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将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护理实践的新兴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的应用学科。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护理工作不仅注重护理知识的更新,同时还加强护士人文修养的培训。在护理实践中,加入美学理念,以正确的审美观支配护理人员的情感、意识和行为[1],可以帮助其完善品格,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塑造护理人员兼具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良好职业形象[2]。由于军队疗养院服务对象具有高学历、高职位、多学识、见识广、地域分布广、年龄跨度大的特殊性,更应注重护理美学在疗养中的运用。近年来我院通过对护士进行仪表、举止、语言、着装以及文化业务素质、健康心理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用这种美营造健康、愉悦、人性化的疗养环境,增强护士与疗养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加强与疗养员的沟通,使之积极配合完成各项疗养活动,有效提高疗养质量和疗养满意度。
1做法
1.1外在美的训练
1.1.1仪表端庄护士的仪表是美学修养和爱心的结合,是护理实践过程的外在表现,为更好地发挥护理效能,应注重仪表的美学修养。衣着要协调、整洁、得体、素雅大方;待人要文雅、礼貌、平易近人;举止要稳重、步履轻盈、遇事冷静、行动敏捷,给人可信感和安全感,提高亲和力。
1.1.2举止柔美举止透露出人们的内在修养,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印象和评价,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要做到自尊自重、宽容大度、善于自控和规范行为,用丰富细腻的情感善待疗养员。要以温和、善良、仁爱的“白衣天使”形象,给疗养员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1.1.3语言文雅语言诊治疾病的事实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任何刺激性语言均可使疗养员猜疑气愤,激起种种劣性心理应激,扰乱身体的生理平衡,影响健康。学习运用正确的语言,注意语言的道德性、礼貌性、规范性、理解性和保护性;精心使用语言技巧,加强沟通,让疗养员感到亲切、温暖、被重视,对护士产生信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2内在美的训练
1.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军队疗养院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责任,坚定为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献身的高尚品德,自觉做到爱岗敬业,不慕荣华,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疗养员服务,以保障疗养员身心健康为己任,急疗养员所急,想疗养员所想,帮疗养员所需,真心为每一位疗养员服好务。
1.2.2强化文化业务素质军队疗养员具有学历高、职务高、见识多、学识广、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业务素质。在打牢医学护理基础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和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更需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美学、人文景观等知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鉴赏力,高度的自制力,清晰的思维及表达能力[3];还要了解军事医学知识。使疗养服务人性化,内容多样化,方法科学化,健康指导个性化。
1.2.3加强技能素质锻造随着护理学科不断发展,高尖技术广泛引进,对护士的综合技能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一要在熟练应用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专科高新技术;二要加强应急能力的培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疗养护理工作除基础护理外还负责健康教育、文化娱乐、训练保障、景观讲解等工作。因此,护士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序、协调地完成各项任务,更好地为疗养员提供全程、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1.2.4注重心理素质训练,提高把控情绪的能力领会心理健康标准,学会积极寻找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反应方式[4],培养美好的情感、良好的心境、坚强的意志,不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能将自己的不快和消极情绪发泄到疗养员身上,这是护士在职业道德情操上必须达到的要求,也是成为高素质护士必经的锤炼。
1.3训练方法
1.3.1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由护理部指定专人负责,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实施培训,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护士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并列入护士绩效评定内容,让护士从被动接受培训变为自觉行动、主动学习。
1.3.2多渠道、有针对性实施一是组织观看影像视频,如《职场礼仪》、《社交礼仪》、《日常交往礼仪》、《沟通技巧》、《礼貌用语》等,通过学习规范护理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二是选派护士到宾馆学习,有计划地选派骨干到专业学校和宾馆学习客房服务规范,使疗区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三是“请进来”指导,请礼仪培训专家和航空乘务人员结合疗养工作实际进行现场演示并训练指导,以提高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四是组织参观学习先进疗养院好的护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促进自身护理质量的提高;五是加强与疗养部队和疗养员的直接沟通,了解疗养员生活习性以及疗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计划,让服务更加到位。
1.3.3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开展礼仪表演、职业服饰展示、文明用语你问我答、评选服务之星等活动,通过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活跃氛围,陶冶情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环境。
2结果
2.1人生观、价值观得到锤炼,事业心、责任感得到升华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疗养护理工作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护理工作真正的价值和责任,改变了以往“护理没出息”、“有机会就改行”的错误想法,形成了一种优秀护士上一线,服务疗养员最光荣的氛围。积极申请到疗养科工作,在实践中,不论疗养员职务高低、远近亲疏,护士都能做到以疗养员需求为宗旨,急疗养员所急,想疗养员所想,提供热情文明、优质高效、合理规范、人性化的服务。
2.2沟通能力不断增强,疗养满意度得到提高通过对护士语言技巧和文化业务素质的培训,使护士能够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取得疗养员的信任,了解疗养部队和疗养员的工作性质、训练情况、心理状况、身体状况、需求等有效信息,结合疗养计划、目的、任务制定适合团队及个人的护理计划。帮助疗养员自觉完成体检、训练、景观、疾病矫治、康复、保健等疗养任务。同时还建立了融洽的工休关系,疗养员有事都愿意和护士说,使护士能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解决问题。从问卷调查中反映护理满意度达到98%以上。
2.3组织协调能力有所提高,各项工作有序展开通过对护士应急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训,使护士养成了活泼开朗、待人热情、宽容豁达、遇事冷静、敏捷、细致的心理品质,在护理实践中能较好地处理群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善于团结合作,认真计划,特别是在训练、景观、导购等活动中更能体现护士的组织协调能力。
2.4提升内力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通过培训,护理队伍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是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展“一切护理活动都为了疗养员的一切”的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疗养员,学业务、学知识的氛围浓了,全院65%的护士在报名学习本科学历,还有的自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二是心理品质进一步成熟,用护士的博爱与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处置突发事件沉着敏捷;三是行为举止进一步规范,衣着整洁、素雅大方,用语礼貌规范,待人亲切文雅,给人以安全感。
3讨论
护理美学是护理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实践中,加入美学理念,以正确的审美观支配护理人员的情感、意识和行为可以帮助其完善品格,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塑造护理人员兼具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良好职业形象[5]。疗养护理不同于一般的治疗护理,服务对象是健康或亚健康群体,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值要高于治疗护理。特别是军队疗养院服务对象更具特殊性(高学历、高职位、多学识、见识广、地域分布广、年龄跨度大),更应注重护理美学的运用。近年来我院通过对护士进行仪表、举止、语言、着装以及文化业务素质、健康心理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在疗养护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首先端正了人生观、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运用良好的护理理念为疗养员提供热情周到、细致丰富、贴切优质的服务;其次心理品质进一步成熟,在护理实践中正确定位,自觉、大胆应用程序,勇于创新,处事沉着冷静,言行规范,待人礼貌大方,工作认真负责等一系列的出色表现增强了疗养员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再者工作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制定工作计划,注重服务内涵和质量,较好地控制环节质量和细节质量,有效提高了疗养效果,疗养满意度从95%提高至98%;还有团队精神、应急能力、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相应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因此,军队疗养院必须重视护理美学的培训,从而全面推进疗养院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兰华,胡小芳,兰萍,等.护理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8,22(12):3181-3182.
[2]葛玉杰.护理形象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9):543-545.
[3]张卫兵.特勤疗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49-653.
[4]杨凌岚,何龙江,陈平,等.疗养院开展护理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5):405-406.
篇2
在高校里,应用艺术专业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在出现之初就能得到快速的认可,成为比较受关注的专业,成为学生和家长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我国高校里,应用艺术类专业发展迅速,我国公办高校就有艺术学院近800所,而民办高校几乎有资源和师资的学校都开设了应用艺术类专业,独立学院有近85%的设置了艺术系或应用艺术专业,设置纯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数量还是保持在60所左右。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应用艺术得到了高校的重视,在短时间内走上了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扩招以来,美术类应用艺术专业可以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艺术实践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我们来简单地剖析一下。应用美术类专业有纯艺术美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美术艺术基础,有审美情趣,这样才能为应用美术类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教学过程过于校园化,让这类美术专业与社会生产与实践联系得太少,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理论化和校园化的培养方式容易让应用艺术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会感觉到茫然,找不到感觉,这是应用美术类专业的失败。过于校园化的培养方式容易让应用艺术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并且容易被简单地教学方式弱化专业特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美术类专业走向纯专业发展的倾向在我国的高校中不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设置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这种一致向纯专业看齐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高校里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应用美术教学方式,充分地反映了应用美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及实践环节的薄弱和欠缺,还在沿袭着纯美术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应用美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有些环节因为各种原因被忽略或者得不到重视,导致应用美术类专业向纯美术专业看齐,过多的理论知识占了大量的课时,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应用艺术的交叉性是最大的特点,这种交叉性体现在对于多个学科的融合应用,如果向纯艺术方向发展,就会把这种特性弱化,让应用美术的价值和优势无法得到体现。应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个性和创新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须要改掉的教学习惯了。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引导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创新发展,这样让应用艺术的价值空间缩小了,特别是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的时候,没有办法或者是没有准备去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就被淘汰了。
应用艺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这种创新是基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基础之上的,所以应用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对于这一点的忽视或者是不重视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在我国的高校培养体系中是一直存在的,特别是扩招后,学生数量的激增,让学校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解决因为教学资源短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应用美术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应用艺术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都有关,这一点是应用艺术的特性决定的。所以在应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应用美术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事实上在生活中,应用美术艺术如何应用就看设计者的审美情趣与社会文化和生活文化结合的如何。高校培养出来的应用美术专业类人才在校园化的学习氛围中会被一种思想误导,就是追求美感,而这种美感有太多理想化的成分,这对于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应用美术的特点决定了审美要与应用结合,这一点在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还是少了一些引导,造成审美观念不能入乡随俗,出现类似于“曲高和寡”的现象,这种追求艺术效果而忽视了应用的现象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比较常见。
我们在上面谈了一些关于应用艺术中的美术类专业在实际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地分析,简单地谈一下高校美术类专业培养方法。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其独特的美来诠释,应用美术类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审美情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个性有关,并且随着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也不断地提升。在应用艺术教学中的审美就如同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一样,要有引导学生去广泛去接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全面地了解应用美术在不同领域里的作用和价值,不断地提升审美能力。所以,我个人觉得,既然应用艺术是交叉点不同学科的内容,那么应用美术类专业的审美也一样,不能仅限于美术艺术这个审美的范畴里,应该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掌握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审美观念不断地成熟起来,会从多个应用角度去考虑应用美术的实际应用价值,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不同审美观念人们的需求,从而能把应用艺术的社会价值观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落实,做好创新应用。
应用艺术的创新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创意的广告、独特设计的服装、独特的家居装饰等等,这些都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应用美术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捕捉应用美术在作品实现中的灵感,捕捉细节,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高校应用美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教学科研的创新研究,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把教学看成与自己科研任务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做;教师在课上与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与学生共同分享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应用美术类专业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不能白白浪费,教师要抓住这些资源,合理地调配教学任务,提高手生的动手应用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与理论结合是应用美术艺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与实践怎么样才能实现无缝对接,让理论教学不再显得无用或者单薄,让实践教学体现出专业的价值所在。从我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但是有一个最为关键的点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结合,切入点怎么去找,这是提高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过社会实践的教师会把教学理论知识点和教学实践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p#分页标题#e#
篇3
关键词:舞蹈教学;美感培养;训练
0 前言
美感培养训练是舞蹈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学习舞蹈的重要训练方式,通过美感培养训练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舞蹈中的情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懂得舞蹈动作中的美丽,并促使学生在跳舞中,将自身的心灵与舞蹈之间相互的结合,以此加深对舞蹈的理解。刚刚接触舞蹈的学生通常需要学习众多的舞蹈基本功,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逐渐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舞蹈动作中的美感。对于新的舞蹈动作学习,首先应从美感培养训练着手,让学生逐渐熟悉舞蹈的基本功,以此加快对舞蹈动作的掌握;并在教师的反复带领下学会欣赏舞蹈的各个动作,将自身的身体与舞蹈之间相互的结合,以此更好地诠释舞蹈动作。
1 舞蹈教学与美感培养训练
现代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美育与德育,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舞蹈作为美育教育实施的一种方式,审美是舞蹈教育实施的中心,因此培育具有审美能力的学生是舞蹈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故此在舞蹈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训练,让学生在舞蹈欣赏中感知舞蹈动作与表演的魅力,并在训练下逐渐学会审美,并进行舞蹈创新。从当前舞蹈课堂实施情况来看,不论是初步接受舞蹈学习的低年级学生,还是已经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高年级学生,舞蹈教学中都难以脱离“美”这一主题,在舞蹈课堂中美的表现力是丰富的,通过舞蹈来结合学生的动作与表演,以此更好的感受舞蹈的艺术感,更好的诠释舞蹈动作中的美感。[1]
在舞蹈课堂中学会欣赏美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真正地意识到舞蹈的美,才能将自身的舞蹈动作与表演之间相互的结合,并在旋律中逐渐探析适合自己掌握舞蹈动作的方法。但美感训练并非是课堂中的欣赏教学,而是在舞蹈课堂中各部分之间的组合,通过美感培养训练从而开启舞蹈学习之旅,因此美感培养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舞蹈课堂。
2 舞蹈教学中的美感培养训练
2.1 在基本功中能够强化美感意识
从教学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差异,因此教育应抓住学习的关键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小学舞蹈教学为例,此阶段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而且在学习基本功时则多为基本功,而为了突出表演的效果,教师会将更多的训练注意力放在基本功练习上,很多学生感受不到舞蹈学习的趣味性,因此舞蹈表演也自然缺少了灵魂。[2]实际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可塑性较强,为了深化落实舞蹈的美育功能,教师应在基本功训练中增加美感培育。但舞蹈基本功学习较为艰苦,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好先导的作用,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进行舞蹈的游戏教学。例如即兴舞蹈游戏,教师随意的播放相关音乐,学生可结合播放音乐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舞蹈,教师也可适时增加一些难度,适当的规定学生可以选择的舞蹈种类,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跳舞。
2.2 更好地权衡美感训练与舞蹈动作规范
舞蹈动作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个动作都将直接影响整个舞蹈表演的效果,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舞蹈规范去练习,以期促使整个舞蹈表演的连贯性。舞蹈动作的连贯性必须与美感训练之间相互关联,并分别从舞蹈的动作的节奏,以及舞蹈动作的力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以节奏为例,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之间的配合是舞蹈表演的基础,舞蹈学习中还需注重将自己的情绪与舞蹈之间相互的结合。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教师可摆脱传统的基础式教育方式,将美感训练与音乐结合,规范每一个节拍的动作要领,分析舞蹈的背景,清楚的认定舞蹈风格,以期更好地将舞蹈展现出来。在美感训练中让学生逐渐感受到音乐旋律的不同情感,从而进行审美教育,更好地把握舞蹈动作中体现的风俗人情,以及时代特色,这也是舞蹈学习的精髓。例如内蒙古舞蹈的憨厚豪迈,新疆舞蹈的热情与活力,朝鲜族舞蹈的沉稳与灵动,这些都是舞蹈学习所必须掌握的要点,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与精髓,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中的美感。此外,在训练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舞蹈不仅仅是模仿,而是要在舞模仿中最后进行自我创新,在学习某一风格舞蹈时教师要注重培养的学生的作品意识。例如让学生谈谈对此舞蹈作品的认识,以及你认为该舞蹈作品中最应该注重的部分,譬如碎步动作,碾步动作等。
2.3 将美感训练与舞蹈精细动作相互结合
美感训练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美感训练不仅仅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对舞蹈进行二次创作。美感训练不同于欣赏,虽然两者同样是舞蹈课堂的同一种教学方式,但两者的出发点有着一定的差异。美感训练并不是指观看到的舞蹈动作,而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加入想象,将脑海中的画面与舞蹈相互的融合,让舞蹈修补脑海中的想法,进而促使舞蹈成为一种具有情感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3]但个体对于舞蹈的情感体验不同,因此审美也将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在舞蹈精细动作中去探寻答案。舞蹈动作直接反映出了人们的情感生活,更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蕴藏在舞蹈动作背后中的真善美,而舞蹈精细动作则是更加细致化的表达方式,其将会直接影响到舞蹈表演的节奏连贯以及动作流畅性,因此分析舞蹈精细动作也是探求美感的过程。舞蹈的律动性是舞蹈精细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肢体动作之间的各种联系以此细腻地展示出个体演示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每个动作都要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情感,以便于突显舞蹈的艺术性,在自我内涵提升的过程中,更可以陶冶情操。实际上,舞蹈精细动作的美感训练是其连续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过程,但在舞蹈教学中,教师普遍会忘记了动作之间的有效衔接,进而使得学生舞蹈动作较为僵硬。例如在传统舞蹈中的身韵,这些都是精细动作美的展现过程,若缺乏精细动作的流畅衔接,那么舞蹈的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而为了提升精细动作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可从最简单的舞蹈动作开始,将所有的舞蹈动作进行拆分,先选取其中一段进行训练,让学生随着旋律逐渐参与舞蹈表演中,教师在一旁观察学生动作的连贯性,此种方式一方面可降低舞蹈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熟悉每一个精细动作,促使动作与舞蹈节奏之间更加连贯。
2.4 注重舞蹈美感训练中的“舞韵”与“乐感”
舞蹈表演难以脱离音乐,因此保证舞蹈表演与音乐之间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乐感”就是在舞蹈中感受到舞蹈的旋律,让音乐更好的衬托出舞蹈动作的美感,“乐感”的学习必须结合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训练中让学生去聆听音乐,只有感受到音乐中所代表的情感,才能使得舞蹈更加具有精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赋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思考,通过聆听与想象,让学生明白何为“乐感”,以及如何更好地表带出“乐感”的真正含义,让舞台更加具有气氛的,让整个观众感受到舞蹈作品中的音律美。除了即兴“乐感”训练外,教师还需注重“舞韵”的培训,所谓“韵”就是一种美感,其要求舞蹈者必须更好地掌握舞步的节奏以及运动的路线,配合相关动作之间,以此更好保证舞蹈动作的流畅性,“舞韵”训练的前提是舞蹈动作的规范与肢体之间的协调感,感受到每一个动作与整个舞蹈表演之间的关系,如呼吸、眼神等。
2.5 在美感训练中探求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方式,舞蹈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只是舞蹈教学中的引导者,而更多的美感感受则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行摸索。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需要舞蹈表演者花费众多时间来实现的,美感训练中学生应充分的发挥主动性,更应在日常中自行去探索,在课后运用的实践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地理解了美感,是否真正可以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舞蹈表演之中。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教师也可相应组织学生参加舞蹈艺术实践,并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让学生多多上台表演,享受到舞台表演的魅力,以此将自身更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此外也可结合学校相关活动表演,让学生之间自己进行舞蹈编排,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于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舞蹈学习不是一种任务,而是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
2.6 舞蹈美感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相互结合
舞蹈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美感是舞蹈表演中最不可获取的重要因素,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凝结了世间的情感表,通过曼妙的舞姿,更好的展示出艺术者对于舞蹈真谛的演绎。情感的流露不在于世间的长度,而是是否可以用心的感悟,因,但舞蹈并非仅仅是一种单因素的艺术表演,舞蹈表演必须与音乐,舞台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融合。譬如在《我爱你祖国》等作品是,要舞蹈与音乐相互结合,以此来充分地表达出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表达自身对于祖国的深切情感。由此可见,舞蹈并非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舞蹈教学中还需与素质教育之间相互的结合,以此,结合文学,艺术等多重建设为一身,更好地塑造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作用。
舞蹈教学的美感训练是想借助对于学生的舞蹈美感体验,升华其对于舞蹈“美”的理解,并最后将这种“美”的表现方式展示出来,以此深化的刻画出内心中的神情,将美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舞蹈教学要不仅重视舞蹈表演,更要将文化内化,让学生加以对其吸收,如将学生分组,给予小组学生一课题,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音乐并亲自编排舞蹈,以此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舞蹈表演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结合。
3 结语
美感培养训练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此教师应注重美感培养训练体验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首先关注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严格遵守舞蹈动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将美感训练与舞蹈精细动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舞蹈的“舞韵”与“乐感”,以此增加学生的美感认知,在此基础上,将舞蹈美感训练与素质教育之间相互的结合,通过舞蹈创新,加深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以此将“美感”体验转化为字在的一种能力,更好地诠释舞蹈表演的深刻情感。
参考文献:
[1]宓钟琪.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方法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02):39-41.
[2]甘艳.师范院校舞蹈教学中美感训练的研究探讨[J].舞蹈时空,2014(23):165+181.
篇4
一、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激发学习兴趣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具有对物象、色彩、创作风格等艺术因素的存在,更有对中外历史、社会生活、性格心理这些人文知识的了解。如在美术鉴赏课中就有要求举出国内外我们熟悉的画家及其作品,通过作者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们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讲到他们的艺术思想,艺术观点及其内心世界。这样也就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画家的人文素养,他们自我情绪的表露,展现了画家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即画家酸甜苦辣的感受及生活经历;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画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具有生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某画家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然后吸收蕴藏在作品中的人文营养,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质。毫无疑问,对美术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必须以一般的认识能力、想象力、直觉能力为基础,这意味着,美术的审美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表现能力,包括对美术的审美态度,对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以及对美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美术的审美态度,是通过审美教育的过程培养出来的。艺术史上说伦敦人正是看了印象派画家画的伦敦的雾的作品之后,才懂得和领悟到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伦敦的雾只有一种颜色———灰色。在中国,常用“江山如画”来形容某处山水的美丽,这就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艺术家所创作出大量美术作品,这才丰富了我们的视觉和审美经验,而这也正是美术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培养。
二、用探究与发现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学好美术将来做什么?因为什么而学习美术?”当一名画家?当一名设计师?对美术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分辨善美与丑恶的能力。对于美术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培养画家艺术家是不太现实的。有人认为自己对美术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美术的这块料,从而放弃对美术的学习,混日子来消磨时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首先要对美术有执着的追求,要懂得去欣赏美和发现美。学会思考和探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价现象和过程,了解到用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问题所产生的兴趣。我们在进行素描石膏像写生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知道应该从何下手,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形体结构的认识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将石膏进行结构分析。用几何的形体将石膏的各个部分表现出来,脑部可用“球体”来表现,眼眶“长方体”,上额“圆柱体”,下额部则可以用“三角形”来表现。这样就能将复杂的石膏形体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石膏像的认识,加深了对石膏像形体结构的理解,方便了对石膏像写生的学习。学生思路一开就能把复杂事物分解开来,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满足了心理的要求。最后得出检验:做任何看似复杂的事,只要把它进行分解,就如石膏像一般分解成形体与块面的组合,再把形体和块面的问题解决了,再复杂的问题都能逐步解决。
三、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艺术的教育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教师应该采取“赏识”教育。只要看到学生有一点优点,教师应该马上给予肯定,就连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只答对一半,甚至只答对一点,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然后找出错误,及时纠正,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热情、勇气和自信心。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极大配合,学生学习美术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自然就提高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要创造出好的绘画作品是不可能的。要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觉得学习美术并不太难,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上不太成熟,因此,他们并不太关注一些付出努力但没获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太难完成的任务,都会导致其失去信心,也会失去兴趣。比如说在新教材中就提出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兴趣提高了,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主、认真、刻苦的进行学习。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渠道,充分利用种种手段,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主的开展活动,采用种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自尊、自强、进取的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平时说理论联系实际,即是我们要接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只凭口头上说说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行。
篇5
摘 要:做为国家原煤生产的重点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在安全生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把引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传授给职工,如何结合事故案例让职工吸取教训在生产中杜绝“三违”事故,只有通过安全培训。在近几年的职工安全培训中,我尝试开发职工培训试验教学改革创新,在本企业安全培训中起到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安全培训 实验教学 实验室建设 创新
引 言
做为国家原煤生产的重点煤矿,如何把引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传授给职工,如何结合事故案例让职工吸取教训在生产中杜绝“三违”,如何通过实践教学让学员手动起来,提高技能操作能力,那就要加强培训,注重操作课。做为矿山安全培训教师,在近几年的职工培训中,我尝试了实验操作课在安全培训中的操作应用,总结了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实验操作课的必要性
1.实验操作课是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模式。煤矿生产系统复杂、地质条件多变、生产环境恶劣、生产出现事故多,高瓦斯、高突出、高温、水害、顶板等灾害一直威胁矿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这就要求矿工多学安全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增强避灾能力。目前培训中单一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学员对知识的需求,这就迫切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操作实验课难度大、对操作教师的能力要求高、对实验设备配置标准高要求,因而被培训基地有所忽视。
2.实验操作课比较直观、贴近生产、便于学员接受。实验参观、动手操作能让学员学到与生产现场一样的知识,亲自参与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收集近段煤矿事故,把事故经过转变成小故事,通过讲解并延伸到实践中,并通过学习学到如何避灾、如何自救、在自救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人脱险,这就把生产过程中本矿井各种灾变避灾路线、自救器的使用、受伤包扎方法、搬运伤员等联系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实验操作课在安全培训中地位要高于理论课,不能被忽视,要上好每一节实验操作科目,才能使安全培训质量、效果更上一层楼。
3.加强和开展实验操作课教学,符合上级要求和现实需要。95、97年原国家煤炭部下发两个达标活动,一是“安全培训中心达标”,二是“实验室达标”。要求设置实验室必须融入到开班培训中,在安全培训中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在现实培训中,通过实验课也确实能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加强和开展实验操作教学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二、实验操作科目设置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部在“实验室达标”活动中,要求设备、教学、实验操作课师资达标。但是,要发挥其作用,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实验室设备有待完善。实验教学是培训中心的“硬件”,是基础工作,必须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淘汰落后陈旧设备。
2.要有系统性地开展实验课。安全培训中存在学员怕发言、怕探讨,出现实验课开课率低,实验操作与理论脱节。
3.实验课师资达不到要求。实验课教师缺少现场经验或知识老化,教师操作能力差,操作不规范,对实验教学方法研究组织不得力,兼职实验课教师应付差事不专心工作,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1.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设施、增添实验设备是提高实验操作教学的物质基础。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培训基地,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并得到上级部门和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按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实验室装备标准》该增添新设备的增添、该淘汰陈旧老化的淘汰。
2.增强教师素质,提高培训质量。要想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必须提高实操教师素质和业务技能。担任实验课的教师要达到大专文化、中级职称,有丰富的现场经验。这就要求,实验课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不断亲临现场参加生产实践、参与新置设备的安装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并通过实验课把新的内容渗透到职工培训中去。
3.改进教学,加大实验课比重。要精心组织上好实验课,根据不同的专业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上好实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培训对象,按照《煤矿安全培训大纲》选用模型课、演示课或操作、参观课;二是对学员进行分析,分清层次,如瓦斯检查员与爆破工都有共同的瓦斯煤尘爆炸实验,但对实验课就有不同的授课要求,瓦斯检查员要求实验课中掌握瓦斯爆炸的条件、原因及防范,而爆破工要求了解瓦斯爆炸的条件、危害就行了;三是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学员对实验的认识和总结,也是对实验教师讲授效果的检查,通过阅读来了解学员掌握情况,总结经验与不足并进行改进教学。
根据2001年《煤矿安全培训大纲》的设置,针对实验课课时安排太少,约占15%,不适应现代安全培训的需求。教师在培训教学中要根据工种、专业,对操作适应强的工种应加大实验课课时的分配比例,给学员有操作、实践的空间。
结 语
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培训的要求,做为搞煤矿安全培训的职教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求,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探索新模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汪俊富.《形势任务教育读本》.中国平煤神马集团.2009年.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培训大纲》.2001年11月文件.
篇6
一、学习《常规》,明白道理
礼仪常规条文,对于三年级学生并不陌生,贯彻礼仪常规曾多次讲过,但学生并不等于理解。一次我问一个学生:为什么不准烫发,不许戴手饰?她只回答烫发会损害头发。虽然进行多次说理教育,但说得空洞,没有感情,说理和实际行为训练没有结合起来,“情”没通,所以“理”也不达。只有知,才有行。知道得深、知道得透,才能行得准,行得自觉。为此,我通过以下渠道向学生宣讲,使学生理解:一是结合礼仪常规录像和成立礼仪表演队,及时督促检查礼仪常规执行情况;二是结合课堂内容经常学。结合课文《列宁和卫兵》、《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等对学生进行使用礼貌用语的教育。给同学们讲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细微末节”,待人彬彬有礼。如他去理发时,服务员考虑他很忙,请他先理,他总是不肯,坚持按次序理发,理完发后,也从不忘说声“谢谢”。于细微处见精神,总理身居高位不特殊,处处以礼待人,反映了他一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德。三是抓住专题重点学。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几个专题,如针对有些同学着装不得体,坐不正,立不直,开展了“我为伙伴添风彩”的活动;针对有的学生不会恰当使用招手、微笑、鞠躬等体态语言,开展了“示范表演队”活动等。由于抓住了日常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效果比较突出,有的学生擦掉了指甲上的颜色,有的不再打红嘴唇了,有的把刚烫完的卷发削掉了。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说理教育不会一次终结,做为老师要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新要求,采取新方法,使说理常说常新。
二、开展训练,培养行为习惯
学生的礼仪常规包括: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几个方面,使学生养成尊师敬业、团结友爱、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自觉的行为习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做法是:
第一,结合学生的一日常规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每天早晨到校第一次见到老师要行礼问好,看见同学要招手问好,升旗时要严格遵守礼仪;进办公室要轻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上课时要严格遵守课堂礼仪,发言先举手并符合举手的要求等等。总之,要求学生在校要按《常规》约束自己,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活秩序。
第二,结合班级的集体生活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我采用模拟和表演形成,进行“您、请、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文明用语的训练,进行“递送或接物品,起立并用双手”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在班一日生活的好习惯。
第三,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训练。如学校组织看电影时,训练学生要遵守时间,集会不迟到,做到快、静、齐,遵守公共秩序,不随便起立,保持安静,观看演出时,适时适度鼓掌致意。通过守时守纪的小品表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少先队活动中训练
做为中队辅导员老师,要紧紧围绕少先队的要求,根据礼仪教育的内容,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首先,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了“我为班级添新星”活动。在班级五星评比的基础上,按照礼仪规范内容设计增添了“示范星”、“进步星”等,通过别开生面的活动,吸引同学们参加新星评比活动,克服自己的缺点,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活动评出新星少年。张溪同学爱讲穿戴,每次同学们都被她的穿着吸引,在新星评比中,她认识到了学生要穿着得体,不追求社会上的赶时髦。
其次,围绕礼仪规范开展小品表演、学做画中人、演讲好事、最美的镜头,抢答竞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礼仪积极性。
篇7
一、学习期间,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南昌高校教授们的讲座,从美术高考报考,江西美术联考改革方向,考试科目变化,美术课程安排等方面做了详细讲解,新的考试变化如下:
(一)考试内容和形式适当调整
素描考试:由“静物组合(默写)”调整为“人物头像或静物(含静物组合,默写或模拟写生)”。
色彩考试内容:由“静物(默写)”调整为“静物(含静物组合,默写或模拟写生)”。
模拟写生指根据命题提供的图片资料表现规定内容。
(二)各科目分值调整
素描、速写、色彩各科目分值由100分调整为150分,总分由300分调整为450分。
(三)调整素描科目考试时长由180分钟调整为160分钟。
二、素描静物、素描头像、速写、色彩四个科目分别有老师给我们讲述上课流程作画思路和示范,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让我们赞叹不已。
(一)素描
素描造型的表现手法,即线条和明暗
1、树立正确的观察法 2、把握好整体观念
3、从立体观念出发 4、艺术表现
(二)色彩
1、用褐色定稿,画出大的明暗关系及投影部分。这一步要认真仔细,不要随便铺上几笔就算完事。应将素描关系画准确,使体积感强烈起来。
2、在上面的基础上开始刻画。先画深颜色的部分,如罐子、啤酒瓶等在画面上属深颜色部分,先予刻画。在刻画时用笔要爽快、轻松,体面关系明确,笔触之间要衔接得当,不能太生硬,也不能太含糊。
3、现在整幅画面已经全部铺完,这一步是要将整幅画面的色彩及素描关系都作一次调整。不
4 、这一步骤为完成作业阶段,在前面的步骤基础上进行深入刻画。针对每个物体的特征和细节逐步完善直至完成。注意主次和虚实关系,要突出主题,切不可面面俱到。
在作画步骤上要严格按照"五先五后"(即先远后近,先深后淡,先灰后艳,先湿后干,先整体后局部)
(三)速写
美术高考速写四要包括:要熟悉比例、要理解结构、要掌握动态、要整体作画。
一.画出人物在纸面上的位置,画出大外形及基本比例。
二.画出人物各部分的基本形,找出大的衣纹转折关系,定出五官位置及手脚的基本形。
三.肯定的线条,放笔直取,画出全身。
篇8
一、煤矿安全培训的现状分析
1.缺乏系统工作规划
近年来,虽然煤矿管理者与职工都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没有长期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培训工作凸现阶段性、短期性的特点,具体工作过于盲目,使得培训工作的实施处于东鳞西爪的零散状态。随着工作中具体情况的不断变化,教育培训的侧重点经常变更;还有的煤矿企业想通过一次培训就在根本上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大幅度增强职工安全正规操作能力,而事实上,成年人的思想观念是经过长期培训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通过系统长期的教育是不可能短时间改变的。心理学表明,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需要21天,而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则需要90天。安全培训工作也应遵循循序渐进,长期规划。
2.年龄结构
对于煤矿安全培训人员来讲,年龄分布不均匀,层次较多,有20~30岁、30~40岁、40岁往上,年龄结构的多样化决定其受教育的程度、记忆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学安排应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合不同的年龄段,知识结构应该可以逐步分解,逐层深入。
3.时间短,流于形式
生产经营工作繁忙,无暇参加。企业负责人担负着企业的全面工作,追求利润是他们理所当然的第一要务。这就出现了培训时间过短等问题。再加上由于受到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和影响.有些煤矿企业出现工作不求实效、漂浮、松垮的形式主义作风,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自然也深受影响。这样一来,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自然不佳,而且会造成安全管理的负面作用增大。
4.培训模式缺乏灵活性
首先是针对性不强。由于受培训人员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不同,知识结构应有伸缩性,问题层层深入。如果知识的传授以一种不变的模式传递给每个学员,那么对知识的掌握会产生混乱;其次是培训班教学方法僵化。目前大多数教员的授课方法采用的都是报告式的注入法,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更谈不上相互讨论,从而使学员听了感到乏味,培训效果不好。
二、模块式教学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应用
模块式教学就是将知识点按其包含内容不同,划分成一个一个模块,通过对每一个分支模块的学习,最后综合起来掌握整个知识点。
1.模块式教学的优点
模块式教学关键在于系统的分解,把知识结构像积木一样可进行不同组合。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较,它具有教学灵活性和应用性、针对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学制、专业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手段等方面较灵活。比如,一个学员,只要掌握了几个基本的模块,就能去工作。今后,如果他还想要进一步发展,可以再来学习其它的模块。也正是如此,这种方法针对煤矿安全培训来讲,有利于学员们记忆,适应于时间短、学习时间不连贯等培训。
2.以安全管理为例的模块式教学
安全管理就是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我们把安全管理视为一个大的模块,为一级模块;安全管理原理、安全管理方法及安全管理手段作为二级模块,以此划分开来,一级一级模块来讲解分析。图1即为安全管理基本原理模块,为二级模块,图2和图3即二级模块的下一层次系统原理,为三级模块。
3.效果检验
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对河南工程学院2010年第5期的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班学员共17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模块式教学方法与以往按章节顺序来讲授的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其中78%的人赞同此方法,10%的人赞同传统方法,12%的人认为没有太大改变。同时问卷调查了赞同的原因与反对的原因,其中赞同原因中100%人员选择此种教学方法在时间机动性上优越于传统教学,90%的人认为此种方法理解上优越于传统教学,90%的人认为此种方法记忆上优越于传统教学。根据调查结果,说明这种方法适合煤矿安全培训,模块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便于知识的记忆、理解,也适应煤矿安全培训时间不连续性的特点。
随着国家近些年来对煤矿安全的重视,煤矿安全形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这对于煤矿安全管理人员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时安全培训有利于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合适的安全培训方式则更直接的影响到安全培训的效果。综上所述,模块式教学适合煤矿安全培训的特点,对煤矿安全培训起着积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在职培训;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66-02
美国是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发展较早和较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在职培训的有效做法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以提高学生成就为最终培训目标
教师在职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过程,亦是一个教师生活活动的过程,一个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而教育目标则是教师成长的方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教育的成果。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也在不断发展,由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到教师自主、主动发展,由对教师职业的关注到重视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美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最初是为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为教师任职或晋升准备;不断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自我发展;更快更好地帮助新教师融入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专业化发展。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成就,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高科技和具有良好生活能力的人。
二、灵活多样的在职培训方式
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为教师在职学习确定了方向,有效的培训方式是教师在职培训有效发展的保证。美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教师档案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在职培训。美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施方式日趋多元化,能适应不同教师的需要。
1.开发教师档案袋,加强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研究和自我肯定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学反思也是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和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档案袋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有效工具。教师档案袋不仅仅是一个文档,更是一部动态发展的集子,它记录了教师所有的教学成果、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和教师的发展经历,能全面地反应教师在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教师档案袋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档案袋记录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学习,教学理念更加清晰化、系统化,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实施校本培训。美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全时制的培训课程,为部分在职带薪的中小学教师接受在职培训提供了便利;而对于无法参加全时制的培训课程者,则提供部分时间制课程;另外,为满足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高校开设了校外推广课程,方便教师就近参加培训。各地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按时学习讲义及相关参考资料,按期完成培训内容并参加考试,如果考试合格,就可获得相应学分,修完规定学分者,有的甚至可以获得学位。这种合作方式加强了老师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对大学、中小学来说都具有双赢、互惠的意义。近年来,一些大学的教师培训中心和教师专业团体开始尝试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教师在职培训,逐渐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培训方式,称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是以学校为基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又有多种具体的形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问题与大学、教师培训机构或教师专业团体指派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并在他们的协助下进行研究;组织专家帮助教师制订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推广研究成果。许多中小学经过实践证明,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它既能整合理论知识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能实现“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转换,因此能得到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校本培训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为根本出发点,以中小学和大学的合作为主,通过研究将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生成就。
3.实施远程培训,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小学教师在职远程培训主要包括电视教学和网络学习两部分。电视教学主要由一些学历高、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核心教学团队来教授各自专长的学科。一方面它能增进新、老中小学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帮助中小学教师进行观摩教学活动。电视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提供了便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学在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在线学习。网络课程为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教师们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学习最优质的课程。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学校和家长及时掌握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同时,通过互联网的搜索,省时又省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4.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团体。教师专业学习团体是教师在职培训的另外一种方式。美国教育协会、教学指导与课程编制协会、全美教师联合会以及各地分会,每年都为他们的会员举办研讨会、学习班及教学资源展示等,另外还举办示范观摩教学课、课程辅导和短期课程,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卓有成效的在职培训
美国中小学教师通过参与多样的在职培训课程,教师的工作热情明显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以此为出发点反思和进行相关研究,因此,在职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较高,教师的教学态度更加严谨,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更新,教学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新教师能更快适应教学环境,并能很好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美国中小学新教师入职时普遍存在对工作环境不适应,在教学中感到盲从和困惑,教师在课堂上容易紧张、疲倦,难以处理基本的学生作业,缺乏适当的课堂管理方式等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教师会遇到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因此导致中小学新教师离开率不断增高。针对这一问题,美国采取了有效的培训指导措施,对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老师,学校会选择一些资历较高、教学效果较好的老教师对新老师进行指导引领,并利用一定的时间对老师们进行定期培训,希望新教师们能够尽快适应新岗位,尽快熟悉教学工作,掌握课堂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能力。越来越多的新教师能较快和较好地完成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学任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逐步增多。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很大,家长了解很多教师所不知道的学生信息。家长积极和正确参与学生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让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在校外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心理健康,及时作出辅导,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亲密合作,使孩子可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加强老师们的在职培训,让老师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付诸实践,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教师能不断成长和提高;而学生则被教师的教育理念所吸引,从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慢慢接收新的教学方式,到最后逐渐转为主动学习,这期间,学生的学习劲头慢慢被鼓起,不断开始认真钻研科研知识,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可见老师的教学手段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蒙成.校本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0,(3).
[2]张倩苇,张敏.美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动态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4)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徐琳.浅谈国外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发展及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6,(5).
篇10
一、问卷中所反映的代表性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了武汉地区开设美术类专业的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覆盖了包括国画、油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动画等7个美术类专业(方向),调查对象涵盖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在校生。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835份。综合分析问卷的回答结果,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关注。
1.学生有着端正的专业理想,但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晰。
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于自身的喜爱和特长选择了此类专业,因此,他们对所学专业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较强的追求,希望毕业后能一直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从学生对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就可以看出,98%的学生明确表示将来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面对目前出现的就业困难,有71%的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可以考虑暂时从事其他行业”,但仍表示“不放弃自身所学专业,最终还要从事本专业”。这样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追求。对“是否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回答“了解”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别占44%、49%、52%和60%,平均仅占51%,另有4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如此多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反映了,出了高校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专业介绍和学科教育,致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了解,与学生的专业理想形成较大落差。
2.学生有着较强的创业期望,但相应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
美术类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的是创作、设计类工作,他们比较活跃,喜欢自由自在,所以选择传统的签约就业的较少。另外,可能与美术类职业需要不断创新的特点有关,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有着创新的冲动,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创业欲望。调查显示,学生对“你希望的就业形式”的选择情况如下表统计:从统计情况看,除四年级外,其他三个年级的选择基本一致,总体的选择是灵活就业的比例较高,达到了56%,这一比例与每年的实际就业情况基本一致。对“你毕业时是否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四个年级中选择“有”的学生比例分别是:50%、53%、62%、59%,合计占56%。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中,不仅希望灵活就业的学生较多,而且有自主创业期望的学生比例也比较高。与学生自主创业期望形成较大反差的是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调查发现,仅有50%的被访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在学生中却有高达83%的明确认为高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对“高校应加强哪方面创业教育”,学生的选择集中在“创业知识、心理知识、公司管理与运作、团队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对“自身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回答,则集中在“相关法律及政策、专业知识与能力、公司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这些回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创业意愿并非简单的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考之后的选择,也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3.学生有理性的择业观,但对就业前景存在忧虑。
在各方面的共同教育和引导下,毕业生的择业观逐渐趋于理性。在暂时“无法实现专业对口就业”时,只有25%的学生坚持要专业对口就业;有71%的学生虽然表示今后还是要从事专业工作,但表示若暂时有困难可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表现出理性的择业观;另有4%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实现就业,就可以放弃所学专业。但是,调查显示,在理性择业的背后也隐含着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只有39%的学生肯定地认为自己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61%的学生“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学生出现就业忧虑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高校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对“现有课程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答案选择中,回答适应、一般、不适应的比例分别是13%、71%、16%。普遍认为在高校目前的专业课程中主要缺乏专业前沿知识、社会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行业需求的相关内容、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现象应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
二、对加强美术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与其他专业相比,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形式选择、对专业的执著程度、自主创业的期望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如何针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开展有效的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高校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之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
1.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①对于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也有明确要求:“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②相关的讲话和文件精神,既为高校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又为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远的话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社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关系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未来,大学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而且要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创业者。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如果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他们的成功创业就不仅能够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极大地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振兴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创业为特征的时代,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如:媒体广告、动漫、网络游戏、网页美工、影视艺术等朝阳产业,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开发,不断加大对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会展业等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为创办文化(艺术)产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机会。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振兴民族文化(艺术)产业,需要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为文化(艺术)产业的未来培育人才、积蓄力量。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毕业生,符合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高校特有的功能促进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创建、发展和壮大,提高国家的文化(艺术)产业实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是提高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之举。
3.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从某种角度上说,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既为社会的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又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提供教育服务。高校的职能是永恒不变的,是高校价值的体现。但高校职能的实现形式和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对象对培养形式、内容提出新的要求时,高校不能熟视无睹,而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否则,高校就没有尽到自身应尽的职能。当前,美术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教育需求的角度对高校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以我校为例,2009年美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443人,截止到2009年6月底,实际就业率为93%,但其中的签约就业仅有28%(含考研、出国留学、服务基层、参军等形式),另有65%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有2名毕业生成功实现了个人自主创业。从前面调查数据统计可以看出,96%的学生在就业时希望能够实现专业对口,56%的学生选择了“灵活就业”,57%的学生明确表示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学生具有自主创业的意愿,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实现创业的理想,实际创业的难度很大,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除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外,还要学习和掌握诸如创业知识、相关法律及政策、公司管理与运作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实践和提高,这些都需要在实施创业前做好精心准备。这就要求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相关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创业做好准备。但是,创业前的准备工作单靠学生自己无法有效完成,需要高校针对学生的创业需求,利用学校智力资源、设备资源、成功创业的校友资源等有利条件,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学校的帮助下得到有效提高,增加学生实现创业理想的可能性。
4.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美术类专业包括设计、动画等专业,大多是应用型专业,与社会需求、时尚关系密切,即使是绘画之类的纯艺术专业也开始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影视媒体等新技术相结合,其应用性不断增强。本科阶段的教育虽然要为后续的研究生教育做准备,但更多的学生将进入社会就业,专业教育应该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需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社会的需要就是美术类专业培养的导向,美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不能停留在培养艺术家上,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变化,转变教育观念。建设创新性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艺术)产业的振兴、毕业生就业形式的转变等,都是变化了的或正在变化的社会现实,这些新的变化和现实需要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跟上社会的需要。创新是美术类专业的根本特点,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艺术设计,离开了创新就都变成了简单的重复,没有了生命力。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美术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和工作,但创业教育应该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学生提高更多的学习、就业选择,使高校的美术类专业的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对素质、能力的需求渴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业者。
5.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有效就业的需要。
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创业基本上是依托自己的所学专业而行的,从已有的成功事例看,大多是创办画廊、广告设计公司、策划工作室、装饰装潢公司、摄影工作室、形象设计工作室、个性化服装(饰品)店等之类的实体。还有像陶艺、漆艺、少数民族织锦和服饰等民族传统美术、手工艺品,个性强,深受大众的喜爱,同样是学生创业的优选项目。与其他行业相比,他们不仅在专业上都比较熟悉、容易上手,而且此类创业具有规模小、投资少、专业性强、见效快等特点,甚至一个人都能够完成创业,创业的风险系数较小却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创业效果。但他们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缺乏创办和管理公司所需的知识及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在校时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的创业理想变成现实,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个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会因创业学生的成功带动同学、校友就业,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说是一项有益的改革。
三、对加强美术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决定态度,决定工作的方向和投入的程度。从前面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教学改革,而是建设创新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艺术)产业振兴对高校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因就业形式的转变引起的对素质和能力拓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关系到美术类专业如何实现与社会需要接轨,为社会培养什么样毕业生的大问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转变思想,才能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系统地思考、科学地规划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提高培养质量、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之举。
2.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家教育部1998年12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③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应该是立足于专业的素质和能力的拓展教育,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力、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包含对学生与创业相关的综合知识和素质的培养。离开了专业背景的创业教育将会失去大学生的自身专业优势和应有的技术支撑。要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就必须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个的培养方案之中,制订相关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进行创业通识教育的同时,要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实施有差异的创业教育和个性化辅导。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创新、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应用的变化、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等结合起来,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创业积蓄能量,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具实效的创业教育。
3.有一支能胜任创业教育要求的师资力量。
从毕业生的创业愿望到愿望的实现,这中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需要学生自己不断拓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但离不开学校的相关培养和帮助。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缺乏人事、资金、财务、物资、生产、市场营销等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相关的公司企业法、合同法、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知识,缺少风险投资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有待提高。这一切若由学生自我摸索,盲目性太大,创业效果则不甚理想。从大学生创业的失败事例看,主要在于创业者只懂技术不懂管理和市场或者虽有一些管理知识和对市场的了解,但终究是书本知识,缺少实战经验,创业时过于乐观,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法承受和克服,最终导致创业失败。综合现实的各种情况看,大学创业教育任务十分艰巨,其中师资问题是关键。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创业知识,还要能提供实践指导。之所以只有50%的被访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就是因为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师资力量,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要在大学中开展创业教育,尽快建立起一支能承担创业教学任务师资队伍当务之急。创业教育的师资可以由专兼职的形式来解决,聘请美术类相关行业的成功人士、特别是成功创业的校友,做兼职的创业教育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全程的、系统的、有专业针对性的、可行的创业教育和指导,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