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TN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36-02
一、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工科专业。大学期间实验和实践类课程贯穿其中,它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在本校的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基础性实践课程6学分,提高性实践课程2分以及创新性实践4学分。
为了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本校依据教学大纲以及通信领域技能要求,制定了统一的专业技能达标考核体系。此体系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指导实践类课程的课程设计,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本文详细介绍该考核体系,并反思实际实施效果。
二、考核体系建设
(一)考核项目和考核流程
论文梳理了本校实践类课程的项目内容,并充分依据现有的实验设备情况,在考核项目中设立必考核的《基本设备配置和操作类》项目以及随机选做的三大提高类(《网络通信类》、《程控交换类》和《现代通信类》)项目。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考核流程按照图1开展。
(二)考核标准
为了对考核的评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各项考核内容制定了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三、反思
笔者在本校初步实施了通信工程专业技能达标考核项目,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考核方案以及层次化的考核项目题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考核小组在考核结束后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主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达标考核的衔接问题。目前达标考核并没有体现在通信工程系的教学计划当中,如何将实践类课程和达标考核进行关联,使得达标考核是实践类课程的一种自然延伸,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2.达标考核的考核内容。本次考核的考核项目是针对之前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汇总和综合。虽然难度上有所提升,但是本质上没有脱离之前实践类课程的影响。如果能够和中国电信、移动等业内公司建立达标考核的对接,将其对员工技能的考核加以借鉴,并应用到通信工程系的专业达标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更能体现考核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考核方式的改进。目前采用的是集中进行考核,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有限。建立一种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长效技能考核机制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面对以上问题,如何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信工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案,使之有机融合到教学计划中,并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2
关键词:通信技术;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03-02
随着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高职院校组建了通信类专业。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尤其迅猛,从只有少数人拥有的模拟移动电话到今天几乎人人都使用的智能手机,移动通信的业务量逐年递增。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通信设备制造商、运营商、通信工程服务公司等相关企业迅速扩张,行业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很多高职院校的通信类专业都开设了移动通信方向的专业课程。然而,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仍遵循传统的课程体系来教学,很难培养出现代通信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本文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通信行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岗位要求
通信行业既是技术密集型又是劳动密集型,相关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规模都越扩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适合高职生从事的工作有很多,如通信设备的制造、装配、调试、测试及销售;通信系统的安装、运行、维护与管理;通信工程的组织与施工;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信号测试、网络优化等。据统计,这些岗位的人才缺口每年达数十万人,就业前景看好。为了胜任岗位需求,高职通信类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基本的通信理论,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看懂简单的科技英语文献。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应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
二、传统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在通信专业建设方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少数老牌的以信息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跟上了通信技术发展的脚步,而很多以机电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则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或正处于课程改革探索中。传统课程体系对培养现代通信人才的束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有些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大部分课程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同,只是更换了几门专业课。如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在理论教学方面,课程难度偏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中通信原理课程最具代表性,高职的通信原理教材虽然比本科的教材简化了很多,但仍然以讲原理为主,公式推导较多,以高职生的基础这些内容是很难掌握的。在实践教学方面,这些课程的配套实验与基础课实验没有太大区别,还是在实验室用教学仪器做实验,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相距甚远。高职的专业课程不是本科的简化版,如果不跟企业接轨,不面向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就很难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门人才[1]。
2.实训内容与岗位要求不符。有些高职院校为节省办学成本,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训内容与电子技术专业的毫无二致,如安排几周时间装配和焊接简单的电子产品。这与通信专业毕业生将来的职业定位是不相符的。现代通信设备几乎都是利用计算机来控制的,因而通信行业内的大多数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对具体的电路知识和焊接技能要求不高。即使是设备维护和故障检修人员也只要查找有问题的模块并将其更换就可以,并不涉及到具体的电路层面。整个通信行业中,只有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才需要装配、焊接、包装工人,这类岗位更适合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通信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也可以从事这类工作,但不是主流方向。
3.基础课开设没有专业针对性,对专业课的支撑不够。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电路方面的课程占学时太多,如电路基础、数模电等。这些课程与电子类专业的学时一样,难度也相同,而后续的专业课实际上与这些基础课关系不大。这就造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脱节,学生感觉前半段在学电子技术,后半段才学的是通信,最后二者都没学好。由于高职的实践环节较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不强,上理论课的时间实际上是很短的。电路方面占用的学时过多,通信基础理论课的学时就会减少,专业课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这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是很不利的。
4.外语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如前文所述,通信行业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这类岗位绝不仅仅是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就能胜任的。很多通信设备的操作界面是英文的,如果不懂英语,就无法操控这些设备。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通常安排两个学期,每周4课时,此外,还有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课。从学时来看,英语课占用的时间并不少,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无法看懂通信软件中的英文,其中包括英语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这说明,学生在现有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事实上,通信技术领域中有很多专业词汇以及表述句型在公共英语课上是学不到的,而专业英语课学时较少,词汇量也不大,难以达到熟练操作英文界面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紧跟技术和市场的步伐,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进行设置。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整合电子类基础课,增加通信类基础课学时,降低教材难度。电子技术专业中的电路基础、数模电课程学时多、难度大,通信专业也采用这样的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合适的。可以减少电路基础的学时,将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合成一门课程,降低难度,以概念介绍为主,不深入讨论电路设计方面的问题。高频电子线路可以作为通信专业的基础课,也应以介绍原理框图为主,尽量避免分析复杂的具体电路,强调高频电路与通信技术的关系。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太强,公式推导太多,不适合对高职生开设。可以将该课程改为通信概论,介绍通信领域中的基本概念。此外,还应开设移动通信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介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本科教材通常用数学工具来阐明通信理论问题,有些高职教材的编写也沿用了这一方法,只是删减了一些内容,但是高职生还是很难掌握。在教材选用方面应避免使用这些类似于本科简化版的教材,而应采用以概念介绍为主,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的教材。
2.着眼于应用,开设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课。高职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要让学生毕业后就能用得上,且具有可拓展性,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从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来看,3G/4G技术在若干年内仍占据市场主流,而且移动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专业课的开设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可供选择的课程有:3G/4G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纤通信技术等。授课方式宜采用学做一体,边教边学,降低理论难度,强调技能的掌握。
3.实训内容必须紧扣岗位要求。通信行业的岗位一般不会接触具体电路,电子产品的装配、焊接这类实训内容对提升职业能力帮助不大,应该取消。可供选择的实训内容包括:基站设备数据配置、网络设备数据配置、网络布线施工等。实训课是集中一周或几周时间对某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的教学环节。实训环境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做到毕业即可上岗[2]。
4.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通信行业的岗位要求能看懂通信软件的英文界面,这仅靠学学英语是不够的,必须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加以强化[3]。现有的专业英语课起到的实际效果其实很有限,不如取消,将学时分配到专业课中。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记住专业词汇和常用句型,并且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四、结束语
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而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却呈下降趋势[4],如果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来教学,难以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毕业生。采用传统课程体系教学的高职通信专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专业界限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课难度偏大,实践课与岗位需求脱节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来构建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路,在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根据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高职院校才能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
[2]白洁.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
篇3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10-02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夏世龙.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3]张成武.高三文科学生常见的三种思维模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5,(35).
篇4
【关键词】技能考证 措施 通过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81-02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推行“双证教育”。所谓双证,一是学历证书(毕业证),另一证书则是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双证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已有的学历教育制度和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更好地结合。采用何种方式来完善双证书教育,保证职业技能考证的通过率,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考证现状分析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与运输企业密切合作,坚持以岗导学,岗学对接。铁路运输岗位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行车、客运和货运三大岗位群,因为这三大岗位群囊括的岗位众多,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也种类繁多,具体如表1所示。
在这些职业技能证书中,目前学校以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情况为导向,结合历年学生的专业水平,筛选出信号员、客运员和货运员三种职业技能证书供学生选择考证。这三种技能证书分别对应行车岗位、客运岗位和货运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须考取其中一种证书方能毕业。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属于标准化考试。技能鉴定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理论考试,考核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机考形式,系统随机组题,满分100分,合格60分;另一部分为实作考试,考核该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满分100分,合格60分。考生须在理论考试和实作考试这两项考试中成绩均为合格方能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考证通过率在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且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2),通过率较高。从2015年开始,理论考试第一次启用铁路总公司推出的新题库进行职业技能考证,总体通过率不到30%(具体见表3)。据悉,该通过率与全国其他铁路高职院校基本持平。
在所选样本的考证班级中,实作考试通过率高达98.28%,而理论考试通过率仅为62.02%,导致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在理论考试,这在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深究原因在于新题库的启用。
在新题库启用之前,理论考试的题库是公开的,考生只需态度端正、刻苦用功掌握题库中的题目,理论考试达标的难度不大。启用新的理论题库后,题库内的题目不再公开,再加上第一次启用,对于题库考核知识点的分布没有把握,指导教师的辅导做不到有的放矢。笔者以辅导班级的学生共58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受调查者提供的信息,对新题库的题型分布进行分析,进而对新题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面广、重职业道德、重路风建设。
面广,即新题库分布的面非常的广泛,总体上以客运方面的基本规章为主,但有别于旧题库的是,新题库的分布不再以《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为主,而是更均衡地分布于与旅客运输相关的所有规章中,包括《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程》《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铁路客运运价规则》《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除此以外,题库更有不少来自《铁路行车组织规则》《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等行车方向,以及货运方向的少量题型,知识面较旧题库要广得多。这也充分体现铁路运输企业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 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身怀精专的专业技能。
铁路运输企业历来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在旧题库的指导书中,把职业道德的知识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但是路风建设这块内容在新题库的部分样卷中占比超过10%,这也反映出铁路运输企业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狠抓的方向。
二、提高技能考证通过率的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坚持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同步,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以铁路运输企业的行车、货运、客运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建设铁路行车、货运、客运典型岗位课程群,形成以精品课程为示范、重点课程为支撑、其他课程为配套的铁路运输岗位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成果非常丰硕。但是已有的课程体系在横向和纵向上仍有不少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点带面,横向、纵向一起抓。所谓以点带面,即以单门课程的建设带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知识更新较快的课程建设促进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的铁路运输现场相比,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以旅客、货运输组织尤为典型。客货运输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专业教师需时刻保持充电状态,才能确保所传授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建设也应及时、配套。课程体系建设横向、纵向一起抓,一方面在纵向上要遵循知识结构合理化的原则,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之间,甚至是专业课之间一定要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在横向上各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合作,强化各门课程的关联性和融通性建设,共同开发建设综合的专业题库,这是应对新形势下职业技能考证严峻形势、提高考证通过率的关键。
(二)加强校企合作,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培训规范作为教改风向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坚持“两同步、两结合”的建设理念,即“专业建设与铁路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同步,教学服务与行业需求结合,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历史上铁路院校隶属铁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密切,无缝沟通。现在铁路院校已划归地方,这给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应把握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场的零对接,需请现场专家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细化课程标准。及时了解运输企业的发展动态,跟进铁路总公司对铁路特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和员工培训规范的调整方向,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培训规范作为专业技能考证培训的风向标,做好调研分析工作,密切与企业的用人联系,杜绝闭门造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抓“送出去,引进来”。本专业的教师多为双师型教师,这得益于一直以来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大方向。但是由于近些年铁路运输企业对一线运输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状,我校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办有铁道交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担负着超负荷的人才培养任务,专业教师严重超负荷授课,无法到现场挂职,与运输企业的现场联系不够密切。作为运营人才的培养者,专业教师应当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运输企业的技术更新。教师一旦与运输企业一线工作现场脱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与现场实现零对接,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更谈不上服务企业、服务地区经济和服务社会。在运输企业对人才需求趋于平稳后,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到运输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吸纳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其次,外聘铁路运输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支援教学。外聘教师有着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案例和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内专任教师实际经验的匮乏和新技能新知识的滞后。外聘教师在第一时间把运输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传递给学校和学生,按照企业的人才培养规范来实施教学。
新的职业技能考证题库的启用,旨在夯实铁道特有工种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发展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新形势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以新的职业技能考证题库的启用为发展契机,理清技能考证培训的思路,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运输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明祥.中国成人教育教学研究的里程碑――“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访谈录[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2]张天瑜.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职业技能考证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
[3]徐丹.围绕职业技能考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报,2005(12)
[4]马燕萍.关于技能考证与旅游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基金项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研究开发与实践 ”(2016A03)
篇5
关键词:EB―ERP模式 大学生 创新实践 培养
将电子商务与 ERP系统予以整合并引入企业,不仅能节省企业运营总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融入电子商务环境后的市场竞争力。为此,电子商务与ERP系统集成视阈下,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高校经贸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一个高校经贸类专业创新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机遇与挑战。
一、电子商务与ERP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分析
美国GarmerGroup公司率先提出的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经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逐步演变,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平台(关系见图1)。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搭建起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旨在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涉及的有关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等加以集成与综合,从而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度与速度,有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
由于国内外商务大环境的显著变化以及ERP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促使电子商务和 ERP系统自然整合。
(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元素为特征的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左右着各类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ERP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了许多实用、可靠的功能与工具。然而,因现代商业环境可谓瞬息万变和日趋复杂,市场风险又变幻莫测,这样,企业亟需一套相对更全面、更先进的管理系统,为其提供高效管理平台,及时捕捉商机,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市场价值,为现实或潜在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不断巩固现有市场,努力创造新的市场等等。显然,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ERP难以满足的,亟待与电子商务联姻,增设新的功能、工具,这就使得 ERP与电子商务进行整合成为必要。
(二)现有ERP系统自身的局限性日渐凸现
尽管ERP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供应链管理,但是当前多数 ERP系统依然主要活跃于企业内部,集中体现在如何让企业自身运营更加有效。然而,企业获益其实不仅仅归于企业内部流程运转的高效,还与相关供应商、分销商及其客户沟通、交流的量与质有关。显然,当前企业之间的 ERP系统已经逐渐演变成集成度相对较高的供应链系统,能较好地与供应商、客户形成关系牢靠的战略联盟或虚拟组织,容易实现各组织之间的协调运作,高效运转。
然而,当前ERP系统尚达不到理想目标,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ERP虽面向企业供应链管理,但其重心仍局限于企业内部;伴随电子商务的全面兴起,信息流越发彰显价值。同时,由于当前ERP软件系统尚不完善,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远未成熟;这样,电子商务环境下的 ERP系统势必要求具备支持企业和战略伙伴的信息交流并实现协同商务的功能。所以,亟待将电子商务同 ERP的整合系统引入企业,并以最先进的技术为其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电子商务与 ERP的整合。
(三)企业ERP系统集成范围的扩大
电子商务环境下,ERP系统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ERP的制造供销、财务管理等一般功能外,它更是一个面向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 (SCM )的信息化集成系统(集成范围大致如图)。集成后的ERP系统能较好地支持 Internet与电子商务。也就是说,该集成系统可以24小时接受互联网定单输入、可供量在线查询、定单追踪服务等,便于企业更为准确、更为及时地处理相关业务,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二、电子商务与ERP系统整合方案设计
整合电子商务与 ERP系统,原则上需要重组有关业务流程,同时,所涉及的应用软件相关模块的合理布局、有机集成,也是其必要条件之一 。归纳起来,当前可供考究的整合思路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即ERP―EB方案(加载了ERP核心内容的电子商务系统 )和EB―ERP方案(加裁了电子商务主要功能的ERP系统)。
由于ERP―EB方案更多适用于那些尚未真正实施ERP系统的中小型企业 ,显然它并非是相对科学合理的整合方案,为此,本文着重就EB―ERP解决方案给予具体分析。
EB―ERP解决方案,即加载了电子商务主要模块的 ERP系统整合方案,其设计理念基于ERP被视为一种先进、现代和相对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电子商务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新兴、快捷、便利的企业运营新模式。这样,把电子商务整合到 ERP系统中,能较好地实现二者内在的有机结合。同时,在现有成熟的ERP软件上集成电子商务并向外推介整合后的这种“EB―ERP”方案,不仅在现实操作中方便、可行,而且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相较而言也要经济不少 。
下文试图依托浙江某纺织机械制造企业,结合 EB―ERP模式,简略剖析电子商务与 ERP的集成实施方案的基本设计思路。
如图所示(见图2),业界一直沿用的U8―ERP系统依然是企业的核心系统,不过,其显著特点集中体现在“系统设计的‘对外环节’已引入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倚靠该平台同外界广泛接触,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其中,“采购平台”主要功能在于与各经销商沟通、交流、联系。通过线上平台,企业可以及时向外近期用料需求信息,让供货商合理确定拟供货的时间节点,也为采购部门寻找、选择更合适的供应商,并为其及时提供更多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信息。对外销售平台,主要通过线上窗口向外、传递企业近期销售信息,及时受理各经销商的大小订单,同时将前一阶段的销售数据及时反馈至本单位规划部门,促使其为后续生产加紧做好准备。CRM(客户关系管理 )平台,可以较好地挖掘、分析销售及采购数据,并对客户给予分级管理,能更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对外财务平台,主要用于定期和不定期向外企业重要财务信息。一来可以加大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二来可为广大客户、供货商查询了解企业历史财务信息提供便捷通道。
三、EB― ERP集成视阈下的经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主要专业能力
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含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定位。其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大致可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
其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与运用、语言表达(包括外语听说读写)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即企业核心业务管理能力;“综合能力”主要指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及协调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习及创新创业能力等。
(二)EB―ERP平台及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EB―ERP系统平台是当前高校经贸类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环境之一 。该平台主要组成部分涉及“一站、两网、两库”、ERP模拟沙盘实训、ERP创业经营、企业运营仿真与ERP应用软件。各子模块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均具有较独特的意义与作用。
1、“一站、两网、两库”
基于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信息与知识支持,不妨采用“一站、两网、两库”模式,即以“一站、两网、两库”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一站”指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门户网站;“两网”指高校为本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而专门建立的内部局域网、同一地区(或片区)为本区域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搭建的系统网;“两库”是指大学生创新实践基本信息库、大学生创新实践典型案例库,努力构建一个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
2、ERP模拟沙盘
ERP模拟沙盘是中小企业运营业务相对全面、技术相对先进的系统平台。该平台运行原理是通过将若干学员分组,并分别担任企业某一要职,主要包括总经理、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营销主管(嵊销总监)、生产主管、采购主管等相关角色,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依靠团队分工协作模拟完成企业整体运营过程。在整个仿真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本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相关实践能力如下表所示:
当前,模拟沙盘技术正在向细化方向与深化方向发展,业已形成三大类型沙盘:第一类是单一专业综合型,比如战略营销管理模拟沙盘、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沙盘、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等,分别适用于经贸类相关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第二类是跨专业综合型,包括ERP生产制造模拟沙盘、“商道” 企业模拟经营、商业沙盘等;第三类是弹性沙盘,该类型沙盘能按照使用者不同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活沙盘”,旨在根据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业务实战演练。
3、ERP创业经营
从设计原理上讲,ERP沙盘模拟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守业”。相对而言,创业计划设计理念则是“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创业”。这样,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实践教学,已经正在主导今后经贸类专业实训实验教学模式和发展趋势。而ERP创业实践正是这样一个综合型、开放性实验平台,它主要包括两个板块内容:一是利用创业实训实验室和“一站、两网、两库”训练创业者如何制定符合实际的创业计划;二是利用ERP沙盘模拟平台,对拟定的创业计划开展实战演练 。
因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制约,目前很多高校尚不具备为学生开辟设备设施相对完善、管理机制相对健全的创业实践园区的条件。即便一些高校已经开办,但入园对象也仅局限于部分精英学生,而更多的学生可能还难以享受到创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
正因为如此,ERP创业经营模拟平台不仅能用来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予以检验,还可以较好地训练、提升大学生的企业运营管理与创新实践能力。
4、企业行为仿真
该平台主要是利用ERP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模拟与本企业外部相关主管部门(如工商局、税务局、海关等)、服务组织 (如物流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之间的业务往来与处理。
从创办公司到企业运行以至破产清算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模拟完成公司注册、融资担保、报关报检、报税退税、托运投保以及破产清算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处理。
在模拟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两方或两派:一方扮演竞争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角色;另一方则扮演相关组织部门。整个模拟环境交由学生独立创设.促使学生在“接地气”的仿真环境下锻炼、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导向的经贸类专业EB― ERP教学体系设计
构建科学合理的EB―ERP实训教学体系,应该以企业 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依托高校计算机软硬件等基本条件,结合实际制订 EB―ERP (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搭建仿真环境,建设“一站、两网、两库”,从而构建相对完备的ERP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将其依次划分为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流程设计训练、经营培养等五个层级。
为此,笔者就EB-ERP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从具体教学目标、 开课时间、 主要教学内容、相关课时分配、主要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具体方案见表1 。
总之,基于电子商务与ERP集成视阈(EB―ERP模式),将以ERP沙盘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群纳入高校经贸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经营的仿真环境与模拟平台,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伯莹,周玉清,刘伯钧.MRPⅡ/ERP原理与实施 (第2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钟理.从重叠性与互补性看电子商务与 ERP的系统集成[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
[3]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42
[4]劳本信.ERP实验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4):309―3l1
[5]严晓兰,徐冬蓉. 基于ERP视角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篇6
【关键词】 通信机房 运行维护 工作
引言
通信机房作为电信运营商的重要资源基地,电信运营商应该注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自己的通信机房。在大城市的通信枢纽中,许多时候都会根据专业来进行分开的交换、传输和数据等机房,但是在中小城市就会采用一些综合机房,把不同种设备综合到一个机房中,这样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这样会大大方便管理。通信机房属于不同地区通信专网的核心和中枢。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利用信息的交流更加频繁,通信机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有效体现。鉴于其重要地位,加强对于其维护和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通信机房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不符合通信机房要求
当前,在通信机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机房的环境建设与机房的实际需求不相符,难以达到机房的实际需求。一些通信机房最初在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选址不当,同时,在机房建成后,周边相关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机房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样就会容易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影响机房的正常有效的运转,难以保证为运营商提供更加稳定的电信信号服务。
1.2配套设施不完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一些机房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对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当通信的容量扩增后,设施难以满足超负荷运营,直接影响了机房运转的安全性和与有效性。机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也是影响机房稳定运行的关键原因。许多时候,由于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也缺乏相关的培训力度。这样就会使操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难以进行更加有效的熟练的操作,容易出现一些重大的通信事故,严重影响运营商稳定提供电信服务。
二、通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
2.1硬件的管理维护
在通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过程中,首先就是关于硬件设施的维护工作。维护人员对于通信硬件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包含除尘保养和技术养护两个部分。技术维护也就是技术人员通过对于设备的日常检查和检测。在发现问题后,应该及时有效地排除。工作人员应该注重一些几个方面。
定期对于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保证处理器的稳定负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对于相关的器件进行检测,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电路板以及部件等。在进行维护工作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守则和厂家说明书,确保准确进行检测和检修工作。
2.2软件的管理维护
在对于通信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中,还包括软件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指通过增减和修改用户数据,通过定期测试用户功能来保证用户稳定使用相关服务。应该形成一定的机制,定时运行相关的诊断程序,检查其工作的具体状态。通信机房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配合厂家做好机器设备的维护工作,及时拷贝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实现对于数据的完好保存。最后就是应该做好相关软件的防毒和杀毒工作,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软件维护还包括提升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开展定期培训,保证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通信机房的稳定运行,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稳定的通信网络服务。
三、Y语
综上所述,通信机房是通信运营商的心脏,是网络的核心部位。所以,在建设通信机房的时候,应该注重结合实际运用过程中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投资的成本,所以运营商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想要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通信运营商应该注重不断完善通信机房的运行维护工作机制,建立长期的维修机制。这样才能够保证通信机房的稳定运行,保证通信网络的畅通。希望通过本文简要分析,可以为通信行业的机房维护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刘国营. 通信机房蓄电池的运行与维护[J]. 科技视界,2015,(10):288.
[2]海洋. 基于通信机房运行维护的探讨[J]. 电子制作,2015,(03):144.
篇7
【关键词】创业训练;智能手机;维修与检测
一、引言
中国已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三网融合深入,手机作为移动通信终端,既可打电话,又可上网,还能看电视,网上支付等,必将得到迅猛发展。通信市场的繁荣,意味着需要大量的通信设备设计、制造、维修和测试人员,特别是高端3G智能手机维修人才比较稀少。
手机维修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而且是长久的。手机是精密的电子产品,而且是随身携带的,除了一些设计缺陷和正常老化,还难免磕磕碰碰,受潮进水,它的故障发生率要高出家电和电脑几倍甚至几十倍。各大城市的电子市场里已有很多维修人员在开展手机维修业务,他们大多尚处于维修的初级阶段,简单的问题可以解决,难度大的就不修了,修复的成功率不高。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及检测是通信专业的主要目标岗位之一。
二、实施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的意义
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通过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以手机维修、销售、生产测试能力为本位,以掌握设备的检测应用为目的,以手机维修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终端维护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和过程训练,促进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竞争力。该项目的创新点就是项目完成后,制定项目式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培训计划,使学院更多的学生受益,项目式培训不仅体现专业技能,而且融入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从而最终形成学生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全国各大学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模式[2]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实践[3]也做出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创业训练项目主要针对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具有一定的形式思维能力的学生开展。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开始接触更多的专业课程;学习主动性差,缺乏信心;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来鼓励自信心,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巩固电子技术基础和移动通信理论知识。电子工艺与电子元器件知识;仪器仪表使用与设备测试。熟悉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掌握电子工艺基础,熟悉常用仪器仪表使用。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基础维修技能培养和故障现象分析处理综合技能。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还可以提高指导教师从业水平和提升教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教学。
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及检测创业项目的基本内容
选取以典型手机模块化工作原理和手机典型故障经验性维修方法为两条主线;以手机典型故障处理的基础维修技能的项目性训练和故障现象分析处理综合技能的培养为两条路径。学习设备维修知识与规范,训练形成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基础维修技能,为移动基站维护、程控交换设备维护等打下坚实的维修技能基础。
(1)理论知识积累
掌握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常用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手机维修行业的业务流程和道德规范。
(2)技能培养
主要内容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拆装训练,主要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源电路故障检测逻辑、接口界面电路故障维修。
(3)实践训练内容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拆装训练:螺丝刀:镊子、放大镜台灯、T4、T5、T6翘杆、主板固定架维修卡具、除尘洗耳球、等工具介绍与使用方法介绍。
主要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送话器、受话器、振动器识别与检测、开关、天线以及接插件的检测。
电源电路故障检测逻辑:手机卡电路、显示电路、万用表、通信电源、软件维修仪、超声波清洗器、热风枪、防静电恒温电烙铁。
接口界面电路故障维修:对手机滤波器、磁控开关、天线、接插件的识别和磁控开关的简单检测热风枪、防静电调温电烙铁。
四、总结
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及检测也是我院通信专业的主要目标岗位之一。通过对手机生产与维修从业人员调查,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工作任务,通过对工作任务提炼出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出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不但体现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融入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从而最终形成学生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OL].新华网,2012-03-12.
[2]陈伟,钱执强,徐东波.“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浅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5):51-53.
[3]徐钦民,张涛.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型素质培养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5):4-6.
基金项目:广西自治区大学生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13DXSCY17)和贺州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hzxyxyq201304)。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WWw.133229.COM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短波建设集中统一领导管理,总体建设上把好关口,理顺机制,加强管理,优化结构。一要区分环境差异。短波对环境要求高,地理位置不同,周围电磁环境差异很大,短波通信电磁干扰大,在直接通信中可能效果差,可视情建立转信机制,以出联对象为中心,在一定范围中主台随机选择信号好的台站进行转信;二要熟悉气候变化的影响。夏季电离层较厚,电磁信号相对较强,有利短波联络;春秋季风雨较大,气候变化多,出联情况复杂,短波联络更需多分析,各条件下多出联,多积累经验,建立通联数据库,这样在应急保障中就算是复杂气候条件,也可根据平时积累,快速反应完成任务;三要强化装备意识。要强化保障人员装备就是武器意识,切实加强天线、地线、馈线(传输光缆)和配套电源的维护使用,确保机线运行良好;四是加强短波频谱资源管控。抓紧开发频谱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军民频管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切实做到对特定频段的有效保护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电磁干扰;并将单纯的频谱管理向频率、功率、系统、网络等综合管理能力拓展,提高频率动态分配、区域复用、通信功率自适应、通信系统电磁兼容和通信网络优化等能力,实现对任务区域通信系统的综合管控,有效提高应急保障在复杂电磁环境和多单位联合执行任务条件下的通信能力。
二、重视人才建设,完善维修机制,充分奠定保障功效基础
结合装备特点,加强应急分队的基础集训,严明机制,确保短波训练“时间、人员、内容和效果”的四落实。一是依靠上级应急保障部门集训,上级提供的条件相对较好,理论实践学习专业技能丰富,有利于快速提供专业技能;二是强化本级长期训,加强岗位练兵,突出重点,总结经验,训通技术,保障有底;三是融合交流学。和不同区域的同行和爱好者相互学习,通过技术交流,将不同的处置环境、处置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存优去劣,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设备是基础,没有良好的设备,一切保障就无从谈起,在日常中就要加强设备的爱护和正确使用。要加强维护,做到、日清理、周维护、月保养、季检修等一整套维护计划,搞好社会化保障,充分依靠厂商雄厚的技术力量,确实保障在有应急任务时,保障人员有良好的短波通联“武器”。
三、结束语
篇10
通信工程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而信息人才建设是推动通信工程发展的重要方面。多元智力理论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作者尝试分析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程中人才建设方面的应用,以期为通信工程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作者认为通信工程人才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注重知识传递有效性;要注重教育、评价的分类,以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
通信工程;多元智力理论;应用
1以人为主体,推动通信工程知识传递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以人为本思想应用到多元智力理论中,其中一方面就是突出积极的人才观。这种观点的主体特征是每个人独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都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这种优势要给予发掘、发展以及得到有效评价。在通信工程领域,应用多元智力理论就要突出每个人的优势来开展知识的传递。在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引导通信工程专业人才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等形成专注领域,这样容易激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应该多举办企业高级人才专题讲座,通过建立通信实验平台、光纤传输网、程控交换网、移动接入网等,使专业人才能够直接进入实践学习,培养人才思考力、动手力和创造力。目前,多元智力理论应用领域突出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重视,即在结合每个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挖掘人才其他优势能力、领域,促使人才由单一优势向多元复合优势转变,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思想。
2注重分类,提高通信工程人才专业能力
2.1注重学习内容分类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作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每个人所具备的智能结构不同,加上受到社会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发展不能同质化,需要建立多元的学习内容。注重学习内容分类就是要丰富通信工程专业培训内容。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应用人才领域主要集中在综合接入网、移动通信核心网、数据网络安全、光纤传输网等领域,根据这些应用情况,结合专业人才特点,应该将培训内容分为光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与宽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四个类别。这种内容分类的好处在于人才专业化,例如光网络技术主要内容在于掌握SDH、PDH等光纤网络的原理和特征,以及网络单元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参数等。移动通信技术则注重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工作结构、原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通信技术标准和应用环节,了解最新无线网络领域传输的发展等。在细化分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各类别之间系统性。由于通信工程领域不是具有严格界限的模块化工作领域,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内容掌握上,要注重分类的衔接性,能够让员工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体系,这便于掌握的全面性。
2.2注重教授方法分类
个体具有差异性,而且差异源于每个人不同的优化组合。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都不是标准的统一模板,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长、思考方式、工作特征等,因此在培训方面,应该多了解培训人员的基本情况,然后采用分类教授,这样有的放矢的教授能够提高培训效果。例如,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培训课程方面,培训师为了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就需要展开互动式教学,先就讲授的内容进行引导提问,然后小组讨论互动,最后培训师进行点评。在程控交换与宽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可以采用数理逻辑智能教学,引导人员分析程控交换模块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合理的分析。教授方法分类的重点在于能够抓住培训人员的特点,根据人员的需求,可以从案例教学、递进式教学、任务分配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以最大程度的激发人员的优势能力。培训在教授方法方面,还应该突出团队凝聚力,多引导员工通过集体力量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困惑,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智能就形成了多元智能体系,便于形成多样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案,以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2.3注重实验设计分类
通信工程培训需要实验支撑,根据人员的个体差异性,实验设计也需要进行分类开展。通信工程专业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实践、通信系统专业技能实践和企业认证三方面,从这三方面出发,在基础技能实验培训中,在培训初期可以先行进行电子技术、通信软件技术等技术实践学习,然后再根据学员自身特点,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通信系统专业技能实践方面,多开展专题性的系列讲座,帮助学员拓展掌握空间。在企业认证方面,通过提前测试学员技术水平,帮助其提前掌握数控交换技术、4G技术等,具备通信工程方案规划、设计等能力。实验设计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一些重要的、前沿性的实验设计动态都能够在网络资源上获取,通信工程员工在参加专业性实验培训之外,还需要自己积极在网络上获取资源,掌握目前通信工程领域实验性的发展新技术,同时利用自己专长,尝试在网络进行通信实验设计和操作,把自己的所学充分发挥出来,以提提高自身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多元评价,提高通信工程人员工作积极性
对人员的评价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套标准执行到底,而是需要建立多元的,可更新的评价体系,以评估通信工程人员的自身价值和工作效能。多元评价注重的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通信工程领域,对于人员的评价要注重必要性与价值性,多通过科学决策推动评价方式与内容的有效性。对于人员的评价要将多元智能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反映人员的价值,能够激励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注重全面性,从通信工程行业结构多维领域出发,注重发展性评价,发掘人员的各方面优势。在工作领域,人员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了通过评价激发员工发展性,评价要将人员纳入其中,让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评价的指标体系,能够知道自身如何做、做到什么标准、该如何发挥自己优势,这样员工就能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也能够掌握他人情况,形成促进自我发展的动力,这也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意义。评价内容要具有系统性,既要把握前沿性的新技术,更要注重人员基础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强化人员对基础性技能和理论的夯实,能够在熟练基础工作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先进技术和理论,把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而形成创新能力。这是评价内容在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方面。此外,评价还应该强化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多元智能评价与日常工作绩效评价、工作量评价与效益评价等,突出评价在引导人员的积极性和发展性的作用,多通过正面的激励评价,使专业人才建立工作自信心,明确自己的智能结构与发展方向,以便更好的投入工作。
4结语
虽然我国通信工程发展的历史相比国外而言比较短,但在通信工程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通信工程需要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通信工程领域人员的再学习、再教育以及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多元智力理论是适应现代社会教育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多元智力理论嫁接到通信工程领域,对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及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全面认识人员自身独特的潜力、优势;能够帮助员工自己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能够帮助企业凝聚员工,通过集企业员工的智能于一体,形成通信工程领域的智能群,以促进通信工程的快速发展。作者在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到通信工程中,认为今后通信工程领域要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发掘人的优势智能,激发工作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许侃,智若旭,李明辉.浅议通信传输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3(17):24-24.
[2]姚善化.信息理论与编码(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M].人民邮电,2015.
[3]赵贵能.浅析通信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性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4(2):42-42.
- 上一篇:医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 下一篇:体育课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