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态势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态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世界大势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北非政局动荡、英国骚乱、“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愈演愈烈……
反观国内,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依旧上涨……
众多复杂变数,于中国,是危机还是契机,中国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十二五”,中国经济如何平稳过渡?
且看吴敬琏先生的精辟解读。
中国虽然上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但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旧体制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还行在半途,所以我说“大关仍然未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凯恩斯框架失灵:
中国的问题是长期问题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说,必须注意中国经济存在的内外失衡。其中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过去30年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消费需求不足,却使GDP增长缺乏内在的动力。政府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对外净出口(出超)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维持了较好的增长。但到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2009年,我国用超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把增长速度又拉了起来,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的居民储蓄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相形之下,我们依靠净出口维持高速增长方式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从1999年到2010年,在消费需求的不足下,出台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保持增长率,这种货币政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使过剩的流动性大量积累。于是,经过一段时滞,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一些消极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主要的标志之一是资产价格的剧烈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急剧膨胀。此外,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开始上升。这就导致了一种两难的状况:一方面内在动力不足,想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就需要继续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超发后续的消极后果已经显现,又需要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势头。
为了破解宏观经济决策的这种两难问题,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判明这种两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008年以来,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通常是对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状况来分析总需求的态势,认为经济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决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消费和出口)太弱,拉不动经济增长。如何能够在这两匹马都不跑的情况下把这个车往前拉?结论就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用4万亿的投资、10万亿的贷款来增加总需求。
问题在于,这种“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显然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变形。但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处理的是短期问题,连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问题。而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却是长期问题。研究这类问题,需要运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式。
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还是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增长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投入资源、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西方国家的早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两次产业革命之间的那种增长模式,其特点是靠投资来驱动增长。苏联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之后沿袭了西方国家的早期增长模式,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病。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它会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二是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这两个问题会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到了“”后期,经济上剧烈波动加上“”的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都濒于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这种做法造成了两个积极后果:第一,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得大约2.5亿农村低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相对高效的加工业就业,也使得整个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然,现在多数所谓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过,和在农村的收入情况相比,还是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第二,大量的出口(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使得经济能够持续增长。1994年汇率改革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全面展开,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盈余由负转正,而且不断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地支撑了此后十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长。
经济决策两难:
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存
在充分估计出口导向政策对于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采取这种政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等的经验告诉我们的,这种政策在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成功实施以后,都出现了问题,例如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非常相像。
篇2
关键词:新常态;宏观经济;实证分析
一、前言
2014年,随着国家方针政策的大调整,各行各业正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朝着“新常态”的轨迹不断前进,“降增速、调结构”也成为了“新常态”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未来几年中国将进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这不仅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从新常态的阵痛中逐渐走出,还决定了“十三五”能否顺利开启,因此做好宏观经济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统计与分析
本文通过国家2015年3月给出的2014年全年经济数据,对其10项最主要的经济指标进行如下统计,并作具体分析(见表1)。
表中数据表明,除了新增贷款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外,其它经济指标皆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指标很不乐观。
1、世界经济环境尚未好转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著名的国际金融海啸,并不断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逐渐形成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也没能幸免,从2014年进出口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全年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3.4%,远低于经济危机前的数据。随着中国工业的持续萧条,恢复尚待时日,未来仍不乐观。
2、中国宏观经济整体下挫
从10项主要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整体下滑的不良态势,其中GDP更是创下了中国经济统计以来的最低点,PMI全年处于较低水平(见图1)。GDP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传统工业增加值的不断疲软所致,虽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也有所下挫,但是考虑到多项政策的出台和区域性“微刺激”政策的扶持,未来其增加值、增速应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工业领域和建筑业领域的困境是未来“十三五期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3、进出口业务增长缓慢
2014年全年新增贷款总额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这主要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见图2)。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3.2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万亿元,同比略增;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4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0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83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9574亿元,均略有增长。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美元的逐渐走强,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国际货币供给不断减少,因此未来几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依然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
4、收入分配政策初显成效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多项收入分配政策的不断出台,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再次呈现增长趋势,并保持9%以上的增速,远大于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幅(见图3)。在未来的几年内,由于收入分配政策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我国社会资本更合理的流动,也有助于居民财富的不断累积,由此将缓解国内需求疲软的现状。
5、房地产泡沫依然存在
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大幅度缩减,这首先要归咎于近5年土地成本的走高,投资热情受到抑制;其次随着国内存量房增速的下滑,刚性需求不再是抬高房价的主要推手,仅靠社会闲余资本的投资热情难以维持房价的持续走高,所以目前中国房地产仍然处于泡沫挤出状态,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这种状态还会不断发酵。
三、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对策
1、保持适当、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中国经济下滑不仅源自于国内需求的疲软,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遭到了破坏,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有效恢复工业生产,使基本面恢复正常是经济政策关注的主要环节,同时基于物价的基本稳定,所以适当、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应进一步加强。
2、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均衡取向”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总体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经济的恢复应保持一种战略平常心,不宜采取“唯增长”或“唯改革”的取向。未来中国政府的目标应当是在坚守底线管理的同时,全力推进各行各业的“大改革”与“大调整”,通过深化改革、改变传统体制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3、采取政策引导消化房地产泡沫
中国房地产问题并非个案,早在上个世纪日本和美国都经历过类似的房地产危机,供过于求的局面在后来的十几年中逐渐消化。所以,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不应该进行过多的政策干预,之前的限购、限价等措施并没有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吗,反倒加速了房价的上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因此未来中国政府应该从价格干预向政策指引过度,加快城市化改革步伐,撬动刚性需求,逐渐去除房产库存。
四、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持续发展的一年,其典型特征开启了中国“大改革”和“大调整”的序幕,未来将延续“新常态”的运行逻辑。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全面配合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切忌不宜采取强刺激,过度人为干预。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报告2013―201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篇3
从经济景气未来变动方向看,全区宏观经济景气有望继续小幅回暖。
一、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双双回升、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上行
(一)一致指数转而上行,经济景气企稳回升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88.52,比7月份上升0.09点,结束2011年7月份以来持续下行态势,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经济景气呈现回升态势。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一致指数分项指标呈现“四升一降”,除就业指数呈现下降外,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均呈现上升。
注:一致指数是选取5个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当前经济运行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选取6个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小幅抬头,经济回稳支撑犹存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100.7,比7月份上升0.09点,结束7个月小幅波动下行态势,继续呈现上升。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先行指数分项指标呈现"四升两降",贷款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呈现下降,平均消费倾向指数、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指数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均呈现上升。
注: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三)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上行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3,比7月份上升3点,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稳势头逐步增强。
从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分项预警指数灯号看,工业指数、消费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成为本期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升的主要力量。其中,工业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分别由过冷的“蓝灯区”上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上升至正常的“绿灯区”,投资指数、进出口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居民收入指数、贷款指数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商品房销售额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分析,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呈现较大幅度上升,其分项指标已无指标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均双双小幅上行,总体看,全区宏观经济景气企稳回升态势渐趋明朗。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由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再现回升态势判断,全区宏观经济具有一定回稳基础,宏观经济景气有望继续呈现小幅上升。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工业预警指数由过冷的“蓝灯区”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8月份,工业预警指数达到114.58,比7月份上升 0.91点,结束自2012年12月以来8个月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历史,突破临界值上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工业形势逐步回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及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增加值增长提速成为本期工业预警指数上升的主推因素。
(二)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8月份,投资预警指数为120.14,比7月份下降0.6点。受7月、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影响,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原本已回归到正常“绿灯区”的投资预警指数又重回偏冷的“浅蓝灯区”,表明全区投资态势仍需进一步稳固。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大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5个和1.4个百分点,成为本期投资预警指数回落的主因。
(三)消费预警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正常的“绿灯区”
8月份,消费预警指数达到111.19,比7月份上升0.2点,结束自2013年3月以来5个月在过冷的“蓝灯区”、偏冷的“浅蓝灯区”运行历史,进入正常的“绿灯区”,全区消费形势逐步向好。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是推动本期消费预警指数走高的主要因素。
(四)进出口预警指数小幅上升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8月份,进出口预警指数为96.74,比7月份上升3.83点,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外贸形势略有回暖,主要归因于我区与俄蒙贸易增速降幅收窄,与日韩贸易规模的扩大。
(五)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走低
8月份,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72,比7月份下降0.52点,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财政景气回升动力仍显不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行业、电力行业税收环比降幅分别扩大1.7个、3.4个和4.8个百分点,成为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继续上升于正常的“绿灯区”
篇4
宏观经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也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其中重要指导方,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受到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具体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经过两种知识体系发展而来,即统计学知识体系以及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遵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对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主要将其重心归纳为国民经济,并将统计指标划为关键点,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阶段为国家经济审核体系完善期,核心经济指标确定,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得到优化;第三阶段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相辅相成阶段,形成新局面。上述内容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分别占有地位,其职能依次为分析过程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基础、对研究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以及统计局在年初做好上一年度的经济统计分析。以上三个工作内容能够解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科学预测经济发展态势,针对经济制度或者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建立。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增多,在促进经济预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缺乏创新思维
受到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其缺乏统计过程的创新思维,统计分析方式较落后,在分析时不能很好的遵循统计原则,使得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统计分析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运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导致构建出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
2.2市场机制被弱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实行投资补息、国债技改等政策,扩大了投资规模。但与此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使得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3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
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相关文献显示净出口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还出现负贡献率得现象。分析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出口量以及进口量减弱,且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影响着出口、跨过企业的积极性。
2.4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
很多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其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建议
3.1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主要劣势为融资困难,在贷款项目上存在较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过简化银行贷款手续流程及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出台科学的发展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不断推进其发展,引导其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不仅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融合多种统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特征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经济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融合多种统计方式,进一步加深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
4结语
篇5
根据我们今日投资对国内70多家券商研究所1800余位研究员盈利预测数据的最新统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和沪深300成份股08年的整体盈利预测持续调低。有分析师给出盈利预测值的上市公司08年对07年的整体盈利预测增长率为14.06%,较上月调低4.6个百分点,这些上市公司07年较06年的增长率为44.51%。沪深300成份股08年盈利预测增长率为12.12%,较上月调低4.45个百分点,持续第八个月调低,这些上市公司07年较06年实现的增长率为41.50%。上市公司盈利的宏观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从最新公布的11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当期经济所面临的环境仍十分恶劣,各项指标纷纷负增长,PPI回落的速度超预期,进出口增速快速下滑成负增长,FDI大幅负增长,这些都表明宏观经济正在快速的下坠。同时,特别工业增加值增幅也在继续放缓。作为最能反映企业运行的指标,工业增加值增幅创下新低意味着宏观经济进入“严冬”。
双重威胁可能导致中国进一步加大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
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的持续下滑和宏观经济的不断恶化,也促使近期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即将出台的政策,这些都将强有力保障未来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德邦证券预计这些政策的效果将在2009年逐步体现。另外,近期国家发改委通知解除了自年初开始实施的对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表明了宏观当局对未来物价可能持续回落预期的确认。物价的回落也将为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打开空间,下一阶段央行还会继续加大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一方面,为支持扩大内需,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另一方面,通过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和引导市场预期。
经济增长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有所恢复
在1992年至1999年期间,GDP增长率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运行趋势十分吻合;虽然1999年之后,两者运行节奏出现明显的不一致,但趋势上还是保持同向的。宏观经济在1999年见底出现向上的拐点,但上司公司每股收益低点出现在2001年。通过两者运行之间的规律,西南证券认为,宏观经济出现向下拐点的时候,会迅速体现到上市公司的业绩当中,业绩随之下滑;而当宏观经济出现向上拐点的时候,上市公司业绩转好会有上2年的滞后。2008年前三季度为9.9%,08年全年GDP增长率下滑已成定局,普遍预计在9%-10%。面对国内经济的下滑,政府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货币政策也转为宽松,保经济增长(“保八”)成为当前第一要务。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本轮经济增长的波峰,2008年开始进入回落期,经济向下拐点已经出现。2008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33元,估计全年业绩略高于07年(0.42元)。虽然每股收益的绝对数还没有体现出下滑,但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放缓,部分公司出现亏损,经营压力已有显露,估计09年业绩将有所体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内需刺激政策经验显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幅扩张的财政政策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缓冲经济的下滑;因此,中金公司预期政策作用下,经济增长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有所恢复,这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但其持续性仍面临不确定性1、大幅降息和房价的下跌有助于恢复居民购房能力;财政支出的加大对有助于拉动钢铁、水泥、建筑、电力设备、工程机械以及电力、煤炭等固定资产投资相关行业的需求。量化分析显示,考虑到财政政策的作用,钢铁、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好于电力和煤炭,在市场预测普遍比较悲观的情况下,钢铁、水泥盈利存在超出预期的可能;虽然利用率的压力将依然存在,但煤炭价格进一步下滑则有助于降低火电行业的成本。2、消费对利率不敏感而与收入增长更相关,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收入增速下滑才刚刚开始,表明周期性消费品种盈利存在进一步下滑的风险。相对来说,非周期性消费品表现出更好的防御性。3、考虑到政府最近出台刺激政策的力度和频率都超出市场此前的预期,显示政府力保经济增长的决心,未来政策力度还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性,而市场对政策的短期反应一般也将是正面的。
A股2009年净利润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
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隐患;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一个高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已于2010年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规模的膨胀是建立在投资拉动、政府主导以及粗放发展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尽管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是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必然会危及到宏观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质量。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经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供给失衡的视角出发来进行阐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是通过供给之间的匹配实现的,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基本上都可以归结到供需失衡这一层面,具体分析如下:
从供给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供给过剩,我国众多产品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例如水泥、钢铁、纺织品等等,产能的过程一方面意味着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意味着供大于求,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目前我国在上述行业的投资力度依然没有减缓,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来看,一旦产能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供给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结构的失衡,即我国社会产品的产出结构失衡问题极为严重,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即产能过剩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属于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依赖能源消耗,其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鉴于资源的有效性,如果不尽快进行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基础必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需求不足是制约当前宏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是依靠投资、消费以及外贸这三驾马车,而从发达国家的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往往占到一国GDP的7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3左右,外贸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内需额不足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牢,一旦外贸以及投资出现波动,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外需急剧萎缩,就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目前在消费需求方面的不足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保障缺位、房价高企、通过膨胀等,都大大削弱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这也必然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健康与稳定。
二、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策略探讨
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在对发达国家经济调控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遭遇瓶颈,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国家应从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优惠支持,让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的主体更加积极地去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实现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消人们消费的顾虑。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着力提升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鉴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高企,严重削弱了人们的消费能力这一问题,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地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森.通货膨胀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格局[J].传承,2011(4).
[2]王薇.浅议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1(8).
篇7
据我的观察,这种重大的变化集中在宏观经济的布局上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已经同时指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往谈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的时候,显然都是要突出速度的,我们曾经用过又快又好,又好又快,最近几年用的是平稳较快,谈到宏观经济政策,都难免一个快字。这一次用的是健康、持续这样的经济增长,这显然标志着几层意思,一层意思,大家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起码中国将由高速转入中速,特别是个位数的增长,在这点上已经大致形成共识。
其次,大家对于这场危机的长期化和持续化也已经形成共识。比如世界经济将低速增长,何时走出危机,目前难以预测,这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的话。
第三,用健康持续这四个字作为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并且给出了几个可以测的标准,比如说没有水分,实实在在,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等等,这是一个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还把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持续发展并列起来,这表明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对于改革、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有了高度的共识。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在各方面的矛盾十分尖锐的背景条件下,要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健康发展,显然要求一个特别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同时指向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以往我们谈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顶多是反周期的作用,这次除了逆周期调节这个表述之外,还提到要推动结构调整,同时把两个作用同时并列起来,显然也有深层次的考量。
比如,当谈到世界经济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这样一种态势的时候,实际隐含着对这场危机的最深刻原因的一种判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一种表述,世界经济已经从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转入到深度转型调整期,这场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构出了问题,紧接着判断是,中国也好,世界也罢,要使经济真正走上全面复苏的轨道,它是不可能建立在现有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要反危机,要使经济步入复苏的轨道,必须转方式,必须调结构,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同时界定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作用,这是第二个变化。
第三个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2008、2009年的时候,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惟一的,就是保增长,后来又加上了控物价,再后来到了去年,又加上了转方式调结构,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同时指向五个,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控物价,又加上一个防风险。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当目标是单一的时候,你可以全力去追求,当目标变成多元化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分散精力,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多重目标同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方向的时候,很难想象我们像过去那样,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实现稳增长或保增长,这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当然这是在中国以及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条件下所做出的适当的选择。
第四个重大变化,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在表述上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稳健的货币政策。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实施的都是这样一种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是有很大的距离,名义上相同,但是实际内容上却有细微的、甚至是非常重大的差距。我体会今年的积极稳健配,相对于前两年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上是趋向于稳健的,而不再是趋向于扩张性的积极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处于从扩张向中性的这样一种过渡状态,货币政策方面的表现我不多说,就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言,尽管要在稳增长政策的追求方面担当主力部队,但是今年和去年相比,从文件的表述上都可以看到它的细微变化。
篇8
随着国际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脚步开始迟缓,并且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经济泡沫出现、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瓶颈出现等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2011年的经济走向进行回顾,总结规律,并且对2012年的中国经济趋势进行预测。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和经济扭曲程度加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这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具有的惯性也在不断地进行强化。这样的后果,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
二、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展望
(一)风险不断增加的国际环境以及复苏中遇到的困难
在2012年的开春,传来了一系列的消息。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变慢、阿拉伯之春、华尔街散步……这些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骚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从2007年以来的这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所谓的次贷危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远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加复杂。世界性经济的结构根源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充满了周期性和种种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2012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为我们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深层次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历经国家两年的大力调控之后,将在2012年迎来更大的更深度的调整。调整的方面将包括交易额、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而且,房地产的投资,消费等资金链,将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幅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所得到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虽然房地产在销售,储存,资金链,以及资产等指标上都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但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减少,价格下降,交易额度减少等状况。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政府的政策是高度依赖的,并且在实际上,人们对房地产潜在的需求仍旧非常大,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崩溃性下降的情况,价格的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三)前低后扬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参数
2012年,推测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情况,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将导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稳定,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将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显著反弹的局面。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将会不断地加快,国家在支农项目上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因此供应资源将会显著地得到提升。
三、对宏观经济的总结与预测
2012年初期,宏观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回落的态势,并且导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幅度转向。宏观经济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彻底反弹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成功避免第二次衰退的情况。估计2012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并且将呈现出不断变慢放缓的态势。因此,政府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到稳定增长上来。并且中国在2012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包含防范金融变化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规制;结构调整;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规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经济机制,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与控制,是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除此之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落实国家规划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调整经济结构和调节社会分配,还需要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深入持久地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
一、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
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其中,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方面。通常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总量调控,政府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则属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宏观总量调控又称价值调控或信贷调控,是对社会总供给价值层面的调控,是通过控制货币总量而实现的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其对宏观总量的调节是要达到对宏观供给总量控制的直接目的,并以此间接约束社会总需求。宏观总量调控的具体控制力表现在对货币发行总量、信贷供给总量、证券市场规模等方面价值总量的控制上及对银行储蓄和贷款的利率、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直接变动。宏观总量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拥有宏观总量调控的职责,却并不需要天天运作这种对宏观经济干预的职能。只有在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偏离正常状态和秩序时,即社会总供求出现明显失衡时,才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必要的价值调控。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证实的。根据新古典理论,包括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责只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等,政府不应为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而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干预。尽管至今在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中,还有不少人传承新古典理论,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宏观调控,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排斥政府作用,反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声音早已销声匿迹。
需要明确的是,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而宏观总量调控的有效性是有局限的。这就是说,在政府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中,总量调控的作用是显著的、必要的,但却不能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不能取代政府其他方面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就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面来说,总量调控只能解决总量问题,即解决经济的过热或过冷问题,解决投资总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问题,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已经或可能偏离基本运行轨道的问题,等等,不能用于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此,不能将经济结构调整混同于宏观总量调控,不能期望通过总量调控改变国民经济结构,总量调控肯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区别于宏观总量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用总量调控替代且不同于总量调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内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劳务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包括国民经济运行中所有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平衡。这种结构平衡不仅是在价值层面上探讨总量平衡关系,而是对实际生产能力的结构的适当要求,并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范围内要实现结构平衡。这其中,所有的供求结构平衡都源自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要求。正是从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出发,才产生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构平衡要求。这就是说,为实现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其他所有方面的产品供求结构都只是一种逻辑对应关系,即都是在生活消费品生产适当的基础上一层接一层展开的生产消费品的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对称要求。由于生产生活消费品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最基础的供求结构平衡,所以,在调整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结构平衡的影响最为基础和最有连锁反应效力。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应从满足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出发,不断地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结构调整与总量调控有别,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
二、微观规制的基本特征
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属于微观规制。微观规制包含调整结构,却不只是表现在结构调整方面,还有更多内容。但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多层面上发挥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微观规制不同于宏观总量调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长期性
宏观总量调控基本上是短期性的,而进行结构调整的微观规制具有长期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政府的微观规制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哪个层面,都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长抓不懈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指出:“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本属于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我们常说把住两个闸门:一个是信贷闸门,一个是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属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而土地闸门属政府的微观规制问题。但由于政府的微观规制是‘政府’的职能,很多人就将其视为‘宏观’问题而归入宏观调控职能中。这样一来,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的贯彻执行。因为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和变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冷热’变化,其方向和力度可以时松时紧。但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属于微观规制方面的长期任务,却不能时松时紧,而必须‘长’抓不懈。现在,一些地方由于抓紧了节能减排和土地利用等审批工作,因此经常有人问,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可以转松。其意思是,什么时候节能减排的审批门槛和土地闸门可以放松。所以,要把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利于‘长’抓不懈,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针对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而不具有局部的针对性;而微观规制在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的作用都具有约束被规制者的针对性,即其作用不是泛泛地铺天盖地,而是针对具体的局部解决具体的规制问题。如,结构调整要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钢铁产业进行有效规制,做出具体的减少产能的安排并落到实处,直至达到调整目的。
(三)绩效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时效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宏观总量调控必须极为迅速地随之变化,而在此之前的调控即失去时效,不再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微观规制是长期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因此,微观规制具有政府实际工作成果的绩效性,是长期的工作积累,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时效性有所不同。如,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微观规制,是长年不断的工作内容,而控制好土地资源,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工作的重要绩效。
(四)法制性
宏观总量调控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做出的价值调控,虽然是依法实施的经济调控,但这种调控并不体现具体的法律规制,而更多的是经济政策层面上的直接反映。因此,准确地讲,宏观总量调控表现出很强的政策性,是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的集中体现。但对微观规制来说,不论是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款办事,不可能脱离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微观经济实体进行规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与宏观总量调控具有的政策性表现不同,微观规制具有鲜明的法制性,表现为任何规制都要严格地按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如,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于是,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为具体承办的政府部门就要依法接受有关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严格制止未经申报的经营者集中。
(五)基础性
宏观总量调控治标不治本,因此,具有时效性和热点性,而不能在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中直接触及和解决运行基础的建设问题。凡进行宏观总量调控,都必定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热点问题。但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治标不治本不同,政府承担的各方面的微观规制任务,都是既治标也治本,而且重在治本。所以,严格的说,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实施微观规制是为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各方面的基础问题,具有基础性特征。如,政府对电力业务许可证的颁发,就是一种基础性的规制电力行业经营与发展的宏观管理手段,可以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达到有效约束电力行业的发电企业、输电企业和供电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进步、网点分布等直接的规制目的。
三、微观规制的多层面表现
政府微观规制负责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多层面进行调整。其职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赋予,是国家法律的规定,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落实。
(一)调整经济结构
保持经济结构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态势的基本面。微观规制的长期任务之一就是保持经济结构平衡,因此,政府微观规制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不断地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基本实现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通过具体的协调工作,运用适当的产业政策,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微观规制的成效表现为: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保持市场供求结构的基本平衡。
(二)配置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土地资源外,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还有:石油、煤炭、矿山、河流、风力、海洋、森林、野生动物,等等。耕地是最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是全国人民的神圣使命。按照宪法的规定,农村耕地是农民集体的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支配。但各级政府对农村耕地的保护是义不容辞的,必须落实到实处。无论何时何地,保护耕地都是政府微观规制的重要任务,是政府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土地及其他非农民集体所属土地由各级政府负责支配。政府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是重要的微观规制权力,是政府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要政府把好土地使用关,就是做好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基础的微观规制工作,就可基本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领域不发生大问题。至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宏观配置,也是均由政府的各专职部门负责。肩负重任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依据国家法律,认真履行微观规制职责,按国家规划妥善配置各类自然资源,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创办政府企业
政府企业亦称公营企业、公共企业、公企业,是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企业。欧洲共同体在1980年的法规指南中明确地对各个国家都存在的公营企业,即政府企业,界定为: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而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办政府企业可直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稳定和维护市场秩序,满足居民对某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所以,政府企业属于规制经济范畴,是政府实施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在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由政府企业构成的规制经济,只是各国之间的规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些差别。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减少,而地方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增多。只要直接为民众服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就有责任设立企业以满足社会需求。有关国家安全的生产部门,自然垄断行业及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应是政府设立企业的主要领域。
(四)实施行政管理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服务还表现在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必要的行政管理。
1 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行政管理体现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实体进入市场经营的基础服务,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及其他必须办理的手续。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服务是微观规制,也是对企业资格的确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政府要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各方面服务做到周全而细致。
2 就业资质管理。在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必定要突出表现政府的微观规制作用。这就是政府要对劳动力进行社会保障性质的就业培训,还要对各种就业的资质给予确认。政府的这方面工作亦属于微观规制的内容。这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对劳动力市场给予的规制,是政府引导劳动力市场走向规范的重要举措。
3 行政许可证管理。建立行政许可证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微观规制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立的行政许可证制度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内容。由中央政府授权的各专门机构实施的各类行政许可证管理对规范市场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 反垄断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建立的政府反垄断组织机构,负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反垄断管理。政府的此项工作属于微观规制,是市场走向成熟时产生的微观经济对政府行政管理的特定需求。
5 文化市场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管理。因此,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微观规制。在这一领域,政府的管理工作含有十分复杂的规制内容。做好文化市场的规制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 价格管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市场化,但还要保留一小部分政府管制价格。依据相关法律,政府对这方面管制价格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工作。
(五)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必须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工作中。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六)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政府微观规制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级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微观规制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做到: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展专利、商标、版权转让与、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四、微观规制的放松与改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是重要的基础,也是政府工作职责的表现。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不断变化的情况,政府的微观规制运作也要适应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放松规制或改善规制的相应安排。
(一)微观规制的放松
实施微观规制是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不同程度的强化干预的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较为顺畅的时期,政府微观规制的干预范围可以有所收缩,干预强度可以有所减弱,这就是所谓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投资设立2000多家政府企业,专门生产军火和其他军用物资,待战争结束后,这些企业全部被政府卖掉,这就是微观规制放松的典型实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如果将一项原先政府严格规制的项目降低控制强度,那就是单一项目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我国改革后,起初是政府管制全部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现在只是对少数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进行管制,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政府微观规制的放松。
篇10
关键词:经济周期;商业银行;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8-0058-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13
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在长期增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对经济体系中的各类经济主体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主体之一也不例外。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宏观经济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势必会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不是被动地适应宏观经济波动,其经营活动也会加剧或平滑宏观经济的波动。事实上,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1]。
一、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作用机制
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主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发挥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在宏观经济处于上行区间时,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受预期影响调整投资或消费决策。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预期产品需求量会增加,因而增加当期投资并增加周转资金,此时企业更偏好于债务融资,从而有信贷需求[2]。个人预期未来收入增加,因而增加当期消费需求,也会因此而产生信贷需求。换言之,宏观经济处于上行区间时,投资和消费主体有更大的信贷需求,为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提供了条件。在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企业和个人也会根据预期减少投资和消费需求,削减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商业银行信贷发放将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
从中观层面看,不同行业对经济周期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行业为顺周期行业,部分行业为逆周期行业。在宏观经济形势好转时,顺周期行业的运营态势会随之好转,行业的投资规模更大产出更多,从而有信贷需求。逆周期行业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作用机制则与此相反。在经济周期作用下,中观层面的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主要看顺周期行业和逆周期行业的力量对比,如果顺周期行业的总体规模和实力大于逆周期行业,则在宏观经济形势看好时商业银行面临扩大信贷投放的有利时机,反之则相反。
从宏观层面看,一是在宏观经济上行时期,商业银行有更多的信贷投放,宏观经济见顶回落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会逐步暴露,银行贷款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环境恶化导致客户贷款违约率的周期性变化,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信贷投放策略[3]。二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中观和微观主体,进而通过后者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发展。三是宏观经济中的进出口也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结构,出口增加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会偏向出口部门,进口增加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则会侧重进口部门。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对经济周期的作用机制
在宏观经济学中,欧文·费雪最早提出信贷因素放大经济周期的观点[4]。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通过信用机制以及货币乘数影响社会资本总量,同时也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周期。
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具有内在的顺周期特点,通过信贷投放影响其他经济主体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周期[5]。在宏观经济处于上行区间时,各类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增加,抵押物也会趋于更加足值,商业银行出于对未来经济形势看好的预期,放松风险管理标准,降低客户准入门槛及贷款价格,扩大信贷投放以满足各类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此举不仅会加快宏观经济复苏的步伐,甚至可能会演变为通货膨胀。而在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借款人未来发展及清偿能力不被看好,抵押物也会趋于不足值,商业银行会出现惜贷甚至拒贷行为,提高贷款定价水平,直接导致部分经济主体难以获取资金支持。因大多数经济主体并不能在银行惜贷时迅速找到其他融资方式补充资金,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经营失败的风险,消费者不能通过信贷平滑各期的消费,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冲击,这也会加剧宏观经济的衰退甚至是进入萧条阶段[6]。
商业银行的信贷违约率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点,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周期[7]。在宏观经济形势看好时,风险因素不易暴露,商业银行的信贷违约率较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效益较好,可以助推宏观经济更好地发展。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差时,经济繁荣时期积聚的风险会集中爆发,商业银行的信贷违约率集中爆发,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效益较差,从而恶化宏观经济形势。如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低迷,银行业净利润的增速由2011年的36.3%降至2012年的18.9%,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净增647亿元。
二、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相互关系的实证检验
根据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本部分利用宏观经济的相关指标及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其分析思路是:首先,利用总量数据指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验证宏观经济总量与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利用增长率指标,分析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之间的关系,表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