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

篇1

校本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一种新形式,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对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学校行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它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课程改革以来,实践一再证明,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培训必须以技能改变训练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新技能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在于研训一体,有效地将培训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研究中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对传统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培训、教学、教研,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

第一步,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学初,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与部署下,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研训的几个基本“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研训规定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主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是校本研训的基础,保证了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深度。

第三步,明确任务,达成共识。

确立了研训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研时进行交流。接下来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第四步,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训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教师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等,为总结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研训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

第五步,深化研讨,总结反思。

主题研训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训主题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阶段的研训主题。

篇2

1高校水暖工程预算课程内容和特点及不足

1.1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以基本建设工程造价的形成规律,编制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性的专业课,它是确定每一建设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投产所需全部水暖单位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国家对基本建设这一新增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核算,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工具。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在建设领域建立基本建设预算的必要性,能够独立地编制基本建设预算文件,正确确定基建产品的价格,具有分析和解决建设预算工作问题的能力,做好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熟悉掌握其它专业课的知识是学好水暖工程预算这门课程的前提。本课程一般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环节。

1.2课程特点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面广,实践性强,政策性强。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与其它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同时,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必须抓住主要问题来学习,也就是抓主水暖识图、定额与水暖工程预算编审方法等问题的学习,此外,还应注意到工程造价实施“动态管理”的特点,应使学生密切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编制水暖工程预算的有关规定来进行学习,并且要结合实际工程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作业,以加强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1.3不足之处

水暖工程预算课程一般分解为理论课程和上机实验课程两个基本环节,但是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水暖工程预算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往往是脱节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一般高校的给排水专业培养方向都是传统的培养工程设计和施工,所以对预算不是很重视,而现在的形式是建筑行业分工细化,用人单位都希望招收有经验的员工。②学生对建筑绘图识图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导致预算课教师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巩固专业知识的。③传统的学习软件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庞大的专业软件更新费用又成了实践课程的难题。④由于本课程的学时少,一般任课教师都是兼任教师,而本门课程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和软件以确保专业的时效性。这就增加了老师备课的负担。⑤课程实践是个难题,本课程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完课应该马上参加课程实习,而大多数学校没有资源和条件。

2课程改革的思路

2.1课堂内容的改革

对于水暖工程预算这门课程,若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对预算政策法规系统性介绍,就会出现讲解内容比较乏味,重点不突出.因此在课程讲授之前,针对课时少让同学们课后自学预算政策程序等内容,同时教师上课时利用一些时间对同学进行测试,以查看他们的自学情况,上课时教师重点讲授专业识图和专业知识以及算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一定要联系实际,把小项目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全部演示出来。课后还要给同学们留一个类似的案例让他们作为一个课程作业来完成,教师过后再把正确答案公布给同学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疏漏和不足。

2.2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针对传统的学习软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问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现阶段用的比较多的软件就是斯维尔和广联达,一方面企业想宣传自己的品牌软件,而另一方面学生想利用自己的上课时间多掌握一门专业软件以适应社会,可以通过请企业来给同学们做教学和讲座,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可以在实验课更好的消化理论课的知识,让自己跟贴近社会。同时在课外举行相应的应用技能大赛,让土木类专业的同学都参与进来,提高同学们的核心竞争力,增进了学校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在职人员的专业差距,也大大的节省了学校购买和升级专业软件的经费。

2.3实践环节改革

理论和实验属于学校教育的基础,而实践则是真正让同学们接近专业、被社会认可的最好老师,如何让让社会实践不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调动广大教师和校友的积极性,让他们把一些学的比较好的同学送到公司去,让同学们从基层实习开始,一点一滴的去积累,逐步适应公司的工作,等到他们毕业时,他们会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当然这还需要学校、教师和校友不断的努力,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才能够最终实现。

2.4专业培养方案对本课程的支持

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学时为32学时,但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课程知识体系将于工程技术类、工程经济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法规等课程及知识范畴息息相关。该课程应结合上述课程,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结合水暖工程预算课程进行课程结构的搭建,形成以本课程为中心的模块课程。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部分简单工程实际问题,了解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造价控制的工作范畴,奠定实际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培养方案制定中,应将《给水处理工程》、《排水处理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排水施工》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作为前置课程,在本科阶段设置经济、法规、管理类课程,最后以水暖工程造价的课程讲授作为穿针引线的环节将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达到能够熟练解读工程图纸、掌握工程造价相关法律法规、会算量,懂套价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以案例形式将工程实践中造价管理的索赔与反索赔案例进行理论剖析,让学生深刻了解工程造价控制中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进度款支付、工程结算、决算等各各环节的形成与工作范围,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给排水专业工程造价人才。

3结论

篇3

[关键词]:BIM技术 高职高专 工程造价 人才培养

0引言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工程管理发展的方向,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正是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社会上BIM人才需求也愈发强烈。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高职教育课程中教授BIM技术才能实现BIM大规模教育和培训,才能够实现BIM才人的量级突破,才能够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因此,研究BIM时代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发展现状

BIM技术被誉建筑行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运用BIM技术将极大地提升工程决策、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减少失误,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百度百科上,对BIM是这样解释: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综合概括BIM就是建筑界的大数据,围绕着所有建筑行业,将会有一根线,将一切的环节穿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而这根线就是BIM。

据悉,BIM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运用。中国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到BIM概念,从2008年开始小范围逐渐被广泛提及,从2013、2014年开始,BIM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省市也逐渐一些BIM相关文件,促进BIM发展。最关键的是,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末,就企业而言,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就项目而言,90%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这预示着未来五到十年,BIM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行业的风口。

《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动BIM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支撑建筑行业技术升级,变革生产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建筑领域将进一步掀起BIM应用的热潮,不断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BIM在工程建设领域所带来的变化都在有序而紧张的进行中,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还在继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BIM时代,因此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企业输送大量的BIM人才。

2BIM技术发展对工程造价行业的冲击

对于工程造价行业,BIM技术将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将改变工程造价行业的行为模式,给行业带来一轮洗牌。从目前来看,BIM技术的引入对于工程造价行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2.1工程量更加准确透明化

工程造价的本职是对“量”和“价”的控制,量和价的调整取决于合同和规范。BIM作为一个工程工具,可以实现信息“输入-集成-提取”这对于造价中的计量工作是巨大的优势,极大的方便了量的提取工作。BIM的参数化特性满足了工程变更的特点,也方便了工程量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参与项目的各方,无论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咨询公司,所有通过BIM建模而得到的工程量是一样的。

2.2提高造价工作效率

某一建筑项目基于BIM的方案模型一旦建立完成,工程项目的工程量,BIM软件能够自动、准确、快捷的计算出来。BIM技术把造价工程师从先前的算量工作中拯救出来,节约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用于价值更高的询价、评估风险等工程项目增值工作。同时,BIM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各种不同造价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基于BIM共享平台各方的数据、信息、指令等可以较楸憷、便捷的实现转换,而不再是利用传统的纸质或者口头的传送方式。各种相关联的数据可以及时得到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各个项目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效率。

2.3工作思维和方式革命性的转变

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思维模式由数字造价向模型造价转变,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的设计阶段就建立一个标准的建筑模型,而这个模型应用于项目各个阶段,在招投标阶段,造价工程将造价信息输入模型中,得到工程量和施工图预算。到施工阶段通过对模型数据和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和更新,可以得到结算、决算造价信息和造价指标信息。工程完工后,该模型又可以保存到模型数据库中,为以后类似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而工作方式则从单人作战转变成多人协作。基于BIM平台,集成多专业的造价信息。造价工程师在BIM平台上,输入各自专业的造价信息,问题和记录也以模型为基础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减少重复建模一级沟通确认问题所消耗的时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某造价咨询企业或者造价人员掌握BIM技术时,他们将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当大多数造价公司或造价人员掌握了BIM技术时,那些没有掌握的公司或个人,将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为了避免出现刚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发生,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要引入BIM技术,才能保证适应时展需求。

3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是为企业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正式由于BIM技术的到来,改变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使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行业的新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3.1定位BIM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

技能型人才。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为了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能抢占先机,就必须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不管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还是建筑施工单位,他们在招聘时更需要的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的实用型人才,看中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服务于工程项目。

BIM工程造价人才强调两个方面的技能培养,一是工程造价技能,包括建设项目各个阶段计量与计价能力,工程造价管理能力以及合同管理能力;二是BIM技能,包括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生成能力,模型应用能力,应用BIM技术和方法协同工作的能力。

复合型人才。工程造价专业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一个专业。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应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具备一定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在BIM时代下,培养一批具有BIM意识、BIM知识的造价精英人才才是关键。唯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

高素质人才。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对工程造价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也更最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企业的发展,核心力量是人。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具有健康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适应工作岗位,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在BIM的广泛应用中,要及时提升自我,增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具有“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并希望这种精神能深入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行业。随着建筑行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呼唤“工匠精神”出现。企业发展和企业品牌的树立需要具有匠心精神的员工去实现。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3.2构建BIM技术融入的课程体系

大部分同学在选择工程造价这个专业时,并没有去过建筑施工现场,对建筑项目实施过程、工作环境等等很陌生。传统的理论教学只能通过图片、视频的手段加强学生对项目的认识。而校外实习课程也由于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很多院校放弃带领学生到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BIM技术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在虚拟的环境下,了解项目的三维状态,使平面教学走向立体化、可视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BIM技术如何引入到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呢?目前,在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引入BIM技术时通常是两种做法,一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如BIM概论、BIM建模、BIM软件应用;另一种方式是将BIM技术融合在对应的课程当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融入方式如表1所示。

3.3建立BIM技术的实训基地

由3.2我们可以看出,在构建BIM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融合了各方面的工程软件,要想真正将BIM引入教学,必须建立校内BIM实训中心。BIM实训中心需要硬件软件双剑合璧,硬件方面应具备能够满足各种软件使用要求的网络操作平台,软件方面需要开展相应的BIM实训课程,培养师资队伍。

于此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BIM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环境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最新的BIM技术信息,并掌握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提早接触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动态。

3.4建设BIM技术师资团队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精湛专业人才。在BIM技术师资团队建设问题上,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双轨道并行的方式。“引进来”一是指聘请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包括BIM研究专家、企业BIM总监、BIM软件研发总工、高校BIM专业带头人;二是指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指导引领校内专业负责人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类各级BIM专业培训、BIM技能坚定师资培训、BIM应用研讨会、参与企业BIM工程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

3.5基于BIM技术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以BIM技术为出发点,与BIM软件开发公司、BIM咨询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开展教师BIM技术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合作建立校内BIM工作室,引进企业BIM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研究完成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通过工作室这样的平台选拔优秀人才,长期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BIM人才,签订订单班。校企合作不仅使双方在BIM技术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也有利于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发展和普及。

3.6鼓钍ι参加BIM行业技能大赛

鼓励创新实践,紧跟国家“互联网+”的信息化战略,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推进BIM普及应用,加速人才培养,同时也为推动学生学习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的实践,近几年由各种软件公司如广联达软件股份公司、鲁班软件公司以及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举办的各种BIM技能大赛有所增多。每年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也会派学生参与竞赛,如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发现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渴望荣誉,赞美、被认可的心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与BIM行业竞赛,可以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通过比赛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为培养BIM工程造价人才提供保障。

4总结

BIM技术的到来不仅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建立BIM校内外实训基地,为BIM时代下发展的建筑企业提供高素质、专业性技能工程造价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2016(5):115-120.

[2]张金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J].2015(7):27-31.

[3]程b,李星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开发探索与研究[J].2016(5):242.

[4]刘海芳.BIM技术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影响[J].2016(6):11-13.

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能力开发;行为激励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137-02

在建筑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因此,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有效地开发职工的能力,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励职工自我发展与完善。只有通过这样的有效配置,才能使职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建筑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而奠定基础。

1 目前建筑企业职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管理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激励员工团结奋进。反之,如果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企业就如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在目前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以下将详细对此进行分析。

1.1 员工能力开发的方式较为单一

例如举办系列的技能学习课程、进行模范施工人员操作观摩学习、施工安全教育讲座等,这种较为单一的技术培训方式,不利于员工非智力能力的发展。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筑企业的员工还应具备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具有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才是企业向前发展的不懈动力,只有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攻破技术上的难关,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目前建筑企业员工能力开发中只侧重于技能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尽如人意的。

1.2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只是采用一些随意性的、偶然性的奖励方式,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同时也会使得激励效果大打折扣,使得员工与员工之间产生隔阂与分歧,不利于企业形成一支向心力强的建设队伍。

2 优化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与措施

要实现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方法众多,本文主要以对员工的能力开发和行为激励为例,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进行分析,有效地管理企业员工的方法及措施。

2.1 建筑企业职工能力开发的有效方法

在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优化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目标,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将员工的潜能激发出来,并且调动起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职工能力的开发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要获得优秀的建筑职工,企业首先就要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及学习氛围,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2.1.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力求结构完善。要激发建筑企业员工的能力,就需要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职工人力资源,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努力地工作。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将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与年轻有为的新职工安排到一起工作,以“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安排,利用这一方法,也可以保证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艺与技术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如果只依靠现有的人员,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必须要引进一些掌握了新技术的人才,将“新人”与“老人”相结合,才能保证建筑企业的活力与生机。同时,由于新职工的加入,也会激发老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热情是职工能力的组成部分,激发工作热情是能力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利用这种方式,就能促进员工积极地工作、互相的学习,发挥出自己的潜在才能。

2.1.2 专业技术的培训及经验交流。对于职工的能力,不能只顾使用,必须进行“再培养”,通过“再培养”,才能使各类建筑人员不断地获得新的能力。那么,专业的技术培训则是一条便捷的通道,例如常见的在职培训方式,主要有平时指导、会议、项目小组、集体活动等几种方式,建筑企业应该根据不同作业人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实际的方法。因为建筑施工部门与企业其他管理部门联系密切,所以应该定期与有关方面举行会议或前去参观,就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协调与理解。

2.2 职工行为激励的方式与方法

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不仅能培养建筑企业员工的良好工作行为,同时也能调动起职工之间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岗位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协调能力。常用的职工行为激励方式与方法如下:

2.2.1 物质性的奖励形式。物质激励方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激励方法,具体形式有季度奖、年终奖、全勤奖等,在采用这种物质激励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不同的人群来进行,因为不同人群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比较适用于基层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但是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或工程师,则需要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实行多元化的激励形式,才能促进高层人员不断地发展进步。

2.2.2 精神激励方式。人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也是分不同层次的,因此,在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善于结合员工的需求特点,利用精神激励方式,对职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肯定与表扬,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职工自身对工作进行肯定。同时,在进行精神激励时,要做到及时、准确、诚恳。特别是对相关技术部分的关键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双管齐下,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2.2.3 理想前途教育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管理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的交流座谈会上,就要对员工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工作,例如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增强员工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观念,还有集体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观念等教育,从思想方向上引导职工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尽量要多样化、丰富化、或者可以采取团队户外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观看先进劳模事迹的方式,让职工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与温暖,这样,职工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企业作出贡献。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企业职工优化管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员工制定好合适的激励方案与能力培养方案,通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激励方式,明确企业奋斗目标,凝聚职工向心力,奋发向上,为企业与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耿蕾.国有建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1,(1).

[2] 张立,刘炳南,张新生.关于国有建筑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点思考[J].建筑技术开发,2012,(2).

篇5

马裕,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78年参加工作,曾任平鲁区第二小学校长。1998年,上级调任马裕为平鲁区实验小学校长。上任伊始,马裕在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创一流环境,建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为宗旨,内抓管理,外树形象,逐步摸索出一条融常规教学管理、教学发展研究与师资培训为一体的新路子。

――继续开展“两整”工作,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一是在全校教职工中继续开展思想作风整顿和工作作风整顿。二是在学生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在家庭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少年”的“争三好、创十佳”活动,开展了“爱班级、爱校园、爱家乡”的“三爱”活动,培养学生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情操,为此,学校组织了《爱我校园做新世纪主人》的演讲比赛,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经常进行宣传、表扬,同时评选出三好学生和十佳少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程序,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一是使学校管理进入综合、全面、开放、多元、持久的状态,逐步形成以校长为核心,集体领导,分层负责,分级管理,群体参与,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最佳组合体。二是推出学校发展的“六大目标”和“六大工程”,“六大目标”是“办学理念现代化,管理手段优化,教师队伍优秀,办学条件优越,育人环境优美,教育质量一流”;“六大工程”是有计划地实施育人为主德育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生成才教育工程,课堂教学改革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教育教学信息化工程。

――加强师资业务培训,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近三年,有39名教师参加电大自考等专科、本科进修,有5名教师拿到本科学历证书,34名教师拿到专科学历证书。

――加大课改教改力度,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该校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狠抓常规教学,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观摩新课程教学,为引进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创设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他们称之为“三元”整体合力操作模式,就是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互相结合,学科、活动、潜在三类课程互相渗透,课堂、课外、社会三种活动互相促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尽管受到突如其来的非典冲击,但学生学科知识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有近一百名学生的作品在省市区报刊上发表,有8名学生在朔州市组织的英语等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得荣誉证书。由于办学质量的提高,该校在社会上赢得了较好的声誉,学生人数由去年的1800名,猛增到2160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2003年,学校投资2万元在校园西花池内塑了一座“腾飞”雕塑。同时在校舍走廊新增了英语对话、名人名言、学校制度等,加上原有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为师生营造了整洁优美、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工作学习氛围,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增加教学设施配置,强化信息化工程建设。2003年“校校通”工程安装完毕,并得到充分利用。新增的5个班级全部配齐“两机一幕”,音乐教室配置了电教语音演示板,仪器室新增了部分仪器,图书室购置了光盘音像设备、图书资料等,为学校教育教学夯实了基础。

桃李满园,书声朗朗;先生学子,融融一体。如今的平鲁区实验小学,主体建筑由行政楼、教学楼、配套楼三大部分组成,拥有标准化教室、实验室、仪器室、电化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少先队活动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活动厅等先进的教学场所,拥有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升旗广场及200米环形田径运动场等一流的体育设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来,马裕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荣获“山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山西省“雏鹰行动”好校长、“山西省骨干教师”,朔州市“模范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平鲁区“模范教师”好校长、“优秀教师标兵”等称号。

我们相信,平鲁区实验小学在以校长马裕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定能建成有特色的山西省名校。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程测量;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市政工程

中国分类号:H191

自国家2002年出台《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等一系列政策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职业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教改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最紧迫问题。《市政工程测量》课程传统的“先学后做、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在测量员工作岗位上有效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因此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进行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应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保持职业活动的完整性,打破课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教学方法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的体系[1]。

一、市政行业对测量员岗位技能需求

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一般泛指城市道路桥梁工程、管线工程、地下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电力照明工程等方面。通过走访苏州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苏州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工程公司、苏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施工企业,发现市政工程实际施工项目以道路、桥梁、排水管道项目为主,施工特点以建设外部环境复杂最为明显,交叉施工多。所调研的单位一致希望学校能培养出可直接上岗工作的毕业生。

《市政工程测量》课程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且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测量的基本理论,会使用常规测量仪器进行现场施工放样,从而使学生具有承担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测量的工作能力。通过调研发现,现场一线技术人员基本都是年轻人员,他们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工作经验明显不足,工作效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施工测量质量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不应有的重大经济损失[2];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测绘科技的飞速发展,公司的施工测量设备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已配置全站仪取代了经纬仪,还配有GPS、电子水准仪等先进设备,施工测量数据处理手段也不断出新,配置了专业测图软件,如RBCCE、CASS、MAPGIS等,技术员对计算机的灵活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工程测量重点由传统的施工期间放线转变成工程全过程测量,工程监测日益受重视。

从近几年公司招聘学生的就业岗位来看,90%学生的就业去向在施工一线从事测量员、施工员、资料员等工种。《市政工程测量》课程选用北大版高职高专土建系列规划教材,该教材具有较宽的专业适应范围,既有较完整的科学理论,又注重能在市政工程中实用,并力求反映当代测量学科的新技术,所选内容有一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通俗易懂。教材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型的原则,共分10个项目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市政工程测量基本知识、水准测量与高程测设、水平角度测量与测设、水平距离测量与测设、坐标测量与测设、场地测量、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测量、市政管道工程施工测量、市政桥涵工程施工测量的相关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操作,并配套了相关的单项技能训练[3]。教学内容全面,知识体系完整,符合施工现场的技术需求,但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学生就业后不能直接胜任测量员工作岗位。教学内容选取正确,人才培养目标却不能实现,通过教学反思发现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取上存在问题,教学中过度注重知识体系,使理论讲解与现场实际脱节,问题分析过于理论化,难以直接从工程项目现场测量问题的角度去讲解工程测量问题,难以实现理论、方法与工程测量问题求解一体化。现有市政工程测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场工程实际应用需要,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路。

二、课程改革探讨

为有效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指出工学结合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从而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现有4+1学制教学模式,《市政工程测量》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学期实际授课课时为60课时理论知识传授和2周实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学内容难以涵盖工程项目建设准备工作、方案制定、方案实施、工作调整、任务验收、资料整理等所有测量员工作岗位应完成的具体工作内容。因此需加大课程的课时安排或借助4.5+0.5学制培养模式,在0.5学年增加专业测量实训,一方面接近顶岗实习,另一方借此复习在第3学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二次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

古有“眼高手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美国学者M・希尔伯曼曾说过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能收获80%,给别人讲授后90%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根据人的这一认知规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在1999年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上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中提出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市政工程测量》课程是市政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专业技能核心课程,非常适合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行为导向型教学法。

对市政工程测量员工作岗位技能进行分析得出学生应该具备的主要技能是工程施工放样、变形监测及地形图应用。针对以上三项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传统教材内容解构重构,实现教学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实施过程”为中心[4]。将教学内容按职业活动分为6大模块(见表1),每一模块分为若干单项任务,各项目内容彼此有关或无关,项目涉及的“能力点”和“知识点”逐步增加,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逐渐增加。简单的能力用较多的时间学习和练习,越往后越快,在多个项目的反复操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循环,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确立和巩固,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5]。

上述能力目标着重对学生工作岗位关键能力的培养,从而避免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现状。学生在单项工作任务完成后,将活动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梳理,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和定量理论,而且能熟练应用现代测量技术体系去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将其所学知识实质性地应用到现场工程实际中。每个模块的工作任务相对独立,每个模块结束时学生均能实现独立目标,教师也能较好的实现考核与评价。

三、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设计

传统的项目教学是“实践检验真理”、“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的理念,这种模式理论重于实践,知识重于技能,结果重于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单项职业技能较好,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这种课程模式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花在打理论基础之上,实践停留在单项技能训练上,个个是“神”,却不能实战。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模式把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是一种“建构式课程模式”。教师在其中起着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辅导者和评价者等多重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重构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就业所必备的工程测量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学生既是“神”,也能投入实战,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四、教学评价改革

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进行改革。《市政工程测量》课程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按理论成绩40%、实践成绩60%的比例取值,实践考核部分引入平时小组实训考核成绩和个人操作考核成绩,按小组成绩40%、个人成绩60%(专项技能,与考工考核要求一致)的比例取值。理论考试试题侧重于知识的应用,采用半开卷,即只能看平时作业工作页,不允许看教材和其他复印材料。此方法避免了考试突击和考试作弊现象,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效果良好[6]。专项技能考核采用二合一的方法,即实训报告、实践操作考试结合。增加实践动手能力考核,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实训中动手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使用仪器的熟练程度与往届生相比有明显提高。个人实践操作考试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鉴定中级测量员考核标准相结合单独评定,合格者颁发岗位从业资格证书。

通过对高职高专《市政工程测量》课程教材内容进行解构重构,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管理,构建了职业活动的完整性;以工程思维设计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实施过程”为中心,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具备了较高的施工测量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了在测量员工作岗位上毕业就业零距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2007年:5

[2]黄羚,尚颜亮.现代路桥施工测量职业技术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88-89

[3]刘宗波,蒋来福.市政工程测量[M].北京:北京大学,2012年:前言

[4]王丽英,王崇倡.项目教学法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工程2013,22(1):94-96

篇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有效预防火灾,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照本规定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第三条 公*、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广电、安全监管、旅游、文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依法组织和监督管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纳入相关工作检查、考评。

各部门应当建立协作机制,定期研究、共同做好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第四条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当符合全国统一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的要求,主要包括:

(一)国家消防工作方针、政策;

(二)消防法律法规;

(三)火灾预防知识;

(四)火灾扑救、人员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

(五)其他应当教育培训的内容。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公*机关应当履行下列职责,并由公*机关消防机构具体实施:

(一)掌握本地区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

(二)协调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三)会同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四)定期对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和专(兼)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的负责人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第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将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教育培训规划,并进行教育督导和工作考核;

(二)指导和监督学校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三)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

(四)依法在职责范围内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七条 民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减灾规划并组织实施,结合救灾、扶贫济困和社会优抚安置、慈善等工作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二)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各类福利机构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三)负责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登记,并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内容;

(二)依法在职责范围内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九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和监督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城市燃气企业、物业服务企业、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单位和城市公园绿地管理单位等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将消防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纳入建设行业相关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及考核内容。

第十条 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创作优秀消防安全文化产品,指导和监督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娱乐场所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一条 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和协调广播影视制作机构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作、播出相关消防安全节目,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指导和监督电影院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二)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和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内容;

(三)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纳入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及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第十三条 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和监督相关旅游企业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督促旅行社加强对游客的消防安全教育,并将消防安全条件纳入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相关行业标准,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及考核内容。

第三章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第十四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机构和人员,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按照下列规定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一)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职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三)对在岗的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四)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其他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单位对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应当将本单位的火灾危险性、防火灭火措施、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的操作使用方法、人员疏散逃生知识等作为培训的重点。

第十五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一)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二)在开学初、放寒(暑)假前、学生军训期间,对学生普遍开展专题消防安全教育;

(三)结合不同课程实验课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四)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站参观体验;

(五)每学年至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六)对寄宿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用火用电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至少确定一名熟悉消防安全知识的教师担任消防安全课教员,并选聘消防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消防辅导员。

第十六条 中小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应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保证课时或者采取学科渗透、专题教育的方式,每学期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小学阶段应当重点开展火灾危险及危害性、消防安全标志标识、日常生活防火、火灾报警、火场自救逃生常识等方面的教育。

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当重点开展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基本知识和灭火器材使用等方面的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采取游戏、儿歌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幼儿开展消防安全常识教育。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安全专题讲座,在校园网络、广播、校内报刊等开设消防安全教育栏目,对学生进行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知识、火灾自救他救知识和火灾案例教育。

第十八条 国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消防类专业或者开设消防类课程,培养消防专业人才,并依法面向社会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人民警察训练学校应当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开设消防基础理论和消防管理课程,并列入学生必修课程。

师范院校应当将消防安全知识列入学生必修内容。

第十九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一)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

(二)在社区、村庄的公共活动场所设置消防宣传栏,利用文化活动站、学习室等场所,对居民、村民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三)组织志愿消防队、治安联防队和灾害信息员、保安人员等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四)利用社区、乡村广播、视频设备定时播放消防安全常识,在火灾多发季节、农业收获季节、重大节日和乡村民俗活动期间,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确定至少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具体负责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第二十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物业服务工作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单位员工和居民参加的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一条 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同一建筑物,负责公共消防安全管理的单位应当对建筑物内的单位和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二条 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医院、客运车站、客运码头、民用机场、公共图书馆和公共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对公众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一)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等处的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标识等;

(二)根据需要编印场所消防安全宣传资料供公众取阅;

(三)利用单位广播、视频设备播放消防安全知识。

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单位,应当对服务对象开展经常性的用火用电和火场自救逃生安全教育。

第二十三条 旅游景区、城市公园绿地的经营管理单位、大型群众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在景区、公园绿地、活动场所醒目位置设置疏散路线、消防设施示意图和消防安全警示标识,利用广播、视频设备、宣传栏等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导游人员、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应当向游客介绍景区消防安全常识和管理要求。

第二十四条 在建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一)建设工程施工前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二)在建设工地醒目位置、施工人员集中住宿场所设置消防安全宣传栏,悬挂消防安全挂图和消防安全警示标识;

(三)对明火作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四)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在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配合施工单位做好上述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第二十五条 新闻、广播、电视等单位应当积极开设消防安全教育栏目,制作节目,对公众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第二十六条 公*、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安全监管、旅游部门管理的培训机构,应当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第四章 消防安全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面向社会从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的,应当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批准,并到省级民政部门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第二十八条 成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条件,有规范的名称和必要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一百万元以上;

(三)有健全的组织章程和培训、考试制度;

(四)具有与培训规模和培训专业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员队伍;

(五)有同时培训二百人以上规模的固定教学场所、训练场地,具有满足技能培训需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和器材;

(六)消防安全专业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前款第(四)项所指专(兼)职教员队伍中,专职教员应当不少于教员总数的二分之一;具有建筑、消防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五年以上消防相关工作经历的教员不少于十人;消防安全管理、自动消防设施、灭火救援等专业课程应当分别配备理论教员和实习操作教员不少于两人。

第二十九条 申请成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应当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受理申请后,可以征求同级公*机关消防机构的意见。

省级公*机关消防机构收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移送的申请材料后,应当配合对申请成立消防安全培训专业机构的师资条件、场地和设施、设备、器材等进行核查,并出具书面意见。

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有关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规定,并综合公*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书面意见进行评定,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条 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规定,开展消防安全专业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开展消防安全专业培训,应当将消防安全管理、建筑防火和自动消防设施施工、操作、检测、维护技能作为培训的重点,对经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培训证书。

消防安全专业培训的收费标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法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管理,监督、指导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依法开展活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定期组织质量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监督评估情况。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评估时,可以邀请公*机关消防机构专业人员参加。

第五章 奖惩

第三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单位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职工,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广电、安全监管、旅游、文物等部门不依法履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职责的,上级部门应当给予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部门和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根据权限依法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建议有权部门给予处分。

公*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在协助审查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工作中疏于职守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四条 学校未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教育、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其改正,并视情对学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 单位违反本规定,构成违反消防管理行为的,由公*机关消防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批准擅自举办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或者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在培训活动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依法予以处理。

篇8

当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原定于清水县2000年、张家川县2002年实现“两基”达标,经请示省政府将清水县推迟至2002年、张家川县推迟至2006年。

2006年,张家川县实现了“两基”达标,该县“两基”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天水市两区五县整体实现了“两基”达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到2010年,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入学率99.92%,巩固率99.39%:初中入学率99.45%,巩固率98.75%: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4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7.78%:和2000年相比.生均校舍面积小学增加了40.5%以上,初中增加了25.54%;小学师生比由25.11:1降为20.74:1,初中师生比由21.57降为16.7:1;生均仪器设备值初中增加了4.86倍,小学增加了2.5倍。

这是奇迹。天水市经过十几年的“两基”攻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两基”达标之后,天水市全力做提高”两基”整体水平的文章,做到“四不”(即“两基”机构不撤,队伍不散,投人不少,力度不减),促进“两基”工作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个都不能少。控辍保学保出的效果

“两基”攻坚,对天水市来说是一场硬仗.为了打好这场硬仗,控辍保学是其中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市、县、乡、村四级全面落实了学生入学通知书制度、流失学生报告制度和劝返制度,层层签订了控辍保学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了县、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校长包校,教师包学生的“四包”责任制,采取法律控辍、责任控辍、扶贫控辍、质量控辍、爱心控辍等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普及程度,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2006年5月22日,在张家川县举办的第16期宗教人士专门培训班上,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市长作了“两基”专题讲座,市长语重心长地阐释了“两基”工作的重要性,号召每位阿訇投身到“两基”攻坚工作中来,充分发挥阿訇在信教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上门动员辍学学生重返校园。正是宗教界人士的踊跃参与,使广大信教群众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控辍保学助了一臂之力。

清水县针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难、管理监护难、督促学业难、健康安全难、学校教育难”等“五难”现象,于2008年全面启动了“留守儿童之家”工程.通过聘请家长、开通亲情电话、开展帮扶活动等形式,三年来,全县共结成帮扶对子5386个,资助贫困学生305人次,资助金额4.53万元,全县共劝返小学生39人、初中生1378人。

秦安县在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县长助学基金、冯绳武奖学金等教育爱心基金,秦安县县长助学基金从2004年至今共提供救助金额175万元:“深圳――甘肃助学基金”资助中小学生369人,资助金额8万元。

改善办学条件:超前的战略性决策

如今.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在天水市已经成为现实。

2004年12月17日,天水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会议,作出了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决定,从当年起,用三年的时间集中财力、物力,大打危房改造攻坚战,全面消除2003年全市普查出的29.5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当时,全市征收超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共计5965.5万元,其中70%用于教育。除此之外,市财政还拿出1200万元专款用于危房改造,经过三年努力,全市共筹措各类危改项目资金26214万元,实施项目848个,改造校舍42.539万平方米,其中改造D级危房29.5万平方米.

教育优先发展就是要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清水县为了加快教育基础建设进度,把近几年县政府积累统建政府办公大楼的2400万元也划拨给了教育项目建设:县上先后给县五中等27所学校无偿划拨建设用地206亩,操场用地249.18亩,解决了部分学校校园生均面积不达标、部分学校场址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天水市新华门小学教学楼由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安赛乐米塔尔无偿援助107.3万欧元,卢森堡大公国捐资10万欧元,仅用10个月时间建成。新建教学楼采用钢架结构、抗震性能高、墙体节能、通风透气、采光效果好、集雨节水、种植屋面、装修环保、外形美观等先进的设计理念,新建校舍成为抗震、绿色学校的一个范例,这栋教学楼被人们形象地喻为天水市学校建筑的“鸟巢”。现在,这所学校按照教学区、运动区规划设计,还有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学校拥有图书达到28860册,科学教学实验室按二类标准配备,有计算机126台,已成为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的标准化学校。

农村学校的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拥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法国马大夫之家投资51万元为清水县山门中学修建了澡堂,成为全市山区第一所拥有洗浴设施的学校,师生们不再为洗澡发愁了。

布局调整,天水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7年,天水市有中小学2873所,在校学生69.68万人。教职工3.4万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生源逐年递减,县城尤其是两区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严重等问题给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2008年“5・12”大地震使全市1802所学校遭到了损毁。为此,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初制定了《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把学校灾后重建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同步实施,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仅见证了天水市各级党政领导为教育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考验了全社会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毅力。在这场硬仗中所产生的一组组数字是被感情激活的符号,是与自然和谐的乐章,是用民族精神筑成的铜墙铁壁……

35位领导与35所灾后重建重点学校的故事。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之后,天水市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决定,市四大班子的35位领导每人联系一所灾后重建重点学校,主要协助县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监督检查规划设计及招投标、建设质量,协调解决建设资金,为基层作出了表率,保证了各学校维修重建任务的按期完成。

清水县青莲附中是市委副书记张应华的联系点,大地震已经过去3年了,但张应华书记到学校

检查灾情的一幕让校长金东林仍记忆犹新:“张书记看到学校师生在帐篷里、树荫下学习时,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组织把你安排到这儿,你要勇挑重担,尽全力搞好学校各项工作。随即将身上所带的2085元钱放到我手中,这是他随身带的所有的钱,我看得清清楚楚,最后5元钱是张书记从身份证的夹缝中掏出来的,我接钱的时候手在颤抖,我接过的是一分浓浓的情谊和一种精神的震撼。”

7.31亿元与340个重建项目。据了解,三年来天水共实施落实资金的中小学灾后重建项目有340个,总投资73144万元,计划改造面积5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340个项目全部完工,占落实资金项目的100%,全市中小学落实资金的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为了保证项目的实施,市领导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奇若很风趣地说自己是分管厕所的市长,他亲自负责抓“儿童美德工程”的实施。一次,他在秦州区七里墩小学了解到学生使用卫生纸有困难时.当场表态由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各拿5万元解决全市10所项目学校的暂时困难。他在麦积区花牛中心小学调研,当了解到厕所粪便无处排放的困难时,当即给南山花牛苹果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打电话,协调其在示范基地专门划出一块作为农家肥无公害试验基地,让基地和学校双方受益。2010年8月25日,郭奇若陪同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李玉堂一行参观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教室、学生食堂、宿舍和卫生间,在学生宿舍,郭市长皱了皱眉头,突然问校长.盲生出人怎么办?校长汇报了一些应对措施后,郭市长立即提出每一个教室、宿舍、卫生间门上和课桌上都要贴盲文标志,学校主要通道要设计盲道,他还很细致地用手比划着标志的位置,做进出门槛的演示。他嘱咐校长:我们的每一个细节一定要人性化,为孩子作温馨提示,体现我们的服务。

10天=1802所受灾学校的项目建议书。为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吃住在招待所,封闭起来作规划,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吃工作餐,在10天之内编制完成了1802所受灾学校一校一册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受灾情况和重建需求,整整7000多册项目建议书饱含着教育行政部门干部的心血和汗水,为争取和实施项目提供了样本支持。

144天建成一所学校.与时间赛跑的速度创造了天水校舍建设史上的奇迹。2008年11月17日,由北京广济寺捐资90多万元重建的秦州区皂郊镇杨集村弘慈小学举行落成典礼。该校建成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教室、教师办公室及宿舍482平方米,安装供暖锅炉一套,校园面积由原来的1800平方米扩展到3080平方米.该校成为秦州区第一所用锅炉供暖的农村学校,也是全市灾后农村学校校舍重建的样板工程。

从2176所减少到1779所,布局调整调出新气象。借灾后重建的机遇,天水市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县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采取“撤、并、挂、建”等措施,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中小学由2005年的2176所调整到1779所,减少了18%,完全中学中有5所学校实现高、初中分离,有55所农村初级中学具备了寄宿条件,满足了28661名学生的住宿问题。

秦安县坚持教育布局调整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学校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及早规划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先后无偿划拨城区学校建设用地313亩,完成了县二中、职校、兴国一小、三小、四小改扩建和兴国中学、二小、县二幼搬迁新建工程,河西三中和桥南初中新建项目正在施工。同时,争取项目资金467万元,为72所学校配备了图书、多媒体器材等教学设施,在兴国中学等学校建立实验室13个。去年以来.共建立各类实验室80余间,购置图书60余万册。

清水县三中原是一所独立初中,校园狭小,三面公路环绕,一面毗邻河道,学校发展空间受限。2008年“5・12"大地震后.县委、县政府无偿划拨土地80亩易地新建县五中.新校建成后将小泉中学、太坪中学撤并到县五中,在校学生规模达到2600名,教学班54个,教职工163名,寄宿生1006名,学生公寓、餐厅宽敞明亮,整洁卫生。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长到清水县五中看望孩子后感慨地说:“原来想娃离家远了,担心挨饿受冻。一看才晓得娃享受着大学生的待遇哩!学校挪到城里真好哇!”

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和培养是抓手

教师就是学校发展的生产力,是教育软实力,近几年天水市教育局把培训和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天水市教育局局长李淳介绍,市教育局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一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走出去培训,积极参加全国、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班,举办校长论坛,组织校长到外地院校进修,与陕西省西安市教育局、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签订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两年中选派264名校长、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挂职锻炼和蹲点学习,五年来有590名校长取得了校长岗位培训证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三是先后聘请王文湛等27名全国知名专家和教授来我市举办专题讲座,对骨干教师和校长进行培训;四是有18000多名教师接受了网络培训;五是通过各类培训项目培训教师8000多名。

通过这些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2000年到2010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增长了5.29、14.86、34.21个百分点。至2010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18829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12962名,占68.84%,初中专任教师10892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6249名,占57.35%。

教育公平:“两基”攻坚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教育公平是天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了解,截至目前,天水市有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残儿2086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1237人,随班就读的849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2.25%。这一数据也是天水市党政领导破解弱势群体接受良好教育难题的重大举措。

近三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先后筹资和投入特殊教育的资金达4732万元,支持特教学校建设。2010年“六一”节,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天水市委书记张景辉听说市特教学校整体搬迁配套资金缺口较大的困难后,个人带头捐款3000元,并动员和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为市特教学校奉献爱心,前后三个月时间,社会各界共捐款1200多万元。2010年9月,总投资4280万元、占地面积29.4亩、总建筑面积达1.43万平米的市特教学校全面建成,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餐饮楼等教育教学设施配置先进,生活服务设施齐全,成为天水乃至全省最好的特教学校。同年,还建成了甘谷县特殊教育学校,添置了价值80万元的康复训练设施设

备,武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新购进了价值10万元的调频语训系统发射机、接收机等设备。

与此同时,在“两基”攻坚中.天水市独辟蹊径,不仅注重引资,更着眼于引智。SOHO中国基金会和天水市教育局合作.于2008年初在天水市实施儿童美德工程项目,该项目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精华,借鉴和融合现代思想理念,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主要面向5到9岁学龄儿童的美德教育活动。儿童美德工程包括学校文明卫生间、儿童美德教育课程和阳光学子工程三个子项目,文明卫生间项目主要在秦州、麦积、清水、甘谷4个县(区)的45所小学实施,总投资976万元,建成45个卫生间.卫生间分为水冲式和生态旱厕两种,水冲式主要用于城市学校,生态旱厕主要适用于农村山区缺水学校.两种卫生间统一建筑样式、工程造价、建筑面积和厕位等标准.均配有洗手设施。儿童美德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了未来社会对人的美德要求和内容.并把这些美德具体细化成明确的19种美德,已在全市226所项目学校实施,接受美德教育的小学、幼儿园学生约61000名。各项目学校建立了卫生间管理使用制度.制定出了教学计划,设立了教研组,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SOHO中国基金会先后出资近1042万元,在北京对天水市1167名教师和校长进行了儿童美德教育教师和校长(辅导员)培训。SOHO中国基金会还于2009年12月在天水师范学院设立"SOHO助学金”,首批为200万元,支助1000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女大学生,旨在通过资助使这些女大学生毕业后能在西部贫困地区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为西部农村教育提供师资的支持。儿童美德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参与体验的教师、学生、家长获得了成功和提高,而且使天水市教育系统探索出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篇9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纷纷启动,并出现了各种农村社区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明确了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农村新型社区是在规划引导下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落形态。同时该规划将农村新型社区划分为两类:在城镇规划用地内选址,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城镇聚合性社区,以及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村庄改造而形成的村庄聚集性社区。农村新型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为聚居点建设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既不等同于村庄翻新建造楼房,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在新型城镇化总规划的引领下,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农村新型社区有以下新特点:第一,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个社区文明程度较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第二,新型社区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居民自治,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居民真正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第三,农村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精神以及环境生活质量,尤其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社区教育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第四,农村新型社区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社区居民观念陈旧,学习动机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各类教育水平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继续学习困难。因此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缺乏接受新知识的迫切性,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不够深刻。据了解,部分农民认为学习知识、接受培训是年轻人的事情,离开学校就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长期自给自足的农户个体经营使农民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目光短浅。传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乡村既是他们的生产场所,又是一种社会生活环境,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他们闭塞于农村一隅,较少与外界联系。这使一部分农民的眼光变得狭窄,往往只考虑家庭、亲属之间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孤立性特征,比较安于现状,很难接受新的思想。只有让他们看到实际利益,他们才能改变认识。比如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如果不能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此举就很难推广下去。再者,进入社区之前的农民长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农业生产、建筑、清洁工、服装加工等,多是动作技能型劳动,对知识的需要少之又少。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些人认为学习技术、知识既费时又花钱,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学成而停滞不前。有些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者积极响应国家构建学习型社区的号召,意识到了革新社区居民观念的重要性,但也因为教育或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进一步固化了新型社区居民“学习无用”的观念。

2.社区转移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技能水平较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发展,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整体综合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农村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集约生产经营,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不继续提升自身素质,依然维持以往的知识、技能水平,将难以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背景下的产业需求,这必将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转岗,陷入失业困境。传统农民变成新型社区居民不仅包括生活角色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的转变。农业转移劳动力只有逐步提升就业技能才能在农村新型社区中安居乐业。目前,他们安居乐业的最大障碍在于其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适应新型城镇或者新型社区中新产业的职业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仅占32.7%。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总体在初中及以下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有率低。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择业范围狭窄,就业层次不高,只能选择简单的体力劳动。“要真正完成农民到新型市民的‘角色’蜕变,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激发所有背负沉重的乡村文明的新市民,经历一个在现代城市文明中的再适应过程,才能达到‘市民’角色的重塑和再造。”因此,实现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关键在于再教育,特别是能够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的再教育。3.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突出按照国家的部署,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建成了一批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有效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指出,2013年,山东村庄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村庄达78%。已建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供水率100%,燃气覆盖率49.3%,供暖覆盖率29.9%,通宽带率48.6%,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社区比例57.8%,平均每个社区有垃圾收集点11.5个。该规划并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目标:通过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生态镇(村)创建活动。但是,我们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成绩欣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项系统的大工程背后存在的环境问题。首先,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受传统离散式的居住方式的影响,社区生活方式不适应,环境保护意识差。据实地考察了解,部分社区居民将农业用具、秸秆、生活器械、拆迁杂物等乱堆乱放,严重影响了社区总体美观。部分社区居民用燃烧秸秆或者煤炭的工具在社区内烧水、取暖或做饭,产生的浓烟导致社区空气污染严重。甚至有些社区的绿化带被改为种植蔬菜、粮食。社区内即使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点,部分居民依然将生活垃圾随处倾倒,风吹垃圾满天飞,更谈不上垃圾分类回收。其次,农村新型社区楼房建设速度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同步,如部分社区生活垃圾收集点不足,燃气覆盖率和集中供暖率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导致社区居民即使有保护社区环境的意识,但也因为社区配套设施不全,降低了他们对优质社区生活要求。目前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仍需要社区建设的主力———社区居民的努力。客观地讲,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型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的观念还有待革新,劳动力素质仍有待提高,社区环境尚有待改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的这些难题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应的,也为农村社区教育改变角色、创新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因此,发展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村新型社区教育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路径

1.更新居民思想观念,构建学习型社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人们内部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指导人们外在行为的内在动力。没有思想的变革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任何一种变革,思想变革是其它一切变革的前提。思想观念的革新是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居民摒弃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先决条件。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型社区的聚合性优势,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将社区课堂扩展到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大众传媒,对新型社区居民施以全方位、多手段的影响,宣传知识的价值,潜移默化的引导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浓厚的继续学习氛围。此外,为了激发农业转移劳动力求知的欲望,新型社区教育要坚决摒弃传统社区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锻炼的弊端,要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居民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使民众体验到学习知识对生产实践的强大的指导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社区居民认识到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具备了学习的动机,构建学习化社区就有了可靠的根基。叶忠海对学习化社区作了明确表述: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基于此表述,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力求做到使社区全体成员特别是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的成人群体能够渴望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能够真正做到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促进社区居民观念革新、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为根本宗旨。

2.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为重点,提升就业技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传统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还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第二、三产业进驻农村地区,如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各种服务业等。新产业产生了对人力资源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再就业问题。多数农村劳动力长期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或其他的体力劳动,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技能水平较低。脱离农业生产后,如果不进行就业培训将很难适应新型社区生活。一般而言,就业培训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术型”劳动者的转变。因此,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顺应形势,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为重点,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①政府出资支持并主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据有关学者调查,有54.2%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认为学历水平、专业技能在找工作过程中具有很大或较大的作用,有84%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认为很需要或者比较需要接受培训,但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状况本就较差的他们而言,培训费用却成为其参加培训的一大障碍。国家用于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的经费少之又少。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出资引进新型社区教育培训设备,吸引高质量的就业培训教师,减轻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就业培训的个人经济负担,同时确保新型社区教育开展就业培训的质量。同时,政府或者社区委员会应该发挥领导作用,依据当地产业实际,统一部署社区培训项目,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行分类培训,公开认定定点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②农村新型社区学校与村镇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目前,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大量下岗职工和新型农民消息闭塞,缺乏就业渠道,又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再就业十分盲目;与此同时,某些地区却经常出现熟练工紧缺的问题,工人紧缺却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这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在一些地方越来越突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乡镇用工企业将用工信息包括所需工种、人数、薪金、技术要求等反馈给新型社区培训学校,社区培训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培训。社区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熟练技工亲临现场教学。

③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方式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也因人而异。所以,农村新型社区教育必须创新教育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才能迎合不同学习者的需要。首先,在培训性质上,非学历就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非学历的就业定向培训直接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能够短期收效。而学历教育则为长远的就业做准备,学历越高,择业范围就越广,就业层次越高。例如,江苏省在农民学历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收效。1997年开始,江苏率先提出并建立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并于当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业户口自学考试毕业生可“农转非”政策。全省1283个乡镇建立了自学考试服务站,部分地区还在村组和企业设置了自学考试联络点,确定了联络员。据2005年有关数据显示,江苏县和县以下地区自学考试毕业生超过了全年自考毕业总人数的一半,大大拓展了高等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受益面。直至现在江苏省农民学历教育在提高农民就业层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依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在培训方法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需求的新型劳动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针对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而言,应以扫盲教育为重点,最好采用一对一培训的方式;对于受过初等中等教育的群体而言,应以技能培训为重点,最好采用操作示范法、多媒体视听法、学徒制培训等培训方式。对于返乡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应该提高办学层次,应该以高等教育为重点,最好采用以自学为主的网络培训的方式。

3.开展社区环保教育,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然而当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社区环境问题。当下农村社区教育应该丰富教育内容,大力发展以社区环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正如联合国环境卫生与发展大会所指出的:“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1997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通过的《汉堡成人学习宣言》中也提到“环保教育应当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背景下认识生态问题的终身学习的过程。不能很好地处理环境问题与当前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成人环保教育在促进社区和决策者在保护环境方面更加积极和主动的行动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开展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依托社区建设社区环境教育馆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人一生中大部分生活在社区,社区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社区成员成长和终生发展的载体。因此,基于社区建造社区环境教育馆将对社区居民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社区环境教育馆内可以陈列各种环保科普知识刊板、张贴环保标语、展示环保图片等。可以邀请资深环保专家开展环保知识讲座,例如大气污染防治、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低碳社区创建、环境案例解析等各个方面。为了激发社区居民参加讲座的积极性,参加讲座的居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教育馆可以定期举行实践活动,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例如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开展有奖环保知识问答,拟定环保标语,鼓励居民参与填写关于社区环保的调查问卷,针对具体的社区环保行为作出评价等。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亲历活动,提高居民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篇10

按照“安全、稳定、健康、文明、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综合整治,扎实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保护师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努力打造安全保障型免费文秘网 乡统筹示范区,为推进教育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20__年,按照重庆市平安校园考核评价标准,全区“平安校园”达到20%以上;完成对城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一级示范幼儿园视频监控体系的安装;完成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90%工程。

20__年,按照重庆市平安校园考核评价标准,全区“平安校园”达到50%以上;完成对农村高完中、农村初中视频监控体系的安装;完成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10%工程。

20__年,按照重庆市平安校园考核评价标准,全区“平安校园”达到85%以上;完成对农村小学视频监控体系的安装;

2015年,完成全区所有学校视频监控体系加入重庆市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建成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师生安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校园”。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师生政治思想、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关注学校师生思想动态,全力维护政治稳定。采取有效措施,严密防范和抵御有复杂国际背景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活动。深入开展反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和防范的能力。

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强化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对待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全面加强法制安全教育。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的安全管理新理念,着力构建教育系统安全宣传教育新机制。大力加强师生法制安全教育,做好安全教育资源开发,全面推进法制和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程,实现全覆盖,课程设置率达到100%,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在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开设职场法制安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法制安全教育课每月不少于2课时,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经费”五落实,进一步深化学校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举办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应急演练、开展“安全宣传月”活动等多种渠道,使广大师生受到系统的公共安全和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宣传和新闻部门要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知识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家树立“安全第一”和“安全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个个维护校园稳定、人人关心学校安全教育”的安全文化氛围。

加强互联网和校园网的管理。对网上舆情和敏感信息进行认真分析研判,有效防范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组织宣传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活动和有害政治信息在校内传播。

(三)加强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常规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平安校园”建设标准,以制度健全为根本,形成区教委,区教委与区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和学校(幼儿园)三大管理体系,建立安全检查防范制度、值班制度、报告制度、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制度等十二项制度。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以法治教,减少随意性,抓好基础管理,探索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大力推动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预警机制。坚持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安全稳定工作形势和可能引发安全稳定事件因素的分析和研判,做好预警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

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相关工作流程,制订和完善预防、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完善信息保障、物资保障、人员保障,定期组织安全应急演练,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安全稳定的信息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稳定工作信息网络建设,落实专人专管。完善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形成渠道畅通、反应灵敏的信息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影响安全稳定情况动态。

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完善集指导、监督、检查于一体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即事

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进行责任追查和追究。(四)加强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不断加大政府投入,严格按照“平安校园”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四统一”管理模式,扎实推进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安全防范硬件等建设得到全面改善。

大力推行校园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建设。切实抓好校园报警点或警务室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校园重要部位应安装监控与报警设施。

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新建校舍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防火建设标准。对全区中小学校舍,按照抗震设防和有关防灾要求,对每所学校的每一栋建筑进行抗震设防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或避险搬迁。将中小学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让家长和群众最放心的“三最”校舍。

进一步完善学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体系。从20__年开始,全区所有国办学校开展校方责任保险。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家庭为学生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切实增强师生的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加强维护稳定工作机制建设

建立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监管、学校及社会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通过联合执法、集中整治、挂牌督办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每年重点开展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网吧、游戏厅、摊点等)、治安秩序等专项整治,努力减少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控制刑事治安案件,坚决防止严重危害影响学校稳定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净化、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秩序。保障师生合法权利,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努力推进矛盾纠纷及时有效解决,做到小事不出学校、大事不出区。深入开展干部大下访、大走访活动,积极开展积案化解工作,做到群众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六)加强组织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稳定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配齐配强安全管理人员。城区学校可实行保安派驻制,推行警校共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校园报警点或警务室建设。

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和教职工的教育与培训。以人为本,抓好培训教育,奠定坚实的监管基础。把法制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职工培训内容,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培训,保证必要的课时,逐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

(七)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平安校园”和“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以组织领导、安全基础、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政治稳定和安全环境等为主要内容,分别针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特点,制定中小学校、中职学校以及幼儿园等三个组别的平安校园考核评价标准(见附件1、附件2、附件3),并严格按照该标准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按照20__年至20__年“平安校园”创建达标率逐年达到20%、50%、85%,2015年全面达标的规划,由区“平安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连续三年考核验收不合格的学校,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建设“平安校园”是构建“平安万州”、“平安重庆”、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从“平安万州”建设大局出发,增强抓好“平安校园”建设,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平安万州”建设的统一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把认识统一到落实区委、区政府“平安万州”建设战略思想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平安校园”建设的奋斗目标上来,做到思想统一、认识清楚。

(二)加强组织领导

在万州区“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平安校园”工作组,工作组由区教委、区综治办、区公安局、区安监局、区财政局、区工商局、区卫生局、区文广新局、区市政管理局等部门领导组成。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委安全稳定办公室。

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工作目标与工作职责,将“平安校园”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校教育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平安校园”建设的领导责

任,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和“一岗双责”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把建设“平安校园”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宣传发动

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宣传引导作用。文广宣传部门要在电视台、新闻广播、报刊、网站等各种宣传媒体上开辟“平安校园”专栏,广泛宣传建设“平安校园”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步骤和重大意义,宣传创建活动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把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师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建设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协调配合

区教委要切实加强对“平安校园”建设的统筹、指导和督促。区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参与“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做到上下联动、相互协调,力争达到经常性的全面检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执法攻势,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五)加强考核检查

建立健全“平安校园”建设考核机制,把“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

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组定期对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和安全稳定工作进行检查。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加强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区政府将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