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河北省邢台学院 陶西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教学案例因其兼顾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既能及时捕捉记录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能总结提炼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智慧,帮助教师积累资料,提高认识,总结经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而近些年被中小学校所重视,为一线教师所接受。然而仔细审视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会发现存在特点不具备、素材不合适、主题不明确、描述不具体、分析不透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中小学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应做到“六要”。
一、案例特点要明晰
教学案例作为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内容和格式上与研究报告、论文、教案、教学日志等均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必须首先要搞清其基本特点。“教学案例,即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教学事件。”仔细分析其含义,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真实性。事件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不是杜撰的。②问题性。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问题在内,且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设想。③过程性。案例是对一个事件实际情境的动态性的描述,有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④典型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要具有一定普遍性,“要能够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分析、处理、诠释,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才能对他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二、案例素材要适当
案例素材的选择对于教学案例的编写非常重要。教师每天遇到的事件往往很多,但并不是任何教学事件都能作为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在选择案例素材时,必须要看事件是否适宜做教学案例的胚胎。如事件是否有问题性,问题能否引发人们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事件是否有典型性,能否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隐含普遍存在的某一方面的问题;事件是否有价值,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有利于他人的学习和借鉴;事件的过程是否跌宕起伏,能否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等等。总之,选择案例素材要符合教学案例的特点,切忌事件干瘪、平淡、虚假、无意义。
三、案例主题要鲜明
编写教学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一种理念,明白一个道理,探讨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学案例要有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案例的灵魂,是编写者对教学事例中蕴含的新理念与新策略提炼的结果。教师既可以从日常积累的教学素材中发现问题,思索困惑,从中选择主题;也可以先确定主题——最好是自己感悟颇深的,然后根据主题搜集相关的案例素材。无论怎样确定案例主题,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带有倾向性的问题。②案例的主题要新颖,有时代感,使读者耳目一新,能引起读者共鸣。③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读者带来启示。④案例主题的切入点要小,切人点越小案例分析就越透彻,案例的价值就越高。
四、事件描述要完整
案例是一种教学事件,所以对事件的描述对撰写案例来说非常关键。事件描述要围绕主题实事求是,内容既要恰当取舍,又要力求完整,语言力求朴实简练,篇幅力求简短。关于过程的叙述,要有一个按时间顺序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能够反映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叙述要经过加工编辑,要有逻辑层次,而避免把教学情境原原本本全记录下来,没有概括和浓缩;要揭示出人物(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在说明教师心理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说清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师、对教学效果等的看法如何。关于结果的叙述,要说清教学中产生的即时效果,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如何等等。结果的叙述要实事求是,观点鲜明,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清
晰的结果描述有助于作者对案例的分析和读者对整个事件的了解。
五、案例评析要深入
案例事件的分析评论是案例的精华所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就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围绕案例的主题评析成功或失误之处,针对教师外显的教学行为说清其内含的理论依据,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策略,给人以启示。
针对案例撰写中容易出现评析与事件描述相脱节的的情况,教师在撰写案例评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评论要密切联系案例实际
撰写案例评论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剖析其中所隐含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所运用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空讲教育理论。
2.评论要客观中肯
对案例的评论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而不是讲空洞的大道理。也不要罗列教育理论的条条。而要将相关的教育理论自然地融合于分析之中。I
3.论述要重点突出
对于已写成的案例事件,要反复阅读,依据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4.分析要独到深入
每一个事件都有其背后发生的原因,每一项行为都体现着行动者的观念。案例分析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行为揭规律。通过对事件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分析,反思与讨论“事件给出的教训或启示是什么?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教学规律。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对案例事件的分析评论要在缜密思考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表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六、案例形式要灵活
教学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教学案例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以下四个要素:标题、背景、案例、评析或反思。”H规范的格式有助于教师了解基本的撰写要求,掌握案例的撰写技巧,撰写出较为科学的教学案例。但过分讲究格式,有时也会束缚作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空间。教学案例本身就不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那样严密,所以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时,根据事件的具体内容,形式可灵活一些,语言可自由一些。总之,只要是教师能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教学理论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反思与讨论,产生一些新的感悟和想法即可。至于形式,在具备教学案例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可灵活掌握,自由发挥。
参考文献
【1】章亮.例谈教学案例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9(9).
【2】何如涛.教学案例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教学与管理,2006(10).
【3】茹红忠.教学案例的审视与反思.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
【4】谭振宪.怎样撰写教学案例.语文教学通讯,2007(1).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2]李凌云.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3).
篇3
[关键词]运动技能 课堂教学 游戏化案例研究
新课程理念在强调教学技能不容忽视的同时加强了学生情感、兴趣、身心等一系列健康的问题,如果要做到课堂的多变性、灵活性、趣味性、有效性,不让教学枯燥乏味,就需要合理巧妙的将技能教学方式游戏化。适时适宜的游戏化教学必将使课堂充满前所未有的教学光芒和风采。本文通过小学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理解问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价值,探索和认识小学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并且能灵活的应用,必将对教学起到无穷的力量。
一、问题的提出
1.体育技能教学的弊端
当前,体育课堂的技能教学,由于对“技能教学”真义理解偏颇,出现两个怪圈:一是传统式的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严格按竞技化的模式、成人化进行学与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意、态度表现都受到了遏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其结果是运动技能掌握一般化,学生没有获得运动情感,久而久之变得不喜欢体育课。二是随着人们对体育意识进一步加深,意识到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通过这种兴趣而完成的心理、情感形成的作用,从而过分地把运动技能教学随意化,缺乏有效地引导,其结果是学生根本无技能的掌握。这些都是违背体育新课程理念的。
2.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
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教学形式来使学生进行学习,掌握教学技能并培养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合理的把两者的优势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兴趣。
二、案例分析
1.游戏简化了运动技能教学的案例
笔者执教一年级《前滚翻》的第一课时,准备活动后,师:“我们先做个游戏吧,我们要低着头看天。”学生为难了:“这低着头怎么看天呢?”师:“你们自己想想办法,怎么能低头看天?”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不一会一个聪明的学生找到了方法,于是学生们纷纷模仿,大家都趴在地上从两腿之间看天。(我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做出前滚翻预备动作:低头、团身)。
师:“再来做个游戏吧,大家一起做手不离地的‘青蛙跳’练习。”学生听了之后都兴趣十足地各自模仿着这个跳法奇怪的小青蛙。(我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做好前滚翻预备姿势:蹲撑及滚翻时的蹬地)师接着说:“能看到天之后,比比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天更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地低头去看天,正在努力团身看天比大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突然朝前滚动过去,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于是我抓住这个滚动的机会,告诉小朋友把刚才的游戏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这个游戏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就学习了前滚翻。我们在平时的前滚翻教学中总是先示范讲解,学生再模仿练习,如果教师用体育术语,那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同听天书,更别说学会动作了。这个简单的游戏中隐含了完成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蹲撑、蹬地,我把运动技能教学和游戏有机的结合起来,简化了复杂的术语和运动技术,让学生在简简单单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领会了前滚翻动作。真是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境。
2.游戏直观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案例
游戏直观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最适合用在投掷类项目的教学上。本校教师吴老师设计“玩纸炮”的游戏为教学二年级肩上投掷轻物的挥臂动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无需老师的讲解,学生游戏时整个挥臂动作已尽在眼前,因为只有快速的挥臂才能打响纸炮,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就学会了快速的挥臂动作。当然一般学生玩纸炮的时候手臂都是向下挥的,于是吴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现在,我们来比比朝天”开炮“看看谁的炮能朝天响。”学生在跃跃欲试中在向天打炮的游戏时很自然的学会了肩上屈肘的快速挥臂动作。
吴老师游戏化的教学方法给了我们启发:原本抽象的投掷技术术语是能用游戏化的教学简单而直观的展现出来的。“打纸炮”这么普通的游戏当它和投掷的快速挥臂结合时你会觉得设计的相当精妙,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需要太多的讲解,不需要太多的示范,只要游戏动作一做,该掌握的运动技能展现无疑。
3.游戏生活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案例
众多教师在执教的时候常用到的“捕鱼”游戏和模仿动物跳,比如:小白兔跳、小鸭子走、小鸟飞等,这些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能理解动作技能的意义。教师把生活情境再现到体育教学,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三、结论
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游戏化教学,让运动技能更简单、更直观、更生活化了。学生既能掌握所学的技能,又激发了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了运动的习惯,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加强了学生自信心、凝聚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力量。通过研究观察运动技能的游戏化案例与理论,深信游戏化的教学在小学体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小学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是不是所有的技能教学都要游戏化?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游戏的选择还是需要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技能教学游戏化,怎样让游戏和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不生搬硬套,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季浏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Blog 反思策略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57-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求新的教师成长模式。其中,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并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推崇。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何将新兴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反思中,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反思力。而Blog技术的出现,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网络支撑平台。随着Blog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拥有自己的Blog。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探索开发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师反思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是将网络技术与教学反思在Blog上有机地整合,发挥其优势,形成一种科学、实用的教师反思策略。
一 Blog的简介
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指World Wide Web;Log,原义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所以也称为“网络日志”,在中国大陆常译为“博客”。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
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的,这些张贴的Post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没有任何新技术,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不需要FIP知识和许多软件工具,不需要许多网页制作知识,只要能简单使用文字编辑工具和会在网页上粘贴复制就可以了。它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加入其中。
二 Blog的优势
Blo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Blog在技术上的“零障碍”
它从技术上具备了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可能性。Blog本身就是一个简单实用、功能齐全的小型网站,只要能够简单操作电脑,会文字录入,就可以快速方便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有域名、有空间、可管理,特别是Blog系统提供了很多模板,不需任何人指点,轻点鼠标即可设置相应栏目,建立赋有个性的网站。
2.Blog在经济上的“低成本”
教师是相对清贫的群体,Blog是免费的社会性软件。对老师来说,几乎不需要额外增加投入就可以快速搭建属于教师自己的个人网站。对于学校来说,要取得自己的Blog社群的管理权,也只需支付很低的费用甚至也是免费的。
3.Blog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作为一种先进技术,Blog的功能并不是封闭的,它可以对所有用户开放,不但可以共享自己的Blog内容,而且还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在Blog上可以得到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 基于Blog的教师反思策略
Blog可以为教师提供上传发表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的空间和栏目。教师也可以在Blog上进行交流和发表评论等。这些内容都是分散、庞杂的,虽然有利于
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但仍需提供一些帮助教师在Blog上发展反思能力的活动以及一个帮助教师促进反思能力持续发展的方法。
笔者根据思维模式或个体达到某种反思水平的过程对反思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反思策略的过程模型,其具体方案如图所示。
1.问题的形成
第一,观察:在Blog上设置“观察”栏目。教师用参与者和非参与者的身份对教学事件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分为“课堂中的角色”“课堂环境”“课堂交流”“职业水准”上传到上述栏目里。第二,案例分析:案例是一种围绕问题进行记叙的故事,可以帮助教师关注问题。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开展批判性反思。教师通过在Blog上发表案例,让别的教师与自己共同研究案例,并发表评论,寻求解决方案。第三,微格教学:在进行微格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同伴或者专门的技术人员会录制整个教学过程,并把这段视频上传到Blog上。教师就可以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在Blog上观看视频,然后针对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2.对问题进行反思和重构
针对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Blog中写自己的反思日记,根据别人的经验在Blog上发表评论。当一位教师比另一位教师更有经验时,就可能涉及指导的关系。当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向其他同事提供评价性反馈时,就会涉及反思性教学评价的问题。这些评价又促使问题重构,指导观察、案例分析、维格教学。
教师反思策略模型是一个封闭、循环的系统。旨在Blog上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功和健康成长,并通过问题解决、建设性的批判、反思及辩论形成教师团队意见。
四 以反思模型为纽带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就教师而言,以反思为纽带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成长的一种策略。而Blog为教师提供了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与教育专家、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习者交流沟通,将教育理论实践化、可操作化,从而促进共同体的全体教师不断成长。
在Blog上交流,实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自愿共同参与的一个互动过程。它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们共同努力改进教学技巧,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之间通过协作与反思分享各自成功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教师之间合作开发与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五 教师反思模式的实施设计
笔者于2013年3月对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旧屋基民族中学教师进行了访谈并与民族中学的三位教师结成学习共同体。针对该校的情况和问题,旨在为了共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Blog上基于教师反思模型设计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步骤。
1.激发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根据我院教师向民族中学教师面授的时间很少,多数时间只能通过媒体(网络、电话)联系,这样容易使学习中断,因此我们学院的教师应对他们的学习给予持续性关注,提供学习支持。鼓励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Blog获取和信息。
2.获取大量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案例
民族中学的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不理想,认为多媒体并没有提高教学效率,甚至对使用多媒体上课有抵触情绪。通过Blog获取大量的教学案例以便与民族中学的教师共同分析其原因,开展教学讨论,汲取失败教训,学习成功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在Blog中上传了多媒体上课的成功案例视频和教案。
3.教师之间交流合作
教师之间组织讨论、进行示范教学、决定研究内容、互相质疑讨论等。鼓励教师内部相互促进、不断成长。促进领导关注教师。学校领导通过Blog可以知道教师的所思所想,全方位了解教师、关心教师并形成良好的Blog文化。
六 结束语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反思型的决策者。反思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成为“研究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Blog在教师中大规模的普及,为提高教师反思力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最终成果如何取决于每一个教师。
参考文献
[1]Germaine L. Taggart、Alfred P. Wilson.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赵丽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5
一、培训目标
20xx年暑期普通高中全员培训,通过集中研训和分组研训为主要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在省、市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准确把握和理解课程标准,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内容
20xx暑期全员培训内容分15个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工,全员参加培训,原则上不得缺席。
四、培训形式:集中组织培训与分组研训相结合。
1.专题讲座形式
(1)走出去:加强校际交流,和县内外名校挂钩,建立校外培训基地,暑期组织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名校听课观摩、咨询取经,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讲座、研讨会、教研活动等,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使他们从这些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经验。
(2)请进来:聘请校外名师和专家进行各类专题讲座,如:名师成长之路、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科研能力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讲座。
2.分组研训形式
分组研训是在教务处规划和指导下,各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的自我培训活动,结合学科特点及自身教学实际,总结提高。
3.实践与交流形式
(1)开展案例教学分析与研究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在听课基础上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矫正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
(2)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相互研究,共同提高。
(3)开展师徒结对、营造青蓝工程。以年级为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和帮助新教师开展教育活动,从教材研究、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辅导等,手把手辅导。使其尽快适应教学。
(4)开展教学竞赛。
五、培训时间:
26日下午至29日上午
培训集中时间:上午8:30 下午3:00
六、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做好20xx年暑期全员培训工作,根据省教育厅要求,经研究,成立20xx年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为: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本次培训活动的组织采取年级组及学科组双线领导模式,具体分工如下:
语文:z 数学:z
外语:z 理化生:z
政史地:z
艺体信息:z
七、培训实施
1、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组研修相结合的模式,由督导室具体负责考勤与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期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2、研修期间,原则上不允许请假;确有特殊情况,须书写假条,由年级主任、分管校长签字,方可准假。
3、加强过程管理,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资料。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案例教学 运用 实施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同一堂的教学内容,由于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引人人胜,有的人却讲得索然无味,使人昏昏欲睡,由此可见,教学方法起着重要作用,能否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政治教学中, 笔者认为,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对一个典型教学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1.恰当灵活的案例设计
设计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要有典型性和说服力,难易适中。
1.1 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案例,这是选编案例常用的渠道。如:在学习初一《身边的诱惑》时,我选编了教辅资料《新教材完全解读》中《“潘多拉”魔盒》的案例: 从前,有个人捡到了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记住,无论何时,都不要打开这个盒子。否则,人类将要遭到灭顶之灾。”这个人开始吓了一跳,没敢打开这个盒子。可不久就恢复的正常:“这盒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最终他经受不住诱惑打开了盒子。结果,这个盒子里的东西跑了出来。从此,人类就有了洪水、瘟疫、疾病、犯罪等等灾难。原来这是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的都是邪恶。
通过这一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面临着诱惑,我们青少年必须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学会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1.2 通过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收集案例。 如:在探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选择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过的一则案例:某消费者到一大型商场购买了一套中日合资生产的价值上千元的“非纯毛”服装用于送礼。购买时,该消费者对商场售货员说,为了送礼时能体面些,请售货员在购物发票上注明“纯毛服装,日本”字样。售货员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就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开具了发票。时隔不久,该消费者凭发票找到商场,以售货员对顾客进行商业欺诈,要求退货并双倍索赔,商场负责人认为这个顾客是讹诈,没有答应,双方只好对簿公堂。
通过这一案例,不仅让学生当回小法官,作出自己的评判,并在最后与教师出示的专家点评结论相对比,使部分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促进他今后的学习。
1.3 自己根据课本内容编写案例,事半功倍。在教学《特殊的保护特殊爱》时我编写了这样一了案例:15岁的留守儿童小新,刚读初三因上课纪律差,不做作业,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于是他经常旷课,父亲让他辍学随父亲外出打工。但他大多数时间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还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殴打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一记者为抢新闻,将他的姓名、年龄、学校、住址及表现在报纸上进行了登载。
通过这一案例设计,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串在一起,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轻松的学到知识。
2.和谐有效地实施教学
案例教学要重实效,如何让课堂变呆板为灵活才是关键。根据实施教学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时选取了“智者让少年去做三件事”的案例:
1.1 呈现案例,提出问题 。呈现案例的方式很多,可以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呈现案例;也可以当堂叙述案例,或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进行课堂模拟。我通过课件展示案例并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请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教材内容,找出问题,得出解决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阅读书课本,引入本案例。同时展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智者让少年去做三件事 ”中的两件:“第一件,衣服,到集市去走一躺,少年听了大吃一惊。”少年敢吗,为什么? “第二件,叫他去奉承村里某个富人,求他赏给自己一些钱,少年听得满脸疑惑 。” 想象一下少年最终会怎样?这一设疑导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也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
1.2 学生思考,分析案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此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如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少年不敢做这两件事的原因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智者之所以叫少年做这三件的目的在于让少年思考什么是自尊,从而引出自尊的含义。
1.3 集体交流,讨论案例。在掌握学生分析案例活动的全面进展的基础上,先请较好完成案例分析的学生走上讲台,作为全班交流的引玉之“砖”。接着请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双方或多方的探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教师应有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特别要启发引导不爱发言或极少发言的学生,开拓其思维,消除其自卑感,使其产生积极参与意识,确保案例分析和交流有效进行。
篇7
1.集中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1.1 学习-讲座-研讨。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学员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讲座。学员们结合讲座内容,与主讲者进行互动、研讨,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家讲座与研讨交流、学员沙龙和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特色教学、体验反思与训后提高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分享教学经验与智慧,着眼于提供专家与培训者互动的平台。
1.2 优质基地中学跟岗研修。到有特色的优质中学进行跟岗指导为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打形式,通过专家专题发言、学员参与式讨论、观摩课堂教学和以学科为载体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实施,力求在参与互动中建构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修中既注重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实践指导。
1.3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展示成果。针对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对各类培训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送教下乡,努力解决农牧团场生物学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员献课、学员教学反思、学员专题讲座、学员组织参与式讨论、专家组评课及评估考核等形式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展示培训研修的成果。
1.4 经验共享。通过“结业考核与学员经验交流有机融合”的形式,使学员之间交流分享经验。从培训内容的板块设计来看,各学科的培训形式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三大板块:(1)学员交流。学员先分组交流自己近5个月来的培训成果、个人体会、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再把小组交流中表现优秀的学员推荐到全班交流。(2)论文答辩。由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和省、市、区教科所教研员以及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论文答辩小组主持论文答辩。(3)提交丰厚的结业成果。学员需提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总结、个人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小故事、优秀公开课教案、校本研修方案、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视频案例)等内容。每个学员都将自己提交的培训成果装订成册,相关电子文本刻录成盘,并放在班上展览,以达到经验交流、智慧共享的目的。
2.分散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分散培训阶段,对返回工作岗位的学习、研究,我们注重发挥这些骨干教师在当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分散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采用的培训模式为:
2.1 个人课表学习。通过培训中心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设计教学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与培训的时间表,为学习者提供读书、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菜单”供他们自主选择,设立开放的培训和信息资料中心,创造丰富的信息环境。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养成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与本师(市)城镇内市级骨干教师结对子,进行相互听评,个别指导和相互交流,并将结对子情况作为城镇骨干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构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等,建立良好的可持续跟踪交流发展态势。
2.2 远程网络学习。培训中心利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通信开展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兵团农牧团场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交流网络,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关注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贴近教师专业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凝聚在基层教师身上的实战经验与各位专家教授的高度理论指导相碰撞、熔合。
2.3 课题研究形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指导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课题,并担任申报人,然后分设若干个子课题,组织学员分工承担研究或实验任务。其目的是使课题研究或实验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学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兵团农牧团场骨干教师基础较薄弱的情况,选择了贴近学员实际的小课题(具有近、小、真、准、高、深的特点)。
2.4 教学实践反思。这种做法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要求学员分散培训时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培训模式。具体流程为:(1)实践:组内备课、上课,完成课堂实录;(2)反思:与所在学校教师一道对课堂教学细节共同进行研讨,结合案例研讨方式,赏析课堂的愉悦与困惑。借鉴他人创意,突显自我风格,完成新的实施方案;(3)再实践:组内教师对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进行二度实践,完成第二轮课堂实录;(4)再反思,再调整,完成第二次修改方案。
2.5 特色式校本在研引领。通过与受训学员及单位的“手拉手”长效性培训机制,探索结对申报、资源共享、合作论坛、互访交流、对口支援、“捆绑式”评价、彼此促进的均衡发展模式,为学员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引领。推出一批新时期优秀初中生物教师的典型及初中生物教师工作的示范区。
篇8
作为云南这个祖国边陲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有一定的传统和优势.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及教育管理等工作,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合格的师资和管理人员”.因此,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技能必须通过实践、训练习得.但长期以来我校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培训,导致学生走上教学岗位时教学技能的缺失.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我校在无法满足全面实施微格教学的前提下,培养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成了数理系一致的追求目标.
数理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要落实到课程体系上.从结构主义和最优化教学理论的角度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化分析,在螺旋式课程群的支撑下对教学论进行元理论的分析并合理校本化、本土化.按建构主义的原则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本土化教学论系统知识下的教学技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结构为中心,加强实践性活动,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在教学技能训练中强调“分解、变量控制、系统反馈”.
加强通识课程统整,突出教师专业化素养.精简数学学科专业课,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在设置课程学分时,通识课程占21.13%,专业课程占30.99%,教师教育类课程占47.2%.
在增加教育类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的同时,重点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达57.63%.
二、培养方法
根据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开发系列教师教育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数理系综合素质训练活动、学生学业成绩评定“4-1-5”方案等实习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教学技能.
1.教师教育类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之下完成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课件制作、教学设计与说课、班级管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模型与实验、数学教育研究前沿、教师专业发展、数学教育哲学、中小学疑难问题研究、数学游戏与教育、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数学教学案例赏析等.
在课程实施中,严格按“理论 ∶ 实训=1∶ 1”实施,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反思体验、合作交流.把“案例学习”“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师教育模式引入课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整合,促进学生数学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彻底改变单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局面.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提高师德修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在专业教学中得到教学方法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熏陶.在教学模式上,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逐步探索出一套“以问题情境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数学教学新模式:问题情境——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反思实践.在教学方式上,关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与运用,让学生的感知功能都得以全面发生作用.
3.综合素质训练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表明: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数理系长期坚持开展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数理系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活动”(简称“三个一活动”——每周一字,每周一歌,每周一诗),由数理系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负责组织、开展、参与、指导本活动的实施.
4.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施“4-1-5”方案
在进行了系列实验后我们提出了“4-1-5”方案(即课程成绩=单元测试×40%+学生自我反思×10%+期末考试×50%).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4-1-5”方案注重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5.见习实习
篇9
[关键词]行动学习 师范生 教育技术公共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H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14-03
一、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问题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着传统教育的形态。作为职前教师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其将来是否能胜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岗位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很多师范生在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感到茫然无措。
李芒教授认为,教育技术“怎么使用”,这是一个教育技术真问题。[1] “怎么使用”考虑的是在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下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它关注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而非仅仅是技术操作的正确和熟练。当前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过于关注技术的工具性特征,而对技术的价值思考却显得不足,致使课程教学陷入过于注重操作技能的工具主义泥潭,不能帮助学生应用技术创造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二、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法最早由英国管理学家雷格・列文(Reg Revans)提出,是旨在通过实践行为来促进学习的一种学习理论和培训方式。英国学者伊恩・麦吉尔和利兹・贝蒂将行动学习定义为:“一个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同事的支持下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过程。在行动学习中,参加者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思他们自己的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2] 它围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协作、讨论、反思、实践运用,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实现认知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进步。
行动学习是基于认知科学、脑科学和组织管理学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界定实践中的问题,学习从问题开始;第二步,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团队,团队通过协作进行学习;第三步,通过讨论、反思并与知识相结合,制订行动计划,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第四步,在实践中应用方案,尝试解决问题;第五步,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估,检验所学知识、技能以及方案的效用,如果问题没得到完善解决,则返回第一步。由此可见,行动学习是一个循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团队不断进步,使学习形成螺旋上升的形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
行动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它强调学习目标在于“用”,而不能止于知道、理解的层次,要求学习者自己承担学习的任务,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在行动学习中主要关注过程而非内容。因此,行动学习能解决“学”和“用”之间的脱节问题,实现“学”和“用”的整合。同时,行动学习重视学习团队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习成员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行动学习法在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应用模式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学实践,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价值评价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由于行动学习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行动学习的思想为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路。下图即简要表达了行动学习法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由上图可知,基于行动学习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共七个步骤。各步骤分别由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组成,学生活动是设计的中心,教师为学生各阶段活动提供组织、指导、协助、技术等方面的帮助,资源支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搜索、素材、软件教学视频以及思维导图等认知工具和实践环境。
前期阶段是教学的准备阶段。学习前的师范生参加了中小学蹲点实习,具备了一定理解教学实践的基础,为行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明确小组工作规则。分组的根据是控制组间能力差距,组内人员合理搭配。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搜集学科教学视频案例和教案,供各小组选择并通过网络分组观看。
中期是教育技术公共课施行行动学习的主要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都在中期学习中实现,具体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分析问题
各学习小组阅读所选择课例的教案,认真观察教学视频。之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案例中从教学目的到教学评价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明确的界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常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此前学生应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评价课程教学的机会并不多,教师此时必须充分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提供协助和引导,但要防止教师代替学生界定问题,剥夺学生分析问题的自主性。
(二)教学再设计
教学再设计一般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后重新设计教学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是选择、设计、开发学习资源的起点,也是在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依据。因此,在行动学习中,为了解决所分析课例中的问题而对教学进行再设计,就成了最重要的环节。它既决定了后继学习资源开发步骤中技术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也是学生从价值理性理解技术的基础。教学再设计要求小组在明确合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协同再设计为了解决问题的各环节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方案。
(三)学习资源开发
首先根据教学再设计确定学习资源的开发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协助各小组进行包括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搜集、选择和制作工作,并借助演示视频、电子教程、集中演示等多种手段支持各小组展开媒体素材相关处理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探究和学习。这种将教育技术学习融于一个工作过程的情景,不但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操作规程,也便于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技术。
后期阶段是学习成果应用与评价阶段。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教学再设计和在所开发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由教师组织在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最后调出教学录像,组织各小组对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展开评价,如果存在问题,则回到中期进行再设计和开发。
四、教育技术公共课中行动学习法的实践
为了考查其实践效果,我们选取本校一个生命科学师范班作为试点,尝试用行动学习法来组织该班级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之前,我们与几所中学联系,在他们学校录制了几次常规教学视频,在进行简单视频处理后连同相应课程教案作为学生行动学习的课程案例。课程学习开始时,我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全班60名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小组6个人,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和协调。
整个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按计划在9周内完成。根据行动学习法的步骤,第一周每小组选择一个课例,仔细阅读其教案并观研其教学视频,对实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分析,然后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对所观察课例进行客观描述,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设想,最终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详细的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在报告中要有条理地重点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设想。
教学再设计在第二周和第三周进行。第二周每小组要针对本小组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进行改进性的教学再设计。这对师范生而言是个挑战,因为他们毕竟还未正式进入教学一线,对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支架,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典型处理方法和组织策略进行分类集中,并配合以相应实例供学生自主研习和参考。在教师提供的资料支持下,各小组教学再设计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精心设计各环节学生和教师的活动以及确定教学评价方式等。这一阶段的小组学习成果是一份格式规范的教学方案,在第三周教师将对各小组提交的教学方案组织集中讨论,并加以完善。
第四周到第七周,各小组开发本小组课堂教学方案中涉及的学习资源,包括支持各教学活动的图像、音视频媒体等素材的搜集和处理。首先各小组根据教学需要搜集各种媒体资源及确定媒体处理需要,厘清媒体处理面临的技术问题。这个阶段是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的阶段,为了解决学生技术学习上的困难,我们一方面将典型的、常见的问题进行整理,采用课堂集中示范、技术操作视频、编制电子教程以及收集网络资源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各小组将各自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整理,由教师提供个别指导。最后各小组根据教学再设计,完成将各个学习媒体资源整合到一起的多媒体课件。
第八周各小组将派选一名成员在微格教室根据教学再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教学,教学过程将全程录像,并预先进行组内评议。在第九周集中展开说课和课件展示,教师组织并参加对各小组教学过程以及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与教学的支持度评议,进行教育技术价值分析。如果最终教学实践存在设计和技术应用上的问题,则必须回到前期步骤开始新的学习循环。
五、采用行动学习法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效果
(一)学生自主性和教师主导作用实现了有效的结合
行动学习法让学生组成多个团队,从某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及其中的问题出发,经历自主分析、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和自主应用评价等阶段,最后完成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被动地去听教师灌输教育技术的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充分地参与和积极的思考,极大地发挥了自己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团队平等对话,教师对学生教育技术学习进行充分的资源支持和引导,并将自己定位于支持者、组织者的角色。
(二)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行动学习中,由于是针对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应用过程,所以学生应用技术解决教学中典型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所开发的学习资源具有更为实际的教学价值。
(三)学习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强有力的兴趣支持,学生能更准确地对问题进行界定。在小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增强。他们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搜集资源、获取学习帮助,最终通过自我探究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能够自我评价、自我反馈,不仅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要求高校深刻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中学”被普遍认为能体现应用型大学教育的特点。行动学习法应用于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提供了让师范生在实练中学习教育技术知识、形成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良好途径。行动学习法要求课程要紧密和实践相联系,教师必须提高组织、协调和支持的能力,按照实践的要求重新组织自己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篇10
关键词: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40-02
一、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一直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学实践环节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教育类课程在教师培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与开设时间不足,教育实践课程缺乏。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大体为,教育理论课25%,教育实践课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开设的三类课程中,公共课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专业课占65%~70%,教育类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其中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大约为总课时的1%~2%,主要以单一的教育实习、见习形式进行。按照目前教学大纲规定,本科生的实习时间是6周,专科生的实习时间是4~6周。这样有限的课程和较少的授课的时间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知识,真正进入实习阶段之初,很难展开教学工作,而且实习学校也不信任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还经常会发生实习过程流于形式的情况。
2.有利于促进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促进其专业发展
目前,我国高师毕业生一旦步入教师工作岗位,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主要靠设置的教育类课程培养,而这类课程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会有较长的适应期和磨合期,难以完成较为复杂的教学工作。如果高师院校能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将实践课程的地位从边缘位置提升到中心位置,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过程,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境应变能力,这些新教师就可能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较快 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新任教师对教学岗位的良好适应,还能减少其内心的冲突与困惑,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与归属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有利于教师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选择与判断,影响其对理论知识的筛选、过滤、学习与运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实践性知识积淀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后继发展与学习。构建合理的高师教育类课程,丰富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重视理论认知与经验体会的融合,就能唤醒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养成不断感悟、体验、积累、发展实践知识的习惯,激发其终生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促进其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理念,实现对教学与教育的开拓与创新。
二、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路径
1.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调整课程比重
参考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可从两个层次推进。
第一个层次应为教育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程,其设置比例应提高至20%~25%之间。当然,仅仅增加此类课程的比重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课程的门类,教学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可以突破原有的较为单一的课程门类,提供较为丰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例如教学理论课具体开设课程可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等,教育技能课可以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专题、教学实验、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功训练等。在教育技能课中,师范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家型教师的结构化经验。此外,还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从事微格教学,使其在模拟的状态下通过自己的表现来体验、纠正和形成正确的经验,从而积累实践性知识。
第二个层次应为教师实践性课程。其设置比例应不低于总学分中的15%,最高比例可调至20%,以强化学生的教师实践知识,体现教师专业的实践特色。教师实践性课程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见习,而应是建立在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上,以教育行动研究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所提出的四层次教师教育实
践课程模式可供借鉴。该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次为体验层,要求学生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开展教师教育文化系列活动(如教育经典影视欣赏、教育名师讲坛、师范生入职教育)感悟、体验教师职业角色;第二层次为实验层,即在教育技能课中,适当开展中小学教育模拟练习,在大学课堂中生动再现中小学教育活动场景,训练提升师范生的教师实践知识;第三层次为践行层,即教育见习与实习,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但总学时应不少于半年;第四层次为研究层,实践者的研究与思考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必要条件。要引导师范生在理论课堂和实践的“临床环境”中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使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能实现螺旋式提升。四个层面的课程不是先后递进的直线关系,而是贯穿于师范生教师教育学习全过程的立体交错的实践课程系统。
2.课程教学内容应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新的教育类课程教材的编写,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类课程教材重视理论体系、枯燥行文的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结构和行文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材的文字叙述力求生动活泼,不再追求严谨的逻辑顺序,应注重充实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灵活应用的方法。在相对成熟的理论观点的阐释之外,教材还要适当加入存在争议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与反思的能力,为形成教师实践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材中还可以充实一些教改经验教训、教学心得体验并提供个案分析、方案设计等练习项目,促进学生通过建构性学习,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一是高师教师对教育理论观点的论证,应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的具体实践,注重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客观数据和实例进行诠释,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避免用理论论证理论的空洞说教。二是课程内容应删除重复空泛的旧内容,融入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与教学环境相呼应。三是要抓住教育热点问题和教学典型案例,引导高师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唤起他们探究教育实践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将抽象理论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要统合教育专业内部知识,在多门教育理论课程之间进行渗透和整合,在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之间进行整合,从而激活知识在践行层面上的活力。五是高师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要深入中小学收集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启发学生反思与追问,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积累教学实践知识。
3.实践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1)实际案例分析
教师可带领师范生亲赴中小学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观看教育教学实况录像、视频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某个教学情景作为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将课程传授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工作能力。
(2)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摩
邀请中小学专家教师承担示范课,要求师范生进行观摩、体验和反思,初步掌握教师实践性知识。
(3)教育教学经验交流
教师实践性知识本身是个体的,但是它所包含的元素却是可以提取和可供借鉴与交流的。请中小学领导、教师及家长等以多种方式给师范生介绍教育教学经验,组织师范学生进行讨论,以利于取长补短。此外,还可以将历届毕业生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成长记录提供给学生参考,利用替代性强化获得间接经验,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4)模拟教学
教师通过组织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内容的一系列角色活动,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模拟教学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准确分析自己的教学素质,明确提高自己教学素质的方向,消除其在正式教育实习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临床实践就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模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育中的某一原理、原则、方法或技术,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和实验,探讨个案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这种专业的指导和引领是实践知识快速生成的有效手段。
(5)微格教学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在微格教学中,授课者可以通过录像资料的重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自觉自愿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微格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反观自身、反思自我的条件,它是促使师范生迅速提高自身实践性知识、适应真实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6)全程化、导师制的实习方式
全程化意味着实习时间的延长和贯通,包括在不同阶段和时间实地考察、观摩,深入到课堂、学生活动等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并亲身体验教育教学实践。如廊坊师范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就将教育见习、实习细化为教育基本功与教师入门、教学见习、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四个部分,要求学生前三学年均进行每学年不低于16学时的教学实践活动,第四学年的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半年。导师制则要求每位学生都应得到中小学专家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一名导师针对一名学生,也可以是一对多,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均要求师范生必须真正深入到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第一线进行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发挥专业“引路人”和“保护者”的作用,有效地引领着实习教师的教学适应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快速生成。促成学生尽快地由新手成长为熟练教师。
参考文献:
[1]石生莉.教师实践知识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2]袁克定,申继亮.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1998(3).
[3]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J]. 课程? 教材?教法,2005(6).
[4]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2005(1).
[5]宋改敏,李景元.实习教师是如何习得实践性知识的?[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