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法治意识

篇1

关键词:高中生;法治意识;问题;策略

要充分认识高中学生拥有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加强培养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利于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促进我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一、高中学生自身法治意识的具体现状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并没有开设与法律相关的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媒体报道。高中学生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的相关法律知识内容比较零散,数量不足。高中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犯罪行为缺乏基本的认识,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未来的成长。

(二)缺乏权利意识

权利意识就是能够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正当权利,敢于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同时尊重国家以及他人的基本权利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高中学生由于从小的处于被管理的位置,这种思想长期定位,导致高中学生在学习或是生活中不善于通过正当途径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最终使自己或他人甚至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缺乏法治信心

部分高中学生会错误的认为法治不能解决生活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弊端,甚至认为权力大于法律,很多高中学生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违法现象表现出麻木不仁,缺乏对法治社会的信心。更有甚者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只会一味的谩骂,却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这些行为都是缺乏法治意识的重要表现。

(四)缺乏守法意识

通过对部分高中学生进行相关的法治意识调查后发现:长期在学校里埋头学习的高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法律知识是与各种犯罪分子打交道的工具,认为法律的内容离高中生活比较远。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法律的相关知识存在于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高中学生随时都在受各种法律的保护、引导和制约。高中学生受到了多年系统深入的教育却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也是学校法治教育缺失的表现。

二、增强高中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对策

(一)坚持依法治校的基本理念,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在依法治校的实际操作中,高中学校的管理层需要具备非常明确、精准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在法律法规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学校管理者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根据具体形式需要改变校内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维护学校办学拥有的自,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学校自身的合法权益。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都与学校存在内在的关联,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对学生以及教师进行管理,为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奠定基础。

(二)教师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法治意识

增强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教师首先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拥有正确的法治观念。高中教师处于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师自身的思想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培养高中学生法治意识时,首先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配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法治知识,引导学生站在法律的视角下,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利用法律知识对自身拥有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三)树立平等的法治观念,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在教学课堂上,虽然教师与学生分别处于教与学的位置上,但是在所有法律面前都是人人平等的。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都需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禁止出现身体上的惩罚或者贬低学生人格的事情,相反应该利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将学生看成是教学中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通过依法施教为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在政治课堂中改变传统法治教育的方式

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法治意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与部分教师仍然沿用陈旧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关联。教师需要贯彻落实新课改中具有的精神,将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体,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法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法治教学最大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通过对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利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培养学生具有法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需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更有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的和构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将法律知识内容更多的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案例的选择,推动学生将外在的法律知识转化成内在的法律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强高中学生法治意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意,对高中学生进行法治知识教育,采取恰当的方式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也是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为我国建立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佳友.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D].西南大学,2010.

[2] 王少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2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其中,让他们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学习,这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发现问题的基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

一、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由于问题具有障碍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成为学生提问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因势利导地创设能反映问题实质的教学情境。具体地说,可以把所教的知识或编成故事,或通过直观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或组织竞赛等等,进而引导学生顺着情境进行观察、思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疑惑和“愤”、“悱”的心理感受,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发现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已经形成较为深刻的问题表征的作业场景和问题空间,对下一步分析问题表征大有帮助。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先用电脑演示一头被拴在木桩旁的牛吃草的情境。启发学生,看到这一情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情境内容虽简单,却已经充分反映了圆的面积的问题实质:圆心(木桩)、半径(绳长)、圆的面积(牛吃草的最大范围)。以趣促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很快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圆的面积的本质问题:牛吃草的最大范围是什么图形?什么是圆的面积?怎样求圆的面积?求圆的面积与拴牛的绳长(即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教师再趁势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启发学生动手拼摆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形象和表象,同时质疑:圆能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近似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有什么联系?怎样从中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数学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有爱寻根究底的意愿和积极态度。

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提炼问题

问题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就要求教师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学习、生活中的知识、经验积累作为“现实原型”,用数学语言(数学概念、符号、命题、公式等)抽象出客观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从而得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即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绝大多数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以教学“乘法分配律”为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以平常购买文具等具体的生活经验积累作为“现实原型”,回忆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每只铅笔5角钱,每本练习簿8角钱,买3支铅笔和3本练习簿一共应付多少钱?学生对于这样亲身经历倍感熟悉的具体问题不难凭经验解决。方法一:5×3+8×3=39;方法二:(5+8)×3=39。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从中寻找“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问题:为什么两种计算方法不同,得数却相等?能否将方法一和方法二互相转化?其中有什么规律吗?根据这个规律能否进行简便计算?怎样简算?此时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的“原型”,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生活实际中提炼出建构和应用方面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三、在新、旧知识比较中思考问题

问题具有探究性。为了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我们常常把学生置于一个存在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中。当学生面临时这样的问题情境,发现“矛盾”但又缺乏对策时,会引发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必须把握数学系统性强的学科特点,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针对教材重、难点,作新、旧知识的比较,启发学生探究其中的异同,从中思考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就是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一堂课需要发现的主要问题。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整数除法”的后继发展知识。教学重点是除数的小数点的处理。教师可以紧扣两者间的本质联系,设计一组比较题:475÷25;47÷0.25。学生解答后一题时卡壳,但又缺乏现成对策,试图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一座桥梁,借助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于是就思考出这样的问题:第二题与第一题有什么不同?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商的大小不变呢?依据又是什么呢?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对所提的问题能正确表述,说明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四、针对未知问题引进辅助问题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指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引进辅助问题。而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比较容易提出一些终极性、总结性的问题,这样的“大”问题不能适应学生直接解决问题的要求。因此,当学生提出一些“大”问题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和鼓励学生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必须先行解决的“小”问题。

举个例子,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比较容易提出直接指向结论的问题: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顶点、梭、面等几方面提出能具体解决这两个“大”问题的辅助问题。如: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各个面有什么异同点?长方体有几条棱?几条梭的长度怎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又怎样?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经常训练学生用引进辅助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未知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问题意识。

五、通过反思活动悟出问题

汉斯·弗洛登塔尔教授认为:“教师要鼓励和促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反思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被忽视或易错的内容,学生往往运用直觉思维或凭借猜测去解决问题,造成错误。教师要针对这些弱项,鼓励和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让他们学会反思。通过反思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偏差和思维失误,触及问题的核心,从而悟出较为深刻的问题。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余数的小数点的处理是学生觉得似是而非的“盲点”问题。由于笔算时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根据商不变性质转化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因此学生常常出现如下错例:3.76÷0.26=l4……12(余数应是0.12)。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矫正学生的错误,而应将错就错,放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澄清本题的除数究竟是转化后的26还是原先的0.26,以及除法计算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问题。促使学生从自行反思中悟出导致错误的根源问题:商与被除数的小数点有何关系?余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又有何关系?为什么?这样,学生在通过反思悟出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意识得到提高。

六、于问题的思考中追问问题

问题具有发展性。一个问题的解决常常伴随着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是问题解决之前的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或在问题解决之后,也常常可能由该问题引发进一步追问,引申出新的问题。因此,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和追问,也是一种有效的质疑方法。

例如,在“商不变性质”一课小结时,可以引导学生追问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如果有余数的话,那么余数变不变呢?”显然,学生能追问出此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问题,说明已具有比较自觉的问题意识。

篇3

在传统的政治教育中,教师进行法制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分数,让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的好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应试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重视。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了政治知识之后,还是不明白如何应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就要转变教学意识,能够认识到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因此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素质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学生社会应用能力非常差,他们对于社会性、独立性了解不够深入,感情脆弱、自我中心意识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现在的教育存在缺陷,家长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例如让他们学习外语、钢琴、作文、写作,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比较落后。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就要告诉学生更多的关于社会生活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的发展。政治教学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在进行政治法律教学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明白,法律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冤枉任何一个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明确法律的要求,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人。例如在学习“肖像权”的时候,有的同学就会问道,“老师,我发现我在照相馆照相之后,我的照片被他们挂在了橱窗展览的位置,我这是不是被侵权了呀?”教师就可以给同学们解答,“这就是你的肖像权受到了侵犯,照相馆在不通知你的前提下擅自使用了你的照片,你应该和照相馆进行协商,让他们取下你的照片或者是请求案例的赔偿。”

二、发挥课堂作用,提高学生的法制能力

教师可能会发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状况,对学生强硬的灌输知识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很可能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转变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法律的学习产生兴趣。在进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法律条款,让学生明确法律学习是有依据的,这样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继承法”讲解时,教师就可以给同学们列举继承法中涉及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讲解相关知识的时候,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法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时政演讲,突出法律主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在上课之前的五分钟讲解自己知道的时事政治,并且表明其中的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每个星期评选一次时政演讲达人,每一个月评选一次时政演讲优质主题,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例如在上课之前,有的同学演讲道,“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姓名权。今天今日说法中涉及这样的案例,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使用法律的武器,积极的维护我们的姓名权。”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篇4

【关键词】中职 法律意识 培养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依法治国,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加强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可以造就一代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且可以进―步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诸如打架斗殴、偷盗赌博、诈骗恐吓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至18岁之间,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的心理,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易受外界影响,如果引导不当则容易误入歧途。

2、在校期间普法教育薄弱。中职学生教学计划中,只有第一学期有《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且教材内容滞后,法律条文多而适应学生特点的案例少,学生不喜欢学习。平时进行的一些普法手段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法律宣传力度不大。

3、部分学校的法治环境差。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人为治校多于依法治校,个别领导和部分教职工家长作风严重,素质不高,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客观存在。

4、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很大,个别学生与校外闲散人员相互勾结,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赌博讹诈、沉溺网络游戏,严重地败坏了校园风气。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不应该仅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1、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无疑是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就是遵纪守法。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就成为了中职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加强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些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行为的社会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很难对法律产生敬畏感。如果我们将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寓管理于教学中,使法律教学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中职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3、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制度,多以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积极指导家长搞好节假日子女的家庭教育。

篇5

摘要: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有机载体,国家赋予其管理者一定的办学自,在新时期的高校自主办学管理中,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文化与意识的建设,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同时,面对社会环境发展的新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等的健全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意识,运用法治观念来管理学生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此,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意识;构建

在新时期的高校自主办学管理中,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文化建设,彰显学生管理中的法治精神,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意识构建,不仅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现代意识,促进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感召教育,而且还利于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实效性,有助于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缺乏法治理念,因而他们无法意识到在学生管理中构建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将法治意识融入到学生管理中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乎,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意识,这是我国众多高校当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意识不足的表现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有机载体,国家赋予其管理者一定的办学自,因而高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辅助国家宣传思想政治理念,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不过,由于一些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法治理念较弱,其在自主维护与管理校园秩序的过程中欠缺法治意识,进而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缺乏平等意识

由于许多高校尚未树立系统的法治教育理念,因而校园文化中缺乏对法治理念的宣传与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者平等意识的树立,影响着高校学生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的树立。一般来说,高校必须做到依法管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来平等的管理每一位学生,以维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但因高校学生管理者缺乏法治理念、缺乏平等意识,这极易发生高校学生管理不善的事件。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缺乏多样性的法治教育

对高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兼容法治思想与法治意识,这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有效实现法治教育的标准。但是许多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都缺乏多样性的法治教育形式或渠道,仅单纯依靠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进而造成校园环境缺乏法治、民主氛围,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影响着高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缺乏系统的法治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者因欠缺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所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法治机制,进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程序观念、责任意识的缺失,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的公平与公正。尤其是在学生评优、学生处分的管理过程中,因缺乏平等、公正的法治机制,从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严重的甚至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意识的构建

(一)科学制定法治校规,确保管理过程的法治化

校纪校规是任意一所高校成立与发展的关键部分,每一所高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都要严格遵循校纪校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意识的构建首先需要从校纪校规着手,高校应依据国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来科学制定法治校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修改与完善校纪校规,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在高校实施法治化管理的过程中,校纪校规的科学制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因而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本着尊重学生权利,坚持依法管理与以德育人,进而科学制定高校的法治校规。如此,一方面规范高校学生管理权及保护高校学生的权利,另一方面有效确保高校学生管理过程的法治化。

(二)树立法治人本管理意识,依法行使管理职权

学校、管理者、学生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因而需要树立法治人本管理意识来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高校学生管理者依法行使管理职权,运用法律理念来处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现代法治社会时展背景下,高校树立法治人本的管理意识与管理理念,这不仅顺应了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人本管理思想,而且还体现了尊重高校学生人权价值、权利平等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对于保障高校与学生的权利十分有效。同时,高校管理者将法治人本意识融入到管理工作当中,能够真正将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进而依法行使管理职权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三)加强管理的法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主体,高校管理者在构建管理中法治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够忽略对高校学生这一主体的影响力。高校管理者实施法治化的管理不仅是尊重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唤起学生法律意识的自觉性,通过加强管理中的法治实践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高校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培养高校学生的守法意识,二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我维护意识,对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加强管理的法治实践,鼓励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法治实践活动当中,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工作的监督,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面对社会环境发展的新变化,高校大学生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健全形成,对此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始终与现代法治文化、法治精神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意识十分必要,这是新时期一种适合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构建和谐、法治校园,另一方面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以促进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刑法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96-02

一、刑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人在社会中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在哪一种学习方式中,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求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方面突出来。在考虑刑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时要毫不犹疑地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刑法学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刑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的分析中也应该体现出来。应该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分析授课学生的情况、分析所使用的教材的特点及分析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刑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的分析中也应该体现出来。应该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分析刑法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分析刑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分析刑法学课程的教学环节。

(二)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所谓以法律职业为导向就是在刑法学的教学中按照法律职业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让学生以虚拟的职业身份掌握将来从事法律职业应该掌握的刑法学知识。有必要指出的是,对于法律职业者,有广义论者、中义论者和狭义论者之分。本论文中的法律职业指最狭义的法律职业,即仅仅指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刑法学学科的实践性本身决定了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合理性。在刑法学的知识形态中,无论是法条也好,理论也罢,最终都要指向刑事法治实践。而在刑事法治实践中运用法条与理论的主体就是律师、法官和检察官。故,刑法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必须贯彻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三)以事实为进路的教学理念

所谓以事实为进路的教学理念就是在刑法学教学中让法律规范回归生活事实,让活生生的生活事实激活抽象静态的法律规范。以事实为进路的教学理念有下列几方面依据。

一是法律规范生成逻辑方面的依据。法律规范的生成逻辑是从变化万千的社会现象中进行概括归类,最后抽象为法律规范。所以,法律规范来源于生活事实。那么,法学教学要不要遵循这一逻辑呢?笔者认为,法学教学要遵循这一逻辑,因为找到了法律规范产生的根源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规范。

二是人的认知逻辑方面的依据。人的认知逻辑是从社会生活现象中去认识事物。作为以抽象性为特征的法律规范来说,要认识它更应该符合人的认知逻辑。只有让法律规范还原于生活,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它。

三是法律解释的理念方面的依据。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张明楷教授则认为,“法律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逻辑,而且在于生活。”不管是经验也好,生活也罢,都强调了法律的事实方面。解释者应当正视法律文本的开放性,懂得生活事实会不断地填充法律的含义,从而使法律具有生命力。解释者不能大脑一片空白,目光不断往返于法条文字与汉语词典之间,而应当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

二、刑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在以学生为中心和法律职业为导向的教学视阈下,刑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授课学生情况分析;二是教材特点分析;三是教师自身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篇7

一、培养中职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鞑ビ敕⒄

古典诗词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在现代社会当中,经济发展成了社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对于古典诗歌这种文化形式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基于此种情况,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当中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在鉴赏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并不自觉地爱上古典诗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就会主动地进行古典诗歌的传播。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才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走向工作岗位,直面社会竞争。如果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只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而不接受相关的文化教学,则其在综合能力方面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根据“木桶原理”的内容,人的综合能力是由最欠缺的知识直接影响的,因此,做好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中职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

当前阶段,影响中职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大部分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不高,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歌对于其日后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愿意主动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学习。另一方面,当前阶段中职学生的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向学生传输古典诗歌鉴赏的理论,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而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古典诗歌的鉴赏当中。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古典诗歌鉴赏的重要性。此外,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

2.加强情景鉴赏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古典诗歌大部分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基于某一情景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手段,将诗歌中的某些情景重新构建起来,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识与了解,并保证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进入到诗歌当中去,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该诗歌的视频,从而使得学生受到一定的感染。

篇8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讲解与学生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1]。下面浅谈几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

1 设问启发

设问启发是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围绕着问题做解答的方式进行讲授[1]。如讲授心血管活动调节时,提出心血管活动为什么要调节?调节什么?怎样调节?让学生带着疑问,教师层层分析讲解,答案就可出来了。在课堂上要注意多提出些精心构思且具有穿针引线作用的疑问以设置悬念,学生于悬念中产生探求未知的强烈愿望,启发学生思索,同时在课堂上还注意勤于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在解答时尽量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而多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记忆。特别是现已普遍使用的电子幻灯教学,极易造成课堂气氛呆板、沉闷,设问启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师生提供了碰撞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2 比较启发

比较启发是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启发学生找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异同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通过比较,可以防止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知识的清晰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心肌生物电时,先让学生对心室肌动作电位曲线和神经细胞动作电位曲线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异同,然后再从产生机制上进行比较,找出差异,指出平台期是造成复极化时间长的原因,是区别的关键,也是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比较心室肌、窦房结动作电位曲线,找出异同,指出4期自动去极化是窦房结,也是所有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特点。

3 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通过直观教学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授课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挂图、实验演示、多媒体软件、教学录像等手段,结合观、看、绘、讲等方法,显示给学生一种直观、真实的感觉,使空洞、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可大大增强教学效果[2]。如我们在讲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时,首先作一实验演示,用肥皂水吹出气泡,观察大小不等且相通的气泡形态的变化,结果小气泡逐渐变小萎缩,而大气泡逐渐膨大直至破裂,这是因为小气泡内压力大的结果,而在生理状态下大小肺泡却能维持形态稳定,由此引出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这一内容。现在已普遍使用的电子幻灯片,多媒体软件更使直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4 比喻启发

比喻启发是通过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如讲述内环境时,把细胞比喻为游泳者,而游泳池这个液态环境就相当于内环境。讲细胞跨膜转运时,把载体转运中的载体比喻为渡船。讲激素作用特点时,把激素比喻为邮递员。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可起到化繁为简,一点即明的效果,常常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们的日常行为都可以归结于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授课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现象,会使学生感到生理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如在讲呼吸运动的化学性调节时,首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屏气后呼吸的变化,提出“为什么出现呼吸的加深加快”而引出呼吸的化学性调节这一内容。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6 联系临床实际启发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在讲到各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时,适当联系临床实际,讲述一些典型病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是他们了解和积累临床资料的开端,有助于缩短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心理适应过程。如在讲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对尿生成的影响时与糖尿病多尿症状联系,分析糖尿病多尿产生原因的同时也知道了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对尿量的影响。

7 逻辑推理启发

逻辑推理的特点是向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已判断出的事实,让学生在这些事实和自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推断出新知识。生理学原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生理学教学须结合逻辑推理启发,启迪学生思维。如在讲降压反射时,只讲压力感受器的特点,传入传出神经,中枢及效应器,让学生去思考推论血压升高或降低时的反射过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 联系启发

生理学知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既要注重同一系统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要注重各功能系统之间的联系。如在学完心脏生理后,引导学生分析联系心肌电生理、心脏泵血功能、心音、心电图之间的关系。学完生理学这门课后,引导学生围绕新陈代谢这一最重要的生理学主线分析各系统功能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能把相关联的知识综合起来组成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系统。便于学生联想,整体记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9 情感启发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两种心理过程,即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情感过程[2]。知识、智慧和情感密切相关,情感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主动积极参与,乐于接受。这种新型的“情感-能力-知识”学生培养方式使教师由传统的教育的操纵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情感中得到启发、满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必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0 根据不同个体,注重个别启发

我院生理学的授课对象包括了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心理个性、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应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启发。对层次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稍加点拨;对学习吃力的学生,则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并适当加些课后辅导,力争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好学习内容。

上述各种方法互为前提,密切联系。在一堂课中,教师应根据讲授内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灵活运用,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的开拓型人才。笔者通过几年的尝试,采用启发式进行理论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 冯明英. 启发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2,9(1):54.

篇9

论文摘要:德育课作为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德育课自身理论性较强,又比较抽象,再加上很多学生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上职校关健是要把专业课学好,文化课尤其是德育课学的好坏并不重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如果德育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心得:把德育课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未来,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传说中有一种水晶球,它可以让人们看到未来。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是充满好奇的,而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水晶球。如果教师能利用课堂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可看到未来的水晶球,让学生明白德育课所学内容不是远离现实的,而是与自己实际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1.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学生层面来看,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对课程产生先人为主的厌烦情绪,极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中职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Www.133229.Com认为上职校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洞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还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不学都无所谓。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学生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第二,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德育课学习打擦边球。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群体情况复杂多样,有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拿个文凭,平时学习无动力、激情,考查、考试准备、复习不积极,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

2.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工作决定并影响着德育课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育人意识不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德育课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把握课堂教学,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强德育实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能不能认真听课并参与其中是影响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跟教师讲课有着密切关系。激发中职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要针对症结所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即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与现实尤其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郊区的玻璃厂里,几个实习工人面对每天流水线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厌烦,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太一般,太单调,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他们的师傅知道了他们的心事,没说什么,而是在周末带几个徒弟到城里玩。

汽车在公路上疾驶,很快进人了市区。街道两旁不时闪出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有几幢楼房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种很亮丽的蓝色、黄色或红色。车上的几个徒弟看着两边的风景,指指点点,非常开心,他们也注意到了那几幢会发光的楼房。这时他们的师傅指着那些楼房说:“你们看,这些楼房为什么会折射出蓝光吗?是因为楼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墙装饰的,而制造这些幕墙的玻璃就是你们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们兴奋地望着那几幢楼房,眼睛里有一种少见的光芒。

这时,汽车在一家医院门前停了下来,儿个徒弟不明白师博来这儿做什么?看病吗?师傅把他们领到医院的婴儿室外,隔着玻璃看里面:一张又一张小床,躺着一个个可爱的或调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宝贝。这时,他们注意到屋里有一个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边也躺着一个婴儿。“那个玻璃箱叫保温箱,是专门为早产的婴儿准备的。早产的婴儿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边呢?因为那里边是恒温保湿的,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婴儿,让他平安度过危险期。你们知道吗,做这种恒温箱的玻璃也是我们厂生产的!”“哦!原来我们生产的玻璃有那么多用处啊!”

从此以后,几个徒弟的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在把工作视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运用美好的前景引导学生,创造机会,从不同角度,把学生所学德育课知识与他们的未来结合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未来是多么重要,从而引起对当下所学内容的重视,相信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结合所教内容恰当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美好的蓝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情况,因势利导

课堂上需要研习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上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楚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当然,同一个知识点,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希望。例如,对中专一年级刚人学的新生,我认为他们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对上职业学校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想学有所成,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根据这些情况,我在他们进人新学校的第一节德育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无论是接受那一种教育都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并展示报纸、电视报道等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比有着专科文凭甚至本科学历的无特长学生更容易就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导人,我们现在要学的这门课就是如何让你成功地成为一名职业人的课程,由此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并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z.联系实际,解除疑惑

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当学生质疑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没用时,教师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现实中的实例与他们共同进行探讨。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我在讲授“学习知识重要性”内容时,曾使用“贫穷的农家子弟因为发奋读书,最终考取大学,并成功创业改变自己和家庭贫穷面貌”的例子。这时有一个学生当场反驳说:“我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用处,我家旁边就有一个人今年还不到30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在外面办了工厂,今年春节回家还开了小汽车了!而许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却贫困的很!”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而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同学:“请大家结合上述两个例子来进行讨论!各组组长把本组意见记录下来,并形成本组结论。”这一下班上可热闹了,大家纷纷发言,有支持那位同学观点的,有支持教师的观点的,而且每一组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讨论差不多了,我抓住时机再问:请刚才那位同学来说说你讲的那位成功人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会吗?”

“哪有天生会的,跟师傅学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学习也就不会,是吧”

“是,,

“所以学习很重要是不是?”

接着我继续总结:“我们所讲的学习知识,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机遇,还有一个就是他肯钻研爱学习,如果他不爱学习不肯钻研显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书读的再多点,知识更扎实点,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好好学习”,同学们齐声回答!

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榜样示范,点燃希望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学;动手能力;方法;建议

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就业时的技能本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机会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巡视指导等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另外,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大部分同学采用专题操作练习,而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实施创造性练习,例如,在电工方面的教学中,进行模拟机床电气线路故障排除训练时,老师可以要求所有学生熟悉机床电气原理图后,并根据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可能发生的区域范围,对于掌握程度稍好的同学教师只给原理图,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的安装图,这样既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也照顾到个别学生。

二、完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相比较而言,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他们对专业理论、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例如,电工专业课上,学生们对电有害怕心理,因此不敢去操作。这时就要从兴趣入手,在教学中通过实例激起兴趣,在讲解内容前,先给同学们介绍电在家庭中的应用,特别要讲清电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对电的畏惧心理,而且能产生好奇心,在学习中就能保持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再如,在教学中列举家庭中灯泡有时忽明忽暗、闸刀熔丝经常熔断等故障现象,然后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找出故障原因。指导学生维修电路,从而让学生有了学以致用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竞赛、兴趣小组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实训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实践操作学习为主线,加强实训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大实验实训的课时数,让我们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开发,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电工实践教学中,可以把整个电工实践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把对器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熟悉器件各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对有故障的器件进行维修和保养。进入了第二阶段,目标定位在对线路原理、布线图的熟悉,主要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阶段,着重强调工艺要求,先对接线的工艺要求进行讲解,学生按工艺要求进行装接,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水平。最后阶段,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高。此外,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训任务,学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保证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条件去进行实训,提高实训的效率。

四、变换教学模式,提倡合作学习

在中专生的专业学习中,可以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对事物的理解。在合作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本人在讲万用表的使用时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万用表可以用来测量什么?怎么测量?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各小组成员自己先观察万用表的外部组成、各个转换开关以及其他的旋纽,最后再让学生们测量一些具体的数值。通过给他们每一组发十个电阻元件,让他们测量,然后测量中,看他们哪一组测量得快、测量得精确。这种小组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五、适时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我们要把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因此,要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好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进而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熟悉了,并通过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到企业去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做人的本领,因为企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就业、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因此,在企业实习中,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工人师傅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还通过在实习劳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相对接,最终实现学生技能水平与就业岗位的相匹配。

六、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在中专学校教育评估体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在对学生评价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淡化期中期末的评价,深化学习过程评价。如:

1.将成绩百分制改为相对模糊的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几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可减少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

2.对学生的课程理论、实践操作、态度以及学习过程小组合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形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给学生加“奖励分”。在对学生评价时,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独创性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中获奖,或学生有创新发明的,根据相应取得成绩加上“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能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求索创新,为一批有个性、有创造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制。

总之,在提高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在课前精心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课堂上少讲、精讲,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一定能够探寻出更好的方法,更好的促进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为中职生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郑克俭,王作廷主编.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赵明安,刘民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J].高职教育,2000(03)

[5]王荣海.职校技能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