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观;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及实施建议

关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及价值,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的价值曾作过这样的论断:“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1.当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充分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笔者从我镇几所小学校中、高年级选取3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镇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状况是:①阅读内容单一。大多数学生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就是教辅类书籍和作文选,也有个别学生书包里装有一些漫画书。②阅读效果不佳。82%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处于娱乐性阅读、快餐式阅读、浅表性阅读的层面。69.4%的学生仅读过《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少数篇目,没有人读过整册书籍;而对于长篇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仅通过影视途径有所了解,对于少儿版的《西游记》、《水浒传》,84.4%学生从未读过;对于《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格列佛游记》、《童年》,92%的学生根本没有读过。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课外阅读距《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尽人意。

2.关于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反思

笔者通过与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座谈,认为导致当前阅读现状的原因有:①教育思想功利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一度未能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众多老师的观念滞后,片面追求考试分数,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其目光只局限在课本上,为考试而教,反复讲,反复练,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丧失了生机。另外,家长功利思想亦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升学,阅读故事、小说等“闲书”肯定会耽误孩子时间,影响孩子成绩。他们全然不懂得丰富的阅读对扩大孩子视野、塑造孩子心灵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②阅读引导不得力。家长只知道给孩子买作文选,学生也只认得教辅类书籍。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著、当今流行的风靡校园的一些名家小说,学生根本不去买或不去想法借阅。知道郑渊洁、杨红缨、曹文轩这些当今作家姓名的同学更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这是因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做得不够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日常教学中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能鼓励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并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仅占18%左右;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根本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③阅读氛围未形成。由于受整体社会文化环境及家长文化程度的影响,农村成年人对读书不感兴趣,许多家长在闲暇之余,其休闲方式往往沉迷于看电视、打扑克、玩麻将上,这种行为给正处于童年时代的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的吸引力渐渐地也被电视节目或电脑游戏紧紧牵引,课外读物无缘得到学生的青睐。④课外读物太匮乏。当前课外读物价格较贵,许多家长舍不得买。农村小经济条件的相对薄弱,图书室藏书较少而且陈旧,很少对学生开放,甚至从未开放过。这样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

三、改变当前阅读现状的对策

针对当前课外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师应大力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走“大阅读教学”之路,引导小学生以书为友,努力使阅读成为小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加强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①借课文搭桥,向学生推介课外读物。如学习上《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课文,可鼓励学生去读一些民间故事;学习《伊索寓言》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集》、《克雷洛夫寓言集》等。关键是教师要抓住课文这个引子,打开相关链接,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②以故事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定期在班级里举行故事会,一人讲,大家听,轮流讲,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热情转移到读书上来;对于未讲完的故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利用这种心理,每每给学生讲故事讲到精彩处便戛然而止,用“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③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小学生好胜心强,读书竞赛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学习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在班里开展《水浒传》知识竞赛活动,设必答题、抢答题,分小组进行。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必然要会乐此不疲地去阅读名著,查阅资料。

2.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传授。学生不仅要爱读课外书,而且要会读课外书——这有赖于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或书籍,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筛选等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初读感知,然后精读鉴赏,最后评议摘录。还要辅导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做好课外读物的推介工作。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选择读物:①有益于巩固课堂学习的读物。如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可以让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以向学生推荐《呼兰河传》。这样可以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补充。②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可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类读物,中年级可增加科幻类读物,高年级学生可推荐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等。③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主要包括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地理环境、文史人物等方面的读物,并辅以适当的实践活动。

篇2

[关键词]广西农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奇缺问题;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林忠伟,供职于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南宁530022;黄紫红,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05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167-07

2008年2月一2010年12月,笔者因为下乡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参加广西50大庆办“广西创造”系列活动宣讲工作,以及担任自治区党委重点课题《促进广西就业增长对策研究》课题组执行组长和写作主笔,有机会与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主体一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遂对广西的农村教育尤其是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些发现和思考。经过深入调查,笔者发现近6成农村中小学生没有课外读物,3成多课外读物在3本以下,9成5以上的学生没有去过书店。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和未来社会的主人,这些农村中小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综合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实在令人堪忧,一方面可能影响到国家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课外书奇缺问题应提到国家未来人口素质战略和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本文着重就农村中小学生课外书奇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提出可行性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生课外书奇缺现状

经过笔者对广西地区展开的大范围深入调查,发现存在如下一些严重问题或现象。

(一) 近8成小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笔者在桂北和河池分别随机抽取了一些学校约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近240名学生称没有阅读习惯。而且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明显低于高年级,如70名五年级学生中,没有阅读习惯的为49人,而在70名四年级学生中,这个数字是63人。

(二) 《作文选》和旧版连环画是农村学生的主要课外读物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作文分数的“法宝”,所以《作文选》之类的书在农村学生中甚为流行。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课外读物主要便是指《作文选》之类的书。关于“有趣味的书”,部分学生列举出了几本诸如《小兵张嘎》《西游记》《庐山恋》等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黑白连环画为主的旧版藏书。

(三) 没钱买书或没地方买书

在接受调查的300名学生中,不到80人有零钱买书。这些学生中,每学期用于买书的钱在10-20元,而且大部分学生每学期用于买书的钱也就是10元。五年级学生赵德军说,家长从来不给自己买课外书,还说“连课本都读不好,还买什么别的书?!”没地方买书也是影响农村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农村山区,大部分乡镇都没有像样的书店,学生到县城的机会又少,以至于部分学生“有钱都买不到书”。

(四) 有把电视替代书籍的明显趋势

当问到课外时间都做什么时,90%的学生回答“看电视”,仅有少数几名学生说“喜欢看书”。四年级的袁科达说,放学回家后,如果家里人没有叫他做家务,他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和古装武打片,只有在“没其他事可干的时候”,才会翻一些课外书。

(五) 在他们的课外读物中,少有涉及自然、地理、历史、科普、中国古代文化和世界文化以及社会时事方面的书籍

当问到“你最希望能读到哪些书”时,大部分学生只能笼统地答出童话书和神话书。而问起“是否读古诗词”时,这些学生瞪大了眼睛:“语文书上不是有许多古诗吗?”据了解,在他们的课外阅读中,极少涉及自然、地理、历史、科普、中国古代文化和世界文化,也极少能够读到时效性较强的社会时事方面的书籍。

(六) 城镇学生课外阅读往往以娱乐、消遣和休闲类读物为主

在城镇学生中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们的孩童心理――形象的画面、跌宕的情节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轻松的阅读可以缓解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休闲读物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满足了学生们获得精神慰藉的需要。

笔者也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虽然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农村学校的教学楼和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底,以南宁市为中心,全社会掀起一股“捐字典”的热潮。2011年1月18日,一些政协委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议案,建议“字典列入免费教科书范畴”。广西区政府决定拨出2000万元专款购买字典捐助贫困学生,这是农村中小学生的福音。但是,农村中小学生仅有一本字典就足够了吗?显然是很不够的。由于农村教育经费中对图书的投入很少,乡村小学图书室中,目前除了某些中心校还过得去,而所有村级小学,几乎无一乐观。大部分农村儿童无法从学校借到真正的课外书,再加上书价过高、家长的观念等种种原因,“无课外书读”已成为贫困乡村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困境”。

而且,以下一些数据反映出来的现状令人堪忧:

其一,近6成农村中小学生没有课外读物,3成多课外读物在3本以下,9成5以上的学生没有去过书店。在抽取的300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问卷调查中,选择“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可能一本都找不出”的有178人(南宁市区300人里没有1个),其中小学生居多。在上述300份调查问卷中,选择“自己拥有的课外读物在3本以下(含3本)”的有96人(南宁市区为26人。另外,课外书拥有量4―9本的民族地区为24人,南宁市区为181人;10本以上的民族地区为2人,南宁市区为93人),其中小学生90人。上述300份调查问卷中,只有14名学生选择“去过一次以上书店(包括有书卖或有一定数量的书看的地方)”。

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女生希望得到课外读物的愿望明显高于男生,但在拥有课外读物的少部分中小学生中,男生又占了大多数。在上述300份调查问卷中,对于“我渴望得到尽可能多的课外书”一题中的四个备选答案“无所谓”、“有过想法”、“渴望”、“非常渴望”,女生选择“非常渴望”的有111人,而男生只有61人。在121份“除开《作文选》之外还拥有l本课外书以上”的被调查学生中,男

生有93人,占76.9%;女生只有28人,占23,1%。

其二,近9成家长没有给自己的小孩买过课外读物,6成半家长不知道“课外读物”为何物,3成家长不识字,8成家长“几乎从来没有看过课外读物”,5成家长认为“看课外读物没什么必要,也没什么用处”。这些数据是在对民族地区的140名中小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中统计出来的。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有不少家长明明懂得“课外读物对小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却也“并未主动给孩子购买课外书之类的读物,哪怕是口袋里有钱的时候”。

其三,《作文选》和旧版连环画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主要课外读物。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作文分数的“法宝”,所以《作文选》之类的书在农村学生中甚为流行。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课外读物主要便是指《作文选》之类的书。关于“有趣味的书”、“《作文选》之外的其他书”,部分学生列举出了几本诸如《黑猫警长》《铁臂阿童木》《小兵张嘎》《西游记》《庐山恋》等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黑白连环画为主的旧版藏书。

二、农村中小学生课外书奇缺成因分析

为什么农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匮乏现象会如此严重?经过调查与研究,笔者在此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缘由。

(一) 从民族地区学生的家庭、家境、历史等方面来观察

1.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广西的民族地区所分布的地理位置大多较为偏僻、封闭,环境普遍不够好,各种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使得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忙于生存而无暇他顾,加上信息比较闭塞,对于现代社会、知识社会基本了解不足。虽然近几年大多数村屯通了公路,有的还自行安装上了电视接收设备(当地叫锅头盖),但长期以来因闭塞所形成的心理封闭一时难以消除。

2.民族习惯上的原因。广西的少数民族比较多,笔者调查过的就有壮、苗、瑶、侗、仫佬等七八个民族,这些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心理上存在一种卑微感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这种保护意识换一种说法就是排斥外来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思维上的“排外”惯性。久而久之,即使在民族关系已经相当和谐的今天,对于“汉民族的所谓书籍文化”仍然有一种无意识的冷漠感、陌生感。

3.周围尤其是家人的“不读书”氛围也是重要原因。大人从不看书,周围的人也从不看书,而是有空就喝酒、打牌、玩、上山抓鸟,甚至赌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下一代。村里的大多数人没有勤奋读书、把书读出头的想法,一般读到初中毕业就不读了。有些村好几千人,几十年来都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这种不喜读书的“恶劣”环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谁都不买书、不阅读,“宁可闲得无聊,也不去想它(指看书)”,因此缺乏良好的读书风气。

4.家长的意识问题。家长自己没读过什么书,也没看过所谓的“课外读物”,因此也很少会花心思在孩子的课外读物上。他们有钱也大多想不到要给自己的孩子“购买精神食粮”,何况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宽裕。同时,由于新的“读书无用论”盛行,致使有的家长说:“连课内书都不想给孩子去读了,还去考虑课外书?!”,课外读物成了不受家长欢迎、更不受家长重视的东西。

5.没有买书的“闲钱”。很多家长有钱宁可买酒喝,也不帮孩子买课外书。他们把课外书当作便宜的“奢侈品”。当然,许多家庭也的确经济非常困难。解决温饱问题都还力不从心的家长们,哪有心思去关注孩子们的“上层建筑”需求?

6.农村大多没有书店。有钱也没地方去买书,更莫说带小朋友逛书店了。在农村地区,大多家庭距乡镇较远,不少家庭远在大山深处,要他们去书店买书、看书,实在不现实。可是,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学生会跟城里孩子一样有“用电视取代书籍的趋势”呢?前面说了,这些山区农村地区,不少家庭都安装了电视接收设备,可以看到许多频道,电视画面直接而生动,自然比课外书有吸引力了。去逛书店,不如在家看电视。

7.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有不少农村家庭,父母双双到外地打工了,留下小孩跟爷爷奶奶在家里。爷爷奶奶能够管孙子孙女吃穿都不错了,哪里还有钱去买课外书给他们看呢!没有父母在身边关爱、管教,这些留守儿童备感孤独,心理渐渐封闭起来,更不爱看书、不爱学习了,成了学校教育的“不安定因素”。

(二) 从学校、学生和政府投入等方面来看

1.大多数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尤其是乡镇中心学校或各教学点,绝大多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阅览室,就算有也是临时弄出来迎接上级相关部门检查的。大多数图书室、阅览室里的藏书太少又陈旧,缺乏新书尤其是时代感鲜明的学生喜欢的书。本来这个学生最爱的地方却成了学生厌恶的场所。真担心这些孩子如果将来考上大学,对于图书馆是否会产生恐惧症呢?

2.农村地区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也远没有形成。调查数据显示,近8成农村中小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笔者通过与66名学校领导老师还有80名学生的谈话,以及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表现。在对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上,也显示有239名学生填写“没有阅读习惯”。而且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明显低于高年级,如70名五年级学生中,没有阅读习惯的为49人,而在70名四年级学生中,这个数字是63人。

3.学生没钱买书或没地方买书。在接受调查的300名学生中,有零钱买书的不到80人,而且大部分学生每学期用于买书的钱也就是10元,这对于一涨再涨的图书价格来说,无疑是望洋兴叹了,此外大多数家庭没有买书的开支计划。

4.农村地区政府对课外读物这一块的投入偏少。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虽然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楼和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由于所投经费中对图书资料这一块的份额很少,所以这些学校的图书室,除了少量几所中心校还对付得过去外,所有村级小学,几乎无一乐观。大部分农村山区学生无法从学校借到真正的课外书。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所致,“无课外书读”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健康成长的新“困境”。

三、书之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显示:日本国民年人均阅读率为40本,韩国为7本,而我国才仅仅为O.7本,数字上的差距是明显的。

读书,尤其是读课外书,是人生的一项基本功,对个人是一种人生态度,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提升国民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而读课外书要从小抓起。

我们都知道,中小学生都必须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与课堂教育形成互补,其好处之多,无以言述。在此仅作一些简单归纳,课外阅读至少可以体现这么三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学生由知识型的学习向素质型方面转变。中小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而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有助于开拓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待人处事。

其二,有利于学生从依赖型的学习向主体型的学习转变。学生在学校主要依赖老师、教材和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看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认知、主动吸收和掌握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主体意识。

其三,有利于学生从统一型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学生在学校注重学习指定的教材,注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强调发挥人类传递知识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不仅造成学习无生机与活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亦趋于一致。课外读物能够引导、促使他们去探索,鼓励他们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讨所学的东西,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方法去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从统一型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转变。

而对于作为知识、文化底子本就十分薄弱的农村地区,其课外阅读,裨益尤甚。它不仅是一种阅读和学习,更承担着传承文明、扫除愚昧落后、发展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跟上时代步伐的重要使命。

其实,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鲁迅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但对于广大民族地区望“书”兴叹的孩子们,又靠什么去“采蜜”呢?

有人说了并做了:发动社会力量,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捐书。但效果怎样呢?传统的社会捐书活动,最常见的做法是每年“六・一”前夕或重大活动的需要,由团委或少工委或其他某部门发起,发动全社会于某几天时间捐赠各类书籍,或是单位购买数量有限的课外读物,然后向选定的某县某校或者特定人群赠送。这种捐书活动新闻采访报道,媒介大力宣传,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成效并不大,基本上是杯水车薪,可能政绩有了,而在这种“形式主义”之下受赠的中小学生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长长一年收到一、二本过时的图书。因此,传统上的捐书,感觉已经变味,出发点虽好,但却未能起到长效的有实际意义的作用。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课外书匮乏问题的建议

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匮乏问题的可行办法是:创建“农村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并在认真实施的同时,推广资源共享法、教师输出法、用好教材法、精读名著法、城乡拉手法、图书漂流法,等等。

(一) 创建“农村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

1.“农村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的概念。这种图书交换制度,简言之,就是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和图书拥有者,尤其是城镇以上学生筹措整合(交换)大量图书资源,按一定周期将其用于课外书匮乏或不足的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循环交换使用,以解决课外读物匮乏问题。

这一制度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变“捐”为“换”,捐换结合。传统上的捐书,就是指“捐”;而本文所指的交换制度,则以“换”为主,“捐换”结合。二是模式化或说是程式化,图书交换不是随意的、零星的、散漫的、自由的,而是规范的、有模式可循的、操作性很强的。三是制度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有组织的、长效的书籍交流和交换工程。四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使用价值,使之不断地被众多的中小学生读者阅读,一直到它生命的终结。五是变被动为主动,让所有拥有图书的人(包括那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奉献的机会,实现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帮互助的目标。

“农村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以提高全社会文化资源利用率,解决广大农村中小学生阅读问题为目的,使之“多读书,读好书,喜读书”,是一项解决农村地区低收入家庭和广大中小学生“读书难”、“买书难”、“读书少”问题的创造性工程。

2.实行“农村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的必要性

(1)“图书交换制度”既发扬和改进了传统性社会捐书的优点和做法,又弥补了传统性捐书做法的不足。传统的社会捐书的最大亮点是社会参与,全民出力,这是优点,要继承和创新;其不足是走过场,偶而为之,未能形成长效机制。而“图书交换制度”正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社会捐书长期以来难以取得实效尤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广大中小学生读书难、阅读难的尴尬问题。

(2)“图书交换制度”整合资源,避免浪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既可整合全区乃至更大范围的中小学校图书资源,又可整合社会图书资源,以科学高效、灵活务实的特色做法让包括农村地区学生在内的广大中小学生长期受益。该项制度受众面广、影响面大,具有长期性、持续连贯性、稳定性和可行性,对于解决整个广西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匮乏问题,推进广西“全民读书工程”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定会起到特殊的作用。

3.“农村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的可行性分析。要推行“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图书的来源,资源才能不断地持续发展。二是要形成网络覆盖,降低成本以达到资源共享。三是要研究出简单复制的模式便于维护和推广。

上述三个问题中,最大问题就是解决庞大的且源源不断的图书资源。笔者认为,这数以百万、千万甚至更多的图书来自于三个方面:全社会捐(换)书、书商无偿提供和政府投资购入。

我们先看社会捐(换)书的可行性情况。要让社会捐(换)书,其实主要是让图书资源富集区唱主角。而图书资源富集区,无疑就是大中城市。

广西目前常驻人口5000多万,城镇人口约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14.34%,城镇人口占21.90%,全区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3个,城市总人口1050万人。这些大中城市就是文化资源(尤其是书籍)最集中和丰富的地区,而生活在其中的1050万人口就是捐书的主力军。那么,从理论上分析,他们能捐(换)多少书呢?

以南宁为例。到2010年,南宁的城市人口210万,据抽样调查显示,每家庭都有不少闲置着的或无保留价值、定期作废纸处理的书籍,这是一个巨大的图书资源库。如能发动10%的人参与捐(换)书,就有21万人次参捐(换),按每人每月捐(换)1本计,则为12本/年/人,捐或交换回来的书将达252万册。假设按2年为一个自然损耗周期,按循环交换使用原则,则共有近500万册书籍,其数量完全能覆盖南宁市附近6个县的450万人口。

按此比例推算,全广西的城市总人口1050万,若发动参与捐(换)书的人数达10%,则人数为105万人次,按人均12册/年计,将交换回1260万册书,用这批书服务于城市余下的900万人,农村的3000多万人口,其中农村学生800万人。那么,一年只需交换3次,其所交换的图书数就能覆盖全广西的人口数。而只需交换1次,全广西的农村中小学生都能交换覆盖到。

在此基础上,加上政府的投入、书商的支持和

运作,巨大的图书资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接下来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步,政府参与,企业支持,做好宣传,举办“图书交换节”,简称“换书节”。由政府或有远见的书店企业家通过举办“换书节”,鼓励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有偿换书活动。“有偿”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交换图书的活动中来,而且会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能更多地选择到好的、有价值的图书。换书的方便,利己利人,资源共享,交换次数增多,读书的机会增多,读书的成本降低。读书的交流增多,读书的乐趣增多,读书的兴趣增加。“换”是为了“活”,“活”是为了方便“用”,活学活用就能创造新的价值。

第二步,政府少量投入,书商积极进货并参与换书,让新书不断,交换常新。政府有计划的投入、书店主动进货和换书,可以满足读者的不同要求,增大了换书的成功机会。书店与读者交换图书,使书店的成本降低,也使读者的阅读成本降低,书店的客流量也会大大增加。读者光顾的频率增多,书店增大了服务的机会,书店将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图书交换市场(中心)。

第三步,给广大目标学校配置图书,形成网络覆盖,做到资源共享。书店或图书交换市场(中心)组织人力,把书配送给各地尤其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阅览室,并定期定量交换,学生免费阅读。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拿自己的图书来交换、再交换……这种免费阅读和图书交换的做法,不受任何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将大大刺激阅读欲望,极大地解决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匮乏的问题,真正实现全民阅读的目标。同时,书店、图书交换市场或中心通过网络管理,随时掌握图书阅读或交换实情,随时调剂增补,确保“阅读”服务及时、周到、细化,目标准确。

建议刚开始时,每个县确定出有图书室或阅览室条件的20所中小学校,争取给每所学校配置1万册以上_图书,由学校指派一名有责任心、工作态度好、任劳任怨的兼职老师来管理,利用每天下午的空闲时间开放图书室或阅览室。当然,建议政府给这名老师一定的补贴(如每月300―500元)。若学校教工腾不出人手的,可考虑向社会招聘专职生活老师或图书管理员(这名老师最好能同时负责留守儿童的引导、管理、教育工作)。招聘的这名专职生活老师或图书管理员不但品质要好,还需要有一定文化,至少是中专以上学历。专职生活老师或图书管理员每天的工作除了给学生借阅图书外,还要整理、归类好图书,提醒学生保护好图书,不能随意毁坏。每月到指定时间换书时,要配合换书员把该交换到别的学校的图书登记在册,而对交换回来的新书也要进行登记。这一工作要做得细致,因为这些书的所有权是政府(或图书交换中心、书商)的,而不是学校的――但学校有保管和使用的权利,这也是“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的一个创新和优势所在。

第四步,在上述的基础上,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指导扶持,形成长效持久的优质读书服务机制和规划。政府参与、重视与大力支持,指导建立长效“图书交换制度”和“优质读书服务机制”,制定全民读书长期规划,并建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一级换书网络,再以中心城市辐射县一级的二级网络,最后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村一级的第三级(阅读网),力争做到覆盖全区。真正让所有目标学校的中小学生每月都能读到较多新书尤其是有价值的课外书,从而促进全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提高。

4.“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的多种做法

(1)政府参与投资的做法

首先,可以通过“换书节”类似的活动来打响第一炮。建议自治区政府以首府南宁市为中心举办“换书节”,主要领导在启动仪式上宣传“换书节”及其“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媒体传播,让每一个南宁市的中小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能知道,并发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中来。

其次,宣传捐(换)书方法。欲换书的,用自己书到指定的书店去换新书,经过书店专业人员甄别其价值后就免费办理“换书卡”,凭卡随时来免费换新书。上述假设成立,如果有10%的学生参与“换书节”活动,换来的书将有500万册。

最后,由政府交指定的书店运作。书店把每天换来的书进行分类,配置到目标学校。建议政府给指定书店2―3折的补贴,确保不亏损。当然,政府还应派督导员对书店的换书情况进行督察,定期进行财务审计。

(2)政府不参与投资的做法

政府不投资,自然要通过市场化来运作。这种情况更加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公益事业,企业有理由要求政府予以扶持,在这一前提下,由书店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并建立起“以书养书”的机制。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同样要通过举办“换书节”的形式来宣传,以解决大量图书的来源问题;二是建立“以书养书”机制,解决好团队的生存问题(图书的筹措、资源的整合、各学校图书的运送和定期交换等,诸多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这是一支阵容不小的队伍)。经了解,开设“书画廊”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具体做法是:在书店内用一定面积、空间开设“书画廊”,免费为知名或未出名的书画家悬挂展览其作品,并与其签订协议,允许书店在不损坏书画的前提下出租给承租者,按书画的价值每幅书画定在每月租金50―100元不等,以巩固“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的健康、稳定和长效发展。

上述做法是笔者经过和许多书店老板及其图书中层管理人员多次交流、沟通后论证认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总之,创建好“中小学校图书交换制度”这样一个读者交换书、调剂书的平台,农村中小学生的“读书难”、“买书难”、“读书少”的问题便可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 推广好几条成功经验

1.资源共享法。每个班上的学生一般有十来几十人,每人把手上的图书借或捐出来,放到班上建立一个班队“图书角”。同学们可以自愿地捐出自己所拥有的书,或者暂时借给图书角。这样,积聚众人的力量和希望,图书角的书可以越积越多,大家可共享的资源也就更多。事实上,不少学校这样做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老师输出法。就是倡导每一个老师,将自己拥有的好的报纸、杂志、图书资料等提供出来,借或捐给学生阅读。在交给学生之前,老师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当然,语文老师首先要转变认为学生不应该看所谓的“闲书”的观念,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课外阅读。事实上,教师手中的一些优秀的杂志报刊是可以提供给孩子们学习和借阅的。比如《青年文摘》等,孩子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甚至是摘抄,都是很好的,甚至可以培养成良好的习惯。

3.用好教材法。俗话说,“好文章不怕回炉”,教材都是专家们精心烹饪的知识大餐,可以说很多文章,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新意。老师们应该引领学生认真地学习文本,学习最本质的东西,让课本这一人人都拥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4.精读名著法。再穷的地方,再没有好书的地方,教师也是可以想办法弄到几本名著的,关键是意识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师通过集体解读、重点推荐、激励机制,引领学生精读名著,不仅看情节文字表面的热闹、味道,而且还应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注意学习品味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5.城乡拉手法。就是发达地市的学校与落后地市的学校进行联系,让城里的孩子与农村的学生“手拉手”、“结对子”,实现图书资源的互补。我们都知道,农村孩子无课外书读,而城市中,许多孩子的书柜中却摆满了少则几十本、多则上百本的各种图书,甚至一些看完后还8成新的图书被束之高阁,有些家长还发愁图书无处可放。如果有关部门或机构能够促成学校间建立起一种帮扶关系,那么山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问题,说不定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6.图书漂流法。就是由社会力量捐助一定数量的图书后,将这些书轮流交换到农村学校,比如一个学期一所学校,或者一年一所学校。“书非借不能读也”,这种漂流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用好图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篇3

一、教会孩子评价良书的“尺子”,让孩子自己学会甄别书籍的好坏

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著名儿童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在他那本关于儿童成长的散文名著《一切从童年开始》里谈到,“有些书,一个人如果不在童年时读到它们,不曾在童年时代为它们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和他整个的精神成长,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将是愚昧和不文明的”。书籍就像无言的老师,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书籍更像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课外阅读的益处数不胜数,然而并非开卷就一定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图书市场良莠不齐,许多孩子往往会被一些容易产生副作用的读物所吸引。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教师要教会孩子评价良书的“尺子”,让孩子自己学会甄别好坏。

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初和学期结束及相关课文学习后,我都会给孩子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所有推荐的课外读物都经过我认真筛选。在推荐的过程中,我会把推荐的原因告诉孩子,引导孩子总结出评价一本书,可以从其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几个方面进行。逐渐地孩子就掌握了评价读物的“尺子”——主题鲜明,思想健康,表达方式要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文章表达的意思过于深奥、文字的表现方式过于拗口、作品的时代背景难于理解的读物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会把自己引进死胡同。选择读物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让孩子明白每一位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环境,自然个性也会千差外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类读物,有的喜欢科学类读物,有的喜欢侦探类读物……所以,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如果孩子所读的书籍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仍能在书海中屹立不倒的,我告诉孩子他读的是名著,很了不起。我会让他把所阅读的书目制成卡片张贴在图书角“名著欣赏”的栏目中,营造“好书共读”的读书氛围,让读好书成为每一个孩子所向往的事情。

二、采取双向评价,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

篇4

料;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4—0046—01

阅读是一个人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呢?又通过怎样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归于注重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过程。

一、 开发高质量的阅读课程

我认为,只有开发高质量的阅读课程,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的阅读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按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体系,根据“主体性教育、经典型熏陶、系列性构建、阶梯型发展”的原则,开发与现行教材相匹配的校本阅读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一般来说,每班每周均可安排不少于两学时的课外阅读课,由老师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自主阅读,或者提前到图书室借几十本书供学生在教室里阅读,或者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百家讲坛”或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和电视片等。

二、 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应在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共不少于150万字。这一目标列出了建议学生诵读和课外阅读的篇目及字数的要求,每个班级可以要求每个学生一年订阅一报一刊或者买一部名著,让图书、报刊在班内有序地传阅,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应按学生人数配备多样化的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书籍、报刊,包括多媒体音像资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 落实可操作的阅读计划

学校可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把阅读与课内学习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目录,确定扩充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对比性阅读和探索性阅读的书籍及进度。在明确课外阅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阅读计划。为将阅读计划落到实处,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筹零碎时间强化阅读的良好习惯。一个学生如果每天能读书15分钟,以一般读者每分钟读300字计算,一天可读4500字,一年就可以读20本左右书籍了。

为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检查阅读课程的实施情况。这样做,一是每周抽查学生的读书报告、读书心得、评价或者是摘抄等;二是定期举行有效的问卷调查,比如,开列10位著名作者,10个文学形象,让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合作探究人物形象特征或发表自己的评论,各抒己见,及时上交问卷,教师做点评;三是指导教师应随机抽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四、 提供可供选择的阅读内容

每学期由教师提供参考书目,并让全班学生自荐科学、人文方面的图书报刊,然后指导学生从中选择对自己成长最有价值,或者能解决学习问题的书刊阅读。课外读物可以是传世经典、中外名著、流行佳作和一些时代新著,可以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人物传记、历史读物、科普知识和生活读物,还可以是与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相关的政治军事、天文地理、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读物。总之,阅读资料的种类要丰富,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五、 指导恰当的阅读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外阅读者中如果是搜集、处理信息,了解情况的信息式阅读,教师可指导学生用速读法;如果需要对读物逐字逐句做全面深入的理解,则可指导学生用精读法;如果只需从总体上粗略地掌握书中的大概内容,则可指导学生用浏览法。另外,还有跳读法、扫读法、猜读法等等。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的要求,灵活地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养成边读书边积累、边阅读边思考、边想象边批注等基于思考的阅读习惯,以达到自主、高效阅读的目的。

六、 强化激励性的阅读评价

篇5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家校共育,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及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治理方案。

(一)加强初中部作业管理

1.优化作业设计。初中部各年级要将作业设计工作纳入校本教研工作体系,分学科指导教师从学与教的视角思考作业内涵,严格作业设计,研制作业内容,规范作业布置,切实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分层布置作业,布置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进一步创新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作业形式。

2.强化作业统筹。各年级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和年级组的统筹,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服务时间,使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得超过1.5小时。

3.规范作业布置。课后书面作业以教材课后练习、学校统一征订的教辅资料为主,其他课后的探究性学习、习作练习、阅读及书写训练等学业安排布置,均应根据课程计划及课程实施情况安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科学制定并认真落实教学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难度,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布置难度水平超过课标要求的作业。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高难度的作业,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得加大作业量,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特别是教师不得通过微信、QQ、钉钉等班级交流群布置家庭作业。

4.严肃作业批改。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要求学生对错误作业及时订正,及时做好向学生的反馈、答疑等工作。特别是要注重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做好答疑辅导工作。不得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和批改作业。

(二)加强睡眠管理

5.减轻课外负担。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长,不给学生安排太多的家庭作业和辅导班,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拥有更好的睡眠。

6.加强时间管理。根据我校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学生充足睡眠时间。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寄宿部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就寝时间初中部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部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挤占学生休息时间。

7.加强科学引导。各年级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提高教师思想认识,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三)加强手机管理

8.有限带入校园。各年级班级应利用班会、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学校研究同意,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9.细化管理措施。学校正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或提供其他便捷家长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教师应通过课堂板书方式给学生当面布置作业,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10.加强教育引导。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11.做好家校沟通。学校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严格控制学生居家使用电子产品,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家长老师及时保持沟通,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四)加强读物管理

12.激发阅读兴趣。强化对中小学生阅读的深入研究与指导,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将组织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设立读书节、读书角等,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3.推荐优秀读物。学校负责组织本校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工作。推荐原则、程序按《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执行。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目录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原则,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要广泛开展阅读能力提升工程,以语文教研组为主体成立专家组,参照《教育部推荐新课标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校学生阅读能力的推荐书目,向学生推荐经典类和前沿类的优秀读物。

14.加强图书建设。学校将加强图书室建设,定期更新图书,提高图书室的使用率。鼓励在教室设置图书角、图书柜、小书箱等,方便学生阅读,丰富阅读体验。

15.严格读物管理。学校要将推荐的教辅和读物目录转发至家长,作为家长学生选购依据。引导家长学生从正规书店选用读物,不要选购和使用盗版读物,不要选购和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读物资料,净化中小学的用书环境。要加强对学生携带进入校园读物的管理,发现问题读物应及时予以有效处置,消除不良影响。建立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报备制度,畅通社会和群众监督渠道。

(五)加强体质管理

16.开展体育运动。学校将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严格落实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开设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个学生掌握1—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

17.综合预防近视。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避免不良用眼行为,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要求,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

18.加强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新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于语言课本受篇幅、教时的限制,学生仅靠语言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拓展“课外语文”的学习渠道。故而,《语文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方法,加大课外阅读量,以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增强其语言积累,提高其语言素养。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140万字以上(1~2年级,不少于50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60万字),然而目前的学生图书市场,仍充斥着练习册、词语手册、作文宝典等应试类书籍,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很少,且多是卡通式的。文学类的大都为文学名著少儿版(一套十多本),综合性文学作品图书就更少了,且多为简单编排而缺少实质性的阅读指导,学生只是看看而已,对其语文素质的提高,帮助不是很大。根据这一现状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如何设置一套丛书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帮助学生落实课外阅读任务,并努力在“导读”上做文章,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指点,以拓展其视野、增强其文化底蕴,就成为当务之急。但选题的确定仅仅是整个工作的第一步,如果要使其得以实现和完成,还必须进行以下工作。

首先,是作品的选择,这是该类选题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优劣差异也很大;即使是优秀的传世之作,也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所以,在该类选题的书名上应特别加上“学生阅读版”的字样,以揭示本书不同与一般的文学鉴赏类已知,是专为学生拨弦的课外阅读图书。这一方面明确了本书的阅读对象,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入选作品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能为他们审美素质的提高,语言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阅读期望。要研究每一阶段的语文教材,注意与课本保持呼应,但又不是简单地配套。因为,各版本语文教材都编有自己的“补充阅读教材”,不能与其重复、雷同。所以,只能是内在意蕴联系:即与该阶段学生的语文水准保持一致并略有提高,使所选作品便于学生能顺利阅读和理解。

第三,视野要开阔,注意为学生提供古今中外各种体裁和形式的文学佳品,让学生从小接触多种样式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考虑到学生年纪还小,阅历暂浅,一些外国作品中所体现的政治倾向、思想意识及言语行为与学生的认识有距离,阅读理解有难度。所以,选择外国作品时要慎重,建议外国文学作品占总量的30%左右,并采用回流的方法,介绍有关背景资料,以扩充其现有知识,但应适度和适量。

第四,是所选文章应是精品,即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推荐的小学阶段70篇古诗文(除了已入选课本的外)必须全部选入;附录中“善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一些书也应作为重点选择对象;当代作品,可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近年来发表在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进行挑选。但必须注意,不管选择谁的作品,哪怕是大文豪,都要求文章通俗意懂,接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所接受。那些内容、文字艰涩的作品,不要选入,以免影响学生阅读、理解。总之,选文既要内涵深远、意境优美,又要语言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和语言能力。

第五,选文应注意篇幅,因为文章太长,一来排起版来不够美观、活泼,二来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欲。所以挑选作品时,要做到大作家小文章。当然,个别精彩文章稍有突破也不要紧,名著可选形式安排。

篇7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篇8

一、阅读是一种行为、动作,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过程

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作品是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读者和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作品进行交流的。陶行知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他解释的阅读过程可理解为作者、读者通过语言文字而进行的思维碰撞、磨擦、契合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有对书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著者与读者思想感情的交流。

笔者认为,阅读过程不仅仅在于接受和输入信息,更广义的阅读过程还应包括阅读前客观阅读材料的准备和阅读主体主观的知识修养心理准备,这些可称为阅读的非正式过程。继而到阅读的正式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评价、迁移等心理思维过程,最后包括对所接受信息消化后的输出实践应用过程。

二、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茅盾《子夜》、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拂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冰心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目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

笔者就此选择了泗阳县来安中学初三(2)班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时间计划安排和氛围环境影响、阅读途径及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交流效应等诸多方面。初三(2)班属于同年级中的平行班,所以在这个班级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从主调查结果看,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学生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85%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赞成态度。学校给学生开出了每学期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推荐过阅读书籍。91%的学生认识到参加阅读交流活动的必要。9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语文应试有帮助。8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分别有72%的学生了解精读和泛读方法,学生渴求通过课外阅读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那么,教师对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可采取哪些对策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知道读有所用。鼓励他们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尝到自己会读书、有收获的乐趣。例如,课外阅读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散文、小说等),学生能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记叙的线索,了解记叙的顺序、中心及详略,学会常用的表达方式等;阅读说明文,要学生揣摩其语言的准确性;阅读议论文,能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指出论证的方式和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这些就是学生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实践。

其次,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明确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调查显示,不少同学了解精读和泛读,但是对具体小类区别不是很清楚。读书可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有声阅读是诵读,无声阅读是默读,课外阅读大多是进行的无声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中依据所读作品的性质,自己的需要,应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作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二类是关于修养的书;三类是提供欣赏的书;四类是临时需要的书。对于第一、四类书能读懂意思即可,这就可以采取通读的方法。而第二、三类书就需要深入解读,采取精读的方法。

所以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提示学生哪种读物适合哪种读书方法。如果选择的是一般知识性读物,只作知识性了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了美文佳作,要感悟美的语言、体会情感,学习描述方法,就采取精读;如果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是为了消遣,就只需浏览了。

当然,指导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是传授给学生动笔读书的好习惯。调查显示40%的学生没有动笔读书的习惯。实际操作中,要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妙处、关键的地方圈点勾画标志出来,加上批注,写出心得。对语言运用的传神处可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方法推敲、吟咏、比较优劣。使学生勤于笔录、博采广撷。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技艺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篇9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们的建议》这本书中,就指出课外阅读十分重要,“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课外阅读的根本目就在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作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呢?我的四点做法如下: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课标中就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此作了初步尝试,也得到一些心得。

1.营造阅读的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为了营造班级学生的读书氛围,我在班级前面建立了图书角,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让学生有书可读。事实证明,那些符合儿童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的书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向学生提供的儿童刊、报,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小说等作品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利用硬环境熏陶的同时,在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更加强软环境建设,比如:提倡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总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 “成语大王”、“字典通”成为我对这些同学的昵称,我们要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2.让学生自主阅读

有人说,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为此,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的同时,要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香之中,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适时的表扬激励,以及认真地组织指导,在孩子中间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参与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地充满乐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充满色彩斑斓的童话色彩。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必须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除了在阅读材料上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时间自主确定之外,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因此,我觉得只要是有益的图书,学生只要喜欢就鼓励他们去阅读。

3,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要坚决抵制将别人特别是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二、教给方法,变“无从读起”为“读有所获”

篇10

【关键词】 阅读策略 阅读技能 高中英语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第29页关于阅读技能的教学指出:“教学目的: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本技能:略读(skimming); 找读(scanning); 预测下文; 理解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

《标准》对阅读策略未做任何阐述或注释。什么是阅读策略?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阅读策略与阅读技能有什么关系?本文就上述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探讨,以求与同行分享教学体会、心得;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一、阅读策略与阅读技能

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Johnson, 1990)。Reading strategies are those mental processes that readers consciously choose to use in accomplishing reading tasks (Cohen, 1990).

阅读技能是在理解和鉴赏某一阅读材料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束定芳,庄智象 1996)。“Reading skills are specific abilities which enable a reader to read the written form as meaningful language, to read anything written with independence, comprehension and fluency and to mentally interact with the message. (Wikipedia)”.

广义地讲,阅读策略是学习者对阅读方法或技巧的选择和使用。狭义地讲,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行为的一些认识或者对学习活动进行的宏观规划和调控。阅读策略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策略的本质是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文秋芳,王立非, 2004)。

二、常用的英语阅读策略

1. Skimming/Scanning 2. Activating Prior Knowledge 3. Predicting 4. Clarifying 5. Inferring 6. Context clues 7. Key words 8. Drawing conclusions 9. Evaluating 10. Fix-up

三、英语阅读策略培训

阅读习惯和策略问卷

1.我是否通过看标题、插图预测文章的内容? A. 是 B. 否

2. 我是否在读第一遍时快速浏览文章,以便抓住文章大意?

A. 是 B. 否

3. 我是否首先了解文章主旨后再获取细节内容?

A. 是 B. 否

4. 我是否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的预测或推断?

A. 是 B. 否

5. 遇到不懂的地方,我是否首先尽力根据各种线索如上下文推测其意思?

A. 是 B. 否

6.我是否留意了文章的篇章结构?A. 是 B.否

7. 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我如何处理?

A. 忽略 B. 分析结构

C. 如不懂,查语法书或请教他人

D. 其他

8. 我阅读时是否以短语或意群为单位,而不是逐词地读?

A. 是 B. 否

9. 我阅读时心里读出声没有?

A. 是 B. 否

10. 我读到生词时如何处理的?

A. 查字典 B. 先猜,如猜不出,再查字典

C. 自己认为该生词是关键词才查字典

D. 其他

11. 我是否进行了记时阅读?

A. 是 B. 否

12. 我是否运用了略读和寻读的技巧?

A. 是 B. 否

13. 我是否根据不同的文章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A. 是 B. 否

14. 我是否坚持每周看课外读物?如回答肯定,我每周读几次课外读物?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或三次以上

15. 我看课外读物后是否有事情可做?

A. 是 B. 否

如回答肯定,我读后一般做什么?

A. 写概要和感想 B. 摘录精彩句子或段落

C. 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

D. 翻译部分内容 E. 其他

此问卷最好于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并回收。教师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发现学生在使用阅读策略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制订培训计划,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训练中进行针对性培训。

四、阅读技能的培养

《课标》中列出的阅读基本技能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务必熟练掌握应用,解决阅读问题,完成阅读任务的能力;也是历年高考阅读理解重点考查的项目。因此,阅读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熟练,自如是长时间学习、感知、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的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参与、反馈与评价。阅读技能的培养分为1)以课本为基础的text-based reading;2)以附加阅读材料或针对具体技巧训练为基础的skill-based reading;3)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技巧的regular practice,包括高考阅读理解真题的实战训练。

Text-based reading is what we usually have in mind when referring to an intensive reading lesson. The text itself is the lesson focus and students try to understand it as fully as necessary, using all the skills they have acquired. (Christine Nuttall, 2002)

Text-based reading 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Pre-reding, 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

Pre-reading: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展开简短的讨论,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While-reading:教学时,把阅读课文作为整体来处理,通过上下文学习词汇和语法;通过扫除新的语言障碍理解课文。Post-reading:主要用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从难句释义、正误选择题、问题讨论到写作要点、分析文章主旨、作者的态度、使用思维导图(Mind map)或表格帮助学生分析和比较、处理和加工信息等。这些练习有的涉及对文章的表层理解,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分析出情节的因果关系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旨、意图、判断文体特征等。

Skill-based reading is to train reading by focusing on a particular skill—inference from the context, guessing new word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or grasping the gist of the text.

5.1教师指导下的skill-based reading 训练:

教师选好训练材料,布置任务,针对具体的阅读技能进行训练,例如:推断主旨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理解指代关系,通过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等等。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简明扼要地加以解释,重点使学生搞清楚如何抓住信息句,关键词;为什么,运用哪种技巧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5.2学生独立、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