研讨会,一个来自伊利诺伊州数理中学的老师笑着谈起了他的学生是如何使用磁性量子细胞自动取代晶体管的。如何让建立能源转换实验室时,对于在场的中国教育家们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在教育者将错误归结于大学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理性的思考一下,问题到底在哪?

创新不仅仅是与学习好坏有关,是否有创造的能力,与家庭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

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出世的时候,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前景,家长们便不约而同地用“未来”去“教育”孩子。但是用这样的逼迫方式,只会让他们更激化更叛逆,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大多数的孩子不得不选择妥协,刻苦学习,重压之下,放弃自己的梦,已经苟延残喘的学子,哪里还有力气去创新呢?

金钱观的观念也都深入人心了,好好学习,就可以找一个好的工作,然后有很多钱,诸如此类,那么,从根本上,孩子从一开始不知道,学习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是为了创造,而就认为,学习就是为了造钱。美国的高中学生被组织去非洲当志愿者,公益活动层出不穷,当然也会学会如何理财。这样在一开始价值观的培养上,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难道中国在创新方面永远都要在人后?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确实值得深思。

环境的创造,现如今很多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他们已经在有意识的模仿着国外的教育,可是力度如何,还是一个问号。学生在休息的时候,干的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上辅导班、休息、上网。有机会和父母聊天的时候,谈得最多的也就是学习。学生很累了,学校安排了很多课程,而加入了创新模式的校本课程,看起来是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就像前文说的一样,在那么多课程的压力之下,学生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哪里还有力气创新。

而现在的现状便是,中国一大批书呆子,只会学习不懂得创新的“人才”,不会创造是中国世界工厂这个称号的具体表现。而这个称号,我们还要背负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