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般来说呢,考专业型硕士的难度会比考学术型硕士的难度要低,但是有少数专业是专业型硕士反而更难,就比如说医学专业,反正就是竞争很激烈。学长查到了2014年的数据,大家看到数据应该会很明白。中国2014年考研人数是172万人。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68万,也就是近40%的人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余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大学占60%。而那年考研录取比例约为3:1,录取的研究生总共是57万左右,专业硕士录取比例接近50%。也就是说,加入现在有100人考研,其中有60人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0人报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最后总共录取33人,学术型录取17个,专业型录取16个。
这一点学弟学妹们都应该注意一下,一定要到你报考学校的官网查清楚你考的是哪一门。大多数专业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考试科目中政治和专业课考试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于数学和英语两门学科,差别其实有点大。一般来说,学术型考试的英语考的基本上是英语一,但是专业型考试考的英语基本为英语二,但是这也不是绝对啊,最后还需要参考你们报考学校的官网。数学有些也有不同,数学分为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大家要注意了,因为虽然同为数学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大家复习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去复习。有一种考试心态是很忌讳的:我把全部的都学会,管它考什么。这种心态最后只有失败,当然你特别牛除外。
对于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学费大家也有必要了解一下,一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费为8000元/年左右,平常奖学金较多,很多学校都是全面覆盖,也就是说所有学生都会有奖学金,只是有的多有的少,一般奖学金就够你一年的学费了,平常生活费也有补助,基本不需要父母出钱。但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费比较高,大约为12000元/年左右,平常奖学金也比较少,所以想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们还是得准备一些钱哦!
如果你读的是专业硕士是全日制得专业硕士,毕业的时候和学术型硕士一样,都是双证齐全,既有毕业证,也有学位证。但是如果你读的是在职专业硕士,那确实只有单证。另外,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得毕业证和学位证都一样吗?答案是,毕业证是一样的,学位证不一样。具体差别在于学术型硕士的学位证会细到你所报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的学科门类名称,而你如果报考的是专业硕士,你的学位证将会细到你所报考专业硕士的专业硕士名称!看着很绕,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是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会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而专业型硕士则会授予“会计硕士学位”。
篇2
首先应对经济法与民法这两个部门法有总体的认识。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由国家干预的[1]。经济法是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它系统而且全面地调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民法是相对平等主体而言的,它规定并且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主要包括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的。经济法与民法皆为我国法律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2]。本文从经济和法律的视角分析二者的联系,从方法论的视角谈二者的区别。
1 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尤为密切,这是学界普遍认为的,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者的联系加以分析:第一,从调整对象来看,二者均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认为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实质调整的就是经济关系。第二,经济法和民法均保护当事人的经济权益。本文将从经济和法律两视角来分析经济法与民法存在何种联系。
1.1 从经济视角看二者的联系
从经济角度看,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宏观无序性和公共物品缺失,存在市场失灵等问题。要克服缺陷,就需要国家或者政府的干预。但国家政府有时也有错误决定,如干预过度。基于此,就要把市场与公共结合,此时需要的是经济法。这是因为,经济法可以通过国家的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的相关问题,从而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民法则通过个人的意思自治来维护个人的利益,以达到促进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效果。
换言之,从调整对象这一角度出发,经济法和民法均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从法律作用角度来看,二者都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经济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对经济秩序的良好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1.2 从法律视角看二者的联系
从法律角度来看,经济法与民法存在着互补的关系。民法的功能不是尤为全面的,也是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的,即人们通常说的现代法律失灵。既然功能存在不足,就要将之进行修正,然后才能促进民法现代化发展。但单独靠一个部门法的发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时就需要新的法律部门加以协助,即经济法。
适应、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垄断性、宏观无序性,弥补民法立法的不足,就需要新的立法机制。早在19世纪末,《反垄断法》标志着现代经济性的诞生。市场经济需要经济法的同时也对民法是有需求的。这是因为二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种支撑,即市场经济的法律支撑。经济法与民法均对调整商品经济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二者是相互配合和依赖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换言之,经济法以民法为基础,民法以?济法为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缺少经济法或是民法,在诸多面对市场经济法律问题时,二者应配合、合理分工,共谋市场经济健康、和谐、共同的繁荣。
2 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进行分析,同时有必要明确二者的区别。谈及二者的区别,学界通常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具体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由国家干预的。属于公法范畴;而民法是相对平等主体而言的,它规定并且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主要包括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的。属于私法范畴。2.法律属性不同。经济法放眼全局,其基本原则是社会的利益和责任,强调以社会为本位;而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维护个体的权利,强调以个体的权利、平等和自由为本位。3.调整方法不同。经济法以强制性规范为主,具有惩罚性;而民法更多地采用任意性的规范,有更多的补偿性色彩。
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来分析二者有何区别。
(1)经济法与民法是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两种不同方法论的产物。
民法的调整旨在保证民事交往合乎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安全而又效率;经济法的调整则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即民法的调整往往倾向于保护民事交往过程中合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经济法则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整体经济和利益。二者互相协调,保证经济关系符合当事人愿望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换言之,经济法把整体利益作为关注、调整、保护的对象,以此作为出发点,采用整体主义方法论。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本位,才能调整好社会关系,经济法的基础是以整体主义为其方法论的。民法把个人利益作为关注、调整、保护的对象,以个体主义为其方法论。社会良好的秩序是在私人自治自由博弈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2)经济法与民法是冲突辩证法与和谐辩证法两种不同方法论的产物。
经济法以整体主义为出发点,持和谐论,但并不是对个体利益毫不顾及。民法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持冲突论,但不意味着完全的排斥整体主义。在强调利益冲突时,也不完全排斥利益的和谐。
篇3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国经济社会史》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其“长时段”理论连同法国年鉴学派一起,对20世纪的世界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是1976年布罗代尔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所做的三次学术报告的讲稿,讲稿以《对于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反思》为题译成英文,此后又以《资本主义的动力》为题译为意大利文,并附录了布罗代尔在生前最后一次研讨会上的言谈。在该书中,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范畴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新解释,比如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以及联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三层分野”、中心和外围、竞争和垄断等。布罗代尔秉承着法国年鉴学派的一贯风格,从日常的物质生活入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历史考察和深入的现实分析,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理解资本主义的源流和发展动力富有启发意义。
该书的第一部分,布罗代尔从日常的物质生活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源流进行了研究,探索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推动着人类整体历史演进的隐而不显的力量。布罗代尔认为,人口数量、食物、技术、市场交换等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东西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对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布罗代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布氏认为,市场经济本身的性质决定其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扮演了一个联系角色,在19世纪之前,在支撑着市场经济的日常生活的海洋和十回中有五回是自上而下地左右它的资本主义进程之间,它只是一个有些厚度与强度、有时却很单薄的夹层,此乃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性,布罗代尔对市场经济进行了界定,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会越过时空呈现出连锁变化,有一种取齐的趋向,市场价格可以触及物质生活,却并不总能带动物质生活。布罗代尔区分出了两种形式的市场经济,第一种形式指的市场的每日交换、当地的、近距离的贸易,这种形式的交换没有出其不意的因素,是“透明”的;,第二种形式的交换主要是远程贸易,是高级的、复杂周密的、具有支配性的,正是在远程贸易当中,资本主义的进程越加清晰地凸现出来。在界定资本主义时,布罗代尔从与其紧密相连的两个词汇“资本”和“资本家”入手。布氏认为,“资本”是被用来参与再生产进程的资产,是可触知的现实,是一套容易鉴别的资源,处于无休止的运作中。 “资本家”是筹划或试图筹划将资本纳入连续不断的生产进程中的人。进而,布氏指出,“资本主义”大体上是通常很少处于利他目的的营营不息的行事方式。在论及物质生活、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三者关系时,布罗代尔认为物质生活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共同基础,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物质生活充盈,市场经济便会拓展其关系网,资本主义便从中得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二者从中世纪至今总是同步发展的。
布罗代尔将资本主义看作一个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脱胎于传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等级结构。在此,布氏将西欧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社会和伊斯兰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出现与成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它要求社会秩序有某种安定,要求国家政权的某种中立,或某种宽容,或某种殷勤。布罗代尔指出,欧洲社会相较于中国、伊斯兰、印度社会,其社会等级制度更为稳定,“资产阶级”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内,寄生于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封建特权阶级,利用其错误、奢侈、游手好闲、缺乏远见,夺取其财产,并逐渐与封建特权阶级相融合。财富不断积累,家系得以成长和维持,在货币经济的帮助下,资本主义最终得以浮现,所需要的正式这种平静的或相对平静的社会之水。
在该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世界的时序”中,布罗代尔力图将资本主义、其进程、资财及手段与世界总体历史联系在一起。通过区分世界经济与经济世界两个概念,布罗代尔详细地阐释了经济世界、经济世界中的中心与外围的关系以及经济世界中心转移规律。世界经济意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即西斯蒙第所说的“全球市场”。经济世界,指的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幅员不断缓慢变化,,不断出现断裂,并且有一个极、一个中心,并且分解为中心地区、中间地区和外围地区。与沃勒斯坦提出的在从16世纪才建立起来的欧洲经济世界之外不存在其他的经济世界的观点相左,布罗代尔认为远在欧洲认识整个世界之前,自中世纪甚至自古代起,世界就已经分成几个经济世界。在阐释各个经济世界中心偏移之时,布罗代尔认为,每当出现一个中心失落的情况时,一个新中心的重组过程便开始了。一个经济世界,若没有一个重心,便不能生存下去。布罗代尔认为资本主义性质并未发生改变,资本主义仍然建立在剥削国际资源、利用国际机遇的基础之上;并且,它一贯地、顽固地依靠法理上的和事实上的垄断,不顾在这方面反对它的激励行动。这实际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剥削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公正,由此可见,布罗代尔将剥削视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笔者将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大致梳理,基本厘清了作者的论述逻辑,但因学力所限,对书中的部分叙述尚未能深入把握。时常发现布罗代尔的论述有些冗长,部分内容过分驳杂、繁琐,时常不知所云。但通读该书,倒是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与法国年鉴学派的一贯风格相吻合,注重把握人类总体的历史,善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内分析和阐释历史问题,处处体现出布罗代尔广博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现实关怀。凡此种种,皆是我辈学人之楷模。
篇4
【关键词】宏观调控;国家干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当中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国家――中国。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得不想到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公有制为主体和私有制为主体的财产所属制度,以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主要的经济运行方式。
有人说,社会主义也有改革开放,有之后的市场经济。同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也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手段。因此,不能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的区别作为区分两种政治制度的依据。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确不是完全对立的,但二者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分量的高低可以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从而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的分量不可能高于计划经济,公有制也终将不会被私有制取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能够确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既然经济制度是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为何资本主义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且危机的深度和广度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更是一直持续至今。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营模式致使其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
对于08年的经济危机,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次贷危机。这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产出过剩,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危机是不同的。所谓“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多人的收入并不稳定,甚至一些根本没有收入的人,都能贷款买房。购房者在前几年可以单单支付一定的低利率的利息,而在大约五年只有便要支付高额的还款金额。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根据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出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本着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大肆地攫取金钱,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的发展考虑。同时,在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将财富玩弄于指掌,即使在最萧条的时期银行家们仍能赚取高额的利润。而政府对此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制作用,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与市场的需求和巨大的经济泡沫比起来太薄弱,只是在危机出现后,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拨款救济即将倒闭的银行。
与之相对应的,在社会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力度比较强,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我国为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等行业中,国有经济起到控制作用。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同,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也会相对较弱。
第二,在分配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与经济制度相适应,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社会主义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并且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对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次贷问题,也就是房地产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不会发生诸如银行为了赚取一时的金钱利益而劝诱消费者盲目借贷购房的事情,这也是中国暂时没有爆发跟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比如,政府出台的限购令,以及银行的加息政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房价,给市场降温。
市场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持有而自发形成的交易体系,不是某个集团或政府强行制造出来的。既然这样,为何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市场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度过危机?事实上,市场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有一定的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试想,如果美国施行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许经济危机不会那么快地爆发,影响不会如此之巨大。也许是美国人骨子里的自由思想作祟,他们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也被视为拥有良好信用的标志,再加上美国有比较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危机意识较弱,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如果能有效地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对盲目过分借贷进行限制,也许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但是,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的做法无不充满着社会主义的味道。为了阻止房价进一步下跌,政府甚至直接推出了为首套房屋购买者提供8000美元的财政补贴。再看私有企业,本来私有企业的成败兴衰均由市场来决定,但危机后这样的规律行不通了。以三大车厂为例,因劳动成本太高,效率低下,在金融危机之下濒临倒闭。对汽车购买者,政府又鼓励民众旧车换新车,最多可以获得4500美元的补贴,最高可达新车价格的25%。
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力商品分配制度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大经济成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劳动力市场,就必须要对不同经济成分下劳动力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性质的确认,才能正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性质分析
1.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中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现阶段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包括私营经济,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和合资企业以及个体经济。在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从事劳动的劳动力从总体和主要方面来看可以称之为商品。但是必须看到,这里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由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劳动者们虽然受本国企业主和外国资本家的剥削,但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在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劳动的劳动者,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他们对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仍享有一份所有权。第三,在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劳动的劳动者,都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国家的主人。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中个体经济中的劳动力不具有商品属性,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劳动力从总体上看可以称作商品,但具有一些非商品因素,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劳动力,则一方面具有非商品属性,另一方面具有商品属性。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也具有双重属性。
首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仍然具有劳动力的所有权。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私人资本占有、支配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消除,劳动成为基本谋生手段,按劳分配成为主要分配方式,这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以宏观社会经济制度为前提的私有权关系。这种私有权关系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私有权关系有本质的区别,但同时又采取了类似的表现形式――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力的差异,默认劳动力仍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存在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每个公民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然而真正与生产资料结合则需要一个中介,即一定的生产组织。劳动者需要进入一个生产组织,才能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真正结合,否则就意味着失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生产资料数量上的有限性,必然造成一边是代表国家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的企业,另一边是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等待企业的选择。这就需要公有制企业与个人劳动力发生联系,而劳动力的买卖是实现这种联系的惟一现实形式。
二、以劳动力商品属性为基点,改革现有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无论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劳动力都具有商品和非商品的双重属性。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并无太多的争议。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公有制经济内部仍然是以劳动力的非商品属性为出发点制订的收入分配制度。显然,这种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的要求。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分配制度,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无法得以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笔者对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分配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工资就只能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而不能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就不能转化为资本,从而不仅劳动力市场不能培育起来,就连资本市场也无从谈起。所以,在劳动力是商品的条件下,工资只能按劳动力价值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不能按劳分配。只有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才能按公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有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才能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 市场经济 发展 解读
一、引言
与传统市场经济不同,生态市场经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提出的新兴概念,通过对建设生态市场经济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可以相互协调的发展。可以说,生态市场经济是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当前时代的主流经济体制。只有加快开展生态市场经济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日益遭到破坏的环境问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以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开展生态文明下的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者与经营者存自私的本性导致生态经济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以国家调控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保证生态经济体制能够真正的发展。
二、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生态市场经济并非使是某一类的经济问题,不能将生态市场经济仅仅认为是环保经济产业或者生态农业等,生态市场经济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它包含了所有的经济活动,指明市场经济所涵盖的任何活动都要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话的前提下进行,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加入环保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能够安全、健康的发展,人类也才能从中获益,得到更为优质的生活。因此,积极开展生态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市场经济导致环境日益恶化
现如今,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环境问题,由于传统市场经济难以与生态环境相共融,导致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日益严重。虽然人们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无法真正的落实下去,导致环境问题久久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为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市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日益重视的生态环保问题。
(二)传统市场经济加剧了资源的枯竭
很早我们就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论是否是可再生资源,对其开采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必然会早点自然的反噬。人类的发展必须要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要在地球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发展。只有做到环境与经济体制的相互促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经济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冲突。
三、构建生态市场经济应具备的条件
目前部分企业或者国家对构建生态市场经济缺乏实践,认为不具备建立的条件,事实上,构建生态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只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就能建立生态市场经济,这点我们必须要明确。
(一)具有充足的思想认识
当前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环保的理念。实际生活中,由于部分群里或民众对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其出现错误的消费观念,对周边环境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所以开展生态市场经济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高其思想认识,只有全民协作,全面参与,才有建立生态市场经济的可能。
(二)建立生态市场经济政府必须要参与其中
生态市场经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可以单方面建立起来的,他必须要全人类共同参与其中,这就对政府的职责有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政府必须要在身体力行的同时,要针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政策。只有官民通力协作,规范各行各业的故障制度,才能保证生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
要建立生态市场经济,保证生态环境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就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要针对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研发工作,使得对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商品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找到可以替代的商品。要加大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前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当前开展生态市场经济中遇到的最难的问题。
四、如何开展生态市场经济
开展生态市场经济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保证生态市场经济得以正常的发展下去。研究开展生态市场经济的途径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进行生态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
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生态市场经济中一些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工作以及相关的应急制度。要有忧患意识,对生态市场经济体制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或负面问题要有一定预知,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要深入基层,做好调研工作,对基层市场经济的动态要有一定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性事件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相关政府部门要针对生态市场经济建立一支对各类突发事件均能有效解决的专业团队。
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快生态市场经济下的各类生态资源的产权体系,只有对现已拥有的各类资源有明确的划分,建立起完善的产权管理制度,才能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在对现有资源进行产权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一点,资源的使用时以服务于全人类为宗旨的,是服从于市场经济调配的,所以对资源建立的产权必须是可以转移的,不能固定的只属于某个人或某一群体,只有做到资源合理流通,才能使其服务于市场经济,才能保证生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
可持续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再进行生态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依据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深。虽然短期内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喜人的成果,但是长远考虑,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使其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区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找到适合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发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掌握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了解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张方式。作为政府部门,要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分出一部分用来进行环境整治工作,这样通过政府就将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仅仅的相结合在一起。生态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经济发展又能反馈给生态环境,从而保证了生态市场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
(三)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
针对我国现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政府部门要对自身的职责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现有环境问题,政府要综合全面的对其进行政治,同时还要起到对周边企业的监督工作。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同时出台有效的处罚措施,才能保证生态市场经济走向正确的轨道。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生态保护问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增加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还要对民众做好宣传工作,只有民众观念的转变,全民参与环保,才是对生态环境最好的回报。生态市场经济也能从中获利,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五、结束语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必须要针对本国国情,要注意与西方资本注意国家相区别,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在构建生态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定的优势,当万事无绝对,要以持续发展观为知道思想,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措施,去粗取精,在努力缩短与其经济上的差距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健康的发展。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变迁,在生态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必将走在世界的前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民商法;经济法;联系;区别
我国的目前的经济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特色就是在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的同时不放松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民商法与经济法便是这种经济体制的产物。民商法是民法和商法的合称,民法保护的对象是平等主体的个人利益,商法的作用是调整主体间从事商品贸易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法的兴起较晚,是伴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强调社会公众利益而产生的。因此,二者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
一、民商法与经济法的联系
第一,二者调整的范围有交叉。现代的市场经济往往离不开市场与国家的双重调节,民商法是为市场调节服务而经济法则为国家调控服务,但在调整范围上二者还是有交叉的地方。民商法调整的是微观经济关系,例如企业制度;经济法则既调整微观经济关系也调整宏观经济关系,二者交叉的部分也不完全相同,经济法调整的微观经济关系仅仅是民商法的一部分,即因过于强调个人私利而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的部分。
第二,二者的取向趋同。民商法在本质上是维护私人个体的利益,同时民商法越来越注重公众利益,正朝着社会化、公法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民商法加强了对活动主体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中的规范,此外,民商法也强调追求社会正义以及对弱者的保护,这些在民商法的条款中都能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取向是同质的、共生的。
第三,二者的某些要素通用。一个法律部门一般包括概念、原则、制度、调整方法等要素,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某些要素是可以通用的,但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法人制度,民商法详细地规定了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在经济法中也对现代法人制度和治理结构做出明确规定;在民事责任的确定上,经济法中也有对其法律责任的规定;经济法中的“社会公益”、“诚实信用”等原则在民商法中也有使用。
第四,二者的职能互补。民商法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体现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要求,强调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规范市场秩序,民商法多采取任意性的规范而少有强行性的规范,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地遵守市场规则。经济法对经济活动的规范则体现了国家这只有形之手的要求,强调发挥国家的干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经济法多采用强行性的规范,从外部给予市场主体控制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区别
第一,民商法强调意思自治,经济法强调限制意思自治。民商法要求市场主体以个人意志作为自己经济行为的决策依据,不允许任何其他人的意志强制。例如在选择法律时当事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当事人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提讼、追究责任。经济法是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其调整目的是实现利益的平均分配、收入的公平分配、社会群体的平衡,它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利用国家强制力对一切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市场行为给予制裁,甚至不惜牺牲个人自由以换得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法作为公法要求以社会权利为本位,要实现社会权利本位的法律手段就是对个人权利进行限制。
第二,民商法强调平等保护所有市场主体,经济法强调偏重保护部分市场主体。各主体地位平等作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各种法律关系中,所有法律条款都是在平等主体的基础上设定的。民商法给所有市场主体同等的保护力度,赋予所有主体相同的权利,设置相同的义务,忽视了市场主体的强弱关系,也不识别市场主体的具体人格差异,唯一的特殊保护对象就是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并且仅仅在行为能力制度和监护制度上。经济法则充分考虑了市场主体的强弱关系,对实力不等的市场主体给予程度不同的保护,赋予不同的权利与义务,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保护弱势群体,限制差距的扩大,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第三,民商法强调实现个体经济利益,经济法不仅强调个体利益,还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法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利益,即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而与市场机制相对应的民商法强调个体的经济利益,这无疑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相背离的。经济法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环境、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利用经济手段与其他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减少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发生。经济法的原则并不是完全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社会利益,而是既强调社会利益也强调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以保护社会利益为先。民商法强调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很可能会损害社会财富、破坏生态环境,这就需要经济法以国家强制力的方式来保障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最终也是保护个人利益。
第四,公平产生的基础不同。民商法是随着商品经济产生的,商品交换活动中建立的所有权规则、契约自由规则后来演变成了法律规范,此时产生的公平强调的是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权利,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完全与国家利益脱离,将政治权利与民事权利分离。经济法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失灵而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政府已经不再是“守夜人”而是开始插手市场,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此时的公平是社会公平或者整体公平,个人利益在次要地位,社会整体的公平才是首要目标。
第五,民商法强调国际通用,经济法突出本土化。民商法是与市场机制对应的,而市场机制对于各国市场都适用,这使得各国民商法律相互借鉴、相互引用的现象很普遍。而经济法是与国家干预相对应,每个国家的市场环境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经济法的具体规则是不同的。
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他们的关系犹如一对同胞兄弟,既有共同的血脉,又有不同的性情,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蒋秀兰,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探讨,法制与社会,2006(09).
[2]刘璎葶,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1).
篇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和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二
、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篇9
一、两法在价值取向上的关系
坚持社会正义是法律根本价值的体现,民商法和经济法当然也包括在内。民商法通常指考虑相同市场主体的强弱关系,给不同种市场主体同等的保护力度,对所有人都给予同样的权利,设立相同的义务,法律基本上不针对人格问题进行任何区分,只依靠监护制度和行为制度对精神有问题的人以及未成年人给予低限度的保护,经济法经常依据不同经济主体的实力等因素,给予不同经济主体以不同的保护力度,给出不一样的义务权力标准,比如根据消费者和经营者人格区别制定保护消费者的相关行为规范,根据企业集团和单位机构的具体信誉识别来制定行为准则,依据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的产业识别制定关于产业的政策法规等等,侧重于保护市场经济中的实力较弱的人和积极上进的人,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由此可见目标选择方向的不同,界定了经济法和民商法的适用领域。但是经济法和民商法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本质上是亲缘关系,总体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和协调性。民商法大部分是随意性规范,要求体现上属于“隐形人”,注重市场机制内部化,充分体现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督促市场主体自行遵守市场规范,维护市场良性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法大部分是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与民法相反,注重市场机制外部化,提供干涉性、全面性、政策性、规范性的法律规则,有效处理市场失灵现象,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民商法在治理市场失灵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法律能效。市场失灵并不全都是解决不了市场内部问题。但反过来说,我们必须也承认经济法对市场失灵的治理和整顿的重要性。由于实践证明,多数情况下有市场机制内部处理市场失灵现象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为了加快建立自由公平竞争的社会经济体系,并尽量全面提高市场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必须介入市场经济的调整和规范。经济法在不破坏市场经济机制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向市场机制外部化靠近,从市场外部有效处理市场失灵问题。虽然经济法和民商法分别是从社会权利和个人权利两个方面规范市场经济的,但是社会与个人的内部联系越决定了两法直接互相趋同和互相交叉。
二、经济法与民商法之间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协调
经济法注重的是社会本位论,平衡和维护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是它的特有属性,社会的公平和利益就是它的根本价值,稳定经济运行状况是它的基本功能,从整个社会利益角度出发,使用宏观调控方法整理和干涉经济活动、处理经济体系中的漏洞、平衡社会资产分布。民商法则注重维护个人利益,倡导个体经济活动安全,本质是资产的自由分配,一方面体现它在保障交易安全、维护个人权利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它忽略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无法保障经济安全。特别是在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社会的发展必须有经济发的支持和调控,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创建社会、人口、能源和财产的平衡,强化个体、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协调性,尤其看重社会资源的平衡与共享,预防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整体经济的维护,适用与整体价值取向,民商法则强调个体本位论,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社会发展。总而言之,民商法的根本发展方向是自由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依靠主体自由获取经济利益,鼓励公民追求个人权利和资产。经济法主张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理利益和经济体制,为达到实现社会公平性和维护经济秩序为目的进行合理的干涉和调节,经济法作为刚刚实施的法律,完善民商法过去追求“自由”方面的漏洞,民商法和经济法之间互相依赖,共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于咏格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篇10
投资项目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和备案制,政府部门对企业投资的变项干预因素再度减少,回归了市场经济本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进一步完善的结果。
核准制和备案制为市场经济的纯洁性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体现了对市场经济原则的尊重。过去的审批制,政府既从社会管理者角度,又从投资所有者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核准制,政府只是从社会和经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了。在某种意义上,过去的审批制是将政府置于了一种无所不能的地位,所有的项目都要经过政府审批才能进行,这一方面加大了政府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为企业增加了某些障碍,不利于经济发展。而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再度明确了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主体,对于政府未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属地备安制,体现了对“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市场经济原则的尊重,政府部门的这种“退出”,将为市场经济的纯洁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核准制和备案制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调整、回归。从程序上来讲,核准制和备案制的程序更为简单,审批制一般要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三个环节,而核准制只有“项目申请报告”一个环节。这更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政府部门从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中解脱出来,有助于政府部门集中精力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政府部门在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也是政府部门职能调整的一种表现,是政府职能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