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微行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音乐课能否得到新一轮质的进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到底该怎样改进变化呢?经过课堂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两个要点: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有效教学是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动态生成再次进行有效巧妙整合。

围绕这两方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些实践性的“微行动”变化:

一、巧妙运用好导入设计,振奋学生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设计清晰、巧妙就能给课堂增色,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饶有兴致地期待着教师还会有什么更新颖的“花招”。此时,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个好的态势,课堂的一半成功已在握了。

笔者对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轻松欢快的特点,设计了欢快愉悦的师生律动导入,以印度尼西亚民歌中“恰恰恰”为主动作,为新授做好铺垫。学生们兴致极高,全部积极参与。在律动音乐的间奏时,笔者当即改变了以往单纯跟教师律动的情景,而是提示学生要随乐曲灵活表现、自我创编,避免部分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状态,结果场面可谓“精彩纷呈”,有的随性起舞、怪态百出,有的创编得体、舞姿优雅……在笔者的稍加提示下,整体的律动规范了些,学生们自信的笑容体现了他们对该环节的喜爱,贴切地体现了音乐与“恰恰恰”舞蹈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再如,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八只小鹅》是一节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笔者在执教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小故事导入,将先前录制好的音、诗、画和故事旁白展示出来。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故事中的代表性乐器的演奏、动物对话鸣叫的有趣场面以及音乐速度与力度上的变化,令学生一会儿陷入静思,一会儿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尤其是故事之后的提问,参与答题人数明显变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场面令为师者无比欣慰。

其实,在音乐课堂中诸如此类的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的导入设计“微行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剂,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惯用的歌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美国大演说家、“成功学家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细节决定成败”。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细节的设计与处理。我们的音乐课堂“微行动”当然也要讲求细节化,并且要让细节的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快速加深学习内容的渗透。

在教《八只小鹅》这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边示范演唱边张贴每一句“歌词条”的方法。虽然课前需要教师做好手工制作的准备有些麻烦,但是在课堂实践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目不转睛、饶有兴致,给了他们新鲜感。因为学生不但视觉上一直有新“歌词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立即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音高等,不断加强对新旋律的记忆。同时脑海里也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另一首印尼歌曲《包子、剪子、锤》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地把握音乐歌曲中的节奏,笔者先用琴声表达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跑、走、跳的选择性表现,学生们特别喜爱这一方式,虽然个别学生一开始未“摸清情况”,但经过两三次的反复训练后,终于明白了节奏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紧接着再出现歌词,学生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为准确、快速地学会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与期待,也一直怀有自信心。诸如这类学习歌曲的方式,在常规实践中发现是很值得推广的。我们的课堂就该勇于突破创新、善于改进固有习惯、勤于动手动脑,用“微行动”实践出好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恰当融入游戏这一调味剂,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或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受到启发诱导主动参与。的确,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特别是发挥好小组协同合作精神,让实践效果更好。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会使学生阶段性疲劳的状况有所缓解,甚至转换到另一个兴奋点,帮助学生闯过思维低谷。课堂中,笔者一般会准备几个小游戏,如“找朋友”“斗牛”“歌词接力赛”“拍电报”等,以备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适时应用,既能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又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教《田野的召唤》一课时,为让学生准确学习歌谱中 ×・× 和 ×0 节奏,笔者用“拍电报”的游戏,为四大组各准备了一张“节奏条”,请每一组第一位学生按照“节奏条”上的节奏型,在第二位学生的手心上以“拍电报”的方式拍打,以此传递下去。待最后一位学生将传递到的节奏型在第一位学生手心打出来后,就能进行结果核对了。因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小心翼翼、倍加谨慎、充满期待的。待每一组的“节奏条”呈现于众时,“拍电报”游戏的成功与否便一目了然了。此游戏开始之初,教室内有些许嘈杂,但当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种氛围不利于游戏时,教室里顿时就会安静下来,大家屏气凝神,周围的空气也似凝固一般,只有安静地聆听与认真“拍电报”的情景。

教学实践发现,游戏是启迪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善于选择角色PK作为激励,提升学生合唱学习的素养

二声部学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习合唱的起始阶段。因此学得如何,过程是否充满趣味,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合唱的热情与效果。为此,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早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是建立学生自信的基础。比如,采用生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合作角色点评、生生合作角色点评、整体和声比例调配点评等等,来提升二声部学习质量,最好再加入即兴合唱的现场录音,以便共同聆听反思合唱的弱点,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二声部合唱的兴趣,促使合唱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练声部合唱歌谱时,笔者首先会给A组学生训练演唱一声部,指导并调整好音色、力度、情绪等要素,同时会让B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以不受A组演唱的干扰;再来训练B组学生演唱二声部,同样引导他们把握好音色、音准、速度、力度、情绪等,同时让A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固守自己的声部不受干扰。紧接着会告诉学生接下来将是两个声部的成果PK赛,请各自发挥好水平,演绎好本声部,为自己声部的和谐统一出一份力。学生们一听来劲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虎视眈眈”地“威胁”着对方。一轮唱下来,因为两组的荣誉感都很强,合唱效果还算令人满意。而且为了避免他们骄傲自满,促使他们向着更佳的演唱状态努力,笔者有时还会故意使点“小坏”,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有欠缺,还需进一步努力。

篇2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任职骨干教师以来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师德方面:

始终自觉以一个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从各个方面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生活中,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善待邻舍;工作中,精心备课,课堂精致,与同事愉快相处,对学校真心维护。把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则,自我奋斗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统一,以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为核心,做“学生喜欢、同事支持、领导放心的教师”。并做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

二、育人方面:

坚持爱心育人,身正为范。曾经做过一学年的班主任,后因身体原因脱离了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愿意蹲下身来聆听学生的心声,甘做学生的朋友、师长。关注教育中的细节,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反思学习过程和自我评价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心全意的教育好学生。

三、教学方面:

1、潜心教学研究,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与行为。能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实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教后能够进行理性反思,将教学方法、技能看成是一种艺术,时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能把握所教教材内涵,掌握教学规律,体现教学个性,把构建高效音乐课堂作为自己每天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目标:基础型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2、奋斗目标明确,教学改革愿望强烈。

不循常规,敢想敢做,既关注自身的发展,又关心事业的创新。对自己,抓课前钻研教材,学情分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抓课堂教学效果,抓课后反思,问题研究。对学生,抓良好习惯培养;抓基本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努力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素质提高、班级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

3、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教后札记,研究教学案例评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体现教学个性和教艺美感。静心撰写教育随笔,记录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及其成长经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每学期提供2节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研讨课或公开课,上学年已经在校内执教了两节公开课,即初一年级的唱歌课《DO RE MI》和初二年级的欣赏课《广东民歌欣赏》。为传承京剧文化魅力,构建校园文化特色,让京剧艺术走进孩子们心中,两年来我在我的初一、初二课堂上循序渐进的开展了传统知识普及《京剧基础知识欣赏》,激起了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曾在课外活动时间排练了男生、女生的现代京剧联唱、表演节目。

四、教科研方面:

(一)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学习教育理论专著。

立足自我专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把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内涵,指导教学创新。做到了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多一些知识的积淀,形成比较强烈的教科研意识。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引领、推进新课程的带头人。

1、勤——时时处处皆学习。

俗话说:夜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力争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20xx年10月学习《音乐新课程改革理论》并写成心得。20xx年12月学习《中学音乐优秀教学设计》并写成心得。20xx年3月与全校的名师骨干教师一起赴青岛学习“高效课堂”,写成了《在探索中前行,在反思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一文,后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成了《音乐课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20xx年5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校园合唱指挥研修班”,回来后写了学习心得。20xx年2月正值寒假期间,我静心拜读了《你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书,从这项山东省中小学人文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中学习了成为名师的6大职业素养和49个细节,阅读中一次次被书中多位名师的肺腑之言所打动,同时被书中多位名师所阐述的教育哲理深深折服,写成《做优秀的音乐教师》读后感。20xx年7月,参加全县教师暑期培训,写了总结《音乐鉴赏与作品分析之感想》。20xx年9月观摩第二轮立标课后写了心得体会。20xx年12月写了学习《中国教育报》的总结。

2、广——博采众长。

读书使我心灵充盈,眼界开阔,为汲取营养,提升自己,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自主学习了《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中学音乐教师人文素质培养》、《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每月有计划的撰写业务理论笔记及教学随笔多篇,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尤其是在我今年生病养病的几个月时间里,忍着病痛,我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进行了细致的研读,为自己“充电”,或做批注书写自己的灵感,或做摘抄记录自己的感想,感觉受益匪浅。

3、深——读原著,明精髓。

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把书籍作为我进步的阶梯。认真研读、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你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与优秀教师同行》、《与名师同行》、《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等专业书籍,从专家学者身上吸取理论精华,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4、用——学以致用。

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善于积累,勤于动笔。 将自己的随思随想化为文字,积极投稿报刊杂志。20xx年撰写论文《论音乐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表于《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xx年撰写论文《以音乐为本实施初中音乐新理念》发表于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刊物,20xx年撰写论文《改变教学方法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发表于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教育学》刊物。

20xx年撰写论文《谈谈音乐欣赏课教学》在“感动中国——20xx年全国第三届音乐教案、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20xx年创作歌曲《我把祖国爱心窝》在“感动中国——20xx年全国第三届新创歌曲、歌词大赛”中获二等奖并发表收录于《感动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优秀原创音乐作品精选》一书。

(二)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领本学科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课堂听本学科的课和其他学科的课,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全力推进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学科。提出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向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关于教学工作的合理化建设性意见,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自我成长。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每学期精心制作多个教学课件,并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网站资源与其他教师进行网上教研课改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带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技能方面:

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忘不了与学校部分老师参加的20xx年春节文艺汇演文化广场展演健身操,展示了锦秋中学老师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忘不了与全校老师一起拼搏20xx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博兴教育系统合唱比赛,喜获二等奖,展现了锦秋人的积极豪迈。更忘不了与锦秋办事处的全体职工一起参加县委宣传部组织举办的“庆祝69周年及我县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大型广场歌咏比赛,荣获二等奖。并且珍惜和积极投身于全县教育艺术团的每次排练和演出。

六、取得的点滴成绩:

20xx年9月被评为博兴县首批“骨干教师”,20xx年10月被评为“滨州市艺术教育优秀辅导教师”,20xx年3月入选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0xx年9月被评为“博兴县第七批初中音乐学科教学能手”,20xx年12月被评为“滨州市第七批教学能手”。

七、不足和改进:

1、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科研课题,出经验,出成果。

几年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长优势,通过开展学生问卷调查,我选定开展的校本教研课题是《京剧推广进校园》。计划三年内完成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等,每学期完成1—2篇具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3000 字左右),力争每年有1—2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推广先进经验,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宣传和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

至今还未完成研制校本教材,正在末期整理之中。未严格按教学科研的规定深化过程研究,整理出相关的数据、资料,提供有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研究报告,总结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用心积累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用爱打造精彩独特的艺术作品。

学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艺术成果的积累需要课外活动时间的打磨,需要日积月累和坚持不懈,课外活动开展需要常态化,才能保证两年一届的全市、全县中小学艺术节节目精彩纷呈。

3、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达到资源共享。

利用网站资源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和反思,与其他教师进行网上教研课改交流,刊载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至今已经积累了近百篇教育教学日志,但用于写博客的时间太少。

篇3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现代教育理念;钢琴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钢琴艺术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有关各个教育阶段钢琴教学模式的学术文论,至今已涉及到多个领域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方面,多年来的教学法改革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钢琴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纵观诸多研究文论,目前仍以感性教学经验的总结或其他学科教学原理的借用为主,对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改进的研究,似乎仍显得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即试图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出发,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高等师范院校钢琴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以期对钢琴教学实践产生更多的推动作用。由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钢琴教学常见模式的一般特征与局限性

根据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注:参见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或者也可以简练地说,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注:参见Gunter Maet著《Instruction:A models approach,Boston》, 1990年版,第67页。]就目前国内的高师钢琴教育现状而言,主流学校不外乎采用个别课与集体课两种教学模式。二者共同的特征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奏经验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对学生演奏的评价与分析来实现的。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感性化,二是主观性。而这两者在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艺术特性的范畴内,更加体现出其自在的教学过程呈现方式来。通常情况下,在一堂钢琴教学课中,学生的演奏(即“回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教师的评价与指导。这种通行的模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图式:

倘若从信息呈示与反馈的角度,对上述这种动态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进行分别的表示,则可以是:“学生回课――信息呈现”、“教师分析与评价――信息处理与分析”及“信息回馈与二度处理”,则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一传统模式表示为:

由此,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表现为一种闭合型的信息线性加工过程。就这种传统教学中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过程,有的学者又将之归类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认知模式”以及“综合模式”。[注:参见袁善琦著《音乐教学技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也就是说,这一过程表现出来更多的单向性。无疑,这种方式在过去的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大多数入学前为钢琴“白丁”的学生讲,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民音乐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更多的高师学生,在入校以前,较之以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乃至相当高的演奏水准。尤其是,配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高师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扩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用传统上述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势必都存在着学生期望值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明显差距。这种差距的体现,具体而言,不只在钢琴教学个别课上有所体现,在集体授课过程中,也有着同样鲜明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单向度特征及信息静态、恒定处理方式的弊病,也就日益显露出来。集中体现为学生已有演奏、欣赏经验和一定程度的学习思考,不能及时而充分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从而使钢琴教学过程中过分依托于既定模式统摄下的教师的已有经验与思考。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视为教学资源的流散与浪费。

此外,从现代教育理念而言,几乎所有高等学校的自然、社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开始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并且,诸多学科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也就越充分,教学效果和进度也就越好。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和能力的主体,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基本属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育行为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认识活动和实践的主体。”[注:参见曹莉芳著《高师钢琴“课题型”教学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9页。]

而这种主体性的体现,在笔者看来,不妨可以看作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向教师的主导性所产生的一种冲击与弹性。表面上看来,这种冲击与弹性很容易被师生双方单纯地理解为一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危机,而实际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过程,也正是教学双方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潜力的纵深挖掘与利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也可以将这种因学生主体身份变化而带来的教学模式的改良,进一步提升到“学生主动研究教学内容”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但是,在将这种理论构想付诸钢琴教学实践之前,我们发现,其中又隐含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钢琴教学活动中,当学生从主体性地位之上的教学参与者向教学内容研究者的身份迁移过程中,如何能够发挥其思考教学内容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共同合作进行教学难点的克服?与教师相比,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及随意性,如何将这种因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带来的教学进度的延缓与教学规律本身的客观要求相协调?以及,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跳出被动接受钢琴演奏技能与音乐处理经验的窠臼,寻找到更具创造性的学习策略?可以说,在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中,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主观性与学习形式客观性之间的协调问题。

二、钢琴教学模式中形式的客观性

与内容的主观性间的矛盾与协调策略

在高师钢琴课教学范畴内,无论采取个别课或集体课的模式,二者在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节形式上,都具有相当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的存在,要求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须遵循着一定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框架之内来开展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某一首乐曲时,不论是采取个别课还是集体课形式,教师首先都要对学生之前对该曲的背景知识掌握和初步练习情况进行了解与评价,其次要对乐曲有关技术难点进行讲解与讨论,最后要将针对该乐曲讲解与讨论的结果以要点提示的方式陈述给学生,以利于其课后学习与练习。可以说,这种一般的教学结构,不论如何改革,大致的实施流程是不会有太多的改变的。但是,与这种教学模式中呈现出来的教学结构的客观性相比,在具体的教学进程当中,教学内容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例如,针对一首乐曲而言,从乐曲创作背景,到乐曲的结构形式,从乐曲当中的技术难点,到乐曲的艺术表现力等各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的诠释结果和主观理解。如此一来,这种各个层面上的明显差别,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形式的有效性。音乐视野开阔、技术起点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够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当中,以较高的领悟能力和较快的学习进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音乐视野狭窄、音乐知识过于薄弱、技术能力又处于普通水准之下的学生,则会对教学过程的客观性框架,提出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模式中的客观性形式与主观性构成之间,就成为一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是必然的,另外一方面,从教学进度的最大可能推动而言,教师及学生又有必要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组织优化与协调沟通,将两者之间的矛盾导向积极的方面。根据本人近年来钢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种组织优化与协调沟通目标的实现,不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增强“教学环节”的“扁平化”与“兼容性”,二是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之间的匹配性。

从教学环节“扁平化”与“兼容性”的方面来看,教师在优化教学环节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教学生在音乐素养与音乐技能方面最高水准和最低水准之间的平均值,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要素之间的分布关系,根据上述平均值进行合理的参照,从而,将环节设置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得某个教师所习惯的教学模式与环节设置中,能够包容更多各不相同的学习对象要素。而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匹配性方面来看,以往的教学模式讨论当中,往往容易将之忽略,而过分关注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模式区别与优劣互补。从笔者多年的高师钢琴教学经验来说,无论是个别课还是集体课教学,其共性方面的要求,或者说,其教学效果的提高,都需要在所教(学)乐曲、技术和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建立更多的关联与匹配。即便单从乐曲所需演奏技术进行考量,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形成,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而言,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可以)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或者反过来,(新)学会的动作技能对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的保持(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注:参见刘华山、程刚著《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以上仅仅是就学生弹奏技能的学习过程而言,同样,在有关乐曲背景知识、演奏风格、曲式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接受学生学习伊始,就应该着手对学生的既有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进行详实而一贯的了解乃至研究。只有教师在教授某首乐曲的整个过程中,对各个学生的上述知识、技能背景做到烂熟于胸,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时调整教学环节的分布位置,随时调整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从而达成我们上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较高关联程度的目标。

在以往的高师钢琴教学活动中,为了取得较为整齐的进度,以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保持对音乐作品的完整性领会,我们会为程度大致相同的同学布置相同或相似的乐曲。而在具体乐曲布置当中,尤其在布置类似于大型练习曲或奏鸣曲作业时,我们又往往让学生练习整首或整个乐章的乐曲内容。无疑,从音乐作品内在规律与艺术完整性的角度来讲,这种训练方式有其不可否认的必然优势,并作为目前通行的主导训练方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当学生的曲式驾驭能力、技术能力以及练习时间等方面,暂时尚不具备时,这种主导训练方式,就逐渐显示出了其局限来。因此,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思考与摸索,我们发现,在上述情况下,不妨将一些中等以上篇幅的练习曲或奏鸣曲乐章,进行拆分,将其中有更高训练针对性的段落单独作为训练任务布置给学生,从而既充分挖掘了大型乐曲局部段落的针对性技术价值及艺术表现价值,又能回避此类乐曲给学生在练习中造成的精神负担、精力负担以及技术负担。为他们将来完整演奏大型乐曲,提供了前期的准备。如此一来,不但学习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关联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也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确保。只不过,采用这种协调策略,无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钢琴文献的熟稔程度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钢琴教学模式中的多种教学方法应用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理念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学双方身份地位的变化。即学生作为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由传统的教学参与者,向教学内容研究者转变。而教师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正如有的学者所理解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教师从填鸭灌输式的讲授,转变为组织、引导。”[注:参见代晓蓉著《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科学教学方法》,载于《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6期,第43页。]

而经过我们在本文中的上述讨论,我们已经初步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环节设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选择、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型思考等方面,可以进行改进的方面。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说,是实现这些理念与环节设置的重要途径。

1、情境式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注:参见顾明远著《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9页。]在笔者看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很快进入演奏状态和音乐意境当中。在钢琴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从别的生活场景进入到教学场景当中时,不能够很快进行情绪和思路上的切换,回课时精神涣散,弹奏出来的声音虚浮飘散,音乐信马由缰,并不能发挥出他的正常水准。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可能完全进入教学状态,进入音乐的表达情境中。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注意力水平本身的原因,也有学生生活情境对教学情境的较强干扰因素等等。但是,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考量,也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将学生的非教学情境的干扰因素减少到最小程度。具体比如,可以在学生回课伊始,用简短的语言帮助学生回顾乐曲的风格背景,结构特征等等,可以称之为“语言情境”;也可以在学生弹奏之前,播放同一时期、同一风格或者类似技术类型的乐曲,帮助学生尽快由“概念化的音响记忆”转向“音响化的概念回顾”,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出其演奏与表达欲望来,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音响情境”。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视频或图片播放工具,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向学生展示乐曲背景同时代的“建筑”、“美术”等其他姊妹艺术风格,笔者将之称为“视听情境”。实践证明,经过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进入到教学场景与音乐情境当中,从而,为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状态前提。

由于这种“情境教学法”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和更强的教学针对性,因此,在笔者看来,这种教学方法更适于在钢琴个别课上采用。

2、合作式教学法

在以往的钢琴课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定义为“教学主客体”以及“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这种传统型定义的理论假设是:教学内容为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难题,教师相对于学生,是这种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绝对权威。而在钢琴教学的实践当中,实际上,这种理论假设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危机。即,面对音乐学术研究成果的激增,音乐传媒渠道历史性的变革与扩充,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宣称他在每部钢琴作品、各种音乐风格、各种结构类型的分析方面,都已经做到全盘了解,悉数掌握;同时,在音乐资源的占有量及音乐信息的畅通性等方面,教师相对于学生的绝对优势,也逐渐递减为相对优势,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并无多少优势可言。那么,在这种局面下,作为教学环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采用何种姿态及教学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呢?或者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出怎样的能动性,来获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基于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当中寻求答案。如上所述,既然教师的信息资源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荡然无存,那么,在有些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然而又没有现成解决方案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将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以此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变化在于学生从学习姿态到研究姿态的转变,而与之相应地,教师也需要做出教学姿态的转变,以及教学资源的更多共享。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方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会具备更多的创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双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钢琴艺术研究方面的推动,都有着良好的作用。

目前,有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指向“课题”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如认为“在这样一个相互合作的氛围中,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呼唤。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道’,也不是被某些人误解的‘学道’。而是为了顺应未来世纪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而演绎出来的一种开放式的、开拓型的新型师生关系。” [注:参见曹莉芳著《高师钢琴“课题型”教学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8-39页。]因此,我们说,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很可能在未来钢琴教学模式中被普遍采用。而从这种教学方法的讨论特征来说,因为其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动各种资源与策略,用来解决带有普遍性的、迫切问题,因而,笔者认为其更适于在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中采用。

3、讨论式教学法

笔者认为,在高师的钢琴集体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尽可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钢琴弹奏技能、钢琴文献知识以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教学讨论”场景。首先,高师的钢琴教学既然其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那么,在这些未来教师进行包括钢琴学习在内的在校职业素养训练中,就应当始终贯穿其师范性。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这首乐曲我不但要知晓如何弹,还要尝试如何教,即对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其次,因为课时的局限,高师钢琴集体课在授课过程当中,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场景模拟式的教学实践,因此,在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框架内,将部分中等难度以下的问题的解决,在特意设置的课时当中,进行“教师指导―学生之间集体‘会诊’”的教学讨论实践,让个别学生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加充分地包含其他学生的献计献策或经验交流。如此一来,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可以扩大为每个学生的教学法收益;个别学生的弹奏问题,也会激起更多学生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的累积;最后,以笔者的亲身体会,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无疑也提供了更多打开教学思路,掌握学生教学法水准的重要途径,使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手法、提高教学效率、让更多学生受益的教学理想,得到稳步有效的实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