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会计实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量属性 现值计量属性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旧的会计概念框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新的经济环境要求新的会计体系能够为会计相关信息使用人员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对未来做出正确决策,进而有效避免社会中的相关风险,使会计工作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计量属性包含对货币时间的价值计量,能够较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 现值计量属性的优势
1、信息反馈方面
现值计量属性是用比较合理的折现率对公司财务方面产生的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的计量属性,它不但涉及到对货币的时间价值的计量,还充分考虑到了未来现金流量分布的时间、数额及其不确定性并对资产、负债进行了计价,直观的反应企业相关资产附带的未来收益、负债信息,使得会计工作从单纯的反应过去的报账、记账、算账工作扩展到对未来现金流的分析,使决策者能够直接从会计资料中获取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有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推测企业近期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现金流量,及时调整有关决策,增加收益、减少损失。
2、企业资产方面
在会计实务中现值计量属性一般用在信用条件超过正常范围的购销业务,也就是说,当运用分期付款购买或出售资产时,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期限超出正常信用条件即该购销合同具有实质上的融资或信贷性质,那么此次购买成本或销售收入就不是简单的将各期款项的金额相加,而应当按照合同中价款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来确定,并且将合同各款项之和与其相对应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之间的差异额作为未确认或未实现的融资费用或收益,并分摊在各期款项中,是会计账面值更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现实资产状况。
二、现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处理
为了是现值计量属性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在日常会计实务中应注意以下几项的处理:
(一)混合性债券的现值计量属性
企业运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可能会发行某些混合工具,即非衍生性的金融工具,此类工具既有权利收益,又有负债,最常见的就是公司债券中的可转换债券。对此类债券的现值计量属性就不是简单的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而应该在初始确认时就将企业权益和负债分拆开来,并按顺序先将负债部分的未来现金流按照合理的折现率折现,以便确认此部分在初始确认金额中所占比重,然后再从发行时的价格总额中减除负债部分所占的初始确认金额,进而得出企业权益部分的初始金额,这样在此类证券发生交易,确定交易费用时就可以按照公允价值在企业权益及负债部分之间进行分摊,进而确保企业的权益和交易的公平性。
(二)折现率的确定
现值计量属性除了要确定未来现金流及其时间、分布外。折现率的确定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不一样的折现率可能会导致同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产生截然不同的分布状况及结果,所以折现率的确定要能够反映当时的货币的市场时间价值及其特定的风险税前的利率,保证确定的折现率是企业投资或购置一定资产时所期望的具有一定必要性的报酬率,秉持现金流与折现率估计相一致的基本原则,以避免对风险要素的双重遗漏或计算。再加上每个企业自身状况的不同,因此,在企业会计确定其某项资产项目的折现率时,要充分考虑到该项目所拥有的特定风险及其回报率、该项目的筹资成本及加权成本等各类因素,并应估计到该项目相关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的市场风险评估,避免不相干因素干扰。
(三)税务方面的处理
企业虽然在购销货物时可以采取分期付款或收款的方式,并按照合同具体收款日期确认收支状况,但税收法却不承认现值计量对应纳税额的影响,因此,购销双方长期应付(收)款、资产、货物在会计账面的价值与税务计税的基础会有暂时性差异。为了避免此类差异的出现购销双方会计应做以下处理:
1、应以合同中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以现值计量贷记业务收支(若是固定资产的,买方应借记为固定资产),差额贷记为未实现的融资收支,同时买方应将货物成本借记在主营业务的成本中,将库存货物贷记。
2、在首次货款收支时,应将此款项借记为银行存款,其余仍贷记为长期应收(付)款,并将应缴增值税贷记为应交税费(即销/进项税额),并据实际利率算出融资收益/费用,同时借/贷记为实现的收支,将财务费用贷/借记。
而税收法规定,卖方只可按照本期收款额确认收益,并据此金额在全部应收款中所占比例结转成本,将未结转部分从库存转入发出,不承认长期应收款。而会计账面上未实现融资收益实际上是长期应收款的备抵相,长期应收款的账面值在收取货款的年末大于计税基础0,使应纳税产生暂时性的差异,并且递延所得税负债也相应的得以确认。而同时发出商品在会计账面上为0,小于其计税基础,进而出现可相抵的暂时性差异,并使递延所得税资产得以确认。因此,年末对递延所得税进行确认时,应将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分期收款发货),将递延所得税负债(分期收取长期应收款)贷记。并且在当年申报所得税时应进行纳税调整,避免对毛利确认不足或收益确认过多导致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产生差异。买方除了资金流向记录不同,年末同样也需进行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 刘文辉,《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及影响》,中国农业会计,2007(12)
[2] 乔东,晁延荣,《我国运用现值计量的思考》,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0
[3] 亓硕,高嘉阳,《新准则下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探讨》,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8)
篇2
[关键词]中级会计师考试;应试能力;实际应用
《财务管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前后就已经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在工作两年后就可以考取中级会计师资格,而实际工作中用到的财务管理知识越来越多。因此学好财务管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夯实会计实务的学习
要想学好《财务管理》,必须学好会计实务。以高职二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应该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等会计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循环和会计核算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好又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夯实《会计基础》与《会计实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于《会计基础》的学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一个学期就开设了这门课程。对于新接触会计的人来说,真正地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应多安排实际操作的练习,规范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使用。充分理解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内容和特点。
(二)关于《会计实务》的学习。现在的《会计实务》包括《会计实务1》和《会计实务2》两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课时很多,因此建议安排至少二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教学。
(1)在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实务1》。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根据工业企业经济业务内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它的内容比《会计基础》更全面、具体。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的内容,为了达到实际应用和考试的需要,必须安排更多的课时。因此,建议安排两个学期来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前半部分,第二学期学习后半部分。
(2)在第二学期,继续开设《会计实务1》本学期继续完成余下的相关内容,重点放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上。在学期末再次安排综合练习,复习《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1》的全部内容,提高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能力。
(3)在第四学期,开设《会计实务2》。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和上市公司财务核算关系密切的特殊业务核算,也是近年来根据市场要求新增加的内容,部分内容在实务中可以较多遇到,但大多数内容实务中使用并不是很多。在中级会计师的考试中也是必考的内容。在教学中只安排一个学期就可以,重点放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在学期末配合综合实务练习,继续提高会计核算的操作水平。
二、慎重选择教材和教辅书籍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已形成规模,相关专业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教材都有很多的版本出现。相关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配套的练习上都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很多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试中涉及的内容都被删除了,这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的。
建议使用财政部中级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考试辅导习题册。尽管内容多,学时紧,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财务管理》内容的全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未讲授的部分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对基本知识概念的讲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见仁见智,本文建议在教学中运用如下方法:
(一)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财务观念是贯穿整个课程的线索,其中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更是把课程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展开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学习时每章之间并不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章节之间是存在上述逻辑关系的。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
理解基本概念是进行财务管理相关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概念的讲授,并注意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如:财务管理的观念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讲授时就需要多结合实际来介绍。在这个观念中有两个基本概念首先要弄清楚,即终值和现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比如存钱和取钱,存钱时存入的本金即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的本利合计即为终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适当进行案例教学。
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里所包含的内容比一般简单的计算题包含的信息要多,而且案例大多以实际为依据编制,更接近实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财务分析这个内容的讲解上,可以选择典型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资料,根据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并联系该公司的市场表现来验证分析的结果。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试解题能力。
四、该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以考为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在该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记住基本公式,熟记教材中的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典型例题的讲解。
(二)完善实训教材。现在的实训教材是分课程进行编写的,没有把财务管理的内容融入到会计实务中应该编写会汁实务与财务管理综合在一起的教材,注意财务管理内容与其它会计实务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理解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篇3
当前,人们提出以“做学教合一”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人才模式的具体化,是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近年来,相关职业教育专家将“做学教合一”进一步阐释为“‘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其别强调“做”字,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1]而职业教育有众多的专业及课程,不同专业实施“做学教合一”有具体的特点与要求。在此,我们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技能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按照还原论、整体论思想深入探讨“做学教合一”的内涵,开展“做学教合一”,以期实现“真做”“真学”“真教”的有机统一、紧密衔接。
一、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的内涵
“做学教合一”从字面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做”“学”“教”三个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但关键要实现“合”。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把握“合”的原由、“合”的内容、“合”的时机、“合”的方式、“合”的成效。实践中,由于“做”“学”“教”三者的实施主体和指向客体紧密联系,因此我们要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做学教合一”内涵。
从静态来看,“做”的内涵包括:为什么做、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如何做、做的结果。学生要主动做,教师是指导做。“学”的内涵包括:为什么学、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如何学、学的结果。学生要善于学,教师是引导学。“教”的内涵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什么时间教、如何教、教的结果。学生要融入教,教师是相机教。
从动态来看,我们一是可以从“做”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哪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就能掌握的内容。后“做”的目的,是用实践的“做”印证、深化、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二是从“学”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学”的目的,让学生了解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看看到底能学会多少。后“学”的目的,可以引领学生针对不会“做”的部分,再自主“学”,在教师引导下“学”,达到复习、巩固、提升的效果。三是从“教”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教”的目的,对于学生尚未涉猎的专业领域知识,先“教”是非常必要的。后“教”的目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无法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充分发挥“教”的作用,或者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进行提炼式“教”、拓展式“教”。[2]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开展“做学教合一”教学探索,“做”是核心,“学”是必须,“教”是必然,达成时机先后、场合左右、内容深浅恰如其分。这也对“做学教合一”提出更高的要求,考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职业教育的“做学教合一”,学生“做”“学”的重要性高于“教”,体现在“做”“学”的分量与目的上;“教”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做”“学”的引导与保障上。人们可以更为深入地开展实践,实现“做”“学”“教”因时、因人、因地的恰当合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有效作用。
二、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的建构
(一)“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的基本思路
目前,《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的结构是按照会计要素与核算事项编排的,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到会计报表、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这种编排形式是典型的按照会计实务知识体系排序,不利于学生按照会计岗位学习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因此,根据对用人单位会计岗位设置的调研分析和会计专业中职生未来就业时可能性较高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我们拟按照会计工作岗位,重构课程框架体系,以会计工作岗位知识与能力需求的中心,整合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重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同时明确7个会计工作岗位具体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培养要求。
(二)“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
1.教学内容设计策略。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教学标准,结合教材主体内容,明晰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全国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两门科目之一,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而且考试大纲动态调整,目前已经公布了2017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主动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准确把握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3]同时,我们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如存货核算中原材料账务处理,首先要区分实际成本、计划成本两种核算方法,然后掌握账务处理使用的会计科目,再设计三种典型的业务(款付料到同时、款先付料后到、料先到款后付)进行原材料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还有付款方式的变化(现金、银行存款、应付票据等)。只有准确把握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我们才能科学设计“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内容,?x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过程设计策略。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进行互动,从而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目的性强,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师生共进的过程。教是在学生已学基础上的教,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学是在教师的教指导下的学。教学过程一般围绕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结构、学习心理过程、学习环境资源等差异而精心设计。[4]“做学教合一”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做”“学”“教”的典型特点,即“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围绕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优化组合,衔接连贯,递进教学步骤,实现教学目标。如存货核算中原材料账务处理,既要以典型业务的账务处理为基础,适度引入原材料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适度引入原材料采购成本的计量范围、计量方法等内容,进一步对接会计实际工作业务内容,突显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管理实际内容对接,增强“做学教合一”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内涵。
三、职业教育“做?W教合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活动。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设计,包含了比较多的教师个人主观判断,正如当前比较推崇的“同课异构”课堂方式,比较、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在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人们对加强教学内容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具体专业、具体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如何对接,需要任教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禀赋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同时还受到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的优化,存在比较大的操作空间。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判断如何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人们要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做学教合一”,达成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优化始终在路上,始终在进行中,没有终点。
2.优化教学环节,达成课堂预期目标。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性比较强,是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实现共进的过程。通过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性格、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因此,“做学教合一”课堂的教学环节,具有优化的空间和优化的需要。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的原材料核算业务,可以对原材料按照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分别进行采购、领用、结存的核算,设计教学环节;也可以对原材料按照采购、领用、结存的连续步骤,分别介绍实际成本法、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设计教学环节。实践中,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进行选择。如果教师选择不当,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优化教学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组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是以班级教学为基础,探究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组织形式,如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现场教学、开放课堂、个别化教学等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不断优化。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开展“做学教合一”教学,一般选择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组织形式,教师在事先设计的基础上,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组织的实施过程,主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对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分组形式,既要考虑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平均分组,也要考虑男女生的组合问题,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如果实际的分组形式不适应教学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4.优化教学激励,浓郁课堂教学氛围。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需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选择恰当的激励时间。心理学理论认为,任何好的行为要固定下来必须及时给予激励,没有激励的行为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做”的结果和“学”的结果,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而教师要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必须及时进行激励。但激励的时机、方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主动优化,努力打造浓郁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氛围良性循环发展,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面对众多的知识点、技能点学习,每位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显然,这是动态的过程,教师不能漠视任何类型的学生,需要采取动态化的激励方式。
(二)“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1.准确把握教学评价内容,提高评价针对性。“做学教合一”教学评价要适应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特征,体现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的统一,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独立学院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注重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需求,根据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内容、手段、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探讨适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虽然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但它在高等教育中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跻身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社会对高级会计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大。作为独立学院,根据其办学特点、生源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以就业为导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实际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要特色。
《高级会计学》是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已经成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经济越发达、高级会计人才就越需要,会计学专业人才就越来越重要。
作为独立学院的一名教师,对学生们更应该认真、负责,不仅让学生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强硬的实务能力。希望学生们离开校门后,能够顺利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时有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真正需求的具有财会综合性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独立学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们能够成为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呢?目前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用人的单位、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一般都要求应聘人员有会计方面的资格证书和具有一定的会计实务经验。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
从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整个教学环节并不是独立的。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基本是挂靠在公办院校之下,很多独立学院在教学方面基本上与公办院校主体一致。将公办院校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课程考核等照搬过来,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来使用。现行的公办院校《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在独立学院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级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目前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培养模式上,沿用公办院校“重视灌输理论知识不重视实务实践能力”的传统培养方式,强调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毕业生缺乏应对社会挑战的素质。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人才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是社会急需的技术应用、实际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也不符合独立学院培养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缺乏适应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2.《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体制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没能给学生创造会计实务操作的机会。学生缺乏实务实践机会,不符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换言之,教学模式未从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实践知识才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学校应聘怎样教师才合理,会计教师应该具有会计实务经验。
3.《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体制中缺乏专性的就业指导。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仅有培养目标远远不够,独立学院在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必然要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目前会计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就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多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工作,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如果独立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指导学生就业,那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可能会更强些。
二、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改进的措施
1.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真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既要关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养成,又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训练及其工作技能的获得,避免被动学习、机械记忆、封闭式模仿的教学模式。实践环境的建设,正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通过建设高水平学生实践平台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模式的改革,开展多层次学生创新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并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2.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应培养学生解决会计实务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正常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建议让学生在学完各门会计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操作,让学生真正做两三个月的实际会计工作,最好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得会计学生有有效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巩固会计学专业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使会计学生更进一步地熟悉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水平,培养会计学生解决会计实务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会提高学生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丰富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话学生毕业后会很快适应实际会计工作,提高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3.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这门课程应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级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要强调《高级会计学》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要明确,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进入企业必须持有上岗资格证。作为老师一定要督促将要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取得会计学专业方面相关的资格证,会计相关资格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资格、高级会计资格、注册会计师等。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应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地了解,会计资格在将来从事会计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在授课时就会有针对性,学生才能真正感觉到会计知识与他们将来工作的相关性,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把会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当学生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综上所述,独立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独立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相关的改革,从而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自愿,蒋卫东,朱学义.《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改思路的定位与方法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
[2]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
[3]夏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大学生就业,2006,16.
篇5
我校从本学期开始,财经专业学生使用《企业财务会计》第四版。在保留第三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对涉及方针政策制度发生变化的相关章节及其内容做了全面修改。我在使用新版教材的过程中认真领会大纲要求,把握中职教育财经专业与《基础会计》、《税收基础》等教材的内在联系,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脉络体系,努力探索能提高实效的教学方法,落实大纲和教材教法学法改革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几点体会。
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全书仍保留原来的章节顺序,只对局部章节做了调整。在保留第三版教材中原有的知识点、请注意、相关链接、小知识、技能ABC、练一练等栏目的基础上,以“必需、够用”的知识和技能为编写指导思想,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对相关章节及其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在原教材的风格上又有新的突破,每章开头增加了一个贯穿全书的情景故事及学习目标、知识要点、本章小结等栏目,对具有可比性的内容尽量以图表形式出现,以提升其直观性,降低教学难度。
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降低了教材难度。删减那些理论性过强和较高深的、本应属于更高教育层次解决的知识内容,如对外投资、现金流量表等,使之更加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第二,更新了教材内容。将最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2008年)等恰当地融入其中,使之与时俱进。
第三,贴近学生就业实际。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以及最新出台的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初级会计师》考试大纲内容相结合,使之更具有社会性和适用性。
第四,准确定位。知识内容力求与中职学生就业去向相吻合,并与会计岗位相衔接,使之更具有可行性。
为让改革后的财务会计课变得生动具体形象,使课堂活起来,我从整体上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寓基础知识于技能训练之中
本学期我们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对《企业财会会计》课程进行了会计模拟实习教学的结构设计。首先,对该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按照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基础模块和选用模块。基础模块又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会计岗位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然后再根据不同模块中知识的特点、学习目标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媒体功能的分析,进而确定具体内容的设计、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内容等。其中《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基本技能”部分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该部分知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部分的知识,能够胜任会计日常的核算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尝试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实效,教学大纲的要求再明确,教材编写得再好,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改革,也难以达到教学大纲预期的作用。为此,我采取多种方法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和研究性学习、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巧妙地选用教学媒体课件
由于媒体课件本身图、文、声并茂,以及良好的交互性、反馈与所要表现的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相适应;能够创造良好的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会计核算业务时,身临其境地进入职业角色;其非线性和可选择,使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进度、学习问题,自由地进入相应的模块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在个别化学习环境中完成会计基本技能的学习任务。
篇6
一、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一)会计人员胜任力的概念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麦克米兰博士于1973年在其《测验能力而不是智力》一书中提出。所谓的胜任力是指驱动个体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体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在其的《管理会计实务分析》中将胜任能力定义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组合(KSA),并分12类列示了162 种能力组合。就会计学研究领域来看,学者更多使用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来描述会计人员胜任力,虽然两者在称呼上有所差别,但两者的实质基本是一致的。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会计人员胜任力是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这个工作中所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成为一名优秀会计人员所具有的潜在特质的能力集合。
(二)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具有科学性,会计人员胜任力指标的建立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结果更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其次,实用性,一方面构建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直接的目的是为考查会计人员胜任力服务,但它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应当对企业选拔和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构建的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适用于各行各业。第三,简约性,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问题。第四,动态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的变化,甚至是会计人员教育的提高,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也会随之变化。第五,层次性,一方面设计的指标应当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设计不同的指标。
(三)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AHP)来建立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逐层检验比较结果的合理性,由此提供比较有说服力的依据。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在确定会计人员胜任力指标权重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建立层次结构;二是构造判断矩阵;三是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一致性检验,四是组合权重计算及检验。
二、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择与层次结构建立 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一般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1)职业知识。作为一名初级会计人员首先应当系统掌握会计实务原理和职业知识,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够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律制度。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系统地掌握了会计相关知识和方法体系,才可能形成独立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因此,职业知识是衡量一名初级会计人员能否胜任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后续教育和执业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能力。会计工作通常涉及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一名会计人员的胜任力不能局限于会计这个领域,他还应当具备与人合作、沟通、处理其它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是职业知识的实践和升华,是各级会计人员能力差异的最主要表现。因此,专业技能是评价一名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的又一项重要指标。(3)职业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能力,它直接决定了其他能力的形成。职业价值观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会计人员才能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和恰当地进行职业判断,并获得追求卓越的满足。因此,职业价值观是判断一名初级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事会计这项职业最基本的指标。
通过归纳学术界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本文除了选取职业知识(B1)、职业技能(B2)、职业价值观(B3)三个胜任维度作为评价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的一级指标外,还选取了财务会计与报告(C1)、管理会计(C2)、一般商业知识(C3)、信息管理知识(C4)、税务(C5)、相关法律知识(C6)、审计(C7)、团队合作能力(C8)、人际交往能力(C9)、沟通与协调能力(C10)、承受与应变能力(C11)、分析与判断能力(C12)、解决问题能力(C13)、客观公正(C14)、独立(C15)、遵守职业准则(C16)、承担社会责任(C17)、致力于终身学习(C18)等18项胜任要素,作为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的二级指标,并根据层次分析法的需要建立了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构造判断矩阵 用1~9标度法(见表1)和专家咨询法将同一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两两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标度,并列出判断矩阵。
(三)计算判断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并检验一致性 判断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直接采用Matlab软件进行运算,得到最大特征根?姿max和归一化的特征向量?棕=(?棕1,?棕2,…,?棕n)T,?棕即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然后将所得?姿max带入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率CR=■进行检验(RI查表可得,)一般当CR< 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作适当的修正,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以胜任维度为例,按照以上方法和步骤,通过专家咨询首先得到初级会计人员胜任维度判断矩阵(见表2)。
运用Matlab软件,得?姿max=3.061,?棕=(0.490,0.198,0.312)T,
CI=0.030,CR=0.052
(四)计算组合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按照相同方法,可以计算指标层(胜任要素)各指标的权重。然而,以此得到的权重只是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胜任维度)的权重,因此有必要通过组合权重的计算得出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设准则层B包含m因素B1,B2, …,Bm,其层次总排序权值(相对于目标层权重)为b1,b2, …,bm,指标层C包含n个因素C1,C2, …,Cn,它们对于其对应的因素Bj的层次单排序权值为c1j,c2j, …,cnj(j=1,2,…,m),则指标层C总排序权值为?棕i=■bjcij(i=1,2,…,n),(见表3)。设C层中的因素对上一层中Bj的单层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j(j=1,2,…,m),而平均一致性指标为RIj,则C层的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CR=■,当CR
按照相同的方法,得到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4)。
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CR=(0.490×0.020+0.198×0.038+0.312×0.021)/(0.490×1.32+0.198×1.24+0.312×1.12)=0.019
三、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一)为组织选拔优秀初级会计人员提供方法 传统的招聘选拔主要建立在对应聘者的教育背景、知识技能水平和既往工作经验等外显特征和门槛类指标的评价基础之上,而忽略了对应聘者潜在特征和鉴别类指标的考察。这种选拔往往对潜在的能够实现高绩效工作的应聘者和候选人起不到应有的筛选作用。而通过建立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体系将为招聘者提供科学、量化的指标,进而设置更合理的结构化面试题库,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总之,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岗位能力需求框架,从而提高了招聘选拔优秀会计人员的效度和信度。
(二)为初级会计人员职业培训提供服务 培训是组织提高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增加员工与岗位匹配度,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培训需求往往建立在企业任务或岗位需求之上,忽略对员工能力的客观评价,忽略员工的真实需求,把培训看作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义务来对待,这些不利因素往往是导致员工培训缺乏积极性、培训项目设计不合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培训组织者实施会计人员胜任力差距分析,更好地找出会计人员能力的薄弱环节,进而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避免培训的盲目性,提高培训效果。
(三)为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为员工提供发展方向,同时它还可以对员工朝着自己的预期目标发展产生激励作用。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将为初级会计人员指明努力的方向――成为一名优秀员工的方向发展。同时,会计胜任力评价指标更加关注员工实现高绩效有关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一个共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宏、张巍、宗文龙等:《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4期。
[2]邓传洲、赵春光、郑德渊:《职业会计师能力构架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
[3]刘玉廷:《全面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
会计专业的开设在我们学院历史悠久,涌现了不少的会计专门人才。这两年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每年招生七个班,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如何开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我们学院及兄弟院校的情况,现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在进行改革,我们学院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阶段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结构图见下表。
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新的知识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分解不全面
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出纳核算、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能力太片面。会计职业是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应该紧贴职业岗位全面分析,只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用具备所有会计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时侧重达到会计初级职称职业能力的要求即可。
2、课程设置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程序,首先应进行会计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具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结合职业岗位改革,但是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
3、实训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兼职教师数量过少;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挂了牌子,但实际上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现有实训课程主要是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实务。还是按课程对应添加实训,没有紧贴工作过程,没有充分体现每一工作过程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调研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出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会计监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处理单位内部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日常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效益性审计、年度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业务;协助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审计约定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进行业务循环审计、撰写审计报告等业务。会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内部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业务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
出纳岗位的专业技能是出纳业务操作,设计《出纳实务课程》。基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税费的计算与申报,设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单项实训》和《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会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侧重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能正确运用ERP资源管理系统存储、输出企业资源信息;能运用财务软件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提供管理者决策信息,设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财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报表分析,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报表指标分析和别的课程融合。会计监督岗位的专业技能暂不做高职学生学习的技能。
2、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将现有的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整合成《成本管理会计》。考虑《初级会计实务》内容太多,课时不够,将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会计报表》整合成《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拓展、公共基础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采用学分制考核。
3、强化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这两年带学生参加湖南省会计技能大赛,就可以体会到点钞、计算器和电脑的数字输入,电脑文字的输入、Excel表在会计中的运用都很重要。所以会计基本技能操作除了《出纳实务操作》,还应开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技能》等课程。实训体系的设计分为单项型(知识点)实训、岗位(课程)综合性实训、专业综合型仿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强调实训体系考评方案的落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篇8
关键词: 会考改革 教学改革 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革新求变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会计管理改革,已成了增强经济发展内驱力的必然要求。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这一改革措施应势而生,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当前会计从业人员执业水平。2013年江苏省按照财政部的要求进行会计考试改革,首次采用新考试大纲和题库,由于在认识、准备、教学、培训等方面的不足,实施结果是考生通过率迅速下降。客观分析会考改革的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变化及影响,对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有着诸多启示。
一、会计证考试改革的目的分析
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紧密相连,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执业能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非常重视会计从业的准入管理,推行从业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但长期以来,会计从业证的考试是以各省为单位自行组织,由于教育水平、考试内容与标准、考试方式等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加上考试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各地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本着统一标准,规范从业考试管理,提高会计执业水平的目的,自201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
二、江苏省执行会考新标准对会计从业考试的影响分析
(一)会考新标准带来的变化。
按照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013年江苏会考改革可概括为“三个统一”,即“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试题库、统一合格标准”。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
1.统一考试大纲,即财政部的2013版新大纲。新大纲中各科考试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科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变化最大,首先是考试中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改变。原江苏省初级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是新中大,现改为用友T3软件。在T3系统中主要考核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财务报表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和应收应付账款模块。其次是考试评分制度的改变。原《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分为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两部分,分制为各占100分,120分及格,但必须两部分均不得低于60分。现在全国统一题库改为客观题90分,实务操作题10分,且实行统一计分制,即总分达60分即可。
2.统一考试题库,即由财政部组织编写,每科题量约两千五百多道试题,但试题会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出题范围进行了拓展,试题难度趋于初级职称考试,考试方式、题型上变化更大。江苏采用了升级后的考试系统,3科连考,考试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120分钟统一改为每科60分钟,考试题量除电算化为92题外,基本保持在150题。《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题型在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不定项基础上增加了计算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新题型。
3.统一合格标准,三科都要达到60分。
(二)考试结果统计及原因分析。
截至2013年11月月底,江苏各市县相继完成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的通过率总体上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少地区平均通过率低于20%。其原因主要如下:
1.江苏会考改革配套文件、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公布较迟,加上新考试辅导教材推出较晚,考生等待考试改革信息时间较长,客观上造成考生的备考时间不充分。
2.第一次使用全国统一题库,对考试难度、考试范围及考点分布把握不准。更新后的考试题库三科考试难度都增大,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并重,有少量的初级考试难度下放,有些试题的考点,现行配套教材匆忙推出尚未解读到,指导不够。
3.考试题量大,时间短,特别是《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科,60分钟内完成150题,每题答题时间仅24秒,加剧考生紧张心理,因用时不合理造成能做会做的题目来不及做而失去不应失的分。
4.新增题型计算分析题与案例分析题考点多、知识活、实务性强,新的题型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更要做到融会贯通,能用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友T3实务操作题,因缺乏系统训练、不熟练而失分较多。
5.考核标准要求三科一次性通过方可拿证,成绩不累计、不能补考。
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对职业院校会计教学的启示
(一)与时倶进,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的革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实务中已经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能力、实用技能和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财务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会计从业考试题库改革的重要参照。目前,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指导思想普遍落后,仍然推行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讲授会计理论实务并开展会计实验的专业教学计划,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会计教学要转换教学理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摆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思维模式局限,并运用会计信息化理念及工具处理会计实务和解决会计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从业资格考试和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快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整合。
会计教学目标要与会计实践要求协调一致,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要能反映会计业务的发展需求。从本次会计从业考试改革不难看出,考试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且新,完全顺应会计实践会计需求的改革。当前,职业院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新的会计理论、新的会计方法等,对企业会计实务中新的要求不能同步。这就要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快课改步伐,关注会计专业发展动态,善于吸收和传递新的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着力研究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打破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教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应对各种考试的基础上,真正学以致用。二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的投入,让学生熟悉电算化业务流程,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技能。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电算化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技能培养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要求的融合,夯实基础,注重培养综合能力。
会计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无论哪种单位,其会计工作的基础都必须扎实过硬,尤其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经济管理工作对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不仅要能熟练完成一般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化过程,还要对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购、产、销等与企业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会计工作要求。从考题设置来看,增加计算分析或案例分析题题型传递出了会计从业人员需有扎实牢固的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一信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量增加和考试时间缩短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应变能力、考试能力、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教学要求实、求新、求变,必须及时针对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采取相应措施,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不弱化基本理论与业务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识记、计算、实践操作和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与我国经济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财会月刊,2012(6下):95-97.
[2]陈冬英.论会计从业资格证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的会计专业教学,2013.11.
篇9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800,000
在建工程200,000
制造费用5,000
管理费用15,000
贷;原材料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6,000
在建工程4,000
制造费用1,000
管理费用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3、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篇10
大多数同学希望毕业后能立即走上会计岗位,并且在毕业前能够取得会计初级资格证书。根据我院对企业会计岗位的调研,结合学生的意愿,我们认为《财务会计》课程很有必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课岗证”一体化是指:课程知识、职业岗位技能和证书知识有效融合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将职业岗位技能和证书知识通过课程的教学设计,充分融入到课程知识之中。《财务会计》课程“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会计职业岗位技能和会计初级资格证书充分融入到《财务会计》课程知识之中的教学模式。我院会计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我院会计专业根据国家会计专业初级资格鉴定的内容和要求,设计《财务会计》课程标准,使《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初级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把会计初级职业资格标准细化,融入到《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当中。《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和会计职业资格企业会计岗位技能对应表如下:
(二)教材的对接
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材,为了体现“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我们选用了两套体系的教材。上学期采用基于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编写的教材,这套教材打破了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能力为重点,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会计工作岗位的职业情境中,认知会计情境,接受会计核算任务,与他人分工与协作,完成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核算。下学期选用的教材是全国会计初级资格考试指定的《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帮助学生考取会计初级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对接
过去我院《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主动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与职业能力标准很不相适应,因此我院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实践为导向开展项目化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操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能够将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目标设定和任务分解,按流程组织开展实施。通过项目教学,我们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职业定位明确、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全面、岗位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
《财务会计》课程实施“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逼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很多同学表示对会计职业又有了重新的审视和计划。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实践性教学是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实现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后,我院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和手工实训两种实训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学生考取初级会计资格的积极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