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叙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案例叙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选择排序算法;能解释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的优势;能由此及彼,归纳排序中的数字规律,探索更有效率的排序算法;能在VB中规范地编写程序。
过程与方法:在回顾冒泡排序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引出选择排序,并以任务分解、逐级递进的方式化解难点。以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发现、归纳总结,逐步将排序方法用程序语言表达出来,最终实现程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体会将自己的逻辑思维通过程序设计的方式实现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二、学情分析
选择排序算法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冒泡排序”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学生对VB的基本语句、三种程序结构、数组变量、随机数的生成,以及事件、过程等能较好地理解、应用,因此,程序界面的设计、无序的随机数的生成、通用变量(n、数组变量)的定义等预备工作事先由教师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排序算法,以及算法在VB中的实现。
教学难点:如何找到一组数中的最小数(或最大数),用来记录最小值(或最大值)的变量t的初值为什么是i,用来记录查找的位置的循环变量j的初值与终值的确定。
四、素材准备
1.学生素材:Form1.frm
该窗体的程序界面如图1所示,其中“自动生成数据”这一事件已能实现,“选择排序”的代码留空。
2.教师素材: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自然引出选择排序
问题:若要将34、45、32、12、33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冒泡排序,则需进行几次冒泡排序,每次的排序结果分别是什么,整个排序过程中进行了几次数据交换,是否能减少交换次数?
设计意图:复习冒泡排序算法,并通过分析数据交换的次数,提问学生是否有办法让数据交换的次数变少,引发学生思考与发现,进而引出选择排序算法。
2.实例示范,初步了解选择排序
教师以对四个无序整数进行递增排序处理为例(假定数据已存放在数组中),简要阐述选择排序算法。
第一遍:从第一个位置到最后一个位置中,找出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将该位置的值与第一个位置的值交换。
第二遍:从第二个位置到最后一个位置中,找出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将该位置的值与第二个位置的值交换。
依次类推,直到所有数都有序(如图2)。
随后,学生在了解选择排序的基础上完成以下课堂练习:
若要将34、45、32、12、33这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选择排序,则需进行几次选择排序,每次的排序结果分别是什么,整个排序过程中进行了几次数据交换?
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与一开始对这组数据进行冒泡排序的过程进行比较,发现对这组数据来说,选择排序的交换次数仅为三次,大大优于冒泡排序。
设计意图:本部分仅对选择排序作简要阐述,未对其中“如何找到最小数问题”进行具体说明,旨在让学生先了解选择排序算法,对其有总体认识,树立信心。
3.层层递进,深入理解选择排序
在学生初步了解选择排序后,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将选择排序的每一遍排序分解为两个步骤,即:
第一步:从位置1到位置n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若最小数不在位置1,则将最小数与位置1的数据进行交换。
第二步:从位置2到位置n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若最小数不在位置2,则将最小数与位置2的数据进行交换。
……
步骤分解后,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步骤一一实现。教师以第一遍选择排序为例,对算法进行演示,具体如下:
先预设两个变量:变量t和j。其中变量t用来记录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变量j用来记录查找的位置。
【算法演示】
第一步:从位置1到位置4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分析】第一遍选择时,令记录最小值所在的位置的初始值为1,即t=1。故将d(t)依次与d(2)、d(3)、d(4)进行比较,每次比较可描述为:
第一次:当 j=2时
如果d(t)>d(j),则令t=j
第二次:当 j=3时
如果d(t)>d(j),则令t=j
第三次:当 j=4时
如果d(t)>d(j),则令t=j
经过这样三次比较后,就完成了第一遍选择排序。
【观察】学生比较上述三次描述,发现j=2、3、4时,所执行的操作都是“如果d(t)>d(j),则令t=j”,也就是说执行的是重复操作,继而就想到了用循环语句来实现这个操作,也就是说,上面三次比较可整合为如下语句:
t=1
for j=2 to 4
如果d(t)>d(j),则令t=j
Next j
第二步:若最小数不在位置1,则将最小数与位置1的数据进行交换。
这一步学生普遍较容易理解,教师给出伪代码:如果t1,则交换d(1)和d(t)。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到教师事先分发的form1窗体中完成第一次选择排序的程序代码,并进行调试运行。
当然,调试运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单击“选择排序”按钮后,不能将排好序的数据输出到列表框2中,随后找到原因,将输出语句补充完整。由于输出语句学生已在冒泡排序中接触过,故能自行完成。
当学生完成了第一遍选择排序后,略有成就感,教师顺势提出第二遍选择排序。理解了第一遍选择排序,学生对第二遍、第三遍就不再那么陌生了,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了。教师简单演示第二遍、第三遍选择排序算法后,学生便能在第一遍选择排序的基础上对代码略作修改,完成第二遍、第三遍选择排序的程序代码。
设计意图:分解问题难点,并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解决的办法,既能落实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望。
4.归纳总结,由特殊到一般
当学生通过三遍选择排序完成了对四个数进行排序的操作时,便跃跃欲试,想要对更多的数进行排序,于是就开始找寻规律,他们会发现这三部分程序的主体大部分是相似的,只不过变量t与变量j的值有所变化。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去找出变量t和变量j的变化规律。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教师在PPT上将三遍选择的代码放在一起,并将关键部分用红色字体标出,如图4所示。经过观察、分析,学生得出第i遍选择的程序代码。
至此,选择排序的核心代码已基本完成,只要学生将变量i的范围确定即可,而i的范围即为选择排序进行的遍数。这一点学生已经在一开始的算法分析中明确了,即:如果有n个数,需进行的选择遍数为n-1次。
故,学生可得出选择排序代码如下:
Fori= 1 to n-1
t = i
For j = i+1 to n
If d(t) > d(j) Thent=j
Next j
If t i Then
temp = d(i)
d(i)=d(t)
d(t) = temp
End If
Next i
整个过程下来,算法的基本框架以及程序的结构变得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将选择排序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离,又慢慢地将其整合。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找寻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不仅排除了学生对复杂算法的畏惧感,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调试运行,完成课堂任务
基本任务:学生先完成将一组数进行从小到大顺序排序的程序调试。然后,修改程序,使其能将一组无序数据进行降序排列。
拓展任务:时间充裕的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拓展内容比较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的耗时,并在程序中体现出交换次数。
知识拓展:比较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的消耗时间。
T1=timer (timer是取得当前时间的函数)
T2=timer
Label4.caption=“冒泡排序运行时间:”& t2-t1 &“秒”
篇2
一、以往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缺失的表现
(一)培训观念的城市化
围绕新课改的理念而实施的培训活动,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从城市发起的新课程改革,在内容进度和教学要求上都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教师和学生的水平。诚然,教育理论具有相通性,城市中先进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和借鉴。但调查表明,贫困地区培训只是一味照搬、生搬硬套地运用城市的那套培训课程和教材,缺乏对本地教育现状、课程设置、教师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导致培训和现实脱节,严重削弱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难以将培训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对此,从城市到当地支教的教师深有体会:“这里的孩子腼腆、害羞、语言表达不流畅,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很难有效开展,城里的这一套做法在这里应用,处境非常尴尬。”
(二)培训内容的理论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教师培训在内容上却偏重理论,轻视实践,为节约时间,便于控制,培训通常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传授,缺少鲜活的实践案例支持,让教师感到培训内容犹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52.6%的人认为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有36.5%的人觉得培训与实践联系不太紧密或根本没有联系。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难以说服教师来内化理论,更难以升华理论,外化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访谈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培训就是去勾画重点,最后考试”,“这些理论资料大部分只是听课的时候翻翻,下来根本没有什么用”。理论作为实践经验的浓缩和概括,如果在培训时只停留在口头上,就容易造成机械、空洞、教条、刻板的弊病。
(三)培训方法的单一化
通过现场观察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培训所采用的方法单一,主要是“专家说――教师听”的灌输方法,很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注意及时地信息反馈,最终使培训沦为说教。问卷调查中,76.3%的人在培训常采用的方法一题上选择了培训者讲授法,占压倒性比例,仅有14.3%的人选择了案例分析法,8.2%选择了问题讨论及经验分享法,而角色扮演和游戏法所选人数为0。这些数据说明,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以点到为止的单向传授方法粗浅介绍教育理论与相关知识,忽视了一线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培训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方法并存等理念背道而驰。参训教师对此既感到厌倦又感到轻松,他们似乎已习惯于在培训中扮演只需要耳朵和笔记本的听众和记录着角色。教师培训层面尚且如此,那教师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四)培训过程的形式化
整体而言,教师培训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培训单位与参训教师均持应付心理,缺乏内在自觉性。具体表现在,培训前缺少需求调查,培训后没有跟踪评价,培训中缺乏科学设计,培训部门重量轻质、应付了事,忽视实践环节。而参训教师也并不重视集中培训,把县里的集中培训当任务,没有把培训视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参训教师把培训当作“走走过场”,培训单位将培训简化为“专家”上课,培训变成一种外控的、临时的、缺乏系统的花架子,组织草率。
(五)培训者的集权化
教师培训工作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将培训权、评价权、监督权都赋予了培训单位,缺少受培训教师的参与,这就造成培训单位大权在握,培训者无所顾忌的问题。访谈中,相关领导坦言:“教师培训主要是培训单位说了算,至于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培训多久等问题由我们领导结合上级要求讨论决定。”因此,我们在参与培训观察时,放眼望去,培训是只见课堂不见教师,忽视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无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很显然,这种缺乏合理的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的集权化现象会使培训止步不前,引发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之风,教师通过培训得不到实质性的提过发展。同时这个制度上的硬伤也是造成培训城市化、理论化、单一化、形式化等问题的内在原因。
二、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策略
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严重脱离了教师赖以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就是要解决教师基于个别的经验、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课堂实践所生成的实践性问题。
(一)倡导“ 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理论要求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目前,在教师培训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很多, 比较成功的有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方式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类型和专业发展脉络,探索教育教学行为或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意义,检视或发现实践性知识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剖析其原因,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很多培训机构已经把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反思方法作为培训内容,引导教师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性知识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或者由个体向群体进行整体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使教师能自由地学习、实践、分享与反思教育教学经验。
(二)开展“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升华实践经验
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是凭借扎根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和“临床知识”,展开案例分析,采用观察、记录、描述、说明、概念化这一案例研究的步骤,借助描述的质性研究诊断教师成长的课题, 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它突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教师认识的特殊性、教育实践“ 情境”的特殊性, 是强调个人体验、深度参与的高层次学习。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以特定教师、教室、教材、学生为对象而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传承的。因此, 案例研究对于揭示和阐明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十分有效的。开展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既可以让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也可以让教师观摩个人教学活动实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可以让学习者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结合切身经验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多元回答,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无定论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案,从而建构起这一问题情境对于他们的独特的意义。
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法,升华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位培训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长篇大论的理论探讨并非教师所长,而生动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宝贵的财富,开发教学案例,应该成为教师培训中值得运用的策略。
1.开发教学案例
开发教学案例,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1)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事件,校本培训中,鼓励教师坚持不断地把自己经典的教学故事撰写成案例,使自己比较模糊的教学思想清晰化,比较乏味的教学过程趣味化,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常化。
(2)调研收集同事的教学案例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观课议课”活动,收集整理同事的教学事例,拓展事例的收集与整理渠道,并把教学事例改编成教学案例。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教学,尽管让我耳目一新,但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老教师的教学,尽管有些陈旧,但确有值得推广的东西。广大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都能改编成我们用以培训的典型案例,而且这些案例极具针对性。
(3)从报刊上撷取优秀的教学案例
读书看报应该成为教师的习惯,采用“报刊撷英”的方式收集案例,是教师得以专业引领的有效方式。校本培训中,学校所订的三十多种报刊杂志成了我爱不释手的读物,如《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课程教学案例 》、《小学各科教学(复印资料)》、《小学教学研究》、《小学青年教师》、《中国教育报》,等等。对报刊上的好案例,我反复品读,力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
2.应用教学案例
(1)拟定培训计划。为了避免培训内容的笼统、重复、零乱等现象,培训中应拟定计划,力争使培训的内容既具系统性,又具操作性,针对性,显示指导性,增强实效性。
(2)创立应用模式。如何运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效地培训培训,这就需要讲究应用形式和技巧。为了便于操作,我创立了应用的基本模式:引出话题――描述案例情境――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评析见解。我们在采用基本模式的同时,还创造出许多变式,如片断展示――经典解读、案例对比――优劣评析、案例反思――重新设计等,让模式彰显出了生命的活力
(3)反思应用效果。每次培训后,我们都要认真反思:从案例的内容选取到案例的语言描述,从案例的呈现过程到案例的讨论结果,从培训的宏观调控到现场的具体细节,从培训者的构想到被培训者的收获等等。
教学案例是教师的财富,也是教师培训的有效资源,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师培训的确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有效方法。教师培训中,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参与这种培训,既能体验培训者的角色,又能体验被培训者的角色,既能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又能参与同行的学术讨论,拓展自己的认识视野,受到实践与理论的熏陶,从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
篇3
那么,什么是教学叙事呢?有些老师很迷茫,总是把它和教学论文、教学实录、教学案例等混淆不清。简单地说,教学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再加一些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评析。由于它叙述的是教师自己身边真实的教学事件,且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能够直接形象地反映出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非常适合广大的教师撰写。
一、教学叙事的特点
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宗案。
二、教学叙事的内容
教学叙事就是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评析。即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依据不同的目的和主题,从范围上,可以大到介绍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教学的整体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情况等,但更多的是偏重于描述一堂课、一个实验、一个课题或一次探究、一次活动,甚至是一个学生、一个题目等;从时间安排上,可以是整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情境、一个片断,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等;从侧重点上,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是课堂纪律、学生管理等。所以,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叙事更适合一般教师,因为它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传播交流容易。
三、怎样写教学叙事
1、确立主题 教学叙事首先应该有一个主题,告诉读者这个教学叙事所要反映的是什么问题。主题要因人因事而定,撰写者应该选择最有收获、最具启发性的角度切入,从而确立主题。
2、介绍背景 教学叙事需要向读者讲述事件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但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关键是要说明事件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条件或原因。
3、筛选材料 撰写者应该根据主题,从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叙述特定的内容。不仅要说明思路,描述相关的过程,还要交代结果——包括学生的反应、教师的感受等等,这样将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整个事件的了解。
4、附以评析 事件本身只是表面现象,心理与思想则是内在依据。对于作者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要有适当的评价和分析。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让读者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叙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叙事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发掘或揭示内藏于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1、任何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但又不甘心停留于记流水帐,那么,撰写教学叙事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教学叙事不仅记录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经历,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2、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教学叙事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通过实践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分析,明确那些成功教法的指导思想,提炼更加有效的教学行为,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篇4
关键词:小学古诗;课堂教学;初探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到老幼妇孺都能吟上几句的唐诗,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进行传承和发扬呢?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呢?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古诗教学的呢?下面以《寻隐者不遇》为例,与大家进行一下探讨。《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贾岛是以“推敲”著称的苦吟派诗人。这首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记述了诗人寻访隐者没有遇到,而与小童子进行对话的情景。不同的教者对于这首诗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个教学案例是这样的:教学伊始,教师告诉学生要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贾岛的诗人,有一天他一边骑驴在街上走,一边在琢磨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无法决定是“敲”好,还是“推”字更妙。由于他过于投入,不知不觉中闯入了当时大官韩愈的仪仗队,被带到了韩愈的面前,韩愈告诉他,敲字更为精妙。教师问学生:“你认为贾岛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学生非常积极的进行了回答。接着,教师利用投影出示了《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进行了范读,总结出古诗的节奏,让学生跟读,小组读,指名读。在学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投影出示了诗中几个重点词的意思:寻——寻访;隐者——隐居的人;言——说;只——就;此——这,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说一说这首古诗的大意。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介绍古诗的大意了。然后,教师再次提问“松下问童子,诗人向童子问了几次,分别是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非常吃力地回答,一共有三次提问,分别是:你师傅去哪里了?去哪里采药了?你能找到吗?教师紧接着问:“三次提问?诗人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点摸不到头绪,在教师的一再提示和暗示下,勉强回答出来。最后教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介绍了“岁寒三友”松竹梅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了学生对诗人寻访的隐者进行了想象中的评论。另一位教师讲授的也是《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导入环节非常的自然,他说:“今天我们和诗人贾岛去拜访一个人,你知道他拜访的是什么人嘛?他见到了吗?我们的诗人根据他的寻访过程写了一首小诗。”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教师进行范读,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读这首古诗的节奏。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读。接着教师有提了一个问题:“你能根据这首古诗画一幅画吗?你觉得幅画中应该画上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就给出了答案,画里应该有高山、雾、白云、松树、小童和诗人。教师紧接着又给出了一个问题:“诗中的哪些内容是画不出来的?”毫不费力学生就知道,童子和诗人的对话是画不出来的。“你有办法将他们的对话表现出来吗?”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将诗人和童子的三次对话展示出来。然后教师又问道:“诗人为什么会写松下问童子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积极地思考,山中树很多,为什么单单是松树,必然有不同的意义。在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松,白云和高山都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到,诗人寻访的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世外高人。最后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机会,你曾经寻访过什么人,没有遇到,你能有一首诗记录下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投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有的学生写到“花下问同学,言师开会去。只在校园中,人多不知处。”两个教学案例对比之下,我们很容易的就发现,第二个更精妙,在课堂中学生表现更加自如,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取得第二个案例的教学效果呢?
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古典诗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叙事诗,另一类是言志抒情诗。叙事诗讲述的通常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甚至是一个场景。无论是哪种诗,它都是一副意境幽远的画,有诗情自然就有画意。在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教学资料收集要充分,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灵活的处理。第一个教学案例的执教教师的教学准备也十分到位,但他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效果却不是令人满意的,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是一个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对学生的精神也是一个美的洗涤过程。中国古诗由于在创作形式上的要求,使它具有了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中国的古诗尤其是唐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这样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特别强,韵味十足。同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很多时候是一字意义无边,如白居易的《鸟》中“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一个“望”字,让人遐想无限。这就是中国古诗的魅力,简练的语言,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寥寥数字,就在读者的面前呈现出来了一个气势磅礴,奔流不息的黄河。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教师绝不了缺少这份美的感悟和教育。第二位教师通过一副画,就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幽静的场景,让我们对那位隐者的身份和品质展开了想象,而第一位教师的教学中就是因为缺乏了这份美感的教育,是整堂课黯然失色。
三、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职;旅游课程
通过在课堂上分析探讨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认识,并增强对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分析。案例教学法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并在20世纪80年间传到了中国。它富有启示意义、实践意义、灵活多样及具备趣味性等优点,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训练居各种教学模式的前列。案例教学法已受到各种教育机构的重视并积极推广,存在的不足在于部分教师没能充分掌握案例教学法的实质,还仍单纯地以为就是举例子,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不能最大化地彰显。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一)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旅游课程得到深层次的启发
学习者在览读案例中的重要信息、提出重大争议问题、分析与探讨等一系列过程中,通常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并具有较大的权重;中职教师在案例教育中担任着关键的角色,重点体现在指导学员对案例展开课堂探究、发言与答辩,并引导学生正面的思维,对于案例中蕴涵的重要知识点,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反思,同时教师自己也适时地进行启发与合理评价,以便学员与高校教师相互之间形成良性沟通与互动,让教学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了老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共赢”。
(二)有利于让学生增加对旅游知识的了解
除了有利于让学生了解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旅游知识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思考方法的训练,以及对实际操作才能的培养[1]。案例教学法通过为学生创造一种模拟情境的学习机会,来认识和处理旅游实际问题,并以此训练学生主动的社区服务工作意志、独立的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的反应力量、良好的语言表现才能,和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交流协作等多方面的领导才能。
(三)有助于培养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旅游案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在现实工作中出现的不同的问题。而新知识的特征之一就是概念抽象晦涩,如果简单地解释,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无法接受。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晦涩的旅游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并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知道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怎样表达与运用,进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有利于训练学习者思考、分析问题与处理现实社会问题的基本技巧
对于解答案例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还需要运用分析方法和所学的基础知识,对旅游案例独立地思考、深入地研究和认真地分析,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材料,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帮助学习者在努力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有效地训练其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案例探究,学习者可以开展思考方法,增加思维途径,扩展思维领域,进而推动系统逻辑思维的建立。
(五)有利于培养授课老师的讲课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还需要授课老师具备高度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养,不但需要教师旅游专业性学习基本牢固,而且教学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将知识在教学实际中得到验证检验。同时对教育实际场景中存在的问题也要高度重视,要不断地梳理和查找适合的教育案例,创新教学。不管在案例的选取、教学的把控,或是对老师的批评和总结等教学环节上,对老师的授课能力都是考验。这都会促使授课老师进一步地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素质和业务水平,并最终建立教学相长的良流,从而提升教学水准,进一步提高质量。
二中职旅游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一)案例教学法耗时较多
从老师给出例子、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到最后老师的总结,需要大量的时间。在课程中,主要选取了一些较有难度、学习者易困惑的知识点,开展了个案教育[3]。通过案例教学法开展分组讨论或学员发表意见时则无法兼顾教学,这就需要在开展个案教育时采用小班方式上课,如此就可以开展交流,而学员参与度更高,交流效率相对会更好。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脱节
由于案例教学法引入的案例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易将学习者的认识限制在所研究与讨论或学习过的某个个案中,对该特定个案所包含的旅游理论的认识则更为深刻,而对其他理论间的交叉联系则认识不够,从而使得学习者无法建立严谨的理论思维,也不利于对系统性概念的正确把握,由此导致了旅游案例教育与理论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脱节。
(三)授课形式大于授课内容
多数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实质仍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只是一些举例或说明式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方式尽管和案例教学法在表现形式上很类似,但二者之间也有着根本的差异,教学效果也无法尽如人意。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程时,所选用的案例往往应是富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件,需要学生对案件作出自己的反思,以便训练学生利用所学旅游知识分析和处理社会现实突发问题的能力[4]。学生等待老师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发出,而不再去讨论与思考,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既无法真正真实地调动学生的主导性作用,徒有案例教育的外表而严重背离了案例教育的实质和精华,也无法真正充分发挥案例教育的积极效果与优势,更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达不成案例教育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所选择的案例不能完全匹配案例教学法的课程要求
所选用的案例能否与学校教学内容的要求相符关系到案例教学法是否恰当使用并成功执行,也关系到教师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的教学实际中,部分授课老师在选取案例时存在着随意性,甚至没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有的老师所选取的案例内容陈旧老套,与时代脱节。
(五)授课老师能力水平的影响,案例教学法常常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不充分。有的授课老师在案例教学上课之前,并未做好全面的教学准备,也未能及时布置思考题和学习内容,从而导致学习者对案例的含义无法完全领悟,也很难总结提炼自身的看法与建议,甚至无法参与实际探讨,从而使得案例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部分授课老师未能掌握并指导好有关案例教育问题的课堂讨论,从而导致了学生研讨时限过长、教学内容脱离了课堂目标等现象时有发生,既耗费了有限度的课堂实践学习时间,也导致课堂有效性受到了很大负面影响与削弱。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课程教学上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典型案例选取,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首先就是要发现典型性案例,教师在编写和筛选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案例自身的典型性,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够确保案例的资源继续有效利用。案例中一定要有吸引学生思维的难点,才可以吸引学生通过合作来探究知识点[5]。尽量避免仅仅为了热点而编写个案,提高了个案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二)加强案例教学的师生互动性
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教学互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旅游活动真实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最大限度让多数同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控节奏,避免被个别同学占有太多的参与环节,给其他同学表现的机会,使其他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而非觉得自己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并以此激发大家的集体学习的思维与激情。
(三)注重案例教学的渐进性
在案例教育中,设置题目时不能过大或过难,要透过渐进性的连接方式,来引领学习者逐步深入地思考案例中深层次的问题。案例素材本身就能够连接学习者的认知经历,而设置题目时需要充分考虑了层次逻辑的递进,并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经历经验与知识积累而设定梯度性难题。课堂教学前要善于预设提问方式,要通过课堂现场学生的反映,来适时调整提问,并不断地诱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案例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时要和理论讲解法配合运用,其功能与效果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汲取传统理论讲解法着重传授基础知识的优点,也要汲取传统案例教学法强调实际能力培养的合理内核,努力做到传统理论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有机融合,让学习者在既能学会掌握知识旅游与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训练学习者的实践运用能力[6]。案例要求难易适中,但如果过程太过繁琐,甚至超过了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与理解,将让学习者形成恐惧心理,且未知从何下手,极易冷场;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细心挑选教学案例,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点。
(五)教师要不断加强实践学习,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与综合素养
一是做好课前准备。师资的充分准备,是案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一是当老师要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时,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案例。二是教师应先吃透案件,并将案件做深入分析后,对其中的困难与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案例问题,四是提前准备可以预见的问题备案,例如授课老师要预先设计好案例教学的方案,对讨论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形进行预测,要准备并做好相应预案,构思好上课时要使用的各项课堂技能,在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事先训练。二是要展开课程讨论环节。该教学环节共包括两个学习阶段:一是与学生的商讨阶段。教师应精心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一套好的教学案例决定预期的教学,在于老师在教学上的组织实施能力,这是成功案例教育的关键环节。老师针对具体案件内容,提出要求与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发言,造成自由而热烈探讨问题的氛围。在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分析,并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思索问题,使学生在具体例子中引申出更具体的理论。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深入阐述,可以让案件内容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同时增强了学习者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培养其分析判断能力。二是老师点评总结的阶段。案件研究结束后,教师应做好点评与汇总。这在实质上是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的系统性梳理工作,对于维护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写好教学反思。通过撰写报告,学生能够对整个案件的全部分析活动作出全方位的梳理、反思与总结,从而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因此老师首先要在全局上掌握一门学科的总体教育目标,对整个案件教育过程作出必要的反思与设计整理,同时充分考虑整体教学计划的进程和个案部分的设置与效果,并兼顾了个案部分与理论部分、实践部分之间必要的平衡。通过案件叙事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教学案例中有关知识点的连贯性要求,使学习者可以进行对教学案例中前置知识点的归纳以及预习,夯实基础。在教学探究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组,以促进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融入案例故事的角色之中。
(六)了解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课程必须在事前做好大量准备,其中包含了案例教材与教学现场设备等。案例教育的目的不只利用课堂传授知识,而且还通过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并采用讨论方法针对同一个题目的不同论点展开互动交流并通过彼此互动,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思想,进而培养其判断、分析、决定能力、协作能力、表达技巧,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并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教学案例的编写必须密切契合于围绕着课堂教学的具体目的,撰写教学案例时必须要考虑案例教育的具体教学目的。
四结语
传统的课堂文化一直压制着案例课堂的活力,使得案例课堂困难重重。案例教育并不单纯是一个教学模式或教育技能。因此要突破困境,激活案例教育的活力,就需要创新课程文化,全面把握科研实践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案例教育也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该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效果。我们要充分认识案例在课堂地位、提升案例的编写水准、掌握案例教育技能,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案例教育更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综合功效,通过课堂案例而不局限于对单一概念、原理或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们综合了解各种有关知识点和理论,并训练各种相关能力和技法,从而服务于不同的教育目的,当然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调查研究是老师撰写课堂案例时的一个必修课,对于案例的撰写有很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
[1]花育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2,(3):89.
[2]杨海涛.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4,(1):40.
[3]苏日念.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才智,2013,(16):121.
[4]吕肖东,顾锋,张涛.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改革与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212-215,250.
[5]杨海涛.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4,(1):40.
篇6
一、课题总结的重要意义
1.通过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并获得专门的鉴定、评价。这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课题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认可和鼓励。
2.在总结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选择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汇总研究成果,来提升科研能力。
3.经过总结,被鉴定认可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推广,并且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可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
二、汇总课题研究成果
进行课题总结时,要全面汇总研究成果。要通过汇总研究成果,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并激励教师,使其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中小学课题成果表述形式主要有两类: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是描述课题研究的过程、结果和发展的文献,是报告课题研究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章。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是结题时必不可少的成果形式。研究论文是以理论分析为主要写作方法的,它以阐述某些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教育理论问题为主要内容,研究论文也是课题的主要成果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中期报告、工作报告、成果公报。
2.论文: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
3.专著:各种专著、教材、编著。
4.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活动设计和活动方案等。
5.课件和软件等:教学课件、计算机软件、专题网站等。
6.图片和实物等:图片和影像资料、教具、学具和实物模型等,手册、读物、期刊等。
四、结题报告的内容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依据。
3.核心概念界定。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研究的理论假设。
6.研究的目标。
7.研究的主要内容。
8.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9.研究方法。
10.研究步骤及研究过程。
11.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的突出特点。
12.研究的效果及影响、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3.研究结果或研究结论及其分析。
篇7
一、培养反思习惯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成长的催化剂。教学反思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写作并没有什么诀窍,我们应把教学反思看作是教师的工作习惯。首先,教学反思表现为自觉性。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第二,教学反思表现为叙事性。我们教师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案例,让自己教育教学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第三,教学反思表现为超越型。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第四,教学反思表现为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
二、掌握反思方式
学校要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教学反思写作表达方式主要有:随笔式反思——一种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反思随笔看似事小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学后记式反思——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反馈方式。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自己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并阶段性地与同行共同交流分析成败得失。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教案式反思——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方式。
三、选择反思策略
首先从教学实践中选择反思视点。一切有价值的教研论文或总结,都是源于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的问题其次从备课难点中选择反思视点。第三,从教材研究中选择反思视点。教师独立钻研教材,有时会有独到的发现。第四,从教学疑点中选择反思视点。第五,从作业批改、学生辅导以及学生学情(考情)中选择反思视点。
篇8
论文关键词: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
《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属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教学篇目。这两篇文言文篇幅较长,实词虚词用法丰富,但学生手头有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有翻译,还有内容分析,所以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两篇文言文时,设计第一步,就告诉学生要深入课本和资料,第二步将学生分组,整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第三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
这两篇课文的作者都属主张古文运动的散文大家,两文又都书写了对已逝世亲人的至痛之情,读来悲恻动人。无论是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都有可比性,所以在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之后,通过两文的比较,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抒情的方式。从比较中还可以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以下是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的教学片段。
师: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及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作者都是主张古文运动的大家。
生:都抒发了对已逝亲人的至痛之情。
生:都通过叙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情感相同吗?
生:不完全相同。
师:请说一说怎么不完全相同。
生:《祭十二郎文》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生:是的,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
师:这是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生:这是间接抒情。
生:总之,文章抒发了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宦海苦情,难怪有人说它是“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师: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作者先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师:哪些趣事?
生: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生: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生: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师:为什么记述这些趣事?
生: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师:两篇文章还有不同点吗?
生:《祭十二郎文》睹“书信”而忆事,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则以“竹”为载体。
师:为何以“竹”为载体?
生: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
生:由我们还可想到文与可的为人。
篇9
一、研究主体
中小学教科研的主体当然是中小学教师,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长期以来,研究主体的“个体化…孤立化”影响了研究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合作式研究”(所谓“研究共同体”)正渐成趋势,其研究主体也从“个体”演化成“群体”(共同体)。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部“教师共同体”的建立,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
(一)教师共同体
“生态取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全然依靠自己孤军奋战,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这些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基于此,以“教师共同体”为主体的研究渐成趋势。“合作”“共享”是关键理念。其有效组织形式:一是教研组的改进,把那种过于行政式的、强调教学规范的组织内涵转化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如“工作室”);二是运作方式:课题组活动方式,同行交流方式(集体备课、说课、微格教学、头脑风暴法)、生活史分享、教师博客叙事等都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崛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
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
目前,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正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在美国学者看来,专业发展学校已不仅仅是一种计划方案,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整合进了教师教育模式中。我国教师培训也正在关注这一模式。
二、主导范式
当前,就我国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的转变而言,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思辨走向实证。而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也急需重建新的科研制度,应运而生的是“校本教研”――种“草根化”的研究范式,它更是一种微观的、实证式研究。
校本教研的具体方式有教育叙事、课例研究等。
(一)教育叙事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近几年来被我国许多具有后现代情结的学者所追捧。
从某种角度讲,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师的“日常生活”,是教师研究的“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技术,它还涵盖着教学经验的反思、案例研究、个人成长史(生活史)的撰写、教师专业日记等具体方法。
当然,在实践中,它又常常被视为广大教师从事“教科研(校本教研)”的一种方法,以区别于专家学者的教科研;也被视为教师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教师讲故事等个人叙事、对话交流、寻求认同的方式,使教师在叙事、讨论、反思中重新界定自己和他人,认识教学,学会教学思维和实践。
所谓教育叙事就是教师通过讲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尤其是课堂生活)中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叙事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其教育成长的足迹,在倾诉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隐藏在其教育行为、教育活动背后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叙事的内容可以有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故事、案例:个人成长史(生活史)、教师专业日记等。
1 教学经验的反思是教育叙事最常见的内容和方法。它通常通过“想一想”、记反思日记、同伴讨论等来进行。
2 教师的成长具有高度的个人生活史特性,生活史与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个人成长史(生活史)的撰写就成了教育叙事的重要内容。
。
个人生活史是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形成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为教师的价值反思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视角,它是帮助教师反思自身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之所以形成的重要方式。
3 教师专业日记的写作。这种写作既是教师追寻教育理想,进行富有个性的教育研究的方式,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寻找有“意义”的细节,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构筑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历程。可采用写教学日志和写生存忠告备忘录等形式进行。
(二)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广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课例(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案例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只有那些含有问题、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才有可能构成为案例,简单的“白开水式”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事件一定要具有典型性。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据顾泠沅先生的一项调查:教师们最需要、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指导改进,这也就是“课例研究”;影响很小、不太受欢迎的是听纯理论的讲座、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不结合课例)、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等。
三、热点领域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涌现,适合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
(一)有效教学
1 有效教学的标准:尽管有专家论述,但多半是思辨的(如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的推论),缺乏“实证研究”,缺乏强有力的现实考察;
2 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其中核心问题包括有效思维及情感体验在各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独特体现;不同学习方式的组合以及与不同内容的匹配问题;课堂有效评价。
(二)教育智慧
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热销,教育智慧、智慧型教师无疑是近几年来的热点话语。追求智慧、做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许多学校、教师力求达成的理想境界。需要研究的问题:①智慧型教师的特征和表现的实证性研究;②智慧型课堂的基本特征;③教师教学智慧的要素。
(三)教师专业发展
尽管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它依然具有许多亟待深化的研究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施以何种策略最能使其获得最大发展,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等。
(四)自主课堂的建构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一个图景?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具有“共识”的是:以“自主 合作 探究”为标志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互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意义。如果我们从近几年来课堂数学改革的典型来看,则明显地表现为这样的共性:赋权 增能 建构自主课堂,这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的诉求。
关于“自主课堂”有不同的理解,当然“自主学习”应当是“自主课堂”的核心。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比较常见的理解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习)”当成是重要的外显行为,有的甚至规定学生的“自学(习)”不得少于10分钟。实际上,“自学”并不一定就是自主学习,那种“学习内容”或“学习目标”始终由教师设计、控制的“自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那么,自主课堂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其背后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于自己“个性”的方式,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五)多元智慧理论的教与学研究
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应他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追求的价值取向,多元智慧理论的教与学研究恰恰表达了这一追求。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操作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电子商务;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法学、医学和管理学教育以来,已被愈来愈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已经培养出众多医学、法学和工商管理领域的精英。同时,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本文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和教学质量理论联系起来,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
二、理论综述
(一)案例教学理论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开始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教授创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出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呈现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等信息,力求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持不同观点的案例使用者进行主动地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质量理论
质量是反映产品能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广义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社会质量”;二是毕业生对所在高校教学的满意程度,即“内部质量”;三是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领导与教师等)对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即“工作质量”。
从教育学原理看,教学质量要素包括:目的明确(即有目标设计,对学生要求具体,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进行)、内容正确(即安排教和学的内容有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方法恰当(即传递信息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积极有效的认知活动)、语言清晰、生动(即发音清晰、语调高低和语速及节奏适宜。这影响学生的听觉效果和心理接受,对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和组织合理(即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紧凑)。
三、运用案例教学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方案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符合下列要求: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涉及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案例的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
(三)编写案例
编写案例有以下基本要求:首先,明确案例编写的目的。编写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课堂讨论,它使得学生通过实际参与体会到自己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次,要开展案例研究工作。案例的研究有两个阶段:一是图书馆研究;二是采访阶段。采访阶段是案例研究的最困难的阶段也是必需的阶段。第三,撰写案例。案例撰写的核心是要提出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第四,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如何提第一个问题;提问的顺序是什么;预期中的讨论方向;如何应对预期外的方向;如何使用黑板和其他工具;如何进行总结等。
(四)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可以因地制宜,用以下的方式灵活地进行案例教学:其一,穿插式。教师在讲解电子商务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其二,讨论式。教师可以在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其三,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也可以组织同年级的班级,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其四、组织专题讲座或报告。教师或院系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电子商务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这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学术家和企业家的思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加深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五)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要求学生写好案例分析报告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报告可以每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对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写好报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常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收效较好:第一,认真总结。要求学生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作简要回顾,对其中的重要观点和结论性的观点列举其依据,分析其关系,说明其利弊。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再现讨论过程,加深印象,锻炼学生把握观点、概括说明的能力。第二,刻意创新。要求学生不仅要写讨论总结报告,也要写案例分析报告。力求超出别人的观点,超出讨论的局限,鼓励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作概括说明。这项要求旨在督促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案例教学同课堂教学融会贯通。第三,力求精练。无论是总结还是分析,都要抓住要点,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这项要求可促使学生注重思维的逻辑性、文笔的流畅性和文字的简洁性。
(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指标进行组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周全,执行完整有序;关心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管理严格;对所讲内容掌握娴熟、运用自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充实、信息适中;讲授系统、便于学生归纳总结;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教学语言清晰、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指标体系确定后,还要将每个评定等级赋予一定分值,计算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后分值。
四、方案实施效果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要经过班级小组、大组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善待同伴,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三)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四)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学生在积极参与、广泛合作过程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和合作交流,培养了团队意识。在交流过程中,使他们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又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五)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所学的知识及理论的内化。采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双方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郑丽霞.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7,(10).
[2]王冠.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J].成功(教育),2007,(1).
[3]李雪.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基于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8).
[4]王志芳.引入“案例教学”与提升“两课”教学质量[J].教书育人,20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