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贸市场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区城区市场管理特点
xx区现有各类市场64个,其中位于龙溪、龙山、龙塔、回兴、双龙湖、双凤桥街道的城区市场41个,位于其他镇街的农村市场23个。在城区市场中,农贸市场30家,工业品市场11个。另外还有600多家药店,餐饮业1020家。市场总体规模均不大,大多数市场的年成交额都不超过5千万元。
改革开放之初,主要由工商部门建设市场、经营市场。进入九十年代,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迎来了市场建设的黄金时期,“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政策应运而生,形成了包括工商部门在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投资办市场的热潮,市场起到了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的重要作用。XX年,原先由工商分局兴建并经营管理的渝航市场、龙溪松桥农贸市场、两路农贸市场等先后出让,双凤水果市场、两路建材市场、沙坪农贸市场、石船农贸市场、统景农贸市场、洛碛农贸市场等,按有关政策规定整体移交给区商委下属的物管所管理。XX年后,大型连锁超市不断开办、市场周边门市及游摊不断增多,集贸市场发展趋于稳定,有的甚至出现萎缩态势,呈现出市场开办和经营管理模式多元化,市场管理“多龙治水”的特点。
市场主体多元化。xx城区既有国家开办的市场,如商委下属物管所(事业单位)开办的市场,又有企业开办的市场,其中企业开办的市场占绝大多数。企业开办的市场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往往对摊区摊位采取分零出售的方法,如华夏农贸市场,导致一个市场就有若干个业主,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化。市场开办者的多元化决定了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国家开办的市场,市场监管及卫生保洁由开办单位负责。企业开办的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市场开办者成立物管机构,自己经营管理市场,如华夏农贸市场、两路农贸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委托其他物管机构经营管理市场,如园区农贸市场、空港农贸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失去行为能力,市场业主们自发管理市场,如红金街农贸超市。
多头管理效率较低。例如商委负责市场建设的布点审批;市政委负责监督市场的环境卫生和临街商铺超出门窗外墙设置的摊位;工商负责经营登记和维护交易秩序;公安负责市场治安秩序和消防工作;交通和交警部门负责交通秩序、车辆停放和机动车非法运营;质检、卫生、动植物检疫等负责商品卫生和质量。
二、我区城区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区市场建设先天不足
现有的市场由于大都是在90年代兴建,市场的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市场建设档次不高,占道经营游摊较多。
篇2
关键字:果蔬流通、流通组织、大型批发商、物流
中图分类号是:F506.14 文献标识码:A
Japan circulates the organization to our country fruits and vegetable sproduct circulation model
Zhang Han1 Li Sucai2
1.The Beijing commodity institute flows the institute lecturerBeiji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to have control over the institute to take advanced courses the graduate student
2.Chinese code center
Abstract: Our country fruits and vegetables product circulation process had many problems, seriously has affected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The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product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to obtain profits from Japan to succeed experiences, studies Japan to circulate the organiz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correspondingly proposed our country several suggestions which may profit from in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Key words: Fruits and vegetables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large-scale wholesaler, class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限制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强大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对克服农业风险、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农民收人都有显著效果,因而本文就制约果蔬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流通环节入手进行研究。
一、我国果蔬流通环节发展滞后导致供应链环节断裂
果蔬供应链包括果蔬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加工和保鲜,经流通环节直至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具体环节包括:
在以上环节中,果蔬的产前和产中环节已得到普遍重视,但流通环节尚处于薄弱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为依托,以市场规则为主要交易机制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供求体系,初步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统一,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大生产、大流通”的基本框架。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三为主”:市场主体以农民为主,主要形式以现货交易为主,主要产品以粗包装或无包装的农产品为主。
但是在我国果蔬流通领域中,存在相对的无序化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果蔬流通组织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商品流通总体上势头较好,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但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主要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但这些模式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偏短,经营视野偏窄,关联产业间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地域触角不够广泛。特别是多数企业以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利润空间不大,尽管也有部分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利润率较高,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太大。即使是某些企业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农业,由于前期投人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达到要求,也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农户方面,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仍然处于一种加工商与原料供应者的采购供应关系,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不够紧密,违约率高,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此外,多数企业在市场建设方面建树不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以上这些问题都致使农产品供应链断裂,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2.果蔬流通经营形式尚不规范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鼓励、支持的“菜篮子工程”中承担零售环节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传统的农贸市场或肉菜市场。现有农贸市场虽然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只经营未经加工的生鲜初级产品,但由于在商品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迎合了部分传统消费观念和购物行为。从我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看,大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局部实现了农产品不同地域及不同季节的调剂和互补,但还停留在初始原材料性农产品的集散和销售上,由于常温状态下的初级农产品保鲜困难,损耗量大,还给季节性和区域性调配带来无效物流和诸多不便。
作为供应链销售终端的城镇农贸市场频繁扩建,会给城镇规划管理中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以至城镇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矛盾。并且产生了数额惊人的无效物流。一旦把蔬菜加工成净菜,就会减少大量的后续工作量和成本开支,蔬菜本身也可以得到梯次开发和利用。需要改造传统的农贸市场,鼓励连锁超市发展生鲜农产品的销售,调整农产品流通经营形式。
3.果蔬流通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薄弱,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食品卫生意识淡薄,加上我国当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药滥用得不到有效管理,导致果蔬产品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更使食品安全雪上加霜。果蔬产品是食品的一个重要来源,果蔬产品流通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直接的结果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这是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已严重危害到国家的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稳定。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并实施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加强了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等。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正日益与国际接轨。
4.存在较高的无效物流和损耗
我国每100吨的毛菜销售量产生大约20吨垃圾,由此可以推算出毛莱在城镇农贸市场上销售时存在着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如果再加上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维持一个农贸市场的正常运作,成本开支很大。
二、日本大型流通组织是市场流通的主体,其强大的功能促进了流通及供应链的发展
当前,多数国家长期采用的农产品流通利益“三元化”结构和模式,即“生产主体――中介主体――消费者主体”的流通模式,如在日本的“小生产、大流通”中,类似于大型批发商的农协组织是中介主体;在美国是“大生产、大流通”模式,多数通过生产主体直接销售出去在;西欧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公益性中介。针对我国现行的农业特点,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成立完善的农业中介组织体系,通过大型批发商来整合分散的果蔬生产和流通现状,提高果蔬生产和流通效率。
以日本为例,蔬果产品的流通在日本是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途径的,类似于大型批发商的农协组织是市场主体,是产地和销地的中介组织。虽然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批发仍是流通的主渠道。日本大型批发商具有如下功能与特征:
1.大型批发商通过稳固超市需求来引导产地供应。在日本大型批发商将市场目标定位于向超市供应,并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如应对超市需求为经营战略。大型批发商通过掌握大量超市需求信息从而引导产地供应,用消费源头控制供应源头。在此过程中还不断兼并或淘汰中小型批发企业不断整合需求,壮大自身实力。
2. 大型批发商具有价格形成功能,将竞价交易逐步转变为预约交易。在预约型交易中,农产品生产者需要有准确的需求数量及规格,而分散经营是不可能达到稳定需求的,因此大型批发商由于准确掌握订单则具备了这一能力。批发公司在产地与零售商之间起到了商业交易的功能。
3. 大型批发商倡导农产品“商物分离”,减少中间过程的损耗降低了成本。在实施预约交易方式的条件下,大型批发商进一步倡导“商物分离”方式。将每个需求方所需产品按单分配到多个农户,由农户实现农产品直送需求终端。在农产品“商物分离”过程中不需要将农产品运到批发市场,不需要中间设施,也不需要农产品的储存、分类、搬运等中间移动环节,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进一步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流通效率批发商的功能。
4. 大型批发商注重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价值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与农产品自身品质,及流通加工程度。大型批发商在这些方面均高度重视,根据多重标准不断筛选定点供应地,并指导农产品种植和流通加工,特别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注重过程管理,以确保农产品品质。此外,在流通加工方面重点进行农产品分级和分类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这些做法进一步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和效率性。
5.大型批发商资金实力强大具有融资功能。以往的批发市场普遍都是竞争买卖,但随着大型批发商的成长,那些实力较强的批发上具备帮助其上游产地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批发公司事先从超市等主要需求者那里取得需求信息,然后与产地调整需求数量。价格因为受供求变化的影响而不能事先确定,但是零售商有其一定价格要求,当市场交易价过高时,其差价由中间批发商承担。另外,批发企业向上游产地结算一般是在交易后几日内完成,但是向下游超市等购买方付款一般要以月为结算期间。产地供应商如果直接销售到超市,也会面临同样的资金压力,此时相对分散的种植业者难以承担这样的风险,于是促使批发商成为流通的主导。市场中的价格变化差异由批发商承担,大型批发商在此过程中起到融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哪些抗风险能力弱小,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型批发商逐渐被淘汰。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需求集中,增大了批发环节的流量。
三、日本大型流通组织对我国果蔬流通的启示和借鉴
培养大型批发商,使其成为市场流通的主体,并进一步增强果蔬批发商的市场需求整合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融资功能、安全及品质保障功能。
不应过度强调物流节点在果蔬流通中的作用,倡导“商物分离”。通过果蔬产品的“商物分离”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用降低流通成本的方式提升果蔬产品利润空间。
作者单位:张涵: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进修研究生;李素彩:中国编码中心
参考文献:
[1]细川允史. 蔬果食品流通现状――今日话题[M]. 日本:白桃出版社,2004.153-197.
[2]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3,1:39-42.
[3]孔洪亮,李建辉. 利用EAN•UCC系统开展食品跟踪与追溯[J].电子商务世界专刊 •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2003,3:12-13.
篇3
关键词:蔬菜 绿色营销 策略
我国是一个蔬菜大国,蔬菜人均消费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及消费国。蔬菜也是我国除粮食以外的第一大作物,极具活力,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点。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但在质量上和总体效益上,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面对着全球范围兴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蔬菜产业将何以应对?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讲,全面推行绿色营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绿色营销的内涵
随着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人类生存健康的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也由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必将成为本世纪的市场营销主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为实现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以环境保护观念为其经营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目标市场内进行的包括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推广、服务提供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对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要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及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种绿色消费需求促成了绿色营销的产生。
绿色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绿色营销着眼于考察企业营销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突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实现自身利益与满足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综合了传统市场营销、生态营销、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等多种营销观念。
统一性、多向性。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良好推行有赖于国际社会、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而且,企业自身的行动和国际合作、国家政策、消费者行为以及自然条件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绿色营销复杂而艰巨。
标准明确一致性。绿色营销有一套具体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遵循,绿色标准及绿色标志认证的技术参数尽管世界各国不尽相同,但其内核和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置等方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
由于其内容和特性,绿色营销在农产品营销领域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象本文所涉及的蔬菜绿色营销便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我国蔬菜绿色营销市场环境
蔬菜市场总体行情。我国蔬菜产量连年高速递增,而消费总量却增势平缓,国内市场总体上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已然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蔬菜价格逐年下调。2003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约2.7亿亩,比上年增长2.4%,总产量约为5.4亿吨,比2001年增长12.5%(比2002年略增);近几年家庭居民蔬菜消费总量稳定在14000万吨(数据不包括餐饮及食品服务业中的蔬菜消费量)水平左右。然而,虽然大路菜需求缩减,但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市场潜力巨大。由于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蔬菜产量高、品种多、成本低,具有绝对的国际比较优势,出口量增长迅速。截止2003年11月底,海关统计我国累计出口蔬菜493万吨,同比增长16.96%,出口创汇金额2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1%,出口量约占世界蔬菜贸易量的4%。但近年来,国际绿色壁垒的强化对我国的蔬菜出口带来较大影响。
蔬菜消费需求特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消费趋向绿色化、多元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安全卫生性,讲究营养健康,人们口味向绿色自然化回归,也追求多样性。因此,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保健型蔬菜、特色蔬菜、野生天然型蔬菜日益流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蔬菜消费方式上也趋向高效便捷,超市净菜走俏。在消费倾向上,品牌消费方兴未艾。但是,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广大传统消费阶层的观念转变,及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旺盛的成熟的绿色蔬菜消费需求还有待培育。
蔬菜产业状况。我国蔬菜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但是仍属于数量型增长,在质量和效益上却跟不上,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总体处于较低层次,不符合发展生态型大农业要求。由于引导不力、技术支持不到位及菜农素质不高等原因,我国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少,产量低,品种单一,质量上也不高;而且,蔬菜生产分散,加工处理和流通环节跟不上,市场组织化弱,产业化不高,不能创造高附加值。
政策环境。加入WTO以后,我国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进行相关制度改革。2002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使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农业部随后出台《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确定包括蔬菜在内的几种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5年后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问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要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相关的环保法规也正在不断健全。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办法》,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色食品标志,确定了具体的绿色食品标准,从事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
总之,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市场环境已经比较成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几条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
首先,在蔬菜种植上坚持绿色环保型、科技型,努力提高绿色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一定要禁止使用剧毒农药,而代之以生物农药、高效无残留或低残留农药;化肥要尽量少施,提倡施有机肥料。另外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如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反季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技术等,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其次,积极发展蔬菜净菜加工、冷冻保鲜,创造高附加值。原始的蔬菜初级产品是不适应现代大市场要求的,绿色蔬菜要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效益,关键就在这里。第三,积极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实行商标和包装绿色化。强化蔬菜产品的品牌观念,运用各种手段树立品牌,而且要突出绿色环保。在商标设计时,品牌命名、商标设计要突显出绿色标志,注重激发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联想,使其对产品产生信赖和向往,树立起绿色蔬菜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例如,在冬瓜、南瓜、西葫芦等瓜型蔬菜上把商标图案刻在幼果上,或用纸塑贴皮,形成天然图案,或者贴可食商标、生物商标。在包装上要重视包装及其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可生物分降解、可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之无污染。
绿色价格策略
有人曾经提出“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观念,我觉得这在绿色营销定价上面具有积极意义。蔬菜供应商用于环保上的支出应该计入成本,根据成本定价理论,绿色蔬菜的价格必然要高于普通蔬菜;普通蔬菜对环境资源占用、损害的多,当然应该在价格上予以更多的扣除,这是说的通的。所以,绿色蔬菜价格应高于普通蔬菜,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根据成本控制理论,绿色蔬菜也应该在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水平范围内,控制好成本,以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来追求更大的利润,并将成本降低带来的利益适度让渡给消费者以获取其更多的支持。
绿色渠道策略
蔬菜绿色营销要求物流渠道高效环保。绿色蔬菜要及时与市场接轨,减少不必要的聚散,以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减少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蔬菜的流通渠道要尽量集中统一,减少中间环节,及时有效沟通产销,而且要有利于环境保护。首先,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冷链储运以保质保鲜。其次,构建发达的营销中介力量,及时有效组织产销。传统的蔬菜流通三级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不尽符合绿色营销功能要求和环保要求的。可以仿照发达国家建立专业营销协会,使产销高度组织化。另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在营销渠道上的特殊优势,例如现在有的地方开发的农业信息网、蔬菜网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营销渠道的网络化、信息化是时代潮流。再次,加快推动农贸市场超市化,使生鲜超市承担更多的渠道任务。生鲜超市较之传统农贸市场,在集中统一蔬菜流通渠道,组织产销,促进蔬菜产业化,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绿色营销的要求。
绿色促销策略
即在传递产品信息、刺激消费的同时,对公众进行绿色环保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采用各种促销手段,一方面宣传绿色蔬菜的无污染、无公害、健康营养,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对公众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教育,使人们树立主动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消费者也会因此主动接受绿色蔬菜。这样,有利于实现商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正是绿色营销的宗旨。
绿色服务策略
商家不仅仅向消费者提供绿色蔬菜,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例如包装物的回收处理,绿色蔬菜的消费方式指导以及各种便利服务等。在传统蔬菜营销里,各项配套服务是很不到位的,这一点上,绿色营销应该树立比较优势。在服务策略上,“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永远是真理。
以上是从微观角度,即从商家的角度,提出的蔬菜绿色营销策略,而实际上绿色营销还包括宏观的因素,即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何况蔬菜还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在蔬菜出口方面国家仍扮演着重要的营销角色。国家要为蔬菜的绿色营销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时候还要直接参与营销。对蔬菜绿色营销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民综合素质、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家的工作。如前所述,我们国家在这一点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具体规范绿色农产品的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确定了有关绿色食品标准及“绿色标志”,但都侧重于产品自身的检验,缺乏有关生产、加工处理、流通过程的具体标准;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切实落实,发挥足够的作用。
参考资料:
1.甘碧群,《关于绿色营销问题的探究》,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7.24
篇4
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变为资源优势,再转化为效益优势,必须要实施科学的农产品营销策略。对黑龙江的农产品营销现状进行整体分析,再制定相应的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产品营销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开拓、连接、适应市场的能力,但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产品营销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此探讨了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管理上的问题,并为农产品营销提出了合理的发展渠道和营销策略。
【关键词】
黑龙江省;品牌;营销;农产品;策略
黑龙江农产品在国内有很高的声誉。专用玉米、专用小麦、肉牛、高油大豆、牛奶是黑龙江省最具优势的五种农产品。步入21世纪以后,国内农产品短缺阶段已经结束,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发生改变。我国农业向国际化、现代化发展,黑龙江农业必须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和市场优势。然而,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很难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和市场意识。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的转型。
1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管理上的问题
1.1 经营观念落后
现阶段,黑龙江农产品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是国内农产品的重要支柱。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黑龙江传统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已达不到时展的需要,缺乏营销规划和营销组织,企业的营销意识不够。农产品营销存在轻营销、重生产的思想,缺少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与此同时,市场营销的区域不断缩小,企业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库存和生产成本。因为经营观念阻碍的缘故,农产品企业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面临的生存压力危机很大。
1.2 缺少销售渠道
农产品被顺利的消费和使用,离不开产品营销。拥有恒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市场优势。在销售过程中,并不能一味的降低成本和价格,投放大量的宣传广告。倘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高效、安全、快速衔接,这些做法并不有效。黑龙江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渠道是大流通,自产自销为主。销售的方向是面向大众的蔬菜水果店、超市等。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障碍。现阶段最常见的分销渠道模式,销售基础是农贸市场,核心是批发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分销渠道模式多环节、多层次、弱控制、分散化,交易成本很高、产品的保鲜时间较短,有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1.3 品牌意识不够
品牌从表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有品位的牌子,其品牌价值是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附加利益体现出来的。但市场中的品牌产品多是工业产品,农产品品牌很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黑龙江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强势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不能依靠广告媒体。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企业经历长期积累和凝聚的结果,品牌也代表着该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有着象征性价值。品牌力量能够作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就黑龙江农产品市场而言,农产品销售往往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多数企业负责农产品粗加工和初级加工,市场中存在需求短缺和过剩的矛盾。农产品的研发力不强、深加工力不强、营销策略不够、营销意识差,因此许多企业为了塑造产品品牌形象,只会进行广告无限投入,缺少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五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中,牛奶产品品牌较为突出,有“飞鹤”、“完达山”、“摇篮”、“红星”等。但内蒙古的“伊利”和“蒙牛”,知名度比黑龙江的“飞鹤”、“完达山”要高的多。专业小麦中“北大荒”品牌被广泛认可。黑龙江的肉牛品牌“宾西”、“希波”和国内的“双汇”、“皓月”差距很大。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这两类农产品的品牌认可率很低,黑龙江专用玉米品牌有“松北王”、“兴茂”、“碧珠”、“温格林”,这些品牌的影响范围还只是在省内。尽管黑龙江农产品品牌数量上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种类却很单一,没有整体品牌的优势。
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品牌塑造反映出企业经营策略、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构建品牌也受到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企业若要树立品牌应改变短期思维,制定实施步骤和长期计划,为消费者所服务。这样才能构建好企业的品牌,企业也可以实现可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
1.4 农业信息技术程度不足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有组织、有计划、有行动、有步骤的让农民完成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其中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售后和产品营销等行为。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农民能够上网获取农业种植知识,在网上获取销售订单,实现农产品技术、销售、生产管理的直接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让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了现代农业。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农业信息化已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渐渐被农民接纳。但由于信息技术成本较高、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信息不对称。黑龙江地处内陆地带,建立信息化和进行信息传播较为不利,不能权威、准确、及时的和外界联系、沟通。黑龙江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时间很短,又缺少技术性人才,这就使得农业发展程度和信息网络建设较为薄弱。
2 黑龙江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和营销策略
2.1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活动指导思想是市场营销观念,农民依据多方面环境变化和农村经济形式构成的普遍意义经营哲学即市场营销观念。黑龙江农产品需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过时落后的市场营销观念。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还需构建良好的营销观念。构建农产品的营销体系,强化营销理念,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程度,使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2.2 整合销售渠道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的最大阻碍是销售渠道。落后的销售渠道会制约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性,要对农产品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进行创新。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会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成本,并直接对农产品市场竞争产生影响。黑龙江农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农产品的营销组织程度,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力。
2.3 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黑龙江农产品不能局限于省内,要争取国内市场,构建自我的产品品牌。若要争创品牌,就要先提高经济效益。黑龙江省需从传统农业基础转变为现代农业,培养好品牌,注重产品品牌的营销建设,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黑龙江省要按照实施步骤和农产品品牌的战略要求,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在农产品生产中,要投入科技创新元素,提升产品品牌的设计水平,发挥出自我文化优势,构建出新颖独特的设计思路。
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既要重视包装和商标外在形象,还要让消费者满意品牌产品质量。其中涉及了营销、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个性品牌形象也是很重要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不同,对品牌看法也不一样。农产品营销前要做好准确定位,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第一印象,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深刻的评价。农产品的品牌塑造离不开产品的创新,任何农产品都会经历诞生、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时代会不断进步,消费者的思想也会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赋予品牌新形象,才能提高品牌创新实力。
2.4 建设农业信息网络
农业信息网络是一个复杂、综合、富民、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农业信息网络能够缩短国内各地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农产品的流通。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要投入资金建设功能强大、覆盖面全、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此加强农业产品供求的联络、分析和预测。运用网络技术能支持农产品的营销。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可进行有效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传统农业升级改造,提高了农民生活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构建农业信息网络,能够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黑龙江农产品营销对生产、消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突出。若黑龙江农产品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就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创新营销渠道。品牌竞争力是黑龙江农产品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整合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塑造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才能提升文化价值,提高品牌营销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淑芹,杨倩,李玉红 .循环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1).
[2]李东奇,葛文光,张雪梅.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综述[J].热带农业工程,2012,(4).
[3]王淑芹,韩乔.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3).
篇5
一、工作目标: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力争年内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依托中央商务区、1919创意产业园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创意设计、节庆会展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亿元;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以上;加大对餐饮业的培育力度,推动餐饮业持续发展力争营业额同比增长20%以上;大力发展品牌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新建或改造品牌连锁店10处。
二、工作措施:“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开展四项活动”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全面提升服务业对我区经济贡献度”这一中心,充分把握好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形势,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坚持两条主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一是实现有效招商,力争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1、汇总梳理全区资源载体,对全区各服务业重点项目进行摸底,建立、完善全区服务业定向招商项目储备库;及时掌握全区各招商部门项目进展情况并定期上报;定期编写定向招商简报。
2、大力宣传推介区招商资源,定期举办定向招商项目推介会。积极筹备各类定向招商推介活动,对外宣传推介区闲置资源载体,召开区定向招商项目会,加强与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全区招商载体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开展中介服务业招商推介会,重点围绕中介服务业载体项目,吸引高端服务业入驻区。
3、抓住“微笑曲线”两端环节,全力引进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行业企业,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重点吸引都市科技型、总部经济、城市金融、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的高端企业入驻。
4、结合市服务业定向招商产业指导目录,有针对性的筛选,确定重点产业,力争项目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突破。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围绕我区现有资源优势,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优质项目;根据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进度,对香港台湾等地有针对性地召开定向招商会,提高引资水平,带动全区经济更好发展。
二是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对接项目落实。
1、调海关、大港海关等部门,督促企业尽快完成项目规划,做好项目备案,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启动中国国际商品(保税)交易中心项目,确定保税仓库经营模式,配合企业做好交易中心的招商引资工作。
2、配合企业打造1919设计之都,吸引文化创意类、都市科技类企业知名商家进驻园区,结合建设情况,广泛联系国内甲等资质设计院、大中型设计院和工业设计公司,收集相关信息,确定意向客户并紧密跟踪联系,引导1919创意产业园进行升级换代。
(三)、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研究国家、省、市各级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结合区情,制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意见。
2、拜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专业高校,了解要素市场概念,掌握发展动向,制定扶持政策,确定投资主体和经营场所,探索建立要素市场。
二是加快社区商业和家政服务业发展。
1、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办事处和社区摸清现有业态和发展空间。主要摸清我区社区商业,商业网点、连锁便利店、家政服务、餐饮业企业基本情况,制定《区社区商业发展意见或家政服务发展意见》。
2、协助成立区餐饮协会,制定《区餐饮业发展意见》。
三是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
1、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区现代中介服务业发展意见及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市经信委、商务局、服务业发展局等相关经济部门组织的各类中介服务业招商推介活动,宣传推介已确定的招商对象,走出去,上门招商,吸引各地知名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2、积极与市经信委等部门对接,拜访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细化中介分类,寻找行业发展突破点。摸清全区高端写字楼现状,确定一处载体,打造中介产业集聚园区。
(四)、抓好四项活动
1、全力打造区服务业发展局“暖心工程”品牌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联合岛城知名企业深入区“偏、远、散”的社区,积极开展以配送及宣传为一体的放心菜、放心面和放心肉制品为主要内容的“三放心”进社区活动。
2、在全区开展创建绿色消费示范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充分利用社区、农贸市场、商场和便民店,以社区课堂和户外文体广场为平台,大力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坚持社区课堂教、行家讲、网上谈、台上演、家中送和实地看,做到绿色消费知识随时讲、人人知,对创建活动中获市示范社区的给予一定奖励。
3、开展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
篇6
关键词 蔬菜产销;生产现状;流通状况;湖南桃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301-03
新形势下,桃源县对蔬菜的需求从数量的满足转变到对质量的追求,其产销平衡状态直接关系到蔬菜生产者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对桃源县蔬菜生产、需求、市场流通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实现桃源县蔬菜产销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1 桃源县蔬菜生产现状
桃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2.0~16.5 ℃,相对湿度82%~86%,年降水量1 350~2 200 mm,平均无霜期260~309 d,适宜蔬菜生长。
年蔬菜播种面积(不含复种)基本上稳定在8 200 hm2左右(其中商品蔬菜面积3 667 hm2,其余为农户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2%,仅次于水稻和油菜。年产量约50万t,年产值10亿元左右,占全县农业生产总产值的10%左右。生产方式以露地种植为主,设施种植约1 000 hm2(其中大中棚2 000 hm2),设施面积不到5%。常年蔬菜种植品种约35个,其中辣椒、萝卜、白菜、芥菜、豇豆、黄瓜、茄子等品种的栽培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5%,近年七星椒、高菜、茭白、魔芋等特色蔬菜发展较快。总体来说,桃源县蔬菜生产面积较大,但现代化产业模式尚未形成,生产主体抵御风险能力差,受气候制约明显,产能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水平[1-3]。
2 桃源县蔬菜消费需求状况
2.1 人口与消费数量
据《桃源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桃源县常住人口86.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53万人,农村人口55.60万人,城镇化率为35.45%,比2014年提高了1.97%。按人均年消费蔬菜(鲜)370 kg计,目前桃源县年蔬菜需求量31.9万t,其中城镇11.3万t,农村20.6万t。未来随着生产专业化的加强、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人数的增加,预计商品菜需求量将有所上升。
2.2 消费品种与要求
蔬菜以鲜食为主,营养、优质、健康、安全的蔬菜是大众的需求。桃源县日常消耗量较大的品种主要有白菜、萝卜、菜薹、辣椒、黄瓜、豆角、南瓜、蒜、莲藕、韭菜等。
3 桃源县蔬菜市场流通现状
2015年,桃源县蔬菜物流总量45.14万t(其中本地商品菜29.73万t),外销21.41万t,内销8.32万t,加工15.41万t,外地进口蔬菜15.41万t,外地菜进口数量接近年消费总量的50%,其中东街批发市场日成交量200 t左右。
3.1 主要流通渠道
桃源县蔬菜市场流通渠道主要有菜农―消费者、菜农―零售业主―消费者、菜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等几种模式。第1种模式属于自产自销,流通过程简单,中间费用少,可获全部零售利润[1-3],目前所占市场份额不大;第2种模式即零售业主和菜农经过协议认可后,直接从蔬菜基地进货,有利于菜农掌握市场信息和规避风险,其所占市场份额正逐步增加;第3种模式是批发商先从菜农手里收购蔬菜,经批发市场流入零售业主,再销售给消费者,中间环节较多,菜农和批发商利润都不大,是所有外地菜和部分本地菜在桃源县的主要流通模式。
3.2 主要流通组织
桃源县蔬菜流通组织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店、超市、乡村集市和个体运销户组成。东街批发市场现有从事蔬菜批发经营的业主28家,蔬菜日交易量200 t以上,每天从湖北沙市、长沙马王堆等外地市场调入量100 t以上,日交易额约40万元,年交易额1.5亿元左右;现有各级农贸市场44个,经逐步升级改造,基本上可满足城镇各阶层的消费需求;另有部分乡村集市和小区菜店,以及少数超市蔬菜专柜。
3.3 2016年蔬菜r格波动情况
3.3.1 价格变化基本情况。对2016年日常消费量较大的10余个蔬菜品种的相关价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结果表明,2016年菜价同比2015年持续走高,波动明显。每种蔬菜的变化都有季节性差异,其中茄果类大棚蔬菜的高价集中于春节期间,露地菜高价集中于春淡和秋淡2个关口。月均价最高月份依次为2月、3月和9月、8月,最低月份依次为6月、7月,最高月与最低月价格相差1.5元/kg。在不滞销的前提下,根茎类蔬菜和冬瓜、南瓜等价格相对稳定,露地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价格波动普遍较大,比如辣椒月均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6.2元/kg,空心菜最高月均价与最低月均价相差5.1元/kg。
3.3.2 价格波动原因分析。2016年菜价较高,波动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灾害天气频繁。一季度低温冻害,二季度阴雨绵绵且倒春寒持续时间长,三季度前期暴雨频繁、雨量大,基地内渍水严重,9月、10月干旱少雨,蔬菜基地普遍受灾,春夏菜减产,秋冬菜播种推迟,青黄不接现象比往年更严重,辣椒、黄瓜、豆角、苦瓜、丝瓜、包菜、空心菜等产品供不应求,批发价格同比2015年涨幅超过10%,行情紧俏。二是蔬菜生产用工成本和流通中间环节物流成本增加。三是蔬菜生产方式落后,以传统露地栽培和小农生产方式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设施栽培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对风险抗御性差。四是“最后一公里”加价幅度大,由于蔬菜零售环节销售额较小,而经营业主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再加上其他费用(摊位费、市内运费、商品损耗及削价处理等),加价幅度一般超过2/5才能保证零售业主的基本收入[1,4]。
4 蔬菜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4.1 自给率低,本地菜供应不足
目前桃源县蔬菜自给率50%左右,若遇天灾,自给率更低,春秋淡季70%以上蔬菜靠外地调入。造成蔬菜自给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地租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在市场经济规律(级差地租和比较成本等)的作用下,一些地区蔬菜生产逐步萎缩[2],而一些地区成为优势产业,蔬菜集中度提高而自给率下降。二是受气候的影响限制,各品种蔬菜有特定的生长周期和生长区域。
4.2 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从事蔬菜流通的人员都是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的菜农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组织化。蔬菜批发环节的所有经销商都是自然人;在零售环节,除了超市和个别直营店外,基本都是个体商贩。流通主体以个人为主,经营管理水平低,抗御风险能力差,流通效率低。
4.3 市场监督管理不完善,产销信息不对称
一是市场信息体系相对滞后,产销信息不对称,菜农只能凭借周围小地域内当前价格信号来决策下一轮的生产,盲目种植,特别是一些一季生产、常年消费的蔬菜品种,一旦生产过剩或歉收,就可能发生价格“过山车”现象[1-3]。二是部分集贸市场缺乏相关设施,人员素质低,卫生条件差,伪劣产品不时出现。
4.4 流通模式传统,流通环节多
沿袭传统原始交易方式(现货交易、看货议价、随行就市、高进高出)进行蔬菜交易,供求关系不稳定。在蔬菜全国范围的大市场、大流通、大格局背景下,蔬菜销售半径不断拉长,流通环节多,运输、分销、零售的多次卸载加剧了对蔬菜的污染和损伤[3],影响了蔬菜的新鲜度和质量。
5 对策
5.1 打破蔬菜生产瓶颈,提升生产抗逆能力
从生产环节入手,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打破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等滞约桃源县蔬菜生产的瓶颈,提升生产抗逆能力,确保商品菜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保障蔬菜供给。
5.1.1 确保现有蔬菜生产面积基本不变,支持优势区域发展设施蔬菜和特色蔬菜。重点支持木塘垸、漳江、陬市、盘塘和牛车河五大蔬菜优势产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规模化设施生产力度,并配套完善洁净保鲜、冷链储运等环节软硬件设备。
5.1.2 加大快生菜发展力度。快生菜主要以叶菜类为主,只要温度适宜,水分供应充足,就可快速生长,一般生长周期约40 d,夏季仅需要20 d便可采摘。优质味美、本地速生叶菜类是解决蔬菜生产季节性和矛盾性的有效途径[1-2],特别是灾后重建的重要生产途径。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每年还可以通过试验示范引进快生菜新品种。
5.1.3 依靠科技兴菜,提高生产水平。实施科技兴菜策略,加强管理者、生产者的培训工作;不断引进行业高新技术,做好先进设施的应用推广,提高栽培水平;实现生产用种基本良种化,并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争创蔬菜品牌产品,从而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产能,增加蔬菜种植科技含金量。
5.2 改善流通措施,拓宽流通渠道
目前,桃源县疏菜流通模式复杂,环节多,流通加工水平低,蔬菜的储、运、包装的现代化程度比较低,且蔬菜流通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导致质量难以控制。应鼓励扶持新兴的销售模式,拓宽流通渠道,使菜农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
5.2.1 培育现代化流通主体,提高蔬菜流通组织化程度。一是依托东街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储运公司。建议在桃源县东街批发市场,由政府牵头,组建一家专业化的物流公司,管委会和企业共同经营,来统筹批发市场的进、出货运量,发展共同配送和联合配送。此外,为增强批发市场的吞吐量和减轻农批市场对周边道路的的交通压力,批发商则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蔬菜的生产监督或者采购上以及蔬菜营销上[1-2]。二是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延伸。近2年桃源县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较好,目前有13家合作社正在运营,其中效益较好的有百姓果蔬、津山口福等,其经营者们都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进行市场的开拓与探索,力争打造产、供、销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以充分分享产业利润。但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近年才兴起,没有行业经验,需加强引导。三是鼓励流通企业和组织向生产领域延伸。可借鉴上海沃尔玛超市、福建永辉超市等经验,与蔬菜生产基地对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及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推动蔬菜流通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的产品有销路,流通企业的货源有保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产销关系。目前桃源县在这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5.2.2 创新经营模式,培育新型流通业态。目前桃源县蔬菜生产主要依靠小农户随意生产,流通主要依靠批发市场和各级农贸市场,流通和生产基本脱节,没有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解决措施具体包括:一是继续推动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新的蔬菜流通模式,并逐步推广实施“流通企业流通+农户”的做法,建立健全平价直销门店,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批发模式的中间环节。通过合同和契约等形式,将原来简单的买卖关系变为上下游供货商关系,构建产销之间、经销商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1],提高防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二是培育电子商务等发展空间大的新型蔬菜流通业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成本低、信息量大、交易灵活便捷,有供给与消费双向选择,可在线上或线下直接交易。蔬菜电子商务在对市场进行调研的前提下,实施标准化和质量安全认证,细分市场锁定客户群,以高质量产品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以品牌化经营提高企业收益,以差别化定价扩展市场[3-4],逐步改变落后的现货交易、看货议价的传统交易方式,实现商流和物流适度分流,节约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商品损耗和流通费用,促进新型蔬菜流通业态的健康发展。
5.2.3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流通渠道。将蔬菜在产地进行加工,可延长保鲜时间,拓宽流通渠道,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目前桃源县蔬菜加工企业只有4家,年加工鲜菜突破1万t的仅津山口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以初加工为主,加工品种主要为芥菜、辣椒、豆角等淹渍酱菜类,加工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今后要科学决策,合理布局,按照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l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建议在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和品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一是培育龙头,扩大规模。坚持打“资源牌”“特色牌”,紧紧把握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产业辐射和产业融合趋势,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建立密切利益关系、政府引导等多种形式,按照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保护农民与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整合资金和人力,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建设和配套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给予扶持,对龙头企业及木塘垸芥菜基地、牛车河七星椒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优化区域布局。三是组织各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服务。对重点龙头项目建设实行“特事特办”。四是坚持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3],开发高新技术;另一方面要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5.3 做好市场监管和指导,调整蔬菜产销平衡
农业、商务、城管、交通、环卫等相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方便,做好市场监管与指导。一是配套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使农贸市场、菜市场、超市卖场,乡镇集市、车载市场和传统早市等蔬菜零售模式多样化,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健全市场规章制度,保证交易的公平、公开和有序性,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二是创新零售经营方式,发挥各自的经营优势,大力推动联合采购、集中配送等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直接到一级批发市场进货和产地直采[1],降低进货价格;通过集中配送,提高蔬菜零售环节单位面积或人均销售数量,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三是相关部门要抓好蔬菜价格监测工作,并将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纳入监测范围,对价格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形成科学的预测预警机制。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变化趋势来规划本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安排蔬菜生产,防止盲目种植。在健全分拣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体系等的基础上,使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产销企业(合作社)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1-2],推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订单化生产,形成产销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本地区生产的蔬菜能够有销路,解决产销脱节问题。
6 参考文献
[1] 王素玲,陈明均.我国蔬菜流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3(7):1-5.
[2] 孟军齐.深圳蔬菜流通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7(增刊2):76-77.
篇7
(2006年4月2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县发改局、县统计局、县经贸局的领导从各自的业务角度作了很好的发言,对我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作为县城所在地,我们xx镇工业经济工作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工业发展“12345”工程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我镇当前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工业经济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在去年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今年我镇工业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一是工业产值总量再创新高。第一季度,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98004万元,同比增长10.8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27499万元,同比增长23.19%。
二是销售产值增长较快,产销衔接良好。第一季度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7767万元,同比增长14.01%,产销率整体接衡,产品销售率达100%,销售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0%,企业效益和利润进一步提高。
三是主导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第一季度,我镇六大主导行业共实现产值59782万元,同比增长18.35%,其中:原创:我镇塑制品、服装、机械、礼品、电子通讯配件、皮革制品这六大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5997万元、6213万元、3896万元、29079万、5623万元、897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34%、40.15%、13.22%、13.21%、17.96%和1.65%。
四是园区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我镇服饰工业园区已投产的22家企业中,有16家企业都是规模以上企业,第一季度完成工业总值1856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3%。目前,已落实用地指标的另外23家企业,正积极筹建,争取早日进场。
(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进展。今年以来,我镇以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树立县外就是外的思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新突破,确保完成县下达各项指标。1—3月份,共完成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11%,实际到位内资620万元,完成22.96%。同时,推出包括国贸大酒店、中央公园、物流中心等一批服务业、社会公益事业及基础设施项目,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工业性投资比重加大。今年1—3月份,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2万元,同比增长9.85%,特别是工业性投资完成增长速度加快,1—3月份累计完成4573万元,完成14.29%,同比增长6.32%。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今年1—3月份,全镇完成财政收入10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0.70%,完成工商税收6720万元,同比增长7.25%;其中国税完成收入2380万元,同比增长11.42%,地税完成收入4340万元,同比增长5.08%。
(五)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今年1—3月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8040万元,比年初增加17311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9077万元,比年初减少699万元,银行存款余额270265万元,比年初增加11617万元,银行贷款余额185892元,比年初减少3480万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问题
当前,我镇经济增长速度态势良好,但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不尽如意,产品单一等矛盾较为突出,并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重压力。一是信贷趋紧的压力。截止3月末,全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9077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99万元;金融机构倾向大用户和在建项目,大量收缩流动资金贷款,而且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重。二是企业成本增加的压力。主要是基础产品原材料涨价,国际石油价格大幅飘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高,金融机构扩大浮动利率范围,公路、铁路货运成本大幅度上涨,劳动力紧缺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变小。
(二)土地资源依旧成为经济发展硬瓶颈。由于受土地问题的制约,企业发展空间和后劲受阻,导致部分企业不敢上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的更新、增效。土地供需矛盾还使我镇招商引资工作的难度增加,限制了一些外地企业的流入,也使本地的一部分企业流出,影响了我镇工业增长的潜力。
(三)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一是体现在后劲不足上,由于近年受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我镇一些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总体滞后,影响了新的增长点快速形成,亮点不多。二是体现在重点支撑上,虽然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政策扶持下,我镇企业规模已逐步壮大,但整体规模还偏小,规模以上企业少,仍存在“低、小、散、乱”的状况。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单一矛盾仍较为突出。
(四)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由于历史欠债太多,加之我镇和县财政分成体制及土地出让、规费分成比例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和开发建设负担过重,财政支出压力仍然很大,制约着我镇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第一、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树立县外就是外的思想。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形成招商引资强大合力。明确招商引资重点,突出招大项目、好项目。继续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要抓住与瑞安、温州及周边地区产业接轨的有利时机,甘当配角,发挥优势。注重引进符合我镇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能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的项目,引进出口创汇、进口替代的项目,引进农业、服务业、社会公益事业及基础设施项目。认真组织项目,建好项目档案库,做好项目的规划、论证、包装和推介工作。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宣传工作,突出亮点,选好切入点,充分打好交通、区位、政策、文化、环境五张优势牌。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要加快建立解决工业经济问题的协调机制,推行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积极主动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和延伸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提高项目的兑现率和落地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依法从严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营造安全、文明、法治的投资环境,创造安商、养商、亲商的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外贸经济。积极实施经济增长的外贸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和兑现各项出口政策。大力促进外贸结构调整,继续保持以皮革为主打产品的外贸出口良好势头,鼓励发展服饰、塑包、汽配、商务礼品等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企业承接出口加工业务,扶持发展外贸加工重点企业。力争实现我镇外贸出口增长12%以上。
第二、以工业项目推进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经济是我镇经济工作的重心,要以“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千方百计加快工业项目推进。要树立强烈的项目意识,以重要项目推进牵动我镇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实行项目推进“两挂两联一分解”制度,全面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健全重要项目定期汇总、分析制度,及时准确掌握项目进度。继续抓好工业项目供地率和进场率,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今年要重点抓好乔治白休闲服饰、显峰汽配、高翔电子、鸣峰礼品、一鸣牛奶、华厦实业等29个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全镇工业性投资3.2亿元、去年供地的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100%及今年供地的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率90%的县定目标。
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化园区产业布局。调整完善服饰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积极引进规模大、产品优、品牌响、效益好的企业。同时,盘活存量,搞活“预期”,做好土地集约使用和园区扩容文章。要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服饰园区主出入口市政道路和园区供水、供电、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形象。要加快入园企业建设。已落实用地指标的23家企业要全部进场;在建的10家企业要加快建设进度,早日投产;已投产的22家企业要通过强管理、上水平,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园区管理和服务。完善园区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园区企业联谊会积极作用。另外,积极做好城南塑编企业厂房改造规划,积极做好城西企业外迁工业小区规划调整工作。
千方百计加速企业自主创新。要把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产业提升步伐,改造提升塑编、服饰、商务礼品等传统产业,扶持培育电子通讯、汽摩配、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开发、研制,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争取10个列入省、市级科研项目。强化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打造品牌,原创:培育名牌,创出更多的国家和省、市级名产品、名商标。提高企业家素质,继续办好MBA第二期研修班,积极举办多层次的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班和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专题讲座。
第三、以繁荣市场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以繁荣市场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要素市场。启动平阳羊毛综合市场四期扩建,做好前宕农贸市场建设前期准备和城南菜市场改建方案,盘活城西农贸市场,完善平阳电子通讯市场,协助筹建中国轻工商贸城,积极争取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落户昆阳。市场建设一定要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去开拓,小心翼翼去呵护。
篇8
【关键词】旧城改造;拆迁;改造方案
1 南川东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规划背景
1.1 规划背景
1.1.1 区位特点
南川地处渝黔渝湘经济带交汇点,是连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与渝东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南川东街旧城片区坐落在南川区中心地段,西北侧毗邻南川政府广场,形成极具商业价值的城市核心区;北边紧邻重庆市重点中学-南川中学;东城为花山公园,半溪河从东街旧城片区西南角流过,自然景观资源优越。
1.1.2 经济背景
南川东街片区自古是南川的旧城区,是南川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宗教、整治核心片区。这里曾是城区里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小商业店铺、批发市场、手工业作坊及一些传统老字号店铺密布于此,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及文化经济的潜力。
1.1.3 社会背景
对于东街片区的改造,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看待,应该更看重其社会效益。东街旧城区的衰败现状已明显制约了南川区城市中心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该片区的合理布局规划与有效开发已是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从该片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同时对提升南川区的整体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改造范围
南川东街旧城区是老南川的核心片区,规划面积约为33公顷。片区四周分别由东环路—南大街—半溪河—新民路—新华路—城北路—公园路环绕围合,形成以解放路为中心,大小“鱼骨”状次级街巷相互连通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结合商铺、单位和其他功能结合的旧城片区。
2 东街旧城片区改造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2.1 整体保护原则
老东街传统尺度街巷主要分布于老东街两侧,多建于解放前,历史悠久,多为商住混合的低层建筑,呈鱼骨型放射排列,低层高密度,小面宽大进深,空间由“街”到“巷”到“院”有序展开,渗透感良好尺度亲切,骑楼大量存在,空间丰富,老东街街巷空间除了有民居、巷道、环境等“显性”要素,更离不开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等“隐性”因素。因此,整体性保护原则就是将这些所有体现街巷空间形象的特质要素都纳入保护内容中,这些内容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人工的,既包括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涵盖精神文化方面的。
2.2 传承发展原则
东街片区过去是南川的旧城区,是南川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宗教、整治核心片区,现在秉承“传承发展原则”,从城市功能、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多方面整体思考,合理衔接,使东街片区继续成为南川城区社会经济的“动力核心”,并使整个片区成为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规划理念应有创新,吸取国际国内旧城改造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在尊重街区历史、保持原有风貌和历史氛围的前提下,进行更新和发展;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调整生产、经济结构、提高片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2.4 传统商业模式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的原则
南川区是重庆市旅游重点区,将新兴旅游产业与旧城区商业开发紧密结合,有机联系是发展片区经济,吸引外来游客,创造多种产业结合新型模式的重要手段。
3 东街现状问题
3.1 建筑衰败现象严重
3.1.1 建筑年久失修
老东街两侧的大量低层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由于年久失修,其结构和设施均超过使用年限,破损、腐朽严重,部分建筑面临倒塌的危险。
3.1.2 安全隐患严重
街区内的建筑鳞次栉比,街巷宽度3米左右,最窄处仅为1.5米,既无法通行消防车,也不能满足最小防火安全距离,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3.1.3 内部设施状况
内部设施陈旧、简陋,功能再乱,户型不成套,私密性差。部分原生居民或单位住宅在外部自行搭建了砖混或其他结构厨房、阳台等,通风、采光较差,卫生条件也不能满足现代生活要求,居民感到诸多不便。
3.1.4 违章建筑众多
由于历史原因,片区内居民自建违章建筑较多,很多住宅之间间距达不到重庆市城乡管理技术规定的正常采光间距,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3.2 建筑风貌受到破环
传统居住环境与特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与居民的现代话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特别是基础设施(水、电、气等)和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集运)等严重滞后,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而导致居民乱搭、乱建、乱架(电力、电讯线)、乱堆(垃圾)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的空间环境特色。
东街片区虽然传统风貌犹存,但近年一些新插建的建筑没有在高度和格调上与传统建筑取得一致,已严重威胁到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周边的大部分建筑均系七十年代左右的多层砖混建筑,严重影响了街区的风貌。东街南口处有一水果批发市场,紧邻天主教堂,与历史街区视觉冲击较强。
3.3 沿街商铺密集、缺乏统一规划
东街片区传统街巷空间层次丰富,建筑沿街面较长,底层沿街商铺较多。但商铺缺乏基本得的分区规划,难以形成有规模的成型的商业分区,缺乏吸引力,大多以小规模餐饮及小商品零售为主,大多居民仅以商铺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在城市中心区这样的地段没有产生应有的商业价值。
3.4 交通系统无组织
规划区内交通设施缺乏,基本没有社会停车场用地,区内车辆多在路边随意停放,且停放空间有限,道路断头路、“丁”字路口较多,交通组织彼此分离,缺少合理的环路联系,成网率低,交通组织无序,人车混行,布局不合理。
3.5 缺乏公共配套设施
东街片区大多居民仍使用液化气、蜂窝煤作为热源。片区内仅设有1处公厕。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居住人数众多的片区也缺乏幼儿园、小学等配套设施。
3.6 公共活动空间匮乏
片区内部传统街巷尺度较小,建筑密度大,且不断有居民进行扩建或加建,使原本就显得局促的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片区内没有成片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居民无法开展健身、晨练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3.7 景观绿化缺乏与周边景观的联系
片区内单位和民房较多,景观绿化分布零散,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场地周边的景观节点没有呼应,与场地东侧的花山公园更是缺乏联系。优质生态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 项目规划与方案提议
4.1 东街片区旧城改造业态
(1)东街片区作为南川城市发源地和近代革命集中地,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价值,建议将老东街保留下来,将其打造成为南川的“宽窄巷子”。通过对老东街现有建筑保护、改造、复原、新建、迁建等措施,使老东街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南川原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南川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南川市民参与和体验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变现南川人民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活”的城市博物馆。
(2)东城片区位于南川的核心地带,具有极高的商业区域价值,加之目前南川区缺乏大型规模的商业综合措施,在旧城改造规划中,充分利用该片区的地理优势,避免重复性建设,应将该片区打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3)东城片区内原有批发市场两座,然而这两个市场设施简单,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交通不便,未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且批发市场位于住在之间,对周围居民有不良影响,建议将批发市场搬迁并重新整合,以实现其真正经济价值。
(4)东城片区作为城市中心金融商业旅游区,应当具有相应级别的星级酒店和特色旅游酒店。
(5)项目用的内部原有北街农贸市场即将被拆迁。在重庆市政府对各区农贸市场环境集中整治的大背景下,建立一座环境好、规模大、配套完善的农贸市场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规划选址中应结合商业开发模式,考虑周边住户的需求。
(6)其他产业业态分布应考虑集中成片的原则。
4.2 交通布局
尊重东街旧城片区原有交通系统和道路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形成合理的路网体系,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
4.3 主要步行系统及公共空间
应解决现状用地内人车混行的步行交通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实现人车分流;充分结合场地周边现状,设计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4.4 城市景观绿化系统
东城片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建立场地内绿化体系与场地周边优质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联系。
4.5 基础设施改善
改善基础设施是片区改造的重要内容,旨在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提高居住质量。应利用建筑更新改造增加片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老年活动设施、青少年活动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在整治片区环境的同时尽量开辟一些公共空间,增加街道绿化,增设环卫设施;根据城镇建设规划的要求,整治片区的上下水管线、电力电信线。
4.6 开发思路与旅游规划
4.6.1 开发思路
市场导向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本方案的关键所在,借地产之便,营文化之实,将地理、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旅游、教育等各种资源融于一炉,提供中国特质的文化资源,成熟一个开发一个,以精品取胜,兼容并包,形式多样,最终以强大完备的文化设施和源源不断的思想,通过各种现身说法的活动来吸引人群。
大手笔,细耕作;重整体,放局部;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基本配套设施以及核心区自主开发,鼓励业主或经营者提前介入,根据各自需求参与设计,已提高物业使用的针对性,在大格局和谐的基础上鼓励个体建筑风格的发挥,以丰富片区风貌。
4.6.2 旅游规划的具体措施
(1)纳入区域旅游体系
街区应与周边旅游资源相结合,融入南川乃至重庆大旅游圈中,形成整体优势,从区域中获取信息、资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南川周边旅游景点除了南川本地的金佛山、神龙峡,还有武隆的仙女山、万盛的黑山谷,目前这些都是重庆周边游的热点地区,东街片区旅游规划与前面景点不重复、不重样,可与这些旅游区联成一体,吸引周边景区的游客游玩之后到这里消遣,所以可以纳入重庆周边2-4日游。
(2)旅游产品开发
1)充分挖掘宗教、民俗、美食、建筑文化
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如果能在培育他们的历史环境中提供给旅游者,则可大大加强历史文化城镇趣味。挖掘宗教文化,恢复天主教堂钟塔等历史价值比较高的宗教建筑,并开展礼拜活动,让人可以在其中真正体验宗教生活;在老东街上很多店铺里的美食是让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修缮这些店铺并在里面摆放一些南川特有生活用品,这样就可以让你在品尝美食同时还能欣赏南川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东街的建筑肌理和传统建筑,让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这里放慢自己的脚步并细细品味这些细小的差别。
2)古树的保护利用
古建筑和古树共同构成历史氛围和景观风貌,缺一不可,首先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保护古树周围的环境不受破坏,其次给予古树编号命名的保护方法,实行统一管理。
(3)旅游设施建设
风貌特色街区(老东街片区)有利于旅游产业的集中打造,街区内部的服务设施功能应主要以酒吧、茶馆、私家院落、小客栈、高级会馆、手工作坊为主。
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要以人为本,以主要旅游线路为主,进行布局建设。建设不在于盲目追求现代,重点放在具有地方独特建筑风格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上。结合山水、地形,创新树异,融入环境,形成较强的文化氛围。
4.7 招商引资措施
长期以来阻碍东街片区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招商问题。近几年来也陆陆续续的有开发商对这片热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可是这些开发商基本都是同样的原因而最终放弃,困扰这些开发商的问题就是拆迁问题。
首先是人为因素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拆迁户,社会上的传闻也就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越来越离谱,使人们形成拆迁能致富的观念,还出现了一些名词“拆二代”来形容拆迁带来的利益。这些观点就会造成更多的“钉子户”,有的人知道如果自己不搬迁,整个项目会无法启动,这些人提出的要求越来越离谱、不切实际,很多居民都要求拆一赔一,原址还建;其次就是旧街区建筑密度高,沿街商铺又多,总面积比较大,如按旧城正常规划容积率计算,旧区改造拆迁后原址还建难度极大。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在拆迁问题上做好已下工作:(1)拆迁安置将采取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两种方式;(2)成立拆迁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相关事务,专门负责接待被拆迁户咨询、协调有关拆迁争议。所有涉及本次拆迁的相关政策,都将在拆迁现场办公点张贴公示,供被拆迁人详细了解和掌握;(3)及时做好宣传动员;(4)制定补偿安置优惠政策,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5)及时化解和处理拆迁矛盾。除了以上对被拆迁户的工作,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对存在的问题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旧街区拆迁量大,开发商赔付这个问题上,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针对东街问题,应该适当地提高该片区的容积率,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以后,我们更应该注重做好东街片区项目的包装。
篇9
近年来,全区各级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要务,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做大做强区域经济的突破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攻方向,发挥上风,优化环境,打造特色、培育亮点,民营经济步进经济步进经济发展快车道。使全区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我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气力。至2006年10月,全区民营企业14980个,从业职员103621人,实现总产值75亿元,增加值32.58亿元,销售收进72.94亿元,利润5.56亿元,税金1.21亿元,出口创汇125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10%、34%、51%、34%、59%、32%、69%。其中,民营企业占全区企业户数的;占GDP总额的;占产业总价值的;51家限额以上产业企业有家是民营企业;占同期进库税金的。由此可见,全区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式基本形成。
一、造好蜂巢,培育特色品牌
我区的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二、三产业,其生产总值占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的。形成了市场建设,建筑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上风产业。这些上风产业在布局上呈现集群化的趋势,区域特色日渐突出,产业特色逐步凸现。
1、民营专业市场对繁荣城乡经济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日趋明显。目前,全区已发展各类专业市场110个,累计投进建设资金4.8亿元。从业职员人,年产值亿元,实现税金万元。逐步建立起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治理规范、布局公道,特色鲜明,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现代物流的新路子。一是专业市场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专业市场较好地解决了原始供给和产品销售题目,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区域经济与专业市场相展相成,相互粲,共同发展,先后形成了中原农贸商城、枣林家俱园、溧河农资物流园等一批民营专业批发市场。中原农贸商城是*海昌房地产公司投资开发的一家民营城市市场,是*市中心城区贸易网点,布局的六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之一,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重点建设项目,总占地320亩,总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占地70亩,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中心交易广场4000平方米,现已进驻部分商户,预计年底竣工。建成后,将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建立农产品安装系统,冷躲保鲜系统,清洁包装系统,成为*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配套最完善的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和农产品集散地。溧河农资物流园地总占地面积332亩,总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由公司总投资1.3亿元,其中一期工程为农资物流园,建筑面积972余平方米,由农资城和花鸟市场组成,农资城是集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农膜、农业机械经营及大型专业仓储为一体的专业化农资市场。该市场配各有铁路专用线,专业物流车队,低温种子仓库等设施,并拥有网络信息中心,同周边省市相关市场结成战略合作同盟。建成后将成为*南最大,立足河南、辐射*、*、*、*等地的超大型专业化市场。花鸟市场则是中原首家采用地温中心空调,热棚采光的现代化花鸟市场,是集花木、鱼虫、宠物、工艺品等一体的一站式休闲观光购物花园。领带,*迎宾大道的建成通车,对拉大了城市框架,展示了*形象,大道两侧1200亩土地的开发利用,将极大地带动投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这些专业市场的建成和投进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就业,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形成了建好一个市场、文章版权回文秘写作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带动一批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2、房地产建筑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房地产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能间接或直接地引导和影响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拉动城市基础建设发展,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进步投资效益,增加地方财政收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进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年来,*区充分发挥城乡结合的区位上风,牢牢把握中心城区“东扩南延”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建筑业,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在*区注册的建筑施工企业15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二级以上资质企业8家,预制物价企业70多家,装饰装修企业20多家,直接从业职员达6万余人,相关产业从业职员103余人。实现税收4000万元以上,占区财政收进40%,房地产业建筑业已经发展成为*区的支柱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和股份制运作,企业进档升级,做大作强建筑业。逐步形成了恒康建筑公司,*建设团体、黄台岗建安公司等一大批实力强、资质高的建筑企业。先后开发了盛唐商务苑、万家园等一批房地产。盛唐商务苑是*区承担的市委、市政府城市拆迁改造的重点工程,占地257亩,总投资8亿元。建成后,将形成集住宿、购物、观光、休闲、娱乐、商务为一体的高级住宅区。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当前,我国的农业已进进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数目制约为主,转变或质量和品种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农产品总量向追究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进转变,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较大程度上要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区依托位居区位上风和良好的生态条件,确立了粮棉、林果、花卉、蔬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用产业理念来经营农业,形成了一批如*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金红光食品有限公司,*月季团体。天冠玉林深加工等120多家与主导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航母群已成雏形,建成无公害怕蔬菜基地等优质农产品基地46个,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上风,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格式,有力促进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储运、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今年元至9月份,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9.4亿元,农民现金收进1298元,同比增长7.1%和23.6%。*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是*娃哈哈团体下属的70余家生产分公司之一,总投资1500万美元,现有4条方便面生产线和一条自动化奶生产线。自动化奶生产线投产后,年增加销售收进6000儆,实现利润400万元,实现增值税800万元。三期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该企业有力带动全区的蔬菜,面粉等产业的生产发展。先后开发出了速冻甜玉米、青豆、荠菜、山野菜等十几个产品。2003年获得农业产品进出口自营权,同年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2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秀龙头企业,2003年获得河南省政府授予的“巾帼十佳十强民营企业”称号,公司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带动了基地建设,使农户从中获得了较高收益。
二、筑好蜂巢,构筑发展平台
篇10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产品的消费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从现代市场需求来看,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不仅注重农产品质量、外观特色、品牌及附加服务,也开始更注重农产品的营养。
2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1)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且发展迅速。2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数量为4300家左右,年成交额达37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599家。大中城市8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批发市场已成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之中,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2)国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就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当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
(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改超”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许多农贸市场已经逐步改变经营形态,如大的农产品超市已成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的新的及主要的形态。
(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如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这些中介组织,使得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3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产品营销主体发育不健全
能代表农业行业特点,代表产业利益的营销主体目前发育不成熟。面对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市场,分散、弱小的农户难以克服其自身的弱点,具有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功能性缺陷”。当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主导的营销渠道体系虽然在农产品营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能有效解决产销环节中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3.2营销观念淡薄,营销组织化程度较低
要树立农业大市场的整合营销观念,就得要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而这些对于目前的中国农民来说都是不足的。目前的农业营销仍局限于以个人的主观判断导向的低水平营销运作上,所以国内农产品营销还不够规范和科学。
3.3农业生产合作化程度低,产品问题突出
在我国,各地区农产品生产普遍存在着品种单一、名优产品比例低;产品就地加工消化比例低、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落后;许多地区农产品生产总规模大,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异大。同时,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质量检验、标识管理等各个环节,缺乏一套严格而完整的标准和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产品质量不稳定,水污染、空气污染、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品质影响大;品牌塑造、管理和推广力度不够,许多地区虽注重品牌塑造或推广,但不重视品牌管理和维护,导致假冒产品泛滥,品牌价值下降。
3.4管理手段不完善
(1)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验检测手段不完善,农产品不是食品就是工业原料,其质量与安全标准非常重要。如何加快建立符合科学标准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这一检测体系,才能建立公平、公正的农产品竞争市场。
(2)营销信息闭塞。我国农村现有的信息工作基础十分薄弱,缺乏自主控制的信息来源和营销渠道,农业生产无法针对国内外不同市场的需求实现目标性销售,给生产造成盲目性。这主要是政府职能尚未从过去催种催收的管理方式上转变过来。
(3)缺少系统规范的农产品交易法规和细则。中国农产品市场法律和规范建设是薄弱的,这对于农产品营销而言,没有足够的保障。
4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策略
4.1从政府的角度应采取的措施
4.1.1完善农产品经营配套服务措施
从各方面努力改变农业的资金和投资不足的情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确立,为许多的投资者的利益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了追求高额的回报率及利益,投资者不愿意把资金投入作为弱质产业、投资额较大、回收期较长、风险较高的农业,从而导致了农业的投资不足,农产品经营缺乏资金支持,所以,政府应该从以下3方面着手。
(1)完善农村的金融管理体制,使农村信贷的能力提高,以保证农业资金的到位。
(2)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机制,对于当前不利于农业的投资和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加强治理,从而增强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及为农业投资的发展提供保障。
(3)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建立农业投资的硬性约束机制。由立法可保证农业投资的及时性,使用更加合理及能规范政府及其他主体的投资行为,克服其投资的随意性。
4.1.2加强农产品科研投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求,也是企业和农户自发的追求。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首先通过良种技术和其他相应技术,以获得优质产品;然后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包装等技术,进一步使农产品的品质得以改善。另外,技术的不断翻新、不断开发,使得农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多,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会成为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政府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源,集合我国目前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国内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
4.1.3加强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因此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从而加强信息服务。
4.1.4加强法律服务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法律等手段。在法律服务中要求农民市场营销组织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法律手段;同时,农产品标准化、安全化制度的建立也要求有法律做保障;市场监管法规的完善和执行更需要法律依据。
4.2从农业生产者的角度应采取的对策
4.2.1树立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
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较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农产品的销售,较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意识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渐渐开始改变一些旧的观念,慢慢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虽然和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没有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农产品要想取得满意的经营效果,就应该树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4.2.2采取合适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包括新产品策略、产品组合策略、包装策略及品牌策略。对于新产品,农产品生产者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的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同时注重开发绿色农产品满足多层次需求;产品组合是农户或企业对于自己的产品线的设计和开发,以满足现代城镇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并且克服了鲜活农产品不宜贮藏、运输和保鲜的缺点,同时,加工后的产品可以不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销售半径增大;现代市场营销中,包装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保护产品和便于运输,而是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精美的包装往往更能吸引人们去购买产品;建立农产品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需要,科学有效的品牌建设对于农产品品牌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产品是农业产业中质量水平高、消费信誉好、市场占有率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产品,它是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质量的象征。
(2)价格策略。我国农产品目前缺乏产品细分。为了有利于产品价值的实现,企业及其农产品生产者应对同类产品实行分等级,按照不同等级分别定价以及对于不同地区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上也应实施区别定价。同时,市场价格的变动也可以使生产者自主调整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