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养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养的含义

篇1

一、教师理念的转变

新时代的条件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把教育的中心本质应还原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同时教师也应认识到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也已不是传统的把知识机械式的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眼高手低,毫无能动性的“机器”,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已不再是“蜡烛”“春蚕”或“工程师”,而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劳动的教师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在现实教育中服务于学生,要充当“服务员”的角色,这在本质上来说是观念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体悟知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自觉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在轻松快乐的场景中愉快的学习,让学生初为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者”而是一个“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应该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自我发掘课本知识,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学生着想,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够融入学生之中,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构建一种“学友”式的新型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使课堂从传统的“制造型课堂”变为“创造型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自己学到知识,发展自我。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扩大

新课程下教材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又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紧密,而传统课程紧扣知识,知识面比较狭小,教材内容较为死板,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只是机械化的知识传授,这就使得教师的知识老化,面狭小,具体的教学实践较为死板,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势在必行。

做一个爱读书的人,畜养自己的学术功底,培植自己的思想之根,用博学的素养教书,用知识和精神集于一体的人格修养来教书,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所授课程,知识要回归到社会生活实际,让课本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活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的灵魂是爱,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也要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学生为学生明天的成长铺就成功的道路,教育家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也显得尤为必要。

篇2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学;护生;职业素养

R47-4;G712

教学是知识传递的教育途径,教师作为教育者及教育媒介,肩负了传授知识的重任。在中职护理专业中,中医护理作为基本的专业课程,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教育,传授中医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将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传播,这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护理工作已形成了现代化护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而努力,因此,护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具有时代意义。

一、重视课程教育

在中医学中,中医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民经历了漫长的疾病斗争所积累而形成的经验总结,在继承与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医学的整体性,并突出个性化,注重实践与应用的特点,并将丰富的辨证法思想与唯物主义应用其中,才能真正展现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其涉及的技术包括艾灸、拔罐、中药熏洗、按摩、刮痧等等,是精深理论的延续,都有其自成系统的技术支撑。

中医护理同时也是护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非常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古人常说,医者,仁术也。更多的医者是以一种医者本分从事医治工作,扁鹊敢于直言,华佗不畏权贵,而唐朝的孙思邈由于受到《内经》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影响,提出了“人命贵于千金,救济甚德”的理念。另外,我国古代医学行文中如《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药方》等还与《希波克拉底誓言》有着同工异曲之意,这些文化精髓与素养道德均是对医护工作者道德素养的引导。再比如李时珍在数十年的时间中亲历实践,广收博采,皆因其有着一颗救济于世的医者之心,这些都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学传统文化[1]。

总之,我国的中医护理整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含义,在现代化护生职业知识技能掌握与素养形成上均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也成为了护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二、注重教师身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做人,我国的文化中对“为人之道”有着深层次的解读,如陶行知曾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不但要以学识育人,还要以德育人”。任何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具备博学多识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行医方面,教师同样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领路人。俄国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以身作则,以谨慎言行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总之,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护生职业素养形成的指导力量,在培养护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理论渗透

在护生的中医专业学习中,理论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护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源头。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关注自身健康、与周围人际的和谐相处、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中医辨证W方面,包括对事物明察辨别的能力以及公正客观的处理能力;在学习五行之生克乘侮,则要求利用生态环境之中各种生物链知识,探索“制则生化”的意义,坚持“和为贵”的理念;在有关七情知识的学习时,要学会对自我心态的及时调节,减少烦恼,多些阳光;学习药膳调护的内容时,要感受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理解“天人相应”的含义,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2]。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的起到提高护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提升技能水平

护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是在职业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部在2015年就了有关《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将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工作,也就是将护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水平提高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当前的护生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和实训环节,全面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具体到我国中医的技能方面,笔者以拔火罐的操作为例分析,比如在训练操作前,教师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到实训教室,培养职业守时素养;要求以掌握实训操作为训练核心,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同时注意用火安全,这是体现职业素养中的纪律性、安全意识感,均是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3]。

五、注重反馈评价

在中医护理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师依旧要做好护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渗透工作,实现以评促学,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患者”反馈等,给学生的专业操作加以一定的外界束缚,以更好地规范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尤其是在学习有关按摩、拔罐和推拿内容时,更要引入“患者”体验环节,如做三分钟以上肩部按摩,要求“患者”签名,并进行评价,将其作为护生技能水平在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以外的客观评价指标,以外力来促进学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其在逐渐形成职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巩固提高专业技术,真正传承中医的传统技艺,弘扬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的评价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其更深刻认识到自身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知识框架的构成情况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现状,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患者”多方位的反馈,实现中医护理知识的传承以及自我专业知识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专业的护生将来会成为一线的医疗中坚力量,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技能水平与全面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将患者作为服务核心”的人文意识,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极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推动中医传统的顺应自然模式向满足人类身体健康及精神需求转变,将中医护理工作推向优质化、多元化与全面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霞.浅谈在护理技能培训模式中培养中职护生职业素养[J].科学中国人,2015,11(12):286.

篇3

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释义

明确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首先要明确其教育对象。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如果教育对象不明确,教育活动也就无法有效实施。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含义,指针对农村居民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为此,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问题之一:何谓农村

就行政区划而言,农村指我国的省、市、县、乡、村中的乡、村,但这种划分只是行政级别上的划分。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在沿海地区以及一些中心城市的周边乡村,已经成了以非农经济为主体产业的小城镇,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生产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媒介环境,都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农村应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级以下的地区。

2.问题之二:谁是农村居民

依据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居民是指户口在农村的人口。但这一定义显然没有穷尽事实上的农村人口状况。首先,拥有城镇户口的乡镇干部、中小学教师、邮政电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也在农村长期居住;其次,户口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也分为四类:一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二是“离土离乡”长期在外的打工人员,三是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四是户口虽在农村,但在城市扎根了的名义上的农村居民。因此,事实上的农村居民应该指长期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的居民和农村的外出打工者。

3.问题之三:媒介素养为何物

媒介素养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①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文字、图像、声光等各类语言的识别与使用,也称为传统素养,二是对各类信息进行的采集、加工、保存、传播等能力,也称信息素养。显然,在信息迅速膨胀的当下,第二种媒介素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究竟能否适应时展,其主要标准就是看他在传统素养的基础上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媒介环境的信息处理能力。而能力的形成,一是靠自身的学习与经历,二是靠外界的教育与训练。

4.问题之四:农村媒介素养教育是什么

当前,有关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农村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媒介素养作为考察传媒与农村关系的一个新视角;对农村媒介素养状况开展实证考察;新媒体在农村的应用,等等。近两年来,学者把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上。从对农村及农村居民定义的梳理,笔者初步将“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界定为:在县级以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进行的,针对其长期居民及外出打工者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其教育对象与场所的独特性,决定了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独特的特点与实施体系。

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

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体现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地域性以及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媒介素养教育反映了农村教育的深度与水平。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农村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对象的多样性

对象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农民职业构成的多元化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农民的职业和身份发生了深刻变化。陆学艺“根据农民所从事职业类型、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这三个因素的组合”,②认为中国农村阶层中已初步分化为农村干部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智力型职业者、乡镇企业职工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雇工阶层、外聘工人阶层、无职业者阶层等10个阶层。同时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村,分层结构是不同的”。但就总体而言,农村内部那种“铁板一块”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则是不争的事实。农民的概念开始多元化。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农村中处于不同阶层的居民,由于各自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职业的不同,媒介拥有率与接触习惯、媒介偏好、媒介参与程度、媒介诉求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别。③相应地,各自的媒介诉求、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与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表现出多样性。

2.空间的区域性

空间的区域性是由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各地经济水平、气候特点、地理条件差异较大造成的。在经济发展上,不仅存在着东中西部的差异,还存在着因与中心城市距离的不同而造成的经济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的教育水平,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延伸,也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相应地表现出区域性。由于气候、地理的不同,各地的生产方式也有较大的区别。

3.文化的复杂性

就大文化背景而言,我国各地区由于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作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心理成了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背景。此外,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县及县以下乡、村,各民族在宗教、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构成了我国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多民族性。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再加上由于人口流动与传媒带来的城市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村文化的复杂性,作为我国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既存背景。

4.媒介的自主性

媒介资源指农村的媒介硬件条件与媒介对农村的关注。资源的缺乏与主动性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是互为表里的两个问题。随着国家“村村通”项目的推进,农村各地的媒介硬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在网络的使用上面。同时,媒体整体上呈现都市化倾向,缺乏对农村、农民的关怀。主动性的缺乏指农民缺乏通过媒介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自身诉求的主动性。方晓红教授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对于运用大众媒介的舆论影响力保障自己的民利”的意识都不强。④

此外,师资与资金的缺乏是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样也是我国在农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必须首先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及其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考虑我国农村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特点、人口素质、民族状况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诸种因素对教育的制约性。”⑤作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部分,我国农村媒介素养教育同样面临着农村地域独特性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注释:

①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②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428页

③④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

篇4

关键词:会计伦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基本含义

(一)伦理与会计伦理含义的界定

在我国,“伦理”是基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强调伦理的最初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调整人伦关系的规范。在西方,“伦理”一词源于希腊语,被认为与“道德”含义基本相同的哲学概念,是人们对道德现象进行的理论思考。综其所述,伦理即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内容,强调其在对社会道德现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个体间、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环境等关系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般性规范,而在伦理学界往往会将伦理学具体分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两个部分。会计伦理属于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部分,具体指以会计工作职业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会计人员关系伦理、会计工作关系伦理、会计机构关系伦理以及会计行业伦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会计伦理主要讲的是在会计工作环境下的伦理关系分析,其核心是将伦理置于会计环境中进行相关关系的哲学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其内部发展规律的研究。①

(二)道德、职业道德及会计职业道德含义的界定

认为道德从本质上讲是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部分,是将社会个体置于社会环境之中,调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等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准则,是人本身的应然存在方式。职业道德是专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般性道德规范,用以指导职业者与服务对象、职业者与行业、职业者与其他职业者以及职业者在利益抉择过程中关系处理的基本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与服务对象、会计行业以、其他从业者之间相关问题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三)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会计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把相关价值观、道德观标准贯穿教育中,并最终促使专业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培养其忠诚的潜意识,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会计伦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

会计伦理的实质就是研究会计职业道德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会计职业道德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出可以指导实务性工作的一般性指导意见。也就是说,会计伦理是会计职业道德哲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哲学基础,会计职业道德的科学性取决于会计伦理这一哲学基础的牢固性,会计伦理的变化决定着会计职业道德的随之变化方向。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对现实问题的指导信息反馈给会计伦理层面,推动会计伦理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往往仅涵盖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而忽略了相关伦理教育,是一个巨大缺失,而几年来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并日益严重化无疑与此有着重大关联。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行业诚信危机,会计伦理逐渐被重视起来,也越来越多的教育主体把其选择为专业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和课程。

(二)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教育的保障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教育及发展的保障也是会计行业发展的保障,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准绳和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从业人员的职业选择和方向。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被日渐重视的今天,我们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务必将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伦理的发展的科学性得以保障,方能使其更好地指导会计行业的发展和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价值抉择,才能够从根本过上保证会计从业职在从业过程中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更加科学地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保证会计人员的从业得以有效地认可和普遍地接受。

(三)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会计行业诚信危机的主要手段

当今社会,会计诚信危机日渐严重,而这种危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内因即指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其自身价值观等方面的缺失,具体指会计从业者在具体的从业中要么存在对职业道德准则的相关要求模糊不清、要么就是自身在面对利益抉择时选择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了集体利益,从而导致了会计职业人员的个体失信,诸多的会计人员个体失信的最终结果便导致了今天的行业失信局面,这是会计人员自律问题的最终体现,归根结底这是由于会计伦理价值观缺失导致的职业道德低下的表象。而所谓外因即指职业以外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政治、经济等整体大环境的诚信危机等问题的影响,极具复杂性。当前我国的《会计法》、《税法》、《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而这属于是会计诚信危机的他律问题;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都要求会计伦理以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教育力度给予足够重视,要求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即加强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综上所述,从我国会计行业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现状出发,不难发现诚信危机给会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注意得是虽然人们日渐意识到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但是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会计主体教育机构的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把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首要位置,甚至要优于专业知识的教育。

作者:赵婧一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婧一.在校大学生会计伦理教育工作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

篇5

让我们先从本论题的两个关键词――素质和修养开始。在笔者看来,记者的素质修养问题之所以在研讨中众说纷纭,与人们在素质和修养两个概念理解上存在的误差和距离颇有关系,所以也就构成了该问题研讨中的“巴比塔”现象,因此辨析这两个概念、厘清它们的关系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前提。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素质”一词的构成,素的本义为不着颜色的生绢,引申为质朴、本色、基础、本来等含义,素与质组合到一起用来指称事物原本的质地或性质。素质又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作为心理学术语,它依附这个汉语词的固有含义,用来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如感觉系统、神经系统特点,其后天的发展完善是“补偿作用”意义上的发展完善,譬如盲人能以后天听觉触觉方面的锻炼“代偿”其视觉固有的缺失。无疑作为一般词汇或学科术语素质的含义是清楚的、界限分明的。然而像许多词语一样,一旦它被卷入现实语言交际的滚滚洪流,就可能失去其固有的意义规范或被添加或被减出从而产生出弹性。进入某些理论话语包括本论题话语的“素质”一词,正是沿着现实语言渠道而非专业学术渠道而来,它保留了词源学的意义,但已经与同名的心理学术语截然有别。其“出身”的语言引申性质使其天然缺乏逻辑明确性,而在使用中其意义又往往缺少具体阐述严格界定,因此它在本论题的使用中应该说一直处于半模糊状态。素质,人们一般用它来指称新闻记者从业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但在具体话语中这个条件到底是什么却有着各自的强调与侧重。比如在涉及“人情稿”、“金钱稿”时它偏于职业道德方面,而在如何适应新闻传播现代化主题中它又偏于知识技能。新闻记者的素质无疑不应该狭窄化而应该是多方面的,但问题在于它的界限范围以及内部合理结构如何确定。

“修养”一词的本义来自儒家,指通过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现代人们一般用它指人在思想、道德、知识等方面的自我培育,与它含义接近也易于混淆的一个词是素养。在本论题的讨论中有人曾将这个词引入话题,在辨析素养和素质时认为“素养高不等于素质高”。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一种判断,因为两者在我们看来恰恰是前因后果的关系。素养和修养都是就人的思想人格自我培育而言,差别在于修养比素养更强调自我培育的主动性即自为性。应该说修养就其一般含义来说也是清晰无误的,但将其引入“新闻记者的修养”范畴则需要认真界定,因为它在这个新的逻辑组合中应该有新的制约,如果把“新闻记者的修养”理解为两者的简单相加,那么这里的修养和前文的素质一样会泛化到半模糊状态。问题就在于这两个词的“能指”范围过大过宽可以无限延展,而这种无限延展性在本论题中倘不加以处理,势必会导致论题的虚化。

我们还必须辨析清楚素质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否则就难以确立素质和修养的逻辑关系。在本论题的研讨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文章涉及这些,但有些论者对此往往不加深究含糊了事,在解释“素质”时常常说它既是先天的又主要来自后天。这就很容易造成思维上的矛盾、理论上的混乱。如果素质是“先天”的,那么它和修养就没什么关系,“新闻记者的素质和修养”的论题也就没必要成立;如果说素质主要是“后天”培养造就的,那么其“后天”与“先天”又是什么关系呢?难道我们在强调记者素质时还关涉视力听力五官四肢的健全吗?还能延伸到生理条件与心理能力的复杂关系地步吗?其实就素质的本义来讲,它仅仅就是“先天”的,而与“后天”无涉。《辞源》解释它一为“白色质地”,二为“本质”。《辞海》干脆就把它解释为上文所说的心理学术语,并没有将其当作我们今天谈论的“素质”一词去解释。事实上我们今天多数情况下包括本论题使用的素质概念,仅仅就是断取了这个词的“先在”含义而专用于人。严格说来在“先在”意义上被使用的素质概念,是不能再与“先天”“后天”等哲学、心理学术语纠缠到一起的,它就是用来“所指”个人或群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这个基本条件和能力虽然可以涵盖生理,但一般指心理或精神层面。我们认为经过这样界定的素质概念才通用于本论题,才不至于歧义旁生。这样,素质和修养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素质来自或依赖修养,而修养是提高素质的必由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论述,现在可以讨论本论题的关键所在了,即新闻记者到底需要怎样的多少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在此问题上正如老前辈穆青先生所言,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而言,国外的学者喜欢从个人知识能力和道德人格上去提炼,诸如公正、勇敢、好奇心、独立、细致、敏感、通才、审慎、诚实、勤奋等,都是他们对记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常用的语汇。如《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对申请新闻人的要求是: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而国内学者对记者除了在品德、业务上的要求之外,还往往特别强调记者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能力。他们的论述从表达理念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深编辑和记者带有深刻经验体会的说法,一类属于“学院派”具有更多理论色彩更概括的说法。比如有人指出“无私无畏”应该是记者的基本素质,有人认为“遵纪守法”是市场经济时代记者更重要的修养,有人强调信息社会记者应该是“多媒体”记者,有人主张“有知识”、“能吃苦”、“爱人民”乃记者必备……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曾说过:“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老报人范敬宜认为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应该说每一种提法每一种强调都言之成理,都切近记者的职业,不是空言套话因而具有实践意义。但同时也令我们想到:这个关于记者素质的明细是否可以继续添加下去呢?其实这里边好多词汇也可以转用到其他职业上去,比如能吃苦、爱祖国、爱人民、无私无畏、作风朴实等,至于“遵纪守法”恐怕应该是全体公民都该具备的。而像遵守新闻文体规范、采访道德规则等一些更直接的素质要求却无人提及,在传媒特别是文艺体育传媒日益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的情势下,像这样更直接更具规范性而不是倡导性的素质要求不应该被忽略不计。我们认为素质和修养在本论题中不可以也没必要等量化,作为“记者素质”的素质不该被视为道德理想的素质,而仅仅就是从业所必需的基本品质、条件和能力。所以有必要从记者的两重身份――公民身份、职业身份去考虑,在确定其“素质”上删除掉非职业身份内容而专注于职业必需内容。同时把“修养”结合进去,把更大的空间留给修养这一块。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论题里“修养”可以宽泛而“素质”应该精窄,一“宽”一“精”两者的直接因果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同时在理论上逻辑上讲更加准确,也更具学理性。

“学院派”对记者素质修养问题往往概括为几大方面,常见的有“三分法”:政治方面、文化方面、业务方面;或“四分法”: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知识方面、专业方面。这几大类应该说对记者的素质、修养内容包括全面,而问题在于它的类划与命名以及结构是否准确合理。新闻和政治具有密切的不可否定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把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两个作用结合起来,因此把政治一项列入要求不容怀疑也无可争辩。但我们倾向于把政治一项化归到思想这个大项里,因为政治和思想在一个人身上是不能分开的,在新闻实践中政治更是以思想的形式产生作用和体现出来的。将政治纳入思想方面,非但不会削弱政治,而且使之更具体化,两者的结构性“合并”既充实了思想方面又落实了政治因素,因此也就没必要为醒人耳目强调将政治单列出来。关于文化方面的提法我们认为缺乏推敲,文化的含义太宽阔和泛化将此列为一项易生冲突与误解。把文化列为一项的着眼点其实是记者的知识面,那么文化和知识是一回事情、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吗?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与其对应和区别的是自然的概念,而记者的知识面显然不能不包括自然知识,此外语言也属于文化范畴,记者采访写稿件等业务操作都离不开语言,因此以文化作为一项既漏掉了某些内容也与其他项交叉。我们认为应取消这个提名而以“知识方面”的提名代之。这样,记者的素质修养内容就可以总体上分为三大项类,即思想素质修养、知识素质修养、业务素质修养。可能还有一些职业要求未能体现在这三大项类中,我们建议另设“职业道德和纪律”等去体现之,不一定非要榫卯不对地硬塞进上述项类中。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素养 职业生涯 提升途径

伴随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的严峻,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可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予以增强。职业素养由四部分构成: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进行提升,不但要求对学校的各种教学的资源进行协调、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机构进行成立以及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加强,还需要大学生正确的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认识,对课内课外的学习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自身的能力予以提升。

一、职业规划素养含义

职业规划素养指的就是职业内在的要求及规范,指一个人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综合的品质。从学术界方面来看,职业的素养通常指的就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从职业界方面来看职业素养就比较的具体,它包括了专业技能方面的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素养、开拓创新方面的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方面的素养等。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指的就是大学生在对外界的环境及个人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展职业选择、对奋斗目标进行制定以及对行动计划进行落实。为了对职业规划进行完成以及为了适应岗位的需求所应该养成的职业规划的道德、意识、能力以及知识。它表现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综合的品质。

二、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进行提升的方法

1、正确的认识职业规划,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精神予以形成。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不单单是为了学习,而更多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外部的环境、职业的潜能以及职业的意向进行充分的了解,对自己职业的奋斗目标及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尽早的进行确立。这放映出来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把职业规划当成一种生活的态度的时候,就会明白讨论及交流只是一种表象,对生涯进行决策以及知己知彼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方式手段,更深层次的是职业规划精神的塑造。

2、对课内外的教学平台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及利用,对职业规划的能力及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相关知识以及可以对职业规划情感进行增加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课堂体系教程,大学教育全过程都要贯穿职业规划的课程,实现全员化以及全程化的教学模式。并且要加大实践活动,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认识、锻炼他们的品质以及培养出能力,更好的去了解这个社会。

3、去设立一些专门职业规划的辅导机构,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相关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机构应该由政府的成员、企业的人员、学校的老师以及校友等组成,对相关的职业、心理学、法律、教育学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指导。教师的比例比较恰当,分工也是非常的明确,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水平都是非常的高,可以胜任职业规划的辅导工作,可对工作做出全局的考虑及统筹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塑造、职业分析、培养实践能力以及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学生可咨询专业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可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个人价值和人生观进行科学的指导及引导。

4、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师不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者及研究者,更是职业规划教育具体的组织者,他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及生活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应该对教师的教师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教育指导队伍是对高校规划教育强有力的保障。教师队伍应该具备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知识文化应该广博、可以妥善的进行信息处理、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高尚的职业情操等,可对学生进行事业心及社会责任感双面教育,将大学生向社会责任心方向指引,通过发现自我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出发点,一心一意的投入到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里。学校应该制定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奖罚明确,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尽最大可能的予以提高。

三、结语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有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定位自己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不但可以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可持续的进行发展。制定好职业规划并且对良好的职业规划的素养予以形成,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高校也应该充分的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进行融合,增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为更好的服务社会积蓄力量。(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卉,郑加仁.当代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浅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z1):28-32.

[2]蒙维洋,李玉清.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1):57-60.

[3]邹英,张芳.关于大学生参加职业素养培训意愿的调查分析——以长春市高校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25-26.

篇7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职业化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大了英语职业领域,也使得英语职业化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职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看,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教学职业化是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角度上看,英语教学职业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适应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学生今后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化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树立正确的职业化教学观念是实现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首先,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看,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化教学观念,并不断提升对英语职业化教学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英语职业化教学观念贯穿到英语课程安排和英语教材的选购、编制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等环节中,从而培养出职业化的英语专业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从教师的角度上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化教学观念,并根据职业化教学观念来进行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高职院校英语职业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适应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学生今后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职业化的英语课程体系

在职业化英语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充分掌握当前社会市场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分析未来阶段内这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此为基础进行英语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英语专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例如,高职院校除了有基础英语课程之外,还可以设置专业英语或者是商务英语等课程,并将职业化的含义作为职业化英语课程设置的切入点,职业化从本质上看就是实际工作中的一种状态,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和制度性,其内容主要有职业资质和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设置专业英语或者是商务英课程之外,还可以设置职业素养、员工的基本素质以及职业规范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从而保证高职院校英语职业化教学的有效性。

三.引入情景教学模式

1.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在高职英语职业化教学中,由于职业化的含义和属性,因此情景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英语教学职业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情景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想象和联想,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情景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帮助学生英语专业技能的提升。最后,情景教学模式有利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职业化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到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英语教学失去了其职业化的目的和意义。为此,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得学生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和学习英语,激发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生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8

[关键词]现代职教理念;现当代文学;应用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四个方面。这些理念运用到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在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现代化的含义

一般来讲,现代化可以分为广义上的现代化以及狭义上的现代化。所谓广义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由生产力的变革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全球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反,狭义现代化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以及工艺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并由此推及到了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方面。

(二)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以及特点

教育现代化从本质上来讲指的是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主要推动力量,并将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采用社会的最新成就来进行武装,从而确保现代教育能够适应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通常来说,教育现代化分为三个层面:(1)教育内容以及手段的现代化;(2)教育体制以及管理模式的现代化;(3)教育理念以及方式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

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从基础上转变人类的受教育理念,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制,将现当代文学的教育内容逐步的进行灌输和推广,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民众的现当代文学素养。现当代文学教育现代化可以确保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始终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确保受教育者学到的文化都是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

二、职业教育社会化理念

(一)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指的是社通过各种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社会化理论

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就是系统地对个体进行有关生产与生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授以行为规范,确立人生目标,培养人的社会角色。教育社会化就是要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现当代文学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主要包括:(1)确保社会中的个体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2)对社会人群进行现当代文学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学素养;(3)确保现当代文学所教学的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可以在某一方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其工作、就业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

三、职业教育产业化理念

(一)产业与教育产业的概念界定

所谓产业指的是为一个国家创造GDP的行业。通常情况下,人们将教育产业的属性划分为私人产品属性以及准公共产品属性。和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私人产品属性更加明显,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也是大势所趋。(二)职业教育产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产业化包括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相同统一、教育的宏观统一性和微观多样性相结合、合理分担教育成本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相结合三个基本原则。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产业化

总结起来,现当代文学教育产业化有三种思路:(1)实现多主体办学,为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拓宽渠道;(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灵活的现当代文学教育运行机制,确保现当代文学教育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实行产业化经营,为现当代文学产业化、连锁化、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职业教育终身化理念

(一)终身教育概念的界定

所谓终身教育指的是人类个体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现在人们通常把终身教育的特征总结成:(1)面向全体社会民众;(2)将所有的具备教育职能的机构组合起来;(3)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二)职业教育终身化

职业教育终身化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接受职业教育。它包括四个原则:即职业教育“终身”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原则、正规教育组织和非正规教育组织相结合原则、人人受教育与人人办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终身化

教育终身化是近几年全球都非常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该理念与我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一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终身化可以极大地提升民众的文学综合素养。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应用到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向着专业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以及终身化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文学素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艳丽,王岚.基于MOOC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2]孙粤文.断裂•整合•再造: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发展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

篇9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231)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Hangzhou 311231,China)

摘要: 对高职学生实施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被日益重视。本文着重探讨了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涉及非专业职业素养及其培养,同时也探讨了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和考核参考点。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increasing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non-professional qua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fessional class practice teaching and internship involving non-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raining of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also discusses the non-professional quality accomplishment evaluation body,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reference point.

关键词 : 实践教学;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non-professional quality;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87-02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养成研究》项目编号:SCG178。

作者简介:马福军(1969-),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讨论不断地深入,大家也形成了共识,即学生职业素养一般可包括专业性职业素养和非专业性职业素养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养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养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能力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1]。特别地,对学生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给予了特别的重视,甚至超过了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因为大家意识到非专业职业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1 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

非专业职业素养是一种通用能力和必备人格,是从事不同专业的人共同需要的素养。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能力素养和创新素养[2-4]。每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艺术素养、科学技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等都属于非职业素养的范畴。非专业职业素养需要通过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多途径、多方式共同培养。本文只研究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的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2 与专业实践教育相关的非专业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育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是非专业素养培养的优良载体,学生在专业实践锻炼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挥着非专业职业素养。教师通过设计与专业实践相关的非专业素养,引导学生重视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笔者专业实践教学,认为通过实践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严谨自律、奉献精神等;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素养,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如团队合作、安全意识、行为习惯、节约意识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 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设计

3.1 以专业课程实践训练途径培养非专业职业素养

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形式有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以项目教学法实施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能较好培养学生非专业职业素养。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完成项目任务,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结果,更强调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时,在学生之间,在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交流沟通,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小组之间进行成果展示,每组进行项目实施总结并发言,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完成项目后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3.2 以专业顶岗实习途径培养非专业职业素养 顶岗实习是学生就业之前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提高,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得到空前的锻炼。顶岗实习期间的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可设计成三个阶段:顶岗实习初期,顶岗实习中期,顶岗实习后期。

在顶岗实习初期阶段,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并接触到人生的第一个岗位。在这个阶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不是主要的。学生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环境,包括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如何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等。在实习初期阶段,可以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主要内容,如敬业精神,教育学生应该转换角色,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员工,而不是学生。

在实习中期阶段,随着学生实习生活的进展,学生已经熟悉并适应了企业环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巩固,学生可以和团队中成员一起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在实习中期阶段应该以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素养为主,并继续重视其他素养的培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会产生大量的专业疑问,觉得自己懂得太少,在校期间学的非常基础。这时应该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学习专业书籍等途径自我解答疑惑,鼓励学生和自己的师傅、带队老师交流,解决专业疑问。在此阶段,学生会面对与更广泛的人员交流,交流沟通变得非常的突出与重要,学生应该不断总结自己在交流沟通方面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

在顶岗实习的最后阶段,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岗位工作,已经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专业的了解也比较全面。此时应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5]。通过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4 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设计

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是一个难点,对非专业职业素养考核的主体、考核方式等都有待研究。首先,本文所指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是嵌入于专业实践教学而进行的。因此,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主体应该是专业教师、校外实习指导师傅,专业教师既是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设计者,也是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考核者。

其次,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方式可以从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要求出发,结合实践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成果和质量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并给出具体的考核结果,并非直接对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做出评定。对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是考核者的主观评价,以定性评价考核比较合适。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点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理论自学掌握程度、实践计划、项目实施过程、实施过程数据记录、项目任务成果、项目任务总结、师生交流等多个方面。

最后,非专业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考核的关系处理,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权重多少是合适的呢?因为本文所指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是嵌入于专业实践教学而进行的,而非孤立地进行培养,因此非专业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考核,一般两者具有正相关性。对于校内专业实践教学,由于非专业职业素养是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而专业素养是对小组的考核,因此,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权重可以取较大值,以区分每位学生的成绩差异。对于顶岗实习实践训练,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权重也可以取较大值,以保证顶岗实习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丽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非专业性职业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6,9(27):188-189.

[2]柯羽.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3]段志坚,毛尚华,刘金高,等.关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篇10

关键词:教育教学信息化;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32-03

一、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的含义,一是要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要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应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过程。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化就是要颠覆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具体的教学活动来看,教育教学信息化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结果,也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活动中。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本质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广泛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以及微课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核心工作便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必然涉及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因此,教育教学信息化能否广泛、深入应用,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信息技素养和能力,能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能否实现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教学组织的根本变革。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

1.高职院校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信息技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具体地说,教师负责教学资源的选择、开发和设计,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这样的话,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即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信息素养。

2.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具体来说,它既能从传统的工具和媒体获取并利用信息,也能利用各种新生的网络媒体获取和使用信息。那么,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呢?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方式逐步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教育过程已经演变成从众多的教学资源库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教师透过网络系统发送信息,学生透过网络平台接受信息。从前的授课与听课模式转变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主学习模式。由此看来,授课教师必须具有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全方位的整合的能力,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一方面体现在充分利用开放、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进行翻转课堂,优化交叉性知识结构。另外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移动应用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随时随地”解决答题释疑、作业布置与提交、交互讨论等问题,让这种互动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教育教学信息化重构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平台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范围,也开了拓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了由教师组织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更加体现关爱互助和平等。

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职业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强调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因此,实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第一步工作便是提升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尽管职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变革有多重走向,但从传统的讲课模式向以任务为导向的探究模式转变是主要走向,也就是通过任务或项目引导师生参与研讨、学习、角色扮演、体验、探究等学习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做中学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取向。

为了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自然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常态,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自主探究和学习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而且是持续、终生的探究和学习。

1.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清醒地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大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和效益。应用在高职专业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关系。

2.掌握信息知识既要有宽度也要有深度。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应掌握信息时代必备的信息科学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理论与职业交叉部分的应用知识。

3.提升信息应用能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最终落实在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上,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教育教学信息化使得教材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全球化、教育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项目团队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和海量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

(2)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无时不处在网络信息环境中,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老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可视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以新颖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最终提升学习效果。

(3)全面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做到能够选择甚至开发常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设计教学系统,能够开发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项目。除此以外,还必须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四、提升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

1.加强信息素养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师资队伍的整体信息素养制约了教学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也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个瓶颈。如何培养一支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论、良好信息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基本信息技能;第二阶段要求能过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科研中;第三阶段要求能够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第一阶段是学习之后的模仿应用,就是能够将具体某项信息技术与具体高职某专业或课程的教学相结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专业和课程教学获取有效的、可用的信息;第二阶段就是熟练应用阶段,教师能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第三个阶段就是教师不仅能够熟练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整合,还能设计甚至开发高职教学资源库,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信息化虚拟教学情境。

2.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具备和持续提升是教育教学信息化实施和推进的基础和前提,学院相关领导负责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专业教师按照学院顶层设计全员参与教学信息化的推进和实施。教育教学信息化凸显的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的组合布局与形状。

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在教室面对面地学习、通过网络的远程学习;也可以是协作模式的合作学习或个性化的学习;还可以是这两个维度的组合学习。信息化的实施使得教学方式多样化,如:单一的讲授式、针对具体问题的自主式、案例式、团队参与式、项目导向式等,使得学生感觉新颖、有趣味性。

教学环境也可以多样化、虚拟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设备配备、计算机系统工具,提供支持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组合。例如:教学资源可以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动权有的在教师手中,有的可以交给学生;教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手机以及其他移动的小型设备。

针对高职学生素质和成绩参差不齐的情况,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形式。差异化教育形式是完成对不一样学生挑选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展需求。以多样化的学习途径,达到多样化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色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在未来将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技术平台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且深入的应用,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网必然成为未来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云平台,将实现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等跨平台使用并且支持移动应用。

教育云平台能够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学校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教育云平台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老师能够提前分享预习要求及资料,学生可提前展示预习结果,根据反馈情况老师可调整教学策略,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随着云计算的深入应用,职业院校可建立立体化、模拟化的教学环境,借助仿真软件操作演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多方互动,引领互动式教学及自动化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将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方向性结论。为了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8大任务和5个计划,内容涵盖非常广泛。高职教育的教师在新的形式下,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大力参与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设计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4,(30):72-75.

[2]马延宏.浅谈职业教育信息化[J].素质教育,2013,(9)17-19.

[3]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4]宋诚英.探究式学习背景下透析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高教探索,2007,(4):135-136.

[5]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0,(1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