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这全民抗疫的超长假期里,如何让长期宅在家的小朋友们不仅不被“闷坏”,还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成为父母都在操心的大事情。这一周的课程内容叫做《节奏活动小游戏》,向宅娃们介绍了宅在家里没乐器,如何发现身边的乐器,探索身边的音乐。
本节课是由老师为发起人,我选择家里常用的喝水杯作为一个小“乐器”,跟着伴奏在桌上敲击音乐的基本节奏型,例如 2\4拍的:ta ta | ti ti ta ||
3\4拍的:ti ti ta- | ti ti ta- ||
篇2
一、当前高职的音乐教育与课程设计现状
(一)课程设计不符合社会需求
从课程的设计总体方案来看,目前高职的音乐教育课程不论是哪个小专业都出现了一种理论至上的趋势,与之相辅的是基础通识课的开设,这样,学生便从学理上和理论上掌握了自己专业的音乐基础,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课程在实践部分过少,通时的大量课时也使得选稀客的开设不够完善,内容也不够丰富,影响了学生自己的兴趣发展和专业探索。另外,这样的课程设计与高职音乐教育的定位也有关系,高职的地位处于本科与中专之间,但是目前的教学却更多呈现出了一种中专延长、本科压缩的地位,没有独立的教学立足点。而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我们是可以重新确定的,高职不是本科的压缩,更不是中专的延长,它直接对准的是社会的需求和音乐行业,也是本地的人才市场。所以,要解决学而不精和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不够实用的问题,最好的、最根本的方法还是从课程设计着手,改革课程设计方案,形成地域性、行业性和实用性与理论通时并重的课程方案。
(二)部分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事实上,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是笔者首先提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后,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和教育界业内人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也都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的纲要和方案,部分院校也进行了一定的课程体系调整。从当前的情况看,高职音乐教学存在的课程体系主要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是传统的“三段式”课程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直接承接本科教学方法,即包括通时、专业与实践三个部分,这时目前最常用的课程体系,也是最传统的一种,它保证了学生良好的理论和专业素养,提升了人文能力与水平,但却存在着与高职教学目标不够吻合的问题。第二种课程体系是与业内和部分公司联合开设的,这样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丰富程度,也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尝试空间,当然,必须要提醒的是这种课程模式还处于探索当中,而且已经实行的学校音乐专业也不多,但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和好思路。最后,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的考核体系也是以理论为先导,纸笔考试为基本方法,这都是较为保守的,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培养。
二、新时代高职音乐课程设计方案
从当前来看,进行课程设计的总体改革难度较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笔者认为从小处先进行调整和试点是较为可行的。从大的方面来看,在高职的音乐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重来看,通识课是可以进行压缩,专业课也可以进行内部课程教学设计的调整,而若要整体调整的话,两方面是可以进行加强的,那便是课程的师生互动与选修课的开设。本部分也主要论述这两点。
(一)新课程设计中的师生互动创新
师生互动是新时代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就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课程与教学的最重要问题便是互动不够,方法过于传统和保守,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样大大削减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课程改革的核心便是改变课程中的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要能够根据每一门课程设计自己的目标,教师也应该从课程的开设中评估出总体的学生情况,这是加强教学效果与改革课程设计的前提。
(二)新课程设计中的选修课创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选修课开设数量并不够多,涵盖范围也不够全面,很多学生希望了解而且与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相关的内容都没有相关的课程开设,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老师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够,认为这是“副科”,因而研究水平也并不高,长久以此,学生对于选修课也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态度了。事实上,这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选修课时对于专业课的合理补充和对于学生兴趣的拓宽,也是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小专业内深化、完善自己的重要窗口。笔者建议,应该首先从思想上改变这一轻视选修课的现状,鼓励老师开设与社会联系密切的课程,同时可考虑一部分的选修课在之后的课程设计中升级为必修或者通时,这也是完善和补充课程设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态构建;制约因素;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66-1
我坚信初中作文教学有着属于它的生态圈,作文教学不能回避整个教学生态的综合影响,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课堂与学生生命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关系,课堂与教师教学理念方法等等的关系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去正视和审读的。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诊断、反思和升华,我们从阅读、写作、评改三个维度着手,构建出初中生作文教学生态教学模式。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因素并努力寻求其解决方案,本文将对此进行概述。
一、作文教学生态构建和实践的制约因素
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一种改变和革新,而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一种继承、摒弃与创新合而为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为要摒弃,要创新,必然会受到各种阻力,有主观上的因素,还有各种客观的影响。
要实施作文教学生态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主观上的制约。人的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有懒惰和顺从的一面,于是也就容易不积极、不作为;从众心里作祟也是一个因素――大家都是这么教着,我为什么要去改变;个人事业心责任心与自身综合能力能否适应改革也是一个至关因素,主要表现为:能否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勇于担责,勇于奉献,是否对自我成长有积极的自我期许和努力行动等。这些主观上的因素都成为制约作为教学生态构建的因素,而这种制约一旦生效,是不可能来进行这项作文教学实践的。
其次,客观上的制约,如整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整个地区的课改意识和课改水平,学校领导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家长、学生的群体认识水平,团队里同科教师的观念意识和能力水平都在客观上制约了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实践达成程度。
二、促进作文教学生态发展的方案
(一)行政层面的引导
教师的一言一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受传统文化影响,权威或者说官本位思想对这项革新也影响较大,如上级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的影响,如若这些部门对教改形成阻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该实践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解放思想,积极鼓励和支持,让有志于在教育教学领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教师们有实践的平台和改革创新的机会,并能用自身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能用包容之心欣赏之态去对教师们的教改项目加以指导和引领。
(二)学生层面的引领
做教学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在学生思想和行动上加以正确的引领。内因决定外因,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和赏析评论的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的功能、方向、策略和技巧,那么,作文教学生态的构建目标自然也就能更好地达成了。
(三)教师自身的塑造
大海航行靠舵手,教师引领学生前进,如果自己的能力跟不上,那么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恐怕就难以预测了。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这两大主因,要靠多种渠道的再塑造不断加以提升,只有在思想道德上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业务能力上有足够的指导能力,才有可能克服更多的困难,使教学实践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地。
(四)建立对作文教学的跟踪诊断、分析和研究体系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使这一工程能顺利推进并保证良好效果,就必须遵循这个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遵循这一理念下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做好跟踪诊断,科学分析,不断纠正和完善实践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开展这项实践的同时,我们要制定合理的质量分析体系,有了合理的质量分析指标,就能根据教学过程,总结得失,积累经验,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这里有必要建立三个质量诊断、分析体系。
第一,阅读质量分析体系。阅读跟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有了好的阅读,才有可能有好的写作。作文教学生态理念下的阅读指导,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态系统里多元阅读,积累广泛的丰富的知识,形成积极的、广泛而科学的见识和较好的解读社会、解读自然、解读人生的能力,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生态体系实际制定出能够指导学生阅读的多元阅读文本,并对阅读效果通过考试、竞赛、才艺演示等符合学生兴趣、符合成长需要的形式加以检阅、诊断和分析,督促学生在阅读领域扎实进行学习和积累。
第二,写作质量比较分析体系。在教学的同时,尤其是刚开始阶段,更需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践基础上的比较分析,师生能容易看到劳动成果。
第三,尝试评价体系建设。
首先,强调教师的评价引导。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评语、口头点评、日记评讲、书信交流等多种形式加以点评,使学生树立信心,纠正行为,养成意识,提升能力。
其次,强调学生互评。这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之一,通过评价,学生能清醒地意识到写作的要求和习作的经验。诚然,一开始,学生是不容易做好的,但是,初期阶段,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然也就慢慢学会了,等到学生像模像样地会评的时候,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能够进行到“入格”水平了。
篇4
所谓最优化方法,也就是说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来寻求问题最优方案的方法。最优化方法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较新的学科分支。它主要运用数学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研究各种问题的优化途径及方案,最后求得一个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的一个最佳方案。几十年来,最优化方法在建筑结构、社会科学、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化工、冶金等生产实际、工程设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中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家长和学生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化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1]-[4])。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集中存在的问题,借助目前流行的最优化理论展开分析,研究如何进行中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任何一个最优化问题均可一组基本参数(优化变量或决策变量)X的数值来描述,最优化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在满足给定的约束条件下,选取适当的基本参数(优化变量或决策变量),使问题的优化目标即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这里我们可以用其数学模型来表示。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选择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学生音乐成绩,学生综合成绩作为优化变量,记为x1,x2,x3,x4.令X=[x1,x2,x3,x4]。则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学生音乐成绩都最高的问题,就转化为了求优化目标即目标函数的最优值
其中g(X)表示中小学每学期的音乐课课时数,h(X)表示中小学学生每学期用在学习音乐上的时间。为了不影响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发展,这里我们设置g(X)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为了使音乐教育成为教育方针政策链条不可或缺的最优的构成环节,既能对学生的情感素养有所提高,又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中小学音乐老师要注意做到如下几个环节: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老话题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老师要用心。用心观察班里学生的情况,根据班里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方案,不能把上一届的教学方案用于下一届的学生。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构成,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制定一个符合中小学生胃口的教学方案。
(2)注意多使用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的好处很多文献上都有介绍,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在音乐课上使用多媒体能让学生注意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音乐也能与计算机联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篇5
关键词:高中生;音乐教学;优化方案;流行元素
现阶段高中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学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上都做了详细的规划,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等多种模块的添加与完善体现出了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化选择。在总的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如何提高音乐教学魅力、优化音乐教学结构是教师普遍面临的课题。
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优势分析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全方位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改变学校与家长对音乐课程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来看,虽然其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移与压制,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学习音乐的愿望。兴趣是学习新事物的动力,高中生对音乐不同种类与形式的好奇心是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方案优化设计的重要思考领域。另外,高中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定的思维体系,也喜欢表达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见解。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借力点。
二、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措施
1.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
针对音乐教学实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适当引入深受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找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契合点,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如教师可选择陈奕迅、谭晶合唱的《龙文》,陶喆、张也合唱的《小镇姑娘•万事如意》等经典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糅合的曲目,周杰伦、方文山合作的一系列“中国风”歌曲以及改编自世界经典钢琴曲的流行歌曲等作为教学案例。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在比较分析中既可以使学生对流行音乐有全新的认知,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加入流行音乐,弘扬民族音乐,二者并行不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用联系的辩证观点看问题,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丰富性多样化的课堂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高中生对“流行美”的需求,又将经典民族音乐传承了下来,还有助于高中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2.教师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学生是音乐课程优化的受益者,而教师是末端环节的落实者。首先,在音乐教学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源头上,即自身音乐素养上做深入的学习与调整,使自己具备多样化的理论知识,以应对不断发展的音乐课堂和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其次,音乐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观也深深地影响着高中音乐课程的优化。音乐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严谨的教学观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逐步培养高中生的音乐兴趣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摒弃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用情感来感染学生、带动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展示自己的歌唱才华,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最后,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以人文情感为本的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他们掌握音乐学习的主动权。
3.引入多样化的音乐形式
篇6
[论文摘要] 广西师范学院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民族特色课程为主线,贯穿于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个专业教育全程,以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特点为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综合能力和修养的、能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大学教育已成为平民教育,广西高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学校也从原来几所增加到十几所。在众多院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情况下,广西师范学院如何立足地方需求?如何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院音乐学专业以《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为改革内容,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实践方案,获得初步成效。
一、项目成果的基本内容
(一)根据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5年底,课题《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立项,项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参考了多所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内容进行设计,构建了“2+2”阶段+“板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即前2年主要安排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打牢专业学科基础;后2年为专业教育阶段,主要安排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展能力。“板块”就是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几个板块(与广西师范学院全院的学分制改革同步实施)。通过不同的板块课程相互交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阶段”和“板块”的融合,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开设课程,把地方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突出民族音乐课程内容比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经过多方反馈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制订了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08级人才培养方案,并收录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指南〉》。
(二)系列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以民族特色作为课程专业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设富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特色课程,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选修课板块中开设如下民族特色课程:器乐演奏课程(主要包括广西特有的独弦琴、马骨胡、苗族芦笙、壮族天琴、侗族牛腿琴、东南亚竹筒琴等乐器演奏课和民乐合奏课程)、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壮族舞、苗族舞、瑶族舞、侗族舞等)、民族合唱课程(主要包括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合唱、三江侗族大歌合唱、毛南族二声部合唱等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内容)、少数民族器乐制作①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民族音乐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突出我校音乐专业办学的民族性、区域性特色。
另外,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我校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发网络版《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改变传统知识信息表现、传递、学习方式,使音乐专业教学在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实践体验形式、新的学习内容上有着全新的意义,为民族特色课程打造了一个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手段成功结合的样板,学生的点击率非常高,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12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区高校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2006年10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国第六届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
(三)民族特色课程实施环境的建设
1·师资建设
教师是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当中,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在专业基础课中突破西方传统的和声基础,大胆借鉴和采用广西少数民族的多声部合唱手法(大二度作为协和音程运用);将现代作曲思维、技法和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作为教学与创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创作思维能力,并加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音乐欣赏课等教学内容中,有意识的融入本土民歌及采用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广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又进一步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等。因此,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首先要有相关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得到学校人事部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在职教师,再引进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民族音乐教师。同时,外聘部分专家举办讲座、授课也是改善实施环境的一个手段之一。近三年,根据音乐学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和教师结构的总体规划,学院人事处给予音乐学专业教师各种形式进修九人,读博一人,外聘专家担任授课六人,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保证。
2·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一部好的教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解放以来,广西民族音乐曾创作出《壮锦献给》、《赶圩归来啊哩哩》、《三月三、九月九》、《花帽了沙沙》、《蝉虫歌》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合唱作品,整理出了《赶歌圩》、《瑶族酒歌》、《苗山情》、《生活美如霞》等一大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创作出了《壮乡春早》《右江两岸气象新》(马骨胡)、《侗寨狂欢夜》(侗芦笙)《风雨桥畔》(侗笛)、《拉山号子》(瑶芦笙)、《壮乡抒怀》《春诗》(二胡)等优秀民族器乐曲。针对民族特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项目组通过学校教材建设基金立项,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收集具有较高民族音乐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按照其科学性、逻辑性和实践性进行合理的编排,编写相应的教材,运用于课程教学实践,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编撰网络课程教材,满足培育专业特色人才需要。
(四)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
音乐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探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们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实践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进步。在排课方面,根据学分制的选课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在选修课选课中逐步推行由学生自由选任课教师制度,激励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共创最佳教学效果。同时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指导选课,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兴趣、爱好和可发展性等因素建议学生选修,有效防止盲选和盲从,特别是考虑到选修课程最长只能修两年,一些技术难度大、周期性较长的课,假如学生此前没有一定基础则建议学生一定要慎重选择(如马骨胡、二胡等拉弦乐器,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学好),避免让学生走弯路。在教学管理上,规范教学秩序,强调教研活动制度化。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充分发挥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些技术课采取比赛的方式或汇报演出的方式进行,加强舞台锻炼,提高艺术实践能力。比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不同的课程制订相应的考试办法和评分细则,对部分舞台单人表演类课程面试现场评分要去掉最高、最低分,力求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象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合奏等集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则以一个完整的节目表演形式展现,以整体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水平高低评分。
(五)理论成果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获得如下理论成果:首先,根据我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优势,寻找新的教育理念,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进行理论性探讨,由韦华峰和杨春林撰写了《论民族地区高校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艺术类核心刊物《艺术教育》发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取得的部分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又分别撰写了10篇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汲取民族艺术精华促进专业改革》在中文核心刊《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民族特色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在音乐核心刊《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发表。
其次,根据合唱课中广西多声部民歌演唱的需要,我们把广西解放以来收集整理的优秀民族合唱歌曲、近年来在各种合唱比赛中获奖的民族合唱歌曲进行编撰,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花山的早晨》--广西师范学院民歌合唱教程;根据广西各少数民间音乐音调素材改编、创作了韦华峰创作歌曲集《壮乡之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通过三年教学实践验证和修改,把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撰成音乐学专业《学习指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把课题开发的《网络课程》电子版由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六)学生实践成果
民歌合唱曲《壮乡之恋》和多个民族舞蹈节目在2007年、2008年广西师范学院迎新春联欢晚会上演出;壮族民歌合唱曲《赶歌圩》、侗族民歌合唱曲《蝉虫歌》在2007年CCTV青歌赛广西赛区预选赛合唱组比赛获“二等奖”;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民族小乐队演奏《壮乡·东南亚印象》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奏组比赛;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合唱团演唱《三月三·九月九》、《山歌好比春江水》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组比赛获“三等奖”;音乐学专业04级学生4个学期民乐演奏课、器乐合奏课汇报演出录像光盘。
二、项目成果的创新之处
篇7
大量优秀的管乐音乐文献推动了学校器乐音乐教育,但由于作品规模不同,难度不同,风格不同,对优秀管乐音乐文献进行程度分级,并建立以分级乐曲为指导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提到日程上,为此许多专家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押Educate America Art),在这一法案中,首次将艺术课程列入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获得了和数学、科学、历史、语言等学科一样的地位。在管乐队的教学中,除了过去课程思想所体现的学习历史、文化、分析、理解、技能、展示等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外,又配合管乐音乐的乐曲难度进行了乐曲分级的具体指导。建议器乐演奏在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应该达到的水平为学生能够演奏的音阶难度为1―4级,乐曲难度为1―2级的曲目;合奏课程的乐曲难度为2―3级。在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能够演奏难度为3―5级的器乐作品;并要求学生能够演奏多种历史时期的多种风格的音乐;在演奏中要表现出对音乐文化传统、音乐风格的熟悉与正确把握。这一指导性的工作体现了对艺术门类的充分把握,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综合性,体现了“大音乐教育”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教育理念。著名管乐音乐指挥家、教育家巴提斯蒂也进行了挑选乐曲的研究工作,并于1994年为大学乐队、中学乐队分别列出了推荐曲目单。
1976年,罗伯特・加洛法罗(Robert Garofalo)在他的“管乐队计划方案”一书中提出了一批优秀乐曲目录,包括58部20世纪作品,7部浪漫主义时期作品,10部古典主义时期作品,14部文艺复兴-巴罗克时期的作品。20世纪的作品大部分是原创管乐音乐,浪漫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文艺复兴-巴罗克时期的作品绝大部分对著名作曲家的音乐进行重新改编、改写的管乐队作品。作者根据乐曲的难度分为中等、中等偏难、较难三个级别这一方案体现了综合性音乐课程思想,使学生能够通过管乐合奏学习音乐的历史、风格、乐理多门课程内容。
约瑟夫・A.莱布特(Joseph A.Labuta)在他的著作《在高中管乐队教授音乐和技巧》一书中列出了巴罗克时期的作品19部;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21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15部;20世纪至今的作品7部,另外推荐20世纪作曲家四名;民族主义作曲家作品10部,推荐了法国“六人团”、俄国五人“强力集团”、柯达依、德沃夏克等作曲家;原始主义音乐3部;印象主义音乐10部;表现主义及序列音乐7部;新古典主义音乐15部;爵士音乐10部,推荐其他爵士音乐作曲家两人;偶然音乐2部;实验主义音乐2部,推荐约翰・凯奇等7位作曲家。在乐曲程度划分上,作者用:容易、较容易、中等、较难、难五个级别对乐曲进行了标示,并建议在三至四年的乐队教学周期中对乐曲进行选择。这一曲目计划方案覆盖面很宽,其中许多改编、改写的作品尚未公开出版,但作者所要达到的音乐教育目标是十分清晰的,即:利用中等学校的教育周期,通过管乐音乐合奏课程尽可能系统地学习音乐。
管乐合奏课程的分级教学与分级曲目
在学校里,许多教师也进行了分级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分级曲目的挑选工作。这种分级教学的课程体系首先体现了建立综合性音乐知识与表演实践课程的理念,即在一门艺术实践选修课程里将综合性的音乐历史、文化、形式、内容、语言、元素、技术、技巧、风格、审美、评价、创作、相关艺术等内容,以及作曲家的生平、综合性的世界文化视野等融合在一起,教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要求,能够对音乐、文化进行综合评价。由于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较好,水平较高,使得大学的音乐教育水平起点较高,能够将音乐的作曲技术,如:乐理、和声、曲式与音乐分析、配器、复调等课程内容通过所排练的作品较为系统地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这类实践课程成为综合性的音乐实践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全面音乐素质。这类分级曲目的选择内容不尽相同,不同的专家组会有不同的方案,但是其宏观地把握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微观地进行具体音乐分析的思想与课程方案是相同的,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基本是统一的。一般情况下,教授会从音乐史的角度出发,将自巴赫、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开始,直到20世纪音乐,也有的方案选材早至中世纪音乐。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家的代表性作品通常选用改编、改写的管乐队作品;另一部分选曲则是20世纪的优秀原创管乐音乐;选曲的第三部分则会在欧洲、北美和拉美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亚洲、非洲音乐。这种选曲方案做到了基本覆盖西方音乐的历史,又具有世界音乐的文化视野。
肯塔基州的默海德州立大学教授理查德・迈尔斯博士于其他大学的六位大学管乐队指挥于1997年为大学管乐队挑选出一套二级至六级的教学曲目,在这部长达500页的专著中,作者在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表演等多方面阐述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推荐了实践方法,并将所选出的乐曲作了详尽的分析。该书作者就大学音乐的课程体系,管乐队在学校的课程体系,管乐队指挥的音乐教师职责进行了论述;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就“关于音乐”,“深入音乐”,“表演音乐”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就指挥的准备工作,排练过程与方法,排练计划的制定、实行与改进进行了讨论;对学生在管乐队学习成果的评价进行了多方面的设计。在教师教学指南中,要求教师在课程进行中要对:作曲家、作品、历史的观点、演奏技术的考虑、音乐风格的考虑、音乐元素、乐曲结构、建议欣赏的同一作曲家或同一种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他参考资料等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使用到课堂上。作者对大学管乐队的课程周期做出了:基础课程体系、技术技能的发展、音乐理解课程体系、音乐教育的教学管理、四年的教育周期设计等方案,并将挑选出的二级至六级的乐曲按照四年一个周期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设计,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课程方案;作者并提出:一个成功的管乐队的基础元素是能够将教师、指挥、导师、领导者等多重身份集于一身的乐队指挥的观点。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所挑选出的100部优秀管乐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内容包括: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与作曲家的其他音乐作品;本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从音乐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包括配器在内的演奏技术的分析与考虑;在音乐风格的分析中包括了历史风格的把握以及具体的演奏法与音乐表情分析;在作曲法的音乐元素分析中包括了调式、调性、动机、主题、变奏、发展、技巧段落等等;曲式结构分析等。这些分析都会准确到小节数。作者还提出了建议欣赏的作品,这一建议以本乐曲的作曲家为主,也会加入其他同一时代或者同一种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不限于管乐音乐,而是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多种音乐体裁的同一时期代表音乐家的典型作品,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作者还向教师推荐了有关该作品的一系列参考资料,以利于教师准备课程与排练。从大学四年教育周期出发,作者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艺术表演实践与交流等做出了具体的计划,其教育目标是在四年的管乐合奏课程里,将综合音乐知识与音乐表演能力均衡地、全面地、由浅入深地教授给学生。由于美国许多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可以将人文类的通识教育学分集中到音乐课程里,并规定学生修满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后即可获得艺术辅修专业证明或文凭,因此,该书作者所进行的教育实践非常有意义。根据笔者的学识和在清华大学的教学经验,认为这套分级曲目和教学方案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既考虑了作品的历史文献价值,又考虑了教育对象;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有细致的课程计划;既考虑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又照顾到音乐会效果;做到了音乐知识和演奏能力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这本书的实用性在美国获得了高校教师五星级的评价,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从目录上看,这套乐曲较为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演出效果,一些重要作曲家的作品未能入选。
总结
20世纪前半期,美国大学的管乐教育获得普及,交响管乐队的编制更为科学了,原创管乐音乐开始逐步取代改编、改写的管乐队音乐作品,功能性的军乐音乐转变成艺术性的管乐音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美国原创管乐音乐获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对于管乐合奏音乐的基本观念改变了,大量的原创管乐音乐确立了其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的地位,明确了管乐队是音乐会组织和其在音乐界的地位;交响管乐队成熟了,科学的乐队编制稳定了,总谱写法基本上统一了,指挥对交响管乐队音响的追求使得乐队的音乐表现力极大提高、扩展;许多重要作曲家开始关注这种音乐形式,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原创管乐合奏音乐;由大学教授发起的学术机构所倡导的对管乐合奏音乐进行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唱片公司继续出版管乐合奏音乐,乐谱出版商对管乐音乐越来越重视,促进了管乐合奏音乐的交流和普及;一些重要的音乐奖项中增加了管乐音乐一项;更为重要的是,以大、中学交响管乐队为主体的学校管乐音乐教育迅速普及,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对管乐音乐的关注,管乐合奏课程已经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基础性载体。由于管弦乐音乐新作品的演出机会较少,换句话说,“门槛太高”,交响管乐音乐的成熟促使作曲家转向创作交响性的管乐合奏音乐,高水平的大中学的管乐队音乐会成为许多作品的首演式。十分遗憾的是,许多优秀的中国作曲家却没有看到这一点,从而造成许多很优秀的中国管弦乐作品首演后就销声匿迹,甚至尚未得到演出就束之高阁。这一现象造成作曲家苦于自己的新作品没有机会,或没有财力演出;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学校管乐队却因为缺少高质量的中国管乐合奏音乐作品只好大量演奏外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或者说中国主流作曲家在思维上、视野上尚未达到美国作曲家的境界。
篇8
案例分析:小学音乐课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一门学科,一味只传授专业知识而不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快乐是违背音乐课本质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老师让学生感受音乐快乐的同时还需要让他们接收音乐知识。教师的把握和控制尤为重要,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并不可少。此外还需要一定的技巧,让学生适应老师上课方式并喜欢用这样的方法来上课。
教学措施:
1、强调欣赏习惯。在欣赏音乐前,教师要给学生制定规矩:在音乐声没有停止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不能发出声音,当然也包括老师在内。老师和学生用比赛的形式听音乐,比一比谁能先找出答案并能保持安静,并举手的示意。
2、教师引导。在欣赏音乐前,教师适当引导,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听的时候去关注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音乐。听完之后才能举手回答问题或相互讨论。
3.循序渐进。刚开始训练时,很多学生对音乐专注的时间不是很长,甚至才听了一小段就开始有些按捺不住。教师可以适当把一首作品适当分成几小段,从时间短的片段欣赏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专注的时间。
4、音乐律动。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感觉进行一定的身体律动,在不影响欣赏的前提下,适当的律动有助于学生对所听音乐的理解。既达到了欣赏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
教学案例2:小学音乐课是培养孩子接触音乐,了解音乐的最直接的桥梁。那么小学生良好歌唱发声习惯的培养,在音乐教学的初期显得尤为重要。一(4)班的孩子是比较的沉闷,在上课时总觉得他们提不起精神,有的孩子甚至有点昏昏欲睡,整个人都像被霜打过,耷拉下来。歌唱发声时,也没有声音,不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歌唱练习,连带着一些胆小的同学也一起不愿意加入到歌唱得教学中,这样就会导致课堂的效率大大降低。
案例分析:小学音乐课应该是孩子们都爱的一门课,可是,种种不好的习惯导致他们在课上并不能够跟着教师的脚步,这样就会恶性循环,以后会更加不愿意专心的上课,配合教师的教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把握和控制尤为重要,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鼓励并不可少。此外还需要一定的技巧,让学生对老师采用的方法接受并喜欢用这样的方法来上课。
教学措施:
1、姿态培养。在发声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定规矩。抬头,挺胸,目光看向前方,面部表情自然,双手自然放下,两脚可前后站也可以分开站。
2、声音培养。首先要大胆出声,不管唱得好不好,先大胆的放出自己的声音。这对于胆小的同学尤为重要,只有发出声音才能再以后培养的过程中提高声音的质量;其次要学会轻声练习,在发出声音后,就要求同学能够根据旋律进行学唱,那么在学唱的过程中,轻声的练习也非常的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轻声的练习,让学生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并和原唱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顺带的培养“耳朵”在音乐中的功能;再次就是要求学生歌唱得完整性,虽然在歌唱之初是单句学唱比较多,但是完整的演唱能提升孩子的信心。当然,完整并非字面意思的唱完就可以,而是应该发现歌曲的情绪,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情绪融入。
教学效果:以上措施的实施,在使音乐课上课效率得到一定提高。在方案的实施前和实施之后学生从精神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歌唱技巧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方案实施前,部分学生是一种懒散的状态来欣赏音乐的,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交流。歌唱时候也没有认真把握歌唱方法。但是在方案实施之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有所提高。
篇9
音乐能够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而优雅的音乐能够陶冶听众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当听众能够享受到音乐的美丽时,他们的身心也会感到愉悦。在小学阶段开设音乐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充实学生的价值观。音乐可以分为很多类,古典的、优美的、流行的、民族的等等,不同种类的音乐可以给听众不同的感觉,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目标除了需要培养学生鉴赏音乐能力基础之外,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分别音乐的种类,对于学生往后学习音乐的道路有着积极的帮助。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方法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令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为了能够成功培养加强我国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下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并得到明显效果的教学方法及相关措施:
1.音乐教师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其自身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都能够在行为举止中传递给学生,所以,为了提高培养我国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校方可以定期为音乐教师组织专业培训,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组织校内或者外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座谈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2.营造和谐、轻松的音乐教学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玩性仍存在,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个学习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在这样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保持心平气和、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做足充分的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这个教学方案既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让学生长期保持对学习音乐的热情,构建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举个例子,在教学《我是一个粉刷匠》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到讲台上根据歌词的大意,表演一个歌舞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唱歌,而且还可以让表演的学生学会大胆唱歌。
3.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思考事物,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的,更没有办法完成小学阶段开设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的改革推动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课程,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抓住这一特点。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令课堂趣味化,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要培养小学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以正确的审美观去欣赏音乐艺术作品,让学生知道真正的好音乐应该是饱蕴民族精神,充满时代色彩的曲调,健康优美。如今社会中充斥着多种流行音乐,这些流行音乐并没有过多的文化底蕴,而且大多以爱情情感为主线,歌词中也并没有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但不少学生仍然热衷于这些并没有过多文化营养的音乐。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播放我国的部分经典之作,如《外婆的澎湖湾》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族色彩的歌曲,使学生真正明白只有受到高尚音乐陶冶,才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音乐鉴赏能力。
篇10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之二,要看是否具备合格的师资、设备、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制度法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制定颁发了以下文件:1919年3月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3],1925年的《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1938年7月的《师范学院规程》[4],1939年9月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5],1952年7月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6](P112-114),1952年11月包括《音乐系计划(草案)》在内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7],1961年9月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60条例》)[6](P381),1980年3月的《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的通知》[8](P29-32),及《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8](P33-39),1989年11月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9],随后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检查评估指标体系(试行)》[10],1995年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8](P221-226),2004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2006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以上法规大多从规范教学秩序方面着眼,忽略了对师资配备、师资能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图书资料等一系列音乐教师教育办学标准,导致当下很多办学单位有招生资格,无办学能力,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从1919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私立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图画音乐组课程设置的7门音乐专业课程,到该校扩建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后的艺术教育系11门音乐专业课、9门公共课,以及1920年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5门音乐课、7门公共课等可以看出,缺少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说明在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初期,课程设置就存在问题[11](P76)。建国初期,我国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受前苏联影响,由11科1 510学时的公共必修课、17科1 946学时的音乐专业必修课、4科268学时的选修课和14周664学时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共计32科3 724学时构成。公共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4.38%,科目占必修课总科目的55%(政治类科目占公共必修课的33.3%);音乐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2.26%,科目占总科目的53.13%;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2%,科目占总科目的12.12%。因此,照搬苏联音乐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否定欧美音乐教师教育办学经验,缺乏中国特色,以及政治课、音乐专业必修课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不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此次课程设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11](P169-177)。“”期间,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不但没有在之前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进入低谷,课程设置也随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由各院校音乐系科自行设置,但大多以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10门左右的音乐专业必修课为主,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被忽视。因此,课程设置极其不完备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典型问题[11](P181)。1980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是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经历“”后重新走上规范化道路的起点。它由8科656学时的公共必修课、16科1 128.5学时的专业必修课、5门187.5学时的选修课和6周252学时教育实习,共计30科2 336.5学时构成。公共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1.5%,科目占总科目的27.59%(政治、哲学类科目占公共必修课的37.5%);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4.1%,科目占总科目的48.28%;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4.4%,科目占总科目的17.24%[11](P290-291)。1987年,随着“高师音乐专业”更名为“音乐教育专业”以及高师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课程略有调整:将合唱与指挥分开单独设置;删除了《形体与舞蹈》、《艺术实践》和《文学选读》;增加了《美育概论》。总体来说,较之建国初期的课程设置,选修课少、政治课多,课程结构整体失调没有多大改观;且教育实践类课程由最初的664学时降至252学时,从而大大降低了音乐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影响了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实际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改革重点。在这一文件引领下,全国各音乐教育专业都陆续丰富了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并且,通过建立和实施选课制度,保障了学生的复合型素质结构。这是我国音乐学本科专业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机械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片面追求音乐专业自身体系的完整和音乐素养的高深、忽视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联系等老问题的真正突破。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重视音乐专业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等现象,选修课还没有实现其完善学生从教素质的真正课程价值。另外,这段时期的各层级课程设置管理者仍然没有意识到延长教学实践、增加选修课程、统筹考虑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因此,此文件视域下培养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失衡依旧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关于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的监管,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变
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学音乐教师,需要专业化的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要坚守自己的办学目标,既不能打着音乐教育的牌子,去走音乐学院的老路,也不能让非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影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空间;既要保证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向中学音乐教育输送足够数量的教师,还要保障所输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启动专门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评估工作,从师资数量配备、能力要求以及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料、教学制度、教学文件等方面,全方位评估现有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尤其在我国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生源不足、中小学音乐教师配备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不利情况下,严格审查现有办学单位的办学水平,优胜略汰,使音乐教师教育由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不断完善音乐教师教育法规,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从办学单位的审核到日常办学的监督;从招生数量的批复到招生分数的确定;从师资专业及数量的配备到师资能力的认定;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从教学场地的大小到教学设备器材的是否齐备;从教学资料的是否详实到教学制度、教学文件是否完善等,都需要尽快研制并出台一系列制度法规,从定量、定性等多方位设立评估指标,确保办学单位的办学资格合格,办学专业化水平合格。尤其在管理制度方面,要求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既要在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负责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前培养,又要担负起其职后培训工作,以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时间浪费、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既要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招聘、入职等管理工作中介入,又要在评课、资格认定、职称晋升、职称聘任等层面介入,改变以往单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避免在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审查和等级认定等专业素质要求上降低标准的现象出现;既要求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及研究人员及时吸纳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又要避免机械照搬、研究同质化倾向,以使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尽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