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

篇1

关键词 资本市场 重庆 经济发展

一、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一)改变资产流动性,实现投资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风险的存在很大部分来自信息不对称、不完备或者搜索信息的成本极高。证券市场的作用之一是转移和分散风险,Levine[1]着重指出流动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可以由金融体系化解。流动性是以自愿价格将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难易和快速程度,流动性风险就是指这种转化的不确定性。异质性风险是指投资于不同项目、企业、行业、地区和国家具有不同特质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的成本减弱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加剧了流动性风险。而证券市场通过稳定、透明的交易制度和低廉的交易成本提供资产的流动性,激励投资和经济增长。

当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能够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降低流动性风险,但是就银行而言,区别就在于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所以银行在考虑贷款的时候总愿意选择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项目,而资本市场融资的项目的流动性要求则可以降低,尤其是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在项目选择的时候基本上不用考虑项目的流动性,考虑的主要是风险性和收益性。

(二)良好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在促进管理和生产的专业化同时,又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这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股票市场对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机制来实现,即股东投票机制、并购监管机制及股权激励机制。

股东投票机制就是股东用投票的方式对长期经营不好的公司的管理层发出警告,具体又可以划分为“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用手投票就是指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向管理层发出警告,并在必要时动用否决权撤换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对管理层构成直接约束。但用手投票机制的实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股东的持股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二是要具有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监管的能力和时间。而对于股权较为分散的中小股东而言,则通过“用脚投票机制”向管理层施加压力。这种压力首先来自股东抛售股票会导致股价下跌,形成对管理层的负面评价,降低管理者在经理人市场的价格,并对其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其次来自于主要股东的退出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一些大股东的退出,会恶化公司的融资环境,甚至导致公司被恶意收购。

资本市场具有的并购接管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也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祁斌[2]比较了二战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了美国资本市场在促进美国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提出金融体系效率和金融结构的差别是形成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差距的主要因素,认为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体系比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体系更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万书彦,梁伟坚(2001)[3]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资源不能实现合理配置,通过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筹集西部地区发展所需资金并流向那些在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行业,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四)资本市场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交易的发展进而促使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技术创新,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讨论分工的问题,斯密认为分工从三个方面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工人熟练程度上的进步,二是时间上的节约,三是机器(新技术)的应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还可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持有技术的人由于缺乏资本而不能使其迅速有效地利用技术,而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使这些适用的技术转化为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就推动了技术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结合。

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各层次的市场的功能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创业板和风险投资市场更明显的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资本市场对于创新的促进非常典型地体现在风险投资的运作上。风险投资是指将资金以入股形式投向高科技企业,并提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一整套服务,促使其迅速成长,最后通过将其上市或出售的办法变现,以获取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高科技企业失败机率很高,然而一旦成功,回报也非常可观,一般产业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但风险投资者引入金融资产投资领域中“投资组合”的思想,将资金同时投向几个甚至十几个企业,尽管失败的不少,但综合回报率还是很高的。

(五)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产生对规模经济利益的追求,便进入到了成长期和扩张期,即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加。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战略,即内部成长战略和外部成长战略。所谓内部成长是指企业现有项目的继续和扩展,而外部成长是指以横向兼并、纵向兼并或者混合兼并等形式出现的企业扩张。两种方式都要依赖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尤其外部成长更需要一个股权形式的资本市场。李善民,周小春(2007)[4]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总体上效果较好,非关联并购的效果要好于关联并购,相关并购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正效应。非关联并购效果较好,说明随着资本市场全流通的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推进,企业的并购效果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重庆资本市场对重庆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使用数据说明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直接融资数据主要选取了股票融资额、企业债券融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间接融资采用了中长期贷款量为代表。股票融资额和企业债券融资额作为直接融资没有什么争议。实际利用外资作为直接融资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按照我国的统计方法,实际利用外资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对外借款,一部分是外商直接投资,另外一部分是外商其他投资。在外商其他投资里从1997年开始有包含了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视为直接融资,其他融资里也有绝大部分是直接融资,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占了实际利用外资的绝对多数。外商直接投资起到的功能和股票发行相当,都可以分散股权,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中长期贷款又可称为项目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考虑重庆民间借贷等其他形式的融资方式还比较滞后,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额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检验资本市场规模和资本品价格对GDP的作用时,本文选择了重庆是上市公司数量和流通股加权的价格指数分别作为资本市场规模指标和资本品价格指标,流通股加权的价格指数通过大智慧的自定义指数得到,以1997年7月1日为1000的基数点。

对数据的取值时间段,由于重庆是1997年直辖的,1997年之前的很多数据统计范围不一致,本文在计量分析时一般没有考虑1997年之前的数据。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没有找全官方公布的重庆市的月度或者季度数据①,迫不得已使用了年度数据,从1997年2006年共有十组数据,由于数据较少,对研究造成一些限制,如较长滞后期的因果检验就由于自由度损失太多而不能得出有效结论。

最后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股票融资stock和债券融资bonds两组数据在1997-2006年间分别有两年和四年为0,且都是政策因素造成的,2005年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全国基本上没有新股发行。企业债没有发行也是因为之前企业债发行出了问题以后,把审核权由央行转交给发改委并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审核制度。由于数据缺失,不能把它们单独的加入到模型中,本文将两者与实际利用外资相加之和作为一个变量加入模型。

(二)资本市场融资额对GDP作用的实证检验结果

本文实证采用取对数的模型来检验直接融资额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入中长期贷款作为比较变量。

其中Zj代表直接融资,loan代表中长期贷款。

用Eviews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模型的拟合效果仍然比较好,代表直接融资的变量LOG(zj)和代表间接融资的LOG(LOAN)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Durbin-Watson统计量也有很大的改善。直接融资的系数为0.106,间接融资的系数为0.412,其含义为直接融资增加1%,GDP就将增加0.106%,间接融资增加1%,GDP将增加0.412%。从结果来看,似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但是,如果考虑到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基数的差别,就可以消除这种误解。考虑2006年间接融资的量为85.67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已经经过汇率换算),直接融资的量为2932亿元人民币,要使GDP增长0.412%,需增加间接融资29.32亿元,如果要增加直接融资达到同样效果则只需增加3.33亿元。这就是说当前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比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要高,即增加1元人民币直接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高于每增加1元人民币间接融资带来的经济增长。

(三)资本市场规模和价格指数对GDP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对模型GDP=C(0)+C(1)*VALUE+C(2)*NO使用eviews软件回归检验发现常数项的T统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去掉常数项后的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value和no的T统计量都通过了检验,两者都不显著为0,可决系数R2为0.806,调整后为0.78,重庆股票流通市值指数和上市公司数量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从回归系数来看,上市公司数量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有正向作用,而上市公司市价指数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具有负面作用。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正面作用比较好理解,上市公司市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何在不太好理解,笔者认为,这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股票市场长期以来是一个投机市和政策市,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它以往也是一个资金推动型股市,通常流入股市的资金充裕,表现为流动性过剩时,当然2006到2007这次还不能下定论。这种情况一般是股票市场的高额收益吸纳了本该投资在实业上的资金,使得经济增长乏力。当然要验证这种假设,可以把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滞后一期加入到模型中,如果滞后一期的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这种假定是可信的。

加入滞后一期的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流通市值指数的系数显著为负,且比同期的流通市值指数的系数负得更多,且更为显著,可决系数也有所提高,模型的回归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证实我们之前的假设,即股票市场下跌时,更多的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入到实体经济,扩大了实体资本投资,推动当期及下期的经济增长,当股票市场上涨时,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入股票市场,影响重庆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股票、企业债券和实际利用外资构成的直接融额资对重庆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显著。由股票、企业债券和利用外资额之和构成的直接融资额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要高于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

上市公司数量与GDP的关系为显著的正向关系,但是上市公司市值与GDP却是反向的关系。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对GDP的增长可能有正向作用,但是上市公司市值指数对GDP的作用却显著为负。表面上看似乎矛盾,实际上说明我国股市的投机性质非常明显,当股票市场高涨时,重庆企业有很多本该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造成实体经济投资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根据对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和利用重庆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当前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边际效应要大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重庆应大力发展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重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注释

①2005年1月1日实行《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由国家统计局联审后统一公布季度GDP数据,并以此作为法定数据。在此之前没有统一的权威的省市季度GDP数据。

参考文献

[1]Levine R.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s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M].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Macroeconomics and Growth,1999.

[2]祁斌.建立资本市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J].证券市场导报,2006(8).

[3]万书彦,梁伟坚.运用证券市场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J].商业研究,2001(1).

篇2

一、国内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首先,这是因为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建国以后,我国在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模式过程中,建立了一套为高 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服务的财务会计体系《应当说,它对几十年来我国经济 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保证怍用。但是,也应该看到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 制所产生的弊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弊端,巳经同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极不相适应。例如,会计制度门类繁多,且越分越细,制出多门,即同是企业, 属全民性质的用一套制度,属集体性质的又用另一套制度,合资企业则用其他制度。其 结果,使用不同制度的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缺乏公平比较的基础而无法比较,从而极 不适应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投资主体多元化' 经营方式多元化的形势发展需要,也不 利于国家在宏现上的统一管理与监督。就国内而言,尤其是对于一些上市股份制企业来 说,由于各自的财务报表不统一,缺乏可比性,不利于股民的择优比较和公平竞争,这 就不可避免地会直接影响股民们对上市股份制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财务会计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体现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益的原则.

其次,由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而日益国际化,遂循国际准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要。作为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和证券交易机构等,都迫切要求比照国际会 计准则,规范我国的会计行为。因为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会计制度是否适应国际'贯 例并与国际会计准则柑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一国的投资环境。过去人们谈及投资 环境时,往往偏重于交通、通讯、资金、市场等硬环境,而往往忽视包括会计、审计、税 务等在内的软环境。就国际而言,会计是一种国际商用语言,跨国投资者需要了解和掌 揠一个国家某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只有寄希望于该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而中国 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令外商无法理解,他们的投资欲望将因此受到打击s由于中国 的市场经济作为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会计也必须遵循国际惯 例,即采用国际通用的报表体系,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中国 如采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规范,将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 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所必不可少的。近十几年来,世界银行和 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的投资中,已经要求中国遵照国际惯例,提交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 会计信息,以便正确评价其投资效益和进行可行性研究。取实上,过去十多年间,中国 在接受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投资项目中,许多项目在技术方面都作得很成功,但 由于财务报告部分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报表体系因而往往落选。

二、国内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集投资与管理双重职 能于一体,对国有企业实行资金包供、原料包配、产品包销的“保姆w制,结果是职工 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最终导致企业缺乏活力,企业的效益很低,改 革开放以来,从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到分税制.从实行承包经营到股份制,随着企业活力 逐步增强,按国际惯例改革会计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首先,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国内会计国际化, 企业面对国际国内两个陌生市场,必须彻底转换经营机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否 则就卸K倒闭和破产的灭顶之灾。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实质,是让所有企业能够真正成 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此,就要求所 有企业能够站在同一^上开展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涉及的内容彳艮多,其中一个重 要的方面就是财务成本核算、投入与产出比较分析。这就要求财务会计职能的转换,即 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记帐箅帐、报送財务报表转到搜集市场信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市场预测,参与企业决策,为企ik获取最大利润这一最终目标服务上来。而 中国的财务会计体系过去是为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经济体制服务的,除了同今 天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之外.在某些方面同国际惯例也不一致,如我国传统的会 计制度f基本上不考虑无形资产,不考虑快速折旧,不考虑资本金权益等,已远远不能 适应企业面向世界市场的需要。

现行财务核算体制是按所有制、分部门、分行业制定的,各所有制、各行业、各部 门之间具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差异很大,信息不可比、不统一f所设立的财务考 核指标,不能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向市场及尊重市场竞争规则,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综合 平衡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不利于企业之间公平竞争.更不利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因此,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既不利于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也 不利于推动不同会计制度的企业横向联合,更不利于作为投资者的外商投资。这是因为, 作为投资者所关心的是企业盈利状况、资金流动状况、财务结构和债权人资本的保障程 度。此外,作为股份制企业的股东,还需了解股本收益和增值情况等等,以便决定自己 的投资方向及投入强度.作为管理者,除了投资者所关心的以上项目外,尚需掌握企业 执行国家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制度的状况,对国家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改善企业 经营管理的成果等等。

其次,国际资本市场的完善和扩大,以及跨国公司的兴起,要求财务会计国际化。

经济活动是以企业为主角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也将大量地以跨国企业为主角来 进行。企业相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有一定的独立性。尤其是跨国公司(包括多国公司)的 崛起与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扩大,都要求消除各国会计 制度和会计准则之间的许多差异,而按国际惯例办。这是由于:第一,跨囯公司的所在 国根据牢画财政、金融、税收方面的要求,_不仅需要了解该国公司本身的业务状况,还 需要了解其在海外的业务情况及跨国公司总的财务状况。第二,跨国公司所在画为了维 护本国利益,不仅要求在该国的公司完全执行该国的制度,而且要求该公司提供在国外 部分的财务信息。第三,跨国公司出于内部管理的要求,需要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 也需要编制合井财务报表。第四,跨国公司的股东及长期债权人当然也希望获得整个公 司的统一会计报告f以确切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三、国内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是“复关”的必然选择8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当今经济国际化、全球化 和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闭关自守建立起独立的市场经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择入发展,对外经贸发展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恢复我国在关税和贸易 总协定(GATT)的缔约国地位刻不容缓,为此,中国从1的7年起提出了申请。随着 “复关”谈判的进展,国内围绕“复关”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沿着面向国际惯例靠拢并直 至最终接轨的方向加紧进行,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谓例接轨势所必然.这是因为: 第一,GATT的宗旨和运行机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基本作用是把 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GATT作为“经济联合国”,必须有共通的备济语言作为 交往.它要求各缔约国必须向GATT通报本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目标及其他情况,GATT 有义务检查监督各缔约国与GATT的活动目标是否一致。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符合 GATT的基本要求,为中国“复关”奠定了基础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财务和会计 核箅工怍的基本规范,则是社会±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复 关”需要,为满足GATT的要求,亦必须按照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即国际会计惯例办軍 第二, GATT是连接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和以国际交换为基础的世界 市场体系的桥氣GATT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道,作为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 三大支柱,共同安排胆界商品、资本、货币的流通秩序,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活动的长 期稳定增长。GATT既要致力于消除'关税贸易壁垒,又要有效釆取反倾销措施,促进全球 自由贸易的发展,通过GATT促进了全球在贸易、金融和生产方面日益相互依赖的一体 化体系。

篇3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民经济;价格发现;风险转移

一、引言

我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的整顿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环境、内部结构、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近来出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

值此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我们更应该在反思中国期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人地探讨,客观认识我国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揭示期货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够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关于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即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据其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强调重点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大观点:首先是传统的观点,即认为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风险转移,如Samuelson(1965)首先将商品期货界定为“票据”,然后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两种形式的分析,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稳定价格(价格熨平)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风险分摊(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次是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理论,Working(1962)和Telser(1981,1986)认为,就风险转移而言远期比期货更有效。所以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风险转移,而在于为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而Williams(1986)则提出了隐性借贷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一隐性借贷行为,所以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综合上述观点,Hieronymus(1993)指出,最接近自由竞争的期货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确定投机价格,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融资渠道等几方面。

在国内,由于期货市场长期处于试点、整顿阶段,故而关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一直都未停止,但这些探讨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实践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常清(1999)提出,应在反思10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诸如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期货市场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期货市场会否制造泡沫经济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陈述云(2001)指出期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避免价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价格决策信息;(3)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4)有利于建立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关系。姜洋(2005)认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确立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并且有助于健全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田源(2005)亦指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而马文胜(2005)则将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归结为:(1)宏观功能,包括保护国民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产业调整起宏观调控作用和联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三方面;(2)微观功能,包括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和形成良好投资渠道两方面。曹和平(2005)也提出:期货行业是一个能够直接为GDP带来增长的实物性产业。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而且由于它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比其它的银证期保类产业要快,这就使它能够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剂。

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形成价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故而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在于:(1)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转移价格风险,其实质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形成合理的风险价格(套保费用),将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进行有效转移。(2)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公开性、预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供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期货市场可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派生功能。首先是期货市场的宏观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2)平稳经济波动;(3)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微观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转移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保障经营收益。事实上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前期文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前期文献的理论探讨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或简单经验判断,尚未发现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金融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规范分析的成果;同时全面系统地理论研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状况的具体文献也几近于无。这就说明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尚未展开,而这种状况既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高速增长的现状不相适应,更会阻碍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所以,下面我们即对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

这部分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微观角度人手,讨论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期货市场没有出现以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来自于季节性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全部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期货市场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有偿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就是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我们认为,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局部均衡分析来证明。

不确定的价格会影响到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对于这一点,理论界早有研究。早在1971年,AgnarSandmo就在模型中严格证明了,风险厌恶的厂商在面对不确定的价格的时候会减小自己的产出(Sandmo1971)。但是一旦存在远期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等这些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场的时候,厂商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其他投机。Holthausen(1979)及Lapan等人(Lapanet.a1.1991)也证明了当期货价格与未来现货价格的期望相等时,也就是所谓的期货价格是无偏的时候.厂商的产量与它面对一个等于未来现货价格期望的确定的价格下所选择的产量一样。这也就是说。通过包括期货市场这些金融市场的引入,可以提高厂商的产量(相对没有这些市场时而言)。

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对不存在期货市场和存在期货市场两种情况下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决策研究,以此发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对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的影响情况,从而证明期货市场的确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1.无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在这部分中,我们遵循Sandmo(1971)的框架,分析没有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我们假设:

(1)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厂商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其效用函数为一个以

2.存在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此处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期货市场,并研究这一市场的引入对厂商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这里借用Hohhausen的假设,即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平仓,而是持有期货合约一直到期并履行合约。因此,实际上这里讨论的更像是远期市场。但是只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关系能够始终成立,这里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真实期货市场的状况。

假设厂商在期货市场上有总量为h的套期保值头寸。期货合约的当期价格为f,未来价格为b。则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由(10)式可以得出结论:当存在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只受期货价格b的影响。当期货的价格等于未来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期望时(b=E[P]=μ),厂商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条件下面对确定价格时的行为一样,即而厂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仅仅影响厂商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情况,期货市场的引入能提高厂商的产量(),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产量。

进一步,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低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此时期货市场的引入是否会增加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而价格又是不确定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具体要依期货价格而定。而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高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这就说明,如果期货市场非有效,则其对现货市场乃至资源配置的作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基于微观角度,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的情形下,有效率的期货市场确实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即其通过转移厂商面对的价格风险,促使风险厌恶的厂商做出有效率的产量决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高度透明和集中交易的方式所形成的,最接近市场真实需要,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供求关系,指导现实生产和经营的价格水平。

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更重要的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其作为市场信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由于规则公平,买家和卖家众多,期货市场积聚了各方面广泛信息。由此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必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这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就显著地降低了相关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乃至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根本作用就是显著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Williams(1986)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作用。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都应有一个市场,但为了降低整个交易成本,市场的数目应在满易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有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必要在有形的市场中交易,而可以在隐性市场上进行交易。两个有形的市场交易一般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隐性(市场)交易。事实上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借贷市场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结合,其实质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商品借贷交易。所以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

下面我们采用Yang和Borland(1991)建立的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期货市场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由上可见,交易条件越好,交易成本越低,则分工的演进就越快,专业化经济优势就越强,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而期货市场恰恰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延续上述思路具体分析一下:

在t=O时,分工水平很低,每种贸易品均有多个生产者。因而购买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即使购买者在这一生产领域已停止人力资本积累。所以此时存在一个瓦尔拉斯机制。然而可以证明,由于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经济可能演进到极端分工的状态:每种产品只有极少生产者,每个人作为他的专业产品的出售者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作为其它产品的购买者,相对其中的生产者而言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此人已停止在此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在t很大时,存在一个对称的多边垄断机制,垄断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阻止专业化经济优势被充分利用的内生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长期合约制度安排,可用于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如前假设,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合约系统和一个期货市场来进行谈判。在t=O时期的一个瓦尔拉斯机制决定所有的长期合约。这些长期合约不能在以后重新谈判。t=-O时期任何人都没有生产活动的经验,因而人们事前完全相同并无“专家”与“外行”之分。因为所有的交易通过合约系统被在t=O时期运作的期货市场完全决定,因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者会从熟能生巧中获得垄断权力,但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没有垄断权力存在。与所有人的理性预期假设结合,t=O期的瓦尔拉斯机制是可行的。因此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消除由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由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根据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期货市场能够降低经济体系的内生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篇4

关键词:自由价值、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现代经济法是对自由价值的真正超越

现代经济法产生以美国1890 年的《谢尔曼法》颁布为标志, 其历史背景在于以完全自由观念主导的市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经济危机。自由过度导致市场的无序, 市场本能通过自身调节作用解决的问题已无法解决, 垄断、不正当竟争、商业欺诈成为市场的顽疾。社会强烈呼唤政府的干预与调节。以调节经济、规制市场为基本手段的现代经济法应运而生, 有效地解决“ 市场失灵”带来的经济危机。经济法对市场秩序的调控正说明了其基本作用在一定层而上限制了自由, 但这种限制自由的机理在于欲实现全社会所有商事个体的最大自由。商事个体以自利为基本理性, 运用各种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虽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的自由, 但却在另一方面损害了其他商事个体的自由, 损害了整个市场的竟争秩序, 而这种自由只是建立在限制其他商事个体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 法律与政府有必要对这种自由加以限制, 经济法利用国家这只“ 有形的手”干预与调控经济, 实现市场经济有序、健康的运行。因此, 在规制市场秩序时, 对个体的限制, 即排除不正当竞争、规制垄断、打击商业欺诈等行为, 是在限制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总体的自由, 是真正的自由, 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法之自由价值。经济法对市场的规制与调控就是对自由的真正超越与实现, 经济法为了自由而限制自由。归根结底, 经济法所充当的角色绝不是在扼杀自由, 政府干预的目的也是在最终意义上实现真正自由。因此, 制定完善的经济法律就成为法之自由价值真正实现的保障。

二、违反自由行为的理论解读

(一)电信资费问题———基于政策的反思

经济法就应以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为立法宗旨, 这也是基于经济法之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观的体现。消费者处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终端与中心位置, 整个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消费这一必经环节, 消费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 从总体意义上来说, 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消费者, 消费者权利的实现程度能很好的反映市场竟争秩序与社会发展水平。所以, 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就应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价值基点, 保护最广大消费者权益即是在总体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很显然, 这种社会整体利益并非是国家利益, 而是国家在法律的框架下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因此, 很多情况下由于政府监管缺失以及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这是现今中国社会所极力解决的大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政府在市场监管中的角色极为重要, 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消费者如想保护自己的利益, 形成有序的竞争秩序都需政府的监管。所以, 基于经济法立法宗旨的探讨而对政府监管的反思是对消费者权益最好的维护。我们可以发现, 现今中国许多公用企业, 虽然他们表而上脱离了政府, 完全企业化, 但是政府(行政机关)仍对其享有自身利益, 在公用企业形成垄断之际,政府监管的缺失及利益混同是形成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大问题。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信息产业部的内部政策有关, 他们并没有把保护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 而考虑的焦点是怎样维护竞争者的利益, 以及由此带给自己的利益。政策的制定虽在表面合法化, 却在实质上试图将市场竞争封锁, 人为地为这些电信企业制造垄断地位, 这些都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极为不相符的, 行政机关没有摆正自己的监管角色, 没有建立经济法立法宗旨的观念, 是不可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的, 最终受到损害的却只能是可怜的消费者。然而, 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们也同样是消费者, 或许出现此种矛盾情况只能说明“ 权力寻租”带来的收益会忽略自身消费者这一弱势角色。

(二“) 全国牙防组”违规认证问题———政府监管的缺失

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不可或缺的是政府监管, 如果监管的缺失会使竟争秩序混乱, 损害同类经营者的不正当竟争行为、垄断行为会大量出现, 在最终意义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利益的维护本应成为政府监管市场所着重保护的价值目标。对消费者的保护应是政府监管角色的价值基点与利益平衡趋向所考虑的首要目标。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 全国牙防组对媒体承认,他们不具备认证资格, 二十多年来, 他们对多种牙膏的认证却让许多消费者信以为真。全国牙防组表示, 他们之所以未经批准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认证, 是为了推荐好的口腔护理产品帮助中国老百姓更好地进行口腔卫生护理。但记者调查却发现, 其所进行的试验缺乏科学、严谨的设计, 得出的认证结论也有夸大成分。据某企业透露, 如果不给钱, 牙防组就不给认证。全国牙防组向多少认证企业收取了多少赞助费, 这些钱又是怎么花的?全国牙防组负责人曾表示, 这些经费都经过了审计, 而且有专门的审计报告。但全国牙防组没有向公众公布关于审计的任何信息, 谁进行的审计, 审计结果又是什么, 至今都是一个谜。专职人员为两人, 1992 年开始对口腔保健品进行认可和推荐的全国牙防组截至目前已对9 种产品提供了认证。

    我国现有的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际上只对符合规定的认证机构准予设立, 而对非法机构不审查, 再加之, 工商机关只对生产商品的企业进行检查与监督。因此, 导致此类机构不合法的情况存在10 多余年, 在消费者心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消费者不断考问行政机关的监管角色, 引人深思。“ 权威机构”违规认证说到底是由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 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我国当前立法中确实存在许多漏洞, 许多违法问题没有得到法律的规制。另一方面, 可以看出行政机关执法不力也是造成问题的关键。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依靠于市场中每一个相关环节的综合协调, 政府监管也是如此,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及时做出市场调杳, 审查市场中有哪些“ 权威机构”符合法律规定, 非仅仅是将合法认证机构公布在网上就万事大吉, 而是真正的对广大消费者负起责任, 发现违规认证机构应及时取缔, 这样才在最大限度内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理想途径———自由竞争的回归

篇5

    工商管理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靠依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将会面临比之前更多的困难,而之前的一些管理工作也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被淘汰,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制定一些新的管理措施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是其中的主体,而工商管理的一些经济管理的职能就是在企业当中来发挥作用的。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是变化不断的,企业将会面临着很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每天都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整改和重组,而这个时候也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最容易迷失道路的时候,工商管理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来为企业解决麻烦,指明方向,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朝着更好的一个方向前进。除此之外,面临着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遗留的一些规划性比较严重的领域,对于商品在生产和交易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工商管理应该要很好的进行制约,把那些选择的权利留给消费者,让市场经济自己去进行竞争,这样企业在对于自身的技术改革和产品的质量提升方面才有一定的动力去完成,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从而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责。工商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当中的企业,还应该要积极的对消费者进行一个引导,引导他们形成一个维权的观念,从而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鼓励消费者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懂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进行维护。

    二、工商管理表现的主要特点

    (一)在我国,工商管理主要就是用一种积极的行政管理来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方式,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和其他的一些政府部门不同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是没有独立的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内容,它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次序,主要就是为了社会和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而综合创作出相应的一个软环境。特别是在我国要求建立一个开发统一并且竞争有序的市场大背景之下,更是要充分的发挥出工商管理的一些行政职能。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变好了之后,相应的投资主体才会增加,这样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总的财富也才会累积的更多。(二)监督的手段方式比较多。我国的工商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节以及舆论等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在我国的法律当中,有关工商管理部门执行的法律就占了其中的一半,所以在工商管理的时候,应该要加强执法的力度,对经济市场上出现的一些违反行为应该要依法进行制裁,然后再辅以柔举的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的次序。(三)进行监督的范围比较广。工商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不仅包括市场经济当中的有形市场,而且还包括了无形市场,包括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入市、竞争、合作、交易淘汰等各个方面。(四)和市场经济当中消费者的关系比较密切。工商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次序。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次序,才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工商管理的很多职责当中,都是和消费者的权益、市场经济的次序相关的,工商管理在对市场次序进行维护的时候,还应该要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一个很好的保障。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一些促进作用

    (一)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准入进行了规范。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和维护市场经济次序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从而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变得更加的合理和规范。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是采用以层层审批、严格审查为基础的企业审批登记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情况之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申请注册、然后进行登记之后就可以获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资格,而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格的进行审查,对于审批的程序也要做到规范,从而来提高企业登记注册的管理质量,积极的培育那些比较优良的市场经济主体。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上的积极有效的工作,可以有利于建设比较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从而来有效的维护我国的市场经济次序,最终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二)对市场的监督进行了有效的强化。在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以及市场监督的工作方面,工商管理部门都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实施市场竞争管理以及商标注册管理等一些比较有效的监督措施,可以使得市场的主体在进行交易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时候符合市场经济的相关规范,从而帮助市场的各个主体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市场经营和竞争的环境。而工商管理部门在强化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要大力的实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工作。通过实施一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投资环境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改善,从而来营造出一个诚实守信以及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这样就可以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主体在经验活动的时候充满了活力,从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其次,就是对于企业的商标权要加大力度保护。商标是一个企业和商品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一个企业的商标权能不能得到有力的合法保障,将直接的关系到这个企业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正常次序的维护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商管理通过对企业商标权的积极保护,对那些假冒商标等侵犯他人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就可以使得企业商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从而来进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向前发展。然后,就是对于行业分类的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行业风险、信用等级等一些的行业分类的监管,就会使得整个的监管体系变得更加的有效和精细,从而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对于各个行业的监管就会更加的有效,同时也会更加的有针对性一些,最终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向前的发展。最后,就是对于那些虚假和违反的广告打击力度还应该要加大。对于加大那些虚假违法广告的相关整治力度,可以对整个广告市场的环境起到很好的一个净化作用,同时对于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广告行为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一个比较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的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促进社会经济各个市场当中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通过自身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透过对市场主体的积极培育和有效的监督,很好的促进了市场经济当中各个市场的发展以及壮大,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市场当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社会经济的运行当中,市场是一个中枢所在,而市场经济当中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于经济的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使得经济的资源能够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资源在市场当中总是很稀缺的。而对于这些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它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被浪费和闲置,是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则可以很好的对这些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市场这一个无形大手的作用,然后用价格的市场调节手段,从而来引导这些稀缺的市场经济资源最终流向那些需要的、最有效率的经济部门,从而使得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持续发展。其次,就是能很好的实现国家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和引导。经济市场是社会一个微观的经济活动场所,如果国家的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想达到相应的一些目的,就必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实施和引导,所以市场就成为了一个连接微观的经济活动和宏观管理主体的中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来对商品的供求进行直接的调节,然后通过价格来形成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向进行间接的引导和调节,最终来达到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社会经济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候的实施和引导,增强了市场监管主体对于经济活动有效的控制力,这样就会对经济的一个稳定运行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四)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有效的维护,也强化了法律的监督机制。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赋予了工商管理一些行政上的权限和职责,所以工商管理在监督市场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执行,同时还应该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从而来保障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和贯彻,同时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也进行了比较好的维护。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督的时候,应该要严格的按照行政执法的相关程序,依照行政处罚和行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注重合法监督的时候也要注重合理的将,对于企业的竞争和经营行为要积极的规范和引导,对于经济市场的正常次序要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还应该要对工商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使得工商管理在监督执法的过程当中能够透明和合法。对于经济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工商管理应该要进行有效和严格的规范,对于商品质量的监督力度应该要加强,同时对于那些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应该要加大,尤其应该要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切实的保障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经济发展;贸易壁垒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9日

一、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有利有弊,再加之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且各个国家的国情和背景差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在积极的方面,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可以激励发明创造,促进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如作为发达国家翘楚的美国,通过其专利制度为国内的研发和发明创新提供了沃土,极大的鼓励了大量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长,这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消极方面,短期内对知识产权加强保护,会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中盗版、侵权行业的生存,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些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如果这些行业被消灭,将使整个国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另外,对权利人的专利保护还易形成垄断价格,使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损失,且不利于技术转移。总之,知识产权制度能否促进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经济特点。一般而言,在经济水平越发达,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越来越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知识产权诉讼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现实,企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公司,都要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打击对手,这也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最根本的目的,即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加入WTO后,随着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的逐渐消失,国外企业纷纷运用专利构筑技术壁垒来限制我国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欧美等创新型国家已拥有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维护其市场地位和经济利益势必要运用知识产权来打压中国企业。我国企业要认清形势,积极学习借鉴外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知名品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进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三、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产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1、知识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内在要求,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依法经营。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产权明晰的要求,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运而生。保护知识产权与保护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同样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要求,必须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打击恶性不良竞争,从而创造一个开放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知识产权法律就是直接规范市场竞争主体行为的法律。例如,《专利法》是调整发明创造所有权,确认发明人对其发明享有专有权,规定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标法》是确认商标专用权,规定商标注册、使用、转让、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旨在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进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商标的信誉,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著作权法》则是调整著作权关系,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基本准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是旨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调整市场主体行为关系,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法律。所以,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仅构成了我国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一般性法律,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要求;而且通过对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规范了市场竞争的秩序,从而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又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表现为新产品的开发,这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才能成功。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需要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和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例如,一种软件从研制开发到生产,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经费才能上市,而作为知识财产的这种科技发明成果是一种无形财产,极易丢失,市场上的盗版软件比比皆是,难以控制。因此,这种无形财产的流通需要法制化、规范化,使得知识产品的流通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首先,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认成果属性,保护了为此做出主要投入的个人或组织充分享有由此所产生的合法权益;其次,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保护发明专利、商标使用、外观等专属权利和打击不正当竞争,维护了投资企业的竞争优势,保障了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最后,知识产权制度利用相应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形成了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企业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使其保持创造的积极性,使其技术创新走向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保护知识产权就能保护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就是市场,就是利润,就是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在同行业中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就能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如果不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就有可能被别人侵权,甚至把自己的成果拱手相让,失去市场优势;如果不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还可能招致相应的制裁,影响自身利益。

3、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国际间经济贸易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前提与条件,而且是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力法律措施。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拥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成为我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和交流的基本条件。在目前世界经贸活动中,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已成为影响经贸合作和交流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各国之间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巨大差异给国际经贸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建立适应全世界范围要求的知识产权制度。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达成,促使世界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不仅是发达国家的利益,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首先,有没有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在许多方面直接影响到有没有外国技术转让和外国直接投资。其次,制定所有国家都应遵守的经济和贸易交流的规则,可以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一些国家设置单边贸易措施即贸易壁垒。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健全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同时在有关吸收外资的法律规定中,对有关知识产权亦作了明确规定。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与交流取得了重大成就,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取决于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的知识产权制度,得益于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日益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春明,单晓光.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之关系之探析――兼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和原则[J].科技与法律,2006.4.

[2]孙玉涛,杨中楷.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篇7

那么,价格体制运行的动力何在?也就是说,是什么因素使得价格体制能够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呢?

市场机制的运行并不是自动的,它的动力既不来自上帝,也不来自菩萨,而是来自人本身,源自人的利己动机,或者说人的经济性。市场经济动力结构的实质性内容就是经济人。

经济人的假定认为,市场上具体的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也就是说,一方面,任何个人,不论他是购买商品的消费者,还是生产商品的生产者,他的行为动机都是自利的,也就是说他最关心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行为过程中,他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他能够最充分地利用他所能得到的有关他所处环境的信息,诸如商品的数量、质量、价格、供求状况等,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人可以分为两类,即理性的消费者和理性的生产者。理性的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经济能力,并可以通过理性的选择,在有限的经济能力约束下,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

理性的生产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知道自己的投资能力,并可以通过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理性的消费者追求个人福利最大化,理性的生产者追求投资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市场经济便获得了运行的动力。

市场经济一旦运行起来,它就自动建立了一套奖惩的制度,从而促进经济人的经济积极性,同时又惩罚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

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来看,如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非理性的倾向,那么他必将因此而受到惩罚,其结果便是他的福利的非最大化。并且这种非理性的经济行为还可能给生产者以错误的需求信息,认为这种产品行情看好,可以扩大生产。如某一消费者在必须讨价还价的市场上未进行讨价还价便高价买下了本来可以低价买下来的东西,这时该消费者的福利就未得到最大化。市场上有大量的大白菜出售,由于供给量超过了市民的需求量,大量滞销,消费者出于好心,或者响应有关部门的号召,便不顾自己的需求,大量购进“爱国菜”,以缓解生产者的燃眉之急。生产者的一时之急得到了解救,但正确的需求信息却被好心的消费者扭曲了,于是生产者错误地认为,可以继续大量生产大白菜,反正消费者是好心的,“爱国的”,大白菜不愁卖不出去。于是,没有市场的大白菜继续大量生产出来,而市民们也必须好心下去,“爱国”下去。市民们的福利一直受损失,可用于其他有市场产品的宝贵资源也因此而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配置劣化的恶果。而这就是消费者好心的非理性经济行为直接造成的。

有一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在特定奖惩机制中好心办坏事的道理。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游客在海边漫步,有几只海鸟在天上飞翔,海滩上有一只可爱的小乌龟探头探脑、就要破壳而出。海鸟见到后一个俯冲直袭幼龟。眼看可爱的小乌龟就要命丧九泉,葬身鹰腹,游客见义为勇,赶走海鸟,拯救了可怜的乌龟。但是,可怕的事情出现了,由于第一只乌龟出壳后安然无恙,其他乌龟便以为没有危险而纷纷出壳。被赶走的海鸟回来了,其他海鸟也纷纷赶来。游客赶之不及,幼龟避之不及,在大批海鸟的疯狂攻击之下,遭到灭顶之灾。游客的好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个故事中,游客的好意拯救行为尤如上面消费者的好意行为。这种好意行为如果是一次性的,那自然是道德的行为,值得提倡。但在多次重复的情况下,它只能促使好意接受者更依赖于好意,而一旦好意施予者无力承担施予好意行为引起的负担时,好意接受者便会惨遭厄运,甚至遭到灭顶之灾。市场机制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消费者的理性利己行为转变为理性利他的行为,它无需提倡高尚的道德,便可以得到甚至连高尚的道德行为都得不到的利他成果。人是道德的动物,但在市场中也是现实的利己动物。人们的道德行为到处可见,但在经济生活中现实的利己行为更是司空见惯。市场机制以理性的利己行为为基础,显然是现实的经济制度。转贴于

对消费者是如此,对生产者也是如此。在经济生活中,企业家们的理性目的便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家们如果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反而以乐善好施为目的,其结果必然不是因微利而难以扩大苦心经营的事业,就是因亏损而破产。在保证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家可以做一些乐善好施的表现性好事,如捐款办教育,集资修马路,这样做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改善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形象。但这样做必须以有利于利润最大化为前提,并以力所能及为限度。企业、企业家的规范涵义便是赚钱办实业,发展经济,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如此,他们的角色使命也是如此。他们的实业越发展,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了好多万元户。他们富裕不忘乡亲情,捐款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帮助未富裕起来的穷乡亲尽快富起来。这是值得提倡的善事。但是,凡事总得有个限度。在有些地方,万元户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募捐者所苦,有的甚至因为募捐而贴进了全部收入,而募捐者仍然络绎不绝。万元户的贡献不在于把自己的收入全部捐出来办社会公益事业,而是继续当万元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好事只是一时的好处,而经济繁荣则是中国农村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根本之路。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很有才干的企业家,他们辛勤创业,开创了很大的事业,也发了一笔财。像农村的万元户一样,他们周围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募捐者。有些募捐者满意而归,因为企业家认为这是应该做的,或者值得做的。有些募捐者碰壁而归,因为企业家认为不值得给,或者不该给。但有些碰壁者却不甘心,他们运用手头拥有的权力,强制企业交纳捐款,否则则给予某种不方便等等。企业家的角色是经济人的角色,而不是慈善家的角色。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发展经济,而不是办好慈善事业。把企业看成摇钱树,把企业家看成慈善家,这必然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理性利己行为可以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变得有利于社会。这是市场经济机制的妙用之一。其原因一是企业家的努力促进了社会的经济繁荣,二是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家只有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才能更好地利己。在经济生活中,企业家千方百计讨好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口味,为消费者提供善后服务,其目的虽然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为消费者提供的方便在实际上却比一般的利他行为更普遍、更现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几乎不指望随时从他人的高尚牺牲中获得我们自己的福利和方便,但我们确能指望随时从他人的利己行为中获得我们的方便。市场经济鼓励理性地利己,惩罚不切实际的利他,并且以此为动力,自行运转。这便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机构。如果有关方面以为企业家是摇钱树,可以想方设法甚至运用权力压制企业掏腰包,认为企业家不能唯利是图,这显然与市场经济规律逆道而行。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特定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特定的奖惩机制是经济人理性经济行为的保证,但市场经济要有充分的活力,还需要充分的竞争。就消费者而言,竞争主要在消费者自己身上发生。其主要表现就是不同需求对消费者有限收入的竞争。在这种内在的竞争压力之下,消费者在消费时,总是不得不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既考虑特定需求的迫切性和自己的收入约束,同时又考虑各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在有限的收入范围内尽可能实现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本身福利最大化。在消费者之间也会有竞争发生,但是发生的条件是消费品市场是卖方市场,而且消费品是短缺的,价格是受政府管制的。在市场机制很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消费品的供给处于短缺状况,消费品的价格就会上升,生产者的利润就会提高,生产要素就会从其他部门流向该消费品,随着消费品供给的增长,价格就会下跌,一直到供求均衡,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为止。消费者内部各种需求的竞争、在短缺市场条件下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其功能就是为生产者提供正确的需求信息,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就生产者而言,为了争夺原料、争夺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普遍、非常激烈的。消费者竞争的动机是在有限收入的约束下取得需求的最大满足,其表现是尽力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尽量扩大消费者剩余。与此不同,生产者竞争的动机却是利润最大化,其表现一方面是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减少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市场营销,了解甚至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口味,抢占、保住并开拓市场。生产者之间的充分竞争,可以保证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竞争是价格竞争,即生产者为争夺市场而实施的竞相降价的竞争。正常价格竞争的正常结果是实现该产品的供求均衡,因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低价意味着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也意味着需求的扩大,需求增加导致市场扩大,这时不是出现供给短缺就是价格回升,这时生产者如果认为有利可图,那么他就会扩大生产,其他生产者也会插手该产品的生产,于是供给增加,短缺消除,价格又回落到均衡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其实就是价格竞争。生产者竞争的动机是利润最大化,而竞争的压力又迫使他们把利润限制在合理的水平上,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第四节 政府范围的准则

从经济角度来看,政府职能的范围应该取决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来自校正市场失灵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则来自对于公平的需要。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转轨经济国家来说,市场的需要还来自建立和完善市场基础制度。最后,政府职能的范围显然也取决于本身的能力,政府本身的能力,同样是制约政府职能范围的关键性因素。这一系列因素的均衡,就确定了一国政府职能的适当范围。

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认为,政府所起的基本作用非常多,在混合经济中,政府的基本作用首先是建立和贯彻“经济游戏规则”。在此规则包括合同的法定效力、破产条款、产权法规等。经济运行方式与这一基本框架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的其他职能也受到这类私人经济运行遵循的基本规则的极大影响。这一作用实际上是维持和稳定市场经济财产关系的职能。

其次,政府还进行着众多的税收和支出活动,据此运用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影响经济。如税收、公共开支以及国家参与生产如公共企事业。此外,政府还可以运用如配给、中央计划、分区制、许可证等直接控制手段,管制(如对公共事业、对价格和工资的管制)、控制企业如反垄断、污染、安全方面或者工会的立法以及货币和债务政策(反对货币机构的管制)。这些政府活动领域也有实际的或潜在的重要性。

政府在运用各种手段时,是混合使用的。如“在汽车造成空气污染的情况下,政府可能决定汽车制造业必须遵循的防污染的最低标准。然而,政府也可以选择按照污染量收税或者对生产无污染汽车研究提供补贴的手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以同样的方式密切相联。”

从实际角度来看,政府的确履行着各种各样的功能,但这并未说明政府的范围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有关市场失灵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就为政府的规范功能提供了基本的尺度。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市场失灵,从而纠正因市场失灵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现代福利经济学原理详细地论证了市场机制何以失灵,政府何以通过公共政策校正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

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失灵是指一系列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包括公益物品、外部效应、自然垄断、不完全的市场和信息不完整、不对称,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公益物品就是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使用者并不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量,即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很难或者不必被排斥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无法、很难或者不必对公益物品进行收费,因而市场机制无法激励个人去提供充分的公益物品,它只会导致供给严重不足,而消费则严重过度。国防是纯粹形式的公益物品,而乡村公路则是地方性的公益物品。与公益物品相关的物品,还有公共财产物品,它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如公有池塘资源。由市场机制来分配公有池塘资源,其结果就会是水资源的退化,公共草场资源的“公共事物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此外还有俱乐部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如城际高速公路和收费公路。电影院、游泳池、公共澡堂等也是俱乐部产品。由市场机制供给俱乐部产品,往往导致效率损失。京昌八达岭高速公路是典型的俱乐部产品,建成后实行收费制,导致许多车辆拥挤在两旁的辅路,造成交通堵塞,而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却寥寥无几。这显然是效率损失。转贴于

公益物品中的一个特例是保险供给。保险是一种私益物品,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不完善因素,它也具有非私益物品的特性。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时总是假定市场是完备的,信息是充分的,竞争也是充分的,消费者不会进行逆向选择,严格遵守经济人的理性原则。但是事实上,市场却是不完善的,市场所需要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或者不对称的。这都将导致市场无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市场不完全,意味着市场上不存在某种物品或者服务的供给,虽然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供给成本高的价格时也是如此。消费者如果对某项物品的估价系统性偏低,不愿意支付足够的充分基础教育或医疗保健预防所需要费用,这也将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信息不对称,是指生产者掌握的信息多于消费者或者少于消费者,这时也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保险市场中,往往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的问题。逆向选择是指保险公司会排除最需要保险的人,而只容纳不怎么需要保险的人。道德危害则是指保险消费者一旦有了保险,就会不去努力避免风险。医疗保健和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着上述问题,从而很难保证医疗保健和保险的最优供给。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得这些物品具有了公益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应该起一些补充的作用。

外部效应产生于生产或者消费产生外溢成本或者外溢收益,而他人并不因此获得补偿或者付费之时。污染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它对社会造成了未补偿的成本。而广泛的教育则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由于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如果由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外部不经济往往造成物品的过度供给或者过度消费;而外部经济则造成物品的供给不足或者消费不足。

自然垄断是由规模经济造成的,它的特征是边际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而递减,从而减少或者消除了竞争的机会。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如果任由其发展,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格局,一旦自然垄断形成,那么垄断者就可以通过限制产出而提高价格,并获得垄断利润。这时如果没有外在的制约,资源配置就会因垄断而扭曲。

以市场为基础的发展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了收入,从而使大多数人都从中受益,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但是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在不同群体、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分配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导致种族集团之间、家庭之间、男女之间、个人之间的不平等。有些人群常常不能享受因市场而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尤其是残疾人、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以及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往往被增长遗弃。市场的特点是根据要素禀赋进行分配,其结果是缺少资产和教育的人,往往因无力把握市场经济所创造出来的新机遇,从而导致了贫困。反对贫困问题,依靠社会的力量是不够的,市场机制也很难充分地调动社会力量,来帮助贫困者。在这些方面,政府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基础条件非常缺乏,往往存在着法律缺乏综合症。这时,政府就要致力于提供适合于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与秩序,稳定宏观经济,提高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可信度,保持自身行为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积极反腐败,制约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不正当干预,为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提供有限且有效政府的条件。

第五节 政府的限度

当然,说市场会失灵,只是意味着市场不能充分最优地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市场本身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公益物品的供给、外部效应的内在化、信息不对称和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只是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原理来说,它不能保证有效地使供给和消费达到最佳的水平。一些技术变化,很可能改变市场失灵的格局。比如由于技术条件的变化,邮电、电讯业已经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有管制的竞争。而即使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应当起主导作用的基础设施问题上,市场机制也已经开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这些场合,政府也只能起补偿的作用。何况政府也会失灵,而当政府失灵时,它连市场所起的有效作用都会破坏干净。因此,政府一定要慎用,有且只有当市场处理显然失灵,并且政府显然有效时,方能采取行动。

在过去,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的普遍干预和政府规模的大规模扩张提供了理由,现在市场更能够导致发展,政府往往是发展的阻碍,政府的作用仅仅限于根据其能力来补充市场,促进市场,利用市场。这一观念不仅在传统的私人部门已经深入人心,在传统的政府应该干预的领域,也已经成了常识。比如连亚当·斯密都认为提供基础设施是政府三大天职之一(另外两项是国防和治安),但到了90年代,1994年世界银行发表的有关基础设施问题的报告中,市场也成了发展基础设施的主力。而在我们看来,政府也没有垄断也不可能垄断国防和治安,各国政府,包括中国政府在内,任何政府都没有企图独家垄断国防事业和治安事业。

世界银行在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阐述了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旨,这就是倡导运用市场的方法来提供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专栏认为,基础设施可以为经济增长、减轻贫困和环境可持续性创造重大的收益,但只有在它提供的服务可以对有效需求作出反应而且效率较高时才会这样。服务是目标,也是基础设施发展的尺度。基础设施存量方面的大型投资一直在进行,但在很多国家,这些财产并没有产生需要的服务数量或质量。这种浪费的代价是放弃经济发展,丧失减轻贫困和改善环境的机会,代价是高昂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该报告认为,为了高效率和负责任地提供基础设施服务,需要通过使用三种手段来变革激励机制:商业化管理、竞争和有关人士的参与。政府和私营部门的作用也必须改变。技术革新和试验,再加上提供基础设施的替代方法,标志着改革应遵循下列原则:

像企业家那样管理基础设施,而不能像官僚。应把基础设施的提供看作是对消费者需求作出反应的一个服务行业并按此原则来经营。业绩不佳的原因是目的不明确,财政自主权和财经纪律几乎没有,以及不存在由消费者衡量的最低满意度。许多愿意为绝大多数基础设施服务付费的人为收取使用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了确保基础设施的商业属性,私营部门对管理、融资和产权的参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必要的。

引入竞争──可行时直接引入,否则就间接引入。竞争能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以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它对提供者形成了压力,使之提高效率并对消费者负责。直接引入竞争的方法可以是对没有技术阻碍的活动实行自由准入。间接引入的方法是,对那些存在自然垄断条件的专有服务的提供权进行竞争性投标,以及使服务提供市场化。

赋予使用者和有关人士更多的发言权和实际责任。如果基础设施活动会产生重大的外部影响,不管是好是坏,或者财经纪律还不足以确保使用者和其他有关团体负责,政府就要通过其他手段解决问题。在设计和规范基础设施服务方面,使用者和其他有关人士应有代表参与,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应在设计、经营和融资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性。

在融资方面有希望建立公共─私人的伙伴关系。私营部门对新设施能力融资的参与正在扩大。其经验教训是,政府应从简单的项目入手,从而取得经验。投资者的收益应与项目进展情况联系起来。所有必要的政府担保都必须仔细斟酌。

在情况发生变化时,政府将在基础设施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在政府的直接控制下,除了采取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业绩的措施以外,改善环境状况,以及协调部门间的作用,不论是服务是由国有部门还是私营机构提供的。政府还要负责创建法律和规章框架,支持私人参与基础设施服务的供给。

政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公益物品,它的许多服务具有不可分性,其许多服务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政府提供的服务是不需要成本的,是不需要努力的。实际上,各国政府的规模与其能力是一致的。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虽然也非常紧张,但其规模要比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因此,西方国家的政府的职能范围也要广泛得多,它们不仅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广泛的经济自由,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与秩序,提供了充分的产权保障,而且还在公益物品的供给、外部效应的纠正、完善保险市场、通过收入再分配解决贫困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广泛的服务。转贴于

当然,即使政府能力水平很高的西方国家也开始感到力不从心。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所进行的治道变革(Governance Transitions)或者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实际上就是政府职能超过政府能力、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所导致的。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也需要讲究政府职能与政府能力相适应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防的公益物品需求不大,可以节约这一方面的财力。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最基础的条件如经济自由条件、产权保护条件以及法律和秩序条件,以及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可预见性水平,却是最缺乏的。计划经济遗产所导致的对经济自由的过分管制,如形形的对私有经济的歧视性规定、繁琐的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有关成立公司的过高的限制性规定、缺乏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执法力度不够、司法不够独立、权钱交易、不公平竞争、假冒伪劣、三角债等,都是市场经济的威胁。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力争在下个世纪初建立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制度条件。

中国政府的职能范围应该与其能力相适应,而且还需要抵制特殊利益集团的压力。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把所有工业部门全部改为总局,并且在3年之内彻底撤销这些总局;完全撤销8个行政性公司。这一改革顶住了各部门的压力,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举动。在其他方面,中国政府也应该不怕得罪人,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来重新确定自己的职能,来重新调整财政支出的重点。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医疗保障体制由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和个人自我保障制度构成。到90年代的今天,除了增加了商业性保险之外,大体格局依然没有什么变化。这一体制中,政府实际上只负责各级政府机关、党派、人民团体和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和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在50年代初期,享受公费医疗制度的仅400万人,每人每月经费标准为旧币15 000元,1991年底享受人数增加为2 800万人,医疗费支出约60亿元人民币,人均支出220元。公费医疗中极少数老革命干部、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享受“医疗照顾”。除此之外,国有企业的职工则由企业自我保险,社会化程度低,经费由企业单位按国家规定自提自用。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或集体经济组织自愿组建的。在计划经济中,政府实施的医疗保障政策,实际上是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原则是一致的,它实际上也违背了计划经济的大锅饭、大平均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公费医疗制度基本依旧。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却因为集体经济的家庭化而遭到了破坏,目前虽有恢复,但依然不可能解决真正的医疗保障问题。国有企业的医疗保健,则由于国有企业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下岗职工到去年已经达到1 000万人,许多下岗职工虽然有医疗保健之名,实际上却已经不再享受医疗保障。

在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上,中国政府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像英国等西方国家那样,实现全面免费医疗。因此,政府应该集中力量,解决一部分的问题。那么,中国政府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能重点呢?这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来进行取舍。如根据行政管理效率的原则,可以继续过去的做法,把政府的财力继续集中在公费医疗领域,这样管理起来方便,也适应政府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并且也不会引起特殊利益集团的抵制。但根据公平原则,中国政府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放在基本医疗方面,并且不分干部、职工或者农民,一律实施。根据这一原则,应该废除目前带有劫贫济富性质的作为计划经济遗产的公费医疗保障制度,集中力量解决因市场化改革而产生的贫困阶层的医疗保障问题。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公平原则显然应该压倒劫贫济富的原则。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实行普遍的城镇医疗制度,个人账户与大病统筹相结合,这种制度既解决了城镇居民得大病的风险,也解决了个人节约医疗费用激励不足的问题,并且使得公费医疗在城镇领域里面普遍化。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进步。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还需要把这一制度推广到全国,对全体公民实行同样的医疗制度,并对于贫困阶层实施医疗救济的特殊政策。

此外,在就业保障方面,中国政府实际上也在实施劫贫济富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计划体制条件下,贫穷的中国农民通过隐性税,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并且在城市就业机会缺乏的情况下,通过接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养活了成千上万的“待业工人”。改革开放以来,贫苦的中国农民进城打工,对于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农民工来说,可以通过立法或者强制手段,剥夺他们的就业权,规定什么种类的职业不得雇佣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一度还被歧视性地称之为“盲流”,虽然农民工个个心明眼亮,根本就不盲目,自然也不是盲流。对于原来国有企业的职工来说,一旦失去工作,就给予适当的救济金,通过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方式提供优先就业机会,或者给予再就业培训,他们被称之为“下岗工人”。根据劫贫济富的原则,还可以把精简下来的干部叫做“分流人员”,一切全部由政府安排。计划体制下的“干部”、“职工”和“农民”之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流人员”、“下岗人员”、“盲流人员”,显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根据公平原则,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应该制定非歧视性的就业保障政策,即使不实施劫富济贫,至少也不能劫贫济富,废除以计划经济的身份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政策,重新确定政府职能的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真正为贫困阶层服务的事务上。

篇8

关键词:自由价值、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现代经济法是对自由价值的真正超越

现代经济法产生以美国1890年的《谢尔曼法》颁布为标志,其历史背景在于以完全自由观念主导的市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经济危机。自由过度导致市场的无序,市场本能通过自身调节作用解决的问题已无法解决,垄断、不正当竟争、商业欺诈成为市场的顽疾。社会强烈呼唤政府的干预与调节。以调节经济、规制市场为基本手段的现代经济法应运而生,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经济危机。经济法对市场秩序的调控正说明了其基本作用在一定层而上限制了自由,但这种限制自由的机理在于欲实现全社会所有商事个体的最大自由。商事个体以自利为基本理性,运用各种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虽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的自由,但却在另一方面损害了其他商事个体的自由,损害了整个市场的竟争秩序,而这种自由只是建立在限制其他商事个体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法律与政府有必要对这种自由加以限制,经济法利用国家这只“有形的手”干预与调控经济,实现市场经济有序、健康的运行。因此,在规制市场秩序时,对个体的限制,即排除不正当竞争、规制垄断、打击商业欺诈等行为,是在限制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总体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法之自由价值。经济法对市场的规制与调控就是对自由的真正超越与实现,经济法为了自由而限制自由。归根结底,经济法所充当的角色绝不是在扼杀自由,政府干预的目的也是在最终意义上实现真正自由。因此,制定完善的经济法律就成为法之自由价值真正实现的保障。

二、违反自由行为的理论解读

(一)电信资费问题———基于政策的反思

经济法就应以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为立法宗旨,这也是基于经济法之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观的体现。消费者处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终端与中心位置,整个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消费这一必经环节,消费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从总体意义上来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权利的实现程度能很好的反映市场竟争秩序与社会发展水平。所以,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就应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价值基点,保护最广大消费者权益即是在总体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很显然,这种社会整体利益并非是国家利益,而是国家在法律的框架下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因此,很多情况下由于政府监管缺失以及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是现今中国社会所极力解决的大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政府在市场监管中的角色极为重要,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消费者如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形成有序的竞争秩序都需政府的监管。所以,基于经济法立法宗旨的探讨而对政府监管的反思是对消费者权益最好的维护。我们可以发现,现今中国许多公用企业,虽然他们表而上脱离了政府,完全企业化,但是政府(行政机关)仍对其享有自身利益,在公用企业形成垄断之际,政府监管的缺失及利益混同是形成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大问题。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信息产业部的内部政策有关,他们并没有把保护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而考虑的焦点是怎样维护竞争者的利益,以及由此带给自己的利益。政策的制定虽在表面合法化,却在实质上试图将市场竞争封锁,人为地为这些电信企业制造垄断地位,这些都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极为不相符的,行政机关没有摆正自己的监管角色,没有建立经济法立法宗旨的观念,是不可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的,最终受到损害的却只能是可怜的消费者。然而,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们也同样是消费者,或许出现此种矛盾情况只能说明“权力寻租”带来的收益会忽略自身消费者这一弱势角色。

(二“)全国牙防组”违规认证问题———政府监管的缺失

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不可或缺的是政府监管,如果监管的缺失会使竟争秩序混乱,损害同类经营者的不正当竟争行为、垄断行为会大量出现,在最终意义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利益的维护本应成为政府监管市场所着重保护的价值目标。对消费者的保护应是政府监管角色的价值基点与利益平衡趋向所考虑的首要目标。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全国牙防组对媒体承认,他们不具备认证资格,二十多年来,他们对多种牙膏的认证却让许多消费者信以为真。全国牙防组表示,他们之所以未经批准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认证,是为了推荐好的口腔护理产品帮助中国老百姓更好地进行口腔卫生护理。但记者调查却发现,其所进行的试验缺乏科学、严谨的设计,得出的认证结论也有夸大成分。据某企业透露,如果不给钱,牙防组就不给认证。全国牙防组向多少认证企业收取了多少赞助费,这些钱又是怎么花的?全国牙防组负责人曾表示,这些经费都经过了审计,而且有专门的审计报告。但全国牙防组没有向公众公布关于审计的任何信息,谁进行的审计,审计结果又是什么,至今都是一个谜。专职人员为两人,1992年开始对口腔保健品进行认可和推荐的全国牙防组截至目前已对9种产品提供了认证。

我国现有的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际上只对符合规定的认证机构准予设立,而对非法机构不审查,再加之,工商机关只对生产商品的企业进行检查与监督。因此,导致此类机构不合法的情况存在10多余年,在消费者心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消费者不断考问行政机关的监管角色,引人深思。“权威机构”违规认证说到底是由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我国当前立法中确实存在许多漏洞,许多违法问题没有得到法律的规制。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行政机关执法不力也是造成问题的关键。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依靠于市场中每一个相关环节的综合协调,政府监管也是如此,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及时做出市场调杳,审查市场中有哪些“权威机构”符合法律规定,非仅仅是将合法认证机构公布在网上就万事大吉,而是真正的对广大消费者负起责任,发现违规认证机构应及时取缔,这样才在最大限度内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理想途径———自由竞争的回归

经济法实现其价值目标的终极状态就是对自由的追求,是对现有自由价值的真正超越。然而,自由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政府良性市场监管下以保护自由竞争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考量经济法自身蕴含的自由价值有助于我们探讨自由竞争状态的真正回归问题,实现市场自由竞争状态不是追求绝对自由,不是个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从消费者权益维护的角度来界定自由的范围及其限度。自由竞争的真正回归首先源于对制度的思考。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政府监管的缺失问题,这些都是由于现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与需要相互协调问题。再加之,我国实现诉权的成木与门槛过高,使消费者很难在现有的诉讼制度中获胜,比如,部分法官就认为“知假买假’行为人不是消费者,纠纷发生时而不给予其合法的消费者地位。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对于笼统,标准很难把握。同时,对于一些小额诉讼不能很有效地发挥惩罚作用。当然,中国当前在消费维权方而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当行政监管缺失时,当惩罚性赔偿不能很好的惩罚不法经营者与生产者时,某些商事个体就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所以,公益诉讼的有效建立,就是在政府监管外实现消费者权益维护的目的。

其次,自由竞争除了基本制度设计的保障外,还源于市场环境无形的建构,这也是社会成员需要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经营者与生产者来说,应在道德的约束范围内,努力以自己的质量、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市场真正的公平竟争。“优胜劣汰”的决定权应交给消费者。同时,社会信用机制应广泛的建立,社会诚信应成为评价竞争者唯一的尺度。另外,市场秩序中自由竞争状态的出现少不了媒体的监督,媒体正确而又恰当的监督是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有效保障,其对不良商品的披露真正的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使竞争者不敢公然违背传统的商业道德,当其侵权时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自由竞争的真正回归不在于抛弃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而恰恰是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对自由竞争的探讨源于对消费者合法的保护,实现自由竞争的有效途径也许是各方而综合因素的结果,但是其基木的核心在于全体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市场秩序的有序运行有助于所有个体利益的实现,只有市场竞争环境良好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总体增量。市场经济发展依靠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市场规则的实现,也许自山竞争的回归正是解决市场秩序维护问题最好的良方。

[参考文献]

[1]李臣杰.消费维权不能依赖行政权.参考黑龙江晨报,2007-3-15.

篇9

关键词 资产评估 会计 协调与合作

一、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简介

(一)资产评估的含义及特点

资产评估就是对资产重新估价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性、市场化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其评定价格也是一种模拟价格。资产评估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其业务涉及产权转让、破产清算、资产重组、资产抵押以及财产纳税、财产保险等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性;2、公正性;3、专业性; 4、咨询性。

(二)会计计价的含义及特点

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阶段,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2、以会计凭证为依据。 3、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二、资产评估与会计的联系

(一)会计信息是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

在进行资产评估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并参考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数据和会计方法。评估人员无论采用何种评估方法,会计信息都是资产评估专业人员进行资产评估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同时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对资产评估的质量有重要影响。资产评估利用并参考会计信息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程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产评估结果的质量。

(二)资产评估与会计都是以经济主体的资产为主要对象

资产评估是在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许多概念源自于会计,且资产评估的很多工作与会计密切相关。资产评估对象的分类是简单的依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资产分类划分的,资产评估在评估项目方面的阐述口径与会计是非常一致的,即资产划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

(三)现代会计计量方法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大量运用

资产计价方法有历史成本法、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等多种方法。其中:历史成本法是最传统的计价法,其余方法简称现代计价法。分析其特点,历史成本法具客观性和可验证性,长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中都规定非货币性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但现在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动摇了会计关于币值不变的假定,历史成本法的弊端就自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虽然在理论上现代计价法能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当期经营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目前在会计实务中现代计价法还行不通。但是,在发生产权交易、变动时,必须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交易的依据,显而易见,帐面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资产价值,须采用现代计价法才能更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

三、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的区别

(一)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发生的假设前提条件不同

会计学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而资产评估中的基本假设是持续使用假设、公开市场假设和清算假设。会计必须同时满足四个基本假设,而资产评估只满足其一即可。

(二)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的目的不同

会计学中的资产计价是就资产论资产,是货币能够客观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量,会计学中资产计价的目的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资产评估是就资产论效益,资产评估价值反映资产的效用,并以此作为取得收入或确定在新的组织,实体中权益的依据。资产评估的结果则是为资产的交易或者投资提供了公平的价值尺度。

(三)资产评估与会计中的资产所指对象的范围不同

对于资产评估的评估对象,资产是指为特定主体拥有和控制的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会计计价的资产是指为经济主体拥有和控制的、能为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如,对一些自创形成的无形资产,资产评估可以进行评估,但会计工作中,只有在企业重组时才能对自创无形资产予以确认。此外,会计计价将开办费、待摊费用等也作为资产,而在资产评估中,只是以能够为特定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为评判标准,这样,一些过时的设备、无用的待摊费用的价值为零或者只有残值。

(四)二者的计价基础不同

资产评估得到的是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在会计中资产计价依据的是历史成本。时点不同,资产评估的价值也会不同,而会计上账面原值不会改变。就资产评估而言,专业人员须对所评估的资产的市场行情非常了解,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来套用。对于会计计价而言,则更多是考虑历史成本。

会计师更注重历史成本而评估师更注重市场价值,这也是评估师和会计师在关注点方面的最大差异。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师必须准确记录建筑物成本,然后定期以折旧的方式将建筑物成本调整为期末净值,该处理方法是以建筑物日渐老化而丧失其使用价值为理论依据;而资产评估师则对其市场价值更感兴趣。在衡量企业各类资产的价值时,评估师和会计师有不同的看法。按照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要求,会计将取得各项资产时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价值,其依据为成本是实际已经发生的,有客观依据,也容易确定和核查,且数据比较可靠。而资产评估是为资产交易或者投资提供价值尺度,在资产交易市场比较发育,能够比较容易找到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的交易案例参照物时,对资产评估的计价大多采用现形市价法。现在,物价水平波动很大,时间越长,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间的差距就越大。

(五)二者的计价方法不同

在评估之前,资产评估专业人员需 要收集被评估资产各方面的信息,在获得详尽资料的前提下,对被评估实体价值再作出相应的判断。在评估过程中,往往要根据供求原则、预期收益原则和替代原则,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估价,它更多的强调评估师的判断,这也带来评估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计价则简单得多,只需要在原始账面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核算即可确定资产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往往是直接计算得出的,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差距,但在计价中也非常可靠。

(六)二者的程序不同

会计计价有较固定的程序和准则,根据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即使是对不同人员,如果是同样的工作,能够得到一致的结果;而资产评估就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自由度,对同样一项资产的评估,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谨守职业操守,为客户和信息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关于促进资产评估与会计共同发展的思考

(一)改变会计报告格式,实行会计报表表内信息与表外资料披露相结合。

按照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定,除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或者发生交易行为时需公布其资产评估及账项调整的资料外,有关资产变动、物价波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未纳入会计报表信息的范围。但是根据相关规定,要求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企业会计报表中未能列示的重大的信息必须予以披露。根据以上的分析,会计报表无法提供企业真实的价值等方面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改进相关会计准则,用资产评估报告对现有会计报表的不足进行修正,即:改变会计报表格式,实行会计报表表内信息与表外资料披露相结合。这样,表内信息就反应传统的会计方面的信息,表外信息反映资产的评估价值,既不随意调整账面价值,又让报告使用者全面了解资产的价值。达到资产评估和会计计价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会计报告尽可能给报告使用者提供最充分且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信息。

(二)明确资产评估和会计计价各自的作用

由于会计的计价是遵循历史成本或者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加之谨慎原则的运用,因此会计账面数据低于现行市价,进而低于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是必然的。还有,当企业发生产权交易合作分立合并等业务时,完全使用账面历史成本作为交易价值明显是不合适的。

相对于政府管理、投资者及企业的内部管理需要而言,会计的计价方式应该是较适宜的,我们没有完全以市场价格来取代现行会计计价的理由。但是为保证产权交易具有公平性。我们不能无视资产评估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评估可有可无。

(三)加强评估界与会计界的协调与合作

资产评估与会计都是现代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行业,它们尽管在遵循的理论、工作程序和方法上有各自的特点,新会计准则已经实施,会计与资产评估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需要相互合作和支持,达到共同更好的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会计需要学习和研究资产评估,包括评估技术,并及时向资产评估界寻求技术支持;反过来,新会计准则也给资产评估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比如,由于物价波动比较大,注册会计师在编制报表提取减值准备时,仅评账面历史价值无法准确的进行减值准备的测算,需要借助资产评估师了解资产的现值。当然,这也是对资产评估行业的挑战,所以,注册资产评估师也要抓紧学习并掌握新会计准则,尤其是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方面的要求,要研究和掌握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的具体规范和技术要领。可以大胆的说,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之间的联系将会是空前的。此外,资产评估师经常利用或者参考会计信息资料,比如: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大量的利用企业的财务报表、财务指标和财务预测数据等。当然,企业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影响到资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不管是会计计价需要利用资产评估的结果,抑或企业价值评估参考会计资料,都反映了资产评估与会计是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披露资产现值需求的提高,二者之间的联系会愈加广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评估界与会计界协调与合作,实现评估界与会计界的有效互动,促进各行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会计视角下的资产评估.2011.

[2]刘萍,徐泓.资产评估会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姜楠.资产评估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建筑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建筑经济在管理方面还不完善,造成成本大量流失,同时建筑能消耗巨大,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比例很高:目前我国1单位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5倍。降低建筑能耗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它是降低全国总能耗、建设节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建设节能建筑又成了降低建筑能耗的前提,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势在必行。

2、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不够完善

2.1.1成本管理观念陈旧:目前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来说,过于局限于项目施工成本中资源消耗的控制,没有对资源供应过程中成本支出进行优化,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的探讨,更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着手对企业战略成本作出全面的规划。

2.1.2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成本管理人员或成本管理部门的职责,经营思想上属于“重揽轻干”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忽视了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这样对企业的成本管理非常不利,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1.3组织管理上缺少拥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经营部门、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各自为政,没能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2.1.4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大都只是形式,项目经理职责不清、权力不大,企业内部又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所以对成本管理起不到实质性控制与促进的作用。

2.2绿色建筑经济在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绿色建筑在经济发展中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要依赖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但我国目前绿色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市场失灵的现象也难以消除,使得绿色建筑开发商的内部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3、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

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不断降低成本,对企业做强、做大、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贯穿于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反映了建筑经济效果的综合指标。如何加强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呢?第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形成权、责、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起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度。按照项目管理任务,落实到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对各业务部门和管理人员制定出相应的责任、权利及利益分配等管理体制,加强约束。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同时,编制出成本控制目标计划,对实际成本进行考核,考核有节约的给予奖励,超出的进行处罚,使制定的目标成本计划得以实现。第二、加强施工过程中对人力、材料、机械等费用的控制,降低施工项目成本。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提高建筑项目施工的技术水平,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加强劳动纪律,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达到节约人工消耗、降低建筑施工成本的目的。

3.2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企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政府需加强对绿色建筑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统一开放的、公平的、规范的、有序的市场尚未形成。绿色建筑市场是社会经济大市场的一部分,但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高度的竞争性,造成了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促使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需要建立建筑企业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企业政策,使环境资源管理和发展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