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演讲技巧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演讲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提到修辞手法,可能你以为我要开始谈写作了。非也,非也。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演讲也离不开修辞的点缀。在演讲中加入修辞,可以使话语更有趣动人,演讲者的观点也能更好地被听众所接受。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演讲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吧。
比喻
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会上,作了《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其中有这样一段: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他把天才与民众的关系,比作花木和土的关系,说明没有民众便没有天才。这样的比喻,使得演讲内容深入浅出,更加形象生动。所以,演讲中运用比喻能将表述变得通俗易懂,更能将复杂的事情说清楚。
排比
在演讲中,注重排比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感染力,也能令演讲更有节奏感。
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说理时,可以使论述的内容更加严谨;而用它来叙事时,可以使事物更集中、更完美地表现;用它来抒情,可以使感情更加激昂奔放。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在结尾处连用了八个排比句。这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演讲者的热切希望和饱满的激情。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你也来体会一下排比的妙处吧。
夸张
都说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真的举起大山了吗?说东西美味,香飘千里,那香味真的能飘千里吗?
作家汪曾祺老先生曾写泰山的云雾时,这样写道:“云雾那样浓,似乎扔一个鸡蛋下去也不会沉底。”这夸张的描法,让人读后觉得印象深刻又不失趣味。虽然这是对事物言过其实地渲染,但是这种修辞手法,如果能运用到演讲中,不仅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增加感染力,更能启发听众的想象力。
篇2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纵观古今中外,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艺术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儿童少年时期就开始口才培训,引起了所有家长的关注和重视。
阳光口才培训学校力主培养少儿口才训练,让孩子从不敢说话到敢说话,从会说话,到说好话,让每一个孩子能自信上台,精彩展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一.课程安排:
启蒙班(一、二年级)
课程内容:发声发音技巧、讲故事、表演儿歌、看图说话、无实物表演、相声。
成长班(三、四、五、六年级)
课程内容:发声发音技巧、诗歌朗诵、配乐散文朗诵、故事表演、激情演讲、看图思辨、即兴主持、演播室主持、童话剧、播报新闻、小记者培训、主持人仪态训练。
开办音频和视频两个特色课,充分锻炼孩子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孩子镜头感,为孩子创造上镜机会,从而激发自信和胆识。
每课两小时,每月八节课,均安排在周末。(如果有特殊情况,课程可做调整)
篇3
所谓事迹演讲,就是运用演讲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表现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揭示生活的真谛,反映时代的本质,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新生活,推动历史前进。事迹演讲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演讲的内涵,增强了演讲的社会作用,赢得了更多的听众,使无数人为之鼓舞,为之感动,为之奋发。
事迹演讲的基本要求有:
一、表现真事真人,令人信服事迹演讲具有严格的真实性,首先要求事迹材料真实,不可添枝加叶,更不可捏造事实。事迹材料真实是事迹演讲的必要条件。有了真实的事迹材料,还要用演讲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有如此,才能造成如临其境的现场氛围,才能使听众沉浸其中,深为信服,深为感动。请看张屹、刘铁宏的演讲《军装是一面旗帜》是如何将军人从地震废墟中抢救的“真事”艺术地表现出来的:
……我睁眼一看,顿时被这凄惨景象吓呆了:闷热的空气夹杂着呛人的尘土,眼前熟悉的高楼早已不见踪影,到处是撕人心肺的呼救声。我被一堆瓦砾紧紧地压着,动弹不了,我惊恐地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慌乱中伸出小手在不停地乱抓,多么希望能抓住妈妈温暖的手……忽然,我的眼前闪现了一簇绿色……“叔叔!”只见那眼熟的军装已被血水、汗水和泥水浸透,两只手已经磨得血肉模糊,眼睛也被扎伤了,可他硬是摸索着,顺着我的呼叫声,一步步地爬了过来,从死神的魔爪里把我夺回到绿色的怀抱中。
演讲者以“我”的视角写出了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以景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地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以衬托的手法,蓄势的结构技巧和控场艺术,扣人心弦地突现了英雄形象,在艺术上达到了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要求。这种极富形象性、暗示性和感染性的演讲,完全避免了报告式的说教和乏味的陈述,使人甘愿投入其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其次,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还要求表现“真人”,即写出真实鲜活的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真人”,可敬可亲可信可学,而不是完美无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包霖的演讲《为了共和国大厦永远屹立》写了“我”作为一个共和国税官的高尚行为,但同时也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位老板娘拽着我的袖子说:“大兄弟,何必那么较真呢,抬抬手让我过去算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了300元钱……我心想:这钱来得太容易了,都赶上我一个月的工资了。此时,只要我稍稍那么一点点……我想起了爸爸常告诫我的一句话:“喝凉酒,花赃钱,早晚是病。”……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这么点炮弹把我撂倒了,多丢人哪!
演讲者并未无来由地宣扬自己的高尚之举,而是坦陈内心动机和复杂的心理,表现那种常人也能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向崇高攀援的过程。一个常人凡人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二、奏出时代的强音,给人启迪事迹演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必须把握现实社会的脉搏,奏出新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是当代人生及社会的启示录和教育篇。张均的演讲《壮哉,军人的回答》极其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了使人无奈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军人从五六十年代的“最可爱的人”变成时代的“弃儿”,劈头提出了一串时代性“问题”:
有朋友街头相遇,打量着我橄榄绿的军装,泛白的解放鞋,他问:都啥时候了,咋不换套便装?有亲友来信打听,得知那几十元的津贴,他问:都啥时代了,够吗?有同学提起我的前程,惊讶于当了“官”照样得站岗放哨,摸爬滚打,他问:都啥社会了,划得来吗?
接着用“百万富翁”宋伟清却要扛枪弄炮的事迹对此作出“壮哉”的回答。因为宋遭劫遇一老兵相救,老兵拒绝了他的重金酬谢,向他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请求:“如果你真要谢我,请你帮我找一位姑娘。我们的指导员是个孤儿,在边防哨所干了10年,都35岁了,还没成家。这次探亲回来,哨所的战友们把省吃俭用留下的津贴一分一分凑起来,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必须给咱找个嫂子。”宋伟清满口答应了下来,可就在他回到家不久,那位老兵来信说:指导员已经在巡逻中光荣牺牲了。他说他有一个冒昧的请求,如果“嫂子”找到了,请那位姑娘给指导员写一封信,哪怕一两个字也行,我们好把它敬献在指导员的坟头,以告慰他九泉之下的孤魂。面对这质朴的请求,宋伟清热泪盈眶。他感到这些当兵人的身上,有一种巨大而神奇的魔力。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也不能没有轻松自在的生活,但往往缺乏的正是这种催人奋发、震撼灵魂的力量,带着激动,带着疑惑,带着思索,他来到了河西走廊一个荒凉的戈壁滩上。
这段演讲感人至深催人猛醒:在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中,还有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还有物欲享受所无法比拟的精神之美,这就是蕴含于当代人的人情美之中的崇高境界,这就是当代人应有的时代精神。
三、抓住闪光点,催人奋发事迹演讲不可平铺直叙、用力平均地堆砌事件,而要精选、挖掘和细腻入微地表现先进人物的闪光点,即最有意义最能打动人的行为、话语和心理活动等,要对此进行特写式的“放大”,要精细地刻画富于感染力的情景、动作和细节。甚至围绕一个闪光点便可以构思成篇并感人至深。比如周孝平的演讲《我是军人!》浓墨重彩地歌颂了“哥哥”在冰窟中舍身救儿童的壮举,十分酣畅地“放大”了英雄的闪光点。作者从哥哥探家、母亲接站写起,身患心脏病的哥哥毫不犹豫地向落水儿童奔去,并以岸上人的焦急或冷漠、孩子的垂死挣扎、母亲的满面泪水作衬托,然后集中力量正面刻画哥哥的救人动作(闪光点),细腻动人,感人泪下:五米、三米、一米……哥哥终于抱住了一个小孩,孩子已经只有微弱的一丝气息了。出于求生的本能,孩子死死地抱住哥哥的脖子,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努力地挣扎着,一手紧紧地抱着孩子,一手奋力地拨开冰水,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把孩子送回岸边,又哆嗦着却又毫不犹豫地游了回去!江水中还有一条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生命啊!可这哪是游啊!哥哥!这分明是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除了脑海中孩子绝望的神情和微弱的呼吸,哥哥似乎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他只是无力地却又是坚定地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
作者情真意切,不露痕迹地运用演讲艺术的手段将英雄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英雄的闪光点表现得光彩四溢,也很富于层次,从而一点一点地对听众的情感进行了“加温”,直至沸腾起来。这时的叙述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升华了演讲的主题,也升华了听众的灵魂;哪怕是软弱者卑下者也抵挡不了其中情感的力量、悲剧美的陶冶和崇高的感召:
篇4
【关键词】教改模块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76-02
【Abstract】Based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in polytechnic and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nece, this thesis introduces oral English module teaching methods as well as its traing mode and teaching process, its effects. also comes along.
【Key words】Teaching innovationModule teachingEffects of teaching
一、引 言
为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已在各个职业院校陆续展开,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也通过各种方式接受培训,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需要相脱节。反应在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中,表现为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法单一,学生英语口语的运用能力低下。
二、戴士弘教授提出的职教课程评价标准创新――6+2基本原则
职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6+2”基本原则。原则中的“6”指的是: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原则中的“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能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取得方式,而不能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方式。
三、模块教学概念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四、英语口语模块教学整体设计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英语老师,也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浪潮推动中,进行了英语口语模块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接下来,笔者将以本校英语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英语口语II为例,谈谈英语口语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整体目标。
首先,要求授课老师对所教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非常熟悉,比如:此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是什么?学生要胜任此工作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此工作对英语口语能力又有何要求?教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应非常清楚。笔者所教授的专业为英语教育。英语教育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是小学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口语组织课堂教学,是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因此本专业的英语口语的整体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运用英语口语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其次,要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对能力目标进行描述。具体表现为:
(1)能够根据一组(6~8张)情景图,讲述3~5分钟的英语童话故事,并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看图讲故事。
(2)能够就人物演讲、事物演讲、过程演讲、说服演讲的具体要求拟定提纲,并进行3分钟左右的演讲。
(3)能够就介绍人物演讲、介绍事物演讲、介绍过程演讲、说服演讲的内容进行即兴问答。
(4)能够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口语进行课堂教学演讲。
(5)能够就教育、时事政治、人性与道德、人文与环境、婚姻与情感类话题进行辩论。
2.围绕能力目标,设计综合贯穿性项目。
如何实现一系列的能力目标呢?使用市场上任何一本口语教材是没办法达到能力培养目标的,这就要教师选择一个综合项目作为课程能力训练的载体。所选择的项目必须符合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原则。综合项目的选择尽量与职业岗位挂钩,综合项目下面需要若干个项目模块支撑,并且尽可能是综合项目的子项目,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
以笔者的综合项目设计为例,选取在学期末举行一次“班级英语口语大赛”作为综合贯穿项目,贯穿教学始终。结合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目标及《小学英语新课标》课程标准,分为“看图讲故事”、“英语演讲”、“英语辩论”三个教学模块,共15个训练任务。通过大量的口语训练,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培养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及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3.第一堂课设计
传统模式的第一节课,基本上是从绪论开始,而新模式下的第一节课,教师应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交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综合贯穿项目、项目任务,告之课程进程、作业进程,说明考核方式,然后进入内容主题,用鲜明典型的案例、实例、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愿望。
4.课程考核设计
如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项目任务,制定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用综合项目进行考核或在职业现场考核都是可
行的。考核要做到全面、公正。笔者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如下:
课程考核成绩=考勤成绩(10%)+课堂表现成绩(20%)+作业成绩(10%)+项目考核成绩(40%)+终结性考核成绩(20%)
五、各个模块的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模块一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看图讲故事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故事中节选一些小故事作为训练项目,并准备好相关的情景图,着重训练学生看图讲故事的方法技巧及故事语言表达技巧。教学步骤为:故事导入――布置任务――小组讨论――代表汇报――教师点评讲解―学生操练展示――师生点评――归纳总结。项目教学结束后,要求小组合作,每位学生刻录一张时长为10分钟的“看图讲故事”教学光盘。
模块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根据日常生活和教学的需求可以设置以下训练任务:介绍人物演讲、介绍事物演讲、介绍过程演讲、说服性演讲及课堂演讲。其教学步骤为:创设情景――布置演讲任务――小组讨论――准备演讲――呈现演讲――即兴问答――师生点评――归纳补充――巩固训练――成果展示。
模块三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思辨能力。可以选取不同的辩论专题作为其训练项目,内容可涉及教育、时事政治、自然环境及情感等方面的话题。为了使每位同学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辩论,可采取“竞技式辩论”与“自由式辩论”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突出辩论赛的竞技性,又可以做到全员参与。
六、英语口语模块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冗杂,很难训练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另外,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单一,不容易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而运用模块式教学,使得口语教学的目标明确,内容更具针对性,容易培养学生的专业口语能力;且改革后的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多样化,老师与学生之间容易互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教师而言,模块式教学可以大大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水准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服务;图书馆;香港
2009年第4期(No.4,2009)图书馆界(LibraryWorld)顾建华:人性化的香港图书馆笔者有幸赴香港图书馆考察学习,先后考察了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等5所公共和高校图书馆。这次考察虽行色匆匆,但大开眼界,香港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环境、人性化服务及人性化管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读者服务工作方面。
1 开放时间
香港多数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都在每周85至90小时之间,周一至周五从早上8时至晚上11时,周六、周日开放时间稍短些。公众假期也照常开放,一般是从上午10点到下午7点。在开馆时间内,无论是晚上还是周末,都提供全方位服务。
2 借阅服务
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由62家固定图书馆和8家流动图书馆组成,这些不同规模及类型的服务点平均分布在香港境内每个区域,并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连接起来,为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简便快捷的多元化服务。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可支持1?500台终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双语兼容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之一,通过联机检索系统,读者可以在任一网点获取图书馆的服务。包括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续借书籍,在互联网上查检到任何一所图书馆的目录,可以查询正在举行的图书馆活动或个人借书记录,预约书籍及以电子邮件查询资料或提供建议[1]。读者可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外借其所需书刊音像资料,也可在任何一个图书馆还书,图书馆通过与邮局的合作完成其后的物流服务,做到真正的通借通还。为方便读者,在馆外还设有24小时服务的自助还书箱,此外中央图书馆和其他一些主要图书馆还设有自助借书机,读者可在该自助机上完成书刊外借手续,26台这样的自助机分布在图书馆各楼层,非常方便。
3 咨询服务
香港各图书馆非常重视帮助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中央图书馆各层均设有咨询柜台,有专业的图书馆职员负责读者咨询工作,随时解答读者的提问并推荐适当的馆藏资料,示范指导各项服务和设施的使用,以协助读者使用公众联机检索目录,或帮读者查寻书籍和资料。中央参考图书馆更是设立有参考及资讯查询中心,安装了一个电脑对话式电话系统,提供参考查询热线服务。图书馆的网页上可以查到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电话号码、服务项目、馆际互借申请表等内容,专业馆员的研究方向、姓名、电话、邮件地址都公布在网上。读者可以通过电话或在网上随时向他们咨询有关课程选择、专业发展动态、课题研究的选题以及相关资料的检索与运用等等问题,专业馆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图书馆资源,给读者满意的答复。读者也可通过电话、传真、电邮及邮递查询参考资料。
4 特种服务
特种服务突出体现了香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人性化和精细化。如香港中央图书馆为充分照顾残疾人的需要,悉心设计专用设施,协助他们使用图书馆资源,包括:地面及一楼铺有凹凸纹引道;装置专用升降机及扶手电梯,可由地下到达一楼图书馆入口;升降机的控制钮均有点字及可触觉的记号;设专门服务柜台;书架的间隔距离足够让轮椅通过;特设可调高低的阅读桌;展览厅和活动室均有划定位置供轮椅停放;演讲厅内设有导听系统,以协助佩戴助听器的读者使用;设专用洗手间;为视觉受损人士设藏特大字体书籍及凸字书籍;装设特别电脑器材和软件,让视觉受损人士可透过摸读、语音输出和字体放大等方式,使用馆内电脑搜寻资料及浏览网页;此外,还设有彩色影像放大器、失明人士阅读机、更新点字显示器及电脑屏幕放大系统等。为残疾人考虑之细,设想之周到,令人叹为观止!
5 开架服务
香港各图书馆的开架服务十分普遍,即使是中央参考图书馆,开架服务也做得很好。中央参考图书馆分为一般参考部、香港资料部、商业及财经部、人文科学部、科技部及社会科学、国际组织特藏等六个专科参考部门。现时的馆藏量约为60万册,其中1/3存放在开架部分,读者可自由拿取,也可以向参考咨询柜台索取闭架存放的资料。
6 少儿服务
香港公共图书馆都很重视为少年儿童服务,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香港中央图书馆除了有青少年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外,还设有玩具图书馆。玩具图书馆是中央图书馆设立的一所社区式玩具图书馆,服务对象为0~8岁的儿童,主要提供启发智能的玩具和教育套材供家长与子女在馆内使用。玩具图书馆的布置设计以大自然为主题,目的是让儿童亲近自然并在自然中阅读。另为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游戏模式需要,馆内设有4个主题角,分别为:婴孩游戏区;模仿及想象游戏区;创意游戏区;智慧游戏区。基本馆藏约为1?000件启发儿童发展的玩具,如棋类游戏、建筑游戏、牌类游戏、创意游戏、电脑型游戏、音乐游戏、技巧游戏、体能游戏、砌图游戏、扮演游戏等,用以训练儿童基本的身体及手指运用、概念形成、语言及社交技巧及创意等;参考资料包括有关玩具及游戏的理论、概念、实践方法及技巧等。这些玩具,都定时消毒,一般一小时后即消毒一次。检索目录特为儿童而设,界面以浅易为主,小读者除可以按类别搜寻外,也可以玩具名称、适合年龄、编号、玩具品牌等方法检索。
7 互借服务
香港各图书馆在馆际互借方面的工作也做得很好,如香港八所高校都配备了专人专车,设置专门部门负责。馆际互借所需时间很短,一般在两天左右即可拿到自己需要的资料。馆际互借部除了传统的书刊资料实物的互借外,更大量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将对方所需资料扫描、再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对方,节省邮费和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
8 一卡通服务
香港各图书馆基本实行一卡通服务,读者凭着自己的借书证(IC卡),通过自动检测统计仪,便可以享受全部开架馆藏,可以随时自主复印和自主打印,上网浏览、复印资料、借阅书刊,一卡通行。在上网阅览、咨询服务、网络检索、复印资料、借阅书刊等方面实现了一体化服务。
9 在线服务
许多图书馆除了保持传统图书馆的各种优质服务外,还推出“在线服务”,通过建立虚拟参考咨询台,以Internet为纽带把读者和馆员联系在一起,根据读者提出的需求,在1~2个工作日内给予主题答案和指示过程,并免费提供目次、文摘和索引[2]。此外,在图书馆闭馆期间,读者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页上的各种数据库对全文、目次和索引进行浏览和下载。
10 推广服务
所谓推广服务,是指图书馆采用各种方式向读者和社会推介自己,香港公共图书馆非常强调推广活动,认为推广活动是图书馆自我宣传,吸引广大读者认识图书馆、热爱图书馆的重要一环。香港公共图书馆会定期举办各种教育性及休闲性的推广活动,常年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如展览、阅读活动、讲故事活动、演讲会、研讨会、书籍展览等。向读者和社会宣传介绍图书馆的文化功能,鼓励和帮助读者使用图书馆设施,图书馆还常常与学校配合,欢迎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并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安排配套的读者教育服务活动。
11 其他服务
在读者服务的其他方方面面,香港各图书馆考虑得也十分周到:许多图书馆都为读者备有研讨和学习的小型场所。如中央图书馆里,读者还可租用研讨室作小组研习之用。香港的大学图书馆为学生、访问学者等提供专用的研读室,最长可单独使用三个月。中央图书馆还拥有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多用途展览馆,另设有293个座位的演讲厅及两间活动室,均配备有音响系统、录像放映、即时传译设施及视像会议系统,供读者举办各种活动之用。又比如,中央图书馆内中央参考图书馆的读者可通过约170台电脑工作站搜寻图书馆目录、唯读记忆光碟网络、多媒体资讯系统及互联网上的资料,超过三千个数据库、电子期刊及7?800项电子图书的资料唾手可得[3]。图书馆还每周安排小组训练班,向读者介绍电子资源及搜寻资料的方法。在图书馆的每一个阅览座位上,均设有数据线路输出插座及电源,可供读者自带个人桌上电脑在馆内使用。在地图图书馆里,我们看到,地图阅览区设置有特大的地图阅览桌,以方便读者查阅大型地图;设有晒图机,专门用作复制全开大小地图。一楼还设有图书及礼品店和咖啡店,方便读者购买书籍和纪念品,并提供小食品和饮料供读者享用。
我们的工作与香港图书馆对照,深感有较大差距。当然,对这个差距要做历史的、客观的分析:由于两地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些差距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消除的,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有一些是我们在现时的工作或是在我们设计建设新馆时应该注意改进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在设计建造新馆时,一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通道应予考虑,内部的结构及装修也应充分考虑到如何更有利于读者的活动。新馆建设应在多媒体资讯系统、图书馆电脑系统以及图书馆辅助和支持系统上多投入,使新馆的技术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以方便读者。此外,在人性化服务内容和人性化管理方面,我们更是要下大工夫,这方面有许多是不要投资或者只需少量投资就能做到的。总之,只有见贤而思齐,才能不断改进和提高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余胜英.香港图书馆观感[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3).
篇6
第一,整合英语阅读素材进课堂,调整课堂教学设计。例如,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人人争当小老师”活动。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故事带进课堂,也为儿童阅读分享让出时间。每节英语课上便有了这样的片段:小老师带来一些英语小谜语、小诗、短广告、小故事,然后小老师带同学们读提前板书的生词,接着开始故事分享,最后针对问题,或选择、或判断、或问答……以此检测同学们是否理解。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指导员,记录学生的发言,评价小老师和同学们的表现。英语故事通过阅读漂流瓶的方式在班级中传播,49位学生,分享49个故事,由此可以进入多本故事书的阅读,实现课外阅读资源最大化的共享,更为有效地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整合,互为补充,互为提高。
第二,教给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语阅读和语文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阅读还存在一个清除生词障碍的问题。学查英语词典,不失为阅读“利器”。首先教给查词典的基本方法;同时罗列出教科书每个单元中有趣的一词多义的生词,尝试让学生每周查找两到三个,要求阅读词条,并在作业本上摘记下生词元音音标、一个最基础的中文释义以及例句或者根据释义造句。通过这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新词,锻炼能力,拓宽学习途径,为其英语阅读添砖加瓦。
第三,拓展英语阅读时空,延伸学生阅读兴趣。设立英语第二课堂,延伸英语阅读的空间。例如,我校有每周15分钟“自主一刻”时间,笔者常与学生共读一本英语故事书,例如英语绘本。形式上做到有氛围,有主题,有噱头,有展示。读后以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成员从不同的学习能力出发,提出相应的汇报要求:能力一般的,以朗读的形式汇报;擅长模仿的,以小组表演的形式汇报;英语能力突出的学生则可以故事演讲汇报。不同的学生个体,体验了同样的阅读快乐,诱发了进一步主动阅读的学习动机,学生逐渐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我校“达人秀”之英语模仿秀的电视节目也应运而生。课外,改变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根据所学课文进行仿写,或者根据话题、语言点自编小故事等。校内,让学生走进英语角,走进学校英语电视广播,使之成为学校英语达人的秀场、英语小明星诞生的摇篮。校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比赛活动,锻炼能力,开阔视野。
篇7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体验道德的魅力,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道德的约束,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培养道德品性,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
一、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一)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早期的教育理论,其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概括为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要以生活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教育,让受教育者学会生活。
(二)现代德育实践理论
作为一位现代教育家,美国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所以,德育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即受教育者在活动和交往中产生对道德的需要,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心理、道德行为得到锻炼,这种实践活动就是德育。
(三)道德心理学相关理论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之后,生活世界就成为现代哲学探讨的的主要课题。
现代道德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于是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形成了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
二、德育课回归生活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德育课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中职德育课教材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适应了中职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教材编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验中交流思考,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认同感,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观。
三、德育课回归生活的教学探究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法,完成教学目标,是每一个德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生活化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在实践中学习。
体验情境是德育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它的本质就是要回归生活。那么德育课如何回归生活呢?
(一)课前演讲,服务就业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区别非常明显,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升学,职业教育的方向是就业。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必须以服务就业为导向,为此德育课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德育课教学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演讲,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讲话,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演讲内容可以配合中职教材内容,比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时演讲内容为“求职故事、面试技巧”;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时演讲内容相应调整为“时政新闻我知道”;学习《哲学与人生》,演讲内容为“学习哲学道理,走好人生路”;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材,演讲内容改为“我的未来我做主”。通过这种课前演讲的方式,要求学生做到有说有评,能够大胆自信的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和自身日常生活情况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模拟生活化情境,揭示教学环节
1.体验生活化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决定了在德育课教学起始阶段的导入环节,教师必须精心创设一个能够唤醒学生、吸引学生自然参与教学过程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创设情境,再以小组讨论为核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投资理财”一课内容时,设置了“学生剧场”一栏,创设情境“假如我是……”(银行拉存款的业务员、基金经理、股票专家、债券专家、卖保险的业务员),学生分小组选择任意一项假设,向具有10万闲置资金的李老汉和黄小姐介绍自己项目的特点,并请对方投入资金。另有一个“理财专家”小组,针对李老汉和黄小姐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设计。学生可以通过活动,掌握课本中的学习内容,又锻炼了通用能力。
德育课教学中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录音录像或引用名人名言、图片展示、实物演示、谈话激趣等。
2.展开生活化情境,完成教学内容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需要在情境设计时充分考虑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实际情况,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特点,用激励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边完成任务边有所得。
在完成《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后,结合职业学校学生面向就业的特点,创设一种工作情境“毕业后工作是否顺利,能否得到升迁受哪些因素影响?”从学生讨论出的各种原因中得出结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实际生活中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再次设置情境,展示海岩的文章:“《我是这样晋升的》,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情境中体会内、外因的关系和作用。“我是靠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与欣赏才坐到今天这个位置的,但凭什么只欣赏你不欣赏他?”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和欣赏”是外部原因;打水扫地做好基层工作、同事相处谦让、为第二天万无一失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是内部原因,这才是最根本的。
3.创设生活化情境,延伸课外环节
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以外。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小节与作业。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
篇8
狄更斯出生于英国南部朴茨茅斯市外海港波特西附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由于他的父亲约翰・狄更斯嗜酒好客,不善理财,弄得全家入不敷出,债台高筑。1824年,其父因无力还债而锒铛入狱,年仅12岁的查尔斯被迫退学,进入一所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在那里,他渡过了人生中最为屈辱和惨淡的几个月。直至晚年,狄更斯每每想起这段经历依旧痛彻心扉。儿时的痛苦经历使得作家对赤贫阶级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有着深切感受,也激发了他对慈善事业的无比热忱。
狄更斯于1839年,即他27岁起就开始投身于慈善事业。在那一年,他结识了仅次于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首富――库兹家族庞大银行资产的女继承人安琪拉・布尔黛―库兹。这位仅比狄更斯小2岁的女性深受他所倡导的圣诞精神(即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作家逝世后长达11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单身,并将青春奉献给慈善事业。狄更斯是她众多慈善计划的合作伙伴兼经理人。多年来,狄更斯在繁忙的创作、编辑工作之余,为了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殚精竭虑,四处奔走,同时他还发挥自己身为作家的特长,通过一系列文学创作和慈善朗诵会等净化人们的心灵并筹集捐款。
在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本着让那些无法独立照顾自己的人生活得到保障这一原则,慈善事业一直都是她的施政重心。可惜的是,在当时真正由政府直接提供的社会服务并不多。相反,儿童教育、生计维持、工作安置以及急难救助等社会工作大多是由已积累多年理论与实务经验的教堂或者私人运营的慈善机构所运营的。由于其狭隘的禁欲观和严厉、苛刻的各项规章制度,穷人在此往往得不到妥善的安置。故而,狄更斯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慈善机构,他认为真正的慈善事业应该是仁爱与善意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关于救助穷苦人的方法,狄更斯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他心目中最崇高的理想,“这个社会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是一个让大家有余力享受生命,充满娱乐,同胞之爱,无缺的衣食,意气相投的朋友,家庭的亲情等喜悦的和乐社会。”不管是他在各个角落散步时,还是他将“新济贫法”等社会议题写入他的小说或论文中时,或者是他在公共场合朗诵演讲时,甚至是他在募款基金以及援助经济贫困的同行艺术家及其家眷时……“狄更斯所从事的每一次活动无不出自于对穷人的关怀”。
在其所热心的各项公益事业中,狄更斯涉及最多且影响最大的当属他对妇女和儿童的深切关注。作为一位饱含仁爱精神,同情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作家,狄更斯对妇女,甚至是一些因为贫穷等原因堕落的女性尤为关注同情。在他34岁时,作为库兹小姐最有精神和活力的经理人,狄更斯着手创办了“收容所――尤瑞娜之家”,并通过其创作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艾米莉和玛莎等,向社会大众发出了应对这类女性给予包容和帮助的强烈呼吁。狄更斯还与库兹小姐等人合作实施了一个名为“天堂的小木屋”的计划,专门收容那些潦倒的妇女,并给予她们复建医疗和职业训练等各类服务,诸多妇女在这些计划的帮助下渐渐摆脱阴霾,重见光明。
狄更斯不仅同情关怀妇女,更加热爱儿童,对他们的教育尤为关注。为了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他亲自造访那些“穷人学校”,即为最穷困的小孩所设立的慈善学校。参观了当时有名的贫民区萨弗隆山坡上的费德莲学校后,狄更斯百感交集,深知当地师资培训系统严重匮乏的他很快将那里的情况告知库兹小姐,并提出最恳切的建议:“小孩应该有个地方可以梳洗,改善通风,增加空间,很多基本的地方有待改善……”虽然在库兹家族庞大资金的援助下,不少贫苦孩子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但若想解决当时英国全部贫民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库兹小姐的资产也显得杯水车薪。
篇9
是什么原因使小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呢?
其实,像小惠这样的孩子有很多。由于视觉的障碍,他们在生理功能和内心力量上都会出现不足,采集外界信息时出现各种问题或困难,容易产生敏感、小心、被动、封闭的心理特点,在与外界进行交往时防御心理非常严重,不愿意与陌生人说话,不愿意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经常处于心理压抑的情绪状态,当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倾向会更加突出。
对于这类儿童,我们在与他们进行交往时,如果能够采取一些心理上的策略或原则,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策略与原则一:真诚
所有儿童的心理都是极其敏感和现实的。成人在与他们交往时,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印在儿童的心里,你的态度是真诚还是敷衍,是热情还是冷淡,是积极还是懒散,他们都能准确地感知到,并在与你的交往中反射出来,如果你是真诚的、热情的、积极的、关爱的,他们就会反馈给你积极和参与,反之如果你的态度是敷衍的、冷淡的,他们给你的回应就会是消极和被动。所以在与儿童进行交往时一定要热情、诚实、积极和主动。
策略与原则二:全接纳
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由多维元素构成的,包括他们身体、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甚至他们的残疾特点等。正因为他们的构成元素各有特色,才使每个儿童千差万别。我们在与他们进行交往时,要采取全接纳的态度,与他们建立真诚可靠的关系。例如,接受盲障儿童视力残疾的现实,然后接受他们所有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处世方式、兴趣爱好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儿童所有的不良习惯或问题都不会使我们生气,我们可以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度去处理他们制造的各种“麻烦”。而对于儿童来讲如果他的“恶作剧”或表现没有奏效,就会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中不良行为就会消失了,交往就变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行为。
策略与原则三:主动关心
如果视力障碍儿童需要被引导去一个地方时,你能很自然地主动让他牵着你的手,带他到想去的地方;或当他寻找一件东西四处触摸时,你刚好看到并主动引导他找到想找的东西等,这些细微的关心和帮助都会使他们对你产生好感,并愿意与你进行交往。在帮助关心他们时,应注意掌握时机和当时的情景以及他们的需要,如果掌握不好时机,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并把你的帮助理解为对他们的看不起或不信任,起到反面的效果。恰当地关心、帮助,就会很容易为他们所接受,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
策略与原则四:鼓励
如果你能经常肯定儿童的某些行为或表现,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地去重复那些行为,并将它们变成一种习惯,如果你对他们的某些表现没有任何的反应,过一段时间这些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这是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时发现的一个规律。实际上肯定和鼓励不仅对儿童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他们不良习惯和行为的改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儿童对他人做出一个较好的回应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会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经过多次的重复,儿童就会建立“回应―鼓励―愉悦”这样一种行为机制,并将其固化在头脑中,良好的交往模式就建立起来了。
策略与原则五: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恰当的肢体语言会使人的距离变得紧密。视力障碍儿童往往需要更多的帮助,而这些帮助更多的是行动或动作,所以运用肢体的机会更多一些。比如在他们需要纸巾的时候,能很快把纸巾盒放到他可以触摸到的地方;在过马路时,主动伸出手臂,他们会从内心里面接纳你、喜欢你。
策略与原则六:共情
篇10
【关键词】儿童表达;社会人;书本式;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32-03
【作者简介】符丹清,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江苏连云港,222006),一级教师。
一、在“书本人”的世界植入生活背景
我们在教学时,常常会将儿童当成“书本人”,而忽略了他们同时还是“社会人”。儿童与社会需要借助互动有效的表达,来完成其动态全面的生长。
1.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添加时代元素。
既然儿童有过社会生活的权利,而同时他们又无法以一个完全社会人的形态进入社会,我们就需要在“书本”中去植入生活背景。苏教版三上《掌声》一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腿有残疾的女孩小英,在同学们几次掌声的鼓励下,走上讲台作了一次演讲,从此小英不再自卑,变得自信活泼。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恰逢学校组织为特殊教育中心的同龄儿童捐赠,而学生对这些特殊儿童并不了解,更多的只是同情。可我们不能无视特殊儿童更需要得到尊重和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对这课的教学作了这样一种整合设计:
【设计一】升华主题,提炼“掌声”内涵。
A.对于小英来说,这掌声是值得感谢的。对于你来说呢?自读文章最后一节,说一说你的看法。
B.当我们为别人献出掌声时,掌声就是一种真诚的表达和尊重,思考一下是否只有掌声才能表达这种意义?
C.在你最近的生活中,你曾经对谁表达过这样的尊重和鼓励?你是怎样向特殊教育中心的同学表达自己想法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公益深入生活的时代,公益背后所富含的种种人文内涵,都被赋予了全新的诠释。将文本拓展到生活中看,公益的内涵也是与人交流的核心内涵。这样的整合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借助书本材料表达的内涵,结合自身生活产生的体验和思考,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独特表达。
2.将静态模拟式书本变成社会动态。
在苏教版六上练习3的内容中,口语交际的题目是“学会申诉”。在备课时,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你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这个教学点让我犯了难,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大部分并不太清楚除了学校还有哪些部门可以接受他们的申诉,他们对于我国的社会机构也并不熟悉。于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对书本静态模拟式的内容,进行了动态化的调整设计:
【设计一】了解相关机构,明确交际对象特点。
A.请有相关职业经验的家长,介绍社会中有哪些机构接受申诉。
B.组织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阅读案例,了解儿童享有哪些权利。
C.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方面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去哪儿申诉。
【设计二】对比两种表达,学会合理得体申诉。
A.师生共读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体会作者对平等权的追求。
B.组织模拟申诉现场,实践练习申诉,提炼申诉的表达方法。
C.指导学生对比演讲和申诉的表达方法,并归纳申诉的合理方法。
社会发展运作是个动态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止于文字表面所指的单纯模拟,忽视社会动态特点,则易陷入“高分低能”式培养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模拟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有更加动态的投入。
二、用“社会人”的方式解构书本表达
1.用互助合作的方式调整个人解读的片面。
除了可以将“社会生活”的内容以各种形式植入书本学习过程中,还要让校园中的儿童用一种“社会人”的方式,参与到书本学习中。尤其是高年级的儿童,更加需要习用社会生活方式,既为学习生活助力,也为成为完全“社会人”奠基。所以从进入五年级开始,我更愿意着力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加强调互助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那么又该怎样将这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呢?经过思考,我在班级展开了“小组分工合作预习和互助学习课文”的训练:
分工内容:同学四人在完成基础预习任务(朗读课文三遍;标自然段序号;读写课后生字)后,在字词深入、课文结构、资料整理和拓展阅读等内容中,单选一项,重点预习。
合作方式:完成自己单选的学习任务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每位同学对文本的初步解读,以此进入课堂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借助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够指导学生尝试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又能够引导学生体验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态。
2.用的原则匡正书本表述的单薄。
在六年级下学期时,我和学生们一起读了杨绛的著名散文《花花儿》(删减版),以下为当时的一个片段实录:
师:在第三、第六自然段,分别提到了花花儿“闻闻我”,重复吗?
生1:两个“闻闻”意思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闻闻”是闻“我”吃了什么,第二个“闻闻”就是感觉亲亲“我”的意思。
生2:第三节中花花儿“闻我”,只是一种它的天性,而在第六节里的“闻闻我”是花花儿已经形成一种情感习惯了,这可能是一种呼应吧?
生3:第三自然段花花儿“闻我”时,它刚到作者家,还有一点点拘束,就像是在对主人说“早安”一样,带有点礼貌的感觉。而第六自然段花花儿“闻我”时,它已经是作者家中的一分子,一点也不拘束。那感觉就像在跟爸爸妈妈胡闹,亲密无间。
在这个片段中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判断是一致的,但判断的理由却并不相同,这种不一致恰恰是由每个人自身个性和思维表达方式的不同造就的。这种对于文本解读核心价值的趋向一致便是“求同”,而由于个体不同带来的差异表达,也是弥足珍贵的“存异”。这两者本不矛盾,在文本解读和表达的过程中,用的社会共存原则,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免对文本解读的单一狭隘。
三、让“书本”与“社会”在儿童表达中有机相融
1.“书本习得”用于“社会生活”形成儿童表达。
曾扬明老师曾在《警惕“小文人”习惯的作文教学》中这样写道:“如果追求文字上的修辞,一味地制造‘伪生活’,在技能技巧上下功夫成为作文教学的一种习惯,忽视学生言语思维或作文的功能,那么作文就会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习作的字里行间,有很浓的“文人”气息,而缺乏鲜活的“生活”味道。书本和生活本就不是相互割裂的,“书本式”表达也不该在儿童表达语境中占太重分量,我们有必要和有可能将书本和社会生活在儿童的表达中有机相融。我曾于2013年4月听过郭初阳老师的一节课《公民写作课――给投稿》,课上,郭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社区发生了哪些违背公共道德、危害社会秩序的事情,启发学生对于这样的事情产生自己的思考,并尝试大胆建言,再进行叙述表达,以公民名义出发,用从书本习作学到的东西,进行社会表达。
结合上述两者的观点做法,不难发现儿童表达的语境更多地还局限在书本之中,他们所见、所闻、所感,大部分都依赖于书本。可是带着书本习得到社会环境中去时,往往就不得其门而入。而找到契机将“书本习得”与“社会生活”彼此相融,将书本内核与生活外延互相渗透,便可以形成儿童进行社会生活的独特表达。
2.“语文内涵”结合“生活外延”助力社会成长。
在教学苏教版六上的第二单元内容后,我记录下这样一段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内容是三个以二战为背景的故事。我们首先一起读了情节感最强的《半截蜡烛》,探讨了几个话题。接着,我们将三个故事的题目放到一起作比较,学生们发现三个故事分别用“一次事件”“一条线索”“一些人物”来命名,由此大家推测,三个故事的讲述方法也不尽相同。课堂尾声,有学生提出质疑:中日战争的背景下,为何聂将军和日本人民要互提“和平”“友谊”?我高度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这个问题已经是在引发大家进行深入而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但这两者又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社会人”是“学校人”的“未来时态”,但前者同时又是后者的“正在进行时”。因此,我们要去探寻一条理想的道路,使得儿童带着富有时代意义的智慧眼光,在今天的每一次成长体验累积中,打通“书本”与“社会”间的门,完成自我与世界间自由而完整的互相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将语文的内涵和生活的外延进一步结合,并以此来促成儿童精神层面的更好成长,成为更好的社会人。
有机会对教育进行静静反思时,我们有可能发现,一切教育行为最纯粹质朴的目的,都指向于“人的发展”。何不带领儿童,跳出偏向“书本式”表达的框框,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里,再寻觅到一条“生活化”表达的路径,让儿童表达进入儿童本该有的“社会人”状态,也让儿童向着更完善的“社会人”状态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