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整治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整治规划

篇1

关键词:兴安盟 农用地 宜农未利用 整治潜力

农用地整治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和权属调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降低生产风险,从而实现农用地耕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其潜力内涵包括:新增耕地面积的数量潜力、提高耕地质量的质量潜力和提高生态条件的改善潜力。

一、 农用地整治现状

全盟通过实施土地整治与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工程、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等措施,坚守耕地红线,实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目标。截止2010年底,土地整治项目已涉及全盟5个旗县的55个乡镇。全盟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7个,总投资9.22亿元。建设总规模5.12万公顷,新增耕地0.57万公顷。

二、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为科学测算兴安盟农用地整治潜力,本次研究在前期阶段收集了全盟各个乡镇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兴安盟农用地分等成果及2002-2010年全盟已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等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整治及分析。

土地整治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个类型。以各乡镇可新增耕地规模、可新增耕地系数的平均值为标准依以下情形划分等级:1级:双指标不低于各自平均值;2级:可新增耕地规模不低于平均值,可新增耕地系数低于平均值;3级:可新增耕地规模低于平均值,可新增耕地系数不低于平均值;4级:双指标低于各自平均值。

按照行政区划,以乡镇为基本测算单元,全盟共计55个乡镇。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全市现有耕地1269239.70公顷,待整理农用地面积以全市现状耕地面积的40%-70%计算,即728171.86公顷。

关键系数求取中运用样点进行测算,在全盟5个旗县55个乡镇中,尽量保证每个乡镇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地整治项目,并在统计中剔除异常样点,得到共计77个正常样点,以此计算各个乡镇的新增耕地面积系数,并以乡镇为单位,计算各旗县及典型分区的新增耕地面积系数,并对系数明显偏高实际的乡镇进行修正。

以计算出的各个旗县新增耕地面积系数与该行政区的待整治规模相乘,计算得出该行政区的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兴安盟新增耕地面积系数为8.38%,全盟农用地整治净增耕地潜力为5.11万公顷。计算结果如下表:

三、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兴安盟现有耕地126.92万公顷,待整治规模为72.82万公顷,全盟平均新增耕地率为8.38%,计算得出全盟净增耕地潜力为5.11万公顷。

以新增耕地率计算出的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统计各旗县整治潜力,兴安盟6个旗县中,以嫩江右岸平原区和西辽河平原区的新增耕地率较高,如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兴安盟各旗县土地利用和经济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性。根据土地整治的特点,将全盟土地整治区域分为两个典型土地整治区。

1.中东部丘陵平原区:地处嫩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边缘,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土壤以栗钙土、草甸土为主。土地集中连片,有水源灌溉保证。行政区划包括扎赉特旗和科尔沁右翼前旗。

2.西辽河平原区:该区域地势平缓,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域以草甸土、黑钙土为主,土地熟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丰富,光热资源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井灌的要求,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行政区划包括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

兴安盟农用地整理潜力等级表 (单位:公顷)

其中:Ⅰ级潜力区农用地整治潜力为200999.64公顷,Ⅰ级潜力乡镇有10个;Ⅱ级潜力区农用地整治潜力为223952.41公顷,Ⅱ级潜力乡镇有12个;Ⅲ级潜力区农用地整治潜力为59723.06公顷,Ⅲ级潜力乡镇有6个;Ⅳ级潜力区农用地整治潜力为243496.73公顷,Ⅳ级潜力乡镇有27个和阿尔山市全市。

四、 确定农用地整治规划目标

通过以上潜力分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定嫩江右岸平原区和西辽河平原区为土地整治重点区域,2011-2020年共整治60万公顷耕地,新增耕地约4.96万公顷,平均每年补充耕地0.50万公顷,近期土地整治规模为28万公顷。

五、 确定规划期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

重点区域是在农用地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区域内耕地及各类农用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土地整治方向和结构,实现土地整治长远目标,所划定的区域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基于农业区划、生态区划、行政区划成果;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分部相对集中;土地整治潜力较大,粮食单产提高幅度较大;农用地整治类型及其整治限制因素相对一致;一般不打破县级行政界限。

重大工程是在划定重点区域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规划目标和形成集聚规模效益,以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或解决重大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域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国土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所采取的有效引导土地整治的活动的组织形式。重点工程可以在重点区域内安排,也可以跨若干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应具有以下特点:土地整治规模较大;对实现规划目标起主要支撑作用;对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发挥主导作用;预期投资效益较好;能够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根据全盟各乡镇潜力等级分布特征,考虑空间集中连片特点以及结合兴安盟农用地整治重点工程的规划内容,确定以乡镇为单元的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

(一)农用地整治的布局及重点

农用地整治应坚持资源条件好、劳动力充足、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的原则。根据农用地现状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的特点,确定兴安盟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嫩江右岸平原区和西辽河平原区。该区域地势平缓,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域以草甸土、黑钙土为主,土地熟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丰富,光热资源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待整治耕地面积为98.74万公顷,通过整治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7.02万公顷。

(二)农用地整治重点工程

兴安盟本级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包括西辽河上游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项目区范围涉及全盟5个旗县的45个乡镇,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包括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和扎赉特旗,工程建设总规模为3.30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30万公顷,工程建设总投资为6.93亿元。

六、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兴安盟农用地整治现状和未利用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测算出兴安盟农用地整治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其中兴安盟农用地整治潜力Ⅰ级潜力区10个乡镇;Ⅱ级潜力区12个乡镇;Ⅲ级潜力区6个乡镇;Ⅳ级潜力区27个乡镇及阿尔山市。未利用地开发潜力Ⅰ级潜力区13个乡镇;Ⅱ级潜力区12个乡镇;Ⅲ级潜力区26个乡镇。Ⅳ级潜力区包括4个乡镇及阿尔山市。

对全盟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既要重视“量”的潜力又要重视“质”的潜力。同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二)加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人员与队伍培养,提升土地整治规划的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体现土地整治目标的多元化,结合兴安盟各地的实际情况设立全盟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和布局,为下级土地整治规划奠定扎实、可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59号.

[2]关于开展我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及前期工作汇报.

[3]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数据.

[4]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2010.

篇2

一、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规划编制滞后,村庄建设盲目扩张

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自然条件的局限等,河南省部分村庄无规划或者规划滞后,造成村民随意、盲目建房,村庄规模无限制向外扩张,占用大量耕地。由于缺少规划指导,村庄内民居布局较为凌乱。

(二)空心村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业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村建设用地“内空外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河南省重点农区典型村庄空心化演进态势来看,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村内部生活空间拥挤、自然灾害频发、居住环境恶化等因素往往构成农户外迁和农村空心化的离心力,而村庄周边的开阔空间和相对丰裕的土地资源成为空心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村容村貌较差,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部分村庄内建筑质量较好且可以保留的民居仅占少数,大多民居建筑质量较差。村内节点景观缺失,没有设置中心活动广场,村庄入口景观不明显。

(四)道路交通问题严重,现有道路系统不完善

多数村庄内主干道多为土路,硬化率低。同时,多数村庄还存在现有道路网系统不完善,尽端式道路过多,道路普遍偏窄,不能满足消防需要,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无停车场,车辆停放无序等问题。加之河南省多数地区乡镇、村庄固定时间有集市,在赶集期间,村内道路被临时商铺占据,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五)农用地格局凌乱

农田细碎零散,田块面积小,大面积耕地少,这样不仅不利于规模经营,也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整洁。多数村庄内存在坟地,长期占用耕地。另外,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将厂房建在自家田地内,也造成了占用耕地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规划管理制度,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实施村庄整治要与规划编制工作相结合,强调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引领建设。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强调指导性,做到规划先行,要与小城镇紧密结合。

(二)加快空心村改造进程

推进空心化村庄的空间、组织、产业“三整合”,以村庄规划为契机,推进农村地域系统的空间重构、组织重建和产业重塑,形成统一空间格局,实现城镇与村庄的功能衔接,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与空间优化布局;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促进宅基地合理流转;对村庄内部废弃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新建民居或者设置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村庄内部居住环境,加快对空心村的改造。

(三)推行村庄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对村庄内建筑进行统一规划,挖掘不同村庄不同的历史风貌,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建筑风格,形成各有特色的农村新风貌,避免千村一面;对村庄现有建筑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对不同质量类别的建筑进行分类处理,及时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协助整修危房,着力改善村容村貌。

(四)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根据各类规范标准,完善村庄道路系统,提高道路等级。根据实际情况,铺设新道路,或者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硬化等,改善道路质量。在村庄内设置集中停车场,避免车辆在村内无序停放。村庄内的活动广场在赶集期间可作为集贸场地,避免村民沿街搭建临时商铺,占用道路。

(五)开展农田整治

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在村庄内设置集中墓地,将原有坟地进行迁移。做好村庄产业规划,在村庄内预留产业发展用地,避免村民随意建设厂房,占用耕地。通过土地整治使村庄的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道路用地、林网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布局更加合理。

篇3

【关键词】 测绘新技术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应用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耕地条件十分优越,但是耕地保护也是必须实施的,同时也是矿产资源大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土地整治规划。本人针对农田的整治规划在利用测绘新技术的进行了一些研究讨论。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随着测绘技术提高和更新,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三种先进测绘技术广泛被应用在土地整治规划中。它与普通的测绘工作相比,在土地整治规划中测绘工作更显得具体,细致,科学,有效率,它贯穿于整个土地整治规划过程,在其中起到最重要的技术吃撑作用。

1 测绘新技术

(1)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简称RS)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不直接与目标物接触而感知其性质和状态的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2]

(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又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由美国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GPS可以提供地球98%以上的面的地区的精确定位和测速,还有高精度的时间标准。微型定位系统还可以为军事提供三维位置和三维运动及时间。此系统中有太空24个GSP卫星,地球表面一个主控站和3个数据注入站、5个检测站。要形成定位,至少需要3颗卫星,这样才能准确确定在地球在所处的具置,而且接收的卫星越多,得到的地理位置的数据就越精准。

(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又可以叫做“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且极为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然后对地球表面空间所有有关的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

2 测绘新技术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整治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过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

(1)测绘新技术在土地整治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应用:土地整治可行性研究阶段,首先要求有现状图和规划图的比例尺为:1:2000。这需要测量土地整治项目区范围内的总面积、界址点的坐标和高程,还包括项整治项目区边界以外的一百米以内的地形图,这是为了保证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区域的关联性,且需要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对不同分类标准的土地进行分类汇总。由于整治项目的边界需要同时测量边界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经纬库坐标,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应用GPS技术,其测量方式可以精确的测定整个项目区边界的每个控制点。

(2)测绘新技术在土地整治规划规划设计阶段的应用:在土地整治规划规划设计阶段中,对项目区域的面积、沟路渠等的长度、平整区域的高程要求相对度比较高。一般是要求实测比例尺大于1:2000的地形图作为规划设计底图。但是现有的沟、渠、塘、河流及水库要按1:500的要求测量;需加密拟改建、新建的沟渠沿线及拟增加、改建道路沿线两侧的高程点,从而达到计算工程土方量的要求;加密项目区拟做土地平整的区域的高程点。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这个时候就可以先采用GPS技术,先进行布设控制点,然后使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首级高程控制点可采用四等水准进行联测;池塘、河道、沟渠、涵洞要求测量水底高程;水闸应标注高宽和孔数。土地整治规划规划设计的时候,首先是以实测地形图为规划设计的基础底图,然后利用GIS技术,其强大的管理和分析功能,对整个整治项目区及周边的地理空间信息,如环境、气候、自然灾害、水文、人口、经济、生态等多种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确切地计算出整治项目区内的农田环境规模和容量,随后再进行相关的土地整理的工程设计、土地平整、基质改良等过程中工程量指标计算,最后制作出合理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3)测绘新技术在土地整治实施阶段的应用: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阶段,对比整治前和整治后的全野外数字采集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如此得出的结果可以对施工单位的显性工程如新(改)建沟、渠、路工程量做出准确的复核和审查,还并且还可以生成一组在整治项目实施前和整治项目实施后的高程数字模型,然后利用DEM技术,对其进行辅助计算,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项目区内各个农田的设计填挖方量和施工填挖方量,对施工单位的填挖方量工程做复核。

3 结语

在土地整治规划中,测量工作是贯穿整个项目,作为项目的主要的技术支撑。测绘新技术为土地测量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强大有利的测量工具,从而克服了在传统的土地测量技术中所出现的不足的现象,使得土地整治规划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更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个土地规划根据自身项目存在的特点,在合适的阶段使用测绘新技术去解决问题,力争做到准确、高效、实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 ARCGIS 数据库 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0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256-1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1]。201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对全国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部署。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市级、省级数据库的基础和保障。

1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

1.1数据源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数据源主要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2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内容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中的土地整治规划要素等。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直接采用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相关信息[1]。土地信息要素中土地整治规划空间要素包含的具体数据图层见表1。

1.3专题数据获取

1.3.1土地整治潜力数据

土地整治潜力数据主要包括农用地整理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等。通过地类统计和抽样调查得出区域土地整治潜力情况,在ARCGIS环境下,以行政村面状文件为基础,按规程要求编辑属性表。较为简便的方法是在Excel中进行初步计算,链接到行政村面状文件,转为SHAPE属性文件。

1.3.2土地整治规划数据

根据土地利用的现状、上级规划指标和县级政府要求,确定土地规划项目范围线,在ARCGIS中新建相关图层,利用绘图工具,绘制出面状项目区,在属性表中统计出各项目区面积、项目规模,计算新增耕地状况,安排实施年份等。

(1)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的确定。导入DLTB图层、行政区边界、主要水系道路、上轮已实施范围线和允许建设区范围线,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结合土地整理部门的要求,选择耕地集中的地块,沿道路或水系进行绘制,确定项目区边界。

(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项目安排。在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主的区域,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镇、村规划的要求,对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进行改造利用,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

①拆旧项目调查筛选。利用现状数据库提取农村居民点图斑,统计农村居民点面积。

②建新区的确定。在ARCGIS中导入区域DLTB,新建图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和村庄规划,结合主管部门意见,确定新区的位置和面积。

1.4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前需经过图形数据整理、数据质量检查、属性检查、规划文档及表格数据整理四个过程。其中图形数据整理主要是删掉图形数据整理过程中所有过渡性的临时图层文件,全面规范化的整理图层,以获得标准化、规格化的具有准确属性的分层图形数据;数据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属性、图形和拓扑检查;属性检查主要检查规划代码、分层文件的命名等;规划文档及表格数据整理主要对规划文本、规划说明、相关附表数据一致性进行检查。

上述工作处理完毕后,利用ARCGIS的建库模块,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

(1)建立图幅索引: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接合图表建立覆盖全县的分图幅数据索引。

(2)建立系统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描述数据库中属性字段的属性与组成,是按现行的各种技术规程和国家标准进行设计的,包括行政区代码库、地类代码库、权属单位代码库等。

(3)数据入库:将数据字典、数据图幅索引文件和拼接好并检查合格的数据库文件添加到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入库,完成整个数据的建库。

1.5数据质量检查

使用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通过检查后按照文件组织格式要求汇交。

2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应用

2.1图件编制输出

土地整治规划图件编制是整个规划编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规划编制的必备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整治潜力分布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图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图 [2]。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立,为图件编制输出提供了方便。

2.2土地整治规划数据管理与分析

利用GIS数据库强大的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针对土地整治规划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规划项目进行管理,了解土地整治潜力分布,明确土地整治范围及规模,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3结论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了整治规划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的进行图件编制输出、规划数据管理分析,对于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选址;土地整理;影响因素;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选址工作绝不仅仅是对选址意见书进行核发,还需要编制各种专项规划以及详细的规划情况,安排并落实各种设施用地及其布局,在项目规划选址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综合的衡量多方面的指标,这项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常用的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系统,对土地整理目标和区域条件进行匹配,作为决策的辅助内容,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

我国在实施土地整理政策的时候,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运行土地整理项目,对于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项目通常会选择某一块地域来实施,而实施的效果则和这片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想要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的影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最终确定合适的地点。

1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选址原则

1.1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

首先在选址上要建立起科学的意识,在规划、设计、整理以及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统一,在增加耕地的同时也要做好基本的农田保护工作,协调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不可放松。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最终的目的就是增加耕地数量,同时对耕地的质量进行改善,通过深度挖掘出土地的潜力,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居住环境,对整个生活、生产区域进行科学统筹。在项目规划选址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让其真正发挥出社会价值,而不是大规模对山水空间进行侵占,破坏宝贵的资源和自然景观。

1.2整合资源做到节约、集约

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时候要遵循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的用途不能改变的原则,整合资源然后集中进行投放。

2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

土地整理的概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的总规划来进行目标和用途的确定,然后以此为依据来采取手段,包括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然后改造并治理土地利用情况,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更多的利益,对于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其主要内涵在于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实现土地的动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1土地整理的规模大小

我国进行的土地整理规划,是为了让耕地的总量达到动态平衡与占补平衡,所以说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以后衡量其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在实施项目以后耕地数量是否有增加。同时实施同一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区域如果相对比较集中,连在一起的话更便于统一管理,对于那些重点项目,其规模、耕地的增加数量和集中程度都在《暂行办法》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2影响土地整理规划选址的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自然影响因素,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是有一定区域范围规定的,项目实施的难度以及最后的效果都受到该区域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影响,所以在选址的时候首先要评价当地的自然条件,具体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情况以及是否有自然灾害等。

而对于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是其中对整理项目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将土地整理项目区域的水资源情况调查清楚,然后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规划。如果该区域的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该地区的需求,那么就不能在这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除非该区域的土地整理项目将寻找可靠的水资源作为主要的任务来进行。

2.3影响土地整理规划选址的社会经济因素

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是成正比的,我国国内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情况并不平衡,所以分析待选地区的社会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1)目前的土地利用情况

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土地、土地利用的面积、结构、类型、闲置的土地面积以及居民点用地面积的人均数量、土地权属状况等。

土地整理区域的选择应该优先那些有较大闲散土地面积、存在较多土地利用问题并且没有良好进行集约利用的土地上实施,充分的将这里地区在耕地增加方面的潜力发挥出来,以当地土地现有的利用状况为基础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

在土地整理工程开展以后,任何权属争议都会对工期造成影响,延误或者停滞工期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先选择那些产权明晰的土地来开展整理项目,或者是先完成土地的确权工作以后再进行土地整理。

(2)基础设施状况

土地整理项目中肯定要使用很多大型和中型机械作为辅助,所以项目区域内的交通情况、电力情况等基础设施都会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效果造成影响。对于申报了土地整理项目中的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情况,《暂行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定:项目所在区要具有一系列基础设施,例如水、电、道路等来用于土地开发整理;或者是已经有了相关的建设方案来建设道路、水利工程或者是改造村庄。

3关于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的几点建议

项目规划选址的组织和实施一般都是由县乡一级的政府开展的,所以实施的效果会受到当地政府态度的很大影响,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地方积极性的发挥起到了决定作用。

例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哪怕是郊区的居民以及政府官员,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学历等,对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也可以提供更大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而增加的耕地不能用于地方进行新增建设,所以他们往往不愿意在国家重点土地整理项目在自己的区域内进行,对于地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则比较支持,因为项目增加的耕地可以划分在建设新增用地的指标内。所以在选择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区域的时候,应该将这种地方性、选择性的积极因素考虑在内。

结束语

项目规划选址是一个重要并且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多种因素例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等。在选择地区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不仅要从土地整理项目的要求出发,更要筛选区域资源和约束条件,从而将两者之间最佳的结合点找出来。而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想法这种积极性因素都是主观的,不能用量来形容,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朕,刁承泰,王锐,陈凌静,陈令.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合理性评价[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28-134.

[2]焉睿,陆璐. 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J]. 国土资源,2014,12:48-49.

[3]王华,朱付保.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的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模型[J]. 农业工程学报,2015,14:255-263.

[4]汪文雄,王文玲,朱欣,杨钢桥. 农地整理项目实施阶段农户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3,07:62-68.

篇6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规划、土地局拟订的《武汉市京汉大道建设工程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武汉市京汉大道建设工程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京汉大道建设工程房屋拆迁安置工作,保障京汉大道建设工程顺利进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武汉市城市房屋拆迁安置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京汉大道建设工程拆迁范围内房屋拆迁安置补偿。

第三条  拆迁符合拆迁安置政策的住宅用房,一律按被拆迁房屋原使用面积易地安置;被拆迁人人均房屋使用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按8平方米安置,并按户增加5平方米的使用面积;按人均8平方米安置超出被拆迁房屋原使用面积的部分,由房屋使用人按土建单方造价支付有偿安置费;按户增加的5平方米使用面积,由房屋产权所有人按土建单方造价支付有偿安置费。

被拆迁人人均房屋使用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认定,按《武汉市城市房屋拆迁安置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直管、自管非住宅房屋,由产权所有人按城市规划自拆自建,所需资金自筹;产权所有人经济特别困难的,可由拆迁人酌情给予补偿;确需另辟还建地的,由拆迁人协助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条  拆迁直管、自管住宅房屋,以产权调换形式偿还的,房屋产权所有人与原房屋使用人的租赁关系不变,仅对原租赁合同作相应修改。

第六条  拆迁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超过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不予安置补偿。拆迁未超过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物,不予安置,由拆迁人适当给予补偿。

第七条  拆迁直管住宅用房,以产权调换形式偿还的,不结算差价。

拆迁自管住宅用房和私房,以产权调换形式偿还的,偿还房屋与被拆迁房屋原建筑面积相等的部分,按偿还房屋土建单方造价和被拆迁房屋重置价结合成新结算差价;偿还房屋超过被拆迁房屋原使用面积,如属房型设计上的原因,超出部分按建筑面积以偿还房屋商品价的90%结算;对要求增加住房面积的,增加面积部分按偿还房屋商品价结算。

第八条  拆迁私房,不以产权调换形式偿还的,由拆迁人按被拆迁房屋重置价结合成新,一次性给予补偿。

安置被拆迁的直管、自管住宅用房的房屋使用人和不以调换产权形式偿还的私房所有人,安置房屋的使用面积超过被拆迁房屋原使用面积,如属房型设计上的原因,超过2平方米(不含2平方米)的部分,按安置房屋建筑面积以土建单方造价结算。

第九条  被拆迁房屋重置价标准,按《市物价、房地局关于调整武汉市房屋重置价标准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由于拆迁而全部或部分停产、停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在册人员,由拆迁人按该企事业单位拆迁前3个月平均工资和奖金的标准,每人给予6个月的补偿。

第十一条  由于拆迁而停产、停业的个体工商户的实际从业人员,由拆迁人按每人每月400元的标准,给予6个月的补偿。

用自有私房从事生产经营的有证个体工商户由于拆迁而停产、停业,由拆迁人提供租赁经营门面,安排生产经营场所,或按其原用于生产经营房屋的面积以每平方米6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

第十二条  符合拆迁安置政策的房屋被拆迁人自找房屋过渡的,由拆迁人按下列规定给予补助:

(一)被拆迁房屋是住宅的,按被拆迁房屋原使用面积每平方米每月5元的标准,给付临时安置补助费;

(二)被拆迁房屋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用房的,按被拆迁房屋原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每月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三)被拆迁房屋是其他非生产经营用房的,按被拆迁房屋原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每月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第十三条  住宅用房的被拆迁人搬迁安置一次到位的,由拆迁人给付300元搬家费;未一次安置到位的,给付600元。

第十四条  拆迁私房,房屋产权所有人放弃产权和安置的,由拆迁人按被拆迁房屋重置价结合成新价格的两倍,给予一次性补偿。

篇7

关键词:土地整治 经验 借鉴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整治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要求:土地整治要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标志着土地整治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土地整治工作历经10载,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农村土地整治效益的充分发挥。一些国家在土地整治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国内部分省区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吸纳与借鉴。

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现状

(一)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方面。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土资源部相继制定了《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全国土地整治工作搭建了规范性框架。在此基础上,2013年内蒙古出台了《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为内蒙古土地整治提供了行政管理保障。

(二)资金保障方面。2004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其中30%上交中央财政,70%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的通知》(财综[2006]48号)规定:新批准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倍。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按项目或按因素法切块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001年以来,全区共实施项目1,121个,总投资122.4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1.88亿元,自治区投资60.61亿元。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国土资源部2000年出台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内蒙古根据地区实际制定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办法》,并逐步进行了完善。

2012年内蒙古启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项目,对以农村土地整治为载体,整合涉农资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要求各示范项目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对示范项目建设资金和其他部门的涉农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林业工程、农村环保工程、农民饮用水、农村电气化建设、一事一议、农民自筹等资金进行全方位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乘数效应。

(三)公众参与方面。目前,内蒙古针对土地整治中的公众参与,特别是项目区所在基层组织及农民参与尚没有明确制度办法规定,仅在个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就鼓励农民参与进行了尝试。

(四)技术规范方面。在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质量评定规程》、《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操作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数据库标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等的基础上,内蒙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内蒙古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规范。

(五)整治成效方面。内蒙古现有耕地1.07亿亩,有效灌溉面积4,33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5%,总体上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区仍有2/3的耕地属旱作农田,1/3的耕地属中低产田,全区渠畦配套的农田和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较少,土地整治改造的潜力很大。自2001年实施土地整理以来,全区共实施项目1,121个,总投资122.49亿元,涉及全区12个盟市98个旗县区,建设总规模1,150.56万亩,新增耕地101.68万亩。土地整治无论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土地后备资源较多,大部分土地较为平整,立地条件较好,土地整理工程量和实施难度相对较小,具备大规模、高标准开发的条件。目前全区土地整治工程主要有三类:一是在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总规模300万亩,涉及4个盟市15个旗县区,建设总投资38亿元;二是在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4个盟市20个旗县(市区)开展的自治区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工程,2010至2012年计划安排资金20亿元,建设总规模为150万亩;三是自治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项目,整合涉农资金整村推进,总投资4.05亿元。

尽管内蒙古在农村土地整治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也取得很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制约工作进展和效益的因素:如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特别是没有上升到地区性法规的层面对土地整治给予保障;没有在规划的指导下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库,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临时抓项目的情况;土地整治工作前瞻性不足,没有从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开展土地整治工作部署及绩效评价等。

二、部分国家土地整治管理经验

德国、法国、荷兰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较早开展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归纳起来,这些国家在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手段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做法。

一是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地整治的国家之一,也是土地整治活动最广泛、成效最好的国家之一。1918年德国颁布了《农地整理法》,1937年制定了《土地整理法》,1953年联邦德国颁布了第一部完整的《土地整理法》,并于1976年和1982年两次修订《土地整理法》,从法律上保证了土地整理内容的完备与程序的规范。荷兰土地整治始于上世纪初,1924年通过了管理土地整理活动的第一部法案,1954年颁布了《土地整理条例》,1985年颁布新的《土地整理条例》为土地整理的各项具体工作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俄罗斯的土地整治工作开始于17世纪,20世纪末政府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推进此项工作,1993年颁布了《俄罗斯土地基本法》,2001年俄罗斯联邦《土地整理法》丰富了土地整理法律制度的内容。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土地整治活动开展得比较早,1899年制定了《耕地整理法》,并于1909年进行了全面修改,形成基本的土地改良法律框架,1949年制定了《土地改良法》,以后进行多次修改。

二是规范的组织运行体系。为保障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全程的有效运行,许多国家建立了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体制。如日本在土整治规划编制、申报、立项、设计、实施、管理和验收等方面,都建立了严格的法律程序。从程序上看,其做法与我国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运作程序类似,但我国尚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

三是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土地整治监督机制的建立,减少了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的部门利益及个人的营私舞弊行为。

三、湖南、四川两省土地整治经验

四川省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9,000万,耕地面积8,994.5万亩。2005年在全省启动“金土地工程”,计划十年投资150亿元在130个县综合整治1,000万亩土地,7年来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542个,整治规模达2,11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5%。目前已完成2733个项目,整治1,289万亩土地,集中建成农民新区5,700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24万亩,受益户852万人,农民人均新增年收入1965元。湖南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人口7,119.3万,耕地面积5,684万亩。1999年开始实施土地整治,目前累计补充耕地91.97万亩,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特别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3年来,仅省以上投资土地整治项目就达287个,整治土地241.6万亩。

四川、湖南两省都为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后备资源紧缺,地形地貌复杂,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压力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创新工作思路,大规模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效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一是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两省已从提高耕地质量为主的单一整治转向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的综合整治转变,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在严守耕地红线,增加耕地产出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整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

二是有较强的聚合能力。变单兵作战为协同推进,以土地专项资金聚合相关资金,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四川省长沙市截止2009年底,通过土地整理共聚合农业开发资金1.13亿元,水利资金6,670万元、交通资金4,320万元、中低产田改造资金1,107万元,文教卫和基层组织建设等资金2,178万元。湖南省望城县白箬铺镇光明村投入3,000多万元土地整治资金,聚合各类资金4,000多万元,一个普通城郊村一步到位打造成远近闻名的集生态、旅游、休闲、现代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示范点。

三是坚持高标准建设。两省根据村庄特点、地形地貌、区位条件、民俗文化等因素,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农民集中区,项目区村落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向城市看齐,有的已经超过城市建设水平。村庄整治后,农民打工有企业,活动有场地,看病有诊所,养老有社保,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一步跨越了十几年。走进四川双流县三星镇龙星村河星村,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别墅式农家掩映在绿树丛中,干净的油路、清澈的小湖、完善的设施,村民过着闲适而富足的生活。湖南省望城县光明村土地整治后,村民家家有果园,户户住别墅,吃有农家乐美食,休闲有开心农场,还开发了垂钓、爬山等旅游项目,吸引许多城里人来这里休闲度假。

四是突出产业支撑能力。两省把培育特色产业放在土地整治的突出位置,利用建成的连片高产稳产农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项目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四川省成都市目前龙头企业达420家,今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1,400多亿元,已建成60多个面积在5,000-10,000亩成规模的粮、油、菜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2.2%,带动就业20多万人,一批诸如苍溪县猕猴桃、渠县黄花、邛崃茶叶等特色种植基地效益明显,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同时,两省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比如,成都市新津县普兴镇袁山社区通过村民参股发展獭兔养殖,实现了不低于5万元的年收益,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五是体制机制灵活。两省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在资金投入、土地置换和工程实施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好政策、好措施。从2006年开始,四川省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原理,把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在符合规划的城镇作为“建新区”,把“建新区”土地收益的一部分反哺于“折旧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国家实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提供了参考。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又在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向峨乡实行整乡推进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湖南省2006年颁布了全国第一部省级土地整治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2009年在全省实行项目区富余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允许跨行政区有偿转让,新增耕地占补平衡富余指标允许省域内有偿转让等政策。通过探索和实践,两省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地从哪里来”和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实现了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的双赢。

六是建立了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两省注重通过顶层设计来规范项目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规则办事。湖南省独创的“合理定价评审连续两轮抽取法”招投标管理办法被国土资源部在全国推广,2008年以来该省共淘汰12家设计单位,处理了15家违规施工单位,取消了31位项目经理备案资格,2010年以来,省以上投资233个,投资达48亿多元多,涉及标段1400多个,期间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举报事件,没有发生一例招投标违法违纪事件。四川省成都市制定38项制度和规范,实行项目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分账核算,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预算会审制、逐级审批制、现场复合制,保证了项目的规范操作。两省通过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土地整治项目成为经得起各方面检验的“民心工程”和“放心工程”。

四、国内外经验对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的启示

土地问题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当前,内蒙古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土地整治,特别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于缓解保护耕地压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把土地整治工作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才能对这一涉及确保耕地红线、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给予根本性的指导和保障。对比具有土地整治成功经验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现状,可以发现都是以法律或者统一法规的形式出现。而我国在法律方面涉及较少,仅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国家层面应结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制定《土地整治条例》;内蒙古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土地开发整治条例或办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土地整治规划、立项、实施、资金管理、土地权益保护和法律’责任等。

二是进一步完善行政保障措施。自治区整体决策部署上,要把土地整治上升为自治区重大民生工程,专门出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对全区土地整治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作出全面安排,整合现有分散在国土、发改、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土地整治资源,明确各级行政主体的职责,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土地整治。在具体实施上,应坚持地方政府主导,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要建立规划实施检查督导制度。把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内容,对项目规划、资金筹措与使用、拆迁补偿、工程建设、群众安置等环节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土地整治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健全公众参与的机制,做到公众的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要建立健全土地整治的投诉机制,广泛依靠公众监督。加强公众参与组织建设,建立由人大、政协等参加的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的非常设机构,以及由独立于行政组织之外、关心土地整治事业的公众组成的团体,对土地进行整治。

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怎么抓,城乡差距如何缩小,这是各地一直在付诸实践的重点工作。四川和湖南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耕地质量提升、农民收入增加、人居环境改善、城乡差距缩小,破解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许多难题。建议内蒙古把土地整治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扶贫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土地整治与改善生产条件、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民新居、壮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整治。可以先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群众意愿高、发展前景好的地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建设,集中配套文体、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一定要高,可以按照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样板工程来实施,做到整治一片,改造一片,建设一片,造福一片,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四是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大规模开展综合整治,必须要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施工和重复建设。四川、湖南两省坚持以规划统揽全局,以规划指导实践,保证了工程顺利推进。一要着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实施期已近结束,应就《规划》指导实际工作的效果、《规划》完成程度等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回顾,对《规划》中不符合实际的目标和内容要及时修正,并对制定中长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要打破思维定式,突破部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把土地整治规划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有效衔接起来,特别要加强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和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相对接,具体项目设计要统筹考虑农、牧、林、水、交通、建设等各项工程,一起进行规划,突出土地整治的统一性、综合性和多功能性。

篇8

[关键词]GIS 农村土地整治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57-2

1 GIS概述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加拿大测量学家R.Tomlinson第一次向人们传达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GIS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众多领域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GIS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计算机硬件,二是计算机软件,三是各种不同的方法。GIS系统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能按照“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显示”的步骤实现对空间数据的一系列处理,尤其擅长处理复杂的土地整治问题,不仅如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商业选址领域以及灾害监测领域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1]。

2 GIS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毫无疑问,土地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资源,是人类及其他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根本,所以,对土地资源实行动态化管理、科学化管理,便成了现阶段土地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任务。GIS在土地整治中得以大展拳脚,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2.1地籍信息管理

地籍信息管理工作是土地整治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地籍信息管理工作中,应用GIS可实现对各块土地特征的准确描述和综合反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信息,如位置等;②权属管理,如所有权等;③附着物情况,如建筑等;④文档管理,如法律等;五、图形信息,如地籍图等。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以及土地评价等一系列工作的完成,能为地籍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所以,应在地籍信息管理中积极引入GIS,如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时域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2]。

2.2土地整治的规划与评价

对于土地整治而言,做好规划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土地整治的整个过程中,规划集三大作用于一体,即控制作用、协调作用以及监督作用。只有保证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才能在土地整治工作实现三大效益(①社会效益;②经济效益;③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土地整治的规划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客观评价,二是实际用地需求量的准确预测。在土地整治的规划及评价中,GIS发挥出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土地资源展开全面而准确的清查;②对土地生产潜力展开科学的分析和评判;③对土地适宜性及人口承载力展开客观的评价[3]。

某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

2.3土地整治动态监测

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土地整治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土地整治决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准确而翔实的土地利用信息,所以,应建立健全应对机制,保证所需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从而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土地整治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土地整治动态监测的一系列工作中,可借助GIS和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去获取相关的必要信息(如土地类型以及利用现状),为整个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实时的、动态的监测信息。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土地整治决策模型,使其在土地整治工作发挥辅助决策的功能[4]。

2.4土地政策的模拟

政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一种原则和保障,能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法规问题、程序问题以及体制问题。在GIS的帮助下,可对土地整治相关政政策的应用情况(尤其是应用原则和应用效果)进行模拟,从而实现对现有政策的补充和完善,这对于土地政策的实际执行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5测绘与地图制图

制图是GIS的一大主要功能。3S技术(①GIS――地理信息系统;②RS――遥感技术;③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测绘领域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获得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测绘与地图制图工作的长足进步与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无论是地图数据的获取方式,还是地图成图的技术流程,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地图制图的耗时得到了明显缩短;

③地图制图的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④地图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各类新型地图相继问世,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便利[5]。

2.6土地整治总体规划

土地整治总体规划指的是,在某个整治区域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等),对土地整治情况展开宏观性的调整和规划。土地整治总体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是后期土地整治工作如何开展的主要依据,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土地整治总量的分布及数量的调查及汇总;②土地整治项目具体实施的指导;③土地整治动态变化信息的准确、及时反馈[6]。

3案例

3.1GIS在某农村土地整治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3.1.1规划设计分析

在现阶段的土地整治总体规划中,GIS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对规划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对地类适应性进行客观评价,对地类规划进行有效平衡,总之,在GIS的帮助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分析无论在广度方面,还是在深度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3.1.2辅助土地整治总体规划

GIS不仅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管理功能,还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分析功能,能够对农田大小以及环境容量进行精准的计算,从而实现对土地整治总体规划中一系列指标的科学分析,最终合理确定每一块土地的整治方式或者做法。

3.1.3规划设计方案虚拟

GIS具有多种强大功能,立体细节观察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土地整治总体规划的相关实施人员在GIS的帮助下,可实现对田地、建筑以及道路等实体的虚拟观察,从而计算并分析出土地整治中的各项支出及收益。不仅如此,在GIS的帮助下,还能实现对上述实体的实时定位,从而制作出符合规划设计区实际情况的三维图像,然后结合VR技术便可建立一个立体仿真的三维模型,使得GIS所展现的功能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在三维模型的帮助下,相关实施人员对土地整治整体规划便有了一个更为细腻、更为直观的感受,这对于后续的形象思维工作、空间造型工作以及最终的评价与筛选工作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3.2基于GIS某农村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图的建立

3.2.1底图上要素的确定

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图底图主要涉及三大要素:

①基础地理要素,主要包括主要水系、居民生活区、交通脉络以及等高线等;

②专业要素,主要包括新农村居民生活区、道路网设计、关键工程项目以及基本农田等;

③整饰演要素,主要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编图说明以及制图设计单位等。

3.2.2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图底图成图方法

3.2.2.1底图成图要求

该图不仅要具有空间直观性,而且要具有可量测性,还应具有概略一览性。除此之外,该图要能够清楚而准确地向人们展示规划当年所属区域一系列地类分布的实际情况,要保证图数一致,要保证投入和产出的有机结合,覆盖范围仅为当地,且直接关乎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土地的实际用途。

3.2.2.2底图成图方法的确定

在编绘过程中,尤其要做好成图方法的选择和确定,一方面要符合成图的各种要求,另一方面要保证各项投入(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合理性。通常利用GIS予以实现。由表1可以看出,相较传统手工方式而言,GIS更具优势。应用GIS进行地图底图的制作,不仅成本较低,而且能够提供多种比例尺图样,另外,在区域特征处理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是规划部门提高自身工作质量及效率的有力工具。

3.2.2.3底图成图过程设计

在GIS软件的帮助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在输入过程中,应按照特定的编码执行,与此同时,还应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从而使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之间形成有效关联,最终建立健全为该农村土地整治总体规划提供数据支持的空间数据库。另外,在GIS软件的帮助下,可实现对该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图的有效编辑,如点、线、面三要素的形状、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7]。

4 GIS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4.1存在的问题

4.1.1认识问题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还没有将GIS的建设与发展置于战略的高度,投资偏少,基础设施不足,现阶段,远远无法和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相提并论。

4.1.2人才问题

GIS在人才方面有着更高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只有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过硬的GIS人才,才能推动GIS事业的更快发展、更好发展。

4.1.3数据质量问题

GIS数据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给数据库的建立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数据质量太高,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数据质量过低,则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导致重大损失,所以,将数据质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便显得非常重要了。

4.1.4安全问题

那些和互联网存在数据互通的GIS,应充分做好数据保密工作。GIS中的数据极为庞杂,一一核实并保证它的对外不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具有相当的难度。

4.1.5网络通讯建设不同步

在GIS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最大的制约在于网络通讯建设不同步,即低带宽的网络通讯。除此之外,相关网络产品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也会给GIS的网上应用造成十分明显的影响。

4.2发展的趋势

目前,GIS理论日益完善,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在与日俱增,为GIS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内部基础和外部基础。GIS发展方向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集成化,二是智能化,具体如下:

①面向对象技术与GIS的有机结合。利用内部连接实现图形及属性数据的相互联系,再通过混合处理实现二者的彻底结合;

②GIS高维化。基于三维GIS的四维GIS正在酝酿之中,将会在地址特征观察领域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3S技术发展及应用。GIS、RS、GPS三者将会实现整体的有机结合;

④系统专门化。用户仅需要购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软件即可;

⑤GIS网络化。在GIS发展及应用的整个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使其发生质变,如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数据库在地理位置方面能够以分布的方式呈现,如此一来,子数据库便可针对局部展开一系列的操作;

⑥GIS将会与专家系统等完成有机结合,为那些地学难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

⑦GIS标准化。该发展方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大大提高相关工作的质量及效率[8]。

5结束语

本文结合实例对GIS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包括地籍信息管理、土地整治的规划与评价、土地整治动态监测、土地政策的模拟、测绘与地图制图以及土地整治总体规划等。相信随着GIS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作用将会愈加重要和明显。

参考文献

[1]李睿璞,卢新海,马才学.基于GIS的农地整理三维可视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05).

[2]刘增良,陈品祥,贾光军,李扬.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0(05).

[3]李芳玉.三维地质建模与GIS的结合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01).

[4]白冰.试论土地整治的内容、方法和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07).

[5]吴刚,苑晓志.辽宁省农村土地整治模式及政策思考[J].国土资源.2009(11).

[6]郧文聚,杨红.农村土地整治新思考[J].中国土地.2010(Z1).

篇9

关键词:无人机;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测量;土地综合整治监管

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据初步了解,目前全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达到l万多个,国家、省、市、县投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每年达到1000亿元[3,4]。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作为航空遥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刚刚从军用领域扩展到民用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低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系统,具有高机动性、低成本、小型化、专用化、快速、实时对地观测众多的优点,可弥补卫星遥感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影像获取周期长、影像分辨率不够等弊端,有望进一步拓展应用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各个环节[5,6,7]。本文立足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的技术特点,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际需求,就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一体化应用模式进行研究。

1 解决思路

按照项目的进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以分为选址、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和工程监管6个工作环节[1]。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作环节,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可以按照如下解决思路一体化应用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全过程[8,9,10]。

2 工程试验

2.1 实验区概况

为探索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一体化应用的可行性,按照图1中提出的解决思路,选取了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作为实验区。试验区内耕地分布集中、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30m,土地综合整治区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

2.2 试验过程

按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进程,整个试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用图测制阶段。

2011年10月,采用“两外两内”的技术路线应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获取了整治区内地面分辨率0.14米的航拍影像。在像控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空三加密,制作0.14米高分辨率正射影像(DOM)。在立体下采集35平方公里的1:2000地形图,并将内业采集的线划图叠加DOM作为外业调绘底图,按照边调绘边上图的流水化作业模式,完成了整个测区35平方公里1:2000DLG合格产品的生产,如期地移交规划设计部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设计。鉴于无人机姿态不是很稳,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对道路、沟渠的高程精度要求较高,为确保成图的精度,对区内道路、水沟等野外补充采集高程点。

(2)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测量阶段

2012年4月,在土地综合整治施工完毕后,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按照规划设计测量阶段航飞的技术参数,再次获取整治区相同分辨率的航摄影像,并成功地测制了35平方公里满足《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测量的要求》的1:2000地形图,制作了0.14米分辨率的DOM。

(3)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提取分析阶段

基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竣工测量两个不同时相的DOM,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在ERDAS Objective模块下分别设计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防护树木种植等工程量的自动化提取方案,应用于本项目中各项工程量的提取,并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自动化提取的结果进行了少量的人机交互处理,得到最终的工程量。将最终提取的结果按类别逐层输出为.shp格式,并利用特征信息转换功能,将每个类别的属性参数写入所输出矢量文件的属性表中,在Arcgis软件中进行工程量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分析

(1)测图效率分析

如表1所示,与传统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模式相比,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一体化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整治前期地形图测量和竣工图测量的效率。本文的方法缩短了成图的周期,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

(2)设计效果分析

由于DOM影像数据应用到了规划设计中,一改以往单纯地基于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的弊端,向设计人员直观地再现土地综合整治区的原貌,降低了设计人员读图需要的时间,促使项目的设计更加地合理、客观、科学,进而提高设计的质量。

(3)竣工成果分析

与传统全野外方式相比,采用本文的工作模式进行竣工测量,除了能提供竣工测量图外,还将提供清晰的正射影像,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竣工测量的成果,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后期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4)工程量提取精度分析

为验证工作量提取精度,在项目区内施工前后分别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测量、记录,提取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防护树木种植等工程量。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和采用无人机技术提取的工程量高度吻合,但采用无人机技术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传统方法,解决传统方法定位难、丈量难、记录难和分析难的问题。因此,应用无人机低空技术辅助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程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3 结语

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能够提高规划设计测量和竣工测量中的测图效率,能够提高设计的质量,降低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丰富竣工测量的成果;同时基于高分辨率的无人机影像能够快速提取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量,用于辅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监管,从而提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监管工作的水平,有效避免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重大损失,促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管工作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

[2]孟宪素,李少帅.遥感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复垦开发项目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实践[J].资源与产业,2009.4,11(2):66-70.

[3]高世昌,王长江.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工作回顾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 2009.8,11(4):51-54.

[4]刘晓丽,.3S 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管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2010,(11):147-148.

[5]韩霁昌,成生权,张红凯. 测绘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发挥作用[J].中国土地,2003,(7):39-41.

[6]李忠仁. 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C]. 重庆市测绘学会2005-2006年学术论文集,2006:447-449.

[7]汤江龙.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技术及应用[C].华东六省一市学术交流会,南昌,2007.6:105-109.

[8]郭云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遥感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8.1.

[9]吴云东,张强.立体测绘型双翼民用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6,V26(3) :161-164.

篇10

山东省土地整治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土地整治活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整治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土地整治,是指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未利用的宜农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开发的活动。

第三条 土地整治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尊重土地权利人的意愿,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土地整治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治工作的组织和监督管理,其所属相关机构负责土地整治的技术性、服务性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审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创新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活动。

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活动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规划与计划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土地整治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

第九条 土地整治规划报送批准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整治规划草案予以公示,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社会公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

第十条 土地整治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并与农业发展、林地保护利用、水利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土地整治规划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名胜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

第十一条 土地整治规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整治区域现状分析;

(二)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预防措施;

(四)重点整治区域布局;

(五)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六)资金使用和效益分析;

(七)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八)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土地整治实行年度计划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土地整治年度计划,确定土地整治项目,明确资金来源和投资规模。

第十三条 土地整治规划、年度计划依法确定后不得擅自修改、调整。因国家政策变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等原因确需修改、调整的,应当按照原编制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湿地等重点保护区域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内开发耕地。

禁止以土地整治项目的名义开采矿产资源、毁坏森林、围湖造田、围垦河道。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土地整治按照项目实施管理,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公告等制度,并按照规定进行工程结算、财务决算和竣工验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定土地整治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附具项目区最新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总体规划图等相关图件,专家论证意见,项目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代表和相关土地权利人意见,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以及协议等资料。

土地整治项目涉及村庄改造、搬迁,需要拆除合法建筑物的,应当征得建筑物所有权人的同意。

第十七条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通过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采取招标投标方式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设计与预算。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组织设计单位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实地踏勘,充分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代表和相关土地权利人的意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编制项目设计与预算。

第十八条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与预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并不得擅自变更。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经批准。

依照前款规定变更项目设计与预算的,不得降低项目设计预设的工程质量等级和耕地质量等级。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投标方式选定具备相应资质的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签订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

项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位置、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项目监理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对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依法实施监督。

第二十条 对投资规模小、技术要求低的地块平整、沟渠涵闸、防护林网等工程,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项目所在地村民直接实施。

第二十一条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设计需要剥离耕作层表土的,应当先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用于耕地质量建设。

第二十二条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竣工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未经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或者经评定耕地质量等级未达到项目设计质量等级的,不得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

第二十三条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竣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组织编制工程结算书和财务决算书,按照规定报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查。财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评审并出具评审报告。

评审合格的,应当及时进行竣工验收;评审不合格的,应当限期整改。

第二十四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及时组织相关专家,按照项目设计与预算标准进行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竣工验收应当有项目所在地群众代表参加。

验收合格的,应当出具验收合格证明;验收不合格的,应当出具书面整改意见。

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将工程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五条 对适宜整体开发的土地整治项目,经依法流转后,可以由社会组织投资经营。投资经营主体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确定。

社会资金投资土地整治项目的,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与投资主体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并依照本条例规定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和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奖补、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引导、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投资建设直接受益的土地整治工程。

第四章 后期管护

第二十七条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将土地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工程设施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土地权利人办理移交手续。

第二十八条 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工程设施移交后,应当确定工程设施管护主体:

(一)受益范围跨乡(镇)行政区域的工程设施,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管护单位;

(二)受益范围跨行政村的工程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管护或者委托村(居)民委员会负责管护;

(三)受益范围为一个行政村的工程设施,由村(居)民委员会负责管护或者委托受益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护。

第二十九条 工程设施管护主体应当制定管护方案,确定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对在保修期内的工程设施,由项目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承担维修责任。

第三十条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资金可以通过下列途径筹集:

(一)承包、租赁、拍卖项目工程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自筹资金;

(三)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用于后期管护的资金。

后期管护资金应当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三十一条 土地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应当用于农业生产,并依法确定承包经营主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划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

承包经营主体应当加强耕地的管护,进行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不得弃耕撂荒。

第三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定期巡查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情况,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运行监测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和复核,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组织管理与制度执行情况;

(二)项目建设工程任务完成情况;

(三)项目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

(四)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情况;

(五)土地权属调整和农民权益维护情况;

(六)项目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情况;

(七)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农业等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改善、工程管护、资金使用等情况和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土地整治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并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土地整治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的收取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十六条 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实行预算和决算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不得超出投资范围和标准列支土地整治资金。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骗取、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土地整治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三十七条 土地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面积纳入补充耕地指标管理,可以用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国家规定不得用于占补平衡的,从其规定。

土地整治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应当优先用于项目所在地的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

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土地整治形成的补充耕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按照合同约定办理。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得片面追求补充耕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不得降低质量标准。

第三十八条 土地整治形成的补充耕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指标有偿调剂使用取得的收益应当专项用于土地整治。

跨设区的市进行指标有偿调剂使用的,应当在省土地指标交易平台公开进行。

指标有偿调剂使用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和建设用地审批系统相衔接,纳入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土地整治活动全程动态监管。

第四十条 土地整治项目测绘、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招标投标、施工、监理、社会审计等从业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规程及合同约定,不得弄虚作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整治从业单位评价制度,对从业单位业务质量和信用进行评价。

第四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土地整治名义擅自调整土地权属,侵犯农民合法权益。

土地整治过程中确需调整土地权属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档案法律、法规规定将有关资料及时归档保存,并与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实行信息共享。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修改土地整治规划和计划的;

(二)未按照规定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或者在验收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三)未按照规定拨付、使用土地整治资金的;

(四)未按照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五)未按照规定使用、交易或者骗取有关土地指标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或者有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由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土地整治从业单位违反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进行设计、施工、监理等业务,或者弄虚作假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法律、法规未规定法律责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列入不良信用名单,三年内不得参与土地整治项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土地整治工程设施管护主体未履行管护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扰乱、阻碍土地整治活动或者破坏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和设施、设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xx年 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