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设备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机电设备维修 机电设备故障 诊断方法
《机电设备维修》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重点课程,尤其是对当今最热门的数控专业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来讲,学好该门课程更加重要。该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如何准确而迅速地找出机械设备的故障。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和实际操作经验认为,该课程中涉及到的有关机械设备故障的内容,应结合教材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把每一名学生都当做是一名维修人员去培养,把课堂放到实习车间,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还可以带学生到各大企业去,加强校企合作。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实际操作技能打下基础,还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创造了条件。针对该课程的核心部分的特点,对如何准确而迅速地找出机械设备的故障,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用望问法诊断故障
中医看病需要 "望闻问切",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也是一样,其中望和问是快速诊断故障机械设备的有效方法。
机械设备发生故障需要诊断,修理人员第一眼看到机械设备时,就应做出该机械设备形式和使用年限的初步判断,从外观上即可了解机械设备的形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台设备需要修理,维修人员一定要向操作者询问、了解,其中包括机械设备型号、使用年限、修理情况、使用情况、发生故障的部位和现象,以及曾经发生故障后做了哪些检查和修理,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故障,这是一个捷径。
通过深入的询问,基本上可以了解到故障所发生的部位。故障确定后,排除与维修就容易了。维修人员就是设备医生,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职业素质。
如果要对进行机械设备进行大修,还应在问清情况后确定哪些部分和部件是维修重点等,以便定出维修方案、构思维修过程、制定修理工艺,还应提前准备相应的拆卸、装配的工装和工具。
(二)用观察法诊断故障
所谓观察法就是维修人员按照机械设备使用者指出的故障发生的部位仔细观察故障现象,而后对故障做出判断,这是一种应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故障诊断法。例如通过观察内燃机排气管冒蓝烟的现象,如在使用过程中长期冒蓝烟,一般可以判断为气缸或活塞环磨损,致使配合间隙过大,由于机油盘中的机油通过活塞环与缸壁之间的间隙窜入燃烧室引起的;如果只是在内燃机刚一发动时冒出一股蓝烟,以后冒蓝烟又逐渐变得比较轻微,一般可以判断为气门杆上的挡油罩老化或内孔磨损使挡油功能失效,而有少量机油沿着气门杆漏入气缸引起的。
总之,有经验者可以准确判断,经验不足者还应进一步观察、分析、判断。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用经验和理论,做出周密的思考和推证,不能简单草率,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有些现象对于有经验者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清楚的,那么就要多看几次,仔细的观察,才能由表面现象到问题本质,把故障现象看透。
(三)用听觉法诊断故障
用听觉诊断机械和设备的故障是常用和简便的方法。当机械设备运行时,以不同的工况运转,机械设备这个整体就会发出一种嘈杂的但又是有规律的声音。当某一个部位发生故障时就会出现异常响声,有经验的维修操作者可以根据机械设备发出的异常响声,立即判断出设备故障所在。例如:滚动轴承、滑动轴承运转时的研损声响;齿轮、蜗轮异常啮合的声响,都可以轻易的判断出来。对于一个好的、有经验的机械设备维修人员,应具备在机械设备运行中利用自己敏锐的职业听觉,听清机械设备各部位发出的声音,并从中判断出异响和故障。
总之,机械、设备只要运转就有响声。首先应有好的听觉,在运行过程中随时监听机械设备各部发出的声音,随着工况的变化,各处噪声和频率、音域及音色各有不同。作为一个优秀的维修人员,必须能够听清正常的声音,在正常声音中判断出异响,在异响中判断出故障,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当然要有理论和经验做指导。
(四)用触摸法诊断故障
人体和人的手脚都是灵敏的感觉器官,可凭感觉来诊断机械设备故障,就像中医切脉一样,以设备传到人体上的感觉来判断。
我们使用机械、操纵设备,可凭机械设备的振动情况判机械设备运行状态和损坏情况,在这方面,维修人员是最敏感的。对于经常维护保养的机械设备,哪怕是一些小的变化都能一摸而知,站在设备旁边都能感觉到,甚至在设备前走过就凭两只脚就能发现机器的毛病。
总之,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活是用手干的,在干活中就有感觉,而这个感觉就是故障诊断的最佳器具。把一个成语变通一下:叫做“伸手不凡”,用来形容我们维修人员的双手更为贴切。
(五)用嗅觉法诊断故障
嗅觉是人的灵敏的感觉器官,但很容易出现“嗅觉疲劳”。在化工行业,有人说较少出现在生产现场的维修人员的嗅觉要比操作人员的嗅觉更灵敏;汽车驾驶员的嗅觉往往被汽车的异味钝化了、麻痹了,坐车的人反而对异常的气味有很强的分辨能力;正所谓 "久居腐市不闻其臭 ",就是这个道理,用嗅觉法诊断故障就是要去伪存真。
总之,机械设备运行中一旦发生异味,或者异味较大时应停车进一步检查,以查清故障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消除异味,如系机械设备故障则应排除、维修。
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当今我们处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全球化大环境里,这项技术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有理由相信:用当今世界先进的故障诊断理论,配以高科技的数字化、智能化、小型化的设备故障诊断仪器,以及我们高素质的维修工作人员丰富的故障诊断技能和经验,我们的故障诊断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必定会在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工业生产及国防建设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电气设备;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0引言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淡化了理论的说教,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实行了课程改革。
1课程设计理念
1.1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工程机械产品的使用、维修、安装、调试、管理和销售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是工程机械维护、维修、设备管理、销售等,这些岗位都需要具备工程机械发动机、底盘、液压、电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课程设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熟悉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对电气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检修,并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的主角地位,学生是课程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建立学生为中心的二元主体的互动模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沟通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个沟通与互动,获得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主体间思想和行为的对话。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电气系统检修、拆装或故障诊断任务,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定计划并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答疑、指导、点评。而不是单纯的示范、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强化过程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从各个项目的完成质量、平时考勤、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促进学生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置依据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典型工作岗位有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员、工程机械营销员、工程机械零部件管理员和设备管理员等。本课程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改革思路,以常用工程机械电器系统为载体,以设备维护能力培养为中心,将现代工程机械电器系统分为电源系、起动系、柳工装载机电气系统检修、柳工挖掘机电气系统检修四个模块,最终是学生具备保养和维修工程机械电器系统的能力。本课程模块结合本系实训条件,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模块,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我们设计出的项目情境用以说明本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能力要求中,明确本项目学生所要达到的实践能力,在知识要求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次项目所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给出参考学时,根据学校学期的整体安排,建议有10%的课时浮动量。
3教学效果总结
3.1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由于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后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工作任务,学习情景贴近工作情景,大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采用了多元化的过程考核方式,每个项目都要考核,每时每刻都有考核,学生一刻都不能懈怠,学习上掉队的少了。还有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跟老师学习额外的知识和技能。
3.2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
课改以来实训室添置了大量的实训器材,聘请了多名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老专家作实训教师,教学过程中又采用了分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
3.3课堂纪律好了
课改之后,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混文凭,而是学习谋生的技能,学习态度得到了很大改善,学习认真,积极动手,上课不再开小差,吃零食、玩手机的现象少了,迟到早退的少了。
3.4团队意识增强了
每项任务都是小组共同完成,小组之内又有分工,大家需要团结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先进帮后进,共同进步。本课程设计实施以来,学生对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维护、检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高度认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验证了课程改革的显著效果。
4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的项目课程改革虽然还处于建设阶段,还存在若干问题,但效果是明显的,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从已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课程的改革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已能大大提高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充满信心,也不畏困难,努力地在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同时,不断改进、再改进,争取能早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活.高职工程机械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3:238.
[2]袁明新,申燚,王琪.工程导向下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42-44.
[3]王海花,郑明军,王军.“工程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59-60.
[4]杜柳青,余永维,周康渠,米林.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42-44.
篇3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学科建设 教育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在1998年把“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新组建而成的新型专业。随着我国大学本科人数越来越多,就会给毕业生就压带来很大的压力。怎样才可以提升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增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呢?
一、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
2007年,在四川长虹置业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地产有限公司、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多个用人单位的校内宣讲会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有着以下几个要求:①毕业生在校学习成绩要好,起码不能挂科情况严重;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相对扎实,素质高;③毕业生学习能力要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当中;④能够吃苦耐劳,也有一定的特长和创新思维。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还要求毕业生拥有英语四级证和计算机等级证,这也表面,毕业生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
二、毕业生对就业的考虑
面临如此的情况,毕业生也有自己的考虑。有一些是不着急落实自己的工作岗位,只不过想借助招聘会来增加自己的求职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遇到了满意的单位或者公司,方才去进行应聘。有一些人毕业后就恨不得马上到单位或者公司上班,只要有单位或者公司要,他们就愿意签,即便工资不是很高也没关系。最后一种人是介乎前两者之间,他们先在一个单位上班,然后私下里寻找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这样的话,他们可以在有着基本工薪保障的条件下另觅高位。
三、教师培养目标
教师有着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责任,他们自身也是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十多年来,不管是教育理论的推广、教育改革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完善,教师都是有着举足轻重地作用。新课程体系的推出,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要更加熟练和掌握,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兴趣愿意去阅相关学术专著和学术期刊,从而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要求,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很好就业。许多高校都对教师的学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一般的大学对教师都要求至少为硕士学历,甚至还要求为博士学历。这样一来,教师整体力量就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四、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身为教师,要能够清晰地了解教学的进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设定学时的多少。一个教师,或许能够教好一门专业课,但却没办法上好所有的专业课。而且,一个专业也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课程,这就需要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里的人是不同学科的老师所组成,但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熟悉相应专业的要求,掌握相应专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
蛇无头不行,一个教师团队的组建自然也需要一个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可以是学院院长,也可以是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身为一个教学团队的负责人,他有义务和责任凝聚团队力量,促进团队交流、文化建设,也要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为了使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变强,学校方面应该招聘高学历的教师。对于资历浅的青年教师,负责人也要相对性地关注青年教师的经验增长,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五、实践教育非常重要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付祥钊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环境的调查。据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最差的就是实验能力。而到了毕业应聘的时候,用人单位都会着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要的不是光会嘴上理论长篇大论,一点动手能力都没有的“好好学生”。
实验教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进行实验的时候,要有很高的实验素养。对于实验当中的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案设计、进程规划等等,都需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要不然,就会使得实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浪费了实验材料和器材。虽然实验课时不多,可其中的难度却是不低。而且,有些实验相对复杂、计算繁多,而且枯燥乏味,这也导致了不少学生有对实验很不感冒的心理。不仅如此,由于不少学校的实验设备落后,而且数量不多,也就使得一些学生没办法能够亲身尝试,让他们心中有些不平衡,更加厌烦实验。
近些年,一些高校也都发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故而也对实验室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得实验条件得到明显地改变。不过,即便如此,实验设备依然难以满足实验需要,主要原为: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个专业的实验设备有不少都是大型设备,购进需要消耗不少的资金;②那些大型设备体积庞大,需要占用较大面积。而大多数的实验室面积都不大,如果放置大量的大型设备,更是会花费不少实验室,也会给学校带来很重的负担;③由于设备贵重,在实验的时候,为了防止学生因为大意而弄坏设备的情况出现,还需要配备不少的专业人士。这么一来,就会给实验带来很大的困难,给学校带来另外的负担;④随着本科学生越来越多,倘若进行实验的话,不但需要大量购买设备,而且管理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如果买少了,不少学生就只能站在一边“看热闹”,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至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实验能力那更是空口白话了。
六、对实验教学的一些粗浅建议
对于实验室的管理,首先就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要,对于实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实验教学、仪器操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形成后,会大幅度增加实验室运行的费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需要对此做好协调和思考,为了节省资金,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联合,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不断培养他们动手实验的能力。等这批学生毕业后,可以为联合的企业输送大批有用人才,也顺便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结论:有些高校的基础课偏多,专业课较少,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难以让毕业生达到市场要求,形成了大片毕业生难以就业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的困境,对专业教师和专业的教学团队质量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或者深造,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人才。古人云“学以致用”,就是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要能够应用到实际当中。故而,对学生的培养就要以市场情况为导向。
参考文献:
[1]刘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B].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08):124-126.
篇4
关键词: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1 引言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面向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地面设备维修、通用航空器维修等专业均开设了电子技术课程,每学年授课学生高达 3000 余人次,是全院教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随着飞机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飞机机电设备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民航非电类专业---尤其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行业和专业应用背景的发展,我们对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开设的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专业特色教育改革,在课时、内容、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调整和充实,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行业应用案例的植入,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航空及专业应用背景,强化了课程的行业属性。
2 电子技术课程与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应用的关联
首先,从民航高职学生的层次来看,学生的主体是高考专科段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积极向上,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点较低,对实践教学热情高,动手能力强于理论学习能力,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1]。因此,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在民航高职教学中较难实现,而实践教学较为容易。其次,从行业应用背景来看,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绪论的讲解中应结合航空应用背景,对飞机上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及其发展进行适当的介绍,在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可以使其对飞机电气和电子系统建立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电源系统、机体监测控制和指示系统、飞行数据和驾驶舱语音记录仪、控制器和传感器、地形感知告警系统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电子技术在航空领域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讲解在飞机事故原因的统计中,排除天气及人为因素,机械故障的占比是最高的,这与飞机采用的传统液压传动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引出电气传动的概念,并就“多电---全电飞机”等前沿技术展开讨论[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
因此,根据民航高职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教学主体的基础和民航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应定位于教给学生有用的技能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相对弱化理论教学体系。确定以工作任务、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专业能力。
3 课程内容设置及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分析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对电子技术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该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由两部分组成:模拟电子技术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其中模拟电子技术42学时,数字电子技术42学时,实验课12学时。课程内容体系设置方面,在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尽量将一些电子技术新理论、新技术介绍给学生[3]。课程内容的处理上以讲授集成电路组成的应用电路为主,同时增加数字电路部分和实验课的内容。在淡化数字逻辑部件内部结构的前提下,重视数字电路外部逻辑功能的分析,并加强CMOS电路和中、大型集成电路的内容。教学过程中结合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实例对典型应用电路进行分析,布置一些实际飞机机电设备应用电路设计的作业题。在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中,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基本技能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分立元件电路部分,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的比重;减少验证性实验部分,增加设计调试类综合性实验。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具体的做法如下:在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教学过程中,1、以分立元件电路为基础,集成电路为主导,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半导体器件(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在简单介绍内部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各器件的特性曲线和电气参数,为学生今后能够正确选用各类电子元器件打下基础;2、重点介绍各种集成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如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比较器、集成功放、集成稳压器等,详细介绍由集成电路器件组成的应用电路;3、负反馈放大电路以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负反馈放大电路为主;4、振荡电路中主要讲解以集成运放组成的正弦振荡电路和非正弦振荡电路。在数字电子技术部分的教学过程中,1、以逻辑代数和数字电路知识为基础,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为主导;2、重点讲授典型逻辑门(TTL门和MOS门);3、组合逻辑电路介绍常用的组合集成电路器件,并要求学生能逻辑代数为工具进行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4、触发器的原理和外部逻辑特性;5、时序逻辑电路以进行时序电路外部逻辑功能的分析为主,介绍常用的集成电路器件,并分析由以上器件组成的时序逻辑电路,加强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6、定时器电路、数/模、模/数转换电路讲解典型应用电路,简单介绍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内容。
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主,扩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作为学生课内外的一项主要作业内容,在实验内容设置上注意其应用性、综合性及趣味性的结合,使学生通过实验环节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在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中采用新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让学生自己设计、搭接以及实现电路,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控制器的制作、音频放大器的制作、电子钟的制作以及电子密码锁的制作等。这些实验项目将教学内容与电子设计、制作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实验课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发挥。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教室及实验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观看视频、CAI课件,使用多功能投影仪等进行教学;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开设电子技术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活泼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质量和效果上,以上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总结
高职教育必然与行业相关联,必然与岗位相关联,从岗位能力入手,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行业技能的训练项目,以此来开展教学,使民航高职培养的人才切合实际,能满足行业需求。在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内容与航空业应用背景有机地结合,在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工程思维能力,增强其对课程的专业认知,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改革既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汪诚强.高职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3).
[2] 严仰光,谢少军.民航飞机供电系统[M].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
[3] 邹道生.模拟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8(15)
篇5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38-02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正蓬勃发展[1],创新驱动成为时展的主流。佛山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也是目前国家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探索工业设计的产教融合模式,激活工业设计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器的作用[2,3],对于推动当地规模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广东工业设计城合作开展的《家电产品设计》实践课程为例,对结合地方特色产业的产教融合培养课程进行探讨。
1 课程背景
产教融合模式连接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也即校企双方达成协议,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及校企共赢。家电制造业是佛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佛山顺德为最具代表性,其家电产业规模庞大、名牌云集、配套完善,是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家电之都”[4,5]。随着创新设计对传统制造业巨大拉动力作用的认识日益凸显,当地企业对于产教融合模式日益重视,为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此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佛山本地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强化理工优势,全面开放办学,聚集创新资源,深耕产教融合,探索“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旨在为当地产业的发展输送实用人才,文中的《家电产品设计》课程即在此框架下实施。
2 课程教学模式
2.1 课程的特点
《家电产品设计》作为核心专题设计实训课程,在加深学生对产品造型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以设计史、设计表达、人体工学等基础课程为前提,从家电品牌、设计流程等角度深入剖析与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化产品设计的理论与技巧。
《家电产品设计》课程以项目设计实践为主,辅以理论教学。课程通过介绍典型家电行业的市场竞争,分析用户的消费特性和主要家电产品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产品从规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并通过设计实操,对其外观、材质、工艺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训练,掌握整套设计流程。
《家电产品设计》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创新设计方案。课程通过分析典型的家电品牌,引入市场概念,主推技术,挖掘其不断技术升级,寻求新的发展途径而走在行业前列的奥秘,使学生在进行产品表达的时候离不开市场概念,同时也融入创新设计思维,找准设计定位,形成一套创新的设计方案。
2.2 合作模式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简称“佛科院”)与广东工业设计城(此次课程参与企业为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及和壹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和壹”)合作开展的《家电产品设计》产教融合课程为例,遵循“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建立三方协同指导小组,对课程进行指导及管理。图1为《家电产品设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不影响研究院、和壹正常项目开发的前提下,学校负责推选适合生源进入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对接企业并承担课程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研究院及和壹则以正式员工标准提供设备、场地、宿舍以及专用工作室,委派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按照企业管理机制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考评。课程运行中,以企业指导为主,学校教师教导为辅。课程结束后,企业可优先录取协同人才培养的优秀学生,实现校企资源互用。
2.3 课程安排
本课程以大四学生为主,总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课程周期为五星期,教学地点为顺德区北滘广东工业设计城,表1为课程教学安排。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产品开发的流程,包括市场调查、定位分析、设计表达等内容,并结合企业项目完成家电产品方案设计。
3 教学效果分析
3.1 优势
校企通过商议协定、共同制定协同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企业实践孵化能力,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作为产教融合课程的重要指导人员,企业全程跟踪指导,践行产教融合发展理念,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此外,企业深入了解准应届毕业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可优先录取协同培养的优秀学生,降低了选拔人才成本。
作为教学对象,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企业驻地实训,对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进行了难得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得到了良好的教学体验;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学生对市场环境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创新设计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产品设计技能得到提升,作品更趋于合理与成熟。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其在实践中更加清晰自己的水平,发挥出真正的专业水平。同时,学生也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意识得到增强。
3.2 存在的问题
校企双方认知层面不同,理念与视角等方面存在差异。学校以学生为本,注重育人的发展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科学研究甚至是学位获取和就业问题等,立足于学生整体,力求实现公平最大化;而企业以市场为主导,盈利为目标,偏重效率优先的行动准则。在产教融合培养中企业立足于生产需求,往往以工作需要来安排学生的课程内容。另外,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设计技巧欠成熟,效率较低。因此,企业会更希望自主运作的时间多一些,而老师、学生则与之相反。
企业提供的设计案例及产品实物讲解大都以企业的主打销售产品为主,造成了产品设计课程形式与内容的单一。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广东工业设计城合作开展的《家电产品设计》产教融合课程中,和壹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挂烫机为案例给学生开展家电产品设计课程学习,学生最终作品均围绕挂烫机开展,一定程度地降低了课程培养效果。
企业的发展涉及生产、管理、营销、宣传等许多方面,一件产品的成功有赖于技术、商业模式和设计三要素的完美结合。在产教融合课程中,企业的课程指导主要为方案设计,包括提供前期调研分析资料、设计案例分享、产品实物讲解。学生根据企业指导内容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产品设计;导致了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一件产品从市场调研、设计、生产,再到营销、宣传的过程,容易造成碎片化思维的弊端。
课程结束后,对于协同人才培养的优秀学生,企业可以优先录用,这种基于“选拔”的成果导向产教融合模式容易影响产教融合的总体质量,以及无法很好地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3 改进方向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组形式,进行小班教学。工业设计学生对于产品造型设计基础的掌握程度不同,不乏优劣之分,学校应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并以不同标准对其进行分组。校企在课程开始之前达成协议,企业根据不同组别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术业专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弱势并加强训练,提供相应的项目实践机会。
在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前提下,需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化培训,分享企业的管理、生产等信息,让学生全面了解一个产品从开发到上市的过程,使学生对市场环境、产品定位、开发流程等有更清醒的认识,进入提升产品设计的质量。
设置阶段考核,合格者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企业对学生先进行指导教学,进而过渡到学生独立设计,每一模块课程都需对学生进行考核测评,合格者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而不合格者继续更加强度的训练。课程结束后,企业可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长期实训的机会,进而保证“选拔”的优秀学生可继续深入学习,同时其他学生也仍可以继续学习保障有提升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企业带来更多生命力的创意以及录用更多“准员工”。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26-02
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根据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的要求,课程组开展了基于岗位能力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同时参照电气设备安装工职业标准进行课程模块设计,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在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所涉及技术的岗位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将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例如,将维修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电气设备安装工职业标准及三菱、西门子等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中。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导向,结合项目工程图纸,对工作任务进行知识点分析、归纳、序化和整合,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最终实现知识重构。以真实的生产过程为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训练获得综合职业技能。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课程摒弃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以培养电气设备装调维护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应用PLC、变频器、伺服控制、触摸屏等先进控制技术,和企业合作进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精心选择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重点介绍设备安装调试流程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根据项目任务对应的装配、调试、质检、生产管理工作岗位,归纳出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项目流程安排教学计划,以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选取电气控制柜作为教学载体,设计了安全文明生产、工具元件认知、图纸分析、产品装配与调试5个项目内容。结合职业标准,设计了贴近企业实际的10个任务,使学生掌握电气产品生产工艺的关键要素和流程,培养学生在电气产品的生产、调试、检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首先,根据专业相关要求,进行校本实训教材的编写。为满足电气设备制造的行业需求,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校企合作,强调“知识、能力、素质”融入一体,内容以电气设备安装从业人员的工作与任务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必需、技能、实战”的特色,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无缝衔接。其次,为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课程网站及时公布行业动态、企业信息和课程动态、学习指南等,并提供有关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链接平台,让学生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网站设有“职业标准”、“元器件库”、“视频”、“在线交流”等模块,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并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职业素养。
三、尊重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现状,本课程教学安排在工学结合的真实现场环境中,使教学、生产、管理、产品调试融为一体,创新地设计出“教学工厂”教学模式,适时地结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法、示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按照完成实际工作过程的步骤进行学习,教学一体,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培养学生创新与拓展能力。下面,以控制柜调试任务为例来说明课程教学设计:第1步,任务下达及分析;第2步,分析制定调试方案;第3步,调试过程;第4步,教师检查;第5步,成品展示;第6步,企业意见反馈。指导教师先分析产品设计图纸,讲解企业工艺规范,示范操作制造设备,然后让学生按照生产工艺开始操作。指导教师先教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将其安排到技术要求高、生产浪费较大的岗位上,然后再指导其他同学进行生产性实训。指导老师要来回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是主导角色,但以学生为中心,在行动导向中完成教学,使学生听到、看到、摸到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给予师生更多的实践空间,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以致用,实现教学与生产的融合。互动中教师通过电气柜的调试示范了解学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进阶练习,结合真实产品,动手产生兴趣。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反馈与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行动导向,营造生动活泼的双向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技能教学的效率,改善了教学质量。
四、注重技能,采用开放多元化考核
校企合作下,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践教学考核融入职业标准,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施职业化。在评价标准上,立足社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在评价主体上,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企业;在评价过程上,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企业评价环节。本课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关注过程,主要评价标准包括:(1)情感态度(工作态度端正、出勤情况);(2)团队协作(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3)操作技能(设备操作规范);(4)生产实践能力(安全用电文明生产、生产质量合格、生产成本控制得当);(5)综合职业素质(成果汇报、答辩)。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重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突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本课程推行“企业化”的实训模式,强调工程中“怎么做”和“怎样更好地做”,强调操作规范的养成,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从事电气控制柜安装调试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在典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生产工艺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电气产品生产工艺的关键要素和流程,大大提升了学习与岗位的对接能力。实践表明,本课程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生产任务也完成了,课程教学和生产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极大地加快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19-21.
[2]杨筝,翟志华.电气控制柜总装实训室的建设与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6):169-170.
[3]廖建,杨小刚.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32):9-11.
[4]李颖,尤立明.实施双赢战略,加强校企合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44-147.
篇7
一、加强概念的教学设计,增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数学概念是教学内容的根本,是推导定理、公式、法则的基本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概念不清就谈不上利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近几年,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数学概念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是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根据数学概念的学习原理,我们常用以下几种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概念形成模式:具体例子—观察共同点—抽象出例子本质—形成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实施的过程:给出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到共同点—得到本质属性—形成了概念—用例题强化概念、应用概念。
案例:人教A版必修5数列概念教学设计
1.给出两个实例:生活中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的女子举重的4个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例子的共性;
3.师生共同归纳上述几例的共性,得到等差数列的概念;
4.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5.概念理解,请学生举出例子;
6.概念应用与形成概念体系。
(二)概念的同化模式:学生已有知识—定义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形成概念体系。
实施的过程:呈现学生已有生活常识—给出定义—概念的辨析、同化—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案例:人教A版必修3古典概型概念教学设计
1.呈现学生已有的生活中的例子,如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分别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分别记录出现“1点”、“2点”、“3点”、“4点”、“5点”、“6点”的次数,等等。
2.讨论结果及其特点,给出古典概型的定义。
3.辨析概念。基本事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使用古典概型。
4.强化概念。古典概型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5.形成概念体系。结合基本事件概率问题,形成概念体系。
(三)问题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出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形成概念体系。
实施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案例:人教A版必修4函数周期性概念教学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解释成语“周而复始”,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周而复始”意义的例子。
2.数学中是否存在“周而复始”的例子。
3.形成周期函数的概念。
4.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特别是对常数T的非零要求。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的有效获得和掌握可以帮助学生在没有直接经验的条件下获得抽象观念,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地位尤为突出,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例题探究的教学设计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并且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然而数学试题不计其数,数学教师该如何设计、选择优秀的例题,调动学生参与形成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呢?
例如,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来辨析概念:
例1:下列函数是指数函数的是( ).
A.y=(-3)■ B.y=3■+1 C.y=-3■ D.y=3■
例2:函数是y=(a■-3a+3)a■指数函数,求a.
探究1: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
探究2:函数y=2·3■是指数函数吗?
通过例题,辨别认清概念。通过变式进一步理解概念。
又如在求曲线方程问题时,
例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x■+y■=4内,有一定点P(1,0),求过定点P的圆的弦中点M的轨迹方程.
变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x■+y■=4上有两动点A、B,且满足∠AOB=90°(0为坐标原点),求线段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变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2px(p>0)上有两个动点A、B,且满足∠AOB=90°。(O为坐标原点).求线段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变题3:抛物线上除原点外的任意定点Q(x■,y■),A、B为抛物线上的动点,若∠AOB=90°,求动弦AB的中点轨迹方程.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提出新的挑战,我们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当然,再好的教学思想及设计,也必须依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优化,同时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设计的教学理念,并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才能,精心设计、优化设计,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2,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篇8
关键词:变配电检修;故障处理;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向敏(1985-),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助教。(湖南 长沙 41013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47-02
基于工作过程体系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必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1]
一、课程设置
1.专业定位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于1989年设立,2008年立项为院级精品专业,2010年立项为水利部示范专业。
专业建设团队利用访问、座谈、电子邮件、信息平台交流等手段,开展过专业调研、企业专家访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回访等。经过充分调研得到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为:变配室电气值班、变电设备安装与检修、供电管理、电气试验、供用电网络电气设计。从而确定了专业定位,即立足湖南,面向地区级电网、城市供电系统、工矿企业、建筑电气施工单位等;培养全面发展,能在地区级电网、城市供用电系统、工矿企事业单位的供用电系统和机电设备安装企业,从事电能应用、电力管理、电力监察、建筑电气施工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课程定位
对职业岗位群中的岗位细化分析,得出各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经过提炼,归纳出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划分出供用电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供用电网络运行与维护、供用电网络继电保护运行与维护、变配电设备检修与故障处理、用电管理、电力内外线施工、电气原理图识读、电气设备的绝缘试验与防护、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运行与维护、供用电网络电气设计。如表2所示。
将行动领域转化为专业教学中的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由行动领域对应得到了学习领域中的“变配电设备检修与故障处理”这门课程。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变配电设备的检修与故障处理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检修案例为载体;以电力行业电气设备检修的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组建检修班组实施教学;构建虚拟职场、模拟职业情景,运用角色扮演、实物演练、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实施教学;内容选取为:变配电网络主体设备的检修及故障处理;与培养变电检修工的取证要求相结合。
2.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前述典型工作任务,可以确定“变配电设备检修与故障处理”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压开关、载流导体、变压器及低压配电装置的检修与故障处理;方法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团队工作、协调工作能力、交流组织能力。根据培养目标,本课程选取了低压配电设备检修及故障处理、输电线路检修及故障处理、开关设备检修及故障处理、互感器避雷器检修及故障处理、变压器检修及故障处理和直流设备检修及故障处理6个学习情境。[2]这6个学期情境针对不同设备进行检修及故障处理,属于并列关系。但是按照从易到难的关系排列,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参与全部的教学过程。[3]教学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组织,分检修前准备、开具检修工作单、实施检修、检修验收四步来完成。
“检修前准备”要求教师下发工作任务单,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熟悉设备的结构原理,搜集相关检修案例。根据搜集的资料掌握设备的检修目的和检修周期,明确检修工具及步骤,故障处理方法及检修工艺。
“开具检修工作单”完成人员分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如何完成检修及故障处理,制订检修计划,初填检修卡。然后各组汇报检修计划的内容,经教师审定,实施检修计划的优化,完善检修卡。
“实施检修”要求学生依据检修工作单选取检修工具、仪表,根据拟定的检修方案实施检修及故障处理,并填写完善检修工作单及检修卡。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实施。
“检修验收”要求教师组织进行检修工作验收,各检修组提交检修工作单、检修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PPT汇报实施过程,并对检修任务的实施进行自评,填写评价表。教师再组织小组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现场考核,检查检修操作的准确性,检修验收的合格度。
在教学组织中,灵活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3]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通过完成相关检修任务,让课堂更生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和芳,首珩,周虹.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丁毓山,王向臣.变电检修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可靠性;城市轨道交通;PSCADA系统
中图分类号:U239 文献标识码:A
电力监控系统(PSCADA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SCADA系统的设计方案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技术方案和组网方式,确保PSCADA系统的安全可靠。下面就可靠性分析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设计及实现进行分析。
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的构成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主要是一个基于城域网地理分散,面向系统集成应用的实时分布式综合监控系统,PSCADA系统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应用的重要体现,城市轨道交通PSCADA系统能对全线变电设备进行监控,并采集、分析变电设备的运行数据,从而为供电系统的调度、维护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城市轨道交通PSCADA系统主要由电力调度自动系统、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通道等三部分组成。
电力调度自动系统主要由调度端硬件平台、调度端系统软件、调度端数据库系统、调度端信息收集系统、调度端人机联系系统等部分组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一次设备监控、运行数据采集、事件顺序记录等功能,同时还能承担整个变电所信息处理、调度通信、中央信号、保护自动化等功能;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的通信通道有两方面,一是站内通信,实现站控层单元和间隔单元的数据交换,二是前置网,也就是站控层单元和控制中心的前置机进行数据交换。
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的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大容量、高速、快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可靠性对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有直接的影响,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会对整个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可靠性造成影响,而供电系统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的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设计中,经常会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这种技术在产品强度、适用性、可靠性、实用性、抗干扰性、安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下面就工业以太网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设计中的优势及应用进行分析。
2.1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优势
工业以太网的硬件设备是采用低功耗工业级芯片、插件、连接器等制作而成,具有良好的机械环境适应能力、气候环境适应能力、电磁环境适应能力。工业以太网采用全双工通讯技术、交换式以太网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等进行高数据传输,极大的提高了通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工业以太网的网卡价格比较低,联网成本比较低,同时维护成本也比较少,因此, 将工业以太网技术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能有效地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可靠性。
2.2 工业以太网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中的应用形式
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的应用主要有专用工业以太控制网络、混合Ethernet/Field bus网路结构、Web网络监控平台等三种形式,其中专用工业以太控制网络是将以太网渗透在整个网络,将整个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覆盖,这样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具有良好的互连性和扩展性,能实现真正的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混合Ethernet/Field bus网路结构是现场总线和以太网的一种集成形式,控制网络采用现场总线,信息网络采用以太网,这样底层控制网络就能通过网关挂接在以太网上,实现信息交换;Web网络监控平台是通过Internet将连接网络的设备联系在一起,管理人员可以通过Web浏览器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时远程监控以及故障诊断、处理。
2.3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网络架构设计及实现
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中,可以采用冗余的100M以太网双网体系结构为控制中心调度主站系统主网络,其网络通信协议可以采用TCP/IP协议,这样在正常情况下,两个LAN网可以同时工作,从而传输不同的系统信息,如果某一个LAN网络发生异常或者出现故障后,系统会自动通过另一个LAN网络进行信息传输。控制中心系统主网络配置双网关交换机,与第三网网络互联,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由于变电站中的同时具有直流、交流等多种不同等级的高电压环境,其电气环境十分复杂,而车辆段轨道不能进行绝缘,这样就导致瞬间高电压很容易经过大地传入接地线,从而进入通信设备,对通信电缆造成干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要采用工业级光纤以太网,来提高通信带宽以及抗干扰能力。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越来越完善,PSCADA系统承担着监控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重要任务,提高PSCADA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正常供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PSCADA系统设计时,必须优化设计方案,保证PSCADA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文涧,邓.对地铁车站级PSCADA系统技术方案的比较分析[J].自动化博览,2009(10):64-65.
篇10
关键词:机电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模式
G642;TH-39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以实训教学为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但是,当前的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往往做表面文章,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因此,亟待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机电专业的教育现状
1.实训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当前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的评价依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考核的是学生某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综合技能的掌握水平。这样的教学评价导致学生重视单项技能,难以培养企业需要的综合性技能岗位人员,并且,这种教学评价与技能考核缺少科学性。
2.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实际脱轨
传统实训教学,教师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技能操作,将教材中的示例原封不动地演示给学生,接着由学生自己进行单项技能练习,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与评价。这种流程模板式的实训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学生对不同单项技能之间的具体联系与相关知识理解有限。
3.实训教学社会思想氛围不足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受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在这种社会氛围影响下,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关注程度不够高,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关注不足,从而导致许多学校并不能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加强实践,使得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不扎实,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进入社会就业之后,面对企业和工厂的现实需求,常常出现无法应对、束手无策等现象。
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设备无法同步更新
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对专业院校的大力扶持,但是现实依然有部分院校的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陈旧的实践设施设备远远落后于企业现用设备,学生在这些设备上进行的实践操作与企业机电设备相差太多,实训教学效果难以达到。
二、改善机电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模式
1.构建自由的综合性机电一体化实训研究室
研究室要进行模块式的分类。在提高、凝练、优化的前提上,建设主要以技术员、维修员、操作员为主要方向的,交叉而又相互配合的综合性模块式实际训练全能平台。实训平台应包括车工模块、数控操作工模块、焊工模块、钳工及维修钳工模块、维修电工模块、机电技术员模块。不同模块的设置,全方面地考虑了学生们的综合技能水平,各自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让这些个性的个体可以充分地分配到各自适应的学习方案中。而特定的学习方案包括了个体化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资源分配,学习方法。这样的分配方式,极大地优化了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独特发展前景的规划化教学情景,对于学生的在岗能力和学习方向,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树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互配合与促进的教学理念
在理论教学时,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做好备课工作,拟好教学提纲,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学生与实际生产需要的部分进行备课,注重突出实用性。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实际体验和实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指出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到车间进行实习教学。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和工作实际。
3.积极广开校企联合实地培训的路子
作为为社会输送技术操作人才的中等业技术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具体劳动实践体验,学习和吸收知名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策略、方式与方法,改革传统教学中与工厂隔离、与企业隔绝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加强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采用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让机电专业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走进生产第一线,与那些长期在生产一线中的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老师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跟这些老同志学习,加强他们对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具体实践能力。
4.实施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课堂
第一,需要明确实训的任务和目标:①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所必需的PLC技术知识、机械技术知识、驱动技术知识、传感器技术知识四大方面的理论知识;②按照气动控制回路的电路图进行气路的规范连接;③掌握气路护理的连接方法和调试方法;④完成供料单元的气路连接,进一步进行调试。第二,学习供料模块的气动原理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工作原理。第三,进行气路回路的仿真,采用仿真软件组建回路图,帮助学生清晰的认识启动电路的护理院里,气缸和电磁阀的工作原理;第四,连接和调试;第五,考核和评价,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学成果的检查依靠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具体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操作技能、劳动效率以及安全操作四大方面。
综合实训教学是机电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实际化,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多种模式的实训教学,把机电专业技术知识的平面教学,在必须的立体空间系统,以组织学生在完成技术任务为目标的前提下展示给学生,讲究实际训练效果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学生真正掌握机电专业的技术知识为目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全过程的操作训练,还可以自已进行一些探索性、自设性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以解决一个生产实际问题来设计总体方案,并实施全过程,突出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彦国.构建中职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D].河北师范大学,2013.
- 上一篇:建筑的几何美学
- 下一篇: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