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做课外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阅读 促进 写作
现代语言学理论中指出:“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是学习者写作和创新的蓝本和起点。没有语言的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的输出。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往往直接影响着语言输出的速度和数量。所以,语言输出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在语言能力发展的某些阶段,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是既不同步,也不等量的。”
这也就是通常研究中所认定的阅读的质量对写作的深度与广度的决定关系。语言的输入即为阅读,相当于量的累积或基础,而语言的输出则为写作,相当于质的表现或上层建筑。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只有当阅读达到足够的量时,写作才能完成。但是这一理论也指出了一个模糊的缓冲地带,那就是在写作的某些创作阶段,即使能有一些阅读量,写作的质量仍然无法得到正比的提高。但尤其是在初期,阅读仍然是直接影响着写作的,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
语言学家库赛在其著作中指出“阅读和写作在四个方面存在着共同的认知基础:阅读者和写作者在各自的活动中,运用预知识构建语篇世界的意义;书面语言机制向资料库输入信息,语言使用者在构建语篇世界时,则从同一资料库里提取信息;阅读者和写作者在将预知识转换成语篇世界时,使用的程序相同;阅读者和写作者在构建语篇世界时,表现出共同的处理模式或能力”
库赛所指出的阅读者和写作者为进行写作行为的个体,这一理论所要表明的是,该个体无论在阅读还是写作之前,都会预设自己的目的;个体在进行写作行为时,所运用的素材资料来自其所阅读的文本;当个体实践自己的预设目标而进行阅读和写作时,其程序是相同的;个体在进行写作时,对文字的处理与其在进行阅读时对文本的处理的模式与能力相同。也就是说,当学生作为个体在进行阅读和写作时,这两个行为并因为时空的分隔而存在差异,相反,个体在这两个行为实施所表现的能力、处理模式和程序都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阅读向个体提供素材基础,个体才能创造和升华出写作作品。阅读如同不断蓄积的水源,源源不断的向写作提供流动的活水,用以形成可供人欣赏的宜人景色,只有不断的累积阅读才能有更加优秀的写作能力;同时,写作和阅读也存在着供需关系,当写作中遇到素材或灵感的缺乏时,个体将不由的被激发出阅读兴趣,而在写作时所必须用到的逻辑思维也是对个体的有力锻炼,在逻辑思维的提升下,对于其所阅读的作品,个体将会更高的吸收、运用和内化。“阅读和写作就是落霞和孤鹜的关系,两者的交相辉映才使得秋水和长天魅力摄人。”
由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既然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非常之紧密,那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
(一)树立正确积极的课外阅读意识
学生在面对课外阅读基本都能保持极大的热情,不难想象,这是他们繁重的课业之外的极佳的调剂选择,无论是什么年级的学生都一样,只要是和课堂不沾关系的都是相当于另一个领域的放松。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课外阅读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学生从主观上对课外阅读并不排斥。有了主观的能动性之后,该能动性所指导的行为方向则是在学生对课外于都的认识下生成的,也就是本文所要说的课外阅读意识。课外阅读意识是决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与形式。所以,要从培养课外阅读意识出发,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有读的欲望和动力。
(二)甄选真正有益的课外阅读内容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输出基础,才能让学生在输出写作时有强大的理论根基和素材选择。但是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把握上也应该有所掌握,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学生阅读的面可以广阔,但是不能肤浅和芜杂,尤其对于网络小说要有足够的甄选能力,对于仅仅以玄幻情节、“狗血”剧情吸引眼球的小说,要有足够的免疫力。
(三)运用系统有效的课外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知识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所得到知识与感悟只有与正确的阅读方式将结合才能在写作中体现出来,好的阅读方式才可以让学生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其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巧。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都表示,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并且收获最大的往往是让他们通读一本完整的书,而不是去阅读一些标榜着提供素材的杂志和报刊,所以课外阅读要以通读完整的书为目标。
篇2
目前,学校教育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导致阅读量过小,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看书,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图书资源不足。更何况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既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又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基于目前中小学教育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阅读的新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心得:
一、给学生讲授一些课外阅读方法。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法的指引才能取得预期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不仅要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还要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因此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慢读法及速读法等方法,教师应教给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教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鼓励阅读能力强、写作基础好的同学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能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中或与学生的交流中做到妙语连珠,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其中,自然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如我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伟大人物和著名作家的奇闻轶事。学生对这些故事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更多的了解,那么阅读相关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自然把学生引入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的境界中。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做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做摘抄,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宁愿让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阅读,启动思维,激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愿在课外阅读中因为读后感成为无形的重压使学生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之中。
三、向学生推荐适合学情的优秀读物,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余秋雨先生说:“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但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积淀不太多,课外书籍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老师要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刊,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自愿捐赠优秀的课外读物,由班委保管,这就形成了班内“图书室”,这既加强了同学间知识的交流,又相互推荐,交换阅读,相互互换书籍,弥补书籍的短缺。
四、尽量营造利于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搭建有效阅读的平台。
篇3
一是阅读量少。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要求高一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80万字。而我们农村高中生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文学作品阅读量仅占阅读总量的12.5%。曾经激励过几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有5人读过。我国古典名著的“待遇”也不佳,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到3/1,而完全没读过的竟占65.6%。
二是阅读面极其狭窄。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高中生常读的课外书中,有很多是学习辅导书和参考书,也有面对中学生发行的有利于应付考试、提高临场成绩的报纸期刊,还有一部分是以消遣为主的课外书籍。
三是阅读效率偏低。阅读时目标不明,思考不深,懒于追因、质疑,更懒于笔摘手抄。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都处于仅凭兴趣选择的较随意状态,缺少对阅读意义的真正了解和思考。有近半数的学生对名著只是随手翻翻,了解一下情节而已,真正能做到精读的很少,还有很多学生不看原著,只看改编后的影视剧。影视剧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与原著不同,不看原著,就培养不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至于做读书笔记,有近38%的学生不会做,即使做也大多停留在摘抄佳词丽句的浅层次上,写感受和评点的很少,做分类卡片的没有。
以上调查虽只在本校进行,但调查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校是一所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农村学生所占比重较大。这些孩子能上学读书已经很不容易,根本没钱买课外书。近年来农村高中生出现阅读量减少、阅读情趣与品味趋向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因为“阅读退化现象不仅危及青少年智力、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发展,而且导致社会精神文明和整个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退化”。
针对当前高中生在课外阅读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在广泛查阅资料、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笔者采取了以下对策来改变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前,首先要千方百计地采用各种手段燃起学生的读书愿望。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偷快和积极情感。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轮流进行名著介绍和鉴赏,读到什么好文章也及时推荐给学生,这样就引起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也让这种良好的读书气氛在广泛而不间断的读书交流中日渐浓厚。
二是保障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们以新课程为标准,以《高中新课程学生读本》为基本阅读材料,积极提倡中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根据年龄阶段不同,循序渐进推荐阅读书目;课外阅读注意与课文的学习相结合,并注意了题材和体裁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三是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学会看目录提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动笔。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整理知识的习惯。
四是提高教师指导阅读的水平。明确课外阅读目标,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教会学生浏览检索和查阅工具书,能根据需要从书报、杂志、互联网等搜集并处理有关信息材料。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教会学生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读书提纲等方法。
篇4
一、指导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首先,便是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要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当然,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时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指导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宋代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写景急得像追捕逃亡一样,做笔记也应如此。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四、指导学会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如条件许可,教师可邀请当代作家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将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五、指导观看影视
现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骆驼祥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们应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教师可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进行比较,如学生能找出两者在叙述事件与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他们便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迪。
六、指导联系课堂
篇5
【关键词】课外阅读 农村 小学生 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那么,为什么许多同学就没有阅读的习惯呢?这是因为:(1)首先农村的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许多家长都外出打工,75%的都是留守儿童。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2)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书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3)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上述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课外阅读,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生成,确保新课程在农村积极、稳步推行,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阅读量,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构筑平台,使他们得到充分地发展。
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我在工作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爱阅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环境激趣
环境激趣,就是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结合教学授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带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将知识内化。
3.进行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篇6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课外阅读是一种过重的负担。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凭毅力完成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完成,肯定也是事倍功半。因此,培养阅读兴趣应成为课外阅读指导的第一目标。对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的主要做法是:
1.用阅读目的来培养阅读兴趣。要解决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务必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所在,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2.用阅读材料来刺激阅读兴趣。利用教材激发阅读兴趣,延伸课外阅读。
3.用阅读效果激发阅读兴趣。在对学生强调“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阅读积累的重要性的同时,把学生写的优秀习作读给他们听,让读书好、写作好的同学介绍其读书收获、写作经验,让所有学生认识到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二、采用多种途径,指导有效课外阅读,让学生读好书
要让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教师就必须扮演好“点火种”的角色,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使获取知识的火焰自然燃烧起来。
1.以动手促读,让学生在积累中精神得到充实。
2.以动嘴促读,让学生在发展中能力得到提高。
3.以动情促读,让学生在感悟中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声情并茂地送词、送句、送文章,对有难度的课外读物在学生阅读前缓解难度。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注意的几点
1.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2.指导学生根据所读内容选择读书方法。
运用好精读、粗读、略读、泛读、跳读等读书方法,指导学生一般阅读名著或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要精读,历史知识、童话故事往往可采用粗读、略读。
篇7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无疑这是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而指出的一条出路。然而,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们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内容:
《水浒传》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由此可见,知识不局限于课堂,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你都看过哪些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过的课外书籍。
提问:你们读这些书的时候是怎样读的?读了之后有什么收获?为什么要读这些书?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普遍参与的热情。
二、阅读方法介绍
1.师生讨论如何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选择书籍时,要不要有规划?阅读规划中,要不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取向?阅读实践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阅读状态才算合格的阅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组内容交流,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班内交流。
小组交流要求(课件展示):
A.每个人都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B.小组秘书认真记录各个成员的发言。
C.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形成小组意见。
D.小组推荐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中发言。
班内交流要求(课件呈示)
A.每个小组必须派一名代表发言。
B.每个代表发言时间控制为3分钟。
C.发言要围绕所讨论的问题展开。
D.分享本小组所读过的课外书籍。
2.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两种:
(1)“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2)“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三、做一做:具体指导一段课外阅读
师:我们已经用了一些时间阅读《水浒传》这部古代长篇小说。通过阅读,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一些?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生1:鲁智深(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生2:武松(行者) 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生3:吴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生4: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师:这就是真正的读书――我们身临其境,走进了书本所描绘的情景中。
四、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1.学会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常见的笔记方法有四种。
(1)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2)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
(3)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
(4)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2.学习做卡片。卡片是笔记的一种独持形式。可以分门别类把几十种以至几百种的数据、词语、句子和对某一问题评价放在一起。
五、总结升华
篇8
4、学生的阅读方式;5、学生阅读书籍的来源;6、学生阅读时间及做读书笔记的情况;7、阅读中外名著及杂志报刊的情况;8、学生阅读数量。结果采用问卷调查法、数学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768份,问卷调查整理后得到如下结果:1、阅读兴趣和动机阅读兴趣:a感兴趣70%,b一般24%c不感兴趣6%阅读动机:a增长知识,开拓视野48%b娱乐休闲8%c提高写作能力44%从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2、阅读的时间
阅读时间段:a双休日24%b完成学习任务后49%c随时读27%阅读时间长度:a每周2小时内20%b2-4小时56%c4-6小时20%从阅读时间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坚持每周阅读,基本不读的只占4%,这说明学生大部分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3、阅读的种类阅读种类:a作文选30%b故事书8%c影视娱乐10%d中国古典名著15%e童话寓言10%f武侠小说3%g杂志1%h诗歌散文2%
i卡通类15%j言情小说2%k报刊类5%l外国名著0%从阅读种类看,喜欢看作文选、卡通类口袋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人数多,其次是影视娱乐,童话寓言和故事书的人数也有一定比例,但对杂志、报刊、外国文学名著,诗歌散文的涉猎几乎为0。4、阅读的方式方法阅读方式:a随便翻翻8%b应付式15%c认真做笔记77%有无计划性:a有计划30%
b无计划70%从阅读方式和有无计划地阅读上来看,学生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如无计划性、无目的性,没有养成良好的作读书笔记的意识和习惯,这些也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5、阅读数量阅读数量:(一学期阅读量)a10本以上0%b5-10本0%c1-4本75%d0本25%
从阅读数量上看,一学期读5本以上的为0,还有25%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一本书。这与《新课程标准》一学期阅读要求相距甚远。对《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文学书目调查中发现,阅读5本以上的只占5%,阅读5本以下的占75%,一本都没看过的占25%。
6、阅读书籍来源阅读书籍来源:a自己买50%b向别人借30%c学校图书室20%从阅读书籍的来源看,学生有自己购买书本的条件。7、他人对课外阅读的影响他人对课外阅读影响:a父母40%b老师38%c朋友20%d亲戚2%
从他人对课外阅读影响看,教师的影响仍然很小,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四、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1、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较高,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主要动机;
篇9
一、形成课外阅读磁场
兴趣就像磁场,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典范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名人名家的阅读事迹,同时充分发掘身边典型来激励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书中有无穷的营养,逐渐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是活动享趣。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与课外阅读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比如,在全校范围举办阅读节,开展师生同读、亲子共读等活动;在班级组织与课内外阅读有关的展览活动,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班级还可以定期举办专题竞赛,如故事擂台赛、诗词竞赛、手抄报赛等,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是赏析品趣。随着积累的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赏析能力也会逐渐提升。这时教师可以选取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引领学生一同赏析,让学生在品味乐趣的同时,萌发对自主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开发课外阅读源泉
小学生心智不甚成熟,尚不具备完全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教师应当担负起推荐合适读物的责任,为学生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结合实践经验,主要可以结合以下方面向小学生推荐。
一是关联课堂。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适当结合教学内容推荐。如学完《海伦・凯勒》,可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
二是符合年段。教师推荐读物时,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年段特点。如低年级尽量推荐绘本读物;中年级可推荐经典童话故事或浅显的科普小品文;高年级则要有意识地推荐有一定深度的读物,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是促进习作。习作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而有效的阅读则可以为习作打下基础。比如,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引导学生练习写书信等,实现读写相促。
四是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往往从阅读经典开始。与经典牵手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较高境界。当然,阅读经典应循序渐进,教师应为学生推荐与其认知水平相近的经典作品,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五是融入时代。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除了名著名篇以外,也要推荐一些当代文学作品。此外,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微信自媒体中的一些材料,也可以在筛选和改编后成为课外阅读的资源。
六是放宽眼界。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因此,教师所推荐的读物也不应局限于文学门类。涉及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等方面适合学生的读物,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推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促成课外阅读习惯
方法是习惯养成的关键一环。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方法上,教师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见缝插针勤阅读。通常小学生可供阅读的时间相对零散,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时间化零为整,充分利用课后闲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持之以恒,阅读量就会不断增加。
二是手脑并用会阅读。要培养学生勤动脑。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变成生动的画面,从而加深理解、增强感悟。对于名作名篇,应鼓励学生深入感悟、重复阅读。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往往能入情入境,获得独特体验。还要培养学生勤动手。很多学生课外阅读时很少做笔记,大大影响了课外阅读的效果,因此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整理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仿写精彩片断、写读后感等,形成读写相促的良性循环。
三是自成一体巧阅读。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阅读水平也有差异,因此课外阅读的方法也会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直接在阅读材料上写写画画,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自己另做笔记。教师应认识到,无论学生采用何种方法,只要适合他们自己,就是好方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并支持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四、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小学生乐读书、会读书后,就要指导他们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分享的过程一方面可以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成为学生阅读的不竭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促进学生分享阅读成果。
一是开辟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手中读过的好书拿出来,放到班级图书角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学生既能与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读物,又能读到更多的好书,扩大阅读面。此外,图书角还便于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把学生课内外的阅读结合起来。
二是组建兴趣组。 组织一些平时在课外阅读中表现较积极、阅读成效较好的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活用知识的能力,再以点带面,提高班级整体的阅读水平。
三是建立展示园。展示园是学生自由展现阅读成果的地方,学生可以把阅读收获如好词佳句、读后感、仿写作文等张贴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篇10
调查时间:200×年×月
调查目的:
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0×年×月
调查内容: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调查单位: 吐鲁番市胜金乡汉回学校
调查人: 刘建飞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
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吐鲁番市胜金乡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7.1%,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2 、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市教研室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以《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三)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