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析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案例评析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教学案例研究正越来越多的用于教师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在多年来,以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为教学手段的物理教师专业化培训和集体教学研究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物理课堂L教学案例及面向物理教师的培训授课活动,课题组对大量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作了较为深入的梳_理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含义、课堂教学案例的建构、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教学案例的解析与评价、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类型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做一个阐述。
关键词:案例研究;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建构;教学案例的分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01-4
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由于它具有描述现实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和特征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因此,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教学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与大家熟知的案例研究有什么不同呢?
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法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案例研究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发生在当代的、研究者对相关因素无法进行控制的一类事件。从研究方法来看,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从事实资料出发,通过对实证资料和研究主题的理解。或者用已有的理论为参照。建构一个解释模型。把事实资料和模型相对照,如果它们相互匹配一致,这个理论模型就构成了对案例的解释。就此而言,实际的案例研究方法追求完整地、忠实地再现实际发生的事件,要求事实资料的准确性和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包含了对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启发和思考,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案例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够对人们有所借鉴。
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常常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用于教学为目的时,案例资料往往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它并不看重研究过程的严谨性,而是要有效地突出某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为在教学中的研讨和辩论提供一个框架。在我们进行的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中发现,教学案例研究既是一种实证研究,同时也具有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某些特征。因此,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较之社会科学的案例研究具有其特殊性。
以下所论述的几个问题,都是来自于我们课题组对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实践的一些思考。
1课堂教学案例的含义
通常所呈现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对课堂上实际发生的事件和情境的描述,它是文字的或者影像的“文本”,它描述了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事件的特征,而这些事件和特性正是研究者就某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基本要素。这些事件及事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物。
而课堂教学案例的事实性是多方面的综合和包容。其物理方面。是指纳入教学过程的物理内容;社会方面,是指教师、学生和社会环境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关系:人文方面,是指学生认知的、情感和发展以及教师的再认识。
课堂上现实发生的教学事件转瞬即逝。课堂教学案例的文本资料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在案例文本中,现实中的语境和对现场气氛的感受不再存在。文本不是对现实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一种阐释,表述了事件的意义。文本成为可以无数次阅读的对象,读者在阅读理解中,以其自身的处境为前提,以自身的视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阐释。文本的意义不是某种自在的和不变的东西。而是在理解中生成,在理解中展开。读者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不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是含有某种创造的成分。
教师参与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学习时,总是与教师已有的经历、体验和经验相联系。与教师从案例中引发的对现实教学情境的回忆和联想相联系,从阅读中产生新的理解和解释。获得教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既是教学案例的建构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是教学案例研究的特殊之处。
2课堂教学案例的建构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案例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建构生成的。一个教学案例的建构包括:选定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调整和撰写案例等环节。
选定课题之后,教学设计可以选取既定的设计方案。也可以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并在备课和实施中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备课,备课时要对整个教学进行筹划。筹划是把设计方案转变为实施方案,包括教师的谋略和决策。教学的准备和演练,教学程序和方法手段的具体化等。教师一面筹划着教学实施方案的每一步,一面想象着在现实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境,好像课堂中的情境是教学方案的“镜像”。经过教学的实施和调整之后,教师对选定课题的教学认为是成功的和满意的时候,就把它撰写成教学案例。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及在完成案例报告之后。事情好像发生了颠倒,似乎在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而我们事先就知道会发生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对它们的评价也成为事后的反思,不是调整反馈的环节。于是作为事实的教学案例和对事实的解释、评析一起在建构中生成。这就是教学案例的建构。
3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
撰写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以描述的方式提供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而不是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进行解释性的陈述。每一个教学案例文本都应该有一个主题,教学实践的特征包含于对事件的叙述之中,不能机械的记录在课堂上所观察到的信息,使对事件的描述成为流水账。
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撰写教学案例,取决于教学案例本身的特点、案例研究的需要和撰写者个人的意愿。所以,教学案例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必要按照某个固定的格式来描述教学过程。常见的教学案例的格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对话式: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语言为主线。辅以教学活动的情境性背景,如实验操作等描述。它很像一个话剧的剧本。
(2)叙事式:以文字的或影像的方式具体地描述在教学中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包括对话、活动行为、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各种生动的细节的描写。它很像在讲述发生在课堂中的故事。
(3)概要式:这种方式注重事件的特征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只有某些关键性事件或阶段对教学活动的细节进行描述,影像资料往往经过剪接和编辑,突出要阐明的要点。它很像一种教学方案。
在撰写教学案例时。可以把教学事件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单元来撰写,并注意反映教学事件的特征,如:内容、程序、技术和时间等特征。运用这一技术方法描述教学的发生、进展和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确切,显示教学过程的动态特征。也可以把教学事件作为资料分析的基本单元。描述清楚每一个事件的设计意图、实施方法和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为。
课堂教学案例是在案例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的结果。这种加工整理过程与案例研究过程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对案例素材进行解析与评价。分离出与教学方法策略相关的教学变量,突出关键性问题,重新编写案例,而省略了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建构的详细过程细节。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4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类型
在实际的教学案例研究中,把不同的课堂教学案例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4.1按一次研究选择教学案例的数量分类
(1)单案例研究
单案例研究是指一次研究只关注一个案例。单案例可以是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或者是为了改进教学而选择的特定案例。
(2)多案例研究
多案例研究是指在同一研究中包括两个或多个案例。一种情况是选择同质的案例,使现实复现,可重复验证。另一种情况是选择有差异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4.2按研究的目标分类
(1)经验性研究
经验性研究通常是提供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及情境的完整描述。这种研究者看重的是具体的经验,而不注重理论。研究者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经验和个人的理解中增进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案例的学习方式。
(2)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是指一些研究者是从案例提供的事实资料出发,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概括,产生局域性理论。另一种做法是对同一个教学课题,选择多个教学案例进行研究。选择已有的理论,建构一个该课题教学案例的“逻辑模型”。教学案例的逻辑模型就是对某个教学课题的内容蕴含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论描述,它是理论建构与教学现实之间的对照和匹配的结果。是具体教学过程的抽象,也是具体化的理论解释。
这种模型是用于教学案例研究的,它不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它可以衍生和转换为用于现实的教学方案。
(3)评析性研究
评析性研究是对案例的解析和评价为目的的研究,解析就是对案例资料的分析与阐释,即对案例中事件的特性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评析是对案例的评价判断,这需要制定评价标准,以案例资料中的事实作为证据,依据标准,做出价值判断,得出评价结果。
经验性研究是一种主要以经验总结为主的类型,而理论性研究是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研究者所能做的研究方式。对于中学教师主要以评析性研究为主。案例研究的内容除了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及情境的完整描述,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案例的解析与评价。对教学案例的解析与评价需要有一种技术方法。
①教学案例的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过程是由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的,具有时间序列性。在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时,应该清楚地描述在某个时间阶段在教学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某项预期的教学活动在什么时候发生。这些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这就是要进行过程分析。
教学的过程是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转换为一些分立的、按某种顺序组成的步骤或程序。也就是把课程内容和目标转化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连续的教学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开端和结尾,一个阶段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事件。一方面要明确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
物理教学事件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单元。运用这一技术方法研究教学的发生、进展和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更加细致和确切,显示教学过程的动态特性。物理教学事件有以下特性:任务特性;程序特性;技术特性;时间特性。
一个教学事件的任务特性和程序特性通常在教学设计时就已经确定了,在教学实施时可能有所调整,但基本方面是相对稳定的;技术特性和时间特性虽然在教学设计时确定了方案,但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现。
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可以用教学事件作为基本单元来撰写案例。并注意反映教学事件的特性。对已有的教学案例文本,可以将案例分解为一系列的教学事件。分析教学事件的特性,完成对案例的分析与评价。
②教学案例的因素关联分析
影响物理规律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有许多因素,可以称为“教学变量”。例如,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等。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的或因果的关系。这些教学变量构成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本要素。学习和运用教学方法策略就要了解这些教学变量的涵义,在教学中控制这些变量的方法以及它们对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教学案例的因素关联分析就是要从事实出发,分析各种教学变量对教学所产生影响的程度,推断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要做到既有事实证据,也有理论依据。
从教学案例的过程分析中我们看到,现实的教学活动表现为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教学事件所构成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事件中都存在着一些直接作用的教学变量。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个教学变量可以对不同的教学事件起作用,一些不同的教学事件可能与同一个教学效果相关联。
篇2
尽管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一线教师来写,但大多数教师对教学案例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案例没有明确主题,教师将整个教学事件不加选择地全部记录下来,或是随意摘取一个片段泛泛而谈,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对教学情境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联系性认识不够,情境描述与问题分析不匹配;有的对教学实践没有深入挖掘与反思,在记录这些事例时往往只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直接的感受,未能凸显案例中丰富的教育意蕴和价值,让案例达到提升自己、启示他人的效果。所以,要写好教学案例,发挥出教学案例应有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我们对这种教育文体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是什么
案例,英文称为“case”,即个案、实例、事例之意。案例的开发和应用最早见于西方医学界,后来,军事和法律界,特别是工商管理教育对案例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上世纪70年代起,案例教学为教育界所借鉴,被教育理论工作者迁移至教师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
尽管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受的教学事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能作为案例,能够成为教学案例的事例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是教学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例
教学案例应是一个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实况、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课后访谈、某一教学事件的个案追踪、对学生作业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教学行为观察的结果等。也可以包括课前集体备课中的争议,或课后评课引发的讨论。但不管选择什么内容,教学事例应当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教学事件才具备反思、分析和提炼的价值,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是能引发老师思考与讨论的事例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但一个仅让你自己有深刻记忆的教学事件不一定能成为案例素材,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2]只有能引起多数老师的关注、思考、反思,带给读者启发和借鉴的事例才能成为案例素材。
(3)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顾泠沅先生说“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在叙事中呈现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方法,渗透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并将教育思想隐含其中。它呈现的是教师如何用行动回答教育中的困惑。因此,“它所提供的各种来自实践的相关的原始资料,可以成为建立各种教育假设的基础,也可以作为验证教育理论及推理的来源,以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
因此,教学案例是集理念、实践与反思于一体的教学事例,这个事例不仅包含对教育情境的描述和教学过程的记叙,还包含对案例发展变化及结果的深刻反思。它用叙事的方式记叙、挖掘和展示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学案例不是什么
(1)教学案例不是教学实录
很多老师把教学实录等同于教学案例。其实,实录和案例是有区别的。教学实录是将教学过程完整或片断地以文字记录下来,整个过程真实完整而且不能加以选择加工,原汁原味地再现是课堂实录的特点。教学案例则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主题,从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某些内容、环节、细节,放大、聚焦、叙述和说明。有选择的加工,故事性的描述,鲜明的主题是它的待点。“教学实录的特点是‘录’,讲究‘原汁原味’,成败得失均在过程记录中自然体现,由读者自己去分析、评论、借鉴。教学案例的特点是‘例’,即必须让读者能够由此即彼,举一反三。”[4]
(2)教育叙事不是教学案例
有老师疑惑,教育案例不也是在讲故事吗?它和教育叙事有何区别?教育案例是真实的叙事,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是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是给读者详细地述说日常生活中一个或几个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让读者有所感悟。“一般不阐述新的教学理念或构想,也不直接倡导教学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5]教学案例强调理性分析,要通过事件提出问题,细致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表达作者的教学观点或实施策略,提出进一步值得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常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3.教学案例不是教学论文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教学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观点、总结经验,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教学论文直接摆明观点,用事例来印证观点。“教学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6]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
从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看,一则完整的案例通常包含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部分。
1.背景说明
主要交代教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为后续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奠定基础。特别是围绕主题和对后续的分析有作用的背景要特别交代和说明。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描写你遇到的难题。第二,提供案例的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教师情况、教学起因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这次教学或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等。第四,可以简要分析介绍教学内容。
2.情境描述
情境描述一要完整,二要细致。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是对教学事件的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这个完整并不是指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把一个教学事件从头到尾地讲述出来,而是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具体的情节,要把事件中人物的活动、事情的起因、教学的过程、教学的结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都要完整细致地描述出来。有的地方还要适当加入细节和心理描写,说明当时自己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去做。让读者了解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
3.分析讨论
教学案例中的分析与反思是案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说清行为依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自己依据什么作出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促使教师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第二,判断真伪和价值。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价值何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感悟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支撑理念。第三,提出假设和对策。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境和问题,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改进实践中的教学行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不能浅层的“就事论事”,而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境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尽可能多地挖掘故事中教育学意义的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偏离主题,反思分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4.总结提炼
分析反思是“就事论事”,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和评点,而在总结提炼部分,除了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炼出从事件中领悟到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提出后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是下一步的教学行为变革行动策略,要基于教学事件做出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写作步骤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当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背景、典型生动的事件、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提升或行为策略。其基本的写作步骤是:
1.提炼主题,收集素材
教育案例首先要有鲜明和贯穿始终的主题。案例的主题,是案例结构与内容选择的依据,有了主题,才能在叙述过程中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确定案例的主题时,教师应从事件发生中最突出的、最鲜明的内容中选择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问题进行聚焦和提炼。可以在背景交代后,就鲜明地揭示出主题,下面的描述和分析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也可以在后面的叙述分析中逐步将主题凸显出来。主题确定后,再确定是用一个事件还是几个事件或片段作为案例内容;是用说明的形式还是白描的手法呈现案例;是用“实录+反思”的方式分析案例,还是边记叙边评析,这些都需要根据主题的特点来确定。
主题和结构确定后,要围绕主题收集素材,优秀案例的特点是寓普通与特殊性之中,以小见大,案例素材可以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来,可以是捕捉身边的案例,也可以在阅读中收集案例。可以记录成功的精彩,也可以分析失败的教训,但教师在选择时始终要追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我选择这个案例能够反映我的问题、表达我的思考吗?”
2.情境描述,理性分析
情境描述部分是教师用某种话语方式来再现自己的教学经历,再现不仅要还原当时事件发生的情景、具体过程,还应该有师生的内心活动,有对立冲突还有解决的办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用故事情境引发老师思考。所以,对带有问题情境的描述要求有故事情节、中心突出且有典型性。叙述时要突出主要事件,舍去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不仅要描写语言、行为还要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对具体关键性的细节更要描述清楚,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
评析是作者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挖掘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细节的看法可以穿插在叙述中,对事件的整体看法最好放在文末集中表达。”[7]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应回到教学的基本层面探讨,要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不要过分集中于个别情况或特殊问题。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
3.总结提升,实践追问
如果说分析的过程是“就事论事”,总结部分就是“就事论理”,就要对案例描述的事实和提出的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总结出教学行为后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运用教育教学技能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将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也是教师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和“行之必然”的过程,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改进教学行为,将“无法预约的精彩”变成“必然出现的精彩”。
四、审视教学案例的多重视角
从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来看,教学案例可以有多个剖析视角。(见图1)
从教育理论的建构角度看,撰写教学案例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教学案例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情境层,经验层和理论层。情境层是对于教学过程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和细节的叙事与描述;经验层是对情境知识的讨论,对课堂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理论层则是探究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经验在更大教学范围内的普遍性意义与价值。
从最后呈现的文本来看,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版块;在这些版块中,通常运用叙述表达、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表达方法。
从写作步骤看,教学案例大致要经历“提炼主题、搜集素材”——“描述情境、理性分析”——“总结提升、实践追问”几个环节。在“提炼主题、收集素材”过程中,教师对自己零散的经验进行条理性的梳理、提炼和加工;在“描述情境、理性分析”过程中,教师重新回到事件当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审视和理性思考;而“总结提升、实践追问”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案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用实践者的经历创造教育的精彩和艺术的过程。
从案例写作中教师行为发展的变化看,撰写教学案例,让教师关注到教学的点滴事件,反思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调整自我教与学的行为,经历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行之必然的升华,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五、创生教学案例的行动策略
从文本角度说,写出一个主题明确、情境真实、叙事完整、行为典型、问题凸显的好的教学案例并不是最困难的,如何饮水思“源”,跳出“写作技术”层面,走向教育生活的改变,用行动发现和写好教学案例呢?
1.善于审视和发现——建立案例意识
教育案例的叙写始于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也就不成其为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审视日常的教学生活,培养自己捕捉问题的能力,从熟悉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更要形成强烈的案例意识,养成善于思考、随时捕捉的习惯。只有具备强烈的案例意识,才能善于发现和洞察自己身边具有案例意义的事情,并有意识地对此加以阐释、分析、反思。这是课堂教学案例成功开发的前提条件。
2.勇于探索和行动——坚持行动研究
案例开发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也不是一项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不断反思教育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过程。“一个优秀的案例不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也不是在教师头脑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反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形成的。”[8]要想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教师要在研究状态下实施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带着研究者的意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特别是关注与众不同的声音、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每堂课的精彩之处或缺憾之处,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件的本质。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行动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活的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敏于行动,精彩的案例才会信手拈来。
3.学会分析和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案例以教学情境作为基础,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蕴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撰写案例,不是一个倒带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以新的方式来审视自己,对自己的知识、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澄清,关注自我经验、文献见解、学生收获等,寻找自我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从而更新理念,改进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4.乐于分享与创造——建构“扎根”理论
教学案例不是为了去证明教育专家们已经说过的成果,而是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并从中获得对教学新的理解。“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我们每天都面对的大量丰富而具体的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9]
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关注教学中的点滴事件发现问题,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法;有意识地梳理经验,并进行归类;提炼出观点和教学行为改进策略,再到实践中运用验证,如此循环上升,就能逐渐获得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并逐步实现建构起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扎根理论”。这样的理论因其具体而对实践更有价值。如果再能把这些案例和同行、专家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评价,就更能促使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视野走向广阔,实现自身意识和知识的创新。
总之,撰写教学案例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过程,而是给了教师们一个契机,让教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精彩,创生理论,从一个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走向研究者,在教学中发散自己绚烂的生命之光。
参考文献:
[1][6]张肇丰.谈教育案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张翼.教学案例与教师发展[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
[3]商利民.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案例及其研究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
[4][5]段志东.教学案例写作中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7][8]毕平平,成晓利.案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篇3
(一)环节一:导入新课、创设氛围
1.教师活动
(1)展示班
>> 《动态网页设计》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 动态网页设计教学探讨 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比较学习法在《ASP动态网页设计与应用》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化教学在ASP动态网页中的应用与反思 “ASP动态网页设计技术”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ASP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浅谈运用动态网页辅助教学 借助Xmind思维导图辅助动态网页教学 浅谈《ASP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ASP动态网页设计教学刍议 高职《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ASP动态网页设计》教学研究 PHP 动态网页制作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狐假虎威》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解读 《风筝》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认识与体会 《泪珠与珍珠》教学案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在该页面的合适位置尝试创建表单。
(3)学生思考自己个人网站的表单里需要设置什么样的题目,才可以有效获得浏览者有价值的信息。
(4)根据设置的调查题目内容选择恰当的表单控件元素,并根据具体题目的选项,尝试修改控件的属性。
(5)学生尝试在表单区域内添加按钮控件,并测试表单页面运行后,各表单控件元素的选定或填写后的变化。
3.设计意图
通过评价其他同学的网站作品去设置调查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表单任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层层深入的关联问题,引出新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环节三:知识探究,解决问题――表单数据提交到哪里?接收页面收什么?怎么接收?如何显示?
(1)通过再次观看在线互动页面的填写提交过程,发现交互的过程有两个页面,引出需要一个页面来处理前一页面发送或提交过来的数据,建立数据处理页面feedback.htm,两个页面有什么关系?(发送和接收)
(2)通过建立两个页面的关系,引出表单form属性的动作设置(Action= feedback.htm)。
(3)通过接收数据,讲解Request.Form(“表单元素名称”)对象的基本语法及使用方法。
(4)通过显示已接收的数据,讲解输出语句(<%= %>的基本语法及使用方法)。
(5)通过上传第一次测试,结果不成功,找问题:引出基于服务器端动态网页ASP(讲解动静态网页区别及工作过程)。
(6)根据上述新知,修改feedback.htm后缀为asp,第二次上传测试:成功。(结合基于服务器端环境的动态网页工作原理,思考原因)
……
二、教学反思
篇4
开篇
(1)“读”具特色——低年级学生数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薛全兰
课改纵横
(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闵爱红
(6)数学语言与教学 陈家梅(特级教师)
(7)为数学化教学搭建“脚手架” 方孔券
(9)在“做”中探究、生成、反思——谈“做数学”的实践与体会 李强
(11)小学数学分类思想的意义和教学策略 段丽莎 顾九华
(13)欢声笑语绽放精彩 张志红
(15)“趣”而“趋”:给孩子幸福的数学作业 孙保国
(1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回顾及策略调整 董金霞
(19)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走向直观的有效策略 吴爱林
教苑时空
(21)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智慧生成——“认识角”教学设计与评析及反思 倪晋贵
(22)“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仇步川
(23)巧用材料关注经验——“笔算乘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沈新
(24)“可能性”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温桂珠
(25)“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朱冰
(26)教学设计,我们关注细节了吗? 贺艳
(27)数学文化教育典例——“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例谈 石丹
(29)“映日荷花别样红”——“分数化小数”教学案例对比及反思 赵春玲
(30)课堂有效互动促进思维优化——关于提高课堂对话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徐玉平
(32)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例谈 张云波
(33)在“寻找相等关系”中形成列方程的模型 张琳娜
(34)运用有序思考策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 曹敏华
(35)思维教育:数学教学的追求——数学公开课教学感悟略谈 陈昌萍
(36)让计算练习不再枯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教学片断及反思 冯晓萍
(37)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听特级教师黄德忠执教“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有感 许广碧
(38)课堂教学需要“慢”的艺术 高明春
(39)让“美丽”的数学不再“冰冷”——浅谈课堂教学生成的精彩处理 宣建
(40)在交流中进发出思维的火花——“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案例 吴静芬
(41)精彩数学课堂演绎真正有效 刘雪林
(42)浅谈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引领教学法——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 刘全姑
(44)以主题图为依托,使学生张开发现的翅膀 朱艳艳
(45)呼唤高效的课堂提问 石卫娟
&n
bsp; (47)有效导入精彩无限——浅谈课堂有效导入的创设 缪亚红
(48)浅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建议 李烨挺
(50)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习题 莫洪宣
(51)谈角、垂线、平行线及三角形的教学 莫翠娜
(5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鲁永华
(53)计算教学要把握好“三度” 罗柳青
(54)回归朴实,课堂后二十分钟同样精彩 陶花
(55)巧用情境,让计算教学变得魅力无穷 蔡守江
(56)创造性运用教材教学应用题 廖延芳
(57)数轴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张新
(58)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例析 于海云
(59)让学生不再“听”数学 侯小卿
(60)小学数学高品质课堂践行 王静
(61)优化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探索与尝试 汪迎英
(63)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初探 李荣
(64)中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问题及纠正策略 林希光
(66)小学数学中的简单速算与巧算 陈银珠
(67)高效课堂的引路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目标拟定的思考 张小红
(69)浅谈小学探究型数学作业的教学 方逸
(70)生本理念下课堂练习设计“三性” 王浩
(71)养成习惯提升悟性 季国林
(72)浅谈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误区 周建超
(73)用好教材,提高课堂实效——有效教学的一点反思 蒋静
综合平台
(7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王宝清
(75)从克服心理障碍人手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蔡锦民
(77)莫道都是粗心惹的祸——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孔淼森
(78)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 李少娟
(79)开发素材性教学资源发展实践型作业能力 靳颖
(80)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张素华
(81)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 姜海强
(82)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姚齐梅
(83)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 马红艳
(84)差错,让儿童的思维落地 王加林
(85)数学练习课要抓“实”善“练” 孙妍
(86)数学日记:解读学生心灵的工具 陈小芳
(87)智慧理答;让课堂更精彩 相辉
(88)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讨 胡全会
(89)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两
点思考侏建成 朱建成
(90)探寻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策略 丁江立
(91)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反思 李红才
(9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张颖
(93)浅谈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汪静
(94)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数学学习 徐春林
(95)关于数学课堂资源的思考——从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谈起 王瑾
(96)数学课堂因“问题”而精彩 陈丽霞
篇5
案例教学法又称作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最后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技能性、表现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是需要把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以及大学语文、儿童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机融合的一门课程,其追求的教学目标突出表现在“学以致用”方面,即学生通过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能够基本解决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际问题,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综合能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特点与案例教学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化等特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目标、达到“学以致用”,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结合教学实践及课题研究,对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生动直观、化繁为简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教学原理和教学策略。
2.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能够基于学生经验帮助建构新知
案例的选取往往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如学生的绘画、歌唱、舞蹈基础以及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经历,都能够在案例呈现中引起共鸣,使其回顾、观察、思辨,从而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
4.能够集思广益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5.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分析、帮助归纳提炼、进行总结评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采编、收集、整理案例及相关材料,不断学习、研讨、提升,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而且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效可以反观自我,进一步收集材料、充实案例。
二、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缺憾
1.案例的来源较难及时满足教学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无论是幼儿园音乐、美术还是艺术综合活动,往往是教学设计(文本材料)与教学实施(声像资料)相结合,研究、编制、拍摄、制作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1至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同时,收集、筛选、编制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案例有可能难以及时满足教学需要。这也是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普及受阻的一个主要原因。
2.案例的分析需要较多的专业储备,对教师要求较高
就算有了一个好的案例,如,学习“幼儿园歌唱活动”时选取一个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案例,其教学价值如何充分挖掘,才能帮助学生明确教学设计如何基于幼儿身心特点、歌唱特点及幼儿教育特点,并让学生观摩、借鉴歌唱教学策略,这需要执教的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这是一项挑战较大的工作。
3.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较多
由于要进行较为充分的阅读、观摩、思考、分析、交流及总结等活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整个课程教学时间有效,较难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思考
1.遵循原则选取优质案例是根本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案例的选取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性、实用性较强,而学前教育的对象——幼儿的情况又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案例的选取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案例要以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原理为依据,案例要重点突出、融合基本理念及基本能力,案例要利于思考、可借鉴性强。二是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每个专题教学来对案例进行精心整理,编写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这样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2)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涉及学科知识、技能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是多样的,但这一多样性又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能力环节有机组合而成的。因此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要突出什么能力指导、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作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类型的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学前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学前儿童艺术(下转157页)(接上155页)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学习和掌握幼儿园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策略,从而掌握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3)案例应能够承上启下。即注重案例与所涉及知识和能力的前后衔接性。从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较多,所以组织案例时应特别注意尽量少涉及未学的内容,对多融汇已学要点,应注意设计相关问题,突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联性。
2.建立健全教学案例资源是保障
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的工作,应更多地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多参加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收集和筛选案例。这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执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必要。
3.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是关键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执教教师不仅应具有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和良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在音乐、美术、文学、教育技术等各方面具备基本能力,并熟悉案例教学的基本策略,才能胜任教学。
4.配合教育技术呈现教学案例是助力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配合,使教学案例的呈现能够视、听、操作、互动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案例的使用成效。
篇6
一、教师为中心
新课程实施近10年了,依然有些老师在教学方式上没有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依然存在.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自己主动探索的,即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或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仅仅只能记住教师所讲的结论,没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讲了抛物线定义且强调条件后抛出一题让学生思考.
例1平面内一动点P到直线2x+3y-5=0和到点M(1,1)的距离相等,则P点的轨迹为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直线
同学们窃窃私语,选C的居多.大都认为: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动点到定线的距离,所以点M的轨迹是抛物线.
反思:教材对抛物线定义虽没有强调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但从课本实例的引入中,直观上还是指出了的.更何况老师都会强调,问题的出现仅仅是学生的简单失误吗?由于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及学生认知层次的差异,有时要达成应有的学习效果是困难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新概念强制性地注入学生脑中,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因而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个定义而未能内化这个新知识,无法达到有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学生为中心
导学案成了教育界流行词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老师无所作为,任由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去合作.气氛很热烈,学生也提一些问题,但效果却令人堪忧.学生不知自己在干什么,不知学习要领,不知归纳,不知概括,不知何去何从.在一次初中的“二次函数”复习课中,执教老师分发了导学案,其中有知识的网络形成,有例题和练习题共18道,新一轮的“满堂灌”冠冕堂皇地充斥我们的课堂.整节课老师没有画一个图,还称作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下选取一个问题的学生解答,便可一叶知秋.
例2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是由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经过怎样平移得到?
学生: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的顶点(0,0)向右平移h单位,得到函数y=a(x-h)2的图像,再把此函数的图像顶点向上平移k个单位得到函数y=a(x-h)2+k的图像.
评析:先且不说h和k是否为正数,图像的平移就是顶点的平移吗?学生对平移的知识很含糊.老师不仅没有讲清楚,还说这样处理简单多了.学生不知不懂、错误频出属于正常,老师模糊不清、不理不睬属于不该.
三、师生共搭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有些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帮助学生促进知识应用的正迁移.尤其有难度的问题,教师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什么环节由教师主导,一点也不含糊.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
例3已知D是定圆A上的点,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中点为E,当D在圆A上运动时,求点E的轨迹.
我用“几何画板”演示轨迹,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论证.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我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上面问题中,过E作CD的垂线,交DA于F,则当D在圆A上运动时,问:点F的轨迹是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得到椭圆,有的得到双曲线,还有的得到一个点,也有的得到一个圆.这是为什么?能否进行论证?稍后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点A,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我惊讶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潜能,从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轨迹和论证的思维方法,能够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和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
篇7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加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将信息技术整合进课程也日益被一线教师们所接受和使用,WebQuest就是其中之一。WebQuest是1995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创建的一种课程计划,是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对某个或某类问题(课题)进行学习、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通常包括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是互联网上最适宜鼓励高级思维技巧和强调以真实的方式利用信息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由于时间周期,操作难度等原因,WebQuest在学科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与WebQuest相比,MiniQuest则更贴近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MiniQuest是一种网络环境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设计的微型在线教学模块,使学生参与到一个真实主题或问题的研究中,从而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MiniQuest是WebQuest的简化版,适合于短期的、课堂的探究,能够容易地渗透到常规课程,并为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创设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起点,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教师和信息技术能力较弱的教师,MiniQuest更加直观可行,也更容易取得
教学的实际效果。
《迷人的张家界》就是一个Mini-Quest教学案例,它的主题设计思想与教学方式体现出建构探究的学习思想,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解决本质性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MiniQuest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任务与成果,为课程实施穿针引线。在MiniQuest中,学生应用其信息技术来开展探究,任务与资源的一一对应、成果范例的即时示范,弥补了WebQuest在课堂教学中跨度长、见效慢的不足。
教学设计要素评析
1.教学目标:符合大纲,切合实际
《网页信息的保存》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中的内容。根据要求,小学生在《因特网的简单应用》中,对于“网页信息的保存”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学会辨别、筛选、保存和处理网页信息,包括网页、图片、文字信息等。因此,教师结合要求,并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体差异,既制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设定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既有明确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懂得运用网上信息制作小板报,又在MiniQuest资源网站的任务设计中,进行有梯度的设计,即先是保存网页、图片、文字,然后才是在此基本上的综合运用,做到了任务分层,梯度变化。
2.教学框架:结构清晰,流程明确
《迷人的张家界》依据MiniQuest设计框架,每一环节均以前一环节为基础。例如:先有了情境创设,才会提出本质问题;提出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后,则引入学习任务,并进行分工合作;任务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在这一框架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包括:“e游迷人的张家界”与“分享成果”。教师运用绘图工具绘制了清晰的导学流程图(案例中没有体现此图,但可参考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设计”部分),既明确了学习的过程和次序,又将重点部分用特殊图标和细节标示突出表现,整个框架流程清晰、重点突出,为基于MiniQuest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提供了清晰的“线路图”。瑕疵之处是在分享成果环节的设计上,对生生之间的互评重视力度不够。
3.教学准备:恰当选取,前后兼顾
对于MiniQuest学习来说,恰当地选择教学资料,是课堂学习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案例设计者非常重视对教学资料的筛选、整理与加工,旨在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避免信息迷航,又能真切地感受到张家界迷人的风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网络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前期知识,教师也作了充分考虑,如:电子文件夹的使用、小板报的制作等,通过复习巩固,为后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作铺垫。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还考虑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精选的教学资源均放在局域网内,以免网络故障会影响到学习的开展。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对学生学情的深入分析,对于部分学生已经通过自学掌握了该知识这一点,并不十分明确。
4.教学评价:量规评价,可操作性强
本课评价主要采用量规评价法。在制订量规的过程中,案例设计者成功地避免了制订量规者经常犯的错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的评价标准,过于理想化。案例设计者深知,量规的设计一定要为目标服务,而且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将毫无意义。因此,本案例的量规,既体现了信息存储的目标的要求,又突出了信息处理这一教学的重难点,学生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也在不同层面给予重视,而且在评价表述方面顾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可操作性比较强。同时,教师还在MiniQuest学习网站上,用量规实现了在线自评功能(参见案例中的“小组自评量规表”图),体现信息技术即时性、见效快的特点。
教学过程与实录特色点评
1.学科整合:反其道而行之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潮中,普遍的做法是将技术融入到具体学科中。本案例设计者反其道而行之,将具体学科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是本案例的一个亮点。
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是设计Mi-niQuest的关键环节,所选内容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具有探究意义。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本章节知识是通过让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来学会保存相关的网页信息,但该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学生体会未必深刻,容易让学生在保存相关网页信息的时候,较为盲目。恰好《迷人的张家界》是语文课文中学过的知识,学生对其优秀景色与相关介绍也已耳熟能详。选择这个主题让学生展开网络探究学习,就能让学生在信息的筛选、加工与整理方面,更容易入手,同时又能实现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一举两得。
2.MiniQuest:操作易行
本设计内容分两课时完成。从教学目标来看,学生基本上都能学会保存网页、图片、文字等操作,初步有意识地对网页资料进行必要的筛选与整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方面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尽管设计者是第一次尝试MiniQuest模式,学生也有一些不习惯,但大家都能勇于尝试、积极参与,一帮一式的伙伴学习在本课中初见成效。教学评价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随机抽取组员汇报作品,真实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自评、即时反馈,学生能马上感知自己的学习效果;作品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点评典型范例,突出了重点与难点;课后跟踪反馈有助于查漏补缺。
3.教学实践场景评析
从设计到实施,教学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设计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但实施过程中由于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往往会影响实施效果,甚至会偏离设计原先的轨道。本案例在设计时,特别考虑了案例实施的可操作性,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视频材料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带着问题完成任务、资源精选、量规评价等都有助于课堂的实施。下面对案例各环节进行具体的评析。
(1)创设情境,落实学习任务
评析:在引入与创设情境中,教师利用一段展示张家界美丽风光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有效调动了学生兴趣;同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把漂亮景色的一些景点及相关的介绍保存在电脑中,激发和引领学生思考如何保存网页信息。
(2)任务探究、教师引导
评析:由于是二年级小学生,因此,在网络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部分学生对任务不明确并提出疑问,教师详细地加以说明,使学生及时明确探究任务。又如,学生在保存网页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教师及时鼓励并予以奖励,保护了小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质疑精神。
(3)评价阶段
评析:在评价阶段,教师采取成果汇报、小组自评和典型作品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并设计了评价量规,方法新颖,可操作性强。这是本教学案例的一大亮点――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与即时性。随机评价,真实再现学习效果;自评与量规结合,突出教学目标;现场小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外延伸,追踪评价。
(4)结论环节
评析:网络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的结论环节,教师注意回归“网页信息的保存”,并请同学们登录校园BBS进行学习反馈和课后交流。
结语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验教学 应用型人才
高职的教学改革必须朝着体现职业岗位性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而加强实验教学无疑是必然的选择。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存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单一、方法选取使用不当、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对试验课重视不够,形式化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的效果。寻找科学合理、多样化、有良好效果的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是高职实践教育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对高职试验环节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高职试验课教学方式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试验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演示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或者利用教具由教师演示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熟悉,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爱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通过看录像,光盘等方法,一边观看一边讲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去加强理性认识。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包括课本知识的预习、阅读分析模拟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这样在课堂上才有思路,使模拟教学法真正达到效果。其次,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又要落实课堂目标,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激“兴趣”,更增“知识”强“技能”。
(三)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法介绍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2)案例教学步骤:
1.教学案例的选取。选案例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
2.教学案例的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反映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上去。对于案例中某些关键性情节和话语,可视需要重复呈现。
3.教学案例的讨论。讨论案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需注意的是案例的答案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得到多个合理答案。
4.总结归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对案例的评析进行总结或者引导学生来进行。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要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不应当只停留在分析结果正误。而要着眼于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5.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书面报告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才能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案例教学法对试验教学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2.由于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活动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舞台上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可以动脑筋,可以大胆求异,质疑探索,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思维共振。
(四)开放式试验
改革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创建一个动态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学习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环境,用开放式实验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成了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开放式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区别
(1)实验理念不同。开放式实验教学推崇的是“人人都能成功”的实验理念。它是一种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经过严格的技能训练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进行学习的实验模式。
(2)教学主体不同。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开放式实验教学则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推到实验的主置,享有选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步骤等权利。这样,开放式试验兼顾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教学方法不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具有较强的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前,教师通常对实验(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实验步骤、数据等)有详细讲解,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做实验只需“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老师对学生只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对实验原理、步骤等不作交代或只作少许提示,内容展开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课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实现实验教学时空的真正开放,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同时,交流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被融入实验环节中。
(4)教学目的不同。传统的实验大多数仅仅(下转第62页)
(上接第110页)停留在对所学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这些较低的层次上。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过程,更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对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有了新要求。其中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重新规划实验室布局、建设新技术实验室、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关键。特别是教师,由于实施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紧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试验课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作 者:易康平 文小毛.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 社会实践 教学法
案例是基于特定目的,对某项具体的、实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所做出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针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方法[1]。案例教学法摒弃传统教学法的机械记忆和被动学习,带给学生广大的自主学习的实用空间。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常规案例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根据已经编好的现成案例(包括国外翻译的及国内编写的)进行分析和讨论。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缺乏亲身实践,不能得到整体能力素质(调研、协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更不能使学生领悟到自己所学知识能够指导实践的切身感与成就感。
一、目前常规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2]。在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教学案例供教师选择。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案例数量严重不足,案例教学资源严重匮乏。以我所任教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为例,首先,缺乏适合本土化特色的案例。目前,国内可以找到的行政管理学案例并不是很多,有很多教师选用已经翻译过来的国外且主要是美国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材。这些教材一个最大问题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其次,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纵观目前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多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案例也往往缺乏鲜活性和现实性,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情感不足
案例教学的情感元素非常重要,包括案例选用的兴趣与动机、案例情境重现、案例情感兴奋点和缓冲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营造和谐而又紧张的讨论氛围等等。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采用案例教学,就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深得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与情感需求,没有引发学生的共鸣,没有真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冷漠,出现无法展开讨论与分析的尴尬局面,更不要说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这就偏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三)案例教学方法简单
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与技巧,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同时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总结汇报”等环节,把以学生为中心变为对学生的放羊式管理,任由学生随意发挥,无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无法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就是由传统从课本与教材中选用案例的学习模式到采用学生亲自实践调研收集案例的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到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调查学习,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采集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把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的源泉――社会实践调研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是以社会为基点,以学校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应时应地实践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弥补原来案例教学所缺乏的“本土性”和“时代性”问题。首先,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选择某一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确定调研场所,列好调研提纲等等。其次,培训学生调研知识。即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指导他们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学习搜集信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再次,组织社会实践调研。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调研小组深入调研场所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实践中可以采用笔录、照相、录音、录像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与资料,以形成对社会现实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案例分析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首先,安排课堂教学精讲,使学生掌握与调研主题相关的基本概论和理论原理,这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传统案例教学所缺乏的环节。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把实践活动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完整、条理地总结和展示出来。小组长以文字或多媒体课件形式代表本组陈述调查方案,阐释本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此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教师对实践案例报告和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析,综合课堂上的不同意见,教给学生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延伸――课后案例编写
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库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前进,案例资料应该不断发展更新,让那些内容典型鲜明、研究价值大的案例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因此,在进行实践调查、小组交流、全班讲演以及教师点评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个案,进行去粗取精,进一步润色加工,编写成规范的教学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学会对案例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培养和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可以收到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入实际,挖掘调研案例内在影响的本质问题,做好现实案例的引申分析,不断充实案例教学的资料库,以进一步指导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由于学生要进行实践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演讲讨论以及案例编写等一系列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从常规案例教学单项能力的训练,扩展到调研、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大学的教学方法应与高中阶段的教学有明显区别,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以及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模式训练。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的构建。他认为“认知发现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3]。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建立这种学习的认知结构。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调查研究,然后从案例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思考探索多角度的答案,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发散性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中,自己系统地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展示师生互动的应用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般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单向传授。教师的威严建立在考试上,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分。“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敌对关系。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则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合作的平等师生关系。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调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沟通频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有效的教学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融。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仅强调知识的吸收,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导致许多“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构建发生于学生与情境间的互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4]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使学生亲自与真实复杂的客观世界相接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检验理论或原则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中国台湾)张民杰.案例教学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9.
[2]唐世纲.论案例教学的实施与功用[J].教学与管理,2005(5).
[3]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向光富.情境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作者简介:
篇10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科研中心和计算机系以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BIG6的高职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的科研成果为依据,致力高职教学改革研究,参照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教授RobertTalbert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结合高职教学经验,构建了适于高职教学的翻转课堂结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和课后知识补救有效联接在一起,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其实施包括3个基本环节:课前创建微视频、课中组织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课后上传作品拓展学习,巩固知识。其中,微视频制作是有效提高知识传授效果的关键。
二、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基于以上模式,课题组成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中进行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以《PoperPoint自定义动画制作》为例,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很快掌握进入动画的操作要点。但是,灵活应用“进入、强调、退出”3种动画的设置方法,尤其是路径动画的高级使用却是难点,需要课中设计任务重点解决。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自定义动画的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自定义动画的制作方法;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自定义动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流程设计
《PPT自定义动画制作》学习单元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分别实现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和知识补救。
(三)教学案例评析
1.课前
教师将精心录制的微视频分发给学生预习,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边学边实践PPT动画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来安排和控制学习进度,视频播放快进和倒退可以自己掌控,为他们思考、做笔记、罗列疑难问题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向教师和同学求助,或带到课堂解决。通过课前的微视频学习,学生对自定义动画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深度学习,实现了知识传递。微视频的作用较传统教学中看书做题式的浅层预习效果更加明显。录制微视频,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课中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在学生深度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认真示范,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通过布置任务,分组实践,巡回检查和个别指导,尽可能地将知识内化,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将课堂上的互动引向更高层次,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实现知识的应用创新。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预习的水平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3.课后
教师要将课中学生的优秀作品和观察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将这些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收集整理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给知识消化较慢的学生和请假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及时补救。课前、课中、课后达成一体,使优生吃好后进生吃饱,培优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