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

篇1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教育;社会服务

音乐是结合文学、艺术于一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实生活映射的成果。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各个地方都独具特色,与当地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音乐艺术也紧跟其步调,不断前进。其中,流行音乐就以其独有的旋律个性,丰富明了的音乐内容,和贴近生活、易入人心的方式满足了年轻一代的内心追求。因而,它也成为年轻人最为喜爱,又积极参与的娱乐活动之一。就目前而言,流行音乐的广传度,也让它享有前沿的都市化地位。在流行音乐唱主角的音乐环境氛围下,音乐教育也备受瞩目。那么,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又将如何转变?笔者就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做简要概述,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的几点建议。

二、流行音乐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频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规模也不断扩大、完善。音乐教育的发展脚步也不断前行。不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素质,都有着明显的提升。但是,相对于一些音乐教育体系更加成熟的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在某些方面向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学习借鉴相关经验,找到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并结合实际,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优化。

(一)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共同点

音乐,对人类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视,是人类精神上不可多得的美味盛宴。国内外的音乐教育者在这一点上不约而同,认为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等综合因素中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譬如,在课程开设方面,国内外都根据不同形势,在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学年时段,妥善的安排了相应的音乐课程,并步步依照其制定的计划执行和完善。

(二)国内外音乐教育区别

音乐教育被愈发重视。普及音乐教育,让音乐教育成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要教育方式是各国的共同发展趋势。受国情、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我国与外国的音乐教育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国外的音乐教育中,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内心的审美。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操方面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情感表现的呼吁多于音乐技巧的训练,强调更多的是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从而取得一系列的音乐水平提升。在我国某些发达的一线城市,“琴童”就突破十万并仍然在剧烈增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已走入某些误区。例如,“琴童”的增长,虽然体现了我国人民开始注重音乐艺术的培养与发展,但也带有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比如,在一部分父母的思维里,音乐艺术的学习成为了进入名校的一种捷径。某些培训机构的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等。这都脱离了学习音乐最为本质的意义。其结果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日积月累,影响了我国整体的音乐教育综合水平。

三、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相关建议

(一)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开发

如今,国内外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创造对外交流平台,引进其他高校音乐教育的新颖教学理念,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模式丰富多样。然而,在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弘扬本土音乐文化,也同样作为高校的使命,被充分重视。在打开新思路,突破新格局,研讨新项目的新道路上,挖掘历史沉淀的传统音乐文化,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搬入高校音乐课堂,不仅对本土音乐文化发展和继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群“走出校门”

地方高校应鼓励学生多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活动,把所学的技能在大众群体中公开展演。把特色的、专业的音乐活动带到社会中,多参加一些具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助阵各类文化节的演出,让高雅艺术走出校园,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这类社会公益单位蝉联开展音乐鉴赏讲座,使得音乐教育普及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群还可服务于农村建设的“三下乡”慰问义演、关爱养老院文艺汇演、关注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高校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这类音乐活动不仅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也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结语

在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趁着音乐教育被推向为精神文化的重头项目。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该被普及,大众应该保有独立且正确的音乐认识。时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底蕴让社会音乐文化也步入稳固的持续发展阶段,而高校音乐教育更能为社会的音乐文化锦上添花。高校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社会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良性作用。高校有能力也有义务为此做出一定贡献。

作者:于诗异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英.流行音乐与当代大学生相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秦冉.流行音乐对音乐教育的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184-185.

[3]陈婷婷.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流行音乐的定位[J].大众文艺,2013,21:221-222.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建设

1.电子音乐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电子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传统音乐不完全相同的音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整个音乐的传统运作方式,也在现代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教育领域正在为建立系统和全面的电子音乐教育框架而不懈努力。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日渐强大和具备特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国际电子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新动态。教育界电子音乐专业的建设过程可对每个学者提供专业上的借鉴和营养,对音乐艺术院校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电子音乐自身的整体发展和电子音乐学派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达国家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是综合应用都走在了中国前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它们的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本领域。就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学科建设弊端的延伸甚至加速了我国这一专业的落后程度。我国没有历史性的深厚知识积累,研究和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如发达国家。电子音乐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可积极吸取国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I,结合我国实际,扬长避短,对于建设有我国教育特色的新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2.音乐教育领域中电子音乐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音乐传入我国,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但是这些先驱尝试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终止。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秉承“传统与当代结合,理论与创作并重,音乐与科技联姻”的建学思想,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其后1993 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先后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它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与此同时,普通高校、高等师范、职业学院、民办高校纷纷增设电子音乐专业。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发展。电子音乐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从2004年起,十二个以上省和直辖市已将中小学音乐教师电子音乐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开始有计划地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20年来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大环境更宽容、宽泛,与各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3.中国电子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

当今,美国和发达国家在电子音乐教育领域,其基础研究和应用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我国至今尚无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硬件设施不完善且教学导向带有盲目性;课程知识深度、教学范围及知识联系程度处于初级阶段。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发展和壮大我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音乐学院真正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音乐和科技两方面的复合人才,专业的全面性、多样性及教师队伍结构也欠合理。中国电子音乐教师队伍中97%属于音乐专业背景,3%属于非音乐专业,几乎无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电子音乐背景的教师则更少。美国教师除数量多之外,其队伍结构是多元化的,65%为音乐类专业背景,27%属于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专业,且有近8%的教师有电子音乐的专业学历。教师复合型结构对电子音乐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体系的合理化已成为我国最迫切的任务。

师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直接牵制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核心音乐设备价格昂贵,一系列的辅助器材的配备也难上加难,一般音乐院校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配备多套系统。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成果。

(2)课程结构与研究能力的缺陷

我国的电子音乐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水平较发达国家低很多,主要是介绍性和应用性课程两大方面。无论是音乐系科还是非音乐系科都没有研究类的课程,这一缺失决定了我国电子音乐专业无法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深入的有价值的应用研究,难以将电子音乐的各个专业总和为一个体系,来进行交流和补充,这对于本学科的长远纵深发展弊大于利。国内电子音乐的重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力度不足,而这些专业化和以创新研究为宗旨的研究所和实验机构不仅是进行电子音乐日常基础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学术和科研升华档次与水平的关键一环。今后,我国当大力建设研究中心以及专业实验室,为加快电子音乐的科研力度指明前进的方向。

(3)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

电子音乐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这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之谈。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课程的普遍建设和硬件投资的加快,国内对电子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说,观念和认识的不足直接阻碍了这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发展。

体制问题一直是音乐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就整个音乐领域而言,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与合作渠道,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单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失衡,学生难以接触到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且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体制对电子音乐这类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特质的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4)交流和沟通的不足

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音乐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和机构,为电子音乐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音乐学科甚至艺术领域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信息不畅,交流不便的的局面,形成国内音乐学科力量分散的不良局面,同时严重阻碍了电子音乐专业的迅速发展。今后当通过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网站,以及每年举行定期的学术会议,为电子音乐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机会,同时应加强电子音乐和其他音乐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4.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践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要以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摒弃局限于形式上的现代化发展。立足于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落后的现状,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大力引进,并结合中国的教育现实,从而进行融合式的变革。2l世纪的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也要求电子音乐教育进行大的改革,以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电子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在长期可持续的过程中积累符合中国音乐事业现实的经验。

(2)采取“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思想

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具备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应该形成一套由专业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课、由理论的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只有从“经验性”的传授到“理论性”的系统指导,学生才会从单纯和被动的使用工具转变为工具的“主人”。电子音乐设备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当抛弃追求设备的领先,而紧随音乐的“本体”并去掌握教育理念的真谛。

重视本学科课程建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系统性范畴的课程,在决定学科和本专业基本结构的关键课程上下功夫。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内在逻辑性和相互联系性,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电子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设计应遵循内容的科学性,协调基础原理类课程和开发研究类课程的比例,综合型、应用型和普及型并重,创造合理的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电子音乐专业具备自我改良的内部“微循环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电子音乐教师队伍和充足的资金、设备投入是促进电子音乐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开展电子音乐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成熟的教学操作技巧与技能。在此,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再一次成为重中之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派遣学者进修学习,引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照先进的课程结构要求,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师资源,施行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的培养策略。

世界各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事业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电子音乐是中国新兴的学科和专业,相对来说人们比较陌生,要想普及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其实用性强,其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强。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正确的进行教学导向,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4)“因地制宜”,发挥特长

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按照各自学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所开设的课程。美国电子音乐教育的布局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综合类大学利用自身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质的课程。而我国,教育水平排名前40的综合型院校,除了部分师范院校外,课程比例的不合理大大浪费了其学科优势。

今后应发挥综合类院校之长,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类的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开设。若电子音乐的课程建设不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类大学非音乐专业和艺术音乐专业一刀切,这不仅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而且可能带来教学管理上的弊端甚至失败。

(5)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

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发展,借鉴外来优秀思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是必由之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创作,增加我国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鼓励留学和出国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专业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综合现代媒体和因特网等有效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加大我国优秀音乐院校的宣传力度。

电子音乐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容易引进国外前沿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和课程配置,并付诸实施和快出成果,这是其优势所在。当然国内整个音乐界的体系也会较大的影响其发展,并与国外模式产生碰撞,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寻找一条适应自己实际的道路。

篇3

A. 课程简述

1、课程性质 2、课程价值

本课程涉及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哲学原理、美学原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课程和教学原理、测量和评价原理等范畴,并结合本专业的特性,介绍音乐教师教育和研究性教师的基本知识。围绕音乐教育这个核心,本课程在多门学科范畴内,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音乐教育的广泛问题给予多角度的阐释。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学会将音乐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纳入上述多种学科的范畴内,运用经过学生融会贯通的这些学科的传统的和现代的观点,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音乐教育的各种问题。它是所有学习音乐教育或有志于了解音乐教育的学生应当牢固掌握的1门重要专业课程。

3、课程目的

(1)总体目的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在从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测量评价、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了解这些范畴的基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掌握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体目标

本课程本着“厘清范畴、形成观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目标原则,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

1、明确本学科涉及的各个基本范畴和相应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掌握本学科各基本范畴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上相关的人物及其研究的对象、思想、方法和结论,构想进1步探究的可能性。

3、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5、了解主要的教育哲学、美学、心理学观点,在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并运用前人和自己的观点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

6、了解主要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7、了解课程的分类、要素和过程,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课程和教学课题。

8、理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工具,了解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际的评价新概念和方法。

9、理解研究型教师的含义,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课题。尝试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10、了解音乐教师教育在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运用这些知识。

4、课程内容

(1)内容选择原则

1、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的定位,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原则为:

(1)现实与历史、教科书与经典原著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本学科的现有范畴和知识,又选择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有关的教育原著,要求学生在浏览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教科书表达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各种观点的历史渊源,以及各种观点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2)系统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又引进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鼓励和敦促学生追踪最新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和方法。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的内容属于理论性质,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又顾及这些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

(4)知识与研究相接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既保证基本的知识,又着重考虑学习的内容能够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2)课程内容与进度

1、课程内容

(1)音乐教育的历史。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4)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自学)。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6)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7)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8)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9)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10)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11)音乐教育研究。

(12)音乐教师教育。

2、教学进度与要求(参考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活动要求参考进度

次序 内容 重点 课外/课内要求

1 音乐教育的历史 历史线索和人物、事件 阅读第1章/项目

2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阅读第2章/项目

3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各派观点的合理和局限 阅读第2章/项目

4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阅读第3章/项目

5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各观点与音乐教育价值 阅读第3章/项目

6 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对象与音乐教育 阅读第5章/项目

7 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社会心理影响音乐教育 阅读第6章/项目

8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角度 阅读第7章/项目

9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其他概念与音乐教育 阅读第7章/项目

10 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目标分类学及其运用 阅读第8章/项目

11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 阅读第9章/项目

12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原理与现实的课程改革 阅读第9章/项目

13 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工具、类型、用途、过程、 阅读第10章/项目

14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型教师、方法类别 阅读第11章/项目

15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阅读第11章/项目 17 音乐教师教育 国际比较、音乐教师标准 阅读第12章/项目

18 复习周与考核 研究项目总结 考核/项目

5、课程实施

(1)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为36学时。

(2)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

2、学生课外自读。

3、学生个体/小组课外研究(项目)。

4、学生个体/小组项目演示(课堂)。

5、课堂讨论。

6、网络交流/网络答疑:使用本课程“教学互动”学习论坛和网络互动栏目。

(4)主要教学材料

1、主要教科书(2)刘沛编制(中英文电子对照版本):《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音乐教育教育原理》。

2、同类教科书(2)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4)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详见“教学资源”。

(5)教学条件

1、教师条件

本课程要求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1定积累的教师承担主讲。

2、设备条件

本课程需要使用计算机、投影、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6、课程评价

(1) 评价原则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在阅读、讨论和理解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能够把音乐教育中的问题纳入本课程的相应范畴和专业的思维及语言给予讨论,是否能够主动地运用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解决音乐教育活动的某些实际问题。

(2)本课程的评价性质重在过程评价,而不仅是卷面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地投入属于学生应当自主完成的项目研究、项目展示和观点辩论。本课程还重视“隐含性”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评价与教学的过程自然地融合,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评价标准

1、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的掌握和理解。

2、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基本内容的相关性。

3、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4、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4)评价比例

1、课堂出勤(必须)。

2、项目研究(50%)(平时+期末)。

3、课堂演示(10%)。

4、讨论参与(必须)。

5、试卷考核(40%)。

B. 内容详述1、音乐教育的历史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音乐教育简史。

2、西方音乐教育简史。

考核要求

了解中国和西方音乐教育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以及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教学要点

主要哲学流派的人物和观点,及其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3种基本的哲学观点。

2、3种观点的强点和弱点。

3、哲学观点与教育。

考核要求

了解3种教育哲学观点的形成渊源;理解各自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哲学观点解释音乐教育的实际问题。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教学要点

6种主要的美学观点,及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论证。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6种音乐教育美学观点。

2、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论证。

考核要求

理解不同美学观点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证角度;综合不同的观点,用全面的视角解释、分析和设计具体的音乐教学案例。

4、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教学要点

音乐素质的遗传与习得;社会化;与音乐行为相关的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先天论与后天论。

2、社会化的过程。

3、人类音乐行为。

4、影响音乐行为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

考核要求

理解音乐教育包含的社会学性质,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音乐教育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思考在音乐教育课题中运用社会学原理的可能性。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青少年在群体中的发展心理特征及其对音乐学习尤其是学习内容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象。

2、从众。

3、角色和期待。

4、竞争与合作。

5、领导能力。

6、自信感。

7、态度。

8、创造力。

考核要求

理解在群体环境中,青少年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思考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促进青少年的音乐发展和健康的音乐教育的实施。

6、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和发展观点,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理论观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2、儿童发展(皮亚杰、布鲁纳、加德纳等)。

3、认知过程。

4、学习动机。

5、音乐能力。

考核要求

理解各派心理学观点的立场、角度和方法,结合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和学习中综合运用心理学的不同观点来全面地解释和设计课程与教学。

7、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分类学;目标模式的局限及其拓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育目标分类学。

2、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述。

3、有序的音乐学习理论。

4、目标模式的局限以及其他模式。

考核要求

在理解目标模式和其他模式的基础上,设计音乐教学的任务分析、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

8、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教学要点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的原理,以及现实的课程改革。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和分类模式。

2、课程发展的要素、课程 文件。

3、国际著名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

4、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过程。

考核要求

了解课程的分类、功能、要素,相应的文本逻辑体系。了解国外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以及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和重要的课程文本。思考并表述课程改革现状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9、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工具的工具、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测量的基本知识。

2、测验的类型。

3、音乐教学的传统评估方式。

4、评估方式的更新。

5、教学方案的评价。

6、音乐教师的评价。

考核要求

了解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的工具及其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在自己的发展中运用相册式自我评价的方式。

10、音乐教育研究

教学要点

研究型教师的意义;研究方法的类别、用途;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设计。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研究型教师和研究的价值。

2、研究文献的检索和解读。

3、研究的类型、方法和适用范围。

4、适用于课堂教师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等)。

考核要求

了解研究方法的类型、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在理解主要研究方法的功能基础上,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并体现出1定的研究构思的独特性。

101、教师教育及其发展方向

教学要点

教学专业化;音乐教师标准及其评估的趋势。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师教育专业化及其发展历史。

2、音乐教师教育的国际国内动态。

3、教学的科学、艺术和技术。

篇4

编者按 5月13日~14日,“为了孩子、为了梦想: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北川论坛在四川省北川中学召开。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的第四天,首都师范大学拉开了对灾区学生进行音乐治疗的序幕,在音乐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又将音乐治疗工作延伸拓展为音乐教育改革。本论坛围绕“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探讨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能否直面现状,更好地承载期待与梦想。本期特刊发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周世斌的文章,以飨读者。

汶川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了5周年。5年来,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从地震的阴霾中走出来,经过不懈的努力,重新建立了美好的家园。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新北川县城,共同见证这所经历地震、从废墟中挺立起来的北川中学所创造的奇迹。

2008年5.12大地震后的第四天,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周世斌和他的学生们冒着余震的危险迅速组建了全国第一支音乐治疗团队。他们在一顶顶帐篷里开展音乐治疗工作,用音乐抚慰学生们遭受创伤的心灵,用歌声让孩子们悲伤沉郁的脸庞露出微笑。这段患难与共的经历,使首都师范大学和北川中学师生的心紧紧联结在一起,并从此拉开了首都师范大学长期援助北川中学的序幕。2008年9月1日,笔者出席了地震后北川中学的第一个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并代表学校承诺:首都师范大学和北川中学风雨同舟、直到永远。随后,学校的第二批音乐治疗援助团队来到北川中学。当国庆节笔者再次来到北川中学时,观看了学生们组建的合唱团、管乐团、舞蹈队、轮椅吉他队的精彩表演,深深地感觉到地震的阴霾正在散去,欢歌笑语又重返校园。

2009年5月8日,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灾区教育重建一周年纪念活动,北川中学的刘亚春校长带领着轮椅吉他队的学生们应邀参加。学生们的表演既展示了他们自信与青春的风采,又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灾区所有师生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这次活动中,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周世斌副院长作词、张大龙教授作曲的《北川中学之歌》赠送给北川中学。歌词十分准确地表达了灾区师生的心愿,深受师生们的喜爱,被北川中学确定为校歌,对师生们产生了很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歌词“美丽的校园,我们梦开始的地方”与今天描绘的伟大的中国梦正相吻合。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而学校正是为孩子们编织梦想的地方。

令人欣慰的是,5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已有37批次师生们来到北川中学,用大爱、用音乐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用音乐的力量搭建起心灵相通的桥梁。以此为契机,学校将这种援助工作不断深化和开拓,把北川中学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基地,在国内率先提出“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的新理念,提出“让每名学生都参与音乐表现与实践,享受音乐表现与实践带来的审美体验,从而全面提高人生修养”。在音乐课堂上,将合唱、器乐演奏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将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以音乐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为支撑,以国家级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在创新理念和实践中形成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引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促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合作与创新双向轨道,已经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携手绵阳师范学院积极探索首都高校、地方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发达地区教育与边远地区教育对口衔接、高师音乐人才实践能力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双核心”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这一改革实践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川中学也借助首都师范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正在努力打造特色教育的品牌。这一切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梦想。

篇5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 教学质量 贵阳市高校

中图分类号:J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5-040-01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针对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人才,毕业后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本文以贵阳市师范学院为例,阐述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情况。

1.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一门专业化要求很高的学科,高质量的学前音乐师资不只是唱歌跳舞,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因此提高学前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2.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必要性

音乐是培养儿童优雅个性,促进智力发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一切从娃娃抓起”。随着家长对孩子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有着音乐特长教育的幼儿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笔者走访贵阳市多家幼儿园了解到,随着我国对幼儿教育现状的重视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凸现,特别是音乐教育的幼儿教师严重匮乏,未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

3.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专业思想不牢、师德修养不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能力较差、偏重于艺术技能、观察研究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比较缺乏,是贵阳市师范学院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普遍问题。学校应当下大力气,严格课程考核,严格毕业质量管理,确保毕业证的含金量。

4.如何提高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质量

4.1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应用型音乐管理人才是学前音乐教育的重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动学习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一直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细化教学细节,注重以情景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独到的赏识教育带动学生的成就感,全面调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和资源,增加毕业生走入社会岗位的适应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2 夯实专业基础

要求学生们学习好音乐基础课程,包括五线谱、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作品分析等等,在学习时与他们一起研究,一起分析作品,把握准确的音乐形象与情感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们开阔视野、活跃思路,还能够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

4.3 注重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培养

独奏是学前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训练能够让学生掌握其它乐器乐种、其它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能够接触到更多、各式各样的新作品。

4.4 注重个性培养

如在钢琴基础课教学中,老师演奏了一首中国曲目《彩云追月》,然后抽派学生上台演奏。 在认真聆听学生们的演奏之后,老师首先给学员莫大的鼓励:“其实你们的技巧都很好!

4.5 培养教学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最终是要接触孩子。幼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用这种兴趣去感染每个孩子;要表现出激情,和孩子们在一起跳呀、唱呀,把甜润的歌喉、优美的动作渲染给孩子;用丰富的感情面对孩子,在孩子们心中播种艺术的种子;用强大的感染力,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喜欢上音乐和舞蹈。

4.6 培养就业能力

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学校自学生进校园时就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意识教育,给每个学生传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4.7注重师资力量的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三级教学督导制,通过随机听课、检查资料、交流谈话等形式,加大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督学督导力度。学院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聘专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通过教学督导的常态化,学院要求在每学期督导工作全部完成后,督导小组根据督学的情况撰写督导工作总结。通过全面的教学检查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督导,有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5.结束语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学前音乐教育同样如此。如何以强化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为抓手,形成基础文化课、艺体修养课、专业课并重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群体的现状,我们音乐教师的观念中必须放下高雅艺术所谓高高在上的架子,寻找一个尽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贴合的切人点。国外流传一种说法:一个高明的教师,既了解学生想要的,也知道学生缺少的,更加懂得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得到他不曾想得到的。这和《沧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是不谋而合的。于是我想起了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在一堂欣赏课上,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家,他以“旧曲翻唱”的点子作为这堂专题课的启动元素。首先把学生熟知的某些流行歌的旋律呈现出来,当音乐响起,学生马上反应是某某歌星唱的,这样就立刻掉进教师设下的“陷阱”里。原来,这位教师所选的音乐全都是现代的音乐人把几百年前音乐家的作品按流行音乐的风格改头换面的“杰作”。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引发了学生对音乐巨匠讨论的热潮,接下来,他们的创新思维就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了。这边,大家自发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某个音乐家的资料,为下一堂课的演示做铺垫;那边,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改,我不可以改吗?”“我也想把我喜欢的音乐搞个DIY,关键是改动什么呢”学生们许许多多的创新思维进发了。试想,如果教师没有找准这个合适的切人点,即便做了充足的教学准备,学生也未必愿意理解教师的一番苦心。所以,实施音乐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寻找他们能接纳、不抗拒的事物,并从共同的话题人手,多寻找音乐、艺术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使学生能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实施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要创新

实施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好的开端,还需要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创新。目前,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中职音乐教育要注重手段和形式的创新。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节奏、旋律等抽象概念的时候,利用MIDI等电子键盘把音乐作品进行逐层删减和叠加,电子仿真手段快速而直观地把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了,相比以往要进行大量的模唱、打拍子和数节奏等方式来得更有效。毕竟对于普及音乐常识的教育来说,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创新

篇7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据统计,80%以上的学生进校前从未学习过钢琴,而学习过钢琴的学生中,大部分也只是从高一、高二开始学习,且为了达到高考要求,程度拔高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我国就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在钢琴相关领域的就业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等级不高、自身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加之钢琴学习不如声乐、葫芦丝那样能够短时间内取得成绩,因此,许多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三)师资队伍匮乏,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刚升本学校,面对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原来的师资队伍无论从学历结构上,还是从人数上均已无法满足教学发展需求。此外,升本5年内的学校,90%的钢琴教师为本省甚至是本校毕业生,学缘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且科班出身较少,甚至部分钢琴教师是之前演奏手风琴、电子琴的人员在学校升本后为缓解教学压力转为钢琴教师的。

(四)课程设置欠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分设置不合理。由于专业课程学分设置过低,为修满学分,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与专业没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其次,任意选修课专业开设不均衡。其中钢琴相关的选修课程过少,而声乐、舞蹈方向的选修课程占据大量比重,这样对于钢琴主修学生来说可涉猎的知识范围相对狭小,对其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大锅饭”式的专业课设置。钢琴课在一年级、二年级为专业必修课(4个学分),且是以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三年级、四年级为限定选修课(4个学分),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这样“大锅饭”形式的教学模式,使一些优秀的钢琴学生在一、二年级仍然接受小组课教育,严重影响其专业技能的提高进度。

(五)交流活动较少,高质量钢琴音乐会(演出)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资金相对短缺,无法举办高质量的钢琴音乐会,无法给教师、学生创造更多视听平台。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钢琴音乐会均由系(院)内部个别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钢琴教师担任演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汲取到的知识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钢琴教师自身演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

(六)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综合性院校,学校工作重心为建设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常常处于被忽视状态,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

二、解决办法

(一)培养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创建应用型大学是切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一个正确方向,在学校前进的大方向指引下,音乐教育专业也应沿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前行,而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也成为必要任务。

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意识形态上要深刻认识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不如老牌本科院校的实力雄厚,如果从钢琴演奏专门人才方面着手培养,容易产生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的状况,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我们培养什么类型的音乐人才,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不能一味地以专业水平要求学生,一方面学生自己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

其次,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根据调研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些学校对教师的钢琴水平要求并非是演奏很艰深的音乐作品,而是集中于钢琴伴奏的需要。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技巧练习与声乐正谱伴奏①练习应相互搭配,做到技巧练习是钢琴伴奏的补充,钢琴伴奏是技巧练习的最终目的。

最后,建立创新型钢琴课堂。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城镇、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钢琴教学应打破陈规的“回课-教师指正-练习-新课预习”的模式,而是应创建一种应用型的新型钢琴课堂。据调查发现,80%以上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上课,因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各类专业知识是零散的,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组织,而中小学音乐课要求的音乐知识是综合的,是将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声乐、音乐欣赏贯穿起来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知识整合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钢琴必修课不应采用全盘统一的授课模式(即无论学生程度高低,均进行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应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分级考试,达到较高级别的学生可从进校起就上“一对一”的钢琴课,中等级别的学生上“一对二”的小组课,中等以下级别的学生上四至六人的集体课。但是,入学专业分级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与每学期的专业考试成绩相关的,倘若中等级别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达到较高级别的水平,就可以在下一学期上“一对一”的钢琴课,反之,如果高级别的学生在一学期内没有刻苦练琴,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退步,便在下一学期转为“一对二”的小组课或集体课。这样在不断分级考试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为追求“一对一”的钢琴课而努力练琴。

(三)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通过专升本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无法满足升本后的教学需求,因此,建设符合本科院校条件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队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原师资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基础,是与学校共同前进的“老战友”,这部分教师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任由其阻碍学校发展,因此,进修学习是这批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质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2.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匮乏的现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无疑是一个快捷而有效的办法。通过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既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又能带来学科前沿动态,促进学科发展;还能提升原师资的学术科研水平。

3.优化学缘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人事上的“关系纽带”,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而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学缘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甚至同事之间是师生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优化学院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又一难题。学校人事部门应在人才引进和教师进修方面把好第一关,广泛吸纳国内外各院校的毕业生。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大后方”,是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同时学校也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知识理念,“双赢”是学校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核心。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中小学实习实训基地是其展示能力的最好空间。通过实习,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实习基地的音乐教育献计献策。此外,新建本科院校钢琴教师通过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密切联系,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特点、变化以及所培养的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思考,形成科研成果,最后将科研成果实践于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实训基地也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带动下,不断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深化素质教育。

(五)提升办学软实力

篇8

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学习在提高少年儿童的听觉能力、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及促进智力开发等诸方面所显示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作为实施音乐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音乐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惟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音、体、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上一位思想活跃、又有音乐爱好和音乐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音乐课;反之,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这对于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音乐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学校音乐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63的中学和2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音乐教师,在全部音乐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音乐教师总数的26,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升评优的需要,有有近半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音乐只是兼教。如此指导思想,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音乐教学设施的善。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也没有,更谈不上手风琴、钢琴、电子琴、音响、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水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置于柜子里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音、美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音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等要求感到力不人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音乐课上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

关于美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早有先见:孔子的“六艺”,“乐”居第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开启人类心灵的三把钥匙,音乐为其中之一。大量科学实验证明了音乐在塑造人的品格方面所具有独特功能。当今,城市中的许多中小学在业余时间接受歌唱、舞蹈、乐器、美术等艺术训练,同时又有非常出色文化课成绩。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音乐状况,应首先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各极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音乐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加强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开启学生智力、增强道德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的启迪良友,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音、体、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20__年,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的主要工作要点中即包括“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这说明国家已开始将乡村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问题列入工作日程。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浸泡在鸟语花香和民歌民谣之中,对大自然的感受也更为深切。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城市学生所不及。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都曾受过乡村音乐的熏陶。

2、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艺术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音乐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重响歌声、乐器声,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之美。

:请记住我站域名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击乐、二胡等)。

篇9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的特性兼具艺术性和师范性,对高师音乐专业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直接影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成绩。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入手,通过对问题现状和背景的分析,提出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至少应包含的几个要素。以此文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现状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8万。但许多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水平普遍较低,许多教师表现出业务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学历职称未达标等问题,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及体系被引入,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结构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使他们迅速建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充分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学习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和研究的设备、方手段,从而有效地运用到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实践中。 

二、背景 

(一)对“人的发展”的认识。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概念,它不仅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人在音乐发展的同时,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又凭借音乐学习文化。 

(二)“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全球化”是指基于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全球对话,是世界上人类从过去各个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一体化的变迁过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 

(三)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规格 

从就业情况来看,目前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对本市23个用人单位就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中小学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多元文化音乐”的观念、较强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 

三、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教学能力结构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点: 

1. 组织教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管理能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专业的学生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对课堂如果欠缺管理能力,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对这种情况,以前我们总是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事实上,是否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划、组织、引导、控制教育教学活动,协调教师和学生间各种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施教。专业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管教结合,循序渐进,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溺爱、纵容、迁就学生。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景”。 

2. 教学设计的能力。音乐专业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呈现和讲授简单的知识,而应以学生为应变对象对教学内容作加工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做出恰当的安排,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由于高师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教案设计分理论性和技能性两种。理论性教案要依据课程标准,将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分配进行具体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各教学环节自然的衔接与过渡,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以及设计好其他各类教学问题,理论教案的设计要体现出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技能性教案,除具备要有的技术理论外,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师还应在上课前进行技能教学设计,它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从音乐的层面上来说,它是种技术性的能力。 

3. 教学科研能力。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不仅是音乐教育的实践者,还应该是集教书、科研等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调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方法,坚持教改实验,重视资料积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得到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尤其是音乐技能课,教师在演唱、演奏中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想法,就要求专业教师把它进行探索和追求,分析、评价和筛选,从而升华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能锻炼科研能力。它们相辅相成,教学的实践能积累科研,科研的成果反过来又服务于教研,这样能极大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音乐专业教师要实现由“教学问”向“做学问”的转变,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4.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组织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的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思、决策和解决,自觉的进行自我评估,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可能有很多浅层,感受型的记录经历,但它不一定是经验,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应以自身教学现状的反思为动力,以对教育经验的积极整合为内容,逐步积累,系统的梳理,批判性反思,摒弃浅层的一些感受性的记录。形成对问题的决策和解决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 高等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不同程度地影响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受教育的形式。为了使特殊儿童能在后天环境的刺激和训练下激发出潜能,达到身心平衡,各特殊学校及机构迫切希望能针对特殊儿童开展音乐治疗。无奈现有音乐治疗人才(教师)稀缺,使特殊学校和机构无法如愿开展音乐治疗。即使有的学校和机构开展了音乐治疗,也是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我院为了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急社会所急,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上,调整了我院人才培养的规格,增设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双师应用型”人才(教师),即有双重能力的音乐教师——既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水平,又具有一定的音乐治疗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音乐教育、音乐治疗及我院音乐教育现状的了解,对特定教育环境下音乐治疗人才的培养,即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1.音乐教育。

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性的,具有音乐及其他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能够胜任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合格的音乐人才。它强调高等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掌握音乐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音乐实践技能,还要接受过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音乐教师素养,能够从事音乐教育的基本能力和具有一定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现代国家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又使高师的音乐教育办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2.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一门融合多重学科于一身,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以促进特殊需要者的身心健康。以布鲁夏的阐述来看:音乐治疗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而且是人际关系的过程的。作为一种艺术,音乐治疗是由科学方法组成的,聚焦在人际关系的过程上。作为一种科学,它充满了艺术的活力,以及治疗师与治疗对象充满人性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这一过程是被艺术所推动和促进,被科学所引导。①这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治疗是一个长期、严谨、系统的干预过程,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发展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音乐教育不能等同于音乐治疗。

3.音乐教育背景。

首先,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三年制的专科教育,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和专科课时总量的限定下,在达到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达到音乐治疗方向的培养目标。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将它们有机地集合,使其相互依赖,且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双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源,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个体的音乐素质及能力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学生不及普通师范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中创设利于学习、成长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应包括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思考,还应该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同类专业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集众家所长,既符合基础教育需要,又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对音乐治疗人才的需求及当前毕业生去向多元化的趋势,从而为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毕业生的就业与就业的多种选择提供良好的前期服务。

1.培养目标的客观、准确及宽泛化。

历年来我院音乐教育专业均以为特殊学校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为培养目标。回顾多年来音乐教育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个别去中学、大部分去特校、少部分去幼儿园者有之;到省市残联下属机构、私立特校、各类机构、普通小学、甚至改行者也有之。随着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尤其是城市)的相对饱和,音乐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以及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特教学院的音乐教育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仅仅面向特殊音乐教育,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大的音乐教育,并且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笔者认为,我院的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为各类不同层次、不同体制的特殊学校及各类机构需要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工作者的单位、部门,培养既能从事音乐教育,又能开展音乐治疗工作的合格人才。

2.课程在传授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满足多元化需求。

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除公共课外,专业课主要分为音乐理论与音乐治疗基础必修课、音乐技能基础及与音乐治疗相关的必修课、教育类必修课、主修方向限选模块课、专业任选课等类别。

(1)音乐理论类基础必修课和音乐治疗必修课应重应用、重基础、内容实用化。理论类课程包括基础和声、舞蹈、特教概论、基础教育学、音乐治疗学基础和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治疗方法技术、音乐治疗评估方法、音乐课程教学论等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MIDI音乐制作、打击乐演奏等实际应用能力。设置具有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特色的课程,即在适当精简、压缩各门课程课时的前提下,适当加大音乐治疗方面的课时量,并在教学中注重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转化成音乐治疗的实际应用能力。

(2)增设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治疗技能实践类课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加大训练与实践,各音乐技能及相关音乐知识渗透的教法课程,为此特建议开设音乐治疗技术训练与实践课,各音乐技能在音乐治疗中的使用训练课程,如:打击乐器的演奏、歌唱、即兴活动的设计等,从而为音乐治疗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及对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概念上混淆认知扫清障碍,同时为毕业生求职奠定良好基础。

(3)教育类课程应面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能力扎实化。教育类基础课必须面向基础教育及干预,进一步思考应如何完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并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课程中,从而加强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如:特殊学校音乐教学设计、小学音乐教材研究与实践、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概论等。

(4)主修方向类课程系列化、学生主体化。建议充分考虑多元化特殊教育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师资状况,设置多方向、多模块的课程组合,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限定选修(必须达到选修方向要求)其中某个方向模块,如:基础手语、基础盲文、手语舞蹈、儿童画、手工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创业、择业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建构音乐治疗学科合理的考评体系

在教育理论中,考评是维系品质的保证。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课程考评方式主要是:一方面遵循音乐治疗课自身学科和课程属性规律,另一方面遵循音乐治疗人才培养的规律。在统合上述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教育评价理论及国内外音乐治疗人才评估方法,充分发挥考评的检查、管理、导向和促进作用。对传统单一考试方法进行改进,以下是考评方式的几个方面。

1.从传统目标、结果取向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目前,音乐治疗类的课程采用闭卷为主,开卷为辅的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仍是普遍做法,它是典型的“结果取向评价”模式。它重视的是教育结果的实现,忽视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音乐治疗类课程采用此评价模式易造成学生的知与行分离,从而影响音乐治疗类课程的实效性。建议在今后,采用“发展性评价”模式,强调学生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评价目标应着眼于未来发展。应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的科学的评价模式。发展性评价理论对音乐治疗类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音乐治疗类课程要敢于将发展性评价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使考评成为促进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素质的动力。

2.对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两个过程实施考评。

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结合改变了以往音乐治疗类课程以“听”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将理论与体验、学习与实践两大环节结合起来培养人才。以前,音乐治疗类课程实践教学因受场地、师资、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使得音乐治疗类课程只能局限于课堂内的听讲上。鉴于此,音乐治疗类课程要以考评环节为突破口,依据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在专业实践教学场所——音乐治疗室中,形成音乐治疗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实务操作考核权重,使考评立足于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两个过程。

3.实现由校内教师单向考评向校外教师双向考评转变。

校内学习和治疗室操作与校外社区、敬老院等实践机构相结合,强调发挥校内和校外的各自优势以培养人才。校外实践单位参与音乐治疗类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顺应了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治疗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又有效弥补了传统单一教师实施考评的不足。

4.考评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突出“音乐治疗特色”。

当前音乐治疗类课程依然沿袭了音乐教育的做法,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结合特征不明显,滞后于中外音乐治疗的教育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与实践教学倡导的“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背离。因此,需要改变考评内容重教材理论的趋向,根据音乐治疗教育自身的特色,将考评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考查。

总之,考评是“杠杆”和“指挥棒”,考评的改革可以带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育内容的变革。促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继续和深入,使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治疗人才(教师)培养模式趋于完善,使音乐治疗类课程能更好地适应音乐治疗人才(教师)的培养。

注释:

①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No3.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

[2]许凌.中外高校课程设置比较[M].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3]曹翎.简论对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6(6).

[4]冯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音乐探索,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