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概述
机电工业是由电子信息工业和机械工业中的某些行业组成的系统产业,它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具体包括机械工业、电子以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作用是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先进的适用的技术和设备,为人民大众提供机电仪器的各项生活用品,也为国防提供专用仪器设备和配套的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在机电一体化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拉动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使我国总产值和总资产有很大提高,出口额也占到了总额的40%以上。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跨国公司在技术以及市场网络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比较来说,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低
目前我国机电生产工艺应用的是传统的工艺,所以比较落后,对于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在我国使用率并不高,只有某些大企业的部分车间在应用。比如,我国的缝制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只是属于中档产品,高档市场几乎没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一些机电企业只能够制造其中的机械部分,而最关键而且最能体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数控方面的部件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如果这些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从国外购进的话,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我国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本身的研发能力很薄弱,我们要不断研发设计新材料和新工艺。
(二)产品种类雷同,价格竞争激烈
我国企业的生产状况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采用的生产模式跟随大中企业,研发生产相对比较成熟的中低档产品。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很大,一些中小企业只要有资金就可以买到这类产品的所有部件,中间省了研发、加工和管理等工序就可以装配出这类产品,这就节省了企业很多生产成本和中间费用,所以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价格上就低很多,很有价格优势。企业的这种跟随战略也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会导致这类产品种类雷同,也就产生了价格战争。这对于一些没有形成规模的中小企业来说,非常不利。
(三)研发能力薄弱,高级研发人才缺乏
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是机电一体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机电企业的研发领域狭窄,产品研发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研发的硬件条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研发人员,我们缺乏的就是专业的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我国机电企业的劳动力资源还是比较充足的,然而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却很匮乏。我们也高薪聘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来帮助我们研发,但是在翻译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且出于民族保护主义,国外的专家也不一定会把研发过程中最关键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传授给中国的企业。
三、提高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从中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要不断地拓展国际市场,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还要去开发中东、东南亚、非洲和俄罗斯等市场,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我们要精心组织好国内外的大型出口商的展览会和交易会,组织更多的民营企业出国参观,从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市场多元化战略,选择好国外展会的目标。根据我国政府与东盟10国签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东盟国家降低部分机械产品进出口关税,这为我国机械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我国可以选择带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进行出口贸易,从而开辟新的市场。
(二)注重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竞争力
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国家中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多年来的发展方向一直是在引进、吸收和消化产品方面,而知识产权的意识却很淡薄。虽然一些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也做了一些努力来保护知识产权,但是随着机电一体化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不断崛起并壮大起来,产销量增长,仿制能力增长,这已经对国外的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外企业已经屡次就知识产权问题刁难中国的一些企业。所以知识产权问题已经逐渐威胁到了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科研和生产人员中加强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要懂得申请专利的重要性,要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来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还有要建立知识产权部门,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积极研究知识产权,从而建立知识产权的相关机制。
(三)加强对外对内交流,完善投资环境
目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出口方面与国外生产企业有很大差距,当然也有投资和政府政策的差距。所以,对于我国政府来说,我们要承担起一些责任:要营造有利于我国机电企业发挥优势的投资环境,借鉴先进的做法,在税收、退税和资金方面制定灵活的政策,要加强对电力和税务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当然,每个地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完善外资企业的服务体系,实现环境招商,建立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市场信息体系,打破外商投资企业用人的地区限制。对外商的子女教育和文化以及娱乐等等方面采取保障措施,营造良好氛围来留住外商。
(四)中小企业要向专业化发展
中小企业在资源和技术方面都比较有限,所以不可能兼顾很多方面,这就需要向专业化发展。因为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中低档产品的利润空间就很小。根据这些企业积累的经验,外商更青睐的产品都是专一的企业。如果靠一个系列的产品在积累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那么这个企业必定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质量也是过关的。所以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应该把握机遇,把自己的技术向更专、更精方向发展才能使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快速发展。
篇2
【关键词】检测技术课程 工业4.0 智能制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57-02
面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的要求,高职院校据此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锤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以育人、以学生掌握核心技能的培养体系等课程实践推动了新一轮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本文以智能检测技术为基础,将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通信专业作为平台搭建出一套完整的工业4.0智能生产系统,通过这四个专业平台的融合,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前沿科技,掌握到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其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追求学科的系统化。目前基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仍然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制约,严格追求学科知R的系统化,造成学生“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并不能认清自动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整个学科系统化方面没有与自动化学科体系区别开来,失去了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
(二)课程知识以自动化学科为主。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以自动化专业的自动化检测技术为基础,比如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都是在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来开展,这就偏离了机电一体化学科对自动检测技术的要求,也忽视了自动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基础性和贯穿性,其与自动化学科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区别不大,而且自动化学科的自动检测技术其本身的教学内容、课程知识跟不上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的话,将会加剧目前机电一体化学科中自动检测技术 的教学内容偏离实际需要和促使知识的老化,这必然导致培养目标很难适应当今机电行业发展要求。
二、工业4.0发展对教学形态的要求
工业4.0要求物联网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结合起来,实体经济在互联网下才能生存。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改变,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涉及多个专业的联动,包括通信、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类专业。尤其是物联网工业研发现在遇到瓶颈,目前市场需要的工业机器人设备需求量很大,涉及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专业技术的提升,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目前,工业物联网的市场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但是教育却要先于市场,故对教学的要求更高。
第二,教学设备缺失,工业4.0+物联网技术需要工业示教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模拟生产线等,而且各种通信协议、平台系统都需要建构,不仅设备投入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也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同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
第三,就目前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情况,高等教育必须先于市场的发展,但是没有市场的指向,教育须更加紧密围绕在市场周边,紧盯市场的变化、动向来调节教学内容。中国的工业4.0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路程,一套真正的工业4.0系统涵盖了云计算、通信系统、机器协同控制、传感技术等多种平台的无缝衔接,这样一套系统目前国内还没有,对于教育来说,面对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更多,教学难度更大。
第四,工业4.0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发展的道路必定是长期而曲折的,建立智能制造的工业体系不会一路坦途,涉及云计算、系统、工业机器人与智能生产线的协同及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抓住工业4.0发展的契机,不断改革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和教育思路,探索出符合市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三、课程改革措施
本文根据“基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进行探讨,该项目完成情况如下:其一,以FESTO传感器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为平台,开发出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项目8项。其二,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2013级学生(160个学生为对象)的情况,展开该项目的课程实践,并论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其三,完成自动化检测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考核实施方案、资源建设方案的编写。
针对以上的完成情况,本文继续探讨该项目的改革措施。
篇3
【关键词】地勘单位 一体化经济 商业模式
一、引言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传统创新面临着品牌塑造时间长和产生先发优势时间短之间的矛盾。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是企业要想顺利把握住市场机会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从1999年正式开始企业化改制到现在,国内地勘单位大多还处于“半企业化”状态,存在诸多市场化问题,盈利能力不强,商业模式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多年的改革没能摘掉地勘事业单位的帽子,企业化的路子走得艰难,一旦断了“皇粮”,其发展面对极大困难。这样的困境要求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必须跳出现有发展路径,改变发展模式,重塑商业模式,重新定位现有业务的和重新整合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地勘单位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的转变。
二、我国地勘单位一体化经济发展创新定位
我国从事的商业性地质勘查业务的地勘单位所跟国际上的地勘公司相比较,还处于国际上的初级勘查公司地步,更接近于技术服务公司。如此现状对地勘单位来说是极为不妙,尤其是在国内资本市场对矿业权融资继续封闭的情况下,基本无法实现地勘单位向初级勘查公司的转型。如果单纯向矿业公司发展,会面临很难获得矿业开发的资本,同时会放弃现有地质勘探技术优势。如果是转向技术服务公司,则继续着打工经济身份,同时面临着却难以摆脱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因此,要实现地勘单位的成功转型,关键是要依赖技术实力,向矿业开发方面深化,整合矿业开发与地质勘查业务,以矿业开发为核心,以地质勘查为基础,实现地勘单位产业价值链的拓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互补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形成探采一体化的国际矿业公司商业模式。
以上的地勘单位一体化经济发展创新定位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形成,最关键的是要在融资模式上取得突破。下文重点探讨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三、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一)地勘单位与地方政府共同参股企业
地方政府或企业按约定比例共同出资,组建小型矿山企业,政府以土地使用权、公共资源等参股,地勘单位以现有地质勘查成果和自有中小型矿权入股,实现共同经营、收益分摊。比如,核工业地质局各下属地勘单位,与地方拥有矿业权的矿业公司展开合作,凭借自身人力优势,以勘查成果作为入股条件,或是直接购买小型矿权。
(二)地勘单位与国外机构合作,联手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
国内的矿业企业、投资机构组成合资公司与国外机构合作,发现和利用国外勘查开发机会,以扩矿成果占有合资公司股份,按比例分享开发后收益。对于国内有实力规模较大的地矿单位,直接收购国外矿业公司股份,是实现境外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又一体现形式。这样的融资模式下,国内单位可以承接国外地质勘查测绘工程,走出去到国外开展地质勘查项目。
(三)地勘单位自身融资能力有限,商业性矿山运作管理经验不足
但在自身拥有的大中型矿产项目的形势下,与大型矿业企业洽谈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勘单位可以以自有矿业权和地质勘查成果作价入股,在后期共同开发中占有股份收益。
实践证明,勘查开发一体化是解决后期所需资金,管理资源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地勘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地勘单位利用矿产所有权,与地方政府、矿业公司、矿山、大型融资公司等多种主体合作,把地勘单位的勘查优势与以上各参与主体的资本融通优势、经营管理优势、资源协调优势等诸多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共同开发和收益,全面扩大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新成果。
四、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经济转型初期,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融资能力有限,但其具有产值高,资金投入量大,市场化程度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资金需求量大。有没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地勘单位结合自身地质勘查开发优势,陆续成立了一批拥有路桥、房屋、隧道等一系列建造资质的工程施工企业,在资本运作能力、资源整合等各项金融工具的运用上争取更多更优质工程项目的能力,实现了各地勘单位独立经营。
各单位规模较小的特点,无法争取到长期巨额银行贷款,使企业筹资数量受到限制。间接融资是目前阶段较合适的融资渠道。从宏观调控角度出发,地勘总局打造工程建设总平台,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化管理,将各地勘单位的建筑施工企业整合进建设工程总公司,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设备投入大的特点,提升企业建造资质,融合各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银行贷款方面也大幅度提高授信额度,争取到大额长期贷款资金,长期融资租赁亦是较好的融资方式。
五、地勘单位产品和商贸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做大做强产品业、服务业,是地勘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过程中与市场化接轨必不可少的新亮点。在向市场化转型过程当中,结合地区优势和自身产业特点,各地勘单位开创各项产品业的生产,着力解决了转型期一部分剩余后勤人员的务工问题,同时开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江西鹰潭的地勘单位,利用鹰潭的地区矿产优势,交通枢纽的便利,成立铜材贸易公司,加工产业,走产销研一体化模式,打造建设江西最大铜都的产业发展策略;如地质 265大队利用当地农业产品,地域资源,设立的江西中核铜业有限公司,引进研发人才,生产设备,成立的天然色素厂,创立领先的企业管理理念,研发新产品,获得多项产品专利权,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第一,利用地勘单位的良好资信,进行银行长短期贷款组合。
第二,企业内部融资。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延长应付账款的付款期限,缩短应收账款的周转期,利用承兑汇票的信用期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量。
第三,地勘单位相继成立的各个国有参股企业利用产品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引进其他个人、法人投资实体是一种有效解决途径。
第四,有效利用长期融资租赁工具是企业针对生产设立固定资产投入的特性的有效模式。借用融资公司的资本融通能力,地勘单位与融资公司签订租赁协议,定期支付固定租金,用于购置自身所需的大型生产设备,租赁期满后企业只需支付较小金额,这样地勘单位既可获得设备所有权,这样的融资模式较为可行。既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有解决了企业短期内资金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享受到折旧摊销直接从税前利润扣除,获得税收上的优惠。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专业介绍;就业现状
一、中职机电专业专业介绍
中职机电专业又称作为机电一体化,它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一方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但更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
二、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一)全国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全国的方向上看,目前技术类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其中机械制造类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数据统计:电力电子、机械加工、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操作等技术人才需求量比去年增加了6%。尤其是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对市场来说是供不应求。特别是临近年关,许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润而扩大生产,直接导致了技术人才的紧缺。从地区上看,近几年来华北及沿海地区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和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
(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机电专业历届毕业生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子以及与其相关的各行业中,因此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分析:在今年这些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率在急速上升,同时继续对数控、模具专业、汽车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率,以发达地区为例: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4.83%。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4.29%和20%。以江、浙为例:今年对机电专业的技术人员的需求率较之去年增长了5%,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用人率提高了8.23%,而个别企业在今年加大对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部分以机电类为主的外资企业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发展机、电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以往的学科体专业和过细的专业教学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三)岗位人才需求状况
在综合沿海地区以及本省的机电行业的发展的信息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人员需求增长16.4%;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人员需求增长12.8%;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需求增长6.4%;机电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人员需求增长5.2%;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人员需求增长9.3%;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人员需求增长5%;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人才,人员需求增长11.3%;模具工艺设计,人员需求增长15.4%;汽车维修技术,人员需求增长12.3%;汽车销售与保险,人员需求增长8.5%。
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有些机电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
三、中职机电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方面,机电产品性能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使用维修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可承担电子、机械、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工作。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市场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我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态势良好,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目前,我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主要在分布在安徽本省以及江浙一代以及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深受公司领导的好评。截止目前,我专业2007届毕业生意向就业率已经达到75%以上,个别专业如汽车专业的就业率已经超过87%。根据以上所掌握的情况结合我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我专业学生无论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还是课程以外的实习上都具备了满足人才市场基本需求的能力。比如:以单纯机械类专业为主的数控专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对数控加工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沿海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个体、私营和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工厂类人员、机械类人员,分别占岗位总数的14%、10%。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的占需求量的69%。因此我专业把学生的的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使机类专业的学生既能进行程序设计又能精确加工、准确操作,再经过半年的实习,接触到先进的设备,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更适合大多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在以电类为主的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在选择就业岗位的面积上要更加的广阔,加上某些岗位人才的奇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实际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在培养这个专业学生的时候我专业的侧重点就放在了如何突出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这一优势上,使这些学生的能力也从单纯的电类知识扩展到了与机械知识的共融,能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以汽车维修为主的专业,在社会当中的就业前景更是一片晴空,加上岗位上需要的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更是短缺,因此我们专业在对本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需求。
总之,我专业各专业的就业形势都比较乐观。人才需求量很大,学校的培养也比较到位。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心态,从一线脚踏实地的做起,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 马洪喜.试论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资讯,2012(02).
[2] 王全喜.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设计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3] 周俊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4] 芦景英.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
[5] 宋利强.谈谈机电一体化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
[6] 张锐.刍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7] 张宇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
篇5
【关键词】汽车维修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
引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秉承中职毕业生面向企业人才市场的宗旨,注重对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对于汽车维修专业来说,其市场需求量大,专业技术要求高。汽车维修专业强调实践与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一体化教学改变课堂死板枯燥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日常实践操作的好习惯。本文将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作用。
一、汽车维修专业教学问题及原因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教育仍旧停留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分开的教学阶段,大部分理论课堂教师与实践课堂教师不是同一教师,这便导致了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进度不统一,学生无法将两节课堂所学知识衔接在一起,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要求不同,学生无法适应同一课程学习时的跳跃如此之大,内容繁多分散,这导致学习内容变得难以理解,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对课堂的抵抗性和排斥感,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恶劣的影响。另一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是,教师没有适应新时代教学方法的改变,没有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依旧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按课本规定章节顺序教学。比如教育改革下,教师运用多媒体,根据章节难易程度和章节之间知识衔接制定教学PPT,让学生在直观清楚的方式下轻松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及意义
一体化教学是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为汽车售后市场培养专业应用性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招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距较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意识淡薄,学习热情低迷的情况。一体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结合中职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特点,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双管齐下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演示实践教会学生认识汽车构造,零件部件组成,发动原理等,有直观明确的学习认识,在专业课程《汽车修理工艺》一课中,知识点专业性强,学生一般难以理解,会选择死记硬背,且在诊断汽车故障时,学生理解不够思路不清晰,常常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一体化教学注重实际操作的优势,能大大改善这一教学缺点,从基础上奠定教学基础,为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指明方向。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及实践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部分中等职业校园中面临一个巨大障碍,就是实践教学环节仪器设备数量极少,学生们通长都是十几个人共用一台设备,有的同学甚至一连几节课都没有机会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且有些机密的维修环节,学校没有相关设施,只能够靠教师语言讲述,且学校不注重仪器设备的日常护理,学校实验室大多设备陈旧破烂,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大背景下,开展一体化教学需要切合校园实际,学生学习具体情况制定可行性工作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将部分理论知识放在实践课堂进行讲解,汽车内部构造,汽车零件组装,汽车美容装饰等课程,在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给学生展示和操作演示,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技能训练中学习。
篇6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山东等一些地区率先采用了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经营方式以来,农业产业一体化逐渐在全国各地被采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引起了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成果尤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
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即使农业产业一体化内涵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1) (2)
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部门(包括食品加工、流通、机械等相关部门)内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3)
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向。其实,在市场经济中,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与否,是企业自身选择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优先考虑企业本身能否从中获得利益,即经营理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因此把农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同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4)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至今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
本文拟从经营理论出发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并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作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战略手段具有名词的和动词的两种含义,名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动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取的经营手段,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利用兼并或者增添新的设备介入其他阶段生产或流通活动。如果龙头企业介入生产投入要素,原材料的生产、流通阶段,称为“前向型”(For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反之,参与产品后道加工或流通阶段,称为“后向型”(Back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动词性农业产一体业化属于龙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为“Integration”,日语中被称为“统合”。这种活动是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上,企业仅仅担任单一生产或流通机能;而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把作为分工的结果,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调整的,属于企业外部活动的生产、流通内部化,由企业的计划生产、分配来取代。可以说农业产一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然而,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市场行为规范确立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高。采用农业产一体业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节约产品在生产和流通阶段中的交易费用(The cost of transaction)来降低成本,增加一体化内部各方利益。(5)以下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说明农业产一体业化通过什么方式降低产品交易费用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和(3)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费用比完全竞争市场要高,而出售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利润又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原因是:
(1)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经过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以后才能获得这些信息,由此增加费用。
(2)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不会受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3)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原材料的质量同产品的品质、企业声誉和利润有密切的联系。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各家企业(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产品也有质量差异。生产企业往往会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原材料,而影响产品质量,减少经济效益。
(4)技术开发困难。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原材料,因此必须要求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添新的生产设备。可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确定新产品有稳定销路之前,有可能拒绝合作。
(5)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没有健全,有些企业或个人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取得原材料的交易费用,同样,在企业出售产品的时候也由于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和交易费用,减少收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前向性和后向性产业一体化来生产自家使用的原材料,或者对自家的产品进一步深加工,销售(包括契约生产和销售),从而避免由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龙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和采用产业一体化的主要原因。(7)
三、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类型
从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农业产业一体化类型就是研究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即研究龙头企业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之间人事、物资、资金和信息联系方式(质)和紧密程度(量)。具体的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的三种类型。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形式,即龙头企业通过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或50%以上参股的方式来参与原材料部门(前方)和产品加工部门(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信息。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系统。有些内部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采用多角型经营战略,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也掌握被产业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一部分资金,也在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一体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包括农户)之间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协作,使得企业或农户能够安心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来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的经营方式。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性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原材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原材料和产品相比,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被一体化企业和农户在卖方市场中可以确保产品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区别在于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在同外部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经济成效。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用高度成熟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中等发达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对称的性质,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8)
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一体化除了上述的积极作用以外,还具有各种局限性。首先必须注意到“企业规模效率递减”问题。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结果是龙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处理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相反还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设:
篇7
关键词: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
0 引言
为了提高煤矿机械的工作性能,减少煤矿机械工作过程中的能源损耗,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机电一体化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自动化技术,它集合了信息、自控、液压、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性高的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促进了煤矿机械的发展,提高了煤矿机械的工作性能,有效地减少了能源资源损耗,为煤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质的飞跃的平台,促进了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作用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矿业也需要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煤矿工作中的施工人员技术、机械设备、煤矿工作中的各项管理都直接影响了煤矿的产量和质量。因此,煤矿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加强对煤矿工作的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还要对煤矿机械的技术进行改革。机电一体化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是煤矿机械技术革新的一大表现,能够促进煤矿企业的长久发展。电气一体化技术运用到煤矿机械中,能够保证煤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有效地减低煤矿工作中的难度,将一些比较难的工作运用自动化技术代替人工来进行,减少了施工人员工作的强度,增加了煤矿工作的安全系数,有效地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和生命安全,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为煤矿企业带来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煤矿资源开采难度的加深,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煤矿机械设备的核心技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许多拥有丰富煤矿资源的国家都在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研究,以此来确保煤矿机械能够朝着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减少煤矿工作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安全,提高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使得煤矿的开采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去,实现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双赢的局面。因此,在今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革创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提高其通信能力,要加强对危机预警软件的开发研究,研究出新的安全监控系统,提高煤矿机器人工作的智能多样化。
3 煤矿机械与机电一体化技术
3.1 安全监控技术
煤矿工作是在井下进行,由于井下环境恶劣,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全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及时地对煤矿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气体进行监控,并及时地预警给煤矿施工人员,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作出防范措施,从源头上来避免有毒气体的泄露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在煤矿机械中运用安全监督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安全监督系统的工作性能,及时地对设备故障进行排查,对设备故障的部位精准到位地运用数据显示出来,并能够自动化地对设备异常进行纠正,对设备故障发出警报,以此来避免因为设备故障耽误了工作的顺利进行,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3.2 节能损耗技术
煤矿工作进行中,因为煤矿机械设备的性能不高,操作难度比较大,常有资源能源浪费的现象出现。为了提高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运行中能源损耗,就要加强对煤矿工作的管理,还应该要对其相应的设备进行技术革新。采煤机是传统的煤矿工作运行中对资源能源耗费现象比较严重的机器设备之一,传统的采煤机以液压技术来对其工作的开展进行牵引,液压技术具有不稳定性,导致牵引力不足,为了提供充足的牵引力,需要提供大量的能源消耗能量来进行补充,且对设备的损害大,导致能源损耗过大[2]。现在采煤机运用电气一体化技术进行牵引,因为电流具有稳定性,所以能够提供平稳的牵引力,有效地降低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磨损程度,减少设备维修的次数,有效地实现了节能损耗,提高了煤矿工作的安全可靠性,提高了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 机械自动化技术
传统的煤矿工作一般都是由人工来进行施工,机械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导致人工的工作强度大,给工作安全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不利于提高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给煤炭的产量和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能够有效地实现施工管理以及施工机械化[3]。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能够使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施工,通过对机器人的控制,及时迅速地检测出施工环境的有毒气体,进而确定工作的安全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施工人员工作的强度,提高施工人员工作的安全可靠性,还能够及时地将发现异常现象以图文的方式反馈给管理系统,然后提交到施工管理部门处,通过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技术做好防范措施,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煤矿机械也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被运用到煤矿工作中,进而有效地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效地减少能源损耗,减少设备的维修次数,提高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
参考文献:
[1]方媛,卞奕明,李艳平.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45(07):34-35.
[2]王建兴.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篇8
关键词:中职;电气自动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对策
一、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保障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双重能力的社会人才,为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只有革新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做到专业能力上的并重,避免顾此失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尊重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自然选择,是中职学校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二、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面对电气自动化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仍然没有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还有予以调整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更好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
1.能力方面有所失衡,理论学习重视程度较低
理论是实践活动的有效先导。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依然过分看重实践环节的成绩和效果,而严重忽视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明显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践环节缺乏有利的理论指导,如此,专业理论水平呈现较低状态,无法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潮流。
2.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与市场要求差距较大
必要的设备设施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无法将学生引入更加贴近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效果不太明显,也导致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环节充分运用。最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与电气自动化的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实习机会比较有限,影响学生能力提升
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更为有益的实习环节必不可少。然而,很多中职学校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密切,致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存在逃避实习的现象。此外,很多学生的实习单位是自己联系,学校与企业单位的联系比较松散。最终,学生的实习机会整体上比较少,阻碍了在校学习之后的检验效果。
三、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策略
在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符合本专业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中职学校应当采取得力对策,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真正落实。
1.打造学生双重能力,避免能力有所失衡
首先,老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来制订较为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从而保证自身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学生的专业能力必然出现失衡的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定期在实践环节实现\用,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及时更新设备设施,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人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职工借助良好的设备设施来完成。因此,如果单位的设备设施不过关,过于陈旧老化,也无法帮助学校及时完成教学目标,也无保证学生自身能力的打造。这样,老师的教学质量无从保障,教学效率也必然呈下滑趋势,影响学校教学的正常进度与效果。鉴于此,中职学校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一旦学校的设备设施需要更新时,要实现即时更新,尽管设备设施是辅助工具,却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帮手。最终,设备设施有所保障,老师的教学会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才能有所保障。
3.强化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切实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
很多时候,实习过程才是真正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平台。因此,中职学校要真正重视实习环节的重要性。学校应当强化自身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其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充分了解现有的专业发展形势,从实习单位那里得到更多有益的信息,也利于自身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好好表现,从实习单位感受未来的工作氛围,从实习单位吸取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如此,才能使“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价值得以完整体现。
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工企业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38-02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新兴学科,是有学科交叉的特征,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电子科技正处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时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范围和实践的扩大,极大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但当时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近些年来,特别是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和超过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内涵,现代的机电一体化已经不再简单是机械与电子的统一体,而是涉及多个行业、多种机械领域的专业的精密仪器,并产生了独立的学科分支。
1 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
1.1 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实现了微控制,扩展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内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和制造集成技术。数字化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操作简单化、智能化,比如,数控车床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并且可以实现系统的自我维护、自我故障报警,极大方便了用户需要,降低了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损坏的可能性。
1.2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是目前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研究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通过程序操作实现机器和软件的智能化运作成为了可能。实现机电一体化发展有利于降低劳动工程强度和劳动时间。智能化发展是利用大规模数据库存储包括心理学、计算机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利用模型统筹在一起,实现机器的高度智能化,虽然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机器完全人工智能化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利用具有一定人工智能设备进行机电一体化作业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1.3 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广阔,在市场优势资源配置调控下,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开发和生产当中,市场上供应一体化机电设备的厂家众多,为了各自利益需要,各个厂家往往会在关键技术、关键部位进行人为限制,甚至是机械零件的标准也不同,这种机电一体化机器供应格局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社会化非常不符合,因此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此时,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4 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是目前网络发展形势的要求。新世纪以来,个人计算机普及率大大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促使生产和消费逐步同步性和相关性。因此,机电一体化无论是从生产角度还是销售角度,都要考虑网络实践
应用。
1.5 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的背后是严重的环境问题代价,因此必须要实现发展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有两层意思:一是生产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论,通过绿色工艺,使用绿色材料,实现生产的节能降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二是制造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应用范围广、需求量大等特点,不过无论是应用与化工企业还是日用家居都应该有限考虑设备绿色运行,降低环境
污染。
2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和具体实践
2.1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推广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化工企业总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日益向现代化工企业转变。但是,我国化工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生产粗放型比较明显,生产效率不高,设备老旧率较高。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和实践为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一是在化工企业中推广机电一体化,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实现化工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控制。通过机电一体化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化工原料从进场到成品最后出场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化工企业的工作效率。二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利于企业化工信息的传输。机电一体化中的交流传送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化工信息的传送时效性,实现信息交流的双向性。三是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企业控制。化工企业规模一般较大,人事安排、生产安排任务较重,使用传统的生产处理安排方式,很容易造成人事规模过大,机构冗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企业整体化规划与安排,实现了最少人工环境下效率的最大化。
2.2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常见的应用有三类:一是机电一体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比如数控车床,采煤业中用于运煤采煤的煤矿数字提升机,数字煤矿提升机通过数字化与提升机结合,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极大方便了操作的流程。通过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提高生产的精确度,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人工生产成本,降低工人劳动时间和强度,对于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化工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也有利于保护工人健康和降低污染,比如,污水回收处理系统。二是机电一体化有利于实现生产的精确化。现代化学工业企业大部分正处于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必然要求生产的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氮肥厂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自动加煤、填煤作业,可以实现生产连续性发展要求,通过利用现代机电技术,实现加煤、填煤作业的精确控制,保证投入和生产速度,有利于提高煤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三是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的监控作用。化工企业生产具有非常复杂的操作流程,一般在炉内进行,虽然利用传统的检测设备可以实现温度、气压方面的控制,但是因素变化具有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问题,仪器只能做到事后预警而不能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利用机电一体化,比如液压系统、制动系统等,可以有效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提高检测能力。
3 结语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化工生产特点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机电一体化内涵,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应用过程会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萌.机电一体化的回顾和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资讯,2008,(4).
[2] 秦法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1,(2).
[3] Warren Webb.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嵌入式设计技术
[J].电子设计技术,2008,(1).
[4] 米军学.浅谈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8).
[5] 莫卓宁.论工程施工中的机电一体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6] 肖爱平.智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假肢业中的作用[J].机电一体化,2008,(2).
[7] 范岩,袁驰.实训系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硅谷,2008,(16).
篇10
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为何要强调‘育繁推一体化’?简单讲,因为它更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马志强说,从长远目标来看,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是建设种业强国、建立与农业大国相匹配种业位势的必由之路;从深层角度来说,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种业安全的立本之策。《办法》中关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标准有11条,其中注册资金由原来的3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企业固定资产要求不少于5000万元,另外,对科研设施、加工设备、仓储检测等硬件设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提高了种子企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做大做强才是发展的根本出路。
截至目前,我国颁证企业已经减少至6296家,比国务院8号文件前减少了2500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59家,增加27家;3000万元以下的5792家,减少2487家。
“育”的能力明显提升
种子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和众多经受着国际市场考验的产业一样,中国种业面临着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市场开拓之路步履维艰。究其原因在于育繁推三个方面脱节和不持续,导致育种技术这一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贫积弱。
据悉,新的《办法》对“育”有了更为苛刻的规定。比如,要求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必须有专门的育种机构,固定的育种人员和工作经费,年科研经费投入不得低于年利润的10%;自有科研实验室300平方米以上,稳定的育种用地6.7万平方米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经营量占公司经营总量的比例10%以上。
有不少企业和科研单位搞“科企合作”,但这样的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实力再强也算不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因为他“育”的能力不具备,品种是否为企业的研发能力所选育,是衡量该企业是否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重要指标。马志强告诉记者,“育”是核心,是关键,国际的成功经验证明,发展育繁推一体化,只有以企业为主体,从商业化育种突破,企业才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才能真正壮大种子产业。
锻造中国种业“国家队”
“《办法》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要求是‘过关’,不是‘选拔’,只要符合标准,达到条件,就给认定。”马志强告诉记者,虽说是过关式,但全国6000多家企业不可能都成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提高门槛的目的,是为了加快锻造一支国家队,提高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 上一篇:企业信息网络安全保障
- 下一篇:宏观经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