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认知心理学,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为此,倡导教学需要重视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等因素。其中,情境是基础,协作是关键,会话是纽结,意义建构是目的。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本身就是情境。在案例的情境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冲突与矛盾的解决要经过讨论、会话。在会话过程中,同时发生着协商与反思,往往需要通过人际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由此,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及对相关专的调查、研究,使个体知识和经验在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改组,知识进行了重新的建构。
2.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种。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 产生式系统中涉及了某些内部目的、内部认识过程和内部知识,要求有目标驱动、集中注意、激活记忆和思维,调动原有的有关知识结构。产生式系统由多个产生式组成,处理复杂的问题需要产生式系统完成。 这些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后储存在人脑中,保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陈述性知识最初以命题网络的形式组成,在多种练习下,再转化为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最后形成产生式系统。案例教学能够突出形成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产生式系统。为了解决案例内隐或外显的问题,学生必然独自地搜索、查找、阅读、理解和分析资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 整个过程无形中助长了自学习惯的形成和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产生式系统的有效方法。
3. 迁移理论。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种通过假设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会影响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发放案例材料后,一般都附有相关的问题。学生则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处理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答。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查找、搜集与案例有关的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 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运用所学原理、概念、方法等理论知识,形成对案例中问题解决办法的假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经验与理解。
二、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传统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从保险学案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1.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有趣的案例,能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案例教学经常能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果老师只是平平淡淡地把知识点介绍给学生,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比如,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实务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相关的案例,如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追偿问题等等,明显感觉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2. 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老师一味地讲课,学生一味做笔记,下课后师生就形同陌路,这不仅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也更乐于在课后和老师探讨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师生的关系变融洽了。师生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3. 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是比较繁杂的, 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保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 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近因的判定是非常专业的,涉及医学、法学、逻辑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精髓而出现错误,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案情有一目了然的,也有错综复杂的,并且强调了近因和诱因的区别,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分析保险纠纷的来龙去脉, 找出引发案件的决定性因素,效果十分明显。
三、选择保险教学案例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 案例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 案例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相关。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保险学原理的相关性, 案例不能脱离原理。 比如我国的保险法与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法规不尽相同, 如果拿一个美国的保险案例来说明保险学的基本原理,肯定是有所偏颇的。再比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尽量不要引用涉及“保险金”的案例,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是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案例中不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更犯迷糊。因此, 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保险学术语或基本原理紧密相关,这是一次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篇2
Abstract: Providing the young talent with professional skills about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maintain the network stability is the main aim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ipline. To help all the student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hnology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the way of informationization, quality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university.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ipline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tudents in this major. This paper proposes to remain little time in class for students to present the latest cas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share the experience of each other.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ubject, it combines the experiments with appraisal system and onlines examination, increase summer class practice to enhance bo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关键词:信息安全;普及;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popularize;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innovative consciousness;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21-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通信网络广泛覆盖,网络化的消费生活和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主旋律。随之而来的不仅有生活的丰富和工作的便捷,还有更为高水平的网络攻击和信息诈骗,对人民的工作造成了重大影响,生活产生了巨大威胁。
另外,2013年6月斯诺登事件和“棱镜”计划的曝出,也让我们更深刻的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在国家层面的影响。由此看出,网络安全面临威胁日益严重和风险逐步扩大;强度高,规模大,组织严密的国家级网络威胁已经逐渐明显。信息安全学科的设立,不仅在于维护广大公民的的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也与保卫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已经作为国家安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14年2月27日的主持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中,深刻阐述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提出了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使国家网络空间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培养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网络安全人才是实现网络强国的基础。因此,在信息安全学科教育过程当中采取理论实践与素质培养并行方法,使学生兼备高水平的网安全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信息安全素养,至关重要。
1 学科特点
信息安全学科作为一门涵盖网络,通信,电子商务,法律等的交叉学科,涉及行业及领域较为广泛,综合性强,具有以下特点:①课程涵盖丰富冗杂,涉及高等数学,代数与逻辑,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等,除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外,信息安全学科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法律底线和是非观念。②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时间短。课本上的原理和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细节,但当前面临的问题及需求的技术和相关原理短时间难以呈现在课堂上。③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仅仅通过试卷上面的分数来现。
针对以上特点本文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课程改革。(图1)
2 学科教学改革
2.1 信息安全素质教育的普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开篇之语就点名了创办大学,不仅是为了传播知识发展科技,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培养能够为能够肩负社会责任德才兼备的青年力量。信息安全学科旨在培养兼备网络安全专业知识和维护网络稳定安全责任感的人才,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并加深其对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普及信息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
作为一个拥有6.88亿网民的网络大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网上购物、订票、学习,求职、同城交易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而网络安全问题素质教育却存在严重缺失: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通常靠自觉,而信息诈骗靠标语提示还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具有威胁的链接常常因好奇被点开等,各种人们面临的各种信息安全威胁基本靠个人的安全意识,很难识别,一旦爆发,即使利用相关计算机技术进行溯源或防御,损失只能降低不能完全消除。在本科教学中普及信息安全常识,把信息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进行推广,全面提高国民的信息安全意识是防范各种网络威胁最基本的措施。
2.1.1 在高校普及信息安全素质教育
对于全体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普及应从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开始。网络安全是动态的,开放的,相互之间关联性强;在信息飞速流通,通信网络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小小的事件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将信息安全素质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普及和推广,不仅要让全体学生了解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更要教会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分辨各种信息,使“徐玉玉”等大学生被骗身亡的悲剧不再重演;从而使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安全高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对网络技术从“会用”变为“用好”。
2.1.2 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增加相关法律和心理学教育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在应对安全挑战时需要与不法分子斗志斗勇。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入一些心理学和法律相关知识,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而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要不断强化,不能一蹴而就,要将它渗透到每节课中。对每一个相关知识点有实例引入,并进行相关心理学和法律知识延伸,让学生全面了解每一个问题,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
2.2 课堂留余,给学生展示交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思考是真正学习开始,只有学生开始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听众,被动的复制和记忆,缺乏思考。教学中,在课堂留出十分钟时间,布置相关课题,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展示交流,促进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学习。
针对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展示和报告的课题可有以下选择:①对于目前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做出总结和分析;②以小组模式进行选择实际网络威胁案列进行介绍;③分两个大的组“攻击方”和“防御方”,进行攻防模拟。
这种课堂互动性较好,能够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对相关知识做出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会,使学生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2.3 设置有自动评价机制的实验模拟系统
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实验课支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众多,机房空间较大,不易管理。学生有问题时老师分身乏术,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得到解决。而学生遇到的问题大多相似,但由于座位分散,很难统一进行讲解。
为了使学生最大范围的得到解答,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参考一些大型考试,如“信息安全大赛”设置带有自动评价机制的实验模拟系统,对个别难点进行讲解,在同学多次错误,无法进行的时自动提示。②可简单在线统计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在得到老师准许的情况下,让率先正确完成同学辅导有困难的同学。
这种实验课方式能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解答,同时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4 无纸化考试
线上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可方便快速获取所需专业技能和所学知识,且上机练习及考试能够自动记录学习中的错误,辅助学生不断提高。
就信息安全学科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来说,学生的专业水平,需要用上机实践检验所应用理论正确,算法精准,程序无误才算真正到位。在平时练习和期末考试采取无纸化的形式考核,可以同时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5 增加寒暑假实践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信息安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虽然有实验课辅助,但像毕业设计一样综合性强,能够系统深入体现专业技能的设计较少,不能真正锻炼学生实际处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业精于勤荒于嬉,寒暑假漫长的假期,如果疏于练习,很可能将之前的知识遗忘,新学期在学习上衔接困难。增加寒暑期实践课题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状态,结合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寒暑假实践课题可以有以下选择:①对信息安全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进行总结分析并整理成册,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前景和当前前沿热点。②选择历年毕业设计进行学习和分析,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③结合兴趣点和信息安全学科特点做出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创新点。
3 结束语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毕业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把素质培养和传授知识同时进行,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同时具有良好信息安全素养的专业人才。在优化信息安全教学模式,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上原则,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积极探索,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为我们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过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网站,2015-12.
[2]朱薇.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3]黄玮.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会与案例[D].中国传媒大学.
[4]李丹.“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5(34):208-209.
篇3
一、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从创新型教学的要求出发,反思过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的教学,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传统的专业教科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学生学习专业不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为之的演练过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而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就只能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也就变成了机械形式的理论灌输。三是在考核方式上,由于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封闭的、教条式的,考核的方法也是教条知识记忆式考核,即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极大地抹煞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这些问题,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修改教学大纲,确立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原有专业教学大纲中陈旧的知识,以及在过去刑事科学技术教学体系膨胀过程中所揉进的、与专业本身并无内在联系或本不属于本专业内容的知识,压缩专业课的讲授内容,引进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和学科研究的一些前沿课题。在新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中着重突出了对当前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及刑事犯罪的新手段、新方法和高智能犯罪的关注和面临的问题,强调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创新为中心主线,按照专业发展规律重组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新体系。二是构建“网络”知识结构体系。在确立新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对每一章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分解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网络”知识体系。这种“网络”知识结构是互相融会贯通的。通过对每一章的深入研究首先找到贯穿这一章的基本原理作为知识“主干”,构成这一基本原理的概念和范畴则被看成是这一章的网状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法改革。一是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实验,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根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这一特点,将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现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把专业原理课教学与教师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高度工作责任感和富于创新进取的意识。三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好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理解和掌握专业的主要理论与技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次带学生到基层派出所、分局、社区实习和调查,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从中寻找薄弱环节和理论知识的空缺和不足,这样多次的往复,从而达到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改革。专业原理课程教学特点,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将考核的成绩分成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课程考核成绩的60%,课程教学结束期末闭卷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
一是在考试内容上突出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调整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知识体系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和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引进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与当代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把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在考试命题上,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主观性命题和客观性命题形成相对合理的比例,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为基础,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为重点,形成相对稳定的开放式的知识考核体系。三是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把整个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统一起来,把整体考核分解成4个有机部分:其一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其二是理解能力与研究能力的考核,其三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情况的考核,其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二、在改革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不仅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更加适应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新模式,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了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体系的创新,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一)在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体系中实现了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个主题的创新。就学科的本质和特征来讲,它更加关注科技新的变化、新的发展,也正是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新技术,才能推动学科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和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的。然而我们原有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所实现的这种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理解和掌握新的理论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学科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中体现了专业学科理念的创新,即从专业理念上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的专业教学转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只注重理论的讲授和答疑,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受专业教育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学生的束缚作用。在专业教学新体系改革中,强调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核心理念确立起来。
(三)在刑事科学技术教学新体系中实现了专业功能的创新,即实现了由专业理论讲授解析到实践操作巩固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转变。在以往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功能、创新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使专业教学成了某种职业的理论公式。从本质上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区别于其他一些证实科学和具体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和首要功能,就是它既要不断的分析、发现和超越本专业的理论,同时也要不断地在专业功能上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
篇4
案例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具体的案例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案例教学如今被很多院校所引用,大家也逐渐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针对审计学而言,纷繁的实践活动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引,而理论又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得到锻炼和印证。因此,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审计学教学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实践中去练习审计方法,锻炼自己的审计能力。但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而言,案例教学还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案例教学的优势也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仍然需要学校和教师方面的极大努力。
一、审计学教学发展现状
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审计理论就在大量的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那时候的审计学还没有系统的理论,都是在大量的实践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世代的筛选与发展,成就了今天的审计学。由此可见,审计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科目,也是社会发展中所必不可少的学科。因此,审计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之上,而不能仅仅依靠理论,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就必须用具体的案例教学法来支撑。案例教学可以说是审计教学中的桥梁,要通过它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就目前的审计学教学方法状况来看,案例教学法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学校和老师们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程度也不够,这是一个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学校和教师们应该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也要明白案例教学法对审计学的独特的意义。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案例教学的普及还有一个较远的过程,还需要学校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
二、案例教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审计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的发展进程
案例教学是指利用具体的案例为教材,教师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诸多相似或者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见识更多的实践操作方法,随着接触的案例越来越多,学生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案例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也是学生审计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的教学过程,该校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锻炼自己能力,且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成就非凡。这也成就了该校经典的一部分。我国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案例教学法从西方国家引入,并逐渐运用于学院的教学中。随着教育部门对案例教学法所引起的重视,各大高校也将案例分析法引入了自己的教学中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案例教学法应该要被引起更多的重视,将案例分析法更多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提升学习的审计学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审计学中应用
案例分析法对于审计学而言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存在,其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也能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高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促进审计学教学方法的变革
针对审计学自身的特点而言,案例教学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最佳方法。审计学的来源以及发展历程就印证了审计学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做基石,案例教学法就是采用大量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在这种新的具有重大事意义的教学方式下做到举一反三,将审计学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大量的案例转化为实践。
2、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就在于大量案例的运用,通过这些案例的运用,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模式下,老师不再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授课,而是用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自己来思考,自己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们拿到一个案例还要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巩固审计学知识,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得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除了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在教师身上也能很好的展现出来,具体而言就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在大量的实践中去搜索适合教学所用的案例,这就需要他们去认真筛选大量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和眼界也会随之打开,他们要在堆积成山的案例中去挑选适合的案例,并将他们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这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因此,通过这个搜集和整理的过程,能够使他们的专业素养有所提升。
三、针对审计学教学发展的思考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国外的诸多案例以及国内高校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因此,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在具体的审计学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用于教学过程中,用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开启自己的学习之旅,在案例的引导下去发觉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开拓自己的眼界,并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案例中去发觉理论与实践的切合点,并在诸多的案例中去锻炼自己联系实践与理论的能力,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实的理论。
篇5
“案例教学”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的“问答式”教学法(又称“产婆术”)是案例教学法的雏形。案例教学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与内容,以典型案例为材料,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和良性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内化为个人认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1]。职前教师———师范生的案例教学是指借助案例提供的教育教学情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讨使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案例的学习,可以促进师范生更深入地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进教育理论向师范生个人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的转化。近些年,“教师实践性知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正主宰。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在此,遵循陈向明的看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光包括职后的积累,还包括职前作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当前,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新教师不能适应一线的教学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更多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得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就业后的工作实践,所以,丰富、培养实践性知识成为当前师范生教育的一大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的情境,获得相应的策略性知识,进行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2案例教学对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意义
2.1案例教学可以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准实践”活动的空间
师范生虽然可以通过“教育实习”接触教育实践,但实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而案例教学实际上是给予师范生另一种形式的“实习”机会,是一种“准实践”活动。案例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呈现一个教学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就是一个真实教育场景的再现,在案例中,包含了有关教育理论及学生的一些信息,这就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准实践”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师范生在这个情境中通过对案例中所包含问题的分析、讨论,逐渐理解掌握与案例相联系的教育理论,丰富教育体验,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
2.2案例教学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案例的呈现,能让师范生“身临其境”于教学情境之中,之后教师要围绕案例组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而讨论的内容必然要涉及每个人对案例中或教学内容的处理,或学生活动的组织,或几个棘手问题的解决,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在结合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正是师范生掌握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良好契机。
2.3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给师范生一个反思的机会
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实现思维的碰撞,当出现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看法时,学生就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及别人的观点,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新的认识。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通常会对案例教学进行一个总结,在总结时,授课教师一般会给出正确的解决策略或表明自己的看法,师范生会在多次思考、探究、反思后,形成一定的教育经验,进一步内化形成实践性知识。
3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的实施
对于实践性知识,有学者认为一般包括四个要素: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信念[3],并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是教师本身。
3.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选出一些典型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反映所包含的知识点且可以进行拓展的案例。选择案例时,首先要保证案例与所教学的内容是相关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其次,案例要来源于真实的教育场景或是对真实教育事实的提炼,要让学生体验到案例的真实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次,案例需具有典型性,能围绕所讲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作为师范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即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以,所选案例要能含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去挖掘,对于每一节具体的内容,教师要能从已有的成熟案例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必要时,还要能根据所讲概念、原理的需要,自己编写案例。案例可以是表现普遍问题的事件,也可以是反映教育教学中优秀的、值得学习的事件;可以选择一节完整的教学实录、也可以是一个短小的教学片断;可以是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还可以是师范生自己撰写的教案;还可以让师范生根据自己撰写的教案进行试教,并把试教内容当作一个案例,充分利用。这样的案例,由于是学生自己的真实实践,讲课者和听课者在知识水平上又属于同一层次,在讨论时,更容易引起共鸣。
3.2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时,可以遵循“情境创设———对话———反思———知识建构”的模式。此过程中,通过案例提供的教学情境,师生、生生合作对案例加以研究、分析、讨论,探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充实师范生的实践体验。
3.2.1案例的提出
案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于真实教育场景的情境,如可以由教师生动形象地对所选案例加以描绘;也可以由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自己的一个学习或执教经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文本呈现案例等。
3.2.2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呈现出来后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采取“由例到理”或“由理到例”的模式。“由理到例”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之前要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再引导学习者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解释案例中的一些现象,通过分析、讨论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例到理”即是先给出案例,再由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发现、理解相应的原理、概念。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案例讨论时,要注意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意见不能达到统一时,要引导学生搁置争议,不至于乱场,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要急于对于学生的结果给出肯定或否定评价。
3.2.3总结与评价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要对案例教学的过程及学生的表现给予一个及时、科学、客观的评价。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加以整理,以进一步应用于以后的学习;讨论结束之后,针对讨论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对学习中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系统的正确的导向,结合自己的认识,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予科学评价,以鼓励为主,内容可涉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科学应用了所学的理论、表述方式是否恰当、所得结果是否合理等,这种评价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案例库的建立与完善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是否适合师范生直接影响案例的教学效果,但案例的准备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整理所用到的案例,还要经常根据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及时补充、修正、完善案例,要逐步和同行一起建立起案例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所建立的案例库,也要及时进行丰富和更新。
4.2注意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及职责
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案例选择,理论引导以及对学生的点评。教师首先应履行自己的责任,选择恰当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同时应扮演好指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如何下手分析、思考、争辩,推动师生、生生讨论进一步加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动的参与者,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受到训练。
4.3注重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顺利进行取得成效的保证,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反思,才能逐渐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尽可能实行小班授课,教师要注意关注所有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案例教学的活动。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以学生的参与性相对较高、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等特征深受教育者的欢迎。然而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案例教学,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融合,以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
作者:黄玲侠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高芳.案例教学在高师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103(1):26.
篇6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 案例教学法 应用
作为行为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理论性课程。由于学科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法符合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环境。通过大量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技巧训练,在分析问题和思辨等方面的技能能得到强化,从而能提高管理素质和运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指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把案例与相关理论相结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识别、分析和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二、组织行为学课堂使用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强化教学效果。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乏味的说教式教学,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也会感到枯燥、厌倦。组织行为学课堂在教学中运用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生动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讨论,个人的思路成为集体的智慧,通过反复思考、讨论、争论,课本理论知识与技巧不断得到强化,对复杂抽象的组织行为理论获得比较清晰、感性的认识,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建构。
当前,对于学管理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其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管理专业人才大多数是在理论课堂中培养出来的。而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促进知识的实践迁移,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构建。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是来自现实中企业真实的事件,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案例教学有助于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法不仅能使其所学知识更牢固,还能有效地提升其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景,把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思考分析,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适应社会复杂工作及有效应对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能有效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案例采集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还要对案例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反复推敲,充分考虑案例中所蕴涵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
三、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虽然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明显,对学生和教师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但要使得每一次的案例教学都体现出其价值,达到其教学目的,就要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与理论教学合理搭配。
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地分析问题,达到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案例教学本身的说明和要求中可以看出,案例教学能否使学生获益,除了教师的引导能力外,更大程度是依赖于学生本身的素质。案例教学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相当高,如果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理论一无所知,那么他对案例的理解就一定是肤浅的,因而从案例分析中获得的收益也会大打折扣。
2.教学案例的适当选择。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的起点,因此,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组织行为学案例的选择有其本质的要求。首先,案例的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即案例内容要与所学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环节的适用性;其次,教学案例应具有时代性,符合外界环境的实际情况,即案例的选择应注意贴近时代,以时代的典型事例作为主要的关注点,以引起心灵的震撼,点燃学习的激情。
3.教师课后反思小结。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批判性审视,旨在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并予以发扬、修正和完善。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梯。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审视案例选择是否合理、教学整体设计是否恰当、学生参与是否积极、案例分析是否深刻、教师评价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等。在反思中总结得失,调整改进。
总之,科学的选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芦文慧.案例教学法浅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徐艳霞.引入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技术研究,2006,(11).
[3]马伟.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09,(4).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保险学”;案例分析法
一、“保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学科,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然而,在目前高校的“保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其教学仍旧停留在以传授式教学、试卷类考试为主的传统模式上,没有紧跟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进行调整。
(一)教学资源限制
高校现阶段的“保险学”课程安排主要以保险基础知识为主,包含基本的保险理论、保险合同、三大险种等基本知识以及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知识容量比较大。然而,目前课程的学时安排及教材选择并不能满足对该课程较为深入的讲授和学习。学时比较短、课本知识比较浅显导致任课教师不能充分对其中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讲授,也不能安排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任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目前从事“保险学”教学的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比较丰富,上至教授、下至助教都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其中有保险业从业经历的教师少之又少。针对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从业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单纯课本理论的灌输,无法使学生从应用性的角度掌握保险学的实践知识,不能很好地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作用。
(三)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保险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仍多以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卷面考试形式为主,仅以考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保险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说,不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使这门课最终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
二、案例分析法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保险学”作为一门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应用性及实务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对于这门课的理解就较为粗浅,很难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联系,对于以后指导实践并不会有太大帮助。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也需要结合一定的案例来体现书本知识的指导实践意义。因此,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教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避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
高校的“保险学”课程教学,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理论知识的讲解一直占较大比例。但从笔者对教学过程的观察来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很高。单纯的理论教学,教师单方面进行理论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最终可能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选取合适的对应案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单纯理论灌输带来的负面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对保险实务有所了解并锻炼其相应的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把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能够让学生更好体会到保险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保险合同投保人、受益人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自身相关的案例,使学生成为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设身处地体会投保人、受益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保险知识及其运用。
(三)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还能够通过某个案例串联起较多的知识点。对于大部分保险案例来说,无论是有关财产保险的案例还是有关人寿保险的案例,或是和保险原则及保险合同有关的案例,亦或是关于保险公司运行及监管方面的案例,它们都不是独立的、隔离的,每个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前后关联的。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一次性地将不同章节分散的知识点有效地贯穿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一次案例分析中强化不同部分的知识点,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目的,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造成的间断性和片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教学实际上也就是现实情景在课堂上的模拟,它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保险在现实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保险问题,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来解读、强化理论知识,对于推进培养保险学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1.明确案例教学的目标
(1)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对保险实务知识点的分析梳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际案例的判断与解析。(2)在实务能力要求较高的部分,如在保险合同的订立、保险合同纠纷、保险理赔等方面,配合案例营造与实战相近的背景与氛围。(3)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使学生能够多方位地从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角度根据不同的案例锻炼相应的思路。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案例合理有效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适应并满足教学需要,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首先,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既能代表保险业中发生的大多数情况,又能突出体现相关的保险学知识内容。其次,案例的选择也要具有先进性和时效性。由于保险的特殊性,相关的知识和法规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中,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保险环境的更新与变化,不能出现所提供案例和实际不符的问题。再次,案例的选择也要注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分析性,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意见进而激发讨论,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若是选择那些观点特别简单直白的案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致结论,就会使案例教学的形式大于作用。最后,要多选择那些综合性强的案例,尽可能多地包含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容易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
3.注意案例分析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对案例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针对涉及不同知识点的案例,对教学过程和背景设置进行调整。同时,也要丰富案例分析教学的形式,例如模拟场景、案例重现等,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使案例分析与教学知识点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案例分析教学的作用。其次,案例分析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对案例的分析、梳理及讨论。在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排好案例分析教学的讨论流程。这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步,分别为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和总结案例。核心环节就是分析案例和讨论案例,进而得出有关案例的最后结论。在分析案例和讨论案例环节:首先,老师应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其围绕案例进行资料查阅以及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得出本组的汇总意见;其次,要求每个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讨论并积极发言,使不同小组的意见得到充分的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对每个小组的结论以及全班范围内进行的讨论进行梳理和评判。教师要注意在这个环节既要肯定学生有价值的见解,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与讨论,也要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生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取得进步。
四、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始终要明确理论教学是基础,“保险学”的主要课程内容由保险基本理论知识、保险业务种类、保险市场及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等几部分组成。其教学内容决定了理论知识始终是“保险学”教学的基础,案例分析教学是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增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实践指导性所采取的辅教学方法,注意不要本末倒置,不能过分强调案例教学的使用而削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二)增强授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
要实现实务教学的目标,首先应保证授课教师具有保险业务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笔者建议,高校应为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深入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督机构的社会实践机会。这样,授课教师参与了保险社会实践,有了第一手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地组织相关的案例教学,也才能使教学过程更生动灵活,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
(三)强化案例分析在考核中所占比重
案例分析教学法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在课后作业加以体现。毕竟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有限,在课堂上进行了案例教学之后,在课后作业中也要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侧重。同样,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与考核方式也密不可分。教师应对学生的成绩构成方法进行改革,改变原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将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核要素中。比如将平时案例教学中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或者加大案例作业占最终成绩的比例,或者将期中考试设计成专门的案例分析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表现打分,并入到期末成绩中;也可以加大期末试卷考题中案例分析题目所占的比例,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同样考查了学生对相关案例的判断与分析能力。
篇8
1.1案例教学其实就是“举例子”:
在新课标的冲击下许多的初中政治教师也与时俱进地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政治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常常把案例教学与“举例子”相提并论,他们走进了一个思维的误区,错误地认为案例教学其实就是要在课堂上多举例子、从例子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久而久之,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就被大量的事例所“充满”,更加过分地是,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能够用例子去吸引学生,不惜去胡编乱造一些虚假事例,把课堂打造成了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其实这样的教学氛围虽然十分的清爽,但是教学的质量确实微乎其微。
1.2案例教学就是课堂以案例为主: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法,用举事例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其自身有很多的优势,学生对案例教学也“倍爱有加”,因此,有的教师就采用了以例子为主的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就是运用课本上的基础理论对事例进行阐释,如果没有相对应的理论讲述,单纯运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充其量就是一场“故事会”罢了。
1.3案例教学让教学变轻松: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学生能很自然地从课上所举的事例中得出正确地结论,不用教师辛苦地去讲解教学内容。其实不然,案例教学并不是对教师的“福利”,它的实施应用并不会让教师的工作得到减少,恰恰相反,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技能的要求比之传统教学要“更上一层楼”,它不仅仅要求教师的理论基础精深而广博,而且要求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异常丰富,并且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的融会贯通。
2提升案例教学应用的对策
案例教学法是新时期下教学理论发展的产物,如何把案例教学与实际教学完美地融合起来这是新课标改革对广大教师的时代要求。
2.1转变以往观念,正确理解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基于事例的教学方法,“举例子”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然而,案例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举例子教学,两者之间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来说,却有十分明显的不同之处,例子往往是用来对一项重点进行说明的,可以是虚假的,而案例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对于案例的选取首先的一点就是在符合教学的前提下尽量的真实、有趣、可读性要高。因此,教师把案例归结成例子的做法是错误的,走入了一个思维的误区,要想把案例教学正确的应用的实际教学中去,必须要更正这种错误的观念,正确的理解什么是案例教学。
2.2实现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在日常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案例为主的教学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案例教学的手法是把理论知识与案例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着重以案例为主,缺少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上课就是“听故事”,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但是这却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初中政治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的案例一定要有针对性,能够突出的表现出其中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发现,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把握所学到的知识,并能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去。2.3加强教师自身的培养,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技巧性且难度性也较高的新型教学手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过硬,既要精通初中政治的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如何去实践,并且,教师要具备引起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研讨的能力,也要加强引导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提升,让学生对案例中所提及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直观的理解。
3结语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作用;具体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74-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探讨中提炼理论,培养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判断,在多变的情况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才能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与授课内容相关联的案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科学研究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解释具体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方法,它是利用一系列的相关资料,运用一定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意义的结论。案例教学法的过程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新的问题,将学生引向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论的探索中,从而帮助学生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诸多的疑问,这是一个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时对现存的知识和理论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探究出问题的根源,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的过程。案例教学法其实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强调分析、研究和理解的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基本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能够激发其能力的一系列素质因素,包括道德品格的形成和践行道德规范的习惯和勇气;理性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追求;现代化的意识和观念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教会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和方法。要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就应要求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法以真实事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模拟事件情节等形式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思想素质的根本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具体有:
1.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单一的课堂传授式的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学内容定格在教材的框架之内,将使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受到书本的限制,从而失去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的吸引力,学生不能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的直接联系,这样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即强调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将理论奠基于实践并发展于实践。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来源于实践的素材很丰富,除了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的新闻信息,还有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将具有现实感的真实素材运用在针对性的教学中,使教学具有了证明力和说服力,让学生不会局限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中感到乏味,产生对抽象理论不实用的偏见,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现实中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案例,一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再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分析,能够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案例实践的情景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变为了主动去理解、分析和探究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生动的氛围中,体现了现实性与理论性的结合,能赋予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受,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正确思想和观点内化到学生的心中,以指导学生的现实行为,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理论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案例教学法最核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因此案例教学法不是单一地让学生只掌握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知识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择,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与案例的恰当结合,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学习不是只靠老师一人来安排,学生在创造性地设计、创造性地选择案例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在师与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疑问,巩固一个个正确的认识,一步步靠近真理。案例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和交流,需要教师的引导控制,教师在学生的挑战互动中能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教师不回避学生的质疑,与学生共同探究,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3.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问题,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把的科学的理论和思想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现实中真实的案例,找出案例背后隐藏的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本质特征,即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之后,找到案例产生的主客观因果关系,从而总结提炼出相关的理论,建立和深化对理论的认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知识和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实践中抽象总结的过程。案例教学一定不能只注重案例情节的介绍或就案例分析案例,从案例的选择到对案例每个环节的分析、评论都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既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意见,又要坚持真理的引导,让学生从案例中明白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懂得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人生的意义。通过案例的分析,还能让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相关理论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准确运用理论,把握问题的本质,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因此,当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实践中时,就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在自己正确观念的支配下,解决好社会问题,把握好正确方向。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步骤
1.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择,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但最好是根据所教的理论从学生本身可能面临的问题中去选择,然后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理论去澄清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惑。案例选择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所教理论贯穿于案例之中;所选案例通过精练的文字来叙述案情;要选择与知识和理论相关联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案例尽量是近期发生的并为学生较为关注的事件。要注意案例涉及的事件不宜太分散,针对一个知识或理论专注地分析,深入地研讨,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能够了解此案例所要求他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果案例涉及的事件分散地呈现,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会降低,甚至不能集中、深刻地理解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难以取得案例教学的效果。总之,案例要少而精,要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懂得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就案例涉及的问题和理论做充分的准备,确定教学的具体方法。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地了解案例中的议题,掌握解决案例需要运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准确地提出与学生研究的问题,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案例教学法是要对案例反应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其进行价值的判断,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也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步骤。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师生不断问答、响应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倾听者,学生是在提问中倾听和接受引导,其实双方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案例教学法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辩论式。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争议比较大的案例,教师可选择案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二是分析式的讨论。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讲解、分析案例,扮演主讲人的角色,并接受其他学生的咨询。三是模拟式的讨论。这种方式是让学生模拟案例中的各种角色,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案例的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让学生了解案例背景,使其融入案例情境中。确定案例和教学方法之后,老师给学生介绍案例可根据案例情节的特点或具体教学的条件,先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消化案例内容,同时根据案例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理论、政策、法规,为课堂分析案例做好准备,也可选择在课堂上口述、多媒体视频、图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到有关司法部门去了解和感受,这更有助于案例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实地充分了解案例的背景,让其融入到案例情境之中,并且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解决案例的实践环境,将学生从书本知识、理论引入到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准确提炼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老师与学生对案例的共同分析,总结归纳出带普遍规律的理论是最重要环节。描述和分析案例可以由教师主讲,也可由学生依次地提问与老师一起探讨。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锻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分清案例的细节和关键性问题的判断能力。描述和分析案例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学生在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中,既掌握整个案例的材料,又学会了陈述、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精神的养成。学生在分析案例中得出理论,而这种理论又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是学生的直接经验,理解就能更透彻,更牢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总结归纳出要求掌握的有关理论,因此提出问题的技巧和准确性是极为关键的问题。老师在掌握理论和案例的基础上,要突出理论的逻辑性,针对案例提出具有相应的逻辑结构的问题,通过师生双方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得出所学理论,使学生懂得理论是怎样来自于实践,又怎么样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教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分析案例偏离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轨道时,老师要及时地引导,使其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老师对学生得出的各种结论都要做正确的评价,以保证案例的分析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和适用性。
篇10
(一)《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紧扣“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2]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要紧扣学生的就业岗位特点与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本位,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基本核心,满足岗位对高职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将在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改革《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重点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目前重视理论教学、淡化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根据“岗位为导向”的目标设计理念,调整与优化《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通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
(一)重构《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首先要调整课程体系,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关键,而如何处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则是解决理论先导与观念更新的前提”。[3]理论教学要夯实基础理论,着重提升应用理论教学与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主要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教学所占课程教学比例过大,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一是理论教学难度过大,严重脱离应用实践,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训教学。为此我们要调整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形成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体系。1.调整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理论教学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每一门课程理论的学习应当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否则理论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过于深入,一味强调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过深过难。这种现象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高理论、低能力的“无用人才”,严重脱离了市场需要。高职院校要调整《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适当地缩减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提升实训教学所占比例,尤其要提升实训教学的实效性。2.以理论支撑实训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采用单线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各自一条线,不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这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隔离的教学体系,使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制约了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构建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实训教学,形成“理论服务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促进理论提升”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也能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二)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实施必须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现阶段电子技术应用市场对电工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现状,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宏观分析,把握电工技术应用市场人才需求形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与学生岗位需求相结合,尤其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权重。理论教学的内容始终要围绕“实训”教学展开设计,遵循基础性与适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就是在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时要凸显“基础理论”,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些理论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必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是开展其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基础与前提。适度性原则。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不能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殊不知高职院校教学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度,理论教学的内容“够用”就行,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训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岗位”为导向,寻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切合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
(三)丰富教学方法
目前《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工学交替”。这种程式化教学严重制约了《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多种教学方法。1.校企结合。“高职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4]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上,没有实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上的全面结合。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尝试探求校企结合的新路径,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校企结合”可以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人才到高职院校任兼任教师,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改变传统理论教学现状,教师站在“实践”的高度进行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贴近实践。也可走出去,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高职院校可以派教师到结合企业参与企业实践与管理,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提升教师实训教学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通过校企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2.案例分析。案例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启示,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教学案例要具有丰富的理论要素,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启发价值。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加强目标导向,使案例分析朝着预期推进;案例分析不能停留在分析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案例分析报告与策略优化。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有效整合理论,提升自身理论高度。通过案例策略优化,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寻找优化的策略,并且进行可行性验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3.任务引领、项目推进。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任务引领与项目推进作为两种独立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将任务渗透在项目中,以项目任务推进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发挥任务的驱动作用,同时将任务物化。该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推进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摆脱传统单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
三、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效果
(一)教师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许多教师将教学改革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拓展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方面展开有益探索。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改变传统单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理论“教书匠”成长为专业技能型教师。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做中教,建立起较为科学的课程视野。
(二)学生层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模式使《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不论是学习场所还是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从传统的课堂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走向实训室、走向企业等,学生在更为真实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从被动接受学习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将学做结合起来。这些改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技能。
(三)产学层面:推动了产学研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