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局限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民法是规范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其规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后,民法对经济秩序的调整出现了一些不足。民法局限性的实质是市场缺陷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为了消除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缺陷,民法进行了自我修正。
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律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它的产生与发展以商品经济的发达为基础。随着简单商品生产的出现,市民实现其私人利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商品交换。市民的关系也就主要是财产占有和财产交换,市民在相互交往和商品交换中势必形成一定的组织和制度,这些组织和制度的总和构成了市民社会。由此可见,民法的产生是以市民社会为社会基础的,民法自然而然地成为市民社会的法。[1]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这就决定了民法的基本理念应与市民社会的基础相一致,即以平等自由作为民法的理念,决定了民法应以权利为本位;以保护个人利益为终极关怀。所以在民法产生之日起就以所有权神圣、私法自治、过错责任为其基本原则。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所以在市场经济时期,其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依然是以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自由平等、所有权神圣为基础的。二者都是平等、自由的主体在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条件下自主自愿地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商品交换必须以平等的交换主体的存在为基础。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是排除了权利义务以身份、地位、财富、文化等等差别为基础的不平等的分配而是以平等待人为核心的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其次,市场经济依然是自由交换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参与经济关系的内在动力和根本目的。经济主体的商品交换是实现其利益的根本手段。对于有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在法定的范围以内以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是自己分内之事,意思自治和行为自由成为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最高原则。市场经济又是契约型经济,商品交换的过程也就是契约形成的过程,契约自由成为意思自治的最重要的表现。
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为满足私人利益,市民之间必然通过物质交换以达到互惠的目的。交往和互换就成为市民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成为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所以,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必须承认经济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这个法律应是按平等有序、等价有偿的原则来维持交易秩序,必须对私人利益以充分的保护和尊重。而民法的基本原理、原则、制度正是市场经济这一要求的反映。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下,民法是唯一的能够解决市场内部经济运行的社会控制形式。它的自治性质也使它很容易为市场经济主体所自愿认可,其高度的可预测性为市场活动的有序化提供了保障。故民法成为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法律。
二、民法在调节市场经济秩序运行中的局限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的形成使社会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限制竞争的行为。这时市场本身的缺陷日益显露,利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运行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市场本身的缺陷和市场机制的失灵所带来的是非正常的市场现象,这时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以私人利益为目标的民商法无论就其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形式而言对于消除这些缺陷是无能为力的。由此可见,民法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市场经济的调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民法这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民法抽象的平等不能解决现实中事实上不平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由于民法是调节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所以平等原则就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但是民法在规定平等人格的时候注重抽象的人格的平等而忽视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由经济个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差别引起的。在市场规律优胜劣汰的情况下,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可能对民法上所规定的抽象的人格平等提出挑战。对于由事实上不平等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民法不能完全解决,如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保护。从表面上看劳动者和消费者在法律上有与用人单位和生产者平等的法律地位和人格。但实际上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使劳动者和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以至于这种雇用关系和交换关系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在当事人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时就不能够真正说他们之间的协议是他们自由意志交流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会受到极大的压制,就像受到压迫一样。[2]对于这种基于事实上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支配和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以抽象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民法是无法解决的。
(二)民法的所有权绝对原则制约社会整体利益。市场经济是商品交换经济,经济主体要在商品交换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商品交换要求双方对自己的商品拥有明确的所有权,于是财产所有权成为全部财产制度的基础。[3]为保护经济主体的利益,民法在其产生之日起就明确规定了所有权神圣和所有权绝对原则,传统民法认为所有权属于天赋人权应予绝对的保护。不可否认所有权绝对原则在市场经济早期保护了私人的利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达,所有权绝对原则显示出其内在的不足,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其一,所有人不仅对所有物可任意支配,即对于他人也可发挥威力;所有人即财富的拥有者在经济上处于强势的地位,对经济上的弱者不免仗势欺凌。其二,所有权系绝对权利,不包含任何义务,结果导致:一方面,广大富有者田连阡陌,任意使田地荒芜,坐拥广厦万间者任其房屋空废;另一方面广大的贫苦劳动者无田可耕,无屋可住。[4]此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各生产单位成为一个生产环节,各部门联系加强,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发展,但所有权的绝对原则势必影响社会化大生产,为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民法的自由和自治可能引起经济在微观上的盲目和宏观上的不稳定。首先,契约自由是私法自治的核心,契约是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相互限制的合意,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的差距不太明显,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契约自由有经济领域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和法学领域的自然法学派的支持,所以其消极的一面没有明显的显露出来。但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的出现,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差距明显拉大,使现实中的经济个体的缔约地位和缔约能力不尽相同,这就必然使契约自由受到限制,这说明契约自由的现实条件不是天然存在的,正如德国法学家耶林所说:每个契约都含有局部的放弃自由。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民法是最能体现契约自由和私法自治。但古典的契约自由概念一开始就存在某些严重的缺陷,而随着现代合同法的发展,这些缺陷成千上万倍的扩展开来,古典的契约自由概念没有考虑到许多情况下事实上存在可能迫使某人在签订合同的社会经济的压力。所以民法对契约自由的维持和扞卫与现代市场经济中那些滥用契约自由而引发的破坏正常市场竞争机制的行为之间的矛盾成为民法对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调节的不足的表现。其次,行为自由成为一切市场主体从事一切市场行为的最高原则。自愿是民事主体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竞争的基本前提,但其基础和目的却是私人利益的获取和满足。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通常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孜孜以求的利己主义者不可能成为利他主义的天使,其经济活动的以利己为依而各随其愿自行其是,结果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的盲目性与宏观的无序性。民法以维护个体的利益为终极关怀,所以民法对经济个体这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持肯定的态度。而经济个体在微观经济领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必然导致市场的混乱,导致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市场本身不但不能预先通过计划从宏观上对经济个体利益的追求加以引导,市场内在的自由性反而更加鼓励个体对利益盲目的追求,最终导致经济活动的更加无序和盲目。所以民法的自由原则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能克服自愿原则在与市场本身固有缺陷同时存在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法,私法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民法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维护私法自治原则为己任,排斥国家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为指导,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经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迅速发展,以自发的交易和生活关系为规范对象的民法及其相应的民法的精神得到了弘扬。但到了19世纪中叶,市民社会因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导致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出现,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面对这些,私法陷入空前的困惑之中。[5]为解决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就要求国家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这时的经济理论上乐观主义国家职能的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性国家职能主义的古典市场经济理论,13国家干预主义在经济领域中成为主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干预经济生活以克服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而带来得各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尤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不可缺少的意义,国家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而民法在这种市场条件表现出最致命的不足就是排斥国家公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反对国家与社会合作,无法从整体上克服市场缺陷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严重后果。
篇2
20__年以集中开展“三项整治”为主线,继续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各项工作,不断拓展监管领域,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创新监管新理念,努力提高行政执法监管水平,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监管”,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
(一)狠抓落实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贴花验照工作,着力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贴花既是对市场主体准入的后续监管,也是登记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局通过多种形式,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不断为完善“经济户口”档案提供了真实资料,也有力地杜绝了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年检验照质量。今年全县应检企业402户,实检企业391户,年检率97。通过年检,核定A级企业385户,B级企业6户。全县应验照贴花个体工商户3450户,验照贴花率96。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在年检贴花验照期间,清理有前置许可证的企业230户、个体工商户1247户,责令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企业办理注销登记5户,依法收缴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2户,责令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的3户,责令无有前置许可证件的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范围的7户。查处企业违法违章行为19起,罚没款金额4.6万元。
(二)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违法行为,扎实开展亮照经营专项检查。
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取缔打击无照经营尤为重要。今年我局做到了组织到位,细化目标责任制,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及部门联系,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对无照经营坚决予以取缔。今年在专项整治期间,共检查企业286户、个体工商户2766户,其中:证照齐全的企业282户、个体工商户2741户;证照不全的企业4户、个体工商户25户;限期补改的企业2户、个体工商户13户;限期变更的企业1户;限期注销的企业1户、个体工商户2户;查处无照经营户(个体)10户,限期补办营业执照的9户,取缔1户,罚没款金额0.45万元;未亮照经营的企业3户、个体工商户12户,全部进行了处罚,罚没款金额1600元。
(三)强化农资市场整顿,切实履行职责,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真正将“红盾打假护农”行动落到实处,组织全局干部认真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作为红盾护农支农的具体体现。先后5次组织对流通领域农资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对全县7户经营规模较大的农资经营户推行了商品质量关口前移,查处了一批“坑农”、“害农”的违法案件,进一步规范了全县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2人(次),出动车辆43台(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18户、个体工商户88户,查获化肥、农药、种子违法案件6起,收缴罚没款3万余元。
(四)“三项整治”工作长抓不懈。
全面落实“三项整治”工作和“三次集中整治”工作,全年共开展以“三项整治”工作为重点的各类市场专项整治工作16次,其中组织食品安全及节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6次,组织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3次,省局“三项整治”督查组在对我局“三项整治”工作检查时,给予的充分肯定;开展了盐业市场专项检查,规范了__*盐业市场秩序;对流通领域的成品油进行了质量监管,进行了两次质量抽检;加强了蚕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蚕种、蚕茧市场秩序;对全县铁路沿线废旧收购站进行了全面清查,规范了废旧收购市场的经济秩序;对全县辖区煤矿、矿产业、旅游景点、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了安全隐患;规范了保险市场经营秩序,对新进驻我县的5家保险企业进行行为规范;成功的举办了__县20__年“三月三”商品贸易交流大会;在我县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工作中,积极履行职责,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城区集贸市场进一步得到完善。
(五)以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为重点,维护社会稳定。
针对我县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一度有所抬头的实际,我们一是组织对宾馆、饭店管理人员召开联席会,学习传销和变相传销的表现形式,讲解危害后果,形成群防群治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大舆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宣传《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广泛地向社会宣传传销和变相传销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能力;张贴宣传标语60余幅,在媒介报道4篇。三是与 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加大辖区传销窝点的排查整治力度,驱散变相传销窝点1个,帮教传销人员20余名,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六)行政执法进一步得到加强,办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坚持监管职能到位,行政执法到位。全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116件,其中立案查处67件,简易程序处罚49件,罚没总金额23.70万元。同时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守法经营意识,向社会发放各类法规宣传资料320__余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120余人。强化案件核审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处罚案件正确、合法。全年案件合格率达98,优良率达51。案件核审率达100。所有的处罚案件,无一例诉讼。
(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做到长抓不懈。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不断深入,局党组高度重视,县局与各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考核。不断的完善各类监管机制,把日常巡查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规范执法行为,实行预警制,扩大12315申诉举报网络,把投诉站(点)设在农村的村组上,实行群众举报制,为建立长效监管工作打下了基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和案件的查处工作,不断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篇3
关键词:马克思;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正因为它是发达的即不包含与商品交换性质相悖的从属关系的商品经济,所以它才能发展成完全的商品经济。马克思市场经济对运行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精辟的阐述,以此创立的市场经济理论成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更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比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更发达、更复杂的经济形式,它的运行必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第一,平等自愿规律。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相互并存、相互对立。“在任何情形下,在商品市场上,只是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彼此行使的权力只是他们商品的权力,商品的物质区别是交换的物质动机,它使商品所有者互相依赖,因为他们双方冲没有他们自己需要的物品,而有别人需要的物品。”①因此,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不拥有任何特权,交换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别人交换。“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个人,每一个人,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因此,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②
第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而科学地阐述了价值规律理论,并指出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早期是作为外在于人的自然力量自发地发挥作用的。“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③ 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所有者之间不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交换中也是等价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商品交换活动。按价值进行等价交换,是商品所有者市场交换活动的基本规范。
第三,竞争规律。竞争是市场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存在有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实际是协调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在马克思看来,竞争可分为3种类型:(1)卖主之间的竞争。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不同的卖主供应,谁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卖同一质量的商品,谁就一定会战胜其他卖主,从而保证自己有最大的销路。于是,各个卖主彼此间就进行争夺销路、争夺市场的斗争。他们每一个人都想出卖商品,都想尽量多卖,如果可能,都想由他一个人独卖,而把其余的卖主排挤掉。因此,一个人就要比另一个人卖得便宜些。于是卖主之间就发生了竞争,这种竞争降低他们所供应的商品的价格。(2)买主之间的竞争。面对同一种商品,存在着许多买主,每一个买主都想出高价尽量地多买,所以买主之间的竞争导致商品价洛的上涨。(3)买主与卖主之问的竞争。“买主与卖主之间也有竞争。前者想买得尽量便宜些,后者却想卖得尽量贵些。买主和卖主之间的这种竞争的结果怎样,要依上述竞争双方对比关系怎样来决定,就是说要看是买主阵营里的竞争激烈呢还是卖主阵营里的竞争激烈些。”①
二、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市场经济运行有规律性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还深刻分析了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也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一种调节手段,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质上就是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这是各个社会形态中都共同存在的一般经济规律,只不过由于条件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是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主要调节者。在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调节功能中,市场机制不失为一种灵敏、有效的调节手段,但它也存在有缺陷。
第一,市场调节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市场调节的对象是市场经济活动,即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对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非市场经济活动,如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公共福利、科教卫体等公共性领域,市场调节就不起作用或不能很好地起作用。
第二,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在一个生产过程结束之后,由于供需之问可能不一致,从而导致价格的变动,而价格的变动又反向地影响供求关系,或抑制需求和刺激生产,或刺激需求和抑制生产。价格变动通过影响供求关系,进而影响下一轮生产过程。而在前一轮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不对路,或生产与需求不相适应,就有可能会出现损失,这是市场无法起调节作用的。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价值规律“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睛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②
第三,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调节表现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双向作用,这种调节是一种自动运行过程,但同时又具有盲目性,因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究竟会导致什么结果,达到什么目标,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规范。在价格信息的指示下,商品生产者无法把握准确的生产数量,其生产就必然带有盲目性,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纳入平衡―不平衡的单向循环。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问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③
三、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的局限性等问题的论述,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的东西,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篇4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蒂博特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29-01
一、 蒂博特模型概述
公共品使用中的“免费搭便车”行为使得政府无法获知应为公众提供多少此类公共品,从而给政府决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政府尽可能地掌握公众的需求信息进而提供恰到好处的公共品,但是困难多多。
Tiebout曾设想,若有足够多的社区供选择,在公共品的提供确实存在地理差异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通过选择居住地点来表示他们对公共品的偏好,这被称之为蒂博特模型。蒂博特模型的理论内容主要有:一是边际成本为零推动了各地方政府在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上的相互竞争;二是以自由限期为前提的“用脚投票”。
市场经济是一国公民在国内自由迁徙的保障,在蒂博特的原文中,他假定人们生存依靠的是非劳动收入,这样人们就不会因为工作需要而被固定在某个地方,人们就有可能表现出他们对地方提供品的偏好。只要存在足够的可供选择的“社区”,消费者就会像选择私人产品一样,通过投票行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税收――服务组合的地方居住,让地方政府按自己的偏好来提供公共品,使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品水平和其所征收的税收水平达到一致。
从蒂博特模型的内容可看到,它倡导的是一种分权思想,即当模型成立时,人们通过选择居住点来表达对公共品的偏好。当各地提供的公共品存在差异时,这种现象会非常明显,只有地方政府才能更加清晰地获知这种信息,因为他们清楚本区域内居民需要什么以及需要多少公共品,而这种信息是中央政府无法完全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行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更有效率。
二、 蒂博特模型的局限性
(一)理论局限性――“自由迁徙”的前提条件不稳定
(1)模型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一国公民在国内可以自由迁徙。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的持续,市场经济也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清楚地界定自己所实行的市场经济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他们或多或少地加入了政府干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基础作用。所以公民的自由迁徙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束缚。
(2)模型假定人们生存依靠的是非劳动收入这一条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与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存的主要依靠是劳动收入这一现实相矛盾。
(二)现实局限性――现实中采用的模式与模型南辕北辙
模型认为分权管理体制比集权更有效,但在现实社会,大多数国家时多时少地实行集权管理,中央政府掌握了大部分财力。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适当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这显然不符合模型的假设,所以模型没有现实环境支撑,其理论也无法完全用来指导实践。
(三)实践局限性――模型的应用将诱发政府恶性“晋升锦标赛”
蒂博特认为当人们可以自由迁移后,他们会迁移到能使自己得到的公共品效用最大化区域,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地方政府会更关心公共品收益和成本,这会鼓励地方政府竞争从而努力达到提高自己公共品效率的目的,这种现象不仅受因于市场经济这个庞大的因素体系,更多地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自身的行政成绩。在市场经济社会,如果一味地实行分权,地方政府就会得到更多的自由裁量权,那么会导致地方政府恶性竞争。这种超权力竞争演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本区域内公共品提供的猛增,这势必会引发支出的急剧攀升,在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因为有比以往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企图最大化他们的机构机动预算,即总预算与为政客和公众生产其所需产品的最小成本之间的差值。
(四)哲学局限性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该模型隐含对财政分权管理的肯定,也就意味着对集权管理的否定,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在财政管理体制问题上,集权管理的功效是不可否定的。
三、 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都一直处于财政集权与分权二者相互博弈与摸索前进的道路中,出现这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与我国经济转轨有关。
征对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对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一个核心问题必须把握――如何促成集权与分权的最优协调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到底是坚持集权财政管理还是大力实行分权化争论不休,其实当我们综观各国理论研究与现实选择,这已经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了,因为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已不是集权与分权孰优孰劣的问题了,在财政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我们当下应该适应现实要求深入研究如何在集权与分权中间找到一个联结点以便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规避其劣势。
(二)一个传统的原则必须受到重视与坚持――把牢“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经济体制顺利转轨后,不能因为经济转轨而遗弃传统的管理原则。这个原则的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政治保证。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就是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即使我们不能直接在集权与分权领域更有效地处理二者关系,那我们就可以转换到政治层面通过对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有效的协调进而促成集权与分权的配合。这也是经济与政治互动理论的应用与表现。
(三)一个认识误区必须明确――分权化改革不是“权”还要分多大而是道路还要走多久的问题
分税制改革对原有的高度集权财政管理体制进了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财权进行了一定程度明确,中央财权适当进行了下放,地方政府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机动财力权,这也是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但有些学者和政界官员认为分税制改革具有不彻底性,认为国家还应该继续加大改革推进力度,中央还需要加大财权下放力度,这样改革才会是大刀阔斧的,效果才是明显的。
目前对于分税制改革的再探讨焦点已经不是该不该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分权化的过程了,而是分税制改革的路程还要“走多久”的问题。距94年分税制改革已经十五年有余了,在这十五年改革与完善中,我们不得不深思: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以及多少好处;我们目前的分权化是否已逼近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用的真实区域了;如果还没有达到它本身最有效率的区域,那么我们还要在分权化改革道路上研究多久以及实践多久。お
参考资料:
[1]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教材分析
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初步明白市场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点和弊端,应该怎样规范市场秩序。本节课知识内容丰富,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把握其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以生活逻辑来贯穿呈现知识逻辑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身融入教学情境,切实感受市场配置资源在我们身边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道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了解市场调节、市场体系的含义;懂得市场调节的必要性和存在的缺陷。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市场调节的方式和优势,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做到从正反两方面阐释道理。
3、通过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分析市场调节存在的缺陷,理智认识市场的作用,为下一目充分理解“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好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
2.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市场调节的弊端。
3、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对我们了解中国的经济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第二课要学习的内容。
我们每天消费的产品都是利用各种资源生产出来的。要更好地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为什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解这些问题,就会明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何能够成就中国经济的奇迹。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讲授新课
(一)、市场调节
学生活动: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得出结论:生猪紧缺,供应量减少,需求增加或者不变,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一定时期猪肉的供应量是有限的,而人们对猪肉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人类社会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是相对有限的,人类的需求是多样的、发展变化的。
知识点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对矛盾要求社会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满足人类多方面需要,提高利用效率,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知识点2: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材料一: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是经济周期的实例。“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材料二:供求,即供给和需求。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二)市场调节如何实现资源配置
1.价格机制
探究活动: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各组分别以果蔬、服饰、手机、汽车或者其他商品为例,通过其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分析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当商品的生产超过需要时,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市场上供给减少,求大于供,价格又会回升。进而总结出市场调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来实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要辩证看待市场配置资源的有点和弊端,明确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主要方面,弊端是次要方面。
通过学习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参与主体要遵守法律,树立诚信观念。
篇6
收入差距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去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和政策不公平
1、我国农村人口量大,人均占有耕地量决定了难于采用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从而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农村现行财税体制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3、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4、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而农民显然缺乏自己科研的能力,造成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5、政府和农民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6、在转移支付方面表现为,长期以来对农村实行净税收,对城市实行净福利政策。7、现代城市
工业与乡村传统农业之间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二、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其局限性
市场经济带来了效率大幅度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此外,我国的市场经济非常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主要有:1、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投资初期主要是投入会增加内需,经济表现良好,投资后期则主要是积累和产出导致需求下降,利润上升,使贫富差距加大,压制需求。2、商品在市场上能够流通不代表是对社会和个人是有益和有贡献的。3、市场行为中,有许多生产、销售、消费都是对整个社会有着复杂影响的行为,不仅仅是生产、交易、使用中参与者的事情,关系到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比如环境污染。4、对社会有贡献未必会得到经济的回报。5、许多法规的制定是考虑到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局限性,但是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是一刀切的,许多经济活动却在和法律打球,有待于政府更加有力的调控与引导。6、市场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许多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商品、服务和行为,无法来收取回报。7、市场经济中,由于有实力、有长期行业经验的企业造就的优势和形成的排除异己的壁垒,无法达到完美的自由竞争,使这些企业介于垄断和完美自由竞争之间,因而垄断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这一利润会加强他们的盈利能力。
三、政策倾斜和行业垄断
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超过内地,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远高于内地居民,而东部收入的资本化又使得他们能够吸引人才和其它资源,造成“马太效应”,加剧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垄断造成了不同行业职工收入的长期性差异,尤其是供水、供电、供气和电信等行业长期处于独家垄断地位。这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这些垄断利益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全部或部分变成了这些单位、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
四、可利用资源和条件的差距
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劣、交通、人口素质、基础设施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历史的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及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差别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中,效益的获得是以对资源的利用为基础的。按劳分配与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意味着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的因素是要排除在外的,但我国对于资源的税收还是很狭隘和不全面的。资源从现行的税收理论研究的角度,有广义资源和狭义资源两种解释。
利用超广义资源理论可以很容易地看待贫富差距,如城乡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对于高科技、地域优势、已经开拓的市场、历史与文化的积累、有利的国家政策倾斜等来发展起来的。超广义资源也能够给予国家调控和干预理论依据,因为超广义资源具有公有性的一面,所以国家进行调控和干预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企业的行为也应当受到公众和政府的约束。由于我国各个区域、行业、部门、城乡经济发展所利用的超广义资源差距很大,而并没有征收合理税赋加以调节,收入差距自然会加大。
五、失业和职位资源分配
城镇中的贫困群体主要是失业下岗人员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没有能力进行资本投资的穷人,就业是国民获得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途径,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失业人员无法获得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职位成为分配的一种凭据,而且职位显然存在占用性的问题,征收职位资源税也是合理的。
六、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不完善
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具体怎么来衡量贡献并没有确定的方法,这使得一些私有企业在分配上有很大变化余地。由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悬殊,造成雇员在获得合理的报酬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在报酬和工资上没有决定权和参与讨价还价的权利,雇主给予雇员的工资低下、剥削过度,而且工资拖欠、克扣、强迫超工时劳动、限制人身自由现象普遍,以至于温总理亲自为民工讨工资。一些民工除了受业主压低报酬外,还要受到包工头的剥削,可见他们报酬的不合理性。收入分配缺乏足够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没有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劳动法规的实施也缺乏力度,导致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虽然压低雇员工资和报酬可以增加雇主的积累,用于加大投资,但是在贫富差距加大的情况下无法拉动内需,投资往往只会带来泡沫经济,产品无法销售,压低同行的利润,最终形成产品积压、资源浪费和经济恶性循环。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覆盖范围窄。我国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和国际相比偏低,其绝大部分都给了城镇职工,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的保障制度。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将变得无依无靠,缺乏基本保障,乃至衣食和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使失业人口、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缺乏收入来源,无法缩小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财务报表是企业日常经营工作中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全面呈现企业的经营现状,以辅助企业的决策者和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评判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涵盖信息量。
关键词 报表分析方法 信息 指标 局限性
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离不开财务报表分析所提供的科学依据。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以财务报告数据及相关补充信息资料为基础,通过专业分析工具,系统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指标,预测未来发展。但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是上一会计周期的数据,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
1.财务报表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历经百年衍变,运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1.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经济指标数量的比较,用以揭示经济指标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与企业自身历史数据比较称为纵向比较法;与同类型企业数据相比称为横向比较法;用执行结果与计划指标相比称为差异分析法。
1.1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根据经济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确定各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影响因素包括资产收益率、成本、利润等,可以客观科学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2.财务报表分析存在局限性
2.1提供信息的局限性
企业在财务报表分析中所提供的信息存在局限性,造成了一定的财务风险,直接导致企业决策者做出决策出现偏差。这种局限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企业自有经济资源过少。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报表仅程式化地体现货币变动信息,往往忽略了客观因素的变化,诸如人力资源变动、市场新兴竞争力的出现等等。
第二,财务信息披露不全。信息披露既要全面又要及时,才能体现信息的最大价值,但在现实操作中,大多数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仅为前一周期的财务状况,极少或根本不涉及未来财务信息变动的预期分析。
2.2提供指标的局限性
尽管用于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有许多,但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并不尽如人意。
第一,各指标之间缺少关联性,使得整个指标体系不够严密。财务指标只着重于反映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经营成果,过分强调指标自身,使得指标与指标之间缺乏关联性,造成整个指标体系不够严密的现象。
第二,计算口径不同。由于自身经济资源和选取的时间周期等情况不同,各指标的计算口径也很难实现统一。诸如存货周期率指标,可用“销售收入/存货”为计算,亦可用“销售成本/存货”来计算。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企业在计算同一指标时存在明显的差异,无法实现横向比较。
2.3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前面已经叙述了两种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即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从这两种方法来看,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
缺乏纵向、横向的可比性。比较分析法的基础是统一标准下的实际数据,即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遵照同样的标准选取历史数据、同业数据、计划数据。显然这样选取的数据缺乏科学性,因为企业未来的发展不能用过去的财务状况去评判;而同业之间也存在技术水平、硬件条件的差异,简单地选取一成不变的数据来比较缺乏均衡性。当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多选取静态的、已发生的数据指标,无论比较分析法还是因素分析法,都是选取历史数据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因此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法已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4人为因素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受到分析人员人为因素的影响,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分析人员个人能力的差异。分析人员受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和能力素质的影响,对于信息或指标的敏感程度也不尽相同,必然造成分析结果出现偏差。人为粉饰现象的影响。一些企业为追求经营业绩、高额利润或其它目的,人为地操控分析指标和结果,甚至虚构财务指标,误导投资者或利益第三方决策失误,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3.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要求企业对于信息的获取量更大,因此要加入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诸如人力资源、业务状况、市场风险和先进技术等,更好地辅助决策者做出决策。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要求企业对自身的财务报表指标不断完善,以帮助决策者、投资者和利益第三方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发展。
财务人员担任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都非常重要。通过职业培训和实际工作经验可增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但职业道德尤其是人为粉饰行为的出现,则需要完善的奖惩制度来培养,通过监督体系使财务人员实现自律,以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发展策略,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增加涵盖信息量,将为企业的决策者、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丰富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徐雪英,梁江红.企业财务报表报送制度改革探讨.中国农业会计.2009(1).
[2]邸朝君.关于我国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表分析的研究与思考.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
篇8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2000)
摘要:财务报告分析作为一种反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由于当前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着很大地局限性,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融合。本文主要就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改革意见。
关键词 :财务报告分析;局限性;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45-01
财务报告,简单来说,它是一份书面文件,其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情况说明书等。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知道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等情况,它既能帮助公司管理层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又能为进行重大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至关重要,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还是展露无遗。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原因分析
在现今社会,现行的财务报告由于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及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出现的偏差,使得企业实际情况在进行反映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具体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现行财务报告内容的局限性
1、现行财务报告提供的资料主要是一些面向企业过去的信息。
财务报告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但是这种计量基础却无法使财务报告使用者准确地计量资产未来带来的现金流量,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评价。
2、现行财务报告缺乏真实可靠性。
目前很多企业存在财务报告造假现象,而社会对于报告的审查力度、审计人员能力及经验仍有待提高,具体来说,就是在辨别财务报告真实性方面存在局限性。
3、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只反映财务信息,从而忽略了许多其他重要的信息,而且其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地反映也存在不客观的现象。
(二)现行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局限性
对于现阶段而言,财务报告仍是采用一种通用性的财务报告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报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差别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该模式忽略了不同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需求这一重要的情况。
(三)现行财务报告在信息时效性方面的局限性
一般情况下,财务报告应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时效性的需求,从而在其制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已披露的财务报告预测企业未来财务发展状况。然而,由于当前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信息使用者无法利用滞后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提出的改革措施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现阶段我们需要的财务报告模式应该是一种在相应地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前提下,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的财务报告模式。对此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应进一步加强对财务报告理论的研究
加强和完善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制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提供理论基础。
(二)应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针对的是企业的管理及决策层,但对于用户层却不曾涉及。所以,为了弥补财务报告体系在这方面的缺陷,未来的财务报告应更加关注用户层,这样有助于用户做出更为准确的经济决策,从而带来更好的收益。
(三)应进一步拓展财务报告的内容
在涉及财务报告的内容方面,首先,应增加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对于未来财务报告,应该要突破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这一局限,尽可能完整地提供企业经济事项的各项信息,其中,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尤为重要。
再者,应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现行财务报表中,有些经济事项并不能被完全反映,这时就需要财务报表附注的帮助。对报告使用者而言,充分完整的附注披露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济事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四)应进一步对财务报告方式进行创新
现阶段,财务报告仍采用较为单一的通用性财务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更适用于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但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环境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财务报告的模式也应做相对应的改变。总结来说,企业应在保持现有财务报告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报告方式。
(五)应进一步强化对财务报告的监管
要强化财务报告的监管,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就企业外部而言,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按相关规定制定新的规范性法规,同时就披露不完善的地方予以修改补充;就企业内部而言,应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监管作用。
三、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和措施中,我们可以知道,现行财务报告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与决策有着很重大的关系,它不仅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也能反映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再者,它也和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有很大的联系。在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中,应对其缺陷做出相应的改善和克服,从而使它能够更好的为报告使用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浅析财务报告分析[J].财税统计,2013年3月.
[2] 程锴.论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及改进[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8月第4期.
篇9
关键词:企业 财务分析 局限性
财务分析对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的评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诸多企业都借助各项财务分析指标来计算公司的财务指标。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利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并且运用计算好的财务指标,试图弥补公司的财务漏洞,披露一些有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以达到吸引投资者、提升市场信心的效果。总得来说,这是财务分析和业绩评价指标的不完善造成的后果。本文在分析企业财务分析的基础上,也给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会计领域延伸的产物,它作为分析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工具,其包含了众多的财务数据和信息。然而我们只能在会计的假设前提下研读会计报表,不能全然地从财务报告中获知企业全部真实的财务信息。
报告内容的局限性。财务报告作为企业向使用者传递财务信息的载体,它是企业所有者和其他经济主体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通用的报告模式满足了共同信息和类似信息享用者的需求。但是,财务报表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不能涵盖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所要求获知的信息,因此这种方式忽略了主体的差异性,实际上没有真正实现各自的利益。
会计信息的局限性。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可靠性、相关性、真实性等特点 。许多国家的企业在会计信息上只强调相关性,而忽视了可靠性,其结果是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所反映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会计前提假设的局限性。一般而言,会计报告是以过去报告的资产、货币价值不变为前提,而往往忽略了资产价值还受市场供求关系、政府支持、购买力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会计中的稳健原则只计预期损失而不计预期收益,这样很容易造成会计恒等式的失衡。最后会计分期报告根据时间的长短来看,其不能企业长期的投资决策信息,进而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规划。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企业经营与发展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经营与发展能力分析,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是否正常,未来是否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使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局限性上。应收账款周转率=全年赊销收入/平均应收账款,此公式没有把握赊销收入与应收账款两者内在的联系,因此计算出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不符合实际情况。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盈利能力是测算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指标,主要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现金含量等指标。其中,主营业务利润率虽然能够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的获利能力,但也无法揭示获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筹资决策;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公司净资产,该公式中可以包含年末净资产或者是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均值,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年末净资产受股票股利的影响,而不同的影响因素会最终导致计算口径的大小不一致。
二、克服企业财务分析局限性的建议和要求
(一)加强和完善企业财务报告体系
严格地落实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经资产损益表等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相关信息,准确合理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作出绩效评价;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影响资产价值的市场供求关系、未来企业的发展方针和规划、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等因素,加强对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工作。针对企业财务报表中披露的虚假信息、严重违纪等行为,国家监管机构要出台相应措施予以抵制。另外,作为公司的财务分析工作人员,更加要以身作则,理性的判断并且剔除财务报表中的虚假成分。
(二)重新修正企业财务分析指标
以往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存在诸多弊端,给企业的经营决策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对此,众多学者和财务分析工作者为了进一步完善财务分析指标、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例如,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能力分析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按权重进行组合,偿债能力分析则采用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超速动比率等指标,最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采用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来进行衡量。
(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体系
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要包括报表基础数据分析、报表比率分析、重要项目明细分析三个不同的层次,这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关系。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报表的基础数据初步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的好坏;第二个层次主要是选用一系列的比率指标分别对同一时期内的报表和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作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最后一个层次结合收集到的重要项目的明细信息,针对分析过程中有异常变动的项目,找出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做进一步的明细分录。
篇10
[关键词]财务报告 缺陷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23-01
一、财务报告的概述
(一)财务报告的涵义
企业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企业及企业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很大意义。
(二)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告是紧紧围绕着财务报告的目标而制定的。当前。理论界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至少应该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明确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第二,清楚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的财务信息;第三,确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综上分析,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向企业外部主要利益关系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部门、主要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对投资、信贷、监管或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告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种需求
财务报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对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普遍重视不足,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现行财务报告采用通用型的财务报告模式,无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通用型财务报告只能将企业财务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本身和使用方面的不同需求。
(二)现行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够,缺乏信息的时效性
现行财务报告是根据会计分期假设,它采取的是定期报告制度。其弊端在于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报送相对滞后,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使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在飞速发展的现行经济体系下,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要增加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就需要及时报告财务信息,而滞后的财务信息不仅对信息的使用者无益,更增加了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风险性。同时,财务报告的周期过长,为企业幕后进行交易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三、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及范围
1.增加预测性的财务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投资者亟需了解企业更多的预测性信息,从而较准确的分析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做出相应决策。所以,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在编制报表时于上年、本年的基础上添加下年预测数据。现行财务报告还应尽量利用文字或数字在报告附注、招股说明书等处提示一些预测性的信息。
2.揭示与企业相关的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包括背景信息、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等。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更多的揭示这些与企业相关的非财务信息,更有利于其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弥补财务报表等信息数据的不足。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按传统财务会计做法,财务报告大多按年为基础进行编制,一年仅对外呈报一次。而在当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这样缓慢的呈报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的需求了。因此,缩短财务报告周期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如除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外,还可增加编制季度财务报告,这样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更满足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除此之处,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信息,使及时报告成为可能。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对信息内容及量的需求,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财务报告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重大变革,我们要适时的将现代科学技术溶于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利用科学技术和网络,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林先斌.浅议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J].科技资讯,2006(28):202-203.
[2]张如.试论当前我国的企业分布信息披露制度[J].湖北社会科学,2005(5).
[3]郭建林,薛荣贵.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J].职业时空,2007(11):29-29.
[4]高波.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29-36.
[5]纪培琴.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5(11):56-57.
- 上一篇:节能和减排的关系
- 下一篇: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