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学历提升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年人的学历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年人的学历提升

篇1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学》 以人为本 大工程意识 教学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对高等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综合工程素质,即能综合应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解决各类工程实际,并且应具有工程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大工程意识。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方向专业课之一,其课程特点是实践性较强,由于学生缺乏具体的生产实践经验,在课程讲述时如果仍采取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则不能满足学生大工程意识培养教学目标。本文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大中专院校对理论课堂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与后续的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脱节,而且与制造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脱节。学生生产实习和在制造企业中看到的产品并不是老师课堂中阐述的对象,课程设计的内容也不是生产实习中见到的或课堂中讲到的产品,造成整个工艺体系不连贯、不完整。易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以义务或敷衍了事之态度学习,不想深入地了解,只是知识背诵,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最后形成学习与生产严重脱节的情况,使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难以实现其应有的课程培养目标。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案例法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丰富的案例和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掌握了知识。

三、具体实施方案

1.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

课程组遵循“理论―实践―再实践”的方法论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分三个环节:第一,理论教学。第二,生产实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具体的设备、刀具、夹具,锻炼学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程设计教学,利用教师科研、生产实习中典型的零件作为课程设计对象,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建立案例教学库,以周边企业、生产实习基地、教师科研研究对象中典型的零件和加工现场照片、场景作为理论教学案例讲解主要知识点,在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的同时进行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其大工程意识的建立。

2.教学方法。

(1)采用交互式、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2)采用现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夹具、定位、夹紧这些概念通过陈列模型加强知识的理解。

(3)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前将课程设计题目发给部分学生,在讲到相应知识点时,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通知”栏目里,定期将每周复习和预习的案例及知识点以英语版和中文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阅读和准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5)结合石河子大学的SRP计划和学生暑期实践,有计划地将学生引导向学科科研的前沿及相关制造行业,进行相应的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整个科研和生产的大行业背景下进行实际应用。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长学生的真实才干。

3.教学手段。

(1)应用三维动画再现机构的工作原理,形象而生动,且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通过视频,再现加工现场场景,既能增强工程的真实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利用校园网展示丰富的网络资源,适时对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进行跟踪,并更新教学内容,也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构思小论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1.打破课堂内外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2.案例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仿真等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

五、结语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学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了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篇2

(一)全球成人教育参与率偏低

成人教育的参与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包含成人扫盲项目的参与度),但是在大多数国家,他们的参与率仍然相当低。以成人学习和教育这一成人教育的项目类型为例,在欧洲和北美洲,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参与率是39%,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是28%,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只有1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才有7%,阿拉伯国家则无相关的统计数据。与之相对比的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24%的成人未完成小学学业或同等程度的教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竟高达50%,阿拉伯国家也达到了48%。这一数据揭示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成人教育的迫切需求。2005—2006年,欧洲第一次在其范围内对成人教育进行了调查,主要调查成人参与正规教育或非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情况,覆盖了29个国家。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各国的成人教育参与度在35.7%上下浮动,其中瑞典的参与度最高,为73.4%;挪威、芬兰的参与率也比较高,在55%左右;而匈牙利的参与率最低,为9.0%。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全球成人教育的参与水平整体偏低,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学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成人教育的参与率越高。同时,像瑞典、挪威、芬兰这些高GDP、高福利国家,公共政策较好的国家成人教育参与水平也遥遥领先。

(二)全球成人教育参与机会的群体差异较大

1.年龄与参与机会

在欧洲,年轻群体的参与率较高。在欧盟开展的对成人参与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和培训情况的调查中,约44.7%的参加者是25~34岁的成人,而只有21.6%的参加者是55~64岁的成人。在美国进行的对正规的成人教育的调查发现,参加者50%以上是16~34岁的成年人,40%是55~64岁的成人,而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所占的比例只有23%。在中低等收入的国家,其政府的成人教育项目大多数是以年轻群体为重点,甚至会给年轻群体一些优先权。例如,项目会设定参与成人教育或学习的上限年龄,通常是35岁或40岁。

2.性别与参与机会

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女性的参与模式略显复杂,有些国家女性的参与度高于男性,而有些国家则相反。在欧盟,成年男性的参与率平均为36.1%,成年女性的参与率约为35.4%。2004—2005年,在美国开展的正规成人教育的参与度调查中,成年男性的参与率为41%,成年女性的参与率为47%。一般来说,在南半球国家,性别差异对参与率的影响比北半球国家的更大,女性与男性相比参与率较低。这种差别在阿拉伯国家、亚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其普遍。

3.城乡位置与参与机会

在大多数南半球国家,城市和农村的成人教育的参与率具有较大的和持续的差别。城乡之间参与机会的差异比高、中等收入国家参与机会之间的差异还要大。有大量土著人口的农村地区(如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墨西哥和秘鲁)各年龄段人口的教育参与率都是最低的。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的部落群体、少数民族和少数宗教派及土著人口往往是非常贫穷的,失业及健康状况很差。几乎没人参加任何形式的教育,而且很难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4.学历水平与参与机会

学历水平高的成人比那些学历水平较低的人更有可能参与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按照鲁宾松(Rubenson,1990)所说,在美国,拥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工人接受工作培训的机会是只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的15倍。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而言,具有高等学历的成年人接受非正规教育的学时是那些低学历个体的3倍。拥有较高教育背景的人由于以往教育的经历,使其具备了较高的学习成就感及社会地位的优越感,促使其不断地接受更多的教育。结果是,以前受到的教育越少就越难接受到更多的教育,这就产生了新的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二、全球成人教育参与机会不均等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程度

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成人教育在当地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全面、深入、持久,成人教育参与机会公平会受到更大的重视与支持。平均而言,国家越繁荣,成人教育的参与率越高。例如,北欧五国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是3.9414万美元,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平均参与率达到56%,而像智利、波兰、匈牙利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两万的国家,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参与率却在20%以下。

(二)公共政策政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导力量,政府的主导是教育的公益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教授所说,政府的职能主要有

四个:建立国防和外交,维护司法公正,提供公共产品,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其中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公共政策既是成人教育参与机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基本需要。政府在成人教育政策目标上的侧重点不同,也会影响到成人教育机会的公平。英国、美国以及亚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坚持将经济竞争力作为成人教育的政策目标。而北欧这种高福利国家则强调“公益”模式,坚定地致力于将终身教育作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人本主义事业。将终身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目标的国家,与致力于经济目标的国家相比能更加充分地考虑所有的人,更能促进社会公平及参与机会均等。因此,解决公平问题是最重要的。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从现实物质环境和生活氛围方面影响成人参与教育的可能性和积极性。成人在本质上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现实性使成人参与教育与学习一直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对成人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例如缺少费用、交通不便、学习的地点不容易到达、承担着各种社会责任而没有适当的时间;二是隐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不利于成人终身学习的社会舆论氛围与学习风气。

(四)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会对成人教育参与机会的公平造成直接影响。例如,项目的费用过高、机构的物资设备较差、课程内容不符合成人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没有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专业的成人教育师资缺乏、上课的时间安排不甚合理等,都会影响成人参与的积极性。

(五)个人因素

主要是指个人的心理因素,如价值观、对成人教育或学习的态度、对参与的有用性的考虑、自我认知等。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良的学习动机、缺乏自信心、缺少有效的学习策略、负面经验的影响等,也是影响成人参与学习或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全球成人教育参与机会的展望

(一)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基本学习需要的范围及其满足的方法因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并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首先可以增强成人的生存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幸福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其次,它还是终身学习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基础,可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并能够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遗产的传承。最后,还可以直接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推进社会公平。因此,政府和相关的供给机构应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加大对成人学习和教育的资金投入,从政策上保证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将盲纳入到教育机会公平的轨道上来。

(二)关注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

政府和社会机构致力于建立妇女会馆、妇女识字中心和活动中心,为处于劣势地位的妇女提供教育以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并确保学习设施的供应。举行社区妇女成员的定期会议,会议主题可以是关于健康、营养、儿童早期发展、卫生等妇女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促进妇女的积极参与。鼓励妇女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开创自己的事业,增强社会认同感。相关的教育机构应开设适合老年人学习能力和特殊兴趣的专门课程。在设计更具包容性的成人教育计划时,语言问题是最重要的。通过使用适当的语言来作为教学媒介,有效的规划可以使成年人克服语言障碍。

(三)改善成人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政府及相关的社会机构应致力于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减免学费和提供免费的设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津贴支持,设立与增收相关的职业型课程,降低费用因素对成人参与学习和教育的影响;制定相关措施使成人有空闲参与教育与学习;建立公共信息和咨询服务机构,提出确认经验性学习和原有学习的方法。成人教育机构应努力提高成人教育的师资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上课时间安排更加符合成年人的需要。

(四)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与培训

篇3

一、全球成人教育的参与机会的概况

(一)全球成人教育参与率偏低

从全球看,“基础教育”依然是成人教育的主流,在第六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提交报告的154个国家中,有127个国家(约占国家总数的82%)称基础教育是它们的项目之一。[1]这里的“基础教育”主要指成人扫盲教育,它是从人的发展方面来说的,是指每个人都应当接受的最低层次的教育,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在阿拉伯国家,与其他成人教育项目相比,扫盲项目参与率(Participation rates in literacy programmes)高达6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达到63%,拉丁美洲降至44%,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31%。[2]

总的来说,成人教育的参与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包含成人扫盲项目的参与度),但是在大多数国家,他们的参与率仍然相当低。以成人学习和教育这一成人教育的项目类型为例,在欧洲和北美洲,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参与率是39%,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是28%,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只有1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才有7%,阿拉伯国家则无相关的统计数据。与之相对比的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24%的成人未完成小学学业或同等程度的教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竟高达50%,阿拉伯国家也达到了48%。[2]这一数据揭示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成人教育的迫切需求。

2005—2006年,欧洲第一次在其范围内对成人教育进行了调查,主要调查成人参与正规教育或非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情况,覆盖了29个国家。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各国的成人教育参与度在35.7%上下浮动,其中瑞典的参与度最高,为73.4%;挪威、芬兰的参与率也比较高,在55%左右;而匈牙利的参与率最低,为9.0%。[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全球成人教育的参与水平整体偏低,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学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成人教育的参与率越高。同时,像瑞典、挪威、芬兰这些高GDP、高福利国家,公共政策较好的国家成人教育参与水平也遥遥领先。

(二)全球成人教育参与机会的群体差异较大

1.年龄与参与机会

在欧洲,年轻群体的参与率较高。在欧盟开展的对成人参与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和培训情况的调查中,约44.7%的参加者是25~34岁的成人,而只有21.6%的参加者是55~64岁的成人。在美国进行的对正规的成人教育的调查发现,参加者50%以上是16~34岁的成年人,40%是55~64岁的成人,而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所占的比例只有23%。[2]

在中低等收入的国家,其政府的成人教育项目大多数是以年轻群体为重点,甚至会给年轻群体一些优先权。例如,项目会设定参与成人教育或学习的上限年龄,通常是35岁或40岁。

2.性别与参与机会

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女性的参与模式略显复杂,有些国家女性的参与度高于男性,而有些国家则相反。在欧盟,成年男性的参与率平均为361%,成年女性的参与率约为35.4%。2004—2005年,在美国开展的正规成人教育的参与度调查中,成年男性的参与率为41%,成年女性的参与率为47%。[2]一般来说,在南半球国家,性别差异对参与率的影响比北半球国家的更大,女性与男性相比参与率较低。这种差别在阿拉伯国家、亚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其普遍。

3.城乡位置与参与机会

在大多数南半球国家,城市和农村的成人教育的参与率具有较大的和持续的差别。城乡之间参与机会的差异比高、中等收入国家参与机会之间的差异还要大。有大量土著人口的农村地区(如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墨西哥和秘鲁)各年龄段人口的教育参与率都是最低的。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的部落群体、少数民族和少数宗教派及土著人口往往是非常贫穷的,失业及健康状况很差。几乎没人参加任何形式的教育,而且很难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4.学历水平与参与机会

学历水平高的成人比那些学历水平较低的人更有可能参与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按照鲁宾松(Rubenson,1990)所说,在美国,拥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工人接受工作培训的机会是只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的15倍。[3]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而言,具有高等学历的成年人接受非正规教育的学时是那些低学历个体的3倍。[4]拥有较高教育背景的人由于以往教育的经历,使其具备了较高的学习成就感及社会地位的优越感,促使其不断地接受更多的教育。结果是,以前受到的教育越少就越难接受到更多的教育,这就产生了新的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二、全球成人教育参与机会不均等的原因(一)经济发展程度

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成人教育在当地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全面、深入、持久,成人教育参与机会公平会受到更大的重视与支持。平均而言,国家越繁荣,成人教育的参与率越高。例如,北欧五国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是3.9414万美元,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平均参与率达到56%,而像智利、波兰、匈牙利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两万的国家,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参与率却在20%以下。[2]

(二)公共政策

政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导力量,政府的主导是教育的公益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教授所说,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四个:建立国防和外交,维护司法公正,提供公共产品,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其中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公共政策既是成人教育参与机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基本需要。政府在成人教育政策目标上的侧重点不同,也会影响到成人教育机会的公平。英国、美国以及亚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坚持将经济竞争力作为成人教育的政策目标。而北欧这种高福利国家则强调“公益”模式,坚定地致力于将终身教育作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人本主义事业。将终身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目标的国家,与致力于经济目标的国家相比能更加充分地考虑所有的人,更能促进社会公平及参与机会均等。因此,解决公平问题是最重要的。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从 现实物质环境和生活氛围方面影响成人参与教育的可能性和积极性。成人在本质上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现实性使成人参与教育与学习一直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对成人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例如缺少费用、交通不便、学习的地点不容易到达、承担着各种社会责任而没有适当的时间;二是隐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不利于成人终身学习的社会舆论氛围与学习风气。

(四)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会对成人教育参与机会的公平造成直接影响。例如,项目的费用过高、机构的物资设备较差、课程内容不符合成人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没有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专业的成人教育师资缺乏、上课的时间安排不甚合理等,都会影响成人参与的积极性。

(五)个人因素

主要是指个人的心理因素,如价值观、对成人教育或学习的态度、对参与的有用性的考虑、自我认知等。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良的学习动机、缺乏自信心、缺少有效的学习策略、负面经验的影响等,也是影响成人参与学习或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全球成人教育参与机会的展望

(一)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6]基本学习需要的范围及其满足的方法因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并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首先可以增强成人的生存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幸福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其次,它还是终身学习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基础,可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并能够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遗产的传承。最后,还可以直接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推进社会公平。因此,政府和相关的供给机构应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加大对成人学习和教育的资金投入,从政策上保证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将盲纳入到教育机会公平的轨道上来。

(二)关注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

政府和社会机构致力于建立妇女会馆、妇女识字中心和活动中心,为处于劣势地位的妇女提供教育以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并确保学习设施的供应。举行社区妇女成员的定期会议,会议主题可以是关于健康、营养、儿童早期发展、卫生等妇女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促进妇女的积极参与。鼓励妇女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开创自己的事业,增强社会认同感。相关的教育机构应开设适合老年人学习能力和特殊兴趣的专门课程。在设计更具包容性的成人教育计划时,语言问题是最重要的。通过使用适当的语言来作为教学媒介,有效的规划可以使成年人克服语言障碍。

(三)改善成人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政府及相关的社会机构应致力于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减免学费和提供免费的设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津贴支持,设立与增收相关的职业型课程,降低费用因素对成人参与学习和教育的影响;制定相关措施使成人有空闲参与教育与学习;建立公共信息和咨询服务机构,提出确认经验性学习和原有学习的方法。[7]成人教育机构应努力提高成人教育的师资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上课时间安排更加符合成年人的需要。

(四)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与培训

大众传媒对成人的影响具有开放性、全面性、内潜性、灵活性、自主性等特点。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会机会均等地向所有的成人开放,接受传媒的成人无须受年龄、职业、地理位置、经济背景、性别等条件的制约。从长远效益看,加强对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立网络学习中心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成人教育学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19.

[2]UNSCO.Global Report On Adult Learning and Educa[C].UNESCO Institute of Lifelong Learning,2009.

[3]A.图季曼.教育大百科全书:成人教育(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9.

[4]http://oecd.org/education/school/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 oecd indicators.htm.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6]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R].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2000:15.

篇4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司法保护公平性

一、非上海籍未成年人司法处遇中三个突出问题

(一)从刑罚方面来看,非上海籍未成年被告人缓刑适用偏少

近年来,非上海籍未成年人犯罪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总体升幅仍较大。上海法院判处的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由2004年771人上升到2009年1454人,增幅达88.59%;而同期上海籍未成年罪犯从2004年的779人下降到2009年的621人,下降了20.28%。同时,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占上海未成年罪犯总数的比例亦总体上升,2004年占49.74%,2005年占56.57%,2006年占61.01%,2007年占68.34%,2008年达峰值占83.27%,2009年开始下降,占70.01%。因此,在非上海籍未成年人已成为上海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外来未成年人司法处遇上的平等性问题成为法院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1.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情况有所改善。与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已成为上海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形成对比的是,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监禁刑的情况与上海籍未成年罪犯差别不大,但适用缓刑的人数并未过半。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2004年30人,2005年45人,2006年59人,2007年83人,2008年184人,2009年142人;同期适用缓刑的未成年罪犯总数分别为379人、489人、520人、497人、483人、421人(图表2)。这组数据表明,一是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数在逐年提升,尤其是2008年开始显著增加,同比增长了121.68%,近两年来上海高院重点强调的上海籍和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在司法处遇上的平等性问题已取得突破。二是相对于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情况而言,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出现增长停滞遭遇瓶颈期的可能。

2.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比例偏低。从最高人民法院统计全国法院对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情况看,2006―2009年适用缓刑率维持在28%左右;同期上海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图表3)。我们再看上海法院审理的上海籍与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的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为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数占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总数的比例,2004―2009年逐年上升,分别为3.89%、3.82%、3.95%、4.53%、8.59%、9.77%;同期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数占上海籍未成年罪犯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4.8%、49.06%、48.27%、48.76%、69.53%、44.93%。

第二组数据为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罪犯总数中非上海籍罪犯的比例,2004―2009年分别占7.92%、9.2%、11.34%、16.7%、38.1%、33.73%;同期上海籍罪犯的比例分别占92.08%、90.8%、88.6%、83.3%、61.9%、66.27%。第三组数据从对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明显改善的2008年、2009年犯罪情况看,未成年人实施抢劫犯罪占首位,2008年占犯罪总数的35.55%,2009年占33.93%;盗窃犯罪占第二位,分别占犯罪总数的35.08%、32.92%;第三至第五位依次为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上述五类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以占未成年人犯罪七成左右的抢劫罪、盗窃罪进行分析一般意义作为重罪的抢劫罪中非上海籍未成年人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上海籍未成年人,在盗窃罪中情况也相同。上述情况表明两点,一是上海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许与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以及流动人口太多有关。但最高法院认为,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对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从总体来看,全国法院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的指标仍然较低。因此,对未成年罪犯仍应依法扩大适用非监禁刑。二是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情况明显改善,但由于其犯抢劫罪比例较高,因而出现缓刑增长停滞现象,故上海法院对未成年罪犯依法扩大适用非监禁刑的主要障碍可能在于非上海籍未成年人。

(二)从程序方面来看,非上海籍未成年被告人法定人不到场情况较为突出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法规等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定人制度做过一系列规定: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人到场。”1998年公安部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2条第1款规定:“讯问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应当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当通知其家长、监护人或者教师到场。”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0条规定:“开庭审理前,应当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出庭。法定人无法出庭的或者确实不适宜出庭的,应另行通知其他监护人或者其他成年近亲属出庭。经通知,其他监护人或者成年近亲属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应当记录在案”。然而,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一直存在法定人不到场的问题,其中非上海籍未成年人的法定人缺席情况尤为严重。我们对上海法院2008―2010年法定人到庭情况进行了统计(详见图表5)。从中可以看出,全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法定人出庭率维持在50―60%之间,其中上海籍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出庭率明显高于非上海籍,前者超过80%,后者则不到50%。上述情况表明,刑事诉讼过程中,对未成年人尤其是非上海籍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应当有所作为。

(三)从刑罚执行方面来看,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机制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大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是成千上万的流动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未成年人思想活跃,涉足犯罪的领域不断宽泛,犯罪手段不断向技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此,家庭、社会、司法如何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如何增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如何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社区矫正手段已迫在眉睫。从法院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未成年罪犯尤其是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针对性和规范性未能充分显现。2003年7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通知》(以下简称文件),提出了在我国构建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路、任务和工作方法,标志着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司法制度中有了一席之地。据此,上海建立了市、区县、街道三级社区矫正刑罚执行职能组织,培育成立了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并组建了社会工作者和社

会帮教志愿者队伍,截止2009年12月,本市直接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队伍125人,志愿者队伍近万人,并吸纳了400余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累计接受社区服刑人员26758人。文件明确提出,将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作为社区矫正的重点对象,表明我国顺应世界刑罚发展的潮流,真正重视未成年人行刑社会化的问题。但是,如何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如目前实践中主要包括公益劳动、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技能培训、心理矫正,以及就业指导、生活指导等。在上海,针对未成年人的分类矫正措施主要有:加强法制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利用家人、亲属力量,营造家庭关怀的环境;对未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员,督促其参加学历教育;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根据年龄与身心发展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等辅助活动;推荐参加相关的就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②。这些项目对矫正期间预防少年犯重新违法犯罪能够发挥一定的效用,但是其不足之处表现为有些项目缺乏对于特殊矫正对象的针对性,未成年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如果不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完成他们的重新社会化,不引导他们对今后的生活作出规划,他们很容易陷入迷茫,出现反复。同时,依靠上述125人的社工队伍不仅要针对未成年人,还要包括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矫正工作,其质量和效果可能还有待提高,其规范化、法制化进程亟需加快。

2.以户籍为依托的社区矫治体系不适应社会发展。目前的社区矫正体系尚未适应人口大流动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被判处缓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以罪犯户籍所在地为执行地。对于短期来上海的流动人员尚可将其送回原籍,民工代则大多数在上海就学或就业,送回原籍非常不现实;同时,由于我国未建立异地矫正委托制度,委托外地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矫正存在困难;再者,外来未成年人可能经常流动,被判处非监禁刑后相对于本地未成年人而言较难跟踪,由此提高了社区矫正成本。以上海为例,公安机关的市局、分局、基层公安派出所与社区矫正部门均建立了日常联络制度,规定派出所必须确定专人担任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定期向司法所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表现;对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按照“居住地为主”原则,要求公安派出所及时查找下落,并分别通知对象户籍地和居住地司法所落实监督考察措施。公安机关不仅将配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考核范围,还将其作为每年公安部对公安派出所进行等级评定的常规项目。公安机关的上述举措无疑已弥补了刑诉法规定的不足,但并未将非上海籍未成年人纳入其中。上海市政府购买的服务范围内,社工组织、社区机构并没有帮教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的职责,目前在闵行区等试点的包括非上海籍罪犯在内的矫正工作,主要由区政府购买服务。因此,相对于本地户籍未成年罪犯来说,外来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难度相当大。

二、非上海籍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

(一)非上海籍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比例偏低的原因

1.从审前采用强制措施情况看,法院对部分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只能选择监禁刑。对非上海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前采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少是法院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公安、检察机关对外来犯罪嫌疑人采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相对较少,客观上使一些罪行较轻的未成年被告人移送法院时已被关押数月,使原本可以直接宣告缓刑、管制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案件,在关押后再适用反而可能失之过重,法院只能关多久判多长刑期。当然,产生上述问题有其客观原因。根据刑诉法的有关规定,被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在实践中,这些条件对外地人或未成年人适用时尤为困难。首先,由于多数非上海籍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在身边或流动性大,无法提出传统意义上的合适保证人。其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没有能力自行缴纳保证金。如果由其监护人或者亲属代为缴纳,即使违反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规定,保证金被没收,也体现不出对未成年人的惩罚作用。第三,有些涉罪的非上海籍未成年人在犯罪地无稳定居住地、经济来源和社会关系,一旦对其采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很难保证不脱保,从而影响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这是承办人最大的顾虑。

2.从司法实践中采用的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条件看,外来人员一般难以达到。刑法将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态度作为适用缓刑的条件,最高法《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6条明确规定,在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适用缓刑的规定且具备初次犯罪,积极退赃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具备监护、帮教条件三种情形之一的,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时,应当宣告缓刑。从上述法律规定看,第一,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除应具备刑法规定的一般条件外,尚需“同时具备”另行规定的三个条件之一,因此,从《解释》第16条的文义理解角度看,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比成年人更为严格。第二,一般而言,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较轻,是否初次犯罪、是否退赃或赔偿比较容易判断。但是,被告人的悔罪态度和是否具备监护、帮教条件则没有权威的标准。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人是否有悔罪表现,通常从是否交待自己的全部罪行、是否积极退赃、是否检举揭发同伙的罪行加以考虑。由于非上海籍未成年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所得赃款、赃物大多用于生活开支或挥霍,很难退赃或赔偿,因此,悔罪态度很难达到一般认为适用缓刑的条件要求。同时,监管、帮教条件仍然是缓刑适用时作为确实不再危害社会的必要条件。司法实务中,根据社区矫正工作意见的规定,判处缓刑案件应进行审前调查工作。从上海地区看,由于普遍建立了社区矫正组织,上海籍的被告人一般由社区矫正组织承诺监管,故适用缓刑比例较高。但对于非上海籍的民工二代、流动外来未成年罪犯,由于尚未完全列入社工帮教范围,很难提供可以实施监管的材料,故缓刑适用率偏低。可见,在缓刑的适用上,户籍以及经济状况等外部条件对法院的判决结果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以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2006―2008年对未成年罪犯的判决为例,在适用缓刑的457人中,上海籍370人,占缓刑总数的81%;非上海籍87人,占缓刑总数的19%。在适用缓刑的非上海籍罪犯中,在上海有固定住所的民工二代74人,比例达85%;短期来上海的流动人员只有13人,比例为15%。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定人不到场的原因

我们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法定人缺席与法律规定不完善有关。刑事诉讼法第1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人在场。“可以”而不是“应当”这个关键字眼,凸显了法律对该问题的基本态度。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均对法定人在场制度缺乏明确、严密的规定。如:法定人在场的作用是什么,他们享有哪些诉讼权利和承担哪些诉讼义务,法律对此没有作明确规定,直接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实践效果;如果

公安、司法机关在讯问、审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时,通知了法定人,而其没有到场,也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法定人在场如果起了相反的作用,法律没有相应的排除性的规定;如果公安、司法机关在讯问、审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时,没有通知法定人,也没有任何的法律后果等等。根据最高院司法解释,在审理阶段,法院对法定人经通知后不到庭的,也缺乏强制措施,只能记录在案。由于缺乏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导致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定人不到庭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非上海籍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有的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或经济困难而不能到庭,他们的缺席率超过50%,使未成年人独自面对刑事诉讼时可能对其身心上均造成损害。

(三)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存在缺陷的原因

1.现有法律法规等不完善。目前,我国对未成年罪犯执行刑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监狱法》、《少年犯管教所管理规定》。《监狱法》第6章“对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共有四个法条。其中,第77条规定:“对少年犯的管理和教育改造,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该法条属于准用性规范,因此,《监狱法》中直接规定对少年犯执行刑罚的法条仅有三个。依据《监狱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司法部于1998年12月1日实施《少年犯管教所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共8章65条,是对少年犯执行刑罚的主要法规依据。上述两部法律、法规都没有对未成年人适用社区矫正作出具体规定。2003年7月10日,两高两部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2009年9月2日两高两部又联合《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虽明确规定“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但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的发展仍不平衡,《意见》的法律位阶过低。另外,有的地方性规章也与上位法的规定不尽一致,如上海市教委2010年9月作出的(沪教委职(2010)37号)《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实施办法》第32条规定:“凡触犯国家宪法和刑律,构成刑事犯罪的学生,经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应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这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8条关于对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的规定不符,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正。

2.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缺乏配套措施。虽然近年来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已经开始,但是在机构、人员、设施、矫正措施、评估手段、适用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以上海为例,社工的配置比例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社区矫正经费需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同时,上海目前存在青少年社工和矫正社工两支社工队伍,分别隶属于团市委和市司法局矫正办。青少年社工熟悉青少年特点,目前有部分工作是对法院审判的未成年被告人提供社会调查报告;矫正社工对社区矫正更为专业,但不仅对未成年罪犯且对成年罪犯均要开展矫正工作。我们认为,对未成年罪犯的矫正需要有兼具上述两支社工队伍之长的专业社工担任。从全国情况来看,以户籍所在地为基本依据的矫正对象划分方法缺乏科学性,异地委托机制亟需建立。

三、非上海籍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公平问题应对措施

(一)依法扩大外来未成年罪犯非监禁刑适用

刑事法律作为法律制度中最严厉、最根本的底线式保护制度,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也是保护未成年人和维护社会安宁秩序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改造和完善不利于平等保护的刑事法律制度及其配套工作机制,在外来未成年罪犯非监禁刑适用问题上,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改进。

1.及时转变观念,在侦查阶段扩大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如前所述,非上海籍未成年罪犯判非监禁刑少的原因之一,是审前采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较少。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一是深化平等保护意识。随着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外来人员的平等权问题已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进入刑事诉讼领域的外来未成年人同样应平等地享有权利。比如在审查批捕阶段,树立对未成年人“不捕为一般,逮捕为特殊”的理念,引入“非羁押措施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对外来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平时表现、家庭情况和帮教条件等的综合评估,对未成年人尽可能不予逮捕。对于预备犯、中止犯、初犯、偶犯以及被胁迫、诱骗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辅助作用的未成年人,在综合权衡后尽量不予。对于必须羁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尽可能加快结案速度,以缩短羁押时间。二是完善保证人和保证金制度。对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如果其本人或法定人、近亲属无法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在犯罪地已经就业的,考虑由其雇主作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在犯罪地就读或有固定住所的,可由当地社区矫正机构作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如果系流浪未成年人,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一种公益性质的保证机构为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取保候审的保证人或者保证金。

2.正确理解法律,对外来未成年罪犯尽可能适用非监禁刑。《解释》第16条规定,对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的,可以宣告缓刑。如果同时具有初次犯罪,积极退赃或赔偿,具备监护、帮教条件三种情形之一的,应当(而非可以)宣告缓刑。从法律层面来看,这里缓刑的适用条件并没有因户籍的不同而不同,同样,刑法对管制等非监禁刑也没有不同规定。实际上,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刑法和《解释》中悔罪态度及监护、帮教条件的规定。我们认为,第一,关于悔罪表现。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其本人并不具备经济基础,只要认识到其行为已构成犯罪,并真诚悔过的,不需要同时具有退赃或赔偿等其它条件即可认定其有悔罪表现。第二,关于监护、帮教条件。刑法第76条明确规定,缓刑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法第38条规定,管制由公安机关执行。由此可见,法律并未规定公安机关必须是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基层组织完全可以是社区矫正组织。因此,只要罪犯真诚悔过,法院对在本地就学、就业或有相对固定住所的罪行较轻的外来未成年人同样可以判处非监禁刑,但在判决前必须做好与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

3.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力度。建立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和解机制,对未成年罪犯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法院在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方面已迈开了积极的步伐,如长宁法院少年庭创设了“刑事和解面谈会”,由法官组织被告人、被害人、法定人等就犯罪对社会产生的危害、被告人对犯罪行为的认识、被告人对被害人的赔偿、被害人对被告人是否谅解等进行面谈。将“两个自愿”即被告人一方与被害人一方均自愿进行刑事和解,“三个充分”即被告人充分认罪悔罪,被告人或家人充分赔偿,被害人充分谅解作为刑事和解的必备条件,逐渐形成了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工作的特色;普陀法院少年庭加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力度以促进刑事和解,据统计,2008年,该法院

96%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开庭前调解成功,并自动履行完毕,为未成年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创造了条件。可见,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未成年被告人非监禁刑的适用比例,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我们认为,刑事和解也适用于侦查、阶段,在被害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达成谅解的基础上,对罪行较轻的嫌疑人尽可能不予或采用非羁押强制措施,为未成年人融入社会、悔过自新创造条件。

(二)创新建立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针对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人不到场参加诉讼的现象,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上海推出的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侦查、、审理、刑罚执行过程中,在法定人无法或不宜到场的情况下,指定合适的成年人参与司法过程,并履行监督、沟通、抚慰、教育等职能,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这一制度起源于英国,是西方国家较为普遍设置的,体现对于特殊犯罪人的人性关怀,追求程序正义的制度。其基本含义是指,警察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时,必须有合适的成年人(如监护人或者专设的合适成年人)到场。合适成年人到场的主要作用是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提供帮助,协助其与警察沟通,同时监督警察在讯问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行为。

在我国,对建立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还具有一定的争议。2010年5月,上海市公检法司联合签署《关于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的规定》,在省市级层面率先建立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200余名在本地有固定住所、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热心于未成年人保护、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法律常识和相关知识的专业社工、学校教师、共青团干部、青保干部等被核准为合适成年人。上海在借鉴国外合适成年人制度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我们认为,合适成年人不仅可以在协助沟通和防止刑讯逼供方面发挥作用,在法院审理阶段,当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不到场或不到庭时,合适成年人可以起到“家长”的作用,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的诉讼权利。合适成年人在法院审判阶段继续参与有其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1月颁布的《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第9条第4款规定:“少年被告人的成年近亲属和教师等人到庭有利于审判工作和教育、感化少年被告人的,经过审判庭庭长批准,可以准许或者邀请到庭,但不得向外界传播或者提供案件审理情况”。合适成年人即符合上述标准。因此,上海规定合适成年人可以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主要的权利与义务有: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成长轨迹等情况;与涉罪未成年人会面交谈,了解其对权利义务的知晓情况、合法权益有无遭受侵犯情况等;安抚涉罪未成年人,帮助消除抵触情绪和对抗心理;参与庭审,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阅看庭审记录,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等。

合适成年人在法院审判阶段参与诉讼,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有立法中法定人参与诉讼制度的缺陷。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9条规定:“开庭审理前,应当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出庭。法定人无法出庭或者确实不适宜出庭的,应另行通知其他监护人或者其他成年近亲属出庭。经通知,其他监护人或者成年近亲属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应该记录在案。”由于外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不到庭情况严重,仅仅记录在案只是解决了程序上的合法性问题,而未成年被告人尚不具有完全的诉讼行为能力,由合适成年人参与庭审,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以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因此,对于那些父母在服刑或者藏匿、失踪、死亡等无法以及其他无能力或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等不宜到庭的情况,可以通过合适成年人参与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定人空缺的问题。

另外,在合适成年人义务方面,我们增加了“涉罪未成年人(含外地来沪未成年人)被判处非监禁刑的,参与诉讼的合适成年人一般应当继续参与其刑罚执行期间的帮教矫正工作”的条款,这对解决被判处非监禁刑未成年人,尤其是外地来沪未成年人的帮教问题,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涉及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如果侦查、、审判、矫正阶段由不同的合适成年人参与,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会影响合适成年人参与的效果。因为如果不同阶段由不同的合适成年人参与,他们每个人对案件的了解都是阶段性的,对未成年人的了解就可能是片面的,且未成年人不断面对新的陌生人也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稳定,因此,上海《关于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的规定》要求,案件处理的各个阶段尽可能由同一个合适成年人参与。这样,合适成年人在未成年被告人经过公安、检察、法院一系列的诉讼阶段后,已成为未成年被告人最感亲切和对其最为了解的人,他们能够用最容易为未成年被告人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尤其是在社区矫正阶段,如果有同一合适成年人参与,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矫正将起到积极作用,必将有利于对外来未成年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及行刑的社会化。

(二)逐步完善对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制度

对未成年罪犯尽可能处以非监禁刑并在社区进行矫正,同时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实行不同于成年人的管理制度,这已成为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共识。但是我国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非监禁刑的执行与成年人并无大的区别,同时,当前又面临大量流动人口犯罪的社区矫正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在将社区矫正工作及时上升到法律规定层面的同时,目前在社会发展大格局下,建立适合未成年人尤其是外来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制度问题值得重视。

篇5

【关键词】小班;幼儿;创意美术;材料;想象力

众所周知,成年人与幼儿在思想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上,幼儿的思维难免比较天马行空,而成年人则更成熟,特别是小班幼儿。幼儿园阶段的创意美术活动便是以此为前提,展开的,教师通过激发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再辅以相应的材料,便可以收获来自幼儿的馈赠,在这当中,材料的运用十分关键。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材料对于创意美术的重要性,使得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分析幼儿小班创意美术活动中材料的运用十分必要。

一、创意美术活动价值意义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本身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有效激发幼儿想象力。这一阶段的幼儿看待事物的观念与成年人不同,他们用善意的目光考量这个世界,期间并不含一丝杂质,且思维不受任何阻碍。在此前提下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也就多种多样。如果教师指着一个圆问这是什么,作为一个成年人可能想到的就只是一个圆而已,但是幼儿则不同,他们会联想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例如孙悟空的紧箍咒、早饭吃的大饼、妈妈的手镯等。由此可见,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可以在幼儿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激发自身想象力创造出更为新鲜美好的物体。其二,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今后的学习之路奠定基石,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通过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全面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以及思考的能力,而创意美术活动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幼儿在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创意美术的同时,思维与双手也得到了锻炼,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实现手脑并用,开发小脑,从而真正实现幼儿思维水平的提升,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加强;其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教在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同时,可以让幼儿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之间交换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二人或者多人之间的有效对话,建立真挚的友谊。

二、小班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材料的创新运用

(一)对于不同形状材料的使用

教师在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材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但是对于材料的创新运用却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传统教学中,一般只是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小木棒、橡皮筋等,但是这些材料难免过于老旧,并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对于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不同形状的材料,以此刺激幼儿的感官。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作画时,可以挑选圆形、三角形的物品,例如钥匙圈、蛋糕和草莓等。当幼儿作画时,教师可以先对幼儿进行引导:“小宝宝们,今天我们来用一些常见的东西画画好不好呀?那大家看到这些东西,首先联想到什么呢?”这时幼儿便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说钥匙圈像太阳,有的说草莓像雨伞,随后教师便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一些物品作画,有的幼儿将草莓和小木棒搭配在一起画了下雨的秋天,有的幼儿也用钥匙圈画了一幅美丽的天空。由此可见,通过对不同形状材料的运用,幼儿可以真正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二)对于不同类型材料的使用

教师在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时,也可以使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材料,例如线团、胶囊等,还是通过相同的教学引导,让幼儿展开自己的联想。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对,和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教师可以从旁指导,让幼儿通过交流与合作创作出一幅画作。有的小组其中一个幼儿将胶囊板剪下一半当做飞机的窗户,而另外一个也使用蓝色毛线围成了云彩,再加上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美丽、壮阔的“空中雄鹰图”。另外,也有其他小组的幼儿用白色毛线与画笔描绘出了一碗面或是浴缸,当幼儿都完成自己的画作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掌握鼓励话语的尺度,不能太过,也不能吝于鼓励,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对幼儿进行表扬:“这幅画真棒!老师都没有想到呢!你很棒哦!”或是“你这幅画很棒哦,可以给全班同学看一下吗?”教师通过这样积极的话语对幼儿进行鼓励,使其可以真正肯定自己的想法,进而积极地参与到创意美术活动中。

(三)对于不同颜色材料的使用

除了类型与形状不同之外,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让幼儿对不同的材料展开丰富的联想。例如黄色可以联想到向日葵、玉米,红色则可以联想到太阳、灯笼,蓝色会想到蓝天,绿色总会想到草地和大树。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材料,也可以培养幼儿对颜色的认知。例如教师在开展正式教学之前,事先搜集一些颜色不同的材料,比如苹果、橘子、香蕉、树叶等,随后便可以让幼儿通过这些颜色的材料展开联想进行作画。有的幼儿把苹果当做太阳,有的幼儿将香蕉当做月亮和小船,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作。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会对颜色有更深一层的认知,在大脑中建立不同颜色所对应的事物。与此同时,通过这种创意美术活动,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运用一些常见的材料,只是稍微转换一下思维,便可以得到与之不同的事物,真正实现了幼儿思维的拓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针对小班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时,为了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对材料进行创新使用。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材料的创新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能开拓幼儿思维,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舒燕(1988-),宁波市慈溪市,民族,汉,职称,幼儿园二级教师,学历,本科。

参考文献:

篇6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__乡学校的中学和中心小学在九十年代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另有7所村小。我在调查的几所学校里,询问了一些情况,并对中学各年级学生作了份问卷调查。我的问卷共发出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调查了该校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对家长、学校教育的看法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现状。

二、调查情况

1. 学生情况。我对每一份问卷都认真地看了一遍,6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5%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且我还发现,在学习目的一题中,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有选择读高中或中专,有选择就业和没有考虑的。而对务农的打算极少。在学习态度一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回答认真完成作业,课堂认真听讲,但有少数的学习认为有些老师课上得不好或听不懂老师的课。对老师的看法60%的学生认为老教师的讲课方法古板,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年轻老师工作欠认真负责,和学生交流得少等等。40%的学生觉得家庭教育很不得当,望子成龙的封建观念依然存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2.家长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占63.5%,小学以下占36.7%。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外出务工、农民或从事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63.27%。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有了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诸如孩子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有些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较低,认为高中和大学高额学费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习电工、修车、焊工等专业技能。

三、调查分析

1. 受传统观念影响,教育方法不当。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胜过自己,但不少父母既不懂孩子心理,又不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更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有的则根据父辈教育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教育手段粗暴,使孩子感到压抑,无所适从,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85%的学生挨过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训斥,15%的经常被父母打骂。

2. 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教育的家长少。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相当关心,但与老师的联系极少。在调查中60%以上的学家从未主动打电话给班主任或学校联系,25%的家长从未专程到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家长与学校缺乏很好的理解与沟通,同时也缺乏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家庭教育苍白无力。

3. 身教重于言教的家庭教育观念得不到落实,部分家长行为缺陷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如家长吸烟、讲粗话、赌博、不讲卫生、不爱看书读报、看黄色录像等等,他们只图自己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毫不避讳地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关于模仿的孩子仿效,其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四、调查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家长)来看:

(一)许多家长都能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希望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做出了不少努力。由于缺乏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家庭教育苍白无力。

(二)一些家庭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带来新的问题。不少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较高,重分数,重功利,忽视对子女道德、人格、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引导。

(三)存在问题学生,这大都与问题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缺陷直接相关:离异、单亲、暴力、重男轻女、贫困、父母文化素质低;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方法不当;外出务工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给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都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不良背景。

(四)家长重视与子女的沟通,但沟通时间较少,缺乏沟通的技巧。家长与学校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从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引导来看:

(一)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不少,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家长学校都能发挥应有作用,但也有少数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并且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担负起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任。

(二)缺少专项经费,使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和网络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制约。

(三)目前__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的专刊、专栏不多,缺少一些可供孩子参与实践的栏目。

(四)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实践基地,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去之处太少。

(五)留守流动儿童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监护人要切实发挥作用。

五、对策与建议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投资同时,还是加强精神方面教育,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学习。作为农村孩子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而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3、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

4、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篇7

【关键词】成人教育 培训管理体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46-01

一 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成人教育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教育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它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指成年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即成年人利用空闲的时间,或半脱业甚至脱业的形式接受的相应的教育活动。成人教育主要是面向广大的在职人员,用于其补充知识、提升学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人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教育的针对性强,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受教育对象具有终身性的影响。基于成人教育的诸多优点,其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成人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全民性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成人教育在其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通过劳动形式的培训、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以及逐渐扫除文盲,甚至科盲等形式来实现。

我国一直在号召全民学习,努力建立学习型的社会。而成人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更是终身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学习型社会不仅仅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事情,也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在职成人的事情。建设学习型的社会离不开成人的参与,需要鼓励、动员全民参与进来。

成人教育展示了教育的全面性。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精神境界的成长,增长人们的知识,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指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的全面性,必须坚持成人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二 成人教育与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完善,受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须解决。

第一,培训市场过于混乱。成人教育培训市场由于收入可观,因此吸引了许多投资者,成人教育培训的竞争异常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一些夸大甚至虚假的信息充斥着整个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并存在培训行业的培训垄断行为,这些行业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垄断性培训服务,不仅严重影响了公平竞争,而且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训机构水平不一。我国的成人教育培训发展快速,大量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管理体系,对培训机构要求较低,一些培训机构的成立缺乏一定的经济实力,甚至一些从业者的素质达不到标准要求,缺乏自身的特色,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易被淘汰。

第三,教学存在缺陷。我国现今的成人教育模式是在普通教育模式基础上形成的,较少考虑成人教育本身的独特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但是,现今的成人教育的内容陈旧,严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易吸引求学者的兴趣,也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发展。

三 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的优化

面对我国现今成人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总结各位专家的经验,提出了三条解决对策,以优化成人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全民教育的大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混乱现象,亟须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只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才能依法治教,成人教育培训才能良性发展。

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针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水平不一的现象,应集中对成人教育的管理,设置专门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使成人教育的地位相应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它的发展,向终身教育的实现迈近一步。

第三,完善教学,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人教育教学,应紧随时代的进步,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做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满足成人受教育者的需要。另外,应提高成人教育相关教师的素质,以及授课的水平。改变传统的模式,通过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模式,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动力,以提高成人教学的质量。

总之,成人教学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存在的功利性,使得我国当今的成人教育存在种种弊端。因此,要完善制度保障成人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于从业教师的严格要求,推进成人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林、邹霞.基于面向服务架构体系的远程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软件导刊,2007(4)

篇8

关键词:成人教育;网络时代;专业网站;服务系统;义务辅导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的电信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改变着世界、影响着时代的进程。“电子阅览室”、“虚拟网”、“宽带”、“网上冲浪”、“网络词汇”、“网上购物”、“微信”等等,已成为十分流行的大众语汇。到目前为止,我国网民已突破6亿,网络普及率超过45%,网上支付用户突破2.5亿,中国网民微博的使用率突破70%,手机接入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4.2亿。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迎来了重大机遇,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与网络时代的特点,提出了构建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与服务系统的举措。

一、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发展的局限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利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局限,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并在构建相应教育体系中给予应对,才能更好地推动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事业发展。

(一)影响成人心理全面发展

促进成人心理的全面发展是成人教育的目标之一,网络时代下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助于此目标的实现仍然饱受质疑。人――机对话这种非人格化的学习形式(虽具交互性)不利于成人社会化情感的发展,体谅、关心他人这种情感的养成必须通过与人交往实践获得。

(二)干扰信息量巨大,可能影响学习成效

网络上快速流动的大量信息,可能使那些真正有用有价值的信息被冗余的无关信息所淹没,造成“信息污染”。多媒体丰富多彩的界面也会干扰有用信息的提取,这些均增加学习难度,对学习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三)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

在成人教育教学计划中,部分课程会有实验实践教学设计,但多数无法按照教学计划要求予以全面落实。这是因为成人教育不但学员群体分散且收费低廉,很难将学员全部集中到主办院校去完成课程实验。并且,专业教师在指导学员毕业设计时,由于学员数量大、群体分散、水平不一,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理论性较强,同时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和学员时空分离,缺乏过程指导和监控,使得毕业设计与学员的实践工作难以互相结合。

二、成人教育系统构建思路

网络时代下的成人教育系统应包含多个模块、多个教学模式,以满足各个教学环节、多样化学习方式、不同层次学员的需要。

(一)基础及专业知识理论教学模块

1.该模块是最能充分发挥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优势的模块

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增强适应性、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构建基于Internet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客观因素限制、不受传统课堂人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将教学要求、内容、测评等教学材料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学员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地点学习,老师的教和学员的学可不同步,学员和老师可通过Email、QQ、微信等提问、答疑。

2.要构建主题研讨型学习模式

该模式下老师和学员共同探讨、合作学习,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学员综合能力。

3.要构建网络自习学习模式

该模式下可再现教师的讲授视频,也可对学员在网上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和保存相关学习数据,还可根据学员的学习记录,为之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可通过“在线”题库,让学员在线练习、评判和讲解,巩固学习内容。

(二)实验实践教学模块

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成人教育实施中的难点,也是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作业缺乏实效性,缺少对课程作业进程的控制。二是在成人教育教学计划中,部分课程设计有一定学时的实验,但多数教学站无法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全面落实。三是毕业设计脱离学员工作实践,缺乏过程指导和监控。针对以上问题,网络时代下的成人教育实验实践教学模块应该构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首先,搭建在线与书面相结合的课程作业布置与批阅模式,在教学平台支持下的网上作业,同时辅助以少量必须的书面作业,提高课程作业实效性。该模式下需要强化对课程作业的优化设计,加强对课程学习和作业的进度控制,适量控制书面作业,以保证达到相应训练效果。

其次,搭建虚拟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实习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包括:采用实验教学录像,开展演示性实验教学,用于普通演示性、认识性、验证性实验。开发模拟仿真实验系统,开展模拟交互性实验,增强实验的自主性、经济性、安全性、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多样性。建立形式多样的实验实习基地,实施实验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一是要建立属于学习中心的课程实验教学基地,二是要整合当地部分教育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实验实习教学基地,用于保障实验教学需要。

最后,构建现场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和学员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激发学员的积极性。该模式下需要注意几点:遴选和培训一批来自现场的兼职指导教师;建立毕业设计资源库,为学员提供丰富素材;实施在线指导和远程答辩,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三)德育教学模块

德育教育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传统的成人教育对学员德育教育方面重视不够,暴露出诸多弱点:一是内容教条、德育教育政治化,忽视思想和人文教育;二是教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教育结构不完整;三是德育教育者内涵不足,德育意识不强;四是德育教育体系、网络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为此,网络时代下的成人教育应搭建德育教学模块,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创建“人本主义”的德育互动教学模式,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建立广泛参与的互动教学体系。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理解和尊重学员的各项权力,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BBS、QQ讨论组、微信等多种形式构成一个开放的教育网络系统,跨越时空距离,将德育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学员终端。就当前社会的热点和成人教育学员关心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员全面自我评价,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意识。并且以家长委员会、社会教育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将家庭、学校、社会都纳入教育体系,拓宽德育教育渠道。

“人本主义”的德育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学员的自信自尊自立品质。成人教育的生源中相当一部分是中考、高考失利生,有一定自卑心理,必须及时化解这种群体自卑心理、重树自信,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和学校的稳定。二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成人教育学员群体世俗化精神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价值视野促狭、急功近利,只渴望获得学历,失去了目标高远的自塑情怀。为此,应以合理的教育方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重要内容,引导学员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四)文化及娱乐模块

网络时代下以网络为表征的网络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影响着教育,解决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的文化困境,已是成人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成人教育的文化修为及娱乐生活也同样陷入困境,表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的声像结合、视听冲击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模仿等心理品质,但反方向的教化作用也让人始料未及。

第二,网络生活状态的教育与生活即教育的概念完全不同,成人教育距离人文的要求越来越远,网络文化使得大众文化远离精英文化,文化精神得不到升华,文化流于时尚和俗媚。

第三,网络文化使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开始丧失,对信息的占有不再以“先知”为条件。

第四,现实教学与学员所需要存在着不协调,使成人教学变得难以处理。

第五,成人教育网络并不是针对个性化的成人个体来定制的,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第六,由于科技媒体局限、译码障碍等影响成人教学的效果。为此,提出创建成人教育的文化及娱乐模块,引导学员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推荐的措施包括:

综合采用预制型多媒体、直播型多媒体、虚拟型多媒体方式,或者采取视频会议或者视频点播,提供多种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教材,建立网络视听阅览室,并提供个别化学习策略,辅以少量而必要的面授指导和小组学习讨论。

搞好化教学设计、提高文化课教材对成人在职学习的适应性、建立学员与教师之间的通信渠道。

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和强化,并加以正确引导,使网络文化能更大程度发挥积极的教育功能,为学员提供“正能量”。

精选寓教于乐、倡导社会文明、树新风、雅俗共享的影视,以及综合锻炼脑、眼、耳、手、甚至全身的游戏,搭建网络休息、娱乐室,引导学员劳逸结合,培养学员对网络教学的持久兴趣。

三、成人教育服务系统构建思路

要构建高效、方便、周全的成人教育服务系统,必须要深刻理解成人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的成人教育是指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在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从这个层面上讲,成人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人终生教育的表现形式,是参与度最大、服务对象最多的教育。所以,构建的成人教育服务系统应该具有普适性、先进性、易操作性等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管理与教学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把成人教育的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财务、学生服务等都实行自动化、规范化管理,这既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教学,又能方便学员完成从报考、学习到毕业的各个环节。

第二,基于成人教育的社会广泛教育特点,融合社会资金与资源,建设各种专业知识、技术学习官方网站。例如汽修工人服务网站、农业科技网站、建筑技术网站、机械加工技术网站等,方便各层次、各专业社会成年人开展自学。

第三,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硬件设施和Windows、Linux、UNIX、Android、IOS、BlackBerry OS等操作系统的学习终端和检索网站。

第四,依托现有搜索引擎或建立大百科论坛,加强通识化教育。需要强调的是,为提高知识点、信息源的准确性,以免误导学员,建议引进广大学者和专家参与社会人提出疑问的义务辅导和解答。

第五,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其他资信服务,例如招工、就业,工业产品供需,农产品销售等信息的官方,保证信息的通畅性、真实性,全方位服务于社会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成人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存在其局限性,要全面提高社会成人的思想政治觉悟、文化修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就必须充分认识成人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局限于目前的成人学历教育范畴,应放眼于全民教育。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完善成人教育系统的各个模块,优化各种教学模式,加大对社会成年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服务力度,加强网络文化、网络信息的规范管理和精神状态的“正能量”方向引导。最终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年人的教育系统和服务系统,实现全民教育、全民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俊海,霍洪典.漫谈网络时代与成人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3,(7).

[2]胡秀锦.可能、现实与未来:基于网络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3]孙汉梅.成人高教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4]孙书平,于倩.网络时代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9).

[5]彭金虎.网络时代高职与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6]金友渔.丰富成人学生德育教育的内涵[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4).

[7]刘爱东.网络时代成人教育文化解读[J].成人教育,2007,(12).

[8]吕莉.信息网络时代的成人教育与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08,(5).

[9]闫朝晖.基于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2,(6).

篇9

教育的深层是文化。在今日中国,许多人热衷于过洋节,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以西方的观点和方法为标准。这些现象往往表现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知,甚至存有文化自卑的心理。所以,我们关于中西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比较思考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所以,“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毫无疑问,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需要文化自信,中国的家庭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文化自信,因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

一、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不是要回避问题,而是要充满信心地去直面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家庭的脆弱、衰落甚至崩溃是最为严重的危机。换句话说,就是有太多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正常的生活,没有良好的关系,而当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比如,902万留守儿童的家庭特别是36万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比如每年几百万离异的家庭,还有近半数家庭父教缺失等问题。

如果想把家庭教育的问题具体化,可以再来分析全国妇联2015年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是儿童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据调查,父母认真学习过这些儿童保护法律的不足一成。父母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不具优势,坦承“孩子比我强”“孩子跟我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该调查同时发现,今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四大困难,一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占47.4%,二是“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占40%,三是“太忙,没时间教育孩子”占37.5%,四是“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占30.3%。据分析,农村的父母困难更多。

从以上问题和数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呢?

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根源或许可以总结为两大忽视,一是忽视家庭,二是忽视父母的教育素质。所谓忽视家庭,就是轰轰烈烈的家庭教育指导往往是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把父母变成老师的助教,这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的结果。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一些政策也不利于家庭的稳固。近期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就是反映为了房子和生二胎而假离婚带来的真悲剧。关于这一点,我曾写过《家庭崩溃的最大受害者是未成年人》一文,发表在《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

所谓忽视父母的教育素质,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甚至在积极接受新事物等多方面需要向孩子学习,但父母们的这种自觉学习的意识远远不够。父母靠什么教育孩子?不是靠学历、收入和社会地位,而是靠教育理念、方法和能力,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父母的教育素质。显然,父母的教育素质不是先天获得的,必须依靠后天的自觉学习。因此,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就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

2016年11月,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等7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这为直面和解决当代中国家庭教育问题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着力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应当传承

《孟子・离娄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就是,世界是由各国组成的,国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人组成的。孟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高度重视。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一席话为何激起千重浪?就是因为重视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强大最持久最富有魅力的要素。

在商务印书馆2010年8月出版的《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一书里,作者笑思博士写道:“西方文明自始至终存在关于家庭的盲点和弱点,其中型团体文化的强大与家文化的薄弱一直互为因果,并且这种互为因果还使西方人对自己的家盲点和家弱点,迄今缺乏明确的意识、改善的动机。东亚文明家文化则很早便高度发达,使‘人家’(‘人家’在该书中常与‘神家’等并列使用,并非指‘别人’)成为秦汉式的天下政治之下,均衡地再生产着人自身及其文化的人类存在基本形式。”说得更为通俗一些:“西方人要家更多地是为了社会。孩子在家,被个人化、社会化。在家更是为了离家,生活更是为了工作,夜晚更是为了白天。对东亚人,则出外是为了家内。孩子在家,被家庭化。于是,出门更是为了回家,工作更是为了生活,白天更是为了夜晚。东西方,从这里开始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应当传承呢?还是可以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句共识来说明,即出自《礼记・大学》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富有逻辑性的,即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而能够齐家,才能够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为父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把家庭管理好,把孩子教育好,才能够为国家与天下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传统文化不就是旧文化吗?伟大的砸烂孔家店不是已经否定孔孟之道吗?我们难道要开历史的倒车吗?关于这一点,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郁教授的分析令人信服,他在2016年11期《博览群书》杂志发表《鲁迅:照亮民族遗产的思想者》一文认为,五四之后,《新青年》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并非民族的虚无主义,而是针对文化的凝固性发出的忧患之音。用张申府的观点说,新文化先驱者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在深层领域,乃对于文明的一次重新整理。鲁迅等人是站在世界文明的层面重新打量固有的文化遗存,就有了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境界,给千年文脉注入新鲜的血液。1934年,鲁迅在为《引玉集》写下的后记中写道:“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⒅っ魑颐遣坏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家庭教育的营养,依然如鲁迅所说:“外不后于世界思潮,内弗失固有之血脉。”孙郁教授对此解释为:“在新文化的维度里审视固有的文明,才不至于进入封闭的循环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庭教育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家庭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从徐少锦、陈延斌的《中国家训史》,翟博的《中国家训经典》、赵忠心的《家风正,子孙兴》等著述足以看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如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为最具代表性的家训经典。在我看来,进入现代社会,1925年修订完成的《钱氏家训》是继往开来的家训典范。

二是把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论语》记载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这番论述与其整体思想一致,即学会做人仁者爱人是第一位的,学习文化知识是第二位的。另外,在做人教育方面,还有如千古流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流传甚广的家教故事,均可体现出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三是追求更富有生机与灵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绝非只有儒学,我赞同北师大陈建翔教授的观点,即博大精深的《道德经》也是伟大的教育著作。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关于水与赤子的比喻,关于不争与无为的赞美,关于强梁者不得其死的警告等等,构建了举世无双的教育理论体系,也成为家庭教育的巨大财富。

四是注重美育和文化熏陶。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并非只是《三字经》《弟子规》,也不限于四书五经,还应该包括魅力四射的文学艺术。如所说:“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很多人都有深切的体验,为什么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是震撼于屈原的《离骚》,可能是惊叹于司马迁的《史记》,可能是难忘坡的“赤壁怀古”和“明月几时有”,可能是缠绵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即使小小儿童,也可能酷爱《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会喜欢形象优美的儿童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试想,做到以上四点,哪个中国家庭教育工作者不感到底气十足?哪个中国青少年心里不充满自豪?而这就是文化自信,这就是价值认同。

三、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和借鉴西方优秀的家庭教育

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的文化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自然有许多生机勃勃的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至少以下三个方面,西方的教育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发现童年。文艺复兴的最大贡献是人的解放,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同时发现了儿童。如卢梭早在1757年即写出震惊世界的教育经典《爱弥儿》,他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实际上,直到今天,是否了解儿童,是否尊重儿童,依然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也可以说,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是最为重要的儿童观,也是全部儿童教育的根本使命。

第二,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法律政策保障。中国1990年签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于1991年在本国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确认了儿童或未成年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同时确立未成年人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

在尊重儿童权益方面,西方起步较早,做出许多积极的探索。我与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张美英主编的《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介绍了德国、挪威、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6国的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其特点是规范而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值得借鉴的是,瑞典颁布了《父亲法》,对家庭教育具有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西方在家庭与独立两者之间更重视独立,而中国在家庭与独立之间更重视家庭。这实际上是两个极端,需要互补才能彼此受益。《家哲学》一书作者笑思博士认为,西方文化从总体来说,对个人独立性需要有很深的认识、有全力的护持、有不断的推崇,创造了各种文化条件来满足其发展与实现。比如,18岁以后要离开家独自生活成为社会潮流,18岁前要有一次少带钱走远路的独立成人旅行在德国成为时尚等等。与此相反,太多中国青少年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显然与父母的溺爱和包办代替密切相关,值得反思和改进。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 收费政策 调查问卷 交叉表分析 相似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10-03

一、引言

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处于上升趋势,已连续8年达到百万人以上,2013年考研人数已达到176万人,保持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考研已经成为不少大学本科毕业生的首选。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作出关于完善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双轨制”,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即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新入学研究生将要缴纳学费,硕士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为了解研究生收费制度实施后的考研学生状况,笔者于2013年9月对南京四所高校的10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研究全面收费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建设性建议。

二、调查的方法与实施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包含12个完全封闭的问题,内容涉及学生的专业、户籍、双亲最高学历、大学期间学费来源、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2010级在校本科生,选取了部分专业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专业涵盖了文史、经管、理工、农林各类本科生。问卷共发放1000份,最后收回971份,回收率97.1%,有效问卷958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样本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本科生学科类别涵盖面广,能较好地反映学生考研情况。问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对数据的分析主要为交叉表分析和相似性分析,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两组学生在家庭年收入上进行比较,继续选择考研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占36.9%,要明显高于放弃考研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比率,而学生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比率则要远远低于放弃考研的那组学生。卡方检验P值为0.01,p

(五)研究生收费政策实施后学生学费来源对考研的影响

两组学生的学费来源比较,放弃考研的学生大学期间学费依赖家里支持的占43%,主要靠兼职收入的占47%,其他来源为10%;继续选择考研的学生大学期间学费主要靠家里支持的占75%,靠兼职收入的占16%,其他来源为9%;卡方检验P值为0.01,p

四、影响及分析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收费政策实施后,各种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考研选择。在所调查的因素中,专业、双亲最高学历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专业文史类学生受收费政策影响最小,其次是理工类、农林类,经管类学生考研所占比率最大,受考研收费政策影响的人数也最多。在双亲高学历的家庭中,收费政策对考研的影响总体不显著,但在低学历(初中及以上)的家庭中,收费政策对考研的影响要显著些;户籍对学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学生选择考研的比率明显低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家庭收入对学生考研的影响同样显著,低收入(3万以下)的家庭放弃考研的比率要明显高于高收入(10万以上)的家庭,中等收入(3-10万)的家庭学生考研的差别相对小些;学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予的学生相比靠兼职收入的学生而言受考研收费政策的影响小,学费靠兼职收入的学生受考研收费政策的影响比较大。总之,户籍在城镇、学费主要靠家庭给予及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学生受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影响小。相反,户籍在农村、学费主要靠兼职来源及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学生受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影响比较大。

研究生收费政策实施后,在影响学生的考研因素当中,专业、双亲最高学历对考研情况的影响不显著,户籍、学费来源、家庭收入对学生考研影响显著。具体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实施对多数学生的考研影响不大,但少部分学生还是会受到考研收费政策的影响。研究生收取每年不超过8000元的学费压力很容易让这小部分学生放弃考研深造的机会而选择工作立足于社会。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它属于准公共产品,根据成本分担理论,学生应缴纳学费,谁从研究生教育中受益,谁就应当负担研究生教育的部分成本。[1] [2]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受益谁付出或没有付出就不能受益的原则,不能单纯从利益角度来看待教育收费,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育不是商品其受益具有狭隘性和排他性。从短期看,教育受益的是个人,从长期看教育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个人接受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自身价值带来的是个人和社会的双赢。因此,在实施研究生收费制度时要兼顾少部分无经济实力支付学费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避免在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影响下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承担不起学费而拒之门外的现象。从小的方面说,这与教育公平不符;从大方面说,这是让生活底层的人失去一次向上层社会流通的机会。这部分人群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来自农村、家庭收入低、上大学期间学费来源兼职收入的比率高,读书就成为他们选择改变命运的首选方式。考研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有更高的收入与体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能看到从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通的希望,所以考研对这部分人群的未来人生道路与家庭都有深远意义。若因经济原因放弃考研则失去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也减少了这部分人群向上层社会流通的机会。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精英循环论”提到,“要想维持社会的均衡,就必须保证在精英和大众之间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流动”。[3]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上下畅通的。所以,笔者认为在实施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同时,有必要兼顾到少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如何在实施研究生收费政策的情况下避免部分学生因经济原因放弃考研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点来阐述。

五、对策与建议

首先,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的奖资助制度。目前研究生全面收费后国家将建立研究生资助制度,将奖学金调整为助学金,面向所有计划内全日制研究生,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1万元,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虽然这笔钱不能与免试相比,但这相当于冲抵了大部分学费,相对家庭收入低的学生而言还是减轻了不少负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兼顾家境贫寒且品学兼优的学生确保其不受经济条件影响而能顺利求学。其次,各大高校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鼓励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注入或投资研究生教育,专门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各大高校可以借助与校外研究所及企事业单位联系的优势,多吸收校外资金投入到校内,设立各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方面,部属高校、重点高校有办学资源和吸引力的优势,在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后有能力建立健全奖励资助体系。相比之下,非985、211的地方高校用奖助学金覆盖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有限,提供的资助机会和力度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影响下,部分地方高校的吸引力将减弱,应重新调整定位办学特色,以便进一步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最后,要鼓励研究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已经属于成年人,更应该依靠自己的劳动付出挣得学费。笔者认为,国家与社会的支持都属于外在因素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发挥内在因素,即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经济上依赖家庭支持的占多数,作为成年的大学生欠缺独立自主性。通过这次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实施,多鼓励研究生用自己劳动挣得学费,从而成为思想上、经济上都独立的成年人,为走上社会做好准备。笔者认为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而言有更多的兼职优势,比如能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导师可以根据其表现发放生活费,可以在企业实习挣得生活费,等等。除此之外,研究生全面开始收费后如何资助少部分付不起学费的学生,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多种渠道的助学贷款等绿色通道来解决学费难的问题。毕竟研究生毕业后其平均收入要高于本科生,可以适当加大助学贷款的幅度,与研究生本人的信誉挂钩,适当放松贷款年限,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总而言之,研究生收费后每年不超过8000元学费,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学费,这无论对有支付能力的家庭还是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数额,通过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加大对研究生贷款力度、多渠道对研究生教育资金的投入、通过学生各种兼职收入能缓解研究生上学成本,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到研究生队伍中来,在优化研究生队伍的同时兼顾到教育的公平,在实践中完善各项制度及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下,给每位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深造机会,以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 注 释 ]

[1] 李凌,刘瑞一.研究生收费改革的“鲇鱼效应”[N].中国教育报,2013-0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