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冷作工 做中学 做中教 “一体化”教学改革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014-02

2007年9月7日,总理在视察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时发表了关于职业教育“教、学、做”的重要讲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总理的讲话,内涵深刻,概括精确。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诠释,实施“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强调教师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引导学生认知、理解、评价及行动,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的选择到形式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认真学习和研讨,下面我以冷作工专业课教学中,任务一、圆方过渡接管的制作为例,阐述我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一、学情分析与实施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我校的示范校建设,于2012年9-10月份对本校11级、12级冷作工专业的12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本校冷作工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以便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下为调查问卷的数据。(表1)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目前职校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玩手机,学习兴趣淡薄、沟通能力差、厌学情绪普遍,即自卑又自负等,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他们思想活跃、好奇,数据显示有73.9%的学生对专业实践操作却有浓厚的兴趣。

2.实施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学情,我把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把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参与,我时常鼓励学生“用今天的努力,开创未来无悔的人生”通过教育手段给他们讲解当前国家和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新时期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王亮说明技术工人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回学校给学生做报告,讲述他们在工厂里学习技术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交流让学生们知道在学校应该做什么、学什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在示范演示教学中,找出操作姿势较好的同学,为其他同学进行操作演示,以提高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课堂归属感,通过展开竞赛,创设生产情境,把同学们分成几组,看谁的任务做的好,哪个组的任务做的好,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奖励法,对在学习中表现好的,任务完成好的优秀生给予奖励,对于期末成绩比上学期成绩有较大提高的同学给予进步奖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进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展评法,把每一次的任务课题,精选出几个较好的,进行展评,使同学们有学习的榜样,通过看他人的工件,找出自己工件的差距,使学生更加自觉刻苦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整合教材内容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加强

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精神,我校在示范校建设中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针对对口单位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日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为车间主任、工程技术人员、工段长、车间的班组长共23人,调研内容通过访谈和问卷形式获得,其目的是通过调研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使学校的教学真正融合到生产中。以下是问卷调查内容:

①你单位招收技术工人的主要途径(表2)

②你认为学生目前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你单位生产的需要(表3)

③近几年大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船营铆焊厂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情况(表4)

④大船重工公司船营铆焊厂一线员工的职业资格情况表(单位总人数1300人)(表5)

调查显示,表①说明技工院校的学生是企业用工的首选,学生毕业后具备大专、本科学历,适应岗位能力强,吃苦耐劳、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复合技能人才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表③说明学生的就业率看好,但调查中我们也会看到,表④说明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表②说明目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差距很大,有的同学甚至图纸都看不懂。希望在机械制图、金属材料 、材料力学等学科教学上能多和企业生产挂钩,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综合以上调研,我校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我带领本专业老师编写了适合专业发展的冷作工校本教材。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去实现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

下面就以本课任务为例,谈谈冷作工的教学方法。

(一)、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针对任务要求,本课我采用了三个原则对教学目标、重点内容进行设计,一是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结合市场需求:三是结合学情要求的原则。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技能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协作精神。

2、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圆方过渡接管》的操作技能。

难 点:《圆方过渡接管》作展开图的基本方法。

关键点: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生产中,能用所学知识,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本课任务用360分钟完成。

通过“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按需定教”的课程设计理念,使我在实施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最大程度发挥了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材

本课内容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孟广斌老师主编的《冷作工工艺学》一书中的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教材的内容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理论基础,学生对这部分专业知识掌握得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的发展,因此,本教材在行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只是单一的理论展开内容,没有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很差,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任务改编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贴近企业岗位需要。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实践,本课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三、注重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生产的工艺要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

的知识兴趣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实践,成为实践的主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认知和体验。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不但教授知识,更应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本课采用了以下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1).自主探究法:教学中,我把任务安排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产品制作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总结反思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善于总结课堂上的学习成果,通过

观察和实践,利用工作页形式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点。

3).模拟操作法:模拟操作是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中只有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才能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细化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共分:组织教学、任务导入、任务实施、作业布置、四个步骤。(一)组织教学:(8分钟)

本课通过组织教学,向学生讲清本课的意义和目标,特别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再按生产实际需要分好组和岗位,确定好负责的各小组长;检查出勤、劳动保护用具的穿戴情况及5S管理要求,为任务的实施作好课前准备,

(二)任务导入(2分钟)

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情境。本课我通过模拟工厂生产情景,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使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我以生产车间班组长和调度员的身份,导入本课圆方过渡接管的生产任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任务实施:根据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六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1:识读零件图纸及相关知识复习(20分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与本课相关的技术资料、提高学生识读图纸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相互沟通能力。

学习活动2:加工工艺分析(30分钟)

本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多个工艺方案,然后要求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指导学生确定一个可操作性的工艺方案,确保任务实施的正确性。

学习活动3:编写工艺流程(20分钟)

要求学生将活动3讨论后的可操作性工艺方案编写成工艺流程技术文件,便于指导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习活动4:圆方过渡接管的展开放样(30分钟)

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从看图-作图-作展开图以及制作成形、验形样板。然后,让学生自检、互检、小组检查,确保成形制作的产品质量,培养学生未来职场的责任意识。

学习活动5:圆方过渡接管的成形制作(200分钟)

在操作环节中,通过小组完成成形方案,教师采用示范演示法,规范产品生产的工艺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全方位的巡回指导中,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指导学生对工具、 胎具的正确使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习活动6:成果展示及总结评价(45分钟)

通过评价和总结,点评各任务小组的合作情况,讨论产品的质量检查结果及5S管理情况。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到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对评价环节学生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给予纠正,将学生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共享学习成果。使教师传授的知识,真正变为学生自己的学到的技能,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评价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表1《圆方过渡接管》的制作工作过程质量评价(占40%),表2《圆方过渡接管》的制作工作成果评价标准(占60%),两成绩合成百分制为学生的评价成绩。

(四)、作业布置(5分钟)

我采用了三种形式:即课外拓展、课后复习、课后作业。通过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基地,通过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检修问题产品。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在实训基地进行个人创艺冷作产品的制作,在参加辽宁省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展中,我校冷作工创艺展品获得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预习下次课的内容及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反思

1、实施“做中学”“做中教”模式的教学效果

本次课克服传统专业课教学弊端,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角。使每一课题都能从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及工具产生熟悉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针对难点问题,通过课件、实物的演示、全方位的巡回指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中,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通过测评,绝大部分学生很好的完成了圆方过渡接管的任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通过教学改革,由自己辅导的学生单得权在参加大连首届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院校独立竞赛项目冷作钣金工竞赛中荣获冷作钣金工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我校冷作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98%以上,学生的技能水平受到了领导和用工单位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2、实施“做中学”“做中教”模式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样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教师应始终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注重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认真钻研业务,扬长避短,善于自我加压,具有终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紧紧跟上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技能。使学生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所学知识真正用到实践中,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需具备“做中学,做中教”一体化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每一次课后的总结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次自我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我认为,中职冷作工专业课教学,创新应用“做中学,做中教”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是实现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值得我们同行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婉林.职业教育教学方法.[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年8月.

[2] 盛波.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篇2

【关键词】理实一体 服装设计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9-02

安德森(Anderson,1982)、史蒂芬森(Stevenson,1994)、皮肯思(Perkin,1993等人根据知识的内化程度和知识的功能,把知识划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Presitonal or declarative or conceptual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倾向性知识(dispositional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这类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理解和记忆;陈序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主体的活动,是多次实践的结果;倾向性知识决定前两类知识的创造、学习和运用,主要通过个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情感体验而获得。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把程序性知识放在优先位置,偏重实践和应用的内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在实践中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教学平台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一、 案例背景

《服装设计基础》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项目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分解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服装设计中点、线面和体的运用。通过前期服装设计的相关课程:《“点”石成金――服装设计中“点”的运用》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服装造型设计中的点的基础知识及运用的初步内容。下一步,就是由“点”入手,汇集成“线”,用“线”进行服装的造型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如下:

二、 教学程序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就本节教学案例而言,

其教学程序可以按照教师活动、工作任务、学生活动三条主导线索而进行。

三、 案例描述

(一) 项目回顾。引领学生回顾前阶段学习的《“点”石成金――服装设计中“点”的运用》的内容,并回放学生上阶段设计作品。

(二) 情境导入,引领工作任务。播放一段服装设计大师Iris van Herpen的时装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设计师是如何用不同形式的“线”来体现服装的美感的。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思考老师的提示语,并逐步进入课堂角色,初步感知线的设计。

(三) 提出本节课工作任务。在学生欣赏Iris van Herpen的时装秀的同时,通过模特的穿着,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以“线”作为造型手段的表现手法。学生欣赏图片,并通

过直观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工作任务:校服装设计工作室接到一批新的订单,客户需要定制一批舞蹈演员的时装。所以工作室的同学需要运用“线”为元素的设计手法,为舞蹈演员进行创意服装设计。

(四) 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可以分析理解为对“线”元素的概念、形态、构成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把相关知识点在服装设计的实例中实施的一次任务。并依托技能大赛项目“款式拓展设计”,把工作任务分解成四项子任务来学习、掌握和实施。

(五) 案例讲解

(六) 分组合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指导学生解决以下内容:

1.小组分工协作是否协调、合理

2. 工作任务实施的切入点是否合理可行

3. 工作中的思考、疑问是否得以解决

4. 工作目标是否达成

5. 检查学生填写工作任务单。

在解决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逐步掌握了课堂的重点;在实践中体现出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批舞蹈演员的时装。所以工作室的同学需要运用“线”为元素的设计手法,为舞蹈演员进行创意服装设计。

(七) 多元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作品,并在线连线企业设计师进行作品点评。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工艺奖、最佳表达奖。并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1. 教师总结环节。教师归纳本节重、难点,并总结“线”元素在服装设计的设计应用时的注意点。总结本课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过程性表现,激励学生以职业要求和技能大赛为标杆,继续努力!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反思,评价,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以提升。

2. 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学生展示作品,讨论、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相互补充。

3. 承上启下:本节课以技能大赛项目“款式拓展设计”为依托,通过优秀大赛作品的欣赏分析,使学生看到目标。并为下阶段的课程《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做好铺垫。

四、教学后记

(一)教学设计。本教学案例是项目课程《点线面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突出了教学重点,充分体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做、学结合以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互动设计采用工作任务的引领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渲染作用,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关于 “线”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的相关知识。为接下来的点线面在服装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实施。本模块引入“舞之缠绕秀” 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导入企业、教师、个人三方的评价机制和“技能大赛标杆引领”模块,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策略、有方向的进行教学实施,很好体现出师生、校企的双向互动。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声”、“光”、“色”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资源整合,以学生分组合作、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出知识――能力的灵动迁移,同时突出本模块的教学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的实现最大程度生动性和互动性。

(三)教学效果。通过工作任务的驱动,教学情境的设置,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精神,同时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反证理论,是最佳的自主学习的模式,避免的理论学习的僵化和教条,也免于理论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课堂更加灵动和丰富。

(四)学生发展。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主动学习和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在小组合作、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体现出最大呈度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团队成员也显现出良好的协作精神。这也很好的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现代焊接工艺及设备 案例式教学 模块化

《现代焊接工艺及设备》是材料科学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之一。课程的设置针对培养相应专业学生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先修课程中已讲授的知识,较为全面地讲授电弧理论的基础知识、各种焊接方法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基础,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结合金属焊接冶金的特点来探讨各种金属焊接时的基本规律。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焊接工艺及设备》课程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推行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体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而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融入了背景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案例式教学法的定义特点 具体案例的设计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案例式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融入了背景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和定律融入到具体的工程案例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典型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案例教学应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典型案例的选取,要求典型案例既能体现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典型案例的内容和要求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密切关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选择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案例时,就注重联系当前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项目和工程,例如,国家体育场的钢结构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交叉布置的主桁架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其焊接工作量大,难度高,将鸟巢焊接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炼成课程教学案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西气东输”项目中的管道的焊接质量要求极高,焊接质量检测也非常严格,也是非常合适的焊接典型案例的素材。

3、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与实施

在精心准备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准确的贯彻实施,是案例式教学法取得成功的核心所在,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具体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措施,使案例式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前精心准备,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并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论述的结果。如在某焊接结构的工艺制定的案例准备时,教师就需要把该结构的材料及结构特点梳理清楚,并通过查阅手册,制定出几套焊接工艺方案,并要总结出各个方案的特点。

课堂教学时,教师公布相关的案例,也可提供一些所需的参考资料,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资料。然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阐述他们的成果。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要结合案例和所设情景,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具体的点评,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同时要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机融合。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深入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

4、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案例式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的探索;培养了0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的案例,各小组同学要尽其所能去查阅资料,分析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是由学生自己来考虑如何完成每个问题,而不是教师逐一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案例式教学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案例式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缺乏规范的案例材料,部分学生反映有的案例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煤矿用滑靴的堆焊修复案例,由于学生对该件结构和使用环境不了解,所制定的工艺方案较含糊,不具体,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作用;案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大纲的要求,紧密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来巧妙设计,同时还要兼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时间不足,由于案例式教学至少要包括案例解读,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引申等环节,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常常使各组选派的代表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充分的发言,而其他同学的主动参与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现象,指导老师要加强督促,课堂上可采用随机点名或抽查的方式,以保证所有的同学都能尽快转变角色,积极参与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来。

6、结语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适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是教学方式上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和尝试。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要相应的转变角色,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柳邦强,沈斌.浅谈模块化教学在焊接实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2] 熊震宇.中美高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电焊机,2009,(03).

[3]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秦涛.焊接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9).

篇4

【关键词】 教师培训 ;研训一体 ;体系建构

在与教师及分管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同志的交流时,经常接触及到得一个的话题,就是“教师负担过重”。其中不乏直言不讳者:“教研任务本就不少,又加之没完没了的培训,教师实在是疲以应付。”事实上,在当前各种信息、社会节奏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和绝大多数教师对在职学习已有了充分认识和迫切需求,这其中的矛盾,只是在教研与培训之间找不到恰当的结合点,而导致日常工作时间耗在不必要的重复无效付出所带来的情绪抵触而已。

其实,教研和培训两者是统一的。首先,教研的目的是探究出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渠道,实现有效与高效教学;培训的目标是要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最终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其次,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离开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学校的教研借助于培训的专题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教研与培训始终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在教师培训中,特别是在集中学习和校本培训过程中,如何依托于教研,以教研为载体,建构“以研促训、以训带研、以研强训”的“研训一体”培训体系,成为教师培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作为独立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我校依托全省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和本县自主开展的各项专题培训,在探究“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摸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以职称评定条例为向导,创建“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向

从教师自我成长的切实利益出发,运用职称评审条例科学建构“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方向。在基层学校的教务工作中,职称评审条例多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培训能否依据这些“要求”来确立教师学习的方向?这是我们首先思考到的。

结合这一思路,在“备好课”、“上好课”专题学习中,我们依据职称评审条例中“每学期听课及参与研讨次数不少于6节(次),并至少开设1节校内公开课(或研究课、示范课)。”这一要求,组织开展“建立优秀教学设计资源库”和“建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活动,把教师继续教育“备好课”专题学习与职称条例中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设1节公开课”相结合起来,所不同的,原来教师每学期的“公开课”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安排自主选定的授课内容,而“研训一体”教师培训体系建构时,不再是教师自主决定公开课内容,而是按照培训工作的统一安排接受“指定”的公开课选题,并要求学校或教研组对教师承担的指定内容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资源库分解的任务)进行集体研讨,规模较大的学校还要求采取“同课异构”或集体备课的方式反复修订定稿。在“上好课”专题学习中,借助于各校完成的“优质教学设计资源库”指定的教师公开课开展“以课领训”。在“评好课”专题中结合学校公开课,着力开展“观课议课”,促使学校传统的听评课活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听评课行为。

为突出教师专题学习的针对性,我们把继续教育对教师反思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精细化,每学年都根据不同专题,要求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针对专题学习的教学反思、专题研讨、教育叙事等,从形式上建构了“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方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以学时认定标准为抓手,建构“研训一体”的培训平台

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的建构需要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来保证,作为“服务”性的师训机构,如何确保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有效运行,必须牢牢把握学时认定这个行政杠杆。

2.1 以学时认定标准制定搭建“研训一体”培训体系平台。充分发挥“学时认定”这一行政“杠杆”在教师培训和教研中的作用。每学年初我们针对不同主题的培训、教师不同需求、不同阶段不同问题、不同群体问题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继续教育学时认定标准》,用于指导师训机构、学校制定和开展教研培训。《学时认定标准》要充分引领学校把教研与培训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如在“评好课”专题学习活动中,我们在原定的年度学时认定标准“常规听、评课每学期不少于10次”的基础上,提出“在公开或常规课中,教师按照《建构有效参与式学习,观课议课记录分析》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每学年10次,每学年10学时。其中观课议课系统反思不少于4次,每学年限4学时”。在“命好题(有效评价)”专题学习中,我们明确专题讨论:每学年学校(或教研组)至少组织3次主题为“有效评价”学习专题的讨论。这样通过《学时认定》这个行政杠杆就有效地搭建了“研训一体”的培训体系平台。

2.2 以学时认定工作开展夯实“研训一体”培训体系平台。为确保“研训一体”的培训体系有效运行,学期中,不定期地加强到中小学校指导、检查督促培训工作和教研的结合,采取深入一线课堂教学观课议课、听汇报、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督促,夯实“研训一体”培训体系平台,以确保此培训体系在学校日程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2.3 以学时认定考核评估完善“研训一体”培训体系平台。在每年的学时认定工作中,师训与教研紧密合作,联手开展学时认定考核审定,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检查督导与评估,寻找研训结合点落实与成效,查摆问题与差距,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到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中,将常规教研进行理论提升,实现教研更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以教学管理常规为载体,落实“研训一体”的培训过程

3.1 建立研训管理一体化的实施队伍。近年来,师训部门始终坚持倡导基层学校研训一体化的统一管理。研训一身兼,整体谋划工作。学校教导处要具有教研和培训双重职能,要善于整合教研和培训内容,这样才能防止工作“撞车”,避免重复劳动。从而科学地调配培训内容与时间,按照研训一体化的原则,将教师研训的内容与培训专题学习合二为一,坚持问题从课堂中来,培训为课堂教学服务。

3.2 制定研训工作一体化的研修计划。每学年开学初,师训部门就根据培训的不同专题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标准》用于指导各学校制定教师培训和学校教研计划。同时,建立学校校本研训的长效机制,形成教师参与研训活动的常规化、常态化、常识化的自觉性。把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研训,让教师把参与研训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作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为,只有契合了教师内在需要的研训,才会有市场,而有市场的研训才是大众的研训。这样才有持久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如何把“教研”和“培训”这个叫了多年的概念演绎为现实的根本所在。

3.3 构建研训一体的活动内容。在活动内容设置和安排上,我们结合教师培训的专题和教研工作计划,立足于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精心设置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内容。如在“上好课”专题学习中,我们开展“同课异构”、“专题论坛”,实施“以课代训”;在评好课专题学习中,为实现教师听评课活动的专业化,引领教师从“以教论学”走向“以学论教”,改变教师过去无意识随意听课,实现教师有目的、有主题、有针对性的观课议课,组织开展《建构有效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为在教研中活动中实现有效培训,我们现有先由献课教师说课,不仅使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知晓设计意图,更要求执教者和参与者双方都能依据主题,立足于“假如我来教”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有针对性的突破问题和困惑。

在“备好课”、“上好课”和“命好题”专题学习中,我们针对学校电教周或公开课活动中“展示有余,提升不足”的实际,先后拓展“送教下乡”教研活动,先后实施“议课代训”、“以课领训”和“送课领训”活动。“以课领训”可以说源于“以课代训”,但与“以课代训”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以课代训,仅仅是让优秀教师通过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的展示起示范作用,让参训教师在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感染下模仿、思考、建构,实现发展。我们建构的“以课领训”是以教师专题培训学习为目标,借助于教学课例为案例,实现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课堂实践能力的体验和提升。该教师参与式学习模式“立足课堂,注重案例引领,突出理论提升”。活动整个程序分两大部分,先由中小学教师向参加学习的学员呈现一堂公开课(或示范课),然后由负责组织培训的“主持人”以公开课(或示范课)教学为案例,对课堂现象进行理论归纳和提升,在整个过程中,培训者始终是以一个“中心发言人”的角色与广大教师合作、交流、引领、生成。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建构的各基层学校教研与培训提升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学习体系,我们把“以课领训”活动与学校的电教公开课紧紧结合在一起。即先由参训学校电教公开课的老师献课,再由师训部门以电教公开课为案例,对新课堂技能和建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建构等进行系统的技能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我们还对此模式做了进一步拓展。即把一些学校电教周中的优质电教课调整后,选送到其他学校上展示交流课,然后由师训部门的“中心发言人”根据对该优质课的理解和把握,从完善课堂教学环节的操作技能与理论引领的角度,逐步培养教师由案例课的课堂现象提升到课堂教学理论的归纳、提炼、运用能力。整个培训过程立足课堂,既注重了教学案例的引领,又突出了专业理论的提升。从“以课代训”走向“以课领训”,再走到“送课领训”,所有活动都致力于搞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问题诊断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研训一体”的目标。

3.4 创建研训一体的活动模式。在活动方式上,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山区农村学校实际的研训一体的培训体系,采用“菜单式”、“任务驱动式”、“互动参与式”、“问题探究式”等研训方式。

在研训过程中要注重做到“四个结合”,即培训与教研科研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研内容与培训过程相结合。具体采取专题讲座、示范课展示、案例分析、观课议课、课题研究、交流反思等多种活动形式,使活动过程成为教师学习与交流、反思与总结、研究与发展、锻炼与提高的过程。

培训工作进课堂。师训部门的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的讲授或训练,而是运用教研机制,走进课堂教学,通过解决一定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建构,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重案例、轻理论”的现象(教师轻视理论,对理论上的东西不屑一顾,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最好是可以现学现卖,拿起就用。);另一方面,随着教师培训逐步走向精细化的需要,聚焦课堂、立足课堂就成为当前教师培训的必然选择和追求,“研训一体”的培训体系既能使培训的内容实在、实用,让参训者在低“负担”中发展。

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 中职 会计专业教学 可行性

《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对接职业岗位实际要求,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高。”可见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为宗旨,而社会实践能力则是会计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案例教学法显得十分必要。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在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将会计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集体讨论、模拟操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教师点评等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良好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

一、案例教学法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系列相关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识的源泉。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强调一切从感知开始,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求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形成认识并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并在实践的运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辩证的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会计专业的基础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会计的相关处理技能,如会计结算、会计管理及实际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把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融入案例之中,学生在案例模拟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对专业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而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教学案例也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授产品销售业务的财务知识时,主要内容是产品销售收入、增值税的结算方法和与购货单位结算货款等业务,如果与购货单位货款结算所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其财务处理就会不同。案例教学可以把这个业务所涉及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银行结算凭证,把这些原始的凭证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详细了解,企业销售产品与购货单位办理相关业务手续时,是由销售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上面注明销售产品的种类、价格、销售数量、金额、税额等详则;在产品销售之后,企业收到货款,如银行汇票、转账支票、银行本票等,企业则需要填写“进账单”,并将款项存入银行。教学中,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就能够很快掌握该业务的处理方式和操作程序,同时了解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不同的结算凭证进行组合,就会构成不同情况的产品销售业务,从而决定了财务处理也应该不同。这样,由学生根据案例提出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不同情况的产品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接触到的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说明,而是既有实际操作,又有切身体会,能加了对该业务的理解,动手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所选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社会实际,比较真实,并有一定的情节性,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会计循环的原理,并了解了会计循环中所应用到的一些会计基本方法之后,应该利用案例,让学生提高兴趣掌握这些方法。可以以制造业为案例,让学生深入学习会计循环的应用。可以提出“制造业应该如何核算不断流动的存货资本?”“应该怎样确定企业所制造产品的最终成本?”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经济和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四、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地搜集、整理、策划合适的教学案例,并提前对案例所设计的专业知识有较深的认识。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时机把握和组织协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只有教师掌握了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并在案例讨论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后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点评和总结,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过程。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探索出的一种很重要的实践教学方法,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它的实施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必然会产生重大的功效。我们要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够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文艳.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09,(49).

[2]王彩霞.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3]杨曼利.本科会计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西部科技,2009,(17).

[4]李炜.“会计凭证”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1).

[5]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科学,2005,(7).

篇6

在改革的众多环节中,重难点均聚焦于课堂教学,如何提高一体化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攻坚克难,连续4年围绕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开展教学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促进其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参训者超过200人,已建立培训课程方案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培训课程的理念

1.以学员为中心的师生观

本课程的师生观要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具体表现在:2天的集中培训时间内,每个学员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员为中心;培训师则是引导者、辅导者和监控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要根据大多数学员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进度,需要关注到大多数学员的学习成效,而不仅仅是主导式的单纯讲授知识技能以完成培训的教学任务。

2.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

本课程的质量观要体现能力为本位。设计培训项目时,培训师选取了一个真实的、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实例(培训师不做任何的指导)为教学载体,让教学管理骨干完整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与评课活动。在实施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每位学员首先需要对课堂教学现象独立开展评价,接着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展小组评价,同时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学员又要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和一体化课程教学理论,且共同构建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学员再用评价指标来解析教学实例。

培训对教学管理者的各项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评课能力:对观摩课实施“2+2”的评价中,每位学员必须对观摩课写出个人评价(2个主要优点和2个主要不足)并张贴出来,在培训师A的引导、归纳、总结和提炼之后,学员马上可以学会评课的“2+2”基本方法,学会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在观察、分析并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每位学员通过观察、理解、反思和评估,能够自我发现在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盲点和短板,提高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

3.以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

本课程的效率观要体现产出为导向,没有产出或不明确产出的学习则是无效的。为此要确定培训对实现学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管理是否真的有所贡献,要树立培训一定要给学校带来增值服务的概念。

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关注人们在工作中是否使用了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即行为变化,确定学员通过学习后发生的行为改进程度。只有学习者真正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后,才达到了培训课程的学习目的。更为重要的产出是培训课程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影响,即产生的效果,包括因学习而带来的组织上的绩效改变,包括质量改善、效率提高和满意度提高等。

反之,投入为导向则是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征求对教学反馈意见,即确定学员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但学员满意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技能,即发生了有效的学习。另外,还可对学员学习前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即确定学员是否在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这可检验教师的工作是否有效,但仍无法确定学员是否能够将他们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以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要求有改进自身职业行为愿望的受训者具备5个特点:有提高现有水平的迫切希望;能真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允许其提高的环境和条件;能得到对此感兴趣并有一定能力的人的帮助;有尝试新想法的愿望和机会。

培训中,如“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学习心理学的教学实验感受,通过小组共同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让学员不断地提升“能力的产出”。又如个体独立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开放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个体的独立学习与思考,又强调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学习,从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发言,组间互评,欣赏与批评,到总结与反思,培训师调动学员冲破固有思维,开放多元,大胆创新,再进行综合式的点评分析。

二、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

本培训围绕着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问题,着眼于教学管理者的内涵与能力提升,促进管理者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化成长。

1.对培训师的要求

在培训中,至少安排A、B两名培训师相互配合进行,并需要一至两名助手协助。其中,A培训师必须为一体化课程理论专家,把握整个培训过程,调整各环节的教学进度,组织学员的个体学习或小组讨论,讲授教育教学理论与主要概念,点评各环节学习情况,归纳总结学员观点等,在培训中起关键作用;B培训师主要是配合A培训师开展培训工作,必须掌握一体化课程基本理论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主要协助归纳学员观点,提取A培训师讲授过程的关键词,在某些独立的教学环节,如“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的学习理论体验可由B培训师主持。具体分工要求详见表1。

2.培训对象的选择

培训对象是教学管理干部与教学骨干,包括: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和系部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是每个教学管理者必备的基本功,评价什么与如何评价、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如何等均是相当重要的内容。教学管理者通常是优秀课堂组织实施者的代表,必须熟谙何为优秀课堂?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骨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更要清楚什么是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课堂、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各类学员的学业成长。

3.培训内容的安排

培训课程确定为两天分两个阶段完成,前一天半,采用行动导向方式开展,主要内容为:一体化课程教学现场观摩、讲课者自评、学员“2+2”独立开展他评、培训师梳理提炼学员观点、小组学员讨论达成共识、培训师讲授课堂教学评价和一体化课程的理论问题、“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小游戏的体验、小组学员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且展示与解释、培训师带领学员点评分析评价表、全体学员共同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且分析教学实例。

最后半天将依据培训学员的已有基础,安排内容不同、深化培训主题的专题讲座。第一期是生本理论专题,弄清何为“以学员为中心”,一体化课程如何组织教学等基本问题;第二期是结合当年的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系统分析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和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做竞赛方案的解读;第三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专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第四期从课堂教学与管理层面,以学校实际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案例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管理举措做个案分析,树立优秀个案的校本式标杆。培训课程通过设计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促成了培训目标的达成。参见表1。

表1 教学管理骨干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提升的培训安排

日期 内容 时间 形式 培训师的分工与职责

天 课堂教学现场观摩 90分钟 观摩课 组织培训者观摩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设计与学生工作页等资料

讲课者自评,培训者对观摩课进行评课,梳理课堂教学评价要点 90分钟 头脑风暴 培训师A:负责引导讲课者自评、解释“2+2”评课形式、调动个体学习或小组讨论等

培训师B:负责提炼学员的评课观点,写纸条、张贴、纸条的同类项合并、归纳等

课堂教学评价核心问题的探讨 180分钟 研讨 培训师A:负责主持、讲解、引导、点评、归纳、整理等

培训师B:负责提炼观点,写纸条并归类张贴,板书等

天 “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等学习理论体验

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构建与分析 240分钟 行动导向 前150分钟:

培训师A:负责补充、解释、提示、指导等

培训师B:负责主持、概述、展示、提炼观点、布置任务等

后90分钟:

培训师A:负责主持、点评、标识各组评价指标关键词,讲解教学理论与概念等

培训师B:配合标识、点评等

培训深化专题 120分钟 讲座 每期选择不同主题,持续深入

4.培训方法的设计

在前一天半的学习当中,观摩、评价、头脑风暴、讨论、游戏、展示等多种学习方法交替使用。

观摩课的实施环节:由承办学校在教学场所准备一堂真实完整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时间为90分钟,培训学员进行观摩。评课阶段:观摩课后,学员们回到培训场地,先由讲课教师做自评,每位学员对观摩课做“2+2”的独立评价并张贴关键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内讨论,梳理学员个体自评的关键词后形成小组评价意见;紧接着,培训师利用各学员或小组观点,引导问题讨论、讲解基本理论、点评学员观点、提炼归纳整理要点,通过对张贴纸条的重新组合,归纳提炼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线及基本要素。为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理论,培训师必须将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投入与产出等概念及时补充并讲解。最后再让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制作出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展示与解释。

培训师要依据学员的学习基础,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需要,调整培训的学习内容、学习安排与学习进程,及时补充学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开阔学员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视野等;同时培训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观察案例、听理论的“投入性学习”过程,而且是边做边学边思考的行动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学中研,学员要把听课评课中现实的实践问题与理论知识高度融合,且不断吸收消化。本培训是行动导向等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学习方法需要灵活多样,学员思维相当活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成果展示丰富多彩。培训课程的教学组织特征详见表2。

表2 培训课程的教学组织特征

项目 表现特征

教师 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应习惯学员独立或合作学习的工作方式

学员 照顾学员的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建立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

教学内容 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的系统性特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教学方式方法 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交替使用

组织形式 学员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多以小组进行,留给学员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实践空间

5.培训质量的控制

培训质量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及时反映学员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员对学习的进程进行积极地总结和反思,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业的完成。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视野投向学员的整个学习历程,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得到肯定的评价,这就使得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

发展性评价更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特征的教学反思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追求人的主体价值,张扬人的个性特征与风格。而人,才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这为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其次,听课、评课教师都不仅仅是以个体权威者出现,而更多的是依据教学需要组成各种灵活的小群体,在群体中充分进行交流与沟通,追求互相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共同发展的这种同伴关系,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共同合作建构评价标准;第三,在评价过程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灵活,针对性强,评价重视“理解”“阐释”“交流”“移情”等在评价中的运用,初步尝试了评价中的人性化关怀。发展性评价倡导的这种人文化评价(质的)是对原来强调实证化评价(量的)的根本性的补充。

培训过程就是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收获产出”当中,培训师及学员相互间的评价促进了学员的评价能力提升,可以欣喜地看到变化与进步。如在小组汇报环节,各组展示的作品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学习效果,又在与其它组的对比中找到各自的差距,从而给自己一个合理恰当的评价。每一期培训的最就是在各小组构建完成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时刻,这份评价表基本上体现了他们经过一天半学习的水平,各组之间会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相互指出不足,可立竿见影地看到学员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能力的逐步提升。学员在学习心得分享环节,常常能明显地感受到学习前后的变化,可以自我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培训课程的效果分析

从管理队伍的成长、培训效益的延伸,到培训影响的辐射,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提升的培训,对推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教学管理队伍的茁壮成长

在四期培训中,第一期主要以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等部门正职负责人为学习主体,而后慢慢地扩大到教学系正副主任、专业带头人、系部部分骨干教师等;从只面向广州市七所技师学院到普及所有民办技校,受训层次慢慢下移,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深入,四期两百多人的参训队伍成为目前院校课改的主力军。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第一要素是人,而且必须是一支具备课改理念、理论、方法技术和行动力的师资队伍。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队伍成长也需要有一个过程。通过连续培训,促进了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特别是课改骨干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提升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这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2.教学管理效益的上下延伸

培训,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工作、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益,培训者把所学、所思、所得迅速地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最为重要。一是直接应用到一体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了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各类大型教学竞赛活动的开展,教学管理队伍的指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两届全市的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培训效益在参赛选手的作品上已得到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在一体化课程的基本要义贯彻,还是在作品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取与使用、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同时在多类型的全国性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的参赛成绩骄人,捷报频传。

3.教学管理影响的多维辐射

篇7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艺术专业 包装设计与制作 课程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33

Abstract In the 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ackaging design and production" is a permanent professional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i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The higher vocational art professional packaging design and production "course teaching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pack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students, and carry out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is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carry out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packaging of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art major; packaging design and production;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1 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简介

在高职高专艺术专业中,“包装设计与制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对包装设计与制作的理论知识,以及表现包装设计的手法有较好的掌握,并且还需要对不同设计材料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同r,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独立进行包装设计与制作系列产品或者单个产品,学生们既能设计草图,并将草图制作成效果图,又能根据效果图将真实的样品模型制作出来。因此包装设计与制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还能将效果图的电脑展示与学生动手制作的模型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包装设计与制作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对包装设计的方法、流程、效果图以及实物模型的制作有比较熟练的掌握,因而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2 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包装设计与制作” 课程的教学对象分析

2.1 缺乏艺术创意,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目前在高职高专学校中,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都非常薄弱,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很多学生所受到的艺术熏染非常少,因而缺乏较强的审美能力,同时造型能力及艺术创意也非常缺乏。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在高考过程中,其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这就致使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且他们的知识面较窄,艺术修养也不够。而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必须具备非常好的创意及造型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提炼企业文化内涵和产品特点,以及把握包装设计的造型和运用色彩文字上,都必须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这样才能对相应的文字、图案、色彩等加以合理运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包装设计构图,进而达到有效宣传产品的目的。如果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则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这门课程较为困难。另外,大多数艺术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是他们的一大优势。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按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利用实践操作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保障。

2.2 缺乏主观能动性,但具有丰富的情感

高职高专的艺术生在入学之后,就会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由于很多学生在小时候就已经接受了相关专业培养,因此在入学之后,对于专业学习,不仅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愿意努力学习。再加上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具有特殊性,即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情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一定要科学合理。但是由于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及主观能动性,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趁老师不注意而玩手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成效将打折扣,甚至只能学做课堂上所演示的作品,缺乏对包装设计与制作素材的收集以及拓展训练,因此就不能很好地举一反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将讲解教材内容与课程演示的速度放慢,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教学内容有较好的掌握。同时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教学案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3 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策略

3.1 丰富教学内容,重视理论结合实践

在“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首先确保基础知识理论讲解必须到位,并且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包装设计与制作的方法和程序,对包装的不同材质的表现形式及效果都有一定的掌握,同时对于系列产品以及单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原则也要有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必须选择体系完备、结构合理的教材来进行讲解,且教学案例要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能结合案例有效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包装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和具体方法。因此演示法和案例教学法应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例如在进行包装设计纸质产品的训练中,首先需要对其设计方法、特征分类及表现方法加以简单介绍,然后再对案例进行细致讲解。在课堂上,首先要向学生展示实例,这样有助于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其次就是运用多媒体演示实例,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课堂学习笔记来设计纸质包装并进行制作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解的速度必须放慢,要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难题,并反复演示。学生在练习及操作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辅导,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设计的整个流程有熟练的掌握。

3.2 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即教师在课程教学时,需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并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化学习,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每个小组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按照责任分工,并与其他同学共同协作、互帮互助。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小组成员的责任划分明确,要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就能相互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从而所学内容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训练设计香水瓶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收集一些造型与创意设计不同的说明,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四到六人,各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组长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责任分工。最后通过合作与交流设计并制作出符合小组特点的特色作品。

3.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高职高专的艺术生的文化基础以及鉴赏艺术鉴赏力都相对较差,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多媒体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手法,且能够很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不仅更具有时代气息与活力,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帮助学生们直观感受更多最新的包装设计与制作的知识与实例图片,并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切实提升。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掌握包装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还能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就取得良好成效。

3.4 及时点评学生作品,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赞美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给予及时合理的点评,这样学生才能准确认识到作品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断改进。同时学生之间也需要相互评价作品,分析作品的闪光点,找出可改进之处。最后再由教师统一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发扬闪光点,克服短板,已取得更大的进步。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及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只有这样,“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悦. 包装设计与制作在高职高专艺术专业中的课程教学探讨[J]. 文教资料,2012.22:96-97.

[2] 白银,丛娜. 包装设计项目化教学体系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构建[J]. 美术教育研究,2016.1:136.

[3] 张菲. \析《网页制作与网站》课程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教学实施[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53-56.

[4] 黎芳,杨芒. 3ds max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课程教学探讨[J]. 美与时代(中),2012.7:91-92.

[5] 单英.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91-93.

[6] 叶紫琳.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65-66.

篇8

摘 要:作为“国培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即: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及专业发展,开创混合式培训新模式、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

作为“国培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

一、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每一天都使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针对性强,既有专家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详细解读和分析,也有信息技术名师及教授们精彩的视频讲解,更有各种软件供教师们具体实践。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老师内心的感应,也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老师们收获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老师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让大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二、开创了教师全新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线上研修热火朝天

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让老师们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收获、探迷惑,使其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安排上,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三维网络空间――形成“学研用”一体化的网络生态圈。创设了“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每一位研修教师均开设了个人空间,在个人空间中选学任务包、分享资源、撰写日志等学习行为。此外,空间中“我的工具”中,提供了“课件助手”、“微课助手”、“常用模板”等工具。

(二)线下实践求真务实

1.“四步”研修法夯实老师基本功

第一步:小组集中研修。首先,老师们运用自己在网络平台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组内展示自己精心撰写的原始教学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展讨论,评出本组较为优秀的作品;第二步:校本组内研修。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学校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征求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再修改和完善;第三步:教学实践研修。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研修成果,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第四步:集中提升研修。老师们把经过自己精心修改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再次展现在大家眼前,进行研讨,对好的地方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供作者进行参考。

2.“两引”研修法助推老师展翅高飞

一是知名专家“引领”:研修主办方开展了主题是“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的送培送教活动。专家们运用通俗易懂的道理,精品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将研修成果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活动重实效,重心下移接地气;二是教育行家“引领”:利用名师、教学能手、知名教研员等实施“引领”。各工作坊安排一位名师,自始至终参与老师的集中研修,在教学设计方面,他们从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性,教学过程的目标性,知识生成的有效性,教学交流的互动性等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在教学课件方面,他们从教学课件形象性、具体性、直观性入手,音效与动感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

3.共享研修成果,分享研修经验

一是作品成果共享:各工作坊在网络平台展示了老师们线下研修活动的优秀成果,每件作品凝聚着所有老师、坊主、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代表着最优秀的研修成果。展示环节精彩不断,亮点纷呈,老师作品完美的设计理念、精准的信息技术融合手段以及精彩的团队精神展现,无不给人带来惊喜和赞叹;二是工作成效共享:各坊主对线下研修活动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一起分享了线下研修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让我们更加坚信:没有端正的态度,任何事都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总之,“国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使老师们转变了教育理念,提升了信息素养,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认识就会停滞,工作就会被动、盲目,甚至裹足不前。因此,本学期我们对教研组的理论学习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力求实效,切实保证发挥理论学习的指导、引领作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明细理论学习的目标

    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容易迷失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学习者如能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就会自觉地、 努力地去学习。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效率提高都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将理论学习目标细化,根据每月学习主题确立了不同的目标,以帮助教师明确学习方向。如我们教研组9月份的学习主题是“研究语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确立每周学习目标如下:1. 搜集相关语篇教学的论文3~5篇展开阅读;2. 各年级相互交流,按主题(语篇中的词汇教学、情景教学等)归类并摘录;3. 教研课时,执教教师、听课和评课教师要结合自我学习摘录进行教学点评、反思;4. 呈现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或设计。确立详细的小目标能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引导、激励教师参与到理论学习中,保证理论学习的基本效力。

    二、选择理论学习的内容

    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是要让教师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这就要求理论学习的内容必须“对味”,即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必须遵循“师本”的原则,明确教师需要学习什么,即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巧等完善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目的的筛选。我们根据《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版块设计、各年级教学目标、社会研究热点等方面精选了理论学习内容。比如:9月是“a版块语篇教学的有效性”的学习,因为此前省市区各级都在对语篇教学进行研究。 效性。

我们要求教师摘录的相关文章包括《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对当前语篇教学中几种现象的质疑》等。同时,教研组选派冯丽虹、蒋立晓老师参加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会,认真聆听记录并回校研讨。10月是“e、f、g、h综合版块教学的有效性等”的学习,因为这是近期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研组推荐阅读论文和课例展示供教师学习,如任洁老师的《牛津小学英语综合版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和刘晓燕老师在区优质课展示的6a unit 6 holidays(e、f、g、h板块)的教学案例。11、12月是“b、c结构版块教学的有效性等”的学习。这两个版块所涉及的词汇和句型是单元教学重点,教研组特安排了小课打擂交流活动。如:1. 各年级备课组教师交流、总结词汇和句型教学的方法并举例说明;2. 各备课组教师自选教材内容,集体备课形成小课教案,要求重点呈现所选教学方法;3. 各备课组推荐教师进行小课打擂,主任现场点评,各教师完成评课反思表格。4. 教研组总结词汇和句型教学的有效方法,如实物展示法、图片演示法、头脑风暴法、组词练习法、游戏比赛法等。

    三、丰富理论学习的活动

    我们教研组组织了每月不同的理论学习活动,加入“研读文献——宏阔教学视野”(自主学习摘录、推荐学习摘录)、“击楫课堂——修炼教学内功”(小课赛课、优质课展示)和“沙龙研讨——突破教学困惑”(集体备课、骨干对话、观摩名师大家)等项目,为教师提供民主的学习交流平台,使教师在“压、推、引、促”等形式下相互切磋、学习,切实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四、贯穿理论学习的评价

篇10

关键词:情境;体验;任务;探索;自主;认知

一、引言

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是在硬接线逻辑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具有功能性强大、环境适应性好、编程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此,在工业控制、机电一体化、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为适应当前社会生产技术需求,许多职业类学校机电、数控等专业都开设了本课程。但由于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传统的教材和教法都从PLC结构、组成、原理开始介绍,再讲授系统配置,接下来讲述指令系统,最后以少数个案的分析结束。通过这种逐章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如此抽象的课程,其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我校在课程改革中推行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个真实或虚拟的、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情境,通过体验情境,将教授内容渗透到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在体验PLC应用的同时,认识和接受教学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根据课堂设置的任务,利用实验实训,指导学生所学内容应用到实例中,加强学生二次体验。充分拓展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切实获得知识。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概述与含义

体验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是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同样适合于中职学校的《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

在《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上,教师若脱离实际空洞地讲解PLC的指令系统,要让学生掌握全部指令基本不可能。比如:OMRON系列PLC微分指令部分,如果只告诉学生DIFU的功能是当逻辑条件从OFF到ON时,产生一个扫描周期的脉冲。DIFD的功能是当逻辑条件从ON到OFF时,产生一个扫描周期的脉冲,学生只能记住表象的理论,遇到实际应用时仍难以分辨。所以,先让学生体验微分指令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让他们感觉和体会指令的特点和用法。然后让他们总结有几种微分指令,用法有何不同,不同在哪里等。这样,不但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遇到问题就会自主思考。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成学生行为和认知的统一。

三、《可编程控制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通常在《可编程控制器》的教材中都有很多经典的设计案例,在课堂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时可以以这些案例为基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于接近生产实际应用,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再通过加深和拓展,进一步达到教学中的情感和认知培养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案例

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

(1)利用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动画模拟真实环境引导学生从心理上参与“虚拟经历”从而获得感性的认识。

(2)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从行为上直接参与等。

电机正反转控制线路是实际生产机械运动的典型控制线路,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因其电气控制电路一般机电专业学生都已学过,且输入输出元器件较少,同时,其程序都由基本指令组成,最适合作为《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入门教学案例。本文选择机电专业学生都操作过的6140型普通车床主轴电路的PLC设计为情境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1)播放普通车床6140、运料小车往返、货运电梯等视频,从学生熟悉的一些认识和经历入手,让学生分析这些控制线路的共同点―――电机正反转控制。

(2)分别展示由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和PLC控制的电机正反转线路板,并通电演示。让学生讨论分析PLC控制与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的不同之处,并提出问题:PLC替代了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的哪一部分。

(3)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用PLC实现6140车床主轴正反转。

2.案例引领,任务驱动,体验探究

(1)案例分析体验。根据电气原理图,如图1所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6140车床主轴正反转控制要求(表1)。

(2)教师引导设问,学生自主探索。先将PLC的主要设计步骤要求具体化,包括:输入、输出点的分配,PLC外部接线、编程设计、运行调试等环节。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任务一:根据控制电路要求,让学生完成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地址分配表,如表2所示(以OMRON型CPM1A系列PLC为例)。

根据输入输出地址分配表可知:PLC的I/O点数为3/2,共用到5点,本次任务重点让学生掌握:

①PLC的输入输出寄存器通道和地址的概念

②让学生理解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电路中的主控元件、执行元件与PLC输入输出的对应关系。

任务二:学习硬件接线,画出PLC的I/O口接线图(如图2所示)。

学生根据接线图完成PLC外部接线,在该过程中,学生较难理解的是输入、输出元器件与PLC I/O口如何形成回路。为此,讲解时要通过PPT等教学软件展示PLC输入输出的等效电路,再通过学生动手完成接线,体验和理解PLC I/O口的工作原理。

任务三:画出电动机正反转控制梯形图与指令的编写

教师在讲解PLC梯形图时,先通过PPT等教学软件展示学生熟悉的电动机正反转电气原理图,再因势利导,鼓励指导学生将其一步步转化为PLC梯形图(如图3所示)。

3.总结领会,评价反馈,升华体验

引导学生讲述在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的体验,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

(1)PLC基本应用。

(2)PLC设计的步骤,从设计要求分析到PLC的输入输出地址分配到I/O口接线再到程序设计。

(3)重点掌握了梯形图的绘制方法和基本指令

(4)OMRON系列PLC编程软件的使用。

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自评表(如表3所示),量化考核,让学生完成自评,二是教师对本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点评,点评时应当在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设计的情感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此外,在每一项任务中可以让学生记下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总结时进行反馈,教师可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且由能够理解的学生回答,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完成,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可编程控制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知识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