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生专业素质;测评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每年毕业的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面对“通才”概念的放大,大量的同类人才展开激烈竞争,因此有必要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测评,在专业素质测评上体现完美和个人特征,实现复合型“通才”的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与此相反,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做统一规定,而由各大学依据自身特点来确立。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具备信息产业中多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构建、数据库设计和实施、Web设计和实施、网络支持和信息咨询,同时为以后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雪城大学信息管理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则是“通过与信息产业有关的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了解信息用户需求、信息和技术的价值,培养符合21世纪工作需要的可以随时代变化的所需技能。”由此可见,美国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体明确,且一般上升到信息与人类社会高度。使专业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专业目标设置较为笼统。
相比较港澳台的大学,他们的信息管理专业虽同属信息管理领域,但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不尽相同,其本科教学有侧重信息管理、侧重信息技术应用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如香港大学的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第二种模式的教学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如香港科技大学的资讯与系统管理专业、澳门大学的企业信息系统专业、台湾成功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资讯管理专业。以香港科技大学的资讯与系统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强调计算机的使用和商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准确确定信息需求,设计适当的信息系统,并且可以管理和评估。
而我们国家将各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信息学专业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包括信息及载体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工作的管理,如信息生产、搜集、整理、存储、传播、利用等。从社会行业看,有档案馆、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从专业的内容看,有科技信息、经济信息、企业信息、政务信息和文化信息等。这一专业不是由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或管理专业所能代替的,也不是若干专业知识的简单累加(即所谓“拼盘式”的专业),但由于各院校该专业的前身不同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对专业内容和专业范围的理解也有差异,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差异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砌。
二、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与人才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专业涉及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一条纽带,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个人与组织,成为商贸金融、娱乐、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体系,成为管理学与经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在一个以信息融合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各界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更为艰巨和至关重要。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已达560多所,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中设置学校最多的学科专业,也是全国最大规模专业之一。近年来,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科研、教学、应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整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源于中国各个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特点和背景上的差异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本专业教育面临着前进中的机遇与挑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能否顺利转化为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的集成学科,是“信息”、“技术”、“系统”与“管理”的集成。信息管理要与整个组织的流程和活动融合在一起;要跟踪新的相关技术,即移动应用、人-机交互、项目管理、网络融合技术、开源编程、Web2.0、信息安全技术等;要聚焦于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的增值问题,重视实践创新。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每当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就会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企业、工厂,还是机关、学校,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然而,如何从错综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了。从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走向来看,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CISC2005)”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4%的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有需求。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资源成为独立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源以外的又一重要基础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管理这一资源,使其成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正由于信息资源的基础作用,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同时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提出了挑战。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较强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具有极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善于识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善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项目;善于合理地调配各种资源,包括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大学生专业素质测评工作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已被许多高校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在测评的实施过程中,由简单的主观评价、单一的测评手段、抽象的权威性测评逐步向客观测评、现代综合测评、具体的民主化测评等方向发展,测评的结果也由传统的保密方式向公开化发展。现如今,有些高校开始采用专业素质测评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考核和提高,这种方式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尤其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也同样被高效的利用起来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
本专业可以说是个信息的集散地,主要对信息进行收集获取、整合以及向大众提供可利用的信息。信息的收集获取主要是分析信息需求、信息现状的相关信息。信息获取能力是信管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熟悉各种信息源,熟悉获取信息的各种检索方法,能在有效时间内检索、识别、选择、分析、获取与所需信息相关度高的各种信息。
2、信息整合能力
信息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分析、加工、存储等方面的能力,是体现信息管理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核心。信息有序化(又称信息组织),是信息分类、整序重组等信息管理流程所应具备的能力;信息分析整合能力,是信息管理活动中的智慧结晶所在。简单的信息收集和有序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的信息需求,只有对信息分析整合加工后,才能增加原有信息的价值。因此,本专业要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信息,提高信息的效用,满足信息用户的深层次需求。
3、信息评价能力
信息评价能力是以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主要标准,对获取到的信息的各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能够较为客观、科学地反映获取的信息质量情况。具备良好的信息评价能力,能使信息管理人员在分散、杂乱的众多信息中快速查找到与目标信息相关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能力,才能帮助用户有效地减少获取所需信息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信息查找、获取的效率,保证信息服务的时效性。除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外,还应对整个信息获取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现行的信息活动流程评价,查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信息活动的效率。
4、信息技术素质
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信息技术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素质之一。一般来说,我们应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管理的某些方面已由原来的纯手工作业转变为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式。现代社会中,进行信息活动已经无法与信息技术分割开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从事信息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信息管理素质应当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信息时代高校信息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与客户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事情、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的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能力都是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信息管理类人才,不仅仅需要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也应该注重在管理方面的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前人的管理方法,总结之前的不足之处,及时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并进行更新。
四、信息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明确了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期望,这些能力包括具备计算机组网与网络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数据库应用的综合能力;具备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能力;初步具备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初步具备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能力;具备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维护及应用的能力;具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的基本能力。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给出一个简单的参照表1,参照此表可以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制定一个更为详细的计划,进行专业素质的测评。比如对一些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社会上相对应的证书考核,也可以学校自行组织考试或考核,使他们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也可以使得工作单位对所招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对于后期的员工培训也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五、结论
采取科学的方法完善现有的测评体系,可以使大学生测评体系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结合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该专业学生的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合理的专业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专业素质测评工作进行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黄淑娟.论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3)107.
[2] 臧国全,丁丽娟.美国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3)2-3.
[3] 杨中华,陈志明.港澳台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启示[J].北方经贸,2009.(8)168.
篇2
【关键词】人才素质测评;职位阈限;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具有关键的作用。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使出各种方法来招揽、考核、培养和激励人才。大多数管理者都期待摒弃效率低下的传统人事管理方法,施用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具。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理念和用人机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人才素质测评。企业可在了解和信任人才测评的信度与效度的基础上,对有关人员的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期提高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整合能力,保持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
一、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人才素质测评技术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的综合选才方法体系,它通过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职业取向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测量和评价,为人员的招聘、录用、晋升、培训提供服务。
它包括测量和评价两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测”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等,它是以认识与评判被测者的某些素质为目的的,以科学的测量评价工具为手段的特定的信息收集活动。这里的“评”包括评论、评价、评定。更多的是针对一定测评目标体系对品德表征信息质、量、值的评价,但也包括直接对被测评者素质的分析与评论。[1]
二、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分析
(一)人事配置原则
在人事配置中,必须保证每个任职者达到职位所要求的阈限水平,当任职者的素质与职位要求相一致时,就能够保持人事协调,保证工作绩效达到最佳状态。否则,就会发生内耗。当素质高于职位要求时,则会发生素质消退现象。人与事的配置,既不要人“高于”事,也不能事“高于”人,要人事相贴切。要保持人事相贴切,则必须进行人才素质测评。
(二)个体素质差异
任何一个人,由于其生长与工作的环境不同,所具有的生理特点与遗传素质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与形成的素质有差别,因此其所形成的个性素质也就互不相同。正是这种个体的差异的存在,才使人员素质测评显得十分有意义。
(三)认知理论
人员素质测评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测评主体借助于某种科学的手段,从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的角度去认识求职者的素质。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人们对素质的认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秦时期已有“八观六验”、孔子提出“视以”、“观由”、“察安”的方法,诸葛亮有“七观”法。现代人们又发明了一系列的素质测评量表与方法。由此可见,哲学中的认识论与认知心理学,为人员素质测评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人事配置及其测评的探索活动则为之提供了实践基础。
(四)开发提高
有人认为,人员素质测评的目的在于把所有求职者分成三六九等。实际上,这仅是肤浅的认识。人员素质测评免不了要对不同素质的人做出区分,但这不是人员素质测评的最终目的。素质测评的真正目的是为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工作绩效或提高生产质量服务,不能为测评而测评。
行为管理科学启示我们,通过素质测评,对个体差异进行揭示,按照性格的顺应和互补原则进行工作设计与人员配置,将会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按照能力特长发挥与兴趣发展来安排工作,会大大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潜在能力。
三、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
(一)心理测验
1.心理测验的定义。心理测验是指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者创造一定的情境条件,引起受试者产生某种心理活动,以测试求职者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的一种测验方法。[2]
2.心理测验的原则。心理测验的原则是,一方面测试者要对被测试者的隐私进行保密,测试内容要予以严格保密,只能让被测试者同意的知道自己情况的人了解;另一方面心理测验之前测试者及助手应接受严格的心理训练,要认真设计测试方案、程序,要选择合适的测试内容、方法和工具,测试要进行积分,各个步骤都要有严格的程序,要保证对每一个被测试者提供同样的条件。
(二)面试
1.面试的定义。面试即面试测评,也叫专家面试,是要求被测试者用口头语言来回答主试者的提问,以便了解被测试者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测试方法。面试是招聘选拔的重要过程。
2.面试的类型。面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面试的内容、目的和方式对面试进行分类。在实际筛选的过程中最常用的面试方法有:(1)结构化面试;(2)论文答辩。(下转第45页)
(三)评价中心技术
1.评价中心技术的定义。评价中心是以测评管理者素质为中心的标准化的一组评价活动。它是一种测评的方式,不是一个单位,也不是一个地方。在这种活动中,包括着多个主试人采取多种测评方法对素质测评的努力,所有这些努力与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
2.评价中心的具体做法。12个人分为两组,测评过程中再在小组内根据需要进行任意的组合;6个主试者分别对每一个组合的人进行考核与评价,一般步骤是: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对所记录的行为进行归类,给每个素质测评项目评分,制定观察评分人报告评定结果,其余主试人记录报告中的有关事实、要素、综合评分,公布每个主试人对每个人的评分结果,主试人讨论,其他评语。
四、加强和优化人才素质测评的认识与思路
人才素质测评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家们在大量的实例筛选中发现智商水平和情商素质及能力结构与人的成就机会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因此,现代人才测评才以他独特的预见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着重要地位,受到测评用户的青睐。与之相对应的人才综合素质测验项目,就是针对这一目标而设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做好各项工作,为企业长远规划打下基础。
和任何一种工具一样,人才素质测评也只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而已,他并不能越俎代庖取代管理者的决策地位,因此管理者在运用人才素质测评技术时一定要学会分析和利用测评报表的输出信息(一般测评机构都会对测评用户进行测评培训),明确哪个位置适合任用哪一个人,从而真正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 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介绍了《人员素质测评》的几点教学经验。
关键词 模拟教学 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具有操作性的测评技能。为实现预想的教学目标,笔者曾为该课程的教学构建了模拟教学方案。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一二体会,以供参考。
一、理论教学部分
(一)学习目标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学习结果可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二)教学中的注意要点
1.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总是先入为主地强调“测评技能”的学习,轻视测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针对该现象,教师应向学生解释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其明白技能和能力的形成前提是知识。没有系统的测评指标构成和构建、测评基本流程知识的掌握,即进入模拟测评,必然问题百出:或者针对待聘岗位的测评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或者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具操作化。
2.讲授教学中融入其他教学方式。理论知识的教学多采取讲授式,往往可能形成教师“一言堂”。笔者在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调查,有学生反映听课过程中注意力无法持续,教学后半程专注度下降,建议以“问题讨论”、“案例讨论”的方式改善教学互动。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准备适当的案例、事例,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补充阅读材料。从测评内容来讲,人员素质测评内容以心理素质居多;测评方法的基本原理,吸收和借鉴了心理测量的许多内容。所以,在教学开端,就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材料,如《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二、实验教学部分
无论是智力技能的习得,还是动作技能的养成,都只能通过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实验教学主要采取体验型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完成测评方案的设计、按照方案模拟实施各种测评(如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使其掌握操作化的测评技能。根据笔者在该部分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注意要点:
(一)在指导学生完成测评方案的设计时,一定要着重关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不管是面试,还是评价中心技术,对测评对象的评价都避免不了主考官的主观影响。但是,为了降低主观影响,实现对测评对象素质的客观评价,测评指标的可辨别性、可操作性、可区分性具有明显的作用。指导过程中,学生要么只是给出简单的测评指标名称(如只列出组织协调能力,不做详细界定),要么对测评指标的界定过于模糊笼统。教师的指导,可通过标准样例的介绍来引导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确定测评指标的操作化定义。
(二)面试模拟实践的教学经验
首先,确保面试流程的完整性(接待、过度、正题、收尾、结束),一旦学生遗漏某一步骤,必须指明。笔者认为,必须让学生养成规范化、职业化的专业意识,形式上的面试流程的完整性,是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基本表现。其次,重点强调面试过程中的提问技巧。面试模拟中经常发现,学生在提问时,一个问题、测评对象的回答和下个问题之间缺乏过渡和承接,导致面试缺乏互动性和流畅性。并且,学生面对测评对象的回答,多不加追问和挖掘就进入下个问题的提问。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点明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反思如何链接问题、如何追问挖掘测评对象的有效信息(行为面试法STAR原则)。再次,每一小组完成面试模拟实践之后,可展开讨论,让参与者谈谈自身的体验,教师作适当点评。这样的方式,能深化和巩固测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教学经验
无领导小组讨论对测评对象的评价,主要基于主考官通过观察而收集的信息,所以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设计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可观察性和可区分性。模拟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语陈述,问题较多:测评对象的讨论步骤和要求交代不清晰,测评对象讨论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语焉不详。这些地方,教师在指导过程要重视。
三、结语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笔者在此介绍了几点教学经验,以供担任实践性课程教学的同行参考,期盼交流共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心理素质;量表;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07-02
一、引言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类别,其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不完全相同,其健康水平与普通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适时编制、修订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工具就非常实用、重要。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来看,涉及的标准非常广泛,至今没有统一的外延和内涵,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差异性大多源于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连续状态,而不止健康与非健康这两个方面的极端存在。因此在对心理健康进行表述时,如果对心理品质或者行为特征的侧重点稍有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再加上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就更加多样化了。心理健康定义的多样性,最直接的地表现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上,这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的编制和选择。笔者对现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目前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心理测评取向。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综合评鉴的工具,使用频率最多的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这两种量表占七成;其他的有伯恩斯抑郁量表(BDC)、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等诊疗式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测量心理健康的消极方面(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另外一种心理测评取向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即现在非常流行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强调个体要拥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功能,如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自我接受、自主等。
本文在以上两种心理测评取向的基础上,试图采用一种更加中立的测评取向,因为心理健康是有层次性的,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人格健全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层次的主要表现。以上两种测评取向分别是在心理疾病和人格健全层面上对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但心理疾病状态是一种心理非常态,而健全人格是一种非常难以界定的状态,就如马斯洛提出的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又因为个体多样性以及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提出健全人格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所以现有的各量表,就算是采用了相同的测量取向,其各量表的结构因子也千差万别。具有积极心理学测评取向的量表有:郑晓边(1997)的“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与陈会昌和李虹(1998)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郑晓边的量表包括6个因子:学习能力与动机、人际关系、生活态度、自我观念、自控力和情绪状态与稳定性。“恋爱和性烦恼”、“学习压力”、“健康和情绪障碍”、“社会适应”这四个分测验组成了陈会昌和李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本文试图在两种取向的中间层级“心理机能正常”层面来对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更大众、更常态的测评,避免是否有病的诊断式测量取向,也尽量区别于积极心理学的健全人格取向,因此本文采用了更加中立的心理素质一词。
从定义上来说,一系列相对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就是心理素质。张大均等人认为心理素质结构包含个性、认知和适应性这三个要素。其中个性要素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表现活动中,这种活动尽管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表现的具体执行,但是在对认知操作的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认知要素则表现在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中,这种活动直接参与了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执行以及操作,所以说它是构成心理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最后,适应性要素指的是一定的心理特质要素。基于以上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论阐释,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结构进行了专门化研究,并编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二、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构建与施测
1.开放式问卷调查。对3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①你认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哪些方面(越多越好);②请将你提到的心理素质分别归入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方面。
2.结构式访谈。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3位非心理学教师、2位心理学专业教师、4名心理学研究生、3位高职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考察高职院校教师和家长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认识和看法。
3.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构建。根据研究者初始理论依据,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结果,并参照张大均的心理素质结构划分,最终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确定为三个分量表,11个因子。分别是认知分量表,包括元认知和创造性2个因子;个性分量表,包括抱负、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乐观性5个因子;适应性分量表,包括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社会适应4个因子。
4.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编制。问卷题目的来源主要根据开放问卷和访谈结果以及参照其他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编写出本研究使用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预试题项。另请4名心理学研究生与5名高职学生对难以理解、存在歧义的其他表述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改。每个因子下的题目不小于3道,该量表共包含35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
5.问卷施测。研究以团体施测的方式,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施测,共13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其中女生92人,男生38人。
三、量表的结构分析
1.项目分析。项目分析主要是考察题目鉴别力,鉴别力通过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每个题目上得分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来进行,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将相关系数小于0.2的题目予以删除,结果35道题目均符合要求。
2.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中,所以题目均符合要求,因此直接对量表各因子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11分因子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1.748%,元认知因子(4,1,3,2)载荷值为0.473~0.721;创造性因子(6,5,7)载荷值为0.553~0.592;抱负因子(8,11,9)载荷值为0.449~0.647;独立性因子(10,12,14)载荷值为0.425~0.541;自信心因子(13,15,16)载荷值为0.493~0.549;自制力因子(17,20,18)载荷值为0.473-0.518;乐观性因子(19,22,23)载荷值为0.502~0.603;情绪适应因子(21,25,24)载荷值为0.475~0.569;学习适应因子(26,33,28)载荷值为0.549~0.620;人际适应因子(31,35,27,29)载荷值为0.504~0.617;社会适应因子(30,32,34)载荷值为0.486~0.563.
3.信效度分析:①信度分析。本研究间隔一个月以后,考察了量表的重测信度并分析了总量表、各分量表以及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三个分量表和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均处在0.49~0.76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48~0.81的范围之间。②效度分析。量表的内容效度:在问卷编制过程中,请高职院校的有关教师、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及研究生对项目陈述进行专业审核,确保量表的内容效度;量表的结构效度: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对量表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分量表主要拟合指数见表1。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整体拟合度满意,说明此量表具有较高的构念效度,可以用于今后的研究测评工作。
四、讨论
为确保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科学性,我们严格按照心理量表的编制程序:首先,结合已有的关于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的研究成果,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理论上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框架。其次,参照已有的心理素质测量问卷题目以及结合访谈和调查结果形成初始问卷,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对题目再次进行修订。最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初测和重测,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检验。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拟合度检验,拟合度较好,GFI、CFI和TLI的值也都大于0.90,RMSEA的值小于0.05,模型可以接受。除此之外,对量表的信效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考察,总量表由认知、个性、适应性三个分量表组成,共35个项目,各分量表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1.748%,三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0.74,各分量表之间的重测信度为0.68~0.76。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三个分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均表现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我们对于量表编制的整个过程也是严格按照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最终有效保证了该问卷编制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
参考文献:
[1]陈@之.心理测量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人才测评技术;军队人才;管理培养新模式
指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军队的人才管理培养应该走在前列,然而,军队人才管理培养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利用好军事人才测评技术可以为辨别、选拔、开发、培养人才等多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军事人才测评技术探知军队人才的本质属性
军事人才测评可以发挥鉴定和评定的功能;可以对军事人才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工作业绩等方面对军事人才做出鉴定和评定;可以对军事人才的兴趣、人格、能力、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对心理、能力等方面测评,了解其特长、爱好、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信息。
同时,军事人才测评可以做到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将符合岗位标准的人才选到岗位上,真正地使军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工作目标、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符合,从而做到因事择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军事人才测评能够有效地对军事人才的能力素质发展及其差异进行诊断,以发现其素质结构及表现特征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军事人才的智力发展、个性品质、情绪反应、适应能力等进行诊断,客观准确地为组织和个人提供能力素质方面的有效信息,便于各级首长和政治机关为军事人才制定发展方向和培训计划,使首长和政治机关可以根据军事人才的发展方向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二、军事人才测评探索部队人才管理培养创新模式
在全军政工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抓好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就是要融入现代化的手段,利用好科学化的工具,提高信息化的含量,把军事人才测评融入到军队人员管理培养中,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一)丰富军事人才引进的方式。现阶段我军对人才的引进大多数只保证了人才的专业素质能够达到标准,军队的纪律性、强制性、特殊性致使很多人才被引进到部队后很不适应,作用发挥不明显。
为了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引进人才之前,对其心理特点、个性品质、情绪反应、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测试分析,对不符合部队要求的人才进行淘汰,提高部队引进人才的成功率。事实表明,我军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发的飞行员选拔心理素质检测系统,使招收飞行员的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构建军事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准式。丰富和完善军事职业的岗位说明书,为军事人才明确在岗位上应该做什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履行职责。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岗位胜任能力的标准进行明确,对军事人才进行岗位胜任能力测评并择优任用和提升,这样就杜绝了凭感觉任用提拔干部。将测评的要素具体细化,做到测评有抓手。例如,将选拔考核中“能”这一要素细化成:科学发展、谋划决策、组织指挥、团结协作、教育管理、学习创新、选人用人、综合分析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突出的能力,每一方面进行权重分析,从最终测量结果得到被测量者的岗位胜任能力具备与否,从而决定其留用、转岗或者提升。
(三)丰富军事人才选拔任用的方式。一是采用结构化面试。传统的面试大多采用非结构化的面试,由测试人员随机提出不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给每个被面试者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不能达到公平一致的效果。采用系统性、整体性结构化的提问,或者对面试的部分因素进行统一规定的提问,每一个面试问题都能够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尤其对岗位的核心能力展开结构化的面试,从应试者不同的态度、反应、叙述、思路中,就能够分辨出应试者的能力素质差距,从而找到最适合的应试者。二是增加心理测试环节。军事人才的心理素质测评是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个体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的一种手段。采用人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适应性测验等方式方法对于军事人才的人格、动机、兴趣、态度等的个体特征进行测评,测量结果可以为需要特别心理素质的特定岗位提供选拔人才的依据。三是增加情景模拟测评。情景模拟测评是指通过设置一种高度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军事人才在其中按照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由测评人员根据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提交的模拟报告,对其能力素质及其发展潜力做出科学评价的一种方法。通过公文处理、无主持人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即席演讲、管理游戏等方法,把军事人才置于一系列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让他们来进行某些规定的活动,从而考察军事人才是否能够胜任拟委任的工作并预测其各项能力或潜力。全程观察军事人才的反应,核准军事人才的表现所得的分数。
三、军事人才测评实际应用的实现途径
测评是对军事人才进行的评估,用可视化的数据来描述概括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有简单直观等特点,同时也能够帮助改善和提高军事人才的能力素质。
为了实现军事人才测评方法手段的正常运行,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军事人才测评机构。美军很早就开始了使用人才测评的方法进行选拔和晋升,其测评机构发展的较为完备,
我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在人才测评中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我军应该利用他们的经验,为军事人才测评提供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提供一些研究探索的问题和途径,应尽快成立自己的测评机构。在吸收转化的过程中要注重鉴别、消化和吸收,努力使其去掉“洋味“,努力使其适合我军军情,使军事人才测评更具有针对性和使用性,形成适合我军特点的测评模式。
篇6
对于职业素质,很难有统一和绝对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具体可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性”特别明显。为了能胜任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不同职业,同时获得个人职业前景的顺利发展,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针对不同行业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决定了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既包括与经贸活动有关的专业职业技能,例如基本商务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自信心、抗挫折、团队合作精神、情绪控制力、主动、灵活、坚持等,二是人际影响力。例如沟通、说服、演讲、关系技巧等,三是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个人形象管理、自我规划等,四是审美管理能力。例如礼仪、社会和职业形象管理等。
二、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开设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创建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要开设一些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与新新》、《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修养》之外,经贸类专业还需要特别开设例如《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经贸文化和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而对于经贸类不同的专业,职业素质选修课应有所区别。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应增加跨文化沟通内容,而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个人形象管理和礼仪知识方面的内容,对营销专业则加重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选修内容。必修或选修的素质系列教育课程要贯穿三年的学习过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经贸类职业素质。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包括学习和日常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跟踪考核,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系。经贸类专业应增加例如商业道德、行为规范、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达标要求,把隐形的职业素质通过一套有形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给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生素质测评表,同时要把此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2.深入推进与经贸类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积累职场实践经验
企业是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企业进入企业,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参观学习、课余兼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也客观地认识到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全方位做好胜任未来岗位的准备,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打好基础,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入学校,为在校学生作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与素养”、“物流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等职业素质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有关企业的信息、企业的用人要求,感受来自于企业的文化,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有效的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
3.打造独特的经贸类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靠哪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因此,为了培养适合经贸类专业的职业素质,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营造经贸类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可以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把一些著名的商业企业照片、成功商业人士的个人成长故事、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经贸类职业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而且一定要定期更新,让学生感受到经贸类行业的日新月异的特征,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贸类有关第二、三课堂,开展各种经贸类社团活动、各种经贸类协会活动、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经贸类职业技能节,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经贸技能操作氛围。支持鼓励学生们参加如“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等经贸类全国各地技能大赛,重奖技能竞赛的优胜团队和个人,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热爱,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辅导。
4.加强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培育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
篇7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护理;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8)01(a)-0131-05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对医学毕业生核心(基本)能力进行了界定,在其七个领域中有二个领域涉及到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1],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但目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3],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考核不科学等,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4],成为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主要根源,故医学院校理应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5]。护理专业医学生[6]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有关文献[7-9]显示,近十几年来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以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为主,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着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好、学时比重不合理等问题[10]。本课题从临床实际出发,改革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护理系2016级护生76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23岁,平均(20.37±1.19)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班,“1班”37名为对照组,男4名(10.81%),女33名(89.19%);“2班”39名为试验组,男3名(7.69%),女36名(92.31%)。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负责人为同一个教师。
1.2方法
1.2.1教学干预方法对照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按照以往常规,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使用教材为《护士人文修养》[11],教学时数为36学时,见表1。改革试验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开发贴近临床实际的课程资源,增设医学人文素质课程。试验组教学内容为《护士人文修养》[11]36学时(表1)和《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18学时(表2)。新开发课程《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为试用校本教材,现已出版[12]。试验组其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负责人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均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上述教学任务。
1.2.2评价方法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情况及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进行对比,评价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效果。课程设置评价: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13],决定教学内容及侧重点[14]。本课题根据许燕等编制的课程总体设置问卷调查表[15]制作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开设情况调查表(表3),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即教学内容)进行评价。
学生人文素质测评:素质测评是评价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16]。本课题采用南方医科大学张立力等[17]研制的护生人文素质测评量表测评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情况,包括干预前后人文素质各维度得分、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在本研究中,此量表Cronbach′sa为0.92,从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审美素质5个维度共40个问题测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其中每个问题设五个选项,非常好(赋值5分)、比较好(赋值4分)、一般(赋值3分)、比较差(赋值2分)、非常差(赋值1分)。此量表效度及信度较好[18],已被其他学者证实和采用[19]。
分别在干预前后即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结束后,由素质教育课程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学生说明测试目的和要求并征得同意。采取匿名方式进行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调查结果
试验组各项调查内容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中调查内容“4”“5”兩条结果可看出,试验组对《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的应用非常满意,满意率分别为97.44%、100.00%。见表3。
2.2两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人文素质各维度中,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及心理素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高于对照组;而审美素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两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3.1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发挥主阵地作用
人文素质体现在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人文素养是通过学习、积累和应用人文知识,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内在品格的过程[20]。护士人文素质是护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21]。本研究结果可看出,本课题发挥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第一课堂”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22],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23]。本课题坚持第一课堂的价值导向地位[24],对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开发新课程资源,增设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明确第一课堂主导地位,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3.2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第一课堂
课程设置决定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要素之一[25]。本研究结果可见,常规护士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其课程内容主要为社会学基础、文化学基础、美学基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科学思维等,大部分教学内容为通识教育,涉及到医院临床实际工作的内容不多,教学方式较单一,且无案例,比较抽象,易致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所授知识,故,对照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低于试验组。
本课题开发的新课程资源丰富了第一课堂,弥补了常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新课程医学人文素质的第一部分“第一课堂”,本着教会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原则,涵盖做人篇与行医篇,案例丰富,生动有趣,严肃活泼,并以问题为导向,文中紧随案例或重要观点而及时提出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激发创造性思维,体系新颖,且教学方式多样化,便于理解和掌握,增强学习效果,尤其在强化医德修养、丰富人文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及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可见,学生对试验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也很满意。
3.3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贴近临床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并内化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总和[26]。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传统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27]。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28]。本课题改革教学内容,遵循实用性、探索性原则,组织医学院和医院相关教育专家和医疗护理行业专家,共同编审《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12]教材,改变传统医学人文素质教材的写法,广泛调研,选择医疗机构特色鲜明的案例,以案例来佐证医学人文相关内容及观点,并根据国家对医疗行业行风最新要求及国内外最新先进医学人文理念丰富教材内容,涵盖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医学人文必备知识,增加实用性和可读性,使枯燥、刻板的内容与深奥的观点变得浅显直白,帮助医学生理解相关理论、观点及标准。如本研究结果所示,本教材将人文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内容较全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使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临床,提高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篇8
【 关键词 】STP 训练 践行 心理健康
目前国内关于中职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软素质培养建设与实施研究比较薄弱,即理论知识、技能、个人品质三位一体与社会需要、未来需要相结合的研究比较欠缺。现制定《中职生STP成长计划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通过以团体训练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养成训练、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矫正学生异常行为与心理,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并对实践、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案。
一.项目介绍
1.项目研究特点
STP成长计划项目,其中S代表Study(学习),T代表Training(训练),P代表Practice(践行),以后简称为STP。该项目是以学生学习——训练—践行成长为范式,以促进学生心智成熟、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元素、人格品质和行为体系,提高学生行事能力和心理能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现选取高级技工班为试点,人数45人,男35人,女10人进行实施研究。
2.项目研究方法
本项目采用山西太原益尔心理研究所编制适合中职生的《学生成长手册》,通过半封闭的营地平台,进行三大环节有节奏的团体心理程序指导,有意与无意的心理训练实施、自悟与师启的反馈系统及校内外的践行活动,用科学的心理评价跟踪系统测评学生STP成长项目实施前后的变化,探索提高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人格健全发展,提高中职生就业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法。
二.项目实证性研究
本项目在实施前后采用心理教育研究所提供的《学校心理综合素质测评指导系统》,进行职业价值观、情绪稳定性测量、人际交往能力测量、应付方式、学习品质和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测量等六方面的测评,通过对学生“学习(Study)—训练(Training)—践行(Practice)”三个环节的指导并进行前后期学生心理指标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践行成长历程,使学生在自我奋斗中不断提升能力、在自我教育中逐渐成熟、在自我成长中感受快乐,准确反映项目实施的效果。
1.现取样本个体,如高考失败者或大龄社会青年的中职生为一个班。
2.通过STP独具特色的课程方案实施,采取团体训练和个别辅导及职场生存体验几种方式从认知重建过程,还是策略训练过程中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及互相评价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自我,在个体体验和感悟行为上达到预期目标。
3.前后期测试成果比较
项目采取动态式行动研究,在训练前后期使用半结构设计访谈和结构式诊断和训练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并汇总测量结果。对研究所采集的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通过数据分析,“职业价值观”总分及其美感因子、智力刺激因子、独立性因子、社会地位因子等的前测和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说明本项目样本所选学生在职业价值观倾向上均反映出他们的工作目的和价值,过程中不断追求到美的东西、得到美感的享受;不断进行智力的操作,达到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的干扰;需要在岗位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他人的重视与尊敬;同时工作的价值希望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量。可见,样本主体在职业价值观上是多元化的。
从人格特征看,其内向与外向型因子、怯懦与果断型因子的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从人际交往能力看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从学习品质方面看,其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0.01
三.结论
总之,项目实施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基本成熟,甚至达到顶点;情感迅速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情感反应丰富而强烈;意志的自觉性、目的性、坚持性和果断性等品质得到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得出如下结论:
1、中职生成长训练与其心理适应能力、情绪稳定性、应对方式等存在显著的相关,表明这几项心理指标可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同时开展项目STP成长训练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篇9
[关键词]创业教育 普适性 分层教学
[作者简介]李昆益(1972- ),男,河南开封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创业教育;姬忠莉(1980- ),女,河南焦作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基于学生主体分析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证研究――以常州高职园区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a/2011/01/0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02-02
一、对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再思考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两种倾向。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业教育改革也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和亮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创业教育在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相对发达国家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而言,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经调查发现,当前高职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简单化的表层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或开展流于形式的创业讲座、创业金点子及创业策划大赛等活动。由于这些做法存在着时间短、内容浅、实践少等弊端,学生参与过程中仅仅只能了解一些肤浅的创业概念,无法学习到比较实用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另一种是功利化的狭义创业教育。这种教育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重点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创业,把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教授学生如何创建企业,过于注重创业技能及创业流程的传授,过分关注大学生创办企业实体以及参与创业的学生数量,而忽略了创业教育的普及性、渗透性和全程性。
2.高校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之所以存在两种倾向,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可见,高校创业教育并非是一种“精英型”的特殊教育,而是一种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教育手段。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教育,应回归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并非急功近利式地培养“速成企业家”。
3.分层教学是高职院校开展普适性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实施普适性创业教育,使所有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创业需求和个体特质差异,创业教育对不同学生创业素质的要求应是有层次的。多数高职生只需要具有较强的岗位竞争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实施普及型创业教育就可以满足;而对少部分创业倾向比较强烈的学生,就需要在普及型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再实行“精英型”创业教育。由此可见,分层化教学是高职院校开展普适性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创业教育的最终效果是在不同学生身上分层次体现:100%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创业普及教育,树立起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10%~15%的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创业课程或实训,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3%~5%的学生加入学校的创业团队,接受针对性的创业实战训练,在校期间或者毕业后较短时间内就能够自主创业。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分层化的依据
1.高职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现状调查。为了解高职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现状,课题组对常州高职园区的5所高职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80份,收回1430份,有效问卷1139份,样本覆盖了5所高职院校90%的专业。其中关于创业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约有10%左右的学生对创业课程“非常感兴趣”或者具有明显的“创业意向”,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需求强烈并希望在学校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有62.34%的学生对创业课程“比较感兴趣”或表示“有机会就参加”,同时有78.05%的学生认为创业知识和技能“应该学习,以备创业用”或“对自己有用”,这说明约70%左右的学生对创业教育有需求但并不强烈;另外,有26.60%的学生表示对创业课程“无所谓”或“没兴趣”,有10.98%的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说不清楚”或认为“没必要学”,说明这少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没有需求或者没有意识到需求。可见,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别,该差别可以作为高职创业教育进行分层教学的依据。
2.高职学生创业素质测评。由于遗传、成长环境等生理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个体在性格特点、能力及行为倾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创业测评系统,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潜在创业能力从不同纬度进行测定和评价,可以指导学校对他们实施针对性创业教育。课题组选取来自21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采用北京溢润伟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创业之旅――创业测评系统”对随机抽取的150名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测评,其结果如表2所示。测试结果显示,高职生的创业素质和潜在的创业能力也存在一定层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可以作为高职创业教育分层教学的根据。
三、高职普适性创业教育下的分层化课程体系
1.创业教育分层教学的含义。创业教育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创业素质及能力结构的差异、创业教育需求的不同,分层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差异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化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接受到各自所需的创业教育,从而最终实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目标。
2.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分层。根据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调查和大学生创业素质测评结果,可以将高职创业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这一层次属于普及式的基础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创新方法、了解企业的基本形式以及理解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旨在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激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提升他们的行动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第二层次为“创业通识教育”。这一层次属于创业教育的提高阶段,面向具有一定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思考商业构想、了解企业环境及创办企业流程、掌握识别和把握商机的基本技能。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具备对社会经济及商业发展的分析及预测能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企业家式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第三层次为“创业职业训练”。该层次是高职创业教育的最高阶段,主要针对创业意愿非常强烈或者正在创业的学生。这个层次主要侧重于“创办企业”“维持企业”“发展企业”等企业各个阶段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人、财、物、时间、空间的合理组合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的经营管理能力。该阶段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助其成为事实上的创业者(或企业家)。
3.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层。满足不同层次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实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化,需要围绕创业教育的分层化目标对高职创业课程体系进行重组设计。根据创业教育每个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将“基于创业过程”开发的12门创业教育课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分别归属于创业教育的3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4门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各2门),如下图所示。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角度讲,每门课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素质通过课程模块组合实施针对性教学;从结构逻辑角度讲,三个层次由浅入深,逐步提升,从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到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结合行业进行实战演练。这种模块化、组合型、系统性的分层创业课程体系能够很好地实现高职创业教育的普及。
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依据高职创业教育三个层次目标以及课程特点,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层次的创新创业意识课程,可以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普及创业理念;第二层次的创业通识课程主要是面向对创业比较感兴趣并有一定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的创业技能训练课程。该层次课程可以针对各个专业不同特点及学生兴趣爱好设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也可以与一些专业课程进行融合教学;第三层次的创业职业课程是为已经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或者经历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的创业技能提升课程,可以按照行业特点作为选修课程或专项创业实战指导课。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2]刘帆,李家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类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3).
篇10
关键词:考试作弊 诚信 诚信危机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
考试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大学生考试,不仅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测验教师教学水平适宜程度,所以学生考试环节对整个教学流程有一定的总结性,但是由于现代学生急功近利,不惜采用作弊手段达到成绩合格的目的,从我院一个校区的教务系统可以看出2010年2月因为作弊被记过处分的有10位、2011年3月因为作弊被记过处分的有21位,2011年7月因为作弊被记过的同学有28位。,但是还有部分老师监控暗中没有抓作弊,80%的同学都有一定的作弊动机,学生作弊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例如:手机短信、MP3,无限耳机等。形式越来越隐蔽,考生把考点记录在桌子角,手心甚至大腿上,考生为了考试想尽一切办法。作弊不仅仅是考试问题,而是学生的诚信问题,有同学看到别人因作弊心里不服气,感觉自己吃亏, 长此以往,民办院校的学风世风日下,学校是诚信教育的最好土壤,不应该滋生不道德的意识,更不能助长不诚信的行为。
二、 民办院校大学生作弊成因分析
1. 社会成因分析
(1)诚信价值观的缺失
诚信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民族文明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诚信道德,出现了经济体制和道德观念的严重错位,再加之现代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诚信价值观在对于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没有价值和意义。由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处于完善阶段,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
(2)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失信行为泛滥
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不完善,人们的契约观念淡薄,法律制度对于道德缺失行为监管不到位,出现道德真空状态,不诚信的行为比比皆是,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法律制度对于失信行为的处理不到位,造成了人们在面对经济与诚信问题的时候,往往弃诚信而选择经济利益,民办院校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不够完善,往往会在学校内效仿,所以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失信行为的泛滥是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客观原因。
2. 家庭环境影响
现代的学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过分的注重学生的心智发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部分学生家长由于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出现不诚信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家长不诚信,何以教育孩子诚信,所以学生家庭不诚信意识是导致学生失信行为的愿意之一。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民办院校的学生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差,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不足,在面对利益和矛盾抉择的时候,往往由于意志不坚定,出现考试作弊,就业不诚信以及助学贷款失信等行为。
由于现在的民办大学学生,是在祖国和家庭的呵护中长大,没有经历挫折和磨难,面对问题,没有勇气承担相应的责任,缺乏责任感和主人公的意识,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契约观念较弱,所以,学生的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是导致不诚信行为的主观因素。
4、学校管理机制成因
民办院校经历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民办院校过分的注重发展和声誉,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轻视甚至忽视道德教育。民办院校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师德师风令人堪忧,而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处事方式,所以,民办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以及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诚信状况。
三、完善民办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对策:
1、民办院校加强管理制度,完善教育理念
民办院校要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契约观念,对于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要及时的阻止和处理,防止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泛滥,民办院校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完善,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民办院校每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不仅要做,而且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贯穿到学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学生的综合测评的结果作为学生进步与否的标准之一。
2、建立和完善学生诚信档案
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对于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要严肃处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要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而且要将学生的诚信档案和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挂钩,让学生意识到不诚信的危害,树立诚信从我做起,杜绝不诚信的行为意识。
3、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树立教师榜样作用
民办学院的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诚信从教师做起,在注意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民办院校的教师在注重提升师德师风的同时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树立一定的典范,塑造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教师的诚信意识才能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逐渐的使诚信意识内化,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民办院校的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的转变,也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成员不断的努力提高,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2】王锡金,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10: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