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信用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47 — 02

2009 年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五项金融措施支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明确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各地在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在积极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体系建设。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诸多因素直接制约着信用体系建设,日渐成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瓶颈,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长足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某县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4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284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74个,服务业专业合作社56个,其它类型合作社10个。全县有4个合作社被评选为全省星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总计19.9亿元,资产8亿元,共吸纳农户7.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通过合作社带动,目前全县实现稳定规模经营面积2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带动劳动力转移14.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的信贷需求快速增长,全县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共为1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资金需求量逐年增加,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目前农民专业合社的蓬勃发展也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覆盖面。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户的信息采集与评定以及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信用建设对于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将是以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不仅能够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而且也会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力。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各相关部门将以信用优先为原则,对运行规范、盈利能力强、信用等级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支持与扶持力度,提高其运营效率与规模。通过划分信用等级的激励约束机构必将促使合作社自觉规范自身业务行为,不断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增强风险意识。通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促进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也是扎根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的服务者。农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农民专业合社的信用评价既代表合作社自身的信用,也是每个社员自身信用联盟的集中体现。推进农民专业合社信用建设不仅是合作社自身发展需要,更加有利于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信用意识,并提高农民的市场对等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吸引信贷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近年来虽然支农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力度,但远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需要。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不规范、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等因素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投入的主要因素,建立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机制,使金融机构进一步通过信用评价系统来了解与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状况,并对评级较高的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促其发展壮大。

二、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的几大主要因素日渐成为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

篇2

一、基本情况

镇下辖16个行政村(社区),辖内农户8230户。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信用镇”创建工作,使全镇社会经济金融秩序进一步好转,政府诚信度明显提高,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信用建设环境。为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确保全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镇政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镇长彭云为组长,常务副镇长、支行行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建设规划,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事宜。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方联动”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镇镇长负责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例会制度,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列入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督促涉农金融机构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在评定信用户过程中,将信用户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五种类型,根据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等级,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风险定价等方面实行差别对待政策,使守信者得到实惠,失信者的融资受到制约。

(二)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镇镇工作会议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重要性及目标要求,努力构建“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社会环境。其间,累计开展宣传培训等46次,涉及农户6251户,发放宣传资料4300余份。建立科学的信用体系建设标准,精心选取建档指标,设计构建了《信用信息采集表》、《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镇、信用村信息档案》,简明扼要地反映农户、村、镇基本信用状况,有效避免了农户信用评级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和经验性。领导小组按照“评定有标准、管理有制度、操作有规程、过程有记录”的工作要求,定时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询问、检查工作,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

(三)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以支持种植业、养殖业、竹木林业、加工业等特色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12-2014年,全镇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52万元,有效解决了个体工商户、农户资金需求,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四)履行工作职责,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初次评定为信用农户即定为一星级,以后每年根据信用户信贷履约情况动态调升或调降用户星级或取消其信用户资格,最高星级为五星,对应原来的“优秀信用户”、四星信用户对应原来的“良好信用户”、三星信用户对应原来的“一般信用户”,涉农金融机构可根据信用户星级实行差别信贷优惠政策。向农民贷款户发放贷款时,优先安排信用户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农商行对信用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基准利率的65%;在贷款额度上予以放宽,对信用评级为优秀户授信额度为5万元以内、较好户授信额度为3万元以内、一般户授信额度为2万元以内;期限2年,并根据坚持本行“一次核定、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手续简化,对信用户申请的贷款,在信用额度范围内,不需要抵押和担保。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个别村和农户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主动配合和衔接沟通不够;还存在畏难思想,致使基础工作不扎实。二是信用信息建档工作进展缓慢。未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业务的农户,不愿意提供家庭基本信用信息;农商行基层业务网点业务量大而且人员紧缺,全面完成信息采集工作难度较大,影响了农户信用信息建档工作。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参与不充分。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农商行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够;相关信用信息部门也未积极参与,使信用信息征集面不够广泛,影响了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和效果。四是农村经济对信用需求较低。农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不愿意参与信用信息征集、评级等征信业务,影响了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 农村信用体系 信用建设

一、农村信用体系的涵义

随后人类根据时代、背景以及学科的不同,赋予了信用多种多样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对信用做出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贷双方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凡“契约”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当时交割的,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而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即为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笔者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大体是指金融机构,借贷者以及农村基层政府三者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金融环境,其中农村中小企业为主要借贷者。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我国城镇的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显然有许多更不完善的地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体系的建设缺少法律的保障和制约

主要集中体现在立法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低两个方面,我国不仅缺少关于农村信用的具体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失信行为的详细惩罚措施,而且对失信行为的制裁不足,不仅使失信行为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滋长了一些个人和企业的恶意失信,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

(二)缺少信用综合管理机构和信用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覆盖到了全国,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已纳入到征信体系当中。但是在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信用信息等方面难度较大。这是由于目前农民的经营形式多,许多农户存在多种经营,半数的农户存在人口临时流动。最终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且信息多变而且真伪较难辨别。

(三)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建设的不完善

虽然在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较为多样,类型更为丰富,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只设有农村信用社这一单一的金融机构来作为信用中介。农户贷款渠道选择性单一,只能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发生异地贷款的可能性很少。除此之外,一些社会中介机构的自身信用就较差,经常提供虚假错位信息和不真实的评估审计等等,往往会误导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加大信贷风险。

(四)农户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根据农业普查结果,我国大多数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甚少甚至一些农户缺乏基本金融常识。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仅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农户对于网上、电话、手机银行等存在了解,但大部分都未操作过;约一半的农民不会使用ATM机;72%左右的农民不知道信用卡的功能,甚至有一部分农户不知信用卡为何物,更别提一些金融衍生产品,信贷款种类和政策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农民自身根本没有学习和了解的欲望。

(五)农村金融信息提供服务滞后

农村现有的信息提供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但是仍然无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同步。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资源配置不完善,信息网络化进程较慢。笔者在进行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农户不会去当地金融机构或者上网主动了解金融知识,而金融机构也很少有主动为农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完善其建设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为农村信用体系提供直接依据的法律法规基础,而征信立法可以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农户、乡镇企业,政府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为信用参与者提供透明、统一、稳定的指导标准,保障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社会信用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信息整体质量

以人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征信系统为依托,加快农村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一套完善的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模式,建立独立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金融信贷信息、税务、司法判决、交通、电信、水电费等一切与企业及个人有关的信用交易信息,构建起涵盖农牧户全部信息的共享系统。把征集范围扩展到每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使每个公民都能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并且农户信用档案要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建立符合农户特点的评价体系

农户信用评价就是在农户信用档案的基础之上,运用数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分析工具,加入专家分析判断,提炼信用评价标准,以简明的符号或分值标识农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农户信用评价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农村信贷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其的全面推广,才能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达到在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一方面我国农村的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担保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尚不完全,担保机构和担保组织发展缓慢,担保的方式范围和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我国的乡镇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收到资金流动不足、资产状况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广大农户的收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推动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公司化。成立农户联保协会,推动农户自保联保的形式。扩大担保机构的服务范围,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建设。

(五)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因为目前,与我国农村现状相适应的农村信用体系还没有建设起来,我国农村市场仍处于计划经济的阴影之下,所以政府在此时必须发挥引导作用。首先,基层政府必须做好自身信用的建设工作,取得农民对于基层政府的信任,以便进一步展开工作;此外,基层政府要加强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对于农村信用体系的认识,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政府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经验,又要结合国情,引进培养专业人才,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地区状况的的农村信用体系,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措施细则等等。

(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养,加强其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拓宽金融知识传播渠道。创新金融知识传播载体。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加快培养农村金融知识宣传队伍。加强督促检查,制定奖惩措施。

四、建设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结构大调整时期,由小农经济向集约经济过渡,由自然繁育向现代生物技术转变,但是农村经济的转型和调整受农村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制约较大。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能够引进社会资金,保证农业生产的资金供给,帮助农户和乡镇企业发展技术,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收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夯实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

(二)有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但是当前由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较低,金融知识薄弱,信用观念淡薄,并且法律法规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大,农户失信成本较小,导致农村市场经济中恶意违约失信逃债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阻碍其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利于通过规范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其顺利运行。

(三)有利于农村精神建设

中国有悠久的信用文化,而现代农村中长期存在的失信行为不仅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悖,而且会滋长不良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对经济和政治建设起到有益作用。因此,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诚信观,在农村普及信用、征信、失信知识教育,对净化农村风气,提高农户知识素养,具有大力的推动作用。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基层央行;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3-007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16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近年来,人民银行以“信用建设服务农村金融”为目的及宗旨,强力推进以“信用宣传、档案建立、信用评价、产品创新、信贷支持”为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为缓解“三农”贷款难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深入探索福建省泉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以期对基层央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及借鉴。

一、福建省泉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及实践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有新突破

一是注重制度建设。印发《泉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从推进电子建档、改善授信管理、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明确了泉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二是注重协调联动。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抓执行、定标准、比实效,在各涉农金融机构之间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建设氛围。三是注重配套设计。推动出台《泉州市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意见》,将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要配套措施,重点推动辖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等抵押融资工作,畅通农村资产进入金融市场的通道。四是注重信用增进。推动出台《泉州市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在11个县(市、区)共设立315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按照“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的原则,用于支持缺乏抵(质)押物的一般农户、专业大户等农村经济主体。

(二)农村信用体系“增量扩面”工作有新成果

一是注重增量扩面。积极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金融服务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实现信用户、信用村及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增量扩面,营造全辖“涉农地带”全覆盖、金融支持全方位、信用激励显著、示范效应明显的建设氛围。截至2014年9月末,泉州市已建立了20个信用乡(镇)、437个信用村,对49.2万户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18.6万户农户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贷款余额达231亿元,比上年增加47亿元。二是注重示范引领。重点指导泉州农商行借助农村信用体系平台对泉港区惠屿村(原泉州市人均收入最低的行政村和唯一的海上孤岛行政村)加大“支农、支小”力度,该村获评福建省农村信用系统首个“金牌信用村”。

(三)农户信用评价成果应用有新成效

积极推动各涉农金融机构将评价结果纳入农户贷款审核、管理全过程,逐步形成“公司+组织+农户+征信+信贷”等融资模式,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农户信用评价模型,对农户信用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划分,各涉农金融机构根据农户信用的评定结果,对农户分别核定不同档次的信用贷款额度,并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体现信用价值导向,促动广大农户识信、守信、增信,谋求金融扶持,获得更好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推动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显著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促进“三农”又好又快发展。如南安农商银行在前期二次精准建档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流程,针对贷款需求10万元以内、个人信用状况良好、有实际生产(活)需求的农户,创新推出仅需“三个一”手续,即“一张授信函、一张身份证、一位担保人”的“容易贷”信贷产品,15分钟内可实现放贷。

(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有新进展

随着农户信用评价和信用户、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泉州全市农村信用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和优化,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并有效激发涉农领域金融服务创新。一是泉州农商行、晋江农商行、南安农商行、德化联社创新“无还本续贷”信贷服务方式,累计发放419笔,累计金额8.32亿元,切实解决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二是泉州农商行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政补贴资金受益权作担保,发放全省首笔设施农业补贴资金质押贷款授信600万元。三是南安农商行积极开展信息建档二期工程,推出“四个步骤、三张照片、三方评价、一张授信函”的“4331”建档信息精细化管理模式。四是永春农联社采用“信用+保证+政府补贴受益权质押”担保方式,对购买农机具农户授予购买价款70%以内的贷款额度,有效利用补贴受益权弥补风险敞口,获得陈荣凯副省长肯定。五是德化农联社主动对接福建省首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德化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二、福建省泉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困难及障碍

(一)扶持政策尚未形成合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明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但是《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二款仍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因此作为农民最主要资产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在抵押设置上的法律障碍尚待突破。此外,在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中,由于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供求服务、评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多数农村资产在评估、抵押、流转等环节面临诸多障碍,影响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和社会资本进入“三农”的积极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亟需完善

当前,农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未充分体现农户的差异性。一方面,辖区农户已演化为三类群体:第一类是分布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户,其利用宅基地自建房或拥有多套拆迁房,以收取房租为主要收入来源;第二类是兼业农户,此类农户一般为小微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不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第三类是纯务农农户。另一方面,目前涉农金融机构所采集的农户信息主要包括了家庭收入和财产、道德品质、健康状况、农户借贷的信用记录以及在其他方面的遵纪守法情况等,但这些指标的设置不尽科学完善,并未根据不同类型农户特征进一步的细致分类和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用评价的准确性及科学性。

(三)农村担保体系有待健全

一方面农户和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增收和发展离不开信贷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规模一般较小,负债能力普遍较弱,农户和涉农经济组织往往无法提供足额的抵押资产。目前,辖区尚未成立专门针对农村市场的担保公司,另有3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处于展业状态,注册资金总额32.56亿元,担保贷款余额25.14亿元,累计为5768户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其中涉及“三农”的融资担保客户仅2户。因此,农村金融市场亟需引入第三方保证人,借助专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介入金融机构与涉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交易,从而畅通“三农”的融资渠道。

(四)农业保险机制亟待完善

一方面,作为省内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级市之一,泉州市的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如种植业易受台风、干旱、病虫害影响,养殖业易受台风、动物疫情影响)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农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导致农户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并继而造成失信情况的发生,农户亟需通过保险分散、化解风险。此外,保险机制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在不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下,一旦出现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可能导致农业风险通过融资链条蔓延至金融机构。尽管目前泉州市辖内保险业主体已发展到43 家,但仅人保财险泉州分公司1家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且承包领域局限,主要集中于水稻、养猪业和渔业捕捞等少数3个领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推进福建省泉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考及建议

(一)营造有利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前提

一是加快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资源的物权属性,明确可作为信贷担保物价值,增强农民的融资能力。二是完善土地流转二级市场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规范统一、交易灵活、开放有序的农业生产要素的二级流转市场,既要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农业资源、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要便于金融机构及时有效处置贷款风险抵押物,保障金融信贷资产安全。三是把农村信用体系与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涉农信贷机制、农村支付体系、支农惠农综合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强化信贷窗口指导作用,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合意贷款额度倾斜、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并有效激发地方政府投入专项经费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1]。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效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

根据农户情况的不同,信用考核指标也要有所区分和侧重:第一类是城郊农户,其硬件条件比较好,收入比较丰厚,但不排除已申请贷款或者相关资产己抵押,信用评价应着重农户的道德品质、年龄、健康状况、奖惩情况、农户医疗养老保险情况、家庭资产、抵押担保负债情况等[2];第二类是兼业农户,其一般常年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适用城镇居民的信用评价模式,信用评价应侧重于农户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教育程度、以往投资项目情况及收益、奖惩情况、农户医疗养老保险情况等;第三类是纯务农农户,由于家庭资产相对较少,务农收入波动性相对较大,在信用评价应重点分析农户的道德品质、健康状况、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情况、奖惩情况、农户医疗养老保险情况、农户个人及家庭抵押担保负债等。

(三)构建针对农村市场的融资担保体系,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举

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能够有效减少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提高农户融资效率和成功率的关键。一是尽快推动设立专门的涉农政策性担保公司,切实降低担保门槛和担保费用,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融资提供有效担保。二是成立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出资成立的担保公司,为产业链上的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提供担保,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地理和圈内信息优势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渠道和价格等市场信息优势,监督防控农户的违约行为。三是针对涉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户联保、村级大联保体以及农村市场箱式信用共同体等信用担保类型,强化担保组织内部个体间的信用共生和信用嵌制关系,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守信意识。四是采取切实可行的财税措施,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农户和农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的支持,并适时评价和考核农村信用担保的实际效果。

(四)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是构建农村信用体系的内生需求

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是农村融资问题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一是要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切实解决金融机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保障农业金融服务的高效有序投放及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转。二是推动农户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的有机结合,使保险责任及承保领域逐步扩大覆盖至农户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投保农作物造成的各类损失,为农业生产所需贷款提供保险保障,商业银行借此对农户提供优惠利率的信用贷款。三是建立政策性的再保险机制,有效分散涉农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服务及创新的积极性[3]。四是重点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对保费较高的农业承保项目,进行合理、适当的保险补贴,进一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李丹儿.在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南方金融,2013(12).

篇5

国家正在建设中小企业以及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并且已经建成旨在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的国家征信系统。这些为诚信而建的档案,与你我的生活,也与中国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

信用环境、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企业或个人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

与洪水般泛滥的信用危机对应的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正在经历漫长而艰辛的破茧时刻。肩此重任的中国人民银行在过去5年中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小康》杂志近期独家专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就当前及下一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进行深入访谈。杜金富向《小康》透露,国家正在建设中小企业以及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并且已经建成旨在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的国家征信系统,这些为诚信而建的档案,与你我的生活,也与中国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

《小康》: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怎样?

杜金富:一是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初步明确了部门分工。2007年4月,国务院牵头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初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2008年11月,国务院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职责,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大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建立了本地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全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

二是颁布了相关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促进了行业信用和地方信用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多部法律中都明确了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近年来,国务院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专门的信用法规,涉及信贷、食品、建筑、商务、交通、资本市场等领域。同时颁布了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颁布实施,为行业信用及地方信用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技术规范。

三是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成并成功运行,为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2006年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商业银行等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目前,征信系统已基本覆盖所有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征信系统的信息网络遍布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营业网点。

四是行业信用建设稳步推进,部分行业之间实现了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了本行业信用信息系统,重点行业信用记录得到了完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本部门、本行业已有业务信息系统,加大本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推动食品、参保缴费、环保、商务、合同履约、纳税、通关、产品质量、资本市场、法院执行等领域诚信体系建设。部分部门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并实现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

五是地方信用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全国多数省、市、区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加强了信用信息的公开和交换,一些地方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资质认定、公务员录用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对信用服务产品的使用。部分地方政府推动政府信息联网工程,建立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制定了信用建设相关制度与办法。多数地区结合地方实际,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六是信用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信用服务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资本市场评级、信贷评级、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业务为主,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业保理、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业务多元发展的信用服务市场格局。信用服务产品涵盖企业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债券评级、借款企业评级和担保机构评级等。社会对信用服务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尝试开展了信用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年内各省至少有一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

《小康》: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杜金富:当前,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特点和工作条件,建设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地方中小企业信息,更好地发挥信用信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调动地方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多渠道整合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提高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三是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引导金融机构依托中小企业档案信息,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方法,有效地分析、判断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四是搭建中小企业信用平台。多渠道整合反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及信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分析、判断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提供参考。五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支持有信用、有效益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19万余户,累计已有31万户补充完善信息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其中18.8万户获得贷款总额约6.9万亿元。

《小康》: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未来的计划是什么?

杜金富: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加强与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深入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搭建有地方特点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争取每个省选择一个地级市或地区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并根据建设情况,分批授予“全国试验区”的称号。二是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更新的长效机制,提高中小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四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扩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结合。五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增加对有信用、有市场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小康》: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会带来什么改变?

杜金富: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一是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信用意识,规范其信用行为,促进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完善信用管理制度。二是提高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三是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优化信用环境。四是整合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支持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发展,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效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

《小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杜金富:当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根据当地“三农”特点,探索建设地方性农户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提供更好的信用信息服务,调动地方、各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三农”发展。二是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多渠道整合农户信息,增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了解。三是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农户档案信息,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有效地分析、判断农户的信用状况。全国共为1.3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8704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四是建设“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推进“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五是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农户融资中的作用,为农户融资提供便利,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截至2011年6月底,已有7600多万户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

《小康》: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杜金富: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农户融资中的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争取每个省至少选择一个县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并根据建设情况,分批授予“全国试验区”的称号。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目标。三是进一步完善地方农户信用档案系统,根据需求不断改善系统功能,扩大入库信息主体的范围和种类,逐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户档案。四是综合运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全面推广“农户+征信+信贷”业务模式,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审核、管理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小康》: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什么意义?

杜金富: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二是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增强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信心,提高商业银行增加“三农”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四是改善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管理,支持新农村建设。

近八亿人拥有了信用档案

《小康》:目前我国征信系统的建设情况如何?

杜金富: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网络”的指示,人民银行集中力量组织商业银行建成了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其目的是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征信系统2006年正式运行,填补了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空白。

征信系统采集的主要是银行信贷信息。目前,征信系统已经连接所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及其他金融机构,包括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一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授信机构也开始逐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为世界上人口和机构覆盖面最大的征信系统。截至2011年8月底,该系统已分别为1795.7万户企业和7.94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小康》:征信系统发挥了什么作用?

杜金富:我国征信系统建设实践充分表明,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并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方便企业和个人贷款,信用好的在信贷条件等方面都会有一些优惠。二是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银行通过查询征信系统就能了解客户信用情况,在决策的时候更加谨慎,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信贷市场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三是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对信用文化的培育以及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每年超百万人查询“信用报告”

《小康》:人民银行在保护信息主体权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杜金富:人民银行高度重视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信用信息的安全与合法使用。先后颁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等相关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了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目前,征信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个人征信信息保护的规定。《征信管理条例》正式出台后,人民银行将会以《征信管理条例》为依据,积极研究制定涉及个人征信机构及其业务的管理制度,更好地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积极处理征信异议和投诉,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在系统运行初期,由于多方面原因,商业银行对征信异议和投诉推诿多、耗时长、效果差。为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采取了多项工作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和业务交流;细化了异议处理职责;升级了异议处理子系统;异议处理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等。目前,异议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2010年,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人异议核查整体回复率和解决率均超过99%。平均回复时间和解决天数也都呈递减趋势,异议平均回复天数从2007年的27天缩短到2010年的6.5天。此外,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正结合《征信管理条例》的制定工作,研究制定征信业务投诉办理规程,进一步保障信息主体权益。

《小康》:《征信管理条例》的进展情况如何?对征信业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杜金富:2009年10月,《征信管理条例》对外征求意见后,人民银行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先后召开了征信机构、金融机构、征信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并进行大量实地考察调研工作。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送审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形成了《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以规范、监管信息服务行业中征信业的活动为主,从市场准入、经营管理行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定位及业务范围、监督管理部门履职及违法行为惩处等方面对征信行业予以规范。2011年7月22日至8月22日,国务院法制办将《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再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印发地方、有关部门、征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等单位征求意见。从反馈意见情况看,社会公众对本次征求意见的《征信管理条例》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目前人民银行正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再次对《征信管理条例》进行具体修改。

总体来看,《征信管理条例》的制定与我国征信市场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是规范征信机构和征信业务,保护信息主体权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将规范征信机构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的活动,使征信机构的业务行为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征信行业监管,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征信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目前,社会信用意识不断提高,社会信用建设的重大意义也得到各界的认同。各地政府纷纷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升到事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很多企业还将信用内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越来越多的个人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个人主动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数量从2006年的97人次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127.5万人次,仅2011年上半年就超过90万人次。社会信用意识逐步提高的同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方式有所改变,有的企业和个人主动归还欠税、欠薪、欠款等,自觉遵纪守法。

数字・信用

127.5万人次 个人主动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数量从2006年的97人次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127.5万人次

7.94亿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为世界上人口和机构覆盖面最大的征信系统。截至2011年8月底,该系统已分别为1795.7万户企业和7.94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219万余户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19万余户,累计已有31万户补充完善信息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其中18.8万户获得贷款总额约6.9万亿元。

1.38亿 全国共为1.3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8704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截至2011年6月底,已有7600多万户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

篇6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中国传统的信用观念是基于道德范畴的处世准则,作为制度的信用体系长期缺失。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相当有限,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直接,这种人际关系就成为道德的塑造力量,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形态就变为信用经济,信用评价计量体系的缺失加剧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在现代信用制度建设最薄弱的农村地区使信用成为制度规范,成为经济形态、计入经济成本,从根本上用市场机制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临沂市沂水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的调查,探索和研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以期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沂水县开展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正是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为重点,以多元化的征信宣传体系强化道德约束力;二是在信用信息采集、评级授信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三是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企业运行预警等降低信用优良企业的经济成本,提高失信行为的经济成本。

(一)开展“六进”宣传活动,建立征信宣传长效机制

一是进乡村。成立了金融知识宣传队,实施营销式宣传。制作宣传录音,利用村委喇叭、农村电教网播放,同时在农村集市散发宣传资料,使征信知识走进农村,走近百姓。二是进广场。利用县城主要路段大型显示屏,播放征信知识宣传片。制作了10余块宣传牌,建设了征信知识广场,常年不间断宣传征信知识,让征信知识深入城区生活空间。三是进社区。在部分社区设立宣传栏,举办专题讲座,向社区居民宣传普及征信知识。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共投入广告费8.6万元,以滚动字幕、有声整屏字幕和专题片进行宣传。四是进学校。在各中小学建立征信知识宣传栏,向学生普及征信常识。与县职教中心、临沂大学沂水校区等学校合作,开办征信知识讲座,解答学生咨询,切实提高其诚信意识。五是进景区。利用征信宣传日和双休日走进各景区,设置征信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和宣传折页,现场解答游客咨询。同时,在门票上加盖征信宣传戳记,使征信宣传口号传遍四面八方。六是进机关。创办了《沂水金融动态》,通过征信专栏向县直部门、乡镇征信政策,公布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解读政策内涵,使机关人员了解征信政策,关注征信运行,提高诚信意识。

(二)搭建“两个平台”,推进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平台。首先,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对全县农户进行基础信息普查,确保农户信息准确性。其次,规范农户电子档案。实行“三个统一”模式管理,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即使用统一的工作登记簿和档案专柜、以农信社为单位统一保管调查资料、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目前已为18万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占农户总户数的56.3%。二是农户信用评级授信管理平台。重点做到信用等级评审人员社会化、信用等级评定公开化、评价结果运用规范化。由村委会负责人、客户经理、工商、税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信用等级评审小组,根据农户、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来源、经营项目、年度收入支出、个人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初评,核定授信额度,并将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对农户贷款发放严格以信用等级为依据,同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动态修正;对不按授信级别发放的违规贷款,严格追究责任。目前,全县已评定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295个,对18万农户、个体工商户、专业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级。

(三)立足于信用培植,提高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

一是强化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一方面,人民银行借贷款卡年审之机,对已发放贷款卡的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报表核对、更新,确保其财务报表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金融机构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对新成立、新开户中小企业做好宣传、推荐和资料收集工作,发挥信用激励手段,在发生信贷业务时及时更新企业财务报表,实现新增中小企业及时建档,已建档企业信息及时更新,确保为中小企业建立真实、完整、连续的信用档案。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和信用培植。一方面,实施“百户企业金融扶持工程”。在全县范围内筛选了100户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与企业结成帮扶对子,实施财务辅导、贷款指导,向企业通报信贷政策、公开贷款程序,帮助其解决担保难题。另一方面,实施了中小企业信用培植计划。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无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经营良好、存在融资障碍的30户企业,由各金融机构进行结对帮扶,重点提升其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使其尽快达到银行信贷投放标准。三是延伸评级授信领域。将“三户”信用评定的经验和做法向城市社区、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延伸,对社区居民、市场商户等进行信用评定,组建多种类型的农民信用协会、中小企业信用联盟、商户联盟,引导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信用体系。同时,在广泛采集客户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企业设定了信用评价体系,为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扩大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覆盖面。

(四)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农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平台。对评定出的信用村、信用户,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政策。信用村农户小额贷款利率较正常利率降低40%,对种养业信用户给予利率不高于9.96‰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全县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余额达1.6亿元,惠及全县1.5万信用户。同时,内外联合,建立失信惩戒机制。针对部分客户逃避金融债权情况由政法委牵头,人行、公安等19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专项打击活动,共查处案件30起,刑拘13人,逮捕6人。县人民法院专门组建金融合议庭,抽调专人负责金融涉诉案件审理。二是建立完善企业运行预警机制。近年来,个别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在贷款担保问题上出现连锁反应。为防控风险,沂水县建立了工业企业运行预警机制,对455户企业进行监测,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一些企业经营指标如用电量、税金、工资及保险金等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对出现异常的予以分级预警。机制建立以来,对5户企业实施三级预警,对2户企业实施二级预警,对3户企业实施一级预警。依据预警情况,有4家金融机构对预警企业贷款进行了重点核查,对6笔贷款采取缓贷或拒贷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参与不充分,评级权威受挑战

严格说来,目前的评级授信是服从和服务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而开展的,属内部评级范畴,社会参与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是评级授信只对贷款户具有约束作用,没有现实贷款需求的客户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评级授信缺少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评级的组织实施、评级结果、对外等均由金融机构独家承担,自评自用的性质决定了其社会公众认可度低,其权威性面临挑战。

(二)信用资料难采集,评级进展受挑战

目前,信用资料采集难问题成为阻碍评级授信工作开展的难题。一是信息采集困难。农户和部分农村小企业生产经营大多以家庭为核心,没有财务资料可资借鉴。评级授信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少,只有从日常调查获得,采集资料的过程繁琐漫长。二是评级授信信息的更新过滤机制不完善,过时信息多,垃圾信息清理不及时,难以准确识别客户信用身份,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授信标准不科学,评级效果受挑战

按照有关规定,涉农金融机构仅对A级以上的“三户”给予不同额度的授信。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带来了消极后果。一是规模较大的“三户”贷款受到了限制。农村AAA级“三户”贷款授信的上限为5万元,城区AAA级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授信上限为10万元。对规模和需求量较大的“三户”而言,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二是只对A级以上客户授信,在农村地区占绝大多数的A级以下客户无缘“信用”,不仅使其求贷无门,而且造成金融机构潜在客户流失。

(四)评级标准不规范,内外转型受挑战

较高的可信度与适合金融消费者需求,是评级授信推广的关键。现有评级授信系统虽已经运行多年,但人为因素过于浓重,形成的评级标准欠科学性。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以评级授信为代表的内部评级会逐步被规范的外部评级所代替。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内部评级指标进行科学设计,准确对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状况进行评估,以为顺利转型积累经验。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进入了必须与更多“陌生人”发生交往、交流与互换的阶段,由于失去了熟人的眼光注视,受经济利益驱动,道德约束的作用大打折扣,这就需要通过制度性安排,使信用可以量化评价。最终激励机制下的优良信用的评价成为财富,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失信惩戒机制使不良的信用行为承担更高的经济成本,使不诚信的行为得不偿失,从而通过这种市场力量的调节优化信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信用道德约束;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估等制度建设;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使信用量化计入经济活动的成本,产生正向激励和成本约束作用。

(二)将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有机结合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应加快信用制度立法,规定必要的权利和义务,把各种信用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信用立法的目的是对守信者予以鼓励和保护,对失信者予以惩戒和打击,用法律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同时要从舆论上倡导诚信意识,在农村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信理念根植于社会。应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如将诚实守信印在乡规民约中,落实到农民行动中;对失信的贷款户在一定范围内予公告,采取法律手段限期收回欠贷欠息,以使逐步出台的法律法规落实起来水到渠成。

(三)全社会参与共建长效机制

一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金融部门为主体,司法、舆论、社会中介为支撑,社会各界共同倡导诚信的良好局面。二是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制定远景目标和发展规划。要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所有农户、农村经济实体纳入信用评审范围,评定信用等级,初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框架。三是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信用外部评级制度。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规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评级授信由其统一评定、公开,使外部信用评级逐步替代内部评级。

(四)要按规范流程运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具备信息采集、信用状况调查、信用等级评定、资讯查询和预警通报五个环节。在内部评级阶段,必须按高标准进行操作,为下一步的外部评级积累经验。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建立“三户”评级信用信息收集、分析、评估机制,对信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及时更新,准确判断客户信用身份。对农户基本数据,可以户籍管理系统为基础,依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档案、农户联保贷款档案等,对辖内所有农户进行核实、登记,进行信用等级普查,并将信用等级、家庭财产经营项目、家庭收支、在金融机构贷款等情况按户建立档案。对农村经济实体基本数据的建立,可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将其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税收缴纳、贷款情况等输入数据档案,并将历史还本付息情况作为资信分析评价的重要依据。

篇7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蔓延到了农村地区,很多农户都逐步脱离了原先的农作方式,转而向农村个体化商业和产业发展,使得农村经济由原先的单一经营模式向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转变,农村经济也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农民的消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而出现了较大金额的资金需求,同时,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农村创新性金融服务需求,此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让农村的商品流通、农村水利、住房改造等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较为落后,乡镇上拥有的金融网点少的可怜,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上几乎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或金融网点,但是,他们的贷款需求却是非常巨大的,真正贷到款的仅仅占不到10%。这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短板。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

农村金融产品品种一直以来都缺乏创新,没有众多的品种供农民选择,而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明确给出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意见,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与城市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体上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是因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层次低,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专业人才匾乏,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不到位,鼓励农村金融创新的环境还不具备等,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贫乏,难以充分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农村经济系统性风险也偏高,进而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开辟新产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现状。

虽然说我国农村信用体系服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农村信用环境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正如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相应的信用体系也存在着城乡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用和信用供给长期处于量小零散的状态,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缺失,同时又影响到了金融资源在农村的合理配置。这是因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以往信用情况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情况。同时,农村征信协调机制建设滞后,没有或并为全面展开征信业务,导致了信息共享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配套软件系统开发滞后,操作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征信保障机制也较为滞后,使得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信息核准评估难。

(四)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现状。

由于农村金融风险复杂多样化,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但是,我国农村风险防范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农村风险防范体系仍然处于试验阶段,其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金融支持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有:农村金融保险机制建设滞后,基本上还处于脆弱、萎缩的状态,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建设要求,一些农村急需的险种并没有开发出来,大大降低了农民和涉农企业对金融保险的兴趣。同时,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宗旨出现偏差,要么就是风险绝对转移,要么就是风险规避,没有积极的市场参与性。此外,担保机构的资金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位,比如说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偏小,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完善,缺乏足够的担保专业人才。最后,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极为脆弱,加之当前的土地管理还存在着土地的价值评估不够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缺乏或不完善,贷款风险难以掌控等问题。

(五)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现状。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市场化程度应该是高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偏低,从而大大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具体来说,发展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制度安排并未明确。事实上,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大量且客观存在,就已经说明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严重失衡,它必然在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农村需求的时候,以更为灵活、便捷的优点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它没有相关法律约束,也没有严格的监管,金融风险是较大的。此外,利率市场化程度偏低,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偏小。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对策

(一)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必然需要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我们应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积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努力建成一个能满足农业经济需求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政策性银行稳定农村金融安全的骨干作用,发挥商业性涉农金融机构的多元功能,即遏制商业银行的机构业务萎缩的趋势,强化商业性涉农银行的支农责任,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善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扩大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还要把完善农村信用社功能作为农业金融组织建设的重心,突破对传统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的依赖,为农户金融合作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强化财政税收对互助合作金融的扶持,加大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组织的市场准入监管,还要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治理结构,明晰自身的职能,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确立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某几个细分市场中的优势,保持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素质,从而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具有多层次性,积极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提升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优势。

(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们应该根据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业社会文化特点,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为现代农业打造出有特色、高效率、能控险、可持续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统分结合、运转高效的涉农和县域业务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加大对现代农业和县域的经营资源投入,选准切入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的新模式,从而形成一个为现代农业服务的现代化金融管理体系,从组织保障上推动农村全部金融机构现代化,设计出高附加值具有个人特色的金融产品,帮助农村经济主体分散经营风险,从而使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备方便性、全面性、合理性等特点,让其成为科学有效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我们必须在认真分析农村金融市场一些特点的基础之上,不断细化农村金融市场,创新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性贷款,创新拓展农村发展需要的建设性贷款,创新鼓励农业发展的保险类产品,创新适合于农民生活需求的消费类贷款,探索社团贷款业务。其中,我们必须着重于创新并发展小额贷款项目,主要是针对那些低收入阶层开设的贷款和存款服务,又被称作为小额金融,它在经济扶贫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已经试点经营了小额贷款业务,但是,发展中仍然有着制约因素存在,比如说,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急待定位,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体制有待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不足。我们必须针对这些情况,明确小额贷款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定位,坚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从而扩大农村金融产品的服务范围。

(四)构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说,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来推进其构建的进程。这三个方面就是:建设公共性质的农村征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事业,把土地使用权抵押作为农村信用化建设的突破口。就第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应该制定整体规划,加大推动力度,加快系统程序开发和征信网络建设,稳步推动配套机制建设,确保数据库信息准确齐全,加快相关机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加快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就第二个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组建各类农村信用共同体,加大对农村信用共同体的支持力度,建立新型的信用担保组织模式,采取相应的信用担保运作机制,从而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制的建设;就第三个方面而言,我们应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建立土地流转要素市场,从而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这个新生事物在农村的顺利构建。

(五)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充满了金融风险。我们必须构建积极的风险防范应对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运行机制和网络体系,完善市场化体制的目标,完善互助保险与担保多主体地分担、分散和对冲风险的联动机制,立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部门经营再保险,从而建立新型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同时,我们应该强化业务发展、风控先行的经营理念,提高风险定价和补偿能力,开发出多元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从而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内控机制。此外,我们还应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建立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从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另外,我们还应该健全农业保险监管体系,营造农业金融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六)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成熟的市场机制和高度的市场化。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不够的现状,开放农村金融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制订相应的配套法规,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完善监管手段和监管机制,保证监管的独立性和监管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利率内部协调机制,策略地确定利率水平,启动主动型利率管理模式,向中间业务要效益,从而逐步实现农村资金利率市场化。最后,我们还应该发展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和资金信托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创新投资,运用投资银行手段推进农村直接融资市场的形成,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从而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三、结语

篇8

一、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总量不断扩大。一是涉农金融机构种类不断增加,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数量由传统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家发展到目前除光大银行和广发银行以外的13家金融机构。二是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不断优化,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达142个,农村信用社126个基层网点遍布各乡镇。三是农业贷款规模扩大,至去年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66.6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5.4%,存量贷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涉农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龙江银行,上述3家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占全市涉农贷款总量的70%以上,贷款占比分别为31%、27%和13%。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涉农金融机构不断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及时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发放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不断扩大农户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的覆盖面。通过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信用增进方式,发展了满足种养大户信用共同体成员资金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2009年以来,由我行牵头推动、各涉农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公司+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新型信贷模式,较好地满足了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至9月末,创新农贷余额2亿元,无一笔不良。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多元。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提高了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率,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在保持粮棉油购销与储备贷款业务支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政策J胜信贷业务,政策性金融支农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县域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尤其是发展棚室经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涉农金融管理模式,积极为农业龙头企业、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高端集约化金融服务和批发贷款业务。农业银行以“惠农卡”为载体,不断扩大对农户的信贷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地缘和网络优势,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支农业务的覆盖面,推动了信贷支农由县向乡(镇)以及村的延伸,积极为农户开办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等业务,实现了邮储资金回流农村;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涌现,促进了农村金融业良性竞争,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多元化格局。

二、农村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脱节。在市政府“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规划下,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我市的特色种植、棚室经济、养殖业等现代农业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增长迅速,并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农业经济本身存在高风险、低回报的特点,金融机构发展农业信贷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农村信贷供需脱节现象日趋显现。从总量上看,金融供给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2009年、2010年和20H年上半年,大庆市第一产业贷款占当期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3.4%、3.4%和3.5%,呈下降趋势,远远满足不了大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结构上看,信贷资源大量流向规模较大、盈利水平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而对需求程度更高、但相对风险较大的农户和农民合作组织则供给不足。农村信贷供需脱节现象直接导致农业贷款议价能力不强,利率负担较重,农户不得不被动接受涉农金融机构单方面制定的利率水平,目前农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10%左右,高于其他贷款2一3个百分点。如何满足市场的普遍性需求仍将是未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受经营范围、业务发展、自身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各家金融机构在信贷支农惠农方面都相对薄弱。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将战略重心向城市倾斜,支持农村经济明显不足。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全市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和支柱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业务范围相对狭窄,无法触及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支持,在改善农户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人等方面的信贷支农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大庆市农村经营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承担了金融支农的主力,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历史包袱较重,信贷资金存在不足,加之农村信用社本身信贷产品种类少,额度小,难以满足农民种植、经商、消费等日趋多样化的信贷需求。

(三)农村金融领域配套政策和机制有待完善。一是担保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针对农业贷款制定比较苛刻的贷款担保条件,而商业担保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利益考虑,不愿为农户提供担保;另一方面,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农村宅基地、自建房大多没有产权证、且非框架结构的房屋变现能力低,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抵押品的标准。这些因素都导致广大农户在贷款过程中阻力重重,抑制了农民的信贷需求。二是农业保险缺失。目前,我市的保险公司在农村开展的业务十分有限,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即使是针对农户和农村企业开展的保险,也主要集中在非生产性领域,如财产保险、住房火灾保险、疾病保险等,而农户最需要的农作物保险、养殖业保险则极其缺乏。三是农村信用环境尚需改善。目前,信贷征信系统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信用的不确定性,造成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抑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同时,由于农民普遍金融知识缺乏,信用意识淡薄,在信贷活动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金融机构的债权难以落实,极大地影响金融支农的积极性。如何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巫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大庆农村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和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加强政策引导,筑渠引水,建立多层次、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要完善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服务功能,引导商业银行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前提下,到农村金融市场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发挥其在业务范围、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合作性金融组织在农村的地缘和人缘优势,转变经营和管理理念,在信贷产品、服务方式、贷款条件、风险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二是要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具备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所缺乏的灵活、及时、利率机动三大特点,能够很好的发挥为大银行拾遗补缺、分散风险,与大银行共同繁荣的作用。

篇9

一、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性分析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产吩,其实体以资金为主,以信用作为农村金融的手段,表现形式则以货币为主,其主要包括农村资金运动、存款的吸收和支取、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等。相较于其他金融,当前农村金融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与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通过加快推动当前金融工作服务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当前农村建设工作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工作改革的深入,当前农村金融呈现出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的格局,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可以说当前农村金融危实力和金融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信贷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对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深化改革、勇于试验、突出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

随着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快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支农的能力,有效的解决制约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的遵循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并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更好的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拓展,进一步缩小城乡金融业务发展的差距。

(三)盘活存量和做大增量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创新,充分的挖掘其潜能,更好的发挥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还要加快对农村金融主体进行创新,重视当前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培育工作,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好的满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供给需求。

(四)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在当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科学设计,同时还要抓住重点,以此为突破口,从而全面推进,通过先行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在范围推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

(五)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规范化管理才能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在抓好改革创新的同时还要重视市场监管,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保障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创新农村金融组织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普遍滞后于城镇,这也使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金融供给不足及服务缺失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将农村投资金融、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及农业担保等都统一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来,并构建农业融资的风险防控机制及风险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加大对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金融服务于农业经济打造良好的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当前农村不仅金融产品少及金融服务方式单一,而且金融质量和金融效率也无法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成立为农服务的担保公司,为涉农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担保,进一步扩大抵押和质押的范围,有效的解决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贷款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发展速度较快,其与农户的发展现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其他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三)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力度,进一步降低了农业贷款风险;建设农村信用体系,针对具有良好的信用的农户,可以在贷款和参保方面开绿灯,通过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村金融组织需要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加快推进“三农”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具备资源优势及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重视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订单农业的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针对当地特点,合理对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部署,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特色农业,并加大对养殖户及专业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中现有农业龙头及产业化项目给予积极的支持。

(五)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过程中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同时还会对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随着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也使农业生产风险增加。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力度开展农业保险,以此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所带来的风险。当前农业保险品种和数量较少,这也使其与农业发展的需要很难适应,因此需要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到农业领域中来,增加涉农保险业务。同时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需要将农业保险纳入其中,通过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或是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同时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要实施强制保险政策,进一步稳定农产品的供应,为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信用体系的全面覆盖。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创建活动,以此来提升农民的信用水平,增强农民的诚信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金融风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实现对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缺失 制度安排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趋向多样化。但是,在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的资金“瓶颈”。这种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使农村陷入了一种“资金少――效益差――农村贫困――资金更少――效益更差――农村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使得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缺乏金融支持而无法正常启动。

一般认为,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但从理论上讲,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制度经济学认为,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产生与变迁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按照某种意志与外来模式人为安排的,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框架,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演进过程的结晶。也就是说,我国农村金融扶持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央连续5年的1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一种既能弥补“市场失灵”,又能避免“政府失灵”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结构优化、产权明晰、机制完善、监管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

一、国家或政府层面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环境。-_一方面,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一是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法、农村金融监管法,如《农村金融法》或《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就农村金融性质、法定存款准备金、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种合法资金放心进入农村金融组织,结束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参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经营管理的无序局面;二是借鉴国外的实践,制定有关支持或鼓励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农业保险法》等,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三是要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良性运转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其次,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和失信惩罚机制。一个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而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建立起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政府要带头讲诚信,提高行政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和司法机关要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为政绩考核指标,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农村信用环境工作机制。此外,工商、税收、金融、司法、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要联手打击逃废债务行为,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失信者进行严厉惩罚,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国家还应该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包括农村土地产权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改革,比如构建农村金融财政补偿机制和税收优惠机制等。

二、金融机构层面

(一)正规性金融层面

我国农村地区的正规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即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他们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重点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第一,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农村信用社支农地位不动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激活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真正成为服务“三农”发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出现了“去农化”倾向,有着强烈的商业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合作”性质退化,“商业”性质增强。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务必坚持“三农”方向,防止“去农化”,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能动摇。当前要着力抓好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建设,大力抓好经营和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二,大力推动商业性金融立足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大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从农村市场全面退出,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发挥支农作用,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即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发掘优质客户,并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开发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存、贷款种类,在支持“三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盈利目标,开拓经营范围。

第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强其“三农”服务功能。一是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定位,将其营业网点铺设到县级及中心乡镇,并延伸服务对象,在做好传统的粮棉油购销储备信贷业务的同时,应适当拓宽业务范围,积极介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委托业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活动,探索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使国家开发银行能够参与“三农”开发,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第四,加快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被批准筹建,其业务重点将是面向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

互补关系,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民间金融层面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正规性金融的长期缺失,使得农村民间金融异常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农村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金融监管,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影响到农村地区的安定与团结。’因此,应该积极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运行,使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可制定《民间融资法》等相关的法律使民间金融合法化,这样既可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又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益和保护;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业行政许可审批,允许民间以多种形式兴办金融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立民营银行,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更好为“三农”服务。此外,银行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民间金融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准确地披露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

三、其他层面

首先,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一是要根据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的风险特点,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连续三年的中央的1号文件也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这充分表明国家应该成立农业风险基金,组建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信贷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监督和管理众多农业保险基层机构。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保险,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地区性合作保险组织。三是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险种,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通过上述措施,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农村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辅的多层次保险体系,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村信贷资金安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