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93.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培养;有效性;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56-02
1.问题意识的含义
"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敏感性、感受性,具体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有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早提出问题意识概念的是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1995)。他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特性一一问题性的表现。由于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1 建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倡学生质疑、批判。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活动表明,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能和谐相处、以师为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宵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很充实的感觉到自身拥有安全的心理和自由的氛围,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发散忍维才能得到培养,也能够更好的去提出问题。心理上的安全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相信、关心,得到他人尊重之后的一种心理的感觉和变化。心理上的自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本身所存在的支配自己的主体,可以很好的自行选择自己的一切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反应。课堂上学生的能力耍想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基石。其次,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能够对质疑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自己因为担心提出的问题是错问题,而因此被同学所笑话。因此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积极的沼Ψ瘴В学生不论提山哪种问题,教师都必须予以很耐心而又认真细致的回答,并且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提出更多更优秀的问题。
2.2 利用有效的提问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2.3 传授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通过调研发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初中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不知道如何表述,不能很好地提问。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生一些快速提出问题的技巧,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准确地表达。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对历史要素的分析,教学生如何从历史要素出发提出问题。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的性质,历史事件都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在学习历史时,可通过对各种要素的联系及分析,以历史要素作为切入点,找到提出问题的突破口。其次,对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差异。历史的特点是所讲述的问题都是过去发生过的、真真切切存在过的,但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久远,通过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可以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现问题。最后,如果学生对所要阐述的问题从正面不好提出问题,老师可以教学生从其对立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更灵活自如地提出他们的疑问与困惑。
2.4 建立情境化教学手段。(1)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课堂学习时,生活化的情境易被学生接受,贴近生活的元素也很好地消除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陌生感。(2)创设故事化情境。简单的知识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是将知识讲解结构变得像故事一样耐人寻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3)创设互动型情境。加入学生和教师的实时互动环节,创立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请教具备什么品格的人容易受欢迎,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喜好,因材施教,又关心了学生的择友观,有效地推动了高质量教学的顺利开展。(4)创设模拟演示情景。创建模拟演示情景即是将历史课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角色扮演,形象和生动化"课本中所发生的事",用有趣的方式加以呈现。(5)创设实际应用情境。创设动手实践情境,主要针对在生活中所发生的实例进行"你会怎么做"的讨论。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意识到问题存在,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应该是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也是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及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做菜能从思想意识上充实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主动汲取知识上和探究式学习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认真探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历史教师与新课程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篇4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对中学历史教学作用意义重大,通过教学反思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我把它当作一句哲学名言。但仔细想来,的确对我们的工作和学有益处。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反思和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那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一、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让学生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有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篇5
摘要: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应用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身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是一些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篇6
一、研读课程标准,落实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人民服务。
二、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什么是教学资源呢?通常意义上说,这个概念包括了教材——即课本,教学参考、教案范例、网络上的各种多媒体资料,如幻灯片、FLASH课件、动画短片、视频材料,还有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等等,往往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许多可用的素材。然而,材料一多,未必就灵,所谓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要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合理地整合我们手边的教学资源。
首先是对多种教材的整合。新课程抛弃了过去教材过于统一、单调的陋习,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选择性。当我们选定了其中一套教材时,比如我们使用了人教版的教材,却仍应该了解其他教材的编写特点。了解其他教材的目的就是充分理解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完成课标的。了解了这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必拘泥于形式,非去学习专家不可,只要能完成课标就是好的教材。
其次对于教材内容的整合。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材,每本书是一个整体,每个单元又是一个整体,每一课仍然是一个整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使学生对整册教材有个整体的了解,以便于对这一历史时期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八下历史之前,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史的三个阶段介绍给学生:1949年至1956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1956年至1976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1978年开始,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这一介绍,学生对整册书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和认识都会有所提高。
再次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学历史教师在师范院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是一般的通史,对各学科的专业史,不可能理解很深、掌握很透。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讲清知识点的发展源流,并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还是能够胜任的。但在备课时,就要加大备课的深度。例如:在讲授七年级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的祖冲之和圆周率时,在备课时,就要备割圆术的有关内容,并用于授课,七年级学生的数学知识已经完全能理解割圆术的基本要点。当教师讲清了圆周率的计算过程,并且学生真正听懂并理解时,学生能感受到一种豁然贯通的欣悦情感,加深了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产生迁移现象,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数学学科的热爱,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
三、关注细节教学,成就精彩课堂
历史本来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妙趣横生的史实,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乏味的概念和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而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能感到一种缺憾:提炼过多,议论过多,而大量丰富的细节却湮没在被作为教学重点的时间、地点、知识体系中,结果让历史课堂离学生越来越遥远。过于追求科学化的历史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生活中原有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愉悦。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指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果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微观地切入和描述,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也许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的素材汗牛充栋,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历史细节的选择上要注意有所取舍,选取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材料。例如:《》这节课时,的原因和性质是一个难点,教材对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和性质叙述得较为简单,就说“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是的真正原因。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补充一个细节: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浪潮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外国列强就看中了有几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一些洋商万里迢迢运到中国一批钢琴,以为有几亿人的中国一定会有可观的钢琴市场,然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对外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结果钢琴无人问津。通过这样的描述,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并不是为鸦片而战(当然它是因清朝禁烟而起),是为一个中国开不开放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
四、突出主体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历史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里去,相反,学生是在求知和探究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知识的。由此可见,正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那么,历史课堂教学应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1.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如讲《》一课,先放电影《》剪辑和和的合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来重庆?毛、蒋的合影是否意味着和平的降临?短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六十年前那段情景之中,学生探索、求知的大门随之打开。
2.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探索
- 上一篇:医疗器材设备管理
- 下一篇:网络安全服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