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实务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实务知识

篇1

所谓的知识经济,主要就是指以知识来作为基础的经济,就如同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一样,它是一种新型的且极富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现代化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工业化、信息化与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永远的推动力,教育与文化是知识经济在当下发展的几个先导型产业,而知识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势必会对会计实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现行的会计系统会在多大程度受到影响,对于会计实务还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摆在人们面前、需要及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改变,也肯定会对传统的会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将建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会计主体以及会计的目标变化的情况进行深入且有效的讨论,从而得出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具体影响。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要素本文由收集整理与特点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要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是肯定是最为基本也是最本质的要素,除此之外,信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推动力,是时代的主要动力因素,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如果不能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就很有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人才与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核心的要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水准的提升和人的素质的健全,人才也是整个社会能够取得长远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最后一个影响知识经济时展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的先进与否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偶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之中迅速准确的做出应有的反应,并可以为客户以及消费者提供令他们满意的产品与服务。无论是企业还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系统来讲,都必须要在自己的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适应当下的这种变化,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管理系统。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四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是它能够有效的促进人和自然、社会互相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其二是它所投入的主要是无形资产;其三是知识经济所处的大框架其实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最后,知识经济最主要是以知识的决策为推动力的经济。

二、关于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产生影响的简单分析

(一)知识经济要求会计工作的重点发生转移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之中,会计工作最主要是用来满足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信息需求,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会计人员在日常之中的绝大多数工作,譬如说相关凭证的填制以及数据的查询等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脱了出来,而他的工作重点,更多的是进入企业的管理系统之中,提高会计工作的整体层次,在经济管理活动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当然,这对于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二)知识经济改变了会计活动的主体

在传统的会计实务中,会计主体都是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但是在当下的知识经济,会计实务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是实体企业,而是存在很多虚拟性质的企业。这种虚拟性质的企业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来作为最基本的平台,和制造、经营、供应商家以及消费者共同联合,从而追求产品开发的多元化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

(三)知识经济时代,持续经营的内涵发生了改变

持续经营会假定会计理论在整个会计实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会计信息的处理都是建立在这种假设上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假设理论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会计主体之间的重组或者兼并的浪潮迭起,单个的会计主体逐渐失去了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其二,随着虚拟企业的不断兴起,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的那种假设,这主要是由于,虚拟企业都是假设性质的,也都是长期的,这就对经营者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也相应的改变了传统的假设会计理论。

篇2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关系

会计工作是企业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财务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当前会计体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在实際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员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所以在实际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理论与实际不能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一、清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就要认识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还要具有坚实的应用能力,清楚会计实务在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实施的依据,所以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会计实务的价值。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要想有效地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会计人员就要分析会计理论中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此外,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会计理论,服务会计实务,创新性思维,从而不断提高会计理论的实用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社会中的创新和改革。

但是,在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没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能清楚的认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发现,我国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约7300万人,大专以上的仅有20%,会计师以上专业资格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仅占9%,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低,严重影响了会计事业的促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完善我国经济体系提供了保障。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措施

(一)结合时展,创新会计理论内容

在会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权会对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带了一定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就要对会计理论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会计实务发展情况,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内容,提高检查财务报表的效率,进而不断促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互融合。

此外,企业还要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拓会计理论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会计理论的功能性,促进会计实务。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完善财务体系,需积极变革会计部门工作,创新会计理论内容,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从而提高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没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也没有认识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防止经济问题的出现,就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严格检查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制定内容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功效。

此外,在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减少财务方面出现造假现状,让财务管理体系在实际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会计人员还要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验,从而加强对财务资金的合理管理。

(三)充分发挥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提高会计人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要想让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就要采取措施让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工作发挥作用,更好的服务会计实务,将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然后落实和运用到会计实务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可以有效避免理论资源浪费。此外,还可以通过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会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判断理论研究的准确性,然后对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从而为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保障。

篇3

(苏州新锐合金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21)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会计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会计实务;会计人员;职业判断;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28-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李忠(1968-),男,湖北咸宁人,会计师,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引言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行业不断发展的结果,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引入会计职业判断这个概念的时间还很短,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产生了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以及会计职业判断缺乏有效的监督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运行,并为企业带来了许多风险。因此,对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施行的是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企业所有者并不参与直接管理,而是委托职业经理人代为管理。企业会计人员属于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一些会计人员可能会忽视职业道德,利用管理漏洞为自己谋求私利,实施损害企业利益的职业判断行为。其次,在许多企业之中,会计人员的地位比较低,相关的财务部门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会计人员要想获得较高的薪酬或者更高的职位晋升,则必须听从管理者的安排,因此许多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出现了不顾自己的职责和原则,与违规管理者进行“合谋”的不法行为。再次,一些职业道德意识不足的会计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会计管理制度,当出现违反政策法规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时,职业判断被他们拿来当作“挡箭牌”,成为了他们进行狡辩的借口。

(二)会计人员业务素养不够导致职业判断能力不足

首先,在我国会计人员构成方面,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会计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很多会计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这导致很多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职业判断能力不足。其次,有些会计人员虽然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但是却“墨守陈规”不注意业务知识的更新,忽视日常财务工作经验的积累,导致无法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运用会计基础原理,降低会计职业判断质量。再次,“可变现净值”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这是进行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并不是所有的会计人员都能够准确的评估企业存货和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主观性较高,缺乏科学性。

(三)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缺乏有效的监督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科学性的关键举措,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缺乏有效的监督。首先,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发挥应用的监督作用。一些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一些企业内部甚至审计部门和会计部门都被划分到了相同的企业财务部门,出现了“自己人审自己人”的现象,导致审计部门对会计人员做出的职业判断一味的进行肯定,使得会计判断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其次,相关政府以及社会机构一般只是关注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操作是否规范,财务行为是否合法,而对企业内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重视程度不够,更谈不上监督和管理,这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缺少企业外部的监管,致使职业判断质量严重缩水。

三、保障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恰当运用职业判断的对策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时比业务技巧和知识更加重要。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注重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企业内部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宣传,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抑恶扬善、践行正义”的会计职业道德观,使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认识到思想道德对于自身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企业在对会计人员的日常培训中应该增设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心,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行业职业精神的认识,从而从主观上降低会计人员职业误判的风险。再次,企业应该加强内部财务沟通情况,使企业所有者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财务信息,制定相应的道德规章制度,采用行政手段等强制措施,从而起到对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约束作用,最终实现会计人员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使其自觉遵守会计道德规范,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科学性。万科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性住宅开发企业,其公司内部十分重视对于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公司经常聘请外部专家对其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制定了相关的职业道德规章制度,提高了公司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为会计人员做出科学的职业判断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准

首先,基础知识对于会计人员提高思维和分析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逻辑学、哲学、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另外,计算机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应该特别重视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利用计算机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水平。其次,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一些传统的理论已不再适用当前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应该注重对于新的会计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职业判断中去,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提高自身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企业还应该经常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为会计人员评估“可变现净值”提供依据。再次,科学的会计职业判断需要以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判断技巧为依托,因此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应该有意识的进行实践经验的积累,随时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客观现实合理的进行职业判断。除此之外,会计人员之间还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成功经验,以弥补个人在职业判断中的不足。浙江广厦集团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发展起来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内部十分重视对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多次组织集团会计人员进修和学习先进的会计知识,并根据会计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了集团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水平,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会计环境,集团现在成员企业达到100多家,员工总数达12万人,资产达到328亿元,多次被浙江省评为先进单位。

(三)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监督

首先,应该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对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监督作用。企业审计部门应该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审计,切实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公司规定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时发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问题。其次,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政府管理,充分发挥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作用,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再次,应该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与会计人员的福利、薪资、职位变迁等挂钩,对于那些职业判断水准高的会计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违规操作的会计人员给予严肃的惩罚,增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热情,从而促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

提高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是关键,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监督是重要保障。这对于企业减少财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规避财务风险,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以及实现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南召凤.我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现状及建议[J].商业经济2013(22).

[2] 宋青.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判断[J].河南社会科学,2013(12).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理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8.239

当网络信息化的大潮冲击市场的同时,在会计学中会计电算化也日益获得了大家的关注。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是以手工为主,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和发展则在动摇这种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直接进入了会计处理工具,转变了数据处理模式以及处理流程。

1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定义

所谓的会计电算化是针对计算机网络在会计学中的应用方式而言的,也叫计算机会计,会计电算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信息数据之中,从而用计算机取代人力。它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

2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2.1会计职能的转变

对于传统的会计理论而言,会计电算化使会计职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相关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学习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知识,也需要学会处理会计信息,使用相关的系统和支撑软件。了更有效的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对于从业的会计的从业人员而讲,他们将实际的工作重点从传统的对外编送会计,向数据处理的方式来转变。对于工作职能而言,也由传统的只从财务状况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数据,转向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之中去。同时,由部分结算转变为全面系统核算,不仅仅考虑了部分单位和部门的经济状况,而且从整体的企业发展和经营的格局去考虑问题。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之中,从业人员常常以多元回归的会计模型或者是最优经济管理模型为其主要的学习内容,而这些模型却在实际的操作中难以得到切实的发挥和应用,而在实际的会计管理和统计工作之中,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样会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对于电算化的会计信息而言,从业人员则可以根据工作的具体特点和需求,设定计算机的程序,从而建立起新的符合实际操作需要的会计管理模型,进而给数据分析获取、分析、处理、规划、存储以及求解与处理等工作打开方便之门。

2.2會计目标的转变

会计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依据手中的数据信息对于所从事的会计工作作出的目标设定,这就是所谓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更有效的处理会计信息,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对于今天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的大背景,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对于会计目标的影响直接表现为会计目标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和使用,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会计电算化依靠网络技术对于数据的处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有助于从业人员确定整体会计目标,但是伴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共享,一旦出现黑客或者病毒袭击公司或者企业单位的电脑,导致数据库资源发生部分丢失,就会影响从业人员的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会直接影响整个会计目标的确定的合理性。

2.3会计规范的转变

对于传统的会计理论而言,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规范,促进会计规范性的提高。而会计规范性的提高,主要表现为记账凭证种类的统一,会计科目的统一以及四大财务报表格式的统一等,对于这些具体表现,是更具现行的会计制度而言的,传统的记账凭证为了方便数据查找和记账方便,人手动完成整个记账的过程,而在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开始将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和完成录入工作,便于计算机自动处理和完成工作,这样提高了整个数据处理的效率,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也可以实现数据查找的方便和迅速。而所谓的四大财务报表是指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在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的过程之中,这三类报表在信息录入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差异的。针对这种现象电算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相似的地方加以改造,采用过统一的方式将信息录入,方便计算机对于数据进行处理和决策分析。

3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

3.1数据处理方式的转变

在具体会计的工作中,对于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对于总体账目的等级,对于登记金额、时间以及账目来源保持账目之间的统一。而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为地不细心和不负责,从而直接

减低了信息处理的正确率,增加了从业人员的工作量。而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则是大部分的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会计工作的难度,改善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减轻从业人员的负担。

3.2会计信息存储介质的转变

对于传统的会计手工处理的方式而言,会计信息的存储介质主要是纸张换言之就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凭证、账簿等工具,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存储的纸张自身随年月的增长所带来的编制,直接影响后期工作的录入导致信息质量降低,影响从业人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在会计电算化得以应用之后,磁盘、光盘等存储工具已然取代传统的纸张,账簿等工具作为存储媒介,而作为电子信息的数据更方便保存和信息的比较和处理,有利于信息的处理,从而将会提高整个数据处理的质量。

3.3会计内部控制的变化

针对传统的会计手工处理的方式而言,主要坚持使用以牵制制度、由责任制度等制度的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来保证信息处理的安全化。而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内部控制在范围和形式以及重点内容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范围上,权限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和修改程序的控制、信息安全维护、计算机操作管理都被划分到了新的控制范围。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核对总细账,编制相关信息报表等形式,采用电脑录入、计算机决策处理的形式方便操作。在内部控制重点上,则转向了对原始数据输入的控制。

篇5

教学模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与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载体,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质量,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影响高职会计实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提高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方法和对策,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教学模式;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会计实务

经济越飞速发展,会计就越重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基地,行业会计实务课程的开设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特点,突出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行业会计实务》主要涉及施工企业、物业管理企业、饮食服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运输企业等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兼顾实用性和专业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门多元化企业财会人员必修的业务课程。然而就现阶段教学现状来看,笔者发现高职行业会计课程存在一定的失调状况,不仅教学内容陈旧,课堂管理难度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也严重影响了会计实务的教学质量和未来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提高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一定的课时内,通过改善教学模式以及师生的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岗证能力,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影响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有效性的因素进行阐述。

(一)教师因素

首先,行业会计实务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师没有及时的对知识更新换代,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在备课时在网上下载课件,经过略微修改或调整后直接用来讲课,十几年的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与时展严重脱节。其次,很多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为了提高出勤率,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了很多“硬性”控制和约束,导致个别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老师“唱反调”,使师生关系逐渐僵化。

(二)学生因素

首先,较之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质量起点较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使生源标准逐年下降,使得很多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集聚一堂,为会计实务课堂教学带来较大难度。其次,行业会计实务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制,由于学生性格、学习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使课堂管理和秩序的维持变得不再得心应手,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觉得课程进程慢,较差的学生觉得跟不上,甚至会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此外,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值得关注,很多学生在进行会计实务学习时存在较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这个科目,学了有什么用,从而导致学习热情和效率大打折扣。

二、提高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

提高行业会计实务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双重配合,共同努力,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重新认知自身的角色。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还要扮演财务经理的角色,使教学内容与经营过程挂钩,将企业中可能涉及到的业务以及交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也要有双重身份,既要听从老师的指挥,也要扮演员工的身份,在实践教学环节独立自主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电算化操作任务。其次,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改善传统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根据具体的业务案例,如采购、销售、存储、核算等流程,在教学中将这些流程穿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加强对经济实体的认知。而角色扮演法指的是设计特定的场景,由学生扮演存货会计、会计主管、出纳员等角色,使其对会计这个岗位有更深层的认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二)创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校方的积极配合与资金支持,建立高标准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在虚拟财务室、POS实训、ERP虚拟经营实训等环节,循序渐进的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也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的环节中来,达到教学与实际会计工作相结合的目的。同时,学校也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长期的合作,让学生去顶岗实习,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课程成为学校与市场的柔性接口,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输入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星宇.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CS系统的有效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2]黄昕.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6.

[3]林汉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①——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

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技能;实训;五步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86

1国内外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定位于培养一线会计员,因此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会计岗位技能的培养。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为未来的教学改革积累经验。例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模仿企业财务处的岗位职责划分,采用职业岗位模块教学,使学生能适应各财务岗位,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基本上所有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建立有自己的校内模拟实训室。实训任务包括把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审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进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环节,会计核算的操作通过手工或财务软件等方式完成。如何使学生能在实训中加强巩固所学知识,查缺补漏,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完善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会计流程为主线,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训教学方法,添置实训室的软硬件设施,科学评价实训成效。通过这种将实训融入理论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上岗操作能力。

西方国家的会计实践教学相较于中国而言更完善。西方国家的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这些学院有很明确的培养目标。例如加拿大的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少数的理论基础课,实训课程和职业证书培训课程是主体,此外还补充因与企业合作而设置的特定课程。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学院与大学能相互承认学分并进行良好的衔接,学生可以带着学分进大学继续深造,同时取得学院的职业文凭与大学的学士学位。由于企业非常重视工作经验,很多公立学院设有“带薪实习课程”。在经过前期的学习后,学院安排学生去公司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获得学分,还能取得工资收入。这种实践方式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巩固理论知识,顶岗实习过程又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留职。据官方统计数据,近年加拿大学院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会计技能实训五步走方案对我国高职学生的适用性分析

我国高职会计实训,多年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实训室有着完备的实训软件,目前有符合财政部考试评价中心要求的课程标准、各门专业课程的授课计划、有针对各章节的电子习题库、有针对于实训教学的网中网、蓝色因子、用友、金碟等实训软件。有了这些前期研究和准备,再加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会计专业学生的线上线下实训提供了保证。

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方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设计一个新的实训方案,为高职院校的会计技能实训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推广应用到会计课程教学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建立“融入理论教学的专项技能实训――分岗、轮岗的综合仿真实训――实务专家参与的实账实训――跨专业的综合仿真实训――老师参与的顶岗实战实训”的五步走新方案,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会计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动态发展的需求。

渗透于理论教学与顶岗实习的五步式实训,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手段的创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上岗操作能力与专业水平。同时,也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最优配置,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解决实训室经费投入有限、设备数量不足与逐渐扩大的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

3高职会计技能实训五步走方案的设计

五步走方案是借鉴我国高职院校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成果,旨在提高学生的上岗操作能力,以便于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顺利适应职业环境,赋予会计实训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这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统规范的方案,能弥补我国高职院校当前实训模式的不足。

3.1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五步走方案需要全面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必须完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融入理论教学的专项技能实训就是要求在理论课程学习中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由学生进行账务处理操作,工作任务包括如何建账、原始凭证的识别与填写、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各类账簿的登记,账项的期末调整、对账与结账、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等。综合仿真实训是给学生提供期初账务资料和实训过程中需要的用具,以及模拟企业一个月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按照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完成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教师评价或学生自检工作成果,使学生具备独立上岗的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由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构成,形成以掌握技能为主线、理论学习为支撑的课程结构。

3.2课程内容的调整

实账实训综合了财务、成本、税务等专业知识,学生首先了解模拟企业的基本情况与环境,理解该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处理方法,完成建账、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流程。要求学生能处理完成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结合理论与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必须有企业财务的实际经验,在实训过程中能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每一个教学模块结束后,教师总结归纳出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当全部任务完成后,学生针对实操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3.3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纳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训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和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可以采纳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互动交流教学法、教考一体激励教学法等。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训成果的客观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不仅要注重对会计技能的考核,考虑到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后是否具备独立上岗能力,而且要兼顾学生自身素质的考核,例如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会计诚信意识等。

3.4教学条件的改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就得增加实训课时的比重,将技能培训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日前来说面临着种种困难,例如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而难以安排足够的实训课时,导致学生实训时间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实训室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以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仅靠课堂教学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善教学条件,建立完善的手工模拟实训室与多媒体仿真实训室,实训室配备各种会计核算的工具,张贴会计核算流程图,拥有工作台、电脑、多媒体投影设备等。

3.5教学成效的检查

会计实训就是一项模拟工作,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这是一种行动导向的学习方法。学生能体验财务工作的全过程,从接受任务开始,严格按照会计核算流程来实施会计工作,最后能自检与反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考验,符合高职院校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实训能学会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4存在的问题

五步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以会计技能为授课重心,将完整的会计核算流程分成一个个模块,贯穿于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演示指导传授给学生操作方法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后能独立进行综合实训。

(2)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是根据企业经济业务而设计的,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学生通过五步走实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实训指导中更是如此,在为学生解疑答惑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懂得怎么做,更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不再是拿着粉笔的传统说教者,而是工作任务的组织者,使学生在企业情境中成功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此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5结束语

五步走方案是从理论认识和实践运作的角度,借助会计专业核心理论知识而创造的实训教学成果。五步走方案旨在丰富会计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在补充完善的过程中吸收了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涵盖财务、成本、税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知识,是针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比较全面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姗颖.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5,(32).

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实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变动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难以兼顾,特别是用传统的资产计价模式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时,一度被认为相关性与可靠性俱失。这些都促使我国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模式。会计准则体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是我国会计与全球会计准则的成功对接,也是我国会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

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先后经历了“启用阶段――弃用阶段――再次启用阶段”。1998年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前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由于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里粉饰利润等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披露真实性的问题,财政部在2001年准则修订时,又取消了公允价值。2006年2月15日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作出了如下定义: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新准则中大量涉及公允价值,特别是在资产减值、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年金等具体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我国现阶段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也历时多年,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那么,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引入,在我国现阶段有怎样的必要性呢?

1.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会计计量在坚持历史成本外,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促使公允价值的应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实物资本维护观点认为,资本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资源),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资源),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但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之,当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保全,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3.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它使得成本和收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内容、时间、数量方面的配比,还体现在计量属性方面的配比。现行的会计准则中规定,收入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却还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配比,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收益。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及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价格差也被误认为企业的“收益”。因而“虚盈实亏”、“收益超分配”的现象也就难免了。

4.公允价值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必须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更具有相关性。企业在涉及到金融工具等新产品时,公允价值能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更具有可靠性。公允价值的本质是真实与公允并存,是市场的无偏定价,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往往是一致的,这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也大大增强。

5.公允价值实现会计目标变化的需要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权结构的日益分散,投资者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信息使用者对资产盈利能力的关注逐步超越了其对资产完整性的关注。同时通货膨胀、衍生金融工具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都对历史成本会计提出了挑战。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投资者与管理层相比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公允市场价格便成为投资者对管理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而其形成的会计计量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主要体现为:

1.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最好技术。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通过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方法取得公允价值的难度最小,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有失公允的现象:如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势必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使用同类项目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同类项目的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应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而且不同投资者与管理当局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不完全相同。这些都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从而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

3.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莫测,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例如利润操作的问题,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企业的全面收益,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进一步应用,加之公允价值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估计、假设和判断,一些企业就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人为操控利润。达到了调高账面利润的目的。

四、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1.健全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健全和完善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用以限制和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积极引导及影响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选择,从而避免企业管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企业提供了严格有效的法律环境。现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积极地、谨慎地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公允价值。以我国对非货币易准则的修改为例,修改前非货币易允许将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价值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而修改后一律以换出资产的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价值,取消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准则的这种修改正是因为公允性瑕疵所致。

2.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允价值的“公允”要求一个活跃、流动、健全的市场提供公平交易价格, 如果缺乏这样的市场, 就需要通过评估或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等方式来获取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首先,要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毕竟是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来源。其次, 要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

3.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这里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水平,也包括职业道德,应尽快出台准则的相关指南,并大范围开展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此外,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4.选择性谨慎使用公允价值,加大监管力度

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加大、专业判断的事项增多,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的机会增大。如何限制和防止操纵利润,我认为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指南,给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制定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计量标准不会出现太大差异。我们可以从总体上规定公允价值计量范围,但在具体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中注协已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指南,所以也应考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机制,以有效遏制利润操纵等不法行为。

5.加紧研究现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框架

在缺乏可观察市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估计经常要依赖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新会计准则已在资产减值、接受捐赠资产、盘盈资产和租赁资产等入账价值的确定方面应用了现值技术,但由于未提出明确的计量目标,以及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框架而致使计量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公允价值。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与美国第七号概念公告相似的现值计量理论及应用框架。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等。同时框架也要便于人们理解、掌握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文平.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困境探讨[J].财会研究,2009(01).

篇8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双师型”教师 建设途径1 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

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标准。参考《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基础条件:①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②具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承担会计专业一门以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熟悉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并能结合所承担的课程独立承担实践教学工作。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同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取得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其他专业技术职称。如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获得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②近三年中有一年及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从事会计或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经历;③近三年主持一项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或主要参加)课题研究,成果经行业专家认定有实际借鉴意义;④近三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一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实训基地建设,使用效果良好。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缺失。高职院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目前,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但并未建立相应的培养培训制度,在双师教师培养过程中不注意教师能力的战略性开发和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突击性地把教师选送外出进修和锻炼,培养之后又没有积极的后序环节安排,双师学习归来的对应使用一般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所以说,缺乏制度设计导致目前的培养实践并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2.2 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缺乏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师是刚毕业就走上讲台的,缺乏实践经验,并且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数任课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没有精力再参加专业实践培训,使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有些脱钩,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些“双师型”教师是在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以及讲师或副教授职称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缺乏真正到企业实践的经历,也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难以保障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3 专业教师顶岗实践难度较大。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是提高实践经验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层次较低,没有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因企业人员编制问题、涉及商业秘密、影响企业日常工作、双方经济利益纠纷等原因,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参加顶岗实践。因此,通过岗位实践锻炼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仍然很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得不到企业深层次的支持。

2.4 教师职称评定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强调科研论文质量和刊物级别的倾向,这根指挥棒无意地在引导教师热衷于将自己的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同时,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的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专业教师钻研技术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3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3.1 结合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高职院校应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培养培训制度,结合教师的年龄、学历等情况制定出具体计划。一是加大对在职专业理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除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还需要安排他们轮流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熟悉企业工艺流程,开阔视野。二是对于新引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可以让这些教师先到企事业、校外实训基地等熟悉会计、税收等业务流程,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后再授课。此外,为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应建立激励机制,如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学习进修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优厚待遇;评聘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双师型”教师,给予专项津贴等。

3.2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机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会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高职院校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机制,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引导教师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财会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参与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创新活动。此外,还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3 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出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技能竞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亲自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能够增长见识,获取实践经历。比如参加珠算比赛、ERP技能大赛、各种创业计划竞赛等。通过参加各项竞赛活动,能够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团队,形成一支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着重从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以及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机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该论文系黑龙江省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成果,该课题编号为GZB1211007)

参考文献

1 董桂玲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生存病态与诊疗[J].职业技术

教育(科教版),2005(4):52-54

2 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

2006(11):36-37

篇9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合伙 声誉 人力资本 自主治理

一、引言

截至2013年年底,具有证券资格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已全部完成工商注册,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有学者预见,合伙治理机制的有效形成,不是简单地以合伙制事务所注册登记为标志(李晓慧,2011)。以转制为契机通过治理机制优化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健康发展、提高审计服务质量,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审计执业活动需要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作(王善平,2003),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审计师的行为很难被非专业监督者所观测。团队生产理论所倡导的“引入外部监督者”的解决方案,对于解决审计执业活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并不适用。有研究认为,自主治理理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具有高度适用性(吴溪、陈梦,2012)。自主治理理论研究一群互为委托人和人的成员,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Ostrom,2000)。本文在分析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引入自主治理理论,并基于自主治理原则对合伙治理的关键机制进行探讨。

二、会计师事务所治理要素

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以“人合重于资合”为特征的专业服务组织。审计师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向客户提供专业鉴证或咨询意见的执业活动,是会计师事务所价值创造和收益实现的源泉。尽管会计师事务所运营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但物质资本不是创造收益的关键要素。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理问题与治理模式有别于一般工商企业,其治理的重点不是获取和保持对物质资本的专用性投资。实现对品牌声誉资源的有效维护及对审计师执业行为的有效监督,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治理的关键。

(一)声誉资源维护

在现代资本市场上,独立审计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减少公司成本的外部治理机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活动的价值增值性主要体现为: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减少公司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审计服务产品具有典型的信任品特征,一般客户对于审计质量的判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审计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使得客户无法准确判断审计师的胜任能力、执业努力程度以及独立性,因而不能正确地评价审计服务的质量。由于受制于成本等因素,客户很难在事后对审计服务质量进行再鉴定。这就需要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向市场传递代表自身高质量的信号,从而获取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专业服务企业往往通过品牌声誉的塑造让客户建立起对自己卓越服务的信心(Greenwood 等,2014)。审计市场中也同样存在着品牌声誉效应,较高的品牌声誉有助于树立客户对产品或服务卓越性的认知和信念。具有良好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成为其卓越服务的外在标识。

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良好的品牌声誉,有助于赢得公众的认同和信任并赢得市场的信赖,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财务绩效。品牌声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关键资源,从获取和使用看,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资源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根据Buchnana(1965)给出的定义,准公共品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有限的非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消费容量下,单个会员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会员对该物品的消费,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非竞争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二是局部的排他性,即俱乐部物品对于俱乐部的全体成员来说是非排他的,但对于非会员来说则是排他的。在审计执业的团队生产活动中,审计师的胜任能力、执业努力及独立性的保持,是决定审计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声誉给予审计师保持独立的动机(王帆、张龙平,2012),如果审计师滥用独立性将造成声誉资源的破坏,甚至将其损毁殆尽。如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因声誉受损导致客户纷纷更换审计师而最终破产。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的关键环节,在于对品牌声誉资源的有效维护。

(二)审计师执业行为监督

企业的团队本质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间的相互依赖性(Alchain、Woodwdar,1988)。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活动依赖人力资本与声誉资源等非人力资本的协作,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具有相互依赖的特征。审计执业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师事务所内审计师人力资本使用和对专业知识投资的过程。审计师的胜任能力和执业努力程度,对审计服务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审计服务的提供多以团队的形式提供,审计项目的实施需要项目合伙人、高级审计人员和助理人员组成的项目组共同合作完成。如果审计师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会导致职业能力下降。审计师的偷懒行为还可能导致重要审计程序的遗漏,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审计师在团队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将直接损害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需要对审计师的行为进行监督。审计服务的提供过程即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过程(陈毓圭,2014),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非专业人士难以对审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相似职业背景的同业人员,能够提供最有效的监督,通过治理机制优化促进共同监督机制的实现,是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的关键。

三、会计师事务所引入自主治理的适用性与运行机理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的质量取决于审计师的胜任能力、执业行为及其独立性。声誉是影响审计师保持执业审慎性和独立性的关键因素。事务所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审计师共同治理、互相监督的机制,共同维护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资源。

(一)自主治理理论的适用性

自主治理理论适用性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一是相互依赖的团队成员共享某一特定资源,其互为委托人和人。二是团队成员共享的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特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审计执业活动具有团队生产性质,由审计师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完成审计项目。审计团队在审计执业过程中相互依赖、密切合作,形成了互为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共同体,共享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声誉资源。审计执业活动的团队生产符合自主治理理论应用的第一个假设条件。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资源为事务所内的全体审计师共享,在事务所内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资源不会因为审计师之间的共享而价值减损,不具有竞争性。但是个别审计师执业审慎性的降低会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并由此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品牌价值的下降,进而降低声誉资源的价值。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资源被不加节制地滥用,则会出现“拥挤”并成为竞争性资源。从长期来看品牌声誉资源具有竞争性(吴溪、陈梦,2012)。由此看来,为会计师事务所内审计师所共享的品牌声誉资源,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满足了自主治理理论适用性的第二个条件。

(二)自主治理原则及其运作机理

自主治理理论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定义了八项自主治理原则。这八条自主治理原则依次包括:原则一,清晰界定边界。界定公共资源的边界和明确规定被授权使用这些资源的人。原则二,规定占用规则。基于当地条件和劳动、物资、资金的供应规则,规定占用的时间、地点、技术或资源的单位数量的占用规则。原则三,集体选择的安排。绝大多数受规则影响的个人应能够参与规则的修改。原则四,监督。规则执行情况由对占用者负责的人进行监督。原则五,分级制裁。其他占用者或监督者视违规的严重程度对违规者进行分级制裁。原则六,冲突解决机制。使资源使用者能够迅速地、低成本地解决使用者之间的冲突。原则七,采用分权制的组织。将使用、监督、制裁、冲突解决等职权授予不同行为主体行使。原则八,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使资源使用者自主设计制度的权力不受外部权力的挑战。

自主治理理论是在解决新制度供给问题的基础上解决“搭便车”问题(Ostrom,2000)。新制度供给主要解决谁制定规则以及制定何种规则的问题,与自主治理原则的最后三项原则直接相关。新制度供给的机理是:采用分权制的组织形式(原则七),将职权授予不同的成员以维持对组织权的认可(原则八),并制定冲突解决机制(原则六)。第一到第五项自主治理原则主要是解决新制度执行中的可信承诺与监督问题。这五项自主治理原则的运作机理是:当公共资源的占用者设计自己的操作规则(原则三),并由占用者执行这些规则(原则四)时,采用了分级制裁的方法(原则五),这种方法在根据当地条件(原则二)确定谁有权力从公共资源中抽取资源单位(原则一)的同时,对占用活动进行了有效的限制。总体上说,新制度供给激发了资源使用者对彼此行为进行规范的动机,又在相互联系中解决了遵守规则的承诺和监督问题。

四、基于自主治理原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治理

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与监督机制是自主治理理论重点解决的基础性问题(Ostrom,2000)。新制度供给对应会计师事务所的治理结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授予合伙人与一般审计师不同的职权范围,建立权威机制解决冲突。将高质量审计师提升为合伙人共同参与剩余收益分享,并将晋升机制制度化意味着给予全体审计师对于未来期望的可信承诺。监督与激励机制是制度实施与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自主治理原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治理机制进行探讨和构建。

(一)作为新制度供给的合伙制

会计师事务所“智合大于资合”的组织特征,决定了审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运营的“团队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审计执业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审计师的执业努力程度、胜任能力以及对独立性的保持都难以被直接监督。当组织中的成员地位同等重要,同样难以监督的情况下,采用合伙制是最适宜的(张维迎,1995)。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合伙制组织形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审计师的执业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一方面,有限责任机制下的权力分配体现了“股东利益至上”的原则,治理目标在于对资金提供者利益的维护,难以实现对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主体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合伙制组织形式下,作为合伙人的审计师参与组织剩余分享,努力与收益之间具有直接联系,有利于降低审计师在团队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合伙制组织形式下,合伙人对审计失败及由此造成的民事诉讼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不仅激励审计师个人提高努力程度和执业谨慎性,同时也对审计师间互相监督行为产生激励作用。

(二)可信承诺与收益分享机制

允许员工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享并做出将其制度化的可信承诺,是知识性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zingales,2000)。合伙人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关键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以投资额为基础参与利润分享外,还需要以对会计师事务所收益的贡献程度为基础分享利润。合伙人参与剩余收益分享有助于提高会计师事账的运营绩效与审计质量:首先,利润分享机制可以增加合伙人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提高合伙人的执业努力程度,从而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提高。其次,项目合伙人一般都拥有较高程度的专业知识、执业经验与技能,在利润分享机制的激励作用下,项目合伙人将更有动力带领执业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再次,利润分享机制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内监督机制的形成,有效降低会计师事务所运营中的成本,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营效率。最后,利润分享机制可以促使作为合伙人的审计师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更加努力。

(三)风险分担与监督机制

风险分担机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内的全体合伙人对由于个别人员工作漏失造成的损失联合承担责任。合伙人承担联合责任的范围,既包括由于员工工作失误造成的财产或声誉损失,也包括由于潜在的法律诉讼带来的风险。在风险与责任的约束下,审计师将更有动力提高执业审慎性与努力程度,通过“干中学”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风险分担机制的存在使审计师在增加自身努力的同时,也会有很强的监督其他审计师执业行为的动机,从而减少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风险分担机制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内形成同事监督的氛围,从而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与执业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内的监督机制还包括建立合伙事务监督委员会作为合伙事务的监督人及项目团队内的纵向监督等。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与监督机制,还可以起到向客户传递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信号的作用。风险分担与监督机制使全体合伙人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质量提供联合担保,有助于维护会计师事务所高质量服务的声誉。

(四)“非升即走”:审计师激励机制

审计师在知识、能力及拥有和掌握的资源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作为高级管理者的合伙人与一般审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度有所不同。给予高质量审计师晋升为合伙人的机会,有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关键性人力资本的潜力与价值创造力。审计师要晋升为合伙人,需要进行前置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以获得合伙人专有的知识和技能。晋升制度的存在,可以对审计师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形成有效激励。由于会计师事务所资源的有限性,合伙人人数不能无限增加,将不合格的审计师提升为合伙人或允许能力低下的审计师留在合伙人队伍中,都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提高与声誉资源的维护。因而在晋升机制外,还要设计合伙人的退出机制。

“非升即走”机制要求给审计师一定期限,达到要求就可以获得晋升,否则就必须走人,这会给审计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动力,从而激励其努力工作。“走人”机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允许不合格的审计师留在合伙人队伍中,会因其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资源的无效和过度使用而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声誉损失。二是执业能力低下的审计师留在合伙人队伍中,增加了资源的占用,也增加了其自身利用会计师事务所资源牟取私利的机会,从而不利于团队合作,甚至会危害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文化。

“非升即走”机制并不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不重视人力资本。相反采用“非升即走”机制正是基于人力资本在审计执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使用更加重视。如果某些审计师可以为审计服务质量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将其提升为合伙人是留住人才、进一步激励其进行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有效措施。并且晋升激励的制度化还有利于吸引外部的高质量审计人才。

五、结语

会计师事务所是以“人合”和“智合”为特征的专业服务企业。审计服务的提供过程,也是审计师对自身专业知识、执业验及判断能力的运用过程。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提供有赖于审计师对自身人力资本的运用及独立性的保持。品牌声誉是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卓越服务的外在标识,是影响审计师保持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品牌声誉资源具有准公共品特征,建立声誉资源的维护机制是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的关键环节。审计执业活动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对审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审计师共同治理、互相监督的机制,共同维护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及其治理原则对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是一项制度创新,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将收益分享机制制度化,是对高质量审计师进行激励的一项可信承诺。落实风险分担机制有助于审计师间形成协作与共同监督的工作氛围。以“非升即走”原则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审计师进行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资源的维护。将自主治理原则应用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会计师事务所的治理包括组织形式、治理结构、合伙文化、声誉机制、品牌形象、人力资源、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等。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实施科学的治理战略,将自主治理原则引入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不仅能有效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稳步发展,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同时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提高审计服务质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 余逊达,陈旭东,译. 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2] 李晓慧.四大合作所合伙治理的框架:经验及其启示[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7).

[3] 吴溪,陈梦. 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理论、原则及其对发展战略的含义[J]. 审计研究,2012(3).

[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篇10

[关键词] CDIO; 税法与税务会计; 课程构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7. 06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11- 02

1 引 言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育模式是“基于工程项目工作过程”和“做中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该教育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倡导“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交流能力等。近几年来,我国诸多高职学校引进了CDIO教育模式。

税法与税务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税收理论和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涉税业务的实际纳税操作,是一门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实践教学,又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 以CDIO教育模式构建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构思

2.1 课程定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为:具有本专业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收制度等相关的财税法规和会计政策,熟练掌握会计、税务、金融等基本知识和常用ERP软件使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会计实务中,税务会计与普通财务会计的差异越来越大。大中型企业一般会设立税务会计岗位来负责企业日常涉税业务的处理。税务会计岗位因此也成为企业财务岗位的核心岗位之一。基于这种需求,市场迫切需要既懂会计处理又懂税务操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税务会计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既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2.2 课程建设思路

税法与税务会计综合了税法和税务会计的内容,该课程要求以我国现行税法为依据,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对发生的涉税业务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税款的计算、申报和缴纳等操作。学习该门课程前,学生必须对基础的会计知识有所掌握,其前修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等。学习该门课程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对涉税业务进行学习,该门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是纳税筹划等。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既掌握会计专业理论又熟悉纳税实务操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课程教学应重点突出“一个核心,两个能力”。“一个核心”是指学生对涉税业务从凭证、账簿的填制到报表生成、税款计算和申报的全过程的掌握。“两个能力”是完成核心任务的必备条件,即会计核算能力和纳税操作能力。

该门课程的建设思路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一个多媒体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包括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突出项目任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做中学”;做到课程内容和实际需要相结合,考核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

3 以CDIO教育模式构建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设计

税法与税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在课程设计中,强调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技能性。课程以企业财务部门的税务会计岗位工作内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涉税业务的工作流程作为教学流程;利用多媒体、实验室等环境模拟仿真税务会计环境;以项目为依托,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结合、教室与实验室相结合的CDIO教育模式。

4 以CDIO教育模式构建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实施

4.1 教学进程

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教学,包括3个大项目:税法基础知识项目,6个课时;具体税种的专题项目,44个课时;综合项目,14个课时。课程总共安排64个课时,教学计划表如表1所示。

4.2 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3个大项目的实践环节:第一,在基础项目中,主要培养学生税收基本技能,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对税收征管法中的纳税登记、纳税申报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二,在专题项目中,在学习过具体税种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理论后,通过具体项目,让学生练习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认识各税种的纳税申报资料,练习纳税申报表的填写。第三,在综合项目中,以一个完整项目为媒介,使学生练习企业开业、变更等税务登记,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以及日常抄税和报税等一系列的涉税操作。通过学生对综合实务的练习,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考核评价

考核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锻炼为主,考试为辅。基于本课程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考核中不进行试卷考试,而以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具体见表2。

5 以CDIO教育模式构建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运行

5.1 课程资源

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偏重技能性,需要双师型教师进行授课和指导。教学资源方面:第一,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税务知识及制度的网站,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二,教师将教学课件、教案、参考书的电子版,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凭证、相关表格的电子版都上传到校园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第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地直观讲解各种涉税凭证和相关案例;第四,运用财税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涉税业务的实际认知能力;第五,到校外合作企业实习,让学生体验实际的税务工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方法手段

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能力为目标。具体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法、学生小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

6 结 语

CDIO教育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的宗旨。税法与税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运用CDIO模式来构建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改革教育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应用性的税务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覃蔚. 以CDIO教育模式建造《外贸单证实务》新的课程架构[J]. 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