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和发展。特别是在新课改推动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教学水平、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其应试化特点日益明显,教育功能日趋弱化。所以,必须要全面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探索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在某地区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地区辖区内的7所中小学的音乐老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代表,其中学生代表抽样包含了小学1年级到初中3年级的各个年级学生。(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1:调查对象是学校音乐老师,调查内容包含音乐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满意度、对教材及课程改革的认知等方面。问卷2:调查对象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调查内容包含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配备情况、各年级音乐课时设计及教学管理者对音乐教学的态度等。问卷3:调查对象为学生,调查内容包含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音乐素质、音乐课与其他文化课的联系、家长对音乐课的态度等。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不重视音乐教学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还不属于高考范围,除了一些学校招收特长生或高校自主招生中涉及音乐知识外,音乐教学对高考基本没什么影响。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所谓“主科”冲击下,中小学音乐课可谓是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虽然国家对中小学每周音乐课设置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部分学校为了增加主科复习时间,在学期快结束时就会结束音乐课。在日常教学中,音乐课教学时间也会经常被其他主科占用。学校内部自上而下不重视音乐教学,这对师生教学、学习心态有非常大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敷衍了事、学生不在乎等情况,音乐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地域上来讲,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与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小学音乐师资配备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客观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音乐师资紧缺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所以,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创新教学形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三)音乐教学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往往是音乐老师教唱一首歌,或乏味的乐理知识,教学形式单一,且教学是以老师说唱为核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不能正确了解音乐课的丰富内容与知识,使得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学习兴趣。此外,随着新课标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内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理念、课堂设置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都比较落后,仍以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广度轻深度、重传统轻创新,使得音乐教学不够系统、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知识及技能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四)师生认知差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文化传播速度非常快,流行音乐备受青少年学生欣赏与热爱,远远超过学校音乐教学范围。在判断不同音乐价值过程中,师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对立。备受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在一些老师眼中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粗俗音乐,难以引入音乐教学;老师提出的内涵音乐,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无趣与死板。
(五)音乐师资队伍水平较低
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加强师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来源以高师及中师音乐专业毕业生为主。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高师与中师毕业生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此外,大部分中小学音乐老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音乐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学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我国中小学完善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认识
在我国,音乐教育是由学堂乐歌演变而来,在当时,受教学环境影响,口传心授是学歌的唯一形式。目前,随着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音乐老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根据一定的规律将不同的音组合起来,为听者带来美感;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因此欣赏是主角。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欣赏为主。学校开设音乐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首先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师范学校逐步改变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的感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听民族乐曲,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情与爱好。
(二)建立健全音乐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音乐老师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此外,在考核中,学生音乐课成绩比较随意与边缘化,无法体现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其标准严格执行并落实,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从分布上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三)加大中小学音乐教育投入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相配套的设施设备,而完善的教学设施则是音乐课程建设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音乐教学,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学校要加大音乐教育投入,特别是硬件投入,确保教学器材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小学还可配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等担当乐器与教具,为学生音乐教育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引入健康流行元素,丰富校园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与流行通俗音乐相关的内容学生都喜欢,这可能是音乐老师都具有的教学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与当下流行的超女、快男及我型我秀等内容相联系,就会引起学生共鸣,而且学生也能够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如果有可以亲自体验的内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中小学音乐教学逐步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但客观上来讲,结合度还不够深。在西方国家,与国内超女、快男相类似的青少年演唱盛典节目,不但没有遭到音乐老师反对,反而将其作为典范,鼓励学生积极钻研音乐,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新思路。所以,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重视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塑造优秀的音乐师资队伍,通过与高校联合或定向等培养途径,加强音乐师资储备。其次,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中小学音乐老师合理流动。一方面采取返聘退休老师、校际合作与跨校兼课等模式,同时在重点与普通学校间实施音乐老师双向流动,在此基础上确保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还能够为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加强并重视中小学音乐老师培训,尽可能创造学习与深造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老师综合素养。
(六)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体现教学效果。所以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活力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所学知识对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音乐又属于重要的素质功能价值资源,其教学是中小学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但是我们要积极改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刚.中小学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戏剧之家,2016(11):200—201.
[2]黄琼瑶,陆珮君.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昆山一所实验学校为例[J].音乐时空,2016(10):113—116.
[3]黄琼莉.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大众文艺,2016(10):250—251.
[4]杨瑜,林诚权.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现状分析[J].四川戏剧,2016(11):129—131.
篇2
一、吉林省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
经过走访和调查,笔者发现吉林省农村音乐基础教育现状仍属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多数中小学校都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大约1/3的学校虽然开设音乐课,但是没有专业音乐教师上课,一半以上的学校正常开设了音乐课,但是教学内容单一,几乎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虽然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简陋、音乐课枯燥乏味,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孩子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望。有超过3/4的学生表示最喜欢上音乐课,希望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愿意学习歌唱、乐理知识和表演活动。
二、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梨树县支教调研行动
在为基础教育服务、尊重的教育理念培养下和“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指导下,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始终坚持以“音乐服务社会”为目标,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院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和亲切指导下,组织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发挥专业所长,走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体系,开展了支援梨树县基础音乐教育行动。具体内容如下。
1.支教。通过给农村孩子上音乐课的形式,启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改善落后的音乐教学现状。支教小组从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对支援合作单位东河镇中小学和蔡家镇中小学等四个学校800余名学生进行了80余节次、320余课时的音乐综合授课,解决了当地没有音乐课和音乐教师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行动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吉林省梨树县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依托支教的立项活动,音乐学院开展了多次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课堂实录等研究方式,收集了大量有效数据,学院师生先后申请《关于音乐舞蹈研究生服务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行动研究》、《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和《吉林省梨树县农村中学音乐校本教材开发个案研究》等多个项目课题和理论成果,力求为吉林省基础音乐教育的整改和发展贡献力量。
3.培训。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讲座,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落后问题。经过长期周密的策划商讨,党支部组织全体人员于12月4日赴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了“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支援梨树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师培训活动”。活动中,学院的院长尹爱青教授和姜宝君老师分别作了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和《课程改革后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的精彩讲学。两名研究生党员代表也以交流讲座的形式分别作了报告。本次培训活动得到了梨树县教育部门领导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度赞许,搭建了音乐学院支援梨树县农村音乐教育的平台,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首页新闻和校报编辑部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和好评。
三、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1.有效发挥高师学生的支教力量。学生是高等学府的主要群体,并且高师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所以有计划地安排高师音乐院系的学生,定期参加指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缓解农村中小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的问题,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将来服务社会的就业技能。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支教活动中,学生们把键盘、声乐、舞蹈、视唱练耳、音乐理论基础和音乐欣赏等各专业领域充分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研究生,可以在活动中将科研项目结合进来,不但可以通过支教实践活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还能通过研究项目解决一部分费用。另外,将这种艺术实践与学生的课程学分和现实表现联系起来,也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双效作用。
2.广泛开展高师教师培训活动。调查显示,大多农村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和责任感,完全不能把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充分结合。因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以吉林省为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专科毕业,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教学理念都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把这些老师集中起来通过讲学、报告等方式进行培训学习,大家可以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和提高水平。另外,高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精品课或者示范课,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实践,以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将部分高师音乐院系专业教师挂职挂岗在农村中小学校,也可以在县镇担任兼职音乐教员,为加快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以促进农村基础音乐文化的建设。
篇3
关键词:豫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调查
在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导向下,高考的指挥棒一直指引着我们的方向,“升学第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观念从整体上限制了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也对我们的音乐教育造成了深重的影响,极大的束缚了音乐课的健康发展。在通过对豫南地区淮滨县、息县、罗山县、平桥区、浉河区音乐教育现状的数据和问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豫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堪忧,县、区中小学音乐课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基本上能保证,但在多数乡、镇中小学中音乐课的随意性较大,课程表上虽显示已经按正规的课时开全开足,但已名存实亡。中间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
1 现状分析
(1)在学校音乐教育硬件设施方面。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但调查结果显示:豫南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音乐教学设施简陋,各项教学辅助器材不到位的情况,大部分乡镇中小学校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的教学用具都没有。现实中的许多状况与国家新课标的要求谬之千里。(2)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对开设音乐课程与音乐教育的积极意义认识不到位,同时对音乐课程价值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有的学校领导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因为高考不考,所以针对挤占音乐课这一现象领导持视而不见的态度,认为理所应当。在资金的投入上,也都把资金投入在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器材的建设、运动器材等方面,在基本的音乐器材投入上几乎是空白。(3)音乐教师基本情况。经调查发现:豫南地区的音乐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衡,(特别是乡镇中小学)现有教师大多都是兼职音乐教师,并且整体音乐素质偏低。通过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得知,大多农村学校音乐课处于似有实无的境地,音乐教师在学校有时被当作勤杂人员使用,工作量的比值不能与其他科目教师同等对待。大多数音乐老师在教音乐课的同时也兼职带一些自然、社会等科目,课业繁重,音乐教学的质量不能保证,教学积极性不高。还有大多数乡镇小学把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安排在音乐学科的教学岗位上,让他们在有经验的带好一门主科的基础上,再兼代音乐等与升学无关的科目。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就都毋庸置疑,但他们毕竟都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对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也不甚了解,上课时只是带着同学随便唱一些歌曲,失去了音乐教育应有的意义。还有部分学校找一些对音乐有业余爱好的老师代学校的音乐课。老师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音乐课不会涉及基本的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课和其他的课程一样重要,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应该端正认识,更新观念,把音乐教育纳入常规的学校教育,使其得到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音乐课程开设情况。经过调查,豫南地区县、市级中小学能够保证正常的开课率,但在乡镇学校不能把音乐课的开设落到实处,经常被语、数、外等课程所挤占。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音乐课为中小学必修课,初级中学和小学每周至少两课时”。但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乡镇中小学并没有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安排音乐课时,致使音乐课的开设随意性较大,音乐课被挤占的现象比比皆是,个别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实际上音乐课已经被取消。在我们所调查的办学条件稍好的学校,音乐课也处于时有时无的现象。如果豫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这种现状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任由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的话,势必会影响到豫南地区整个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2 调查反思及相关建议
2.1 转变观念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其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大经费投入,确保音乐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学生家长也要提高对音乐课的认识。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们的家长认为上音乐课没什么用,孩子学好文化课,在中考、高考榜上提名才是他们所希望的。至于是否接受全面的教育、是否懂音乐在他们眼里,不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相反上音乐课还会耽误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分散孩子的精力。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信息资源得到大力开发、科技和人才激烈竞争的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音乐教育对于全方位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有着独特功能和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出发把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到与其他学科相适应的地位,提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明确教育的方向和目的
“教育部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把美术、音乐纳为高考科目今年将率先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区实施。”这也标志着新课改后的高考导向。也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者,我们要明确音乐教育的使命是要教给学生如何生存,如何提高生命的意义和增进生活的乐趣。我们要确认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音乐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并不是为了高考或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我们是要对学生的审美等各种音乐能力进行培养,使中学生从音乐学习中享受到乐趣,领悟到音乐的美。对他们健康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县区进行的调研考试都是以一张试卷的形式,通过出题的方式进行的,和应试考试一样一张试卷就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于是学生就开始背音乐知识,像背历史、政治一样。这违背了我们提高素质教育,把音乐课、美术课纳入高考科目的初衷。我们本来是想通过高考纳入音乐和美术课程,使各级领导和学校重视对孩子素质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思想,升学的压力和对提高分数的渴求,一纸白卷这样的出题方式已不能反映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我个人觉得应该把唱、打、念等方面列为考试内容,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培养一个真正的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从现实出发,结合施教的最终目的,避开应试教育的怪圈,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我想这是所有音乐教育者、音乐人所共同期待的。
2.3 建立、健全各级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乡镇农村音乐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1)抓住主要矛盾搞调研。从调查、走访的几个县来看,没有一个县的教研室配备有专职的音乐教研员,音乐、美术一般由体育教研员兼管,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存在很大的弊端。遇上地市以上的教学比赛,县里派出代表参加,回来后很少将比赛所收获得经验和外面的信息通过教研的方式向全县铺开。豫南地区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如果没有一个专业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县级教研员,县乡的学生就会处于非正常的音乐教育状态。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真正发挥现有的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艺术教研室的作用,加强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调研,及时针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具体情形,提供科学的指导。(2)送教下乡,“结对交流”。音乐教育新的课程改革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做的轰轰烈烈,这些地区的音乐教师已接受过多轮新课程培训,但很多农村音乐教师对此却不了解。究其原因,农村相对闭塞,经济、交通、通讯相对落后,有关音乐教育的信息、政策无法及时传达这是客观原因,有关部门对新的音乐教育政策宣传力度不到位,也是不能被忽视的主观原因。利用寒、暑假,音乐教研员要经常组织聘请高校的专家教授到县、市举办教师集中培训和业务辅导,再联系高等师范学校建立大学生音乐教育实习基地,使我们把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和教学理念真正的宣传到基层,使落后地区的学生得到真正的收益。在送教下乡的同时,联系县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与乡镇中小学进行学科间的“结对交流”,实施“一帮一”的政策,总结交流成功的教学经验促使乡镇中学的音乐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
2.4 提高音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重视音乐教育与相关文化教育相结合
因为音乐被称为所谓的“副科”、“小三门”,所以音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就远远低于其他老师。这也是主管教育的领导们,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之一。提高学校音乐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对策,教师队伍的稳定是搞好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要摆正观念的同时,中小学音乐教师还应从自身做起,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学科,使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在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文化知识充实我们的音乐课堂,树立音乐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无限的音乐教学中去,赢得本来就属于我们的地位和荣誉。为培养出更多的素质高、品德好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3 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实施美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豫南地区的音乐教育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制定一套符合本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音乐教学的正常实施。加大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从体制上,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真正的促进豫南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一帆.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报告[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3).
[2] 郭声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音乐探索,1999.
[3] 郝云霞.辽宁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1).
[4] 金世余.皖西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福建师大学报,2004(3).
[5] 侯书锁.偏远落后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J].集宁师专学报,2004(3).
篇4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本毕业论文由lunwen.1kejian.com整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想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1.2 音乐教师素质低 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很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1.3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1.4 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 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5
关键词:音乐史 中小学 高校 联系
自21世纪初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以来,有关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基地,高校音乐教育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升。音乐史是历史学与音乐学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音乐史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中国音乐发展的线索,阐明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提供必要的音乐历史知识。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音乐史也是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作品和音乐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表格数据统计法,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编排情况,提出了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接轨的教学思路。文章分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对接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中小学音乐教材如何实现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概述
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美育的主要教学材料之一,为了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它具有教育科学的一般属性。表1总结了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编排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中,内容主要设计声乐演唱、声乐欣赏及器乐作品。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
表1 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
二、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对接
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情怀在不断加深,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史的教育应该跟上学生学龄变化情况逐步融入到教学中。音乐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在音乐教材中都有所关联,教材集中展示音乐课程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相应地要有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与之相适应。
从目前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要按照教育科学一般规律那样,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技能的提高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原则。其次,在音乐教材的编排上应具有符合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独特之处。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史教育是本科必修课之一,其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具体到教学方式,“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的强迫性?”等问题却长期困扰着音乐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教材编排上就应该循序渐进的开展音乐史教育,让学生对艺术、对历史、对音乐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
三、结语
分析表明,高校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和理论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更加注重音乐声乐及教材,这往往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本身的意义和情怀。总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结合区域、教学、学生情况等循序渐进的在教材编排中注入音乐史的阅读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底蕴,一方面与高校音乐教育接轨,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音乐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姜霞。
参考文献:
[1]杜永寿.中小学音乐教材论[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Harley M A.Space and spatia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music:History and analysis,ideas and implementations[D].McGill University,1994.
[3]Cornelius S,Natvig M.Teaching Music Appreciation:A Cultural Approach[J].Journal of Music History Pedagogy,2013,(01).
[4].浅析中国音乐史教学[J].大众文艺,2013,(11).
[5]段永慧,柴广育.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6]吴海萱.初探湘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范元玲.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篇6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请方家教正。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笔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某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A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3.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5.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2000,3.
中学音乐教育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443.
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通化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反思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篇8
2002年,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正式出台,标志着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所引发的不仅是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思考,还必将带来学校音乐教育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深层变革,其中首当其冲的是高师音乐院校,因为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关系到基层音乐教育的成败。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实行重大举措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首先,新课标确立了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共处。从教学目的、内容、方式上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区别。新课标呼唤新型的音乐教师,它要求音乐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以“尊重”为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各学科分类过细、各自为战,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未能很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实行“填鸭式”教学,课下实行“放鸭式”管理,忽视对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和指导,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引导,没能充分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学生毕业后也就依样画葫芦,照搬专业老师的教学方法去教中小学生,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基于现状及新课标对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笔者在“音乐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着重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入手,提出“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程。
二、“探究、创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发展已有较高水平,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思维的独立辩证性提高,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对事物都持有质疑、探索的心理。他们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探索未知,喜欢标新立异。这些都是具备探究创新精神的表现。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客观上给“音乐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提出要求,即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进行“探究、创新”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而“自主、合作”学习是实施“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而“合作学习”是针对于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音乐教育理论课”上课形式是大课,面对六七十位各有差异的学生,合作学习能弥补这种教学的不足,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三、教学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紧密联系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有目的地深入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环境中去,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通过熟悉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增强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情感,培养其为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注意变“一言堂”为“众人参与”,引入学导式及富有实践性、指向性强的多元化的教学法,将“探索、创新、自主、合作”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教案设计、见习、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等方式扩大独立活动范围,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探索、创新、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1.倡导自学指导与讨论相结合教学中,强调将“导”放在主要位置,改革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倡导自主性学习。如将教材中某一章节的学习要求和重点交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列出自学提纲,设置不确定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再协助总结、归纳、充实完善。以中学创作教学这一章节的学习为例,教师先列出思考问题: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新的设想?学生通过自学,收集案例,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在课堂上陈述不同意见,争论、质疑,教师最后归纳、总结。
2.强调主动探索创新与案例质疑法。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将被动的集体灌输改为主动的个体探索,主张将所学内容经教师的暗示与引导,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的获取形式以探索发现为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计、独创,不固守传统,不盲从权威的良好个性品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鼓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不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篇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51-01
课程标准把音乐课程定位于“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然而,音乐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学校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80%,农村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下一代国家建设者队伍的素质水平。就音乐教育而言,没有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全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了。
一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在乡镇,一般只有镇中学和中心小学才能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其他的村小及初中,音乐教师相当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由非专业毕业的兼职教师担任,有的地方甚至连兼职音乐教师都没有。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匮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有些乡镇中小学配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但只有一名教师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上的需要的,这样的话,学校只能有选择性地在某些年级开设音乐课,或者该上两节音乐课的只上一节,村小也就只有由兼职教师来任教了,有的村小甚至连音乐课也不开了。虽然近几年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数量呈上升的趋势,但一部分毕业生宁可在城里打工也不愿到农村来,感觉自己一身的艺术细胞在农村这个舞台上无用武之地,而另一部分毕业生虽然通过招聘等形式有了自己的“铁饭碗”,但大多数选择留在条件较好的县城,而不愿到农村任教。分配不均、质量差成了农村中小学音乐发展的“瓶颈”。
2.教师业务素质低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数为兼职,他们之中大多是半路出家,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他们的音乐课也就成了唱歌课,对音乐基础知识不做要求,让学生跟录音机学唱歌曲,就是有架琴放在那里也不会弹,教师成了管纪律的“大班长”,严重地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这样的音乐课就是应付,还谈何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3.教育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的学校都在抓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还有“正课”“副课”之分,虽然有音乐教材,课程表上也每周安排两节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上不了几堂课。不少教师为了晋职评优,争夺名次,一心扑在“正课”上,甚至霸占音乐课,音、体、美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入得太少
音乐教学必须具备基本的硬件配套设备,这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一个先决条件。农村中小学对音乐课的认识本来就浅薄,学校对音乐教育硬件的经费投入也就十分有限了,设备种类少、数量小。另外,音乐器材配置没能按标准执行,购置器材往往因校因人而定,大部分学校音乐课无乐器,有的学校只有脚踏风琴、电子琴等。大型、综合的音乐器材基本没有,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上音乐欣赏课和开展文艺活动所用的音响设备也是相当的落后,这就使得一些文艺会演及课外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二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提高认识
各级领导要大力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好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
2.增加投入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条件差的学校也应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学校还应订购音乐书籍、报纸、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学习、研究使用。
3.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教师业务素质下降等问题。首先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聘请市县学科带头人定期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乐理、演唱、演奏等方面的培训,学区内实行“师带徒”,即用专职教师培训辅导兼职教师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动口、动手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总之,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关心、支持音乐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音乐教育,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相信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篇10
关 键 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 问题分析 实践性教学手段
伴随国家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进入现代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同时掀起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课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与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及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音教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合唱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不科学,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联系的不紧密,考核方法的不全面等。
一、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两者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1.教学过程多是合唱排练课
高师合唱课与音乐学院声歌系的合唱课因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同,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各有侧重。音乐学院声歌系培养的目标是歌剧演员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队员,而高师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将来能够担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歌咏活动的组织与指挥人才。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认识和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训练与编排,不能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教材内容存在缺憾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活动、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笔者认为,无论是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合唱与指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合唱与指挥》,还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杨长安、周跃峰编著的《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等书籍,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大量篇幅是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编,且偏重于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关于中小学合唱实践的问题、重点不够突出等。同时这些教材都相对缺少欧洲早期优秀的宗教合唱作品、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选编,以及缺少切实指导合唱实践的相关论述。
3.专业教师的欠缺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合唱课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亦或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而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并非单一的声乐、器乐或理论教师,而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
4.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的学生多重技能、轻理论;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缺乏科学的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存在“声乐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在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师合唱教学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及变声期研究却很少;高师合唱作品欣赏多是各时期的经典性作品,而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较少接触;高师学生会唱合唱,却对作品的改编、编排以及组织青少年合唱活动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师合唱教学缺少从“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学法;缺少从学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因此笔者认为,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实践性的转变。
二、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应向实践性转变
我国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多是教师排练、学生演唱,教师指挥、学生模仿的形式,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围绕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材状况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从体现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从面向学生单一的技巧训练到面向学生全面的技能训练的转变;从“合唱”“指挥”单一教学向“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方式转变;由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向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综合教学的转变。在学习评价上,可由单一的考试形式向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转变。而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合唱教师,从而实现合唱教育的审美、合作、创新、传承的价值。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刘沛先生在其论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前言第一页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学,总体来讲是经验的科学,是见诸于实践的科学。”
因此,针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国际先进的合唱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谢嘉幸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海燕.高等师范院校合唱课教学设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 上一篇:智能医疗健康管理
- 下一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