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0 18:0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音乐教育

篇1

流行音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它通俗易懂,很快被人们所喜爱并在我国盛行,较早的“四大天王”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如今周杰伦的出现更让学生兴奋不已,周杰伦的演唱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感染力强。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很快被人们喜爱并传唱,这是因为流行音乐的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

一、初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中学生们都处于12岁至16岁这个阶段,个性活泼,富有朝气,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流行音乐作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色,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不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影响更深。流行音乐恰恰符合了中学生蓬勃向上和朦胧、追求浪漫的心理。也正因为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内容过于老化、落后,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感到厌烦,甚至请病假不上音乐课。他们认为听流行歌曲可以解除学习中的疲劳和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在欣赏中展示自己、释放自我。

二、怎样处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唱的歌曲中缺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面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这一现象,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中学音乐课该怎么上呢· 这些都是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切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层次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参与活动的主人。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明确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音乐课堂又是学校培养学生艺术教育的园地,所以音乐教育就会受到社会或多或少的制约。随着音乐风格的不断演化与发展,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但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就要有主次之分。近些年来,我国的流行歌曲创作题材大多以歌颂祖国、放眼世界和人生哲理为主,创作上追求民族风格,演唱方面揉合美声和民族唱法。同时音乐家们的精心创作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提高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将流行音乐加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兴趣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身边的流行音乐也往往是他们所渴望了解和学习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查阅资料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欣赏雅尼音乐会的演奏,学生看了

转贴于

之后都兴奋不已,特别是音乐会中那个台湾键盘手的精彩演绎更让学生叹为观止。那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了解音乐的视野,在学习音乐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吸收其他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以说,流行音乐进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是可行的。

3.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拓宽欣赏视野,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据笔者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会渐渐地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感受音乐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既有“高雅”音乐,也有流行音乐,但并不是所有的“高雅”音乐都是经典的、动听的,而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不健康”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自己所学知识的范畴内,拒听一些现代的音乐,要雅俗共赏,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充电,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4.音乐教材要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变化

篇2

一、培养情感的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幼儿的情感,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要素,并获得音乐知识。幼儿很容易对音乐感兴趣,但只是停留在“好玩、喜欢”的层面,兴趣很容易转移。记得在一次开展大班的音乐欣赏课――《小精灵的舞》时,我选用了音乐《森林狂想曲》,这是一首由一群热爱大自然的音乐人,费了5年时间,走遍整个台湾的山林,实地录音而成的曲目,可以称得上是天籁之音。在乐曲中,我们仿佛与山水花草相伴,与鸟兽鱼虫为伍,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仙境,体味着清新愉悦的自然气息,这首乐曲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近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冗余度(也就是熟悉度)的高低决定人们探索和操作的热情。对于大多数缺乏音乐经验的幼小儿童来说,音乐信息对他们总是冗余度极低的,要求幼儿安静地倾听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时,大多数小朋友往往很快就会感到厌倦。而我选的这首歌曲小朋友虽然是第一次听到,但它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叫声,是小朋友所熟悉的,乐曲的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再加上“小精灵”又给音乐带来神秘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和想象、创造与表现的愿望。活动中我通过打开幼儿视、听、肢体动作等多种通道,整体欣赏音乐8遍,每一遍欣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游戏、绘画、舞动来表现对这段乐曲的理解和感受,体验到主动创造、自由表现、与老师同伴共同表演的乐趣。课后我反思:当教育唤醒幼儿的主题意识时,就会将幼儿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的动力,有了这种主动学习的动力,孩子就能从音乐作品的感受中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情感的美。

二、感受韵律的美――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利用充满童趣的、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故事及儿歌等内容来让孩子体验音乐的魅力。例如,我在开展音乐活动(中班春季教材)歌曲《春天》时,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孩子的反应让我大吃一惊,只有江××小朋友回答说:“春天来了,燕子阿姨飞来了!”肖×为小朋友说:“春天有很多花开了。”其他孩子都只是默默地听,并露出一副满怀好奇的样子。我想孩子认识春天的已有经验是很有限的。与其你把春天的特征直接灌输给孩子,还不如让他们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为的是营造一种更和谐、更有趣和更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课堂氛围。于是,我便带着他们高高兴兴地来到校园的小花园里“寻找春天”,看看春天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观察和交谈,孩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春天里有好多五颜六色的花,春天好美呀!”“春天,我喜欢你。”“春天来了,柳树阿姨长出了嫩芽芽,绿绿的,真好看。”这时,我就趁热打铁,扮演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展开翅膀在花丛中飞舞,我注意到每位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并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轻唱了两遍歌曲《春天》,当我唱到了第三遍时,我发现已经有大部分孩子也会一边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一边跟着唱了。即便有些音还不是唱得很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和对歌曲优美旋律的演唱真正体验到音乐独有的魅力。我的这节音乐课开展得很轻松,孩子也很快乐。事例证明: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幼儿的表现才是淋漓尽致的。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尝试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努力为孩子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相信孩子是最棒的,使他们拥有与音乐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同样的命运和感受,更深层地感受音乐韵律的美。

篇3

关键词:美育 趣味 文化

美育定位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本来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怎么还要进行美育定位呢?这是因为目前的音乐教育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与美育的要求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对音乐艺术的感情特征和审美特征认识不足;(2)重技轻艺。

人的审美活动总是和感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感情的渠道,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这是美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是在认识感情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该看到感情是受理性所支配的。弄清感情(以下简称情)与理念(简称理)的关系,并能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对提高审美素质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理是客观存在的。音乐欣赏中的鉴赏、理解就是理性的。美育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而美又是以真、善也是属于理性的内容。

在理论研究中,理早已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概念: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行(意就是理念)。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关于“意境”的研究,提出“境”可分为三境:物镜、情境和意境。中国画论指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乐记所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和理虽说可以单独来认识,但是实践中却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一旦形成美感,情和理就成为一个统一体了。就是常常说的“蕴理的情,情化的理”。理是情的规范化和理念形式。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中将对音乐的感知、感受、感情体验的过程称为感性阶段或初级阶段,将鉴赏、理解的阶段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笔者认为,审美活动最后必须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具有育人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做到“情理交融”,感情和理性的统一。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除了了解音乐本身的形式因素之外,还应该注意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歌词、歌(舞)剧的戏剧脚本等非音乐因素。

音乐教育中的“重技轻艺”,也是对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从美育的高度来提高认识,技能训练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应该看到它只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行为,是一种手段,也不等于美,因而也不只是目的。如:果把艺术说成一个大圆圈,技能只是这个大圆圈内的一个小圆圈。两者的内涵,外延都不尽相同。

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学生在学习乐器,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各种演奏技巧都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如果只重技巧而忽视艺术,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不利的。

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弹钢琴教学,就主张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音乐。她说教材中的什么“小白兔”、“大熊猫”等标题虽然有些并不十分准确,但它都有鲜明的形象,学生知道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这里强调的就是音乐,是艺术。

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懂得艺术、文化,懂得真、善、美,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机器。

趣味定位

近年来,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音乐教育交流活动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一些课堂的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与此相适应,教师应在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探求音乐知识。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时而穿插启发性提问,时而组织活泼热烈的讨论,时而进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等,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特别是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也能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如:贺绿汀作于1937年的欣赏曲

文化定位

1995年《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重要命题。以文化来定位音乐教育,是一种颇有见地的学术思想。犹如“高屋建瓴”,提高了音乐教育的品味。

文化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的精神的一种外化的产物,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将音乐和自然及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联系起来,从形态中见到精神。这里,先举个音乐之外的例子:欣赏一尊竹的盆景,先看到是竹的潇洒的形态,然后在领略其“虚心有节,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就是人的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就给竹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涵义。

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将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长期积淀在思想之中,转化成了音乐。反过来说,音乐必然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意识,包括一定的美学思想。如我国古代的一些音乐作品就体现了当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关系的。用这种文化眼光来看问题,就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作品。

篇4

【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原来的“居委会”已经逐渐被“社区”这一新词取代,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定义是指包含着那些具有一个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里保持社会接触的人群。社区内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上存在巨大差异,也有着不同的音乐活动需求,如何解决这种差异,满足人民群众在音乐活动中形色各异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社区音乐教育应让每个人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的乐趣,进而陶冶人的情操,以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作用

社区文化作为社会要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更多的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思想意识的交流之内。社区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因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效应,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区音乐教育作为对社区居民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在内,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体和对象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形式,例如有社区音乐知识竞赛、社区小型合唱团和社区戏曲票友会等。这些丰富的社区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能够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各种音乐协会和票友俱乐部中来,使社区居民充分提高了对社区音乐教育的参与度。

其次社区音乐教育对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使人们能够广泛参与音乐体验和接受音乐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社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群众性教育,它既着眼于社区成员美德的完善,又服务于社区成员才能的提高。

最后社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音乐教育对人与社会所能起到的作用。社区音乐教育的功能所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效应,主要表现为社区内受教育者个体经音乐艺术的陶冶而导致的社区内其他居民和谐有序、健康向上的群体行为,并且社区音乐教育客观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最终促进社区文明的发展进步与社会和谐。

二、社区音乐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社区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随意性和不固定性,参与者不分年龄、职业、阶层、信仰、名族,只要爱好音乐,就可以参与到社区音乐中,从中汲取精神上的快乐。社区音乐教育的组织结构形式多样,有政府的群众艺术机构,如地方群艺馆,也有私人设立的艺术培训机构,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音乐团体。政府下设的各类事业性群艺馆等单位和社区教育单位是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办学主体。各种形式的非公性质的艺术类培训机构是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体和临时活动为社区音乐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形式来看,社区音乐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整体提高,主要表现为:

1.社区音乐的参与者年龄层较为单一

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多以老年人为主,其它年龄层次的参与者只能占到很少一部分比例。老人从工作岗位退休以后, 相对其他年龄层次的社区人员来说,时间非常充足,通过参加社区音乐活动,能有效的缓解因退休产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2.社区音乐教育者素质整体不高

大多数社区音乐教学者音乐素养整体上不高,不够专业。教学者的音乐专业素质过低,这一点直接导致了整个社区音乐素质不能有所提升,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

3.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尚未达到科学与规范的程度,多为爱好文艺者的自发活动,而相关的法律、政策与文件并不多,也没有详细具体的准则与规范措施。这就导致了一些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不能按照人们所希望的那样顺利的开展,或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引起民事纠纷。

4.社区音乐活动资金短缺

社会是个经济的社会,各种社会活动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很多社区音乐活动都受到资金的制约,向参与者收取经费,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何筹措资金也是影响社区音乐教育的一个难题。

三、对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一点想法

1.政府扶持为保障,其他社会资金以推动

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与推动。国家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制定出有利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政策方针,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各界力量,在经济上予以扶持,情感上给予关怀。各部门之间建立起统一的立场和联动机制,协调工作,管理和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大力改善活动社区内的文化使用场地,建立音乐活动中心,切实提升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能力,便于百姓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2.以专业人员提升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社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一般不是专业音乐人才,所以专业音乐人才的加入就成了提高社区音乐教育水平,发展社区音乐的有效手段。建立鼓励措施,壮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集体智慧,挖掘不同居民的潜在资源。让更多的音乐专业院校的师生充当社区音乐教育的志愿者,帮助其他社区音乐工作者,这样不仅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专业音乐人才不仅可以在技能上使得社区音乐水平得以提高,一些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可以进行新颖的教授方法和组织手段,使社区人群接受更多的教育方式。

3.家庭参与为点,带动社区面的参与

由于我国社区发展不尽完善,大部分社区音乐发展还是以家庭个人为主,家庭作为社区中的小团体,是社区活动的重要参与对象。对社区音乐教育来说,家庭的集体参与即是对这一活动的高度认同,同时,共同参与同一社区活动也是家人间增进交流,培养亲情的好时机。即使有些家庭不能做到共同参与,但是依然可以具备这样一种家庭参与的意识,对家人所参与的社区音乐活动予以支持和鼓励。社区内的居民是社区音乐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因此,社区建设的所有层面都必须依靠社区并取得广大居民的积极支持和理解,这样,社区音乐教育的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社区内居民需要和喜爱的事业。

篇5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育;音乐游戏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都不可能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的结果。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儿童接触音乐作品的目的:第一是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音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第二是学会用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作品的情感和内容;第三是学会自己用声音或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欣赏、表演和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实践内容。。

一、音乐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游戏的共同特点。为便于教学与运用,根据游戏的功能,把音乐游戏分成以下几类:1、节奏训练类游戏。2、音准训练类游戏。3、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4、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5、识谱类游戏。6、其他游戏等。把音乐游戏归类,主要为了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按教学要求选择和搭配相应的游戏进行教学。

二、音乐游戏的意义

1.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l、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青蛙上台阶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将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的“台阶”上,小青蛙上第l个“台阶”时,让学生唱“l”,在上第“2”个台阶时,就让学生唱“2”,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2.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T台秀》的游戏。在音乐教室中设计一个“秀场”。当哪一位或者哪一组的同学表现好时,老师就让他走上T台,像电视上的明星那样为大家表演,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了音乐知识,二来锻炼了表演、表达能力,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3.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三、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我们在音乐游戏的运用上还学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要探究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求学生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学生感受到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快乐和兴趣,从而主动的通过自己手奏、口唱带领他们学习新曲。音乐教学决不应压制或扑熄这种意欲和冲动,相反的,应当激发起这种冲动,但是运用游戏时还需向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认真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要认真聆听琴声等,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

2.必须研究各个年级段的不同音乐游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括泼好动,好奇心强,好于表现,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色彩鲜艳的图画,活动教具所吸引,运用音乐游戏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更进一步得到知觉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他们的思维活动的掌握和调动。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上有很大变化,情感和意志方面有所发展。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不能强制,不要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可通过调动他们的兴趣来运用游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音乐游戏,让他们都能在音乐课中轻松、愉快地唱,玩、跳,让他们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情意素质 智能素质。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素质、情意素质、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既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还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综合型人才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事实的确如此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在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等方面都有功不可没的作用。长期接受音乐的熏陶,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得以全面提升。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在雄壮、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在实践中,人们发现,非智力因素促使一个人成才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是人类取得成就的内因,相对于智力因素的外因相比,非智力因素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既能艺术化地表现情感,也能形象化地表达思想。音乐恰到好处的节奏、唯美动人的旋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在教育方面,音乐正是在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熏陶。例如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百感交集,流下同情的泪。《红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嘎子嘎》等歌曲都塑造了可歌可泣的小英雄形象,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使人奋发。所以,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熏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要想表演出色,就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学生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考、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获得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平衡左右脑均衡发展的桥梁,尤其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激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W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刻不容缓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让我们音乐教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艺术气息的高素质人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寻淑.关于普宁市4所小学音乐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J]. 珠江教育论坛,2016(02):28-34.

[2]邓骁.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标实施中关于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3]程一萍.解析小学音乐节奏训练中的教学体会[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4]李春勇.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A]. 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2辑)[C]. 2015.

[5]王德启,王德海.素质教育视域下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N]. 山西青年报,2014-10-12 (013).

篇7

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常能看到戴耳麦、背吉他的大学生,毋庸置疑他们嘴里哼的,耳里听的几乎都是港台、外国流行音乐或是网络歌曲,很少见到有热爱民族音乐的。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和对民族音乐的冷漠在不同的高校都是存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曾经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394人中有354人爱好音乐,占总受调查人数的90%左右。其中,只有191人识简谱,14人识五线谱。在受调查者写出的177首最喜欢的歌曲中通俗歌曲多达139人,占78.53%。这些数字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但基本局限于通俗音乐,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懂得基本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古典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了[2]。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往往会转移成对歌手的追捧,甚至从衣着形象,行为举止模仿歌星本人,似乎很新潮时尚,然而很多歌手的素质、德行是让人大皱眉头的,“艳照门”等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道德败坏造成的堕落不能不让教育者深思。这反映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理解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实情况,音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对社会甚至世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用优美、动听、健康、积极的音乐教育学生,是音乐教育研究的课题。

2.民族音乐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3]。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人们才会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才能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从古至今音乐对人的德育教化功能就一直为社会所重视。我国古代周朝“礼乐治天下”,而周朝又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存在最久的朝代。这充分说明礼乐能够正人心,行教化,从而天下大治。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荀子在《乐论》中曾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十分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用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和完成文化复兴运动。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是心灵的表现,是主观的创造,并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音乐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具有思想性、精神性。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善于激发人的感情,每个音乐作品成功创作的背后,都有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情感故事,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和自然的生活写照,它往往很容易把人带到某一种境界,它以高低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丰富美妙的和声及其特有的亲和性、感情性打动人们,使人的情感得以释放,抚慰人的心灵并寄托人们的追求,还会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减低人的欲望和贪着,把人从迷茫和痛苦的状态中调整过来,重新拥有振奋的力量。音乐欣赏是欣赏者自身情感与音乐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在交融中获得对音乐情感内涵的体验。乐曲如《高山流水》,《喜洋洋》《黄河大合唱》等优秀的民族音乐,体现着民族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勤劳质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与生活信念,大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愉悦了心灵,并受到熏陶,达到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表达和深化思想感情,并能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增强与困难、艰险斗争的信心;优秀的民族音乐以真善美的力量塑造大学生的品质,激励、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出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行动。因此民族音乐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品格的培育,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民族音乐因为其本身具有的欣赏性,使它具有的德育功能避免了直接、枯燥的说教,深刻的思想内容能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并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德育是把人从障碍的品格拉回正常的轨道,音乐对于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庄重的音乐能使好动的人安静下来,激昂的音乐能使保守的人开朗起来,温柔的音乐能使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使人充满力量。优秀的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人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追求,增强了自信和奋斗的力量,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俄罗斯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只要一个人手里抓着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这条谚语表明了音乐具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巨大作用。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学生完美的品质人格,让他们具有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乐观积极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良好适应,因此,音乐教育尤其是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篇8

关键词 幼儿园 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1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情感内容

个体情感的发展需要通过个体不断感受、体验、理解才能逐步深化,所以在选择歌曲时,需要把握音乐教材的情感因素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首歌曲有鲜明的情感主题,所表达的情感是幼儿在生活经验中可以捕捉得到的,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的。如《小毛驴》得意的情绪,《我是一只大灰狼》的傲慢,《小白菜》的悲伤,《小小男子汉》的自豪,《扮家家》的幽默,《小小猴,真淘气》的后悔,《羞答答》的害羞,《螃蟹歌》的诙谐等。

(2)歌词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能帮助幼儿理解并表现歌曲的情绪情感。如:《我是一只大野狼》的歌词:“我是一只大野狼,吃兔又吃羊,假如山中没有老虎,我就是山大王。”从这短短的四句歌词中很容易看出前两句是表现大野狼的凶恶,后两句表现的是大野狼的野心。

(3)歌词曲调风格各异,给幼儿以动作节奏的提示,体现表演的韵味,展示音乐的丰富情感。如:《小小男子汉》选用的是类似“河北梆子”的曲调,演唱起来铿锵有力,表演起来动作节奏明快,体现了男子汉勇敢向前的豪气。而《羞答答》则带有“江南民歌”的韵味,清柔婉转,表现的情绪也非常含蓄。

2教师要加强情感引导

2.1采取不同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幼儿的情绪发展与认知的发展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幼儿的情绪随着认知发展而分化发展,而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有唤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因此在学习新的歌曲之前,笔者首先采用不同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歌词,体会歌词中的情感。如:《猴子学样》是通过看录像理解歌词内容,领会猴子跟人学样,相互逗乐的情绪。《猫捉老鼠》是利用图片反映小老鼠“蹬着小眼珠,呲着两颗小牙,长着八字胡”的神气活现的样子。而《螃蟹歌》则让幼儿在观察螃蟹,做螃蟹夹海绵的实验的基础上让幼儿感知螃蟹的外形特征和“夹呀么夹得紧,甩呀甩不掉”的实情。这样,使幼儿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感可以浸染,有有趣的游戏可以投入,同时教给幼儿相应的描述情感的词汇,如“傲慢、自豪、难过、愉快、害羞、懊悔”等,使幼儿对情感的意义及时认同、吸收,从而促进幼儿准确的情感表达。

2.2教师要爱严结合,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进行钢琴教学,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对于表现优秀,音乐能力较强的幼儿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在音乐方面一点点小小的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3在形象的表演中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既是情感教育的目的,也是强化幼儿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歌唱教学中应当是帮助幼儿借助恰当的声音、动作、表情、姿态等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变化,所以应让幼儿根据自身的感受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如在歌曲《我是一只大野狼》中,最后一句歌词“我就是山大王”是表现歌曲情感主题的中心句,为此在处理歌表演的动作上,前几句歌词都做整齐划一的动作,最后这一句每个小朋友根据自己的体会表现出“山大王”的样子,他们有的昂首挺胸,目空一切;有的捏拳挥臂,扮大力士状;有的干脆二朗腿一翘,洋洋自得,把一个神气傲慢的山大王表现得活灵活现。歌曲《猫捉老鼠》表现的是小老鼠先神气后胆怯的两种不同情态,由孩子们根据理解做个性化的表演,因此表演出来也颇为生动:“小老鼠们”有的眼珠滴溜溜乱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呲牙咧嘴,有的蹑手蹑脚,鬼鬼祟祟地到处觅食。“喵”的一声猫来了,原来神气活现的小老鼠又一下子吓得抱头缩颈,紧闭双眼,浑身发抖,生怕成了猫的俘虏。幼儿在歌唱时由于相互感染,不但表演能力得到提高,健康的情感体验也如汩汩清泉在孩子的心头流淌。

4结论

在学前期,情感是促进幼儿早期社会行为的原始动力。幼儿只有在学会适当地表达情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向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歌唱是幼儿最自然、最易于接受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幼儿表达、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以往的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教师往往流于形式,只是让幼儿在歌唱过程中用声音和动作表现歌曲内容,而忽视了歌曲本身所富含的情感因素,使歌唱既缺乏生机活力,又失去音乐本身所应有的情感艺术价值。为此,本文尝试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用一些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歌曲进行歌唱教学活动,力图使幼儿通过体验获得情感的陶冶,学会正确地表达情感。让幼儿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陶冶个性,培养情感,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传承 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化宝藏,中华民族的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国民族音乐几乎是伴随着中华文明同时产生的。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四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一般分为五大类,有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不同的地域文化又赋予了这些音乐形式不同的风格,因此,民族音乐既是民族文化的外显形式,又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主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但是目前状况下,学校音乐教育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偏向西方音乐,导致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更不要说去亲近她、喜爱她了。中小学的音乐课本中,很少涉及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音乐,涉及到的也只是浅尝辄止,这就使得民族音乐失去了受孩子们喜爱的先机。更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文化传统日渐消失,伴随它们的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失。像哭嫁歌、劳动号子,由于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了,也就几乎没有机会呈现在大众的视线里。纵观这一现状,民族音乐的传播继承,仅仅靠学校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就目前来说,我们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大多数都会进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但我们拥有基本的演唱、演奏技能、音乐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大多构建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上,而忽视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积累和民族民间音乐修养的获得。现在的中小学课程中,已经涉及到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但是许多教师本身并未对此有过深入接触,更不要说如何传播给学生了。以笔者为例,本科期间学习的是中国乐器演奏,在四年的学习中除了对专业技巧、中西方基本乐理以及很少部分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有所了解以外,对其他相关专业都没有浅尝,更不要说深究了。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大多不仅仅是专才,几乎都是行业里的全才。以琵琶为例,周边专业,像苏州弹词,我们就应该有所学习。琵琶的一些乐曲里,用的是昆曲的曲牌,如果我们对昆曲知之甚少,甚者不知,要如何对乐曲进行正确的演绎呢?加之在音乐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具备对民族音乐审美的能力,就要靠社会音乐文化来填补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这一空缺。这时,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就能从中起到一定的补充。

篇10

在笔者看来“因材施教”四个字中最核心的两个字即为“材”和“教”。在字典的释义中“材”是资质的意思,而“教”是教育、教法的意思,因材施教这个词语出自《论语?为政》。现在对这个词的普遍理解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但是在新的时代里这四个字应当有新的理解。“材”顾名思义即为材质、资质,这里的“材”不应当只理解为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在笔者看来还应当包括学校本身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特长,这三个方面都对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并综合构成了因材施教中的“材”。

另外,“教”字是指教学、教育,在笔者眼中,音乐教学应当与德育相结合。例如,古代音乐之所以成为道德之声,首先在于审美通感在乐与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最终达到以乐教实施德教。在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中同样如此,音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小学生学习音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个人审美趣味,同样在潜移默化中也能约束学生的行为,有时甚至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二、学校的“材”

音乐教学设施既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也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作出创新同样可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我国音乐教育由于经济、文化、政策导向等因素导致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公办校与民办校之间,音乐教育资源配置上呈现严重的非均衡状态。作为农村小学,我校也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虽然如此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与城市小学相比,我们能让学生更接近大自然。例如,四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是蓝天白云,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大自然呢?只有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我把他们带入农田间观看农民插秧的情景,带到田野上踏青,让他们感受真正的蓝天白云,更好地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三、学生的“材”

在小学教育里,学生主要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对于这三类的“材”我们所施的“教”就要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能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低年级的音乐课以律动为主,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例如,二年级上册《两只小象》这课可以让学生模仿小象的动作,这样在律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加强,所以对于中年级学生在音乐课上应该以技能训练如模唱和模奏方式加强节奏节拍音准的训练,例如教师可以拿响板、双响筒、碰铃等打击乐器让学生奏一奏,用手拍一拍。教师弹琴让学生自己填词唱一唱。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加强,这时音乐教学不能单单以技能训练为主,应该更侧重于音乐欣赏教学。例如,让他们欣赏某音乐作品后加以自己的分析或丰富的联想,每个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不同,表达出来的想法和想象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所施教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四、老师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