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与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存在问题;提升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增加,工作过程中诸多行业对于相关员工的素质要求一步步都在提升,当前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由以前单一的技术类型工人转变成为了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在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虽然学校紧紧的跟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的完成了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但事实上部分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没有较好的完成学生学习质量有效提高的目的的同时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分析自身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提升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
1、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来讲,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
这项问题是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发现并正在全力改进的问题之一,但事实上学校收到的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具体来讲,当前服装行业内部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相关工艺材料甚至包括服装制作的流行趋势都处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而学校在没有与服装行业内部的企业达成有效的沟通甚至是共同利益双赢的局面下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材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导工作,这种做法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内容的严重脱节。
1.2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而实践较少
当前学校对于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分配内容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将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完全分开的,造成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安排完全都是服装专业理论,而另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安排则全部都是手工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的关系”这一课程时,直接就学习到了肩斜度、肩斜线以及袖山弧线等等内容,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这样的理论将被另外的学习理论所覆盖,学生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将对这种理论完全失去印象。
2、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内容
2.1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应用
具体来讲,学校应该加强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应用,通过对当地服装行业实际的生产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解来完成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对服装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来完成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结合,通过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理念、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原则、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途径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考量来完成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引用和应用工作,在服装专业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有效的增加其专业课程的职业化内容和相关国际标准的内容,进而有效的保证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能够跟得上当前服装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在新的服装专业教材《服装款式设计与制版》中,其教材内容中的质量标准、达标时间以及技术要领都是来自于相关服装企业的实际操作要求内容。
2.2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应该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更新,使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来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接收到效果更好的服装专业课程教育。教师可以在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种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标本的运用,例如教师在服装结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出一条新款连衣裙,继而让学生们展开对连衣裙结构的绘制工作,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应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更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实例,进而在教育市场上树立更加优秀的服装专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常子龙.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导报,2013,(19):39.
[2] 梅广龙.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3,(5):5-34.
[3] 付振永.《服装材料》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1,(7):89-90.
篇2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51-02
一、引言
在电子信息学科技术领域中,《信号与系统》作为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计划中也有着重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本核心课程具有更趋于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内容,体现了它是理论性与技术性都较强的一门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同时又要有较强综合应用的能力,可以说它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三者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与技术的结合;随着通信学科的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其教学内容也在与时俱进,本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本科院校中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学科、课程建设问题日益严峻。[2]在一些理工类和综合性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要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现代的教学手段,同时,它还必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并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3]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日渐体现,科学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得通信相关领域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跟上时代脚步,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对象也从原来的通信专业扩展到了所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要符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背景也从单一的通信系统扩展到了其他的信息处理系统。但是,无论课程内容怎样变化,课程体系则一直保留着原先的特色,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变革。
二、核心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信号分析是信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信号作为函数,通过数学物理方法对信号进行描述,提取特征。[1]本课程的重点是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系统分析为桥梁,处理技术为手段,系统综合为目的,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处理技术与实际应用。课程建设小组为了建设好《信号与系统》这门核心课程,对国内外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课程的体系结构上,目前国内外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先介绍连续时间信号和系统、后介绍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另外一种将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穿插介绍,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连贯性,我学校采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先从学生熟知的连续信号和系统入手,把先修的高等数学和电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再转入离散信号和系统;先时域后变换域;先理论后讨论与实验。在知识结构上,着重信号分析,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为重点,再到其他变换域分析,加强数学概念、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突出重点,便于快速理解;着重数字分析方法,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连续与离散并重;着重两种卷积和三大变换的精讲,并与通信系统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而对于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由于以前学过基本不进行介绍,信号空间正交展开、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等内容课上只介绍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着重两大系统分析,连续与离散系统的数学建模及变换域解法为重点,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实现LTI系统的分析方法,以讨论课形式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弱化电路分析方面的内容,更集中在信号和系统分析上,更加突出本课程的体系,便于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以通信系统为应用背景,突出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典型物理和工程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方法上,讲授课程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Matlab软件来计算或绘图,简单直观,以强化概念和完成各种计算,使学生随时学会用Matlab解决问题。[3]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使得本课程更能符合高等学校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特征。结合信息化时代通信学科技术的发展特点,让学生更能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通信专业知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干,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将来能为我国的通信事业添砖加瓦。
2.强化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信号与系统》课程概念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数学能力比较强。有些内容很难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改变过去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分离,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情况,强化实验教学环节。(1)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仿真实验,让难懂的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环节很好地结合。(2)采用Matlab软件仿真实验,并结合硬件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3)在学校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网上在线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的新颖和互动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选编优秀教材。多年来,《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在我院本科专业一直使用郑君里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号与系统》,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于2006年开设试点班,启用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让英语水平比较好的同学提前与世界接轨,同年,启用吴湘淇编写并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号与系统》。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信号的时频域的分析,注重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工程概念的阐述,更加着重信息通信技术的实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更便于学生自学、能懂会用。
4.推M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对本课程进行教学网站,课设以下几个栏目:课程沿革、教学大纲、进度安排、网络教程、学习资料、辅导答疑、历年试卷、网上专题、科研与学术交流,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好地学好课程内容。核心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较完善的师生网络交流园地,便于学生及时反馈和教师答疑。
5.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四位一体”(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仿真演示和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4]本课程较早就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总结完善,电子教案几经修改,由使用初期的“全屏演示”逐步改进为“逐段演示”。公式推导化整为零,更加朝着黑板化趋势发展。同时,针对使用多媒体中存在的诸如速度太快,学生没时间记笔记、一些数学推导不够详细等问题,我们注重多媒体与“粉笔加黑板”的有机结合,对于公式的详细推演过程、对于复杂场的演变过程用黑板讲解,勿让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授课教师使用无线鼠标自动翻页,可以在教室的每个地方走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看的模式。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信号与系统》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并介绍了具体的措施。希望通过对该核心课程的全面建设,能够整合和充实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实验和实践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彰显专业特色,并辐射至其他核心课程,从而带动整个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更符合现代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湘淇.信号与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王皖贞,柴文妍.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4):14-18.
[3]卢贵主,杨杰,胡耀华,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2):36-38.
[4]金波,蔡卫菊.“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10):27-2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Courses of "Signals and Systems"
LI Juan,CHEN Jun
(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篇3
Abstract: Faci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function of our school mathematic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complex function course in order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The research included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It ha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
关键词: 复变函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Key words: complex function;course construction;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44-02
0 引言
复变函数是数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既是数学分析课程的延续,同时也为后继课程的继续学习提供进一步的知识和有效工具。目前,复变函数理论已渗透到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对于这门课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数学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另外,该课程对进一步巩固学生数学基本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良好数学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课程建设的好坏,将对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一定的影响。
1 更新教学理念
复变函数是介绍用复数方法,再结合一些近代数学的思想来研究函数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定位看似很明确,但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说,这门课程的挑战性较大。一方面学生对复数的理解本来就不透彻,对一般复数的结构、理论、应用技巧以及一些现代数学知识的了解更是比较模糊,再以复数以及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作为工具来研究函数,学生会感到一下难于接受;另一方面,作为既注意理论又比较强调应用的一门课程,内容弹性比较大,讲授方式弹性也比较大。
以往的教学侧重于数学理论的推导,忽视了复变函数的具体应用背景。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加强了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性不明确,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失去学习信心,造成学生忽视应用的倾向,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利。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改革复变函数课程的认识也更明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课程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在讲解基础数学概念与应用背景的同时,注重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研究思想方法怎样从原始的问题演化发展而来,实际问题驱动理论教学,重点讲解与数学类其它课程(如数学分析)的不同之所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复变函数课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 优化课程内容
复变函数课程的研究方法直接是数学分析的延续,其核心是建立具有良好性质的解析函数以及研究解析函数的若干方法;对部分多值函数的研究是复变函数不同于数学分析又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复变函数课程的难点之一。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既注意保持课程的传统特点,更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与训练手段的更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后继课程的需要,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进行不断的探索、研讨、总结,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优秀的毕业生。
2.1 针对课程内容和方法的基础性和延续性,我们在处理属于分析学的内容和方法时,经常采用与数学分析进行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一方面能巩固数学分析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切身体会复函的内容和方法与数分的内容和方法的密切联系与区别[2]。
2.2 针对本课程中多值函数内容较抽象,其一般研究方法涉及较深奥的拓扑学知识,初学的学生在这方面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实际,我们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尽可能的介绍它们的应用背景或简单例子,启发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研究方法的实质。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复变函数中有一些内容应用性很强(例如解析函数的最大模原理、解析函数的惟一性定理、留数定理等)。对这些内容,我们在讲清其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补充一些应用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尤其是对后续课中需要用到而一般教材又很少涉及的典型问题(如模函数的增长性,有关零点与极点个数的等式和不等式等),强化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高校 钢琴伴奏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87-02
1 当前钢琴伴奏教学现状
我做了个问卷调查,在300个回收问卷中,共包括学生200人,教师20人,音乐爱好者80人。在对钢伴课的兴趣上,只有不到3%的人表示没有兴趣,而比较感或非常感兴趣的达到了67%。应此,我觉得钢琴伴奏课程在大家心中有一定的地位。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专业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更是广大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从业时所应必备的首要素质之一。
在钢琴伴奏课程难易程度上,有约73%的人认为较难或非常吃力,只有9%的比较有天赋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容易。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当前高师伴奏教学中的不足。本文就钢琴伴奏课程建设的有关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2 钢琴伴奏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上指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除了掌握钢琴弹奏的正确方法、基本技能和初步熟悉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外,还要较熟练的弹奏钢琴成谱伴奏和即兴伴奏,以适应音乐教学的需要。由此可见,高师钢琴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钢琴演奏的专门人才,而是通过钢琴课使未来的音乐教师掌握一项从事教学工作的实用技能。当然这不是对钢琴演奏技能的否认,只是从高师特定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的结论。
就钢琴伴奏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言,某种程度上是与伴奏者的素质要求相对应的;此外,还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将重视和提倡学习钢琴伴奏、提高钢伴技能的认识扎根到每个钢琴音乐工作者心中。
2.1 即兴伴奏课程的培养目标共有以下几点:
(1)介绍弹奏即兴伴奏的基本步骤,使学生能够分析歌曲的体裁与内容,明断乐曲的调式、调性与风格特点,确定乐曲的曲式结构,为歌曲选择正确的和声,设计音型织体及前奏、间奏与尾奏。(2)结合伴奏手法提高钢琴弹奏的技巧。其中包括:音阶、和弦(三和弦、重复低音三和弦、分解和弦)、八度等技巧类型转化为简单的伴奏音型来练习弹奏,可从简单的原谱伴奏中选段落或由指导教师自己编写。对各种技巧所转化的音型的特点、弹奏指法和动作要讲解、示范清楚,并把这种音型技巧在伴奏中的作用明确归纳,以便于学以致用。(3)使学生掌握常用伴奏音型。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归纳介绍:一是不同的节拍的常用节奏音型;二是不同体裁歌曲的伴奏音型选配。(4)掌握键盘和声知识及为歌曲配置和弦的原则与方法。选择和弦以Ⅰ、Ⅳ、Ⅴ级及属七和弦为主,有能力的可选用部分副三和弦及常用的二级七、导七和重属七和弦。(5)培养自弹自唱的能力。运用伴奏手法为歌曲伴奏的同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这是钢琴即兴伴奏在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训练,可运用有旋律与无旋律的伴奏的织体,按照弹奏钢琴即兴伴奏的基本步骤迅速完成。(6)移调能力的培养。移调能力训练在即兴伴奏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伴奏对象的音域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在伴奏过程中熟练掌握各个调性,以适应不同的演唱者。(7)视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2 伴奏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在各个师范院校,音乐系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开设有钢琴、声乐、和声、复调、曲式等等系列的课程。但是看似丰富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把各个学科的学习完全独立开来,在思想上认为钢琴课是为了学习钢琴演奏的技巧和方法,声乐课是为了学习发声的方法,和声课是为了学习四部和声的写作方法。这样的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识结构缺陷。其实,不管是哪一门课程,它们都是音乐这个大的学科门类的一个分支,都对音乐的表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的时候,除了要把这门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加以运用之外,还应理顺与其它课程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钢琴伴奏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将理论课程知识“融会贯通”。高师音乐教学多年来存在一大弊病就是各专业基础课之间缺乏沟通,不注重联系实际,以至学生对其用途及目的认识模糊,学得快也忘得快。实践中证明钢琴伴奏课是一个理想的知识汇集点,教师只要略加点拨,许多难点疑点便释然而解。任何一首伴奏作品都存在有上述各种音乐基础理论中的部分物质表象,只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就有可能让学生做到横向串联、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且终生受益。
(1)与声乐的联系
钢琴伴奏者作为演唱者的艺术指导,需要有一定的声乐素养。要熟悉人体发声机能的生理特点和发声的基本原理,能正确的判断乐曲的句法、呼吸停顿、旋律的走向以及处理好引人、过渡、等问题。伴奏者在歌曲的强弱、明暗处理时要与演唱者默契配合,实现烘托、陪衬的作用,与演唱者共同塑造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
(2)与钢琴弹奏的联系
钢琴弹奏技术是伴奏的基础和音乐表现的手段,也是伴奏思路和设计得以完整实现的基础。没有钢琴弹奏技术为基础伴奏无从谈起。拥有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在伴奏中游刃有余,从而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钢琴练习曲目的选择上尽可能多涉及一些经典的钢琴伴奏曲(有些钢琴曲本身就是很优秀的伴奏曲),做到与伴奏钢琴有机结合。
(3)与视唱练耳的联系
即兴伴奏中我们主要使用的是首调唱名法。这对明确调性、配置和弦、临时移调都很方便。所以我们在视唱的学习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把简谱、五线谱、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四者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尤其应重视首调概念的读谱、视唱、弹奏的思维练习。
(4)与音乐文化理论课的联系
要掌握好作品的音乐风格就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这需要演奏者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学的基础。所以,弹好钢琴伴奏一定要加强音乐史、音乐美学和音乐欣赏等音乐文化理论课的学习。
3 钢琴伴奏课程的设置
目前钢琴伴奏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受到很大的制约,如何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首先我们要围绕钢琴伴奏的技巧、思维及理论知识三方面来考虑。
钢琴伴奏课程的设置应建立在以伴奏课为中心,其他学科均围绕钢琴伴奏课的教学主动的进行配合:钢琴课应该增加视奏及声乐钢伴谱的内容;声乐课应加强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引导学生注意伴奏音响;视唱课应该加强简谱视唱的教学;和声课应加入键盘和声的练习;欣赏课应该加强伴奏音型织体变化丰富的中外名曲的欣赏学习和分析;作曲课应加入伴奏的写作等。
3.1 和声、曲式、欣赏等相关课程的开设
和声手法训练是即兴伴奏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而又严格的学科,在一般性旋律进行中,运用调内的正三和弦便能保持主旋律的和谐与流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声部连接法,严格按照半终止和全终止的格式进行,掌握基本连接法,在歌曲段落和转调部分,和声手法运用与处理要求体现出特定的效果。 和声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伴奏和声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骨架,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是在通揽全局的基础上依其风格、内容确定和声的风格与和声节奏,和声选配会恰当、直接地影响到整首歌曲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在伴奏和声设计教学中,应由浅入深地同步进行基本功训练,训练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贯穿“设计在先,看好,想好再弹”的学习方法,逐步达到“瞬间的,一次性的”完成为歌曲即兴伴奏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它们进行和声、织体、分析后再去弹奏它,也是掌握钢琴伴奏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多弹和弦及和弦连接,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感受更多的音响效果,加强键盘和声训练,增强实际音响的感知能力,都会有利于学生在钢琴伴奏中和声设计能力的提高。
曲式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作品分析能力的培养。作品分析能力是设计钢琴即兴伴奏的前提,具有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对于钢琴伴奏的设计将会产生富于整体性的效果,因为作品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结构和风格,但在音乐专业课安排上作品分析课往往晚于钢琴即兴伴奏课,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有目的地讲授一些必要的作品分析、曲式结构知识以及歌曲的曲式规律等内容,比如,伴奏歌曲是一段体还是二段体?二段体中是对比式的结构还是平行式的结构?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加以分析处理。学生在钢琴即兴伴奏设计时应先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弹奏时才能较好地把握全曲的伴奏框架,使之具有合理的整体布局。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可以使学生把钢琴即兴伴奏在歌曲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达到较准确的定位,无论在结构的逻辑发展还是风格特色的处理等方面都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境地。
欣赏课可以通过对伴奏音型织体变化丰富的中外名曲欣赏学习和分析来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伴奏音型和织体进行伴奏。弹奏伴奏织体是贯穿教学全过程、训练学生掌握伴奏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会自弹自唱和为他人伴奏的一些方法,是提高学生自身钢琴伴奏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作品的欣赏,总结出一些常用的及特定的伴奏音型及织体,一般来说,抒情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伴奏手法应该更加精致而富于色彩,往往需要恰当地运用复调手法加以润色。歌曲《小白菜》是一首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抒情歌曲,演唱中感情起伏很大,为这首歌曲伴奏时,就不妨采用复调伴奏织体,歌曲开始部分用强力度的和弦,引出如泣如诉的歌唱,在主旋律几次出现时可以根据演唱者不同的感情需要配以模仿复调,以烘托歌唱者在这首歌曲中表现的特定思想感情。在钢琴伴奏中,织体与音型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织体是伴奏的季节,音型是伴奏的色彩。织体分为:柱式和弦、琶音、八度、复调式五大类,柱式和弦多用于进行曲,琶音和弦多用于抒情性歌曲,八度和弦多用于歌曲处,演奏时应当根据不同歌曲体裁的特点和歌曲的对象分别加以处理。
4 钢琴伴奏课的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用一架钢琴集体授课,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电子数码钢琴在高校音乐课堂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电钢琴丰富的教学手段在集体授课中亦显示出它的优势,钢琴即兴伴奏采用电钢琴集体授课,科学、直观、实用、高效,值得应用和推广。较为科学的教学形式可以采取数码钢琴教室分组教学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钢琴集体课适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及具有共同规律的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学习。分组教学的形式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潜力,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即使纠正学习中发生的错误,这两种教学形式相辅相成,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两种形式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1上课形式
配备数码钢琴教室进行高效集体课教学,改变普通大课中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桌子上记的纸上谈兵现状,并发挥传统小课、小组课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点,在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兼顾这方面的尖子生。用数码钢琴教学进行新课教学,内容应包括理论教学、伴奏教学和听觉教学三个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利用电钢琴教室所配套的声像设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管弦乐队伴奏和钢琴伴奏作品,特别是伴奏音型有代表性的艺术价值较高的正谱伴奏,因为正规的伴奏谱或乐队总谱是经过周密设计而成的艺术精品,从这里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再把它的精华部分拿来为我所用,用于伴奏谱改编和乐队谱缩编,也是提高即兴伴奏水平的好办法。还可以利用电脑的功能进行声部控制,让学生纵向横向进行分析比较,全面提高编配能力。
4.2 回课形式
回课时,可将学生按程度分为几组,由于学生的弹奏水平参差不齐,可采用分组分层教学。小组课上师生共同听课、分析、讨论、点评、编配伴奏,当场弹奏练习,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方法从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互动式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知识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组内成员按回课成绩实行优升劣降,重新分组,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这样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集体回课时一组弹旋律,一组弹伴奏,交替互补,像开小演奏会人人是演奏员,同时又是观众和听众,学生参与面广,加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也加强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4.3 优点
这种采用数码钢琴教学的优势首先就在于它能够整合教学资源,因为在一些共性的教学知识教学中,数码钢琴集体课能够大大减少重复性教学,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教学资源。同时,对于数码钢琴本身而言,其触键感觉与钢琴相似,并有多种音色可选用,还有录音装置。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耳机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既能听到教师的示范演奏和自己的弹奏,也可以倾听其他同学的弹奏。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充分发挥了“群体动力”、“心理暗示”效应,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和最佳整体学习状态,增进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齐奏、分声部合奏、伴奏等丰富灵活的课堂演奏形式,同学间相互激励,随时聆听观察和分析领会,有效地锻炼了多声部听觉能力、节奏感、视奏能力、默契配合能力等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需的实用键盘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教,促使学生变依赖心理为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观察领会中受到启发,找出差距,改进自己,迅速提高。
总之,在现代教育新理念下,我们应努力研究和探索有利于钢琴伴奏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更好的为钢琴伴奏课程的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斐岚.钢琴艺术纵横.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 代百生.钢琴教学法[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安全防范工程;核心课程建设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是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安全防范行业的发展趋势,由公安大学申请、经教育部批准、率先由公安大学设置的行业特点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的公安技术类专业。自1979年技防工作作为一项公安业务归口管理以来,30余年间,从公安部主管部门、各省厅、市局三级技防管理机构的建立,到包括分(县)局、派出所的专兼职业务岗位设置,形成了一支技防管理的有生力量。
鉴于公安技防管理深化改革、安防领域技术与应用的迅猛发展,以及我校近两年专业建设大幅度开展,安全防范工程专业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安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和适应安全防范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公安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针对新的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全面、合理的调整了课程的设置,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明确和建设。面对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改革下,需要对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安全防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验体系和实训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使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成为实战需要的安全防范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国公安技防管理部门业务训练提供有力支撑。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核心课程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按照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系统掌握安全防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的知识、方法,具有从事安全防范实际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够在公安机关从事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和其他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立足工科,兼顾法学、管理学和公安业务,以公安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专业理论支撑,以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为专业技术支撑,着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安防规划、设计、运维、评估、管理、保障的基本专业技能,兼顾学生从事其他安防工作及相关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学生雄厚的工科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之具有强劲的职业发展潜力。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确定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安全防范管理作为安防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与建设
(一)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
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设置为34学时,其中讲授22学时,实践12学时。主要讲授以入侵行为特征为探测对象的各种防入侵探测技术及设备,重点介绍各种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讲授报警的条件以及报警控制、管理的自我完备性、闭环性,构成报警系统的技术要求等相关理论。
(二)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设置为54学时,其中讲授3时,实践15学时。课程主要讲授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功能、工作原理、主要设备等内容,在介绍视频监控基本概念及组成的基础上,重点讲述视频采集设备、控制设备、存储设备、显示设备等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讲授公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及重点难点问题。
(三)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
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设置学时为34学时,其中讲授25学时,实践时。主要讲授如何建立起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模型;阐明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结构;论述各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以及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和验收。
(四)安全防范管理
安全防范管理设置学时为34学时,其中讲授34学时,实践0学时。主要讲授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的任务和原则、管理的依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管理的程序与要求等。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依法监督管理安防行业和用户单位,适时开展安全技术防范风险评估、合理规划安全技术防范活动、严格控制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质量、有效应用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科学评价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效能的能力,以满足公安安全技术防范管理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三、安全防范工程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教学团队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与课程负责人,建立主干课程组,对每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使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将专业特色落实并体现在核心课程上,为了加强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服务于警务实践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学科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了适应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完成多类课程讲义、教材、实验实训教材等的编写任务,对现有建材体系进行改革。
加强试题库建设。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核心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新文.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大学教育,2013(7):34-35.
[2]李元元.加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9):25-27.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理论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7]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S. Govindj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3: Dynam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篇7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在教学实践中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中职计算机岗位设置入手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11月份、2006年9月份别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广东省职教工作会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着手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广州市政府也纷纷推出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借着职教改革的东风,职教自身学科改革、建设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也给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与师资专业程度不够,中高级职称计算机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上述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
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的被重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理念日渐强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火如荼,但没有走职教的怪圈,具体表现为:其一,增加了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实训内容的安排无针对性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重复性操作;其二,计算机课程仅体现了“应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如有些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其三,教师少有进修、观摩等学习的机会,计算机教师闭门造车,不仅提高少,见识少,自我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低。其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缺乏导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不成系统,基本是以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度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计算机课程“低层次化”和混乱的局面,重新建构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课程目标建立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系列课程体系
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2-3个主要岗位和1-2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一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如一个程序员岗位(偏Web编程)的岗位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有:编写程序能力、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网站建设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等。每一岗位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至多3门课程+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构建计算机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课程(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模式,取消学科类基础课程。
(二)课程开发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员(网页设计基础、网络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管理实训);程序员(Java系列)(Java程序设计、JSP应用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实训)。
以上只列举了四个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方案,岗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后,接着就是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挑选问题。综观当代国内中职计算机教材市场,龙蛇混杂,个别出版社出版中职计算机系列的教材,但水平很一般。要选一本好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网络上书评进行有选择性挑选,不要轻信出版社的书托,从岗位设置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三)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改变理念,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学生定位,根据岗位划分制定教学计划和选定好的教材,最后决定实际教学策略。再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何谓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就是保持对计算机新知识有一定的求知热情和所知越多所未学的就越多的学习心态。当然要学生达到此境界比较难,但身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学校的领导更加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方面的进修。广州市政府从07年开始和中山大学合办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班,面向市属高校、中等院校招生,每年提供50个名额,每位补助全额学费4万,目的很明确,为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师资队伍,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进修的好机会。
(四)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全新的全方面考察、重在能力测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推动课改的进行。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实训技能等项目)、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殊技能和校内外荣誉获得的加分评级活动,如参加广州市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倡导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为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种科学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傅松涛,蒋洪甫,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 刘伟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几个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广州,2006,5.
[3]李福灼,计算机课程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5,7.
篇8
【关键词】 税法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会计学本科专业基本设置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为主干的专业课,辅之以会计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一般同时设置税法相关课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所说:“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
由于税法与会计工作有密切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对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方法等有决定性影响,要求会计学本科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税法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税务筹划已经成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方面,税务筹划对纳税人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求纳税人系统、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税务筹划技术。会计学本科专业系统地进行税法课程建设十分必要。
一、税法相关课程的设置
税法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税务筹划》(或称《税收筹划》、《纳税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等课程。目前各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对税法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其中《税法》一般为必修课,《税务会计》、《税务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一般为选修课。由于大学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多数会计本科专业或开设《税法》及《税务筹划》或开设《税法》和《税务
会计》,部分侧重注册会计师方向或侧重税务的院校开设《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选择
1.教材选择。开设《税法》及《税务筹划》的专业有两种开设方式,教材的选择根据开设方式不同而不同:一种方式是分别开设《税法》和《税务筹划》。先开设《税法》,一般每周3学时,然后开设《税务筹划》,每周2学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税法知识和税务筹划技术,学时较充裕;缺点是学习税务筹划时要求对税法知识相当熟悉,因为税法是以前学期开设,需要复述一些税法规定。作为两门课程来开设,每门课程选择独立教材即可,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一定要注意税法更新非常快,教材必须选用能跟上最新税法变化的相应教材。
另一种方式是只开设一门课《税法及税务筹划》(或称《税法及税收筹划》),每周4课时。这样的教材不多,许多院校是选择一本税法教材和一本税务筹划教材,同时使用。一般先学习某税种的税法规定及税额计算,接着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技术。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在学完某税种后即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效率比较高,限于学时不多,往往顾此失彼,各院校可考虑学时选择开设。
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同样也有以上两种开设方式以及相应教材选用,一是分别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税法知识和税务会计知识,学时较充裕;缺点是《税务会计》中有关所得税会计部分与《财务会计》中重复,设置教学计划时要做好调整。另一种方式是只开设一门课《税法及税务会计》,将《税法》和《税务会计》进行整合。
2.教学参考书选择。税法的一大特点是更新非常快,教材往往跟不上税法的变化。如果选用的教材上有已被废止的税法规定,任课教师必须补充相应最新条文,势必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可以考虑使用最新的税法考试用书作为教学参考书,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教材(或注册税务师考试教材)。考试用书的优点是最新最权威,缺点是体系不太合适,它的体系是为考试用的,不如一般的高校教学用教材知识点讲解系统全面,不过这一缺点可以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弥补。总体来说,因为注会《税法》教材的权威性及更新快,许多院校用它做教学用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外,要积极尝试其他方式,尤其突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方法创新。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强调以下两点:
1.重视实践教学。税法相关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必须结合案例,结合实践。可以通过录像观看、税法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实际操作。如现在企业普遍实行电子报税,可以请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多媒体讲解模拟电子报税过程,或购买仿真电子报税软件,建立电子报税实训室,由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报税业务;对《税务筹划》的教学,应将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作为主要实践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或利用中税网等互联网上的实际税务筹划案例让学生分析,练习综合运用会计、税法和税务筹划知识的能力。
2.习题库试题库作用有限。在建立精品课的过程中,一般会建立该门课程的习题库试题库,但税法课程更新快的特点决定了税法课程的习题库试题库作用有限。税法是以现行税法条文为标准,两年前建立的习题试题库可能因税法的变化已经不再适用,即使建立了习题库试题库也必须不断更新。可以考虑使用当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习题(或注册税务师税法习题)作为参考。
四、师资队伍建设
1.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综合专业基础
首先,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一定会计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这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纳税申报制度,需要纳税人具备相当专业的税收知识和会计知识。尤其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把所得税讲好。
其次,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师除精通税法外,还必须具备财务管理知识。如税务筹划在计算时一般会用到折现计算,另外,税务筹划中有企业筹资的筹划,就需要用到财务管理中筹资方式的相关知识等。
2.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会计专业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近几年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些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借此提高税法专业素质,提高税务操作能力;有些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到校外实习,教师实行轮流实习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目的是增加教师的实际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样对提高授课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总之,税法相关课程有其特殊性,在组织教学时应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选择教材及参考用书,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学效果,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税法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6)
[2]姚爱科.试论《税务会计》课程与《税法》课程的整合[J].会计之友.2009(6)
篇9
摘 要 对云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学生对开设体育选修课的需求进行调查,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评价进行探索性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体育选修课是可行的。教学过程采取“导入欣赏、初步领略、分析研究、深入体验、欣赏小结”五个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学前教育 体育课程 建构
师范院校将培养满足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列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基于此,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必须结合专业特点构建,把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到教学中,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符合专业特点需求的幼儿园体育教学基本能力。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本课程建设以“健康第一,就业为辅”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关注学生所学专业及今后毕业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激发学生课内与课外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一)健康理念目标
此目标为:掌握几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锻炼和处理常见的运动创伤,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养成良好的健康运动习惯,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况,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能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职业培养目标
能熟练掌握适合幼儿体育活动各项运动技能,能基本驾驭幼儿园体育课,能合理组织适合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能自编自创幼儿游戏和幼儿广播操。
(三)积极探索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而体育课堂则是在室外面对面动手操作为主。在上课时教师力求以生动的语汇和丰富的实际材料将深刻的理论教给学生。
二、体育课程结构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结构体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践课主要以专项技术实践、实践教学、课外俱乐部为主,理论以专项技术实践理论和体育保健理论为主。
在对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主要按学生的年级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学前幼儿课程结构,小学课程结构,中学课程结构(包括初中和高中),大学课程结构。一般来说,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对各个层级的学生的意义不同,但是总体来说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对于专业体育学生则更需加强专业训练。同时,学前幼儿体育课程结构由于幼儿本身比较脆嫩,容易受伤,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孩子的走路、活动为主;小学体育课程结构以活动孩子的运动能力为主,不宜对课程强度难度有太高的要求。中学的体育课程结构应该考虑到学生正在长身体,体育项目应该与这方面相结合,促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身体发展。而大学的体育课程结构除锻炼身体外,一般以放松自我的形式产生,以此来解决繁杂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不适感。
三、体育课程设置
本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意识,根据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和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课程为职业服务理念,考虑广大学生迫切需要,将《体育》课程设为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共108学时),开设时长为1-3学期。各学校可根据本校情况,并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4-6学期开设公选课。
在具体的课程上课安排上,一般采取上课时间2/3时间(一堂课的约30分钟左右)对体育项目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边学理论边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余的1/3时间,学习自己摸索复习相关项目动作要领,相互学习。
四、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本课程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和职业特点对身体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三贴近三服务”,即贴近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贴近专业、为专业建设服务;贴近社会、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体育项目众多,各项目运动特点不同,科学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达成。超越现实或不切实际地选取教学内容,不仅无法实现课程目标,一方面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好感度,甚至存在着安全隐患,危害到学生的身体安全。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以下原则: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和体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的原则、专业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原则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
依据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以及幼儿园对幼儿老师体育教学职业技能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选择身体素质、职业技能、教学实践三大模块。
1.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的最终目标,其教学内容有内容主要包括跑、跳、投三个方面。跑可以促进学生心肺发展,增强学生耐力 和爆发力,项目有100米、800米(女)、1500米(男)等;跳可以增强学生下肢、腰腹力量和爆发力,项目有跳远、跳高等;投可以增强学生上肢力量和手的灵巧度,项目有实心球、沙包等。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练习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周济同志在实施“质量工程”的二号文件中指出: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类学科中最年轻的本科专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2008年中国科协举行的“五个10”系列评选活动中,作为智能科学技术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作为智能科学技术重要应用领域的“未来家庭机器人”均入选“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这在当今所有学科中独一无二。
文献[2]对中国计算机相关专业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调查中发现,目前学生仍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中,要考很多基础理论课程,而实践课程少,动手能力不强,致使毕业后竞争力较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培养不足的比例高达70%。有的用人单位还反映,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没有把基础的东西学好,而是认为学一个语言就可以去用了,结果编程基础很不扎实,稍微复杂点的编程就会出问题,而且编程不太规范,项目工程能力较差,突出的例子就是不喜欢写项目文档。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是企业和毕业生的共同反映。例如,关于“工作中最有用的技能或知识的来源”的多选题,70.7%的毕业生认为是参加工作之后逐渐学习到的;其次为课程实习,例如硬件试验和上机项目实习题,占40%;第三为到公司实习,占39.2%,都高出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
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所有专业课程分成两大类:理论性课程和应用实践性课程。有的课程既兼顾理论性,又兼顾实践性,但是有所侧重。理论性课程是方法论的内容,是知识传承的载体,是本科阶段必须强化的内容,目前对于理论性或者偏理论性的课程比较重视,但是比较忽略实践性课程。
虽然每年各类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标准几乎一致,但是貌似并未对教学大纲产生过影响。每年各类公司到学校招聘,要求掌握的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等,大多没有在课程体系中出现,如图1所示。
为什么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出现的这些技术呢?不少老师会认为我们是本科教学,这些是专科甚至是职高应该学的内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开始,我校和比利时鲁汶工学院合办了一个硕士班,这个专业是鲁汶工学院的硕士类专业中的最好专业,毕业生在比利时非常受欢迎。他们的课程覆盖了大部分企业的招聘需求:c++程序设计(QT平台)、用户界面(UI)设计、JavaWeb开发和Flas设计,等等。除了一门“电子媒体导论”属于偏理论性的课程,其他全部是实践性的课程。这些课程是目前国内不屑于开的一些科目,而恰恰又是企业所需要的。
目前对于课程的设置,国内很多专业课程体系和10年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大体相同。当然,对于基础类课程,没有多大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信息类学科每隔5年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课程体系却变化很小。这有两方面原因:(1)课程内容变化,第一遍讲解需要大量的备课时间,而且讲课效果还不一定好。(2)要继续学习新技术,不如讲老课程来得熟练、轻松。这样导致新课程开不出来,即使开出来也没有人愿意讲。
2 软件应用实践类课程设计探讨
首先要明确这个体系中有些什么,才能决定需要设置什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认为,现在的本科教学有一种教师“闭门造车”之嫌,教师是根据院系的课程安排和课本上的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讲解,其实,就课程安排本身而言就可能已经与社会需求脱节了。
在对所使用的操作平台的调查中,选择使用UNIX/Linux开发平台的比例明显居高。学生在校期间和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平台有一些差异,如果能在本科课程中增大UNIX/Linux平台的比例,效果会更好些。在对开发语言与环境方面的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在校期间和工作中使用的开发语言和环境不太一致,相差最大的是Java和JSP/J2EE。可见,高校关于开发语言的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定问题。
目前在应用开发领域中,从软件开发体系上分类,主要分成三大体系,一种是基于浏览器的B/S(Brower/Server)架构,另一种是C/S(ClientJServer)架构、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架构。开发体系如图2所示。
基于B/S架构的开发,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服务器端语言:JSP(Java Server Pages)、PHP和,这三种语言构成三种常用应用开发组合:JSP+Oracle体系、PHP+MySQL体系以及ASP,NET+SQL Server体系。
基于C/S架构的开发,传统的开发环境有VB、VC以及Delphi等,随着Java体系以及,NET体系的普及,目前更流行NET编程体系和Java编程体系。
对于嵌入式开发,很多老师可能觉得应该并入硬件类课程。我们认为应当并入软件类课程,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1)目前面向嵌入式的开发,并需要涉及多少硬件设计,开发板都是定制好的,和开发软件的套路没有区别。(2)嵌入式开发环境与普通计算机开发环境已经基本统一,比如QT,Eclipse和Visual 开发套件等。目前,面向嵌入式系统的主流平台分成两种:Linux和WinCE,从开发角度上划分,可以粗略分成应用开发与驱动开发。
将每一个体系都分成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为了能将扩大知识面,将基础部分设置成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提高部分设置成为选修课。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某一个分支学习下去,并在这个方向进行综合案例设计和毕业设计,并以此为作为就业的方向,从而提高最终的就业成功率。基本课程规划如图3所示。
将“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为软件类课程的基础,参考MIT大学的智能方向的课程规划,主要讲解智能搜索、排序以及动态规划方面的内容;然后设置3个主线结构:(1)Java基础J2EE开发;(2)NET应用开发基础NET Web开发;(3)基于ARM/DSP系统的Linux应用开发一基于ARM/DSP系统的驱动开发,其中大部分基础类的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出,后面的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
通过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这个体系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兴趣合理选择后续的课程。
3 软件应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大部分实践类课程由课堂讲解和上机组成,课堂讲解 将大部分知识点讲解清楚,然后通过上机将课堂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并通过练习,提高课程的动手能力。
如果上午课堂讲解,下午上机练习,效果还可以。很多情况下,要间隔好几天,这样再上机效果将大大降低,根据遗忘规则,很多同学已经忘记课上的大部分内容,上机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我们计划采取一种折中的方法,分成小班在实验机房上课。将讲解部分与上机练习结合起来,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后,让同学立刻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同学的课堂练习,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如图4所示。
这种设置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除了熟练的知识讲解,还要有快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时查找同学练习中出现了问题。还需要对知识有良好的把握和课堂的整体控制能力。
4 软件应用实践类课程的讲义教材建设探讨
对于讲课的积累,除教学大纲和完整的PPT以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色建立一套完整讲义。每年要对讲义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修改。讲义是教学过程的总结,一套完善的讲义不仅方便老师教学和同学学习,还能为其他老师授课提供有益的参考。
但是,讲义的编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是知识再加工整理的过程。内容是讲义和教材的生命,保证内容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00页的讲义至少需要1200小时以上的时间投入,即使是讲了很多遍的课程,建立讲义的周期也需要半年到1年的时间。
讲义一般情况下使用Word录入,如果对Word不熟悉,对300页左右的书稿进行整理将会非常辛苦。灵活使用Word样式表,可以使排版更加轻松,使整个稿件条理性很强。除此之外,图表的清晰程度也很重要,图题和表题要按照章节进行标注。由于书稿是单栏排列,为了使自己的书稿能够美观大方,尽量不要使用高度大于宽度的图,图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在1:1.5到1:2.5之间比较适宜,比例尽量接近黄金分割点“0.618:1”,这样的图从视觉上是最舒服的。从开始设计大纲到正式完成,科学的方法大概需要5步左右,如图5所示。
前期的预研阶段,需要与同行讨论规划讲义的大纲与章节,并针对每一章定出一级节标题,并反复与同行讨论并修改大纲。如果作为规划讲义的一部分,还需要考虑与其他讲义的衔接、知识点的统筹规划等。根据实际情况,这一阶段一般需要1个月左右。
即使作了充足的预研,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也会举“手”维艰,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也看不到多少产出。但是如果不投入时间,则一定不会有产出。很多第一次接手讲义或者教材编写的老师,经常会选择在这个阶段放弃。其实对于第一遍编写,并不需要过于细致,这一阶段需要调动发散性思维,将自己授课的材料,“填鸭式”放到规划的每个章节上,并不断地对资料进行整理,用非口语化的语句,整理素材。讲课的思维很容易影响讲义的语句,因此会出现大量的类似“我们看这样是不是更好啊”、“这样不行了啊”等语句,这些口语化的文字,尽量避免。
第二遍编写和修改,是决定讲义质量好坏的关键过程。按照规划将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和综合应用等补充完整。控制好各部分的比例,例如理论知识与实际例子的比例为7:3或者6:4等。对每一章节进行反复细致的修改,并根据内容编写每章习题以及答案。
经过第二遍的编写和修订,写出的内容已经可读了。找个同行进行内容上、技术上和概念上的审查,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因为最终面向的是学生,找几个同学从初学者的角度阅读,只有他们才能感觉到什么地方不连贯、什么地方跳跃有些大了或者什么地方看不懂等。
第三遍修改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根据同行以及同学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修改的同时,再请他们对相应的地方进行阅读,看调整是否恰当。经过反复修改后,就可以定稿了,在稿件的基础上再编写内容提要和前言等。
经过两遍以上的使用,学生反映良好,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将讲义建设成为一本教材。如果教材不来源于讲义,不经过课堂的检测,很难是一本好教材。
5 应用实践类课程的考试方法探讨
闭卷考试有很多缺陷,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但是如果没有闭卷考试的督促,学生会放松学习,从而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不应拘泥于闭卷这一种形式,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形成多样化的考评方法。例如:
(1)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安排具体实践项目,结合平时组织的小讨论、小论文,做项目、写方案报告,以论文考核为主。
(2)更多地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鼓励在实验中的创新,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可以缩小到总成绩的50%以下。
(3)布置给每位学生的作业都不一样,不以统一的答案标准作为考核依据。
(4)减少必修课比例,鼓励学生选择选修课程。
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都有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是一个综合性锻炼的机会,要求学生从工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考核时不仅要看程序的运行,更重要的是要看设计思想和程序代码及逻辑,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一个学生做出来其他同学就都拷贝的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题目事先要进行筛选和评议,根据课程设计的时间长短,题目的难度要进行相应调整,偏难和偏易都不合适。
参考欧洲一些科目考试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课程的特点,我们将课程考核分成3个部分,平时的成绩占10%,课程最终的答辩占30%,闭卷考试占60%,如果有任何一个类别不通过,课程都算不及格,如图6所示。
其中,试卷答题和项目答辩同时进行,某一组在答辩时,其他小组在考试,这样交替进行。每组的项目需要设计出完整的程序演示、系统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以及答辩PPT等。
6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