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保护的意见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环境保护的意见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环境保护的意见建议

篇1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森林公园

1森林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意义

1.1森林对福贡县环境保护的意义

首先,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消减环境污染。同时森林资源还可以阻滞降尘、酸雨,消减噪声污染,减弱风力、降低风速。净化空气。其次,森林资源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这对福贡县极为有利,同时森林还能有效保护其周围农田的水分蒸发,起到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对福贡县土地监测发现,自2000年福贡县大力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以来,水土流失率降低了近3倍。另一方面,森林还可以通过减小流经地表的水流来降低土壤所受到的损害和冲刷,这就使福贡县的土地不再贫瘠。森林还能有效缩小日温差、年温差,降低因森林水分蒸发以及呼吸蒸腾作用而消耗的热能,使得夏季无炎热,冬季无严寒等,最重要的是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使福贡县成为了天然的大氧仓,而且空气洁净度已经接近医用洁净区的标准。另外,森林自身的呼吸蒸腾作用又能有效促进水循环,促使降雨量增加,从而改善气候。据福贡县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福贡县全年空气质量良好,水质无污染,特别是最近几年人们非常关注的PM2.5,福贡县全面的PM2.5数值都在0~35μg/m3范围内,也就是说空气质量等级是优级,这都足以证明森林对福贡县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2森林对福贡县经济建设的意义

森林资源不仅仅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更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持续地生态效益,而且还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共存,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林果、花卉、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自2002年起福贡县实施退耕还林4000h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山高坡陡,局部地方生态环境仍然有恶化的趋势,2015年严格把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范围为25以上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种植完成3133.33hm2。至今共种植各类林果30523.93hm2,其中核桃34666.67hm2、漆树7333.33hm2、其它林果153.33hm2;种植中药材7330.73hm2,其中草果20253.33hm2、云黄连4653.73hm2、党参100hm2。扶持438户农户种桑养蚕40.8hm2,出售蚕茧8915kg,实现收入35万元。完成鸡脚稗种植1066.67hm2,开展重楼种植前期示范推广等工作,带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致富。成可见森林对福贡县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福贡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

2.1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贡县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常年气候相对湿度为80%,土壤为微酸反应,土壤含沙量大,透水透气好,虽然天保工程已实施多年,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不突出,林产业发展滞后。要解决“生态、林农要收益”围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和提高林农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中低林产改造,建设现代林业,商品林改造要大力培育商品林基地,提高中低产林综合生产力促进林农增收;公营林改造要不断完善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效应。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为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景观,拟进行林改造,营造风景林;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设护栏围圈保护,未经允许不准入内进行任何活动;合理布局建筑设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污染源附近栽种抗菌性强,吸附能力大的植物净化空气。今后,福贡县将继续加快推进天保工程,继续坚持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同时福贡县森林病虫害主要发生在核桃经济林上,病害主要有核桃黑斑病、核桃褐斑病,虫害主要有小绿叶蝉、松针毒蛾外,木蠹蛾、银杏大蚕蛾、卷叶蛾虫害也零星发现,给福贡县森林资源保护增加了很大困难,因此,必须不断加大福贡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改善病虫害防治现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强化检疫和检验工作;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2.3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利用森林兴办旅游是提高森林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森林旅游是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这种野游活动无论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利用森林,都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森林旅游是旅游者对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的享受,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更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寻觅。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保护设施建设开展环境教育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社区绿色产业保护与生态旅游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森林公园建设

2.4.1加强总体规划,强化项目建设管理。首先根据福贡森林风景资源的实际状况,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求总体规划森林公园。要在规划编制中保护好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及其独特风貌,并加强规划区范围内的动植物保护管理,严禁在森林公园范围内规划主体功能定位于森林公园建设不符的项目,特别是容易对森林景观造成重大破坏的永久性建设项目。2.4.2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推进森林公园建设步伐。要将福贡地区森林公园建设纳入到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中,就能得到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同时,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多方游说,尽可能地争取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并努力将森林公园纳入建设发展规划之列,这样森林公园建设中的资金、道路、供电以及供水等问题就能顺利解决。另外,应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多种融资形式,大力发展招商引资,从而达到吸纳民间资本强化森林公园开发建设。2.4.3提高森林公园建设水平。首先应以政府为主导将森林公园建设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并拓宽渠道,让森林公园的各种经营项目走入向市场,鼓励经济实体投资建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整个森林旅游产业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兴利,刘旭.浅析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8)

2罗博逻,段洁琼.刍议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有效策略[J].现代园艺,2013(2)

篇2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森林公园

1.森林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意义

1.1森林对福贡县环境保护的意义

首先,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消减环境污染。同时森林资源还可以阻滞降尘、酸雨,消减噪声污染,减弱风力、降低风速。净化空气。其次,森林资源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这对福贡县极为有利,同时森林还能有效保护其周围农田的水分蒸发,起到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对福贡县土地监测发现,自2000年福贡县大力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以来,水土流失率降低了近3倍。另一方面,森林还可以通过减小流经地表的水流来降低土壤所受到的损害和冲刷,这就使福贡县的土地不再贫瘠。森林还能有效缩小日温差、年温差,降低因森林水分蒸发以及呼吸蒸腾作用而消耗的热能,使得夏季无炎热,冬季无严寒等,最重要的是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使福贡县成为了天然的大氧仓,而且空气洁净度已经接近医用洁净区的标准。另外,森林自身的呼吸蒸腾作用又能有效促进水循环,促使降雨量增加,从而改善气候。据福贡县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福贡县全年空气质量良好,水质无污染,特别是最近几年人们非常关注的PM2.5,福贡县全面的PM2.5数值都在0~35ug/m3范围内,也就是说空气质量等级是优级,这都足以证明森林对福贡县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2森林对福贡县经济建设的意义

森林资源不仅仅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更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持续地生态效益,而且还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共存,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林果、花卉、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自2002年起福贡县实施退耕还林4000h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山高坡陡,局部地方生态环境仍然有恶化的趋势,2015年严格把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范围为25以上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种植完成3133.33hm2。至今共种植各类林果30523.93hm2,其中核桃34666.67hm2、漆树7333.33hm2、其它林果153.33hm2;种植中药材7330.73hm2,其中草果20253.33hm2、云黄连4653.73hm2、党参100hm2。扶持438户农户种桑养蚕40.8hm2,出售蚕茧8915kg,实现收入35万元。完成鸡脚稗种植1066.67hm2,开展重楼种植前期示范推广等工作,带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致富。成可见森林对福贡县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福贡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

2.1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贡县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常年气候相对湿度为80%,土壤为微酸反应,土壤含沙量大,透水透气好,虽然天保工程已实施多年,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不突出,林产业发展滞后。要解决“生态、林农要收益”围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和提高林农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中低林产改造,建设现代林业,商品林改造要大力培育商品林基地,提高中低产林综合生产力促进林农增收;公营林改造要不断完善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效应。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为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景观,拟进行林改造,营造风景林;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设护栏围圈保护,未经允许不准入内进行任何活动;合理布局建筑设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污染源附近栽种抗菌性强,吸附能力大的植物净化空气。

今后,福贡县将继续加快推进天保工程,继续坚持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同时福县森林病虫害主要发生在核桃经济林上,病害主要有核桃黑斑病、核桃褐斑病,虫害主要有小绿叶蝉、松针毒蛾外,木蠹蛾、银杏大蚕蛾、卷叶蛾虫害也零星发现,给福贡县森林资源保护增加了很大困难,因此,必须不断加大福贡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改善病虫害防治现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强化检疫和检验工作;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2.3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利用森林兴办旅游是提高森林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森林旅游是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这种野游活动无论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利用森林,都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森林旅游是旅游者对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的享受,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更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寻觅。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保护设施建设-开展环境教育-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社区绿色产业-保护与生态旅游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森林公园建设

2.4.1加强总体规划,强化项目建设管理。首先根据福贡森林风景资源的实际状况,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求总体规划森林公园。要在规划编制中保护好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及其独特风貌,并加强规划区范围内的动植物保护管理,严禁在森林公园范围内规划主体功能定位于森林公园建设不符的项目,特别是容易对森林景观造成重大破坏的永久性建设项目。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土地生态资源保护中的弊端

1.水土流失

在水土流失中表现出来的土地退化、地力消退的重要原因。在土地管理中我国的土地主要表现在滥砍滥伐、过渡垦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的人为原因,这样在应对水土流失中我国的水土流失的主要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我国为水土流失的应对策略也提出了一定的调整和控制,造成经济损失严重。

2.土地污染

在积极推进的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由于设备不齐全,环保意识差,对于工程实施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控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在完善矿产资源生态建设上,不能真正的针对整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这样造成了有长矿区的地方的土体污染的情况存在。

3.可持续发展缓慢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对环保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着对生态建设发展的不足,这样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在发展的同时,针对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调控中的缓慢问题,将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性控制,这样整体的进行综合性调控,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二、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中的思考

1.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调整经济的增长模式,对于产业化政策的控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把整体的产业结构进行综合性控制,最终调整一系列的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的布局政策的控制,这样在三大产业调整中,一般都是加强整体的控制上进行综合性控制,推行产业调整的政策与产业的布局政策的都应向资源的调控,向集约的产业转化,并从整体的技术结构进行调控并鼓励各地区集约的技术与项目。

2.在土地利用中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约束,在整体的城市化进程中主要提供一定的主体性控制,来确保土地征用的问题的解决。在土地利用中主要是着眼于现有的土地管理中存在整体性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在加强土地利用中的其他的土地管理控制记性合理的安排,最终将整体的资源调控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此,不仅要考虑当地的发展的需要,还要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处于主导地位。

(1)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合理的安排劳动力,将投入的劳动以及资金技术等进行合理的调控,这样将整体的资源进行相应的调配,最终保障资金的合理控制性。因此,在土地利用稳定的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最终将整体的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控,达到对城市化水平中的耕地数量压力的缓解,这样在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不仅将整体的资源进行再控制,还能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从根本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高度的内涵以及外延式的控制工作,保证整体的建设用地的调整工作,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2)依据土地的开发,挖掘城市土地潜力。在土地的开发中发展以内涵为主体的土地资源管理,发挥其城市土地的利用潜力,将整体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性控制,这样在城市的利用中的土地的机构控制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并最终完善土地的开发利用工作。

3.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1)加强耕地的平衡性建设。在耕地利用上实施耕地的利用状况的调整工作,加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管理,这样不仅能够维护我国要求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对于各地的数量保护的要求比较模糊,更没有考虑到区域人地的调整工作,加强人地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土地的利用的基础上,不仅需要调控整体的资源平衡性,还需要加强整体的资源控制,这样在调整资源利用上进行综合性控制,保障资源的相应的控制与调整工作。

(2)严把用地审批关。对土地的利用上不仅要保证对土地的耕地加强后的监督工作,保障土地的纠正的各种违规土地的项目用地工作,将整体的城市中的建设用地进行再次的复核工作,并将备案进行的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建立整体的资源控制中存在的一些其他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沟通与管理,最终保证土地利用中的信息评价的机制。

(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对整体的拟定的整体的基准的造价调整,对整体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的规划控制,对有些地域的调整分析进行综合的实施方案,保证农田水利的实施方案,在实施中举行听证会的建设,这样从整体中进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得出问题践行,保证依法进行综合性调整工作,这样在加强整体的土地管理实施工作中,不仅需要控制整体的政府职能,还能依据一定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转变进行听证权利,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发展的整体过程要求。

4.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

(1)实行土地保护策略,保护土地质量。在土地利用中不仅要保护整体的土地利用,加强以耕地为基准的土地的质量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保障整体的水土流失中的土地控制,这样在整体中的水土流失的建设中,不仅能够维护粮食建设,还能从根本上进行综合性调控,提高经济作物的实用能力,保证农田的整体的控制措施,最终要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达到长远控制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并最终进行综合性调整工作,保证生态环境的建设。

(2)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耕地处于明显的下滑趋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在整体的生态退耕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的生产水平,这样加大农田的生产建设,提高高质量农田的比例,进行投入使用。改造那些低的农田质量,挖掘土地的生产能力,并将耕地的再使用以及废弃的土地的合理开发等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工作。

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农药以及化学药品是对整体农业发展的破坏,在看到农药使用中,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的同时,还要改善农田的生产水平,保证农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平衡。对于杀虫剂的大剂量使用,也使得害虫也具有了抗药性,造成了农药的破坏性污染,这对天然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土地管理不仅仅是要调整整体的土地集约的利用现状,还需要调整土地保护策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将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耕地的利用进行综合性调整,保证对土地的合理化利用。

参考文献

[1]余星涤,探索土地管理生态效益的实现路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6).

篇4

查摆问题

整改措施

提升目标

提升措施

意见建议

一问对标“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我的职责使命是什么?

立足岗位职责,加强责任心,对企业、对社会高度负责。

做好本职工作、勇于担当、敢于担当。

担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强化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问对标“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需要什么?

做好推进经济协调发展工作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将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与环保理念结合起来。

通过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生态环保目标。

将以人为本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推进经济水平健康、良性的发展。

三问对标“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我能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制约关系。

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保保护的关系。

促进绿色发展,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走出新思路。

打破了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单一模式,实施前端保护、过程严控、污染严惩的治理模式,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问对标“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需要我攻坚什么、突破什么?

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固有理念。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提升产业绿色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将绿色发展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

五问对标“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我能为高质量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多走出去,不能闭门造车。

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篇5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制度建设

从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状况早已堪忧。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各种资源都已捉襟见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显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与其在造成危害之后再行修补,不如防范于未然。为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满足当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一)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于1964年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由美国教授柯德尔首次提出,一般是指在进行对环境可能有影响的人类活动之前,运用跟踪监测的方法对其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治理的解决方案,经过对各个项目的综合评判和公开审查后,决定是该活动实施与否的一系列程序的总称。对于政府制定的规划、计划、立法以及国家政策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活动称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早已接受应用此概念,但至目前为止我国只要求其中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将其法制化,通过国家的立法程序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方面予以确定,以法律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大前提下,凭借实地考察、科学分析,对环境影响作出客观专业的评价。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历史发展和立法现状

从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我国立法第一次对环境影响评价作出规定,到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关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规定,再到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我国首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单行法,它以法条的形式明确了该法的制定目的即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部法律的颁布使得许多环境保护政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障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推动和实施。作为环评单行法它更为系统、全面的规定了环评的具体内容、操作程序,并且首次引入关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即对政府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作出规定。随后为促进该法有效实施,规范信息公开程序,促进公众参与环评、监督环评,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依法决策、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2006年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至此,我国环评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终于初步建立起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核心,以环境基本法为指导,以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为双翼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在环境保护立法时,专家学者和公众可以通过参加听证会的形式参与立法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环评制度的确立应当是公众参与的智慧结晶。在其后的实施过程中,公众也应有机会参与其中。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时,应当以尽可能的方式向公众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全过程,以多种方式确保公众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在此过程中要始终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审查。可见公众参与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从环评制度的产生到具体实施、监督,无不见其身影。

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进行了规定,如德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了要举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听证会或审议会,吸收公众参加并听取公众的意见。我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公开环境信息和强化社会监督的规定,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即环评单位)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应当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环评机构可以在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上进行公示,也可以在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进行公示。为方便环评机构(环评单位)此类公示,自治区环保厅在此 提供环评公众参与的公示平台,所的公示内容由环评机构(环评单位)负责解释并承担法律责任。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公众参与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信息公开存在问题

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信息的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条件,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能否真正建成的核心正是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否完备。没有相应的环境信息,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就无法进行,公众即使参与也是盲目的参与,甚至仅仅是一些情绪的发泄。这就决定了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必须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而一切担负环境保护责任以及其行为对公众环境利益发生实际影响的主体,都有义务和责任公开相关环境信息。

我国相关环保法规虽对公众知情权有所规定但过于笼统,透明度有限。这就使得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在根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一缺陷足以从本质上影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公开便于公众理解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在实践中公开的简本多是情况概述、要点之类,缺乏评价环境影响的关键资料和数据,这些无关痛痒的信息公开根本达不到便于公众参与环评和监督的知情要求。

(二)公众参与环评范围过窄

根据环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限于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以及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但实际上对于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主要还是针对建设项目,且仅对于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第一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第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第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由此可见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建设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告下列信息:第一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第二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第三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第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第五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第六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对建设项目而言,除了按照环保部下发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目录》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项目以外,其他建设项目没有规定公众参与程序,这样导致许多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合法避开了公众参与制度。对规划而言,专项规划以外的一般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未规定公众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立法活动也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而这些宏观规划、立法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深远。同时,虽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四章中对于公众参与规划环评进行了专门规定,但其内容对规划环评尤其是指导性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规定依旧原则、模糊。

(三)公众参与环评的阶段缺乏合理性

国外学者普遍认同对于公众介入程序阶段的时间越早越好。公众越早介入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公众对于该决策程序产生的影响可能就越大;而越晚介入,在很多决定已经得到许可或批准的情况下,很难再通过公众的影响来将其改变,公众的影响可能就越小。同时越早的阶段,例如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重点内容的确定和替代行为的提出等,公众易于理解,越容易引进公众参与;而越往后的阶段,例如对很厚也很专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对于一般公众来讲可能相对困难,这就越难引进公众参与。我国法律规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早阶段,是规划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前的公布报告书草案摘要阶段。但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准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就应当引进公众参与、听取公众的意见。

(四)公众参与权的司法保障缺位

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环评制度的立法起步较晚,虽已尽可能的规定公众参与环评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程序,但公众参与环评的广泛性以及进一步获取公众及专家意见真实性的问题都备受质疑。由于所有的公众参与形式都是由编制环评报告的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环评机构决定、组织进行,单从筛选参与评价的民众及专家、团体就可以直接影响公众参与意见建议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而审批机关对其中公众参与的审查也仅着眼于环评机构的资质、参与专家是否在专家库名单中、报告书中公众参与的篇章是否符合要求,仅为形式审查,根本未从实质上审查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与真实性。法律也未对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不组织公众参与环评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这可能使得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即使不组织公众参与,公众也无法请求法律救济的现象出现。所以如何监督相关机构依法组织公众参与,明确违法者责任将是我国公众参与环评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我国法律对于违反公众参与的法律责任规定寥寥,没有规定公众参与权受到侵害如何救济、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不考量公众意见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等,难以为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有效保障。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一)确保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是环境信公开,参与环评的公众必须能真实充分有效的了解关于评价项目的信息,才能进一步作出分析评论。而在实践中编制机构往往避重就轻的公布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或者在公布的简报上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术语,甚至故意拖延信息公布的时间。种种原因会导致公众难以真正参与到环评活动中来。因此,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制:第一进一步明确并扩大公众应当获得的信息范围,保证编制机构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和完备性;第二用以传达信息的语言应当通俗易懂,应以便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人理解为前提进行信息公布;第三编制机构不得拖延信息公布的时间,法律可以明确此时间范围。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才能真正把公众参与环评活动落到实处。

(二)拓宽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

我国目前应当扩大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尽可能发挥公众在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并且逐步将公众参与环评范围拓展至政府行为,提高公众参与的广度,使决策体现真正的民主。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范围可以扩展为小到那些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特别是那些规模小但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到政府规划草案、计划草案、政策文件草案、法律法规草案,只要其可能造成不利环境影的均应规定公众参与的程序。

我们应当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认识到政府宏观活动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而言对于环境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有些有关经济和开发活动的立法有可能引起很大的不利环境影响,应该将宏观活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同时将宏观活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有利于保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协调各个地区、产业之间关系,避免二次浪费,减少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的机会,有利于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有利于我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真正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不二路径。美国早在30年前已经将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和其他重大联邦行为等宏观活动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近年来不少国家也纷纷通过立法将宏观活动列为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因此无论从中国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接轨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协存共生的立场考量,都应该尽快将宏观活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三)完善公众参与环评的阶段

在实践中,我国公众参与环评活动基本是项目审批后至评价单位接受建设方的委托之后进行。而在此之前,公众对建设项目的信根本无从了解,同样也无法给出建议,实质上降低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而在许多国家,在项目审查和范围界定中公众就已经开始参与进来。参与阶段越早,公众参与越有效,因此,公众参与应当及早介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来,编制机构应当通过公告、互联网等方式及早公开相关信息,在判断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是否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决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范围时,就应当吸收公众的意见。这样公众的建议的方向性会更加明确,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还应当明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由哪方来具体负责组织,如由独立的第三方如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公众参与将更有利于整个参与程序公正性的实现。将公众参与纳入到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尽可能实现公众的全程参与值得国人为之努力。

(四)明确公众参与环评的法律地位

我国法律未对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不组织公众参与环评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同时我国法律也没有规定公众参与权受到侵害如何救济、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不考量公众意见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等,这导致公众参与权司法保障的缺位。针对这种情况应当以立法形式明确公众参与环评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公众有权获得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提供的环境信息,以法定方式参与环评工作并提出意见建议,对违反环评法及相关法律的行为,包括违反公众参与程序规定的有权检举和控告,以此明确环评公众参与机制的法律地位。建议我国在立法完善过程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引进公民环境诉讼的条款,对于没有接受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公众可以向法院寻求救济。这样才能使公众参与的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使公众的参与权能得到有效的司法保障。

四、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公众参与机制更是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无分国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的起步较晚,应尽可能的参考国外环境立法发展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实现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而不断奋斗,为了我们自己的蓝天和阳光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房屋 购置 工程可行性研究

1 房屋购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性

房屋购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是确定购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决策之前对拟购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同时可行性研究也包括对拟购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购置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购置工程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购置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购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工程可行性报告编制,均在购置方的协助下通过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或公司来完成。

2 阐述房屋购置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编制过程中,房屋购置工程可行性报告开篇应对项目的背景做详细的介绍,并说明本工可报告进行编制或开展相关工作的政策和文件依据,同时明确工程可行性报告的研究范围和分工,并提出报告所得出的客观结论或建议性的意见。

对于房屋购置的必要性应在报告中有针对性的进行阐述,包括对购置方现状的说明和分析,以及在客观条件下购置方对房屋购置需求的总体分析,得出购置工程是否必要的结论。在阐述必要性的同时,要对购置工程可行性进行重点的分析,并提出购置是否可行。

3 分析房屋的购置条件

对于购置方获取房屋的方式,一般可以通过自行建房或直接购置两种形式进行解决。因此,要做好选择自建房屋还是购置房屋的分析,特别是两者之间通过对比得出的各自优势和劣势,并进行权衡。在综合考虑确定购置房屋更有优势后,应着重对多个潜在可供购置的房屋进行综合对比,完成最优购置房屋和购置方案的比选分析,得出明确的购置方案结论。

4 购置规模和功能需求的分析

对于拟购置的房屋,在工可报告中应列明确定购置规模和建筑面积的相关依据,如参照的政策法规或相关文件等。同时,应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购置方的功能需求和所购置房屋的用途,若购置的房屋需购置方后续自行装修的,可对该房屋的装修设计方案进行初步的分析,包括所购房屋开展装修工作的主要工程概况,同时分专业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暖通空调专业、电气专业、弱电专业等。

5 综合考虑购置项目环保、人防、消防、节能与抗震设防

在购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分析和论证,明确环保分析的各项政策依据,并简述购置房屋及周边的环境现状,同时分析购置项目所产生或涉及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同时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特别是房屋建成并购入投用后的环保措施,完成拟购置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完成从环保角度房屋购置可行性的分析。

对于房屋的人防工程,通常均已由开发商按照人防有关政策和文件要求进行建设,一般工可分析的结论均为可行。对于消防方面,房屋一般在建成交付前就已通过消防验收,若购置方内部装修时需要改动原有土建建筑的防火分区、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等项目,工可报告关于消防的论述应提出上述修改需重新进行设计报批。

关于所购置房屋的节能考虑,工可报告应明确提出有关节能的设计依据,同时提出具体的节能原则,并初步分析该房屋的耗能状况,指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如在节能设计、设备节能、能源计量监测管理等方面需要考虑的节能措施,并得出拟购置房屋从节能方面考虑是否可行的结论。在抗震设防方面,拟购置的房屋一般已按照有关抗震的政策要求进行相关设计并在施工中予以落实,工可报告结合购入方房屋的用途等基本考虑因素,得出房屋在抗震设防方面是否满足购置方需求或要求的结论。

6 关于购置工程的实施计划及招投标

对于需上级审批的拟购置房屋,自工可及投资额获批后,可进入具体的购置实施环节,包括购置合同草拟、讨论、审批和签署阶段,同时应对房屋交付时间进行关注,并分析购置房屋的交付时间可否满足购置方对房屋具体使用的需要,同时在房屋按时完成交付的基础上,根据房屋的建设规模,同时参照类似房屋的经验,在工可报告中提出启动装修设计和报批的合适时点,同时预测装修工程的进度安排,以便购入方及时根据工可报告的意见适时开展相关工作,有利于房屋可尽早投入使用。对于购入方需开展的工程招投标工作,在购置工程可行性报告中应列明相关招标依据文件或规定,分析按规定应采取的招标方式和途径,同时在报告中明确各项招标范围,包括工程设计招投标、工程施工招投标、工程设备招投标等工作。

7 购置工程的总投资估算

关于拟购置房屋的总投资金额,包括房屋的总房价,同时还应按照相关税费规定,推算交易税费,汇总房屋交易完税后的房屋购房费用总体投资规模。同时,为了完成购房方入住前各项费用的总体评估,工可报告还需对房屋的装修工程及设备购置费用进行全面分析和测算,形成内装修工程的总估算表,表中应包括工程费用、其他费用(代建费、工程建设监理费、招标费、工程造价咨询费、前期工作费、设计费、施工图审查费、办公家具费)及基本预备费等各类费用情况。同时还应附上工程费用估算表、单位工程总价表、分部分项工程费汇总表以及设备清单等。

8 关于购置项目的问题与建议

篇7

关键词:碳关税;贸易壁垒;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引言

根据搜集的资料显示,碳关税(Carbon Tariffs)目前并没有权威的统一的定义,这一概念于2006年11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第1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由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最早提出,他建议应对没有签署2012气候变化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的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征收额外关税(Extra Tariffs)。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根据该法案的规定,美国有权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包括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该法案将从2020年开始实施。随后,2009年7月4日,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反对征收碳关税。

二、碳关税的实质

关于碳关税的定义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即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纺织品、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化工产品产品。

碳关税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及复杂性,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关税,它与碳税、配额、许可证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是一种碳关税壁垒。

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来看,碳关税的征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耗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新型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危敬添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提出,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至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0%,才有可能避免全球气温上升两度,碳关税在这种环境岌岌可危的条件下征收有助于挽救人类生存环境。但同时不容忽视的还有碳关税提出的时机与背景,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阶段过渡到了低碳经济。所以碳关税的开征对其影响很小。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工业起步晚,目前还未渡过高耗能、高污染的时期,在顺应全球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感。碳关税的征收违背了WTO国民待遇原则,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其国际竞争力。因此,碳关税有着极强的不平衡性和隐蔽性。

三、“碳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挑战

(一)高碳产品出口量减少。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自然·气候变化》专刊发表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全球碳计划”2012年度研究成果。研究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28%),美国(16%),欧盟(11%)和印度(7%)。来自工信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达91.6万亿元,占世界五分之一,增加值20万亿元,占GDP总量38.5%,而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这一系列的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已经成为碳关税矛头所指之地。

根据新浪财经新闻报道,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也可能下滑21%。碳关税的征收势必在短期内严重冲击钢铁、化工、机电等高碳产业。

(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价格优势,这是由于劳动这项生产要素提供了规模经济优势。如果碳关税开始征收,则会增加出口产品的成本,势必减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出口创汇能力,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三)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改变。碳关税的征收将增加我国能源消费的成本,传统的依靠低价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继而会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从宏观角度来看,碳关税会迫使国家从战略角度改变产业结构。

(四)出口环境趋于恶化。碳关税的征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贸易摩擦种类、金额、数量、频率不断增加。2009年至今,我国出口频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发达国家的进口门槛提高将会引起更加严重的贸易争端,出口贸易环境随之恶化。

四、我国应对“碳关税”壁垒的对策

(一)主动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以及的日益关注,世界气候法律秩序也必将成为热议话题,并且广泛影响世界经济,以及我国未来发展。由于各国工业起步时间不一,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渡过了高耗能、高污染阶段,而我国却正在这一时期,用统一的标准来限制各国的碳排放显然失去了公平性。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环境等问题的规则仅处于原则的制定,缺乏实践操作层面的规则。碳关税的征收使得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两者存在矛盾,而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并不能有效的将两者予以平衡。势必出现以环境保护为名,设置贸易壁垒为实的情况。因此,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讨论研究与制定迫在眉睫。

(二)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清洁能源的研究与节能技术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趋势,水电、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潮汐能、海水氢能的广泛开发与运用可以降低对传统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同时降低碳排放。石油、化工、钢铁、建材、有色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行行业自律,发展循环经济技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三)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我国是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可以通过对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经营、产品推广、产品销售、产品物流等各个环节的整合,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产成本。例如陶瓷、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产能已经过剩,应该大力鼓励这些行业“走出去”,在原材料或消费市场就地生产,减少中间不必要环节,避免碳关税壁垒。

参考文献:

[1]万毅.低碳时代碳关税征收的一般均衡分析[D].湖南大学,2010.

[2]李亢.碳关税对中国高碳产品出口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

[3]赵爱玲.“碳关税”:贸易保护的“新马甲”[J].中国对外贸易,2009(8).

篇8

一、主要做法

(一)精心筹划安排,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我局党委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当作推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新一轮大发展的难得契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全面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分设综合协调、宣传、业务协调与综合材料起草三个职能小组,以保障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运转。二是统筹谋划、精细方案确保各阶段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结合我市环保工作的实际,及时制定了《*市环境保护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方向重点以及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具体内容,为顺利开展各阶段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操作指南。三是细化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专门印发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分工的通知》,明确了领导责任、职能小组责任以及开展各项具体活动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形成了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专职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各项具体活动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四是充分运用宣传手段营造学习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各处室、各直属单位信息员队伍和信息报送制度。在全面掌握活动动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珠江环境报、*环保公众网、学习实践活动简报和墙报以及各主流媒体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强势,如在珠江环境报上开辟了活动宣传专栏,每周两期刊发有关活动最新动态信息;在*环保公众网上设立了活动专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及时反映活动开展的各方面动态、进展和成效。整个活动期间,各主流媒体、市委市府简报刊物共刊载我局学习实践活动情况37篇,此外,我局专门制作学习实践活动简报15期、墙报1期,为推动和促进全局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把学习引导贯穿活动始终,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局党委坚持将深入学习、强化理论武装贯穿于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到服务科学发展上来。一是扎实开展“五个一天”的学习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补课”式学习。在党员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以党支部为单位有侧重、有针对性地精读,保证“读一天”的成效;邀请市委党校专家作专题报告,提高“听一天”的深度;结合近期对环保工作影响较大的事件,组织局机关、各直属单位处以上领导干部讲体会讲差距,确保“谈一天”的实际成果;局领导分头带队走访10个区、县环保局,确保在“访一天”中广开言路;局领导结合工作分工和走访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别作专题辅导报告,确保在“讲一天”中与基层互动。通过“五个一天”的深入学习活动,党员干部更加深刻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更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紧扣主题、紧贴实际,广泛深入地组织讨论。在学习辅导的基础上,我局通过网上论坛、党员论坛、专家论坛等多种形式,围绕“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主题,结合环保工作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城市方面如何服务科学发展的现实命题,以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发动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参与讨论,使学习活动与环保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参与学习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深入基层、深入市民,切实找准和破解制约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的难题。

按照重在“找准突出问题”的要求,我局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省委提出的“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和市委提出的“五个针对、五个破除”的认识,深入查摆存在的问题,找准薄弱环节,理清工作思路,着力破解制约我市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寻求破解环保科学发展难题的良方解药。一是抓住重点问题专题调研。围绕建设“首善之区”主题,我局组成由局领导带队的10个调研组,带着加强污染治理、推进污染减排、做好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等调研题目,分赴10个区、县级市,深入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企业、工业园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实地进行勘察研究,听取当地政府和环保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共形成12份调研报告。为探索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新思路,推进实现环境保护的全范围覆盖,我局由污染控制处牵头,组成7个调研组,对全市7个区、县级市的17个中心镇开展环保专题调研,通过派发调查表(单)、实地勘察及公众访谈,在了解掌握各中心镇环境质量、污染源及治理、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市中心镇环境保护调查报告》,提出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9项措施。为充分整合全市环境监测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监测效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采取发放调查表和座谈了解的方式,全面掌握了我市12个区、县级市环境监测站的人员、设备、监测能力现状,在与市应急办、市气象局、市水质监测中心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健全全市环境监测网络方案》,提出了整合全市环境监测资源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二是抓住工作细节,开展“四个一次”主题实践活动。为了查找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和服务基层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局针对环境执法、环境、环保审批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组织开展了算一次账、办一次事、听一次意见、看一次点的“四个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局领导带队到环境受理窗口、环保行政许可受理窗口“办一次事”、“听一次意见”,到下属单位市环境监察支队“看一次点”,“换位体验”环保投诉受理和环保审批过程,直接听取群众和企业代表、基层单位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理清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工作思路。三是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征求意见,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其中包括组织“十个调研组”深入基层单位,向“百家企业”发放问卷问计环保方法和措施,组织“千人次环保专项执法”活动,通过环保政务窗口、全市绿色社区、环保公开网站向“万名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四是认真组织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方向。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切实理清环保工作科学发展思路,我局专门组成起草小组,由局主要领导全程主持,认真组织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检查报告拟制过程中,多次召开局党委扩大会集中研究讨论分析检查报告,广泛征求机关领导、基层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理清思路,确保报告质量。在评议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总体评价满意率达100%。五是认真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明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环保工作全局的思路举措。根据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我局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这一主题,认真组织召开了局党政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按照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的要求,班子成员重点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吸取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参加直属单位专题组织生活会,在领导班子中进一步形成了科学发展共识,理清了科学发展思路。

(四)突出实践特色,以切实的整改措施促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新一轮大发展。

一是明确整改目标。通过对制约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发展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的全面剖析,我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积极反思“两代表一委员”和网民对我局机关作风的评议结果,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人民群众感到满意为目的,把换位思考、主动服务做为突破口,确立举一反三、整体推进的思路,在市环保系统全面开展以“三服务、两保障、一促进”为主题的整改活动(即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保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保障全市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通过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整改落实,全面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带动全市环保系统行风建设上新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六个明显”:即从局领导班子到全局系统的作风得到明显转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力度得到明显加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配套措施得到明显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明显推进;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环境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二是确定具体整改内容和标准。为实现上述整改目标,我局党委在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近期突出解决好的7个方面17个问题、中期整改的3个事项和远期整改的2个事项,共制定了67项具体措施。其中,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含农村)方面包括强化饮食业污染整治、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精简环保考核等9个整改项目;在保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方面包括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加快调整功能区划等3个整改项目;在保障全市环境安全方面包括提升环境应急能力等2个整改项目;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包括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推进“退二进三”扶持符合环保要求企业发展等2个整改内容;同时明确了组织建设方面的1个整改项目。中期整改方面包括全力推进空气污染整治工作、全力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及配套综合执法工作、推进第二批市区产业“退二进三”等3个整改项目。远期整改方面包括强化环境执法与环境行政审批、推动我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等2个整改项目。三是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为了确保整改方案的实施,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抓好整改落实,我局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丁红都担任组长,各党委成员分别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或领导小组成员的“机关服务年”活动和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和推进我局的整改工作;建立了督办、考评和定期汇报制度,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督察督办,将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列为局机关各处室领导、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工作述职和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坚持边学边改、边议边改,不断转化学习实践成果,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空气整治50条”取得明显成效,被列为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阶段性重要成果。由我局牵头制定的《*市20*-2010年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简称“空气整治50条”),去年4月已由市政府公布实施,全面铺开了我市实现创模目标后新一轮大规模空气污染综合整治行动,并在去年上半年被列为全市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重要成果。“空气整治50条”实施以来,我局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去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12天,占全年总天数94.26%,比上年上升3.03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空气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4年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且分别比上年下降9.8%、13.8%和7.8%。气象部门提供的参考数据也显示,我市20*年出现灰霾的天数从2004年的142天大幅下降到90多天,为2004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市统计局近期的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得到近九成市民的认同。张广宁市长在今年1月22日主持召开的全市深入推进空气污染综合整治专项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市‘空气整治50条’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市政府出台“空气50条”措施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推行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群众是广泛拥护的,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二)制定实施了《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通告》及其配套的《综合执法方案》,为实现2010年亚运会前全市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局明确将饮用水源保护、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作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碧水工程”。20*年,珠江*河段水质属Ⅳ类,丰水期达到Ⅲ类标准,连续3年成功举办横渡珠江活动;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按单因子评价法和指标权重法统计分别为80.96%和98.80%,分别上升4.97和0.83个百分点。为确保在2010年亚运会前全市水环境质量有根本性改善,我局牵头制定了《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通告》及配套的《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综合执法方案》,落实“举全市之力”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治理的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综合运用各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和行政执法手段,从今年1月1日到2010年6月30日,分期分批对全市范围内排污单位的污水排放进行全面整治,并在这次为期一年半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实施2010年7月1日后的持续推进工作方案。

(三)治污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再次实现“双下降”。我局以严格监管和严肃考核为突破口,强化污染减排硬约束。抓好工程减排、监管减排和指导、督查和考核。20*年,全市现役火电机组和大中型工业锅炉脱硫工作已基本完成,累计形成脱硫能力12万吨/年;全市新建成投产污水处理能力39.5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190.35km。大力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目前已有50多家工业企业关停或搬迁;省要求我市“十一五”期间关停的18家小火电中已有13家关停,关停容量共139.565万千瓦。已向276家市管重点企业、2000多家区管重点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实行依证管理、按证排污、超证处罚;积极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全市31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对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146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通过落实治污减排各项措施,20*年我市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12亿元以上、增长12.3%以上的同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再次实现“双下降”,完成了总量减排任务,预计分别下降4.8%和3.7%以上。

(四)出台了机动车污染防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以来,我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了全方位推进,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Ⅲ标准车用燃油的通告》、《关于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的通告》和《关于逐步限制高排放(高污染)汽车通行的通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500多个加油站全部实现供应国Ⅲ标准车用燃油,到2010年可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4.2万吨;全面开展环保标志发放工作,截至2009年1月5日共向本地籍和外地籍汽车核发环保标志110多万个;我局安排环保专项资金1629.7万元继续用于公交车、出租车推广使用LPG补助,全市6800辆公交车和18721辆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

(五)环保监督执法力度明显加大,罚款总额超过了我市环保机构成立以来过去30年的总和,群众环境权益和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年,我局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的“二十七条”具体措施,并专门组织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20*年千人环保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有力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加强行政处罚工作力度,案件查处数量、罚款额大幅增加。全市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69075人次,检查企业29274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667宗,行政处罚案件2242宗,罚款总额达7056.48万元,关停企业(项目)1700家(个),限期治理136家,责令限期整改1286家,申请强制执行案件501宗。其中,罚款总额超过了我市环保机构成立以来过去30年的总和,执法工作显著加强。我局通过强化监督执法,有效解决了事关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完善12369环保投诉热线管理,加强环境监督执法,健全重要“领导包案”、局长接待日等制度,确保市民反映的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信任。

(六)按照“保护发展,保护环境”的思路制定了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的19项措施,大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做好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我局继续坚持“保护发展,保护环境”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市环保局关于落实全国环评工作会议精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坚决兑现“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正公平,严格审批,强化验收”七项承诺,明确了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5个方面19项措施。其中,在确保环评审批服务到位透明公正方面,包括强化对外窗口服务、强化电子政务服务、提高审批透明度、确保审批公正性等4项措施;在提高审批效能方面,包括开展重点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实行约谈协调制度、大幅度缩短审批时限、简化环评审批手续等4项措施;在下放审批权限强化区(县级市)审批职能方面,包括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给区(县级市)环保部门、建立完善建设项目审批备案制度等3项措施;在严把环保准入关防止重污染项目乘机搭车上马方面,包括对“两高一资”项目不予审批、实行重污染行业入园管理、完善审批后续管理等5项措施;在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方面,包括实行总量前置审核和预申报制度等2项措施。

(七)强化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充分保障环保工作的长远发展。为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切实达到办事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工作要求,20*年我局共新建制度25项,修订制度4项,特别是对环保重大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首问首办工作责任制度和公共服务行为规范有效投诉认定办法等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此外,我局还启动《*市环境保护条例》、《*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牵头制定并由市政府公布实施《*市20*-2010年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制订《*市20*-2010年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通告》;牵头制定《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通告》及其配套的综合执法方案;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Ⅲ标准车用燃油的通告》、《关于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的通告》和《关于逐步限制高排放(高污染)汽车通行的通告》等一系列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完善《*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市环保局关于落实全国环评工作会议精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批制度等。

篇9

我国启动人与生物圈计划之后,始终坚持将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先进理念与我国自然保护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较高的知名度,成为我国自然保护界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科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在中国人与生物圈秘书处全体同仁的积极协调下,我国一大批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还有一批卓越的自然保护学者投身于人与生物圈计划中,为各个自然保护区提高管理能力提供了交流平台和专业指导。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还十分注重与自然保护主管部门的联系,环境保护、林业、农业、海洋、旅游等部门先后参与人与生物圈活动,形成了推动自然保护事业前进的合力。

海洋与森林、湿地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发展蓝色经济的主要空间,承载着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国管辖的海域辽阔、岸线漫长、岛屿众多、资源丰富,海洋自然保护价值十分巨大。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海洋局开始以建立海洋保护区的形式保护海洋生态,随着海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逐步扩大,国家海洋局开始积极联系并参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活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组织机构和重要活动中也将国家海洋局的代表列入。随着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些重要的海洋保护区已经具备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资格。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的大力支持下,具有标志意义的是浙江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9年7月26日,在浙江平阳县举行了颁证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和国家海洋局领导讲话并向南麂列岛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铜牌。浙江省海洋局、温州市及平阳县各级领导参加了仪式,同日还举行了南麂风光明信片首发式。这也是我国第一处海洋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标志着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经涵盖了海洋生态保护领域。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家海洋局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密切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各项活动。2000年11月,国家海洋局主管的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2001年2月,国家海洋局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共同在北海市召开了“人与生物圈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研讨会”,来自国家海洋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相关保护区代表等4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探索和推广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途径和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此后若干年里,国家海洋局主管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雷州珍稀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广西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加入到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之中。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以及上述海洋保护区,始终积极参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举办的各类活动,包括历次全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和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等专题研讨会,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也为海洋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尤其值得指出的是,2009年和2010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分别组织对浙江南麂列岛和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开展了对过去10年工作的评估,对这两处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全面分析诊断,并对保护区未来发展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建议,必将极大地推动海洋保护区工作。

近年来,海洋生态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海洋部门不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海洋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稳定增长,到2010年全国已经建成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201处,面积330多万公顷,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1.12%。海洋公园建设取得新突破,已批准建立7处国家级海洋公园。海洋保护区海域使用制度、开发活动规范审批制度和海监执法队伍相继实施或建立,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相对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同时,沿海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类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滨海湿地植被恢复、红树林人工种植、受损珊瑚礁人工移繁、海洋贝藻底播增殖等手段,恢复海洋生态功能。

篇10

2006年南宁市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2007年,荣获国家建设部“城市节水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但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南宁市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中国水城”项目建设和全力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决心,号召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推动城市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一、“中国水城”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建设目标

1.打造”中国水城”的战略意义

⑴打造“中国水城”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具体行动

生态宜居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这是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打造“中国水城”,是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南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相统一的具体行动,是建设节约型、生态型、宜居型、和谐型城市的内在要求,对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⑵打造“中国水城”是造福于民的惠民工程

“中国水城”的建设实质上是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其规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治河理念,立足南宁市水系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防洪、生态、景观、旅游等功能,彻底解决南宁市水系整治缺乏系统考虑、水资源时程分布不均匀,水多水少问题突出,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洪涝灾害严重、流域范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水系脏、乱、差现象严重等民生问题。

⑶打造“中国水城”可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的特色形象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如昆明是春城,成都是休闲之都,大连是浪漫之都等等。每张特色城市名片,都是城市文化的缩影,是重要的形象生产力。南宁在“中国绿城”品牌的基础上塑造”中国水城”,就是要给世人展示出“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景,还要把18条内河打造成为“舞动的城市飘带”,实现南宁生态环保和谐家园的目标,使南宁清得更透彻、绿得更深远。

2.打造”中国水城”的建设目标

南宁市围绕环境、景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定了”中国水城”的总体目标,要求自2010年起,经过10年建设,到2020年城市水体环境明显改善,整体水质水平实现国内领先;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显著增强;与水相关的产业繁荣,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人文要素与自然风貌良好融合,城市水系实现“水畅、水清、岸绿、景美”,南宁成为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国内一流亲水城市。

围绕城市江、河、湖、渠的分布情况,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南宁市“中国水城”将构建起“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内)河、一百湖”的水系架构(简称“百湖之城”),使整个城市河湖相连、水水相通,水系循环流动。

二、打造“中国水城”是创建宜居城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

南宁市打造“中国水城”的实质是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重点是对城区内的十八条内河开展全面整治,使整个城市外江内河相连、河湖相通,整个水系循环流动。计划从2009年开始,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规划区内江河湖泊等骨干河道框架的搭建,防洪排涝体系建成,城市水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内河水系沿线生态景观、滨水文化和旅游景观明显提升。

1.在“中国水城”项目建设过程中,已完成的“一江两湖”景观成为了首府南宁的新亮点

“一江两湖”指的是南宁南湖——竹排江——民歌湖水系。按照建设“水城精品工程”的目标要求,“一江两湖”实施完成了两岸园林绿化、灯光亮化,小品、亭台、雕塑设置,游船码头建设,连通渠艺术壁画雕刻安装、酒吧街地下演艺厅外立面装修及停车场库建设等一系列完善提升工作,展示了民族感与现代感相互交融的南宁都市魅力,成为市民群众都市消费的新去处。此外,开通了“一江两湖”水上旅游航线,民歌湖——竹排江——南湖呈现出美丽怡人的水系景观,成为首府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2.水城水利枢纽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推动宜居城市建设不断深入

南宁市水城建设项目中水利枢纽工程主推郁江老口航运枢纽工程与邕宁水利枢纽工程。其中,郁江老口航运枢纽工程是广西内河高等级航道“十二五”建设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将实现自流补水,极大地改善南宁市区的水环境。该工程已于2011年3月24日启动建设,12月开工建设坝区两岸主体工程。目前,已完成可心江河道主体与邕江上九座桥梁工程。

邕宁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改善城市环境、水景观、航运为主,兼顾水力发电的综合性水利枢纽。目前,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于2013年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邕江水位可由目前的62米提高至67米,南宁水面面积也将从目前的8%增至10.5%。

3.加大内河清淤、截污等水质改善工作力度

水质改善是水城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核心,在未能构建完善的截污、补水系统情况下,在重点打造三大河湖公园水系的同时,通过内河清淤、临时截污等措施,竭力改善水系河湖的水质。如已基本建成的民歌湖——竹排江沿线,由于上、下游尚未完成实施改造,沿线污水直接排入,通过设置污水口挡板、在河道中设置拦挡格栅等措施,尽可能地改善沿线水质;通过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真正使内河两岸有效截污。

4.“中国水城”建设理念、水城文化深入人心

2009-2012年,南宁市共实施了81个水城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2.57亿元,全面推进了“中国水城”项目的建设,加快实现了“一江、两库、十八湖”的城市水网规划结构。南宁市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优良,境内左江、右江、邕江、郁江、武鸣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8个断面按全年监测平均值评价,Ⅲ类水质和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随着水城建设成效的初步展现,在各级媒体的宣传报道下,水城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群众的关心与支持,到民歌湖、青秀湖、相思湖等公园散步休闲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

三、打造“中国水城”,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宜居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南宁市由于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非常不均,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供水安全。为此,南宁市从“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着手,把城镇“水安全保证”作为了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

1.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

对于南宁市水环境安全保护工作,主要是从加强水源保护,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与加强建坝疏浚,保障城市行洪安全两方面开展:

⑴加强水源保护,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邕江是南宁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市区周边的龙潭、天雹、峙村河等水库是南宁市应急水源,大王滩、凤亭河水库是南宁市远景战略备用水源。保护这些水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市主要采取以下水源保护措施:一是认真落实邕江上游河段各行政区域首长负责制。落实水质达标交接制度,严格控制城市集中供水水源水质。二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切实落实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三是加大污水处理、治理力度。对水源保护区内邕江两岸的市政排污口进行截污治理,同时,加大对已建成运营的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的监控,加快在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最大限度减少城区对邕江南宁河段的污染。四是建立健全邕江安全预警体系。境内建设水质自动站,对我市上游来水、邕江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邕江下游水质以及郁江出境水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监控。

⑵加强建坝疏浚,保障城市行洪安全

根据规划,2010—2020年期间,南宁市中心防洪堤将按5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郊区防洪堤按2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重点建设广西郁江老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与百色水库联合调度,将南宁市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市区内,根据每年内河河道的淤积情况及实施的轻重缓急,制定内河清淤计划并列入城建计划加以实施,及时改善河道防洪、行洪条件,提高防洪标准,并重点对邕江石埠三津渡口至三岸大桥河段68公里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违章建筑、非法采砂、水面养殖、非法排污、倾倒垃圾等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实施“绿满邕江”工程,全面提升水系绿化品质,确保防洪安全、水源安全、生态安全,有效保护母亲河——邕江流域水环境,打造“百里秀美邕江”。

2.内河造湖提升城市水面率

在整治内河的同时,通过扩建、改建与新建的形式,建设约100个湖泊,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百湖之城”建成后,南宁的水面率将扩大至12.5%,达到国家住建部《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文件中划定的“一区城市”标准。届时,城市区域不仅可以增加调蓄库容能力,市民也可真正享受到“一千米见水,两千米见湖”的现代亲水都市生活。

3.截污补水修复内河水生态

水质是水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实现“水清”的目标,南宁市主要采用截污、补水、生态修复三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改善水生态。截污,截污工程要求在河道整治中必须同步建设污水管,同时加快完善市政污水管网,使原先直排河道的污水收集入管,集中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补水,补水工程通过建设广西郁江老口水利枢纽和邕宁梯级水利枢纽两大枢纽工程,抬高和稳定邕江水位,增大邕江水面,同步建设南、北两条人工补水渠,将邕江水引入内河,使内河上游得以补充清洁水源,形成水系连通,进一步加强城市截污处理能力,使城市水环境质量得以极大改善。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是在完成河道截污、疏浚及补水的前提下,再配以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浮岛、湿地、微生物等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恢复水系的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加强污水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实现污水资源化

南宁市为了建立和完善城市节水管理体系,加快了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步伐。污水处理设施经过 “十一五”后三年的集中建设,至2010年底,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09年的44万立方米提升至78万立方米,其中,每日有30万立方米的水用于给南湖——竹排冲水系进行景观补水。当前,在建的三塘污水处理厂与五象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7万立方米/日,将分别于今年完成建设,2014年投入运行。届时,市区污水处理能力将提高到85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将再次提高。

5.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狠抓工业节水与供水管网维护与改造

南宁市注重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落后的用水工艺,督促工业用水企业注重节水降耗工作,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实施一水多用、循环用水,加大投入,为南宁市水资源环境保护、落实节水减排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1997年的58.91%上升到目前的87.78%。同时加大供水管网技术投入,提高听漏、测漏、修漏的水平,供水抢修24小时保持与供水服务热线“96332”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110”同步。这两项热线极大的增强了全市供水管道维护的快速反应能力。

6.双城同建突出人水新和谐特色文化

绿树是城市的“肺”,南宁长期的“润肺”工作已见成效,打造“中国水城”则是城市“强肾”工作,不仅是城市健康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全市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新期待。“中国水城”建设充分考虑“绿”与“水”的结合,河道两侧绿化按照水面宽度与绿地宽度按1:1进行规划控制,构筑“蓝脉绿羽”的城市内河水系,将18条内河打造成18条景观生态廊道。水景观建设结合周围的环境特点、文物古迹以及民族文化特色等,使滨水区域成为文化展示平台和载体,塑造和提升独具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风貌。注重宜人亲水空间的设计,形成水、景、人和谐共存的“绿城”和“水城”。

四、多措并举抓好抓紧“中国水城”项目实施

按照《南宁市城市水系整治控制规划》,“中国水城”建设分为三期工程,到2020年全面完成。为此,我们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中国水城项目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强力推进水城建设项目进度

为推动水城建设,南宁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打造“中国水城”工作的情况汇报,并亲临项目现场检查指导,对项目推进和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分管市领导及时组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协调解决水城项目建设重大疑难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对水城建设给予极大支持和关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召开座谈会,为水城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编制规划,发挥整体效益

规划是龙头,水城建设规划需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园林规划等规划相配套相协调。水城规划注重水保护、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等各个环节,发挥整体效益,力争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水经济开发、城市形象的提升相统一,使水城建设成为城市水系治理工程、水经济开发工程和城市品位提升工程,体现人与水的和谐交融、水体与建(构)筑物互为背景的特点,凸显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性,为水城建设奠定规划基础。

3.狠抓重点项目建设

2009年至2012年,“中国水城”建设开展3年来,南宁市政府已投入80多亿元用于各个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目前已完成南湖-竹排江水系(一期)建设,开辟了南宁第一条水上旅游精品线路;另一城市核心地域水系——环相思湖水系实现连通,并实现蓄水。民歌湖、相思湖、青秀湖、贤宾湖、邕江滨水公园等一批河湖公园建成开放,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新的休闲去处。“中国水城”近期建设目标已基本达到。

4.拓宽水城建设融资渠道

努力拓宽资金来源,除了财政及专项资金、银行贷款等渠道,我们还加强内河水系沿线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储备,大力提升城市内河水系沿岸和滨水地区土地综合价值,采用了BOT、BT等模式为水城建设提供资金。

5.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

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简报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建设“中国水城”的重大意义和美好前景。同时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完善专家、市民参与机制,加强政府与专家、市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形成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水城建设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