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应急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纠纷应急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095-02
医疗纠纷是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双方发生矛盾,通常是由于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的认定有分歧。急诊面对的多是一些起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病情复杂的患者, 其中还要承担突发事件时的大批量急救以及需无条件救助的无主患者, 是医疗纠纷和投诉最易发生的科室[1]。急诊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快速的救护能力、高尚的医德品质, 还应不断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强化学习医疗护理规范,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才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
1 急诊护理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因素
1.1 院前出诊环节失误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地址,导致救护车空跑,延误患者的抢救;驾驶员不熟悉当地行车路线,边走边打听,影响出车速度,未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甚至找不到呼救现场;出诊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出诊护士心理素质差及操作技术不过硬,因院前独立承担抢救工作,心情紧张,抢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不能快速打通静脉通路,直接影响院前抢救工作效率;转运途中交待不详,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心搏骤停等。
1.2 语言沟通技巧欠佳
护士在了解患者的病情时,可能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如未婚先孕的宫外孕大出血者、因各种原因自杀未遂者,对此,护士应持谨慎态度,在询问了解病情及向抢救人员介绍病情时,要注意语言的技巧,若用语不慎,将可能造成侵犯患者的隐私权;急诊抢救的患者多病情危重,家属恐慌,在医护人员的抢救过程中,绝大部分家属都围在抢救现场反复询问病情,此时,医护人员如言语不当或拒绝提供有关信息,则可能导致侵犯患者的知情权;急诊科经常收治因酗酒失态而打架斗殴致伤的患者,他们多情绪激动,言语过激,常迁怒于医护人员。此时,护理人员若对他们冷漠、指责、歧视、侮辱,则侵犯了患者受尊重的权利,易引起纠纷。
1.3 工作责任心不强
抢救设备使用管理不当,抢救物品放置位置不规范:如抢救患者输氧时发现氧气瓶无氧,气管插管时发现无电池,急救药品数量不够,药物排列无序,标签分类不明,药品混放,导致拿错药等;抢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不能快速打通静脉通路,紧张忙乱找不到药,药品剂量换算速度慢,未保存用过的安瓿,不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操作技术等,耽误抢救时间,引发纠纷。
1.4 社会关注程度
急诊科的院外抢救工作有时位于大街小巷或患者家中,特殊的工作性质、暴露的工作环境,使其反应速度、抢救措施、操作技术、言谈举止,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若稍有不慎,易引起非当事人的议论而引发医疗纠纷。
2 预防急诊医疗纠纷发生的措施
2.1 院前出诊
认真接听并详细记录呼救电话内容。应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居住的街道、门牌号及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物或建筑物,弄清患者所在位置;固定使用驾驶员,熟悉当地街道、村庄的行车路线,争取出车速度;加强院前出诊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及急救技术培训:对院前抢救物品实行定位、定数、定车、定人检查,及时补充,班班交接,使院前抢救工作及时到位;向患者及家属讲清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取得合作与理解,以预防及减少出诊过程中的医疗纠纷。
2.2 强化法律意识,重视护理文书书写
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要求医疗机构“举证倒置”,这给护士敲响了警钟。特别在急救护理中,多种因素影响了护理文书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这是引起医疗纠纷的潜在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0条将护理记录确定为患者有权复印、复制的客观资料,即可作为护患双方举证的依据[3,4]。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严防漏记、错记、涂改、随意捏造的现象。如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 h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难以保证,极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而记录患者生命状态和抢救过程的急救记录是判定医疗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应及时、准确、详细、完整、客观地记录有关护理资料,应注意记录抢救、用药时间、抢救措施及结果,记录具体到分。各种资料不得涂改,应与医疗资料相符并妥善保管。为防范和解决医疗事故纠纷提供真实、准确的科学依据。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3 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权益
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护士接诊时,护士的仪表、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会给患者一个很强的知觉反应,在最初交往中让患者拥有良好的感觉,它影响着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因此,工作中对危重及行动不便的患者,立即给予搀扶、车推等协助,对于有血渍、呕吐物、大小便污染的患者,及时擦洗,让患者从医护人员的接诊和操作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用恰当的称呼、温暖的语言,安抚患者家属,消除恐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急诊患者来诊时病情急、自觉症状严重、进展迅速,急诊护士应从接诊第一时间做到急、稳、准,忙而不乱。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边操作边解释,利用点滴时间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告知病情,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疗过程,消除一些误解。例如急腹症患者未明确诊断前不能用止痛药物等。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保护患者的隐私,一些侵入性操作要实行告知制度,签知情同意协议书。当接诊重症患者时,向家属进行必要的询问病史后,为了便于进行抢救工作,应劝家属离开抢救室,避免家属看到抢救的场面。医务人员应友善和关切地对待家属,随时向家属通报抢救的进展情况,取得家属支持,以便配合工作。对于病情危重、抢救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时,要给家属讲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对于放弃抢救者,必须做好家属签字工作;对于不愿放弃抢救者,医务人员要对家属表示理解,虽然对于患者的生命是徒劳的,但抢救时间的延续,能够逐渐增加患者家属心理承受能力,使家属理智对待突然失去亲人的重大打击,切忌忽视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4 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急诊规章制度
急诊抢救设备、药品的完好率应达100%,以确保急救需要, 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各种物品均设专人管理、定点放置、不得擅自移位挪用。急救药品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数量明确、备量充足、无过期,设专人定期检查设备性能、定期维护、清洁消毒,对不能正常使用的要及时维修、贴上醒目标签并备好备用物品,对重要物品及品要清点交班。为应对某些意外发生,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还必须熟悉各种抢救设备的操作原理,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以避免由此引发医疗纠纷。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急救药品器材实行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检查、定期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的“六定一随时”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5]。
2.5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急诊护理要求护士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或业务知识缺乏,对患者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易延误治疗,造成纠纷发生。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具体实施如针对各种急、危、重病症的抢救程序,经常组织模拟抢救,结合临床,强化训练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使每位护士的基本技术操作达到快、准、稳,熟练掌握胸外心脏按压、人工简易呼吸器的应用、气管插管、除颤术、洗胃机的操作与调试及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操作程序,急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定期进行急救理论学习及护理查房等,以达到与医生默契配合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2.6 建立绿色通道,重视患者转送的安全性
坚持“时间就是生命,一切方便患者”为急诊服务宗旨,对急诊患者实行先抢救、先住院、先手术、后办手续的快速有效的服务体系,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重视转送患者的安全性,急诊患者诊断明确后转送病房,急诊护士则担负着转送患者的任务,静脉输液供氧中断、监护仪脱落等都会导致转送途中发生危险,引发纠纷。在转送危重患者时及时通知接收科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转送过程中护士要守候在患者身旁,危重患者备氧气、插管者备简易呼吸器等,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突况,送至病房应请病房护士测生命体征,做好交接。
2.7 重视医疗收费环节的纠纷
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经济关系,也是减少投诉的一个方面。抢救患者时个别护士在收费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收费,如重复收费、一次性耗材收费等,容易引起患者的投诉。积极改善急诊辅助医疗科室的布局和基本设施,急诊化验、药房、摄片、收费等结构布局不够合理,造成需要紧急生命救助的患者及家属在那里排队等候,从而导致医疗纠纷。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 简化就医流程,普及医学知识,提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是杜绝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学会忍让,化解矛盾。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要求医务人员学会忍让,把“对”让给患者,同时抓住患者的心理,选择适当的时间场合,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苏华.浅析急诊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618-619.
[2]周明华,周石连.急诊患者医疗纠纷的防范体会[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3):179.
[3]张春舫,任景坤.实用护理质量管理与护理记录书写示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02-103.
[4]李菁.如何有效预防急诊科护理医疗纠纷的发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26-127.
篇2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即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有的思想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基础。这不仅仅因为医务人员只有良好的医德,才会自觉磨练意志,刻苦钻研业务,从而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良好的医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医医关系的杠杆和准则,是执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首先就应该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职业风尚。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医疗单位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单位中出现了诸如红包、回扣、以物代药以及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一些医务人员在对待病员的态度上出现冷、硬、顶、气等现象。综观医疗纠纷的起因,几乎每一起纠纷中都涉及到医德医风问题,有一些非医源性纠纷,则纯粹由医德医风问题引起,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使医务人员做到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应坚决制止红包等不正之风的出现,严肃纪律,以法治医。第二,医疗机构应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切实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第三,严禁个别医务人员利用医患关系挑拨离间,激化矛盾,捞取私利。第四,切实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在言语、行为和举止上,讲究文明礼貌,对待病员一视同仁,树立“病人至上,廉洁行医”的观念。
二、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明确医患关系的法律地位及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对有效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守有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有关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规章制度是管理科学的结晶,各行各业都有规章制度,临床医疗也不例外,而且因临床工作的复杂多变,其规章制度更详细、更全面。这对于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意义重大。
医务人员要做到守法,必须先做到学法和知法。临床医疗和法学是两个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医务人员懂医不懂法,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甚了解,在日常工作中,法律意识淡漠,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查和治疗,直至出现差错,产生纠纷,才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对其医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要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做到严格依法执业,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如查对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制度,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可以避免许多医疗过失行为,如给患者用错药物、错治患者、错误输血等。知法能够使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争议,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比如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患者享有知情权,相应的,医务人员就有告知义务,如果医务人员根本就不知道按照法律规定自己还有告知义务,那何谈履行好告知义务。也许到了因为未履行告知义务而承担法律责任的时候,医务人员还对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充满疑问。所以,知道自己依法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保护权益、履行义务的前提。
此外,也应对病员开展法制教育,提倡就医道德,医疗单位是公共场所,有其正常的医疗秩序,是不容任意破坏的。医务人员除了职业上的特殊性以外,他们与其他公民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有自身合法权益要受到法律保护。有些病员及其家属,缺乏应有的就医道德,稍有不满,就对医务人员出口、大打出手,造成恶劣的影响,扰乱了医疗单位的医疗秩序。对此,也应严格依照法律,对责任者予以应有的惩治,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转贴于
三、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关于医患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医疗工作的“行善”、“行仁”行为,赋予了医生对患者的干涉权(只要医生认为其符合患者最佳利益原则)。医生在医疗工作中,也习惯于表现出“居高临下”、“以我为主”的家长式作风和医患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现代的医患关系,医患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契约性,它强调的是医患双方互相尊重与平等,强调患者的自主权应高于最佳利益原则(这对医生的干涉权是一种限制),患者自主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以要求对病情的知情权、治疗知情权和费用知情权为基础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顺应这种进步,这可能因此而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医院要对新分配到岗的职工实行上岗前教育,对在岗医师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通过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治思想教育;(2)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教育;(3)医德规范教育;(4)医院工作制度、操作常规、医疗安全措施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5)当地医疗卫生工作概况及所在医院情况;(6)现代医院管理和发展的有关内容;(7)最新医学知识,前沿医疗技术等。岗前教育要由院方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岗前教育集中培训应与试用期教育结合起来,并在转正前做出评价。在岗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要求在岗职工在一定时间(一般以一个聘任期为单位)内必须积满一定继续教育学分。
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医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诊疗护理水平是防止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本所在。医疗是高技术集中的特殊服务事业,医务人员面对的是复杂、繁多的疾病和人体活动不断运动的特殊性。在医学领域中,人们对疾病和人体的研究和认识,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和变数,这就决定了医疗活动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实践中,不少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不高,面对复杂或以外情况不能解决,导致病员发生不应有的损害后果而引起的。
医务工作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医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这是减少医疗过失,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因为一切医疗过程都是发生在医疗技术基础之上的,没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救死扶伤就是一句空话。除医务人员自身应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外,作为医院也要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严格考核,开展科研,进行学术交流,团结协作,使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服务质量监控,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
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根据不同的规模和等级,医疗机构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置单独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不能设置单独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的,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工作,保证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人,确保医疗工作正常运转和医疗安全。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要监督医务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医务人员的违纪违章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和处理。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应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及时受理投诉。对于患者投诉的问题,要做必要的核实,对于问题重大,矛盾突出的,还要做好调查工作。如果确实是由于医疗方的原因引起患者投诉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要立即采取措施,告知临床和相关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妥善处理,消除医疗纠纷隐患和减轻损害后果。
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除了设立医疗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提高义务人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外,医疗机构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所谓预案是指事前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反映程序,明确应急机制中各成员部门及其人员的组成、具体职责、工作措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预案在其针对的情况出现时启动。医疗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两种:防范医疗事故预案和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在两种预案中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在防范医疗事故预案中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分别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针对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制定各项预防措施;在处理医疗事故预案中也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医疗纠纷发生后各部门的职责和应采取的措施。
六、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
篇3
【关键词】医疗纠纷 现况 防范对策
1 医疗纠纷的现况、特点
1.1 患方投诉的具体原因:疗效不满51.12%,误诊、漏诊12.04%,告之不力8.41%,其它有观察不力,检查不当,违规操作,误诊误治,手术不当,病历书写不规范,用药不当,护理不当等。
1.2 医疗纠纷的闹访方式:辱骂、威胁医务人员,滞留医疗机构,冲击、打砸医疗机构,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殴打医务人员,在医疗机构设置灵堂,停尸不理,弃留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携带危险品、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等。
1.3 原因:部分医护人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法制意识不强,服务沟通不到位,书写病史资料不规范,
1.4 医疗纠纷的特点:群体性、职业化(家属、亲戚等),暴力倾向严重(冲击打砸医疗机构),患方主动寻求媒体的关注,媒体舆论参与(媒体关注度增加,互联网传播),以上访的形式施压医疗机构,以投诉举报的形式要求查处的明显增多,诉求涉及赔偿、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增多。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医疗工作者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强化医疗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认真有效地学习《医疗事故处置条例》、《医师法》、《侵权责任法》,明确医疗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强化医疗工作风险意识的教育,医疗安全贯彻一切医疗工作之中,用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把自我保护意识与社会维稳的大局意识,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医院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使每个医护工作者有一个正确的法制意识,真正做到依法行医,文明行医,廉洁行医,为减少医患纠纷奠定法律依据。
2.2 加强和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针对当前新形势制定相应对策
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寻求舆论导向的支持,各医疗机构成立纠纷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全体医务人员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发现隐患及时跟科领导汇报,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的期望值升高,医患矛盾日益增多,处理难度加大的现况,管理层要第一时间掌握真实的信息资料,切实贯彻落实医院管理年活动内容,医患纠纷核心是抓好医疗安全,切实提高医疗质量,结合医院实际,建立纠纷联动调解机制,完善预防应急调解预案,向患者宣传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确实做好医疗纠纷诉讼前的调解工作,尽可能的把矛盾化解在科室、化解在医院,切实做到纠纷苗子不出病房,小事纠纷不出科室,大事纠纷不出医院,重大纠纷不出区县,领导要重视这项安全工作,切实查处查准隐患或问题,在制度上、操作规范上、流程上,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解决问题,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狠抓医疗质量,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准入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制度,重在预防,发生问题的处置,要早介入、早解决,及时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与医疗纠纷办沟通联系,切实提高处置医患纠纷的工作能力,充分利用处置纠纷的手段、资源,绝对不能发生群体性
事件、越级上访、不能激化矛盾,把医疗纠纷事件妥善处理好。
2.3 加强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通过晨会提问、业务学习、主任查房、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和考试,使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症病例的抢救、治疗、观察要点、护理要求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培养医护人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信赖感、安全感,从而赢得他们对医疗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及诊疗水平,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技术支撑。
2.4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切实增强工作责任心
对待医疗服务不能例行公事,而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知道,每一名患者的病情都关系到他的生命,关系到他的家庭的悲喜,牵动着社会对医者的信任。要让患者感受到医务工作者不是冷冰冰的执业者,在白色口罩的后面,还有对患者命运的关注,还有火热的心灵和生命的温度。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医护人员自觉规范其职业行为,增强主人翁意识,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操作规程,医护人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预见性,具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及高度的责任心,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要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和护理,科主任还要根据科室存在的隐患,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平实要检查和督促医务人员相关制度的落实,要让他们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从而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减少纠纷的发生。
2.5 加强沟通和告知制度的落实,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改善医患关系要从我们做起,不仅要讲求方法,要让我们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做到真诚善良,善良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以代替很多东西,能够跨越医患间的鸿沟。加强告知制度的落实,告知制度包括:手术告知(术前、中、后),特殊检查告知,治疗方案变更告知,病情变化告知,特殊药物医疗告知,用药医嘱告知等。在向家属介绍病情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严谨,医护人员口径要一致,对于不懂或不知道的问题不能随意发言,切忌使用“正常”、“没事”之类的语言,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充分认同患者和理解患者家属心情的素质,多深入病房,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变化时及时与患者家属联系,使家属客观对待治疗结果,通过沟通建立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时刻注意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始终树立以“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各项服务都要以患者角度出发,把患者需要放在首位,用心服务,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医务人员:端庄的仪表,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使医疗工作更加亲切,更加富有人性化,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保持面部表情平和,忙而不乱,语言亲切温柔,用词准确,语言的艺术性和不厌其烦的服务态度是减少医患纠纷的保证。
2.6 规范医疗文件的书写,强调医疗文件的时效性,重要性
病史资料、护理记录单是重要的法律文件,是举证倒置的重要依据。重要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控制,确保医疗文书客观、真实、及时、完整、准确。并保持原始记录的一致性。医护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医疗文件书写规范,加强检查和考评,加强病例保管,并及时完整、准确的做好各项医疗记录,绝不伪造、篡改医疗记录,保持病史资料的真实性,保证病历的管理安全。落实奖惩制度。急症患者抢救,医务人员执行口头医嘱,不能立即书写病理历时,也应在执行医嘱后,立即在抢救车内备的速记文件夹上简要记录,在抢救结束六小时内据实补记,并与医师病程记录吻合规范,如因笔误,则应保留原始记录,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规范化的护理文件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同时又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法律证据。
参 考 文 献
[1] 万欣.浅欣侵权责任法可能对医疗纠纷产生的影响.
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2-01
急诊工作是医院的前沿窗口、急诊护士接触的患者病情复杂,而且变化多样。随着患者对医学科学的普及和对法律意识及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为其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维权意识也相应增强,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防范医疗纠纷是护理工作不可回避的内容。当治疗效果不理想时,病人常常因不能理解而导致纠纷的发生[1]。现将我院急诊科在2008年3月――2013年2月引发护理纠纷17例的原因及对策总结,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报道如下:
1 材料和结果
17例护理纠纷中,因护理无过失引起纠纷的1例,占5.88%;因非护理因素引起纠纷的2例,占11.76%;因医源性医疗引起纠纷的7例,占41.18%;因收费不合理引发的纠纷2例,占11.76%;因护理过失引起纠纷的5例,占29.41%。在引起急诊护理纠纷的诸多原因中,医源性医疗纠纷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护理过失所致。
2 讨 论
2.1 护理无过失纠纷 原因有患者的坠床,疾病出现的正常并发症,不可避免的褥疮等。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预测,对患者宣教必要的预防知识,认真做好护理告知,加强护患沟通[2],如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提前采取针对措施。
2.2 非护理因素纠纷 非护理因素纠纷常见于治疗护理时由于突然停电、医疗仪器的故障、失火等意外事故导致延误抢救的情况下发生的护患纠纷。其措施是应协助相关部门定时检查电路、电器、医疗仪器和火灾隐患等,事先准备好各种辅助措施方案,以应急突况。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应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
2.3 医源性医疗纠纷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护理行为引起的纠纷,是引起护理纠纷主要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是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不执行操作常规。服务态度生硬,解释问题不确切,抢救患者不及时等。这类纠纷较多见,防范措施:①教育护理人员树立以为人本的思想,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工作的侦查哨,应视患者为亲人,按章办事,对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切记马虎和粗心大意。②提高服务态度,努力为患者营造和谐的治疗护理氛围。改变传统的模式,主动为患者提供方便,做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帮患者所需、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家庭的温馨。③提高语言艺术,积极推行文明语言。语言是护患双方沟通的信息载体,是医疗服务最直接的工具和手段,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语言严谨规范,讲究语言艺术,有利于病情的话多说,达到一语暖人心的作用,不能恶语伤人,切记生、冷、硬。④工作中要规范行为,做到腿勤,嘴勤。定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蛛丝马迹,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可应付或胡乱解答。⑸抢救患者分秒必争,杜绝拖拉、扯皮、互相推诿。
2.4 收费不合理引发的纠纷 做到合理收费,账目相符。处理好收费的敏感问题,力争每笔收费都有依据,做到笔笔有宗,一旦患者对收费有异议,应主动协助查对,确有多收应如数退还,最好日日有清单,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2.5 护理过失纠纷 重点放在预防护理差错、事故上,具体措施:①搞好环节质量控制,进一步细化,量化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加强责任心。②严格遵循常规,履行本班职责,落实查对及交接班制度,做到班次相互协调,防治推诿,以查补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③树立收集证据的意识,更好的保护自己。④工作中增加预见性,减少盲目性,树立预留验证意识,不应随手丢弃标本,特别是急救患者。⑤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做到对技术精益求精。
3 小 结
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对急诊护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护士是提高急诊急救水平的保证。急诊护士除了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应急能力及救护水平,还要注重服务态度、责任心、与患方沟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以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家属的信任,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姬宇.急诊科常见护患纠纷原因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0,8
篇5
关键词 预警 干预 防范 医疗纠纷 作用
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尽可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是各级医疗机构一个永恒的主题。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法制和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如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失误或过失、医患沟通信息不畅、或由于医疗技术及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等问题,以及医学科学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及不可预知性等方面原因,当医方医疗活动达不到患方所希望的结果,就容易使患者对医方医疗活动产生质疑,引发医疗纠纷。我院从2010年开展医疗危机预警和干预管理后,医疗纠纷明显减少,为医院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医疗纠纷原因分析
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有5种:医疗技术原因、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医患沟通、医疗服务收费及其他。2007~2009年发生医疗纠纷19例:医疗技术原因纠纷5例,医患沟通和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纠纷6例,医疗服务收费纠纷6例,其他原因2例。2011年1~12月发生医疗纠纷6起。技术原因1例,医患沟通和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2起,医疗服务收费3例。医疗纠纷发生率较采用危机预警和干预管理前明显下降。
医疗纠纷的预警管理
医疗纠纷高危人群的介定:凡是危、急、重症患者,术前患者,术后患者和经规范检查治疗疗效欠佳患者及既往有医疗纠纷史的患者均为医患矛盾高危人群,是医疗纠纷重点防范的群体,对上述群体应加强信息的采集。
医疗纠纷等级的评估:医疗纠纷共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三个等级。在医患矛盾的初始阶段,由所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对发生的纠纷迅速进行风险评估,初步确定医疗纠纷预警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化解医患矛盾。黄色预警:医方在医疗过程中不存在错误和过失,医患矛盾程度较轻,有演变成医疗纠纷的可能,若演变成医疗纠纷预计造成的后果轻微,经科室内调解问题即可解决,医患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及家属对医方的工作不满意不理解,认为医方工作不积极、主动,对患者健康的恢复造成了影响。橙色预警,医方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情绪明显,演变成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大,一旦演变成医疗纠纷则较难处理,经科室内调解矛盾有得到解决的可能,但也有演变成医疗纠纷的可能性,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可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列为橙色预警的主要情形有:患者在较短时间内的正常死亡;患者病情短期内出现较大变化;医疗费用较高的病危、重大手术患者、疗效欠佳患者的重大抢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后出现的并发症、后遗症等。红色预警,医患矛盾严重,双方互不信任,极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医患矛盾虽然经科室尽力调解矛盾也难以解决,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存在明显的失误和缺陷,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红色预警的主要情形有: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存在明显的缺陷或过失,导致患者死亡,残废,功能障碍,严重并发症,引起患者或家属极度不满。
医疗纠纷预警处置:通过对医疗纠纷进行等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化解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的维护医院利益和工作秩序,积极争取解决医疗纠纷的主动权。黄色预警处置:收集到医患矛盾的信息后,科室人员立即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汇报,科室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了解详细情况,对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及时开会通报相关情况,提出改进工作要求,满足患方服务需要,同时科室负责人主动加强医患沟通,争取患方对医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化解医患矛盾,使医患双方达成谅解。如科室处理不当,医患矛盾加深,则预警级别上调为橙色。橙色预警:出现橙色预警情形时科室人员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科室负责人在积极化解医患矛盾的同时,应在6小时内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医务科护理部在接到情况汇报后立即参与矛盾的处置,化解医患矛盾,防止医患矛盾升级为医疗纠纷,并及时将处理情况上报院办,如医患矛盾不能调解消除,则预警级到上调为红色预警。红色预警,红色预警情形一旦发生,科室负责人应立即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医务科护理部在积极处理医疗纠纷的同时,及时上报院领导,在院领导的参与指导下,努力化解医患矛盾,积极争取处理医疗纠纷的主动权。
危机干预管理机制在防范医疗纠纷的作用
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行为具有极强的随机性、人体具有的个体差异性和医术具有不完整性的特点以及患者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发生医患矛盾在所难免。事实证明只要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危机风险管理,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防范医患矛盾,就能有效化解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为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医院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6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具体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近两年的院前急救状况进行总结,找出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当前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出诊阶段、急救过程及急救后期。出诊时间长、设备药品不全及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为主要安全隐患。结论:通过制定严格院前急救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法律意识能够有效防范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医院外对各种危机患者生命的创伤、急症及灾难事故等伤病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运送途中救护。在医院急救系统中,院前急救属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尽管院前急救属于暂行应急,但是是否能够对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院前急救对维系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进一步抢救创造更好诊治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减少患者病残率,关系至关重要。此次我们根据这两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根据这些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减少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急救中心接到有效急救电话9853次,我院出诊4356例,急救患者接回2145例,其中有209例发现存在护理隐患,占9.74%。有56例出现院前急救纠纷,其中被投诉出诊时间长22例,设备药品不全18例,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12例,同患者家属沟通不当4例。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在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我们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如下几种:
2.1 出诊阶段的安全隐患:1)急救信息接收不准确:接听人员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对于出诊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没有询问清楚,没有详细对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详细询问,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进行准确判断,不仅会在出诊中准备不充分,抢救设备不完善,有时还会出现派错车,导致救护车空跑,这样不但会耽误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延误病情,同时还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急诊意识淡薄:救护车未能在规定时间出诊,导致出诊时间延迟,影响救治工作顺利实施,使患者丧失急救最佳时机,降低救治成功率,最终导致医疗纠纷出现。
2.2 急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急诊保障不足:因为种种原因,医院不能保障车辆安全,使救护车不能进行及时保养,车辆油量不足或者零件出现故障,在转途过程中车辆维修耽误患者的抢救。2)责任心不足: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技术不过硬,对急诊应急能力差,急救动作慢,在转运过程中没有对患者进行严密监视,导致患者出现窒息、休克等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者患者在急救途中因为车身颠簸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急诊救治仪器脱落,甚至因为急诊车辆摇晃摔落病床导致脊椎及盆骨骨折。这些都是因为医护人员对病人护理不到所致,也是最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3)消毒隔离的意识差:院前急救的环境复杂,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对可能传染疾病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运送车发生污染,或者医护医院在抢救中被感染。还有些护理人员因技术不熟练,在现场复杂条件下忽视了无菌操作,使患者增加了感染风险。4)对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评估:在现场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没有准确评估,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在转运中的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没有做好沟通,没有将患者病情及病情预后还有可能医疗费用向家属通告。对于急危重病人没有按照抢救原则进行救治及通知,导致咋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等欠缺,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死亡。对于到现场已经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没有进行常规抢救,对死亡患者没有仔细检查,没有存留详细死亡检查记录。
2.3 后期安全隐患:现场急救记录是患者入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关键参考依据,但是因为院前急救时间紧急,时间记录常不及时,不准确,有时因抢救患者未能将医师口头医嘱及现场抢救记录补写完整,记录字迹潦草,内容不详实,遗漏关键阳性体征,或者在记录中没有使用专门医学术语,书写简单,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会直接影响医生判断,影响患者入院后的救治。
3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院前护理安全隐患分析,我们分析要消除这些隐患,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出现,应当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具体防范:
3.1 制定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要确保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能够到位,必须制定详实的规章制度,让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切实执行。因此医院需要切实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还有《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相关文件制定适合医院急救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技术操作流程,保证急救过程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建立护理评价规章制度,对医护人员护理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急救的各种后勤保障,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到位,没有过期及变质,医护人员需要对救护车物品掌握清楚,定期检查,确保车辆物资充足。
3.2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
院前急救事件多紧急、突发,并且事件多变性强。所以急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嫌脏、不怕累,对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将患者放在首位,坚持救死扶伤,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保持良好道德风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主动接诊,对患者做到灵活的施救措施,坚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时间。
3.3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与院前急救中抢救效果息息相关,当前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综合素质不过关属于院前急救中的主要安全隐患,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对医院的接线员及护理急救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及责任素质,要求接线员按照程序进行电话询问,问清病人详细病情及地址,这样才能够方便病情评估,节省救治时间。第二,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急救重要性,对于常见的各类急救患者抢救流程都有熟练掌握,能够准确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现场搬运这些抢救措施。第三,培养护理人员沉着冷静性格,要求其在具备熟练急救护理操作外能够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处理现场问题,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3.4 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人们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恩你个狗懂得运用法律条文来保护患者及自我,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去解决医疗纠纷及护患纠纷的能力。
当然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讲究团队精神,日常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急救常识的普及工作,这样在院前急救中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医患出现,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为挽救患者生命保驾护航,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红.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22).
[2]董慧珍,汪小红,陈娜. 探讨护患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1,(22).
[3]伏清华,沈雪梅,肖艳. 院前急救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13).
[4]安今善,李美玉. 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8).
篇7
【关键词】 急诊;护理风险;防范
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所指的是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直接表现为护患之间的护理纠纷和患者投诉上。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的最前线,所要面对的都是一些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的病人,一般工作任务重、应急性强,是个高风险科室,而护士作为患者最直接的护理过程实施者,即成为引起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没有好感,不理解,对他们的做法半信半疑;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觉得他们肯定做错了什么,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也就是发生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刚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医护质量,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就能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1 容易产生护理纠纷的相关因素
1.1 护理人员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急诊病人一般都是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不能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常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
1.2 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或者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 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越来越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者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会引发护患纠纷。
1.3 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提出进一步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抢救病人时口头医嘱多,很多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2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从加强有效措施入手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学习,明确知道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深刻认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从而掌握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2 加强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护理人员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要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时刻树立起“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强化“急诊”概念,急病人所急,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前后衔接,主动积极,减少因服务意识欠缺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2.3 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能,落实事先告知患者制度要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病人,要使用病人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事先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义务,这样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2.4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强培训,采用晨会提问、护理实践、定期考试等各种方式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在急救技术操作上做到规范化,只有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才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5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在工作中随意贪图方便或急乱求简,而违反规章制度。
篇8
作者:代卫红
根据精神病患者所具有的病症特点,做好入院护理评估,履行好医院有关条款的告知义务,详细清楚地将精神病症状可能会导致的潜在危险告知患者家属,以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进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病房环境及安全管理措施医院要根据精神病患者的病症特征进行病房的布置,并使得布置后的病房符合简单、安全、整洁的标准。同时,卫生间、楼梯走廊扶手及其他公共活动区域要随时保持清洁、干燥、防滑;病房内要宽敞明亮、清新整洁;加强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工作;要对患者家属不断灌输有关的医疗知识和安全常识,使其深刻认识到对于精神科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与医院相互配合;另外,制定各种风险应急预案并要求护士熟知。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针对医疗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医院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知识,如《护士条例》、《精神科护理学》、《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护患沟通技巧》及《医学临床“三基”训练》等。使护理人员了解和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丰富专业操作技能技巧、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有关心理辅导知识等,使其能在实际工作中,了解每位患者的情况,以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地为患者服务,从而更好地防御护理风险的发生。实施护理记录的管理医院对患者的护理记录是发生医疗纠纷时至关重要的法律文件,包含了对患者的用药、巡查记录、护理等与患者有关的全部资料。
医院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该记录文件就会被立即封存,严禁修改,因此护理记录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凭据和物证。但许多医院却忽视了这一环节,或在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缺陷。为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并减少纠纷中医院不可避免的部分赔偿额度,医院应加强对护理记录的管理,且在实施护理记录相关制度时,严格规定其记录时间、内容、格式和次数,使记录随时保持更新状态且具有完整性。提高护理质量,保护患者权益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医院的规章制度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并尊重患者的合理要求,保护患者的隐私。医院要切实建立相关护理风险告知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间的沟通,以及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间的沟通,医院在接受患者住院治疗前,要与其家属签订相应的协议书,基于患者的病症特点,建立完善的约束保护制度。对患者进行护理和约束其行为时,要注重方式方法,运用专业的约束保护方法、规范的约束用语,并运用一定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患者沟通,且要密切关注约束后相关医疗措施的效果与不良反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记录,以有效防止医疗意外的发生。结果我院自实施精神科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我院护理质量的评价都得到了提高,期间未发生医疗事故纠纷,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的现有及潜在风险,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护理风险管理的有关机制,一方面使护理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医院对护理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由此得出,医院精神科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极其重要,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或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也相应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篇9
【关键词】 手术室;医疗纠纷;法律意识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社会的进步,患者的维权意识亦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日趋增强,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报导,结合临床工作,对手术室工作中存在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以便有效的杜绝医疗纠纷,确保医患安全。
1 预防医疗纠纷发生的措施
1.1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1.1 提高业务素质水平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强化“三基”知识训练,不断更新知识,要善于总结经验,通过有计划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强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的训练,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和应对手术新项目的能力。
1.1.2 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专业护理技能,丰富的社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医疗监测设备的操作和使用,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冷静,有条不紊[1]。 在为患者服务时,应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人以信任、在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取得了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信任。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1.2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1.2.1 术前接患者时要做好查对工作,依据手术通知单认真查对,防止接错患者;注意患者的术前准备情况,对于准备不完善的患者,手术室可以拒接;接患者出入房门时应注意保护患者头部及手足,防止碰伤;移动患者至手术台或平车时需有人扶住车身防止滚动。
1.2.2 器械准备完善 手术前护士应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器械,并应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特别是施行重大或特殊手术所需特殊器械应于手术前一日亲自核对清楚[2]。在进行重要手术步骤前,手术者应先检查器械是否适用。
1.2.3 正确摆放 应严格按照手术要求摆放,避免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降低护理失误。
1.2.4 手术仪器完备,查对清点准确无误 手术室护士在术前应准备好器械物品并检查其性能,完善的术前器械准备,可避免许多不良事故发生。手术前、关闭体腔时、关闭体腔后认真清点,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于手术器械物品清点记录单上,保证物品数目齐全,严防异物存留体腔。医疗差错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由于寻找手术物品,影响手术进行超过30 min者,应定为差错[3]。
1.2.5 防止用药和输血错误 手术中输血、输液、用药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输血前,一定要签订输血同意书,同时必须由巡回护士和麻醉师核对无误后才能输注,并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名,将交叉配血单、输血同意书、输血前患者血标本监测结果、血袋标本保存于病历中,若出现输血纠纷能够提供可靠证据[4]。严密观察输血后反应,认真填写输血反馈单,确保无差错事故发生。
1.2.6 防止病理标本丢失 《医院医疗工作管理目标与评定标准》中明确规定,凡把病理标本丢失者,应定为严重差错。术后由主管医生填写病理单,由专人送检,严格查对交接,确保标本无误。一旦发生纠纷,责任明确。
1.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手术室为开放性、侵入性场所,无菌要求严格,应严格按无菌操作和无菌物品管理,每天检查消毒,确保各种消毒灭菌与监测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做好灭菌监测和数据资料的保存,一旦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对消毒质量提出质疑时,护士能够提供消毒灭菌合格的资料,避免由于资料保存不齐全而发生相关的法律问题。
1.4 及时准确完成护理记录 手术室护理记录是手术室惟一保存在病案里的资料。正确判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否有过失,主要依据就是在医疗过程中的病案资料,护理人员应该明确护理记录单的法律重要性。因此各种护理文件的书写必须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与麻醉记录互为补充,并存放于病历中,从法律的高度来认识各种记录的准确性,具有法律效应 。
1.5 手术灵活安排,人性化管理 护理人员手术连台,身心疲惫,过度紧张时,操作失误率明显升高。手术室排班时要量力而行,注意适当搭配,有助于各层次人员职能发挥,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制定相对弹性工作制,使工作人员得到充分休息。
1.6 重视术前患者访视制度 术前访谈是手术室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详细了解患者治疗资料,可对术中高危操作起到有效提示和防范。可根据访谈结果准备特殊手术器械和用品,并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及手术方式、麻醉种类,找出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术前访谈时要带着目的和患者交谈,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和思想顾虑,争取患者的配合和信任,良好的术前访谈是拉近护患距离,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
1.7 加强护理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标准要求更高。因此,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学习《医疗纠纷差错事故处理条例》,重视手术室工作中的法律性问题,在工作中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护理操作常规是为了保障操作的稳定性,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护理工作中具有权威性的法典[5]。严格执行护理常规、规范护理操作是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本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始终把安全操作放在首位,保证患者安全、手术成功,把护理医疗差错降到最低点。术中医护人员避免谈及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不可泄露患者隐私,遇到异常情况,应沉着应对,切忌大声喊叫,相互埋怨,以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引发纠纷。
2 讨论
通过对相关护理文献的研究分析发现,手术室中医疗纠纷的发生与护士工作中的护理缺陷有很大的原因,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者管理上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所以在新的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下,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还要懂法,依法行事,从而保护患者的利益和自身的权益。应注重保存或记录执行常规时的各种相关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证据以防医疗纠纷时“举证责任倒置”的困难。提高业务素质水平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强化知识训练,不断了解新知识、新动态;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之间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体,但其共同目的是将患者治愈。因此,要注重服务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预防护患冲突发生,唯如此,方可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医务人员自身的合法权,避免或减少手术室护理缺陷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预防医疗纠纷发生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李艳萍.手术室护理纠纷的诱因及防范.中原医刊,2005,32(9):65.
[2] 陈丽香.手术室护士的差错防范.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05.
[3] 邵志华.手术室护士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防范.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2,2(12):1139.
篇10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提高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因此,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知法懂法,改变目前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的状态,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日常与护理有关的潜在法律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增强要预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提高个人素质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前提
作为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也最容易发生矛盾和纠纷。因此,加强自身素质十分重要。通过素质培养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平行端正、作风正派、不徇私情、坚持原则。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工作中忠于职守,严格遵守护理核心制度。技术上,精益求精。做到接待病人有亲切称呼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中有安慰声、失误有致歉声、配合操作有真诚感谢声、亲人来或节日时有祝贺声。工作中做到对病人疾病关心、服务热心、护理精心、解答问题耐心,听取意见虚心。把人性化服务融入到工作中。
3 忠于职守,严谨求实,勤奋博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基础
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患沟通,现代科学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更深、更广发展,护理知识和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以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做好护理工作,避免差错事故发生。娴熟的技术,是做好护理工作基础,是满足病人需要的重要条件。工作中忠于职守,严谨求实,认真仔细地观察病情,耐心和蔼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应急方面,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进行救护,练救急救技术,提高急能力。
4 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是防范医疗纠纷的保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