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糖的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血糖的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通腑活血汤;直肠滴注;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机理其发病原因尚未明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自身免疫异常及自由基损伤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3种损伤机制。目前尚未完整和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应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使迟发脑病的发病率从20%-40%降至10%-20%[1]。此结果尚不理想。本课题依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学说,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临床观察通腑活血汤直肠滴注防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疗效。针对病人意识障碍服药困难,多合并应激性黏膜病变,探索直肠滴注给药。我们在临床上对120例患者72例配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文共观察治疗12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医辩证属肺热腑实、气滞血淤瘀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48例。其中治疗组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2±2.5)岁,意识障碍30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3±3.1)岁,意识障碍25例。两组治疗前在主症积分、病情程度、病程长短均作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判定标准标准

1.2.1祖国医学辨证肺热腑实、气滞血淤瘀:头痛、头昏,甚至项背强直,角弓反张,神昏谵语,腹胀拒按,大便秘结,咽干口渴,皮肤及黏膜樱红色或紫绀、出血。黄腻或黄燥、黑燥,脉弦数,滑数或涩、沉细。

1.2.2西医诊断标准依照GBZ23-2002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1.2.3Glasgow-pittsburgh方法:采用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定意识状态[2]。

1.2.4疗效判定标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意识清楚,主要体征消失;有效:意识障碍程度减轻,主要体征有所好转;无效:昏迷程度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2.5排除病例标准①加用其它药物,无法判定疗效者;②入院前2周病史记载应用过影响血小板活性的药物;③有肛肠局部病变者;④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⑤脾胃虚寒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高压氧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2治疗方法

2.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Ⅰ-Ⅱ组。

2.1.1第一观察期(入院当天始共14d)Ⅰ组(对照组):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MPa,升压30min,稳压带面罩吸氧60min(氧浓度为99.5%),减压40min,2次/d。加给促进脑细胞营养代谢、改善脑血循环药物,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B族维生素、脑复康等,均为常规剂量常规用法。

Ⅱ组(治疗组):Ⅰ组+通腑活血汤150-200ml直肠滴注,2次/d。

2.1.2第二观察期(第2-60天)观察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后第60天迟发脑病发病例数情况。

2.2药方组成通腑活血汤:大黄15g,益母草30g,三七粉10g,芒硝10g,当归15g,甘草6g川芎15g葶苈子20g,苦参15g,丹参30g。

3结果

3.1见表1-5。

3.8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观察72例患者药后未现新的症状和体征。不良反应程度按多为轻度,症状轻微,无中度和重度患者,无提出甚或自行停药。

4讨论

临床观察所见,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并神志清醒后,一般经过10-20d,部分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严重患者表现痴呆或去皮层状态称迟发脑病。其发病原因尚未明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自身免疫异常及自由基损伤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3种损伤机制。目前尚未完整和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对本病记载不很详实,治法不充分。现代中医研究也多局限在单味药和部分成药的使用上。疗效和应用受到了限制。中医认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所表现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皮肤及黏膜樱红色甚或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症状,其病机是毒邪入内,化热化痰,上则蒙蔽清窍,扰乱神明之府,下则阻于三焦通道,影响气机运行,气滞血淤瘀。中气不足,气虚水湿不化,又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多兼痰淤瘀阻滞,本病病人多因邪浊之气,毒犯清窍。肺热腑实、气滞血淤瘀是最基本的病机。治疗上始终贯彻通腑泄热、活血化淤瘀。与现代医学抗血小板聚集和消脑水肿剂相得益彰。据现代研究陈德昌等研究证明大黄对胃肠黏膜屏障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抑制肠道内细菌和毒素易位,降低胃黏膜和肠黏膜的血管通透性,单味治疗急性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止血有效率达73%,同时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3-6]。三七善化淤瘀又善止血,化淤瘀血而不伤新血为理血妙品,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显著的抗凝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并使全血黏度下降,增加局部血流量,增强吞噬功能,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能有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电荷,使微血管缓慢流动的血细胞加快流速,从而明显改善微循环;同时,使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加,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不同程度地促进血细胞(如血小板、红细胞)解聚;具有抗凝和调整纤溶等作用[7-9]。采用直肠滴注形式给药,给药速度慢,不致于很快在肠道蓄积过多,产生便意而排出,且对、直肠的刺激较保留灌肠法小得多。药物通过直肠滴入可透过黏膜吸收入血而发挥作用,吸收途径多。不但避免了口服药物胃黏膜的刺激及胃肠道不良反应,且免除了药物被胃酸、消化液及肝脏的破坏,使血中药物保持较强的活性,防止或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解决了病人意识障碍口服中药困难,且多易合并应激性黏膜病变的难题,患者依从性高。

篇2

作者:何艳玲 叶艳清 钟汝梅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普通胰岛素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水平的效果。方法 将2007年8月~2010年12月期间120例重症高血糖患者按入院时间序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对照组:传统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结果 微量泵治疗组控制高血糖达标时间、理想血糖平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 微量泵 胰岛素 危重症

ICU内危重患者在应激状态下的高血糖状态极为常见,高血糖对危重患者的危害严重,如何平稳有效地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已成为了医疗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自2007年8月我科引入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输注技术来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并定时监测血糖,同时根据血糖值调节泵速,绝大多数患者在使用此方法后,于24小时内能达到血糖满意控制,且持续、安全、有效地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临床所需水平内。现将其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07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高血糖危重患者共120例,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18—86岁,重症颅脑外伤38例,脑血管意外26例,严重多发伤24例,肺心病14例,急性胰腺炎12例,药物中毒6例。入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微量泵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微量泵组 准备好微量注射泵,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40ml+普通胰岛素40U(其含量为lU/ml),将微量泵接上电源,打开泵后电源开关,将配制胰岛素药液的50ml注射器,连接延长管和头皮针,排净空气,把注射器安装在微量泵注射器槽中。根据病人所测定的血糖值确定参数,将针头插入病人的静脉通路后,再启动泵即开始输注。同时所有入选病例均按指南治疗其原发病。

1.2.2传统治疗组 将小剂量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按普通输液方法持续滴注,同时所有入选病例均按指南治疗其原发病。

2 观察指标

空腹血糖在4.4~7.8mmol/L 范围内为达标目标,观察控制高血糖达标时间、理想血糖平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处理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4 结果

微量泵组与对照组比较P

5 护理

继发性高血糖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故入ICU病房的危重患者常规行电脑血糖监测,同时抽血标本送化验室检测血糖,以对比血糖值,对高血糖患者尽快采用微量注射泵入胰岛素治疗,以及早控制危重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状况,泵入胰岛素期间,每间隔1-2小时监测电脑血糖,根据血糖值及时调节胰岛素泵入量、速率,使血糖值缓慢下降,一般要求每小时下降2—3mmol/L。达到血糖值在目标范围内并维持,避免血糖骤升骤减。泵注过程中加强巡视,避免泵管折叠、滑脱,保证输液通畅,注射器要贴上醒目的标签,做好查对工作。并注意胰岛素泵入效果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6 讨论

将血糖控制在4.4~7.8mmol/L范围内为达标目标。有研究显示,血糖控制在7.8mmol/L之内危重病人的生存机会是血糖在11.1mmol/L之上者的5.52倍[1],血糖波动较大的危重病患者的死亡风险也较大[2]。

应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有利于随时调整泵入剂量,又便于计算总量。微量注射泵能精确、微量、恒速、均匀、稳定地将胰岛素持续小剂量泵入体内,避免了传统输液滴注法的不良弊端,使血糖稳定下降。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期间频繁监测血糖,按血糖值及时调节胰岛素泵入速率,使患者的血糖始终控制在临床所需水平。

实践证明,应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达标时间短、血糖波动幅度小、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系数高,在治疗应激状态高血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避免了高血糖的危害,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总之,微量注射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方法是控制危重患者高血糖状态较方便、较经济、较实用、较安全、较可靠的一种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内科常见病之一,中国目前每年新增患者有百万之多。其发病原因与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发病机制与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有关,临床表现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其典型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以饮食和药物治疗为主。长期可产生多种并发症,损害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个器官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已有研究证实,其并发症发生时间与血糖控制效果有关,较好的控制血糖可明显延缓并发症发生时间。目前控制血糖的药物选择较多,在综合考虑医疗成本的前提下,选用疗效确切,改善患者医疗后果的治疗方案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诊断标准,综合考虑患者肥胖程度、体力活动量和血糖水平,选取自2012年3月起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00例(取检验水准α=0.05,检验效能l-β=0.90,根据样本含量计算公式算出n≈85例,考虑会有失访,适当增加样板量),随即分成两组,选用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片及二甲双胍片作为常规口服治疗方案,格列美脲片用法为l~2mg/次,1次/d;二甲双胍片500mg/次,3次/d,两药均视血糖控制情况适当增减。每组单用一种药物,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药物用量,疗效不好的患者两药联合应用,归为第三组,剂量根据血糖适当调整[1]。每3个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并核算随访期内患者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医疗费用。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Zh)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2],按照临床常规检查方法对患者在随访检查时检测这些指标。中途失访或者漏检患者视视为放弃,排除实验之外。

两组病例在入组时的FBG、PBG 2h、HbA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可比性。在随访过程中,31名患者放弃,有效的179例患者中,格列美脲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在入组时的样本构成分别为76例、65例和38例,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一年共四次随访,对随访的临床指标的几何均数统计分析(见表1):临床指标中的PBG 2h在三种不同用药方案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BG 2h平均水平为格列美脲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联合用药组依次升高。其他两项指标FBG和HbAlc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种用药方案的治疗前与研究终点的数值比较,三种治疗方案在FBG、PBG 2h、HbAl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得一提的是,三组用药方案的治疗费用,联合用药组最高,格列美脲治疗组次之,二甲双胍治疗组最低。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临床使用的二甲双胍片和格列美脲片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济、有效的药物,联合用药的成本相对较高,未能显示出比单独用药具有更好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关于三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我们会在后继的研究完成后报道。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胰岛素泵;费用;时间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6-2430-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达标是术后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快速有效,且费用低廉地控制血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关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的2型糖尿病需手术患者,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其中外科46例,眼科315例,妇产科89例,五官科4例。无其他合并症274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05例,肝病94例,肾病48例。年龄22~81岁。糖尿病病史2个月~15年。男218例,女234例。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不在本研究范围中。以是否应用胰岛素泵为标准,分为胰岛素泵组257例,非胰岛素泵组195例。胰岛素泵有美国美敦力韩国丹纳国产福尼亚。血糖监测应用瑞士罗氏血糖仪。胰岛素泵泵用胰岛素为诺和灵R和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R,通过连续输注基础胰岛素和餐前追加胰岛素控制血糖。

非胰岛素泵组控制血糖的药物有诺和灵R诺和灵30 R诺和灵N,长效的甘精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R诺和锐30;口服降糖药包括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瑞格列奈等。用法:(1)诺和灵30 R及诺和锐30均在早晚餐前皮下注射;(2)诺和灵R三餐前皮下注射加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3)三餐前口服降糖药加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4)每日口服1次格列美脲加皮下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

1.2 血糖达标:空腹血糖6~8 mmol/L,餐后血糖6~9 mmol/L。

1.3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见表1)

br>

3 讨论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指出,糖尿病强化治疗可使与糖尿病有关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法有:(1)皮下注射1次长效胰岛素加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2)皮下注射1次长效胰岛素加三餐前口服降糖药;(3)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加睡前皮下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4)三餐前口服降糖药加睡前皮下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胰岛素泵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手段,它模拟人体胰岛细胞的生理分泌模式,能按生理需求输注基础率,且能灵活调整剂量,进餐时根据所需进食量,输入一定的负荷量,而不进餐则不加负荷量,使空腹和餐后血糖相对平稳(4.5~6.4 mmol/L)。由于泵24小时不断输注微量胰岛素,皮下组织对胰岛素的吸收率变动较小,避免血浆胰岛素水平波动过大,从而有助于减少低血糖发生[2],有效减少胰岛素抵抗,治疗后使每日维持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3]。适用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并能控制糖尿病黎明现象,消除糖尿病的一些不良反应[4]。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可迅速控制血糖波动,纠正酮症及其代谢紊乱[5],而迅速控制血糖、消除酮体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点。

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对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对的耐受力降低,使手术及术后致残致死率明显升高,是内、外科医师要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既往应用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和其他非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方法,因静脉输注时间长,患者不能耐受,或因术后需禁食,造成血糖波动过大,需要医护人员频繁调整用药方式及剂量,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胰岛素泵是一种微型计算机装置,大小如传呼机,携带方便,设有调节范围,且有多种报警装置,使用安全,不影响患者活动,耐受性好。围手术期短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5~7天),显著缩短了高血糖治疗的时间,血糖很快得到控制,并且胰岛素的用量亦减少,减轻了高血糖引起的葡萄糖对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不利影响,对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用[6]。因此缩短了血糖达标时间,24小时血糖控制更加平稳,代谢紊乱得以控制,加强了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伤口能够快速愈合,使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变得简单,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近几年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如何降低医疗费用,媒体、网络上进行了多次讨论,部分专家、学者就此也进行了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由于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代谢紊乱快速纠正,使手术择期时间提前,伤口愈合加快,围手术期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额外的医疗费用和支出,从而降低了总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UK prospective.Diabetes Study Group.Tight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type 2 diabetes:UKPDS 38[J].BMJ,1998,317(7160):703.

[2] 王战建,王 隽.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4)):271.

[3] 翁建平,李延兵,许 雯,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10.

[4] 彭新华综述,李光伟审校.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21(1):22.

[5] 任建功.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2例临床观察[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4,12(5):366.

篇5

[关键词] 强化胰岛素;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7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082-02

应激性高血糖(SHG)是在各种危重症患者(如高热、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大手术、创伤等)处于应激状态,使糖代谢出现紊乱的病理表现。SHG使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促进机体炎症反应使感染率增加,损害器官功能,使心、脑、肾组织缺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控制SHG并改善机体能量及物质代谢,可降低感染发生率、病死率等并发症。现截取本院2010年2月~2012年10月100例高血糖危重症患者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重症监护室(ICU)2010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强化治疗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0~85岁;常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6~78岁;当患者入住ICU 24 h慢性健康状况与急性生理学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平均为(17.9±2.6)分;入住时的血糖水平为(16.49±4.26) mmol/L。其原发病为重症肺炎、重症感染、脑血管意外、急性肾功能不全、COPD、急性中毒、外科术后、心肺复苏术后等,所有病例均排除糖尿病。对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行数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研究方法

强化治疗组:当患者入住ICU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值,当血糖值>6.1 mmol/L时,开始使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1~2 U/h,血糖≤6 mmol/L时停止胰岛素的泵入,且24 h内将血糖维持在4.4~6.1 mmol/L。常规治疗组:给予即常规胰岛素治疗,当血糖>11.7 mmol/L时,使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1~2 U/h,每小时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高低调整胰岛素的速度,使血糖维持在10.0~11.1 mmol/L。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将血糖水平维持在不同外,抗感染、营养支持、调节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多器官功能、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等治疗措施均相同。待病情好转后酌情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停止用量。

1.3 评价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使用呼吸机的天数及抗生素的天数、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病死率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研究涉及数字录入SPSS 13.0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使用呼吸机天数、使用抗生素天数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3 讨论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危重患者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后控制血糖,不仅能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气管插管留置时间,还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1];能够维持正常的血糖和胰岛素治疗,可应用于无糖尿病患者,还可用于限制器官损伤者[2]。危重症患者在传统的治疗中,血糖的治疗与呼吸、循环及肾脏支持治疗相比较,显然受到了忽视。

应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原因是以负调节激素过度释放和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及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水、电解质的紊乱及酸碱性失衡,引发患者酸中毒及昏迷等各种并发症;损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引起免疫力低下而发生感染或使炎症加重等反应;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导致微血管收缩、血液淤滞,引起器官功能受损和组织缺氧,加重应激性高血糖,加重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从而导致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3]。应激性高血糖的水平对病情发展及预后、病死率有严重影响,危重症患者血糖的变化能够体现出应激反应的强弱,血糖持续升高与危重症病情呈正比[4]。试验证明,对于危重症患者使用胰岛素将患者24 h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6.1 mmol/L),可降低其并发症及病死率,是安全、可行的。

强化胰岛素治疗将危重患者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水平,可降低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抑制炎症反应,可快速降低血糖,促进合成代谢,可降低拮抗危重患者机体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迅速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加快伤口愈合,减缓碳水化合物代谢,直接改善预后[5]。

本研究通过对强化胰岛素治疗、观察后的治疗效果,与常规治疗组进行对比,结果证明,危重症患者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后,呼吸机使用天数、抗生素天数、院内感染发生例数(率)、住院时间、死亡例数(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因ICU的大多患者行有创通气或伴昏迷,医护人员无法及时了解患者所想表达的症状[6-8],而SHG 患者应用强化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危害是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所以在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之前需告知患者家属其有效性及风险性,如出现低血糖(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瞳孔扩大、多汗等)应及早采取措施,尽快提升血糖,尽量缩短低血糖的持续时间,避免导致患者昏迷、抽搐、不可逆的脑损害和心搏骤停。

[参考文献]

[1] 贾程之,徐良德,王娟,等. 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2):71-72.

[2] 卢丹. 危重症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时的血糖监测[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2):2431-2432.

[3] 赵秉清,祝振忠,王征,等.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11,30(17):47.

[4] 张彦敏,王力,刘冬云,等. 对急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护理干预[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6):535-536.

[5] 庞双艳,李军文. ICU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 农垦医学,2011,33(4):361-363.

[6] 谭建新,关永东,陈军等.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观察[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2):115-116.

[7] 陶国弟. 强化胰岛素治疗脓毒血症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学,2012, 13(8):39-40.

篇6

【关键词】护理程序;糖尿病

护理程序是临床工作中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实施护理过程,以系统作为框架的护理程序是现代护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护理学独立子科,是理论体系框架形成的标志,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查房,反映护士是否掌握了护理程序,对护士运用护理程序步骤进行评价,并其解决护理问题。针对72例糖尿病患者在护理程序中的应用体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9年9月~2011年4月对72例糖尿病人均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男30例,女42例。Ⅰ型糖尿病19例,Ⅱ型糖尿病40例,糖尿病肾病7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例,平均住院25天。

2 护理程序步骤

2.1 评估(Assessment)

2.1.1 病人生理方面,病情用药情况,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

2.1.2 病人心理方面,精神状态,自理能力,有无焦虑、恐惧、合作程度。

2.1.3 健康知识:对疾病在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

2.1.4 护理查体:评估皮肤颜色,弹性,有无皮肤破损。

2.2 计划(Planning):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决策过程,是体现护士对病人负责的一种方式。

2.2.1 健康指导: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促进疾病恢复及防止疾病复发。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应针对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及疾病转归等。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如书面材料,录像,示范讲解等,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2.2 心理护理:糖尿病为终身疾病,治疗需长期进行,且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病人多出现焦虑不安、恐惧和失望心理,应耐心疏导病人,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合理的生活起居,良好的心理准备,配合饮食,体能锻炼及药物等综合效果。劝慰病人保持心情愉快,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坚信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如果控制良好,仍然可以享受正常人同样的寿命。

2.3 实施(Implementation):是执行计划,将护理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按照首先,中 优,次优排列顺序,提出护理诊断并实施。

2.3.1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目标:病人多饮,多食,多尿状缓解,血糖水平正常。措施:①遵医嘱给胰岛素。②经常变换注射部位,以促进胰岛素。③给予低糖饮食,可增加胰岛素腺体释放胰岛素,对非胰岛素依赖性型糖尿病病人有一定治疗作用。④按时进食三餐,定时,定量。⑤注射胰岛素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⑥应用胰岛素过程中,随时监测血糖变化,以免以生低血糖。

2.3.2 个人应对能力低下。目标:病人表示有能力应付。措施:①鼓励病人说出对治疗疾病和慢性疾病感受。②向病人解释感受所应对的正常表现。③鼓励病人制定更切合实际的目标,以免产生失望或失败感。

2.3.3 执行治疗方案无效。目标:病人表示了解或遵守治疗方案。措施:①解释糖尿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②讲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饮食,注射胰岛素,体能锻炼可得以控制。③解释遵守饮食控制的重要性。④解释每日活动锻炼非常重要:可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⑤说明血糖监测对控制糖尿病是必要的。⑥指导病人家属处理高血糖和低血糖方法。

2.3.4有感染危险。措施:①指导病人皮肤保健。经常用中性肥皂盒温水洗澡,避免皮肤抓伤、刺伤和其他伤害。②指导病人足部保健。每天检查足部,有无疼痛,颜色和温度变化,用温水洗脚,穿合脚舒适的鞋子,每天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或做脚部运动操。③指导病人牙保健。④男性病人嘱戒烟,因为吸烟可使血管变窄,引起血循环不良。

2.3.5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措施:①记24小时出入量,监测记录尿糖和酮体水平。②监测记录呼吸频率和深度,注意有无库斯症呼吸。③听诊肠鸣音,评估有无腹痛。④监测血钾水平及动脉血气分析。

2.4 评价(Evaluation):贯穿于护理程序执行过程中,帮助护士按照预期目标把工作做深做细。

2.4.1 病人:明确治疗目的,在治疗过程中能积极配合,对自己的病情,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对本病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学会了合理饮食,运动疗法,用药指导,血糖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2.4.2 护士:以病人为中心,积极主动作好整体护理工作,做到病人受益,家属满意,医生放心,护士高兴。

3 体会

护理程序是系统检查病人健康状况,确认病人需要,决定采取适当措施满足需要的工作方法。因此,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和作用障碍导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终生疾病,需要终生服药,不合理的治疗和不坚持规律用药,易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引起血糖变化,轻者慢性高血糖,造成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慢性损害,严重者导致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治疗难度更大,经济负担加重,进一步影响遵医行为,浪费大量有限医疗资源,也使社会和家庭的财力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护理人员对糖尿病人进行饮食指导,血糖监测,合理用药,体能锻炼等,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了预期目标。

篇7

【关键词】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糖尿病;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血糖波动,因此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一项新的微创血糖监测技术,通过连续72h的监测,能自动准确记录患者的血糖值及相关事件(服药、饮食、运动等),并通过电脑分析记录报告,有效指导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医从性,并为糖尿病教育提供依据,是目前血糖监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现对我科2009年1—9月共6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1~75岁,病程3~25年,入院时的空腹血糖(18.4~5.1)mmol/L,餐后2h血糖(22.2~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 (6~8.9) % 。

1.2 材料与原理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CGMS是由葡萄糖感应探头、电缆、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器和软件分析5个部分组成。葡萄糖感应探头是带有葡萄糖氧化酶的铂电极,其表面为一层半透膜,感应探头通过注射器被植入受检者腹部脐周皮下,细胞间液的葡萄糖渗透过半透膜,与葡萄糖氧化酶发生反应,产生与血糖浓度成比例的电信号,探头通过电缆与记录器相连,电信号经电缆传入血糖记录器转换为血糖值,再由信息提取器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用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CGMS每10s从探头获取1次电信号,将5min的信号平均值进行储存,全天可存储288个血糖值,这样便可获取每日血糖波动的曲线图。

1.3 方法 (1)操作前准备从冰箱中取出GCMS探头,检查探头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密封,将探头复温20~30min(夏季5~10min即可),检查电池电量,开机清除前一个患者的记录。(2)安装好探头在助针器上,选择腹部距脐周两侧5cm避开腰带处作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绷紧穿刺点皮肤,右手持助针器与皮肤成45°后按下开关,使针头快速刺入皮下,分离助针器与探头, 固定好探头,连接记录器,开机后检查探头电信号稳定于10~ 200mA之间后再拔出探头内针芯,用3M透明抗菌膜固定探头。(3)开始初始化,完成1h的初始化过程后用血糖仪机测1指血血糖输入,监测仪开始启动工作。每日用同一血糖仪、同型号的血糖试纸监测4段指血血糖输入以进行校正。(4)监测完毕后将探头拔出,取下血糖记录器,通过信息提取器输入电脑,在电脑上回放并下载,通过分析软件的数据处理,做出完整的血糖图和统计值。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顺利完成监测的重要保证。病人主要心理负担为:(1)37例不了解CGMS监测的目的以及与指尖血糖的区别;(2)22例担心发生故障报警不知如何处理;(3)30例担心自己不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向CGMS内输入生活事件;(4)10例担心医疗费用高;(5)35例担心CGMS安装后会产生疼痛或造成生活的不便,如洗澡、穿衣、运动以及担心管道埋入处发生感染。

2.1.1 正确认识CGMS的作用 CGMS是将病人日常生活中每5 min的平均血糖值记录下来,每天记录288个血糖值,适应于脆性糖尿病、易发生严重DKA的病人或需要制订、开始或评价某种糖尿病治疗方案时;从胰岛素注射改用胰岛素泵治疗前,评价药物、饮食、运动的效果;口服药和起始泵治疗的效果的评估;新病人的诊断。通过CGMS提供的病人血糖信息,可发现无自觉症状低血糖发作、黎明现象和高血糖的峰值,根据病人的血糖波动类型和走势,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使治疗取得更好效果。

2.1.2 认识指尖血糖值与CGMS信息的关系 让病人了解安装CGMS后,指尖血糖的监测并不可取代,CGMS测定皮下组织细胞外液的葡萄糖浓度,并需要用病人相应的指尖血糖水平对细胞外液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校正,取得正确、有效的监测结果,以指导治疗。

2.1.3 认识指尖血糖的局限性 糖尿病病人常规自我血糖监测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不能发现24h内各时段的血糖波动。而CGMS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病人各时段血糖水平。

2.1.4 告知CGMS监测期间具体配合事项,使病人主动参与治疗 (1)指导病人防止线路折叠的有关方法,出现问题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2)让病人共同参与治疗方案,帮助病人准确、及时向监测仪输入生活事件代码,如进食、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运动前、低血糖反应时,让病人明白输入代码对观察血糖走势的意义[2];(3)指导病人洗澡时带上专用的浴袋进行淋浴,忌盆浴或把仪器泡在水中;(4)佩带CGMS监测期间,不能进行X线、CT、MRI的影像学检查,以防干扰;(5)进行CGMS监测期间,不必刻意减少食量或加大运动量,使结果更客观、真实。

2.1.5 认识CGMS监测能帮助降低治疗总费用 有针对性地制订糖尿病治疗方案,不但缩短治疗疗程,还可以将糖尿病控制到更理想的地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2.2 穿刺局部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皮肤感染的保证,探头要用贴膜和胶布固定,仪器要妥善放置,探头植入后要经常注意观察植入局部有无发红、出血、疼痛及探头脱出的情况。

2.3 熟悉CGMS的管理与要求 CGMS探针头应在0℃~4℃的冰箱内贮存,否则,会导致探头失效或严重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CGMS电池30天更换1次。

2.4 加强对患者CGMS知识的教育 (1)指导患者CGMS监测期间固定3餐进餐时间,不必刻意减少食量或加大运动量,使结果更加客观、真实。(2)正确填写日常生活记录,包括进餐、服药、治疗、运动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时间。(3)检查前嘱患者先沐浴、更衣,并告知患者在监测期间勿沐浴,避免拉扯、折叠电缆线路,防止记录器碰摔,避免各部件受潮。(4)在使用CGMS期间,勿到有磁场或X线的场所,以免发生干扰、故障或出现监测误差。(5)发生故障报警时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常规血糖监测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由于其测定的仅仅是某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不能发现24h内各时段的血糖波动。而CGMS能揭示常规血糖测定方法所不能显示的血糖漂移变化及波动趋势,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4],通过CGMS提供患者血糖信息,可发现无自觉症状的反复低血糖发作、黎明现象和高血糖的峰值,还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波动类型和走势,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运动时间、饮食指导,使糖尿病综合管理更加具体化,大大减少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宣教和护理顺利完成所有患者的CGMS监测。患者行CGMS监测具有很好的耐受性,穿刺部位无感染和炎症,探头无脱落现象,偶有轻微皮下出血情况。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熟悉CGMS的工作原理和管理要求,掌握CGMS的操作方法、常见报警及故障的处理,加强观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密切合作,提高对患者CGMS知识的宣教质量,才能保证动态血糖监测的顺利完成,并且获得完整可靠的血糖变化信息,从而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

2 钟书凌,黄冬荷.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95-96.

篇8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0年~2007年10月,我院内分泌科共接诊49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41~78岁。糖尿病病史3~25年。35例合并冠心病,36例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39例合并糖尿病肾病,42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2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伤口分泌物培养的细菌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杆菌、肠球菌、绿脓杆菌。足溃疡Wagner分级为2~4级。患者感染前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控制均不理想,降糖药应用不规范,监测血糖不及时,空腹血糖高达13mmol/L或以上,最终因足部皲裂、外伤、夏科氏关节致创面侵袭性感染而致足溃疡。

治疗方法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方法,配以外科局部换药处理,后期部分严重足溃疡行截肢(趾)手术治疗。①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调脂、戒烟: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泵或静脉应用胰岛素,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7mmol/L,餐后血糖控制

降低足溃疡的发生和及时、科学地处理足溃疡,是降低糖尿病截肢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男性、ABI(踝肱指数)25V、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糖尿病足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男性居多,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高,血糖、血压的控制较差,所以糖尿病足的处理离不开整体的有效治疗,高血糖的有效控制和胰岛素的应用,降压、调脂及戒烟等十分重要,部分神经性溃疡的患者还需要降低足局部压力。对于有低蛋白血症和下肢水肿的患者,必须加强支持疗法和纠正水肿。依据分泌物培养选择有效窄谱的抗生素,使感染部位迅速局限也十分重要,并且要多次培养,快速有效地控制感染。

依据下肢血管彩超、ABI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可判断下肢供血状态。我们认为,脂微粒前列腺素E1制剂可改善下肢动脉病变,还可以增加神经内膜血流。如凯时10μg静脉注射,2次/d,10天为1个疗程。

篇9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肺部感染;防治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013

Clinical analysis of senile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YANG Li-yan. Shenyang City Heping District Ba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enyang 11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etiological agent, mechanism,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method for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senile patients of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Method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and follow-up resul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in 58 senile patients of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Results By complete adequate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for controlling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 4.4~6.5 mmol/L, there were 21 cured cases, 27 excellent cases, 7 improved cases, and 3 ineffective cases,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2.8%. Conclusion Senile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has complex pathogenesis, a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asy misdiagnosis, complicated multiple organs trauma, and high death rate. Timely auxiliary check is necessary for early dete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reatment principles include active control of normal blood glucose leve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Senile diabetes mellitus; Pulmonary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近几年, 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社会老龄化而逐年增加, 老年人因为各脏器功能减退而出现各种内分泌失调性疾病, 其中糖尿病因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 机体预防能力下降, 极易引起肺部感染, 病情较重, 临床症状不显著, 容易漏诊、误诊。感染多不易控制且极易并发多脏器衰竭, 死亡率高。为提高对本病认识, 早期做出正确诊治, 现就58例老年糖尿病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如下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确诊为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58例, 其中男35例, 女23例, 年龄60~93岁, 平均年龄72.5岁, 全部患者糖尿病诊断及类型均为2 型糖尿病。病程6个月~22年, 58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37例(63.8%);慢性支气管炎9例(15.5%);糖尿病肾病18例(3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35例(60.3%);心功能不全4例(6.9%);脑血管意外6例(10.3%);低蛋白血症10例(17.2%);酮症酸中毒2例(3.4%);高渗昏迷3例(5.2%);多脏器功能损害3例(5.2%)。

19例血糖控制不佳, 患者空腹血糖8.5~15.9 mmol/L(占32.8%), 12 例有咳嗽、咳痰症状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 并出现脓性痰, 占20.7%;发热13例, 体温37.0~39.5℃, 占22.4%;痰培养阳性46 例, 占79.3%, 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球菌等; 29例有肺实变体征, 占50.0%;胸痛、气短26例, 占44.8%;15例双侧肺部闻及干湿音, 占25.9%;18例中性粒细胞≥70%, 占31.0%;22例血常规白细胞≥10.0×109/L, 占37.9%;胸部X 线检查表现为单侧肺部小片状阴影14例, 占24.1%;双肺下纹理增多、增粗、紊乱15 例, 占25.9%。

1. 2 诊断标准 糖尿病依照人民出版社第7版《内科学》的标准, 肺内感染诊断依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

1. 3 治疗方法 首先积极控制血糖, 减轻高糖毒性。在未取得病原学结果报告前先经验性选用较敏感的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此后依据病原学结果和用药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吸氧、吸痰、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补液、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治疗合并症等。

1. 4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患者临床表现消失、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 X-ray示炎症影消失;显效:病情明显好转, 临床表现消失,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 X-ray显影略减轻;好转:病情减轻, 症状、体征好转, X-ray显影略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2 结果

治愈21例, 占36.2%, 显效27例, 占46.6%, 好转7例, 占12.1%, 无效3例, 占5.2%, 总有效率82.8%。2例酮症酸中毒及3例高渗昏迷并肺内感染患者, 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静脉滴注胰岛素、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3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有32.7%~90.5%并发感染, 其中约有10%的患者死于感染, 并且以肺部感染为多见, 肺部感染约占糖尿病感染的45%, 其死亡率可达41%[3], 它是一种特异质疾病。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预后在不同个体表现出差异性。

3. 1 发病原因 ①肺部微血管病变:糖尿病使肺微血管变性、通透性降低、肺组织缺氧及氧弥散障碍, 长期慢性缺氧引起肺结构改变, 反过来使缺氧状态加重。②患者免疫水平降低:血糖较高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白细胞功能下降, 淋巴细胞分裂延缓,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抑制, 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 感染几率升高[4]。③肺功能下降:高血糖导致肺胶原分解代谢酶活性显著降低, 致肺胶原合成分解代谢失衡, 肺活量下降, 组织缺氧, 难以控制感染。④代谢功能紊乱:糖尿病患者糖、蛋白及脂肪代谢紊乱, 有的长期处于负氧平衡, 同时易并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是造成肺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⑤老年糖尿病患者组织液高糖状态促进细菌超常化生长繁殖, 加重感染。⑥老年退行性病变, 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脏转化维生素A的功能降低, 造成维生素A缺乏[5]。对气道黏膜上皮的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老年人气管黏膜纤毛功能降低, 黏膜上皮活力下降, 肺泡巨细胞中合成的菌酶减少, 脂肪酸缺乏, 抗酸能力减低, 细菌容易侵入下呼吸道, 引起肺部感染。

3. 2 临床特点 ①糖尿病并肺部感染常缺乏典型呼气道临床表现, 其中以循环、消化及神经系统表现为多见, 本组58例患者中, 咳嗽、咳痰仅12例, 占20.7%;发热13例, 占22.4%;而胸痛、气短26例, 占44.8%。因此, 易出现漏诊、误诊, 但大部分无明显感染症状。②老年糖尿病并肺部感染常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损害, 临床疗效不佳, 本组治疗总有效率82.8%, 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多脏器功能衰竭。③老年糖尿病并肺部感染患者, 由于长期联用抗生素易致细菌产生耐药, 并出现菌群失调感染加重。④糖尿病并感染时可引起多种升糖激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血糖居高不下[6], 病情反复发作, 病程迁延不愈。

3. 3 预防及治疗 ①早期降低血糖, 尽快应用胰岛素使血糖达标, 纠正高血糖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控制病情恶化趋势。②根据病原学结果, 及早使用敏感抗生素, 有效控制感染, 减少急性并发症发生, 提高救治成功率。③老年人脏器功能下降应注意液体出入平衡, 选用安全有效抗生素, 保护脏器功能。④营养支持疗法:老年糖尿患者多肝功能受损, 肝合成白蛋白功能减退, 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易至贫血, 引起低蛋白血症, 可定期输注新鲜血液及免疫球蛋白, 以提高机体免疫力。⑤积极改善肺部气体交换, 从而减少由于通气障碍而发生的并发症。对糖尿患者进行全方位综合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效防治肺部感染, 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 应做综合防治, 有效控制血糖, 积极开展糖尿病知识宣教, 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科学有效降糖, 减少感染几率。个体化饮食指导, 调整膳食结构, 适当增加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能力, 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等是预防老年糖尿病并肺部感染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10):651-655.

[2] 王海燕, 李国盛.老年糖尿病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中外医疗, 2009, 281(25):54.

[3] 吴新爱.沐舒坦治疗糖尿病并肺部感染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疗, 2007, 2(9):522-523.

[4] 陈萍, 兀威.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6):324-325.

[5] 王吉耀.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69-972.

篇10

资料与方法

明确诊断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60~80岁;其中伴有周围神经病变3例,视网膜病变4例,白内障1例,实验室查尿蛋白(+~+++)、尿糖(+~+++),尿素氮2.9~7.3mmol/L,肌酐47~130μmol/L,餐后血糖9~17mmol/L,血钾、钠、氯正常。

健康指导

饮食治疗指导:教育患者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食谱计算及采用科学的饮食调节方法,食物应以软食、易消化、含糖量少为宜,要坚持养成进餐定时的良好习惯,节假日切记不要增加饮食量,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身高,查得标准体重,告诉患者每日所需总热量。

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根据血糖、尿糖、标准体重、现有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糖摄入:根据患者血糖浓度和胰岛素的用量决定摄入的用量,一般每日250~300g,占总热量的60%~70%,若空腹血糖>11.1mmol/L,则碳水化合物比例减少至55%。

蛋白质的摄入:成人以0.7~0.8g/(kg•日),占总热量的15%~20%为宜,消瘦者可酌情增加。对肾功能正常但有蛋白尿者,每日摄入量最好>80%。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因蛋白尿致低蛋白血症,蛋白摄入量增加到1.5~20g/(kg•日),并选择易吸收和利用的优质蛋白质(以肉、鱼、禽、奶为主),有利于保护肾脏,可占蛋白质摄入量的60%~70%。对氮质血症期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及血尿素氮的检查结果计算患者所能接受的饮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并注意摄入含必需氨基酸丰富的优质蛋白质。

忌食:这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到的,日常食物如食糖、糖果、糕点、蜜饯甜食、冰琪淋、白薯、粉条等。食物经消化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快,吸收后易使血糖迅速升高,因此必须控制、限制。有些则需坚决禁止。碳水化合物最好由小米、高粱、玉米、糙米等提供,少粉,精米。蛋白、脂肪可由鸡、鱼、瘦肉、大豆等提供,多食用新鲜绿色茎叶蔬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增加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吸收,有利于抑制高糖。忌烟、忌酒。

用药指导

向患者讲述所服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效剂量、维持量及该病的治疗特点,使患者能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同时介绍糖尿病的类型和不同的治疗方法,指导用药。制定适合患者自身的治疗,使他们遵从医嘱按时服药。

自我监护的指导

教病人正确测定尿糖,记录结果。门诊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体育锻炼指导

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因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而且可使血糖和尿糖下降,减轻胰岛的负担,也是本病有意义的辅助疗方法之一。但运动必须与饮食、药物相结合,告诉患者不宜在空腹时和注射胰岛素后进行体育锻炼,以防止发生低血糖的反应,因老年人出现一次低血糖反应比血糖增高所致的损害更严重。由于低血糖后剌激胰岛细胞及肾上腺,可发生反应性的高血糖(somogyi效应),可能导致脆性型,必须尽量避免。

讨 论

对25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消除不健康的行为,按时就诊,遵医依从性好,能够做到自我监测病情和合理用药,使与糖尿病有关的急性事件,如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发生率下降,使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得到预防或延缓,并使患者不住院也能得到住院治疗所获得的效果,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