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篇1

关键词:健康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避免危害因素等健康管理措施,可有效改善该病的预后。为了探讨健康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患者治疗与预防当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把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护理的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参与者进行情况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为(53.5±7.4)岁,患者病程4~22年,平均病程为(12.8±2.0)年;对照组患者50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为(54.4±7.6)岁,患者病程5~23年,平均病程为(12.9±3.3)年。两组患者的神志都非常清楚,也具备正常学习能力,且两组患者都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本文对那些神志不清以及神经不正常的患者进行了有效排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定期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和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管理。①按照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受教育水平等一般情况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COPD的重要危害;②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吸烟(二手烟)、环境污染等与COPD有关;③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以及家属按时吃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④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休息时间充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⑤COPD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情绪异常现象,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沟通,提高患者护理参与主动性;⑥对患者进行1~2次/w的健康知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自我检测、日常饮食、适当运动等;⑦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专业教育和指导,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通过视频以及现场演示等方式让患者掌握氧疗使用方法、缩唇式呼吸;⑧给患者建立档案,患者出院两周以后,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询问,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行为情况,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

1.3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原则 ①个体化原则:针对个体实际情况;②综合性原则:从多角度出发,运用综合性措施对人群进行全面管理;③动态性原则:要周期性地对目标个体进行随访,并根据目标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状态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1.4观察项目 ①护理有效率(%);②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③患者护理满意度(%)[1]。

1.5统计学方法 主要选择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选择χ2进行检验;而计量资料选择t进行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情况对比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综上所述,在多种呼吸道疾病当中,COPD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由于患者肺部侵入有害颗粒引起的,必须在临床护理当中加强健康管理,为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病情[2]。

在COPD患者护理管理当中,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全过程化的健康知识教育。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在为COPD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管理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 [3]。另外还加强了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因此,健康管理在COPD患者治疗和预后当中的应用效果是比较好的 [4]。

参考文献:

[1]刘颖,李敏,曹炜,等.北京地区非呼吸科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认知度的调查[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1):44-47.

[2]王岚,张清,刘素彦,等.电子健康档案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效果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43-446.

篇2

【关键词】 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4.1±15.5)岁。主要慢性疾病种类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肿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慢性病预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过客观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

2 结 果

2.1 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①近三年中,农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城市,但其发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与1993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居民在高血压、糖尿病方面的发病率升高了32%、53%,而农村地区则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龄明显提前。研究中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病发脑卒中的年龄在35-54岁阶段明显多于过去10年,本组研究中,最小的脑卒中患者为36岁。③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农村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 因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居民在知晓、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水平较低。本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成年人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分别为22.8%、31.9%,治疗率仅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疾病监测体系和专业的防治人才,因此,农村地区关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明显差于城市[3]。城市对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着较好的做法,通过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参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村,对整个管辖地区进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线调查,并据调查资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规划、干预方案、监测及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4]。

本组研究中,针对我县海河镇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苏北地区慢性病发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现状,及防治现状对此,可尝试制定出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防控对策:

3.1 除充分用好国家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以获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时,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机会。

3.2 建立以村为单位,以医、护、防、村医为组成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健康团队,对辖区进行划分,实施片区负责制,尽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务,严格落实疾病的发现、随访等环节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对居民和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传册、座谈、电视广告等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增强其保健意识[5]。

3.3 建立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监测体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网络,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医生的计算机操作及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防治、管理与考核,对患者的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同时,进一步规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随访与管理,以方便对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询、监测等活动。

总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并获得成效,需要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论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疾病经济负担的宏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6(6):56-58.

[2] 李立明,吕筠.中国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实践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爱田,孟庆跃.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32-34.

篇3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健康问题。资料表明,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1]。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不仅对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健康促进也有决定意义。

社区对慢性病有效地预防控制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慢性病的发病和进程除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慢性病不易根治,这样对慢性病控制和预防逐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重点。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肩负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社区慢病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大项。

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慢性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如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等,对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2]。慢性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卫生服务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三级预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控制慢性疾病应当选择的对策。

一级预防:消除和控制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向社区居民讲授与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解剖、生理知识,介绍一些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简单介绍有关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应该用什么药,用药的目的和方法。要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指出在饮食上、活动上、生活方式上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戒除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应当建立怎样的生活模式。要向他们说明,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应当采用的方法。要向居民讲明,如何控制和治疗一些与严重疾病有关的疾病,如与冠心病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要向居民讲明,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病症的复发和加重,积极改善疾病的预后。为此,要加强社区监测和家庭监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承担着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大责任,要进行慢病管理,首先要在社区进行慢病筛查,然后把筛查后的慢病进行分类管理,进行随访。全科医师的慢性病随访工作就是社区监测的具体实施,他们要告诉居民强化个人的保健意识,平时应注意定期体检,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早就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及时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让居民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后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支持,应对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必要时应采用康复治疗和开展病后医护咨询,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对慢性病的防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致病因素,而是要控制多种危险因素,这就必然涉及到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切实的预防控制效果。

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与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结合起来,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做好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提高社区整个居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消除环境污染,建立社区居民文明卫生的生活行为,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卫生服务设施,对于预防控制慢性疾病更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查体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0-02

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全球性问题,目前在我国表现更为突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13.26%,而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则高达70%左右,而且大多数的老年患者对于慢性疾病的了解和认知上存在一定误区,常会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我院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6月至8月进行健康查体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6月至8月所收治的4936例健康查体老年,其中男性2161例,女性2775例,其中实查人数3551人,男性为1506人,女性为2045人。未查人数中有156为外住,197人外出,817人拒查,157人属于行动不便,58人为其他原因。检查老年人年龄分布状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 通过问诊及老年人健康状态自评了解其基本健康状况、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常见症状、既往所患疾病、治疗及目前用药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

1.2.2 体格检查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

1.2.3 辅助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

1.2.4 危险因素控制与健康指导 对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的健康管理;高血压病诊断符合《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3];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对体检中发现有异常情况的患者建议做进一步复查确诊并进行健康指导。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2.1 慢性疾病检出情况 4936例老年人群共检出各类疾病3551例,占到71.94%;其中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见表1。

3 讨 论

老年人属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出现衰退,大部分老年人均患有不同的慢性疾病,我院进行查体的4936例老年人群共检出各类疾病3551例,占到71.94%,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有脑卒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特别是三高的发病可以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表明便秘是造成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的因素,而且心脑血管疾病也是造成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为主要原因之一[4-5]。

老年群体的健康查体对于发现、诊断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是涉及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行为,在临床上应积极对老年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倡导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饮食结构,补充高蛋白类食物,控制体重,进行适当的锻炼,强化老年人群慢性疾病防治的概念,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要主动干预对老年患者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可一年两次,了解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及早的发现致病的危险因素,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老年人群健康老龄化。同时鼓励老人家属关爱老年人,给予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综上所述,健康查体对于老年人群具有重要意义,定期进行老年健康查体对于慢性疾病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月凤,石福荣,江风荣,等.14050例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3):89.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7):579-616.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1(18):1227-1245.

篇5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群健康模式发生明显改变。从人口学模式看,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口期望寿命增加,使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从流行病学模式看,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以心脑血管病、慢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率、致残率和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消耗有限卫生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成为我国重大的疾病经济负担。所以,慢性病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我国农村慢性疾病工作特点是农村居民家庭住址分散,农民慢病防范意识差,卫生知识严重缺乏,加之部分医生对慢病工作的认识不足,知识不够和责任心欠佳等原因。所以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以及对慢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管理,为把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做得更好而努力。

为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农村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重点服务人群和服务功能逐步清晰。要切实解决农村慢性病管理问题,关键是在发展农村卫生服务,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农村慢性病管理模式,必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及康复等“六位一体”工作。作为这一系列服务的基础是及时正确的开展慢性病随访管理,了解辖区内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拓展随访管理思路,根据每个患者和医疗、科技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与常规随访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接受正确及时的治疗,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辖区居民,特别是慢性病患者。

建立社区慢性疾病随访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固定的随访机构:制定完整科学的随访制度,开题互联网址及随访专线电话,建立随访信息数据库,对收集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建立定期上门随访管理制度:对于辖区内的居民要定时进行上门服务,了解居民家中是否有慢性病患者。记录慢性病患者姓名、性别、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资料,并记录患者疾病类型、病程、症状、所采用治疗方法等医学资料。另外应记录患者家属的一些基本资料,以便及时与患者联系。

建立分级随访制度:对于已掌握慢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疾病类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并制定相适宜的随访计划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正确的慢性疾病管理制度

对疾病危险行为干预制度:农村居民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指导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延长人的寿命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定期举行戒烟活动,减肥活动,合理营养饮食活动,健身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普及健康知识,推广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行为干预教育,普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知识。对中、小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以“四要四不要”为重点内容,不要吸烟和酗酒,要合理膳食,不要挑食。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把这些东西逐步变为农村居民的自觉行动。

慢性疾病的体检制度:对慢患者群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尿常规、心电图、眼底的检查以及自查知识的操作进行培训,要让他们学会自查,提高慢病的控制目标,阻止疾病的再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用药科学指导制度:指导患者用药要规范科学,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及时调整用药。安排好监督用药机制,动员家庭力量参与。治疗时强调运用这些措施的型别化、个体化,直至达到有效治疗的目标。

按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要进行正确有效的随访管理工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至关重要,所以对工作人员按时进行培训至关重要。培训随访技能知识、慢病健康知识、干预能力知识、定期监测内容知识、用药指导知识、责任和家庭义务等相关工作。培训对象为所在辖区乡村责任医生和护士。

慢病的科学管理,要达到疾病防残,限制残障,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所以慢病防治任重道远,全面构筑慢性病的各道防线,是乡村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需要更多的具有奉献精神和较强专业知识人才深入农村,更好的为广大人们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桂珍,郭海明.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新世纪图馆,2006,4:10.

2黄迎春.面向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9:22.

3李蓓,周宇葵.如何利用免费的网络医学继续教育资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7):439-440.

4邱坚,张幼华,卢晓玲,等.上海市医院(学)图书馆现状调查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21):4133-4139.

5陈励和.广东省医院图书馆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29(1):61-63.

6尹晓莉,包家元.浙江省医院图书馆现状及调研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3):5-7.

7赵蕾,林赞,郭中晓,等.四川省各级医院图书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4:284-287.

8徐丽萍.医院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4:22-24.

9王莉萍.对二级医院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9,22(8):1470-1471.

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79-01

一般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功能包括健康教育、慢病系统化管理、免疫接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这几个方面。预防保健不到位和看病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居民的重大问题,因此,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的居民社区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卫生服务机构,但是这些卫生机构并没有形成很完善的系统,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范,因此也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和疾病治疗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不信任,大部分居民会选择到医院进行咨询和治疗,这主要是因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不深,加上社区卫生服机构所做的宣传不足,居民不了解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也就不会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活动中来。二是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结构的投入不足,没有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政府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大医院的建设当中,常常忽略了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对高产出的社区卫生机构来说,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另外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发挥的一个原因是机构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待遇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支持,导致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没有保障,机构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其中,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发挥。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的具体内涵

2.1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健康教育活动系统性的社会性活动,在开展时必须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居民能接触到的各种形式。发放健康读报、开展健康讲座或者是上门普及健康知识等,指出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帮助居民培养正确的意识和行为。对一些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等的知识要进行重点的宣传普及,告诉居民正确的对待态度和处理方法,消除他们的恐慌,正确对待疾病和疾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能让居民改变过去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识,消除那些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能让居民了解健康和疾病知识,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必要的时候能对流行病和传染病等进行预防和初级的处理。

2.2慢性疾病系统化管理:我国人群是慢性疾病高发人群,特别是社会开始慢慢老年化发展的近年以来。像糖尿病、肿瘤、心脏病和高血压等,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原因。这些慢性疾病治疗复杂且时间很长,这刚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居民的特点符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对健康的管理,对于疾病的态度,已经从治疗转向预防。但是社会上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面向的是少数人,收费较高,不合适一般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普及,对慢性疾病的系统化管理就满足了一般群众的需求。群众可以到自己本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咨询,寻求医生的指导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可以定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健康的检查,为居民建立专属的医疗档案,预防慢性疾病,对慢性疾病进行跟踪治疗,提供各种方便的辅助康复的治疗,全方位地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2.3免疫接种:免疫接种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一部分。免疫接种是把免疫原输入到人的身体内,用人工的方法获得预防传染病的能力的一种方法。人的童年时期由于免疫系统还没有发展完善,所以是进行免疫接种的主要阶段,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免疫接种面对的就是社区里的儿童。每年,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要接受不同种类的免疫接种,社区服务机构贴近居民,能为免疫接种的儿童和其家长提供方便。

2.4精神疾病的防治:精神疾病一般包含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是现代人健康的重大威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精神疾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对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近距离的观察和深入了解,为其提供帮助来开展。精神疾病的治疗一般比较困难,需要多方的配合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所以在面对大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主要是以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为主,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精神疾病。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的地位

预防保健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对健康的一个基本认识,国家一直以来也都很重视对疾病的预防,通过各种努力爱提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医疗设施的完善,人们自身的预防保健意识已经有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功能是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预防保健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起主导的作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完善既方便群众,减少居民的负担,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对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4结语

在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预防保健服务功能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预防保健的相关工作仍需要进行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项目实践的不足与建议[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03)

篇7

共检出85种疾病,疾病检出率为74.9%,其中男性疾病检出率为74.3%、女性疾病检出率为80.9%。检出率占前10位的疾病依次为:血脂异常(32.3%)、高尿酸血症(19.3%)、脂肪肝(14.9%)、幽门螺杆菌感染(11.8%)、代谢综合征(11.2%)、高血压(10.0%)、糖尿病(6.0%)、宫颈糜烂(3.6%)、胆囊息肉(3.2%)、肝囊肿(2.8%)。男性检出的10种主要疾病依次为血脂异常(33.3%)、高尿酸血症(21.2%)、脂肪肝(16.9%)、幽门螺杆菌感染(12.3%)、代谢综合征(11.9%)、高血压(10.7%)、糖尿病(6.4%)、胆囊息肉(3.4%)、肝囊肿(2.8%)、肾囊肿(2.%)等,各年龄组间常见病检出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40~49岁组血脂异常、脂肪肝检出率最高,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50~59岁组最高;女性检出的10种主要疾病依次为宫颈糜烂(35.1%)、血脂异常(23.9%)、乳腺增生(21.1%)、幽门螺杆菌感染(8.4%)、子宫肌瘤(8.0%)、附件包块(8.0%)、宫颈囊肿(6.0%)、代谢综合征(5.2%)、宫颈炎(4.8%)、脂肪肝(4.5%)、高血压病(3.6%)等,宫颈糜烂、乳腺增生、子宫颈炎、子宫肌瘤、宫颈囊肿、血脂异常、脂肪肝等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0~49岁年龄组达到最高,而代谢综合征等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详见表1、表2.

2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检出情况

本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依次为:超重(占52.4%)、高甘油三酯(占31.5%)、高尿酸血症(占19.3%)、高血糖(占14.7%)、高血压(占10.0%)、高胆固醇血症(占0.8%)等,其中男性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依次为超重(占56.2%)、高甘油三酯(占33.3%)、高尿酸血症(占21.2%)、高血糖(占14.8%)、高血压(占10.7%)、高胆固醇血症(占0.1%),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依次为超重(占20.0%)、高甘油三酯(占15.9%)、高血糖(占13.9%)、高胆固醇血症(占7.2%)、高血压(占3.6%)、高尿酸血症(占3.2%),不同性别受检者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排序不同,且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除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随受检者年龄增高而降低外,其余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均随受检者年龄增高而增高。受检者中,具有1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占30.7%、具有2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占22.4%、具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占16.1%,男性具有1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占31.7%、具有2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占23.6%、具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占17.4%,女性具有1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占22.4%、具有2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占11.6%、具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占5.6%,男性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受检者年龄的增高,具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的比例也增高。

3讨论

3.1开展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本文结果显示,北京市某公司在职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次共检出疾病85种,疾病检出率为74.9%,其中男性疾病检出率为74.3%、女性疾病检出率为80.9%;随着受检者年龄的增长,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逐渐增多,其中具有1种危险因素者占69.2%、具有2种危险因素者占22.4%、具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分别占16.1%。其提示在人群中开展健康体检,筛查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干预、控制危险因素的措施,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8

【关键词】 老年人;慢性非传染疾病;健康体检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14-02

目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老年人,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现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生活方式,关注健康,提供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是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调查旨在通过对农村老年居民健康体检结果的调查探讨,提高对由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2857名65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336人,女性1521人。

1.2 调查方法 对符合调查对象的2857名农村居民,完善体检,详细填写健康体检表。

1.3 体检内容 一般体格检查、问诊、听诊、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胆胰脾双肾B超。

1.4 质量控制 抽调临床、医技科室年资在10年以上的医生和护士,组织专门培训,参与农村老年健康体检,提高体检质量。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及患病率 本次调查65周岁以上的居民体检结果异常达到93.5%,且大多数存在两种以上指标异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到76.8%。

2.2 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结石、胆囊结石、肝囊肿的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48.7%,居慢性病之首。

2.3 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脂肪肝七种疾病人群中大多有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包括:不锻炼、饮酒、吸烟、饮食不均衡。

3 讨论

本项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的前十种疾病主要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位居世界前列,仅高血压患者全国就超过1.6亿。糖尿病患病率9.7%,估计全国已超9200万人。每年脑卒中新发150万,冠心病患者新发75万,6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是10.7%,65岁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为8.32%,其中75岁以上患病率为13.55%,超重率25.8%,肥胖率7.0%,血脂异常患病率20.6%,脂肪肝患病率23.4%。本项调查表明影响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等患病率高于全国其它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高患病率可能与本地区经济收入较高,地处沿海地区,劳动及体力活动较少,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盐摄入过多、缺少体育锻炼有关。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高发病率,带给家庭高负担及高昂医疗费,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难以应付的问题。有报道称在我国,居民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分别由37.21/10万、47.6/10万和39.3/10万上升到147.2/10、114.8/10万和149.5/10万,因此在乡镇开展针对性公共卫生工作势在必行。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更向我们提出了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遗传是目前已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很大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降低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导的慢性病防治策略,其主要目标是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关注行为引起的健康问题,采取群体干预策略,具体讲就是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策略。全人群策略(一级预防):是以减少发病为目的,以控制主要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通过加大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各种健康活动,教育人们自觉的改善行为方式,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文化水平低、高收入者、在职员工为工作重点。高危人群策略(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亚临床期,为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目前应通过加大慢性病的筛查,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知晓率,及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治疗。患者策略(三级预防)鉴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程长,致残率高的特点,必须加强对社区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和康复指导,这些工作主要应由乡镇医疗机构承担。工作重点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提高这部分人群的遵医性,通过定期随访和监测,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也证实,如果医疗机构能够保证患者定期规律接受随访指导,所能取得的保健结果与住院保健取得效果相当甚至优于住院保健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非传染疾病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在农村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很高,防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全社会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和乡镇医疗机构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有效控制患病率,降低并发症,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1,4(12):927-929.

篇9

健康是金,预防是福。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有一个重要理念“无病为上”,强调疾病的预防、控制。这与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上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是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是重大的民生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为我们解读了“无病为上”这一医改新理念。

记者: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把“无病为上”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认为这一理念出现在新医改中的意义何在?请谈谈您对“无病为上”理念的理解。

刘国华: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们提出的“无病为上”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思想,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预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经费呈大量增长态势。这是新医改提出“无病为上”理念的社会背景。

新医改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8500亿的总量投入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疾病预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都是贯彻“无病为上”理念的体现。

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机构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拟定者,在落实“无病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国华:在“无病为上”理念的落实上,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措施较多,如预防接种,能大幅度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仅从乙肝疫苗接种资料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隐性发展期,在发生、发展期几乎没有症状,症状显现时就医,疾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在试点地区进行行为干预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另外,疾病防控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缩小,疾病防控部门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作用。

记者:据统计,慢性病治疗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对公众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议?今后,在常规体检中是否会增加对慢性病的筛查,或者会采取什么别的措施?

刘国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对疾病防控部门、政府及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变职能,真正体现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发挥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具体实施作用;二是加强疾病监测,跟踪了解慢性病发病动态,指导公众预防控制;三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当然,各级政府也应强化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这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的基础。同时,各地应开展慢性病普查或筛查工作,在当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民或职工体检,做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视健康体检,防病于未然,已经成为21世纪健康新理念。对于公众,应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慢性病;及时治疗,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新医改中,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直接定位于城乡居民,其中有4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与慢性病防治有关,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新医改方案强调疾病防控,就是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后将要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应对措施?当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国华:当前一个阶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抓好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免疫预防与规划全面实施为基础,突出社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突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防治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国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就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这就决定了各级疾控机构必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负有重要职责。

篇10

【关键词】慢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模式;社区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7-02

慢性病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的各类疾病,也是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脂、慢性气管炎等等,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诱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增加了患者和社会的医疗费用开支[2]。本次研究对我社区内存在的慢性病管理工作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公共卫生的管理考核要求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辖区各社区于2012年4月~2013年5月就诊的130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48例,女性552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68.6岁。所有病例均通过医院确诊,其中高血压患者676例,糖尿病患者211例,脑卒中患者158例,冠心病患者139例,高血脂患者69例,慢性气管炎47例。实施健康教育前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管理方法。由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全面和医学知识熟悉的社区责任医师(包括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同时进行统一管理。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定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年龄。收入情况、医疗开支等,为健康管理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患者对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疾病类型,给予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可以在社区内举办专题宣传栏、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和不定期更新健康教育栏内容等方式改善慢性疾病中的存在的危险意识,针对患者提出的慢性病相关问题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并加强宣传疾病保健知识,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3]。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饮食爱好制定数字化、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使患者逐渐形成量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固定的饮食结构,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积极性,针对出现心理问题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放松训练,让患者了解综合治疗和长期治疗慢性病的有效性,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4]。

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慢性气管炎、高血脂等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负责进行发放、回收,并指导患者填写调查内容。本次研究共发生1300份问卷,实际回收1300份,回收率100.0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调查后,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危险包括使用烟草、饮酒过量、运动量不足、饮食不洁、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等行为,在实施健康教育后,各项危险行为与实施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危险行为改善情况对比(n/%)

3 讨论

社区医疗机构应根据辖区内慢性病发病情况及死因谱,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级别的监测和干预。尤其重点要掌握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情况,筛选重点人群实现专册管理。建立规范化的档案,为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良好基础。社区医师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从如何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入手,强化社区的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以真正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平均期望生命及生活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相关研究证实,针对慢性病患者需在长期内要得到相应帮助,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教育服务和心理支持。若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给予提供相应的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仍存在需要改善的方面[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对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存在的使用烟草、饮酒过量、运动量不足、饮食不洁、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等行为,给予实施健康教育,且实施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谢巍.2012年无锡市崇安区慢性病监测情况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20:98-99.

[2]陈红东.浅谈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7):341-342.

[3]梁春琦,石光.我国慢性病挑战与防控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3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