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时间的差异

我国的老龄人口被世人所关注始于2005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1.05亿,占当时总人口数的7.7%。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人口比例超过7%,该国即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出生率从19世纪起就已缓慢、平稳地下降,到20世纪初,很多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已下降到每对夫妇平均生育1.2到2个子女。在出生率下降的初期,各国都经历了儿童、老人少,劳动力多的黄金发展时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为随后应对老龄化挑战积累了资源。20世纪中期以后,生育率长期下降的后果逐渐凸现,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比例均在上升,很多发达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的时间提前了半个世纪。

2.人口老龄化现象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的现象,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现象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增加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3.人口老龄化现象形成原因的差异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在20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老龄化进程。当前我国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国策,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在政策控制下实现的。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在社会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文化教育水平高的情况下,人们自觉降低生育率,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4.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速度的差异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保持着高速递增,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按联合国统计,从20世纪的1950年到90年代末,世界老人数量增长176%,中国的老人数量增长了217%;而在本世纪未来的25年中,世界老人将增加90%,中国的老人则将增加111%。

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5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0 引 言

21世纪之后,包含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且比预期提前到来,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更为严峻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现象。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不能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步伐,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要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何有效应对这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问题。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增加。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已开始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然而,人口老龄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导致我国人口生育率较低。计划生育的政策是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国情相适应的,当时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但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出现改变,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医疗水平的改善,人类的寿命相比以前已经大大延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但是年轻人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表现为我国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关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看病难及看病贵的问题,而老年人身体免疫力较差,更容易患病,且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这些问题都显示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首先要提高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为老年人就医创造额外保障。

2.2 建立完善合理的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纵观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家要通过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保证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养老金,这也是其积极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政府在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能够承担转制成本,政府要在完善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作用。

2.3 鼓励老年人积极与社会接触互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工作岗位,但其自身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对社会发展仍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可以在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主动与社会接触,努力实现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自我价值,即要“老有所用”。在推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中,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政府要在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相关的数据库,对那些技术精湛及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建立系统的档案,为老年人就业建立合适的渠道。

3 结 语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对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高峰出现之前,要抓住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立更为合理且能够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养老金机制,引导个人储蓄养老,积极解决并且完善城乡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耕.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8).

[2]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篇3

[关键词] 参保人员;老龄化;医保基金;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2.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0-3

人口老龄化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大,社会各要素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巨大,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加深,从而影响到整个医疗保险的有序进行。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逐年增大,逐年增多的老龄人口是我国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还未达到积累规模的医保基金带来深远影响。研究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和对策,对缓解当前医保基金压力,促进医保基金快速积累,保证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保基金参保人员老龄化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至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基本实现了全国全领域覆盖的总体目标,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特殊的社会成员构成、社会发展状况,使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着医保质量不高,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医保基金的管理滞后等相关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医保基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且收入大于支出,但在医保基金的增长率上远远低于支出增长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医保覆盖面积大,受益面积广,人口老龄化率不断增高。从城镇医保基金收入与支出率来看,2008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大于支出率0.1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30.3%、30.2%;2009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低于支出率11.7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18.5%、30.2%;2010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小于支出率8.8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15.6%、24.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由于参与医疗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多,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也逐年提高,就当下形势而言,医保基金的支出自2009年起已超收入率,使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长期发展,必将导致医保基金的亏空。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原因及问题分析

截至 2010 年底, 我国总人口已达到 13.7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9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8.87%,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 年间增长了 1.91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等特点。由此而产生的医疗保险基金问题越发更加明显,主要显示在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的惠及面的不断扩大,致使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大于收入,为医疗基金的积累、运用带来许多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原因分析

1.人口老龄化现实下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

由于我国特殊的人口年龄构成,随着人口红利窗口期的减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2010年统计显示我国总人口已达到 13.7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9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8.87%,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 年间增长了 1.91 个百分点。从医疗卫生角度分析,由于不断增多的老龄化人口,使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面临更多的挑战,就目前而言,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在不断增大,参保人员在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缴费人数不断减少,医保基金增量减缓,而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医疗费用支出量逐年增大,支出率不断提高,使医保基金在收支上难以实现平衡,给医保基金的积累带来较大压力,影响整个社会医疗保险的健康、有序发展。

2.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基金累计不足

现行的医保财务管理制度只对医保基金本身实行管理,但缺失了整个医保基金链的管理,从医保基金的积累来看,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医保基金积累主要以单基数筹资为主,该筹资方式主要以工龄作为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年限,在工龄内为统筹基金互济作贡献,在退休以后享受代际转移资金,并且个人账户部分积累,在退休以后使用,实现时间上的转移。但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基金管理上的缺陷,使基金积累过程中由于制度实行时间及制度本身漏洞等问题,造成基金积累过程中出现医保缴纳不到位,出现缺缴、不缴等现象,对医保基金的积累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些人群对基金而言,实际存在欠缴,形成了债务,这种隐性债务导致了基金平衡上的缺口,从而影响到整个医保基金的积累及管理。

3.医保覆盖面积扩大下医保基金支出量不断增大

当前医保覆盖面积几乎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在覆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医保参保人数也不断增加,在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医保在老龄化人口中的支出量不断提高,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 65 岁及以上年龄居民的平均两周患病率15年间上升了215.9‰ ,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了105.1‰。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患病几率在逐年上升,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人口患病几率的升高,使我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压力逐年增大,其中对医疗保险及医保基金的压力尤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医保基金支出量大,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上。另外,由于老年居民占用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年轻人的 3~5 倍,参保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必将对医保基金运行造成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问题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便决定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执行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运作过程复杂。从影响医保基金积累预分配的角度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医保基金是否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的关键,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结构中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由此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老龄化人口不断升高,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老年人比例增大,呈现出老化趋势,对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从收入角度分析,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缴纳医疗保险的人口数量逐年降低,严重制约着医保基金的增量,从支出角度分析,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高,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医保要求不断提高,加之老年人口患病几率上升,医疗费用支出量较大,使医保基金存量逐年减少,为医保基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医保基金的总量略升,但增量减缓

从医保基金的总量与增量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断改善,就从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政策角度分析,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单基数筹资的医保政策,虽然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但是由于我国良好的经济氛围,单基数筹资中各参保人员在医疗保险的缴纳积极度及缴纳数额上都有很大提高,是我国医保基金总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大环境的影响,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参与医疗保险的职工,需缴纳直至退休前的医疗保险费用,到退休后可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且无需继续缴纳保险费用,该政策的实施,使社会医疗保险缴费人群逐渐与老年人口脱离,使社会保险缴费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导致社保基金的使用人口与缴费人口间出现了一个较大空缺,严重影响了医保基金的增量速度及基金总量,另外由于老龄化人口的患病率升高,大量医疗基金消耗等因素,致使医疗基金在增量上呈现逐年放缓且增量减小的趋势。

三、化解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压力的对策

参保人员老龄化对社保基金的压力从压力来源的原因和其中产生的问题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社保基金的压力不容小觑,要想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就必须要从现行医保基金管理角度及医保政策出发,针对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对策。

(一)解决社保基金增量问题,平衡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解决医保基金增量问题,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关键有以下两点:一,首先要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经济发展作为地区壮大的首要条件,大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增加地区经济收益,社会才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保基金中去,实现社保基金总量的持续增大,从根本上解决社保基金增量放缓及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单纯社会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风险完全可以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能够提升地区医疗保险水平,还能为医保基金持续注入更多血液,保证地区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甚至盈余。二,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延长医保缴纳时间。作为保证医保基金增量及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一项举措,延长职工退休年龄虽然能够保证医保基金的收入和增量,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从根本上讲延长退休年龄,对职工身体状况具有一定考验,而且还增加了职工在职压力,要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用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越多,退休年龄越大,享受的退休金越多,医疗待遇越好,晚年生活质量越高,吸引人们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继续工作,推迟退休。以实现提高社保缴纳年限,解决社保基金增量问题,平衡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证社保基金有序累积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行及管理政策缺陷,导致社保基金累积过程中出现,隐性债务,严重制约社保基金的累积,因此,地区应该完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根据新老制度转接时老人的数量与结构来确定资金总量用一次性清偿或逐步偿还的方式由制度外资金来解决。从制度角度分析,完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根据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从地区实际出发,防止隐性债务出现,实现医保基金的持续补入。

(三)扩大医保覆盖面,保证医保基金的面式供给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实行以来,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但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但是在执行过程仍未做出强制参保的规定,有病参保、无病不保、投机参保等情况不利于发挥医疗保险“大数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医保基金的共济作用。根据实际情况,从落实扩大医保覆盖面积的政策出发,在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的对医保政策进行适度改进,调整医保政策目标定位,从政府到医保单位实现一条线的医保执行监管政策,保证医保的覆盖面,做到诸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方位覆盖。落实医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增加了医保基金的供给面,为医保基金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更为广大的支持。

(四)合理调控医保基金支出,加强医疗及医保监管

作为医保基金储量的重要环节,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是保证医保基金总量稳定,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从医保收入角度来看,扩大医保基金供给面,延长退休年龄、促进就业是主要手段。从医保支出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做到每项支出有据可查,查有所依,其次应该加强医疗监管,严格控制过渡医疗,保证医疗过程中的严格用药,同时还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保健宣传、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引导合理就医,控制老年参保职工医疗费用上升势头,调控医保基金。

参考文献

[1]张易.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收支影响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6):148-149.

[2]林森,张军涛.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国别比较的视角[J].社会发展,2013(6):57-59.

[3]林枫.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与对策[J].社会保障,2005,24(4):22-23.

[4]万淑红.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风险预警[J].丝绸之路,2011,213(20):121-123.

[5]林枫.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与对策[J].社会保障,2005,24(4):22-23.

[6]王询,刘广彬.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上涨的实证研究[N].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30-33.

[7]马晓莉,乔岭梅.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老龄化现状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5).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居民消费 静态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24-02

一、引言

人口背景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进步以及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年轻型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严峻。各年龄层人口增长速度方面,2005―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加424.42万人,占全年总人口增加量的48.9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2.98%,比总人口年均增长高出约2.44个百分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出现了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快、赡养负担重和二元结构明显的现象。根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会超过4亿,其中7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000万以上,人口老龄化系数高达35%。

经济背景方面,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过低,同时增长速度也非常慢。我国保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近10年。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非常不合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居民消费一直比较低迷,消费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速度放缓、结构转型、动力转型的复杂转型发展过程。我们需要迫切分析出我国居民消费持续低迷的原因,因此,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消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勒夫(Leff,1969){1}利用74个国家的跨国横截面数据,建立LEFF模型,研究了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的关系。勒夫通过研究得出: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以及储蓄率,三者是负相关的,在社会中提高老年抚养比重和少儿抚养比重会增加居民消费。但是勒夫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消费政策和消费理念不同,因此,勒夫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各国的特定国情,实证分析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汪伟(2010){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1989―2006年间经济增长、人口老龄的关系及其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汪伟的研究得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国内储蓄水平的提升,但人口老龄化对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王宇鹏(2011){3}利用最优消费函数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运用了2001―2008年各省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是平均消费倾向,同时以实际利率、本期价格、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等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平均消费倾向影响效果不明显;老年抚养比与预期价格会促进平均消费倾向发展;实际支配收入、本期价格、利率会抑制平均消费倾向的提升。李仲生(2004){3}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会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发展。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家庭用品支出的消费会增加,但中国消费水平却没有增长反而逐渐降低。刘源(2013){5}利用1982―2012年30年的数据,在实证分析中使用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老年抚养比等变量作为统计变量,通过检验得出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且稳定的协整关系。刘源同时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人均消费支出会促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时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上升,利率和老年抚养比重的增长会抑制人均消费的增长。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仅会抑制居民消费,而且还可能促进居民消费,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经验分析

为了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本文拟采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平衡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所选指标如下:

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率(cr)。描述我国消费状况的变量有很多,国内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居民消费率来表示,本文也不例外。其具体由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到。

主要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edr)。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社会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采用百分数来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计算公式为:edr=(P65+/P15-64)*100%,其中P65+为65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至64岁人口数。

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uedr)。包含各地区市和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redr)。只涉及乡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控制变量:对外开放(open),计算时先对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汇率均价进行换算,然后与国内生产总值相除;人均实际GDP的对数(lnpgdp),人均实际GDP一般表示国内人均收入状况,取对数是保证不影响数据本质的情况下,让其变得线性化;经济转型(tran),由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例表示;实际利率(r),由按时间加权的一年期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如表1。

由表1可知,各变量不存在异常值,可以放心地进行模型估计。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估计结果如表2。

模型1是居民消费率关于所有控制变量的不考虑个体效应的OLS回归,模型2是加入了个体效应后的OLS分析,烧叨员瓤梢苑⑾值髡后的R方提升了36.6%(0.88-0.514),说明诸如风俗、文化、制度等不可测量因素解释了居民消费变动的36.6%,是影响居民消费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倡导勤俭节约,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多储蓄、少消费。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抚养比变量,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压力,进而导致各个家庭缩减消费开支,加大储蓄或投资力度。为了充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我们还可以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分解为城镇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并分别引入模型,即模型4和模型5,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不显著,表明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退机理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缘由。不过无论是模型3,还是模型4,他们相比于模型2的调整后R方只提升了0.4%,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变动的解释力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甚至不能算作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

另外,因为模型1没有考虑个体效应,之中所有控制变量的统计推断不可避免存在误差,所以本文以模型2至模型5的结果为准。对外开放与居民消费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就目前而言,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消费格局失衡,未来应着手寻找两者之间合适的比例关系,共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越高的群体,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偏低,消费欲望较弱,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模型中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的负相关关系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经济转型在5%的水平上与居民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结合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投资和出口比重过大、内需疲软等现状,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堪忧,通过经济转型,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利率的作用与预期有所差别,模型表明其对居民消费并无显著影响。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其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原因,农村人口老龄化没有影响;(2)不管是人口老龄化,还是城镇人口老龄化,他们对居民消费的解释力度有限,属次要原因,相反,风俗、文化等因素才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3)对外开放和人均收入的提升都不利于我国消费水平增长,经济转型能促进居民消费扩张,实际利率则对我国居民消费无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人口老龄化增加对我国来说具有双重作用,利用的好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没利用好则会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政府应该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安全感,让老年人人群敢于去消费,从而促使我国消费结构转型,最终使我国的消费得到跳跃式的进步。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发适合老年人用品,提高老年人专用品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引导企业多生产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高质量产品,比如假牙、拐杖、助听器、老年专用手机等等,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院。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使用品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在生产老年人食品时应该考虑到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注重食品搭配和食品营养,降低老年人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等等。服装方面,老年人服装应使用舒适健康的优选面料(质量高对皮肤无伤害),多生产暖色系与颜色鲜艳的衣服来适用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服装的常规,积极生产流行款式衣服,在舒适、美观的同时展现老年人的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第二,全面提升我国老年人家政的服务质量,增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增加导致社会“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同时,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和精力的有限,使全社会对老人家政服务的需求增大。但是,目前我国家政市场的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出台,导致我国老年家政服务市场上,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够不全,价格变化也非常大;同时,我国老年人家政服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政府应该大力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来完善我国的家政管理体系,促使家政服务企业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专业素质等),最终使得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注释:

{1}Horioka, C.Y. and W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6(7): 12-23.

{2}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09,9(1):29-52.

{3}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1):64-112.

{4}李仲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J].人民日报,2004.

{5}刘源,刘壮.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26-127..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现状特点 经济发展

我国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原因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状态,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统计65岁以上人口站到总人数的9%以上,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为更好的说明解决热门口老龄化的策略,本文先从我国老龄化特点说起。

一、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到2013年65岁人口占据总人口的14%以上。

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虽然老龄化时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国内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时期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时期初期,老龄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65岁人口占总人口9%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国值达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统计),与此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影响,下文具体讲述。

第三个特点我国老龄化问题存在阶段性和累进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在改革了开放以来鼓励生育,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导致出生率骤然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最后一个特点便是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指的是东西部、城乡发展老龄化不平衡,城市变现的老龄化要比农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在总体人口中占据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缺乏,表现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以利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就出现了“青年人赤字”现象,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将会在很多地区上演,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老龄化造成了总供养系数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国总供养素数在56.9,按照老龄化的速度,预计在2030年总供养系数将达到70.0,将会使社会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第三老龄化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家或是企业养老金支出加剧,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退休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费用严重增加,预计在2030年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费用将会达到73219.54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保持增长之势,严重影响扩大在生产。另外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对科技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限制影响。

三、解决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应对我国老龄化产生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向积极老龄化转变,我国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若是我国老龄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发挥的作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当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健康老龄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成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社会尽量建设一个以家庭为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就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家庭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而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优越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国仍然应坚持这种养老模式不动摇。另外为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还必须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称谓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第三是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老年立法,使得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还不够规范,法律的建设仍然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最后我国应实行比较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针对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可以有选择的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另外各地为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可以建立相应的老年人才,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老龄化问题在短期内还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研究仍然需要人员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莫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及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3,19(1):52-63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0-03

党的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写入报告,为未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紧迫的课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怎样,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省情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显著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9.9%,2010年上升到13.26%,预计2015年将达到15%,届时老年人数将增加到2.2亿左右。我省的人口历史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省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较轻,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改革开放之后,我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净迁出省份,虽然我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稍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迈入“老年型”社会步伐较快。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005年时达到7.6%,超过了7%的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标志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六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3%,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但十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00余万,将占总人口比重约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将达到50岁左右,届时汹涌的“银色浪潮”将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2.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据“六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3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万人,增长了49.9%,同期全国增长了34.5%,而全省总人口仅增长了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是79年左右。中国只用了27年就将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都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我省将同全国一样呈现较快的老龄化增速。

3.高龄老人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0年相比,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持续、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这就对今后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龄化程度城乡、区域差异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2 132.4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乡村总人口为1 69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显著差别。我省老年人口规模、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要高于乡村,而且从老龄化速度看城镇也要快于乡村。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相同,也是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但与中国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三个百分点来看,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正好相反。这是我省老龄化不同于全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伊春市最高达12.1%,第二位是鹤岗市10.49%,第三位是鸡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为牡丹江9.86%、大兴安岭9.49%、双鸭山9.21%、哈尔滨8.52%、齐齐哈尔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绥化7.59%、大庆7.14%,只有七台河接近人口老龄化边缘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受资源枯竭影响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国呈现不同的特征。

5.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赡养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间我省15~64岁年龄段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及老年人口总量增加的影响,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老年抚养比逐步提升。

当前我省每10个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年来人口总抚养比在不断下降,但其中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上升了2.7百分点,即0~14岁少年儿童数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攀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条件“人口红利期”将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压力将加剧。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我省人户分离人口为505.14万人,已占户籍人口的13.21%。这部分流动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万人,增长49.37%,其中61%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他们正是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身份隔离等多种原因,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同时,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赡养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异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龄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丧偶的老人占25.9%,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离婚比例为0.9%,与2000年时0.7%和2005年时的0.6%相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着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为0.9%,与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体状况较为稳定,呈现出有偶率高、丧偶率低、离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点,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稳定和睦,健康程度较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发展态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可逆转,我省也不例外。从欧洲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实践表明,老龄化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7万元,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是“未富先老”。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据调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乡村的水平就更低。这一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离退休养老金及社会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单位离退休职工,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乡社会养老机构不足,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年轻人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机构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安置单位等731个,共有床位95 594张,但是面对老龄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养老目标,老龄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各级政府要将人口老龄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宣传部门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强蛋糕”,只有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才能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既要充分挖掘当前“人口红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抓住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扎实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3.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从政府职能看,要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社会上看,要逐步培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事业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设普惠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造让老年人放心消费的服务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样即能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赡养人口人户分离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从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规上对民间资本参与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障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适当调整生育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造成社会负担沉重和养老问题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老化趋势加快。建议适当放宽“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缓解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引导人口结构向平衡、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应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推进从目前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实际全覆盖。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民工城镇身份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为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凯等.黑龙江省老年人口状况及对策研究[Z].黑龙江统计要报,2011:11.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影响分析;解决措施

引言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同时也是个挑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逐步开始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发展比较晚,在制度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完善管理和改善的能力,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为改善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到人口老龄化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所用时间短,并且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铺盖的面积更广,做造成的影响更大。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明显。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所以从整体上看经济发达的区域,老龄化现象要比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明显。而受我国社会体制影响,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倒置明显,农村老龄化比城镇老龄化问题更严重,增长更快。

第三,我国老龄化存在不合理,超前出现。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上才会出现的,如: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则是由计划生育控制下迅速滋长的,老龄化问题过于超前。对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的影响更大,解决更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老龄化人口增长,相应的会造成离休费、退休费的增加。近年来,我国对养老保险越来越重视,养老保险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我国老龄人养老,提供了基金。但由于发展时间有限,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降低,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又造成支出的增加,从而出现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局面,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一方面为老龄化人群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而另一方面,也给在职人员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养老保险金额也随之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主要是由国家、单位、个人进行缴纳。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使养老保险的筹集基金模式发生的重大的改变,以往的筹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和满足我国老龄化人群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转换资金筹集模式是解决我国目前养老基金困难,缓解筹资压力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高龄老人比例的增长,家庭养老能力的降低等因素,是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应针对老龄化人口的实际情况,完善改革制度,提高养老质量和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尽可能的解决老龄化人口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保障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的保障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根据实际情况,延长退休时间和严格的控制提前退休现象的发生。

第二,缓解目前老龄化迅速发展到来的养老问题,结合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形式,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从而有效的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打破现如今入不敷出的局面,带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有效的解决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历史隐性债务问题,做实债务问题。

最后,拓宽投资渠道,允许养老基金入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经营管理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这三点原则。养老制度的发展应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养老问题。拓宽投资渠道,将养老投资于市场,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同时,调节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稳定市场。

参考文献:

[1]韩欣欣.浅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2]张璐.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问题及改革――从国际养老保险的角度[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篇8

>>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十三五”背景下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方式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当前所在位置:]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于人类整体的结构从以前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化,使老龄人口的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图1 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图

同时,老龄化正在从“量变”向“质变”转变,老龄人口群体本身的平均年龄在逐渐增长,即老龄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上升。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图1)可知在未来几十年里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快速增加,而与此同时8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在增长,人口呈现出了高龄化。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2006年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道》,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逐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的阶段。

表 1

从表1可看出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正在高速增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同时数据还显示出0-14岁的低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正在不断下降,其年增长率也在下降。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和低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加剧了我国老幼比例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凸显。

图 2中国老幼人口比例变化图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

1、政策因素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主张“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一度暴增。虽然到了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成为了基本国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惯性,因此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依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到了21世纪初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开始逐渐显现,我国出生率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出生率的减缓使得老年人口在整个人口结构中的比重开始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在发生改变。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养生意识越来越强烈。主动参加各种锻炼,做好预防疾病的防范措施,积极配合治疗,这些都使得人均寿命延长。长寿使得年均死亡率下降,从而使老龄人口比重增加。

3、医疗水平提高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医疗水平、医疗条件也在不断提高,许多疾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医疗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之中,对解决老年人晚年医疗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降低了死亡率。

在逐渐减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双重影响下,使我国老龄人口在数量上呈绝对数的增加,在比例上呈相对数的上升。

老龄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1、影响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老年人的低风险偏好使其更偏向于收入稳定的金融理财产品,如国债、经营较好的公司债券等。针对老年人的需求,金融产品的创新方向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人寿保险、老年医疗保险、个人住院医疗保险等适合老年人的保险产品不断增多。如在2012年的“两会”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总裁杨超就提出了老年护理保险的提案[ 资料来源: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应对老龄化挑战,]。可见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方向具有一定影响。

2、影响金融机构服务方向

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投资受到其自身的专业知识限制、可投资金额的限制,使得其对投资咨询和信托的需求增加,因此金融机构的投资咨询、储蓄业务和信托业务会有所增加。如中信银行在2010年就推出了老年人专属的银行卡“七彩华龄卡”,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周到的金融业务服务。

3、影响社会企业筹资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筹资方式倾向于发行股票。但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市场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而失去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一方面股票市场的资金总供给减少,使股价下跌,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可能会调整股利政策,增加现金股利的分红,使筹资成本增加。而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增加,相对而言企业的筹资成本较低,因此这些企业主要的筹资方式可能会从股票筹资转向传统的债务融资。

(二)造成内需疲软

由于种种原因老人的消费水平偏低,因此在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容易出现内需疲软现象。

首先,随着生活经验和消费经验的逐渐累积,老人在购物时会充分考虑自己对某商品的需求度和购买能力,然后再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这与年轻人购物习惯相比理智许多。除基本生活必需品外,老人对其余物品的消费需求不大,随着老龄化下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使得整个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量降低。

其次,老人的收入来源相对年轻人较为有限,大部分依靠退休金和家庭成员的供养。由于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可支配的收入也较低,因此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下降。

再次,大部分老人属于风险规避者,银行储蓄等保守型投资将成为老年人最普遍的理财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供给在增加,但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却没有同步上升。这就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进而使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内需自然会出现疲软现象。

(三)增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压力

1、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且平均寿命的延长将影响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人口老龄化却在加速。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减轻年轻一代因为赡养而造成的经济压力,国家财政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方面的财政支出势必有所增加,增大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压力。同时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其总体的数额也在不断扩大。这都充分说明了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人口增加给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2、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一个险种。为了使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也为了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购买了商业性养老保险,这对保险机构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参保人数增多,保险机构需要支付的保险金总额和需要提取的准备金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资金运营、业务设置等如何与老龄化社会相匹配将是保险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提升机构投资者地位

在老龄化社会中性业务将会逐渐增加。因为相对于那些只拥有闲散的资金和较少的投资经验的老年人而言,机构投资者有着技术优势、资金支持和规模效应等使其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因此老年人更愿意把资金交由专业机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故而相对于其他社会形态而言,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老龄化社会中的投资地位将会提高。

建 议

(一)加强老龄金融产品创新

当前适合老年人投资的金融产品并不是很多。主要停留在国债、养老基金、养老保险等传统产品上,导致部分老年人有闲置资金但找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因此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金融创新,结合老年人的投资特色、性格特点、资金数额等方面推出适合老年人口投资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挖掘老年人市场。

(二)鼓励老年人适度投资理财

虽然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有限,但由于其消费支出水平也较低,因此很多老年人仍持有一定的闲散资金。基于老年人的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鼓励老人进行个人理财活动,选择适当的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既能加速资金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还能使老人的财富得到保值甚至增值,进而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三)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因此应尽快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加快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养老金保险制度等的建设。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用”,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做出调整,完善社会福利的再分配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率,保障老年人的正常晚年生活,同时尽可能合理分摊由老龄化给年轻一代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

(四)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

老龄化社会中机构投资者的地位提高,为了避免出现垄断、操纵市场、黑市交易等不良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督管理,尽量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带来的危害。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加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做到人人知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其次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同时机构要完善内部监管体系,加强内部监管力度。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力量,建立嘉奖机制,对于如实举报揭发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人们监管的热情。通过切实落实以上几点,最终实现内部监管、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从而使得老年人的投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加大银色产业金融支持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银色产业[ 银色产业是指从第一、二、三产业派生出来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特殊行业,是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提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的各行业的集成和集合。]将成为朝阳产业。金融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银色产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目前看来银色产业中的金融支持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发挥。因此对于银色产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加以扶持,在财政拨款、税收和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从而使银色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我国高房价的利益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3):30-33.

[2]夏淼,吴义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金融机构的变迁[J].西北人口,2011(2):124-129.

篇9

论文摘要:建立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分散和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风险。针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分析了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提出了包括一个救助层、两个强制层、一个补充层和一个自助层的五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模型。

1引言

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在人口问题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应重视。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的现象,在社会里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一般用65岁或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或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联合国,1956&1982)。日本现在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200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 5% 。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长期陷人严重的衰退之中,日本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国掀起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风潮。为应对人口的老龄化,缓解老龄人口的贫困以及分散和降低养老风险,维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受到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及国际劳工组织等的重视和推崇。

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必要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已于1999年进人老龄化社会,表1为我国1999 } 200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有关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表明,到210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分为3个阶段:

(1)从2001一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2)从2021一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3)从2051一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现在已经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中国面临人口老

3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3.1状况

我国在1997年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改革,国务院2005年颁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

持续的人口老龄化使得退休人员增加,退休养老金支出不断攀升,1999年底全国离休退休人员以及退职人员为3730万,到2004年底为4675万。2001年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总支出2321亿元,2004年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支出为3502亿元。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必然带来养老金支付危机。

3.2困境

3. 2.1“大统筹”面临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透支个人账户导致数额巨大的个人账户空账,政府对养老保险金的财政补贴也不断增加,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实际上是按现收现付式运作的。为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政府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补贴金额逐年增加,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混合并账运行,个人账户资金被用于养老金给付,个人账户成为空账,缴纳的养老资金未形成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个人账户空账无疑加剧了未来的养老金支付风险。表2为我国近年来养老个人账户空帐及政府对养老保险金的补贴。

为了减轻个人账户空账压力,实行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分开管理,力求做实个人账户。虽然对“统账结合”的模式做了多方面的调整,注人激励与约束机制,扩大覆盖面,但是由于其现收现付式的主体模式并未改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固有的结构性缺陷依旧存在。国务院2005年的《决定》采取削减用于个人账户积累资金3个百分点的做法,是在做大统筹账户而缩小个人账户,这种“大统筹小账户”模式无法实现养老金的积累和增值,无法克服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将主要依靠当前现收现付式的“大统筹”筹措的资金支付,而目前20%的企业缴费无法满足“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支付需求,提高企业的统筹社会养老保险缴纳费率困难,按现行的制度安排,就是靠扩大覆盖面和政府的财政补贴。前者是拆东墙补西墙,后者是杯水车薪。现收现付式的“大统筹小账户”制度不可持续。

3. 2. 2“小账户”面临的困境

2005年的((决定》规定,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由占职工工资的11%降到8%,完全由个人缴纳、用于积累、个人账户的养老资金实行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值。强调做实个人账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订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实现保值增值。但是,面对的难题有,一是个人账户规模的缩小,二是面对不成熟的市场风险,增值渠道单一,获利空间小;加之由政府部门统管的管理机制面临的效率等问题,这些难题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的资金难以增值,积累最终难以形成;或者即使形成一定量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退休者按个人账户结存的基金仍无法维持其基本生计,陷人贫困,还是要依靠下代人养上代人。

至今国家有关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尚未出台,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和人口老龄化严峻态势,以及变化莫测的资本市场,个人的“小账户”的积累功效及其对老年人养老的支撑力度十分有限,很难抵御老龄化和市场风险,担当起现在养老保险供款人将来养老需求的责任。

2005年的《决定》确立的“大统筹小账户”财务机制,仍是以现收现付式为社会养老保险运作方式,加之制度转制出现的巨额转制成本(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仍没有消化的具体措施,这就必然导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长期负债运行。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未来的50年间,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中人”数量大量增加,在转制成本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夹击下,由于现行的统筹账户本身不具积累功能,致使形成新老债务链循环,隐性债务问题更加突出。

4建立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

4.1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层次设计

针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里提出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构想。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共5个层次。

(1)救助养老层。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农村五保户和城市贫困家庭的老年人及优抚对象,由政府、集体提供基本养老保障,以社会福利养老供养形式作为基本养老支持,慈善团体给予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对象无需缴纳养老费用,可实行老年人集中养老供养和生活照顾。国家要鼓励社会兴办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敬老院、老人护理院和老年福利院等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政府可给予财税政策支持。

(2)强制社会统筹账户养老层。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安排,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参加,用于社会基本养老金支出的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由企业(雇主)缴纳供款,基本养老待遇水平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适当调整。社会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具有较强的保障性和社会互济性,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在现阶段,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老账没有解决,企业养老供款的统筹比率需要高一些。随着转制老账的消化,统筹比率要逐步调低,在维持现行企业总养老供款缴费规模20%不变的前提下,逐步降低社会统筹账户比例,账户比率从现在的20%逐渐缩小至5%,达20%的替代率即可。逐步降低的企业养老供款统筹账户减少的部分或在在职企亚工工资中反映或划人个人养老储蓄账户。自雇者养老供款缴费从现在的12%逐渐缩小至3%,现行的优惠政策保留。

因为我国不同地区及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存在差异,政府的调剂作用需要保留,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保留适当比例(5%左右)作为调剂是符合国情的长远考虑。

(3)强制个人账户养老层。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层,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强制性的退休储蓄计划,职工退休前根据个人收人按月缴纳,记人个人的一个终生不变的账户中,每个人退休后从“个人账户”中得到养老金收人,大致相当退休前工资收人的30%一50%,可通过精算推出缴费比率。个人账户实行完全基金积累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个人账户逐步做大,统筹账户逐步做小。因为两个账户的资金都来源于社会成员的劳动所得,以上两个层次,共同使职工退休后可以得到的替代率50%一70%即可。西方国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一般为50%一60%,第三层次意在强迫那些对他们退休后的需求缺乏远见,不愿储蓄以备晚年之需的人参加储蓄。通过强制储蓄,使社会成员逐步树立攒钱养老、自食其力和自我保障的养老理念。

(4)补充养老层。由职工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或者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效益,为本单位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可按现行年金制办法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费构成。

(5)自助养老层。由个人根据自愿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层。

第二、三层次的强制性养老计划和第四层次的补充养老计划,都是把储蓄列人养老必要的正式支出。养老计划安排时,应当把养老储蓄列为日常开销必需的费用,与衣、食、住、行的支出一样。西方经济学家就曾建议,每个人把工资收人按一定比例的储蓄起来。PRESCOTT (2005)建议个人把工资收人的10%进行强制储蓄。对于第四层次能否给予税收的财政支持,则要看国家的整体养老水平,可以按商业养老保险模式运作或按补充养老保险模式运作,视国家整体养老保险水平给予政策支持或调整。

4.2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安排

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组合可分别规避不同性质的制度风险,应对人口老龄化。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养老的总体保障水平不变,略有提高(2%左右),账户结构由现在的“大统筹小账户”逐步向“小统筹大账户”过渡,以增强自保能力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结合我国的情况,在不同的时段,采用不同的灵活组合模式。

整个21世纪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现在起,最好在25一30年的时间把转轨债务和现存的养老账户缺口消化掉。这段时间里,政府财政重点可集中力量解决几十年计划经济年代欠下的养老老账。这个时段确立的依据是对“老人”和“中人”养老老债的清偿还需要的大致时间。智利政府对养老老债的偿还期就在35年左右。

2051一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稳定在3一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那时我国实现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

篇10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5-02

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

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数量巨大。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接近1.7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

第二,老龄化发展迅速。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了14%用了27年,而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三,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老龄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在2009年才达到老龄化标准。

第四,男性少于女性。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少460多万,据预测,到2049年,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要少2600多万。

第五,城乡倒置现象明显。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老龄人口比例要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长期持续。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六,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处于经济发达时期,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应对能力较强。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尽管经济发展显著,但在人均GDP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红利”的衰退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三)个人消费减少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研究部署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的国情复杂,城乡二元差异显著,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规定一般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退休年龄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龄人口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二)加快相关立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四)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扩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02-2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R].20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