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山区;公路建设;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把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到山区公路建设,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体现。山区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如何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破坏,使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选线不当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山区公路带状延伸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2. 山区公路的环境保护
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因此,针对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公路设计标准规范的技术指标,选择恰当有效的防护措施,选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手段,是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
3. 山区公路环境保护措施
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有规划、有步骤地从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保护的不同时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杜绝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由于施工造成的自然环境灾害的被动局面。
3.1勘察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
3.1.1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求工程设计和环保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认识本区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将生态保护贯彻在每一项工程设计中,在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出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路边的一草一木不遭破坏,尤其是旅游区道路设计。
(1) 精心设计,反复优化方案,使环境获得最佳保护。
(2) 精确计算,力争挖填平衡,尽量减少弃方。
(3)合理规划取、弃土场,防止水土流失。
(4) 施工图设计应重点做好边坡整治,搞好绿化工程。
3.1.2公路防护工程设计应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地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在山区公路设计及旅游区道路设计中,还要考虑其生态恢复技术。
3.2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大气、噪声和水土流失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时应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沿线敏感点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1)保施工图设计中环境保护方案、措施等设计的实施落实。
(2)路基修筑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对于高填深挖路段要提前介入边坡防护治理,边施工边防护治理,或者先防护治理再进行路基施工。
(3)施工取、弃土应采取平行作业。取土时边挖方,边修整,确保取土后的边坡稳定和地面平整;弃方时要在制定的范围内逐层堆填,并且做好堆填区的坡脚和坡面防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和堆填物的坍塌。
(4)在雨水施工季节,要做好路基已成型坡面的防冲刷措施,及早进行绿化,及时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避免水土流失、边坡坍塌和滑坡的产生。
(5)桥梁、涵洞的施工放线应结合实际地形进行,以有利于排水泄洪为准则,及时调整桥、涵的位置和交角,防止排水不畅和冲刷构造物的基础和边坡。在施工时注意不要过度占用、堵塞河道,影响施工期的泄洪要求。
(6)地质不良地段的处理,要动态掌握治理的效果。对于治理效果不明显的方案要及时调整,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治理的最佳效果。
(7)在施工阶段还要注意施工噪声、筑路原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等,尤其要注意对附近有学校上课、民居生活、市集、村落的影响。拌和场地应离开上述敏感区域500米以上,原材料的堆放应离开300米以上,并做好覆盖、除尘、防水等措施。
3.3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公路营运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交通噪声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等四种环保措施。
4. 结语
山区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造成的环境损害是持续和深远的。因此,必须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者杜绝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二者有着特殊的关系。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惠互利的,公路建设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措施去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了公路本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必定会得到大自然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保
1 增强公路建设者的环保意识
过去,环境保护对于从事公路建设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要把此项工作做好,必须首先从公路建设员工们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入手,使大家明白环境保护始终是公路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促进 经济 建设的全面 发展 。要把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到建设路线的具体情况当中去,详细讲解《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以及公路建设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方法和落实,使大家有一个直观、总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公路建设员工对各项措施予以自觉执行,为达到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公路建设中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
2.1 路线规划测设阶段中的环保工作
公路测设时在符合工程技术标准和路基稳定,线型顺畅的前提下,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
在选线时要充分利用地形,保护好水源,少占耕地,避开具有重大 科学 文件价值的地质构造如温泉、溶洞以及人文遗迹等。
在设计高速公路时,要尽量使公路与居住地、学校、工厂等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通车时汽车噪声干扰群众的生活。如受条件限制,公路只能从居民区通过时, 交通 量大的路段应设置乔灌结合的绿化带和人工声障墙,以降低噪音。还要做好建筑环境和行车环境设计,保证建设后,车辆在行驶状态下,周围环境和谐、美观。
在确定桥涵位置、长度和结构形式时,既要考虑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更要根据技术标准规定的设计流水频率,留有足够的泄洪能力,以保证不会造成阻水现象发生。路基、路面的排水设计,也要统筹考虑,防止路面积水或路基边坡被雨水冲坏。
2.2 施工阶段中的环保工作
2.2.1 合理安排,减少土地占用。公路建设必须要占用土地,但如果能统筹计划、合理安排,可把占用土地减少到最低限底,并使 自然 环境少受或不受破坏。如尽量利用附近原有道路或正线路基做施工便道,减少修建临时道路用地;合理利用挖方填筑路基,就近利用洼地、干涸的水沟或宽阔的滩地堆积废方,如此既可减少占用耕地,又可防止因废方处理不妥,引起堵塞河道和水土流失。
2.2.2 处理好施工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如何处理好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一直是公路建设中环保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施工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灰土拌和、粉煤灰施工及现场施工车辆运行引起的扬尘,此外沥青拌和与筑路材料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为减少施工现场的大气污染,可采取一些措施。粉煤灰装载时应加足水份,做到干粉粉灰不外运,运输中不超量运输,防止粉煤灰洒在运输道上,尤其是春夏施工季节内,气候干燥多风,气温又偏高,运输时应加苫布或塑料布遮盖;散装石灰、石粉等筑路材料,也要加以必要的遮盖,以防止粉尘污染;沿线施工便道要经常进行洒水处理,才能较好地控制便道土的扬尘现象。另外,施工便道可在修建时加铺碎石等,从根本上减少扬尘的污染。
2.2.3 搞好施工驻地卫生及废弃物的处理。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工程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因此,施工驻地垃圾应设定集中分放,集中处理。(可由专人负责,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定期运至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垃圾管理工作直至工程竣工交验后为止。
另外施工区内要做好各项排水设施,使污水统一集中到集水井,以免造成水质污染。修建临时工程应尽量减少对原 自然 环境的损害,在竣工拆除临时工程后,应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3 公路主体建成后的环保问题
公路主体建成后,环境保护工作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绿化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在普通公路两侧,采取乔灌结合的办法进行绿化,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而且还能减低噪声、防尘、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其次,高速公路一般几十公里应设置一个服务区,该服务区应对排出的废水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处理,不得使其随处漫流,造成环境污染。另外还专门设置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该路段进行必要的绿化工作。
4 其它问题
公路新建工程投资大、耗资多、工期长,因此公路改建、提高等级仍将是我国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有建设快、收益快、投资小等诸多优势,对国民 经济 发展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一般是采用加宽抬高设计线,或以补强的方式提高技术参数以提高公路等级。这种方法有很多弊端如要增加占用土地、其它资源消耗较大等,因此在不改变设计线的情况,我们可对原有公路建筑材料再生利用,重复利用原有的路面、路基等材料,采用新型工艺流程,这不失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新方法和措施。
总之,环境保护是我国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我们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护法》等法规,并结合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认真 总结 、积极探索,才能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
交通 部要求公路建设不得乱占滥用耕地。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交通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通知》说,公路建设应按照 科学 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的要求,控制占地数量,同时要采取改地、造地、复垦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地恢复、改造,增加地力。公路建设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指标。
《通知》同时印发了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具体措施。
篇3
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成了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在公路建设中,我们只有保护建设环境的责任,不能也无权恣意消费。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资源是自然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也是最大的资本。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设计良好的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公路的绿色文化全新概念,强调公路是景观、文化、旅游资源,与沿线风土、历史和时空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和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建公路仍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进行探讨。
(一)公路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远景交通发展规划不足,公路等级和技术指标采用较低,不论是线型、纵面、横向宽度还是路面结构,都只能缓解短期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对道路的技术标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公路建设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输业的要求,在旧路改造中还存在着短期效应的现象。对公路发展缺乏预见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标,以致刚改造的公路通车不久,很快就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新的改建。所以公路改建必须要着眼于高起点,线型上要满足发展要求,红线范围满足拓宽要求,无论在断面上一次改造,还是分期改造,都应将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措施考虑周到,并付诸实施。同时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二)废弃公路的合理处置。旧路改建必然要废弃一部分原有旧路,在本着尽量利用原有线位、提高路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开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处理好废弃的旧路也是必要的。对于改造成高等级的公路,废弃旧路可视其价值的多少作为辅道,否则应因地制宜进行旧路还田或者绿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这项工作应在公路改建中完成,旧路路堤可作为新路的取土场,或者平整周围地表的土方来源。废旧油皮及其他不适宜于还田绿化的废弃物,运走集中处理,以便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新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必须要经过工可研、设计、施工三个主要环节,对环保认识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对路线周围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可研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可研阶段在投资费用估算、经济费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虑,基本建立在实地踏勘和调查上,但是目前在论证项目可行性时,对自然环境论述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迹和自然保护区,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许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虑自然环境及植被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估势在必行,工可研阶段应该把环保与效益分析等论证放在同等程度 ,尽可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指导后期的测设、施工。测试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公路测设是在工可研的指导下,具体确定路线的布局。线位的具体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所以公路测设在满足技术等级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虑线形指标,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优化方案,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少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无论永久性占地、还是临时性占地,都应有合理的环保设计。对于在建设中破坏的植被应提供恢复措施设计,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这样,虽然初期投资可能大一些,但从长远看,无论对公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十分有益。
三、采取的措施
(一)公路设计阶段环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正确处理造价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大型结构物设计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路线走向应尽量减少避免穿越对地球生态至关重要的湿地、林区等。保护原有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公路建设破坏了山区或丘陵本来的自然稳定性,由于开挖导致应力释放引起坡度滑动。目前的设计很少考虑应力释放,只简单地考虑土质的自然休止角,只做一些较粗的地质勘探,出现滑坡后治理的费用远远超过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费用。重视排水、防护设计。公路排水设计不畅,不但对公路本身造成损坏,并且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公路运营阶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冲刷原地表的现象。
公路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融贯于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公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公路方案。
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整体构建
1.公路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在经济建设综合体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公路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然而在公路工程建设不断发展,施工技术不断创新的前提下,任然存在公路建设污染环境的问题。并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材料污染和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除此而外,公路工程新项目的建设必然消耗一定原生态土地资源,大多数情况都在改变原有地理环境和极具环保潜力的自然景观,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使用材料造成的有害物质污染已相当严重,在公路建成以后的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尾气和噪声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凡此种种都需要强化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保意识与行动,只有让公路工程建设人员全体参与环保行动,才能有效地发挥公路环保的整体评价工作,才能激发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建设和谐环保的公共环境。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我们科学保护土地等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尽量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到最低程度。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居住环境产生有形和无形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对人类生存状况产生威胁的有害物质的堆砌。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很大程度破坏周边自然环境的先例,特别是在现代高速公路的重大项目实施中,在其施工前后与通路营运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所以在公路设计的开始,就要从根本上预防周边环境受到污染的可能性。由此看来,公路环境保护工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科学决策与统一规划的重要课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从科技角度分析,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环境工作和相关技术是这一行业不可回避的基本特质,具体以设计工程,施工初期、施工进展与工程结束期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环保任务,至于通路后营运期的环保工作主要考虑以机动车尾气污染为重点治理的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以确保周边环境的保护。根据以往现象,发现公路建设中如果设计不科学,规划不合理,必将出现环境污染难以治理的问题:公路选线不当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工程防护缺乏科学依据造成公路两侧的大量水土流失,有的出现坡面侵蚀,有的产生泥沙沉淀等。公路走向的经济节约等因素会客观上导致周边自然风貌的改变,使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公路通车以后的营运期间,就更应该做好车辆及行人的环保管理工作,以免对公路沿线居住环境造成污染。强化公路建设中的整体环保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实施环保行动势在必行。
2.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很多,但主要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为路基填土时要最好避开大雨季节,必须在雨季前将路基两旁弃方的凹坑回填妥善。施工过程中取土时尽量采取平行作业,一边开挖、一边平整,取土完毕后要尽快还耕培植,及时进行绿化改造,在保持路基两侧景观原貌的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雨水较多的地区修路,一定要做好排水设施的安全有效,防止边坡产生崩塌现象。在地面水流处开挖路基时,要及时做好临时土沉淀池的修护,准备堵截混砂的流失。在路基建成后,必须尽快将土沉淀池回填平整,及时做好植被恢复或进行新的绿化建设。在遇到施工路段距离居住区较近的时候,必须确保居民生活的安静,不能影响居民夜间休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施工。并且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居住区或工作区友好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尽最大可能减小施工噪声对附近区域内工作与生活的干扰。平时要注意修路工程机械的保养,尽量使机械噪声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工程施工作业内部,应该让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尽量缩短高噪声机械作业对他们健康的破坏。对于长时间在声源近距离区域工作的人员,更应该采取有效的防声维护措施,以确保噪声污染的控制。建议把公路施工堆放材料的场所设在附近空旷的地方,拌和站应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对于沥青路面的施工管理尤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将含有沥青混凝土的拌和厂建在居民区的下风向处,既保证施工的方便,又必须符合环境卫生基本标准。最关键的是公路工程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破坏和谐环境的诸多因素,从有形到无形的,从物质到意识,都要做到使公路建设与环保行动的和谐统一。
3.实施公路工程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
因为公路建设属于大型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对公路沿线的周边环境有可能造成一些破坏,所以在设计是,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程度,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和需要采取的措施都是提前考虑的。有关部门通过对公路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为合理选线提供科学依据。科技人员通过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及其利弊分析,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并且在设计中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到,从而最大可能降低公路建设中所带来的环境破坏程度。必要的环境评价工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生产管理和环境治理提供有效保障,为公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目前,中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公路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以“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来确定的,以拟建公路的中心线两侧各200m内为范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中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七年和第十五年为特征年。
4.做好公路建设中的宣传教育与监督检查工作
4.1重视公路建设中的环保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为发展经济而修路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对于加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却往往被人忽视。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公路环境污染的问题,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人们的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以多种方式对公路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批评教育,引导人们新的建设理念,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理想化。另一方面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思想,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氛围,积极开展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及时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教育竞赛,尽可能多地为现代公路建设的环保行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为良好的生态建设做好服务。
4.2强化监管力度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大力宣传公路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大量采纳专家的建议,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立健全公路环境信息公告制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面。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加强社会舆论对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把公路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与执法水准,突出公路环保现场的执法检查工作实绩,有关部门应及时开展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为一体的监督检查工作,全面实施公路工程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制度,为建设生态环保的现代化公路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结束语
把现代公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行动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型公路建设体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从思想意识方面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切实加强公路建设者的环保理念,根据现代化公路工程建设的路线长、路面宽等特点,进行整体环境影响评价非常重要。重点关注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破坏的问题,对那些因公路建设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现象则坚决排除。今后需要强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公路环保意识,进一步对公路环境问题作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使我国的公路环境综合治理水平达到世界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8
篇5
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1、耕地资源流失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进入一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将投入数千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中,中国农村村镇建设缺少规划,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布局零乱等现状,造成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较大土地资源压力。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责任方违法或违规,使得施工主体工程滥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对耕地资源和施工场地地质地貌的破坏;第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其表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在当地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顾环保因素和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建设的高标准。在规划和设计公路时往往废弃旧道,甚至有些施工者,为减少土石方、减少用工、节省资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临时用地,导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费。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其它经济发展环节的连锁反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不流失少流失。
2、水土资源保持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显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正在破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公路建设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违反水土保持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使有害物质进入土中,干扰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设计规划、资金筹措或不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等因素,不顾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加之对水土流失疏于防护,流失的弃渣、砾石、弃土、废水等又对路域耕地造成侵蚀。
3、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导致周边自然景观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的丧失。因此,在山区地带的开辟新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特别应保护珍贵树木和古木。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中,应结合当地实情,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我国《森林法》对于森林保护也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需采伐林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数量进行采伐。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对动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应纳入我们制定对策的范围,以有效扭转当前农村公路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应对农村公路建设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1、科学规划并制定环保评价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公路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状,就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去。公路建设应实施规划环境评价,把环境目标作为农村公路项目规划和项目决策要素之一加以考虑,从建设伊始就对当地农村交通发展决策和布局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公路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价细则应包括: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抓好公路建设事前评价和营运期事后评价,建立全程动态评价系统。
2、落实环保资金确保技术支持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会捐助及群众集资等,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其余渠道资金数量难以保证,造成修建环保型公路标准难以达到。基于此,应从资金规划阶段着手,使环保用资金专款专用,并要求各级财政拨出资金设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同时注重完善环保资金使用监管流程。其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注重引M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
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 资源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的基础,是农村地区的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占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4以上,连接了广大的县、乡、村,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在农村公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公路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做出归纳,并提出有益于两者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1.耕地资源流失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进入一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将投入数千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中,中国农村村镇建设缺少规划,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布局零乱等现状,造成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较大土地资源压力。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责任方违法或违规,使得施工主体工程滥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对耕地资源和施工场地地质地貌的破坏;第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其表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在当地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顾环保因素和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建设的高标准。在规划和设计公路时往往废弃旧道,甚至有些施工者,为减少土石方、减少用工、节省资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临时用地,导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费。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其它经济发展环节的连锁反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不流失少流失。
2.水土资源保持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显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正在破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公路建设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违反水土保持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使有害物质进入土中,干扰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设计规划、资金筹措或不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等因素,不顾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加之对水土流失疏于防护,流失的弃渣、砾石、弃土、废水等又对路域耕地造成侵蚀。
3.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导致周边自然景观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的丧失。
因此,在山区地带的开辟新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特别应保护珍贵树木和古木。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中,应结合当地实情,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我国《森林法》对于森林保护也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需采伐林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数量进行采伐。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对动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应纳入我们制定对策的范围,以有效扭转当前农村公路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应对农村公路建设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1.科学规划并制定环保评价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公路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状,就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去。公路建设应实施规划环境评价,把环境目标作为农村公路项目规划和项目决策要素之一加以考虑,从建设伊始就对当地农村交通发展决策和布局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公路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价细则应包括: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抓好公路建设事前评价和营运期事后评价,建立全程动态评价系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设立,应做到理解和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使他们能够在环保评价体系制定、施工过程监管和环保资金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落实环保资金确保技术支持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会捐助及群众集资等,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其余渠道资金数量难以保证,造成修建环保型公路标准难以达到。基于此,应从资金规划阶段着手,使环保用资金专款专用,并要求各级财政拨出资金设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同时注重完善环保资金使用监管流程。其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使环境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公民和法人造成环境损害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以明确的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即是对环保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环保意识淡薄。因此,相关交通部门及责任者应提高宣传意识,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目前道路交通部门应特别加强对《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加大对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
为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规范和有序发展,有必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第一,严格环保目标考核,确立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度。要将环保目标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聘用的依据。其次,严格公路建设项目审批。审批机关要严格把关,把环保和资源节约作为“前置”条件,认真履行职责。对批准建设的项目,要加强个过程监管,预防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三,严格环境违法处罚。对以新农村建设为名盲目圈占、违法批地以及重大公路建设环保违法行为,要公开调查、公开处罚、公开追究责任,严厉打击,不徇私情。县及乡镇人大要加强环保执法的监督和检查,按照“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执法监察原则,完善县、乡、村监管网络,落实监管责任,以更好地开展环保执法工作。
篇7
关键词:公路项目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0.引言
笔者有幸作为受邀专家参加了沪宁、杭甬、桂柳等高速公路的项目后评价审查会,并有深汕高速东段、湘耒阳高速等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实践经验,对国内外开展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概况以及项目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引起了对如何开展公路项目环境后评价进行思考。
项目后评价工作不仅对于指导新项目立项、调整在建项目计划、完善已建项目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项目决策、政策制定、机构改革等高层次管理的改进和提高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环境后评价工作在我国公路交通行业仅仅开始试点,为此,特将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做一总结,与同行共同探讨。
1.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和开展概况
1.1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果的目的。
后评价位于项目周期的末端,它又可视为另一个新项目周期的开端。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反馈功能上,它一方面总结了项目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而对于在建和新建项目又起着指导作用。后评价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过程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目标持续性评价和综合评价五个方面。
1.2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将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引入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领域,就形成了项目后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Post-Project-Assessment,EIPPA)的概念。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投资及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
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也叫项目后分析(PPA,post-projectanalysis),是在作出项目批准决定之后,在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或运行期和废弃过程)所进行的环境研究(UNECE,1990)。因此,笔者认为,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EIPPA,EnvironmentalImpactPost-ProjectAssessment)可以看作是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EIA)过程向项目建设、营运阶段的一种延伸,是改进整个EIA过程及其方法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目前,与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相类似的名词有环境影响事后评价、回顾评价、后续监控、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估等。这些名词虽然与环境影响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目的有一致之处,但都只反映了EIPPA的某些要求和作用,不够精确和全面,或者说只是EIPPA的内容之一。
1.3国内外研究和开展概况
国外开展项目后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70年代初,世界银行成立了独立的“业务评价局”,在投放贷款过程中,实施了一种包括“项目的总结评价制度”、“项目后评价报告”的后评价制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方法,对世界各国的项目后评价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项目后评价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制度,已得到广泛认同,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和国家项目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方法。
我国的项目后评价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计委首先选定一些项目进行项目后评价试点;1988年之后,对大批利用世行及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和国家重点项目进行了后评价。国务院各部委、国家金融机构和很多地方省市也都先后开展了后评价工作,建立了负责后评价的机构。近几年在项目后评价法规建设方面也有较大进展,一些部委和国家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政策、法规、办法来指导项目后评价工作。
交通部根据国家计委有关文件精神提出进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并确定沪嘉、广佛、西三、沈大四条高速公路为国内首批高速公路后评价项目。交通部于1996年以交计发〔1996〕1130号文正式印发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这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迈入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只是在项目后评价中作为专题工作开展,独立的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刚刚开始在深汕高速西段、湘耒高速等项目中试点。不仅环境后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环境后评价的概念、内容等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的内容
我国即将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增补了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规定。在该法的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建设单位在后评价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规定只要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就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如果有关建设单位未采取后评价的相应措施,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还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由此可见,预测和评价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仍然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作用之一。
笔者认为,环境影响后评价(EIPPA)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环境保护执行过程评价、环境效益评价、环境影响的后评价(PPAEI,不同于EIA)以及环境目标的可持续性评价。从对象上来讲,包括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评价(也就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情况的评价。概而言之,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EIPPA)就是“站在公路建设项目的终点对已经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分析和评价,并在新的起点上对项目未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提出改善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建议”。
(1)环境保护过程评价:对项目环境保护制度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是否按项目进度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制度等?是否按环保主管部门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工程设计落实了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执行了环境监测计划?等等问题。
(2)环境效益评价:环境保护投资与环境效果的对比分析。着重统计项目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包括环境工程投资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费用)及其取得的环境效果,回答环境保护的经济性是否合理?是否造成了环境保护投资的浪费?或环境保护投资是否不足?等等问题。
(3)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包括对项目建设期和营运至目前已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评价,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前者应用历史的观点和眼光,回顾和实证项目的环境影响,回答“有”或“未”造成环境影响的问题;后者应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新的起点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回答将来“会”或“不会”造成环境影响的问题。
在项目建设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决策阶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项目作出是否可行决策都是基于历史、现状的实际和未来的预测。在未来的事物未发生时也就是项目建设和营运之前,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运用合适的预测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断。但是总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未在预测分析的系统之内,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测结论的影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后评价在项目的末端、在新的起点上对公路营运期未来的环境影响(例如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可以纠正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和方法中参数取值(例如交通量、车型比、敏感建筑与公路的距离及高差等)的不准确性,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和符合实际。这正是环境后评价较之于环境影响评价所具有的优势之处。
(4)环境目标可持续性评价:通过对上述三方面评价结果的综合总结,回答项目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并为维持环保目标可持续性和增强可持续能力,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项目环境保护和管理改善建议、追加的环保投资等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的评估分析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或满足于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预测模型参数选择的正确性、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行评价,则不能充分反映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和初衷。况且,项目后评价一般在项目运营3~5年后实施,已有的环境影响实证结果除施工期的监测结果外,充其量也只有短短3~5年的监测结果,不足以全面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段一般包括施工期和营运期20年)。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后评价开展情况来看,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是否要进行未来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环境后评价只对已发生的环境影响和变化进行实证或验证,对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没有进一步论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几乎所有研究成果都认为通过环境后评价应对项目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或改善措施建议。
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公路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某些环境影响例如交通噪声等随交通量的变化而变化,敏感点声环境预测参数与EIA可能有较大差异,而实证结果只能部分地反映项目过去和现在的环境影响,不能描述项目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因此为了准确掌握项目营运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增加环境后评价所提补救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使环境后评价真正反映项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包括已经实证的和未来可能的影响),不仅有必要,而是必须,对公路建设项目未来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1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主要对以下方面作调查、分析和评价。
(1)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公路在建设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对沿线地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和自身的价值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状况,主要评价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
(2)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指由于公路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公路施工期和运营初期。由于工程防护措施和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水土流失到运营后期将基本稳定。主要是通过对公路施工中高填、深挖路段的坡面、取弃土场地以及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调查,分析由于公路施工引起地质类别、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现状的变化,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
(3)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路线范围内地面水域及功能,工程的施工方案、生活服务区的位置及规模,公路建设项目沿线地表迳流方位及现有水污染排放源(生活服务区)的调查,取样测试有害成分含量,提出污水处理和实行达标排放的措施。
3.2环境空气影响的后评价
根据交通污染源特征及公路两侧有可能的污染状况,通过对主要敏感点的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浓度的测定,对比公路建设前后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并根据交通量的增长情况对未来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浓度作出预测,对有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路段应根据气象条件提出处理措施或建议[3]。
3.3环境噪声影响的后评价
公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影响是长时间而且是比较严重的,是评价的重点,应做详细的论述、分析和预测并作评价;应提出噪声污染治理的措施或建议。
通过对公路两侧噪声影响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和论证交通噪声的既有影响;并根据新的交通量预测结果和敏感点声环境参数,采用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对公路营运期未来的交通噪声和敏感点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对现有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提出补救和改善措施。
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的关系
4.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后评价是以项目建设、投入使用等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评价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到投产营运等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提出必要的对策措施,为提高决策水平、改进环境管理和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公路建设项目来说,环境后评价是指区域内的公路项目建成投入正常营运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分析评价已建成营运的公路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的实际影响,分析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项目环境后评价与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原则和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两者的评价时点不同,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存在一些区别。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环境效益,以便从环境的角度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环境后评价则是站在项目完工的时点上,一方面检查、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另一方面,要以环境后评价的时点为基点,预测项目未来环境影响和环保效果的变化发展趋势。
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有较大差别。首先,两者所处的阶段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项目前期工作的决策阶段,而环境后评价是在项目投入运营生产的使用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应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现场监测和后评价来检验;其次,环境影响评价直接作用于项目的可行性决策,而环境后评价则是间接作用于项目的决策,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第三,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拟建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性进行评价,而环境后评价是对项目的决策和项目实施的环境效果等进行评价。此外在比较的标准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也有所不同。
根据笔者与接触到的、从事项目后评价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探讨,项目后评价的工作量远大于项目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量,这一点与项目环境后评价的工作和内容也是一致的。项目环境后评价除了必要的影响预测评价内容外,还包括大量的调查研究、实测验证、对比分析等内容,其工作量也一般大于项目建设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量。
4.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的关系
①时段不同。公路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是在项目竣工之后试营运期间,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在项目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到项目终止之间。
②目的和作用不同。公路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主要是对施工期和试营运期间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注重工程是否依据其环境要求按质、按量、按标准完成,是对建设实施阶段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公路项目环境后评价重点是对项目实施和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再评价,分析环保措施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指导项目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
③内容和范畴不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监理工作进行总结,对项目建设和试运行期间EIA和环保设计中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检查,根据验收的实际情况调整补充运行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为运行期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与环境影响后评价相比,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所涵盖的内容和涉及的范畴较窄。
5.结语
环境后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以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不受各阶段文件资料的束缚,真实地反映和评价分析项目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包括以发生的影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
(2)要以历史的观点、与时俱进的精神从事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
(3)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重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决策新项目、调整在建项目和完善已建项目。
总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其概念、内容、方法和制度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环境后评价的有些内容在深度上可能难以深入,或资料不全,或方法不足。但作为一项很有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公路环境保护研究人员应该有责任和热情致力于环境后评价的研究,并将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交计发[1996]1130号;
(2)董小林、赵剑强、宋祯。《建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制度的若干问题》。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第14卷第3期;
篇8
关键词:山区公路水流冲刷水土流失环境保护
1山区公路发展概况
公路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对交通要求的客观反映,是构筑交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高原山岭的省份,山岭区约占云南土地面积的90%,地形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也是著名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所在之区,地形显得十分的复杂。截止2005年底,我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8.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800多公里,对于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云南经济合作,以及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公路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及景观协调是这一基本国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前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瓶颈主要起作用的是经济因素,以“经济为主”的设计指导思想不利于公路交通的持续、快速发展,且会导致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公路逐步进入山区后随着道路设计标准逐步提高和地形地质条件的更加复杂,由于对环境危害的认识不足,建设指导思想仍保持“经济思维”的惯性,未能随着建设条件的改变及时进行调整。20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水土冲刷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八十年代平均全国每年新增的水土冲刷流失面积达1.5万km2,九十年代虽然加强了水土保持执法力度,每年新增的水土冲刷流失面积仍达1万km2。目前我国相当的地区水土冲刷流失在加剧,边治理、边破坏,先治理、后破坏,一方面治理,多方面破坏的现象较为普遍,处于局部治理,整体加剧的状况,水土冲刷流失已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另外山区公路建设从生态的观点来看,至少造成了三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自然特征的丧失,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栖息地、地质暴露带或一个地貌特征的丧失。二是水文条件的变化,地上、地下水流与数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公路边基甚至较近区域的动、植物,并产生水污染和地下水位的变化。三是对野生动物的其它影响,公路对哺乳、爬行、不会飞的动物来说,始终形成了一个障碍带,阻断了它们之间的大量往来。总之,山区水文等自然条件及自身技术指标的限制,对所经过地区的土地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隔,施工中的大量挖填方也可能引起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造成植被破坏及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建设引起的环境破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冲刷流失、植被破坏与减少、占用耕地、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及占用等;二是大气污染,主要一有现为粉尘污染、机械尾气污染及氮化合物污染等;三是噪气污染,主要表现为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四是水源污染,路面径流水的污染及车辆所带来和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公路附近水流的污染;五为固体废弃物污染,指在公路附近弃放的各种生活垃圾污染,特别是塑料生活垃圾,其很难降解腐蚀掉,它会引起土地的硬化,对环境影响特别严重。因公路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只有公路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好、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人文和谐。因此,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最优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质量,最终达到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3公路防护冲刷的处治措施
由于公路是线性工程,它在施工中对地面扰动类型多,山体高处要开挖、削坡、修隧道,低处要填高、沟河道处要架桥,有的河流要改道等,故它对原来的自然环境干扰是相当大的。公路施工战线长,弃土、弃石、弃渣数量巨大,在雨季时水土冲刷流失严重,会给公路周边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故公路建设要防治水土冲刷流失,保持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公路周边生态环境。因此,对于山区公路的冲刷防护处治措施应该从公路排水工程,绿化防护工程,路基支挡防护工程,桥涵工程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着手,把我们所修建的公路建设成一条真正的人文环保生态路。
3.1排水工程
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公路冲刷、沉隐、坍塌都不同程度地与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侵蚀有关。稳固的路基对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应对排水工程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公路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包括了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大部分。设计施工时应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布局,各排水工程设施相互衔接配合,使水迅速排出公路范围外,地表排水设施主要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位置的选择与处理,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及冻结等现象,主要排出公路范围内的地表径流、地表积水、边坡雨水及邻近地带影响路基稳定的地表水。地下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暗沟、渗沟、渗水隧道、渗井、仰斜式排水孔、检查疏通井等,其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确定,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排出流向路基的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
3.2绿化防护工程
公路周边的绿化一般采用种草、铺草皮、植树三种基本形式。为了改善公路两侧景观生态环境及防止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全线路堑边坡、路堤边坡、分车带、中央分隔带范围、土路肩、碎落台、反压车道、隔离区、互通立交区、隧道进出口处、收费站、生活服务区以及取、弃土场等都应进行绿美化工程。在公路及公路周边范围内,无论采用哪一种绿化防护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美化公路周边环境与减小水土冲刷流失的目的。
3.3路基支挡防护工程
公路路基支挡防护工程是保证路基稳定,防止水土冲刷流失,改善环境景观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对于沿河山区公路,路基一般采用植物防护、浆砌或砼防护、抛石、石笼、土工膜袋、丁坝、顺坝、拦砂坝、浸水挡土墙等形式,在公路支挡防护工程中,挡土墙也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防护处治措施之一,它包括了重力式挡土墙、加筋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锚杆挡土墙、锚定板挡土墙、加筋挡土墙、桩板式挡土墙等几中,其主要作用都是起到支挡土体、,防止水土冲刷流失等。路基支挡防护工程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与施工,不仅能起到保护路基稳定的作用,还能给公路周边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4桥涵工程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岭区省份,河流众多,山高谷深,河水涨落,河床淤积冲刷,周而复始,这些都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山区修建公路,必须要跨越河流和沟渠,那就需要架设桥梁和涵洞,在这就必须考虑河流的冲刷及环保问题。对于桥梁来说,特别是大桥和特大桥,桥梁的建设更离不开环境。桥梁的建设与所处的地形、地物、地貌、地质及水文等因素紧密相关,桥梁建设时考虑充分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因桥梁修建而引起对山体的大填大控,从而导致生态植被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失衡,特别处于雨季时,大量的泥沙就会冲刷流失,从而引起河流水源的严重污染。桥梁按其桥型一般分为梁式桥、拱桥、斜拉桥及悬索桥,山区桥型方案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运输的便利性,使所选桥型充分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舒适、经济性好、施工养护容易和造型优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修建的桥梁为一座座充满人文色彩的生态桥。
篇9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公路建设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区域交通运输环境和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沿线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比如:造成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等。所以,如何在建设公路的同时保护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公路交通运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2.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现状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掀起了公路建设的,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关注,为此美国率先提出了公路环保的要求。到了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致力于公路交通环保专项技术的研究,它们用于公路环保的费用已经占到了其总投资的10%。我国的公路环保工作的起步比发达国家晚,直到21世纪,我国才逐步进行了一些关于公路环境保护方面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研究成果也还不完善而没有被相关公路设计与建设部门所采用。财务,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没有足够地重视环保法规的落实与环保技术的应用。
3.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与人工生态环境,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中,生态环境是指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破坏了周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切割了它们的觅食、迁徙、繁殖通道和活动区域;②大量树木与森林的砍伐破坏了周边的原有植被;③高等级公路的填挖工作量大,而路基的取土采料与弃土石方都会改变一定范围内的地形与地貌特点;④公路穿过水体上游的集水区域时,施工区域产生的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水等排入河道会造成自然水资源的污染。
(2)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公路工程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空气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与扬尘,材料加工时有害气体的挥发,以及公路运营时汽车尾气的排放;②水污染,公路运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资的泄露以及交通事故致使有害物抛洒,都会对附近的农田、河流造成污染;③夜间汽车灯光造成的光污染;④噪声污染,施工阶段的机械与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以及运营期车辆行驶的噪声;⑤废弃物污染,开挖路基与开采砂石料产生的废渣,以及公路施工产生的混凝土废料等。
3.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者经过人类长期改造形成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总称。公路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工程的修建需要占用大量的农田和土地,倘若土地的征用规划不当,会严重地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的生活。
(2)公路工程的修建需要拆迁地面或地下的建筑物,这样会破坏民房、厂房、电力、通讯、水利等生产与生活设施,严重影响了相关单位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些公路路线过于接近旅游风景区,甚至还要拆迁文物古迹或人文景观,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文物旅游资源与人文环境。
(3)高速公路的修建,致使其两侧附近的居民出行和交通困难,造成学生上学或农民耕作需要绕道很远,在雨天路面通道积水而导致无法通过,由此造成了许多生产与生活上的不便。
(4)有些公路贯穿与人口密集区域,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出行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急燥、烦闷的情绪,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
4.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的思路与措施
4.1 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
公路过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因此需要转变项目前期工作的设计理念。这个阶段的环境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纵、横、平等技术指标设计与地形、地质、地貌等环境特性的协调统一,避免和减少对沿线自然地形与地貌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于利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2)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新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交通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来直观分析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和进行数据管理,积极开展公路环境评价与绿色设计。
(3)充分保护自然水流形态与淡水资源系统,设计完善的封闭式路基排水系统,避免公路施工和运营期间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4)在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置足够的横向通道,方便动物的觅食、迁徙与繁殖, 并设置保护设施,从而避免动物进入公路受到伤害。
(5)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废弃材料的合理利用,比如:废弃混凝土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砂石可用于填筑路基等。
4.2 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
公路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首先直接体现在施工阶段,所以加强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个阶段的环境保护要做好 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变观念,落实责任:落实公路工程的业主、监理和承包人的环境保护职责,在工程招标时把环境保护作为必要的评标考核指标列入合同条款当中。同时,加强对业主、监理、承包人以及施工人员的环保知识和法规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努力保护植被:减少植被的破坏,合理规划施工场地、营地和便道,严格划定车辆行驶路线与施工影响范围,避免破坏施工范围以外的植被。
(3)治理粉尘污染:对容易产生粉尘的路段进行遮盖和洒水灭尘,同时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比如:借鉴美国的方法,把土工合成材料用在临时土质粉化保护,治理施工带来的扬尘与水土流失。
(4)治理噪音污染:调整作业的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必要时在工地周围设置临时性的隔音设施。
(5)合理处理废弃物: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料适当进行再生和利用,工程后期的废料要彻底清除,或者进行有序的汇集,以便未来进行利用或处理。
4.3 公路运营期的环境保护
公路运营期的环境保护是我国公路环保的薄弱环节, 其环境治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噪声污染:可以采取调整公路线位、建造声屏障、修建低噪音路面、设置隔声设施和栽植防噪绿化林带等措施进行防治,同时寻找新型的隔音材料也是亟需研究的问题之一。
(2)空气污染:合理减少车辆有害尾气的排放,推广无铅汽油的使用。同时设计合理的绿化林带进行车辆尾气的有效吸收,减少沿线居民区及作物的蒙尘。
(3)光污染:建造乔灌结合的绿化带或者防眩带,进行车辆灯光的吸收;或者减弱车辆的灯光源强度,减少光污染源。
(4)养护垃圾及废弃材料:建设专用的废料弃置场进行公路垃圾和废弃材料的处理,同时进行养护废料的再生利用和养护垃圾的正确处理。
(5)水污染:合理完善排水系统,加强管理和修缮排水设施,配置污水处理设施,避免路面排水和未处理的生活污水随意排入农田、湿地或河流。
篇10
关键词:公路路线设计;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交通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公路路线也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公路设计时,由于受到地形因素、城镇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会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我们为了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为了创建一个更加通畅的交通环境,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难题,要设计出更加科学的公路路线,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在公路选线原则
1、路线的基本走向必须与公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限制和影响公路基本走向的条件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主客观条件两类,主观条件是指设计任务书规定的路线总方向、等级及其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条件是指公路所经地区原有交通的布局,城镇、工矿企业、资源的状况,土地开发利用和规划的情况及地形、地质、水文、气温等自然条件。上述主观条件是公路选线的基本依据,而客观条件是公路选线必须考虑的因素。选线人员要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择出一条最优的路线方案,就要充分考虑上述条件对公路的影响,使之相适应。
2、正确掌握和运用技术标准
在工程数量增加不大时候,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不要轻易采用较小指标或极限指标也不应不顾工程数量增加,片面追求高指标。路线布设,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快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少,效益好,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3、注意与农业配合
选线时候要处理好公路与农业的关系,注意与农业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农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区(如果园、橡胶、茶林)等。注意与修路造田、农田水利灌溉、土地规划等相结合。
选线应该注重水文、地质问题
不良地质和地貌对公路的稳定影响极大,选线时候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公路的影响。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环保工作,重视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选线时候应综合考虑有公路修建、汽车交通运行所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公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并注意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严禁损坏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2)路线对自然景观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占地、拆迁房屋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4)路线布局对城镇布局、行政地区、农业耕作区、水里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而引起的影响。
(5)噪音以及对大气、水源、农田污染所造成的影响。
(6)充分考虑对破坏自然景观、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防治措施及其实施的可能性。
二、路路线比选的工程技术
1、技术准备
完成一条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必须精心勘察、精心设计、按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充分吸收国内外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大家都知道,公路建设技术标准高、工程艰巨、涉及面广,应结合中国的公路设计规范,统一按照测设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测设。
2、工程可行性研究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重点对各项工程建设方案进行比较,定量地分析和论证。总体设计是设计阶段的重要部分,设计阶段分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两阶段。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总体设计是在预可研、工可研阶段的基础上,再经多方面的研究而审查确定的设计原则,如主要技术标准、桥涵结构形式、测设要求、服务设施、养护工程等。
3、路线方案要求
公路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路线走向,二是线形设计。前者是路线方案的选择,后者是如何在平纵横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同时也对路线线形设计如何合理利用地形、保证线形的均衡性进行全面考虑,特别是公路在路线方案选择上,更要着重考虑公路线形的平纵横三个方面的综合设计,以确保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
4、路线方案比选
(1)平面路线选择
路线方案的选定首先确定大的控制点,然后应根据地形、地貌等条件合理布线,使所选定线形自然流畅,能与地形、地貌相协调,与河流、道路、管线等相配合,做到既经济合理,又尽量减少干扰与拆迁。
(2)纵横断面设计
首先考虑与研究的重点,切忌先定平面后定纵横面线形的错误做法。只有当纵横断线形在地形图上放坡通过后,再定平面线形,并检查平、纵、横线形的各项指标是否达标与合理。
二、公路路线比选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因素
公路路线比选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应该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所以对公路路线比选的社会经济因素应提出其具体的方案,该方案主要为社会经济评价,可为设计人员利用社会经济因素选择路线方案提供方便可行的方法,共同促进我国公路社会经济评价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工程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方面,下面就工程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来探讨公路路线比选。
2、工程经济评价
在市场经济时代,公路路线设计的工程经济评价,不仅侧重于初期建设投资的多少,简单地以此来评价工程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进行比选。而且要从长远考虑,这样的工程经济评价和比选结果才是完美的。工程经济评价作为公路路线方案选择的重要评选依据,它是判别工程项目局部方案经济优劣的一种手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国民经济评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路建设的市场化,对于公路设计从养护、运输和社会效益的成本角度提出了新要求,这也是公路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要从工程经济评价来确定路线方案,更应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看,快捷、高效是针对公路运输能力的总体要求。由于公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便是这种要求的直接体现。
三、公路路线比选的自然环境
1、环境保护要求
公路路线的比选不能仅局限于满足工程技术原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应重视保护沿线的自然环境,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沿线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评价公路选线的合理性是公路路线比选的重要环节。
2、土地占用和拆迁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土地是农民们的立身之本,因此土地尤其是耕地,是我国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筑路占地会加速减少本已不多的耕地,加剧对剩余耕地的压力。因此选线时尽量少占用耕地。同时在公路建设的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前,需对部分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拆迁与再安置。
3、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公路运输线路长,其间会穿越各种生态系统,如: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成片林地与草原,水源区,湿地等。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生物,尤其是对地面动物,都生活在这些区域,但公路是一道屏障,起分离与阻隔的作用。由于公路的这种效应,分割了动物的活动领地,公路在穿越或接近这些地区时,有可能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生态平衡,破坏自然资源。
4、造成环境污染
公路路面的径流水会造成附近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由于货物运输过程中在路面上的抛撒,汽车燃油在路面上的滴漏及轮胎与路面的磨损物,当降水形成路面径流时,就挟带这些有害物质排入附近水体。公路建设同时会带来大气污染,施工中主要是扬尘和沥青烟,投入运营以后主要是由机动车辆排出的空气污染物引起的。因此在公路路线比选时因考虑公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对水体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同时考虑选用尽量少占森林的路线。
结束语
公路建设有利于周边的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但是,在公路路线比选时,应充分考虑工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的路线方案才是合理和科学的。
参考文献
[1]周雪琴,许晓春.道路线性设计影响车祸事故的因素[J].中华民居,2011(8).
- 上一篇:农民培训班讲话稿
- 下一篇: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