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家等级保护标准
我国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后相继颁布了多个等级保护标准,具体可分为基础性标准、定级标准、建设标准、测评类标准和管理类标准。基础性标准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划分准则》(GB17859-199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25058-2010)以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等;定级标准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等;建设标准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2006)以及《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25070-2010)等;测评类标准主要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2012)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GB/T28449-2012)等;管理类标准主要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0269-2006)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20282-2006)等。针对单位的普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而言,涉及较多的标准主要有定级标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与建设标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主要用于指导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和评定,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为5级,定级要素有两个: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以及客体受到侵害程度。定级要素与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关系见表1。由表1可知,三级及以上系统受到侵害时可能会影响国家安全,而一级、二级系统受到侵害时只会对社会秩序或者个人权益产生影响。在实际系统定级过程中,要从系统的信息安全和服务连续性两个维度分别定级,最后按就高原则给系统进行定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是针对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基本安全保护能力提出的安全要求,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基本安全要求分为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两大类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共有10个部分,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各占5个部分。其中,技术类安全要求又细分三个类型。信息安全类(S类):为保护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不被泄露、破坏和免受未授权的修改的信息安全类要求。服务保证类(A类):保护系统连续正常的运行,免受对系统的未授权修改、破坏而导致系统不可用的服务保证类要求。通用安全保护类要求(G类):既考虑信息安全类,又考虑服务保障类,最后选择就高原则。
二、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及必要性分析
1.行业标准金融行业作为信息化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公民的利益等。为落实国家对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工作要求,加强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风险防范,保障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测评、整改工作顺利开展,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问题,在2012年了三项行业标准:《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和《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服务安全指引》。2.必要性分析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等级保护工作是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合规需求。金融行业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必要性有以下3点。(1)理清安全等级,实现分级保护金融行业各类业务系统众多,系统用途和服务对象差异性大,依据等级保护根据系统可用性和数据重要性开展分级的定级要求,可以有效梳理和分析现有的信息系统,识别出重要的信息系统,将不同系统按照不同重要等级进行分级,按照等级开展适当的安全防护,有效保证了有限资源充分发挥作用。(2)明确保护标准,实现规范保护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标准有效解决了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保护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在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注重落实等级保护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在信息系统需求、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系统维护阶段参照、依据等级保护的标准和要求,基本实现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措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从而保证重要的信息系统能够抵御网络攻击而不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3)定期开展测评,实现有效保护按照等级保护要求,每年对三级以上信息系统开展测评工作,使得重要信息系统能够对系统的安全性实现定期回顾、有效评估,从整体上有效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每年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持续优化金融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有效提高了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对外业务服务的正常开展。
三、网络安全法作用下标准的发展
随着等保制度上升为法律层面、等保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等保对象也在扩展以及等保的体系也在不断升级,等级保护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2.0时代。为了配合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和实施,满足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安全厂商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新应用环境下等级保护工作需求,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组织对原有的等保系列标准进行修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修订:标准的名称、标准的结构以及标准的内容。1.标准名称的变化为了与网络安全法提出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保持一致性,等级保护标准由原来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修改为“网络安全等级”。例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修改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修改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等。2.标准结构的变化为了适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情况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标准、等级保护测评要求标准的结构均由原来的一部分变为六部分组成,分别为安全通用要求、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与大数据安全扩展要求。3.标准内容的变化各级技术要求分类和管理要求的分类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技术要求“从面到点”提出安全要求,对机房设施、通信网络、业务应用等提出了要求;管理要求“从元素到活动”,提出了管理必不可少的制度、机构和人员三要素,同时也提出了建设过程和运维过程中的安全活动要求。
篇2
(一)会计系统存在被攻击、窃取的风险信息系统最容易受到的是病毒与黑客攻击,都会对计算机或信息系统构成安全威胁目前,金融、零售等信息化高度集中的行业很容易遭受到黑客攻击;政府、军队、教育科研等机构也成为黑客攻击的重要对象;会计信息系统,由于涉及到机构的核心机密,更容易受到攻击。据瑞星估算,仅2010年,针对网络的攻击就高达10万次以上,主要来源于美、日、韩等国。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受攻击的比例会更高。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将面临被窃取的风险。一方面,许多机构没有成熟的安全管理机制,甚至仅依靠浏览器或Web服务器中的SSL安全协议;另一方面,目前的操作系统主要由国外研制,企业很难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后门或缺陷,极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外泄。此外,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主要集中在服务器上,如果服务器管理人员不小心泄露密码,甚至内外勾结,则所有财务信息都可能被窃取。
(二)会计数据真实、完整、可靠性面临考验会计数据有可能会失真,主要有数据篡改和数据伪造两种形式。数据篡改是指入侵者从网上将信息截获,按照数据的格式和规律,修改数据信息,然后发送给目的地,数据篡改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数据伪造则是指入侵者伪装成“商家”或“合法用户”,给对方发送邮件、订单等虚假信息,从而窃取个人密码或商业信息。会计数据一旦失真,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网络环境下,会计档案的存储介质不再是以前的纸质文档,而变成了电子数据。电子数据存储,极大提高了存储效率,也为管理数据带了便利,但有其天然缺陷。当存储介质遇到剧烈振动,或突然遇到停电、火灾等情况时,很可能导致存储的数据失效。当被非法修改时,有可能没有任何痕迹;此外,当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升级的时候,可能不兼容以前的版本,或者数据格式、数据接口等发生了变化,使得以前的信息不能进入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都有可能导致会计档案失效。信息化会计与传统会计存在很大差别,很多企业由于未能及时建立与信息化方式匹配的内部控制机制,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如操作人员录入了不正确的字段、使用了无效的代码、或从财务的纸质凭证转录了数据等,都可能影响数据质量,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很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此外,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存放于数据库,信息交叉程度提高,依靠帐薄及凭证相互核对错误的机制可能也会失效,传统会计中某些职工分权、相互牵制和约束的机制可能失去作用,信息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舞弊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会计信息化面临的破坏力最大的隐患。如有些数据库管理员通过篡改数据获取不当利益,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可能连痕迹都没留下。
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一)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系统的重要特点是开放性和共享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可能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上所有用户均可共享信息资源,给一些非法访问者提供了可趁之机。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数据往往是没有加密的,这使得用户密码及其他重要数据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监听和窃取。此外,在诸多信息系统中实行了分级权限管理,某些部门的操作人员被赋予了太高的权限,可以接触到整个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增加了财务信息被盗的风险。
(二)硬件设备配置不合理网络信息系统中硬件的配置非常重要,尤其是网络服务器及路由器等设备,对网络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选择了不合理的服务器型号,不仅网络可能不顺畅,网络的稳定性及扩充性也会受到影响;如果选用的路由器缓冲区过小,则在网络延时过程中,可能会流失数据包;如果路由器缓冲区过大,则可能会增加网络延时,这些都会导致网络不安全。
(三)软件系统不合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件系统规划不合理,开发的系统本身存在缺陷;二是软件开发工具选择不合理。(1)软件系统的不合理规划与开发。在规划过程中,系统分析人员没有与会计工作人员及相关用户充分沟通,从而系统的需求分析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要求。基于这种规划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安全的后果。另外,用户自行开发软件数据常常无法与购买的财务软件数据交流,从而造成资源浪费。(2)软件开发工具的不合理使用。以数据库工具为例,SQLserver、Oracle、Sybase等主要适用于大型系统;Acess、FoxPro等则主要适用于小型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各类数据库工具的安全机制有所不同,所以必须根据系统的规模大小及安全性要求合理选择数据库工具。
(四)制度建设不健全网络环境中,会计系统往往要和业务系统,如采购系统、销售系统、存货管理系统等相关联,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会计系统的自动化处理程度。为了让信息安全共享,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分配角色并赋予权限。此外,股东、银行、税务等机构也可能通过网络与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连接,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五)人员风险人员风险主要分为胜任能力风险及道德风险。胜任能力要求从业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国家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道德风险,则要求财务人员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职业操守。
三、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安全管理的目标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来说,信息安全主要是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控制性、可审查性、不可抵赖性等。数据保密性是指数据在网络上传输的时候不被非法窃取,或者虽然被窃取但窃取者不能破解其真正意义;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增加、删除、修改内容;可用性是指对于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要保证能够实现而不被拒绝;真实性是指鉴别数据来源,消除非法数据源,确保进入系统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可控制性是指数据的输入、输出、处理过程是可以控制的;可审查性是指对数据的任何访问与操作(增加、删除、修改)均被纪录下来,便于“信息”追踪或审查;不可抵赖性是指随所有用户的操作进行纪录并存档,防止用户否认已作过的操作。
(二)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在规划系统时候要全面考虑,按照“全网安全”的思想,实现多层面控制。(图1)是基于该思想的安全体系框架。可以看出,该架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1)技术体系:技术体系安全架构主要是为系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包括安全技术和技术管理这两大部分。安全技术又分为网络环境安全及信息环境安全两部分。网络环境安全主要指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为防范物理安全问题而导致会计信息安全隐患,要将计算机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被破坏、丢失等;信息环境安全主要是指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又分为三大部分:符合ISO标准的技术管理,从安全服务、体系规范、实施细则、安全评估几个侧面分别对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进行管理;审计监测方面进行技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时的状态监测、非法入侵时的监控;实施策略方面进行技术管理,财务系统的安全策略、密钥管理。(2)组织体系:组织体系主要为系统安全提供组织人员保障。从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事设置三方面进行构建。(3)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主要为系统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从国家法律立法、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业务培训三方面对系统安全给予保障。
(三)安全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的“全网安全”思想,可以从如下方面对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整体安全保护:平台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安全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素质。(图2)是基于该思想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整体解决方案。
(1)平台安全。保证网络办公平台安全,是网络会计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方案中采用三种技术保证平台安全:防火墙、虚拟专用网(VPN)、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充当屏障作用,合理使用防火墙能保护企业会计信息安全有效。主要作用在网络入口处检查网络通讯,过滤不安全服务,防止非法用户进入内部网络;限定用户访问特殊网站;对内外部网络进行有效隔离。所有外部网络的访问请求都要通过防火墙检查,使得企业内部网的会计信息系统相当安全。当然,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应保持相对封闭状态,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更不能连接互联网,仅能与业务相关部门实现资源共享。VPN(VirtualPrivateNetwrok)是利用公共网络资源形成企业专用网,它融合了防火墙和Ipsec隧道加密技术的优点,可以为整个集团内部通信提供安全的信息传输通道,还可以简化网络管理、节约成本。VPN有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四项核心技术,为网络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审计数据、安全日志或其它网络上可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了弥补防火墙的不足,主动检测来自系统外部的入侵、监视防火墙内部的异常行为。实时监控是会计信息系统必备的措施。通过建立操作日志,对日常会计活动中进行全程跟踪,对大额的、异常的经济业务单独列示,详细反映,及时提醒。
(2)硬件安全。硬件系统安全,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从硬件系统的配置和管理两方面提出保证。配置方面,选用合适的输入输出设备、调制解调器(MODEM)、路由器等互联设备、及适当的网络服务器。同时,硬件设备必须有过硬的质量和性能,并且数据安装双硬盘,数据双重备份;管理方面,制定机房相关设备的定期检查制度,做好机房防火、防尘、防水、防盗及恒温等保障措施,使用UPS电源(防止停电导致信息中断),重要数据远程备份,安装机房报警系统等。
(3)软件安全。操作系统是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一方面,要尽量选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减少“暗门”等对系统安全的影响。目前,我国计算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基本上是舶来品,因为缺少自主的技术,会计信息资料网络安全性较低,不能满足会计信息所要求达到的保密程度,对高水平的国产化软件有着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从业人员要注意对操作系统的正确使用,如实时扫描漏洞并进行修补,对帐号、密码及权限进行管理,纪录安全日志并进行审计,下载补丁等,都可以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库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这是一切应用的基础,故需要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等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在开发数据库软件时,要考虑数据库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以及安全性。各种外部数据信息导入之前,必须要经过病毒检测程序,同时对财务数据的导出,必须严格控制,防止信息外泄。对财务软件系统的修改维护必须报经相当领导批准同意。数据备份和数据容灾是保护数据库的重要措施,数据备份是指在远程网络设备上保存数据,防止数据的丢失和损坏;数据容灾是指在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相互进行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4)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应用控制、数据控制、访问控制、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五个方面。应用控制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应用控制指的是对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进行控制,包括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控制。数据输入时,会计信息系统要能达到纠正数据合理性、重复输入校验、逻辑关系测试等工作。网络环境下,会计资料的输入由多人承担,可设置不同的复核方式,由系统对存在差异的数据进行比较。多用户同时进行操作时,系统自动生成连续的凭证号,使数据有效清晰。严格限制财务数据的修改权限,对修改数据的操作,应提供可打印备查界面。电子数据发放及接收都有认证机构提供的记录清单,以保证双方权益。数据控制又称数据保护,可分为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恢复。安全性控制主要是为了防止数据泄密和破坏,主要措施是授权和收回授权。对企业前内部人员,一定要及时收回授权;完整性控制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数据通信传输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完整,如果有被篡改的情况,接收方能通过软件及时检测出来。数据输入能否正确进入系统,与数据库软件的输入方式、数据格式及相关数据导入兼容转换有着很大关系。我国很多企业有结合自身特色的会计信息系统,为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层次,还需将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各不同的财务软件之数据交换,制定统一并规范的标准。并发控制是确保在多个事务同时存取数据库中同一数据时不破坏数据库的统一性。恢复这是指数据库系统发生故障后,能够自动恢复到正常的机制。访问控制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多种手段。会计计信息数据的访问仅限于经过授权的用户,并且层层加密,禁止处理未经授权的业务。对关键财务信息资源,授权范围应尽可能小。按照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设定各级岗位责任及权限,防止非法操作;对不相容的职务要注意分离,不同岗位之间设定一定的制约机制。如系统管理员不能从事日常会计处理业务,记帐凭证一定要复核员复核才能生成帐簿。安全管理体系,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是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的制度保证。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暂时还不能满足现有信息安全的需求。因而应逐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法律体系,规范网络交通购销支付以及核算行为,为网络会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应建立安全管理部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实行安全技能培训。使会计信息系统从开发、用户管理、业务操作、数据存储、档案管理等各方面都有章可循。内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要熟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不仅要对数据的输入、输出结果进行审查,而且也要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审查,确保符合当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关键岗位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以防止泄密或对外被篡改的数据或信息。企业应定期及不定期实行安全审计,及时发现系统及用户存在的异常行为。网络环境下也可积极推进远程审计工作,以审计分析软件进行辅助分析判断,通过网络远程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公布审计报告,及时纠正错误作法,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
(5)人力资源素质。通过对从业人员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员工的职业操守水平,树立职业道德情感,来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之自觉遵守企业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的各种规定。选拔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时,要进行专业素养考察,使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建立严格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胜任能力。加大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尽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因客观条件的限制,现有企业财务人员不能解决的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应咨询相应的企业信息安全机构,得出解决方案,通过逐步改进,提高财务人员的安全技能。
(四)构建整体解决方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整体解决方案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构建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需要消耗大量企业资源,故在实施前必须作成本效益分析,才能保证信息安全构建的进展顺利。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企业内部统一认识,共同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2)全局观原则。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具体措施错进行详细分析。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专业技术措施、行政措施和各项管理制度。其中专业技术措施包括认证识别、存取控制、加密技术防火墙等;管理制度包括所有工作流程处理、系统维护等方面。一个周全的安全管理方案应该是由多种方法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
(3)一贯性原则。对网络安全的防范应该贯穿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采取的安全措施必须与存在的问题对应。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系统实现等都需要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措施。一般来讲,系统的安全是从规划开始的,而不是建设完成后才考虑的。
篇3
[关键词]策略;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38-02
1,前言
2011年湖南某银行被黑客攻击,导致整个网络出现一段时间的瘫痪,为该银行带来了极大损失。网络安全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必然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乃至带来极大损失。因此,研究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以及安全措施具有实际意义。
2,影响网络安全技术的主要因素
2.1,常见的问题
1) 软件漏洞;任何操作系统或者网络软件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及漏洞,就是这些缺陷与漏洞为病毒及黑客打开了一扇大门,让计算机在网络中处于危险之地,成为了众矢之的。从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如果安全问题源自于网络系统自身问题大都是该系统中存在漏洞造成。这些漏洞源自于软硬件以及各种协议或者系统自身安全措施上存在缺陷,为网络带来安全问题。事实上,编写软件的人员为了便于维护都会在软件中设置“后门”,但是使用者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很多人不会想到网络系统后门的存在,因此一旦黑客通过后门恶意进入网络系统,极易穿过防火墙限制,用户也不易发现,因此后门成为了网络系统安全隐患之一。
2)TCP/IP 具备脆弱性;网络中大都是通过TCP/IP协议,但是协议并没有考虑到网络安全性。而且该协议多是公布于众,假如有人想当熟悉TCP/IP协议,就能够采用一定技术利用其安全缺陷通过网络进行攻击。比如黑客要攻击某人的电脑,就会通过相应软件跟踪查询其联网的TCP/IP地址,进而实现入侵目的。
3)网络结构具备不安全性;如今使用的因特网属于网间网技术,这种技术是许多个局域网共同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网络。当一台主机与其他局域网主机实施通信之时,彼此之间的数据必须经过许多个机器进行重重转发,如果黑客掌控了传输数据流的某台主机就能够劫持传输的各个数据包。
4)特洛伊木马;这种木马是由黑客将某种特定动作程序粘附到某合法用户使用的程序中,将该程序代码改变。该合法用户一旦再次使用该程序,必然将黑客所粘附指令程序同时激活,被激活的代码就会按照黑客意愿去完成任务。这种木马需要较高编程水平,编写的代码具备较高水准,要进行改码都需要一定的权限,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攻击手段,一般的网络管理人员极难发现。
5)病毒;事实上病毒也是一种程序,能够通过计算机间进行传播,每经过一个地方都要感染,并经过复制粘附于到文件之中。病毒具备较强感染性、潜伏性及触发性,而且其破坏性也大。
6)安全意识不高;事实上网络设置中有很多安全保护屏障,但是很多使用者安全意识较低,根本不关注这些网络设置,导致这些保护措施和没有一样。比如认为防火墙(如图1)的服务器在认证中麻烦,直接采用PPP连接,导致防火漆起不到应有功效。
7)移动存储介质;如今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十分广泛,比如移动硬盘、U盘等,主要是因为这种介质存储量大、方便小巧、通用性强及易携带等多个特征,使用比较广泛,特别是一些保密单位,会给网络系统信息安全埋下极大隐患。比如有一些人不知道移动硬盘、U盘等移动介质中所删除文件还能够还原,就把曾经存储秘密信息数据的移动介质借给别人,极有可能将数据泄露出去。
8)黑客攻击;黑客即是没有经过许可就采用技术登陆进别人网络服务器或连接的网络主机,并通过网络实施一些私自操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黑客破坏技术也是逐渐增强,不但能够熟练操作各类软件与网络技术,尤其善于发现各种系统漏洞,依据这些漏洞对网路安全造成威胁。
2.2,ARP欺骗问题
如今,计算机网络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比如有时候打开网页发现IE地址被修改了,网页的页面显示出病毒超链接、网页出错信息等,这些都导致上网速度降低,有时候使用Ping或者是DNS检验其连通性,占有时间不但长而且会逐渐变慢,有时候还会出现丢包现象。一旦出现了这种现象就要先进行杀毒与安装防火墙,如果不能够解决问题就要检查源程序是不是被挂木马,如果一切正常就有可能遭到了ARP欺骗问题。
3,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措施
3.1,常见措施
1)身份认证;控制访问的基础就是身份认证,也是防御主动攻击的重要措施。对于身份认证一定要准确无误辨别对方,还要提供双向认证,就是相互证明自己身份。在网络环境下验证身份十分复杂,许多验证方式都已经不再适用了,现在安全性比较高的为USBKEY认证方法,即是将软硬件结合起来,极大处理好了易用性及安全性间的矛盾。而且USBKEY属于USB接口硬件设备,用户需要的数字证书或者密钥不需要放进内存,也不用传播在网络上,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使用信息安全性。
2)控制访问;访问网络之时,不同的访问用户具有不同的信息权限,必须要对这些权限实施控制,进而有效提防出现越权使用现象。普遍采用实时监控,如图2:
3)数据保密;这种所致主要是针对泄露信息的防御措施,也是一种常用确保通信安全手段;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导致传统加密算法不断被破译,只有更高强度加密算法才能够适应需要,比如如今的公开密钥算法、DES算法等。
4)数据完整性;要防范非法篡改文件、信息等最有效措施就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不留下缝隙,才不被病毒及黑客等入侵。
5)加密机制;对于网络上传播的数据最好采用加密,这种方式是如今比较特殊电子交易模式。现在最为普及加密方式分为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这两种技术模式。
6)PKI技术;;这种技术采用了公钥的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共同构建的安全服务基础。PKI技术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信息安全,这也是电子商务中之基础以及关键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对电子商务、电子事务以及电子政务等等活动起到安全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电子交易的安全。然而PKI技术正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使用的密码技术,有效解决了电子商务使用中的真实性、机密性及完整性等各种安全问题。
7)入侵检测技术;为了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技术,对防火墙做了有效补充(见图3),那就是增加了入侵检测技术(IDS)(见图4),采用这种技术能在短时间发现是否存在安全问题,网路是否被攻击,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对网络管理能力,进而增强了信息安全的完整性。
8)备份系统;这种方式就是对计算机中使用的数据与系统信息进行备份,能够对发生硬件故障或者人为失误起保护作用。
3.2,防范ARP欺骗
1)网关防范
在防范ARP欺骗中最为有效防范之一为网关防范,即是使用绑定IP-MAC地址。将每个计算机IP地址绑定在路由器中,就能够有效阻止路由器再接受其他的IP数据,也就阻止了更新ARP缓存表,起到了对ARP欺骗防范作用。
2)计算机防范
对局域网外部做好了防范工作,还必须要严格防范计算机自身。最主要做法就是确保计算机中ARP缓存的数据时时刻刻在正确状态。如今很多管理者都是采用收费或免费ARP防火墙,比如使用60ARP防火墙、金山ARP防火墙等,有效方式都可以对ARP病毒有效防范。对于一些难度大的病毒,还能够采用dos指令“ARPd”,清除掉ARP缓存,再采用一些指令对网关静态IP进行绑定,进而防止ARP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影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能否安全使用非常重要,也是确保网络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基础条件。因此要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中探析问题,并有针对性作出相应改进与完善措施,还要激发相关人员具备计算机安全意识,进而降低了网络安全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障网络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华.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0(9):181-183.
[2] 全丰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策略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0(8):39-42.
篇4
关键词:现代网络;安全;信息管理
在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网络信息管理已成为一个凸显问题。在发展中,信息技术设计到多个行业。使得网络信息管理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进行处理。从网络信息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的环节上,更需要对其加大力度。信息安全的处理还要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的安全以及隐私做到相应程度的保护。
1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及突破小议
网络的管理中,信息安全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家庭以及金融和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信息安全还涉及到国家的隐私以及国家的利益等各个方面。在技术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和密码技术等多个技术。在信息管理工作中,需要结合多元化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网络信息安全中,网络信息不仅是单纯的自我循环与合作,再加上具有很强的社会作用。在信息制作中以及传输的过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社会的管理以及运行。从而对信息安全进行更加严密的处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信息的安全管理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使得信息中的计算机数据得到保护。从而保护信息安全隐私不被泄露以及篡改。信息技术不被恶意篡改以及使用,就要加大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保护措施以及力度。在传输过程中要对传输文件进行保护以及加强。从而使得计算机硬件具有可靠的性能以及安全正常的运行。技术上要对计算机网络运行软件以及硬件和运行等三个方面进行处理。在相应的问题上,也要对计算机的密码技术以及信息控制等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得到全面的管理。在计算机的目标要求上讲,计算机的首要目标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在信息的生成以及信息的传输使用中要不被恶意篡改。即使被恶意进行篡改后,也能根据相关的数据和软件进行恢复。信息的准确性关键是信息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解以及确保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概念。信息安全管理中实现的目标是使得信息不易被泄露,保护信息的隐私和安全性能。在信息管理中,保证用户的重要数据不会丢失,在信息丢失后能够通过安全可靠的软件进行恢复,在信息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信息有效的进行输送,保证信息在安全的系统下进行,人为破坏时,能够进行及时的拦截以及技术处理。
2技术管理与社会管理存在的技术分歧
信息网络安全中,并非拥有技术控制以及在技术控制前提上的综合性技术装置就能解决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相对重要的意义。网络信息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综合一体实现的功能。在技术方面,同科学技术相仿,是综合性的社会功能实现以及运用的过程。在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提供中,都需要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来进行实现以及保障。在技术的实现以及技术综合来讲,信息技术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传输和使用的海量性,在网络的开放性能以及互动性能中,对社会的管理以及稳定性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信息技术进行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很可能会出现与社会管理相冲突以及一致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的关系,也在相应的程度上产生冲突和相互的不一致。原因是由于两者的不同环境以及不同的形式所造成。技术管理与社会管理中,社会管理的要求目标更为明确。在相应程度上,社会管理相对于技术管理显得更加有力度。使得技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社会管理的相关要求。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与社会管理在基本能源上都是相同的。在信息网络管理与社会管理中,其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对管理的充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对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认识。有助于人们能有效的避免网络技术给人带来的科技异化问题。即人制造的科学在使用中会对人进行控制。在控制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产生了影响。在信息管理以及社会管理中,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区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存在的内在纠纷。使得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还具有相应的动态性以及互动性,在使用中容易受到现实社会的阻力。究其根本来讲,网络信息的动态性以及互动性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社会管理。在网络技术管理与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在相互互动的过程中,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程度上对社会管理要处于弱势。在一方面使得网络信息管理在管理的权限中会相对增大,网络信息管理在相应程度上使得社会管理的服务所引导以及限制的可能。从而会使得网络信息管理中存在着弱化以及影响。
3网络信息管理的国际合作探讨
国际网络服务为用户服务已持续将近20年。在20年里,在用户数量以及信息的容量上都存在着飞速的跨越发展。在相应的程度上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信息和安全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网络的安全管理以及发展仍旧是一个新的事物。网络信息安全是国际性的问题,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结语
网络信息管理是当今的重要问题。在进行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的管理过程中,要致力于消除网络管理主体之间的相对分歧。增加其相互的信任,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网络安全管理要与社会管理相适应。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其能发挥良好的效益。进行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的研究其数据以及安全信息保护功能,从而促进信息管理的加速发展。
作者:王广磊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信息安全系
参考文献
[1]何悦,郑文娟.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1(1):747.
篇5
1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目前家用计算机的系统有windows、Unix、Linux和Mac等,一种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它占据着市场巨大的份额。我们一般所说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一般是出在这个系统上的,因为windows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一方面帮助所以使用计算机的人都处在同一平台网络,互相交流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大量的系统漏洞,为计算机网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1非法计算机工程师因素
非法计算机工程师俗称黑客,他们拥有高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他们能够在不经过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入侵他人的计算机窃取用户信息。同时他们能制造一种能自我复制,窃取他人信息的程序,这种程序就是电脑病毒。电脑病毒因为自我复制性能够在互联网上大量传播。感染病毒的计算机会降低了工作能力,因为病毒的自我复制占据了大量的硬盘空间和内存,严重时会破坏计算机原有系统,甚至出现计算机死机,不断重启等现象,同时电脑内的用户资料可能也被损坏,或被远程复制。有些黑客还会刻意破坏计算机的系统,或者通过盗取计算机内的各种资料来谋取利益。
1.2系统和软件的漏洞
计算机和网络的开放提升了系统不稳定性和保护信息安全的难度。现在随着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的兴起,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性。如果相应的支付软件和网上银行后台的网络协议存在漏洞,就容易出现信息的大量泄露等情况。比如网易邮箱出现漏洞时,引发了大量民众恐慌,因为不少人把银行卡安全邮箱设在网易。账户密码等重要信息与邮箱相联系。泄露邮箱信息相当于把银行卡密码告诉别人。因此系统和软件本身安全性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计算机位置信息被利用
通信网络的安全威胁在于在电脑位置信息的修改和欺骗。计算机病毒可通过找到原路径信息找到计算机用户的位置,从而传输有害的数据给计算机,造成对计算机的破坏。此外利用IP流直接破坏服务器,之后在进行非法入侵。在拷贝好想要的用户资料后对用户的电脑系统进行破坏,或者安装木马和监视工具。对电脑的数据进行实时偷窥。或者非法打开用户摄像或录音装置,对计算机使用者在生活工作隐私进行违法侵犯。这种行为属于犯罪,是人们十分厌恶的一种计算机入侵行为。
3有效且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的防护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正版系统程序,浏览安全的网站,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同时使用正版安全的软件,如果能做到着几点,黑客和病毒就很难找到你的电脑,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安全。同时在日常使用计算机时,要采取一些必要手段,来保护自己的重要资料和信息不回被窃取盗用。
3.1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即为对数据进行加密。是为了提高信息系统与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机密数据被外部破译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有对称加密技术与非对称加密技术两种,其中加密技术以口令作为基础,通过使用密钥进而通过加密或者是解密运算;而对于非对称的加密技术而言,加密密钥是已知的,而解密密钥只有主人知道,由此提高了信息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
3.2配置防火墙
设置防火墙能够减少病毒或者是非法程序的访问,有效减少对信息数据的破坏。防火墙指的是于公共网络以及专用的网络间进行隔离墙的设置,有效对用户请求的授权情况、对进出的专用网络数据以及信息的准许情况等进行检查,从而进一步阻止非授权的用户进入或者访问。利用网络数据包实施有效的监控,并对网络系统的各个端口进行掌控,有效核实用户的身份。假如计算机系统中遭到不安全的程序影响,防火墙将会及时进行拦截,在经主人同意后程序方可进入至计算机的系统网络中,对与计算机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3.3安全审计及入侵检测技术
安全审计技术能够对用户的入侵过程以及活动进行记录,分成诱捕及反击2个阶段。诱捕指的是特意安排出现漏洞并且允许入侵者侵入,以便获得较多的入侵特征及证据;反击是指计算机系统在掌握较多的证据以及进行充分的准备之后,对入侵的行为给予跟踪并查询其的来源以及身份,从而将系统与入侵者的连接切断。此外IDS又可称为入侵检测技术,能够提供动态的入侵检测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当检测出计算机网络受到非法侵入后,可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阻断,还可追踪定位并对攻击源进行反击。
3.4VLAN技术
在ATM以及以太网进行交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虚拟局域网技术,能够将局域网的技术发展成连接的技术,进一步预防了网络进行监听及入侵等非法操作。例如将企业的内联网当中的信息与电子邮件及数据服务器进行单独的划分,使之形成VLAN1,再将企业外联网进行划分成VLAN2,有效控制企业内、外联网当中的各个信息流向;即企业的内联网能够访问外联网的有关信息;而外联网不可访问内联网的数据及信息。由此一来确保企业的内部重要信息与数据免受利用及非法访问,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安全及可靠性。
3.5正版系统和软件以及经常的漏洞修补
任何对计算机非法的操作都是需要漏洞才能实现的,所以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最有效方式就是堵死黑客和病毒入侵电脑的漏洞。这就需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版以及及时更新系统漏洞。在中国有很多人使用盗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也是黑客和病毒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盗版操作系统存在大量的漏洞,成为孕育黑客和病毒温床,所以为了保护计算机信息,使用正版系统和正版程序是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之
篇6
关键词:信息安全 网络 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187-01
在当今社会,信息、能源、物质一起构成三大支柱资源,而其中的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已十分熟悉。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信息的保护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在我们尽享互联网带给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如何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为建立信息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以实现电子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换工具。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再加上本身存在的技术弱点和人为的疏忽,致使网络易受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侵害。面对侵袭网络安全的种种威胁,必须考虑信息的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网络信息安全的目标
网络安全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技术与管理手段实现网络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和拒绝否认性。
可靠性(reliability)是所有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通常指信息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与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特性。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是指信息系统对信息内容和传输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拒绝否认性(no-repudiation)也称为不可抵赖性或不可否认性,是指通信双方不能抵赖或否认已完成的操作和承诺。利用数字签名能够防止通信双方否认曾经发送和接受信息的事实。
3、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漏洞与威胁
3.1 软件漏洞
软件漏洞(flaw)是指在设计与编制软件时没有考虑对非正常输入进行处理或错误代码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称为软件脆弱性(vulnerability)或软件隐错(bug)。软件漏洞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软件设计人员不可能将所有输入都考虑周全,因此,软件漏洞是任何软件都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
3.2 网络协议漏洞
网络协议漏洞是指网络通信协议不完善而导致的安全隐患。目前,Internet上广泛使用的TCP/IP协议族中几乎所有协议都存着安全隐患,比如数据链路层的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应用层的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s)等。
3.3 安全管理漏洞
软件漏洞和网络协议漏洞都是天生具有的,但是由于安全管理疏漏而产生的安全漏洞则的人为造成的。
由于计算机网络包含各种网设设施、服务器、工作站和网络终端等设备,每个设备又可能安装了不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安全隐患。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由大量子系统安全隐患聚集而成,导致网络安全隐患数量庞大并且非常复杂,由此提升了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3.4 网络威胁来源
网络安全威胁是指事件对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完整性、保密性、可控性、有效性和拒绝否认性可能产生的危害,根据威胁产生的因素,网络安全威胁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
由自然因素产生的网络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电磁干扰、电源故障、电磁辐射和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威胁又可以分成意外损坏和蓄意攻击两类。意外损坏主要包括偶然删除文件、格式化磁盘带电插拔和系统断电等各种误操作,这类危害主要影响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保密性影响不大。蓄意攻击是指有意利用软件漏洞、协议漏洞和管理漏洞试图绕过网络安全策略破坏、窃听、篡改、假冒、泄露和非法访问信息资源的各种恶意行为,包括网络攻击、木马攻击、病毒攻击、网络窃听等。
4、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日益增多,如何制定更严谨的网络安全策略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1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个人要增强网络安全保密意识,增加网络安全保密知识,提高网络保密素质,改善网络安全保密环境。还可以参加一些网络技术的培训.掌握最新的网络肪病毒和黑客技术,确保个人计算机信息万无一失不要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及文件,不要随便运行不太了解的程序,比如“特洛伊”类黑客程序就需要骗你运行;尽量避免从Internet下载不知名的软件、游戏程序。
4.2 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
在主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能对病毒进行定时或实时的病毒扫描及漏洞检测,变被动清毒为主动截杀,既能查杀未知病毒,又可对文件、邮件、内存、网页进行个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防火墙是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它在内部网和外部网间建立起个安个网关,过滤数据包,决定是否转发到目的地。它能够控制网络进出的信息流向。提供网络使用状况和流量的审计、隐藏内部IP地址及网络结构的细节。
4.3 设置服务器.隐藏自已的IP地址
保护自己的IP地址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即便你的机器上被安装了木马程序,若没有你的IP地址,攻击者也是没有办法的,而保护IP地址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置服务器。服务器能起到外部网络申请访问内部网络的中间转接作用,其功能类似于一个数据转发器,它主要控制哪些用户能访问哪些服务类型。当外部网络向内部网络申请某种网络服务时.服务器接受申请.然后它根据其服务类型、服务内容、被服务的对象、服务者申请的时间、申请者的域名范围等来决定是否接受此项服务,如果接受,它就向内部网络转发这项请求。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和变化。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自身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等措施来保障。同时要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从而使网络的信息能安全可靠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彭新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2]高永强,郭世泽.网络平安技术和应用大典.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7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0077-02
我国电力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已经紧密结合起来,计算机的发展对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如今,我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深入,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计算机信息网络若是受到破坏,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十分重要。本文针对电力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1 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1.1 计算机信息安全含义
信息安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计算机信息安全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系统中的软件、计算机病毒、计算机安全响应以及计算机运行环境等。若是计算机的硬件损坏或者病毒感染都会引发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包括网络技术、硬件设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主要是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计算机数据进行保护和管理,让计算机的数据、软件以及硬件不因为恶意或者偶然的原因受到更改和破坏。
1.2 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目前,我国电力公司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让电用户和电力中心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若是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因为病毒受到了破坏,那么除了给电力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还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损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进行保护。电力企业为了避免病毒以及黑客的侵害,就应该运用先进的科学防护功能对电力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进行保护。当然,仅仅是运用科学防护功能对信息安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一些黑客通过数据传输的流量、速率以及长度破坏电力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然后控制计算机网络。
1.3 形成电力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
①网络采用的TCPHP协议族构架有一部分的协议存在安全问题。比如用户的口令信息在网络中是以明文形式进行传输,但是TCP协议并不能保证传输信号的安全。
②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漏洞,在对程序进行开发时,程序师为了方便自己常常在程序中留有后门,若是这些后门被不法分子研究出来,那么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会造成十分大的影响,常常会让用户构建的系统彻底毁灭。
③产品问题。在用户使用产品时,因为用户对此产品的配合和使用不正确,就会让产品的安全性降低,从而造成信息网络安全的问题。
④应用产品时没有规划。每个产品单独来看都十分不错,但是若是应用到一个系统中,不能确保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以及互操作性,这样一来就会形成新的安全问题。
2 对电力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进行保护的方法
目前,我国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十分看重,并且加大力度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虽然国家已经有了一部分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和预警软件,但是离真正安全还有十分大的距离,想要让计算机信息网络完全安全并不是通过一个杀毒软件就能解决的,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以及不同的网络层次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每个系统以及网络层次采用适合它们的方式,从而对信息网络安全进行防护。
全面了解网络体系结构,根据安全管理的目标、服务制定出了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对策,具体如下。
2.1 物理安全概括
物力安全主要是指在发生水灾、地震时,又或者是因为在操作时出现失误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保护设备遭受破坏。这种情况下若是想要让网络信息得到保护,就需要保护设备的物理安全。对信息网络物理安全的防护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将计算机运行的主要设备放在屏蔽室中,这个屏蔽室主要是对收发部门进行屏蔽以及存储重要信息,从而防止因为辐射造成信号的泄漏。
②在传输过程中是无法避免辐射的,因此可以采用光缆传输,这样一来,就可以抑制传导辐射。
③为了让终端设备的辐射减少,除了可以用干扰设备来破坏不法分子对信息的窃取之外,还可以在选择设备时尽量选择辐射较低的产品。
2.2 系统安全
对操作系统进行防范时,要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数据进行多重加密,同时要定期修改,在密码设置上面要尽量复杂,若是太简单会很容易被破解。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安全性高的操作系统。时常对系统进行扫描,及时对网络设备进行升级。
对应用系统进行保护时,可以利用其日志功能,记录用户访问的信息,从而提供依据给事后审查。对不常使用的协议尽量不要开放,同时对登录身份进行认证,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登录从而损害真正客户的利益。
2.3 保护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的方法
①保证接入电力系统中的用户都是真实且可靠的,避免一些恶意用户破坏电力系统。对重要信息的处理、储存以及传输的数据在信息网络上都要具有可信性。同时,利用防火墙技术阻挡来自外界的不安全因素。
②对网络的通信行为要控制和监视,防止有人对资源的滥用、攻击网络以及传播有害信息情况的发生,对于每个系统环节都要采取防护措施,在机器上安装可靠、有效的杀毒软件。
③统一管理密码设备、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安全设备等,尽量在资源管理上不要出现漏洞,电力系统中,根据信息的重要等级进行备份。在电力系统发生破坏后,要及时采用先进的复原技术,对数据库等进行复原。
④记录、监控窃取信息的时间以及非法攻击时间,从而在进行安全防护漏洞查询时,提供证据,在登录电力系统时,要进行身份认证以及数字签名,确保每一位登录用户都是真实可靠的。
对电力企业的员工要宣传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对信息网络安全的培训,提高每位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还要制定安全制度和策略来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
网络安全想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的时间也非常长。目前,我国对网络信息安全已经从物理层面转向了精神层面。为了促进网络信息安全,要完善现有的法制,对于网络犯罪的行为要严格打击,避免更多的人破坏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
3 结 语
计算机网络发展得越来越快,应用得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对信息安全问题也有一定的影响。全世界对网络安全问题都给予了重视,因此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保护是一个非要重要的问题。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对电力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十分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同时,要不断的创造出新的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宣桃,李卫冬,吴俊红.电力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0).
[2] 王燕娇.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系统安全浅析[J].科学时代,2013,(3).
篇8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191-01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因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中形式的多样化、客户端分布不平衡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性,使得目前的网络会受到一些非法的组织以及个人的恶意攻击以及破坏,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信息的保密性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大问题。现在的企业的信息以及经营,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网络,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企业资料以及信息,如果计算机网络出现了漏洞,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延迟,或者被不法分子恶意的破坏、篡改、会为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政府来说,网络的安全就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以及利益。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所谓的计算机安全是指通过建立和采取的的技术以及管理来保护数据的安全,通过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的保护,确保资料稳定,不会因为偶然或者恶意行为而丢失、破坏或者泄露。相对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中的软硬件以及数据的保护,确保网络中的数据的安全、完整、保护,保证信息的安全。而实际应用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会因为使用环境不同而不同。对于我们普通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隐私以及机密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避免遭到恶意泄露。对于网络运营商,关注的不但有客户在使用网络时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考虑怎样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对于网络安全带来的巨大影响。
3 信息加密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计算机加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发展出了对称以及非对称加密技术,目前正在发展更加有效地加密技术。目前出现了数字签名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以及量子加密技术,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新的方法。
3.1 数字加密技术
3.1.1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室对非对称加密技术的改进,能够保证信息交易业务的安全,主要应用在保证电子商务安全以及公司局域网的安全。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RSA加密技术以及SSL协议确保交易的安全。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发送向唯一的地址,所以通过数字签名签名技术只有通过私人秘钥才能完成,所以不能复制,只要开始交易,就会留下能以否认的记录信息。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客户能够放心的进行电子商务操作。
3.1.2 信息隐藏技术
信息以藏技术是在信息加密技术上的改进,基本的原理是利用隐蔽算法将信息嵌入隐蔽载体中,然后通过使用原始的隐蔽载体和秘钥完成信息的提取,将隐蔽的信息变为能够阅读的信息。这种加密算法经常应用在局域网中,在局域网的信息传播中,通常是将信息在各个部门统一传播,但是会隐藏一些仅仅发送给个人的信息,而这些个人可以使用秘要完成信息的阅读。通过这样的信息加密技术,具有很高的的实效性,出去了由于二次信息加密以及传输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由于隐藏的信息不易检测,可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1.3 用户加密技术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用户加密技术是最基本常见的技术,作为administrator的用户来讲,在用户设置面板就会见到,密码设置以及改制是非常简单而且易懂的。作为Administrator,可以行使的权利是超级多的。切换User可以使你在计算机中的多重利用,节省资源又便利。
3.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虽然面临着最近几年跟中网络新技术的冲击,但是因为自身的特点及不断对自身技术的完善,依然是网络安全中最用价值的技术。可以分为软件、硬件以及芯片级的防火墙技术。
3.2.1 软件防火墙技术
软件防火墙技术需要在特定的计算机上运行,越要利用客户已经安装的计算机系统为操作的基础,这样一台特定的计算机可以定义为整个网络防火墙,可以叫做“个人防火墙”。软件防火墙需要其他的软件运行一样,经过在计算机上的安装才能完成功能。有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完成对软件防火墙的操作。
3.2.2 硬件防火墙
硬件防火墙需要一定的硬件平台作为运行的基础。目前经常使用的硬件防火墙都是一种PC结构的框架,所以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与我们家庭中使用的计算机没有什么不同。通过在这样的一种PC框架上完成一些讲过了剪裁或者简化的操作系统,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但是目前这种安全技术仍然需要其他的内核作为操作基础,所以会多少的受到操作系统本身的限制。
3.2.3 芯片级防火墙
芯片级防火墙是一种以专用的硬件作为基础,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系统的支持。专用的芯片因为自身特点,具有更快地的工作速度,更高的处理能力,以及更加效率的性能。目前经常使用的芯片级防火墙由于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防火墙本身会有一定的漏洞,会有一些漏洞,而且价格比较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远程教学、企业办公等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人类现在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计算机以及网络息息相关。努力提升网络的安全,发展能够在现代化的应用环境下,更加合理高效的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已经显得更加重要。也只有在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后,才能更大可能发挥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个细节,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安平.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2]谢药.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4).
[3]倪亚会.谈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一些技术与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1).
篇9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来源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索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危害较大,归结起来丰要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感染。从“蠕虫”病毒开始到CIH、爱虫病毒,病毒一直是计算机系统安全最直接的威胁。病毒依靠网络迅速传播,它很容易地通过服务器以软件下载、邮件接收等方式进入网络,窃取网络信息,造成很人的损失。
2.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这是指来自局域网外部的恶意攻击,例如:有选择地破坏网络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伪装为合法用户进入网络并占用大量资源;修改网络数据、窃取、破译机密信息、破坏软件执行;在中间站点拦截和读取绝密信息等。
3.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在局域网内部,一些非法用户冒用合法用户的口令以合法身份登陆网站后。窃取机密信息,破坏信息内容,造成应用系统无法运行。
4.系统的漏洞及“后门”。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无漏洞的。编程人员有时会在软件中留有漏洞。一旦这个疏漏被不法分子所知,就会借这个薄弱环节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攻击,大部分的黑客入侵网络事件就是由系统的“漏洞” 和“后门”所造成的。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策略
现在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必不可少。从技术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由防病毒、入侵检测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就此对我们常用的几项防护技术分别进行分析。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ifrewal1)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系列部件的组合,它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尤其以接入Internet网络为甚。不同网络或网络安拿域之间信息都会经过它的过滤,防火墙就会根据自身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而且它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不会被病毒控制。防火墙可以阻J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机器,防止他们篡改、拷贝、毁坏你的重要信息。它为网络信息的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为我们更安全地使用网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防火墙”技术是指假设被保护网络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服务而采取的一种安全保障技术,它通过监测、限制和更改通过“防火墙”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地对外部网络屏蔽被保护网络的信息、结构,实现对内部网络的保护,以防“人放火”;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某些危险站点,防止“引火烧身”。因而,比较适合于相对独立、与外部网络互联单一、明确并且网络服务种类相对集中的统一互联网络系统。防火墙可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
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除了安全作用,有的防火墙还支持具有Internet服务特性的企业内部网络技术体系VPN。VPN,可以将分部在世界各地的LAN或专用电子网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方面省去了专用通信线路,也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
2.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网络中最荩木的安伞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传输的信息进行数据加密来保障其安全性。加密是对网络上传输数据的访问权加强限制的一种技术。原始数据(也称为明文,plaintext)被加密设备(硬件或软件)和密钥加密而产生的经过编码的数据称为密文(ciphertext)。解密是加密的反向处理,是将密文还原为原始明文,但解秘者必须利用相同类型的加密设备和密钥,才能对密文进行解密。
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是从多种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中收集信息,再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威慑、检测、响应、损失情况评估、攻击预测和支持等。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朱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4.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是系统核查用户身份证明的过程,其实质是查明用户是否具仃它所请求资源的存储使用权。身份识别(IdentificaIion)是指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的过程。这两项上作通常被称为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至少应包括验证协议和授权协议。网络中的各种应用和计算机系统都需要通过身份认证来确认合法性,然后确定它的个人数据和特定权限。对于身份认证系统来说,合法用户的身份是否易于被别人冒充足它最重要的技术指标。用户身份被冒充不仪可能损害用户自身的利益,也可能损害其他用户的利益或整个系统。因此,身份认证是授权控制的基础。只有有效的身份认证,才能保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防范等安全机制的有效实施。
安装必要的安全软件,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这些都是必备的,而且还要安装并使用必要的防黑软件。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安全防护措施及时应在电脑中,在上网时一定要打开它们。最后要及时给系统打补丁,建议人家下载自己的操作系统对应的补丁程序,这是我们网络安全的恭础。
篇10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06-01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特征
1.完整性。完整性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基本的安全特征,它是指信息在网络传输、存储和交换等过程中保持着非修改、非破坏等特性,使各种信息能够正确的生成、存储、传输。
2.可用性。可用性是衡量网络信息系统面向用户的一种安全性能,指网络信息可以被授权的实体正确访问,并能够按正常要求使用,或能在非正常情况下恢复使用的特征。
3.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对流通在网络中的信息和具体内容能够实现有效控制的特性。也就是说,网络系统中的任何信息都要在一定的传输范围和存放空间内可控。
4.不可否认性。不可否认性指的是通信双方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本身以及参与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同一性。
5.保密性。保密性指计算机网络信息按照给定的要求不泄露给未授权的个人、实体,或提供其利用的特性。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因素
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性、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等特点,是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它主要通过复制、传送数据包和运行程序等操作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的必然产物,移动硬盘、闪存盘、光盘、网络等都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2.木马。木马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漏洞侵入后窃取文件的程序。多数情况下木马不会直接对电脑产生危害,而主要是以控制为主,是一种具有隐秘性的、自发性的,能被用来进行恶意进攻行为的程序。例如特洛伊木马,它可以很隐蔽的在宿主的计算机上运行,在其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使攻击者获得远程访问权限以及系统控制权限。
3.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是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之一,指攻击者想办法让目标机器停止提供服务。实际上,对网络宽带进行的消耗性攻击只是拒绝服务攻击的一小部分,只要能给目标机器造成麻烦,导致某些服务被暂停,都是拒绝服务攻击。
4.黑客攻击。目前,黑客攻击是计算机网络遇到的最大威胁,一般能分为网络攻击和侦察。前者是以各种方式进行选择性的破坏对方信息完整性和有效性,后者以获得对方机密信息为目的,不影响网络的正常工作情况下进行截取、窃取或破译的做法。例如2008年,Conficker蠕虫病毒利用了微软的操作系统的大量漏洞,将大量的电脑连接成了可以由病毒创造者控制的大型僵尸网络,使全球数百万电脑和商业网络被感染。
5.软件漏洞。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均是人为编写和进行调试的,他的设计和结构不可能没有缺陷或者漏洞,因此不能不出现问题。然而这些漏洞一定会被计算机病毒和恶意程序所恶意利用,让计算机处于危险状态之下,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接入互联网,必然带来安全问题。
6.系统的维护措施不当。系统固有的漏洞为黑客的攻击提供了方便,系统维护措施不正确也是造成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在对系统进行了维护的情况下,因为防火墙以及路由器等的过滤规则十分复杂,系统出现新的漏洞也是可能的。当管理人员发现新的漏洞时,管理人员应该立即分析他的危险程度大小,并且进行积极的措施补救。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的防护方法
(一)在技术层面上的防护方法
1.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2.隐藏IP地址。3.关闭非必要的端口。4.切断黑客入侵途径。5.防范木马程序。6.检测系统日志。7.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7.身份验证技术。
(二)管理体制上的防护策略
第一步,一定应全面修订网络管理技术,培训网络监管人员的安全技术,大力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消除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观因素;其次,严禁核心服务器崩溃而导致网络应用瘫痪,一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彻底确定完全和增量备份的时间点,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备份网络信息,方便于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的恢复系统和相关数据;在此,应着力开发计算机信息和网络安全的监管系统,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相关责任制,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采取“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逐级的建立安全保护责任制,实现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对新时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应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尽最大的可能控制安全隐患,进而保护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使用户的利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耿利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探析[J].信息与电脑,2010,6
[2]辛钢.论构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3]梅中玲.关于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