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法教学的例子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认知法教学的例子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二语习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也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外语教学领域当中。最近三十年以来,研究二语习得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日益增多,因此出现了大量有关书籍,而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正是其中一朵奇葩。该书由Routledge公司出版,它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出版,第三版是2013的最新版本,在旧版本的基础上,第三版增加了二语习得这一领域至2013年为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由英国的南浦安顿大学的应用语言学教授Rosamond Mitchell,埃塞克斯大学的二语习得教授Florence Myles和约克大学的第二语言教育高级讲师Emma Marsden合著。本书收集了二语习得领域目前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在书中以章为单位分别讨论了几大方面的理论,包括语言学、认知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本文拟对该书进行介绍和评价。
一、内容简介
作者写《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的目的是要给读者提供目前二语习得领域最新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该书的目标读者很广泛, 包括语言学的本科生、外语教育/英语(作为外语)教育/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以及从事二语教育的教师等等。本书共有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重要的概念和重要问题;第2章回顾了二语学习研究的近代史;第3章关于语言学和语言发展方面的“普遍语法论”;第4章关于二语学习的认知法:普遍的内隐学习机制; 第5章关于认知法:记忆系统和有意识的学习; 第6章关于二语学习的互动;第7章探讨了基于意思的二语学习方式;第8章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9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10章是全书的总结。
作为全书的开篇,第1章介绍了“第二语言学习”(简称“二语学习”)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的重要问题,使读者对该书的研究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作者首先解释了“二语学习”这一核心概念,作者广泛地把它定义为任何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然后作者介绍了一系列将会重复出现在往下的章节的概念和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好”理论的特征;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过程;语言学习者的观点;语言学习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第2章回顾了二语学习研究的近展史,以及大概地探讨了现今学者思考的理论基础。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二语研究总体发展的时间轴(p50),详细列出了各个研究的年份、著作(包括作者姓名)、主要评价等等,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2008年,涵盖了超过60部与语言学或二语学习相关的著作,让新读者对二语学习和研究这一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提供了详细的书目清单供读者按照兴趣和需要查找。
第3章到第9章是该书的主要部分,介绍了二语学习的各个相关领域。
第3章探讨了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提出的重要理论----“普遍语法”。这一语言学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大量的学术思考和相关著作出版。作者认为,“普遍语法”论致力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尽管这一理论主要研究的方面不是二语习得,但是它却是直接与二语研究相关的(Kobayashi,1999)。“普遍语法论”对研究者能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里面的形态句法学的特征这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因此作者对这一理论高度评价。
第4章和第5章都讨论了认知法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具体来说,第4章从普遍的内隐学习机制来讨论认知法。作者认为在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都使用到了同样的内隐机制。张人(2004)也指出儿童在母语环境长大,三岁左右的时候就能流利地说母语,这就是内隐学习机制。而成人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时候,最终也会受到内隐学习机制的影响。本书作者讨论二语学习的认知法的时候,尝试探讨了人类大脑是如何处理和获得新知识的(Kobayashi,1999)。他们首先引入了以输入为基础的突生进化论者的观点,认为人类本没有什么语言天赋, 都是靠后天的环境浸泡和语言积累所获得语言技能。作者继而指出输入频率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然而,Elman、Bybee和Hopper等学者提出了以处理(输入知识)为基础的观点,也就是在过去几十年里,认知理论者越来越倾向认为语言是由人类总的学习能力和局限性来形成的。认知与其他学习途径之间有越来越多的相互联系。
作者在第5章强调了二语学习比母语学习更加具有内隐学习机制的特点。作者首先介绍了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或称外显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或称内隐知识),还列了Ellis的一个表格(p137)比较了这两种知识在意识程度、所需时间、注意力等七方面的不同支出。Ullman比较了儿童和成人学习语言的特点,认为儿童是通过程序化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言的,而成人则是有意识地用陈述记忆系统去学习语言。Han和Ellis认为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时候,需要更集中的注意力和更周详的学习计划。Gor以学习英语过去式这个语法为例子,证明二语学习者更加依赖陈述性知识系统。另外,作者还介绍了两种记忆系统的相互作用。Ullman认为,程序性记忆可以使用陈述性记忆所获取的信息,程序性记忆还可以影响陈述性知识。作者介绍了技巧习得理论的三个阶段:(1)认知新知识,(2)练习使用新知识,(3)自主使用知识。最后,作者提及了工作记忆(或称短时记忆)能力的定义和二语习得的关系。工作记忆系统有两个组成部分, 一个是短时记忆, 另一个是对短时记忆信息的控制。
第6章介绍了互动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着重讨论近年针对二语互动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的研究。Mackey、Polio、Sheen 和Lyster等学者认为“互动方式”一直是比较活跃的研究话题,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互动在某些方面能促进二语学习。作者还从目标二语的结构和词汇这两方面说明互动是可以推进二语习得的。互动里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反馈,所以作者也特别指出提醒和纠正学习者的错误的反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7章关于基于意思的二语学习方式,作者首先引入了由Givon、Halliday和Langacker等理论语言学家提出的功能主义的观点,说明二语学习者侧重于理解二语的意思的方法以及如何达到他们个人交流的目的。另外,理论语言学家们还认为学习者为了理解二语的意思,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正统的语法系统。本章主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作者在本章开头首先做了一个小规模的关于二语学习的机能主义案例分析,所选案例是为了阐明以意思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的主要问题和原理。2)作者评价了一个欧洲科学基地(ESF)做的一个大型研究,此研究检测了一些欧洲国家里面的成年移民不正式的语言学习过程,从而提出了如何学习以交流为目的的语法知识的建议。3)作者进一步检验了学习者如何发展和使用语言学的方法去解开一系列的概念意思,包括“过去时”和“移动”等的概念。4)作者考虑把目前的研究转变成学习者如何发展和使用语言学方法和理解上下文意思这一方面,从而使自己能用二语表达意思。5)作者评价理解二语发展这方面的总体研究成果。
第8章主要讨论语言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关系。首先作者引入了新Vygotsky思想和研究, 也就是“社会文化论”(SCT),该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互动本身就构成了学习过程,而这个学习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性活动,而不是个人的独立活动。自从1980年开始,Lantolf和他的同事们是研究SCT与二语学习的相关性最主要的人物。Lantolf认为,“调解法”(mediation)是Vygotsky思想的中心概念,意思是人类的心理行为依靠一系列的文化象征工具(例如语言)。Vygotsky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最接近发展区”(ZPD),意思是在教师或专家等人的指导下,学生能解决他们本身水平不能解决的问题。Wells指出,ZPD最初指的是“初学者”在“专家”的辅助指导下成功解决问题, 但是现在的SCT理论者已经把此概念扩展到同龄人之间的小组学习,他们认为在合作活动里面,每一个人都能协助他人,每个人都能从他人的贡献中学习到知识。Lantolf和Poehner认为,随着以概念为基础的指导和课堂二语学习的非自然环境学习的局限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应开始探讨更有针对性和持久性的实质性研究。
第9章主要探讨了社会语言学和二语学习理论之间的关系。社会语言学是一个由很多理论分支组成的多样多变学科,因此作者选择了当代的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对二语学习有着最密切关系的部分来深入讨论。作者在本章关注多种语言的练习和虚拟社区在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理解,其他主要内容还包括:由社会语言学驱使的二语使用的变化倾向;二语社会化;语言练习社区和情境二语学习;二语学习、媒介和身份(重新)建立;对二语学习的情感和投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引用了好几个二语学习的例子(包括Li研究的以中文作为二语,Ohta研究的以日语作为二语等等)来说明社会语言学和二语学习的关系。
在第10章,作者总结了近年二语学习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指出了这些成果的局限性。另外,作者指出了二语学习今后的研究方向,还指出了二语学习研究和语言教育的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实际理论”和课堂教师之间展开持续性的对话,还需要更多源于研究项目但是更独立和抽象的观点(Kobayashi,1999)。
二、简要评价
本著作与时俱进,从1998年第一版到2013年的第三版, 作者都会增加很多与社会上最新的与学习和研究相关的事件,例如本版作者更加关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语言学习方式, 因为这也是现阶段很多学生接受外语学习的新方式。其次,各章节的写作思路清晰,每章开头都会简要说明本章包括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 另外,本著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二语研究总体发展的时间轴(p50),显示了研究的年份、著作、主要评价等等,让新读者对二语习得这一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个时间轴也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内容。还有,书后提供一个完整的词汇表(p292), 详细地解释了本书出现的各种概念(在正文出现的概念用黑正体表示),帮助读者更易理解。最后,作者还附上主题索引(p365)和引用作者的名字索引(p374),方便读者随时查找需要的信息。虽然本著作有诸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介绍和理论解释,也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但是没有给读者较多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指引。总的来说,本著作优点多于缺点,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合各阶层的二语学习、教学或研究的人士参考和使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演示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案例二:选修2-1中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可以这样引入,引例:把圆上的任意一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那它的方程是什么?图象又是什么?教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它的图象,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知椭圆的图形和方程,而椭圆的本质是什么呢?进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种引入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先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实验的发生过程。案例三:选修2-1中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身体会.步骤如下:(1)取一条细绳;(2)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板上的两点(绳长大于之间的距离,绳长为定长,为定点;(3)用铅笔尖把细绳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观察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提出探究问题:如果把条件改为绳长等于,或绳长小于那么图形又是什么呢?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轨迹为椭圆;轨迹为线段;轨迹不存在。当然对于《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课可以采取演示法与动手实验法相结合可能效果会更好。这样既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导课方法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温故引新法
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以前,先简要的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案例四:必修2《圆的一般方程》这一节,可以引导学生对圆的标准方程进行复习,然后再对标准方程进行展开,就能得到一般方程,然后观察方程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知识。
四、实物展示法
这样的课就是把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对实物的研究来掌握所学知识。案例五:学习必修2《几何体》一节,可以拿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几何体的棱、顶点、面等几何元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理解。
五、引例感知法
对于应用性质的新授课,案例六:《导数的应用》一节,可以把应用的问题进行改编,以例题的形式引入。例题可以变为:例1.以冬奥会的吉祥物玩偶为例,已知每件成本70元,若售价100元,则每天卖出300万件,若提高价格,销售量减少,且每天减少卖出的件数(单位:万件)与商品单价的提高值x元之间为(x>0)问如何定价才能使每天的销售利润最大?例2.索契作为冬奥会的主办城市,俄罗斯必须为其储备足够的冰雪,以备运动项目所需,因此建立了无数个蓄雪池.若每个蓄雪池是底面为正方形的无盖水池状,能储存256m3的冰雪,求底面边长为多少时材料最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怕解决应用题的心理,真正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除上述引入方法以外,还有直接导入法、归纳导入法、讲评导入法、精心设疑法等等。当然,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的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引入设计。一个成功的课堂引入,必须因“师”而异、因“生”施教。无论怎样上课,在课堂教学引入的时候,都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1.有效性。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应注意实现两点:(1)对课堂教学有效果;(2)有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2.科学性。无论哪一种课堂引入都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了。3.趣味性。课堂引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学习,不能引用与本节无关的例子,不能因为引例而引例。当然引例必须要有启发性。
篇3
为了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进行了研读,获得了不少教益。
这本书由鲁子问和康淑敏两位专家编写,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作为英语教学设计方向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设计培训教材使用。我认为在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接受培训期间读读这样一本书是再合适不过的。这本书介绍了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相同与差异,提出了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整合的方法,介绍了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操作方法,包括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教学,然后分析了英语教学过程的策略及实践操作方法,并从英语知识教学的策略及实践操作方法、英语技能教学的策略及时间操作方法两方面对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指导。
编者用六章分别讲了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操作、英语教学过程的策略及实践操作、英语知识教学的策略及实践操作、英语技能教学的策略及实践操作和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行动研究。
该书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简要的讲解,主要的内容是对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分析。每一节都采用“准备-学习-实践”三部式结构,不仅讲解理论,而且注重教学实践。在每一节的理论讲解之后,都设计了“实践分析”专栏,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在看每一节的时候,我都是跟着该书的编排形式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在准备环节,编者会给出一个案例,让读者思考,遇到此类教学问题该如何解决,此时,我的大脑就会回忆我在教学中有没有遇到过,我又是如何解决的,然后思考怎样才能解决得更好;在学习环节,编者给我们提供了最系统的理论知识,此时我就很认真地研读每一条理论,认真理解每一个概念,为今后的教学活动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在实践部分,我仔细地看了每个实践活动,对于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活动自己在教学中也尝试着使用。
本书的优点是:1)语言浅显易懂。不像平常的教育着作,带着很多专业术语。2)内容很实用。书中不但简要地介绍教育理论,还举出大量的课堂活动例子,很适合各个层次的外语教师参考。3)描述很细致。书中谈到英语教学中很多细节的东西。4)编排符合读者习惯,发人深思。书中每一章节都会在适当的位置上安排一个文本框,给出一些名词解释或让读者讨论或思考一个问题。如:请讨论,您如何看待Practice makes perfect.它与数量原则有什么关系?训练中如何把握训练的量?
这本书让我羞愧于自己在教学理论和策略方面知识的匮乏,更让我明白英语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我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很多时候只是随心而教学,不会严格遵循某一教学模式。所以一直以来,教学成绩都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我本人也一直为此烦恼,这本书教会我许多有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社团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教学法。从书中我悟到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和“教务定法”的灵活性特点之间的统一关系。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收、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需求和自身的教学风格适丰富了一下教学方法和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最受启发的是书中的如下观点:呈现学习任务时,应当向学习者描述任务中的问题发生的物理背景、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问题的呈现必然是有趣的或吸引人的,目的是引导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让学习者体现到伸手可及的成功;教学活动的设置应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情感;老师可以和学习者商量课堂活动的内容并建议学习者把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带回班上。让我陷入长久的沉思的是这个观点:“personalities and relationships are important for motivation”即:教师的性格及其与学习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在调动学习者学习方面很重要。文中提到“即使我们不能完全改变自己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但我们可以主动了解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如:流行音乐,年轻人喜欢的电影,新车,科技的发展等。看到这里,对于学生为什么没有积极参与我自以为精心准备的课堂活动,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设计活动时,我只是从教材内容和个人兴趣出发。当学生冷淡对待活动时,我只会埋怨大的学习环境不好,埋怨学生不配合,极少去思考是否学生对内容感兴趣,是否活动的难度适合学生,课堂指令是否清晰等因素。文中还指出:即使学生会使用老师准备好的语言结构,也明确活动的目的,但如果他们缺乏信心,也不会积极参与…所以,对学生及时得体的鼓励相当重要,借用李阳老师的话就是鼓励学生 “Enjoy losing face. Enjoy making mistakes ”总之,要踏上英语教学的成功之路,进行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是必要的,
篇4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教学方法
1 注重课内外结合,开放合作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是要通过接触客观环境和参加社会实践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因此,要把思想品德课向课外延伸,做到课内外的结合,尽量开放合作的方式。首先,把思想品德课融于家庭。家庭是学生最早的课堂,家长是学生最早的老师,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广泛开展调查活动、实践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我们在行动》时,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社会调查。第一,先调查本地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每一个小组找一个环境污染问题;第二,找出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指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第四,写出给有关部门或市长的合理化建议;第五,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合理利用资源的公益广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
2 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各种教学方法,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在上课时,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师生双边活动的作用。李老师在讲“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时,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为什么说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②的案例,使你明白了什么?③我国现行法律的特点是什么?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解答后,李老师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有人说自己不违法,不犯罪,法律与自己无关?”在讨论过程中,李老师指导学生思考“说自己不违法,不犯罪,法律与自己无关”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的思想影响,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增强法制意识是青年学生的高度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3 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在生活环境、学习经历、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这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距很大。如果我们仍然采用“齐步走”的教学,学、统一要求,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不再是过去的收音机,教师也从过去的“保姆型”“警察型”转变为“引导型。”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首先要教学目标差异化。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落后生吃得了。最后.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内容后,学生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教师的作业布置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4 变“启发式”教学为“合作参与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虽然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思维的余地,但这种教学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都是在教师“启发”的前提下实现。如果教师不启发或者启发不得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非常有限。而思品深教学应当是一场教育、教学、学习的创新革命。从模仿的、机械的、记忆的拓展到一种发散的、灵活的、多角度的、有创造的领域中去。而“合作参与式”教学就是在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四权”: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主动发展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在单纯的接受知识,而是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合作共享,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是一种再创造。在实践中教师要做到“精讲、熟读、巧练、巩固”,“精读”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少讲,而是对基本内容,重点内容能够化繁为简,寓教于情,在生动活泼中揭示其内涵,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去认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熟读”不是简单的多读、背诵,而是要教给学生记忆方法,从理解的角度去掌握知识点、重难点,注重怎样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6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