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音乐;审美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38-01
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直接关乎着学生音乐兴趣的提高。为此,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不可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混为一谈,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对欣赏形式美的教育作用,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会音乐作品。然而,要使每位学生都受到这种思想理念的影响,都能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美,这还需要每位音乐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现状。目前,我国音乐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根据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照本宣科;其二,将所有音乐课当作音乐欣赏教学,针对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特点,每次上课都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使音乐课变成学生眼中的“自习课”。故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无法提高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性,为此,音乐教师必须在课前做足准备,以学生兴趣为教学方案设计基础,让学生在主观上提高音乐兴趣。其三,可适当传授简单的乐谱知识给学生,或准备简单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相关特征,使学生在音乐课的讲解过程学会感受音乐。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室,通过结合视听觉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虽然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不尽相同,但其目的并无差异,都是旨在让学生掌握更多音乐知识,提高其审美能力。
2、教学目标现状。音乐教学并非以灌输音乐知识为目标,而是以降低学生对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着重培养其音乐感知能力为教学目标。音乐教师要善于利于音乐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感悟音乐作品的魅力,进而使其既能学到音乐知识,又能感受到音乐的无形美。总之,无论音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其关键目的都是让学生对音乐魅力进行感受体验,绝非是单纯的知识讲解传授,才能令学生体会到不同音乐作品风格带来的不同感受,即音乐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人们在欣赏不同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不尽相同,例如轻音乐可令人们放松,压抑的音乐使人感到压抑,言语节奏的强弱均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而音乐审美能力又是以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就是音乐感知能力为先决条件,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所谓音乐感知能力主要指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相应心理反应。但要实现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则首先要学习音乐语言,其次要多听各种风格的音乐,不能只听流行音乐,因这类音乐大多短暂肤浅,对学生音乐认知的培养百无一利。
2、增强学生音乐审美兴趣。当学生感知美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便会产生追求美的欲望,进而去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并理解、想象音乐作品,体现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首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以协助学生理解和学习音乐;其次,家长方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总之,音乐作为一种有声语言,只有通过有效的情感交流和学习,才能提升学生音乐审美兴趣。
3、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感受美。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再是口号,音乐教师的装饰也越来越艺术化,粘贴了如歌剧、古典音乐等音乐名家的剧照画像,这种装饰风格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音乐审美氛围,可让学生受到音乐美的感染。同时,在音乐课上也可通过恬静优美音乐的播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存在。音乐欣赏是学生对器乐及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认知过程,其具有启发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和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美,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及创造美与审美能力的前提基础。
全球的音乐作品就如恒河沙数,数不胜数,无论是古今中外,还是材料差异、风格差异,亦或结构、个性的不同,但音乐作品总是以特殊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生活中。对音乐美的感受,必须随着音乐的旋律律动,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例如,《保卫黄河》歌曲鉴赏中,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旋律的起伏,由慢及快的节奏,由弱至强的力量,进而体会中华民族又如黄河水般不可抵挡的崛起。
4、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激发培养。审美想象能力是构成审美能力的主要内容,它是以人们现有审美形象为基础,进而创建全新形象的一种审美能力。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使其通过音乐想象力创造相应的音乐形象,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以此提升审美水平及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音乐审美教学就必须做到以学生心理想象及生理听觉为起点基础。例如,基础为生理听觉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热情大方的课堂形象创造,促进师生间的距离缩短,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审美想象力。事实上,任何音乐作品的内涵外延均不同,任何人对其的理解也不同,故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音乐兴趣投入音乐审美奥秘的探究中,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蕴藏的意义,感悟到音乐作品欢乐悲怆、低沉优美的变化,体会到音乐作品深远宁静、辽阔平和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陶醉的情感,实现对其丰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围绕歌曲进行发散延伸,让学生在对音乐聆听联想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美”,学会运用自身的知识去欣赏音乐,通过对歌曲中文字美、形象美的挖掘,通过训练学生的音乐美感,以及良好审美氛围的营造等方法,促进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及判断美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而确保学生自身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丽莉.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
篇2
关键词:审美;西方审美教育;儒家音乐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4-0101-0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对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在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早在1922年,著名教育家先生提出了新式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蔡先生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人人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之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他把美育划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美育,二是学校美育,三是社会美育。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美育的实施仍然十分重要。
一、古希腊音乐审美观及音乐教育
音乐体现一种和谐,这是古希腊人对于音乐的传统看法。和谐从两个层面来看,一种是建立在数的结构之上的和谐,另一种则是心灵的和谐。
古希腊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思想的哲学派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是数学家,便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和谐由一定的数的比例所构成,音乐的音程就是一种符合比例的安排。在这里,“和谐”作为一种音乐审美观念或者审美范畴,是建立在对音乐形态构成的认识基础上的。该学派甚至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的一种属性,处于运动中的宇宙天体,也是一个结构和谐的发出乐声的物体。在这里,和谐的音乐是建立在乐音运动与结构和谐的基础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自然事物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的比例当成一种科学理想来追求,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现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组成的;他们还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到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从宇宙当中来看宇宙的规律,并寻找宇宙的和谐,他们认为行星在运行时会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遵循一定的数的关系。天体之间、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有秩序的比例关系,宇宙是一个大和谐体,能发出谐音。他们又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也按比例构成小的内在和谐,人是小宇宙,因而人和自然界,人和音乐就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乐是对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和人的内在和谐的表现与反映。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下,古希腊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几何学的研究以及对空间结构和谐比例的推崇,促进了古希腊人对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和谐发展的追求。在古希腊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既有科学教育又有人文教育,既注重智力的培养,又注重人格的培养。柏拉图就从道德的角度竭力主张艺术家必须把“真、善、美”带给他人。他赞美音乐,因为“音乐教育比起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美化。”柏拉图关于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的音乐教育很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即音乐具有陶冶品性的作用。音乐影响性格,不同品种的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性格。毕达哥拉斯的音乐思想开启了西方美学尤其是数一比例一和谐音乐美学的论题,而其中灵魂和谐的音乐观一直到十九世纪仍存余绪。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审美及审美教育观
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为代表,其中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转折点。在康德之前的理性主义美学强调美的理性基础,经验主义美学强调美的感性基础,康德认为他们各有其片面性,康德的理想美是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康德从审美经验出发,提出了美是一种对表象的,“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美”。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利害性和无概念性的感性现象,这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美的道德功利性;但借助意识把握事物的理性,他又提出了美的合目的性。“审美无利害”这一学说,常常被当作康德美学最主要的特征,对近代美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审美是无利害的、超功利的,审美的和客体的性质无关,它没有任何利害上的欲求,是一种自由的愉快。”
审美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包括判断美与丑的能力以及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席勒的美育理论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把感性与理性突出地揭示出来,但对二者的统一并未作透彻的论述,席勒则企图证明感性与理性可以在艺术与审美活动里统一起来。席勒所认为的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完成了这种统一,人“才能对纯粹的形象显现进行无所为而为的自由的欣赏,才摆脱物质需要的束缚。”…席勒肯定了美育在完善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性的完善要通过“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而审美则是从“感性的人”达到“理性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桥梁。此外,席勒把审美看成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的一种“游戏冲动”,在审美游戏中形成了艺术的自由形式的创造。席勒的游戏说是审美的游戏说,是理性原则加入感性中使感性形式飞跃到审美形式而形成,具有从自然的必然到自由的创造的超越性。席勒主张依赖于文学艺术,通过审美教育来达到自由的彼岸。可以说,从席勒开始,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的独立的地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而且把美育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并置于其它各种教育之上的重要地位。席勒的美育观对当今的美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站在历史的阶段上看,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本体论传统,超越了艺术摹仿说,向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对现代音乐美学提供了借鉴和汲取的思想基础。
三、中国儒家音乐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视礼乐,故“礼”、“乐”并称。在儒家看来,乐是从属于礼的,礼与乐密切相关,互为表里,礼需要
乐的配合,乐也需要礼的引导。礼是指儒家所提倡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道德规范等上层建筑。为了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儒家认为必须强化礼制,而强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配合以乐的教育,使礼与乐结合起来发挥作用。乐是礼的一种仪式,礼是乐的一种规范,乐让人们在和谐有序中自觉遵守礼。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乐教可以更好地来实施礼教,即伦理道德教育。孔子、孟子、荀子都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轻视音乐的娱乐作用。孔子认为,乐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它的政治内容的。儒家乐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孔子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一切道德规范都在“奏其乐”的艺术教育中得以完成。音乐可以令人内省自己的行为,使人进入气定神闲、和顺优雅的精神状态。要社会和谐,人们必须守礼。而礼是强加于人的,只有通过乐的疏导,使其自然而然地发生与礼互相配合的作用,让人自觉遵守礼,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因此,儒家的美育重在培养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音乐美学强调:“安善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运用音乐的美感来感染人、教育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教育。音乐是以感性宣泄见长的艺术,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乐者,通伦理也。”“善”为道德之核心,“美”为音乐之品质。善者,美也;美者,善也。音乐与德育之间,即在善美互生、德乐互化,美好的音乐熏陶美好的道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践行,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儒家的音乐理论对后世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美育的认识
虽然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但现代意义的“美育”则是20世纪初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传人的。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以康德的哲学美学学说为基础,又广泛汲取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席勒等人的美育理论养分,认为美育和艺术是不为经济利益、政治伦理和社会时尚所左右而自主独立的,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可以通过审美实现拯救灵魂、改造社会的目的。
首次提出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这对后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美育不同于德育,更不同于智育,它是美的情感教育,其教育的方式是陶养。既然美育是一种教育,那么它的主旨就应该是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献身精神,无论是审美及艺术的鉴赏、娱乐、消遣和享受,都必须强调它的教育意义。他反对把文学艺术当作消遣品,反对毫无社会意义甚至有害的娱乐活动,主张用健康的、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审美鉴赏活动“代替不好的消遣”。的教育主张可概括为健全人格教育,将德育摆在四育之首,以美育与智育来辅助完成德育的任务。他认为不能离开美的特点去实施美育,美育的范围是全社会,对象是全体国民。美育可以美化人生,校园中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融洽,生活丰富,以培养美的心灵。认为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对于音乐教学方法,他认为应适合学生的特点,不可机械照搬外国之教法,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他积极主张学习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但同时又特别提到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成果,不可盲目崇洋。
中国近代美育思想是在引进和汲取西方美育思想的背景下,在试图将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现代化,以顺应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当代美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与启示
古希腊和谐教育的实践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教育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后世西方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渊源,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孔子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音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乐论的正统,影响极其深远。作为儒家音乐美学发源地的中国,现在大力提倡音乐审美教育是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延续,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升华。中国近代美育思想是在引进和汲取西方美育思想的背景下,并结合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以顺应时代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的美育思想在中国没有很好地实施,但它确立了中国现代美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对现代人研究美育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当前恰逢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时期,音乐教育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认真思考和借鉴中西方先进的审美观及音乐教育思想,对开创21世纪生机勃勃的我国音乐审美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1 重视美育净化心灵的作用。古希腊和谐教育的重点是美育。和谐发展的最终归结点为培养完美的人格,使人具有至美的品性。古希腊的美育不是单纯地进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重视美育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感、陶冶人的精神的作用。而我国的美育一直相对落后,主要是美育的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重技能训练、轻性情陶冶。而且,美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我们的审美教育应从古希腊教育那里得到深刻的启示,审美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学生某种东西,而是要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的创造、欣赏和审美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的目的。
2 完善、深化美育观念。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审美教育的指导只要表现在贯彻“诗书礼乐”的原则上,音乐教育就必须与其他相关的教育形式共同完成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从音乐的本质和审美功能出发,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3
关键词:美育 幼儿音乐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一、美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和学科美育等几个方面。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通过审美实践的训练,以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教育主要是开展美学原理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素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学科美育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各学科教育中枯燥的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机械的死记硬背化为生动的想象,将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化为师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交流。
审美教育是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美的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观是人们对于美和丑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观。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经验,批判的吸收美学史上的积极成果,才能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美育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的美感教育。这种教育是尊重美育的本体功能的,即:丰富情感、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是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更好的结合与升华的教育,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审美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在重”技"轻"艺"、重"艺"轻"情"的影响下,幼儿音乐教育偏离了审美与快乐的核心主题。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音乐教育的普及,是一种社会性的任务,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把它重视起来,目前对幼儿音乐教育重视的局面以基本打开,需要进一步严格管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音乐教育是其中之一,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音乐、文化、教育,也是音乐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需要都在发生变化而决定的,如:初秋时期的“高山流水”音乐;盛唐时期的“宫廷音乐”等。从现代社会看,民族音乐正在振兴,严肃音乐正在普及,高雅艺术正在被人们普遍认识,这说明我国人民的音乐文化素质正在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起步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相比要晚几十年,所以我们从加强幼儿音乐教育抓起,把其当作一种不可忽视的大事来做,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华夏人能够成为世界乐坛上的巨人,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将来不但是个经济强国,也将是个艺术强国,加强幼儿音乐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保障。
在整个学前教育活动中,幼儿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增强幼儿的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要合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重要手段,对幼儿进行情感陶冶、兴趣培养、智力开发和品德教育,已达到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目的。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在当代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对促进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对于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与积极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意义。第二、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幼儿能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活动与音乐相协调一致,并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在比较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幼儿会逐渐产生探索行为的倾向,在探索中幼儿的自尊心得到发展,迫切要求表现自己,要求自主,从而促进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第三、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活动中,促使幼儿性格活泼开朗,精神满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从而对幼儿自身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第四、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他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美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如: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欣赏;美术课对人与自然形象的艺术再现;政治、历史课中对社会真善美与假丑恶本质的揭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但是,在所有的美育内容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对幼儿的身心、智力、毅力,创造力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着幼儿的全面发展。
美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幼儿在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教育中,会把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与大脑中储存的审美经验联系起来,产生审美判断,形成感受和感动的情感反应,从而沉浸在美感的享受中。这种美感常常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情不自禁的。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是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感享受,带来审美的愉悦,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的审美性使音乐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和听觉是被认为高级器官的,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感官,在新生儿期听觉发展先于视觉,因此可以说音乐史最先进入儿童生活的一门艺术。它以其动听的声音、鲜明的节奏、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绪特点唤起了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升华。音乐艺术活动是幼儿最愿意参加的活动,音乐的声响对幼儿来说始终是最富有吸引力和外部刺激的,那些形象鲜明、生动欢快的音乐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各种富有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如:唱歌、舞蹈、欣赏、音乐游戏等能让幼儿体会音乐的美,进而去追求和向往这种美的境界。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也就是说,音乐对于人,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掌握,而是一种人生品性的熏陶,是一种快乐与美的体验。在如何真正达到快乐与美的体验这一点上,美育起着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我们就更应该真正围绕美育的思想,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使幼儿真正感到快乐,从而促进幼儿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和理性的健康成长,最终达到全
面发展的真正目的。
三、加强美育及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建议
第一,加强最基本的音乐开发,即初级节奏和初级的音调启蒙。初级节奏就是在速度可快可慢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均匀的拍子,初级的音调启蒙就是在无伴奏的前提下,唱准一个音,声调可高可低。几乎没一个幼儿能同时做到上述两个方面,而单纯训练这些,会让幼儿感到单调,同时也违背美育的宗旨,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如:跟着钢琴用不同的调唱儿歌,用简单的打击乐为儿歌打节奏,律动教学等,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音乐。
第二,运用电教媒体。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电教媒体里所包含的声音、图像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从中使美育得到真正落实。
第三,遵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充分考虑音乐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的密切联系。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他这种一切从儿童特点出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加强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极好手段。只靠宣传、重视、搞活动还不够,还要对幼儿开展第二课堂音乐活动,办幼儿音乐班,给幼儿上音乐课,这是加强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一个很好办法,同时,它也是启迪和提高幼儿智商的重要手段。(1)办班、上课是进一步发现挖掘和培养幼儿音乐人才的办法,同时也有助于选拔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扫除音盲的目的,就拿我们这一代来说,会使五线谱的仅有0.1%左右,会使简谱的也只能有0.5%左右,据调查:有的孩子连最简单的下加一线为“都”都不知道。通过以上几例的社会抽样调查,足已证明,如果不进行第二课堂“音乐课”学习,不办音乐班,不就有一批音盲出现吗?社会在关注,家长在关注,加强幼儿音乐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们办班,无论钢琴、声乐、还是舞蹈多要因人办班,因材施教,每期分三个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其中,初级班是培养幼儿兴趣,开发智力;中级班主要为社会培养师资力量;高级班则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这样分三个班之后,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提高很有效。如:对幼儿要加强基础训练,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使他们能在音乐的天地里寻找乐园,对高级班的学生来说,要加强技巧训练,必要时请专家作指导等。
综上所述,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尽管现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做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最终促进幼儿身心以及德、智、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大学美育课程.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谢苗苗.音乐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探析.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1).
[3]张懿彬.音乐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05(4).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54-01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不仅能够教学生发音、唱歌,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其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成了音乐教学的关键,以下是笔者对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的几点经验和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音乐中渗透美育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活泼的音乐教育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其身心愉悦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美育教育是运用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能够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且创造美。美育教育主要有以下意义:第一,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美育教育的根本优势就是能够培养人的形象思维,人的思维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高素质的健全思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美育教育的渗透则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其感知美、领会美。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音乐教育不能离开感情,只有良好的感情沟通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美育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在音乐教育渗透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第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音乐教育的发展逐渐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往往只是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音乐教学本身的育人要求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总之,美育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多数小学音乐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让其机械地练习所学歌曲,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甚至对音乐教学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针对性地趣味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辅助教学,启发学生品味音乐、感受音乐,适当结合教师动情的演唱,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和观念。
2、挖掘教材,合理选择歌曲
音乐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旋律美、歌词美,并合理选择歌曲。小学音乐教学不仅完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还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喜欢音乐。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要有所涉及,教材中出现的民歌《马灯调》、独奏曲《百鸟朝凤》等是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由于审美规律的影响,人们热衷于追求多元化的审美倾向。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本民族的歌曲,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外国歌曲。比如在教唱《祝你生日快乐》时,可以创设生日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体验欢快的情绪,此外,也可以为学生讲解《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及目的,使其在情感想象中获得视觉、听觉的审美喜悦。当谈,审美趣味的培养还要以知识结构为基础,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使其在优秀的作品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小学音乐教学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为主,欣赏课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课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设备等进而满足音乐教学资料的需要,弥补多数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多媒体设备能够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优秀作品,优秀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欲望,扩发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加强音乐鉴赏
音乐要表达的思想寓于艺术之中,只有通过鉴赏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知识积累,并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师让帮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音乐之美,使其在歌曲表现的意境中激发审美欲望,进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美育教育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歌曲和教法。这样不仅能使其接受艺术的熏陶,还能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等,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音乐教育改革 美育 民族音乐
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史上,并不乏音乐教育大家,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陶行知、陈鹤琴、沈心工、刘质平、丰子恺,到贺绿汀、李凌、赵、陈洪、张肖虎等前辈,他们均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音乐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被人们重新加以反思和认识;科技新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哲学理念引导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视角逐渐突破学校的局限而转向普通大众。随着国际间音乐教育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思考与探究的新成果会不断涌现,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也将更为深入。①
一、音乐基础教育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了一场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和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同时,各国音乐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不再单纯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应是全人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宽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喜爱、学习、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的音乐教育理念。
(一)教材方面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小学音乐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音乐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主要的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编写的,教材的设计编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更符合环境与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学教材的编写则更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内容也更多样化,当下,学校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地的特色成为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
(二)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反客为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向多元。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音乐的愉悦感情,努力使音乐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放松心情的良药,让音乐真正进驻学生的心中,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同时也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开展。
(三)教师方面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广泛地、全方位地掌握与音乐知识有关的广大学科的内容。音乐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案都不可能实施,因此师资的培养对其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德国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与其一直以来高标准、严要求的师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②德国首先对教师施行多层次与灵活的职前培养模式,这样更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其次,强化教师培训中的教育实践环节。正如现在社会中,更注重实践能力一样,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备受重视;最后,注重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合理性布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及革新者。因此,教师素质的全面培养,是新世纪音乐教育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方面。正因为如此,德国对音乐教师严谨的考核,才使其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质,使德国音乐教育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实践还是审美
邓兰在《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教育只关注音乐作品,漠视音乐的创作背景、文化基础,教学热衷于将学生思想囚禁在音乐作品的曲式中,远离多元的文化。然而它来自于实践的证据并不可靠,现实中的中国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但并不武断地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唯一价值,更在实践中渗透审美的理想,使实践充满美感体验。实际上,“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而无论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都必须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③
王安国在《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中采用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对音乐审美作出如下释义: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④
田耀农在《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认为: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性、经验性的直观判断;进而提出“美为贵”的思想,认为美是真善贵的统一;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美的本源假设,认为人类最初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自身“被审美”的渴求才去创造美的,“被审美”的需要是创造美的动机,“被审美”更接近美的本源;进而认为美育理应是立美与审美的教育,而不仅仅为审美教育,美育应包括“被审美”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所以,美育应该是立美、审美、被审美的全面美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应适应“全面美”的教育要求并在观念、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⑤
王志军在《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中指出: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忽略了音乐的文化性,片面地强调了音乐的技术性。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是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音乐自身的表现方式、形态和特性来看,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忽略了音乐的审美本质,片面地强调了音乐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根本目的,它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客”,我们在强调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审美功能的同时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育与智育决不能涵盖、包容整个音乐教育。⑥
审美与实践是互不干涉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体现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实践。正如邓兰所说,“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无论是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要在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基础上进行实践。
三、民族音乐进课堂
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多年来,中国的音乐教育是依照国外音乐教育的模式向前行进。无论是教育原理还是教育方法,无不选取西方的。而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有的甚至失传。新课改的进行,给了民族音乐文化一次重生的机会。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易懂、易接受。把民族音乐引进课堂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位置。
20世纪以来,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及中、小、幼音乐教育中,都遇到了如何摆正中西音乐位置的问题。要想重新振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就要按以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树立起中华本土音乐是主体的地位。这样做,并不是说西方音乐不重要,更不是没有“洋为中用”。我们应当毫不含糊地告诉青少幼一代,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音乐的薪火,而且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⑦
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进而真正体会华夏音乐的真谛,是当今音乐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节奏对于人类具有最本能的生命意义,无论抓髻小儿还是耄耋老人无不对敲击节奏特别感兴趣。我国有着极其悠久、丰富的鼓乐传统及品种,特别是目前濒临失传的戏曲打击乐“闹开台”,如能及时抢救并引入课堂,则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不失为一种轻松、简便和愉悦的敲门砖。本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本土音乐教育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传统音乐文化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附着点,从而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⑧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在传承这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时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首先,各民族的文化都应当受到尊重;其次,每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只有在排除偏见、歧视的前提下,才可能得以挖掘,得到确认,受到保护,进入传播与交流;再次,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所含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应当运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尺度予以冷静而准确的解剖、辨析;最后,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种文化的存在,发扬其可贵的价值,舍弃其消极面,探寻其不断提高的途径。⑨
传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任何音乐文化知识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也是在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成长。
四、总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的变革,无论对教材,还是对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审美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作用,把民族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改革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探究,去完善。
注释:
①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期(46)).
②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③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期(132)).
④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期(91)).
⑤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期(93)).
⑥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期(23)).
⑦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期(22)).
⑧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期(88)).
⑨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期(111)).
参考文献:
[1]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3]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4]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
[5]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
[6]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
[7]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
[8]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9]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
[10]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人民音乐,2006(4).
[11]刘永昌.音乐教育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运用.艺术探索,2007(S1).
[12]文红宣.理论创新与教学传承――对我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三项重要研究成果的思考.中国音乐,2007(2).
篇6
关键词:美育;审美教育;审美意义
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可能如同小学至普通高中的音乐教育一样的规范、有序。因而在中职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审美感受、审美鉴别、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审美教育。
一、中职音乐实施审美教育,关键在于实施审美情感教育
音乐是感情艺术,审美教育学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感情教育。音乐是情感艺术,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情感贯穿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全过程。柏拉图说:“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并使性格变得高尚优美。”音乐以它的情感陶冶性格,塑造心灵,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发挥它特有的美育功能。运用情感渗透、潜移默化的特殊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操练、情感灌输,让正确的思想感情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灵魂深处,从根本上育人。
二、训练感受音乐的耳朵,培养学生审美活动的基础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审美活动的中心是“听”,有兴趣才能去“听”,“听”了才能知其美,才会更有兴趣,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听”得多了,“听”的内容丰富了,审美的过程就更完备了。我们一定要在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听音乐,丰富他们的听觉,培养他们的分解、消化音乐信号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一旦让他们有了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包括音乐环境),他们爱好音乐的天性就会复苏,音乐的感受力就会被激活。当前,港台流行歌曲在学生中的广泛传唱,从侧面证明了这一事实。因此,通过激活多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培养他们发现和感受音乐美的能力,并让他们在音乐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从而加强音乐的审美能力。如,介绍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通过同学们的“听”引导他们“听”出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感受,并让他们“听”出乐曲围绕同一音乐材料
进行了五次变奏,表达了作者跌宕起伏的情绪。音乐从一个委婉动人、柔美恬静的主题开始逐渐转而进入激动昂扬,表达了一种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最后,乐曲表达了一种火山一样爆发的愤慨,发出了对生活的呐喊。由此可见,通过音乐耳朵的感受,加深了情感,增进了感悟,同时让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了加强,达到了审美教育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鉴别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点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鉴别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对音乐美丑的分辨能力和对音乐美的性质、类型、程度的识别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这些学生,15岁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校后,从教育的主渠道方面就远离了音乐,远离了艺术。而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发育逐渐成熟,情感丰富,精力旺盛,表现欲强烈,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为了表达和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需要音乐,他们渴求音乐。在学校课程里没有音乐,他们就从其他方面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其结果是,他们眼里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他们的艺术偶像就是走红歌星。面对音乐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有的沉湎于消极厌世的歌曲之中,有的则坠入异性情窦的歌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必须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发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学生审美鉴别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学生对音乐美丑的分辨能力。在一次音乐活动课上,我给同学们听了陈红演唱的那首《常回家看看》之后,很多同学感触颇多。有的说:“父母养育我们很不容易,应在平常生活中多关心父母才对”;有的说:“父母对子女付出爱的同时,子女也应及时向父母回报这种爱”;还有的认为,能否多问候父母、常关心老人,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之一。像这样的流行音乐内容好,曲调优美,又能在学生们中广泛流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应当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分辨美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他们在满足自己的喜好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鉴别能力,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02-08.
篇7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教育。美育要通过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常见的艺术形式和素材来进行。艺术教育就是通过美育的教育。在人的协调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来源于生活,随着经济基础得到基本的保障,人们在劳动中逐渐产生了审美的需求,而审美的需求直接促使了艺术的萌芽和发展。美育,则是这种审美和艺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基础上,伴随着教育的出现而产生的。原始人最早的歌唱便是其劳动时的劳动号子,他们的舞蹈、绘画、雕塑等,也通常是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体现。而在当时社会中,有审美活动和艺术,也便有了对年轻一代的审美体验的口口相传。而美育的功能简单的讲来说有以下几点:美育可以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美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都锻炼学生的右脑,强化空间和艺术想象力。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总之,美育能够拓展学生对美的兴趣,使其通过审美活动进而开发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美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全面培养学生,使其身心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审美情操的人。音乐是一种在欣赏中使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美的活动。音乐美育通过舞蹈,器乐,发声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空间位置感,同时通过协同合作促进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的明晰和发展,最终,通过全面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是一项能从中体会和享受美感的活动。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表演的艺术,用情来感动人,用美来感化人,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音乐美育的主要功能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在我国课堂教学目标从原来的注重知识性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的今天,美育教育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音乐美育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美育有自己特殊的优势。音乐美育因为其贴近生活,取材方便,教育途径广泛使得音乐美育的开展更具基础性和可操作性。并且,音乐美育还因为其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以及情感的陶冶使得音乐美育在德育的开展中有了广泛的用武之地。正因为音乐美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国家近来的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程都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从师资的培训,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改版,综合素质的评价等方面体现了只一点。
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使得音乐美育在培养情感方面有着特殊而积极的作用。没有感情的音乐是空洞的,没有感情的音乐是无法激发人们的感情的,而通过富有感情的音乐美育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音乐美育以“最情感的艺术”为对象和教育手段,让受教育者可以感性的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进而形成一种精神上的“积极状态”。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美育通过调动听觉,肢体以及大脑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体验,是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积极的状态来,故而音乐美育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额作用。音乐美育有德育功能,音乐美育还能帮助人们铸造智能人格,音乐美育更利于发展人的想象联想(亦即形象思维)能力。良好的音乐美育要求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中的感情,理解舞台和乐器表达的意向。欣赏者要“会听”抑或是“听懂”音乐,表演者要唱好乐章,都要从情感和节奏去领悟和了解作品的主题。音乐审美总是能带动人的认知水平从感性向理性不断的延伸。音乐美育对认知,世界观,思维的促进和锻炼是在一个过程性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不强调强度和速率对结果的影响,所以音乐美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在一中放松,自由的状态中实现的。这种恬静的心境与自由的灵魂,可以使人们的智慧得到高度和完善的发展。综上所述,音乐美育在培养学生人格完整性,促进审美、思维、协调性的发展,强化积极的心理品质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学 兴趣爱好 审美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现在无论是中小学的音乐课还是高职高专的公共选修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的,但授课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兴趣很足但因为与期末考试或本专业学科没有关联而不受重视。那么如何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力和鉴赏力,以及联系到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何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1]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之一就是理性与感性或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像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音乐在客观上是人们所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说人类有对音乐的需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融进一个个音符之中,记载和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明。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着。音乐就是这样与人和人生紧密联系着,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2]
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来探解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会给我们增添许多有益的启示,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二、音乐教学贯穿德育
在“五育”中,“德育”居首位,由此可见,“德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的途径很多,音乐教学中也贯穿着“德育”。
音乐教学还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树立德育意识,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渗入于自己的体态之中,抓好自我的师德涵养,为人师表。要联系实际,不追求形式生硬的教学。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多开展生动有趣的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慢慢渗入德育教育。培育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其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不能忽视,也不会被忽视,因为音乐教学活动是通过寓教于乐,贯穿于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它在培养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是流动的美育
音乐教育在音乐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创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说音乐美育教育史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是培养人格的工具,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音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
音乐教学能培养学生听觉艺术感受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激励他们向上。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使他们能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能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从而使他们能明辩真假、善恶、美丑,从形成自己美的观念和道德观念。
四、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正确引导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多文化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注重审美导向教育,才能起到好的效果。[3]
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通过多听、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学科是最不可以教的一门课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上的每一个定义都强调“共同探讨”,改变原来单纯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实践、体验。重视学生的集体交流研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强调评价是为了激励等等。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外在形式结构和内在的情感内容进行探究,最终自我建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总而言之,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的教育环节就能轻松地相扣,教育任务就能很好地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定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地发展;音乐又是审美的艺术,音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音乐愉悦性的原则更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去领略音乐的意趣盎然。而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要靠我们师生、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我想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能养成。
参考资料:
[1] 张桂玲《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1期
篇9
21世纪世界的发展,将面临各方面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竞争,是人才竞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要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的人才。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课题。
一、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除有美育功能外,还有德育作用。我们应把音乐教学中贯彻德育作用作为明确的指导思想,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精神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音乐教育是优化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对人们的影响并不是理论说教,而是以形象、生动的情感、意志、行为发生影响,这种影响,将注入情感之中,在人的一生中影响心灵世界,是感情世界的宣泄,是精神心态的显现。“它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语)它以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撞击着人的心灵。
音乐教学就是将作曲家们用音响符号记录下来的自我感受——感情形象,转换为能够聆听到的有审美价值的音乐形象。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转换的中间环节,就是音乐课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遵循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必须具有其艺术特色,而区别于其它学科,以感染式、浸润式的教学手段,使音乐作品的潜能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体会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音来激发人们的美感,给欣赏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和感受。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形象思维,分析音乐作品表现手法和乐理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由此可见,那种音乐课=唱歌课,唱歌=齐唱的固定、僵死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可能提高美育教学效率,不可能通过具有一定思想感情内容和审美意义的音乐艺术形象达到丰富生活、净化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只有在音乐艺术的实践中,才能学到音乐,感受音乐,掌握其抒情表现手段。
音乐欣赏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音乐欣赏审美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成败。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官能欣赏、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这三个阶段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官能欣赏和感情欣赏,也要重视理智欣赏。注意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体会音乐中表现的感情,领悟音乐意境中深刻的道理,使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就能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三、加强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近年来教育部提出落实素质教育,要大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机遇,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除了熟悉音乐课标和教材外,要懂得教学原则,这样才能把课内和课外音乐教好。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做到:
1.教学思想必须转轨。首先,教师应由传统的纯技能型向审美型转变;由升学型向审美型转变。在观念上改变技能和机械的操练,而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做到教学观念更新、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新、知识更新,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内容上改变单一唱歌课的模式,挖掘教材中音乐审美的多种因素,探求以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多种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效应。第三,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做到德美结合,以美辅德。在教学方法上借鉴、学习国内外的教学经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听听、唱唱、奏奏、动动,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音乐,达到身心合一的教学效果。第四,音乐教学还要走向社会,深入群众,到社会上去汲取营养,为群众服务。
2.上好音乐课。上好音乐课,要按照音乐课标精选教材,还要适当选讲一些地方教材。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歌曲中的内涵艺术挖掘出来,通过讲歌词内容、范唱、乐器演奏等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感受到、理解到美之所在,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唱歌中去,用心灵去歌唱,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3.有效地开展音乐活动。学生减负后,要给他们安排有意义的活动。甘柏尔认为:“语言、节奏、旋律、律动、舞蹈等同样重要,应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让孩子们有发展个性、培养专长的机遇,着眼的不是培养少数尖子或使孩子成为什么家,而是提高大多数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向更健康、更全面的方面发展。
总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应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素质,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篇10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感;体验;提高能力;知识技能
音乐是能够最直接表现人们情感,并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为侧重,就是说,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因为,学生在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能够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上个世纪初就有所萌芽,主要体现在教育家所提出的“美育”的思想。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对的“美育”思想的深化。在音乐教育具体的过程中,审美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决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审美教育主要是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艺术或是人文学科,来塑造人的完美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等。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在1795 年发表的《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个概念,他说,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高度评价了审美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人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即强调通过审美活动教化人。当今,审美教育越来越多的被各类教育学科所关注,特别是艺术门类的学科,都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人们更加重视审美教育在对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众多的人文艺术门类中,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她的这种特殊性,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
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在具体的艺术教学当中,特别是音乐这一学科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以审美体验为中心这个基本点,而过分的去强调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致使音乐课成为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课”。我们所说的音乐教育是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人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音乐家,所以,我们应当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感受、理解音乐美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改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当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可以使他们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内容,从而能够更好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因为音乐教育毕竟是以音乐为载体的教学活动,音乐是其教学活动的支撑骨架,如果脱离了音乐,那么音乐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就更不用说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了。相反,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就能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为进行审美体验奠定基础。处理这个问题,关键是权衡两者的关系,并找到其平衡点
三、音乐教育中,如何提高审美体验能力
审美体验既然在审美教育中有着那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对审美体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说过,“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审美感受力”。在音乐艺术中,我们应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审美感受力?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听觉感知中发展审美体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发展听觉也是发展一切音乐的基础,离开了声音,音乐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廖乃雄曾说过“现代音乐教育学最重要的认识之一,就是在把音乐教学归结为审美体验,归结为音乐听觉的培养,离开了听觉的培养,就只能是进行机械的、僵化的非音乐的教学。”
其次,在运动感知中发展审美体验。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体态律动。他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应是人的体态活动。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内容中也包含着基本形体动作教学。所以用身体的协调动作来感知音乐,也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在视觉感知中发展审美体验。在音乐中,多数音乐形象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现象的模拟表达出来。音乐教育中,视觉的参与是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与音乐相关的画面进行教学,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能更准确的理解音乐,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总之,审美体验在审美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有效的实施途径,因此,在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审美体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现代的教育界中,有不少人对以审美核心教育观提出质疑,并认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前世界音乐教育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我认为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我们应该以音乐教育多元化为基点,并坚定的坚持以审美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多元的音乐材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多元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能更好的为审美教育来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做进一步的有关音乐教育哲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