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防治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防治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防治服务

篇1

关键词:跨界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外部性;长江流域;博弈分析;帕累托最优;公地悲剧;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96-06

一、引言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增长9%的速度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欧美发达国家近200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短短3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集中出现。2012年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联合的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绩效排名显示,中国排在第116位;2013年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1]。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发展思路。

由于环境污染所具有的外部性和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使得我国环境恶化程度的加深突出表现在各行政管辖区之间跨界环境纠纷的增加上,如何对跨界环境污染进行有效规制,始终是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缺乏有效监管状况下,一些地区会采取“搭便车”的行为将不易监测的环境污染跨界转移出去。大多数地区都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方式逃避本应由自己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从而将成本外部化,即环境责任规避。这种现象充分揭示了由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所带来的公共事务治理困境。

d’Arge[2]和Rueff[3]较早关注了环境的跨界污染问题,而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不同国家之间对跨界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方案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成合作是研究的核心问题,基本上是围绕跨界环境污染治理博弈展开的[4][5][6][7];Laijun Zhao,et al.[8]通过构建包括政府和居民在内的典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流域结构的转移税(Model of Transfer Tax,MTT),MTT可用来计算一个地区最佳的污染物转移税率,同时也认为转让税率可作为生态补偿标准,加强区域减排合作,实现整个流域的减排成本最小。国内关于跨界环境污染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验证PHH理论,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政策研究方面[9][10];关于如何解决流域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11];二是建立合理的水权分配原则和水权交易系统[12];三是采取部分市场化实现水资源配置的“准市场”方案[13]。

笔者采用博弈论分析工具构建跨地区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与全局利益最大化最优选择的利益冲突;随后以长江的地方政府的环境污染治理博弈为例,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经验分析,探讨造成我国环境治理困难的影响因素,最后就此提出政策建议。

三、地方政府跨界污染治理的经验分析――以长江流域为例

跨流域水污染是最典型的跨界环境污染形式,基于长江流域每次发生水污染事故,大抵都要引起区域性的紧张。某种意义上,此类事故也许天生就具备某种“广泛性”和“超越性”。本部分以我国长江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为例对博弈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更客观地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跨界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

(一)长江流域水污染概况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 2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流经青海、、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 300公里。长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数据可知,近10年来,全国流域的水质状况逐渐好转,这说明在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治理的重要性并不断通过立法和出台强制性法规来加大流域治理力度的背景下,中国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整体水质仍为中度污染水平,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有待进一步的治理[15]。长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好于全国其他流域的水质状况。2004―2010年全流域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在2011年整个流域的水质出现下降,之后有所上升,到达最好水平,而省域断面的水质状况在2010年之前一直优于全长江流域的水质状况,但在2011年之后,省域断面的水质状况不断下降,远差于前几年的水质水平,2011年省域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仅为78.7%,远低于2010年的95%,这也直接造成了长江全流域的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为80.9%。

另外,通过表1还可知,在2011年之后,长江流域域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低于全流域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这表明长江流域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重污染企业设置在两地的交界处,将水污染物排污的外部成本转嫁到处于本地区流域下游的地区。其原因是我国的环保体制为属地管理,也就是说环境执法不能跨界,这使得交界处带来的水污染责任难以确定。位于上游的地方政府这样的行为选择,不仅可以将有限的环境治理资金用于其他能够更好的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中,还可以通过污染企业的税收以创造更多的GDP和财政收入。

(二)长江流域各省水污染治理状况分析

本文借鉴赵琳等[16]对长江经济带的划分,选取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9个省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状况进行分析。表2显示了9个省级地方政府2010―2012年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和环境治理投资在环境基建和工业污染治理两方面的使用比重。

通过表2可知,长江流域各省的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大部分低于全国水平,各省在创造较高GDP的同时,对环境治理的投资相对不足,而长江流域各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更多的是用在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是因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争取到更多的经济投资从而带来GDP的增加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比例则非常低,特别是在2011年和2012年,长江流域各省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平均投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而工业污染治理的平均投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通过对长江流域各省环境治理投资的分析,可以得到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偏好为:地方政府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是不断加大对能够直接带来政绩和投资项目的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地区的GDP和财政收入水平。但诸如城市排水投入、园林绿化投入和市容卫生环境投入等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投入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的。他们对于明显具有正外部性的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则选择搭便车。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选择无法实现整体效用的最大化,这与本文第三部分博弈分析的结果一致。

除上述原因外,审计署于2009年10月28日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调查结果中还列举了三条水污染治理中的不规范情况:一是挪用和虚报多领水污染防治资金5.15亿元;二是少征、挪用和截留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36.53亿元;三是水污染防治资产闲置和部分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在我国其他领域的环境污染治理中同样会存在这三种状况,这又进一步降低了环境治理投入的效率。

通过对长江流域水污染和治理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合作治理的障碍主要有: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和有限理性滋生了地方保护主义,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地方政府在双重身份的权衡中通常会偏向地方利益,使得许多地方政府理所当然的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环境治理,各种“土政策”“开绿灯”和“行方便”大行其道,几乎不会主动地对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污染企业整改或者关停,更有部分地方政府为降低本地区的环境治理投入而将污染转嫁到其他地区,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事故。二是跨界环境保护体系权限模糊,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以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为例,虽然设立了长江流域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基本上无权过问地方政府的行政及经济事务,其主要任务是编制流域水资源的利用规划。在这种格局下,各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问题往往无法做到全流域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某些地方政府甚至还会采用一些措施阻挠或者禁止流域管理机构检查其辖区内企业的排污状况,为企业提供特殊保护,纵容其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跨界环境污染治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本地区环境保护负责,但在处理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上基本上是无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依,这致使地方政府在跨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相互推脱、争执不断,造成环境监管部门执法中的盲区,导致经常会出现“公对公,一场空”“谁都该管,谁都管不了”的局面。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多地区参与的跨界环境污染治理模型对跨界环境污染治理博弈进行了理论讨论,结果表明: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纳什均衡状态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相背离,两者的背离程度随着参与跨界环境污染治理的地区个数增加而增加。并通过对长江流域7省2市的水污染治理博弈的经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因此要实现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每个地区能够真诚合作,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要切实承担起环境污染治理责任。

为避免环境治理中出现“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局面,本文建议:

1. 建立基于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跨区生态补偿体系,争取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要将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政府补偿和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市场补偿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财政转移支付纵横交错,市场补偿穿插其中”的网络式生态补偿体系,以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两方面带来的问题。纵向补偿指的是中央财政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给地方政府提供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横向补偿指的是受益区政府或企业向保护区政府或企业支付生态产品的使用费,这里主要是不同区域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市场补偿是指通过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平台,实现受益区企业和保护区企业和居民自由平等交换,包括受益区企业给保护区居民和企业提供资金补偿、技术援助和项目支持等,相应地保护区居民和企业要给受益区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还包括受益区企业向国家缴纳的环境保护税费等。

2. 明确跨界环境治理产品的产权归属,引入市场机制。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以及现阶段在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标准确定方面的限制,造成生态环境效益的经济价值准确评估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需要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生态服务进行补偿,但某种程度上政府失灵的存在决定了市场主体参与的必要性。在生态补偿领域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激励手段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市场机制的参与有利于建立公平、高效的生态利益共享及责任分担机制。

3.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监管。一是改进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明确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标应是包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任务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目标,并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的考核比重。只有构建包含生态保护的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将自然资源使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指标纳入到政绩考核框架中,才能调节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选择偏好,增强地方政府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增进环境治理和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成立由国务院副总理负责、环保部统一领导的环境治理与监管机构,剥离当前农业系统、林业系统、国土资源系统掌控的有关环境治理职能,实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自下而上垂直领导,打破属地管理,实现跨界环境执法。三是环境评价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确保环境评估的客观性和透明度,为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项目支持、交易辅导等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杰,刘斌.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3):44-56.

[2]D′ARGE R C.On the economics of transnational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A].In Mills,E.(ed),Econom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3]RUEFF L E.The economics of transnational pollution [J].Economics of Transfrontier Pollution,1976.

[4]MALER K G.The acid rain game[J].Studi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1989,36:231-252.

[5]SILVA E C D,CAPLAN A J.Transboundary pollution control in federal system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7,(2):173-186.

[6]BáRCENA-RUIZ J C.Environmental taxes and first-mover advantage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6,(1):19-39.

[7]YANASE A.Global environment and dynamic gam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an international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s,2009,(2):121-140.

[8]Zhao L,Qian Y,Huang R,et al.Model of transfer tax on transboundary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s river basin[J].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2012,(3):218-222.

[9]赵来军,李旭,朱道立,李怀祖.流域跨界污染纠纷排污权交易调控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5,(4):398-403.

[10]易志斌,马晓明.论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J].社会科学,2009,(2):20-25.

[11]赵华荃.遵循客观规律,推进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J].管理学刊,2014,(4):31-40.

[12]常云昆,肖六亿.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89-95.

[13]胡鞍钢,王亚华.转型期水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J].经济研究参考,2002,(20):12-20.

[14]OLSON M.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economic growth,stagflation,and social rigidities[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

篇2

关键词:阜康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评价;防治对策

一、影响阜康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分析

(1)气象因素

a.地理位置的影响:阜康市位于天山东段,境内沙漠广泛分布,地形呈南北长条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总轮廓由南向北分为山地、平原、沙漠三大部分。阜康市共有土地面积86.28万hm2,其中山区18.15万hm2,占总面积的21%;平原22.61万hm2,占26.2%;沙漠45.52万hm2,占53.8%。但因存在着山地、平原、沙漠的巨大差异,气候也各不相同。在高山区,年平均气温1.9℃以下,平原区年平均气温7.4℃,沙漠区年平均气温5.9℃。阜康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阜康空气中的污染物不容易扩散。

b.大风的影响:山区常年盛行东南风、西北风,平均风速2.9m/s。平原区以西风、偏西风为主,年均风速2.4m/s。春季是阜康的风季,加上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景观,当风速大于5米/秒时。易形成风沙天气,伴随沙尘暴、扬沙和浮沉天气,大风的出现已成为阜康沙尘污染天气到来的先兆。

(2)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影响

我市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燃煤、扬尘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主要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还有少量的烃类及铅等。从监测结果分析,阜康市2011年空气质量劣于2010年,污染物浓度都有增长的趋势,其中NO2浓度增加幅度最快,为42.1%。而NO2浓度增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因为机动车排放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根据类比数据表明,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比例占城市总氮氧化物排放污染的40.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根据市交警大队调查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3969辆,2011年增加到28519辆,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44500辆,年均增长幅度近16%,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虽然不是我市的首要污染物,却对大气污染起到恶化及催化作用。地理条件,气象因素,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使我市环境空气污染从煤烟型向煤烟和机动车混合型污染转变。

二、大气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染持续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污染物的排放也将大幅度地增加。经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分别为COD417.012吨、二氧化硫4910.96吨、氨氮102.577吨、氮氧化物4045.575吨,污染减排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

2.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阜康市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我市的大气环境质量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另外,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机动车尾气污染又成为影响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综合防治对策

1.提升园区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专业化团队管理园区,实现专业招商、集成运营、综合服务,大力推进研发工作和技术引进工作,经由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和循环链,注重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等理念,以新能源煤焦油制清洁燃料油项目为引领,以电子铝箔和金属硅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为突破口,主攻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化工及下游精细化工,加快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等项目的建设。

2.做好功能分区,实施区别管理:阜康市要做好空间规划工作。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统筹考虑未来阜康市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区域土地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空间开发结构。

3.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审核作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行,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三个层面上的循环:---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循环;---企业之间的中循环循环;县市、园区之间的大循环,将污染物循环利用。

4.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监管:认真贯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审批;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大力开展污染源限期治理和“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的状况。

5.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大力削减颗粒物排放深化火电行业烟尘治理。燃煤机组必须配套高效除尘设施。一般控制区按照30毫克/立方米标准,重点控制区按照20毫克/立方米标准。强化水泥行业粉尘治理。水泥窑及窑磨一体机除尘设施全部改造为袋式除尘器。水泥企业破碎机、磨机、包装机、烘干机、烘干磨、煤磨机、冷却机、水泥仓及其它通风设备需采用高效除尘器,确保颗粒物排放稳定达标。加强堆场、料场等扬尘治理。督促企业实施料场、堆场扬尘综合治理,不断推进电厂采取密闭煤仓、密闭带式煤炭输送方式和企业各类料堆、渣堆、灰堆、输送廊道采用密闭料仓贮存。

参考文献:

[1]李沫.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9,23(4):223-226

篇3

关键词:环境污染;地方政府;治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认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采取必要的手段,比如工业三废排放、尾气排放、粉尘污染等。作为城市中居民,也应该加入到环境治理的行列中来,从自身做起,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地放政府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与监督的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主要四项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23.7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53.6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1.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337.8万吨,这主要四项指标与上年均同比下降。

但是,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面对环境问题,虽然地方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而且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得到民众的肯定,但是环境状况依然严峻,与民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继续加大治理力度,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法律赋予政府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其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优劣。

为了给民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政府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切实做好环境管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完善法律

由于环境保护涉及的面广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性特点, 而政府管理社会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处理环境工作只有依法行事, 才能克服行为上的任意性、盲目性。据统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项。这些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限制破坏资源环境、加快治理污染、综合利用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应该看到,这些法律法规中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部分,特别是社会发展快速的形势下,出现新的环保问题,而法规政策又跟不上,形成执法难。因此,地方政府应及时的制定和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并予以细化、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 目标控制

2012年,国家了《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地方政府都将分担重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上级政府下达的环保指标任务,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将目标控制分解到企业、单位及政府各部门,予以细化、量化,制定实施措施,监督落实和严格考核。在经济发展上,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实行严格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和审批制度,从源头防范区域性、系统性环境风险。

污染治理

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开展污染治理,一是督促企业落实治理主体责任,制定治理方案,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筹措资金,开展污染治理。二是政府承担的公共环境的污染治理,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生活废水、垃圾、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城镇雾霾、生态保护等等方面,需要政府制定污染控制措施,组织落实。三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经济政策,促使企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

(四) 监督管理

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效能是政府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环境质量的优劣显现出政府管理效能的高低。其一,政府必须要有较强的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和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及时提供环境质量信息,让公民知晓环境状况。其二,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影响民众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民众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其三,发挥公众舆论监督的力量,形成合力。

(五) 资金投入

环境治理与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政府资金的积累、充裕程度各异,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各个方面中,政府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更是面临资金的严重短缺问题。但是,政府融资的作用是很大的,单就环境治理上,政府的融资渠道是很多的,一是银行方面的环保低息贷款。二是民间资本的利用。三是政府出台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只要措施得当,政策保障有力,监督完善,将会使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上能有较大的改善。

三、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

无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主体是地方政府部门,还是企业、经营业主,缺少了民众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政策的落实程度。公民的力量是推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源泉,环境问题本就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与公民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息息相关。

政府应大力鼓励民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监督管理,应该看到,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政府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时有滞后。民众的积极参与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政府部门要大力提倡公民主动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配合地方政府将污染源的防控工作做到位,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激发公民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从而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在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有效防止政府环保决策的失误,提高政府决策落实的效率。在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广泛听取民意,在对一项政策或者一个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让民众参与进来,因为环境污染治理也与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政府制定污染治理决策的目的也是要让民众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让民众各抒己见,有助于决策制定者从全局的利益出发去制定政策。

其次,可以帮助公民树立环保主人翁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地方政府要开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借助现代网络平台将政府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信息与策略公开化、透明化,增进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民众参与到环境污染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使政府的决策在落实的时候就更加容易,因为人们总是会比较珍惜自己付出努力的结果,且在政府决策的实行过程中,民众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觉行动的力度。

第三,可以加速改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促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统一。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是以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作为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而较少考虑到这种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颇有“先污染,后治理”的倾向,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受到损害最严重的群体还是广大民众。地方政府从现在开始,把转变经营方式当成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各项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计划与效果与公民分享,把社会发展的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性,又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四,完善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乡村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小觑,而对污染的治理力度远远不及污染的程度,同时环境污染事件或群体冲突时有发生,受害者也往往难以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地方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的权利,不会挫伤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环境治理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环境治理问题涉及多方面。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公民参与等等政策,履行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应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积极、真诚地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528.

[2]刘国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J].社会科学文献,2011(16)

[3]徐伟敏. 环境影响评价与我国公众的参与意识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5)

[4]兰雨云. 我国转型时期公众对环境污染治理冷漠的社会学现象的思[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5]辛本禄.地方政府的环境污染治理政策与公众环境政治的参与视角[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16)

[6]万本太.异地开发生态补偿的尝试与公众参与的影响[J].城市环境问题,2012(16)

篇4

关键词:云计算; Web服务; 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 TP39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95-2163(2016)06-0051-04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Web服务随之大量涌现。所谓Web服务是指一种通过互联网络提供自描述的自适应的模块化的软件组件,可以在互联网络中得到描述、发现和调用\[1\]。Web服务一般依托于Web服务应用程序进行和管理,通过聚类不同的Web服务可以构成功能复杂的组合服务,以此来满足当前企业日益繁多的事务逻辑需求。然而随着Web服务技术的成熟,互联网上开始出现大量功能相近的服务,此时服务质量就必然成为客户选择相关Web服务的重要依据。而Web服务的目标常为全国范围的对象,那么如何在不同地区探测企业Web服务的质量,并对服务质量不满足构建提供及时预警,即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即依托于分布在全国不同区域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使用RPC分布式远程过程调用框架,研发设计了一种云环境下Web服务质量的探测与预警方法。

[BT4]1相关工作

时下,有关Web服务质量的研究多是围绕Web服务质量预测方向延伸展开。而对于Web服务质量的预测,Shao等针对未使用过的Web服务的服务质量,率先提出使用协同过滤策略,进行Web服务质量预测的方法\[2\]。[JP3]在此基础上,Zheng等致力于技术改进,继而提出了一种基于邻接矩阵分解的混合协同过滤算法的Web质量预测方法\[3\]。Luo等又通过结合模糊神经网络和自适应动态规划重点实现了更加稳定和较为精确的服务质量预测\[4\]。而Ma等则基于真实的Web服务质量数据和一系列实验,确定了服务质量相关的特征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增加服务质量预测的精度\[5\]。另外,还有Madi等又通过进一步使用概率的潜在模型来统计服务质量的相关预测\[6\]。综上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内容仍然是以预测为主,却尚未推出一种能够在不同地理位置对于某类Web服务的服务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的方法,为此本文即有针对性地设计提出了一种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的Web服务质量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方法。[JP]

[BT4]2系统设计

[BT5]2.1整体框架设计

为实现分布式的Web服务质量的探测和预警,本次研发系统可由以下模块建设构成:服务质量探测模块、远程过程调用模块、电子邮件告警模块、数据库存储模块、报表生成模块。系统中模块间的关系与架构则如图1所示。[FL)]

为在不同地区能够有效支持做到对于Web服务质量的探测与预警,需要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在不同地区租用服务器,以阿里云为例,其可选的地区在华北、华东有2个,在华南、香港、新加坡、美国西部与美国东部则各有一个。其他的基础设施提供商所指定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可通过在不同地区租用不同的服务器,实现多区域的Web服务质量的探测,在主控端加入预警阈值,当达到阈值时,系统即会通过电子邮件向运维人员发出预警提示。

2.2功能模块设计

该系统整体主要包含5个功能模块,各模块g的互联关系已由图1呈现给出,在此将针对每种功能模块的现实优化设计展开如下解析描述:

1)探测模块。主要功能是在不同区域租用的服务器上,完成对于目标系统的服务质量探测功能,其具体获取与服务质量相关数据包括:DNS解析时间、连接建立时间、传输准备时间、传输起始时间、传输总时间、http状态、传输数据包大小、头数据大小、请求包大小、传输内容长度、传输速度、测试时间。该模块可以由主控模块通过RPC协议控制调用,并将采集结果传回主控模块。

2)数据库模块。该模块一般使用传统的Mysql数据库,其定制功能是将探测到的数据以历史记录的形式存储起来,以供后期的服务质量分析使用。模块中主要涉及的表结构有2个,分别如表1、表2所示。

3)RRDTOOL数据库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跟踪目标对象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继而将这些变化生成实时数据图,并推送给运维人员。RRDTOOL其实是一种环状的数据库,运行时是通过Round Robin的方式来处理定量数据,当前已被多家流行的平台采纳使用,例如:Ganglia、Cacti和Monitorix等等。

4)电子邮件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向运维人员发送邮件,以提醒运维人员已出现的告警类型,请求运维人员介入调控。在这里,研究使用了Python的smtplib模块完成邮件功能的发送。

5)主控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RPC远程过程调用方法,[JP2]调用已部署到租用云服务器中的探测模块,进行Web服务质量的探测。同时,还将负责接收探测模块发来的探测结果数据,调用数据库模块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并更新RRDTOOL数据库信息。最后依据探测任务设定的告警条件和告警类型,确定是否需要向运维人员发出告警。如果需要,则调用电子邮件模块,生成告警邮件并将其发送至告警邮箱。[JP]

[BT5]2.3通信协议设计

在通信过程中重点启用了RPC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是一种流行的远程过程调用协议,其主要功能可描述为就是通过网络向远程服务器上应用程序请求程序调用服务,而无需精确了解底层的网络协议或拓扑结构。在RPC协议中,请求端(又称为客户)在设定的传输协议下,发送一段带有参数的信息到服务提供端。此时服务提供端配备的服务提供应用程序,在接收到该参数后将会进行设计指定的解析操作,并依照解析结果,调用相关的功能模块执行请求操作。当完成操作后,再将函数调用结果返回给请求端的调用程序。

D2为RPC远程过程调用的流程图。从图2中可知,远程过程调用整体上可以分为10步,对其概述如下:

1)主控模块调用客户端句柄进行参数传递,参数如:探测任务的ID和探测的目标;

2)客户端句柄调用客户端服务器操作系统内核的网络模块,生成输出参数编码和数据发送操作;

3)参数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远程服务器(即所租用的云服务器)操作系统内核的网络模块;

4)远程服务端的服务器句柄获得参数数据并解析出其中的参数;

5)远程服务器句柄依据获取到的参数,调用探测模块的相关函数,切换至探测任务;

6)探测模块将执行结果返回给作为调用方的远程服务器句柄;

[LL]

7)远程服务器句柄调用该服务器操作系统内核的网络模块进行结果数据的编码和数据发送操作;

8)探测数据通过网络发送给客户端服务器操作系统内核的网络模块;

9)客户端服务器的服务器句柄接收探测数据并送入解析处理;

10)客户端服务器句柄将解析后的数据以函数值的形式返回给主控模块,从而完成整个远程服务调用过程。

3云环境下实验验证

[BT5]3.1实验环境

实验的本地部分由超云R6240-G9刀片服务器的4个物理节点构成,其中每个节点的配置信息为:CPU为24核,内存为32GB,硬盘2T,千兆网卡。[JP2]而4个服务器上将分别部署主控模块、数据块模块、RRDTOOL数据库模块和电子邮件模块。探测服务器为租用的阿里云服务器,同时选择华北1(青岛市)、华北2(北京市)、华东1(杭州市)和华南1(深圳市)的云服务器各一台,每种服务器都选择最低配置的ecs.t1.small类型,[JP]该类型具有单核CPU和2GB内存,以及百兆带宽。测试的目标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站的首页,可得该网站的URL为:。

[BT5]3.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即为各质量监控点采集到的监控数据,其中以杭州地区的数据质量监控数据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杭州地区访问校园网首页的传输总时间、连接建立时间和DNS解析时间都相对比较稳定。在某些时刻DNS的解析时间为0,这是由于DNS解析是可以被缓存造成的。图4则为从阿里云租用的4个不同城市的服务器中采集到的质量信息数据。由于不同地区与目标系统之间经过的网络路径不同,因此最终得到的访问质量也相差较大。

4结束语

通过在阿里云环境下租用4台不同地区的云服务器进行测试,由此提出了系统在不同地区分布式探测Web服务质量的思想,并证明了不同地区、同一Web服务的服务质量可能存在差异,这就使得租用不同云基础设施服务商不同地区的服务器,进行Web服务质量的实时监控具备了高度可行的现实必要性。

参考文献: SHAIKH A. The impact of SOA on a system design for a telemedicine [JP3]healthcare system[J]. Network Modeling Analysis in Health Informatics & Bioinformatics, 2015, 4(1):1-16.[JP]

[2]SHAO L, ZHANG J, WEI Y, et al. Personalized QoS prediction for Web Services via collaborative filtering[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Salt Lake City, Utah, USA:IEEE, 2007:439-446.

[3]ZHENG Z, MA H, LYU M R, et al. Collaborative Web Service QoS prediction via neighborhood integrated matrix factoriz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 2013, 6(3):289-299.

[4]LUO X, LV Y, LI R, et al. Web service QoS prediction based on adaptive dynamic programming using fuzzy neural networks for cloud services[J]. Access IEEE, 2015, 3:2260-2269.

篇5

[关键词]汾河流域,污染治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

中图分类号:TM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26-01

1 引言

汾河为山西境内最大河流,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其由北至南贯穿大半个山西,流域面积约39471平方公里。汾河作为山西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三晋大地悠久的文化,哺育了无数三晋大地的儿女。时至今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和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汾河两岸工厂增多,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的淡薄、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以及历史因素的制约,工业化在带动山西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给汾河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汾河污染情况以中下游地区尤为严重,个别地区河水发黑发臭,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针对汾河流域沿岸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汾河水质的急剧下降,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千里汾河,清水复流”的口号,并以生态治理、生态恢复为基本手段。

从“生态治理”的基本理念出发,汾河治理应该以汾河流域各区段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分地区、时区建立相对应人工工程,以引导生态系统自动修复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面子工程,唯此方能成功建立起良性循环、可持续的汾河治理工程。

2 流域概述

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约39721平方公里,北起山西神池县,一路向南,贯穿大半个山西后,于山西省万荣县汇入黄河。汾河支流众多,流域内各种水利设施星罗棋布,其中大型水库(库容量1亿立方米以上)3座,各N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数不胜数,具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等多种功能。

汾河上游地区水质相对正常,但是中下游地区的污染问题以及流域内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较为突出和明显,应作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通常意义的汾河中下游地区指汾河二库坝下到万荣县入河口,流经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五市。本篇主要对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段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治理和修复方案。

文水县境内汾河主要指汾河主要支流之一的文峪河,古称文谷河,又名文水,据历史数据显示,其基本情况见表1。

文峪河流域内地形较为复杂,其中山区3203平方公里,平川区909平方公里,地上地下河污染情况均较为严重,本次调研也得到当地村民(邢家堡村、贯家堡村)的积极响应以及村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地居民都迫切希望有汾河污染情况得到积极治理和改善。

3 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简述

3.1 河水污染严重

汾河在流经太原大同等中大型城市和介休、霍州等工矿城市,每年都要接受大量的工业生活废水达3.33亿吨,占到整个山西省的48%。据2008年时山西省水环境检测中心对汾河水质的评定显示,山西省河流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在评价河段中,84%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河流污染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和生物需氧量等。总体来看汾河上游污染较轻,城市附近和各主要工业城市附近污染较重,且污染项目多、超标倍数大。汾河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见表2。

3.2 水资源严重短缺

据近几年观测数据显示,汾河中下游地区水流量正在减少,甚至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断流情况,从汾河流域各区间资料整体对比,汾河河段总体呈衰减演变的趋势,2001-2013年段水资源量较1956-1979水资源量减少近30%,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工业和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的严重开采浪费;污水处理水平低下,中水回收规模小;中上游植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蓄水能力下降;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利用,造成汾河下垫面变化,地下水深度进一步下降。

4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探讨

4.1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是一门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学科,指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也指能够将环境中有害物质吸收并转化为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该技术在污染治理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为从跟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创造了条件。

目前,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许多河流流域污染治理已得到应用,并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针对汾河流域实际污染情况,可综合利用污水生物净化技术(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

4.2 污水生物净化技术

造成汾河污染的物质主要包括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并同时将之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现在大多采用的是生物净化技术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固定化酶技术指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键合法和固态不溶性载体结合沉降,而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固定化酶反应器,该种方法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重金属。

此技术在国外成功范例很多,近几年在国内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应用还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在汾河各主要河段以及库区建立生物沉降池,同时发挥本省学术优势,在菌种培育方面加大投入。

4.3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由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汾河许多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已不适合植物生长并进而产生一系列恶劣后果,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的物质为无机重金属盐离子,该物质对活性细胞具有巨大杀伤力。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原理为: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之被固定或解毒,降低其移动性,与此同时增加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激发微生物活性,由此改善土壤生态结构,这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5 结语

汾河流域存在的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现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现象十分严重,针对汾河的大规模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而综合考虑汾河流域实际情况,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其中人工湿地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环境技术优势,可作为主要技术。为实现源头、干流以及各支流的全流域综合治理,应该具体到每一区段环境,合理制定相关的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方案和规划,针对性落实各项修复工程举措,同时也需要各个部门和各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千里汾河浊复清”的总体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金丽.汾河河道生态治理思路与措施[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1):73- 74,46.

篇6

为防治饮食服务业污染扰民,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和《*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以及《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的意见》(穗府办〔*〕32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适用范围

在本区行政区域内,从事饮食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适用本意见,特别针对存在以下违法行为的对象:

(一)无证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的饮食服务项目;

(二)经卫生、工商等部门审批许可,但未通过环保部门审查批准的;

(三)露天从事产生油烟、噪声、污水、恶臭及其他刺激性异味的食品加工经营的;

(四)经卫生、环保、工商等部门审批许可,但经营过程中油烟、污水、噪声等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

(五)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油烟扰民的。

二、工作机制

(一)建立建全区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区规划国土局、社区管理局、建设和环境管理局、卫生局,各街道、镇,区城管分局,区工商分局组成。联席会议由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牵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的职责是促进各职能部门推进我区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整治工作分片区进行,全区分为规范区、引导区和过渡区。分区原则及要求:

1.群众居住、文教、机关为主及投诉集中的区域为规范区,所有饮食服务项目严格按照《*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执行;

2.商业、工业混杂区及投诉较少的区域为引导区,各职能部门根据周边居民住宅、经营场所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核查;

3.区域调整时间不长,行政管理尚处于完善阶段,环境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且油烟扰民投诉少的片区为过渡区,各职能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规范,引导合法经营。

具体片区的确定范围和时限,由区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会议邀请区人大及区政协参加。

(三)各职能部门根据联席会议的工作部署,分片区对饮食服务业开展整治工作。

三、措施及要求

(一)从事饮食服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工商登记或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需提交由相关职能批准的可用于饮食服务业的经营场地使用证明。

(二)规范区、引导区、过渡区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饮食服务项目,应严格遵守《*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进行选址。建筑物所有权人(即房屋业主)不得将无饮食服务规划功能的房屋出租、出借或承包给新建、扩建、改建的单位和个人用于经营饮食服务项目。出具临时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的单位或出租屋管理部门在办理房屋租赁备案时,经营场所不符合饮食服务业经营场所规定的,书面告知区工商分局。

(三)任何饮食服务项目建设,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加具初审意见,敏感区域必要时应予公示。所有申办、补办环保审批手续的饮食服务业,原则上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并按照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的要求安装油烟处理设施并将油烟引至顶楼高空排放。

(四)本意见实施前已经卫生、工商等部门审批和登记许可经营的饮食服务业,但未经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审批许可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1.所有项目选址不属于《*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四种情形的,应在意见实施后,在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规定的期限内,到环保部门办理相关手续;逾期未补办手续的,由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进行处罚;

2.规范区范围内项目选址属于《*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四种情形的,应在意见实施后搬迁或转营其他无污染项目,否则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引导区及过渡区的饮食服务项目可在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规定的期限内将有关经营场所文件资料及经营类型、规模等有关情况报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审查,由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根据饮食业实际排污情况及周边环境等实际情况核实是否给予补办相关手续。

(五)饮食服务业油烟处理设施经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验收投入使用后,应当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更换失效设施,保证正常使用,违反本规定的,由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按照《*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进行处理。

四、责任及分工

(一)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违法行为由区卫生局负责牵头查处,工商部门协助配合,并依法取缔无营业执照经营行为。

(二)对违反《*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第二十五条或本意见相关规定进行审批的,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处理。

(三)饮食服务业户被人民政府责令关闭的,区卫生局注销其《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应责令其变更经营项目或者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四)饮食服务业户接到环保行政处罚之日起至法院强制执行期间,工商部门依据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或法院的强制执行通知书对其暂缓受理经营场所变更登记事项。

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利用

地质灾害是人类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伤害较大,危险系数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若是某一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当地的地质环境也会受到影响或者是发生改变。地质灾害有很多种类,像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随着人们对地质的不断研究,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众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地质灾害的形成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从人类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我们要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整合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地质环境的利用工作。本文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一、地质灾害概述

1、概念。

地质灾害属于地质现象的范畴。通常情况下,不良地质现象称之为地质灾害。板块运动容易使地质灾害产生。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活动较为频繁,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的恶化,容易促使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时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地质灾害会危机人类的生命,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延缓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进程。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滑坡、土地沙化、黄土湿陷等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受地质灾害的侵扰较为严重,我国拥有较为宽广的国土面积,绵长的边界线,地质条件较为多样。从世界受灾程度上看,我国无论是对规模、强烈程度以及危险系数的统计,相对来说数字较为庞大,可见我国受地质灾害的程度较为严重。我国西南地区降雨丰富,物资充沛,但暴雨现象也比较常见,西南地区山体受暴雨的冲刷,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表现为滑坡或者是泥石流,对该区域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对当地的通讯设施和经济建设有所破坏。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人群较为密集,使得土地沙化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延缓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进程,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四川等地多年来深受地震的困扰,对当地以及国家带来严重创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也随之加大,致使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急需要被解决,防治工作必须被落实。

二、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我国深受地质灾害的侵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倍受众人所关注。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上级到下级都有较为合理有效的安排,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我国通过对国民普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常识以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等方式,强化国民意识,避免因慌乱使地质灾害中人员伤亡率上升。我国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心放置在“预防”上面,有利于对地质灾害做出及时有效的整治方案,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区划调查。

地质灾害发生会给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影响。有关人员调查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地质环境情况,并做好记录整理归档,作为评价地质灾害潜在危险系数的资料依据,然后对评估风险并做区划。统计各地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做好区划调查工作,有利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监测警报。

监测指的是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并对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掌握可能诱发灾害的隐患资料。警报是构建灾害报警系统,依据监测的结果,向居民发出防灾预警信号。监测警报对技术和行政有较高的要求。监测警报系统的完善支撑着后续防治工作。

3、搬迁整治。

上述两个系统为搬迁治理系统奠定了基础。搬迁是指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将该地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治理是运用工程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治理地质环境,清除灾害隐患。二者主要以调查监测地质灾害的数据为根据,评价地质勘测的结果,分析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确定灾害隐患地点。

三、环境利用评价系统

地质环境的利用具备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评价系统的构建要从地质环境利用自身出发。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是在弄清某地地质环境利用实况的基础上,分类设置实施方案,从而提高地质环境的利用率。地质环境若是能够被充分利用,可以有效缩短地质灾害的波及面,减轻危害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服务的功效。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中开展评价活动要以体现地质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标,考虑活动是否符合实用的要求,是否可以实行的问题。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评价的范围涉及地质环境条件及变化,环境质量,灾害成因、风险级别等等。评价系统的思维模式不能固定于一种模式上,要有探究意识,勇于革陈出新。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灾害防治调控、功能区域的划分等都属于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研究的内容。评价系统遵循评价结果好用的工作原则,考虑工作方案是否符合区域特征和服务目标的要求。在工程方面,构建地质环境安全系统,有利于人员实施凿山建隧等大型工程时,降低对地质环境的损坏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构建工程地质环境安全系统,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结束语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不定时性和不可避免性,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伤害。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地质环境的探究。我国深受地质灾害的侵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倍受众人所关注。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地质灾害入手,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概述,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和环境利用评价系统,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洪,冯薪霖,周芙蓉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

[2]陈国金,陈松,陈江平等.巴东城区规划发展的地质环境综合效应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38(4).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打造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为主题,围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集聚正能量,营造全民治污、防污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学校师生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切实做好校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二、重点工作

(一)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各学校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形式,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宣传活动,及时宣传环境污染防治的目的、意义、好的做法和典型事迹等。各学校要利用班会、队会,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途径和载体,广泛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宣传工作(环保标语见附件),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开展网络宣传活动。教育信息网、教育微信要加大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和推广环保科普知识,及时重污染天气预警及应急响应措施。各学校要利用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等进行环保宣传引导。要加强网络环保舆情处理,及时回复网民投诉,化解问题,畅通沟通渠道,营造全员宣传环保、参与环保、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环保纪念日宣传活动。各学校要结合“世界环境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环保主题教育日,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引导师生积极开展环保志愿者公益服务,以实际行动弘扬绿色文化,响应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活动。

(四)开展环保教育活动。要着眼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理念等纳入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年度培训(含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培训),课时不少于2小时;要以环境科普知识、环保形势任务及环保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对未成年人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内容、标准,做到有目标、计划、有措施。

篇9

关键词:监测能力;PM2.5;监测与防治

Abstract: at presen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air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of haze, ozone pollution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gional phenomenon. So, to provide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ublic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to the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facing more difficult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work.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and "key area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1025 "planning" and other relevant requirements,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network, particulate component source analysis, numerical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environ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risk control measures,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is designed to better,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Keywords: monitoring capacity; PM2.5; monitoring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与细颗粒物(PM2.5)相关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改善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环保部重点关注的工作。有关细颗粒物质的污染防治,也就成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内容。

一、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对监测能力的需求

对立体综合监测网络及其发展的要求对于任何工作而言,观测或观察总是掌握信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根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集约化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这个区域监测体系必须具备以下支持能力:能够形成组织化和网络化的实时监控和周期调查;能够反映区域控制重点和分区分类管理的特征污染物变化;能够反映区域总量减排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能够通过互相联系的网络点位反映城市间和跨区域污染传输的相互影响;能够共享区域环境质量信息。

二、对颗粒物组分源解析及其发展的要求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其内因找对关键症结所在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根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必须建立颗粒物组分源解析能力,以支持区域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和多污染源综合管理,并监控有毒有害污染物成分来源,以支持预防可能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地区环境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对于以PM2.5 为溯源起点的颗粒物组分源解析,需要完善和发展相关技术和方法,满足如下要求:一是能够判断主要污染控制因子并反映其影响程度,能够进一步反映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控制范围;二是能够判断颗粒物有毒有害成分来源变化并反映其影响程度,结合毒性程度和浓度水平分析,能够进一步追溯相应敏感地区和重点监控污染物范围。

三、对数值分析与预报预警及其发展的要求

有效的工具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并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完成现代的工作同样需要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及其专业软件集成系统。根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必须建立区域空气质量数值分析与预报预警能力,建立业务预报预警系统和滚动发展式升级改进研发系统,以支持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所需。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业务预报预警和改进研发系统需要满足如下要求。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站、区域站、城市站地面监测资料,形成区域同化格点分布产品资料;研发可供利用的卫星和地面激光雷达等遥感资料的同化技术,增加立体分析资料;研发全国数值分析预报模式,为精细化区域数值分析预报模式提供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研发高分辨率区域数值分析预报模式,为空气质量预报和过程预警提品资料;研发和更新区域污染源清单,为预报预警模式提供及时的污染源排放资料更新;研发适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大气化学参数化方案,提高模式预报预警水平;建立区域预报产品和信息分发平台,为各区域城市提供精细化公共信息服务和环境管理服务所需资料支持。

四、对成效评估和情景预测及其发展的要求

知己知彼,充分推演各种发展可能,从来都是有条不紊应对变化的工作前提。根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依托区域空气质量数值模式模拟技术,必须建立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与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评估和情景预测能力,建立预测模拟研究系统,以支持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所需。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预测模拟研究系统需要满足如下要求:研发污染控制(特别排放限值实施、能源清洁利用、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控制等)的情景模拟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区域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和多污染源综合管理所需的技术支持;研发基于情景模拟的政策支持统计分析产品,为管理工作提供政策分析工具。

五、对环境健康服务和环境风险控制的要求

工作是为了创造幸福生活和维系可持续化发展环境。根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必须建立服务于区域环境健康和环境风险控制的技术支持能力。对威胁公众健康的患病风险,损害社会生活物质的财产损失风险,破坏生态环境的区域环境变化风险等开展分析。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预测模拟研究系统需要满足如下要求:研发环境风险的模拟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控、预防地区环境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环境健康所需技术支持;研发履行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和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国际公约所需的技术支持;研发支持推进大气重金属污染控制所需的技术。

六、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探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区域监测网络方面,目前我国环境空气监测网络的范围还局限在城市、缺乏区域有代表性点位和区域联网,关键的区域环境空气数据不足,缺乏进行污染物在区域尺度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传输影响的监控,还难以支持我国区域层面的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和趋势的环境监控和区域污染治理。而在颗粒物组分源解析、数值分析与预报预警、成效评估和情景预测、环境健康服务和环境风险控制等监测相关的方面,很大程度上还处在零散研究和局限于科学研究的状况,没有形成规模水平和业务化发展。诸如上述类似分析,同样急需开展系统化的建设。

结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需要调研掌握和整合各方面优势技术,善于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择优应用成果,在高水平应用的基础上高效地进行建设和发展。区域立体综合监测网络、颗粒物组分源解析、数值分析与预报预警、成效评估和情景预测、环境健康服务和环境风险控制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培育获得春华秋实的过程。如同实现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十二五”规划必须充分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措施一样,实事求是,加大建设资源投入,拓宽建设支持渠道,开展广泛环境宣传支持,强化科技支撑,也是实现区域监测能力建设并发挥支持效能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徐祖信主编.大气污染防治突出四个重点[Z].上海环境年鉴.2005

[2]朱家骅,夏素兰,魏文韫,余徽,W.Hoflinger.湿法除尘技术进展及变温多相流脱除PM2.5 的新方法[J].化工学报.

[3]王瑛,赵桂凤,张振维.沈阳市黄精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意义及其分类达标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1998年01期

篇10

关键词 绿色植保;公共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27-02

盐城市是农业大市,土地面积为1.7万km2,全市耕地约77.33万hm2,人口8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6万人。近年来,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3.33万hm2左右,粮食产量连续9年增长,2012年超过66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随着种植制度、气候条件和品种布局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有了很大变化,新的有害生物入侵加快,加强病虫害预警监测,能有效阻截有害生物入侵,科学防控病虫害,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降低农药化学品的投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农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的客观需要,更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快推进传统植保向现代植保的跨越式发展。

1 树立并强化“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

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指导下,要树立并强化“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以控制病虫危害为前提,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出发,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树立控害、保质的意识,既要控制病虫害危害,又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农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农产品质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在农产品进口方面设置技术壁垒,提高技术门槛,因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影响出口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件屡见不鲜。

2 大力推广植保绿色防控技术

2.1 健全测报队伍,提高测报水平

病虫预报不准就会乱打药、多打药,造成农药累积残留,因此,要建立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病虫测报队伍,加强学习,努力实践,提升业务水平,准确预报,提高病虫防治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2.2 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

防治策略的科学与否,决定防治水平的高低和化学投入品的多少,因此要制定科学的病虫防治策略,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烟粉虱的防治采取大棚防扩散保田外,稻飞虱的防治采取治上压下的防治策略等。科学的防治策略可以减轻农作物后期病虫防治的压力,减少农药的用量。

2.3 协调应用各项措施控制病虫害

化学防治在突发性、暴发性病虫控制上功不可没,但化学防治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在控制病虫害的危害上,要充分协调其他非化防措施的应用。一是大力推广农业措施,压制病虫发生基数。选用优质的抗耐病虫品种,如抗耐条纹叶枯病品种控制条纹叶枯病、转基因棉花抗棉铃虫等咀嚼式口器害虫等在控制病虫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许多农艺措施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水稻、玉米适期播种预防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粗缩病,大棚高温闷棚预防土传病害,大棚无滴膜、暗灌技术减轻大棚病害的发生等,要把农艺措施与病虫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充分协调应用物理措施防治病虫。一般是指使用性、光、色来刺激、吸引害虫的“三诱技术”杀虫,控制病害发生,杀死、驱避或隔离害虫,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在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的同时,让农作物避免农药伤害,还能让生态环境避免农药污染,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放心食用没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比如蔬菜和水稻秧田推广防虫网,物理阻隔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在山东省蔬菜生产推广的灯诱、、性诱面积很大,黑光灯、高压汞、双波灯诱杀害虫成虫,用黄板、蓝板诱杀烟粉虱、斑潜蝇、蚜虫,用昆虫性诱剂诱杀成虫均有很好效果,可以大力推广应用[2-3]。

2.4 积极推广优先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农作物杀虫除病的理想选择。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方式。因此,生物农药对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安全、无污染,将逐步替代污染严重的化学农药,阻止化学农药对环境、水源、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对农产品及其生态绿色食品的安全意义重大。在使用农药时,首先选用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目前,生物农药品种越来越多,有的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Bt、病毒制剂等的防效并不比化学农药差,有的生物农药毒性很低,如壳聚糖、寡聚糖等。其次选用仿生及作用机理独特的农药,如昆虫生长调节剂、新烟碱类杀虫剂、鱼尼丁受体类杀虫剂等,这些品种活性高,对环境污染小,且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目前,许多省市已经采取了对使用纯生物农药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补贴。盐城市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做工作,加大力度,争取政府出台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提高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的应用比例。

2.5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重视安全间隔期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既能控制病虫害的危害,又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要加强轮换用药,延缓病虫产生抗性。二要推广新型低毒、高效农药,对环境友好,持效性好,推广农药增效助剂,减少农药用量。但是只注意化学农药的效果和使用技术,忽视了每种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这往往是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重视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在安全间隔期内用药。

3 创新植保推广方式

3.1 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

近几年,国家和省十分重视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在政策、资金、物资上予以扶持,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展多形式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壮大防治组织的实力,扩大防治组织的服务能力。截至2012年,盐城市登记注册的服务组织达到347个,全市统防统治面积逾33.33万hm2,开展全程病虫防治服务的面积超过3.17万hm2,水稻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以上,高产示范片达100%。

3.2 加强植保信息服务

广播、电视、网络、电话已经入村进组到户,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的强大宣传能力,积极开展植保可视化服务,以农民能理解的图文、能学会的方法、能看懂的现场,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只有让绿色防控技术被广大农民所认识、接受和掌握,才能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4]。

3.3 积极开展植保专家挂钩和坐诊服务

将植保专家挂钩到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等大范围的种植区,全程负责植保技术指导服务,开展网络专家咨询服务,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张政兵,欧高财,王继东,等.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9):1163-1165.

[2] 郝伟,任兰花,赵平厚.加强基层植保工作 促进植保可持续发展—郓城县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做好基层植保工作的路子[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