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类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类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法课程是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及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实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经济法律知识的需求以及学生今后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经济法教学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会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试模式,以便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法律基础欠缺
学生法律概念不清,法律基础薄弱是会计类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学一年级都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但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面较窄,与经济法课程联系不大,加之该课程是一门考查课,多采取大班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因此,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法律知识很少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不足,这就必然对经济法学习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经济法教学时,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在教学中不得不增补大量的法律常识。例如,在讲授企业法、公司法时涉及到法人概念及法人具备的条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这些知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讲授合同法时要补充民事主体及民事行为能力等等。法律常识的欠缺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教师授课的工作量,影响了教学进度。
(二)教材选用缺乏专业实用性
教材是教学之本,一本好的教材对于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性,会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的选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选用针对所有经济类专业所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版本繁多,章节大同小异,内容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所需要的各种法学知识,具有各专业普遍使用性。但这类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其中有很多内容不适合学生专业培养以及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选用这类教材的大多是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各专业教学要求的了解,在选用教材时忽略了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另一类是选用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作为教材,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经济法。这类用书所编排的内容切合会计专业的教学大纲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知识结构很有条理性、针对性,实用性也很强,但知识点过于详细、繁琐,重难点不明确,内容多达500余页,书中没有配套的案例分析,如果作为教材不仅学生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而且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讲完根本不可能。
(三)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类许多专业都要开设经济法课程,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许多教师没有考虑专业培养的差异性,为了方便自己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授课计划,同一教学内容讲遍各专业。具体到会计类而言,经济法教材的有些内容会计类专业并不适用,例如,知识产权法、竞争法、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信托法、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些内容与会计类专业其它课程交叉、重叠,如税收法律制度在税法这门课程已经学过,票据法律制度在其它课程也有涉及,但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授课内容做出调整,结果浪费了大量教学时间。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由于受课时的限制,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大多数采用讲授法,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任何教学互动环节,课堂毫无生气,枯燥乏味,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有些教师虽然也使用了案例教学,但仍是教师讲授、分析案例,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并且所选取的案例要么专业性太强,过于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么选取的案例比较陈旧,与现实不接轨,缺乏吸引力,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也仅仅是对制作的PPT课件的简单展示,实际上只起到课堂板书的作用,远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教材选用、内容选取要有针对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介于教师和同学之间实施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类经济法教材的选取,要依据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选取难度适中,实用性较强,符合学生专业需要,最好带有大量典型案例的教材。
教材选定后,任课教师要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合理安排和精心筛选讲授的内容。
首先,要依据会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目标安排授课内容。“会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与会计行业有关的经济、民商法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各种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解决实际案例,注重考察的是学生的经济法综合素质能力,”所以,民法、商法的有关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其次,注意经济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重复交叉。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内容如会计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税法法律制度等与其他专业课程有交叉,这些内容会计类专业完全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以节省教学时间。再次,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1990年开始,我国实行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凡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必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今后自身发展还有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这些资格考试都涉及到经济法的内容。因此,会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内容应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中经济法内容相呼应,无缝对接。这样,不仅符合专业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就业及今后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综上所述,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主要讲授以下内容:一是商法相关制度。内容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等。二是民法相关制度。内容包括合同法、担保法、仲裁与民事诉讼法。
(二)注重案例教学法
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学课程必然离不开案例教学,讲授经济法时案例教学尤为重要。会计类专业学生由于自身法律基本知识的欠缺以及经济法课程法律条文的枯燥,如果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合理的插入生动的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枯燥、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理论简单化。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代表性,难易适度,贴近生活,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好是从近几年会计资格经济法考试真题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运用到课程教学中。第二、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展示时,可以是一段文字或者一张图文并茂的材料,也可以是剪辑的一段视频录像等,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案例的使用要适时、恰当。在讲授新课之前运用案例导入,留下悬念容易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在讲完概念、法规之后,通过案例“以案说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四、案例必须能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考试模式
改革、创新考试模式是今后高校将面临的重大课题。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一门考试课,长期以来拘泥于传统的笔试。这种考试模式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及会计等级考试严重脱轨。目前,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还是会计等级考试都是通过计算机实行考试(机考),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完成答题。机考是以系统自动组卷、自动阅卷、无纸化考试为特征的一种新型的考核方式,属于绿色考试,可以节约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证考核方式的公平有效。经济法课程应采用机考,不仅可以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会计等级考试接轨,使学生即早适应这种新型的考试模式,而且也可以避免传统考试学生抄袭及成绩认定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等现象发生。
三、思考与建议
(一)在经济法课程开设之前,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可以开设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不仅为今后学习经济法这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于学生而言较为实用,因为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甚至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是必考科目。而经济法是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这些只能工作后才可以参加。
(二)任课教师编写适合自己学生层次的讲义或教材供学生使用,配上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多样化的习题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增加实践环节。一些教师课堂上也开展了教学实践,如模拟法庭、课堂讨论等,由于经济法课程教学课时有限,上课学生人数较多,利用教学时间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太现实。但会计类专业都安排有实训课,经济法的某些内容与其它课程有交叉,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实训课开展实践环节。如经济法中票据法、担保法,可以借助实训让学生练习票据内容的填写,票据如何背书,票据质押的款式、票据保证的款式书写要求等。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学课时,而且也让学生得到了实践。
参考文献:
[1]齐晋.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03):4752
[2]党淑蓉.浅议大学教材的选采问题[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5859
[3]荣远兰.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J].法制与经济,2011(06):119120
[4]黄君若.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8):5254
[5]王素君.目前高校机考存在的优点、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理论与研究,2014(30):162163
篇2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25)
摘要:鼓励高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研究,以求解决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会计类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证书;课程考核;互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41-03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的大好局面。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即职业技能竞赛证书直接替代对应课程的成绩及直接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依据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育部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提出,要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和评价作用,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教育部职教司印发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出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免试升学的政策。《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遴选方案》规定,高职院校需要设置技能大赛专项资金,每年开展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各项职业能力竞赛,在省级相关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可见,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是参加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遴选的重要条件。以上政策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思想,开展互通改革研究和实践对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意义分析
课程考试考核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和特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实行“以赛代考”的新模式,适应了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需要。《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2012年度报告》指出,2011届广东省高职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三项,其中认为专业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占21%。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应考方式,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3年4月,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与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职合举办了“德永信杯”会计技能大赛,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了赛事,学生积极主动地按照竞赛大纲准备和学习,近50名学生取得优秀奖及以上奖项,直接取得《会计综合实训》的期末成绩和该门课程的学分。“以赛代考”的新模式有如下特点:首先是体现出教学和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其次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再次是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2012年度报告》指出,2011届广东省高职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三项,其中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占44%、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的占18%。教育及信息化相关部门每年根据我院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变化,及时调整了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和标准。我院依据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内容及标准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及标准。此外,我院每年与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联合举办“德永信杯”会计技能大赛,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及标准由公司确定。该公司每年根据珠三角企业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新要求,及时调整技能竞赛项目、内容及标准。我院根据企业调整后的技能竞赛项目、内容及标准相应调整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及标准,以顺应珠三角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竞赛项目、内容、标准,并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包括财务模块和供应链模块。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化教师不仅需要熟悉会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还需要掌握采购、库存、销售等供应链管理知识。此外,信息化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功底和企业实践经历,才能胜任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可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需要教师掌握更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研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内容
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成绩替代和获取课程学分的原则 我院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实践中,按以下原则进行:取得竞赛获奖证书可替代一门相对应课程的期末成绩并直接取得对应课程的学分,不同级别的竞赛获奖证书对应不同的分数,但团体赛只能按相同的分数替代对应课程的分数;若学生参加某门课程期末考试未通过而需补考,取得竞赛获奖证书可免补考,直接取得“补及”的成绩和对应课程的学分;若学生在毕业清考之前取得竞赛获奖证书,免于清考,直接取得“补及”的成绩和对应课程的学分;若某门课程已举行期末考试,则不得替代;只能替代已开课或正在开课的成绩,不得替代未开课的课程成绩,但取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含省级二等奖)可申请免修一门对应未开课的课程;以上成绩的替代和获取学分均需要提供获奖证书的复印件或扫描件,作为登记成绩和取得学分的依据;取得竞赛获奖证书只能替代成绩一次。
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成绩对应设置 我院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实践中,按照竞赛证书级别越高分数越高的原则,在校期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获奖证书,提供证书复印件,按表1替代对应课程的期末成绩,并直接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课程对应设置 我院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课程范围如表2所示。
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的保障基础
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联合开展会计技能大赛 我院会计学部与深圳德永信会计咨询有限公司、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至2013年4月,我院与德永信公司已联合举办了5届“德永信杯”会计技能大赛,累计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了该项赛事。德永信公司每年根据珠三角中小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岗位、规格、能力的需求确定竞赛的内容、项目及标准,内容包括建账、日常经济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对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及整理会计档案、工商及业务会计实训;岗位涉及税务会计岗位、账务会计岗位、税务助理岗位、账务助理岗位、工商服务岗位、业务会计、会计主管、税务主管等岗位。“德永信杯”会计技能大赛为我院会计类专业开展与“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互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实训教学平台可以支持大规模开展会计类专业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和省赛、国赛的选拔训练 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对会计专业的投入,建立了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涵盖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银行会计”、“会计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该平台支持教学、考试、竞赛、实训,利用财会实训教学平台可以开展校级“网中网杯”会计技能大赛。该平台也是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的支持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为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提供训练条件。因此,财会实训教学平台为我院会计类专业开展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互通提供了保障条件。此外,我院申报的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培育专业(会计专业)建设项目已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按规定省级高职教育重点培育专业建设期为1~2年。为适时参加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遴选和改善实训及竞赛条件,我院购入用友会计信息化教考系统(U8.72),该教考系统可同时实现教学、实训、考试、竞赛一体化功能,且竞赛平台与目前全国会计类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一致。同时,教考系统为我院会计类专业开展与“会计电算化”、“用友erp应用”等课程的互通提供了保障条件。
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会计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积累了竞赛经验 近来年,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会计技能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我院同时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分析省级、国家级会计技能竞赛的项目、内容及标准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为完善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提供支持。
“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活动观正逐步被高职院校所接纳并实施。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证书与相关课程考核互通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向阳,魏力,王竝.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高职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5):104-105.
[2]李文,高健.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业时空,2010(4):48-49.
[3]游静,熊艳兰.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11):151.
[4]杨群,吴开岑.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1(3):33.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徐炳炎(1963-),女,浙江海宁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教学评价中心,教授;刘贵莲(1972-),女,江西宜丰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经济与管理工程系,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ZZ090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51-0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后,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才能发现;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评价才能知道。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及进程安排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否体现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育特色,关键是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结构的优化,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及结构仅仅为人才培养描绘出了“蓝图”,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景”,需要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精心设计和严格实施。换言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立足点还在于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课程的受众面非常广,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如何定位、课程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怎样选取、如何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开展课程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实现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寻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会计课程定位为职业活动工具课
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学科中心”的课程理论,按学科课程模式设置课程。因此,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些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并把“会计”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是无可厚非的。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科课程模式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设置“会计”课程,有什么依据,课程又该如何定位?
国外职业教育改革形成的课程模式主要有:核心阶梯式课程(双元制)、技能模块组合课程(MES)、矩阵能力模块课程(CBE)、职业群集课程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成的课程模式主要有:模块(也称能力本位)课程、任务驱动课程、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几种。笔者认为,上述种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归根到底是围绕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设立,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及职业能力形成的认识不同,设置课程和选择课程内容的着眼点就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课程模式,如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认为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就可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从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设置的“会计”课程,定位为职业活动工具课比较合适。因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以非会计职业岗位为主,且职业岗位分布非常宽泛,但岗位群的工作任务都与经济管理工作相关。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是沟通经济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桥梁,经济管理工作者若不懂会计,经济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会计课程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是其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必备工具,如同非英语专业学生要学习英语课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习计算机课程一样。
二、“会计”课程目标为懂会计、用会计及融会计
会计专业是针对会计职业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要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论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都要具备“能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工作。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涉及的专业较多,且很多专业不是针对某个职业设置,而是针对岗位群设置,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不是培养“能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专门人才。因此,这些专业的“会计”课程不能简单照搬会计专业的一些课程,另外,课时限制也不允许简单照搬会计专业的一些课程。如何围绕这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才有努力方向。
作为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职业活动工具课,“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会计”课程的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首先是“懂会计”,不是“做会计”。“懂会计”即懂得会计的思维方式、懂得会计的专业词汇、懂得会计信息的内涵和外延等。其次是“用会计”,即会用会计信息,而不是“生产”会计信息,会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使用会计信息或运用会计思维方式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再次是“融会计”,即能融入会计,树立会计约束和控制的意识,在人生职业生涯中养成自律习惯,能自觉坚持会计诚信,守住职业道德底线。
三、以财务报表的认知、阅读理解及分析利用为主线的内容体系
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决定了该课程内容既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特色,又要具有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特色,还要能自成体系。因此,该课程内容设计不能照搬或简单组合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只能另辟蹊径。应当依据什么理念设计会计课程内容,比较流行的工作导向是把工作过程,即工作实践(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围绕实践来教理论,达到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
财务报表是通用会计信息的载体,经济管理工作者所需的重要信息可以从企业自身、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的财务报表中获得。会利用财务报表,是对经济管理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此,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课程的重点在于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财务报表是知识密集体、信息浓缩体,内涵和外延非常深广,而学生的企业知识和经验很少,又是初次接触会计,还不以会计职业为取向,为此,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实际,增加铺垫内容、精心选择内容、合理组织内容。
在“围绕实践教理论”的先进理念指导下,结合多年来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按照“以财务报表为载体,以财务报表的认知、阅读理解、分析利用为主线”的思路设计教学内容,比较符合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具体如下:
财务报表的认知部分:首先从外延方面进行铺垫,顺序是先企业内部再扩展到企业外部。从认识企业和企业经济活动开始,建立企业经济活动与会计信息和财务报表的联系,再从会计信息的使用阐明会计信息的重要及法律的有关规制和社会监督;再从内涵方面进行铺垫,顺序是先让学生建立会计对象、财务报表要素等概念,再介绍从经济业务活动数据到财务报表生成的会计思维方式和主要会计技术。
财务报表的阅读理解部分:重点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阅读理解。顺序从财务报表的结构到报表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再到报表项目之间、报表之间的联系。内容逐渐深入,核心是报表项目的内涵和外延。
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部分:以真实公司的财务报表为例,采用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关键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对公司的财务从局部判断提升到整体的综合评价。
四、教学实施为更新教学观念,重学为主,多样化教学
以上从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了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设立了“会计”课程最终要达到的标准,并建立了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仅仅是解决了“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的问题。要解决“怎样有效地教(或学)”这个问题,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下,在“会计”课程实施过程中探索。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等。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
长期以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主流,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努力提高教学能力,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练结合、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开展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部分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式的实施需配备学做一体的实训室,提前对学生分组并把简化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电子版)发给每位学生。相应教学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演讲汇报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既熟练了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又掌握了财务分析技术,还锻炼了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以能力为本,重视过程,多形式、多元化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作出价值判断,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教学评价既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的变化做出价值判断,也对教师教的能力和效果做出价值判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他们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依据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的形成。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具有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应以科学的质量观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按“能力为本,重视过程,多形式、多元化评价”的思路建立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不仅限于知识,还包括学习态度、能力;课程考核时间不仅限于期末考试,还包括平时的测评;课程考核形式不仅限于卷面形式,还包括演讲、报告等;课程考核主体不仅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等。例如,笔者在财务报表分析利用部分内容教学时,对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大胆尝试:知识点考核主要通过作业、卷面考试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学习成果演讲汇报(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报告撰写进行;态度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作业及报告撰写完成的及时性及规范性等进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突破,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状态,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立足点――具体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具体课程数量多,涉及面广,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希望有关各级人事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晋升政策,能使高职院校教师潜心教学研究、自觉提升教学能力,让更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投身教学改革中获得职业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赵丹丹,弭晓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76-80.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
(6):130-132.
[3]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9-21.
[4]徐炳炎.企业会计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雷莉萍,古力,等.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思考[J].读与写,2007,(12):47-46.
篇4
[摘 要]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能较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分析了高校会计学专业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存在问题和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必要性,探讨了电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及安排。
[关键词]电算化 实践课程 人才培养
质量是大学的灵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实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电算化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设计能力,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完善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电算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实验资源未能整合
目前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电算化实验没有充分利用与其横向相联系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的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形成一种资源的浪费。在会计学专业内部各课程的实验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交流,造成部分课程实验重复,资源浪费较大,部分应有的实验内容缺失,学生得不到应有训练的状态。
2.实验内容质量不高
大部分会计实验都以纯粹的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为目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主要局限于会计核算,远远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现有的综合性实验业务简单,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实践,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缺乏与实际生产经营环境接轨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室内无法模拟复杂的经济业务,模拟业务与实际业务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电算化类实践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电算化类实践课程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重要的一个环节,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导向,高校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会计实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通用型、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课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技能的学科。学生仅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要想全面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很困难的。通过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学生亲自利用教学软件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账户和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打好了基础;学生通过亲自分析企业的成本构成以及进行成本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成本的认识;对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理解;置身于实际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笔经济业务,谨慎做出每一项决策,可以培养学生的财务会计业务素养。
2.有利于弥补理论教学和校外实习的不足
会计理论知识的教与学都很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学习的兴趣与激情。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只能讲授通用的理论和基本的简单的操作方法,很难面面俱到地详细讲述具体业务的实际处理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如果不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就成了纯粹的纸上谈兵。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课程的教学,才能弥补理论教学和校外实习的不足,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安排
会计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一般应有以下课程与内容安排,形成对外会计、对内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政府会计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1.财务会计业务训练
《财务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方法和技能,为实际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实验内容包括:①原始凭证的填制训练;②记账凭证的填制训练;③登记会计账簿训练;④财务报告编制训练。
2.成本会计业务训练
《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成本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内容包括:①制造费用与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训练;②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③分步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④分批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
3.管理会计业务训练
《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管理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性的理解、操作与掌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全面预算的编制训练;②标准成本制度训练;③责任会计体系。
4.公司理财技能训练
《公司理财技能训练》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财务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为实际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实验内容包括:①公司股票筹资方式的选择训练;②企业长期负债资金筹集方式选择训练;③企业新建项目投资决策训练;④分散证券投资风险的策略与方法训练;⑤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训练;⑥企业股利分配政策制定训练;⑦ 财务报表分析训练。
5.《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软件实训》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软件实训包括:①单一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实训;②政府主管部门集中会计核算实训;③政府财政部门会计集中监管实训;④预算单位资金支付实训;⑤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实训。
6.《企业会计软件应用实训》
企业会计软件应用实训包括:①单一企业会计核算实训;②集团企业会计集中监控实训;③存货核算系统实训;④资金管理系统实训;⑤预算管理系统实训;⑥财务分析系统实训。
7. CPA审计业务训练
《CPA审计业务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审计基本流程训练;②收入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③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④生产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⑤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
8.合并报表业务训练
《合并报表业务训练》内容应包括:①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②编制合并利润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③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9.纳税申报技能训练
《纳税申报技能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② 消费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
四、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明确电算化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电算化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首先应明确实验的教学目标。电算化类实验实验课程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通过实验课程的实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理解、巩固及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技能, 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编制高质量的电算化课程实验指导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电算化实验课要求有高质量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首先应该对与其相关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有一个高度的凝练,为学生独立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知识的帮助;实验内容应该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旨,应该尽量具有综合性,有一定的难度,并应带有一定的探索性,避免简单重复地完成与课内实验差别不大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安排上,应该合理,前后实验模块应该恰当衔接。
3. 完善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各门电算化实验课
应构建科学的电算化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资源优势,整合学院内部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创建一个学科覆盖面宽、系统化、集成化的实验教学中心。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开放实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高等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算化类课程的设置可以达到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是会计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过程,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教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基本科学素养、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的财经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计算机类本科专业(0809)有6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类普通高职高专专业(5901)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等19个专业。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3个与计算机关联程度较高的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各专业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具有在各专业领域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根据这些专业能力培养的共性要求,我们把这些专业泛称为信息类专业。
1.根据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10》(以下简称《年鉴》)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软件运行的综合统计资料,尤其是其中“2010年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概况”的介绍,表明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很快。《年鉴》汇集了全国各地区软件产业发展情况及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对产业发展的分析论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软件产业在2010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表明了我国软件产业在经过2009年度低落后的强盛发展势头;也表明了软件行业强盛的人才需求和对学生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系统分析、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要求。
2012年12月7日,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湖北省经信委)了以下数据:2012年1-10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812亿元,同比增长21.17%,成为湖北省9大千亿产业中增速超过20%的产业之一;且每个月同比增长20%以上,最高增长33.25%。其中,软件业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34.51%。软件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利润和利税的增长都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是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目前,武汉市正在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预计到十二五末,湖北省软件业的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将占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从高校应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来看,信息类专业应着重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结构。
根据我们与IT企业多年合作的认识,IT行业对毕业生当前主要的能力需求是:毕业生应掌握IT行业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一是c语言和Vc++;二是JAVA语言和基于JSP或SSH的Web应用开发技术,或者是基于.NET的Web应用开发技术;三是近二年需求比较旺盛的手机软件开发技术;对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与工具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另外,IT行业也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软件项目开发的经历,从而来认定是否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而且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看重。
2.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
根据“顶层设计”的方式,我们先确定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结构及各模块的课程,各专业再对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中的课程进行选择,对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的课程可进行增补,然后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信息类专业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如下:
(1)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信息类专业共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
(2)按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关联程度,为关联程度较高的专业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计算如下:
如果专业之间的关联度>0.6,表明专业之间的关联程度高于差异程度,可以设计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
(3)按专业之间的差异化要求,为各专业设计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突出各专业的专业特色。
3.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共有6个模块,分别由以下课程或独立的课程设计组成。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2)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3)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属于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机类专业,还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3个专业,虽然与计算机类专业关联程度较高,但并不是同一学科的专业。按学科平台课程划分的模块有3个,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共享同一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计算机类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3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4)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
各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包含各不相同的课程和课程设计,以体现各专业相互区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4.各专业各模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要求
(1)列入不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将按统一的要求(学时、教材和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进行教学和考核。
(2)列入本科和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一门课程和课程设计将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不同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不同的课程设计(实训)大纲和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书等。这样可以反映本科和专科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5.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1)根据“顶层设计”要求,先设计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结构,再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信息类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和面向软件业的就业质量。
(2)同步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块,同步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求,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余正红,尹朝庆,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8):8-11.
[2]余正红,尹朝庆,JSP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17-21.
[3]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学科教程(2009)[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54.
篇6
高职专业课考试改革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已成为“教”与“学”的桥梁。学生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期望拿到高分;教师为了能够展示好的教学效果,期望学生成绩能够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如何能通过设计有效的考试方案,达到既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改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双赢”目标,需要当今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真地思考。
一、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现状
1.考试目的扭曲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有理财之长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必须树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的考试理念,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考试方案。因此考试内容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与素质的结合。而当前很多院校很多课程的考试只是将课本中硬性的理论作为题目,偏重对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考核,忽视了素质、责任与能力,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不高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很难达到培养目标。
2.考试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中很多专业课按照传统试卷的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出题,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培养学生思考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使有些课程选择开卷考试的形式,题目依然与闭卷考试的题目相差无几。还有些专业课采取写论文的形式,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给出成绩,导致学生利用网上的便利条件做文字游戏,很难通过考试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当然,也有些课程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但平时成绩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任课教师按印象或考勤来打分,随意性较大。这样很难令学生信服,造成学生对平日学习的忽视。
二、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提出
每所高校都因不同的教学设施、不同的师资水平而有着适合自身的考核方案,虽然其他兄弟院校有比较优秀的做法,如果完全采取“拿来主义”就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针对财经类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为探索高职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的新办法,笔者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试图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财经类专业考试改革新方案,引进多元化、素质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良好教学状态。
三、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内容
在对其他优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成果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笔者立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专业办学特色,试图寻求适合青年特色文科特色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
考试改革方案遵循以下原则:(1)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彰显专业特色、创造社会效益;(2)要求专业课程结束后展示综合作业成果,并邀请考核小组进行集体评分;(3)考试成绩既要体现出作业本身的质与量,也促进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表现出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4)作业成果通过公开答辩。
1.考试方案过程化
考试方案过程化是指不仅仅依靠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而是也将平时的作业成绩及期中考试的成绩同样融入成绩评定中,但如果平时成绩的评定本身就是不科学或不公平的,就会使这种融合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将考试视为教学的一部分,可以将课程阶段性地分成两或三个部分,分阶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能及时督促学生及时温习功课,二能通过评价在成绩中发现学生的进步或后退,及时发现问题,三是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共同提高。总之,考试不单是一门课程的终点,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起点。
2.出题人员结构化
目前很多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的做法是任课教师负责制,即任课教师提前拟定专业考试试卷、学生于统一时间完成试卷、任课教师给予成绩的考核形式,或者由任课教师拟定考试作业题目、学生于统一时间上交作业、任课教师给予成绩的考核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1)教师对考试内容可以依实际讲课内容适当调整;(2)教师可以视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等情况的了解,调整试题难易度;(3)整个过程操作方便、简单快捷。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1)正是教师对试题调整的方便性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讲课内容的深浅受主观影响较大;(2)如果是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教师评分的标准很难统一,可能因时间的推移或心情的变化而改变;(3)试卷题目的科学性很难保证,相比之下多个教师共同研习试题会较科学;(4)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负责制的考核方式会表现出考核形式单一性,不足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
所以,针对每门课程有必要成立课程评价小组,小组成员中包括该课程的教师、同类课程的教师及校外财经专业教师,有可能的话也请就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有层次有结构的出题小组能开阔出题思路,并使考试与教学目标真正相结合,同时有效防止了任课教师负责制的随意性。
3.考试形式多元化
高校培养目标中常常提到“高素质”,如何能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前提是得有“高素质”的考试,而单单用一支笔一张纸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财经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财思维、理财能力、沟通技巧、礼仪态度,我们就需要在考试中设置不同的环节对这些“素质”一一考核,而不是仅仅记忆会计分录和金融产品。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要考核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为一个中小型公司进行服务,包括做账、风险管理、报税,也包括与往来客户与银行的沟通,同时包括如何对待上司、同事及家人。以高职金融专业为例,要考核学生能否会分析市场情况自己设计理财产品并把它推销出去,能否会理解会计报表数字背后的含义,是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冷漠。考试是学生学习的引路牌,如果考概念和理论,他们只会死记硬背,如果考素质和能力,他们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
4.评价标准科学化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标准的客观、公平、公正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评价标准的科学依赖于考试形式的选择,更依赖于出题人的严谨。如果有些考试形式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比如演讲的流畅程度、回答开放性试题的说服性,可以选择小组共同决议的方式,每人给出自己的分数再平均。当然,这样的程序会把考试的流程复杂化,所以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我认为,如果用心将考试评价体系完善好,这将是件持续有益的事情。
四、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试是一个引路牌,引向何处将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考试的导向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案,进行配套的教学改革,有效发挥考试的引路牌作用。通过考试,将学生引向学什么、如何学的轨道,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轨道,真正起到“以考促学、以考改教”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建东,欧阳逸.高校考试的异化与考试改革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杨世鉴,李紫.浅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10).
[3]赵琪.结合我院实际浅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J].科技信息,2010,(4).
篇7
第一,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运行机制,科学设置实习、实验等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以解决处理特定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推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上台阶。第二,将工科特色和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实现工科品牌优势与经管特色的深度融合,凸显高校特色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渗透和统帅作用,培养既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有工科基础理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第三,以塑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整合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紧跟特定行业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督导与管理、教材建设体系,提升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第四,探索差异化优势的办学思路,打造与重点高校、财经高校相区别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由于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较鲜明,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的主导专业竞争力较强;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不属于这类高校的主导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如果不能被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有效吸收的话,行业特色就会成为行业的累赘。为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动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上向学校的主流特色靠拢,既能借助学校工科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自身,也能强化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与非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差异化优势。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框架
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2]。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始终要求立足于特定行业,依托工科行业这块“自留地”来推动专业发展,培养具有解决特定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即是说,要将工科特色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导方向,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强调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3]。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推动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其总体框架可概括为5个方面(图1)。由图1可知,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其总体思路为:(1)优化教学内容,要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2)充实教学条件,要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3)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要完善能充分体现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4)提升教师素质,要塑造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5)强化实践教学,要设计工科特色的经管实践教学环节。这5个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从图1能够看出,工科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的统一体。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在适当增加工科类课程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紧紧跟随时展和特定产业发展,充分掌握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前沿与发展趋势。教学条件建设首先要求组织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着力解决工科特色的经管专业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教学过程和考核的科学化,要求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凸显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典型案例教学作用,并逐步建立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则强调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经管师资的重要性,将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课程、派遣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作为解决现有教师欠缺工科知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强化与行业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建立具有较高仿真性的模拟实验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队伍、实践性教学环节共5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内容
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向纵深发展[4]。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奠定基础,必须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1.增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可在保持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个别体现工科特色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为了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如石油化工过程概论等基础课程。2.设置行业经营管理类课程。这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反映特定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石油经济学、石化商品学等课程,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石化商品学等课程。3.教学内容紧跟行业经营管理最新前沿与发展动态。这主要是追踪学术前沿,实现经济管理类教学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如请行业内企业管理层到校做学术讲座,介绍行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发展前沿,及时将企业经营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依托茂名石化公司、中海油西部公司等石油化工企业,聘请这些公司高中层管理者到校为学生做行业经营管理前沿讲座,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特色的把握,也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前进。
(二)充实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材、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诸多方面。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充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建设条件,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须从教材、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等方面展开研究。1.编写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教材建设是关键环节,教材选用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质量[5]。因此要积极联合其他同类型工科高校教师,组织共同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教材。2.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工科行业特色及其用人规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在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方面,设置明确具体又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安排。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推动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制定出了具有石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打造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3.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习指导书。要从凸显工科特色的要求出发,结合工科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和行业特色,编写相应理论课程以及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大纲或实习指导书等。比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凸显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大纲、实训指导计划等。
(三)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是教学组织实施及其效果检验的关键。要在广泛调研行业经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经营管理规律,对教师选聘、备课、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习教学乃至毕业论文指导与学业成绩考核评定等教学过程和考核体系的诸多环节进行设计,完善充分体现行业特色和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1.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凝练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并以回答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有的放矢,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当前,在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仍以讲授为主,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有待推进[6]。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要求积极推行探究式、讨论式教学。2.将行业内企业管理经验作为主要教学案例。要在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研企业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案例,建立行业经营管理教学案例库。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以加强学生对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3.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设计以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业经营管理内在本质,必然要求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才保障[7]。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引培结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引进工科背景或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类师资,推动经管师资队伍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塑造一只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1.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师资。引进既具有行业从业经验、又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师资,弥补现有师资队伍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的缺陷,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经济管理类师资队伍素质。2.引进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经管师资。在引进的经管专业教师中,强调教师原有专业知识具有工科背景。如引进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其本科阶段为工科专业。这样,该引进人才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可能较之于单纯市场营销专业博士毕业生更深刻、更全面。3.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师团队不仅要教好课程,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时更新知识[8]。这要求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推动现有教师加强对工科类经管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胜任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4.派遣教师到行业内企业调研学习。这是指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调研、跟班学习等,以加深经管专业教师对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认识,拓展教师知识面。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要求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学习,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周边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践调研、跟班学习,从而加深了教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认识,有力推动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步伐。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9],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应用能力。为体现工科特色,要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传统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将着力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增强经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科特色。1.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当前多数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建立了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实习基地,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提升这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周边城市相关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加企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茂名石化等石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石油企业工作现场听取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石油行业的理解,推动了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2.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要在充分调研行业经营管理流程、运作模式、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建立模拟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推动经管实践教学朝着特色更鲜明、实用性更强、针对性更准的方向前进。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建议
一、就业导向下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大量的外企、合资企业、物流、管理机构等迫切要求经管类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实践领域英语化,不仅能看懂和翻译资料,还要能开口说、动笔写。相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经管类学生的工作使得学生必须更多地使用外语,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想进一步学习深造,想出国旅游、定居等,都要求极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勇于实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二、目前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教学模式的先天缺陷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理解力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效果也不够理想;大部分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并非太高,不能胜任;考核方式过于死板,学生没有展现自己才华与风采的舞台等。
三、就业导向下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把商务英语讲授纳入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之前即在学生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商务英语相关课程,即把商务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桥梁和纽带,承上启下。
同时,双语教学的课程安排也要与其他专业课设置进行通盘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比如《管理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学》、《物流学基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可以作为学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适应性课程,在教师讲授中穿插双语,可以尝试中英文结合,核心概念可以使用英语讲解,难点分析以中文为主进行展开。
(二)积极探索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1、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并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可以模拟招聘会英语面试现场,也可以设置相关专业场景让学生来解决实际问题,设立工作项目,能让学生有切身感受,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2、Presentation教学模式
Presentation在英语中的释义有“提供”“显示”“演示”“报告”等,用于商业和教育领域时指“演讲”“演示”简言之,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课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准备,课题可以是教师规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的。学生准备充分之后,各小组用Presentation进行课题演示并演讲,最后进行师生互动,给出相应分数。这种形式不仅给老师一个良好的反馈,也让学生学习如何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转杯与讨论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小论文。
3、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经管类课程大多实用性极强,教学中应该结合章节内容,选择贴切的精彩案例,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分析,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完成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手段多样化
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中,由于合适教材选择方面的困难,应该充分利用其它资源,比如网上的资源,可以编写专业术语对照表,搜集多种教学辅助材料,比如找一些英文解说,中文字幕的视频,不一定局限在专业领域,相关的都可以。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语音室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相关技能。
(三)积极开展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可能只是期末的一张卷纸,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是结果导向的,来上课也只是为了学分,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并没有真心想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什么。在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可以改变过去一张期末卷纸给分数的情况,建议改成考查方式,提高平时表现成绩的比重,比如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适当增加口语多占比重;再比如进行更细的划分:课堂发言占10%,小组讨论表现占10%,案例分析占15%,小论文占15%,期末卷纸占50%等。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不要严格局限在考核方式上。
(四)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双语教学推行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现有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二是积极引进优秀的双语教师。学校院系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一切为教学服务。
(五)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学生英语的底子不同,领会能力及关注点也不同,为了更好地上好双语课程,必须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式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上好课。
2、课堂外语使用比例应渐进式增加,由易到难。比如可以制作中英文对照的PPT,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讲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先培养学生兴趣,慢慢提升英语使用比例,如果学生不懂,也可以用中文再讲授一遍。英语只是学习的工具,不能一味强调使用英语,最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领会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能力,不可在教学中本末倒置。
3、提倡小班授课,以30人为宜。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堂效果,有时还会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所以班型不宜过大,课堂上的讲授、沟通也方便,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便于学生的自我展现。
参考文献:
[1]欧阳强.“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吴志平.《管理学》双语教学中的Presentation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3]郭虹.《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市场论坛,2012(10)
作者简介:
王倩(1980.2-),女,山东东营人,硕士,副教授,工作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应用型人才;数学教学
一、前言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是以就业为目标和导向来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的,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比较强调实用性,从而帮助学生真正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实现就业.
二、建筑专业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概述
1.数学教材与建筑专业联系不够紧密
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所采用的数学教材仍旧跟普通高中差不多,是以理论说明、讲解为主的内容,与建筑专业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求联系都不够紧密,并且缺少相关应用实例.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容易产生数学学习“无用论”,教师也往往忽略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对于建筑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2.数学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现阶段中职学校数学课程安排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课程内容先后顺序安排不够合理,第二是数学课时的安排不够合理.尽管近年来专家们编写教材的难度降低了一些,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增补,尽可能考虑了各大类专业的通用性要求.然而由于中职专业门类的多样化,各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在课程安排时都忽略了学生专业背景的需要,而按部就班地进行,导致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衔接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3.数学教师对于学生专业课程了解程度有限
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对于自己授课班级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了解程度都十分有限.通常数学教师就是依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的安排、准备、讲解,并未认识到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因此无法及时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背景知识进行穿插讲解,从而使得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所需知识产生脱节,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热情不高.
三、数学教学对于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建筑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也正在朝着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对于从事建筑事业的企业而言,对于未来建筑从业者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综合,尤其是建筑类应用型人才更是备受青睐.作为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如何提升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综合能力、职业技能是恒久不变的主体.而要保证建筑类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有效吸收和掌握,数学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基础.
四、如何在中职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1.提升数学教师相关专业背景知识
由于中职学校教育仍旧会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因此中职建筑学校的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在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测量、建筑力学、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方面的积累.如果数学教师在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方面缺乏了解就会使得数学课程的内容十分淡薄,不利于建筑类专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无法真正地实现通过数学课程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学校可以加强数学教师与建筑类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彼此理解双方所学的知识、背景,互帮互助,最终实现数学课程助力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
2.明确数学教学目标是服务于建筑专业课程
中职学校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方面的安排时,首先应当明确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目标是需要服务于专业课程的.例如“锐角三角函数”虽然是初中数学知识,但是它却与建筑专业中的建筑力学、建筑测量等多门基础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们的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在初中的时候对该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不增加课时进行巩固与复习,不但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影响到后续“任意角三角函数”章节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当以符合建筑专业课程所需为主,重点讲解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实用性内容、工具性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时,教师还应当考虑到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基础、学习特点、学习需求等方面,针对建筑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做适当的调整和增删,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如在建筑专业多门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大量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因此在数学课程对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培养中应设定“能熟练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进行运算”为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教学大纲要求的“能正确使用”.
3.教学案例分析为主、理论推导为辅
为了进一步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真正做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中职阶段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考虑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对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讲多练,严格要求同学熟记公式,学会应用;对于不符合学生特点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应当予以改进,同时要注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因此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当以案例分析为主来进行相关数学概念的讲解,并且结合建筑类专业背景来进行讲解,相关数学理论推导过程能省则省.大部分的学生在对于概念的理解上都是存在较大困难的.数学教师必须在做到了解建筑类专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数学概念的普及,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也使得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数学知识来分析专业课中遇到的问题.在案例分析方面,最好能从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中选择相应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学生练习.例如,结合“基础、实用、够用”原则的运用,在与建筑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任意角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这两章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大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应用性案例和练习,例如楼梯板钢筋计算、建筑物的方向和高度、建筑物的表面积、基坑土方出土量的计算、楼梯混凝土工程量的计算等方面,而对理论部分则进行删减,从而改变了过往中职数学课堂以传授单一的知识为主,缺少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内容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在未来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性,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专业课学习和运用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4.通过实地教学和建模比赛提高教学成效
在建筑类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带领学生离开传统的课室到专业实训场地进行实地教学.例如案例“楼梯板钢筋计算”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施工现场观察,结合楼梯板钢筋构造图,学会计算楼梯楼板钢筋总长度和楼梯楼板各条支座负筋的长度.实地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该数学知识学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通过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让学生从生活、未来工作环境中体会和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此外还可以进行小组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进一步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
5.创新数学教学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学生都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因此在对于数学课程学生成绩考核方面,应当考虑到这一影响因素,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核心,而是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程度为核心.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成绩考核时,需要创新考核方式,除了常规专门的数学考试外,还可以结合当学期与数学比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一起进行考核.例如第一学期数学课程中的“立体几何”和“任意角三角函数”知识与本学期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这两门专业课程有密切联系,则本学期的数学期末成绩可以按如图所示比例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但从中可以体现到学生对综合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程度,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五、总结
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和理论模块,另一方面也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在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数学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其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并且能帮助学生未来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蒋正梅.中职建筑专业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中等职业教育,2011(11):46-54.
[2]王琨.高职建筑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3-44.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无论在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和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知识。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调整与创新非常必要,而且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在配合专业教育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 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 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 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 财务会计报告: 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 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
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往往把本专业需要的非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会计学和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金融学等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会计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核算与控制的问题相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企业竞争也不尽规范,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停留在传统阶段。反映在教学上也相对落后,从教材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沿用传统模式,有关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并未完全进入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教学中,或是不能有机结合。为此,应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两个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可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会计学知识体系和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有关课程,并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外在结合和内在结合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