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用地规划条件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用地规划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政府收购储备、企业自行改造、建筑物功能改变、改革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强批后监管等方式,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区,加快构筑新的产业高地,切实提升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原则。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建设用地原使用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实现多方共赢。同时切实加强监管,确保规范有序推进。
二是规划管控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现状,依据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工业企业“二次开发”和产业布局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具体建设用地改造方案,强化源头管控。
三是公开透明原则。坚持相关部门集体审核,相关内容公示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依法稳妥原则。兼顾历史事实和土地管理政策的延续性,认真做好与国家现行相关法规政策的衔接,坚持改造利用与完善手续相结合,依法依规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防止发生新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三、采取多种方式调整工业用地结构
(一)城乡规划功能已调整为商业服务业用地的,鼓励企业自行改造升级。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工业用地,经依法审批可以以协议出让方式改变为商业服务业用地。
1.办理条件
(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地批准时间在年日前;
(2)未列入政府区块改造计划或政府收购储备计划;
(3)不影响周边其他地块开发,扣除道路、公共绿化等公建用地后可开发或相邻地块经转让(或成立独立企业法人)联合开发的土地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
(4)改变土地用途后仅限于企业自用或出租,不得分割销售、分割转让和分割办理权证,禁止开发商品住宅。企业所属员工安置、设备搬迁和建筑物的处置由企业自行负责。
2.办理程序
(1)企业申请。由企业向镇(街道)、管委会提出申请,经镇(街道)、管委会审核后向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原土地使用证、供地批准文件、房产证等相关资料;
(2)部门初审。由国土资源部门通过网上会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审。规划部门审核申请地块改造要求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并确定规划条件;建设部门审核地块是否纳入拆迁改造计划;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改造项目是否纳入收购储备计划、是否符合自行改造升级的条件;发展改革、经济发展、贸易粮食部门审核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目录、工业转型升级及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其他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参与相关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初审意见;
(3)拟定出让方案。委托有资质的地价评估机构评估应补缴的出让金(应补缴出让金为批准改变用途时新土地使用条件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价格与批准改变时原土地使用条件下剩余年期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价格的差额),拟定协议出让方案。经发展改革、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环保、监察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审查同意,形成联席会议纪要;
(4)社会公示。对符合自行改造条件的,由国土资源部门将相关内容在公开媒体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7天;
(5)签订合同。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审查未发现存在违反规定行为的,由国土资源部门将协议出让方案上报市政府审批。协议出让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国土资源部门与企业重新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企业按合同要求补缴土地出让金,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二)临时改变用途,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
1.办理条件
对城镇规划区暂未列入改造计划的工业企业,允许企业自身对低效、闲置厂房进行利用改造,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变、土地登记用途不变、建筑物不变的前提下,经依法审批,允许按商业服务业功能使用并收取相应的土地收益,对发展创意产业包括设计、研发、产品展示等生产业的,经市政府批准暂不收取土地收益。
2.办理程序
(1)企业申请。由企业向镇(街道)、管委会提出申请,经镇(街道)、管委会审核后向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原土地使用证、供地批准文件、房产证等相关资料;
(2)部门审核。由国土资源部门通过网上会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核。规划部门审核是否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环保、建设、交警、消防部门审核原厂房是否符合临时改变用途要求;发展改革、经济发展、贸易粮食部门审核是否符合工业转型升级及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其他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参与相关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初审意见;
(3)拟定方案。对符合使用条件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测算每年应收取的土地收益,拟定临时改变用途允许年限及补缴收益金的初步方案,经发展改革、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环保、消防、工商、监察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审查同意后,上报市政府审批。土地收益一般以年度为限补缴收益金,按该地块所在区域的商业用地基准楼面地价与工业用地基准地面地价的差额的2.5%计算。
(4)办理手续。临时改变用途允许年限及补缴收益金的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企业按期补缴土地收益金,并出具承诺书,承诺今后政府拆迁时按照原土地房屋用途予以补偿安置。企业补缴土地收益金、出具承诺书后,国土资源部门发放同意临时改变用途核准书,企业凭核准书向工商、财政、贸易粮食、环保、消防、卫生等部门办理相关登记审批手续。
在本文件下发前已改变土地用途,且符合企业自行改造和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条件的,必须对其违法行为作出处理,补缴收益金。补缴金额按照实际已改变用途的年份乘以所处地段商业用地基准楼面地价与工业用地基准地面地价的差额的2.5%计算,实际改变用途年份从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计。处理到位后,按上述程序办理相关手续。若不符合企业自行改造和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条件的,责令其在本文件下发起两年内自行整改到位。整改期间,每年按照不低于所处地段商业用地基准楼面地价与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差额的2.5%缴纳土地收益。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一律按违法用地严肃处理。
(三)城乡规划已调整为商住用地或居住用地的,按现行政策收回后重新公开出让。
四、改革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进一步细化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完善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供地。
(一)分类设置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一般性的工业项目用地,在符合城乡规划、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行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GB/T4754-)的13—43大类分类执行。取消报名前置的项目准入条件审查,以完全竞价方式公开出让,企业和自然人均可报名竞价。
产业园区有特定产业规划要求的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符合国家、省、市产业导向目录中鼓励类的重点工业项目,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产业、产业链中的关键行业、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以及符合上述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设定详细的地块行业准入条件、项目投资产出标准、建设规划条件,实行限产业、限使用条件出让。
(二)探索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工作
积极探索新增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工作,促使新增工业用地按合同约定按期开发建设、投产使用,防止土地不完全开发、闲置、炒卖、违法改变用途等问题的发生。在新增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时,分阶段签订出让合同。第一阶段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以后阶段年限为50年减去前面阶段年限的剩余年限,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五、健全工业用地批后监管
(一)加强部门合作。对新增工业用地项目做到全程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严格把关,对土地取得、项目建设、投入产出进行全程跟踪,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同时,建立完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会审制度、竣工复核验收制度、投入产出评价考核制度,全面加强对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的监管。
(二)加大监管力度。出让的工业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落实开发建设责任,根据合同约定及时提醒、督促企业按期开发建设,在约定动工日期前1个月及时下发《提醒动工通知书》,督促企业及时动工。加强对企业的违约责任追究,对违反开竣工、使用条件约定的企业收取违约金,达到闲置的,坚决依法处置。
(三)严格用途管制。对擅自将工业用地改变为商业服务业用地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查处。市级相关部门要共同配合,联合执法。用地单位若不能提供商业服务业用途的土地使用证或临时改变用途核准书的,发展改革等经济投资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项目备案、核准手续;规划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部门不得发放建筑施工许可证;电力和市政公用部门不得为其通电、通水、通气,房产管理部门应按法定用途进行登记;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设立登记,并在年检和验照时配合把关;公安消防部门不得通过消防许可;城管执法、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大对违章建筑的处理力度。
(四)完善责任落实。全面落实批后监管责任,将批后监管工作列入市政府对镇(街道)、管委会的目标管理考核,监管不力的扣减相应土地管理考核分值,并与下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
六、激励企业充分利用原有土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一)积极落实土地优惠政策。企业在不改变用途并符合城乡规划的情况下,经批准利用原厂房加层、重建、改建的方式扩大生产性用房、开展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用地扩容等,提高容积率或利用地下空间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二)完善城镇土地使用税相关配套政策。合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计税标准,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增加土地的持有成本,以促使企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继续完善财政奖励政策,加大对投入产出多、土地亩产高的企业的财政奖励力度,真正建立土地集约使用的新机制,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
七、规范工业用地流转退出机制
建立企业股权转让信息共享机制。企业因股权转让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后,工商部门及时将相关变更信息反馈至税务、国土资源和房管部门。税务部门要及时征收相关税费,企业凭税务部门开具的完税或免税凭证至国土资源和房管部门办理权证变更手续。
对原协议出让和完全竞价出让的工业用地,开发投资超过25%的(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可通过政府引导,将土地转让给能满足所在区域对新进项目相关产业要求的工业企业。
八、加快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为确保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办公室、发展改革、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环保、贸易粮食、工商、卫生、消防、监察、公共资源交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参加,由市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审核分析各类办理事项和相关问题。
篇2
二、综合公共停车场项目,土地供应按照协议方式供地;纯公共停车场项目,土地供应按照划拨方式供地。
三、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项目由市人民政府根据规划、年度计划和建设目标确定投资建设经营主体组织实施。
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项目按照招标方式选择投资建设经营主体。由市发展改革、国土规划部门根据公共停车场规划提出年度建设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定期联合向社会拟建公共停车场地块信息通告,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选择投资建设经营主体,并报市人民政府审定。社会投资建设经营主体必须在1年内实施项目建设,否则收回该项目予以重新招标。
用地权属单位利用单位院内、废弃厂房等空闲用地自建或采取与社会企业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公共停车场,建设主体明确为原用地权属单位。
四、公共停车场项目免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免收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综合公共停车场项目中非公共停车设施部分,按商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的20%缴纳土地出让金。
五、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项目实行审批制,由政府投资公司依据市人民政府的选点批复,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分别到市发展改革部门办理项目审批、市国土规划部门办理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市环保部门办理环评等审批手续。
社会投资的公共停车项目实行核准制,由投资建设经营主体按照中标的规划条件和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核准报告,同时到市国土规划部门办理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市环保部门办理环评等审批手续,再向市发展改革部门申请项目核准。
用地权属单位利用单位院内、废弃厂房等空闲用地自建或采取与社会企业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公共停车场实行备案制,由权属单位向市发展改革部门申请备案后,编制规划方案报市国土规划部门审批。
各审批部门要实行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加快公共停车项目审批进度,积极支持停车场建设。
六、项目业主取得用地许可手续后,涉及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的,应向所在区征收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征收主管部门应将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视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支持投资建设经营单位开展土地征收工作。
七、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地面权属不变,地下土地权属为地下公共停车场建设单位所有;地面设施在施工期间被毁坏的,由建设单位按照原状恢复。
八、公共停车项目应按照智能交通的要求,建设交通配套设施,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交通标志。
篇3
关键词:地价影响地质条件 重视要点
1.城市划规对地价的影响
1.1 土地性质对地价的影响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未来地租(收益)的资本化。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经济规律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土地价格尤其是城市土地价格不仅由土地利用现状决定,对土地利用前景的预期也是影响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整体层面来看,城市未来地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城市总体规划决定的。从城市局部地域来看,地块的用途、开发强度及环境控制等决定地价的因素也取决于具体的规划控制要求。
城市性质对地价的影响 :
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我国城市性质大致分为:中心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和特殊职能城市四种。城市性质的差异,是决定城市地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性质制约着城市的经济、人口结构、规划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建设特别是土地使用的构成等各个方面,而不同性质的土地使用在经济效益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一个城市的职能越多,越能强化城市发展的聚集效益。现代城市职能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如金融贸易、信息展览、经营管理、旅游服务、商业零售业越发达,地价水平越高。
1.2 城市规模对地价的影响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因为城市用地规模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浮动而变化,所以,城市规模通常按城市人口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直接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标准、交通运输、城市布局、城市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地价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城市规模越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越高,交通运输系统越复杂,城市环境的营造越困难且成本越高,土地级差收益也越高。同时,按照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的现状,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人均用地指标越低,意味着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越突出,土地资源短缺情况越严重,地价水平越高。
1.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对地价的影响
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指城市各类用地在城市总用地中的比重,以及各大类用地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用地的构成与比例。不同性质用地的价格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相差很大。一般来说,商业用地地价最高,办公和住宅用地次之,工业用地地价最低,因此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构成与地价总体水平及地价总量密切相关:地价总体水平与商业用地的比重成正比例关系,而与工业用地的比重成负比例关系。商业用地在城市中的比重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职能特点及规划用地的功能分区。同时,用地结构的合理化既有赖于土地价值的经济调节,也有赖于城市规划的政策调节,城市规划在遵循“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益”的原则下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
1.4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对地价的影响
区位地价级差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之一。反过来,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功能分区及空间结构也会对城市地价的空间差异产生影响。它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决定土地价格的分级体系;商业、住宅、工业等功能用地的聚集程度决定了房地产价格总体水平和不同土地等级间价格差异的幅度,即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及用地功能混合情况决定了地价级差,规划道路运输网结构及道路密度与地段价格直接相关。
对于一般城市而言,聚集程度及交通区位是影响地价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首先,用地聚集程度越高,尤其是商贸服务业、办公楼宇等聚集程度高的城市各级中心地区,往往是地价峰值区。其次,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最快的地区一般是交通便捷的地区,尤其是城市新发展区。规划新开通干道、高速公路出入口两侧土地,地价迅速上涨,表明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城市土地价格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聚集程度较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段不仅本区域地价水平较高,而且通过传递、扩散作用,可以带动周边地域地价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
2.对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地质条件
通过汶川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规划中地质的勘测占有重要的意义。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2.1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2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篇4
二、综合公共停车场项目。土地供应按照划拨方式供地。
三、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项目由市人民政府根据规划、年度计划和建设目标确定投资建设经营主体组织实施。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项目按照招标方式选择投资建设经营主体。由市发展改革、国土规划部门根据公共停车场规划提出年度建设计划。定期联合向社会拟建公共停车场地块信息通告,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选择投资建设经营主体,并报市人民政府审定。社会投资建设经营主体必须在1年内实施项目建设,否则收回该项目予以重新招标。
建设主体明确为原用地权属单位。用地权属单位利用单位院内、废弃厂房等空闲用地自建或采取与社会企业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公共停车场。
四、公共停车场项目免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
按商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的20%缴纳土地出让金。综合公共停车场项目中非公共停车设施部分。
五、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项目实行审批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分别到市发展改革部门办理项目审批、市国土规划部门办理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市环保部门办理环评等审批手续。
由投资建设经营主体按照中标的规划条件和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核准报告,社会投资的公共停车项目实行核准制。同时到市国土规划部门办理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市环保部门办理环评等审批手续,再向市发展改革部门申请项目核准。
由权属单位向市发展改革部门申请备案后,用地权属单位利用单位院内、废弃厂房等空闲用地自建或采取与社会企业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公共停车场实行备案制。编制规划方案报市国土规划部门审批。
一站式服务,各审批部门要实行绿色通道。加快公共停车项目审批进度,积极支持停车场建设。
六、项目业主取得用地许可手续后。积极支持投资建设经营单位开展土地征收工作。
七、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地下土地权属为地下公共停车场建设单位所有;地面设施在施工期间被毁坏的由建设单位按照原状恢复。
八、公共停车项目应按照智能交通的要求。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交通标志。
篇5
关键词:车站分布;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1.1线路走向
根据《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3~2020)》及《成都市轨道交通10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0号线一期工程作为近期修建线路,主要作为机场专线服务机场客流。线路从与3、7号线的换乘站出发沿佳灵路、成双大道串联八益家具城商圈;在新安大道与武侯大道交叉口与9号线换乘设置沈家桥站,向南沿规划路下穿绕城高速至马新路,在金航路交叉口设置与12号线的换乘站金航路南站;之后线路下穿江安河后进入双流机场,分别在T1及T2航站楼前设置航空港T1站及航空港T2站。10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0.939km,全部为地下线,共设置车站5座。近、远期10号线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至新津,成为市域快线。
1.2主要技术标准
1)最高行车速度:100km/h;
2)车辆类型及编组:A型车6辆编组;
3)线路:曲线半径一般≥650m,困难条件下≥400m,最大坡度30‰,困难条件下35‰;
4)车站建筑:站台计算长度140m;
图110号线一期工程总平面示意图
2优化思路
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0.939km,共设车站5座,车站表如下:
表110号线一期工程车站表
车站名称 里程 站间距 车站形式
0 起点 K0+000 541
1 红牌楼南站 K0+541 地下二层侧式,与3、7号线换乘
3440
2 沈家桥站 K3+981 地下二层岛式,与9号线换乘
3796
3 金航路南站 K7+777 地下二层岛式,与12号线换乘
1773
4 航空港T1站 K9+550 地下二层岛式
1016
5 航空港T2站 K10+566 地下二层岛式
373
6 终点 K10+939
由上表可知,红牌楼南站、沈家桥站及金航路南站均为换乘站,航空港T1站及航空港T2站分别位于双流机场T1及T2航站楼前,故5个车站站位均较为稳定。红牌楼南站至沈家桥站站间距为3440m,沈家桥站至金航路南站站间距为3796m,站间距较大,该段基本位于成都绕城高速以内,人口及岗位分布较多,故可考虑在此区段增设车站。就此问题与地方政府沟通汇报后,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如下:
1)在红牌楼南站和沈家桥站之间的三环路、聚福路位置增加2处站点,此2处站点周边规划为零售商业用地、批发市场等用地,均能结合地铁利用地下空间形成城市综合体。
2)在沈家桥与金航路之间武侯大道位置增加1处站点。
针对以上建议,研究范围可定为红牌楼南站至金航路南站区段,通过分析该段城市现状、规划及沿线客流分布情况,并结合本线功能定位、工程建设条件、工程投资等多种因素,对增设车站的必要性、合理性、工程可行性进行论证。
3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优化思路,初步拟定可能增设的车站为三环路至聚福路区段及武侯大道路口,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3.1线网规划及客流需求分析增设车站必要性
1、线网规划分析
根据《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3、8、10号线串联中心城区、空港经济区及双流新城。在三环路至绕城高速区段3条轨道交通线大致平行,横向间距最近约2km。由于该区段10号线站间距过大,对于沈家桥站周围800m以外客流吸引力不强,在该区段增设车站可有效扩大轨道交通线路辐射范围,且可以方便乘客在红牌楼南站换乘3、7号线,进入市区,节省出行时间。因此,在该段增设车站可有效,是十分必要的。
图2线网规划示意图
2、客流需求分析
结合各加站站点位置及沿线土地用地规划,分别对各站点客流特征、吸引范围内人口岗位分布密度、人员全方式出行量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比较结果见下表。
表2 拟加站站点综合比较表 单位:万人、万人次/日
加站位置 吸引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 2019年 2026年 2041年
人口密度 岗位密度 出行总量 全日客流量 人口分布 岗位分布 出行总量 全日客流量 人口分布 岗位分布 出行总量 全日客流量
站点一 三环路站 商业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其次为居住用地 1.06 0.56 5.98 2.22 1.16 0.59 6.50 22.1 1.24 0.62 7.02 40.9
站点二 聚福路站 绿化、商业、商业服务设施、外事与宗教用地,居住用地较少 0.52 0.46 2.60 2.00 0.55 0.49 2.73 21.3 0.58 0.51 2.86 40.1
站点三 武侯大道站 大部分为绿化用地,其次为居住用地及教育科研用地 0.21 0.12 0.75 1.95 0.22 0.13 0.80 19.8 0.23 0.14 0.86 37.5
根据上述分析,武侯大道站吸引范围内人口岗位密度分布最低,出行总量需求最少,全日客流量提高也最少;聚福路站人口岗位密度分布较高,出行总量需求较大,全日客流量提高较多;三环路站人口岗位密度分布最高,出行总量需求最大,全日客流量提高最多。
3、结论
该段增设车站可有效扩大轨道交通线路辐射范围,满足周边居民出行需求,增加全线客流量,提高系统服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客流分布情况,可考虑在三环路至聚福路区段加站。
3.2 新增车站对行车组织及服务水平影响分析
1、原方案行车组织概况
本线一期工程的功能定位是机场快线,主要服务于进出机场的航空旅客、接送旅客的亲友以及往返主城与双流组团的居民、机场工作人员等,是一条提供“安全、快捷、舒适、优质”服务的客运专线。
目前国内外有多数城市建有机场线,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伦敦、东京等,各条机场线的工程概况如下表所示。
表3 各城市机场线概况
线路名称 线路
长度
(km) 车站
数量
(座) 站间距
(km) 设计
速度
(km/h) 旅行
时间
(min) 旅行
速度
(km/h)
北京机场线 28.1 4 9.4 110 24 70
上海磁悬浮铁路 29.9 2 29.9 431 8 224
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
广兰路至浦东国际机场段 36 9 4.5 80 37 58
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 30.9 15 2.2 120 41 45
香港机场线 35.3 5 8.8 130 25 85
伦敦希斯罗机场专线 20 3 10 160 21 57
日本成田SKY ACCESS 51.4 18 3.0 160 36 86
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线 57 5 14.3 160 35 98
由上表可知,除广州地铁3号线站间距较小、旅行速度较低外,其他城市机场线的站间距都在3km及以上,旅行速度约为60km/h及以上。
本线原方案列车停站时间和区间运行时分如下表所示。
表4 初期列车停站时间和区间运行时分表
序号 车站名称 中心里程(m) 站间距(m) 停站时间(s) 区间运行时分(s)
1 红牌楼南站 496.58 45
3543.42 160
2 沈家桥站 4040 40
3622 163
3 金航路南站 7662 35
1833 96.4
4 航空港T1站 9495 60
1019 64.5
5 航空港T2站 10514 60
总旅行时间(min) 10.32
由上表可知,一期工程理论计算旅行速度为58km/h,考虑到实际运营情况与理论计算会有一定差异,以及考虑运行调整的需要,初期平均旅行速度取值48km/h。
2、增设车站后行车组织情况
本次研究考虑对增设车站从平均站间距、旅行速度、旅行时间和配属车数方面对各方案进行比选,比选如下表所示。
表5各方案比选表
项目 原方案 增加1个车站 增加2个车站 增加
3个车站
增加
三环路站 增加
聚福路站 增加
三环路站、
武侯大道站 增加
聚福路站、
武侯大道站 增加
三环路站、
聚福路站
线路长度(km) 10.939
车站数量(个) 5 6 6 7 7 7 8
平均站间距(km) 2.50 2.00 2.00 1.67 1.67 1.67 1.43
旅行速度(km/h) 48 45 45 40 40 40 35
旅行时间(min) 12.5 13.3 13.3 15.0 15.0 15.0 17.1
配属车数(列) 6 6 6 6 6 6 6
服务水平 一般 一般 一般 较差 较差 较差 差
由上表可知,各方案的配属车数均为6列;但旅行速度随着加站数量的增加而减小,达速比也随着加站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即速度目标值与站间距的匹配性随着加站数量的增加而变差。
3、结论
根据搜集到的国内外机场线的旅行速度,最低达到45km/h。考虑机场快线对速度的要求,建议只增设1个车站。
3.3 增设车站选址方案
根据以上客流分布情况及行车组织分析,在三环路至聚福路区段增设一个车站是较为合理的,车站选址方案将从线路平纵断面条件和车站建筑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共考虑四个设站位置,分别为三环路站、八益家具城站、聚龙路站及聚福路站。
图3 拟加站点站位示意图
1、设站条件的分析
各站址周边无控制性建筑,主要控制管线如下:
表6 各车站选址位置管线资料汇总表
站位 各车站选址位置控制管线
三环路口 1、沿成双大道(2200×2000,埋深4.47m,220kv)混凝土电力隧道;
2、横跨成双大道(2500*3000,埋深12.95m,220kv)混凝土电力隧道;
3、沿成双大道东侧(2500*3000,埋深11.9m,110kv)混凝土电力隧道。
八益家具城 1、沿成双大道(埋深8m,管径1800)污水管;
2、沿成双大道东侧(埋深8m,2500×3000,110KV)混凝电力隧道。
聚龙路口 1、沿成双大道(埋深7.7m,管径1800mm)污水管;
3、沿成双大道东侧(埋深8m,2500×3000,110KV)混凝电力隧道。
聚福路口 1、沿成双大道(埋深7m,管径1800mm)污水管;
2、军用输油干管(管线两侧各50m范围内严禁修建各种大型建筑物)。
由上表可知,多条高等级电力隧道交错于三环路和成双大道路口,基本不具备迁改可能性,即使能迁改费用也极大;聚福路口有军用输油干管,此处要求管线两侧各50m范围内严禁修建各种大型建筑物,故八益家具城站、聚龙路站两处设站条件较好。
2、车站方案
1)方案一(八益家具城站方案)
八益家具城站站位于成双大道和规划聚萃街路口,沿成双大道南北向设置,两侧为八益家具城卖场。成双大道道路红线宽40m,规划聚萃街道路红线宽30m。除路口西南侧为物流仓库外,其余象限为八益家具城用地。站址周边规划主要为商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和防护绿地。
图4 八益家具城站车站总平面布置图
2)方案二(聚龙路站方案)
聚龙路站站位于成双大道和聚龙路口路口,成双大道下方,沿成双大道南北向设置。成双大道道路红线宽40m,聚龙路道路红线宽35m,目前交通量较大。。站址周边规划主要为商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和防护绿地。
图5 聚龙路站车站总平面布置图
3)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
站位方案优缺点比较表如下:
表7 方案优缺点比较表
项目 方案一(八益家具城站方案) 方案二(聚龙路站方案)
车站客流吸引条件 对八益家具城客流吸引能力好 能较好吸引聚龙路周边客流
拆迁 无 无
交通疏解费用 较大 较大
站间距 前后站间距分别为1.90km及1.65km 前后站间距分别为2.03km及1.51km
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较大 较小
车站投资估算(万元) 14520 14010
考虑聚龙路站位于既有路路口,客流吸引条件相对较好,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且投资相对较省,故推荐方案二。此方案经专家评审后最终被采纳,即在聚龙路增设一个车站。
篇6
关键词开敞空间;布局; GIS;三原
Abstract:By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anyuan County open space layout.,the use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of the open space site, and eventually to the Sanyuan County open space system to re-layout.
Key words:Open space;Layout;GIS;Sanyuan
中图分类号:F5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中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在密集的城市中留出空地, 作为广场或园林绿地供人们消遣娱乐之用,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古代唐长安城的曲江芙蓉园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断发展对开敞空间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原县作为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环境,为城市开敞空间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 城市开敞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敞空间的定义和范围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它的含义随着时代变迁、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断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笔者将本文研究客体“城市开敞空间”界定如下:指对居民免费开放、经过人工开发并具有一定活动设施的、具有交往、游憩、运动等休闲功能、承载城市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户外场所空间。
2. 开敞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不是在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独立存在的空间系统,其空间布局受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路交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作用力是相互关联和共同作用的,是双向反馈、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本文从地理区位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用地布局、道路交通、服务对象五各方面进行开敞空间选址分析。
2.1 地理区位环境分析
地理区位、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城市空间扩展的潜力、方向以及布局。三原老城自明代建成以来,既已形成南北两城由古龙桥相连,依清河相望发展的城市格局;直至今日,三原县城区仍保持以清河为界,形成南北两个城市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清河作为三原城市发展重要纽带的意义可见一斑。清河已成为保护老城历史环境,体现城市人工与自然相和谐、彰显城市环境风貌的重要区域。主要指清峪河1000m范围内作为最优开敞空间选址空间。
2.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三原作为陕西省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三原城市的重要城市特色,对于这些资源的保护不仅是未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以上分析来看,围绕城隍庙、古龙桥、文峰木塔、于右任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城市开敞空间的布局与建设,可实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与展示城市风貌、营造城市形象双赢的目标。将文保单位按文保单位级别进行选址空间划定,分别以文保单位为中心国家级1500m,省级1000m,县级500m。
2.3 城市用地布局分析
城市开敞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城市其他空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城市的各组成部分的存在是城市的发展的前提,而城市的发展也是其各组成部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开敞空间和城市其他用地相互依存互为发展条件,进而形成了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相互决定的关系。本文选取了对开敞空间布局影响较大的几类用地进行布局影响分析。
(1)居住用地
城市开敞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居民日益提高的社会生活需求成为城市开敞空间建设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各片区的居住用地规模、开发强度等各不相同,对于开敞空间的需求差异也就随之产生。因此在考虑各类用地对城市开敞空间布局的影响时,首先要对城市居住用地布局进行分析。特别是老城片区作为城市传统居住社区,城市开敞空间的布局可以在满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件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对古民居保护力度,并保护原有街区空间特性,另一方面强调整体居住环境的有机更新、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最终形成三原城市传统特色风貌区。同时,城市居住片区开敞空间的布局一般是结合居住用地的服务半径所控制的层级来配置,不同规模等级的满足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公园、广场、体育活动场地,以此来增强城市中邻里间的交往。基于此,居住用地缓冲半径确定为500米为可达性好,1000米为可达性一般,1500米以及大于1500米划归为可达性差。
(2)商业用地
除考虑开敞空间要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捷的可达性之外,在开敞空间布局时同时要考虑城市其他用地对开敞空间的需求及对选址布局的影响。城市商业空间自身具有的休闲娱乐特征,聚集大量人流,在对于商业空间规划建设时多考虑伴随开敞空间建设,来为大量的休闲购物人群提供休闲空间,也为商业空间带来更多的人气,由此可以看出,商业用地的分布也是影响开敞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商业用地缓冲半径确定为200米为吸引力较大的开敞空间选址范围。
2.4 道路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为城市开敞空间提供了可达的可能性,便捷的交通可以大大的提高开敞空间的使用效率。交通是城市开敞空间选址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克氏理论假定区域内存在一个均一的交通面。事实上,交通运输条件在各个方向上是不均等的,快捷低廉交通工具的应用,增加了城市开敞空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范围,只有具有良好交通条件才能具备聚集效益。因此,将主次干道分别以200m,100m,划分影响范围。
3. 开敞空间选址分析
城市规划中经常涉及公共设施的最佳区位配置问题,传统的规划标准、规范只提供所需设施的数量,不能确定各个设施的具置,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对开敞空间布局进行选址支持。因此,将前文分析提出的各影响因素约束条件,输入ARCGIS9.3平台进行缓冲分析。
由于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开敞空间布局影响作用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在开敞空间布局分析中不是在单因子作用下简单地加和,而是对单因子进行加权叠加。按照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将分别将地理区位、历史文化、居住用地、商业用地、道路交通分别设置权重为:0.3,0.3,0.2,0.1,0.1。
根据确定的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将数据集在ARCGIS9.3平台中进行叠置运算,确定适宜位置(图1)。对开敞空间进行选址布局,笔者根据选址空间满足约束条件的程度,将开敞空间选址分为4个等级(表1)。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开敞空间的步行可达覆盖率,最终形成三原县城区开敞空间布局方案(图2)。
表1开敞空间适宜性等级划分
等级 至少满足4个约束条件 至少满足3个约束条件 至少满足2个约束条件 至少满足1个约束条件
选址适宜性 优 良 中 一般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图1三原县城区开敞空间选址分析图 图2三原县城区开敞空间布局图
4. 小结
城市开敞空间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多以规划设计师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规划缺乏系统性,而且很少研究人们对于城市开敞空间的需求、城市其他建设用地对于城市开敞空间的影响,从而造成城市开敞空间布局的滞后与不合理。在GIS决策支持系统的辅助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开敞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将会为城市开敞空间布局提供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洪亮平,刘奇志等.武汉市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初步研究[J].华中建筑,2001,(2):78-81.
[2]叶嘉安、宋小东、钮心毅、黎夏等著.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开发特征;规划设计;布局;规模预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的日益紧缺,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正在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建设新的热点。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向市民开放、用于公共活动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广场、地下商业文化设施、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步行通道以及公共停车库、防灾救灾空间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下面就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展开分析。
1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划定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是城市最富变化的区域,是城市交通、金融、商业、办公、娱乐、服务、信息等功能最为集中的中心地区。其划定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公共活动聚集点及公共建筑开发强度高和建设量大的地区。
(2)人群密集、流动性强的地区,如大型交通枢纽地区(以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以市内公共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
(3)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建设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区域。
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征
重点建设区域的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建设区域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建设区域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建设区域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3.1.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3.1.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1.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影院)、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3.2.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3.2.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2.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地铁线路规划布局以及地铁站的位置选址应与地面城市主干道、街道以及火车站、市民广场、商业中心、商务区、体育场馆、博览中心等城市地面的主要功能空间协调对应,以更好地发挥其人流交通集散功能;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商场、停车场等
应与车站的进出口、候车大厅等有方便的联系,与车站功能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3.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3.3.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3.3.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3.3.3线状(脊状)布局
线状地下空间也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有效的发挥了地下交通的优势,增强了点状地下空间的互相联通,使孤立的地下空间增添了活力,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提高整体开发的效益。没有线状地下空间的连接,仅有一些散布的点状空间布局,不能形成整体轮廓,无法提高地下空间的总体效益。
3.3.4面状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面状地下空间主要出现在城市开发新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土地开发潜力较高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它地下公共空间组成。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3.4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竖向规划
分层开发是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体现,是开发和保护规划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结合地下空间总体分析,根据当地地质条件,确定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地下建筑开发强度和深度。规划界定地下空间竖向开发10米内为浅层,以广场、绿地、水体、公园、道路、体育场等的下部空间开发为主,是公共设施利用的主要深度层面。
3.5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预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以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预测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主要是预测人对空间需求的趋势,以保护土地及生态环境为根本,即要预测一段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总量,也包含不同地下空间工程功能的分量。通过分析相关参考文献和工程实例,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3.5.1按照用地性质分类估算
此类方法是将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地块按照地上、地下建筑规模的比例进行计算。行政办公用地比例为0.1,商业金融用地比例为0.15,文化娱乐用地0.2,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广场绿地等用地比例为0.1,具体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5.2按照分区划定分项估算
分区划定主要指城市的空间管制区划,根据城市地下资源分布及重点建设区域限制要素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选址一般有利于城市建设地区,地下空间大多为适宜建设区和鼓励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地质条件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地下空间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鼓励建设区虽然地址条件良好,但限制要素较多,开发价值不高,在开发前需进一步的经济评估和地址勘探。
分区划定分项估算法是由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用地面积乘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经验系数确定规模。适宜建设区中商住混合用地经验系数0.45,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经验系数0.5,文化娱乐用地0.3,道路、绿化用地0.1;鼓励建设区经验系数统一取0.03。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面对地下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类型的组织,还需要与现行的制度体制和规划体系相衔接,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重点、形式等均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用地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概述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是根据各地区现行土地规划对公用、民用、军用等建设用地进行审查和评估,选择合理的项目地址和范围,经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颁发建设用地许可证。
建设用地管理的目的包括:节约土地资源,保证土地绿化率,使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协调发展;高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在满足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使各项建设跟上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减少或者杜绝由于管理不善而出现得的盾。
建设用地管理的内容包括:管理规划区域内的土地的各项建设,土地是否可以使用,怎样使用才能够既适合土地性质又服从规划标准;将整个地区或者城市的土地统筹规划,统一布局;严格管理建设用地的审批、核准程序。
二、建设用地的特征
1、承载性
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建造出人们生活的空间和场所,后者是利用土壤的生产能力种植食物。因此,为了节省土地资源,人们在选择建设用地时应避免占用农田,将水土优良的土地留给农业用地。
2、逆转性
在规划允许的前提下,农业用地很容易转变为建设用地,但想要建设用地再恢复成肥沃的农田则耗时耗资,难上加难。这一特征需要人们从严控制用地指标,不得妄下决定。有些国家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规定土地的建设用地许可权只属于国家,只有政府允许后才可以将农地变为建设用地。
3、区位性
建设用地区位的选择很重要,应依据建设产物的性质选择适合的区位。比如商业建筑应建设在临街地点,而住宅最好远离街道。另外,还应考虑经济和环境的变化对区位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将建设用地的所有潜能一一展现出来。
4、空间性
建设用地在垂直方向上有非常大的的开发拓展强度,应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又能够提高投资效益,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和人口密集地区应尽可能建造高层建筑。
三、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
1、建设用地的选址
建设用地的选址定点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建设用地选址和国家、地方大型项目建设用地选址。前者可以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建,或者取替原有建筑建设性质完全不同的项目,还可以在城市周边扩建的新址上立项,诸如此类城市建设用地首先应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后者针对的是大型水利水电项目建设,大型煤矿企业建设,或者是国家大型活动场所的建设,例如鸟巢、水立方等。建设单位应将项目设计任务书和建议书交由国家各级计划部门审批,项目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参与审批,结合现场调查结果,符合规划要求的可发给规划限定要求和签署选址意见文书。之后相关部门还应进行跟踪考察,掌握建设单位实际执行情况。
2、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项目的建设非常复杂,建设用地必然涉及面广,例如,需要拆迁的项目应征求政府拆迁办的意见;需要排放污水的项目应征求市政管理部门,夜间施工会产生噪声应征求环保部门等。除了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对建设用地附近的百姓或单位也应进行良好的沟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附近的道路、空气以及安全方面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建设单位在实施控制措施的同时,也应提醒附近居民注意避让。
3、建设用地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管理行政部门在初步拟定建设用地地点和用地红线之后,应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提供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依照此条件设计项目总平面规划图。此条件应包括:该建设用地的现状图,图中用红线圈出拟定的建设用地范围,有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并注明道路规划要求;该建设用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周围建设情况和垂直空间拓展强度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吸取各部门意见后形成综合意见书;针对该建设用地提出绿化率、建筑密度、限高与否、人防设施等基本要求。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征用许可证的取得程序
建设单位应委托规划设计单位依据规划设计条件中的要求设计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图。相关部门应审查该总平图的规模、布局、机械设备布置等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条件,消防设备、消防通道等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规定。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符合要求之后,待建设用地面积、范围、地点正式确立,经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审查批准就可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下一步就是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所要求的资料,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征用划拨许可。
5、建设用地批后管理程序
相关部门应在征用划拨土地过程中进行用地复核,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定期监督检查,杜绝违规违章现象的发生。如发现建设单位手续不全、证件不明,擅自占用土地或扩大范围,擅自非法买卖从中谋利,或者不按照规划建设等应即刻发出违章占地通知书,进行违章登记处理,立刻停止使用该土地。根据违章程度予以没收、罚款、行政处分或恢复原样等处分。
四、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措施
1、合理利用,保护农田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资源少,许多省、市人均耕地面积达不到国家公认最低标准1.2亩,与其他国家相比更是少得可怜。想要解决这一矛盾,相关部门应加强耕地保护责任管理,依法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责令占用耕地的企业依法履行耕地补充的义务,严格实行“先补后占”政策。推广城市大力实行集约用地,尽量在城区内部利用垂直空间增加容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禁止占用城市周边的耕地。也可利用耕地征用高收税、高补偿的方法保护耕地。
2、统筹兼顾,使用地最优化
各地根据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各项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和规划,按照需求情况确定各项建设用地所占的比例,对重点建设工程用地优先规划,制定各项建设用地平衡规划表。编制符合长远发展的用地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使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均衡发展。另外,考虑到人们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各地发展越来越快,对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规划用地时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平地上都应哟所保留。
3、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实施
首先,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因为一旦确立了规划设计,建设单位依据规划设计进行项目施工图纸设计,在实施之后就很难再改变。因此,应重视用地规划设计阶段,应会同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在服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设计出最合理的规划。其次,项目的设计需要土地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参与选定项目地点,审核、分析初步设计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利用土地,提出经济合理的深化设计方案。再次,应联合土地管理各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土地规划设计的执行情况全程监督控制。大力宣传建设用地相关法规、政策,实现土地状况透明化,让所有人了解土地的稀缺,让所有人关注土地利用问题,互相监督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的落实情况,使乱搭乱建成为所有人共同抵制的行为。
城市用地规划设计
想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的用地规划。城市用地规划设计包括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旅馆用地、市场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等。设计应在集约用地的基础上,为人们打造舒适、卫生、方便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
1、设计程序
为了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的最优化,应综合考虑各专业需求,按照规划设计条件中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等进行设计。首先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逐一分析,考察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和其与交通系统、配套设施的关系是否合理,对自然条件、空间特色、底图、景观等详细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最后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提出方案,经过比选得出适合该城市现状的最优实际方案。
设计审批程序
城市用地规划设计方案经反复审核、修订后,应报市规划部门及市消法大队审批。规划部门人员应对受理的用地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初审、复核、审定,最后形成表格和资料告知申办人。
设计变更程序
用地规划设计一旦确定,就不允许任何单位、个人擅自变更。如确需变更,应形成规划条件变更专题报告,提交到项目所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变更。主管部门首先听取与变更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报同级规划委员会审查变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符合规定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为期30天以上的公式;然后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补交土地出让金手续,并通告监察部门;最后公告社会。
结束语: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一样,不是用之不尽的,人们在提倡节约用水的同时,也应想到节约占地。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人知晓每寸土地的建设都应合法、合理,并能使其充分发挥潜能,非法侵占或买卖土地是国人绝不可触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许坚,包纪祥. 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12).
篇9
关键词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商业设施规划社区商业设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xian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for of influence point,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tech business facilities in xian research combined with residents demand survey discusses xian high-tech zone present business facilities, and combined with xian high-tech zon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y divided, puts forward the hierarchy of the commercial facilities xian high-tech zone division, PeiJian type and size distribution.
Keywords: xian high-tech zone formation residents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community business faciliti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各项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类城市特定区域而言,公共设施规划理论相对缺乏,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来看,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园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于高新区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
西安高新区是国务院1991年3月首批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它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西安高新区特殊的居民构成使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上也有不同的策略,本文旨在从居民构成特征入手,重点剖析这些特征对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规划策略。
二、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建设现状简析
西安市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包括35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二次创业拓展区和10平方公里代管区。其中,商业用地仅占建成区面积的0.67%,且布置较零散,规模偏小,未形成有区域影响力且特色分明的商业中心区。从层级划分上看,西安高新区内商业设施分为园区―社区两个层级,目前辐射范围较大的商业设施主要有金鹰、世纪金花等高级购物中心,其辐射范围已经超出了西安市,面向更大区域的人群,而适合高新区居民进行商业娱乐活动的场所略显缺乏。
社区级商业设施的配建与社区的规模关联紧密,大型住区内配建商业中心,服务完善,规模较小的住区,商业设施配建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小型的超市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且多沿城市支路布置,服务于周边居民,社区商业体系不完善。
总之,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一个高层级的商业中心,二是社区商业体系不完善。
三、 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对商业设施建设影响
西安高新区居民的构成特征对于这个区域的商业设施配建有重要的影响,本节主要分析西安高新区居民年龄特征、职业特征、文化特征、收入特征对商业设施建设影响。
作者通过对西安高新区统计资料以及建成区内高科花园、中华世纪城等多个居住社区的抽样调查发现,这里的居民具有年青化,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主要以公司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作为职业的特征。
年龄特征对于商业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消费观对于商业类型的影响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消费观念,青年人追求时尚,尝试新的生活,力图表现个性,在以青年人为主要构成特征的高新区内,从园区级到社区级商业设施规划上,特色化都要作为重要因素。
职业特征对于商业设施的影响从居民的生活习惯上体现,高新区内的居民以脑力劳动者为主,脑力劳动者思想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拼命工作、拼命娱乐”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需要很多途径来缓解这种压力,咖啡厅、酒吧、KTV等商业设施是他们的优先选择。
收入水平对于商业设施的配建影响体现在购买力对商,居民收入水平首先影响着商业业态的类型,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下时,百货商店是主要类型,收入水平提升,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商店和购物中心就会产生。
在居住分异众多调查中发现,收入较低社区的居民更强调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配套,中等收入居民除此之外,更愿意其中的中、高档休闲设施,如专业经营、集聚消费和较高环境要求的商业文娱休闲设施。高收入社区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活动有着很明显的特点,在社区中更会包含更加广泛的交往内容,比如阅读、商务、会谈等社交活动,会所里的阅读、商务、会谈是中青年之间的主要方式。在以中高收入为主的西安高新区应充分体现这些特征。
四、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规划策略
1. 打造园区级商业中心
以高新区一期用地构建城市级商业中心,结合一期用地重要的交通区位条件,现实发展条件,现状用地条件,周边人群构成条件,优化其城市定位,用以完善高新区的商业层级结构,形成高品质的商业中心。
规划金融商务区,大型企业集酒店服务区、国际精品区、餐饮娱乐区四个区域,对于业态的设置充分考虑人群特征的需求,办公区域的设置考虑银行、保险、证券、企业等的办公需求。酒店类考虑商务往来、会议会务、大企业高管居住等需求、购物餐饮类考虑高新区内企业中高层、白领、商旅人群的需求。
整合现有资源,策划具有体现高新区居民特征的商业项目:(1)文化艺术城项目,规划艺术沙龙、展览馆、超市、国际书城、五星影城、艺术茶室等商业业态。(2)私人会所,规划保龄球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洗浴会所、减肥会馆、瑜伽馆、跆拳道馆等商业业态。(3)美食不夜天项目,规划高档西餐厅、全球小吃一条街、中档西餐厅、普通西餐店、陕西名吃店、中国各地名吃店、中档中餐厅、普通中餐店、中档中餐厅、高档中餐厅、快餐店等商业业态。
2.构建完善的社区级商业设施体系
首先对西安高新区进行社区划分,大型社区人口规模大体3万―5万人,用地规模60―120公顷。中型社区人口规模大体为1-3万人,用地规模为15―60公顷。小型社区人口规模控制在1万人以下,用地规模在15公顷以下,并考虑居民构成差异性进行调整。
表 1 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一览表
社区序号 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社区构成 社区居民特征
A 6万 151.34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B 3万 79.22 杰座公寓、枫叶新都市、高科新花园等 收入水平高、文化水平高
C 13万 393.11 新建产业配套住区 年轻化、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D 3万 64.7 八号府邸、枫林意树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E 4万 87.23 枫叶新家园、高科花园、枫景观天下等 年轻化、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F 5万 148.63 紫薇龙腾、含光佳苑、双威温馨花园、云顶园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G 5万 132.39 枫林绿洲、大唐世家、罗曼公社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H 5万 132.90 唐元新苑、明德门小区、唐元假日新城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I 5万 143.37 高科尚都、缤纷南郡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J 6.5万 221.26 紫薇田园都市、田园国际公寓、西安逸翠园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K 5万 158.50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L 2万 52.26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M 1万 24.69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N 3.5万 92.97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O 4万 108.36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P 3.5万 74.40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Q 2―2.2万 42.65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图 1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在对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的基础上,构建社区商业体系,结合上文各社区的居民特征,确定西安高新区社区商业设施的配建类型及规模。
表 2西安高新区社区商业配置项目表
类别 功能 业态名称 设施内容
建筑面积(m²/千人)
必备性 商业服务 菜市场 农副产品交易
25
小餐馆 各类特色家常菜
20
洗浴美容 洗浴、桑拿、美发、美容
35
超市 日常用品经营
60
银行 银行业务服务
5
指导性 商业服务 生鲜超市
蔬菜、瓜果、肉类食品
20
家居用品
家具、家电、卫浴
20
地产中介 房产投资、理财
6
服装店
6
诊所
医疗卫生保健 4
药店 3
日用百货店 日用百货零售 40
文化娱乐(ktv、茶室) 休闲、休憩 30
便利店(24h) 日常用品经营 40
洗衣店 6
早点供应 20
物资回收 废品回收 26
其他 各类特色小型商业 1-20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社区商业设施采取三种布局模式,第一,邻里商业组团式布局模式,布置在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集购物、餐饮、服务业为一体的生活空间,此类布局主要从高新区原有商业设施基础上扩大规模,丰富业态。第二,沿底商进行布局,利用住宅的底层开发商业,使商业与社区环境配套,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第三,社区购物中心模式,布置于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段,形成为当地居民服务的商业块状布局,集购物、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五、结语
对于西安高新区而言,为居住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配建高质量的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对于高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设施是构成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民的构成特征则是对西安高新区进行商业设施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对商业设施配建的影响着眼,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规划的策略,以此希望对西安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J]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维等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与实施单元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06
[3]李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
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城市特别是其中的居住用地和绿地的分布与组织紧密相关,因此应通过规划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要成套地配置。配置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应该配套齐全:二是指在局部地段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性质,配置相应的设施,以方便群众。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人数的多少,推算出公共设施的规模,不同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使用性质及交通状况,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和地块情况统一安排。城市的改建、扩建,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公共设施,通过合理的留、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公共设施建设要考虑合理的顺序。在按照规划进行分期建设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不同的建设阶段的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过程相适应。
这样,在城市建设时期既能保持必要的公共设施,又不致过早或过量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2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1)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任何城市的发展,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反过来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应当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搞好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在世界上被视为民族精神的橱窗、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发展得更为迅速更为普及。一个民族,如果体育不振兴,就不能成为充满活力、文明健康的民族。在城市建设上,过去往往忽略体育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在新建居民区、学校、厂矿时,没有或很少给体育一席之地。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鉴于这种状况,国家体委要求省辖市和地市县逐步做到“两场一房一池”,即拥有400m跑道的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个训练房、一个游泳池。这是举办运动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小城市,虽然从客观经济条件上远不如省辖市和其他大中城市,但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各类体育组织,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商业网点就作为实现商业行为的场所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着。
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性质不同,城市商业方面存在着程度之别,但商业总是不可缺少的。城市体现商业功能的物质条件就是商品、商业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是商品流通的支撑点,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承担着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任务,是公共设施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设施,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水平及服务内容,体现了城市商品流通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居民消费观念的一个侧面。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网点,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在城市布局中,要安排好商业网点的分布,合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做到行业配合,布局得当。
3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
(1)商业服务与金融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等商业服务项目和银行、邮电局(邮政所)等金融邮电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组成。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有的项目要适当分散,符合服务半径、交通方便、安全等要求,如医院、幼托、学校、综合基层店、居民存车处等,对于可兼为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与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组团划分、道路和绿化系统反复调整、相互协调后的结果。为此,其布局因规划用地所处的周围特质条件、自身的规模、用地的特征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对公共活动中心,宜将可连带销售,又互不干扰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综合体内,以利综合经营、方便居民和节约用地。
(2)配套公建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为满足3~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百货商场、理发店、综合修理部、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等;为满足0.7~1.5万居民要有一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托幼、学校、粮油店、菜店、综合副食店等,为满足300~700户居民要有一套基层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综合服务站、综合基层店、早点小吃、卫生站等。基本原则是当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大于组团、小区或居住区时,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项目或面积也要相应增加,当居住人口规模大于居住区时,可增配医院、银行分理处、邮电支局、豆制品加工等,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
4结论
总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不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