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原理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技术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应用
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各行各业中,没有通信技术的服务,各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可以说,不管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生产都已经离不开通信技术,一旦出现特殊的社会环境,迫使人们不得不减少外出而需要在室内完成工作或者学习,这时候就需要强大的通信网络来支撑,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通信技术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些需求,通信产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我们早已迈进了数字通信时代,所以对数字通信技术进行分析,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通信技术的原理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如图1,数字通信就是利用数字信号进行信息的传递,所谓数字信号,在电子电路中是采用二值逻辑中的1和0来进行信息的表示,用多位二值数码的组合表示不同的信息。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信息都是模拟信号的形式,可以通过模数转换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就可以在数字信道中进行信息的传递。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保密性,以及为了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在传输之前通过对数字信号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抗干扰能力,降低外界或者系统自身噪声的干扰。再利用调制器对信号进行调制,调制之后的信号频谱得到扩展,更适合在信道中传输,充分利用信道,提高传输性能。同时,在数字信号系统中,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时钟同步或者帧同步不准确,也会直接导致信息出错。信号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信道传输到接收端后,再经过解调、译码后可恢复信息。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极其重要的技术还包括程控交换,在最初的电话交换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数字程控交换机,利用存储着交换控制程序的计算机来控制信息的接驳,信息的类型从最初单一的语音发展为多种形式的数据信息,程控交换机的使用使得通信系统的维护管理更加便捷可靠,增强了灵活性,功能更全面,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软件的控制来增强硬件的功能扩展,从而更好的提供通信服务。
2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2.1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
(1)数字通信技术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信息在通过信道传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外界或者自身的噪声干扰,但是数字信号不同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本身是离散的信号,通常采用二值逻辑来表示,实际应用中可以用脉冲的两种不同状态代表1和0,只要能控制噪声信号不严重破坏脉冲的两种状态,就可以在接收端被识别,在这一点上,模拟信号是不能够相比的,噪声对模拟信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很容易使信号失真,所以相对来说数字通信技术的抗干扰能力强于模拟通信技术。(2)数字通信技术有较好的保密性能。用数字信号进行信息的表示、存储和传输,更便于对信息加密,可以将数字信息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对其进行伪装,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密钥技术,一般密钥很难被外界破解,从而保证了通信信息的保密性。(3)数字通信技术能实现远距离的高质量信号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距离越长,损耗越大,那么就必须对信号进行放大,但是同时也会放大噪声,甚至噪声可能会覆盖有用信号。在采用数字通信后,由于数字信号的波形在失真后可以通过整形电路恢复原有的信息,利用再生中继器可以大大增加传输距离,同时又保证了信号的不失真性。(4)数字通信技术支持多种形式信息传输。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信息,都可以转换成数字信号,所以数字通信技术的普及也促进了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形成。(5)数字通信系统普遍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低、后期维护方便等等优势。另外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大量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介,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传输速度,加强了信息的保密性。
2.2数字通信技术的缺点
(1)数字通信技术对频带的利用率较低。相对于模拟通信,同样的电话业务,数字通信占用的带宽远高于模拟通信,当传输带宽有限的时候,就会影响频带利用率。(2)数字通信系统的设备更加复杂、繁琐。为了实现通信质量的提高,就要增加信号处理的复杂程度,相应的,通信设备的功能更多也就更加复杂。虽然数字通信技术存在一些缺点,但是随着宽带信道的采用、窄带调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些缺点已经被弱化,数字通信必然会取代模拟通信,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通信技术。
篇2
【关键词】扩频通信技术工作原理应用
一、扩频通信技术概述
1.1扩频通信技术的概念
扩频通信技术即SSC,是英文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的简写形式,其具体是指用来传输信息的射频信号带宽远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的一种通信方式。举个简单例子说明一下,某二进制的数据流,其传输速率为64kb/s,也就是说该数据流的基础带宽仅为64kHz,而借助扩频技术进行传输时,它的带宽则可被扩展为4MHz、26MHz,最大时甚至可以扩展至120MHz或更多。SSC的基本特征如下:利用比发送信息数据的速率高出多倍的伪随机码将载有信息数据的基础带宽信号的频谱进行相应地扩展,使其形成宽带的低功率频谱密度的信号来发射,其信道容量的公式为C=Wlog2(1+P/N),该公式指出当信息传输速率C不变时,带宽W与信噪比P/N是能够互相转换的,即通过增加带宽可以在较低的信噪比前提下以相同的信息传输速率进行可靠的信息传输,还有可能在信号被彻底淹没的条件下借助增强信号带宽来实现可靠通信,这就是SSC的基本理论依据。
1.2扩频通信的特点
扩频信号本身属于一种不可预测的伪随机带宽信号,它的带宽要比欲传输数据信息的带宽大很多,并且接收机中必须带有与该带宽载波同步的副本,正因如此,使得扩频通信技术具有了以下特点:其一,超强的抗干扰性。因为扩频信号本身具有的不可预见性,从而使得干扰者很难利用观察来进行有效地干扰,通常只能够使用发射与扰信号不匹配的干扰技术,而这种做法所能起到的干扰效果并不大。由于扩频通信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对信号本身的带宽进行了扩展,故此,在信噪比很低的前提条件下,仍可以保证高质量的通信,这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其二,良好的保密性。在发射功率一定的前提下,因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当中有用的信号功率谱密度非常低,这样一来信号便可以在极强的噪声背景下进行可靠通信,想要截获这样的信息非常困难,为此,其能够实现隐蔽通信,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其三,可实现码分多址。在通信系统当中,可借助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间较好的相关性进行解扩,这样系统便能够区分出不同用户的信号,多用户同时通话便不会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况。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研究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扩频通信技术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当中,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技术也日趋完善,并在诸多领域当中获得了推广应用,其应用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扩频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1扩频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军事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在军事领域当中有着大量需要保密的信息,正因如此,使得扩频通信技术成为军事通信反对抗当中最为重要技术手段,该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信息系统、武器系统以及系统当中。在海、陆、空战术的通信当中,常采用扩频通信技术来增强通信电台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战术电台的抗干扰性和数字化程度将是其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流发展趋势。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大量使用了带有扩频技术的GPS定位导航系统、定位报告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以及单信道机载系统等等。经过实践应用表明,扩频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领域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扩频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属于民用通信领域的范畴,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新一代的数字蜂房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了扩频通信技术,这使得频谱利用率获得显著提高,同时共信道干扰的影响也大幅度减小。通过扩频通信技术的码分多址系统,可以给每个移动台都分配一个特有的随机码序列,并且各个台之间均不相关,这样便能够非常方便地区分开各个移动台的不同信号,从而使得在一个信道当中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用户,频谱利用效率较传统的频分多址增强了将近20倍左右。以往的移动通信中多径效应产生出来的衰落相对比较严重,而通过扩频技术能够有效地克服多径效应对移动通信质量的影响。
2.3扩频通信技术在民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目前,扩频通信技术已经在军事卫星通信领域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扩频码分多址系统具有组网灵活性高、承受过载能力强等特点,从而使其在民用卫星通信中也获得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民用卫星通信当中采用扩频码分多址技术以及伪随机序列扩展频谱的方法,能有效地实现能量扩散,进而达到减少卫星系统干扰的目的。
2.4扩频通信技术在测距定位中的应用
GPS属于多星共用两个载波频率发送定位信号的卫星定位系统,因而它需要采用扩频码分多址的方式来对各个卫星的地址进行区分。每一颗卫星都可以分配到一个特定的伪随机序列码型,码片的宽度越窄测距的精确程度就越高。此外,借助直接序列扩频还能增强测距过程的抗干扰能力,加之其采用的是无源定位的方式,故此系统所能够容纳的用户数量没有上限。现阶段,我国军事领域以及民用部门都将GPS作为接收设备在使用,很多定位工作也都是通过GPS来予以实现的。
三、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通常情况下,研究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都是就直接序列扩频而言的,所谓的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是以直接扩频的方式构成的一种通信系统,简称为DS系统,这是最为典型的扩频通信系统,它的发射机机与接收机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A为输入数据信息,其经过信息调制后变成宽度为B1的调频信号,然后再借助伪随机扩频序列调制成带宽为B2的信号后进行发射。当接收机接收到发射信号以后,通过对伪随机扩频序列相位的准确捕捉,便可以产生出与发送来的相位一直的PN码,该码可作为解扩本地信号之用,以便恢复成为窄带信号,并对发送来的A数据信息进行估计,这样整个接收过程便完成。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容易产生编码信号、载波频率仅有一个、频率合成器简单、用户之间不需要同步、接收机能够实现相干解调等等。
篇3
【关键词】通信电子技术;数学;微分;积分;原理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电子技术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基于计算机平台的通信平台以及相关电子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信电子技术,是一门物理与数学理念相结合的内容,其中主要依赖于数学中的微积分理论.在通信技术中,离散傅立叶变换,通信原理中的抽样定理以及数字电子技术中的信源编码理论,其理论实现基础都与数学的微积分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通信技术中的诸多原理的理论基础都源于微积分.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在通信电子技术中,数学微分以及积分理念与原理的应用.
一、数学微分与积分原理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微分与积分在数学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诸多数学模型以及数学类应用,其理论依据都来源于微积分.而微分与积分,又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因此,对于数学微分与积分的原理分析,可以从相对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1.微分原理分析
微分原理在数学中,是对函数的一种局部变化的线性描述,在进行微分处理的过程中,就是对函数进行一种自变量描述.当自变量的取值足够小的时候,描述函数是如何变化的.一般时候,会将自变量取成无穷小.
2.积分原理分析
积分则是微分的逆过程,或者是逆元算,其原理刚好与微分相反.一般用于求和的过程,利用微分与积分的关系,通常可以进行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从而计算出非常准确的求和数据.
二、通信电子技术中微分与积分原理的应用
通信电子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对于其在多个领域与行业内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那么,通信电子技术中,哪些定理或者是理论基础与数学的微积分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和关联呢?数学的微积分原理又给了通信电子技术哪些理论基础呢?
1.傅立叶变换与微积分原理关系分析
傅立叶变换是通信电子技术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信号与系统中,傅立叶变换是重要的数学工具.傅立叶变换存在的意义,是将时间函数与频谱函数之间确立了一定的关系,从而能够实现时间函数与频谱函数之间的变换.那么,在傅立叶变换中,其与微积分原理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在对时域函数也就是时间函数f(t)进行微积分性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质上就是研究函数对于时间的导数和积分的傅立叶变换.因此,在此种意义上,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在傅立叶变换中,时间函数f(t)以及频谱函数F(W),在已知时间函数f(t)=(t)的前提下,那么就可以利用时域微分性质或者是时域积分来求解未知的f(t)对应的频谱函数F(jw).
2.抽样定理的微积分原理应用
研究抽样定理中的微积分原理应用,必须首先明确抽样定理的概念和意义.抽样定理是通信工程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定理之一,可以认为其是通信工程技术的根基.从概念上分析,抽样定理认为:一段连续的时间信号,通过一个时间间隔,对连续信号进行样值抽取,那么就完成了抽样.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或者说是离散化,就是通过抽样来完成的.抽样以后的信号的特点是在时间上是等间隔的,而且是离散的.
那么,抽样定理中,对于连续信号的最高频率是有要求的,如果其最高的截止频率为fm,那么如果定量的时间间隔满足T≤1[]2fm,那么,在抽样的过程中,就可以使得连续信号被样值信号进行唯一表示.
关于微积分在抽样定理中的应用阐述就是,连续信号实际上是自然存在的,而抽样信号则是相对存在的.抽样的过程,就是用一个等量的时间间隔,将连续信号进行微分化,即将一个连续的时间段进行微分,通过微分以后,让抽样间隔满足T≤1[]2fm这个标准,那么就同样是满足了微分中的基本微分标准.那么,再利用积分的原理,对抽样以后的样值信号做积分运算,得到后的样值信号就可以在原理上等同于原连续信号.这也就是微积分原理在抽样定理中的理论基础应用,利用这个原理,实现了模拟与数字信号之间的等价转换.
总之,微积分原理与通信技术中的一些主要定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对于抽样定理中,微积分原理就是抽样定理的理论基础,充分掌握微积分的原理,对于学习抽样定理以及在通信电子技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通过对通信电子技术中离散傅立叶变换以及抽样定理等分析,可以明确得出基于数学的微积分原理的技术应用定理非常普遍,可以认为数学中的微积分理念是通信电子技术中主要定理的理论基础.作为理论基础而言,为技术的发展以及原理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及扩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于通信电子技术这类以物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技术门类,也极大需要数学理念予以支持.微积分是数学计算中的主流,其原理应用也必然成为重要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殷宗泽,许国华.土与结构材料接触面的变形及其数学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1994(3).
篇4
根据通信技术里的存储数据交换的理论,通过研究树形结构网络,发现利用存储数据交换这种方式可以远动通道复用的新方法。通过实践,这种办法具有时效,节约成本等特点。
【关键词】存储数据交换 通道复用 远动 计算机
远动系统里有主站和子站这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一般利用信道进行信息的交换。而信道的组成又有微波、载波、电话线等,特别的还有把光缆作为信道通信的。主站和它的每个子站通过信道连接,正是由这些不尽相同连接方式构成了远动网络,连接方式不一样那么构成的远动配置也就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
(1)点对点,这种结构主要利用专门的信道来传递。
(2)星形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将主站和子站进行连接。
(3)树形结构,每个子站经过一定的排序以后再和主站连接。
(4)环形结构,这种结构是通过各个节点连接的环形网。
1 存储数据交换原理
数据通信需要做到精确、快速、有效率的进行数据交换,但是这方面的技术要较高的效率而又对通信的金本要求不造成影响。数据交换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线路交换。
(2)存储交换。
2 树形网存储数据交换的实现
存储数据交换技术主要被用于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说一些传统的通信技术不能在这种区域进行信息传递等,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匹配个电脑来进行数据存储交换,从而解决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
2.1 硬件结构
图1是它的硬件结构图,A′算是A的子站 ,没有这个点也是可以的,1N适配器大部分是中断源前置全双工通信适配器,它在中央处理器的管理下通过中断方法来实现双工通信。因为1N适配器能一下中断很多通信口的信息接受所以中央处理器能一下从很多节点获取信息;当信息传递的时候,因为中央处理器执行速度相对较高,能够中断和搜索,同时向多个通信口传递报文,这就大大提高了通信的效率,节约了很多时间。
2.2 远动报文中站地址识别
远动通信主要使用cdt与polling通信方式,它的报文对格式非常注重,而且每帧报文起始站的地址和终点地址不是唯一的,所以没有办法使用存储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通过polling规约通道验证,只通过它的报文是不可能是从子到主还是从主到子信息,所以在数据交换的时候就没有转发的途径。针对由子到主的信息控制码进行相关改变是唯一的出路。上行的信息里,通过子站将控制码C5设为“1”,然后每一个报文都先传到中转站;然后它再依靠控制码来分析是“子站到主站”或“主站到子站”的,同时利用“RTU地址”对来源地的地点和终点的地点进行分析。如果分析出是上行的情况时,那么中央处理器就会把报文的控制码C5变成0,之后把报文传到主站。站在主站的角度上,原本的规约实际没有变换,不过是在中转站与子站之间多了一步对控制码的操作。
2.3 CPU控制技术
中央处理器如何对1N适配器进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实现存储数据交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控制有数据接收、短时间存储、分析、验证、对路线进行选择,还有数据传递等过程。1 N 适配器和许多通信口进行连接,通过中断这种方式和多个节点进行双工通信。中央处理器响应串行口中断,分析是要继续传递还是要终止,如果分析为接收中断信号那么就需要分析数据的来源地,然后存储在相应数据区,为下一步做准备。
2.3.1 存储数据结构
对和1N适配器连接的许多节点,分配相应数量的组。其中N对应N个节点,M就是相应分给节点的M帧报文存储区。剩下的组就是数据存储的区域。M帧报文存储区分配待发帧指针MSP和待存储帧指针MRP,环绕数据暂存区分配存储下一字节位置指针BSP和处理下一字节位置指针BDP。通过这种方式就简单的有了滑动窗口还有数据存储的区域。
2.3.2 报文接收与识别接收数据由中断服务程序完成
1 N 适配器端口K有数据的情况,就会立即中断,不会再接受。中央处理器凭借 K和BSP( K) 把数据暂时储存在环形区域内,然后把BSP( K)挪下去。报文识别由中央处理器进行,这个工作主要是在主程序里完成。中央处理器依据 BDP(K )取的数据X,如果它是RTU站地址,并通过验证控制码、报文的成分和内容、等等进行有关分析。验证结果如果对的话, MRP( K)就会把报文存入到相应滑动窗口位置,然后把 BDP( K) 移至应该处在的地方;如果验证错,就会进行操作BDP( K) + 1到BDP( K),然后就接着上面的过程。这里要特别注意,任何取数时都需要进行BDP( K)≠ BSP( K)这个步骤,要不然就说明没有数据需要;数据接收之后要进行BSP(K ) + 1不等于BDP (K)这个步骤,要不然就是因为环绕数据缓冲区不能在存入数据。为防止缓冲区没有空间,对缓冲区长度和滑动窗口大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需求。
2.3.3 路径选择与数据转送
像有些存储在滑动窗中的远动报文,这种情况下中央处理器首先对起源点进行相关的识别,然后在对终点进行确认,最后根据数据库的资料分析出最佳路线并进行传递。
对终点的确认: 中央处理器利用搜索报文控制码字节C5位,假如 C 5 = 2的时候终点地址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主站;当C 5= 0,就会找到“RTU地址”这种情况 ,它的 RTU地址对终点地址是有影响的。在C5 = 1情况, 中央处理器就会直接出现CRC验证码,之后把它存进滑动窗口的存储区,然后改成“目标站地址”、“可发送”等。
3 总结
电力系统远动通信已成为当今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对人们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通道复用主要是传输频率方面的不同,它的这方面功能经常受到限制。这种方法结构相对来说不复杂,运行起来也方便,已用于很多地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远动通信中,并取得了比较惊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步祥.电力系统远动原理及技术[D].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2003.
[2]倪维桢,高鸿翔.数据通信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信息管理;数字化;通信传输资源
通信站是当前信息传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负责单位和本地区所有的通信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类型的逐步增多和对信息业务需求的逐步增大,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信息的保障要求也在日益的增高。由于当前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各种设备管理的不到位,使得馆办理和维护信息化水准不够,对作为一个地区的通信任务负责单位,负责管辖该地区的所有通信任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通信传输资源的维护 及管理仍停留在原来的被动、手工操作水平;没有将当前先进的智能化控制技术融入其中进 行统一的传输资源管理,对管理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难度。
1、通信传输资源构成及其特点分析
通信传输是通过某种媒介对信息进行传输与交换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传输消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递消息的要求逐步的提高,通信传输的资源也在随之变化。通信传输资源主要指通信传输网中的传输机房、配线机房和外线三大部分数据实体。通信传输网是通信系统的神经中枢,对通信传输资源的管理,国内部分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学者进行过 研究 ,相关单位也应用GIS技术实现了室外管线、管网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但鲜有对整个通信传输网资源进行管理。其中,传输机房包括各类光端设备,PCM设备,光、数字、音频配线架以及各类设备卡位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配线机房主要有内、外主配线架以及配线卡位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外线资源主要指光缆路由、电缆路由以及路由上的人井、管孔等信息。
2、基于信息技术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及其实现
在对通信传输资源数据进行分析,掌握通信传输资源的属性特征及连接规律基础上,本项研究拓展了传统地图的概念,应用数字化技术,根据机房设备布局平面图进行数字化,得到数字化的矢量机房专题图,从而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基于专题图应用GIS技术实现了对设备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同时,基于城市电子地图,应用GPS定位完成了外线人井、光电缆路由的专题图。在弄清系统数据及系统业务逻辑流程之后,利用计算机、GIS等技术,MIS与GIS融合,基于局域网络设计并实现了通信传输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实现了基于城市电子地图和数字化的通信机房专题图对通信传输资源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系统研制的主要意义在于改变通信站现有工作管理模式,把数字化工程纳入到日常通信管理中。
系统与一般GIS应用系统不同之处在于:一般GIS系统注重于直接对地图进行读取、查询,所处理的信息大部分是地图本身固有信息;而本系统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一般常见的GIS应用,它更侧重于基于电子地图,进行通信传输业务的数据处理与维护。
2.1 系统开发方法 通信传输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制是一项典型的复杂工程,系统数据种类繁杂,研制涉及到通信、数据库、GIS、网络等技术领域。在实际研制过程中,由于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对技术和实际工作业务流程的理解偏差,系统中一些需求以及通信传输资源之间复杂的业务逻辑关系在系统实现之前不能够精确地定义,而且用户对系统需要完成哪些功能(即系统目标)也不明确,甚至在进行系统研制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仅仅依靠需求分析确定出一套完整、一致、有效的系统开发方案,并且这种方案也很难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
2.2 使用的主要技术
GIS应用的基础是数据,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就不可能得出丰富的查询分析结果。通信站现存的人井资料只有纸质的位置示意图,而且由于工作人员的频繁变动等原因造成部分资料丢失,即便现有的资料也无法直接提供系统使用。基于上述分析,采用GPS手持定位的方法,根据人井位置示意图上的信息进行人井实际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的采集,在得到所有的人井地理位置信息后将其转换到GIS软件中进行处理,再次根据人井位置示意图结合实际情况修正由于测绘而带来的误差,从而得到系统可用的数字化人井专题图层。 系统应用数字化技术根据机房设备布局情况进行数字化,得到数字化的机房专题图。该方法拓展了传统地图的概念,将现实中的通信实体虚拟进计算机中,使得机房设备、端口卡位等在机房专题图上具有了空间位置信息,从而对其基于GIS技术实现信息的录入与维护。由于设备图形具有了矢量信息,因此在专题图上可以表现各类设备之间的复杂拓扑连接关系。图形化的操作平台在保证良好的性价比及可拓性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大量不易见、不可见的通信传输资源的可视化管理,保证了机房设备信息录入的正确性及直观性。
2.3 系统实现 系统设计向商业化软件靠近,用户界面设计参考了Windows的界面设计风格,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系统基于城市电子地图和数字化机房专题图,实现了某通信站在其管辖地区的通信传输资源信息化管理与维护。
系统研制设计同时存在两个地图坐标系统——经纬度坐标系为GPS提供数据导入通道,大地坐标系可改观地图浏览的视觉效果,缓解同一坐标系下进行测距与经纬度定位不能同时存在的矛盾,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
系统可进行传输资源空间与属性信息的查询,通过设置查询条件,选择查询符合条件的记录,并以列表形式显示其详细信息。在直观准确反映传输资源属性信息同时可迅速定位其地理位置,提供用户更多的浏览信息,提高了通信值勤质量和处理突发故障的效率。
系统的实施,解决了通信站设备维护、值勤管理等方面由于通信业务量增大而带来的诸多困难,降低了传输系统资源的管理难度和强度,提高了值勤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业务人员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满足了通信站对该系统的使用要求。
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移动无线通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相比,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因此,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应具有高的数据传输速度、高的频谱利用率、低功耗、灵活的业务支撑能力等。但无线通信是基于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来实现传输的。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输时,无线频率资源受限、传输衰减、多径传播引起的频域选择性衰落、多普勒频移引起的时间选择性衰落以及角度扩展引起的空间选择性衰落等都使得无线链路的传输性能差。和有线通信相比,无线通信主要由两个新的问题。一是通信行道经常是随时间变化的,二是多个用户之间常常存在干扰。无线通信技术还需要克服时变性和干扰。由于这个原因,无线通信中的信道建模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都有所不同。
1.无线数字通信中盲源分离技术分析
盲源分离(bss:blind source separation),是信号处理中一个传统而又极具挑战性的问题,bss指仅从若干观测到的混合信号中恢复出无法直接观测的各个原始信号的过程,这里的“盲”,指源信号不可测,混合系统特性事先未知这两个方面。在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很多观测信号都可以看成是多个源信号的混合,所谓“鸡尾酒会”问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中独立分量分析ica(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是一种盲源信号分离方法,它已成为阵列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有力工具,而bss比ica适用范围更宽。目前国内对盲信号分离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盲源分离是指在信号的理论模型和源信号无法精确获知的情况下,如何从混迭信号(观测信号)中分离出各源信号的过程。盲源分离和盲辨识是盲信号处理的两大类型。盲源分离的目的是求得源信号的最佳估计,盲辨识的目的是求得传输通道混合矩阵。盲源信号分离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信号处理方法,在医学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语音信号识别,图像处理及移动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源信号在传输信道中的混合方式不同,盲源分离算法分为以下三种模型:线性瞬时混合模型、线性卷积混合模型以及非线性混合模型。
1.1 线性瞬时混合盲源分离
线性瞬时混合盲源分离技术是一项产生、研究最早,最为简单,理论较为完善,算法种类多的一种盲源分离技术,该技术的分离效果、分离性能会受到信噪比的影响。盲源分离理论是由鸡尾酒会效应而被人们提出的,鸡尾酒会效应指的是鸡尾酒会上,有声、谈话声、脚步 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时,若在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 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该效应实际上是听觉系统的一种适应能力。当盲源分离理论提出后很快就形成了线性瞬时混合模型。线性瞬时混合盲源分离技术是对线性无记忆系统的反应,它是将n个源信号在线性瞬时取值混合后,由多个传感器进行接收的分离模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盲源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1986年由法国和美国学者共同完了将两个相互独立的源信号进行混合后实现盲源分离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成功开启了盲源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对盲源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加深,在基础理论的下不断有新的算法被提出和运用,但先前的算法不能够完成对两个以上源信号的分离;之后在1991年,法国学者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盲源分离问题当中,为盲源分离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到了1995年在神经网络技术基础上盲源分离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种最大化的随机梯度学习算法可以做到同时分辨出10人的语音,大大推动了盲源分离技术的发展进程。
1.2 线性卷积混合盲源分离
相比瞬时混合盲源分离模型来说,卷积混合盲源分离模型更加复杂。在线性瞬时混合盲源分离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同时,应用中也有无法准确估计源信号的问题出现。常见的是在通信系统中的问题,通信系统中由于移动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移动性,移动用户周围散射体会发生相对运动,或是交通工具发生的运动都会使得源信号在通信环境中出现时间延迟的现象,同时还造成信号叠加,产生多径传输。正是因为这样问题的出现,使得观测信号成为源信号与系统冲激响应的卷积,所以研究学者将信道环境抽象成为线性卷积混合盲源分离模型。线性卷积混合盲源分离模型按照其信号处理空间域的不同可分为时域、频域和子空间方法。
1.3 非线性混合盲源分离
非线性混合盲源分离技术是盲源分离技术中发展、研究最晚的一项,许多理论和算法都还不算成熟和完善。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或是麦克风录音时,都会由于乘性噪声、放大器饱和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非线性失真。为此,就要考虑非线性混合盲源分离模型。非线性混合模型按照混合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交叉非线性混合、卷积后非线性混合和线性后非线性混合模型三种类型。在最近几年里非线性混合盲源分离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后非线性混合模型。目前后非线性混合盲源分离算法中主要有参数化方法、非参数化方法、高斯化方法来抵消和补偿非线性特征。
2.无线通信技术中的盲源分离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信号的信号特性参数复杂多变,实现盲源分离算法主要要依据高阶累积量和峭度两类参数。如图一所示,这是几个常见的通信信号高阶累积量。
在所有的通信系统中,接收设备处总是会出现白色或是有色的高斯噪声,以高阶累积量为准则的盲源分离技术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稳定性较强,更重要的是对不可忽略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分离算法同时适用。因此,由高阶累积量为准则的盲源分离算法在通信系统中优势明显。
分离的另一个判据就是峭度,它是反映某个信号概率密度函数分布情况与高斯分布的偏离程度的函数。峭度是由信号的高阶累积量定义而来的,是度量信号概率密度分布非高斯性大小的量值。
篇7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企业统计管理;管理方式创新
新经济源自于美国,该词于21世纪被广泛应用,而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企业统计管理人员应全面分析各方面问题,管理方式应与时俱进,这时的企业统计管理反思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模式亦持续延伸,新经济环境下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对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一、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管理概述
新经济环境下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知识净化经济形态逐渐形成,现已是新时代全新概念。新经济强调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的重要性,而此种经济模式与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人员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并全方位分析企业统计管理问题,总结新经济环境带给企业的挑战。统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可为管理人员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从而有效防范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及时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创新体系强调总体概念,企业统计与创新经济应互相适应,确立企业发展新思路,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注重统计观念、制度、管理体制、理论实践的深层次改革。
二、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一)企业领导者不注重能源统计管理
我国许多企业领导者并不注重能源统计管理,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仅注重财务数据及其指标分析。有领导者仅将统计看作简单的填表及计算,仅认为其为财务数据分析及企业管理的基础内容,并不注重此项工作的科学合理性。企业职能部门设计不科学,统计工作被逐渐削弱,从而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企业统计服务主体错位
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为独立市场主体,统计工作强调为自身发展服务。而我国诸多企业的统计工作限制较大,统计职能亦仅是报告形式,并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统计的重要性,企业统计工作均未从实际情况出发,企业中的各项能源数据均未深层分析,导致企业统计分析结果误差大,根本不能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作支撑。
(三)企业统计方法单一化
我国许多企业中采用的统计方法非常单一,这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经济环境下的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而此项技术亦为统计工作提供了便利。许多企业中的统计工作仅是对内部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各项深层次数据并未全面分析,市场化信息亦未能合理比较,统计工作动态评价与市场预测工作不能有序开展,而这根本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需求。
(四)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统计人员自身素质与企业统计水平息息相关,我国许多企业中的统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各项统计工作均是简单重复,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意识低,从而导致统计工作质量及效率偏低,而这使得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偏低。
三、企业能源统计管理措施
(一)加强统计方法创新
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强调统计工作重要性,此项工作的开展要从各方面影响因素全面分析,从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方式,确保统计信息及时有效。企业应不断完善统计体系,其应全面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企业能源统计管理方式应深层次分析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引用信息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统计信息数据库,从而增强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确保企业统计信息充分利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能源统计管理者对统计服务内涵的认识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掌握统计内容及其工作,要深层次分析企业能源各项劳动成果与资金情况,对其进行严格的统计核算,使其充分反映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情况。新经济环境下应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确保统计工作深层次反映市场需求与企业实际情况,从而基于此提出适应的生产经营决策,使得能源统计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确保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统计内容调整
企业应积极调整统计内容,确保各项信息有效性。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市场经济,统计工作应注重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各方面统计分析,并全方位分析各外部因素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统计工作务必基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并构建相应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反馈信息,确保各信息来源准确真实。此种信息网络建设应强调企业能源统计理念的创新,不断优化能源统计内容及结构,确保其全面地反映企业发展真实情况,而这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企业统计部门应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发展要强调传统统计管理理念创新,积极引用新型统计手段,以促进企业能源统计部门不断完善。再以市场需求与各项反馈信息调整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尽管我国新经济环境下各大企业发展飞速,其间能源统计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探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对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现实意义。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应基于企业实际发展,并全面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用于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措施,本文简析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管理,探讨了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适用于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措施,为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潘小松.浅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3).
[2]李建红.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
[3]装丽凤.对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的研究[J]中国经贸,2013(10).
[4]金先婕.浅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13(15).
篇8
【关键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Wi-Fi技术;蓝牙技术;ZigBee技术
引言
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以来,通信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突破,涌现了许多新技术。随着不断推广普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影响的领域越来越多。如何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更好应用于校园当中,更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1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899年秋,马可尼最早将电磁波运用在实际通信之中,用无线电设备传输了4000多字的新闻报道。20世纪初,随着二极管、三极管等元件被相继发明和不断改进,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的难题得到解决,无线通信技术开始飞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信息传输交互的需求日益增大。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因为布线麻烦、占用空间、不灵活、不够美观等缺点,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通信需求。相比之下,无线通信具有受地理环境影响小、扩展性好、使用便捷、维护方便等明显优点,因而广受消费者喜欢。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应用于100m范围内的无线通信技术。目前,无线通信技术正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1]。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使得通信需求再次爆炸性增长。要实现万物互联,仅凭有线通信远远不够。可以预见,未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得到更多重视、更大发展和更广阔的应用[2]。
2典型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分析与比较
2.1三种典型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可供选择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主要是Wi-Fi技术、蓝牙技术和ZigBee技术。
2.1.1Wi-Fi技术
Wi-Fi技术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通常使用2.4GUHF或5GSHFISM射频频段。使用WiFi技术需要路由装置和WiFi设备。路由装置将网络信号转为Wi-Fi信号发射出去。Wi-Fi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可达到54Mbps,能满足日常学习、工作、生活需要。虽然Wi-Fi通信技术的传输质量和数据安全性不是很好,但由于传输速率快、技术兼容性好、发射功率低、连接方便等诸多优点[3],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2.1.2蓝牙技术
1994年,爱立信公司JaapHaartsen博士创制了蓝牙技术,最初是为了替代RS-232。后来,蓝牙技术得到重视,发展迅速并获得广泛应用。蓝牙技术使用2.4到2.485GHz的ISM波段的UHF无线电波。微微网和分散网是蓝牙技术的两种组网方式。微微网中只有一个主设备,这个主设备最多可与同一微微网中的七个从设备进行通信。各个从设备之间则不能进行通信。如果多个微微网有重叠区域,就构成了分散网。在分散网中,某一微微网中的主设备可能是另一微微网的从设备,从而可以实现不同微微网之间的通信。蓝牙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建立蓝牙连接,不同设备之间能够在短距离内可靠传输高质量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等,且无需额外增加过多成本。蓝牙技术应用广泛,例如用于实现计算机、键盘、鼠标、耳机等之间的互联,或用于实现共享单车的开锁等。蓝牙技术的缺点在于数据传输距离非常短,而且安全保密性不高。
2.1.3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低功耗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使用2.4GHz、868MHz、915MHz三个频段,其最高传输速率分别为250kbit/s、20kbit/s和40kbit/s。ZigBee通信技术由ZigBee设备和ZigBee网关组成。ZigBee设备负责采集数据信息,ZigBee网关负责转换数据信息并与互联网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与蓝牙技术只允许主从设备互相通信不同,ZigBee中每个无线数传模块之间可以互相通信。此外,每个网络节点的距离也可以在标准的75m基础上无线扩展。ZigBee技术的突出优点是功耗低、时延短和安全可靠,能满足以电池为电源的要求。因此,ZigBee技术广泛应用于移动POS机终端、智能交通、工厂自动化传感设备、医疗监测与治疗等领域。
2.2典型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Wi-Fi技术与蓝牙技术都使用ISM2.4GHz公共频段。但是在跳频方式、传输范围、应用范围等方面,Wi-Fi技术和蓝牙技术并不一样。Wi-Fi技术和蓝牙技术分别使用DSSS(直序列扩频)和FHSS(跳频扩谱)方式。Wi-Fi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100m甚至更远,而蓝牙的传播距离通常不超过50m。Wi-Fi技术属于WLAN无线局域网,采用多个终端同时传输的网路模式,而蓝牙技术属于WPAN无线个域网,既点对点连接传输方式。Wi-Fi技术广泛用于将各种移动设备或计算机等连接上互联网,而蓝牙技术主要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点对点式的通信。WiFi技术和ZigBee技术都能实现将设备连接上互联网。WiFi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①能直接接入互联网;②网络带宽比较大;③统一使用TCP/IP协议,组网方便;④普及面广,路由器便宜,推广使用成本低;⑤传输距离较远。WiFi技术的劣势主要在于安全性差、稳定性差、功耗较大,而且最多只能支持连接几十台设备。ZigBee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①安全性非常高;②支持同时连接设备数量大,可多达几万台;③功耗低,能使用电池作为电源。ZigBee技术的劣势主要是网关成本较高、通信速率较慢[3]、抗干扰能力弱、通信距离较短。
3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校园里的应用
目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普及,大大提高了各领域的通信效率。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研究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校园里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3.1智能教学系统
现代智能教学系统中广泛应用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例如PPT遥控翻页笔、WIFI签到等。当下,PPT授课已经成为课堂授课的主流方式。PPT遥控翻页笔可以让老师摆脱电脑鼠标的束缚,自由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PPT遥控翻页笔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使用蓝牙技术。翻页笔中内置低能耗蓝牙模块,通过连接电脑端的USB接收器,就可以实现可靠的短距离无线通信。
3.2监控与广播系统
布置在教室里的视频监控装置能提高老师监督管理的效率,更好维护课堂、考场的秩序。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视频监控设备可以通过连接Wi-Fi将视频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云端。老师在办公室使用连接上互联网的计算机甚至手机就能实时观看教室的视频。
3.3紧急安防系统
学校作为一个较大的人群聚集地,必须要有完善的安防系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校园内安防系统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例如,将入侵报警系统的设备连接上Wi-Fi,一旦出现非法入侵校园的警报,可以第一时间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被监控室的人员及时发现。在校园紧急救援领域,利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建立科学完善的通信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救援队伍的通信效率,从而确保救援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篇9
摘 要 本文通过论述对山西电力技术资源系统几个重要数据库的更新,科学合理地整合国内外主流的技术信息资源,在山西电网内实现了统一的数据共享,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服务功能。对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技术资源 更新
一、山西电力技术资源系统的更新实施背景
“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科技项目,通过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和补充完善,大力推进山西省电力公司整体信息化的发展,为达到“生产管理信息化、经营管理智能化、综合办公自动化”的目标,推进“211”工程和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电网公司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撑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网站建设目标
《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宗旨是:全面收集、加工、存储、管理、研究电力行业及其相关的科技信息,通过局域网,为山西电力系统各科研、生产、管理单位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使其成为山西电力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
(二)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的现状
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于2008年3月投入运行,经过2009――2012年四年的继续使用,资源系统的数据量已达10t以上,数据库以每年1t的速度继续增长。随着应用需求、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山西电力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查阅各种资料的需求。
二、山西电力技术资源系统的更新具体做法
通过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网上报告厅》的数据追加、CNKI系列数据库更新维护等方法,更新最新数据,达到系统稳定性更高、资源种类更多、信息面更宽、更新速度更快,为公司系统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一)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更新了以下两个栏目
1.电力动态信息栏目。包括电力新闻、企业经营管理、电力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等10余个栏目的实时信息,栏目特点是信息采集范围广,为科技人员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电力技术信息。
2.数字图书馆栏目。数字图书馆是资源系统一个重要的栏目,它包括期刊、图书、标准、法律法规、科技成果、视频等数据库库。 清华同方数据库:包括全文期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全部收录具有正式CN号国内期刊,约8000多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 标准数据库:涵盖了电力行业所有可能用到的国外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信息。包括国外标准、(全套IEC,部分ISO、ANSI、IEEE、ASME、ASTM等标准)、国家标准和26个行业标准。
(3)电力期刊:集中了国内外绝大部分电力行业相关核心期刊727种,与同方期刊数据库作为互补。
(4)会议文集:收藏了不定期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论文或专题学术论文文集,目前已有6077种会议近60万篇会议论文提供使用。
(5)科技报告:包括国内外科技报告7000余篇,和以美国电科院(EPRI)科技报告为主的国际专题技术报告两千余篇。形成电力行业科研、决策领域必不可少的信息参考源。
(6)科技成果数据库:包括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及全国电力科技成果数据库两个类别数据库。已成为电力行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评审、科技查新等活动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
(7)电力图书数据库:包含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各类技术图书、综合图书、通用性和专业性图书手册等。
(8)书生之家:有图书4万余册,类别也很全。包括文学,经济、工程、法律等各社科类。
(二)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更新了以下软硬件
1.TRS全文检索网关(TRS Gateway)。利用TRS Gateway可以实现TRS全文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无缝集成,将存储于各种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2.TRS 内容分发服务器系统(TRS CDS)。TRS 内容分发服务器系统(TRS CDS)在应用层实现对信息的检索、订阅服务,提供统一的用户权限控制模块保证整个内容分发过程中访问权限的控制。
3.TRS网络信息雷达(TRS Inforader)。TRS网络信息雷达系统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控和采集目标网站的内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和自动分类处理。
三、结论
信息资源系统在更新投入运行以后,极大满足了电力系统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年浏览及下载量达50多万次。在山西电网内实现了统一的数据共享,有利于贯彻公司技术发展和标准化建设路线,有利于系统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把握前沿科技,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对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字通信;虚拟实验室;实现过程
前言:为适应通信事业的发展,国际范围内针对数字通信原理的研究力度日益增强。纵观世界范围各组织和专家学者针对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不难发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单纯进行软件开发的方式;另外一种是将软件开发和硬件配置并行的方式。而这两种研究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笔者为实现一种集成化的研究方式提出了虚拟试验系统,并对其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数字通信原理虚拟实验室系统的时效性。
1.系统结构及实现框架概述
1.1 CORBA技术
CORBA是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的缩写形式,翻译为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是由国际OMG组织制定的具有标准性和规范性的对象应用程序体系。CORBA对诸多分布式的目标进行了标准化的定义,允许众多目标对象应用程序之间进行互相作用,无论应用何种编程语言编制而成的对象都可以进行互相之间的操作。CORBA对象是一种标准化的软件,在语言上具有独立的特征,每一个CORBA对象都具有其清楚的定义接口,接口主要应用特殊定义语言IDL进行命名和规定。以下阐述的虚拟实验室系统是建立在CORBA技术基础之上的,其结构和框架设计主要由CORBA技术作为支撑[1]。
1.2 实验组件
实验组件的开发和研制是进行虚拟实验室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结点,对于整个系统发挥重要的功能,而且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时间和成本。因此,采用高效的实验组件是提高虚拟实验室系统研发效率的重要保证。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Matlab进入人们的视野,其是一种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计算软件,可以为虚拟实验系统提供高效的、精准的数值计算结果。同时,Matlab能够延伸出多种实验工具信息资源,保证高效快速的实现不同操作领域中的实验模型的建立和实验具体实践的开展。因此,本系统中将Matlab作为实验组件进行应用,能够有效的保证系统实验功能的发挥,并且达到预想的实验效率。
1.3 系统结构特征
数字通信原理虚拟实验室系统要求必须实现各类对象之间的有效通信功能。基于CORBA是够实现跨语言种类的、夸平台特性进行对象操作的魅力决定其是进行虚拟实验室系统设计中的不二技术选择。该系统的系统结构能将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各项功能进行有效整合,客户端以嵌入Java Applet为主要方式,使得该系统在实验平台上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服务器相关技术主要以Matlab组件化的技术为主体,使得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和效率。
2.通信原理涉及相关模块设计
2.1 运行模块
在数字通信原理虚拟实验系统中,运行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用户的预想实验程序进行有效运行,将实验结论进行整合,然后通过报告的方式传递实验者。用户根据实验蹴球有效的启动运行模块,运行模块将根据用户的实验特征和需求构建有效的实验程序,通过对实验程序的整理和分析,将实验流程以有向无环图的形式输出。有向无环图是一种有效的实验表发方式,以算法为核心,实验算法的各类辅助工具之间的关系线条为边。根据试验中需要的各种组件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有效的试验流程图,根据各类组件的特征有效抽取其中能够同时运行的信息,根据能够同时运行的各类别组建的特征建立行之有效的计算方式。与此同时,系统中将自动生成多种管理线程,负责各类实验工序的时间进展监控和命令中断工作。运行模块中将采用Java语言的Reflection技术。该类技术能够保证操作对象的动态性和时效性,将操作对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命名,使得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验需求适时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其与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
2.2 算法提交模块
在数字通信原理虚拟实验系统中,算法提交模块是为用户提供算法组件服务的模块。用户在根据JavaBean运行规范的前提下开发和研制的所有有效算法组件都可以通过算法提交模块提交到实验模拟系统中被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所用。试验用户根据具体实验的需求选择客观上需要进行加载的JavaBean有效通道,URL Class Loarder将根据需求进行有效的程序运行,对代码进行有效的加载,然后Introspector将在第一时间获得经过加载工序的JavaBean信息资源,同时发出一个Bean Info与之作为交换,Bean Info将包含JavaBean信息的具体分析,同时模块将把接收到的JavaBean信息传输到下一个工序中,即Registered Class Pane,与此同时Registered Class Pane将会在用户需要的组件领域添加用户新增信息,至此完成了用户对全新组件内容的添加[3]。
2.3 调用Matiab模块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将Matlab作为系统的计算基地,那么实现过程中对需求算法的调用将通过对Matiab的抽取动作进行实现。笔者进行的虚拟实验室系统的设计中,以VisiBroker成为CORBA的服务基础,保证Java对Matiab有效和适时调用。第一,有效应用CORBA接口的强大语言定义功能对用户的需求服务进行有效定义,IDL将为此项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够保证各类对象在进行通信的过程中不为对象的类型而烦恼。第二,服务系统对各类对象的信息进行有效传递,系统的客户端实现对各种服务对象的查找和定位功能。将bind方法和resolve方法有效的运用到此过程中,提高该过程的流畅性和时效性。第三,使用Java语言对客户端实现有力的开发,使用C++语言对服务器进行有力的开发。
结语:本文主要针对数字通信原理虚拟实验室系统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研究发现,以CORBA为核心技术的互联网虚拟实验系统模型有效的提高了数字通信原理的开放效率,该虚拟实验室系统能够保证数字通信事业科研立项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数字通信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峰,丁金林.基于MATLAB/GUI的数字通信系统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05(0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