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评估;Web系统;课程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Network Evaluation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Qiu Linr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Dongguan523083,China)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building assessment, designed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mphasize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to improve the relev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Analys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s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the use of modern IT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assessment, to better reflect the advanced natur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has good scal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easy to promote the use of the referenc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ssessment; Web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一、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中之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部“05”方案的提出,更加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使用思政课程评估系统开展评估工作,不仅数据浏览直观清晰,而且数据分析客观严谨,促使评估工作顺畅进行,最终得出客观的评估结果,同时很容易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旨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 借着本人所在学院迎接思政评估的契机,对《普通高等学校(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抽象出数学模型,分析、设计一个思政课网络评估系统,是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思政课程评估系统分析
(一)系统业务分析。思政课程评估考查是近三年来的数据,业务范围广,信息量大,必须摈弃了传统的手工评估方法,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指标评审,把现实的资料数字化,使得评估更客观,而且效率更高。思政课程网络评估系统促使课程建设进入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中,可以对课程的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系统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设计了院校信息管理、院领导信息管理、教学工作管理、科研工作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特色项目等多个模块,涉及人事处、招生处、学生处、教务处、思政部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需求。系统还要求设计用户管理模块,对不同的用户进行权限的管理,有效地保障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同时,系统中有些数据,例如学生信息、专业信息、班级信息和教学计划等,这些数据已经存储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因些本系统还需要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设计接口技术直接与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
(二)系统流程分析。本系统是以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特色项目等六个大的方面,一共36项评分指标,涉及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系统的功能应该涵盖每项指标的数据,实现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浏览、分析和统计等操作,最终生成评估的汇总报表,同时数据可以对课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系统主要的业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院校信息管理。院校信息包括院校基本信息管理、在校学生信息管理、当年招生信息管理及学院各部门组织机构设置等子模块,院校信息模块涉及学院院办、党政办、宣传办、学生处等学院部门。其中在校学生信息管理子模块和当年招生信息管理子模块涉及万余人的数据处理,信息量较大,可以从基础数据模块调用。
2.院领导信息管理。此模块包括院领导听课记录分析模块、思政课会议管理模块、发展规划及管理文件管理模块、思政理论课经费投入管理模块。该模块涉及学院领导、学院院办、财务处、教务处、评建办等学院部门。各管理模块均涉及相关数据的输入和处理,并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与思政理论课评估标准进行比较,为学院领导提供课程建设的决策。
3.教学工作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模块包括专业信息管理、思政课课程管理及教学过程等三个子模块,其中教学过程又分为备课管理、听、评课管理、教学调研管理及学生评教等三级模块,该模块数据来源主要是学院教务处,通过对相关基本数据的输入、处理,系统可提供教学工作数据,与思政理论课评估标准相关教学的指标标准进行比较,从而为学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教学工作管理的数据依据。
4.科研工作管理。科研工作管理模块包括教学成果管理、科研成果管理、论文管理和专著与教材管理等模块,该模块数据来源是学院科研处,通过对全院教职工科研成果分类输入、处理与统计,系统提供科研相关数据,与思政理论课评估标准相关科研的指标标准比较,从而为学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提供科研工作的数据依据。
5.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包括全院师资队伍管理、思政课教师、教师评优评先、教师进修考察等模块,该模块数据来源主要是学院人事处,通过对相关基本数据的输入、处理,系统提供人事相关信息,与思政理论课评估标准相关师资的指标进行比较,为学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师资引进、培养等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6.特色数据管理。该模块是思政课特色项目内容管理模块,包括课程的特色项目建设内容,然后向国家、省上级评估专家展示思政课建设情况。
系统具有良好的移殖性,可以方便地运用在其他高校,同时还提供了用户管理模块、栏目管理模块和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其中用户管理模块可添加、修改和删除多个级别和类型的用户,不同用户的使用权限不尽相同,可保障系统多级用户管理,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栏目管理模块便于本系统的扩展与维护,栏目是按指标体系设定,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为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依据,有些数据不是与课程评估相关的数据,但是却与课程建设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必须包含在系统中,保障系统的完整性。
三、思政课程评估系统设计
(一)系统体系架构。本系统是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统,采用流行的MVC架构设计,包括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三个部分,使系统结构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采用MVC对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为系统的扩展性和维护性提供支持。
在 MVC程序中,应用程序通过Global.ascx和Controllers实现了URL映射。当用户进行页面请求时,该请求首先会被发送到Controllers控制器中,开发人员在Controllers控制器中创建相应的变量,并调用Models模型的方法对变量赋值,Views视图通过Controllers控制器的方法读取变量,并将结果页面呈现在浏览器中。当用户在浏览器中对Web应用进行不同的页面请求时,该执行过程将会循环反复。对于Models而言,Controller通常情况下使用Models读取数据库,把从Model中读取的数据存储在相应的变量中。在Models中,Models能够将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映射成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型,能够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数据库的数据库访问操作,包括读取、写入、修改和删除等。该系统的视图采用DIV+CSS标准布局结合组件设计;控制器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使用C#编写类和相关方法,传递变量;模型主要使用和LINQ技术来实现数据库的访问。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思政课程系统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的,必须为每一项指标提供数据依据,满足每一项指标内容的考核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把36项指标分解到相应模块中,包括院校信息管理、院领导信息、教学工作管理、科研工作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特色项目模块。
为了完善系统,还设计了用户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和系统设置模块。每个模块完成独立的功能,各模块可以独立开发,从而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本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组成。
(1)系统登录模块;(2)用户管理模块;(3)院校信息管理模块;(4)院领导信息管理模块;(5)教学工作管理模块;(6)科研工作模块;(7)师资队伍建设模块;(8)特色项目管理;(9)基础数据维护模块;(10)系统设置模块;(11)生成评估报表。
(三)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完成存储、组织和管理数据的工作。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步骤,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优劣会影响系统开发效率以及系统的使用性能。
本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表、视图和存储过程都在该软件中创建。通过对系统功能模块的分析和设计,系统需设计的数据表较多,包括用户表、院校基本信息、在校学生信息、当年招生信息、组织机构、听课记录分析、思政会议、发展规划及管理文件、思政课经费投入、集体备课记录、教研室听评课记录、教学调研、学生评教、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论文、专著和教材、全院师资汇总、思政课教师评优评先、思政课教师进修考察登记、思政课特色项目、专业列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教材、教研室、班级列表、系统栏目等。
四、结语
思政课程评估系统很好地满足了思政课评估工作的需求,通过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按照指标体系的评审标准生成评估结果报表,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做得逐个突破,精益求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数字化时代,要求我们要创新思维,改变观念,适应新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艳,聂菊华.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0
[2]龚赤兵.Web开发新体验: 3.5 MVC架构与实战.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金课;课程思政;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1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分析
1.1中药鉴定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与优势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以及中药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中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能从事中药生产、应用、管理和研究等多种岗位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工作性质特殊,非常重视并要求学生具有诚实守信、传承创新、勇于探索和敬业奉献的品质。因此,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素质目标是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天然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来看,中药鉴定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同时,能够充分挖掘“育德”内涵,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教学内容[3]。从课程特点来看,学时较长,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从植物基源、产地、采集、炮制加工,到传统的中药鉴定(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以及现代多种中药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知识[4]。课时量大、学习跨时长,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在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有优势;内容涉及面广则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将德育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去。
1.2学期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
为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学习态度端正,且已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的能力;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多为出生于90年代、00年代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文化水平高、知识获取速度快、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传统政治说教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甚至极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中药鉴定学专业课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专题内容,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激发学生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采取曲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留下广阔的自我思考和领悟空间,以形成情感和灵魂的共鸣。
2现状与反思
目前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课程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仍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3.1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有待完善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目前有关《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方面还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3.2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仍需创新在教学载体方面,理论学科与中药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中药鉴定学专业的专业教师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要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3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专业课教师虽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富有经验,但对怎样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事实上,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中许多概念和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思考。
3结语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职业性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015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推动课程综合改革创新。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自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根据新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加强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专题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教育成效上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主观认同感不高,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重专业理论学习,轻思想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教学上细枝末节的改进以及教师单兵作战式的推进,并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综合创新改革是提高教学成效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1.从教学内容上看,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的需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都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是高职院校近年来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了很大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着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在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顺应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突出体现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从而保障思政课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既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功能,又切合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2.从教学载体上看,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融合的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充分把握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教学技艺,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方案,做到分专业、分年级、分专题的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要着重研究、完善专题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和拓展到企业和社会,形成“课堂、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空间。实践性是理论的本质属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引进网络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实验活动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3.从教学改革体系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探讨某种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为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学理支撑。一方面,现代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环节和要素通常都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性,这种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实践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在教学体系视阈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学模式更关注教学方法的内外部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及时解答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1.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业教育要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职业教育中诸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优良、专业水平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突出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四门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培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渗透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介绍有关就业和创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就业与创业》系统讲解就业和创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确保其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二者兼容而不是相悖的,不能顾此失彼。
2.改革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境界从来都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就能达到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接收和接受才能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每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进行学情分析,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方案。比如,在讲解思想时,就“如何正确评价的功与过”这一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布置学生课前调查的生平和事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大量详实的史料面前领略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赫赫功勋,顺其自然地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和认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要求。再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以“谁不说俺家乡美——爱国主义的生长点”为题,设置了课堂演讲环节,通过学生的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活动,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自然激发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人生抱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计划安排和组织管理,形成全员覆盖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进行,学习情境从校园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因此,借助丰富的企业实践平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边学、边做、边教”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这也是当前思政课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把知名的劳模、行业专家、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等请进教育课堂,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课题活动。三是精心设计不同课程的实践主题。如,《概论》课程打造“走进新农村,激发新动力”品牌主题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拓展“人生•理想•法纪”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法律讲座,模拟法庭,观摩庭审,扬州好人、劳动模范校园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等活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与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化”向“内化”转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整合教学力量,发挥合力效应。
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配足培强教师,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抱团作战,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整体推进教改课题研究和中国化理论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实施集体备课制度。2015年思政课教材新修订以来,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动,课程建设趋向新一轮的综合改革创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对有效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借鉴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开展集体听课评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真实、直观地体验课堂教学成效;互评互学制度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建立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团队中一般要有一两位学术带头人,若干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围绕教研课题、科研课题、网络课程等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发挥传帮带的功能,帮助每一位教师成长。
四、结语
总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需要各个学校和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政课办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年第1期.
[2]史英平,于爱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思政课 评价标准
大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是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得以呈现的,也正是时代的不断变革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性,进而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做出必要的变革,从而构成了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学理基础。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的分析,必须首先发掘高职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进而对高职思政课进行有效定位,明确其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从而解决矛盾,最终提出科学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抽象评价标准。
一、高职教育评价机制与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之间存在的理念矛盾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有着较强的时代性、现实性特点,其专业设置与更新是由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决定,其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内容,其就业模式更是表现为直接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色。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模式是在普通高等教育所预设的学科体系背景下构建的,这种评价模式显然不适用于高职教育。上升到理念高度,我们发现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高职教育的时代性特质与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性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注重“应用之用”的功利性追求与思政课教学中注重“无用之用”的“育人”目标追求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效果评价的短期性、功利性特点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长远性、价值性特点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主体的感性经验化特点与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理性特点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恰恰说明,建立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必须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理论背景。当前学界众多关于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而对高职思政课进行定位无疑是设立这一科学评价标准的前提。
二、高职思政课定位
为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必须首先对高职思政课进行定位。众所周知,思政课是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其课程目标是在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下,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把高职思政课课程目标确定为,在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下,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能力,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的开拓意识,成为“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的具体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建构各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领域。在各系专业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领悟职业道德,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观的重要载体。通过思政课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科学认识自己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获得行使责任行动的能力;科学认识自己与自身的关系,敢于直面生活挑战,获得自身调节互动的能力。三是确保高职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价值依据。通过开设思政课,使学生遇事能够进行价值评估,有效地解决“技能为谁服务”的问题。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抽象评价标准探析
从以上我们对高职思政课的定位研究中发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任务是塑造合格健全的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态度、能力、情感取向、道德方向和价值取向,不一样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由专业基础课来完成的,而高职思政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和培养只是提供一个所有职业或专业的普遍性标准,而思政课对所有职业共有的职业态度、情感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所彰显出的广义的职业道德,是否说明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仅限于职业道德这一狭隘领域?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一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的生成必须在一个系统环境之中,至少必须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为依托,必须以树立这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只有这样塑造出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是在普通大学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凸显了“职业态度、情感和素质的塑造”这一重点,而这种职业态度、情感和素质的塑造单纯依靠理论认知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在对现实工作场域进行模拟的基础上,通过现实体验才能使学生获得,才能完成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衡量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抽象评价标准就是凸显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原则,正是这种实践性原则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分,构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首要评价标准。
当然,在这里我们提出的这条标准,只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在此基础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还必须遵循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统一、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人文性与职业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灌输性与渗透性相统一、情趣性与理趣性相统一等具体标准。然而,这些具体标准必须建立在抽象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科学性,真正体现高职特色,这是我们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
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2)课程方式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它既受到学习经验、生活体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经过认知、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并自觉遵循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在设置好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氛围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在自然和无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理念和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3)课程作用发生的无意识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也不是引经据典地直率说教,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性的教育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中,通过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课程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感知对其进行影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学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渐把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形成新的自我思想。学生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和内化,就会对其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园规划、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各学校特有的制度、特色文化活动、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在校园建筑、校园规划等人文方面的建设和开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同时,高校应当发挥自身实践教学的特色,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营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理想信仰”、“职业规划”等各种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统一协调,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风范正气,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动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高校所设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以及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也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这些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隐性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人格的这种价值辐射远比道德说教、填鸭灌输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加以模仿。4]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应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政治理论素质,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克服了传统隐性教育中活动场所单一、学生真情实感流露受限等不足,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强了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二者结合,在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多元、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政主题网站建设,通过校园网、校园BBS、飞信、微博和手机报等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创新学习的观念,让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都能接受思想教政治育和创新观念的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73-77.
[2]叶琳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73-76.
[3]王丰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160-162.
篇6
Abstract: The main emphasis of this paper i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construction. The goal i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erv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效;高效课堂;改革
Key words: high efficiency;efficient classroom;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94-03
0 引言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尤其是专业技术课程根据各高职院校特色在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诸如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也凸显进行改革的必要,由此才能与高职特色相联系,为专业课程服务,为打造高端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课堂建设等方面,本文主要侧重点落脚于课堂建设的改革,从公共基础课程高效课堂建设的角度,反思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堂建设过程中多因素的有效互动连接,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1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因素
建立高效课堂,是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在时间少、教学内容多的前提下,对高职教师提出的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的一种挑战,其目标就是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公共基础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人文素质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等,而且采取的教学形式也多样,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结合,课堂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故而建立高效课堂对于公共基础课程而言要求更高。
1.1 主体因素。无论哪一种课程教学,哪一层面的教学,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环节,人的因素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高效课堂主体因素上,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主体上非常注重和强调教师主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对受动方学生往往忽视了其对知识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常常也就采取了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现代高职教学模式,教师主体的角色发生了位移,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尤显突出,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更多课堂注重疏导、引导,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更多选择具有互动功能的多种方式。
1.2 客体因素 现代高职高效课堂,离不开现代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等条件,但是这一切的运用都是围绕教学内容而选择和展开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客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或高效,教材建设必不可少,而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十分重要。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可以按照高职学生知识和技能够用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制定好课程标准,教师课堂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同时,在制定课程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过程中,坚决反对闭门造车,切实注重调查研究,对高职学生的调研,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调研,只有这样才能选取符合高职学生实际和用人单位需求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资源环境和教学技术设备条件也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物质保障。如何利用教学资源环境和教学技术设备条件,可以因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恰当运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保证课堂质量提高,实质上就是打造高效课堂。
1.3 媒介因素 媒介因素,就是联系课堂教学主体和客体,保障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传输,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遵照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及其教无定法的原则,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过程中,既可以采取某一种适合于高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方法的灵活结合,并保证有效教学方法的常态化。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意义十分重大。媒介因素作用的发挥,是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环节。
2 公共基础课程高效课堂建设要处理好的几个方面的关系
2.1 现代高职教育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之前在课堂教学主体因素中,涉及教师主体角色的位移问题,实际上就是在现代高职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师要适当转换观念,由过去我们常常认定的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保护神转变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共享者,由过去的简单的灌输转变到现代的多方式的积极引导,由过去仅仅依靠单纯的教材转变到现代依托教材选取适当内容进行拓展等等。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非常关键,这是实现高效课堂必须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教育成败与否的实质所在。针对现代高职学生特点,教师必须“备学生”“关注教学对象”,高职学生总体上入学分数较低,综合素质较低,自制力较差,活跃性较强;学习自信心不足;独生子女较多,心理不成熟,自私心理较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由此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保证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我学校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十分有利于教师充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为建立高效课堂所需求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确立垫定了基础。
2.2 在建立高职高效课堂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教师与教材即教学内容的关系,这也是保障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在课前俗称“备教材”“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并熟悉辅佐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差异性很大,甚至部分课程理论性较强、容量特别繁多,这就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依托教材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制定出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标准,尽量在教学内容上简单明了且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严密。选取佐证材料时,最好能筛选出与学生实际相关的、学生欢迎、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材料,这对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相当重要。另外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一定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任务,明确重难点,有的放矢。
这里涉及教师个人的备课问题,也涉及教师集体备课的问题。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面对的是整体学生的教学,适当集体备课,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动态,抓住教学重难点,也是一种提高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
从目前我们在思政课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提倡进行的微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每堂课选取一定量的教学内容,每一个内容采取15-20分钟的精心教学设计,整个90分钟的课堂教学选取4-5个由浅入深的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衔接,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又有效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另外,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的整合也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选取的方法。
2.3 科学利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技术条件,也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师应该处理好的关系之一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离不开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这些物质因素的。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理所当然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如若教师运用的不合理,照样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和条件,学会巧用,也照样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思政课和英语课为例,小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肯定教学效果整体较好,但是在师资资源和其他教学资源及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合班教学,如何在多媒体无法满足教学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科学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了。我们有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当需要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的时候才选择多媒体教学条件,将一支粉笔与多媒体结合,教学效果同样较为理想,也确是高效课堂建设所需要的发展方式。
3 公共基础课程高效课堂建设核心是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检测的方式
3.1 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前面在讨论教师角色中提及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输者,而开始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所以,在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循规蹈矩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环境状况,根据高职教学目标和高职学生十分活跃的特点,选取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还涉及教师的课堂语言、肢体语言等教师个人的魅力因素,好的教师非常善于运用这些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到学习的注意力上来。
除此之外,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保持常态化,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质上就是让课堂活起来;注意课堂学生主体层次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对学习知识的需求等等。
3.2 建立以教师互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听课评课机制,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程高效课堂的评价与检测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差别较大,其教学目标旨在帮助高职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和思想素质,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运用全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故此,根据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打造公共基础课程高效课堂的评价与检测机制上与专业技术课程存在迥同之处。公共基础课程高效课堂建设更应该注重同学科教师互听课评课机制,结合教学督导听课评课、学生评课和领导评课等,适当将社会评价导入,科学评价,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学科教师互听课评课的优势,能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形式的组合等方面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反馈,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相当重要。而且同学科教师互听课评课,以及就课堂教学方面所进行的研讨,最终对形成有效的课程标准确立也起到了很大的建设性作用。所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师听课评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生动活泼的,是受学生欢迎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课堂教学。公共基础课程每个教师结合自身的知识和个性特点,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效课堂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华平飞.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J].职业,2010(03).
篇7
近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哈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视频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要部署要求,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综合改革。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徐梅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要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认真实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五年规划,依托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重点组织实施培训研修、博士培养、项目资助和示范带动计划,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三贴近”,针对不同专业和学段,把教育教学同大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吸引力感染力,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向学生知识体系、信仰体系转换,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会议要求,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组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建议,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开展教学情况督导巡查。听课专家要按照工作安排,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专家听课活动,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和指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各高校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对照要求查找自身差距,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会上,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付军龙、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陈文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金长城分别代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依托高校、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专家作了发言。在哈部分高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专家全体成员,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上好思政理论课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5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旗帜和灵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掀起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共鸣,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实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传播主阵地的作用,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线,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目标。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1、掀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进行宣传和诠释,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特别是受到当代大学生认同,“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度达90%以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思想的认同度达80%以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究其知晓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占81%,‘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共占16%,‘与人交谈’及‘其他’分占1%、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渠道,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乃至信念,直至践行。
当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仍然没有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依然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缺失。田海舰等人对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17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1/3的学生还未完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31.76%的学生“不赞同”或“说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11.53%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过是个口号,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58.27%的学生认为理论太抽象,怀疑其科学性与真实性,对其持“排斥”或“漠然”态度;39.5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是我们应该坚持和追求的”这一问题选择“不是”(10.20%)或“说不清”(29.35%),等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缺失,说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或者说,教育者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没有很好地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这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越来越结合实际,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仍然复杂,篇幅较长。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共15章,长达384页。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把其中的内容串起来的话,就会造成条割分块,既不利于这门课主要内容的传达,也不利于学生对主要知识、精髓的掌握。从这门课的章节内容上看,虽然只有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节提到了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但是纵观全书,会发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实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要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发挥其真实价值和作用,一定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就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真正用途和意义,就很难发挥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
3、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拿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后,一般情况就是根据章节的顺序,按部就班进行讲授,两个学期下来,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学生在深奥、抽象的理论面前,收获甚微,仍然没有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没有把握住其中的主线,把各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致使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要使学生重拾方向,教师必须提供明确的路线和前行的方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师只有抓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认真组织教学,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并选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充分了解、领会、掌握了课程的精髓,反过来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如对中央和各级政府相关精神的贯穿落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等,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主体——大学生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效应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扩大大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了解、领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认同,解决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问题,扩大认同面,并逐渐养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从事日常行为。实现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抽象性、深奥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提炼其中的精华,并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围绕着这一主线,采取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获,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又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1、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科学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能仅仅背诵和死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内容,更要了解和掌握其来龙去脉,包括其环境背景、时代条件、形成原因和过程、历史地位,等等。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指导思想,教师必须熟悉掌握其产生时代背景、生命力、传入中国的社会实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要熟悉掌握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容和重要意义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之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要熟悉掌握其历史传统、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作用、现时代仍然要坚持的时代意义,等等。只有全面吃透、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科学内容,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2、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和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诠释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任,每门课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是就其精髓和主要内容来说,却较为简单和明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共15章,长达384页,但提炼精华,无外乎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运用和发展;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形成过程及实现力量;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要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精髓,才能很好地教授这门课。
3、有效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从上述分析的内容可以较清楚地看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具体的、全面的阐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时代条件、社会实践、原因和过程、历史地位等的解读,只有把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这门政治理论课精髓的教授增强、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和领悟,就既抓住了课程的关键点,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之中。
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孤立、牵强附会地加以结合,而应该看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每一章节的精髓中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每一章节中都渗透、融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
我国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要求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载体与具体表现,是对其教学目标实现与否、教学效果有无、教学质量好坏等方面的检验。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非常重要,其作用可归纳为:
第一、导向和激励功能: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为思政课教学指明方向,指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目标、应该达到的程度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照评价指标,被评价者可以查找自已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改进教和学。这是评价是否起到良好作用的关键。
第二、鉴定和改进功能: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和区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获取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和信息,以便制定更加周密的计划进行指导和培养;通过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有关教和学的准确反馈信息,判断教学过程是否有效,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研究功能:思政课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种工具,可以不断地明确为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所应选择的手段和程序,为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普遍实施,作为思政课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在教学评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评价目的缺乏明确性:很多院校把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同于评“等级”, 评价目标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思政课与专业课采取一样的评价考核表,体现不出其特定的目标和课程的特点,这种评价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和改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加上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很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客观上导致了教学评价没有成为激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没有达到评价应有的目的。
第二、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依据,必须将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细化,具有具体性、 可测性、可操作性。目前各校对教师“教”的评价较为抽象、模糊,对学生“学”的评价一般就是通过期终考试和平时作业(且试卷基本上由任课教师在考前出),这样的考试无法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准确评价,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偏离了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第三、评价内容缺乏系统性: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优劣是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教师素质、教学管理、教学设施乃至校风、学风、班风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因此,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是对教学全程的系统评价,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因素。而且在现实中,很多院校一般比较注重目标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评价的结论也是终端的,不是发展性的。这就容易造成以偏概全,评价结果不准确,也不便于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深层次因素。
第四、评价方法缺乏多样性:目前思政课教学评估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教学评估方法,通过学生和教师填表、打分,或者请专家打分提意见等等。这些评价,很难反映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全貌,评价的偶然性、局限性占很大比例。这就影响了评价本身的准确性,使评价的指向性模糊不清,最终造成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功能的弱化和偏离。
第五、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评价者要全面、系统、科学地对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除了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应当熟悉思政课教学的一般规律,熟悉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然而在很多高校中,参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人员大多是专业课方面的专家,这样的评价结果很难得到思政课教师的认可,甚至会引起反感,也就必然导致评价对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教学活动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评价原则,又要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找准课程建设及教学的切入点,从整体上把握其指标体系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能够科学地反映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努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我校也在进行改革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总结,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一方面要强调评价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与设计必须与这个目标保持一致。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能全面再现和反映教育目标、符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能为广大思政课教师认可和接受、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性强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
其次要建立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一支由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的专家、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组成的督导队伍、听课评课队伍和教学信息员队伍,使评价结果准确、全面,具有权威性,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建立的评价系统,除了包括任课教师的总结自评、思政课教师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教以及思政课教学质量监督小组的评价,还应包括相关部门的后续跟踪评价,使评价系统更科学完善。而且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灵活的,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评价;既要有同行交互评价,领导和专家评价,又要有教师的自我评价;既要有常规手段评价,也要运用网络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馈,以便教师改进,评价的结果要同教师的利益挂钩。
最后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构。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是思政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涉及学校多个部门的配合,实施难度较大。为有效整合和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和组织管理全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这样就能够在目标设定、资源利用、监督评价、后续跟踪等方面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形成思政部、各系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机构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行动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确保评价的准确和全面,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斌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相关理论依据和原则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68-72.
[2]任少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150-151.
[3]李敏、冯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法的优化选择[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60-63.
作者简介:
齐梅:(1963-),女,蚌埠医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理论。
篇10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创新教学 研究
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实践教学在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
重视和研究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于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实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和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特别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强调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的有机结合。职业院校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教学目标,就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理论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状况复杂,文化基础、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习惯不好;有的学生政治意识不强,思想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因此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文明素养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途径,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广泛的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顶岗实习、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促进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坚定信念、磨炼意志,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利于加大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
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既是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又是职业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敬业乐业、吃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等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中纷纷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但不管如何进行调整与改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会突出一点,那就是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尤为如此,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主体教学,职业院校思想组织理论课实践教学承担了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当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思政部门的积极探索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由于职业院校的条件限制和其教师队伍、学生素质等特点的限制,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有待加强。
近年来,职业院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等有关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实效性还有待于加强。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对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没有周密的安排和规划,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根本就没有实践,实践经历弄虚作假,实践报告东拼西凑。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许多院校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奖惩制度,实践教学评价随意性大,没有规定明确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和实践教学津贴,难以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加上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自制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学校稍有管理不严和组织不力,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一些职业院校教师中,往往存在着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现象。作为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广阔的社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全校性公共必修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较多的时间研究实践教学,不少教师的素质也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教师知识面较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欠缺。有的教师社会接触面不广,组织能力不强;有的教师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对实践教学方法、规律及特点把握不透。教师的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所以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三)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领导层有重视专业课教学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倾向,在资源的配置等方面主要偏向了专业课建设,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挫伤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有的教师习惯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影响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三是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上有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空洞乏味,可学可不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付了事。学生普遍强调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专业实践课,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因而,职业院校端正办学思想,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先导。
(四)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薄弱。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组建完善好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但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经验不多,对校外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对当地教学资源利用不够,与本科院校相比,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十分欠缺。有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也非常薄弱,更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无法利用学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如此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缺乏社会资源的辅助和支持,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订周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计划。
制订周密的实践计划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的第一步。一个好的方案能够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行动依据,使师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围绕实践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提高实践效率。因此,职业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让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都按照计划规定的时间和任务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应包括实践目标、实践选题、实践时间、实践规则、经费预算、效果反馈及不同形式下的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教学计划中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学分及课程安排,实践教学成绩等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和范围。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程和教案。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套规范的工作规章制度,应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方法、内容与组织形式、实践的成果、相关人员的安排、部门协调和教师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教学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监督与检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严格的处理,促进和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工作。
(二)加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前提,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出了利用学校专业实习基地开展职业道德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创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整个实践教学引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比如,可配合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拓宽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类型,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基地化,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院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院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共同完成。
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有效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定期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学生更容易将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教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实现“知”与“行”的合一。
经费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加大和按照要求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的预算,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保证专款专用。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往往严重不足,学校的预算经费也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职业院校就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社会支持,校友捐赠等办法筹措资金,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
(三)创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提高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合理运用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是运用较多和较早的一种模式,它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原理规律、知识理论、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模拟等方法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教材中的授课内容,教师做引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注入实践内容。
比如,案例讨论是职业院校教师用得较多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在运用前,教师要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精选出说明某些理论和原理的典型案例;学生要围绕相关内容做些思考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围绕案例或交流有关信息,互相启发思考,发表相关看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可视情况做适当引导,但不表明自己的见解,以免影响学生发表观点。最后教师要进行相关总结,课后学生可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路,撰写心得体会上交。案例讨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又可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选用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教材内容,设计相关教学方案,以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管理活动、开展学生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或开展一些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并参与组织实施,这是区别于学生校园自主实践活动的一个显著标志。
3.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所进行的一种实践教学。职业院校有很多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这也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主要模式。同时,职业院校还与很多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胜地等签订了实践教育合同。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同学参观学习,让学生参与基地的有关生产服务活动,培养其职业道德,提升其综合素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突出了社会教育功能和学生自主学习精神,通过基地见习学生在情景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直接触动。
4.大胆启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场景是完全开放的复杂社会。相对于基地实践教学而言,学生面临处理问题的更加复杂,因此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更能够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可以参加社会调查、勤工俭学,也可以进行义务劳动,送科技文化下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观学习、慰问演出、挂职锻炼,等等。这些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做好实践教学前的充分准备,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职业院校教师在实施这种方案和教学模式时,既要明确学生的实践活动方向,又要做到对学生实践结果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较常运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四)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这既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又包括对学生的实践的考核评价。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评估,主要是考评教学计划是否科学,是否得到贯彻落实,教师是否及时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教学组织是否到位,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是否按照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及批改实习论文的标准计算。对学生实践的考评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态度、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实践成果水平的考核。建立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并加以严格考核,是促进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实践,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郑向东.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J].社科纵横,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