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修养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学修养的概念

篇1

美是现实生活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能唤起人们喜悦愉快的情感反应的属性和事物。在护理实践中,加入美学修养,以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支配护理人员的感情、意识和行为[2],可以帮助完善品格,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塑造护理人员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良好职业形象。护理形象离不开美学基础,以满足病人审美需要为前提,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美、语言美、行为美和护理环境美等美学形式[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要积极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把美学思想体现在日常平凡工作中,用高尚的精神境界、优美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为患者带来美的感受[4],唤起患者对美的向往和热爱,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同时满足病人审美需求,促进自身生理功能的改善,对疾病转归起到积极的作用[5]。

1美学修养有利于引导护理人员的道德行为

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理人员的行为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行为规范,受到一定的行为规范的约束。这些行为规范与美学修养有直接关系。在对美认识、发现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对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肯定和发扬美的、善的东西,否定和摒弃丑的、恶的东西,塑造和养成自身的良好气质和行为规范。美学修养的不断提高,也使遵守行为规范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出护理人员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的内在美。

2美学修养有利于改善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理实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美学修养可以使护理人员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群众,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护理工作中,通过美的表情、言语、行为和姿态,给患者带去良好的心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增强护患双方的相互信任,从而达到密切合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

3美学修养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美的概念、美的思维、美的行为进入护理领域,能够推动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美学发展规律是一致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发展呈现越来越倚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6],通过提高美学修养,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加深对护理学科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按照护理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体验美和创造美的实践,会更激发护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开创护理工作的新局面,以高雅的气质和谦和礼让的风度,展现白衣天使的形象美。同时,倡导美的言行,创造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本身也标志着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明,丁言雯,钱晓路.护理美学教学方法及其效果评价[J].护理杂志,2005,22(3):81-82.

[2]兰华,胡小芳,兰萍,等.护理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8,22(34):3181-3182.

[3]葛玉杰.护理形象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9):543-545.

[4]王蓉.疗养院护理文化建设[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1):679-680.

[5]马娟,郑小霞.谈护理美学在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0):620-621.

篇2

关键词:室内设计;审美意识;审美思维;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探讨的美术教学改革,在实质上依然忽略了对于审美的重视,仅仅停留在美术技能训练上,造成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在设计能力上体现为程式化的呆板思维。设计类美术教学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审美意识的培养。

1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审美意识是融感性及理性思维为一体的审美认识活动。从字面上理解,审美意识是指对审美的认知和经验,在设计类美术教学中,审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张画的成功要考虑诸多因素,如造型、技法、构图、透视、虚实、色彩、构成等,综合到一起,这些美术素养体现在现实审美中的运用上,即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和品位。审美意识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当代生活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心理判断。[1]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综合体,包含了诸多的美学元素和文化修养,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使空间既实用又能放松,需要在审美意识下对空间、材料进行再创造,对于这种融自然美和抽象美于一体的空间设计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非常重要。美术的基础教学应该要求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于意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审美经验,作为创造力的能量储备在记忆中形成本能,经验积累越多,思维就越活跃,灵感就越多。现代美术教育必须以审美意识为基础,将培养学生思维形式作为重点,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自觉地创造,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设计人才。

2合理的美术教学理念

2.1美术技能训练与审美理论的结合

美术的基本技能训练是设计专业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不仅需要掌握造型、色彩、构图、透视及画面处理的诸多方法和技巧,还要让学生通过理论指导、专业训练的同时了解美学原理,使之潜移默化地形成审美意识。美术理论是培养审美意识不可或缺的文化课程,很多学院不重视这一点,往往忽略了理论课,单纯地进行美术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好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文化支撑的美术课程必然会阻碍学生系统地了解美术,阻碍学生顺利建构审美意识,以至于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盲目地学习,必然影响学习效果,很多学生花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却不知道学美术有什么用。这是美术教学的失败,也是各课程设置和衔接的失败。审美是一个领悟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体悟审美之规律,并用规律去寻找美的秩序感和有序性。所以,美术理论课程必须融入美术基础教育中,这需要重新进行相关课程设置,美学概论或艺术修养应作为必修课,受到重视。而且,理论课、美术基础课需要结合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叫美,美为何物。

2.2美术技能训练与专业欣赏的结合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开阔的眼界是必需的,在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通过图片的欣赏来进行教学,图片欣赏包括美术基础及美学理论里的图片欣赏,也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内容的作品欣赏,这在教学前期和后期同样重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各种设计表达的信息,也能帮助学生进行审美的归纳和总结,并将已有的审美经验与实际空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审美想象。专业欣赏课应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出来,还可以配合参观实习进行教学。比如,不同的风格归纳,不同的空间营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不同材质的应用效果比较……甚至还可以分析设计的意图。很难想象,连色彩搭配都不会的人,穿衣服怎么会得体。没有形成美的认知,怎么能把房间布置得漂亮?经过研究发现,审美意识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2.3专业设计与美学修养的结合室内设计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简单将设计技术化而忽略艺术素养的作用是片面的教育,完整的设计概念应涵盖艺术修养、审美意识、设计理念、文化底蕴以及活跃的想象能力,这样设计才能具有生命力。特别是现代设计概念中,抽象美和形式美更凸显其张力。将设计技术与艺术修养进行完美结合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而在设计训练时,教师不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应该将审美理念贯穿于设计课程中,并在设计训练中进行审美方面的引导,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可以请美术老师参与设计方案的讨论或给出指导。当然,作为美术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设计能力,才能进行更好的方案指导,这是现代美术教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3美学概念与实际空间的结合

设计意图是空间设计里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授学生如何思考和了解学生思考方式的有效手段。在很多建筑类大学,对于设计意图展示的重视往往大于对设计成果的展示,是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空间和正确审美思维的重视。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美术教育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的有效过渡,虽然设计初步和三大构成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实质上并没有打通中间的连接,三大构成的抽象性往往成为转换设计思维的又一大阻力。构成课程虽然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往往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将审美规律合理现实化,学生学习了图案、色块搭配却不知如何运用,这是技能与实际脱节的表现。完善构成课程,加大研究力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美术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需要有具象的、充满艺术性的实践课程,如概念建筑的设计和模型制造。这种概念建筑的模型制造不同于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也不同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表面营造,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倾注心力,运用各种材料打造概念空间,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理论和规律,用木、砖、石块、金属、土、竹、织物、纸板等进行居住空间的制作。这种实践课程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动手能力,更强调理性,美术老师更在乎感性和创造性,由美术老师指导这类实践课程将使艺术性在空间营造中突出展现出来,从而完成艺术教学与设计技术教学的过渡和结合。构成走向设计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以及造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2]美学修养在审美实践和艺术设计中不仅体现在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上,更重要的是与各种技能、技巧的结合。这种训练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对不同组合形式的探索和创造。只有我们把审美教育当作一种社会实践,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才可能理解审美教育全面、自由的性质,[3]将设计理念和美学修养互相融合和促进,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由的创造中学习和提高。

4美术相关的课程设置

基于此,美术课程的实施应该有数量保证,教学要循序渐进,保证系统化教学,使学生良好吸收知识,如果过于追求高速,那么老师将缺乏足够的时间做准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十几年以来的美术课程改革,以严重压缩美术基础课为代价,代之以电脑教学,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相反,不能胜任设计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这跟审美意识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设计是综合艺术修养的展示,不是仅仅会用CAD、会电脑P图,再背点设计规范就可以搞定的。经过对多个学院的美术教学状况的考察,发现各个学院都意识到削减美术课程的严重问题,纷纷进行课程调整。从目前各个院校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来看,近几年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美术课程的课时,美术理论也得到相应重视,除了对美术相关课程的重视和合理设置,还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思维。目前,设计班级招收的生源由艺术生变为理科生,对于美术教学来说难度更大了,培养学生审美理念的任务更为艰巨,需要加强美术课程教学的合理建设。

5结语

设计艺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密切结合的横向交叉性学科,需要综合多项能力。设计创新的“关键问题还在于人的审美素质不够,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够”。[4]审美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才能真正地运用好美的规律,使之产生新的审美创造。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是设计类美术课程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光.中国当代艺术审美意识思辨[J].艺术百家,2013(4):189.

[2]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建筑学报,2010(10):32.

[3]张玉能.实践转向与审美教育——创美美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2(6):42.

篇3

关键词:助推思维;数学兴趣;知识理解;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2-01

初中数学教学的美学教育,是把数学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活动,为了保证这个活动顺利进行,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不断更新教学语言,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数学美学教育的彰显形式,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学效果。同时,数学教师平时要多读一些美学书籍和文学书籍,用美学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去探索数学中的美,用文学书籍中呈现出来的美好艺术享受去触摸数学中的美,寻找数学中的美。美无处不在,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让“美”贯穿数学教学始终,终结数学课堂枯燥的时代。

一、美学教育可以助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最佳时机。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培养技能的方法很多,譬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设思维境界,使学生对数学所彰显出来美让学生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感受最深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就进入了最佳时期,他们会感受到数学中彰显出来的美,从而体验到喜悦和成功后乐趣。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在了数学美的愉悦之中,思维能力得到井盆式爆发。

二、美学教育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困扰老师们的教学难题是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课堂上打瞌睡或人在教室心在外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数学课堂上严重捣乱,破坏课堂纪律,与老师唱反调。要彻底改变此种打瞌睡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数学的美学教育上下功夫。为了达到美学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用处。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献身数学的光荣。还可以把数学教学作高度生活化的处理,让数学书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学生会觉得他没有白学数学一场,如此,学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三、美学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的美学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美学特征可以将数学枯燥的符号和公式形象化,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利用了美学教育的数学课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会从直观形象上升为理性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另外,多媒体教育也是一个能将数学教学美学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多媒体的美化,能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用多媒体,许多需要老师费劲口舌才能表达清楚的概念等,学生会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得到深刻感悟。

四、美学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和加强学生道德修养

篇4

关键词: 评剧;演员;综合;修养;文化;艺术;戏剧;戏曲

综合修养是评剧演员的基本功与“软实力”,是评剧演员表演艺术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所有评剧演员,无论是旦行、生行,还是净行、丑行,都必须重视并加强自身的综合修养。

具体而言,评剧演员的综合修养,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前提的前提、基础的基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文化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明确地认识到:“各种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素质的竞争。”文化素质与文化修养其实是同义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化乃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艺术中对“文化”所给出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也就是说,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等载体使人们习得并传承,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它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戏曲创作提升了其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文化意蕴,这更要求评剧演员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修养与之相匹配。

二、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也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店的相互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志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们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的种类繁多,包括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书法、摄影等)、语言艺术(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等)、民间艺术(杂技、木偶、魔术、皮影等)、网络艺术等等。

评剧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乃至表演艺术家。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就拜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为师,具有了精深的绘画修养。又如著名评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刘小楼,也具有精深的文学修养,他主演的评剧《人面桃花》,边唱边书写古体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堪称一绝。

三、戏剧修养

戏剧修养同样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是由演员扮演固定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

评剧演员一要准确把握戏剧的巨大审美特征:动作性、冲突性、情境性;二要全面掌握戏剧的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称“斯氏体系”)、布莱希特体系(简称“布氏体系”)、梅兰芳体系(简称“梅氏体系”)。特别要领会“斯氏体系”中的“表演艺术是动作的艺术”、“最高任务与贯穿动作”、“形象的种子”、“心理(内部)动作与形体(外部)动作的有机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有机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舞台生活的双重性”等理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表演艺术实践。

四、戏曲修养

戏曲修养更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剧演员必备的修养。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形式,评剧属于戏曲范畴。评剧演员的戏曲修养,包括以下三大主要内容:

篇5

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儒家和道家,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章);这一阐述导向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主要方向,即着重体现平淡素净,简洁醇厚的气质,以广泊宁静的心包容万象,洗净铅华,收敛虚浮,回归自然。且中国美学重视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强调审美的教化[1]。从医德角度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其神志,无欲无求。”这一要求,与中国美学的精神是一致的。

护士要具备自制、从容、娴静的心态,沉着、进取、忍耐的素质,以及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职业道德。成为集外在美与内在美于一身的白衣天使。并将自身的美德修养运用到对患者身心的治疗和护理上。中国古典本文由收集整理美学对培养护士职业人格和心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中国美学的理论来源

中国哲学重在对生命的感悟,视宇宙和人生为浑然一体的大生命[2]。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这一精神内涵,与医护人员以保护生命为神圣职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儒家美学强调人与宇宙、与自然、与群体以及与自身的和谐,在和谐的基础上建立适度的原则,力求使人情感舒适、情绪稳定,将“安、定、静、止”的工夫充其极[4],儒家之美,即追求这种个人与社会、宇宙、自然和谐宁静的天下大同。道家美学强调自由奔放的精神气。庄子痛感生存的不自由,欲望的蛊惑和知识的羁绊,使人丧失了真实的生命意义。他追求“天放”于宇宙和自然之中,浑然忘却物我对立的自在境界,在超脱、博大中体验游鱼之和乐[6]。同时,道家倡导的饮食休息和锻炼的方法,以及从琴棋书画、茶道以及畅游山水之法,也能直接用于护理养生之中。禅宗美学展现物我两忘的圆融之境,即“自在圆成”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艺术中有大量禅味浓厚的作品,欣赏之,在一片安详宁静中,便能抚平紧张、动荡、烦躁与疲惫的心神,还生命以能量。

2?护理美学的产生和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1?护理美学的产生

南丁格尔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护理学,并将其自身独有的人格魅力转化成护理美学理念渗透到护理理论与实践中,在20世纪80年代,大众对审美的逐步深入追求,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关注与研究,很多临近学科也在其中不断的或多或少的联系起美学概念,现在人对健康标准的重新认识也使得社会对护理中美学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追求,护理美学应运而生。

2.2?护理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

美学属感觉认知学,美育是在感性直观和情感体验中培养性情与操守。相比指令式、规范化的伦理教化,更具感染性和有效性。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将美育与德育更有效的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护理教育之中,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欣赏运用到对患者身心的治疗之中,也是医学护理人员面对现代化医学模式转变需要及时调整并掌握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化医学护理的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有了更高的期望,患者入院后,首先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消沉等心理情绪,有些甚至无法控制自身情绪,易怒、暴躁、凡事迁怒于他人等极端态度,护理工作者在传统的基础护理程度往往不足以应对各类患者,因此,护理美学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调节护理人员自身情绪,也会感染患者。有研究显示,对住院病人进行相关调查,结果病人对护士形象美中满意率最高的为仪表(90.18%),最低为人文关怀(60.94%);语言美中患者对心理沟通满意率仅51.23%。这就要求护士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患者当作单纯的自然人。护士不仅要具备娴熟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操作技巧,良好的美学素质会很大程度挺高服务治疗,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快速恢复。

2.3?护理美学的临床应用

整洁健康的外在形象是护理美学的第一扇窗,可以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抵触情绪,增加亲和力和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外在仪表,在服饰,仪容,姿态,风度等方面多加锻炼,仪容以古典淡雅为主,中国传统美学中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诗境为灵魂,融书法、诗歌、绘画与金石篆刻为一体。其中以山水画陶冶性情最佳。国画擅用笔与墨,在挥毫之间,利用线条的流动飞舞,来展现个体生命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空灵、自由与淡泊,护理人员可在观赏过程中,感受从画面中流淌出的蓬勃生命力,胸揽万物的豪情,沉静崇高的意境,回归自然的安定纯朴等,这一特征也被李泽厚称为“人的自然化”[7]。中国山水画、诗歌、书法,很多都注重表达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意识[8],都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在欣赏中做到真正亲近自然,身心安顿、天人合一,继而开阔胸襟,感悟生命的蓬勃生机和舒展心性的空灵自由。久而久之,护理工作者可从内而外展示出恬静,淡雅,大气,文中等优秀品格。

语言是护理美学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简洁的、节奏适宜的谈吐也有助于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十分强调音乐在塑造性情上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自由自在的音乐天地里遨游,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身心的纾解和满足,并在音乐的欣赏中完成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沟通自然,是培养人安定静止气质的最佳途径,思维清楚,表达才会流利,语言善于变化,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应采取足够的时间来倾听,不急不躁,在了解患者自身特点后,采取因材施教,构思谈话方式,技巧,适当提问等方式,让患者有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灵活多变的沟通技巧是每个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

护理过程中,娴熟的专业技术是一切美学得以致用的基础,必须科学严谨的操作,护理工作者的精湛技术水平往往更能让患者信任,病区的环境是患者心理情绪的又一重大影响因素,上述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各种运用,同样也可以用于患者,比如在病区展示中国山水画、诗歌、书法,适时的播放传统音乐,从环境到个人,让患者充分感受五官的审美需要。

3?本科及以上护生的护理美学教育

这部分护生须掌握艺术欣赏背后的美学理论,了解中国思想精髓。艺术鉴赏还可增添书法、古典舞和诗词等,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基础和渊源,更好的把握艺术表达的精髓,并自觉将审美修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尝试去思考中国传统美学和伦理道德培养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在护理专业教育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汉斯立克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二元对立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与诗有内在的联系,音乐与诗的结合实现情感的升华,这种强调诗化意境的美激发了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的创新。当时的文坛非常繁荣,形成了浪漫主义思潮。理论纲领是:强调诗人的幻想和想象完全自由、随意而不受任何规则的拘束,浪漫的诗歌是超越于一切现实之上的“纯艺术”,主张对现实采取一种所谓的“浪漫主义暗喻态度”,而表现“自我”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这种纲领也决定了艺术歌曲的内容和内涵。内容多为表现个人的深化的内心情感,注重内在的主观感受。而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精髓是以诗歌作为歌词,必然,作曲家是在对歌词作出深刻的理解,在作曲家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才决定将某首诗歌谱成歌曲的。这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是感情的延续及升华。诗歌与歌曲之间有一个情感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并且诗歌谱成歌曲之后突破了诗歌的局限性。诗歌是给具有文学修养的人阅读的,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而艺术歌曲是由具有文学修养的作曲家将感情传递给大部分人,具有更广阔的情感传递性。例如,舒伯特的《幻影》用海涅的诗作为歌词,用音乐把诗人慨叹爱人离去,对月下孤影黯然神伤的情绪,以及世间知音难觅,孤独的心灵永远漂泊无依的感怀的心情表露出来,舒曼艺术歌曲的情感论美学特征,在上一章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显而易见,在他的歌曲中,由于他具有更加高深的文学造诣和修养,对诗词的选择更加注重诗词本身的艺术性。使他的歌曲中音乐与诗歌达到水融的程度。此外,与舒伯特相比,他的艺术歌曲更富于激情,感情更加真挚和炽热,相比舒伯特的宁静、均衡、对称的风格有所不同,更加体现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那种注重音乐情感内容的思想。

一、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

自律论认为:“约束着音乐的规律和法则不是来自音乐之外的,而是在其本体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响结构中理解,从音乐本体中把握。音乐是一种完全不取决、依附于本体之外因素的艺术。它的内容不是外来的、独立存在于音乐之外的什么东西,既非情感,也非某种符号、比喻、映像、象征、语言。音乐的内容也只能是音乐自身。除了它本身,什么也不意味,什么也不表达。所以音乐完全是自律的。”

这位西方自律论的音乐美学的奠基者非常反对以表现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他律论音乐美学。占有当时的西方音乐美学界绝对主导地位的他律论音乐美学思想面对汉斯立克提出的自律论音乐美学,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场大论战。从此,就出现了自律论与他律论二元并存的思想局面。《论音乐的美》一书集中体现了汉斯立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观点。

汉斯立克对于他律论所持的反面观点是:

1.音乐的美不在于情感

他批评他律论情感美学往往只专注于研究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以及认为“音乐的美是能够引起听众心灵上的情感共鸣的”两种观点。认为虽然音乐具有一定影响听者情感的作用,但音乐本身的美与它所引起的情感之间并不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必然联系,音乐之所以能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是因为人在倾听音乐时需要用感官感受音乐,因为“所有因素都必须通过感官”,而并非情感是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美的基础。

2.音乐的内容不是表现情感

音乐的内容不表现明确或不明确的的情感,因为其目的不是为表现情感的,而且音乐本身也不具备表现情感的功能。因此,汉斯立克提出了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所获得的诸多情感体验均来自音乐各要素的象征意义,即来自于乐音、节奏、旋律、和声等所代表的事物,而不是来自各个事物本身,对于听众而言,只是移植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到音乐中。所以,汉斯立克在书中说“我们的确可以用乐音来描绘事物,但要是企图用乐音来描述阳光、鸟鸣、暴风雨等事物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情感’,那简直是荒谬的。”二是虽然音乐可以表现情感的物理属性,如表现情感的“力度”等,但情感的物理属性只是情感的表象,而并非情感的本质,其本质是抽象的,而“音乐不是表现抽象的概念的” 因此,音乐不能表现情感。

3.反对从艺术史的角度对音乐的美进行界定

这样人们往往会把音乐美的本身以外的东西当作音乐的美,不可避免地把音乐美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背景因素联系起来,并最终错误地把一些本该属于历史范畴的解释认定为音乐美的内容。于是,汉斯立克认为把音乐审美和艺术史结合起来进行研讨,其结果只能算是对音乐的 “历史的理解”,而不能看做纯粹的“审美的判断”。

4.他认为绝对不能把音乐与语言混为一谈

汉斯立克认为语言是他律的,其音响不过是一种手段与符号,常被用来表达与自身毫无关连的其他内容。他说“所有语言规律都是围绕着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达到表达的目的而进行。”他们本身就是内容:“音乐特有的规律都是围绕着音乐音的独立含义和乐音的美而转动。”

到底怎样的美才是真正的音乐的美?汉斯立克觉得音乐真正的美应该是“一种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附于其他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动听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的和谐与对抗、追逐与偶合、飞跃与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直观的内心面前,并使大家感到美的愉悦。”这种别具一格的美并非由音乐本体之外的因素所决定,而是由“乐音”这一音乐本身的原始因素造就,它存在于乐音与乐音间的有机组合中,为客观存在的,即使在你不倾听音乐,也仍然客观的存在着。当人们用心倾听音乐的时候,它便以各种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能使人们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些感性的形式可以是和声与旋律,也可以是音色与节奏……,它们被用来表达乐思。汉斯立克认为一个完整的乐思就完全能够体现客观的音乐美了,同时实现音乐的目的,不需要作曲家们再用它去表达情感或是思想,因为音乐本身并不具备表现情感或者思想的能力,所以这些都不是音乐的职责。

二、情感论与形式自律论的二元对立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极端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这种在情感世界中的自我发现、自我表现、甚至自我崇拜,在浪漫派作曲家们的音乐中得到异常强烈的、深刻的表露。从三位具有典型性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音乐毋庸置疑是对情感的表达,明确表达作曲家内心的感受,音乐中的主人公经常是那些充满丰富想象力和满心渴望的人物,但这一切又总带有某种空想的性质。他们的渴望有时会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因此常将自己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忧郁、甚至惶惑之中。他们感到生不逢时,音乐中便会出现一些内心苦闷彷徨,又孤芳自赏、甚至愤世嫉俗的形象,时而高亢且热情澎湃,时而又陷入感伤、失望、乃至消沉。这种音乐的全部内容就是对情感的描述,是具有浪漫主义典型的特点的,也深深体现了浪漫主义他律论音乐美学特征。理所当然,在欣赏的时候运用他律论的美学观点,会起到比汉斯立克的形式自律论的美学观点更好的效果。

对于汉斯立克的“反对从艺术史的角度对音乐的美进行界定”的观点,在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欣赏中也是行不通的 。这一时期是充满动荡和矛盾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则是反映这种社会生活的镜子,社会的现状从作曲家的音乐中被折射了出来。具体反映出的社会现状是:进步的市民阶层和艺术知识分子同社会现实之间不协调的社会心理以及对现状的不满,要求进一步解放个性,获得更多的精神自由。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都是根据文学诗作来谱曲,因而歌词与其他的音乐形式有很大区别,作曲家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精心挑选,再非常凝炼的表达歌词的深邃意境。舒伯特曾说“是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的成功。”可以说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是植根于浪漫主义诗人那优秀文学诗歌丰富的土壤里。他不仅重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还在不断发掘诗词的内涵,在创作技法上,无论是外境的烘托还是内心的刻画,都在着重追求和深化诗词的意蕴和潜在感受,而成为一种在诗歌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因此,歌词与音乐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汉斯立克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的观点显然是与艺术歌曲相对立的。

参考文献:

[1]杨俊鹏.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J].天津音乐学报,

2004(3):5.

[2]黎丹.舒伯特艺术歌曲浅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

12):6-8.

[3]韦亦.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J].甘肃高师学报

2003(6):11-12.

[4]杜蕾.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音乐天地

2004,(10):12-13.

[5]郭义江.舒曼声乐作品反映出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3):13-17.

[6]廖耀东.解读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J].2003,(4):22-25.

[7]于润洋.音乐史论新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10).

[8]郑品乐.简论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J].音乐探索,2005

(1).

[9]黄常虹.诗的音乐,音乐的诗[J].星海音乐学报,2004(4).

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色彩;搭配方法

平面设计常应用于广告中,而色彩的作用对广告来说尤为重要,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准确地运用色彩,能使广告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色彩是一种语言,能够向人们传递信息,能够唤起人们的多种情绪,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效果。一件完整的设计作品主要包含色彩、图像、文字三个要素,色彩最为重要,人们对色彩情感的感受是十分敏感的,在平面设计中最先抓住人们注意力的也是色彩,所以设计师必须懂得色彩搭配才能够正确运用,从而充分展示色彩的魅力。

1研究平面设计中色彩搭配的重要性

1.1色彩产生感觉和知觉。色彩与年龄段、生活环境、职业等都有相应的联系,就算是同样一种颜色在不同的环境、心情下所产生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冬天看冷色调就会感觉更冷,而看暖色调就会感觉相对温暖——色彩能够产生不同的感觉和知觉。1.2色彩能够体现设计精神。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作用很大,它能够引绪、激发联想。合理的色彩搭配能突出主题,让人印象深刻。色彩对人们有着一定的诱导作用,会对人的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

2平面设计中怎样实现色彩合理搭配

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通常都会运用色彩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为了更好地运用色彩就必须懂得色彩的特点,要学会色彩的搭配,这也需要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探究努力才能达成。在平面设计作品当中,不仅要考虑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同时也要遵循色彩规律,才能达到最终的设计效果。2.1遵循正确的色彩搭配规律。第一,要遵循对比的原则。一般来说,颜色从纯度、明度、色相上进行对比,有敏感对比、冷暖对比、深浅对比等。颜色上的对比能够起到衬托作用,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第二,以色相环为基础,按区域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色相配色。在进行平面设计作品创作时,要先确定设计思路,明确主题,确定主色调或者重点颜色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是艳色还是淡色等。在一个作品当中,最好不超过三种颜色,如果色彩不够用,就用同类色或黑白灰来补充,用不同深浅的同类色来表达层次感。确定好主色或重点色后再选择配色,根据色相环来判断主色所对应的同一色相、类似色相、对比色相、互补色相和多色相进行配色。第三,以明度为依据的色彩搭配。每一个色相都有明暗之分,利用色彩高低不同的明暗调子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有重量的,高明度色彩给人一种华丽、积极、洁净的感觉,低明度色彩带给人一种谨慎、稳定、神秘的感觉,中明度色彩则给人甜蜜、端庄、高雅的感觉;明度较高的色彩比明度较低的色彩感觉要轻,颜色越深给人感觉越沉重。第四,以纯度为依据的色彩搭配。纯度越高,色彩也就越鲜艳、活泼,相对的视觉冲击感越强;纯度越低,色彩越典雅。通常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多用纯度高的来表现主题,用纯度较低的来表现次要部分。为了突出平面设计作品的主题,就应该着重设计作品的颜色纯度。2.2提高设计者美学自身修养和审美。色彩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设计者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美学修养和审美,从而更好地运用色彩,让色彩绽放自己的艺术魅力。色彩搭配的美学原则是基于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运用色彩的合理搭配,还要符合设计理念和色彩搭配的美学原则。首先要统一风格,在统一风格的同时做到简洁。平面设计中的设计风格是多样的,有的是愉快的,有的是伤感的。在创作时就要选择好主题色调,可以选择多种颜色进行搭配,但设计者在设计中也要遵循以一种颜色为主,同时兼有其他颜色,不要随意堆积很多颜色,否则会出现作品色彩繁杂、主题不明确的现象。有实践证明,运用单一色调进行创作往往更容易体现作品的整体美,让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让设计的形象更加鲜明。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设计的理念来调整色彩的形状和布局,要敢于打破常规的色彩概念,进行大胆创新,充分考虑色彩的寓意特征。而在协调色的设计过程中,色彩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红黄为主的暖色系列,一种是以蓝紫为主的冷色系列。协调色往往具有色彩感知的连续性,所以通常都能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协调色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调整色彩之间的搭配,有效运用中性色,最终达到媚而不俗的效果。其次,在设计过程中的搭配一定要合理,色彩之间的过渡要协调,尤其注重色彩过渡的平和与前后整体的和谐。最后,让欣赏者在联想中体验平面设计中的美学。进行平面设计时,注意色彩的合理运用,借助色彩内涵联想来提升作品的视觉效果,让作品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利用每一种色彩所能产生的联想画面,从而满足观赏者的心理需求,达到设计预期。比如说在室内平面设计中,我们在室内的墙壁上大量使用绿色和黄色,则会营造出一种野外郊游的画面,从而让人产生愉悦和谐的感觉。色彩引起人们的联想,主要就是通过颜色和心理的比拟这一效果获得的。2.3设计者要合理判断色彩情感色彩情感是通过色彩、心理以及情感相结合而产生的。色彩自身是不具备情感的,但通过色彩之间的搭配作为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时,能够唤起人们快乐或痛苦的情感,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会或多或少地对人们的客观实践产生影响作用。见到红色,我们就仿佛见到了血与火,所以红色是代表血与火的颜色,它象征着热情、奔放、喜庆、革命、危险等;黄色,太阳光之色,象征光明、希望、明朗、温暖等;绿色,象征着青春、生命、健康、新生与希望等;蓝色,象征着平和、安定等;白色,象征纯洁、素雅、庄严、坦率等;黑色,象征死亡、恐怖、严肃等;紫色,象征着优雅、稳定、忧郁、悲悼等。不同人在面对色彩时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色彩常常被人们根据生活习惯、风俗等赋予色彩意义,在这种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影响,人们会自然地把某些含义和色彩联系起来。因此,设计师要能够分清色彩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色彩设计作品。

3结语

色彩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视线,它也是设计师进行平面设计的重要情感元素,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一定要遵循正确的色彩搭配规律,在不断进步成长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美学自身修养和审美,判断每一种色彩所代表的情感,从而利用色彩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平面设计作品,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

作者:李力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曾蓉.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文艺生活,2013(07).

[2]王月芳.平面设计中的色彩应用[J].河南农业,2013(16).

篇8

摘要:美学在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且十分重要。建筑设计中形式和功能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并遵循美学这个指导原则。

关键词:美学 形式和功能 朗香教堂 对立和统一

Abstract: : aesthetics exists generally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rchitecture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this guidance.

Keywords: aesthetics, form and function,The French Ronchamp, contradictory and unified

建筑师的地位何在?他是传递空间美感的人。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开创一片环境,这就是你的发明创造!

----路易斯·康

人们都说,建筑是有形的诗篇,是凝固的乐章。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设计经验,浅谈美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期提升基本设计能力,能更好的做好设计工作。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简单地说,这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

建筑行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我们的设计作品有受体,那就是:人。建筑是要给人服务的。如何要让人们接受我们的设计作品,首先就要研究我们的作品如何让人们产生美的感觉。

其实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对“美”有着敏感性。比如说,当我们看到理性、有序、舒服的事物时,大脑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便是“喜欢”之类;相反,若是见到杂乱、无序、厌恶的事物时,大脑感受到的是不安,这时便开始给我们“不喜欢”的感觉了,这是我们的本能。这样看来,其实只需对我们大脑的这个天分加以认知和练习,那么“感性”便可以和“理性”结合起来了。我们所了解的各种“风格”,所学习的各种“手法”,都是对“理性”的训练。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要素大致可以概括为: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序列、性格、风格、色彩等基本内容。一件好的作品,一定会在本身所涉及到的要素方面,甚至是所有要素方面都设计得很好。例如说到故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巨大的建筑群、高空间和大进深的特点,这就是在比例、尺度上做文章;而提及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我们首先想到的则是质地、建筑形态、以及和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的特点,这便是在风格、性格上考虑。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正因为上述要素在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更见美学的重要性。

形式和功能的关系问题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但是有关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甚至整个设计行业始终都是一个被不断争论、不断被修正的话题。笔者认为,形式和功能两者并不是绝对地谁让位于谁,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功能的作品,是缺少内涵的,更接近装饰品;而只注重功能不兼顾形式的作品,又很容易得到简陋、粗俗的结果。因此,必须要将功能和形式结合起来,二者都很重要,二者之间的相对侧重关系也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或者说,功能和形式可以理解为是方案设计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入手点,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方法开始。从不同的方法入手,虽然最后所得到的结果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是其中还是有指导原则的,这个指导原则就是美学。美学是平衡功能和功能关系的指导原则。

下面以朗香教堂为例,具体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在一座小山顶上,由法国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建造。虽然教堂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人,但却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对立统一的应用

对立统一法则是设计行业普遍适用的法则。建筑设计中的统一,指的是在一个总的概念前提下,各要素之间所呈现出的一种相似,甚至一致的特性,看似各不相干的要素之间其实是有着一些内在的联系规律的;而对立,则是指呈现出一致性的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差异及特殊性。

从一开始,柯布西耶的意图就是玄奥多于宗教,他希望创造一个诗意的、雕塑般的空间作为“一个强烈的集中精神和供冥想的容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建筑由喷涂后用一层石膏刷白以形成粗糙表面的素混凝土墙面构成。建筑的两个主要立面朝向南方和东方,并被一道在靠近转角处迅速升高的截断的墙面分割开。南立面平缓的倾斜墙面上开有一系列安装了彩色玻璃的窗洞,并布置了教堂的主要入口。从细小的窄缝直到深深的凹洞布置着各种形状的窗子,表现了墙体的厚度并在室内创造出镶嵌般的光线效果。西立面,是建筑中仅有的一面无窗的实墙,一对桶形的泻水槽形成其鲜明的特征,雨水池包括用混凝土制成的3个金字塔和1个圆柱体,这些几何元素与教堂忏悔室柔和凸起的外墙在肌理和外形上形成了对比。

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形、光、色、材融为了一体,一切建筑造型只为一个目的:艺术的、超凡的表现着一种精神,这正契合了教堂建筑的最重要的功能。笔者认为,朗香教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人感到陌生,有陌生感或陌生性。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关于房屋是什么样子的概念。我们观看一座建筑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眼前所见同已有的概念作比较,于是在面对朗香教堂时一种莫名其妙,怪诞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单单看它的外立面,人们很难看出这是一个教堂!但是在功能上这个设计完全满足要求,不论是物质功能还是心理功能的要求。勒氏在朗香教堂的形象处理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陌生化”的效果。朗香教堂的引人之处又在于它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这种复杂,仅仅是结构上的,而其细部,不论是墙面还是屋檐,外观还是内里,其实仍然相当简洁。再看教堂的平面,那些曲里拐弯的墙线,和由它们组成的室内空间,也都复杂,多变到家了。另外,除了金属的门扇之外,几乎再没有什么现代的痕迹。只有粗粝敦实的体块,混沌的形象和岩石般的稳重。这些复杂与简洁、古代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元素,同样形成对比。

2、以人为本

篇9

(一)美与审美的基本概念

美,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即羊之大为美。本义:味美。《说文解字》里道: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善也。美与善同意。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人以佩角为美,即“美”字是一种人佩戴角类装饰品的造型,代表好看。另一种是驯之广为美,“羊”意为“驯顺”,“大”意为“国土辽阔”。“羊”与“大”联合起来表示“国土辽阔、人民驯顺”,带有一定功利性。美的日常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二是对人的行为、思想、言论等符合规范的一种赞同。美学中关于美的概念解释问题,中外历史上一直没有中断过,也没有统一过,甚至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解释。一般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1]。美学中使用的“美”的概念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具体的审美对象,或者说就是“美的东西”;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众多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特征,主要是形式和形象上表现出来的审美属性;第三层含义指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2]。美学理论认为,“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创造中,体现人们的智慧、才能、力量、目的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受到的愉快和喜悦的感性显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其中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教育美、科学美,等等。对应美,有一个审美的概念。简单理解,审美就是对美的认知和判断,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从哲学上讲,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是追求真理、追求发展的,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近年有学者认为,美学中“”、“美”、“美感”和“审美”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具有积极意义的概念是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3]。

(二)网页美学问题的探讨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把艺术看作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美学被看作艺术哲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成果不断转化为技术,迫切要求人们把审美引入技术活动中,用美的尺度去衡量产品的效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相互统一的深度[4]。网页美学正是在这种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美学现象。简单理解,网页美学即是以网页为美学研究对象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网页美的本质及其审美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是网页美的问题?二是如何审视网页美的问题?网页美学问题,对于网页的使用者来说,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认识美、发现美和感受美的问题。对于网页设计者来说,则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理念或访问者的审美观念来创造美的问题。从美的形态上来分析,网页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信息载体,其艺术美和现实美兼而有之。网页制作者按照某种特定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风格的网页。同时,因网页本身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其所承载的内容和自身表现形式等,具有教育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和科学技术美等特征,因而具备现实美。网页一旦融入独特的美学思想后,就形成了鲜明的风格、意境和神韵。

二、网页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美学分析

网页同样包含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因为网页所承载的内容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本文仅从形式方面来探讨网页的美学问题。构成网页的常见形式要素主要有: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表单、超级链接、Java特效、ActiveX插件等。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网页,就像一个大画板一样,通过人的视觉和听觉渠道,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用者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对该网页做出美观与否的判断。从美学角度考虑,这些要素如果符合了使用者的审美观念,那么,就会被认为是美的。相反,就会被认为是不够美的,或是丑的。所谓网页的美学问题,说白了,就是网页各要素所呈现的综合效果能否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的问题。文本,作为网页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其美观程度对网页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文本的属性,主要涉及结构、字体、字形、字号、颜色、间距、段落、行距等。这些属性,本质上是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问题。图片,也是网页素材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图片在网页中也占了一部分比例,有时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从美学方面来看,图片也是最能直接体现美学特征的素材,因此很多网页中会大量使用图片,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网页的主题和格调,以达到审美认同,进而起到宣传、衬托和渲染网页的功效。图片主要包含结构、大小、形状、颜色等元素。一幅图片在整个网页页面中是否美观,主要看此图片与其他内容的搭配是否协调。动画、音频、视频等要素,也是多媒体网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视音频等元素在网页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与图片所不同的是,它们的表现强度不同。表格,同样是网页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页的结构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表格设计美观,则网页的总体布局和谐,符合大众审美理想。表格设计怪异,则使网页显得很不顺眼,很难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共鸣。网页层次的叠加问题。有的网页,访问者刚一登陆,就弹出很多悬浮窗口、对话框或图片等,这些元素让访问者有时候感觉到手足无措。对于初次访问者来说,看到类似的悬浮页面,或许还有一定吸引力。但是对于经常访问该网页的访问者来说,这些悬浮页面却变成了一种障碍。所以网页设计中应减少使用悬浮页面。即使要使用,也要尽量置于不太显眼的次要位置,否则只会本末倒置,以小失大。另外要注意定期或不定期更新,以防止旧网页所带来的审美疲劳。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会发现,文本、表格、图片,还是动画、视音频等网页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结构、大小、形状、颜色、强度等方面的属性,这些属性,共同构成了网页的美学特征。只有处理好这些要素及属性之间的协调关系,让点、线、面、色的构成,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规律,创造一种愉悦的视觉和听觉环境,才能令使用者有一种全身心的享受和共鸣,达到审美享受的目的。对这些要素的总体美学设计来说,笔者认为,在字体、颜色等方面采用三种应用格式的网页最耐看,最具备审美价值。比如颜色方面,以三种颜色为和谐,颜色多则花,少则平。在文字格式方面,也是以三种格式为美观,标题为一种字体,正文为一种字体,附注为一种字体。如果多了,既不利于排版,也不利于浏览。同样,在表格、图片、视音频等表现形式方面,其应用格式也应以适量而合理为宜,如果太复杂,一方面可能会致使浏览器无法兼容和识别;另一方面可能会加大信息传递的难度,不利于用户理解和阅读。在静态网页技术中,文本、图片、视音频等要素,相对比较固定,其美学特征在设计时已基本固定。而在动态网页技术中,其核心浏览界面,主要是一个框架,其文本等内容则根据更新情况从数据库临时调取,因此其美学特征主要在反映框架设计上,而对于文本等动态内容而言,则需要一套总的格式执行标准。

三、网页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美学应用原则

优秀的网页设计者,除需要掌握相关的web制作技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这样才能制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web页面。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中国网民来说,因受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比较能够接受中和、协调、简约、自然、实用一些的网页。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美观性、得体性、协调性原则即网页各组成要素之间,应以美观、得体、协调为准。不宜有太突出的要素成分及不够协调的结构安排。太个性或太张扬的网页格式,容易造成较大的视觉张力,对使用者的审美观念来说是一种挑战,如果普遍不能接受设计者所主张的新的审美理念,则应以选择传统的审美理念为主。

(二)统一性、标准性、延续性原则一个完整的网站,应该有一套统一的美学风格执行标准。包括网站的总体形象、标志(Logo)、色彩、字体、版面布局等,都应该有一套稳定的、可遵循的模式标准。这样网站才能形成鲜明的特征,独特的风格和稳定的品牌效应。很多大企业的网站,其总体风格,在色调、字体等方面都与品牌的总体理念保持高度一致。相反,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则会使网站的整体美观度大打折扣。例如,某网站有3个管理员,每个管理员每天都在向网页上信息,3个人所的文本信息所用的字体、大小、颜色和段落行距等如果差异过大,且同一个人有时候的几条同类信息格式也不相同,最后导致浏览者在同一网站同一模块读到的文章格式是五花八门的。从而造成浏览者感觉的混乱。这就是由于该网站没有统一标准,所制作的页面和所的信息没有考虑到美学风格一致性。一个独立运行的网站,在投入使用到全面改版之前的一个完整周期内,其网页风格应该具备延续性,网站的各项美学特征应该具有恒定性和连贯性。作为网页设计来说需要进行创新,但是不能偏废原有风格的延续性。

篇10

【论文摘要】:罗伯特·舒曼在失去了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机会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更没有因此而影响他对音乐的贡献。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舒曼则主张"感情论"具有特定的美学内容,带有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烙印。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舒曼以一句格言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普遍心理:“理智有时会错误——感情却不会错误”。

一、音乐美的特殊规律—音乐美学

“科学意义上的美学和音乐学,是随着近代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在18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的,而作为它们下属分支的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当然是在此之后。”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1750年,德国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加敦出版了以“美学”为名的美学专著第一卷,这是他首次以“美学”为名出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1784年,德国音乐学者丹尼儿·舒巴尔特首次将“音乐”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自此产生了“音乐美学”这个术语。

自从音乐美学这个学科被独立起来,由于人们对此的认识角度和研究角度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虽然人们各执一端,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从各个角度丰富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为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音乐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在西德摩塞尔的《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属性:“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部分……可以按其来源,将音乐美学分为主要两派:哲学家的音乐米学,他们从中的思索出发,也探求音乐;音乐家的音乐美学,他们从他们的音乐出发,力图达到一个总的思索—这是由于本身不同的立场区别所形成的结果……”而日本的神保常彦在《标准音乐词典》里又曾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的属性:“音乐美学,作为关于音乐的美学方面的研究,与一般美学相对而言,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美学。另一方面,当人们把音乐学按体系和历史进行划分时,则又可以将音乐美学看做是按体系划分的音乐学中的美学部门。”虽然上述的对音乐美学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属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强调了它作为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音乐美学涉及的内容也相当的广泛,主要有三大体系:音乐美的本体、音乐的审美经验和音乐美的价值,音乐美学与哲学、音乐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哲学的思辩方法是音乐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形态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构成、音乐的创造、音乐的鉴赏、音乐的价值的一般规律的。”

二、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舒曼将音乐与这些诗歌结合的天衣无缝。正如很多人描述的:“这些歌曲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了水融的程度。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变化、表情亲切,旋律热情而富表现力。”“也许由于舒曼有着更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了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情感内容并将音乐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美学观。

19世纪是各种音乐体裁极大发展的一个世纪。“舒曼的‘感情论’美学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同这个思潮有血缘关系。然而,可贵的是舒曼的美学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浪漫主义所束缚和被它所俘虏。舒曼不但在许多方面克服了浪漫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而且还能有所突破,同新的文艺潮流相接近。”

三、舒曼认为的音乐

“在舒曼看来,一部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内容同独创的艺术形式的结合。”那到底音乐应该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呢?舒曼坚持认为“音乐决不是供人娱乐,供人在茶余饭后消遣解闷的东西。它必须是一种更高尚的东西。更高尚的东西是什么呢?用舒曼的话来说就是能”照明人类心灵的深处”的东西,能提高德国人的思想”,能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以“伟大的思想启导我们国家”的东西。这正是舒曼对于音乐的社会作用的理解和要求。无非是要求音乐应该具有真正能触动人们内心感情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内容。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舒曼指出:“艺术家必须上升到卓越的精神高度,把掌握技术性普遍知识不当作目的,而只是当作一种必须具有的手段。”

舒曼之所以对音乐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创作里有很多让人难懂的东西,甚至他的一系列关于音乐的评论都那么生动泼辣、尖锐犀利。问题大概就在于他的性格,他是那样一个自由而孤独的人,他的所有音乐创作都是来自与灵魂的创作,他的音乐美学包含着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社会在向前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改变,然而,舒曼对于音乐的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对于我们以后研究音乐美学还是具有很现实的历史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帝姆·道雷.《舒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和舒曼》,音乐出版社.1962.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