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基层治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基层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浅析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估框架 “互联网+”推动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实证研究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网络理政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 “绿色衡阳”建设需要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善治: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的信息传播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思考 政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匠人精神”塑造 自贸区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政策工具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究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产生原因、含义、特征及实现途径 运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大数据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应用研究 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政府治理现代化 国家审计助推公众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研究 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 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进程公众参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飞,等.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战略领导力分析[J].管理学报,2013(1).
[7]周根才.走向软治理: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建构[J].学术界,2014(10).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2.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The Public’s Orderly Participation in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Governance
CUI Hao, SANG Jianquan
(Zhejiang University Marx School, Hangzhou 310028, China)
篇2
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新兴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由于信息源头多、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覆盖区域广和表现形式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已经成为对外宣传和开放发展的主要新兴媒体,成为信息时代新闻传媒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宣传思想工作新的重要阵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新闻媒体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给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重要平台,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建设先进文化、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安全而可靠的网络空间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对一个国家来讲至关重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主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网络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场革命。
但同时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非主流媒体、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既为社会大众搭建了一个低成本、平等、开放的对话空间,同时又表现出方式个性化、内容失真化的特点,使各类舆情的引导难度不断加大。
随着互联网向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全球范围内系统安全漏洞层出不穷,网络安全事件猛增。而且网上能够较好体现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正面引导力的内容还比较欠缺,谣言、暴力等各类不良信息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因此,可以说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网络舆情越来越像社会的“晴雨表”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公众情绪和思想的变化。社会舆情是指社会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是指社会各阶层公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利用互联网,对社会焦点问题、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特殊反映。其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中,网络论坛在所有网络信息中,信息量最大,网民关注、参与度最大,影响力也是最大的。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目前我国又适逢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网民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存在片面认识等,都会利用网络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甚至违法的言论。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等特点,对司法个案的理性关切极易被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淹没。在各种利益交杂中,有些不良商业网站也参与到对热点事件的炒作中来。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方式;变革
一、目前政府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动态
(一)政府对“互联网+政务”模式的重视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理念应运而生,引起了国家的重点关注。2014年11月,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作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平台,为政府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互联网+”具有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等特征,互联网可以融合金融、教育、医疗等方面,也可以融合政务,“互联网+政务”为政府治理现代化打开了新的思维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也就逐步提上日程,“互联网+政务”的发展前景必将十分广阔。
(二)政府的“网络政治”飞速发展
当前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超过了6.5亿,接近我国人口总数的50%,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又是重要的舆论力量。经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对2015中国政府网站年的评估结果显示,监测期间,部委、省、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可用性情况良好,政府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站的更新及时性水平进一步增强。
二、互联网为政治治理变革带来的机遇
(一)互联网能够促使政府成为“民意政府”
网络时代的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地缘政治的界限,也打破了执政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的界限。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世界性的信息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各种各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各种党报、理论学刊通过与网络相结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多样化的政府政策表达形式使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了解政府的意图,从而使民众的态度由从被动变主动,内容从枯燥变活泼,形成了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互联网扩展了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与反馈
信息时代下,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参政、议政,拓展了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的行为的途径。近些年来,互联网在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例如,重庆北培区委书记雷政富、山东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黑龙江双城市人大代表孙德江等纷纷被曝光后受到法律严惩。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时刻关注社会公众动向了解民意,政府根据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势及时对其工作进行调整,以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起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三)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网民政治意识的提升
过去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严重阻碍了发言人思想和意识的表达。而互联网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使得网民进行信息时,不再受到传统把关层面的控制。如自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面二胎”政策,引起了网民的巨大反响,国家政策时时被网友关注,引起社会公众的反馈,有利于政策的宣传和实施。
三、互联网时代下政府治理的难题
(一)我国网络立法不够完善增加了政府治理的难度
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立法缺少基本法,高位阶的立法也非常少,一些重要领域规范缺乏,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相关法律缺位现象严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当立法时的状况,致使许多传统网络犯罪变异和升级,却无法得到有关网络法律的有效规制,使各种网络犯罪现象滋生。我国网络法律、法规的层次复杂,构成了各个层级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容易造成多头执法的现象,网络立法大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没有网络核心法律的支持导致法律的效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二)政府信息传递模式阻碍了政府治理的时效性
在政府治理过程中,传统信息的传递形式仍然是金字塔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是自下而下,层层传递,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是形成的机构比较冗余,二是信息传递速度很慢。而信息时代的信息传递突破了这种传统模式的界限,新问题一经出现就可能通过网络传遍世界,这一方面给政府的信息传递带来了方便,但也对政府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做出了较高的要求。政府不仅要对信息有掌控能力,更要有分析能力,基层政府要提高对现场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避免发酵成新的社会危机。因此,基于政府治理的时效性要求必须大力发展政府信息技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
四、互联网时代下政府治理的改革
(一)加强政府对网络信息传播监督和管制
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过程通常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信息之前,传播主体对内容的选择与筛查,对于一些与传播主体思想不相符合或者与社会规范禁止的信息往往在初始阶段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政府通过不断丰富的“政策工具”扩展着网络的监管空间。信息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堵住了谣言与错误思想的发源地,也获得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使公众更加认可为主流意识形态环境的净化创造了更好的群众基础。
(二)加快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要加快制定网络安全与网络信息规范等基本法律,做到在网络空间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尤其要加强网络专门法的制定,使各种网络犯罪,侵害政府名誉和公民权益的行为受到合理的制裁,同时开展网民自觉守法意识宣传与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发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法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与信息化发展中的引领、推动、规范与保障作用。通过网络立法也可以调节和约束人们的各种失范行为,制约社会价值观的不良发展倾向,引导与防止各类危害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发生。
(三)推进政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政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务员网络应用的技术和水平。政府要想取得管理方式上的进步,必须打破传统政府金字塔模式的组织界限,建成一种开放的、矩阵式的、灵活的高效率政府。建立矩阵式政府的关键是资源整合,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协调统一,避免各自为政。
参考文献:
[1]谢耘耕编.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18.
篇4
[关键词]:群团建设 基层 探讨
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工作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油田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油田上下转型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群团工作作一探讨。
一、以思想引导为切入点,立足创新,引导主流,弘扬核心价值观
1.创新形势任务教育载体。要在优化内容、编写观念引导材料、开展形势任务宣讲、举办形势任务大讲堂的基础上,着重在形式载体上加强创新。探索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宣传片”比赛,发动基层单位围绕油田、采油厂的政策精神、形势任务,制作“形势任务教育宣传片”,营造广泛参与、突出实效的浓厚氛围。要结合基层员工群众喜欢手机上网的实际,把手机作为一个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探索开通手机客户端,对“政策解读、中石化简讯、法律咨询、内部要闻、薪酬发放”等内容进行一站式解决。
2.创新内外宣传内容方式。要在扎实做好基层传统新闻宣传的基础上,拓展渠道,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深入开展“我在现场・记者一线行”活动,开展人物系列、班组系列宣传,切实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笔触指向员工。要围绕重大活动、关键节点开设影像日志、图说等栏目,以图片直观、信息快捷的优势引导舆论,为中心任务造势。要打造“双微”宣传平台,探索实施采油厂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专业化运维管理新模式,切实增强传播能力和宣传实效。
3.加快文化文明建设进程。要积极选树基层员工群众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员工群众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要重视员工心理健康,为员工心理解惑、生活减压、工作减负,提升快乐指数。要丰富职工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各类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活动,让基层职工群众心情舒畅、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要围绕“文化下基层”、“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开展职工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小型文体活动,鼓励各单位结合单位实际,继续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
二、以青春建功为着力点,找准载体,提升素质,提升品牌影响力
1.深入开展青春建功活动。要以“创效益比作为”为主题,组织开展“单井分析进班组、信息技术到岗位”等活动。利用全媒体手段持续深化“单井分析我创效”活动,通过拍摄“微电影”等方式,大力宣传推广青年创效案例。
2.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要通过开展“深入班组、走进青年”调研等活动,引导团员青年把个人价值实现与采油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组织团员青年参加“青工技能月”以及“技能大师下基层”等活动,做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
3.创建互联网+活动品牌。要为青年创客搭建立新功的平台,启动信息众创行动,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成果众创等活动载体,发掘培育信息化应用人才和成果。要扩大新媒体在青年思想引领中的作用,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作用,将互联网手段应用到联系服务工作中。要依托新媒体手段开展群众工作,通过“线上获取需求、线下提供服务”的方式,整合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凝聚力,逐步将青年群众活动向民间化转变。
三、以和谐建设为落脚点,强化民主,突出维护,形成“为油田好”的正能量
1.推进职工创新创效。要加大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力度,建立岗位职工创新成果立项、研发、应用、推广机制,组织召开职工创新工作室现场经验交流会。要围绕生产中心任务,组织开展好劳动竞赛活动,灵活开展阶段性、适时性的劳动竞赛活动,完善考核评比机制,确保竞赛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立足于简便、实用、系统、高效,对现有管理体系、岗位职责、制度标准、资料报表优化整合,形成“一套文本支撑多个管理体系”,解决基层单位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标准、怎么考评的问题,解决岗位员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怎样考评的问题,推进基层管理的规范化。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完善措施,动态“打擂”,优胜劣汰,提高员工练技术、比作为积极性,使绝活更多、品牌更优。要顺应网络时代特点,探索将互联网手段应用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组织网上网上练兵,创新技能培训形式,为其搭建舞台、提供服务。
2.完善帮扶救助体系。要以完善困难家庭基础信息为基础,定期进行信息更新,随时掌握困难家庭动态。数据库分为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患大病家庭、患慢性病家庭、意外、六类特殊残疾人等六类困难信息库,从而为订单式精准帮扶打牢数据基础。要发挥好送温暖等传统载体的作用,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结合实际,及时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篇6
“贵州交警”APP可办理7大类26项交通管理业务;“黔通途”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智能化交通出行信息服务;“遵医云”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便捷获取优质医疗服务的渠道,建立了广泛的医患沟通模式,改善了医患关系……贵州瞄准百姓获得感,以大数据创新民生服务方式,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民生服务不再 “跑断腿、说破嘴”。
智慧交通:V巍俺鲂胁槐恪
“真的太方便了!春节出行哪条路堵?去目的地走哪条路最近?通过APP一目了然。”贵阳市民王英激动地对记者说。王女士说的这款APP正是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联合贵州高速集团黔通智联公司共同打造的“黔通途”。
“黔通途”以全省交通大数据资源池作为基础支撑,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智能化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常用路线,系统根据用户选择,通过“一条路”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沿线的一系列美食、名优特产、服务区、加油站、风景名胜、民俗习惯等本地特色服务,使用户在旅途中了解到更多的本地风土人情。
目前,“黔通途”已接入“智行公交”,能预测公交实时到站信息,节约用户等车时间;同时接入了“通村村”,通过“通村村”对城乡班车实时查询,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班车、出租车进行呼叫以及包车服务等。
除了“黔通途”,对于常在贵州驾驶的司机来说,“贵州交警”APP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机应用。通过“贵州交警”APP缴纳交通违法罚款、预约车辆年审、处理轻微交通事故等,极为方便。
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将“互联网+”与交通管理服务紧密结合,自主研发了“贵州交警”APP,以“贵州交警”APP、互联网、微信、广电网站四大政务平台为载体,构建起全天候、全方位、无缝隙的“互联网+服务”体系。其中“贵州交警”APP先后推出了交通违法自助处理、决定书在线缴款、车辆年审预约、交通事故快处快赔、驾驶人信用积分查询、移车提醒等多项便捷功能。
此外,为了进一步发动广大群众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和监督,“贵州交警”APP还增加了“违法举报”功能,24小时接受群众举报。通过违法举报平台的深度应用,全省公安交警部门对交通违法行为的严查严处,以及全省交警客运道路交通安全系列专项行动的开展,极大地震慑了客运驾驶人群体,逐渐在驾驶人群体中形成了不敢违、不愿违、自觉安全文明驾驶的良好氛围,保障老百姓出行安全。
“黔通途”“贵州交警”“通村村”……贵州正围绕大数据“聚通用”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大数据应用价值,从“云、网、端”全面打造智能交通。
智慧医院:专治“疑难杂症”
“坐在电脑前,戴上耳机,在贵阳互联网医院的网站上挂号,通过电脑前的高清摄像头,还能和医生进行一对一的远程视频语音问诊。”在体验了远程问诊的便捷后,市民李先生如是说。因嗓子发炎,李先生使用“互联网医院”与相隔千里的医生交流,做了免费的血压检测,医生根据数据给出治疗建议。同时,李先生的血压等检测结果上传到云端,成为以后的诊治参考。
跟李先生一样,贵州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指尖”上的医院。随着试点推进,患者不用排队,通过在线视频诊疗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2016年12月1日,贵州智慧医疗领域新产品“遵医云”正式上线,“遵医云”是以三甲大型医院为依托建立的互联网医院。
病人线上咨询、预诊、看病,医生随时随地听诊、院外随访、跟踪回访,并可根据患者的健康档案、咨询记录,进行精准医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就医效率……“遵医云”不仅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获取优质医疗服务的渠道,还建立了广泛的医患沟通模式,改善了医患关系。
“线上咨询、预诊,一方面可以服务一部分不需要马上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增加线上门诊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线上的咨询和预诊发现一些潜在的疑难杂症病人,引导他们到医院进行就诊。”负责平台技术运营的贵州信邦富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庆刚介绍,通过这样的服务,把病人做区分,普通的病人在线上服务解决问题,疑难杂症的病人到线下门诊寻求更专业的服务。
“互联网医院”“贵医云”“遵医云”……贵州正将大数据以“互联网+医院”的形式让医院的服务拓展至社区、药店,乃至偏远乡镇和广大农村,让老百姓真切地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带来的实惠便捷。
2016年2月,贵州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省份。
据了解,贵州将投资2.27亿元,建立远程医疗信息技术体系,构建统一的远程医疗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与国家远程医疗监管中心、国家级和发达地区医院互联互通,保障远程医疗业务监管、医疗服务的安全稳定运行。
智慧教育:专治“资源不均”
“丰富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息烽小寨坝镇黑神庙小学校长刘朝江说,“班班通”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班班通”全覆盖、推广“互联网+教育”平台、实行校园安全和食堂视频监控、开通教育专网……近年来,息烽县推动“互联网+”,每个班级配备一台触摸式电脑一体机、一套音响、一个电子展台,并接入互联网。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闯出一条“小县办大教育”的跨越发展之路。
在贵州,像息烽县这样享受“互联网+教育”的地区还有很多。近年来,贵州积极推进“智慧教育云”工程,把全省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汇聚,通过信息交换平台,教育条数据正向教育块数据转变。
“贵州省‘智慧教育云’工程的实施,能较好实现全省信息资源按照既定的机制进行交换与共享,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效能;更好全面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全面依法治教,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与坚实保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贵州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贵州“智慧教育云”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建立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信息系统,使用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为贵州省教育管理与决策,为重大改革项目提供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和模型预测,便于决策层及时发现新问题、新特点、新规律。
篇7
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作用,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因此,我们应积极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发展阶段,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收集、分析和处理海量的经济信息,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走势,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增强宏观调控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灵活性。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完善宏观经济动态仿真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实现各宏观调控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各项调控手段的功能互补,形成合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促进人民当家作主和监督权力运行的作用,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进信息化,有利于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渠道。为此,应积极推进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增加国家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在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使人民群众方便快捷地对国家的工作和事务提出意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为基层群众依法行使民利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健全决策咨询信息支持系统,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推进信息化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逐步扩大网上审批,加快实施“金审”工程,完善监督手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随着用户的大量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将会更加突出。能否抢占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关系到能否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科学把握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主动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和既有效防范有害信息传播、又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应结合世界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形成融合多种业务、覆盖面广的新型互联网络,为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借鉴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方式,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图书馆”等重点工程,发展数字化文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篇8
绍兴市总工会以抓“实”和抓“效”为总要求,坚持强化党建引领,把准“两基”工作的方向盘,在基层工会组建上向“小”延伸、向“新”突破,推动工会改革向“专”扩展、向“智”演进、向“实”显成效,夯实工会工作的基层基础,推动全市基层工会“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服务覆盖”上新台阶,推进全市“两基”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一、摸清基层工会“基本盘”,精准普查把脉“两基”工作方向。
今年4-6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工会组织大普查,普查以已录入浙江省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采集系统数据为基础,结合各级工会组织管辖调整情况,对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普查采取自上而下的顺序,在逐级理清组织架构的同时,一级抓一级逐步推进。通过普查,摸清了市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状况,进一步理清了全市各级工会组织构架,使录入浙江省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采集系统的数据更加准确、完整(截至10月中旬,全市录入实名制数据库的工会组织8351个、会员1102589人)。同时为确保工会组织建设信息实时传递与对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下工会组建、变更信息与实名制采集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要求全市各级工会对录入浙江省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采集系统的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工会组织变动情况,及时更新实名制数据库内相关信息,确保实名制采集系统信息的精准性和及时性,为推动“两基”精准发力和我市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点面结合推进工会组建,夯实基层工会组织基础。
一是开展工会组建专项行动,推动基层工会向“小”延伸,提升工会组织覆盖面。今年9月底开始到12月中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第三次工会组建专项行动,重点针对开业或者设立一年内仍未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互联网企业、特色小镇、货运企业、物流快递、房产中介、民宿等小范围群体。要求各级工会要把工会组建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将工会组建工作与工会系统评选表彰、工会经费收缴等工作紧密结合,按照“边摸排、边组建、边推进”,对未建会企业较多的,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求全面完成100人职工以上未建会企业消除空白点、25人职工以上未建会企业应建尽建,切实提高工会组织覆盖面。对无未建会企业的区(县、市)总工会、产业工会和部门(系统)工委,明确要求“零报告”,以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创新组建新兴行业工会,推动基层工会向“新”突破,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围绕《绍兴市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计划》提出的新兴产业,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大力协助下,成功组建了绍兴市集成电路行业工会联合会、绍兴市生物医药行业工会联合会和绍兴市高端装备行业工会联合会三个新兴行业工会联合会,首批会员单位55家,涵盖会员5万余名。该项工作被列为2020年市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议题,三个行业工会联合会的成立,是我市建立健全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行业工会组织体系的一大创新举措,是工会助推绍兴产业经济健康发展、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基层治理、精准服务稳定企业职工队伍的有效保障。
三、多措并举推进基层工会改革,激发工会运转活力。
1.构建“三位一体”工会改革体系,推动工会改革向“专”扩展,打造基层工会示范高地。扎实推进《关于全域推进基层工会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区域性党建带工建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强五力、增三性”争创活动高质量推进基层工会建设的实施意见》3个文件落地见效,分解落实“强五力、增三性”基层工会、区域性党建带工建示范点和区域性、行业性联合工会(工会联合会)示范点创建任务,层层压实责任。今年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打造20家“有特色、上水平、可持续”的区域性党建带工建示范点,计划在各区(县、市)总工会推选基础上,通过考核验收(现场踏勘、查阅台账等),进行表彰命名,并给予一定专项工作经费。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全市基层工会改革进一步深入。
篇9
入村第一天傍晚,在村里转悠,迷了路,直到天黑也没找到住处,没找到一个问路的人。站在漆黑巷子里,我的心里很“空”――农村,就这样失落了?
“花阿姨”黄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村民。她是村里种植大户,100亩的山茶收入,勉强维持一家四口的温饱,更多的生活需求,得靠在外打工的丈夫和儿子。这也是村里大部分家庭的现状。“种田不挣钱,种田不如去打工”,是我在村里最常听到的答案。那时候我在想:或许,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空心化”不可避免?
不过,时间过去4年,让我有新的发现。城镇化绝不是农村“空心化”的必然因素。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的“精气神”,非但不应抽离,更应该、也能够得到强化。
造成农村空心化的原因是什么?一是村民尤其是农村新一代,觉得传统农业既少“钱途”又无前途,不愿干;二是认为城乡教育文化资源落差太大,为了下一代,明知城市生活不易也拼命往里挤。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得靠顶层设计。不过,基层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看上去“虚拟”的网络,正在把满满的希望填充进有些凋敝的村庄。
是啊,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丢失了既有的形态,失去了固有的文化,甚至没有了传统的产品,这样的乡村,“乡愁”何在,“灵魂”何在?
2013年,我们在微博与淘宝上注册“村官菜园”,尝试用互联网推介当地特产笋干、茶叶、萝卜、蜂蜜等。从村民手中收购优质农产品,统一设计包装,电商销售,打开市场,不仅让村民尝到了种植甜头,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少劳力大效用”的可能性,吸引了南屏及周边村庄的年轻人回到田野。借助市场力量,助推传统农业的传承和升级,保留住乡村最为宝贵的生态和传统有机生产模式。
村里的下一代,是构筑未来农村的底色,是中国乡村的希望所在。南屏村有30多名留守儿童,放暑假正值农忙,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我们在微博和微信上也“淘”起了志愿者老师,引来不少外地大学生,办起了留守儿童暑期学堂。改变城乡教育差距、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当然不可能都靠志愿者,但解决乡村教育问题,不妨少一些“等、靠、要”,多一些现代思维,多一些资源整合。
篇10
1995年,上网一小时20元
1995年,中国刚开通公众互联网。那时的网吧叫“网络咖啡屋”,是精英人群向往的地方。“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北京中关村附近的首都体育馆旁,赫然立起这样一块巨大的广告牌。答案:“向北1500米”。广告指向我国最早,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互联网地标:瀛海威公司“网络科教馆”。
我是1996年在离瀛海威不远的北大东门附近学会收发电子邮件的。那里当时还都是胡同,经过一家肉夹馍小店,就到了。那家网络咖啡屋好像没有正式名字。只记得是间普通平房,没特别装修,但屋里明亮、安静、整洁,总能闻到速溶咖啡的香味。老板是计算机系毕业生,人很好,热心教我怎么输入UNIX指令,还跟我解释怎么按国际通信流量收费。当时算的都是国际通信流量,因为几乎所有电子邮件都是发到海外的。一屋人有大约一半是外国留学生,另一半包括我在内都是正在联系学校准备出国的北大同学。
那家店生意不错。原因是电邮比寄信更快、更便宜。一封普通国际平信那时要4块多,而且邮寄时间至少一个礼拜。用电邮只要几毛钱,几分钟就可发到。所以网络咖啡屋生意兴隆,店门口排起队来。那屋里有十几台电脑终端,用的还是只显示绿色文字的老式显示器。每部终端配一个键盘,但都没有自己的硬盘,而要和其他终端一起共享主存储机。整个屋里只有一台装了Netscape 1.1的高级机器有彩色显示器,还有鼠标!它端坐在两扇门之间的显眼位置,如同神龛一般。大家对它心中向往,却极少有机会触碰它。因为用它上网,一小时20元!
十多年过去了,再也见不到代表新文化启蒙的“网络咖啡屋”,取而代之的是不计其数的“网吧”。虽然都是上网的地方,但环境差别很大。今天的网吧多数不再安静明亮,灯光一般较暗,进到里面,马上会被各种喧嚣声和色彩所包围。放眼看去,都是在打网络游戏、看网络视频和网上聊天的青年。大部分电脑配了耳机和话筒,不时有人大声说话甚至叫喊,针对的人可能在这家网吧里,也可能在千里之外。同是年轻人,他们多是来娱乐消遣的。一般很难见到有人查邮件。再没了咖啡的香味,闻到的是或浓或淡的二手烟。饿了,叫碗方便面。累了,趴在电脑前睡一会儿。很少有人是为了出国来上网的。好多人连座位都懒得离开。
这些年来,机器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年前,网络咖啡屋里的电脑与办公室或家里用的个人电脑是差不多的,不论硬件、软件都基本一样。然而,如今网吧里的电脑已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专供集体消遣的娱乐机器。从清一色的耳机到防水键盘,从特别的操作系统到最新的网络游戏,它们比一般的个人电脑在机器配置方面可能更胜一筹。但它们却很少有U盘接口、光碟机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网吧电脑”几乎变成另外一个种类的电脑,以至于在有的电子产品大卖场里,出现专门针对“网吧电脑”的楼层,规模颇为可观。
名字的变化同样说明问题。“网络咖啡屋”这一名称代表着现代化的启蒙、社会进步以及一种高品位的新文化浪潮。之后,它变成了“网吧”。所谓“吧”,是英文bar的音译。与“网络咖啡屋”不同,“网吧”的叫法更贴近生活,也更强调娱乐、社交、打发时间。2004年全国调查发现,91.4%网吧平均每小时上网收费不超过2元。2005年之后,网吧收费更加低廉,一元一小时也很常见。
虽有诸多变化,还是有东西保持不变。一是网吧针对的用户群,不论学生、游客,还是打工者,一般都比较年轻,而且男性居多。二是网吧老板年纪不会太大,多数也是男性,且按当地标准,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还比较高。三是网吧员工,尤其是大型网吧里的普通员工,无论是收银的还是扫地的,都包括很多年轻女性。她们收入微薄,工作时间长,但不同于男性顾客、男经理以及男网管,她们往往一声不吭,是男性技术文化里的沉默者。
网吧是一片“新型公地(informational commons)”,也是新工人阶级的“共有媒体”。虽然网吧都有自己的私人老板,但由于价格低廉、店铺众多,所以对交得起每小时一两元租金的基层用户来说,它是相当开放的,而且它是一种集体上网而非个体上网的接入模式。与此相比,在家中或单位上网对大众都是开放性不足的。这些中下阶层人群,很多人没钱买电脑、没钱按时缴上网费;或者是就算有钱,也没有条件,因为宿舍空间小,电脑易被偷;还有很多用户是没有固定居住场所的;也有人是各方面客观条件都具备,但不想自己维护机器;或是喜欢和朋友一起上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总之,网吧作为公众上网场所,起着其他上网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灵活的接入方式和低廉的经济成本,满足了中下阶层需求,尤其是基层群体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传播需求。它因此是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的重要基石之一。
1995-2001,叛逆的攀升
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网吧的公众形象突然发生变化。新华网报道,2001年4月至10月,全国关闭了17488家网吧。2009年又有8102家网吧被停业整顿,4万家黑网吧被取缔。同时,一整套全国规模的管理体系也建立起来。它包括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也包括民间各种势力,充分调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对网吧进行控制。但尽管治理整顿了这么多家网吧,网吧业发展依然呈现出惊人的强势。
从1999年1月到2011年1月,通过网吧上网的网民人数由大约6万人增长到1.63多亿。2009年1月网吧所占比例达到峰值42.4%,此后开始下降,这和手机上网等其他上网方式的增长很可能有关系。但总体来看,网吧业十年来基本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目前全国每三个网民中至少有一个在网吧上网。网吧对信息中下阶层的迅速出现,对促进互联网大规模普及,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据文化部2011年1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依法设立的网吧共13.8万家,电脑终端1316万台,从业人员约58万人,2009年全国网吧市场总规模达886亿元。
网吧业的高速增长和庞大规模对压制它的控制体系来说,是一个叛逆的现象。精英阶层的市场已渐饱和,互联网要普及,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通过网吧这样的集体上网方式来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论是沿海大城市的普通居民区还是内地二三线城市以及更小的城镇,都为网吧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网吧究竟是如何从一种为精英服务的中上阶层新媒体服务演变为与信息中下阶层命运相连的中低端行业的呢?该过程包括几个重大转变。首先是网吧消费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的精英变成十年后规模庞大的信息中下阶层。其次是网吧上网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前主要是为了进行交互性信息传递,如跨国电子邮件等。现在的网吧则以提供娱乐为卖点,包括相当多的单向传播内容,如看电影、听音乐,其传播方式根本还是大众传播的延伸。第三,过去的网络咖啡屋是个特别的符号,代表新经济和社会进步。今天的网吧则面临沉重的公众形象问题,因为它长期被打压、被抹黑,即便证照齐全的正规网吧也要背负“黑网吧”的恶名。哪怕它们在不少方面比以前的网络咖啡屋可能做得更好,可以发挥出更正面的社会作用,哪怕网吧业者付出辛勤的劳动,但由于久积的误解与怀疑,美好理想依然很难实现。
十多年来,网吧本可发挥更多元的社会功能。然而,出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它却被限定在沉沦的轨迹上难以自拔。最早一批有抱负的网吧从业者要么碰得头破血流,被迫黯然收场,要么弃明投暗,向现实低头。
网吧变迁史:娱乐就够了吗
总体而言,网吧至少可分为四个基本种类,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网吧都有一样的发展轨迹。这里用的是广义的网吧定义,即通过租赁形式向公众提供上网服务的经营场所。
促销式网吧 促销式网吧最早出现,最好的代表是瀛海威公司的网络科教馆。我有幸在1996年去那里“朝圣”。我模糊地记得,科教馆的玻璃门很新很干净,里面用白瓷砖装修再加上其他摆设,照当时标准也算摩登。不过好像只有两台电脑,速度慢,但上网不要钱。收入不重要,因为这是进行科普教育的“科教馆”,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互联网,然后再加入瀛海威,使用它的互联网接入服务。虽然20世纪90年代末瀛海威公司出现财务困难,2004年公司被兼并,瀛海威科教馆依然青史留名。
促销式网吧在各大城市互联网草创时期均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联网的普及,促销式网吧日益减少,乃至基本绝迹。原因在于促销的主体针对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新贵”消费者,如今免费上网对这些人已不再有吸引力。
精英阶层网吧 精英阶层网吧针对中上阶层消费者,其代表是“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地点就在首都体育馆西门,也就是瀛海威巨幅广告的边上。1996年11月实华开正式营业,要价不菲,1999年高达每小时20元。2000年,美国科网股暴跌,实华开逆市推进,在全国一口气开了14家分店,成为最早的全国网吧连锁店。然而,在2002年夏天严打网吧中,实华开正式宣布放弃网吧生意。尽管如此,在大城市的繁华地段依然可以找到精英阶层网吧。它们机器配制精良,多专门针对高端网游用户。但总体上,精英阶层网吧的市场份额也已在日益减少。
大众服务网吧 大众服务网吧分两种:一种规模庞大,一家网吧可容纳许多顾客;另一种每间规模较小,但总体数量庞大,可在广大地区内为各式各样的中下阶层用户服务。第一种大众服务网吧以飞宇为代表。飞宇鼎盛时期一度在北大南墙一字排开,拥有1800部上网电脑。这恐怕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家网吧,在全世界也首屈一指。虽然1998年开业时只有25台电脑,飞宇在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以惊人速度大幅扩张。它先后租下附近的9间店铺,开拓出1万多平方米的巨型网吧空间。“飞宇网吧一条街”出现在中关村核心地带。
飞宇当年服务对象的涵盖面比今天大多数网吧更广。光是早7点到9点的免费上网时段就不简单,它让周围手头拮据的学生们不睡懒觉,来这里排队上网。此外,飞宇还为下岗工人和离退休人员提供上网培训及费用优惠,在向中下阶层普及互联网方面非常有超前意识。飞宇的服务范围也很广。除了单纯的上网服务外,还包括打印、扫描、复印等这些理应提供的附带服务。
可惜命运坎坷,2000年12月,两百多名警察光临飞宇,在其中56部电脑中发现有非法信息,飞宇被罚1万元。此后,北大也开始“治理环境”,2001年4月16日,北大突然切断电力供应,网吧生意被迫中断。两天后,飞宇搬到附近的资源东楼,机器由原来的1800多台降到900多台,员工总数也由340人降为180多人。强迫搬迁令飞宇元气大伤。王跃胜开始改变策略,转而经营多家规模较小,平均每家约50到100部机器的连锁网吧。至此,飞宇已由大众服务网吧的第一种类型演变为第二种类型。
“黑网吧” “黑网吧”包括有意无照非法经营的,也包括由于各地政策限制等原因,多个所需证照中有一两种不齐全的。后者严格来说不应算作“黑网吧”,但它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就算证照齐全的网吧,只要有未成年人入内,无论是否有家长陪同,就可能被视为“黑网吧”。一时间,“黑网吧”甚至成为“网吧”的代号,只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就一定涉及非法内容。
我们在讨论网吧里的各种社会表达和公众活动时,不该采取全部一棒子打死的态度,尤其是那些有利普通工农大众进行社会参与的有益尝试,如飞宇早上的免费时段和针对下岗工人及离退休人员的培训。可惜这些在网吧发展前期均未得到充分讨论,导致网吧多方面发展潜能无法开发,只保留一项功能:娱乐。
网吧娱乐化在许多方面切合了社会市场化、媒体娱乐化的总趋势,因此单向膨胀,一发不可收。只要有钱赚,就有人愿意砸下本钱,博取利润。娱乐本是最安全的挣钱方式,但如果还是挣不到预期收益,即使冒风险也在所不惜。商业短视行为也是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长期公众利益,结果导致网吧娱乐化过程迅速加快,在单一发展模式上越陷越深。
2000年前后,飞宇在最辉煌时期提供复印、打字、扫描等多种服务,有相应的软硬件配套,为不同使用需求的用户提供多元服务。但随着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很多为草根多元需求服务的软硬件配套措施就不见了。
大部分网吧只专注提供娱乐,所以升级后的软硬件都相应地为游戏玩家、视频看客及网聊的人们进行了优化,采用较新的机器、配件、程序、软件,让网吧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娱乐服务和内容。这些速度很快又有大屏幕的机器可能很适合打游戏、看电影,但它们却往往没有光碟机,也没有U盘插口。总之,输出功能远大于输入功能,并不适合用户创制内容。结果是网吧用户日益被动,多数人都只在打发时间,寻求享乐。特别的网吧机器养出特别的网吧网民。他们中很多人天天上网,但却没有电子邮箱,因为邮件服务器远远慢过游戏、视频服务器,也因为他们中大部分人同时在用短信、QQ、飞信,没电子邮箱也无所谓。
为什么社会需要网吧
网吧对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特别重要,不但因为它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更因为它是一种集体分享的上网方式,是中下阶层用户和草根业者共同建构上网经历的现实空间。虽然面对诸多压力,它始终保持强烈的地方性。超过13万家店铺,近1000万从业人员。爱恨情愁、梦想失落,透过网吧发展十年云烟,看到的主线是回归基层社区日常生活的网络社会实践。
然而,十年来网吧行业也经历了全面私有化和彻底商业化的过程。“治理整顿”“产业发展”“升级换代”的结果是,2000年尚存的各种发展可能性日益萎缩,其公共性更遭到严重打压。公共空间受到蚕食鲸吞在其他社会领域也可看到,但具体到信息产业、信息中下阶层和正在形成中的网络劳工,网吧转型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重视。
总体而言,首先还是要强调网吧本可有多种发展形态。曾经的网吧形态虽然已成过去,但不应被遗忘,因为它们能让我们更好地反思现实。
其次,即使没有公共政策支持,网吧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是始终有私人投资看准了草根层面的市场需求。因此,在草根公共空间和私营经济之间不能轻易用传统的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公私界限进行划分,特别是在中下阶层语境里。传统华人社会里的茶馆、近代欧洲的咖啡店,其实从所有制上看也多姓“私”,但都可为当时的公众讨论和新的阶级形成提供社会空间。
要让网吧成为促进社会建设的网络公共空间,关键是要保持它的共享性、开放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收费标准应稳定在低收入人群能支付得起的水平,一方面也要让网吧业者有合理的盈利空间,从而可因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水平,支持草根人群不仅利用网吧进行娱乐和基本通讯活动,更可支撑新的生产性社会活动,如前文提到的信息数据处理,又如兼具社交和盈利功能的网络游戏“工会”等。
在操作层面上,网吧良性发展的受益者不只包括网吧老板和用户这两个群体,还包括普通的网吧员工。比如2002年我采访过的小陈,他在四川省西昌市一家小网吧当网管。此前,他曾在当地一家钢铁厂做过三年工人,但因工厂倒闭,22岁的他来到这家只有十来部机器的小店,负责从收钱记账到打扫卫生到维护电脑的所有业务,每天12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医保社保,也没有劳动合同。老板是电信系统的人,他很少亲自打理店里的事,只给小陈提供食宿,再发给他区区300元月工资。虽然收入微薄,小陈却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可以免费上网。像他这样的网管在关于网吧的公众讨论中极少发言,但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网吧业得以延续至今,在逆境中坚持发展。
网管们不但付出看得见的劳动,还承担对网吧业的种种歧视。小季是广州一家连锁网吧的网管。他来自东北,对网吧业有很深感情,虽然有别的工作机会,他依然对网吧不弃不离。最困扰他的不是收入,不是工作时间长,也不是管理网吧规定,而是身边人不理解他。“就连爸妈都觉得我在网吧做事丢人。你也知道,现在讲起网吧简直就像80年代讲起夜总会一样。”说这话时,正是2002年蓝极速网吧大火发生不久,但小季还是表示会坚持干下去。
如果再见到小季这样心存困惑的网管,我可能会反问:为什么中下阶层用户不能拥有自己的网络俱乐部?在国外,为中下阶层服务的集体共享式空间,如街角小酒吧、台球室等也曾遭受同样的问题:仅仅是为了保护青少年吗?
我们当然需要保护青少年,特别是家庭条件有限,不去网吧就没有其他条件上网的青少年。让他们和其他同龄人一样都能享受安全、便利、廉价的网络服务,这是所有人,不光是网吧业者的社会责任。不能简单把网吧当成替罪羊,而应该反思,究竟为什么父母不能让孩子留在家里?是家庭照顾不够?还是电视太难看?为什么学生要上网还得去网吧?是因为青少年就喜欢冒险?就喜欢挑战权威?还是因为学校、家庭跟不上网络社会的前进步伐?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